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58338A -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58338A
CN113258338A CN202110034964.8A CN202110034964A CN113258338A CN 113258338 A CN113258338 A CN 113258338A CN 202110034964 A CN202110034964 A CN 202110034964A CN 113258338 A CN113258338 A CN 1132583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terminal
flexible member
connector
alignmen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3496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58338B (zh
Inventor
佐藤秀一
村上幸司
田中幹士
井上直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riority to CN20231071146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2619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58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83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583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83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将位于挠性部件的两端的端子在短时间内正确地和容易地***基座的连接器以及所述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连接器(10)包括:第一基座(11A),第一端子(51A),安装于第一基座(11A);第二基座(11B),与第一基座11A独立地设置;第二端子(51B),安装于第二基座(11B);挠性部件(81),在两端连接有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且将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连结;以及对准部件(41),具有挠性部件(81)***的挠性部件***腔(44),且配置成在挠性部件(81)***的状态下能够在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之间移动。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常规地,在电气设备、电子设备等中已知各种连接器,用于将受驱动的各种部件与各种基板电连接。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连接器,设计连接器的配置,使得能够取消基座内的脱模空间,以提高防水性能和防尘性能,并且连接器能小型化而无需在基座或端子上形成矛状部,而且,不管端子在周向上的朝向如何,都能将端子连接于基座。作为设计这样的连接器的配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基座、压接在电导线的末端的端子以及将端子连接于基座的保持件,其中,还包括如下结构:(A)将保持件锁定于基座1的保持件锁定单元、(B)将端子锁定于保持件的端子锁定单元、(C)经由保持件将端子结合至基座的单元。
专利文献1:JP2010-123312A
然而,采用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设置在柔性导线的一端的端子***基座,而导线的另一端为多芯圆形线缆。因此,当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用在电导线的两端设置有端子及基座的所谓的具有中继用的导线的连接器时,在各端部处都需要保持件和基座,且在各端部处都需要上述的(A)、(B)和(C)的构成和各自的锁定和结合作业。
鉴于前述,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位于诸如电导线等的挠性部件的两端的端子短时间内正确地且容易地***基座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为实现前述目的提出本公开。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为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第一基座;第一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第二基座,与所述第一基座间独立地设置;第二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二基座;挠性部件,其两端连接有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并将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连结;以及对准部件,具有容许所述挠性部件***的挠性部件***腔,且配置成在所述挠性部件***的状态下能够在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之间移动。
此外,本公开的第二方面为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连接器包括:第一基座;第一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第二基座,与所述第一基座间隔开;第二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二基座;挠性部件,其两端连接有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并将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连结;以及对准部件,具有供所述挠性部件***的挠性部件***腔,且配置成在所述挠性部件***的状态下能够在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之间移动。所述方法包括:准备两端连接有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挠性部件的步骤;将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对准部件重叠的步骤;将所述第一端子通过***所述对准部件而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的步骤;在所述挠性部件***所述对准部件的状态下沿着所述第二端子的方向移动所述对准部件的步骤;将所述第二端子***所述对准部件以使所述第二端子的末端的接触片从所述对准部件突出的步骤;以及将从所述对准部件突出的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片收容于所述第二基座,进而使所述第二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二基座的步骤。
采用本公开,能提供能够将位于诸如电导线等的挠性部件的两端的端子在短时间内正确地且容易地***基座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组装之前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组装之后的立体图,且是包括连接于其第一基座的第一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对准部件的四面视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仰视图,而(d)是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基座的四面视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仰视图,而(d)是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基座的四面视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仰视图,而(d)是剖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挠性部件的两面视图,其中(a)是第一侧视图,而(b)是从与(a)相交的方向观察的第二侧视图。
图7是示出第一对接连接器连接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第一基座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视图,且是示出使挠性部件的第一端子侧***对准部件的步骤的视图。
图9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视图,且是示出使对准部件接合第一基座并使挠性部件的第一端子侧***第一基座的步骤的视图。
图10是示出在图9中的挠性部件的第一端子***第一基座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视图,且是示出对准部件与第一基座分离且通过对准部件规制挠性部件第二端子的步骤的视图。
图12是示出图11的通过对准部件规制挠性部件的第二端子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视图,且是示出通过对准部件规制的挠性部件的第二端子***第二基座的步骤的视图。
图14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视图,且是示出对准部件与挠性部件的第二端子分离的步骤的视图。
图15是示出图14的与挠性部件的第二端子分离的对准部件安装在第一基座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组装之前的立体图。
图17是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组装之后的立体图。
图18是第二实施例的对准部件的四面视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仰视图,(c)是侧视图,而(d)是沿(a)的线A-A作出的剖视图。
图19是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基座的四面视图,其中(a)是俯视图,(b)是仰视图,(c)是侧视图,而(d)是沿(a)的线B-B作出的剖视图。
图20是第二实施例的挠性部件的第二端子附近的视图,其中(a)是第一侧视图,(b)是从与(a)相交的方向观察的第二侧视图,而(c)是从与(a)相反的方向观察的第三侧视图。
图21是说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视图,且是示出对准部件与第一基座分离且通过对准部件规制挠性部件的第二端子的步骤的视图。
图22是图21中的对准部件的上表面侧的放大图。
图23是说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视图,且是示出通过对准部件规制的挠性部件的第二端子***第二基座的步骤的视图。
图24是说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视图,且是示出对准部件安装于第二基座的步骤的视图。
图25是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组装之后的视图,其中(a)是俯视图而(b)是沿(a)中的线C-C作出的剖视图。
图26是图25(b)的重要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
11基座(11A第一基座、11B第二基座)
11a基端部
11b末端部
11c基端面
11d末端面
11e对准部件收容凹部
11f定位用凹部
13端子收容腔
15矛状件
41对准部件
42本体部
43突出部
44挠性部件***腔
45定位用凸部
51端子(51A第一端子、51B第二端子)
52基部
53底板部
54接触片
55锁定片
81挠性部件
111对接基座的对接连接器(111A第一对接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注意的是,在实施例的整个说明中,相同的部件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注意的是,在说明书中用于说明连接器10和其它部件的各部分的动作或构成的表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的表述是相对的方向且处于图中所示的姿势时是合适的。但是,如果图中所示的姿势变化,这些方向应基于姿势上的变化而变化地解释。
连接器10的整体概要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是用于将基板(图未示出)电连接于与基板相对的对接部件(图未示出)的中继连接器。此外,连接器适当地用作一种具有提供一定的宽度给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柔性的所谓的浮动连接器。基板可以是诸如用于电气设备、电子设备等的柔性印刷基板、柔性扁平线缆(FFC)、柔性印刷电路(FPC)等各种种类的基板。
如图1所示,图1是组装之前的分解图,连接器10包括:下侧的第一基座11A;第一端子51A,安装于第一基座11A;上侧的第二基座11B,与第一基座11A分开设置;第二端子51B,安装于第二基座11B;挠性部件81,两端连接有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且用于连结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以及对准部件41,具有供挠性部件81***的挠性部件***腔44,且配置成在挠性部件81***的状态下能够在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之间移动。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具有部分共通的结构且当在本公开中统一说明两者时可按基座11来说明。
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之间的布置关系不作特别地限定。在下文中,将第一基座11A作为连接于基板的一侧、第二基座11B作为连接于电气设备等的一侧来说明。基座11可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一体地形成。
挠性部件81可以成同心圆状地在内侧和外侧布置多列。在本文中,如图1所示,将说明四个挠性部件81以单圈状布置的情况。挠性部件81可以是任何种类的部件,只要该部件是具有导电性和柔性的诸如以电线为例的细长的部件即可。此外,当适当地用作一种所谓的浮动连接器时,挠性部件81优选具有足以自立(self-supporting)的硬度和长度。在本文中,该部件以通过压制导电金属板而成形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比较短的且自立的棒状部件来说明。
由导电金属形成的第一端子51A连接于挠性部件81的下端,由导电金属形成的第二端子51B连接于挠性部件81的上端。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实质上具有相同的结构且当在本公开中统一说明两者时可按端子51来说明。
回到基座11,作为共通点,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是具有大体圆柱状形状的部件,且包括:基端部11a,位于挠性部件81侧;以及末端部11b,具有比基端部11a小的外径且位于挠性部件81的相反侧。端子收容腔13作为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形成于基座11。整个第一端子51A和挠性部件81下端的附近收容于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而整个第二端子51B和挠性部件81的上端的附近收容于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注意的是,基座11的形状不特别地限定到大体圆柱状,且可为例如具有圆拐角的四角柱状。
第二基座11B具有位于挠性部件81侧的基端部11a的基端面11c和位于挠性部件81的相反侧的末端部11b的末端面11d。另一方面,尽管第一基座11A与第二基座11B相同的地方在于末端部11b具有末端面11d,但是用于收容对准部件41的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设置在基端部11a的挠性部件81侧,第一基座11A在这方面不同于第二基座11B。此外,在收容对准部件41时进行定位的定位用凹部11f设置于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
对准部件41是用于在组装连接器10时使具有柔性的挠性部件81对准且使挠性部件81的位置和朝向一致以将端子51收容并安装于基座11中的部件。对准部件41包括:本体部42,设置在挠性部件81侧(即第二基座11B侧);以及突出部43,具有比本体部42小的外径且位于挠性部件81的相反侧(即第一基座11A侧)。挠性部件***腔44作为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本体部42和突出部43的贯通孔形成于对准部件41。对准部件41的本体部42具有与基座11的基端部11a实质相同的外径。类似地,突出部43也具有允许收容于第一基座11A的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中的外径。注意的是,在本公开中,对准部件41示出为具有大体圆柱状的两段构成,但不特别地限定于大体圆柱状的,在基座11的形状为例如圆拐角的四角柱状的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两段构成的圆拐角的四角柱状以与其匹配。
对准部件41具有在本体部42和突出部43之间的交界处向下(即朝向第一基座11A侧)突出的定位用凸部45。当突出部43收容于第一基座11A的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时,定位用凸部45与定位用凹部11f接合,以将对准部件41且进而将挠性部件81相对第一基座11A定位。
连接器10组装之后的状态示出于图2。组装的连接器10连接于设置在基板上的第一对接连接器的第一对接基座111A,且第一端子51A夹持设置在第一对接基座111A内的插头端子151,以实现导通。第一基座11A和第一对接基座111A连接的状态在后面参照图7说明。虽然图未示出,第二端子51B也以同样的方式连接于第二对接连接器,且当在本公开中统一说明两者时可按对接基座111来说明。
对准部件41
将分别说明构成连接器10的各部件。首先,对准部件41具有示出于图3的(a)俯视图、(b)侧视图、(c)仰视图以及(d)剖视图的形态。如上所述,对准部件41包括:本体部42,位于第二基座11B侧且具有相对大的外径;以及突出部43,位于第一基座11A侧,具有相对小的外径,且收容于第一基座11A的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在连接器10组装之后,对准部件41作为连接器10的一部分被保持。因此,未收容于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中的本体部42优选具有与基座11的基端部11a实质相同的外径,以在安装于电气设备时不会成为妨碍。
示出于图3的(d)的设置于对准部件41的挠性部件***腔44为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能够贯穿并使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能够安装于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的开口。挠性部件***腔44的开口的形状形成为匹配端子51的形状的四角形(具有圆拐角),从而端子51能自由地通过挠性部件***腔44,但通过时不会有绕***方向(例如图2中的上下方向)的明显旋转,且在与***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图2的横方向)上的位置被定向为端子51能不偏离地收容于基座11的端子收容腔13。此外,挠性部件***腔44的位置处于与第一基座11A和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的布置对应的位置。
结果,当第一端子51A安装于第一基座11A且挠性部件81连接于基座11时,以使挠性部件***腔44和端子收容腔13能够连通的方式将对准部件41和第一基座11A对准并重叠,在第一端子51A从挠性部件***腔44的上侧开口***后,进一步压入第一端子51A并使其穿过挠性部件***腔44,从而收容于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
在对准部件41的本体部42和突出部43之间的交界处向下突出的定位用凸部45设置成对应设置在第一基座11A的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的外缘上的定位用凹部11f。当定位用凸部45和定位用凹部11f接合时,挠性部件***腔44和端子收容腔13对准以连通。由此,当连接器10组装时,对应的第一端子51A与挠性部件***腔44及端子收容腔13能适当地被定位,从而防止挠性部件81扭转。
第一基座11A
接下来,第一基座11A具有示出于图4的(a)俯视图、(b)侧视图、(c)仰视图以及(d)剖视图的构成。如上所述,第一基座11A包括:基端部11a,位于挠性部件81侧且进而位于第二基座11B侧,具有相对大的外径;以及末端部11b,位于挠性部件81的相反侧且进而位于第二基座11B的相反侧,并具有相对小的外径。
如图4的(d)所示,与第二基座11B不同的是,在第一基座11A中,收容对准部件41的突出部43的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设置在第一基座11A的基端部11a。定位用凹部11f设置在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的外缘上,以对应设置在对准部件41上的定位用凸部45。此外,端子收容腔13形成为从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的底面贯通至末端面11d。第一端子51A穿过挠性部件***腔44从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的底面***端子收容腔13。
在端子收容腔13中的第一基座11A的中心轴侧的壁面上形成有与设置在***的第一端子51A上的锁定片55接合的矛状件15(关于锁定片55,参照图6;关于锁定片55和矛状件15之间的接合,参照图7)。矛状件15为悬臂状的部件,其中,其基端一体地连接于端子收容腔13的壁面,而其末端作为自由端向端子收容腔13的内部且朝向末端面11d斜地延伸。结果,防止收容于端子收容腔13内的第一端子51A向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侧移动且即使向第二基座11B侧拔挠性部件81也不会脱出。
第二基座11B
接下来,第二基座11B包括示出于图5的(a)俯视图、(b)侧视图、(c)仰视图以及(d)剖视图的形态。如上所述,第二基座11B包括:基端部11a,位于挠性部件81侧并进而位于第一基座11A侧,且具有相对大的外径;以及末端部11b,位于挠性部件81的相反侧并进而位于第一基座11A的相反侧,且具有相对小的外径。
如图5的(d)所示,与第一基座11A不同的是,第二基座11B中,未设置有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此外,端子收容腔13形成为从基端面11c贯通至末端面11d,且形成为其开口的形状和布置对应对准部件41和第一基座11A。第二端子51B从基端面11c***端子收容腔13。
在端子收容腔13中的第二基座11B的中心轴侧的壁面上形成有与设置在***的第二端子51B上的锁定片55接合的矛状件15(关于锁定片55,参照图6;关于锁定片55和矛状件15之间接合,参照图15)。矛状件15为悬臂状的部件,其中,其基端一体地连接于端子收容腔13的壁面,而其末端作为自由端向端子收容腔13的内部且朝向末端面11d斜地延伸。结果,防止收容于端子收容腔13内的第二端子51B向基端面11c侧移动且即使向第一基座11A侧拔挠性部件81也不会脱出。
挠性部件81
接下来,挠性部件81包括示出于图6的(a)第一侧视图和(b)第二侧视图的形态。设置在挠性部件81的两端的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均包括:基部52,连接于挠性部件81的端部;一对接触片54,从基部52向末端延伸;以及锁定片55,在接触片54的基端附近在与挠性部件81的轴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突出。
一对接触片54从由基部52向末端延伸的底板部53弯折形成U字状,且弯折成末端侧朝向内侧。锁定片55通过在各接触片54的底板部53的相反侧形成突片且该突片向内侧弯曲来形成。端子51由一对接触片54、底板部53以及锁定片55以在从挠性部件81的***方向观察时成四角形的方式形成。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安装于挠性部件81,在轴方向彼此朝向相反方向,但在与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处于相同的方向。
挠性部件***腔44的开口的形状为四角形,其稍大于由端子51的一对接触片54、底板部53以及锁定片55形成的四角形。由此,端子51能穿过挠性部件***腔44而收容于端子收容腔13,但不会绕***方向的明显地旋转,而且在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无偏移,从而能不偏离地安装于基座11。
在本文中,当挠性部件81由电线构成时,基部52可通过压接而连接于电线的端部。当一对接触片54例如从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侧收容于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且安装于第一基座11A时,一对接触片54夹持从末端面11d侧***第一基座11A的第一对接基座111A的插头端子151(参照图2)。这同样适用于第二基座11B。
连接状态
基于上述构件的构成,图7示出第一基座11A和第一对接基座111A连接且对准部件41的突出部43收容于第一基座11A的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的状态。如图7所示,第一端子51A穿过对准部件41的挠性部件***腔44,且通过锁定片55在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内与矛状件15接合而被固定。同时,第一基座11A的末端部11b嵌合在由底板111a和侧壁111b围绕的第一对接基座111A的内部,且第一端子51A的一对接触片54夹持第一对接基座111A的插头端子151。
在图7中,示出了对准部件41处于其定位用凸部45与第一基座11A的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的定位用凹部11f接合且突出部43收容于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中的状态。该被收容的状态表示对准部件41安装在第一基座11A的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或基端部11a的状态,且处于能够沿挠性部件81向第二基座11B侧(在图中的上侧)移动的状态。注意的是,当希望连接器10组装之后防止对准部件41向挠性部件81自由地移动时,定位用凸部45可设置在从基端部11a和末端部11b之间的交界向末端部11b一侧偏位的位置,且定位用凹部11f可形成为当从侧视图观察时为L字状。因此,对准部件41在不对挠性部件81的扭转造成妨碍的范围内可用作简单的锁定机构。
组装过程
接下来将参照图8至图15说明连接器10的组装过程。
首先,同时参照图8说明挠性部件81的第一端子51A侧***对准部件41的步骤S1。如图8所示,对准部件41在第一基座11A的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的上方被定位成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和对准部件41的挠性部件***腔44彼此相对。此时,对准部件41的定位用凸部45和第一基座11A的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的定位用凹部11f自然也处于相对的位置。接下来,如图9所示,在定位用凸部45和定位用凹部11f接合且对准部件41和第一基座11A重叠的状态下,如图8的空白箭头所示地使挠性部件81从第一端子51A***挠性部件***腔44。
接下来,将参照图9和图10来说明第一端子51A***第一基座11A的步骤S2。继步骤S1,第一端子51A穿过挠性部件***腔44的内部,且第一端子51A***第一基座11A。
由此,如图10所示,在锁定片55接合矛状件15的情况下,第一端子51A安装于第一基座11A,且将不会从第一基座11A向第二基座11B侧脱出。注意的是,图10示出图9的第一端子51A***第一基座11A的状态的剖面,但省略示出对准部件41。
接下来,参照图11和图12来说明对准部件41与第一基座11A分离并通过对准部件41使第二端子51B对准的步骤S3。继步骤S2,将对准部件41与第一基座11A分离,且如图11的空白箭头所示地使对准部件41沿挠性部件81向第二基座11B侧移动。进一步地,第二端子51B从基部52侧经由突出部43侧的开口***对准部件41的挠性部件***腔44。通过使第二端子51B分别收容于挠性部件***腔44而使第二端子51B对准。第二端子51B和对准部件41在锁定片55和基部52收容于对准部件41的挠性部件***腔44的内部的位置处,通过各端子51接触挠性部件***腔44的内表面,使得在因摩擦产生的阻力的作用下而保持在一起。此时,第二端子51B的接触片54的末端侧保持处于从对准部件41突出的位置。
由此,即使在具有柔性的挠性部件81发生弯曲或面向各个方向的情形时,第一端子51A也能够在第一基座11A内与矛状件15接合且不会脱出。因此,如图12所示,挠性部件81被张拉,且由此各第二端子51B能在图1所示的X、Y和Z三个方向一个一个地对应于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从而正确地定位。
接下来,将参照图13来说明通过对准部件41对准的第二端子51B***第二基座11B的步骤S4。继步骤S3,保持且突出于对准部件41的接触片54如图13的空白箭头所示地***,以收容于在第二基座11B的基端面11c开口的端子收容腔13。在此,第二端子51B的位置和朝向通过对准部件41对准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的开口,这就无需单独地使各第二端子51B一个一个地对准第二基座11B的对应的端子收容腔13。
接下来,将参照图14来说明使对准部件41与第二端子51B分离的步骤S5。继步骤S4,使第二端子51B从第二基座11B的末端面11d朝向基端面11c完全地通过,从而收容于第二基座11B,使矛状件15与锁定片55接合从而安装于第二基座11B,由此完成连接器10的组装。对准部件41能够相对挠性部件81自由地移动,且因此,当第一基座11A用作下侧的基座而第二基座11B用作上侧的基座时,对准部件41如图14的空白箭头所示地能够移动至第一基座11A的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
如上所述,如图15所示,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一个对准部件41而将位于诸如电线等的挠性部件81的两端的端子51在短时间内正确地且容易地***基座11的连接器,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对准部件41。
如果诸如电线等的挠性部件8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本公开的效果也能实现,且当其数量(即端子51的极数)越多且由挠性部件81连接的两端的基座11之间的距离(即挠性部件81的长度)越短,效果越好。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说明第二实施例。注意的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的部分通过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此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动作和效果也将省略。
在前述第一实施例中,当连接器10组装完成时,对准部件41收容于第一基座11A的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如图14和图15所示。相比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当连接器10组装完成时,对准部件41通过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而安装于第二基座11B。注意的是,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实质上具有相同的结构且在本公开中统一说明两者时可按固定件21来说明。固定件21可与基座11一样由诸如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形成。
连接器10的整体概要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包括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如所示图16,图16是组装之前的分解图。此外,如图17所示,连接器10组装之后,对准部件41通过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而安装于第二基座11B。
此外,在图中所示的示例中,存在有六个挠性部件81。然而,挠性部件81的数量和布局能适当地变化。
对准部件41
第一实施例中的对准部件41包含突出部43和定位用凸部45。然而,本实施例的对准部件41不包括突出部43和定位用凸部45。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的对准部件41具有用作多角柱的安装于本体部42的旋转止动杆48,同时本体部42的中心在厚度方向(挠性部件81的***方向)贯通。旋转止动杆48在图18所示的示例中为六角柱的棒状的部件,且在上下方向(挠性部件81的***方向)上从本体部42的第二基座侧面42c和第一基座侧面42d突出。
此外,在本体部42的外周面上形成向外突出的多个爪部42a和在上下方向(挠性部件81的***方向)上延伸的一个槽部42b。
此外,突片接合槽44a形成在各挠性部件***腔44的第二基座侧面42侧的端部。突片接合槽44a为上端开口于第二基座侧面42c且从第二基座侧面42c向下(第一基座侧面42d的方向)延伸仅预定长度(深度)的细长的凹部,且能够收容第二端子51B设有的后述的接合突片57。
第一基座11A
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基座11A包含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和定位用凹部11f。然而,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基座11A不包含对准部件收容凹部11e和定位用凹部11f。
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在上下方向(挠性部件81的***方向)上延伸的一个槽部11形成在第一基座11A的基端部11a的外周面上。此外,在基端面11c的中心处开口的旋转止动孔18形成在基端部11a上。旋转止动孔18为多角形的孔(其中六角形的断面示出于图的示例)且旋转止动杆48***其中。
第二基座11B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的壁面上形成有矛状件15。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的壁面上未形成有矛状件15。
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基座11B的各端子收容腔13的基端面11c侧的端部形成突片接合槽13a。突片接合槽13a为上端在基端面11c开口且从基端面11c向下(末端面11d的方向)延伸仅预定长度(深度)细长的凹部,并能够收容第二端子51B设有的后述的接合突片57。
此外,基端部11a形成为其外径比末端部11b小,且在与末端部11b相邻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在周方向上连续的固定件接合槽11a1。此外,在上下方向上(挠性部件81的***方向)延伸的一个槽部11g形成在末端部11b的外周面上。此外,在基端部11a和末端部11b形成有在基端面11c和末端面11d的中心处开口的旋转止动孔18。旋转止动孔18为多角形的孔(其中在示出于图的示例为六角形的断面)且旋转止动杆48***其中。
挠性部件81
本实施例中的设置在挠性部件81的一端的第二端子51B的一部分的形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端子51B不同。
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端子51B包含:基部52,连接于挠性部件81的端部;以及本体部56,从基部52朝向末端延伸。此外,本体部56包含:锁定片55,形成为在其基部52侧在与挠性部件81的轴方向相交的一个方向上突出。
此外,本体部56具有:一对侧壁56a,以彼此相对的状态朝向末端延伸;变形防止壁56b,形成在侧壁56a的末端;以及一对接触片54,以彼此相对的状态朝向末端延伸。本体部56的末端侧的部分由一对侧壁56a和一对接触片54形成,以形成当从挠性部件81的***方向观察时为四角形。此外,变形防止壁56b为形成当从挠性部件81的***方向观察时为四角形的连续的角筒状的部件。
此外,本体部56具有:一对接合突片57,以在与锁定片55相邻的部分上与挠性部件81的轴方向和锁定片55的突出方向相交的方式在图20的(a)和(c)中朝向左右两侧突出。连接器10组装之后,接合突片57收容于对准部件41的突片接合槽44a或第二基座11B的突片接合槽13a,且发挥对第二端子51B的旋转止动的作用。
注意的是,对准部件41的突片接合槽44a的长度l1(参照图18的(d))优选设定为比接合突片57的轴方向的长度L(参照图20的(a))稍长。由此,整个接合突片57收容于突片接合槽44a且不从对准部件41的第二基座侧面42c突出,且因此在将第二基座11B安装于对准部件41时不称为障碍。此外,当长度l1进一步增加例如增加至长度L的两倍左右时,在图21和图22所示的状态下,即使存在有数量大的挠性部件81以及在接合突片57的位置上的误差,也能使所有的接合突片57不从对准部件41的第二基座侧面42c突出。
组装过程
将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的组装过程。
在对准部件41和第一基座11A重叠的情况下,一直到各挠性部件81的第一端子51A穿过各对准部件41的挠性部件***腔44进而***各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的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且因此,将省略其说明。注意的是,在第一实施例中,使定位用凸部45和定位用凹部11f接合,从而对准部件41和第一基座11A重叠。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将朝向下方突出的旋转止动杆48从本体部42的第一基座侧面42d***在基端部11a的基端面11c的中心处开口的旋转止动孔18,且通过使第一基座侧面42d和基端面11c接触或接近,对准部件41和第一基座11A重叠。通过旋转止动杆48***旋转止动孔18,从而防止对准部件41和第一基座11A的相对旋转。
此外,如图18所示,在从对准部件41的第一基座侧面42d朝向下方向突出的旋转止动杆48的根部的侧面形成有向外突出的肋48a。因此,当旋转止动杆48***第一基座11A的旋转止动孔18时,在肋48a轻地压入旋转止动孔18的内壁面的状态下,对准部件41固定于第一基座11A。由此,将第一端子51A***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的作业能稳定地进行。此外,肋48a仅轻轻地压入旋转止动孔18的内壁面,且因此,不会妨碍后续进行的使对准部件41与第一基座11A分离的作业。
接下来,使对准部件41与第一基座11A分离且沿挠性部件81朝向第二端子51B移动,且各第二端子51B从本体部42的第二基座侧面42c侧***各挠性部件***腔44并对准,从而成为图21和图22所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第二端子51B使基部52和锁定片55收容于挠性部件***腔44并使一对接合突片57收容于在第二基座侧面42c的端部形成的突片接合槽44a并与突片接合槽44a接合。因此,各对准第二端子51B在挠性部件***腔44内不能有朝向第一基座侧面42d的任何进一步移动,且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接触片54、侧壁56a和变形防止壁56b从第二基座侧面42c向上突出的状态下,使对准部件41停止。注意的是,在图21和图22中,方便起见,省略一些挠性部件81的图。
接下来,如图23所示,第二基座11B相对对准部件41对准。具体地,基端面11c平行相对第二基座侧面42c,在基端面11c的中心处开口的旋转止动孔18与从第二基座侧面42c朝向上方向突出的旋转止动杆48相对,且在基端面11c上开口的端子收容腔13与各自的第二端子51B相对。
接下来,使第二基座11B朝向对准部件41相对地移动,旋转止动杆48***旋转止动孔18,从第二基座侧面42c向上突出的第二端子51B***端子收容腔13,第二基座侧面42c和基端面11c接触或接近,从而对准部件41和第二基座11B重叠。通过旋转止动杆48***旋转止动孔18,防止对准部件41和第二基座11B的相对旋转。注意的是,旋转止动杆48可压入旋转止动孔18。由此,第二端子51B收容于第二基座11B的对应的端子收容腔13内。
此外,如图18所示,在从对准部件41的第二基座侧面42c朝向上方向突出的旋转止动杆48的根部的侧面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肋48a。因此,当旋转止动杆48***第二基座11B的旋转止动孔18中时,在肋48a轻地压入旋转止动孔18的内壁面的状态下,对准部件41固定于第二基座11B。由此,第二端子51B***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的作业能稳定地进行。此外,如果改变肋48a的形状从而使肋48a强压入旋转止动孔18的内壁面以加强对准部件41对第二基座11B的固定力,则能省略下文中的使用的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
注意的是,迄今为止的过程能通过沿引导部件滑动第一基座11A、对准部件41或第二基座11B进行。例如,在水平的上表面准备具有直线状的轨道的作业台作为引导部件。此外,第一基座11A、对准部件41以及第二基座11B分别转成横向,而在第一基座11A的基端部11a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槽部11g、在对准部件41的本体部42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槽部42b以及在第二基座11B的末端部11b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槽部11g能够滑动地嵌合于轨道。在这种方式下,第一基座11A、对准部件41或第二基座11B能沿一个轨道滑动,以使彼此接近或分离。
接下来,如图24至图26所示,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用于将重叠在第二基座11B上的对准部件41安装于第二基座11B。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各具有:本体部22,具有诸如将圆筒纵向二分成两半的半圆筒的整体形状;窗部23,形成在本体部22上;檐部24,在本体部22的上端(第二基座11B侧的端)向内侧突出;以及台阶部25,在本体部22的窗部23的下侧向内侧突出。此外,相当于用于限定窗部23侧端的横档的部分为锁定片23a。
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从左右两侧被安装,以将对准部件41的本体部42的周面覆盖。结果,锁定片23a锁定于对准部件41的本体部42的爪部42a。锁定片23a为发挥像弹簧一样地并施加弹性力的弹性部件的作用。因此,与爪部42a的锁定状态不容易被解除。此外,檐部24进入并接合到第二基座11B的固定件接合槽11a1中。此外,台阶部25与对准部件41的本体部42的第一基座侧面42d接合。由此,檐部24与第二基座11B的固定件接合槽11a1接合,而台阶部25与对准部件41的本体部42的第一基座侧面42d接合。因此,通过第一固定件21A和第二固定件21B对准部件41安装于第二基座11B的状态被保持。由此,对准部件41和第二基座11B之间的位置关系稳定,且因此防止负载施加于挠性部件81。
注意的是,如图25和图26所示,第二端子51B处于基部52和锁定片55收容于对准部件41的挠性部件***腔44而接触片54、侧壁56a和变形防止壁56b收容于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的状态。然而,如上所述,在第二基座11B的端子收容腔13的壁面上未形成矛状件15,因此,第二端子51B能在挠性部件81的***方向(图25和图26的上下方向)上移动某些程度。例如,在图26的示例中,第二端子51B的接合突片57定位在端子收容腔13的突片接合槽13a内,但是也可以定位在挠性部件***腔44的突片接合槽44a内。注意的是,在挠性部件81的***方向,端子收容腔13中的突片接合槽13a的长度l2优选设定为比挠性部件***腔44中的突片接合槽44a的长度l1长。由此,当突片接合槽13a的长度l2比接合突片57的长度L长时,第二端子51B能在挠性部件81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即使在挠性部件81的尺寸或者第一基座11A的端子收容腔13中的第一端子51A的压入位置存在有误差,误差也能被吸收。
注意的是,如果挠性部件***腔44中的突片接合槽44a的长度l1足够长,则端子收容腔13中的突片接合槽13a的长度能减少,且突片接合槽13a能省略。
如上所述,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一个对准部件41而将位于诸如电线等具有柔性的挠性部件81的两端的端子51在短时间内正确地且容易地***基座11的连接器10,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对准部件41。
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的其它部件的构成和动作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同,且省略其说明。
尽管以上说明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公开不限于前述实施例,并且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说明的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各种修改和改变是可能的。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51A和第二端子51B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的插座端子说明的。然而,任一端子可以棒状的端子连接于挠性部件81并从基座11突出,以直接连接于布线基板或设备而无需采用对接连接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对准部件41的挠性部件***腔44的开口的形状和端子51的形状是以四角形说明的。然而,开口形状不特别地限定,只要端子51不会明显围绕***方向旋转且不会在位置上移动即可。

Claims (11)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座;
第一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
第二基座,与所述第一基座间独立地设置;
第二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二基座;
挠性部件,两端连接有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并将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连结;以及
对准部件,具有容许所述挠性部件***的挠性部件***腔,且配置成在所述挠性部件***的状态下能够在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准部件的所述挠性部件***腔是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能够***其中的开口,且配置为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能够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准部件包括:本体部,位于所述第二基座侧;以及突出部,从所述本体部向所述第一基座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准部件具有在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突出部之间的交界处突出的定位用凸部,
所述定位用凸部与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的定位用凹部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准部件的所述挠性部件***腔是所述第一端子能够***的开口,在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片突出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端子停止且配置为使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能够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准部件包括:本体部;以及多角柱,从所述本体部向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侧突出,
所述多角柱***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的多角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准部件通过固定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基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端子包括接合突片,所述对准部件的所述挠性部件***腔包含形成在所述第二基座侧的能够***述接合突片的突片接合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片接合槽的长度比所述接合突片在轴方向上的长度长。
10.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包括:
第一基座;
第一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
第二基座,与所述第一基座间独立地设置;
第二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二基座;
挠性部件,两端连接有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并将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连结;以及
对准部件,具有供所述挠性部件***的挠性部件***腔,且配置成在所述挠性部件***的状态下能够在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之间移动;
所述方法包括:
准备两端连接有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挠性部件的步骤;
将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对准部件重叠的步骤;
将所述第一端子***所述对准部件从而安装于所述第一基座的步骤;
在所述挠性部件***所述对准部件的状态下,沿着所述第二端子的方向移动所述对准部件的步骤;
将所述第二端子***所述对准部件,且使所述第二端子的末端的接触片从所述对准部件突出的步骤;以及
将从所述对准部件突出的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片收容于所述第二基座,进而使所述第二端子收容于所述第二基座的步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所述对准部件通过固定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基座的步骤。
CN202110034964.8A 2020-01-27 2021-01-12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32583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11463.8A CN116526196A (zh) 2020-01-27 2021-01-12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0569 2020-01-27
JP2020-010569 2020-01-27
JP2020186380A JP2021118170A (ja) 2020-01-27 2020-11-09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20-186380 2020-11-09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11463.8A Division CN116526196A (zh) 2020-01-27 2021-01-12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8338A true CN113258338A (zh) 2021-08-13
CN113258338B CN113258338B (zh) 2023-05-05

Family

ID=77175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34964.8A Active CN113258338B (zh) 2020-01-27 2021-01-12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18170A (zh)
KR (1) KR102471869B1 (zh)
CN (1) CN11325833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7767A (zh) * 2004-03-29 2005-10-05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荧光灯的连接器
JP2006164797A (ja) * 2004-12-08 2006-06-22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用変換コネクタ
JP2010123312A (ja) * 2008-11-18 2010-06-03 Avenir 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Co Ltd コネクタ
CN106797085A (zh) * 2014-10-14 2017-05-31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US20180019535A1 (en) * 2016-07-13 2018-01-18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02313B2 (ja) * 1994-11-11 1999-06-07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配線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KR200278497Y1 (ko) 2002-03-26 2002-06-20 한국몰렉스 주식회사 고속통신용 케이블 커넥터 어셈블리의 케이블 고정구조
KR100741642B1 (ko) 2006-09-21 2007-07-20 한상수 발진용 배선커넥터
US8354760B2 (en) * 2009-10-28 2013-01-15 Comarco Wireless Technologies, Inc. Power supply equipment to simultaneously power multiple electronic device
JP5462231B2 (ja) 2011-10-24 2014-04-0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780975B2 (ja) 2016-07-25 2020-11-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7767A (zh) * 2004-03-29 2005-10-05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荧光灯的连接器
JP2006164797A (ja) * 2004-12-08 2006-06-22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用変換コネクタ
JP2010123312A (ja) * 2008-11-18 2010-06-03 Avenir 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Co Ltd コネクタ
CN106797085A (zh) * 2014-10-14 2017-05-31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US20180019535A1 (en) * 2016-07-13 2018-01-18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CN107623210A (zh) * 2016-07-13 2018-01-2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18170A (ja) 2021-08-10
CN113258338B (zh) 2023-05-05
KR102471869B1 (ko) 2022-11-29
KR20210096006A (ko) 2021-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80196B1 (ko) 전선 접속기구
US830849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9812801B2 (en) Cable holding member, plug connector, connector device, flat cabl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plug connector
CN111262077B (zh) 电源连接器
JP2001283958A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の係止構造
JP2012516548A (ja) 電力接点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2015220184A (ja) コネクタ
KR20140125884A (ko) 기판 커넥터
CN111193159B (zh) 连接器
US20220173540A1 (en) Connector Housing, A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JP3308731B2 (ja) 角型コネクタのソケット
CN113258338B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JP2002260761A (ja) 中継コネクタ
JP3810134B2 (ja) コンタクト及びこのコンタクトを備えたicソケット
TWI758037B (zh) 連接器及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JP2002100443A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2019192613A (ja) コネクタ
US2005017629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2022178896A (ja) 端子、電線コネクタ及び電線対基板コネクタ
JP2022066929A (ja) 平型導体付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US6503096B2 (en) Connector
JP5521845B2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KR101570714B1 (ko) 플렉시블 케이블용 커넥터
JP2001357900A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10108620A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構造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