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13627A - 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 - Google Patents

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13627A
CN113113627A CN202010031589.7A CN202010031589A CN113113627A CN 113113627 A CN113113627 A CN 113113627A CN 202010031589 A CN202010031589 A CN 202010031589A CN 113113627 A CN113113627 A CN 1131136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phite
graphite paper
composite flexible
porous
porous graph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315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小磊
戴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henl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hen Li High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hen Li High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hen Li High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3158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136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13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136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04Non-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23Composites
    • H01M8/0228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ed or coat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04Non-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13Gas-impermeable carbon-containing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04Non-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21Organic resins; Organic polym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Fuel Cel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该方法包括:将膨胀石墨蠕虫压制成多孔石墨纸;将碳微球和树脂混合搅拌以得到碳微球/树脂导电浆料;交替层叠所述多孔石墨纸和所述导电浆料以得到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层叠体;将所述层叠体进行辊压印花,得到复合柔性石墨极板。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石墨极板的气密性、导电导热能力和机械强度,并且大幅度缩短极板的制备时间,提高制板效率,适合大规模应用,通过该方法所制备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具有优良的气密性、导电导热性以及力学性能,并且制备周期短,生产效率高,适合大规模应用。

Description

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不受卡诺热机循环的限制,只要提供燃料即可发电,具有能量转换率高、无污染、噪声低、可靠性高等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首选的、洁净的、高效的发电技术。目前,各国政府和企业对燃料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并且已经获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成本依然是制约PEMFC进入市场的主要问题,而作为PEMFC主要部件的双极板,不仅在成本上占整个燃料电池重量的70%,而且在成本上也占到30~45%,因此,寻找一种性能优异、价格低廉的双极板显得迫在眉睫。
截止到目前,燃料电池双极板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石墨板、金属板和石墨-树脂复合板。石墨双极板是目前已经成熟的商业化双极板,具有强度高、气密性好点的特点,但是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昂,不利于大规模生产;金属板的力学性能、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优异,但是耐腐蚀性较差,严重制约了金属双极板的实际应用;石墨-树脂复合板是以石墨为导电材料、树脂为粘结剂和增强剂通过复合制备而成的一种复合双极板,具有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易于大批量生产、耐腐蚀等优点,是未来双极板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是石墨-树脂复合板也存在机械强度低、导电、导热性差、易老化、厚度大、功率密度小等缺点,另外现在普遍采用的模压工艺,也使得生产周期延长,不利于成本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石墨极板的气密性、导电导热能力和机械强度,并且大幅度缩短极板的制备时间,提高制板效率,适合大规模应用,通过该方法所制备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具有优良的气密性、导电导热性以及力学性能,并且制备周期短,生产效率高,适合大规模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包括:将膨胀石墨蠕虫压制成多孔石墨纸;将碳微球和树脂混合搅拌以得到碳微球/树脂导电浆料;交替层叠所述多孔石墨纸和所述导电浆料以得到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层叠体;将所述层叠体进行辊压印花,得到复合柔性石墨极板。
进一步地,交替层叠所述多孔石墨纸和所述导电浆料以得到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层叠体包括重复执行以下操作直至所述多孔石墨纸达到预定层数:将所述导电浆料均匀涂覆在所述多孔石墨纸表面;在所述导电浆料上盖上另一张所述多孔石墨纸。
进一步地,在将膨胀石墨蠕虫压制成多孔石墨纸的步骤中,所述多孔石墨纸的厚度为0.4~1mm。
进一步地,在将膨胀石墨蠕虫压制成多孔石墨纸的步骤中,所述多孔石墨纸的密度为0.2~0.6g/cm3
进一步地,在将碳微球和树脂混合搅拌以得到碳微球/树脂导电浆料的步骤中,所述碳微球与所述树脂的质量比为10~30%。
进一步地,所述碳微球为微米级碳微球。
进一步地,在交替层叠所述多孔石墨纸和所述导电浆料以得到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层叠体的步骤中,所述多孔石墨纸的层数为4~8层。
进一步地,在交替层叠所述多孔石墨纸和所述导电浆料以得到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层叠体的步骤中,所述导电浆料与所述多孔石墨纸的质量比为50%~150%。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复合柔性石墨极板,所述复合柔性石墨极板是采用上述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制备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石墨微球会嵌入填充到石墨纸的间隙中,从而增加石墨片层之间的接触位点,提高石墨极板的气密性以及导电和导热能力;
(2)导电浆料中的树脂会在压力作用下流动进入石墨纸的孔隙中,通过和碳微球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石墨极板的机械强度;
(3)利用辊压工艺可以大幅度缩短极板的制备时间,提高制板效率,适合大规模应用。
通过该方法制备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具有优良的气密性、导电导热性以及力学性能,并且制备周期短,生产效率高,适合大规模应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案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案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的流程图。下面参考图1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案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
如图1所示,针对目前柔性石墨极板中存在的气密性以及导电导热能力差,机械强度低,生产周期长等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包括:
S110:将膨胀石墨蠕虫压制成多孔石墨纸;
S120:将碳微球和树脂混合搅拌以得到碳微球/树脂导电浆料;
S130:交替层叠所述多孔石墨纸和所述导电浆料以得到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层叠体;
S140:将所述层叠体进行辊压印花,得到复合柔性石墨极板。
在步骤S110中压制而成的石墨纸是疏松多孔的低密度石墨纸,厚度优选为0.4~1mm,密度优选为0.2~0.6g/cm3。疏松多孔的石墨纸中存在间隙和孔隙,从而使得在后续步骤中石墨微球能够嵌入填充到石墨纸的间隙中并且导电浆料中的树脂会在压力作用下流动进入石墨纸的孔隙中。
在步骤S120中,将碳微球和树脂混合,并搅拌均匀,得到碳微球/树脂导电浆料,碳微球与树脂的质量比优选为10~30%。碳微球优选为微米级碳微球。
在步骤S130中,将导电浆料均匀涂覆在多孔石墨纸表面,在涂覆导电浆料的多孔石墨纸表面再覆盖一层石墨纸,重复以上操作,直至多孔石墨纸达到预定层数,得到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的层叠体。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层叠体包括预定层数的多孔石墨纸和每相邻两层多孔石墨纸之间的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的层数优选为4~8层,而导电浆料与多孔石墨纸的质量比优选为50%~150%。
在步骤S140中,将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的层叠体进行辊压印花,石墨纸由低密度状态压缩至高密度状态,得到带流道的柔性石墨极板。与模压工艺相比,利用辊压工艺可以大幅度缩短极板的制备时间,提高制板效率,适合大规模应用。
通过将多孔石墨纸与碳微球/树脂导电浆料层叠并进行辊压,石墨微球会嵌入填充到石墨纸的间隙中,从而增加石墨片层之间的接触位点,提高石墨极板的气密性以及导电和导热能力,而导电浆料中的树脂会在压力作用下流动进入石墨纸的孔隙中,通过和碳微球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石墨极板的机械强度。
本申请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首先将膨胀石墨蠕虫压制成多孔石墨纸,然后将碳微球和树脂混合,并搅拌均匀,得到碳微球/树脂导电浆料,接着将导电浆料均匀涂覆在低密度的多孔石墨纸表面,在涂覆导电浆料的多孔石墨纸表面再覆盖一层多孔石墨纸,重复以上操作,得到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的层叠体,最后将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的层叠体进行辊压印花,石墨纸由低密度状态压缩至高密度状态,得到带流道的柔性石墨极板。在这种方法中,低密度状态下的石墨纸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层叠体在辊压时,石墨纸被压缩,与此同时,一方面,石墨微球会嵌入填充到石墨纸的间隙中,从而增加石墨片层之间的接触位点,提高石墨极板的气密性以及导电和导热能力;另一方面,导电浆料中的树脂会在压力作用下流动进入石墨纸的孔隙中,通过和碳微球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石墨极板的机械强度。此外,相比模压工艺,利用辊压工艺可以大幅度缩短极板的制备时间,提高制板效率,适合大规模应用。
下面参考图1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的具体示例。
第一实施例
S110:将膨胀石墨压制成密度为0.2g/cm3、厚度为0.4mm的多孔石墨纸;
S120:将碳微球和树脂按质量比为10%的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得到碳微球/树脂导电浆料;
S130:将步骤S120中的导电浆料均匀涂覆在步骤S110中石墨纸的表面,其中导电浆料与石墨纸的质量比为50%,接着在导电浆料上盖上另一张石墨纸,重复此操作,得到包含4层石墨纸的导电浆料/石墨纸层叠体;
S140:将步骤S130中的层叠体进行辊压印花,得到合格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
第二实施例
S110:将膨胀石墨压制成密度为0.4g/cm3、厚度为0.7mm的多孔石墨纸;
S120:将碳微球和树脂按质量比为20%的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得到碳微球/树脂导电浆料;
S130:将步骤S120中的导电浆料均匀涂覆在步骤S110中石墨纸的表面,其中导电浆料与石墨纸的质量比为100%,接着在导电浆料上盖上另一张石墨纸,重复此操作,得到包含6层石墨纸的导电浆料/石墨纸层叠体;
S140:将步骤S130中的层叠体进行辊压印花,得到合格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
第三实施例
S110:将膨胀石墨压制成密度为0.6g/cm3、厚度为1mm的多孔石墨纸;
S120:将碳微球和树脂按质量比为30%的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得到碳微球/树脂导电浆料;
S130:将步骤S120中的导电浆料均匀涂覆在步骤S110中石墨纸的表面,其中导电浆料与石墨纸的质量比为150%,接着在导电浆料上盖上另一张石墨纸,重复此操作,得到包含8层石墨纸的导电浆料/石墨纸层叠体;
S140:将步骤S130中的层叠体进行辊压印花,得到合格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案,提供一种复合柔性石墨极板,所述复合柔性石墨极板是采用上述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制备的。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具有优良的气密性、导电导热性以及力学性能,并且制备周期短,生产效率高,适合大规模应用。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应该理解的是,上文所述的方法的各个步骤或子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上述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膨胀石墨蠕虫压制成多孔石墨纸;
将碳微球和树脂混合搅拌以得到碳微球/树脂导电浆料;
交替层叠所述多孔石墨纸和所述导电浆料以得到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层叠体;
将所述层叠体进行辊压印花,得到复合柔性石墨极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交替层叠所述多孔石墨纸和所述导电浆料以得到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层叠体包括重复执行以下操作直至所述多孔石墨纸达到预定层数:
将所述导电浆料均匀涂覆在所述多孔石墨纸表面;
在所述导电浆料上盖上另一张所述多孔石墨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膨胀石墨蠕虫压制成多孔石墨纸的步骤中,所述多孔石墨纸的厚度为0.4~1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膨胀石墨蠕虫压制成多孔石墨纸的步骤中,所述多孔石墨纸的密度为0.2~0.6g/cm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碳微球和树脂混合搅拌以得到碳微球/树脂导电浆料的步骤中,所述碳微球与所述树脂的质量比为10~3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微球为微米级碳微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交替层叠所述多孔石墨纸和所述导电浆料以得到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层叠体的步骤中,所述多孔石墨纸的层数为4~8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交替层叠所述多孔石墨纸和所述导电浆料以得到导电浆料/多孔石墨纸层叠体的步骤中,所述导电浆料与所述多孔石墨纸的质量比为50%~150%。
9.一种复合柔性石墨极板,所述复合柔性石墨极板是采用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制备的。
CN202010031589.7A 2020-01-13 2020-01-13 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 Pending CN1131136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31589.7A CN113113627A (zh) 2020-01-13 2020-01-13 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31589.7A CN113113627A (zh) 2020-01-13 2020-01-13 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13627A true CN113113627A (zh) 2021-07-13

Family

ID=76709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31589.7A Pending CN113113627A (zh) 2020-01-13 2020-01-13 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13627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1994A (zh) * 2007-07-17 2008-01-09 武汉理工大学 膨胀石墨基复合材料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08924A (zh) * 2007-05-18 2008-11-19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用于液流储能电池的增强柔性石墨双极板及其制备
TW201334978A (zh) * 2012-02-23 2013-09-01 Chung Shan Inst Of Science 複合柔性石墨之強化方法
CN105406092A (zh) * 2015-11-04 2016-03-16 四川大学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19137A (zh) * 2016-09-12 2018-03-2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一种柔性石墨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8924A (zh) * 2007-05-18 2008-11-19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用于液流储能电池的增强柔性石墨双极板及其制备
CN101101994A (zh) * 2007-07-17 2008-01-09 武汉理工大学 膨胀石墨基复合材料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TW201334978A (zh) * 2012-02-23 2013-09-01 Chung Shan Inst Of Science 複合柔性石墨之強化方法
CN105406092A (zh) * 2015-11-04 2016-03-16 四川大学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19137A (zh) * 2016-09-12 2018-03-2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一种柔性石墨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4793B (zh) 一种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00495788C (zh) 一种自呼吸式燃料电池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57874C (zh) 聚合物超短纤维作为疏水剂的燃料电池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4795583A (zh) 一种新型锂离子液流电池
JP6434723B2 (ja) 膜電極複合体、膜電極複合体の製造方法、燃料電池及び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2496726B (zh)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的制备方法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成型夹具
CN101557001A (zh) 一种燃料电池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US20070134531A1 (en) Fuel cel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same
TWI686988B (zh) 與無重組器燃料電池相關之裝置的製造方法以及此裝置的操作方法
KR100263992B1 (ko) 고체고분자 연료전지의 고분자막/전극 접합체 제조방법
CN103682376B (zh) 空气电极的制备方法、空气电极和包括空气电极的电池
TW201027828A (en) A gas diffusion electrode that utilizes a catalyst collector laye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2779981B (zh) 一种镍氢电池负极极片的制造方法
US20060286436A1 (en) Planar fuel cell stack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of the same
CN102074715A (zh) 用于一体式可再生燃料电池的双效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74683B (zh) 提高一体式再生燃料电池性能的膜电极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JP2007213988A (ja) 高分子電解質型燃料電池用電極触媒層、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高分子電解質型燃料電池
CN102903923B (zh) 一种全固态储能装置
WO2009137229A1 (en) Activation method for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olid polymer-type fuel cell using same
CN113113627A (zh) 复合柔性石墨极板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复合柔性石墨极板
CN106299426A (zh) 一种膜电极的制备工艺
CN212676307U (zh) 一种燃料电池用多孔金属复合双极板
CN111600056B (zh) 一种储能复合材料结构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3606682A (zh) 用于制作镍氢电池负极的负极浆料、镍氢电池负极和镍氢电池
CN105655150A (zh) 一种电化学电源电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1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