CN113663163A - 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 - Google Patents

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63163A
CN113663163A CN202110953668.8A CN202110953668A CN113663163A CN 113663163 A CN113663163 A CN 113663163A CN 202110953668 A CN202110953668 A CN 202110953668A CN 113663163 A CN113663163 A CN 1136631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needle tip
locking
tip protector
indwe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5366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野义荣
石仓弘三
工藤辰也
山口健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r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r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0477660&utm_sourc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13663163(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ro Corp filed Critical Nipr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6631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631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12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 A61M25/0637Butterfly or winged devices, e.g. for facilitating handling or for attachment to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12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 A61M25/0631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having means for fully covering the needle after its withdrawal, e.g. needle being withdrawn inside the handle or a cover being advanced over the need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5Apparatus for removing or disposing of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e.g. containers;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from used needles
    • A61M5/321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 A61M5/3243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being axially-extensible, e.g. protective sleeves coaxially slidable on the syringe barrel
    • A61M5/3271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being axially-extensible, e.g. protective sleeves coaxially slidable on the syringe barrel with guiding tracks for controlled sliding of needle protective sleeve from needle exposing to needle covering pos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61M2005/1586Holding accessories for holding infusion needles on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61M2005/1587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suitable for being connected to an infusion line after insertion into a pati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5Apparatus for removing or disposing of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e.g. containers;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from used needles
    • A61M5/321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 A61M5/3243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being axially-extensible, e.g. protective sleeves coaxially slidable on the syringe barrel
    • A61M5/324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e.g. to improve manipulation or functioning
    • A61M2005/3247Means to impede repositioning of protection sleeve from needle covering to needle uncovering posi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具有与以往相比能够实现安全性等的提高的新颖结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10)具备筒状的周壁(58),通过外插地装配于留置针(16)的针座(22)并向针尖(14)侧移动而将留置针(16)的针尖(14)覆盖,在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10)被筒状的周壁(58)覆盖的内部形成有卡定部(74、74),并且该卡定部(74、74)与该筒状的周壁(58)形成为一体,该卡定部(74、74)在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10)朝向留置针(16)的针尖(14)侧移动的位置处与针座(22)卡定,阻止留置针(16)向基端侧后退,由此防止针尖(14)的再次露出。

Description

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06月02日、申请号为201780034358.8、发明名称为“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结束刺穿并留置于血管的留置针的使用之后对该留置针的针尖进行保护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以及具备针尖保护器的留置针组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进行输液、采血、血液透析时使用的留置针。该留置针在前端具备针尖,另一方面,基端固定于针座。通过使上述留置针刺穿并留置于患者的血管,由此穿过与针座连接的插管等外部管路来实施输液、采血、血液透析。
再有,出于防止意外刺穿、再使用或废弃处理的容易化等目的,有的留置针具备对使用后的针尖进行保护的针尖保护器。例如,作为这样的留置针用的针尖保护器以及具备针尖保护器的留置针组件,存在本申请人所提出的日本发明专利第3134920号公报(专利文献1)等。
即,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针尖保护器具备筒状的周壁,在使用留置针之后,使该周壁向针尖侧移动,由此利用针尖保护器来保护留置针的针尖。具体而言,在使用留置针之前,将针尖保护器和针座以使留置针的针尖露出的状态进行连接固定,但在使用后通过将针尖保护器和针座之间的连结解除,使针尖保护器相对于针座向针尖侧移动而对针尖进行保护,并且能够通过卡定部(挠性对接枝43)保持该状态。如果采用这样的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则能够安全地保护留置针的针尖,可有效地防止意外刺穿等的可能性。
而且,本发明人对这样的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的进一步改良进行了研究,开发并得出了与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相比安全性等更加优异的本发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第31349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的情况为背景而提出的,其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能够实现安全性等的提高的新颖结构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对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记载。此外,能够尽可能以任意的组合来采用在以下记载的各方式中采用的构成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针尖保护器,其具备筒状的周壁,该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通过外插地装配于留置针的针座并向针尖侧移动而将该留置针的针尖覆盖,上述针尖保护器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的被上述筒状的周壁覆盖的内部形成有卡定部,并且该卡定部与该筒状的周壁形成为一体,该卡定部在上述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向上述留置针的针尖侧移动的位置处与上述针座卡定,阻止该留置针向基端侧后退,由此防止上述针尖的再次露出。
根据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由于防止针尖的再次露出的卡定部与周壁的内部形成为一体,因此难以从外部接触到卡定部。其结果是,还能够防止由于意外地与卡定部接触或者由于某种外力使卡定部发生破损而解除针尖的保护状态这样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的基础上,上述卡定部在上述筒状的周壁内朝向该周壁的基端侧延伸。
根据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由于卡定部朝向周壁的基端侧延伸,因此在使留置针相对于针尖保护器向基端侧移动时,例如,与卡定部向前端侧延伸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发生卡挂、使用者感觉到阻力感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的基础上,上述卡定部的整体处于容纳于被上述筒状的周壁覆盖的内部的状态。
根据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由于卡定部的整体容纳于周壁的内部,因此更加难以从外部接触到卡定部,更加有效地防止针尖意外地露出,可实现安全性的进一步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的基础上,在上述筒状的周壁的基端侧设置有向外周扩展的扩展部,上述卡定部设置于该扩展部之中。
根据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由于将卡定部设置于在周壁的基端侧设置的扩展部之中,因此充分地确保卡定部的大小,并且还能避免插通于周壁的针座的直径变得过小。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上述第四方式所涉及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的基础上,在上述扩展部的前端部分,在上述筒状的周壁的内周面设置有朝向前方向外周侧扩展的台阶状面,在比该台阶状面靠该扩展部的后端部分处朝向后方突出地形成有上述卡定部。
根据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由于在周壁的内周面设置有朝向前方向外周侧扩展的台阶状面,因此例如通过在针座的外周面设置向外周侧突出的卡定凸部,在使留置针相对于针尖保护器向基端侧移动时,卡定凸部与台阶状面卡合,能够限制留置针进一步向基端侧移动。因此,利用卡定部还能够防止留置针从针尖保护器的基端侧脱落。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上述第四方式或第五方式所涉及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的基础上,上述扩展部被设为具备相互正交的小径部和大径部的近似椭圆筒形状,在被该大径部的周壁覆盖的内部设置有上述卡定部,并且在该大径部的周壁处设置有供上述针座卡合而将上述留置针的针尖保持为突出状态的针座卡合部。
根据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由于扩展部被设为不具备角部的近似椭圆筒形状,因此能够降低扩展部与患者接触而使患者感觉到疼痛的可能性。尤其是,扩展部具备小径部,因此能够减小与患者接触的接触量,能够进一步降低使患者感觉到疼痛的可能性。
此外,不是单纯地设置厚壁的大径部,而是在大径部的内部设置卡定部,由此能够巧妙地利用扩展部的内部空间,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向构件内混入空气,能够减小尺寸误差等还能够提高产品的品质。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的基础上,在上述筒状的周壁的周向上彼此分离地设置有多个上述卡定部。
根据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由于在周向上彼此分离地设置有多个卡定部,更可靠地阻止留置针向基端侧后退,能够进一步稳定地发挥防止针尖再次露出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的基础上,在上述卡定部处从上述筒状的周壁延伸出的自由端侧被设为第一卡定部,该第一卡定部通过相对于上述针座的卡定来阻止由于该筒状的周壁内的上述留置针向针尖侧的移动而导致的针尖再次露出,并且,在该卡定部中利用该筒状的周壁一体地支承的固定端侧被设为第二卡定部,该第二卡定部通过相对于该针座的卡定来阻止由于该筒状的周壁内的该留置针向基端侧的移动而导致的针脱落。
根据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利用在周壁上形成的卡定部,防止留置针相对于针尖保护器向前端侧以及基端侧的两个方向的移动,因此与分别设置针尖再次露出阻止机构和针脱落阻止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设为简单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至第八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的基础上,设置有对上述卡定部向外周侧的变形量进行限制的变形量限制部。
根据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在向留置针的针尖侧移动而使卡定部与针座卡定的状态下,即使在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和/或针座上作用有例如弯曲方向等的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变形量限制部对卡定部向外周侧的变形进行限制,因此能够降低卡定部相对于针座的卡定被解除的可能性,能够稳定地维持留置针的针尖的保护状态。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是一种留置针组件,通过将在基端侧具备针座的留置针以能够在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方式插通于上述第一方式至第九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而成,在使该针尖保护器向该留置针的针尖侧进行移动后的规定位置处,使得在该针尖保护器设置的上述卡定部相对于该针座卡定,由此防止该留置针的针尖的再次露出。
根据本方式,能够提供一种留置针组件,该留置针组件如上述第一方式至第九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记载的那样发挥作用效果,可防止留置针的针尖的再次露出。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在上述第十方式所涉及的留置针组件的基础上,在上述卡定部处从上述筒状的周壁朝向基端侧延伸的自由端侧被设为第一卡定部,该第一卡定部通过相对于上述针座的卡定来阻止由于该筒状的周壁内的上述留置针向针尖侧的移动而导致的针尖再次露出,并且,在该卡定部中利用该筒状的周壁一体地支承的固定端侧被设为第二卡定部,该第二卡定部通过相对于该针座的卡定来阻止由于该筒状的周壁内的该留置针向基端侧的移动而导致的针脱落,另一方面,在该针座设置有卡定凹部,由该卡定凹部的基端侧的内表面构成供该第一卡定部卡定的第三卡定部。
根据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留置针组件,针尖保护器的卡定部中的第一卡定部、第二卡定部相对于针座卡定,防止留置针相对于针尖保护器向前端侧以及基端侧的两个方向的移动,因此与分别设置针尖再次露出阻止机构和针脱落阻止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设为简单或紧凑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在上述第十方式或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留置针组件的基础上,在上述卡定部中从上述筒状的周壁朝向基端侧延伸的自由端侧被设为第一卡定部,通过使该第一卡定部相对于在上述针座的外周面设置的第三卡定部进行卡定,来阻止由于该筒状的周壁内的上述留置针向针尖侧的移动而导致的针尖再次露出,另一方面,该第一卡定部的基端侧端面具有相对于上述留置针的针轴方向呈直角地交叉的第一轴垂面,并且第三卡定部具有相对于该留置针的针轴方向呈直角地交叉的第三轴垂面。
根据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留置针组件,第一卡定部和第三卡定部的彼此的抵接面被设为相对于抵接方向正交地扩展第一轴垂面和第三轴垂面,由此不必采用容易变得难以成形的底切形状,能够实现发挥出更大的移动阻止力的卡定部。
在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在上述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留置针组件的基础上,上述第一卡定部的上述第一轴垂面中的上述针尖保护器的外周侧的端部位于比在上述针座上设置的上述第三轴垂面的该针座的外周侧的端部靠内周侧的位置。
根据设为依据本方式的结构的留置针组件,即使在因第一卡定部与第三卡定部的抵接使第一卡定部产生些许变形而使第一轴垂面发生倾斜的情况下,由于该第一轴垂面的外周侧的端部位于第三轴垂面上,因此抑制产生使第一卡定部爬上第三卡定部的方向上的分力,能够实现更稳定的卡定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设为依据本发明的结构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防止针尖的再次露出的卡定部与周壁的内部形成为一体,因此可避免与卡定部的意外的接触等,能够实现安全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以针尖的突出状态来表示具备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的留置针组件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留置针组件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放大表示图3中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留置针组件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的右侧视图。
图7是以针尖的保护状态来表示图7所示的留置针组件的纵剖视图、且是与图3对应的图。
图8是放大表示图7中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进一步放大表示图7中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的右侧视图、且是与图6对应的图。
图11是图10的XI-XI剖视图。
图12是以针尖的保护状态来表示具备图10所示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的留置针组件的纵剖视图、且是与图8对应的图。
图13是放大表示图12中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且是与图9对应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00: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12、106:留置针组件;14:针尖;16:留置针;22:针座;40:基端侧限制面(第三卡定部、第三轴垂面);42:前端侧限制面(第四卡定部、第四轴垂面);58:周壁;64:扩径部(扩展部);66:小径部;68:大径部;72:贯穿窗(针座卡合部);74:卡定片(卡定部);76:台阶状面(第二卡定部、第二轴垂面);78:卡定爪(第一卡定部);79、105:基端侧端面;79a、105a:垂直面(第一轴垂面);102:变形量限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1~图4中示出了具备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留置针用的针尖保护器10的留置针组件12。该留置针组件12具备具有针尖14的留置针16以及针尖保护器10,该针尖保护器10供该留置针16以能够在针轴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方式插通,通过将留置针16刺穿并留置于患者的血管中,由此穿过与留置针组件12的基端侧连接的插管等外部管路18来实施输液、采血、血液透析等。而且,在使用留置针16之后,将留置针16从患者的血管中拔出,同时使针尖保护器10向针尖14侧移动,由此利用针尖保护器10覆盖并保护留置针16的针尖14。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端侧或前方是指作为留置针16的针尖14侧的图1中的左方,另一方面,基端侧或后方是指成为留置针16的刺穿方向后方的图1中的右方。
更详细而言,通过将针尖保护器10外插装配于构成为包括留置针16的针单元20,由此构成留置针组件12。另外,该针单元20由留置针16和对该留置针16的基端侧进行固定支承的针座22构成。
留置针16例如被设为金属制成的空心针,由不锈钢等形成。该留置针16的针尖14被设为尖端收窄的锋利的形状。此外,在留置针16的针尖14形成有贯穿孔24,易于使血液流入留置针16内。
另一方面,针座22被设为将分别形成为近似筒状的针座主体26和对该针座主体26进行固定支承的支承部28在留置针16的针轴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相互连结而成的结构。
针座主体26作为整体设为内径尺寸大致一定的圆筒状,例如由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此外,针座主体26的前端侧开口部的内径尺寸与留置针16的外径尺寸大致相等,另一方面,在针座主体26的前端部分的内周面设置有向内周侧突出的环状的定位突部30。将留置针16的基端侧从该针座主体26的前端侧开口部***,并使留置针16的基端与定位突部30相互抵接,由此对留置针16的基端进行定位。另外,根据需要将针座主体26与留置针16粘接,由此将留置针16固定支承于针座主体26的前端。
另一方面,针座主体26的外径尺寸在针轴方向上有所不同。即,在针座主体26的轴向中间部分设置有外径尺寸比基端部分的外径尺寸小的小径筒部32。而且,比小径筒部32靠前端侧的针座主体26的外周面被设为朝向前端侧而外径尺寸逐渐变大的锥状面34。
进一步地,在比锥状面34靠前端侧的针座主体26的外周面,形成有在外周侧开口的环状的卡定凹部36。该卡定凹部36具有规定的宽度尺寸(针轴方向尺寸),并且卡定凹部36的形成部位处的针座主体26的最小外径尺寸与小径筒部32的外径尺寸大致相等。更进一步地,在比卡定凹部36靠前端侧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外周侧突出的环状的卡定凸部38。此外,卡定凸部38的外径尺寸大于锥状面34的前端部分的最大外径尺寸。
另外,构成卡定凹部36的内表面的基端侧面被设为以规定的尺寸A(参照图9)向与轴成直角的方向扩展的作为第三卡定部的环状的基端侧限制面40,卡定凹部36的底表面和锥状面34通过基端侧限制面40以台阶状连续。另一方面,构成卡定凹部36的内表面的前端侧面被设为以规定的尺寸B(参照图9)向与轴成直角的方向扩展的作为第四卡定部的环状的前端侧限制面42,卡定凹部36的底表面和卡定凸部38的外周面通过前端侧限制面42以台阶状连续。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前端侧限制面42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尺寸B相比,由卡定凹部36的基端侧内表面构成的基端侧限制面40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尺寸A被设为略大。
进一步地,支承部28作为整体而被设为在内周面形成有台阶的近似圆筒形状,例如与针座主体26同样地由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即,前端侧被设为内径尺寸较小的连结筒部44,另一方面,基端侧被设为内径尺寸较大的连接筒部46。而且,将针座主体26的基端***于连结筒部44,并根据需要实施粘接、熔接,由此将针座主体26和支承部28相互连结。另一方面,将外部管路18的前端***于连接筒部46,并根据需要实施粘接、熔接,由此将支承部28和外部管路18互相连接。因而,通过上述留置针16以及针座22(针座主体26和支承部28)的内孔而构成从血管至外部管路18的流体流路48。
此外,在连接筒部46的外周缘部,在径向中的一个方向的两侧(图1中的上下方向两侧),以规定的宽度尺寸一体地形成有向前端侧突出的一对卡合臂50、50。该卡合臂50、50在俯视观察时呈近似矩形形状,基端部分(与连接筒部46连接的部分)处的板厚尺寸(图1中的上下方向尺寸)以及宽度尺寸(图2中的上下方向尺寸)被设为为薄壁,并且在与连结筒部44的径向之间形成有狭缝状的间隙52、52,使得卡合臂50、50能够在板厚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另外,在卡合臂50、50的前端部分形成有向外周侧突出的钩56、56。
另一方面,如图5、图6所示,针尖保护器10作为整体被设为在针轴方向上延伸的近似筒形,例如由聚丙烯、聚碳酸酯、二醇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ABS树脂等硬质的合成树脂一体成形。即,该针尖保护器10具备筒状的周壁58以及在该周壁58的内部沿针轴方向贯穿的内孔60。
该针尖保护器10(周壁58)的形状在针轴方向上有所不同,前端侧被设为截面呈近似正圆环形状的圆筒状部62,并且基端侧被设为以比圆筒状部62的直径大的直径向外周扩展的作为扩展部的扩径部64。即,针尖保护器10的周壁58构成为包括圆筒状部62的周壁和扩径部64的周壁,周壁58的内周面65构成为包括圆筒状部62的周壁的内周面和扩径部64的周壁的内周面。
也如图6所示,扩径部64被设为近似椭圆筒形状,与图6中的小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的外周面的宽度尺寸相比,图6中的大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的外周面的宽度尺寸较大。即,在构成扩径部64的壁部中,构成图6中的左右方向的壁部的部分被设为小径部66、66,另一方面,构成图6中的上下方向的壁部的部分被设为大径部68、68,上述小径部66、66的对置方向与大径部68、68的对置方向彼此正交。
此外,大径部68、68的外周面的外径尺寸从前端侧起朝向基端侧逐渐变大,从圆筒状部62的外周面到大径部68、68的外周面以平滑的弯曲表面进行连接。另外,从圆筒状部62至大径部68、68的壁厚尺寸被设为在针轴方向上大致恒定,并且比小径部66、66的壁厚尺寸小。由此,在扩径部64的内部,在将针尖保护器10贯穿的内孔60的基端侧形成有如下内部空间70:该内部空间70的截面呈图6中的上下方向尺寸大于图6中的左右方向尺寸的近似长圆形状、且随着朝向基端侧而图6中的上下方向尺寸逐渐变大。
另外,在大径部68、68分别形成有作为针座卡合部的贯穿窗72、72,该贯穿窗72、72在板厚方向上贯穿、并且以规定的周向尺寸而延伸。该贯穿窗72、72的周向尺寸大于钩56、56的周向尺寸。
在该内部空间70内,从周壁58的内周面65起一体地形成有向内部突出的作为一对卡定部的卡定片74、74。上述卡定片74、74在扩径部64中的大径部68、68的内部,设置在与大径部68、68对应的位置、即在图6中的上下方向上对置(在周向上彼此分离)的位置。
即,在扩径部64的前端部分,在周壁58的内周面65,以规定的尺寸C(参照图9)形成有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环状的台阶状面76,比该台阶状面76靠前端侧被设为直径大于基端侧的直径。简言之,该台阶状面76朝向前方而向外周侧扩展。此外,该台阶状面76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尺寸C小于卡定凹部36的前端侧限制面42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的尺寸B。而且,在比台阶状面76靠基端侧的位置,从台阶状面76朝向周壁58的基端侧突出地形成有卡定片74、74。此外,该卡定片74、74从台阶状面76朝向基端侧与针轴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分别朝向周向弯曲,在其突出前端(针轴方向基端)形成有向内周侧弯曲的卡定爪78、78。
上述卡定爪78、78的内周面分别朝向周向弯曲,该卡定爪78、78的内周面的曲率半径与针座主体26的小径筒部32的外径半径大致相等。另外,卡定爪78、78的内周面的径向上的对置面间距离与小径筒部32的外径尺寸大致相等,另一方面,小于锥状面34的前端部分的最大外径尺寸。不过,卡定爪78、78的内周面的径向上的对置面间距离也可以略小于小径筒部32的外径尺寸,也可以略大于小径筒部32的外径尺寸。
进一步地,卡定爪78、78的基端侧端面(突出前端面)79、79的内周侧被设为以规定的尺寸D(参照图9)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垂直面79a、79a,并且外周侧被设为随着趋向外周侧而向前端侧倾斜的倾斜面79b、79b。在本实施方式中,垂直面79a、79a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尺寸D大致等于或略大于卡定凹部36的基端侧限制面40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尺寸A。由此,如下所述,卡定爪78、78与基端侧限制面40抵接而使针单元20向前端侧的移动(针尖保护器10向针轴方向基端侧的移动)受到限制时,基端侧限制面40的整个面与垂直面79a、79a抵接,从而能够确保足够大的抵接面积。更进一步地,位于垂直面79a、79a的外周侧的倾斜面79b、79b随着趋向外周侧而向前端侧倾斜,因此垂直面79a、79a和基端侧限制面40能够不与倾斜面79b、79b发生干涉地进行抵接,能够更可靠地发挥防止针单元20与针尖保护器10在轴向上相对移动的效果。
另外,卡定片74、74的突出前端(卡定爪78、78)位于比扩径部64的基端更靠前端侧的位置。即,卡定片74、74的整体以容纳状态设置于扩径部64的内部空间70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针尖保护器10的前端部分设置有翼状部80。即,圆筒状部62的前端部分被设为直径比其他部分的直径小的小径筒状部82,并且在该小径筒状部82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多个突条84。而且,在小径筒状部82外嵌有经由连结部86、86具备一对翼主体88、88的嵌合筒部90,并且在突条84上外嵌止动件92,由此将翼状部80安装在针尖保护器10的前端部分。此外,上述翼状部80例如由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
从被设为上述结构的针尖保护器10的内孔60的基端侧开口部***针单元20,由此构成留置针组件12。在此,在图1等所示的使用留置针组件12之前的状态下,留置针16的针尖14位于比针尖保护器10靠前端侧的位置,针尖14露出。在该状态下,使设置于针座22的卡合臂50、50的钩56、56进入并卡定于在针尖保护器10的扩径部64上设置的贯穿窗72、72,将针尖保护器10和针座22(针单元20)设为连结状态,并维持针尖14的突出状态。
而且,在该初始状态下,针尖保护器10的卡定爪78、78与针座主体26的小径筒部32的外周面抵接。此外,上述卡定爪78、78可以通过与小径筒部32的外周面抵接而对外周侧略微进行按压,也可以相对于小径筒部32的外周面略微分离。
通过将被设为上述结构的留置针组件12的留置针16刺穿患者的血管并留置于患者的血管中,能够将其用于穿过流体流路48进行的输液、采血、血液透析。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留置针组件12中设置有翼状部80,因此例如能够一边捏住翼状部80一边进行留置针16的穿刺。另外,在将留置针16以刺穿状态进行留置时,通过在翼状部80的位置进行胶带固定,能够以较大的接触面积相对于皮肤进行固定。
在拔出该留置针16的情况下,在翼状部80处对针尖保护器10进行胶带固定的状态下,用手指向内侧按压针座22的卡合臂50、50。由此,解除钩56、56与贯穿窗72、72之间的卡定,能够使针单元20相对于针尖保护器10向基端侧移动。进一步地,通过使针单元20相对于针尖保护器10向基端侧移动并从皮肤中拔出留置针16,使针尖保护器10向针单元20的针尖14侧移动。
此时,即使卡合臂50、50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向内侧被按压而意外地解除针座22(针单元20)与针尖保护器10之间的卡定,由于比卡定爪78、78所抵接的小径筒部32靠前端侧的外周面被设为朝向前端侧而外径尺寸逐渐变大的锥状面34,因此如果不施加使得针单元20相对于针尖保护器10向基端侧移动的外力,则针单元20不会进行移动。由此,能够防止留置针16的针尖14意外地被针尖保护器10保护的问题。
在此,通过使针单元20相对于针尖保护器10向基端侧移动,在利用针座主体26的锥状面34将卡定片74、74向外周侧按压的同时,使卡定爪78、78相对于锥状面34滑动。由此,在卡定片74、74上,作为施力而作用有朝向内周侧的弹性复原力。因此,卡定爪78、78相对于锥状面34的按压力成为阻力,使用者能够在确认相对于针尖保护器10而拉拔针单元20的触感的同时使针单元20进行移动。
而且,如图7~图9所示,通过使针单元20相对于针尖保护器10进行后退移动(使针尖保护器10向针单元20的针尖14侧进行前进移动),利用针尖保护器10对留置针16的针尖14进行覆盖,并且卡定片74、74的卡定爪78、78越过针座主体26的锥状面34而弹性复原,从而进入卡定凹部36内。在该状态下,通过使卡定爪78、78、尤其是垂直面79a、79a与卡定凹部36的基端侧限制面40抵接(卡定爪78、78与基端侧限制面40卡定),由此限制针单元20向前端侧的移动(针尖保护器10向针轴方向基端侧的移动)。由此,阻止留置针16的针尖14的再次露出。
与此同时,通过使在卡定片74、74的前端部分设置的台阶状面76与卡定凹部36的前端侧限制面42抵接(台阶状面76与前端侧限制面42卡定),限制针单元20向基端侧的移动。由此,阻止留置针16朝向针尖保护器10的基端侧的拔出。因此,针单元20相对于针尖保护器10的朝向轴向两侧的移动受到阻止,从而维持针尖保护器10对留置针16的针尖14的保护状态。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定片74、74的自由端侧设置的卡定爪78、78被设为阻止留置针16的针尖14的再次露出的第一卡定部。另一方面,一体地支承卡定片74、74的固定端侧的台阶状面76被设为阻止针单元20从针尖保护器10的基端侧拔出的第二卡定部。而且,第一卡定部(卡定爪78、78)的基端侧端面79、79具有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作为第一轴垂面的垂直面79a、79a,另一方面,第二卡定部(台阶状面76)被设为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第二轴垂面。进一步地,在卡定凹部36的内表面中,基端侧面(基端侧限制面40)被设为第三卡定部、且被设为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第三轴垂面,并且前端侧面(前端侧限制面42)被设为第四卡定部、且被设为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第四轴垂面。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一对卡定部(卡定片74、74),与该卡定部与针尖保护器10的周壁58一体成形的情况相辅相成地,在如上所述使针尖保护器10向留置针16的前端侧移动并通过第一卡定部进行卡定时,能够有效地防止针尖保护器10相对于针单元20晃动等问题。这样,通过设置两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卡定部(卡定片),更可靠地阻止针尖保护器10中的留置针16向基端侧的后退,能够进一步稳定地发挥防止针尖再次露出的效果。在该情况下,优选多个卡定部相对于针尖保护器10的中心轴线呈大致对称地设置。
然后,在留置针16的针尖14被针尖保护器10保护的状态下,解除翼状部80的胶带固定,并将留置针组件12从患者上取下。只要按照该拔出的步骤,从留置针16的刺穿到废弃,针尖14完全不会露出,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意外刺穿等。不过,针尖14的保护的步骤并不限定于上述步骤,也可以是,在解除翼状部80的胶带固定并将留置针16从血管中拔出之后,使针单元20相对于针尖保护器10进行后退移动,由此对留置针16的针尖14进行保护。
此外,在卡定爪78、78进入卡定凹部36时,卡定爪78、78的前端与卡定凹部36的底面抵接,使用者能够确认该抵接的冲击、声音,避免例如针单元20的拉拔操作在中途中断等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针尖保护器10对留置针16的针尖14的保护。
在被设为上述那样的结构的针尖保护器10以及留置针组件12中,防止留置针16的针尖14的再次露出的卡定片74、74、尤其是其整体容纳设置于筒状的周壁58的内部,因此,几乎不可能从外部意外地接触到卡定片74、74。因此,在通过针尖保护器10对留置针16的针尖14进行保护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防止意外地解除卡定片74、74与卡定凹部36之间的卡定而使留置针16的针尖14从针尖保护器10再次露出的情况。
尤其是,卡定片74、74设置于在针尖保护器10的基端侧扩展的扩径部64中。由此,在充分确保卡定片74、74的大小的同时,插通于卡定片74、74之间的针座22(针座主体26)也能够采用外径尺寸足够大的部件。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径部64呈近似椭圆形状,其外周面从圆筒状部62的外周面起平滑地连续,因此能够降低扩径部64等与患者接触而使患者感觉到疼痛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卡定片74、74设置于构成该近似椭圆形状的扩径部64的大径部68、68的内侧,因此能够巧妙地利用大径部68、68的内侧的空间,并且还能够避免大径部68、68成为厚壁,抑制在成形时气泡混入构件内等引起的尺寸误差的产生、品质精度的降低。另外,卡定部(卡定片74、74)优选设置为与大径部68、68朝向相同的方向(轴向的基端侧)延伸。通过像这样地构成,无需超出必要地将扩径部64设置为较大,能够巧妙地利用大径部68、68的内侧的空间,并且还能够避免大径部68、68成为厚壁,抑制在成形时气泡混入构件内等引起的尺寸误差的产生、品质精度的降低。
另外,通过将卡定片74、74设为向周壁58的内部突出,例如在通过模具成形来制造针尖保护器10时,能够使成形模具在针尖保护器10的针轴方向上进行脱模,能够将模具的种类数量抑制为较少。因此,能够实现针尖保护器10的制造效率的提高。
尤其是,由于卡定片74、74朝向基端侧延伸,因此相对于针尖保护器10拉拔针单元20时不会发生卡挂,能够实现顺畅的拉拔。
另外,由于在径向上对置地设置有一对卡定片74、74,在通过针尖保护器10对留置针16的针尖14进行保护的状态下,即,在卡定片74、74与卡定凹部36的卡定状态下,能够通过卡定片74、74对针座主体26在径向之间进行夹持。因此,针尖保护器10和针单元20(针座主体26)不会在径向之间晃动,能够稳定地维持针尖保护器10对留置针16的针尖14的保护状态。
另外,在针尖14的保护状态下,作为第一卡定部的卡定爪78、78和作为第三卡定部的卡定凹部36的基端侧限制面40彼此抵接,由此能够防止针尖保护器10相对于针单元20向基端侧移动。另一方面,作为第二卡定部的台阶状面76和作为第四卡定部的卡定凹部36的前端侧限制面42彼此抵接,由此能够防止针尖保护器10相对于针单元20向前端侧移动。在此,上述第一卡定部至第四卡定部分别具有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的第一轴垂面至第四轴垂面,因此不存在底切形状,成形也很容易,并且,作为轴向上的力,能够有效地产生抵接力和抵接反作用力。另外,还能够充分地确保各自的抵接面积,能够更加可靠地阻止针尖保护器10相对于针单元20的朝向前端侧以及基端侧的移动。
接下来,在图10、图11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留置针用的针尖保护器100。本实施方式的针尖保护器100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但是本实施方式中,在基端侧的扩径部64的内部空间70内设置有对作为卡定部的卡定片74、74朝向外周侧的变形量进行限制的变形量限制部10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构件和部位,在图中标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详细的说明。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扩径部64的内部空间70中,在周壁58与卡定片74、74的径向之间,分别设置有变形量限制部102、102。简言之,在卡定片74、74的外周侧,在构成扩径部64的大径部68、68的内周面65一体地形成有向基端侧突出的变形量限制部102、102。换句话说,通过在扩径部64将构成大径部68、68的壁部局部地设为厚壁,由此形成变形量限制部102、102。
此外,扩径部64被设为朝向基端侧逐渐向外周侧扩展的形状,因此变形量限制部102、102随着趋向基端侧而径向尺寸(图11中的上下方向尺寸)逐渐增大,在图11所示的纵剖视图中,成为近似直角三角形。而且,变形量限制部102、102的内周面与卡定片74、74大致平行(即,与留置针16的针轴方向大致平行)地扩展,另一方面,基端面在相对于留置针16的针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扩展。该变形量限制部102、102的基端面位于比卡定片74、74的针轴方向基端(突出前端)靠针轴方向前端侧的位置,变形量限制部102、102的整体容纳于扩径部64的内部空间70内。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变形量限制部102、102由从扩径部64的内周面65向基端侧突出的三个突部104、104、104构成。上述三个突部104、104、104在构成与大径部68、68相比而被设为厚壁的的小径部66、66的壁部之间(图10中的左右方向之间)在周向上并列地设置,且配设为彼此分离。
另外,上述三个突部104、104、104被设置为相对于卡定片74在径向(图10中的上下方向)上隔开不会阻碍针尖保护器100从保护针尖前的状态(例如参照图3、图4)向保护针尖的状态(例如参照图7、图8)移动的程度的适当的距离。此外,构成为包括上述三个突部104、104、104的变形量限制部102的内周面被设为与卡定片74的外周面大致对应的弯曲形状,三个突部104、104、104与卡定片74以大致恒定的距离隔开。在此,突部104、104、104与卡定片74之间的间隔距离被设定为不会阻碍针尖保护器100相对于针单元20向前端侧移动时的、卡定片74向外周侧的变形的大小,并且,如后所述,在留置针组件106的弯曲变形时,卡定片74的变形量被设定为通过向变形量限制部102(突部104、104、104)抵接而受到限制的大小。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定片74、74的基端侧端面105、105,作为第一轴垂面的垂直面105a、105a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尺寸E(参照图13)小于卡定凹部36的基端侧限制面40(第三轴垂面)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尺寸A。由此,卡定片74的垂直面105a的外周侧的端部α位于比卡定凹部36的基端侧限制面40的外周侧的端部β靠内周侧的位置,该卡定片74的垂直面105a的外周侧的端部α相对于基端侧限制面40抵接。此外,在基端侧端面105、105中,位于垂直面105a、105的外周侧的倾斜面105b、105b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随着趋向外周侧而向前端侧倾斜。
通过将设为该结构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100外插安装于设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针单元20,由此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留置针组件106(参照图12)。而且,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利用留置针组件106实施刺穿,在刺穿后,如图12、图13所示那样使针尖保护器100向留置针16的针尖14侧移动,从而利用针尖保护器100对留置针16的针尖14进行保护。即,在卡定片74、74的前端设置的卡定爪78、78进入并卡合于在针座主体26的前端部分设置的卡定凹部36,通过使卡定爪78、78与基端侧限制面40彼此抵接,使针单元20相对于针尖保护器100向前端侧的移动受到限制,并且通过使台阶状面76与前端侧限制面42彼此抵接,使针单元20相对于针尖保护器100向基端侧的移动受到限制。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定片74、74的外周侧设置有变形量限制部102、102,因此在留置针16的针尖14的保护状态下,能够有效地防止卡定爪78从卡定凹部36意外地脱离。具体而言,例如在针尖14的保护状态下,在针尖保护器100和针单元20的整体上作用有弯曲方向的外力而通过针座主体26对一方的卡定片74进行按压而使其向外侧大幅变形时,另一方的卡定片74的卡定爪78向比基端侧限制面40更靠外侧的位置翘起,从而使卡定状态被解除或使卡定片74受到损伤等,由此难以完全消除针尖再次露出的可能性。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变形量限制部102的抵接来限制卡定片74向外侧的变形量,因此即使是在作用有过大的弯曲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防止上述那样的意料之外的针尖的再次露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100以及留置针组件106中,也能够发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扩径部64的大径部68、68的内周侧设置变形量限制部102、102而巧妙地利用扩径部64的内部空间70,还能够避免与设置卡定片74、74的变形量限制机构相伴随的针尖保护器100的大型化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定片74、74的基端侧端面105、105,垂直面105a、105a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尺寸E小于卡定凹部36的基端侧限制面40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的尺寸A,卡定片74的垂直面105a的外周侧的端部α与基端侧限制面40抵接。由此,例如在对针尖进行保护之前的状态下试图以过大的力强行使针尖保护器100向基端侧移动的情况下,也可有效地防止由于卡定片74变形而使卡定爪78越过卡定凹部36的基端侧限制面40而解除卡定的情况。即,卡定爪78中的向基端侧限制面40抵接的垂直面105a从卡定片74的中心轴偏向内周侧,因此具有在基于抵接反作用力的弯曲力矩的作用下卡定片74变形为向外方凸出的弯曲形状而使卡定爪78的垂直面105a发生倾斜的可能性。在该垂直面105a的倾斜状态下,当垂直面105a的端部α位于比基端侧限制面40的端部β靠外周侧的位置时,基端侧限制面40的端部β与倾斜的垂直面105a抵接,从而存在产生使卡定爪78越过基端侧限制面40的方向上的分力而将卡定状态意外地解除的可能性。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卡定爪78的垂直面105a发生倾斜的状态下,也可避免基端侧限制面40相对于倾斜的垂直面105a的抵接,并且通过使垂直面105a的端部α与基端侧限制面40抵接,在避免产生越过方向上的分力的同时,能够稳定地发挥有效的卡定力。
虽然在上文中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记载对本发明进行限定性的解释,能够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添加了各种变更、修正、改良等的方式来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定片74、74朝向基端侧延伸,但是也可以朝向前端侧延伸。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定片74、74的整体容纳于周壁58的内部,但是例如也可以是卡定部的前端位于比周壁的针轴方向端部靠外侧的位置。此外,卡定部的实质的卡定部分(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卡定爪78、78)不必设置于卡定部的前端。
更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卡定片74、74的基端侧端面79、79(105、105),内周侧被设为垂直面79a、79a(105a、105a),另一方面,外周侧被设为倾斜面79b、79b(105b、105b),但不限于上述方式。即,卡定片74、74的基端侧端面79、79(105、105)既可以不设置倾斜面79b、79b(105b、105b)而是在大致整面的范围内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也可以不设置垂直面79a、79a(105a、105a)而是在大致整面的范围内在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上扩展。另外,倾斜面79b、79b(105b,105b)既可以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随着趋向外周侧而向前端侧倾斜,也可以在不会对垂直面79a、79a(105a、105a)与基端侧限制面40的抵接造成干涉的范围内随着趋向外周侧而向基端侧倾斜。另外,卡定片74、74的基端侧端面79、79(105、105)的内周侧部分与针座主体26的基端侧限制面40也可以替代所示例的那样的垂直面而设为随着趋向外周侧而向前端侧倾斜的倾斜面,由此,虽然基端侧限制面40会成为具有外伸(overhang)形状的底切构造,但也能够获得更大的移动限制力。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径向上对置地设置有一对卡定片74、74,但是卡定部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在该情况下,优选三个以上的卡定部在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设置。或者,也可以设为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延伸的近似筒状的卡定部。此外,即使在设置有两个或三个以上的卡定部的情况下,也不必在径向上对置地设置该卡定部或者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该卡定部。另外,在针座主体上设置的卡定凹部不必在整周的范围内连续地设置,设置在与卡定部在周向上对应的位置即可。
更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在针尖保护器10、100的卡定片74、74的固定端侧设置的台阶状面76与设置于针座22(针座主体26)的前端侧限制面42彼此抵接,由此防止针单元20从针尖保护器10、100的基端侧的拔出,但是针单元的拔出防止机构不限于上述方式。即,上述台阶状面76、基端侧限制面42并不是必须的,也可以区别于上述结构地设置针单元的拔出防止机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台阶状面76、基端侧限制面40、前端侧限制面42等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上扩展,但是它们也可以相对于与轴成直角的方向倾斜地扩展。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尖保护器10、100的前端侧被设为具有圆环形截面的圆筒状部62,另一方面,基端侧被设为椭圆筒状的扩径部64,但是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即,针尖保护器的前端侧以及基端侧的扩展部的截面形状分别可以采用圆形(包括椭圆、长圆、半圆等)、多边形等各种形状。不过,在针尖保护器的基端侧设置的扩展部不是必须的,针尖保护器可以是单纯的笔直的筒状。
更进一步地,对针单元的形状没有限定。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针座22和针尖保护器10、100连结、即通过使钩56、56卡定于贯穿窗72、72而将留置针16维持为露出状态,但并不限于这样的方式。即,针座卡合部不必形成为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贯穿窗形状,也可以是在内周侧开口的有底的槽状等。或者也可以是在针尖保护器形成作为针座卡合部的钩、并在针座上形成贯穿窗、有底槽等。不过,上述钩、贯穿窗等并不是必须的,简而言之使用前的针座和针尖保护器的连结机构不是必须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针尖保护器10、100上安装有翼状部80,但是翼状部并不是必须的。
进一步地,第二实施方式中,变形量限制部102、102与针尖保护器100的扩径部64形成为一体,但是也可以单独地形成并在之后进行固接。由此,例如还可以通过与针尖保护器不同的材料来形成变形量限制部。
更进一步地,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变形量限制部102、102设置于扩径部64中的构成大径部68、68的壁部的内周面65上,但是变形量限制部的形成位置不受任何限定。即,变形量限制部例如可以设置为从扩径部中的构成小径部的壁部的内周面起朝向卡定部(卡定片74、74)的外周侧突出。不过,变形量限制部不限定于设置在扩径部的内周面的方式,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卡定部的外周面,在卡定部向外周侧进行弹性变形时与扩径部的内周面抵接,由此限制其变形。
另外,对变形量限制部的形状也没有任何限定。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变形量限制部102、102的纵剖面呈近似直角三角形形状,但是例如也可以是从扩径部的内周面向基端侧、内周侧突出的突片状,还可以是从卡定部(卡定片74、74)的外周面向外周侧突出的突片状。进一步地,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变形量限制部102、102分别由三个突部104、104、104构成,但并不限于该方式,也可以由一个、两个、四个以上的突部构成。此外,通过像这样由多个突部来构成变形量限制部102、102,能够抑制成形后的收缩(热收缩引起的变形)、实现伴随着冷却效率的提高的成形时间的缩短等。尤其是,通过像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分别由三个突部104、104、104来构成变形量限制部102、102,在稳定地发挥上述效果的基础上,还能够避免模具形状变得过于复杂。
更进一步地,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卡定片74、74,并且在各个卡定片74、74的外周侧设置有变形量限制部102、102,但是变形量限制部也可以仅设置在任意一方的卡定部(卡定片74)的外周侧。另外,在设置两个以上的卡定部的情况下,优选在各个卡定部的外周侧设置变形量限制部,但至少在一个卡定部的外周侧设置变形量限制部即可。

Claims (13)

1.一种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其具备筒状的周壁,该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通过外插地装配于留置针的针座并向针尖侧移动而将该留置针的针尖覆盖,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的被所述筒状的周壁覆盖的内部形成有卡定部,并且该卡定部与该筒状的周壁形成为一体,该卡定部在所述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向所述留置针的针尖侧移动的位置处与所述针座卡定,阻止该留置针向基端侧后退,由此防止所述针尖的再次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在所述筒状的周壁内朝向该周壁的基端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的整体处于容纳于被所述筒状的周壁覆盖的内部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的周壁的基端侧设置有向外周扩展的扩展部,所述卡定部设置于该扩展部之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扩展部的前端部分,在所述筒状的周壁的内周面设置有朝向前方向外周侧扩展的台阶状面,在比该台阶状面靠该扩展部的后端部分处朝向后方突出地形成有所述卡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展部被设为具备相互正交的小径部和大径部的近似椭圆筒形状,在被该大径部的周壁覆盖的内部设置有所述卡定部,并且在该大径部的周壁处设置有供所述针座卡合而将所述留置针的针尖保持为突出状态的针座卡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状的周壁的周向上彼此分离地设置有多个所述卡定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定部处从所述筒状的周壁延伸出的自由端侧被设为第一卡定部,该第一卡定部通过相对于所述针座的卡定来阻止由于该筒状的周壁内的所述留置针向针尖侧的移动而导致的针尖再次露出,并且,在该卡定部中利用该筒状的周壁一体地支承的固定端侧被设为第二卡定部,该第二卡定部通过相对于该针座的卡定来阻止由于该筒状的周壁内的该留置针向基端侧的移动而导致的针脱落。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设置有对所述卡定部向外周侧的变形量进行限制的变形量限制部。
10.一种留置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留置针组件通过将在基端侧具备针座的留置针以能够在轴向上进行移动的方式插通于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而成,在使该针尖保护器向该留置针的针尖侧进行移动后的规定位置处,使得在该针尖保护器设置的所述卡定部相对于该针座卡定,由此防止该留置针的针尖的再次露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留置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定部处从所述筒状的周壁朝向基端侧延伸的自由端侧被设为第一卡定部,该第一卡定部通过相对于所述针座的卡定来阻止由于该筒状的周壁内的所述留置针向针尖侧的移动而导致的针尖再次露出,并且,在该卡定部中利用该筒状的周壁一体地支承的固定端侧被设为第二卡定部,该第二卡定部通过相对于该针座的卡定来阻止由于该筒状的周壁内的该留置针向基端侧的移动而导致的针脱落,另一方面,
在该针座设置有卡定凹部,由该卡定凹部的基端侧的内表面构成供该第一卡定部卡定的第三卡定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留置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定部中从所述筒状的周壁朝向基端侧延伸的自由端侧被设为第一卡定部,通过使该第一卡定部相对于在所述针座的外周面设置的第三卡定部进行卡定,来阻止由于该筒状的周壁内的所述留置针向针尖侧的移动而导致的针尖再次露出,另一方面,
该第一卡定部的基端侧端面具有相对于所述留置针的针轴方向呈直角地交叉的第一轴垂面,并且
第三卡定部具有相对于该留置针的针轴方向呈直角地交叉的第三轴垂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留置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定部的所述第一轴垂面中的所述针尖保护器的外周侧的端部位于比在所述针座上设置的所述第三轴垂面的该针座的外周侧的端部靠内周侧的位置。
CN202110953668.8A 2016-06-03 2017-06-02 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 Pending CN1136631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2071 2016-06-03
JP2016-112071 2016-06-03
CN201780034358.8A CN109562224B (zh) 2016-06-03 2017-06-02 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4358.8A Division CN109562224B (zh) 2016-06-03 2017-06-02 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3163A true CN113663163A (zh) 2021-11-19

Family

ID=6047766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4358.8A Active CN109562224B (zh) 2016-06-03 2017-06-02 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
CN202110953668.8A Pending CN113663163A (zh) 2016-06-03 2017-06-02 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4358.8A Active CN109562224B (zh) 2016-06-03 2017-06-02 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31454B2 (zh)
EP (2) EP3466464B1 (zh)
JP (7) JP6911846B2 (zh)
CN (2) CN109562224B (zh)
WO (1) WO20172093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62410A1 (ja) * 2019-06-24 2020-12-30 株式会社トップ 留置針組立体
JPWO2021029393A1 (zh) * 2019-08-09 2021-02-18
CN114269408B (zh) * 2019-09-24 2023-08-22 泰尔茂株式会社 医疗用针及医疗用针的制造方法
JPWO2022034904A1 (zh) 2020-08-14 2022-02-17
WO2022107244A1 (ja) * 2020-11-18 2022-05-27 テルモ株式会社 留置針
DE102021115548A1 (de) 2021-06-16 2022-12-22 Sarstedt Ag & Co. Kg Sicherheitskanülenanordnung
DE102021115561A1 (de) 2021-06-16 2022-12-22 Sarstedt Ag & Co. Kg Sicherheitskanülenanordn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2851A (en) * 1991-01-04 1992-03-03 Ragner & Staab Associates Safety needle with spring-loaded shield
JP3245843B2 (ja) * 1994-01-21 2002-01-15 ニプロ株式会社 翼付留置針
JP3134920B2 (ja) * 1996-09-20 2001-02-13 株式会社ニッショー 翼付留置針
JP2002345955A (ja) 2001-05-23 2002-12-03 Kazuaki Yamaoka 安全キャップ付注射針
US7018344B2 (en) 2003-01-21 2006-03-28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Retractable needle shielding device
US7041066B2 (en) 2003-03-13 2006-05-09 Becton, Dickinson & Company Needle assembly
US20040236287A1 (en) 2003-05-23 2004-11-25 Becton Dickinson & Company Forward shielding medical needle device
US7037292B2 (en) * 2003-06-27 2006-05-02 Sherwood Services Ag Safety needle shield apparatus
JP2006123645A (ja) 2004-10-27 2006-05-18 Toyota Motor Corp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60135910A1 (en) * 2004-12-17 2006-06-22 Luther Ronald B Percutaneous safety needle inserter
JPWO2006123645A1 (ja) * 2005-05-19 2008-12-25 ニプロ株式会社 翼状針組立体
JP4807017B2 (ja) 2005-09-20 2011-11-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操舵制御装置
CN200951238Y (zh) * 2005-12-21 2007-09-26 刘晗 一次性使用安全静脉输液针
JP4506834B2 (ja) * 2006-01-20 2010-07-21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医療用針装置
TWM303022U (en) * 2006-05-02 2006-12-21 Quality Mind Corp Safe intravenous injecting needle structure
JP4211858B2 (ja) * 2006-06-30 2009-01-21 ニプロ株式会社 翼付留置針
US20110071469A1 (en) * 2007-08-13 2011-03-24 Craig Douglas Wilson Single Use Retractable Infusion or Transfusion Needle
JP2010187984A (ja) * 2009-02-19 2010-09-02 Jms Co Ltd 医療用針装置
JP5594520B2 (ja) 2010-06-04 2014-09-24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留置針装置
JP5967994B2 (ja) * 2012-03-21 2016-08-10 テルモ株式会社 医療用針
BR112015009081A2 (pt) * 2012-10-23 2017-07-04 Poly Medicure Ltd montagem de segurança de agulha
AT516045B1 (de) * 2014-07-18 2016-02-15 Greiner Bio One Gmbh Sicherheitsnadelanordnung zur Entnahme von Flüssigkeit aus einem Körper
CN204219517U (zh) * 2014-10-15 2015-03-25 江苏采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自毁式安全医用针
DE102015207792A1 (de) * 2015-04-28 2016-11-03 Henkel Ag & Co. Kgaa Polyurethan-basiertes Bindemittel-System
JP6664270B2 (ja) * 2016-04-26 2020-03-13 株式会社トップ プロテクタ付き医療用針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31454B2 (en) 2022-05-17
EP3466464B1 (en) 2020-11-25
JP6566161B1 (ja) 2019-08-28
EP3466464A1 (en) 2019-04-10
JP2020062507A (ja) 2020-04-23
CN109562224B (zh) 2021-09-07
JP6868202B2 (ja) 2021-05-12
JP6566159B2 (ja) 2019-08-28
JP6566160B1 (ja) 2019-08-28
EP3766532A1 (en) 2021-01-20
JP7190118B2 (ja) 2022-12-15
EP3466464A4 (en) 2019-04-10
JPWO2017209304A1 (ja) 2019-03-28
JP2021166754A (ja) 2021-10-21
US20190160265A1 (en) 2019-05-30
JP2019115835A (ja) 2019-07-18
JP2019171086A (ja) 2019-10-10
JP6911846B2 (ja) 2021-07-28
WO2017209304A1 (ja) 2017-12-07
JP2019155123A (ja) 2019-09-19
CN109562224A (zh) 2019-04-02
JP2021166771A (ja) 2021-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62224B (zh) 留置针用针尖保护器以及留置针组件
EP2647403B1 (en) Catheter needle tip shielding device
KR101707008B1 (ko) 카테터 장치
JP5321957B2 (ja) 留置針組立体
US8992483B2 (en) Indwelling needle assembly and protector
AU2006276794B2 (en) Needle guard mechanisms
EP2618874B1 (en) Needle tip shielding device
CA2553064C (en) Needle guard clip with lip
JP2018089070A (ja) 針組立体
JP5259810B2 (ja) ヒールを有したニードルガードクリップ
JP6594034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5322023B2 (ja) 針先保護用プロテクタ及び留置針組立体
TW201735963A (zh) 具保護器的醫療用針
JP2021040853A (ja) 針組立体
JP2002253670A (ja) 安全装置付き注射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