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4411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4411A
CN113424411A CN202080014293.2A CN202080014293A CN113424411A CN 113424411 A CN113424411 A CN 113424411A CN 202080014293 A CN202080014293 A CN 202080014293A CN 113424411 A CN113424411 A CN 1134244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bearing
wall portion
stator
lubricating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429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圭吾
牧野隆之
松尾秀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4244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4411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马达包括供润滑油流通的流路。第一轴承位于比定子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第二轴承位于比定子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流路具有:外部流路,所述外部流路设置于框体的壁部并面向框体的内部;以及内部流路,所述内部流路设置于框体的内部并与开口连接。开口在轴向上位于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之间且在径向上位于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的外侧。内部流路的第一内部流路向第一轴承且朝轴向一侧以及径向内侧延伸。第一内部流路的第一排出口向第一轴承排出润滑液。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在马达中有时包括向收纳于框体内的轴承供给润滑液的流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与车用驱动装置相关的发明。在上述车用驱动装置中,旋转电机重复壁部包括供给流路,上述供给流路供润滑液流通,并且形成有第一供给部,上述第一供给部是润滑液向支承旋转电机的转子的转子支承轴承供给的供给部。第一供给部包括节流部,上述节流部具有比润滑液的流通方向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积更小的流路截面积。供给流路在比第一供给部更靠上方的位置包括第二供给部,上述第二供给部是向旋转电机供给润滑液的供给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2595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专利文献1的车辆驱动装置那样,在将润滑液从形成于框体的壁部的流路直接供给至轴承的结构中,存在框体形状容易复杂化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一点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能向轴承供给润滑液,并且抑制框体的形状复杂化。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一发明的马达包括:定子;以及转子轴,所述转子轴支承成能以轴向为中心旋转,所述马达包括:轴承,所述轴承将所述转子轴支承成能旋转;框体,所述框体对所述定子、所述转子轴以及所述轴承进行收纳;以及流路,所述流路供润滑液流通,所述轴承具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位于比所述定子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以及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位于比所述定子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所述流路具有:外部流路,所述外部流路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壁部,并具有面向所述框体的内部的开口;以及内部流路,所述内部流路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并与所述开口连接,所述开口在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且在径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轴承以及所述第二轴承的外侧,所述内部流路具有第一内部流路,所述第一内部流路朝向所述第一轴承并至少朝轴向一侧以及径向内侧延伸,所述第一内部流路具有第一排出口,所述第一排出口向所述第一轴承排出所述润滑液。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一发明,能向轴承供给润滑液,并且能抑制框体的形状复杂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II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9是从轴向一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分隔部以及吸附阀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以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本质上不过是例示,完全没有限制本公开、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意思。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图1中的II部放大图。图9是从轴向一侧观察后述的分隔部以及吸附阀(trap)的概要图。在本说明书中,将与马达1的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配置成中心轴线J与铅锤方向正交。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与铅锤方向正交。箭头V的方向表示铅锤方向。将以马达1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称为“径向”。将以马达1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绕轴方向称为“周向”。将图1的右侧称为轴向一侧,将左侧称为轴向另一侧。将图1的上侧称为铅锤方向上侧,将下侧称为铅锤方向下侧。
马达1包括转子轴2。转子轴2被支承成能以轴向为中心旋转。
马达1包括转子4以及定子5。转子4固定于转子轴2,并与转子轴2一体旋转。定子5配置于转子4的径向外侧。
马达1包括两个轴承6、7,上述轴承6、7将转子轴2支承成能旋转。具体而言,马达1包括:第一轴承6,上述第一轴承6位于比定子5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以及第二轴承7,上述第二轴承7位于比定子5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马达1包括框体A。框体A具有外壳20和支架30。外壳20对定子5、转子轴2以及轴承6、7进行收纳。
外壳20例如呈有底大致圆筒状等。外壳20具有壁部23。外壳20在轴向另一侧具有开口22。外壳20具有作为比定子5更靠轴向一侧的第一壁部的侧壁部24,以作为壁部23。外壳20具有作为比定子5更靠径向外侧、具体而言为铅锤方向上侧的第三壁部的上壁部25,以作为壁部23。外壳20具有空间21,上述空间21由壁部23以及后述的分隔部33围成。
定子5通过螺钉等固定于外壳20的壁部23。另外,定子5也可以保持于外壳20的壁部23的内壁面23a。
开口22被支架30覆盖。支架30具有周壁部32。周壁部32例如呈有底大致圆筒状。支架30具有由周壁部32围成的空间31。周壁部32的铅锤方向上侧的部分是上壁部32a。周壁部32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被罩部32b覆盖。周壁部32在轴向一侧具有开口37。
支架30具有作为第二壁部的分隔部33。分隔部33在比周壁部32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覆盖开口37。分隔部33的径向尺寸比周壁部32的径向尺寸大。分隔部33是从周壁部32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沿径向延伸的部位。
分隔部33呈大致板状。分隔部33分隔外壳20内的空间21和支架30内的空间31。分隔部33固定于比外壳20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即,分隔部33位于比定子5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分隔部33例如通过螺栓等固定于壁部23的轴向另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30由两个构件构成。支架30由具有周壁部32以及分隔部33的一个构件和具有安装于周壁部32的罩部32b的一个构件构成。罩部32b的构件呈板状,通过螺钉等安装于周壁部32以及分隔部33的构件。
如图9所示,分隔部33具有位于比周壁部32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凸缘部33a。分隔部33具有嵌合凸部33b,上述嵌合凸部33b位于比凸缘部33a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且朝轴向一侧突出。嵌合凸部33b从轴向观察时例如沿周向延伸。
在转子轴2的铅锤方向下方设置有流出口38。流出口38是沿轴向贯穿凸缘部33a的通孔。流出口38与电动油泵连接,润滑液从外壳20的内部流出。在流出口38的铅锤方向正上方未设置嵌合凸部33b。即,嵌合凸部33b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延伸。流出口38在周向上位于多个嵌合凸部33b之间。另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理解,用实线图示嵌合凸部33b,并省略流出口38的图示。从流出口38流出的润滑液经由电动油泵供给至后述的供给路径70。
如图9所示,外壳20具有吸附阀T(用双点划线图示)。吸附阀T例如由永磁体构成。吸附阀T位于外壳20的铅锤方向下侧且比流出口38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吸附阀T对积留在外壳20的内部的润滑液所包含的磁粉等杂质进行吸附。
外壳20在壁部23的轴向另一侧端部且径向外侧具有凸缘部23b。外壳20具有嵌合凹部23c,上述嵌合凹部23c位于比凸缘部23b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且使内壁面23a的轴向另一侧端部朝径向外侧凹陷。嵌合凸部33b与嵌合凹部23c相互嵌合。在凸缘部33a以规定的间距设置有钻孔(未图示)。在凸缘部23b以与凸缘部33a的钻孔相同的间距设置有螺纹孔(未图示)。在嵌合凸部33b与嵌合凹部23c相互嵌合的状态下,从轴向另一侧将螺栓(未图示)插通于凸缘部33a的钻孔并与凸缘部23b的螺纹孔紧固。
分隔部33具有大致沿轴向贯穿分隔部33的通孔35。通孔35相对于转子轴2位于铅锤方向上侧。从设置于定子5的线圈10延伸的线圈引出线11朝轴向另一侧延伸并穿过通孔35。
在支架30内配置有母线支撑件13。母线支撑件13对与线圈引出线11电连接的母线13a进行收纳。母线支撑件13固定于分隔部33的轴向另一侧。母线支撑件13也可以将通孔35的一部分覆盖。
收纳于母线支撑件13的母线13a与保持于连接器12的外部连接用端子12a连接。连接器12设置于周壁部32。连接器12既可以设置于上壁部32a,也可以设置于罩部32b。
母线支撑件13具有突起部13b。突起部13b从母线支撑件13的轴向一侧的面朝向轴向一侧延伸。分隔部33具有定位部33d。定位部33d从分隔部33的轴向另一侧的面朝向轴向一侧凹陷。通过突起部13b与定位部33d嵌合,可将母线支撑件13定位于分隔部33。
第一轴承6保持于外壳20。具体而言,第一轴承6保持于侧壁部24中的、朝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第一保持部24a。
第一保持部24a具有使第一轴承6露出的第一露出孔24d。第一露出孔24d位于第一保持部24a中的铅锤方向上侧,并朝铅锤方向上侧开口。在第一轴承6一侧设置有油密封件8,上述油密封件8将外壳20内的空间21封闭。
第二轴承7保持于分隔部33中的朝轴向一侧突出的第二保持部33c。第二保持部33c具有使第二轴承7露出的第二露出孔33e。第二露出孔33e位于第二保持部33c中的铅锤方向上侧,并朝铅锤方向上侧开口。
马达1包括解析器定子14a。解析器定子14a在轴向上配置于定子5与第一轴承6之间。解析器定子14a是用于对转子4相对于定子5的旋转位置或旋转速度等进行检测的传感器。解析器定子14a保持于第一保持部24a。在比解析器定子14a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配置有解析器转子14b。解析器转子14b固定于转子轴2并一体旋转。如图1所示,在轴向上,解析器定子14a的位置与设置于定子5的线圈端10a的位置大致相互一致。具体而言,从径向观察时,解析器定子14a与线圈端10a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线圈端10a是线圈10中的、位于比定子5的芯部的轴向端部更靠轴向一侧或轴向另一侧的部分。芯部是通过将电磁钢板等金属板层叠而形成的,具有:芯背5a,上述芯背5a沿周向延伸;以及多个极齿,多个上述极齿从芯背5a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在多个极齿中的各个极齿上卷绕有线圈10。
芯背5a具有芯背固定部5b(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来图示),上述芯背固定部5b从芯背5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芯背固定部5b具有沿轴向贯穿的通孔5c(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来图示)。螺钉等紧固构件穿过通孔5c。芯背固定部5b与侧壁部24通过螺钉等紧固构件而被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包括供润滑液流通的流路F。具体而言,流路F将润滑液供给至第一轴承6、第二轴承7以及定子5。作为润滑液,例如使用油。以下,使用图2对流路F的结构进行说明。
流路F具有设置于外壳20的壁部23的外部流路40。
外部流路40具有第一外部流路41,上述第一外部流路41在上壁部25内沿径向、具体而言为铅锤方向(上下方向)延伸。上壁部25具有厚壁部25a,上述厚壁部25a从轴向一侧端部向铅锤方向下侧延伸,壁厚比其它部分的壁厚更大。第一外部流路41从厚壁部25a的表面在厚壁部25a内向铅锤方向下侧延伸。第一外部流路41并未贯穿厚壁部25a。第一外部流路41位于比第一轴承6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外部流路40具有连接外部流路42,上述连接外部流路42从第一外部流路41的铅锤方向下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连接外部流路42在轴向另一侧端部具有开口43。开口43面向外壳20的内部(空间21),并朝向轴向另一侧。开口43在轴向上位于第一轴承6与第二轴承7之间。开口43在铅锤方向(径向)上位于第一轴承6以及第二轴承7的上(外)侧。开口43位于比定子5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
流路F具有设置于外壳20内部的内部流路50。内部流路50与开口43连接。内部流路50具有连接内部流路51,上述连接内部流路51从开口43向轴向另一侧延伸。连接内部流路51在轴向另一侧端部具有连接部51a。
内部流路50具有与连接内部流路51连接的第一内部流路52和第二内部流路53。第一内部流路52和第二内部流路53在连接部51a处相互分岔。
第一内部流路52从连接部51a向第一轴承6朝轴向一侧以及铅锤方向下侧(径向内侧)延伸。第一内部流路52具有第一径向延伸部54、第一轴向延伸部55、第二径向延伸部56以及第二轴向延伸部57。
第一径向延伸部54与连接部51a连接,并从连接部51a大致笔直地向铅锤方向下侧(径向内侧)延伸。第一轴向延伸部55从第一径向延伸部54的铅锤方向下侧(径向内侧)的端部大致笔直地向轴向一侧延伸。第二径向延伸部56从第一轴向延伸部55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大致笔直地向铅锤方向下侧(径向内侧)延伸。第二轴向延伸部57从第二径向延伸部56的铅锤方向下侧(径向内侧)的端部大致笔直地向轴向一侧延伸。
第一内部流路52在第二轴向延伸部57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具有第一排出口58。第一排出口58朝轴向一侧开口。第一排出口58向第一轴承6排出润滑液。具体而言,通过从第一排出口58向轴向一侧排出润滑液,使润滑液与侧壁部24的内表面碰撞。而且,润滑液顺着侧壁部24的内表面进入第一露出孔24d,并且向第一轴承6供给。在轴向上,第一排出口58的位置与第一露出孔24d的位置彼此大致一致。具体而言,从铅锤方向观察时,第一排出口58的下侧的开口与第一露出孔24d的上侧的开口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露出孔24d是径向的两端开口、并沿径向贯穿第一保持部24a的通孔。在轴向上,第一排出口58的位置位于比线圈端10a以及解析器定子14a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
第一内部流路52固定于外壳20。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侧壁部24在比第一内部流路52更靠轴向一侧或铅锤方向上侧的位置具有沿第一内部流路52的固定部24b。固定部24b在比第一径向延伸部54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具有沿第一径向延伸部54的径向延伸部24c。第一径向延伸部54被固定件26固定于径向延伸部24c。具体而言,在第一径向延伸部54的从与连接部51a连接的部分沿周向延伸的部位安装有固定件26。通过第一内部流路52固定于外壳20,能高精度地将第一排出口58与第一轴承6(第一露出孔24d)的轴向的相对位置对准。固定件26例如是螺栓。在上述情况下,在第一内部流路52的与供润滑液流通的部位不同的部位设置有螺栓通孔。在外壳20上设置有螺栓紧固用孔。
第二内部流路53从连接部51a向第二轴承7且朝轴向另一侧延伸。连接内部流路51以及第二内部流路53例如由中空的圆筒状的油管构成。连接内部流路51以及第二内部流路53(油管)通过***到构成连接外部流路42的通孔而固定于外壳20(厚壁部25a)。第二内部流路53位于外壳20内比定子5更靠铅锤方向上侧(径向外侧)的位置。第二内部流路53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位于比定子5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在第二内部流路53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排出口59。第二排出口59朝轴向另一侧开口。第二排出口59向第二轴承7排出润滑液。具体而言,通过从第一排出口59向轴向另一侧排出润滑液,使润滑液与分隔部33的内表面碰撞。而且,润滑液顺着分隔部33的内表面进入第二露出孔33e,并且向第二轴承7供给。在轴向上,第二排出口59的位置与第二露出孔33e的位置彼此大致一致(参照图1)。具体而言,从铅锤方向观察时,第二排出口59的下侧的开口与第二露出孔33e的上侧的开口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露出孔33e是径向的两端开口、并沿径向贯穿第二保持部33c的通孔。
第二内部流路53在比连接部51a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具有多个第三排出口60。各第三排出口60设置于第二内部流路53的铅锤方向下侧,并向铅锤方向下侧的定子5开口。多个第三排出口60中的各第三排出口60构成为将油管的铅锤方向下侧的管壁贯穿。各第三排出口60向定子5排出润滑液。尤其,多个第三排出口60中的、设置于轴向一侧以及轴向另一侧的一部分第三排出口60a向定子5的线圈端10a排出润滑液。
上壁部25具有与第一外部流路41连通的供给路径70。供给路径70设置于上壁部25的表面。供给路径70呈在上壁部25的表面朝铅锤方向下侧(径向内侧)凹陷的槽状。从外部向供给路径70供给润滑液。供给路径70向第一外部流路41供给润滑液。
外壳20具有盖部27,上述盖部27从铅锤方向上侧覆盖上壁部25。即,供给路径70被盖部27覆盖。盖部27固定于上壁部25。具体而言,盖部27被多个紧固部28紧固于上壁部25。多个紧固部28具有轴向一侧的紧固部28a以及轴向另一侧的紧固部28b。轴向一侧的紧固部28a的位置与侧壁部24的位置大致一致。在盖部27与上壁部25的紧固中使用螺钉等紧固构件。第一外部流路41位于比盖部27与上壁部25的一侧的紧固部28a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如上所述,润滑液从供给部70供给至外部流路40的第一外部流路41。而且,润滑液经过连接外部流路42以及开口43向内部流路50的连接内部流路51供给。向连接内部流路51供给的润滑液在连接部51a处分岔为流向第一内部流路52的液流和流向第二内部流路53的液流。向第一内部流路52供给的润滑液从第一排出口58向第一轴承6供给。向第二内部流路53供给的润滑液的一部分从第三排出口60向定子5排出。向第二内部流路53供给的润滑液的剩余部分从第二排出口59向第二轴承7供给。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外部流路40与内部流路50的连接点的开口43位于比第一轴承6朝轴向另一侧错开的位置。即,假设在未设置内部流路50的情况下,从开口43向外壳20的内部(空间21)供给的润滑液难以向位于比开口43朝轴向一侧错开的位置的第一轴承6供给。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20的内部(空间21)设置内部流路50。内部流路50的第一内部流路52向第一轴承6且朝轴向一侧以及径向内侧延伸。即,向外壳20的内部(空间21)供给的润滑液被第一内部流路52朝向第一轴承6引导。由此,润滑液容易向第一轴承6供给。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外壳20的壁部23的外部流路40的形状仅是由沿铅锤方向(径向)延伸的第一外部流路41和沿轴向延伸的连接外部流路42构成为大致L字状的程度的简单形状。
如上所述,能向第一轴承6供给润滑液,并且能抑制外壳20的形状复杂化。
低温时,润滑液的粘度变高。当润滑液的粘度高时,润滑液容易向铅锤方向下侧而非作为第一排出口58的开口方向的轴向一侧流挂。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排出口58的位置与第一露出孔24d的位置在轴向上彼此大致一致,即使在低温而粘度高的状态下也能使润滑液容易进入第一露出孔24d。由此,即使低温时也能更可靠地将润滑液向第一轴承6供给。
第一内部流路52具有:径向延伸部54、56;以及轴向延伸部55、57,上述轴向延伸部55、57与径向延伸部54、56的铅锤方向下侧(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并朝轴向一侧延伸。即,在径向延伸部54、56中大致笔直地向铅锤方向下侧(径向内侧)流通的润滑液被向轴向延伸的轴向延伸部55、57承接。由此,能减缓在第一内部流路52中流通的润滑液的速度。因此,能抑制润滑液从第一排出口58向轴向一侧猛地冲出并与侧壁部24碰撞后弹回来。
通过设置第二内部流路53,能将润滑液向第二轴承7供给。
由于使第二排出口59的位置与第二露出孔33e的位置在轴向上彼此大致一致,因此,与第一排出口58和第一露出孔24d的关系相同,即使低温时也能更可靠地将润滑液向第二轴承7供给。
连接内部流路51以及第二内部流路53由油管构成,因此,能装拆且组装性好。
从第二内部流路53的第三排出口60向定子5排出润滑液,因此,能对定子5进行冷却。
尤其,由于从多个第三排出口60的一部分第三排出口60a向定子5的线圈端10a排出润滑液,因此能对更需要冷却的线圈端10a进行冷却。
由于使解析器定子14a的位置与线圈端10a的位置在轴向上大致一致,因此,与解析器定子14a与线圈端10a分开的情况相比,能使马达1在轴向上小型化。
第一外部流路41在上壁部25内沿铅锤方向(径向)延伸,因此,结构简单。
在上壁部25设置有供给路径70,因此,容易从外部供给润滑液。此外,供给路径70设置于上壁部25的表面,因此,润滑液与外壳20的接触面积增加。其结果是,更容易对马达1进行冷却。
第一外部流路41位于比设置有第一保持部24a(第一轴承6)的侧壁部24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因此,在将第一外部流路41设置于上壁部25(厚壁部25a)时,无需在侧壁部24开设孔。即,侧壁部24因不开设孔而相应地不易形成薄壁部。因此,在铸造外壳20时,在侧壁部24不易产生缩孔。
另外,第一外部流路41位于比盖部27与外壳20(上壁部25)的轴向一侧的紧固部28a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在此,在轴向上,轴向一侧的紧固部28a的位置与侧壁部24的位置大致一致。即,第一外部流路41位于比紧固部28a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与第一外部流路41位于比侧壁部24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是大致相同的。根据上述结构,与上述相同,在上壁部25设置第一外部流路41时,无需在侧壁部24开设孔。
第一内部流路52被固定件26固定于外壳20的径向延伸部24c,因此,组装简单。
图3~8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2的图。对与上述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在变形例1中,如图3所示,外部流路40不具有连接外部流路42,仅具有第一外部流路41。第一外部流路41将上壁部25贯穿。开口43在第一外部流路41的下端部处面向外壳20的内部(空间21)。内部流路50具有连接内部流路61。连接内部流路61沿铅锤方向(径向)延伸。连接内部流路61的铅锤方向上侧的端部(径向外侧的端部)61a与开口43连接。连接内部流路61的铅锤方向下侧的端部(径向内侧的端部)61b与第一内部流路52连接。连接内部流路61的铅锤方向的中间部61c与第二内部流路53连接。第二内部流路53以及连接内部流路61也可以由一个油管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仅通过将上壁部25贯穿便能形成外部流路40(第一外部流路41),因此,结构简单。
如图4所示,在变形例2中,内部流路50不设置第二内部流路53亦可。在变形例2中,第一内部流路52的第一径向延伸部54***到构成第一外部流路41的通孔中。
根据上述结构,无需在外壳20的内部(空间21)设置第二内部流路53,能削减对第二内部流路53进行加工的工时数。另外,在变形例2中,润滑液不向第二轴承7以及定子5排出。即,润滑液专门用于第一轴承6的润滑。
如图5所示,在变形例3中,外部流路40具有第二外部流路44,上述第二外部流路44在上壁部25内向第二轴承7且朝轴向另一侧延伸。第二外部流路44具有第四排出口45b,上述第四排出口45b向第二轴承7排出润滑液。具体而言,第二外部流路44具有排出管路45a,上述排出管路45a从轴向延伸部分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铅锤方向下侧(径向内侧)延伸。在排出管部45a的前端部设置有第四排出口45b。此外,第二外部流路44具有排出口46b,上述排出口46b向定子5排出润滑液。具体而言,第二外部流路44具有排出管路46a,上述排出管路46a从轴向延伸部分向铅锤方向下侧(径向内侧)延伸。在排出管路46a的前端部设置有向定子5排出润滑液的排出口46b。此外,第一内部流路52构成为由径向延伸部62和轴向延伸部63组合成大致L字状。
根据上述结构,无需在外壳20的内部(空间21)设置第二内部流路53,因此,能减少部件个数。另外,第二外部流路44的一部分也可以由设置于分隔部33的、沿轴向延伸的孔构成。
如图6所示,在变形例4中,第一内部流路52在径向延伸部62与轴向延伸部63之间设置有弯曲部分64。在变形例4中,径向延伸部62与轴向延伸部63也可以形成为一体。此外,在变形例4中,第一内部流路52具有第三排出口60a(60),上述第三排出口60a向定子5的线圈端10a排出润滑液。另外,第三排出口60也可以向定子5的线圈端10a以外的部分排出润滑液。
根据上述结构,与第一内部流路52形成为大致L字状(参照图5)的情况相比,润滑液的流通变得顺畅,因此,能加快在第一内部流路52中流通的润滑液的速度。由此,能抑制从第一内部流路52的第一排出口58排出的润滑液的势头减小。此外,能增加向定子5的线圈端10a排出的润滑液的量,因此,能提高线圈端10a的冷却效率。此外,通过设置弯曲部分64,容易使第一内部流路52成型为一体。
如图7所示,在变形例5中,第一内部流路52向第一轴承6朝铅锤方向下侧(径向内侧)且轴向一侧单向地延伸。第一排出口58朝第一内部流路52的延伸方向开口。
根据上述结构,润滑液在第一内部流路52内笔直地流通,因此,能进一步加快润滑液的速度。
如图8所示,在变形例6中,外部流路40并未设置于上壁部25。在变形例6中,外部流路40具有在侧壁部24中沿铅锤方向(径向)延伸的第三外部流路47。第三外部流路47并未将侧壁部24贯穿。连接外部流路42从第三外部流路47的铅锤方向上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延伸。连接外部流路42的轴向端部作为开口43面向外壳20的内部(空间21)。另外,第一内部流路52构成为由径向延伸部62和轴向延伸部63组合成大致L字状。
以上,通过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上述记述并非限定事项,当然,能进行各种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油管(第二内部流路53以及连接内部流路51)***构成连接外部流路42的通孔而固定于外壳20(厚壁部25a),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进一步通过粘接剂等将第二内部流路53的轴向另一侧端部固定于分隔部33的轴向一侧。由此,油管(第二内部流路53以及连接内部流路51)在轴向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双方处分别支承于外壳20(厚壁部25a)以及支架30(分隔部33),因此,能稳定地保持油管(第二内部流路53以及连接内部流路5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部流路50由油管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内部流路50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铅锤方向上侧开放的导水管构成。在上述情况下,导水管例如固定于定子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马达1配置成中心轴线J与铅锤方向正交,但并不局限于此。即,马达1的安装方向不受特别限定。
框体A也可以构成为将外壳20和支架30一体形成。此外,还能采用框体A没有盖部27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露出孔24d以及第二露出孔33e是通孔,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露出孔24d也可以呈在第一保持部24a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面朝轴向一侧凹陷的槽状。同样地,第二露出孔33e也可以呈在第二保持部33c的轴向一侧的端面朝轴向另一侧凹陷的槽状。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露出孔24d以及第二露出孔33e沿径向延伸,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露出孔24d以及第二露出孔33e也可以沿与径向不同的方向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排出口58以及第二排出口59朝轴向开口,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排出口58也可以朝径向内侧开口,不经由侧壁部24的内表面而从第一排出口58直接将润滑液向第一露出孔24d供给。同样地,第二排出口59也可以朝径向内侧开口,不经由分隔部33的内表面而从第二排出口59直接将润滑液向第二露出孔33e供给。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也可以适当组合。
上述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不受特别限定。马达例如能用作汽车用、工业用、家电用的马达。较为理想的是,马达用于EV(Electric Vehicle:电动汽车)驱动用马达、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用马达等。
(符号说明)
J中心轴线;V铅锤方向;T吸附阀;A框体;F流路;1马达;2转子轴;4转子;5定子;5a芯背;5b芯背固定部;5c通孔;5定子;6第一轴承;7第二轴承;8油密封件;10线圈;10a线圈端;11线圈引出线;12连接器;12a外部连接用端子;13母线支撑件;13a母线;13b突起部;14a解析器定子;14b解析器转子;20外壳;21空间;22开口;23壁部;23a内壁面;23b凸缘部;23c嵌合凹部;24侧壁部(第一壁部);24a第一保持部;24b固定部;24c径向延伸部;24d第一露出孔;25上壁部(第三壁部);25a厚壁部;26固定件;27盖部;28紧固部;28a紧固部;28b紧固部;30支架;31空间;32周壁部;32a上壁部;32b罩部;33分隔部(第二壁部);33a凸缘部;33b嵌合凸部;33c第二保持部;33d定位部;33e第二露出孔;35通孔;37开口;38流出口;40外部流路;41第一外部流路;42连接外部流路;43开口;44第二外部流路;45a排出管路;45b第四排出口;46a排出管路;46b排出口;47第三外部流路;50内部流路;51连接内部流路;51a连接部;52第一内部流路;53第二内部流路;54第一径向延伸部;55第一轴向延伸部;56第二径向延伸部;57第二轴向延伸部;58第一排出口;59第二排出口;60第三排出口;60a第三排出口;61连接内部流路;61a端部;61b端部;61c中间部;62径向延伸部;63轴向延伸部;64弯曲部分;70供给路径。

Claims (12)

1.一种马达,包括:定子;以及转子轴,所述转子轴支承成能以轴向为中心旋转,
所述马达包括:
轴承,所述轴承将所述转子轴支承成能旋转;
框体,所述框体对所述定子、所述转子轴以及所述轴承进行收纳;以及
流路,所述流路供润滑液流通,
所述轴承具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位于比所述定子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以及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位于比所述定子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所述流路具有:
外部流路,所述外部流路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壁部,并具有面向所述框体的内部的开口;以及
内部流路,所述内部流路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内部,并与所述开口连接,
所述开口在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且在径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轴承以及所述第二轴承的外侧,
所述内部流路具有第一内部流路,所述第一内部流路朝向所述第一轴承并至少朝轴向一侧以及径向内侧延伸,
所述第一内部流路具有第一排出口,所述第一排出口向所述第一轴承排出所述润滑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壁部具有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位于比所述定子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
所述第一壁部具有第一保持部,所述第一保持部对所述第一轴承进行保持,
所述第一保持部具有第一露出孔,所述第一露出孔使所述第一轴承露出,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排出口的位置与所述第一露出孔的位置彼此大致一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一内部流路具有:
径向延伸部,所述径向延伸部向径向延伸;以及
轴向延伸部,所述轴向延伸部从所述径向延伸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轴向一侧延伸。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内部流路具有第二内部流路,所述第二内部流路向所述第二轴承且朝轴向另一侧延伸,
所述第二内部流路具有第二排出口,所述第二排出口向所述第二轴承排出所述润滑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壁部具有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位于比所述定子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壁部具有第二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部对所述第二轴承进行保持,
所述第二保持部具有第二露出孔,所述第二露出孔使所述第二轴承露出,
在轴向上,所述第二排出口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露出孔的位置彼此一致。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二内部流路是油管。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内部流路具有第三排出口,所述第三排出口向所述定子排出所述润滑液。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三排出口向所述定子的线圈端排出所述润滑液。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轴向上,在所述定子与所述第一轴承之间包括解析器定子,
在轴向上,所述解析器定子的位置与所述定子的线圈端的位置彼此一致。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壁部具有第三壁部,所述第三壁部位于比所述定子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外部流路具有第一外部流路,所述第一外部流路在所述第三壁部内沿径向延伸。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三壁部具有供给路径,所述供给路径与所述第一外部流路连通,
所述供给路径设置于所述第三壁部的表面,从外部向所述供给路径供给所述润滑液,并且所述供给路径向所述第一外部流路供给所述润滑液,
所述框体具有盖部,所述盖部将所述第三壁部覆盖,并紧固于所述第三壁部,
所述第一外部流路位于比所述盖部与所述第三壁部的紧固部更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壁部具有第三壁部,所述第三壁部位于比所述定子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外部流路具有第二外部流路,所述第二外部流路在所述第三壁部内向所述第二轴承且朝轴向另一侧延伸,
所述第二外部流路具有第四排出口,所述第四排出口向所述第二轴承排出所述润滑液。
CN202080014293.2A 2019-03-29 2020-02-27 马达 Withdrawn CN1134244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9189 2019-03-29
JP2019-069189 2019-03-29
PCT/JP2020/007898 WO2020202930A1 (ja) 2019-03-29 2020-02-27 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4411A true CN113424411A (zh) 2021-09-21

Family

ID=72667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4293.2A Withdrawn CN113424411A (zh) 2019-03-29 2020-02-27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24411A (zh)
WO (1) WO202020293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0661B (zh) * 2021-09-24 2023-08-01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馬達單元以及電動汽車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88467U (zh) * 1984-11-16 1986-06-09
JP2011259644A (ja) * 2010-06-11 2011-12-22 Toyota Motor Corp 冷却装置
JP2014030284A (ja) * 2012-07-31 2014-02-13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用回転電機
CN104066608A (zh) * 2012-01-20 2014-09-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2017147880A (ja) * 2016-02-18 2017-08-2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回転機本体を回転させる電動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88467U (zh) * 1984-11-16 1986-06-09
JP2011259644A (ja) * 2010-06-11 2011-12-22 Toyota Motor Corp 冷却装置
CN104066608A (zh) * 2012-01-20 2014-09-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2014030284A (ja) * 2012-07-31 2014-02-13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用回転電機
JP2017147880A (ja) * 2016-02-18 2017-08-2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回転機本体を回転させる電動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0661B (zh) * 2021-09-24 2023-08-01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馬達單元以及電動汽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02930A1 (ja) 2020-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51672B2 (en) Motor
JP7275432B2 (ja) モータ
US11784533B2 (en) Drive device
CN113424411A (zh) 马达
JP2010051131A (ja) 駆動装置
US20200309118A1 (en) Electric pump device and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pump
CN114583878A (zh) 马达
JP2018107865A (ja) 回転電機
CN114094749A (zh) 马达以及驱动装置
US20200309130A1 (en) Electric pump device and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pump
CN110959248B (zh) 马达
US11689075B2 (en) Motor unit
CN111509916B (zh) 旋转机械的润滑构造
CN211670701U (zh) 马达
CN113424416A (zh) 马达
CN211701673U (zh) 马达
JP2016149866A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
JP2020165410A (ja) 電動ポンプ装置および電動ポンプ装置の取付構造
CN112955659A (zh) 电动油泵
WO2023243315A1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駆動装置
CN214577574U (zh) 电动泵装置及电动泵装置的安装结构
CN216625465U (zh) 马达
CN111835152B (zh) 驱动装置
US20220416618A1 (en) Electric pump
US20220416617A1 (en) Electric pum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