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87299A - 平视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平视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87299A
CN112987299A CN202011489675.9A CN202011489675A CN112987299A CN 112987299 A CN112987299 A CN 112987299A CN 202011489675 A CN202011489675 A CN 202011489675A CN 112987299 A CN112987299 A CN 1129872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nter point
axis direction
display device
head
inser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8967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荻野恭平
渡邉雅博
古林一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eiki Co Ltd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Nippo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Nippo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9872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87299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4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4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69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means other than the external wa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平视显示装置,其在可动部件随着从动部件的平移而移动的结构中,能够抑制可动部件的旋转。平视显示装置(10)具备螺母部件(72)、滑动部件(42)、导向轴(38)以及第二反射镜(24)。作为从导向轴(38)的第一中心点(A)到丝杠(34)的第二中心点(B)的第一距离r1、从第一中心点(A)到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的第三中心点(C)的第二距离r2、作用于第二中心点(B)的第一旋转力F1、作用于第三中心点(C)的第二旋转力F2,第一距离r1、第二距离r2、第一旋转力F1、第二旋转力F2满足F1×r1<F2×r2。

Description

平视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通过驱动部的驱动力使可动部件移动的驱动装置的平视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一种驱动装置,其通过使随着输出轴的旋转而移动的从动部件与设置为能够沿着固定轴移动的滑块接触,使该滑块沿轴线方向移动(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2109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有一种驱动装置,其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装置那样,具有从旋转轴接收旋转力而平移的从动部件和通过与该从动部件接触而沿平移方向移动的可动部件,使从动部件和可动部件在旋转方向上接触。此外,有一种包括该驱动装置而构成的平视显示装置。在该结构中,从动部件的旋转被可动部件抑制,但作用于从动部件的旋转力不是恒定的。因此,由于从从动部件向可动部件传递的旋转力变动,因而存在可动部件容易旋转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视显示装置,在可动部件随着从动部件的平移而移动的结构中,能够抑制可动部件的旋转。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平视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从动部件,所述从动部件从旋转轴接收旋转力;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具有保持保持对象的保持部,通过与所述从动部件接触而使所述从动部件平移且沿所述从动部件的平移方向移动;引导轴,所述引导轴在与所述平移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与所述旋转轴并排配置,沿所述平移方向引导所述可动部件;以及反射部件,所述反射部件具有作为所述保持对象的被保持部,将与被显示部显示的信息对应的光朝向该被显示部反射,从所述平移方向观察时,作为从所述引导轴的第一中心点到所述旋转轴的第二中心点的第一距离r1、从所述第一中心点到所述保持部的第三中心点的第二距离r2、由所述从动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的接触部位的摩擦产生的力的合力即作用于所述第二中心点的第一旋转力F1、由所述保持部和所述被保持部的接触部位的摩擦产生的力即作用于所述第三中心点的第二旋转力F2,所述第一距离r1、所述第二距离r2、所述第一旋转力F1、所述第二旋转力F2满足F1×r1<F2×r2。
根据本方面,通过所述从动部件与所述可动部件接触,所述可动部件沿所述平移方向移动。而且,所述可动部件由所述引导轴引导。由此,所述反射部件沿所述平移方向移动。
在此,由所述从动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的接触部位的摩擦产生的所述第一旋转力F1及所述第一距离r1和由所述保持部和所述被保持部的接触部位的摩擦产生的所述第二旋转力F2及所述第二距离r2满足F1×r1<F2×r2。由此,能够抑制以所述第一中心点为中心的所述可动部件的旋转。
另外,本发明在所述平视显示装置中,优选的是,从所述平移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中心点及所述第三中心点位于沿着铅垂方向的假想线上。
根据本方面,与第二中心点和第三中心点在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偏离配置的结构相比,在所述水平方向上配置所述可动部件及所述从动部件所需的空间变小了,所以可以将平视显示装置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在所述平视显示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中心点在所述铅垂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三中心点靠下侧的位置。
根据本方面,所述旋转轴配置于所述可动部件的下部。由此,在使用马达等驱动部使所述旋转轴驱动的情况下,因为质量大的所述驱动部配置于所述铅垂方向的下侧,所以可以降低所述平视显示装置的重心,使所述平视显示的动作稳定。
另外,本发明在所述平视显示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保持部通过在所述平移方向上夹持所述被保持部来保持所述反射部件。
根据本方面,所述保持部在所述平移方向上夹持所述被保持部,所以在所述可动部件沿所述平移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所述被保持部的移动方向上存在所述保持部。由此,能够抑制所述被保持部的位置随着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偏离所述保持部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在所述平视显示装置中,优选的是,设置有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具备与所述可动部件对置并且沿所述平移方向延伸的壁部,并支承所述旋转轴及所述引导轴,在所述可动部件上形成有限制部,从所述平移方向观察时,所述限制部相对于所述引导轴在与所述保持部侧相反的一侧朝向所述壁部突出。
根据本方面,在所述可动部件绕所述引导轴的转动量变大的情况下,所述可动部件的转动通过所述限制部与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壁部接触而停止。由此,能够抑制所述可动部件的过度转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可动部件随着从动部件的平移而移动的结构中,能够抑制可动部件的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装设有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驱动单元的平视显示装置的车辆的概要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平视显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第二反射镜、镜架及驱动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驱动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驱动单元中的螺母部件和滑动部件的配置关系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6是该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该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母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该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母部件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母部件的弹性部和滑动部件的接触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外力作用于该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弹性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驱动单元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2是从与丝杠的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该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母部件及滑动部件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1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母部件和滑动部件的配置关系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驱动单元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驱动单元的各部件的配置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驱动单元的各部件的配置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驱动单元的各部件的配置的概略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螺母部件的弹性部和滑动部件的接触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5所涉及的螺母部件和滑动部件的弹性部的接触状态的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12…仪表板;14…挡风玻璃;20…平视显示装置;21…框体;21A…透过部;22…光出射部;22A…光源;22B…液晶显示元件;23…第一反射镜;24…第二反射镜;25…镜主体;26…镜架;26A…主体部;26B…轴部;26C…被保持部;28…轴保持架;29…扭簧;30…驱动单元;32…主体框架;32A…纵板部;32B…底板部;32C…前壁部;32D…后壁部;33A…贯通孔;33B…贯通孔;34…丝杠;36…马达;38…导向轴;39…螺旋弹簧;42…滑动部件;44…基部;45…底壁;46…腿部;48…被引导部;48A…贯通孔;52…开放部;53…内壁;54…纵壁;54A…侧面;55…纵壁;55A…侧面;56…凹陷部;56A…下表面;56B…侧面;56C…上表面;58…直立部;61…第一直立部;62…第二直立部;63…保持部;64…保持部;72…螺母部件;74…螺母主体部;74A…螺纹孔;74B…平面部;74C…侧面;74D…侧面;76…***部;77…第一***部;78…第一臂部;78A…下表面;78B…对置面;79…第一接触部;81…第一突出部;82…第二***部;83…第二臂部;83A…上表面;83B…对置面;84…第二接触部;85…第二突出部;86…伸出部;90…驱动单元;92…滑动部件;94…螺母部件;100…驱动单元;102…滑动部件;110…驱动单元;112…滑动部件;120…驱动单元;122…滑动部件;124…***部;124A…上部;124B…下部;130…驱动单元;132…***部;134…弹性部;136…弹性部件;136A…下底部;136B…上底部;136C…斜边部;A…第一中心点;B…第二中心点;C…第三中心点;F1…第一旋转力;F2…第二旋转力;G…假想线;H…假想线;K…假想线;r1…第一距离;r2…第二距离;V…虚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平视显示装置及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1的平视显示装置20及驱动单元30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各图所示,将相互正交的三个轴分别设为X轴、Y轴、Z轴。Z轴方向相当于铅垂方向(重力作用的方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相当于水平方向。此外,将车辆10的前后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前侧称为+X侧,将后侧称为-X侧。另外,将车辆10的车宽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朝向前进方向的状态下的左侧称为+Y侧,将右侧称为-Y侧。另外,将车辆10的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上侧称为+Z侧,将下侧称为-Z侧。
如图1所示,车辆10包括仪表板12、作为被显示部的一个例子的挡风玻璃14以及平视显示装置20而构成。
平视显示装置20构成为使作为与应显示的信息对应的光的一个例子的显示光L从后述的光出射部22(图2)朝向作为被投射部的一个例子的挡风玻璃14投射,且使车辆10的乘员P视觉识别通过该投射获得的虚像V。
〔平视显示装置〕
如图2所示,平视显示装置20具备作为出射部的一个例子的光出射部22、作为反射部件的一个例子的第二反射镜24以及作为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驱动单元30作为主要部分。另外,平视显示装置20具有框体21、第一反射镜23、轴保持架28(图3)以及扭簧29(图3)。
框体21形成为具有使显示光L朝向+Z侧透过的透过部21A的箱状。轴保持架28在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并固定到框体21上。
光出射部22具有:包括发光二极管的光源22A;以及构成为薄膜晶体管型的显示元件且使来自光源22A的光透过以形成显示光L的液晶显示元件22B。而且,光出射部22发出显示光L。
第一反射镜23将从光出射部22出射的显示光L朝向第二反射镜24反射。
第二反射镜24具有镜主体25和镜架26。另外,第二反射镜24将来自第一反射镜23的显示光L朝向挡风玻璃14(图1)反射。镜主体25形成为凹面镜。
如图3所示,镜架26构成为一体形成有主体部26A、一组轴部26B以及一个被保持部26C的部件。被保持部26C是保持对象的一个例子。换句话说,第二反射镜24具有被保持部26C。
将主体部26A设为在Y轴方向上较长的部件,并安装到镜主体25的与反射面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上。
一组轴部26B从主体部26A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且成为Z轴方向的中央部的部位朝向Y轴方向的外侧延伸。另外,一组轴部26B被轴保持架28支承为能够绕Y轴方向转动。
被保持部26C将X轴方向设为厚度方向,从主体部26A的-Z侧端部且成为Y轴方向的中央部的部位朝向-Z侧以板状延伸。
轴部26B被***到扭簧29中。扭簧29的一端安装于主体部26A。扭簧29的另一端安装于轴保持架28。由此,在第二反射镜24从初始位置倾倒的情况下,向使第二反射镜24恢复到初始位置的方向施加弹力。此外,第二反射镜24的倾倒通过后述的驱动单元30使被保持部26C沿X轴方向移动来进行。
<<驱动单元>>
如图4所示,驱动单元30具有丝杠34、螺母部件72、滑动部件42、第一臂部78及第二臂部83(图7)作为主要部分。此外,驱动单元30具有主体框架32、作为驱动部的一个例子的马达36、导向轴38以及螺旋弹簧39。
另外,驱动单元30通过在滑动部件42保持第二反射镜24(图3)的状态下使滑动部件42向X轴方向移动来变更第二反射镜24中的显示光L的反射角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的例子是丝杠34,从动部件的例子是螺母部件72,可动部件的例子是滑动部件42。
<主体框架>
主体框架32具备纵板部32A、底板部32B、前壁部32C以及后壁部32D。另外,主体框架32是支承部件的一个例子,支承丝杠34及导向轴38。
纵板部32A安装于框体21上(图2)。
底板部32B是壁部的一个例子,将Z轴方向设为厚度方向,沿着X-Y面配置,沿X轴方向延伸。另外,底板部32B在Z轴方向上与滑动部件42对置。
前壁部32C在底板部32B的+X侧沿着Y-Z面直立。后壁部32D在底板部32B的-X侧沿着Y-Z面直立。在前壁部32C及后壁部32D形成有贯通孔33A及贯通孔33B。丝杠34插通在贯通孔33A中。导向轴38插通在贯通孔33B中。
<丝杠及马达>
丝杠34将X轴方向设为轴向,从前壁部32C延伸至后壁部32D。丝杠34的-X侧端部连接至马达36。丝杠34的+X侧端部被前壁部32C支承为能够旋转。在丝杠34的外周面形成有省略图示的外螺纹部。此外,将从X轴方向观察时的丝杠34的旋转中心位置称为第二中心点B,用点B进行图示(图8)。
马达36相对于后壁部32D设置于-X侧。另外,马达36在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上驱动丝杠34旋转。
<导向轴>
导向轴38形成为圆柱状。另外,导向轴38将X轴方向设为轴向,在相对于丝杠34成为-Y侧且-Z侧的位置从前壁部32C延伸到后壁部32D。换句话说,导向轴38在与X轴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上与丝杠34并排配置。作为一个例子,导向轴38的直径小于丝杠34的直径。
另外,导向轴38是引导部件及引导轴的一个例子,沿作为平移方向的一个例子的X轴方向引导后述的滑动部件42。此外,将从X轴方向观察时的导向轴38的旋转中心位置称为第一中心点A,用点A进行图示(图5)。
<螺旋弹簧>
导向轴38***到螺旋弹簧39中。另外,螺旋弹簧39被后述的滑动部件42和前壁部32C在X轴方向上夹持。由此,螺旋弹簧39在沿X轴方向被压缩的情况下,对滑动部件42向-X侧施加弹力。
<滑动部件>
图5所示的滑动部件42具有构成比Z轴方向的中央靠下侧部分的基部44和构成比该中央靠上侧部分的直立部58。另外,滑动部件42是通过其与后述的螺母部件72的接触而使螺母部件72沿平移方向(X轴方向)平移,且滑动部件42本身沿螺母部件72的平移方向移动的部件。
(基部)
从+X侧观察时,基部44具有底壁45、腿部46、被引导部48、开放部52以及凹陷部56。换句话说,在滑动部件42上形成有底壁45、腿部46、被引导部48、开放部52以及凹陷部56。
底壁45形成为沿着X-Y面的板状。
腿部46是限制部的一个例子。另外,从X轴方向观察时,腿部46相对于导向轴38在与后述的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侧(+Z侧)相反的一侧(-Z侧),从底壁45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朝向底板部32B突出。腿部46构成为通过与上述的底板部32B接触来限制滑动部件42绕导向轴38的转动。
被引导部48是相对于底壁45的Y轴方向的中央在-Y侧向+Z侧鼓出的部位。在被引导部48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贯通的截面呈圆形的贯通孔48A。在贯通孔48A中插通有导向轴38。由此,被引导部48沿着导向轴38在X轴方向上被引导。
开放部52在底壁45上形成为朝向+Y侧开放的空间部。换句话说,开放部52的Y-Z截面的形状为+Y侧端为开口端的U字状。在成为开放部52的-Y侧端的位置形成有沿着Z轴方向的内壁53。
凹陷部56是从内壁53的Z轴方向的中央部向-Y侧凹陷的部位,朝向+Y侧开口。换句话说,在滑动部件42上形成有向作为与丝杠34的旋转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的一个例子的Y轴方向凹陷的凹陷部56。具体来说,从X轴方向观察时,凹陷部56是由沿着X-Y面的下表面56A、在下表面56A的-Y侧端向+Z侧直立的侧面56B、以及从侧面56B的+Z侧端向+Y侧延伸的上表面56C围成的空间部。另外,作为一个例子,凹陷部56相对于基部44中的被引导部48形成于+Z侧。
如图6所示,在开放部52形成有将开放部52内的空间的一部分划分成在X轴方向上并排的三个空间的纵壁54及纵壁55。纵壁54相对于基部44的X轴方向的中央配置于+X侧。纵壁55相对于基部44的X轴方向的中央配置于-X侧。纵壁54及纵壁55将大小及形状设为相同,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纵壁54和纵壁55的X轴方向的间隔为-Y侧比+Y侧窄。
另外,从X轴方向观察时,纵壁54和纵壁55形成为向+Y侧开口的U字状截面。丝杠34(图5)沿着X轴方向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到纵壁54及纵壁55的内侧部分。在此,将纵壁54中的-X侧的面称为侧面54A,将纵壁55中的+X侧的面称为侧面55A。在侧面54A和侧面55A之间配置有后述的螺母部件72(图5)。此外,凹陷部56形成于侧面54A和侧面55A之间的内壁53。另外,从Y轴方向观察时,凹陷部56和腿部46沿Z轴方向并排配置。
(直立部)
直立部58沿着Z轴方向直立在基部44上。具体来说,直立部58具有沿X轴方向对置的第一直立部61及第二直立部62。第一直立部61和第二直立部62相对于滑动部件42中的X轴方向的中央对称配置。
在第一直立部61的+Z侧端部且-X侧的侧面形成有朝向-X侧突出的保持部63。保持部63的前端部形成为半球状。同样地,在第二直立部62的+Z侧端部且+X侧的侧面形成有朝向+X侧突出的保持部64。保持部64的前端部形成为半球状。
保持部63和保持部64的X轴方向的间隔的大小为能够在X轴方向上夹持上述的被保持部26C(图3)的大小。而且,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通过在X轴方向上夹持被保持部26C来保持第二反射镜24(图3)。此外,从X轴方向观察时,将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的成为半球的顶点的位置称为第三中心点C(图5)。
<螺母部件>
如图7所示,在螺母部件72上形成有螺母主体部74、***部76及伸出部86。
(螺母主体部)
从X轴方向观察时,螺母主体部74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在螺母主体部74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贯通的螺纹孔74A。在螺纹孔74A中形成有省略图示的内螺纹部。该内螺纹部与丝杠34(图5)的外螺纹部螺合。由此,丝杠34的旋转力被转换成使螺母部件72沿X轴方向平移的平移力。
在螺母主体部74的外周部中的+Z侧端部及-Z侧端部形成有沿着X-Y面的平面部74B。另外,在螺母主体部74中,将-X侧的端面称为侧面74C,将+X侧的端面称为侧面74D。
(***部)
如图8所示,***部76从螺母主体部74的-Y侧端部向外侧(-Y侧)延伸。另外,***部76是***到凹陷部56(图5)的部位。具体来说,***部76具有第一***部77和相对于第一***部77配置于+Z侧的第二***部82。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具有大致相同的大小及形状。另外,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在作为丝杠34的旋转方向的一个例子的Z轴方向上对置,且彼此能够在Z轴方向上接触和分离。
此外,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配置为当沿Y轴方向***到凹陷部56(图5)时,使弹力(弹性变形的恢复力)作用于凹陷部56。换句话说,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被压入到凹陷部56,且相对于滑动部件42能够沿Y轴方向滑动。
第一***部77从螺母主体部74的外周面沿着Y轴方向(丝杠34的径向)向-Y侧延伸。另外,第一***部77具有第一臂部78、第一接触部79以及第一突出部81。
第一臂部78形成为以Z轴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另外,第一臂部78是弹性部的一个例子,相对于螺母主体部74形成为悬臂梁状,从而自由端侧(-Y侧)能够在Z轴方向上弹性变形。另外,第一臂部78是随着***部76和凹陷部56(图5)在丝杠34的旋转方向上的接触而弹性变形的部位。此外,弹性是指对于形状因外力而变化的物体,在去除外力时重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
第一接触部79是曲面部的一个例子,从第一臂部78的-Y侧端部中的-Z侧的下表面78A向-Z侧突出。另外,第一接触部79形成为半球状。第一接触部79的顶部在***部76***到凹陷部56的情况下与下表面56A(图5)接触。
第一突出部81是突出部的一个例子,从第一臂部78的-Y侧端部中的+Z侧的对置面78B向+Z侧突出。另外,第一突出部81遍及第一臂部78的整个宽度方向(X轴方向)整体而形成。将第一突出部81的突出量设为与第一接触部79的突出量为相同程度。
第二***部82从螺母主体部74的外周面沿着Y轴方向(丝杠34的径向)向-Y侧延伸。另外,第二***部82具有第二臂部83、第二接触部84以及第二突出部85。
第二臂部83形成为以Z轴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另外,第二臂部83是弹性部的一个例子,相对于螺母主体部74形成为悬臂梁状,从而自由端侧(-Y侧)能够在Z轴方向上弹性变形。另外,第二臂部83是随着***部76和凹陷部56(图5)在丝杠34的旋转方向上的接触而弹性变形的部位。
第二接触部84是曲面部的一个例子,从第二臂部83的-Y侧端部中的+Z侧的上表面83A向+Z侧突出。另外,第二接触部84形成为半球状。第二接触部84的顶部在***部76***到凹陷部56的情况下与上表面56C(图5)接触。
第二突出部85是突出部的一个例子,从第二臂部83的-Y侧端部中的-Z侧的对置面83B向-Z侧突出。另外,第二突出部85遍及整个第二臂部83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而形成。将第二突出部85的突出量设为与第二接触部84的突出量为相同程度。
第二***部82相对于与丝杠34的轴芯线交叉的假想线即穿过第二中心点B且沿着Y轴方向的假想线K,配置于与导向轴38(图5)相反的一侧。作为一个例子,第一***部77配置于假想线K上。
在此,图5所示的***部76***到凹陷部56且与凹陷部56接触,从而在丝杠34旋转的情况下防止螺母部件72相对于滑动部件42空转。
螺母部件72通过丝杠34的旋转从丝杠34接收旋转力,并且通过其与凹陷部56的接触来限制转动,从而沿X轴方向平移。
(伸出部)
如图8所示,从X轴方向观察时,在螺母主体部74的外周部中,相对于丝杠34在与***部76侧(-Y侧)相反的一侧(+Y侧)的部位形成有伸出部86。伸出部86向远离丝杠34的一侧伸出。另外,伸出部86形成为以Z轴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伸出部86配置于假想线K上。换句话说,伸出部86沿丝杠34的径向延伸,且在Y轴方向上与第一***部77并排。伸出部86的厚度设定为在操作员捏住伸出部86的情况下伸出部86不会弹性变形的程度的厚度。
<实施方式1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
如图9所示,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通过沿Y轴方向***(压入)到凹陷部56,使弹力F作用于下表面56A及上表面56C。此时,在第一***部77和第二***部82之间形成有间隙。另外,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相对于下表面56A及上表面56C能够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滑动。
在图5所示的驱动单元30中,在丝杠34旋转的情况下,螺母部件72沿丝杠34的轴向(X轴方向)移动(平移)。而且,滑动部件42沿导向轴38的轴向(X轴方向)移动。螺母部件72绕丝杠34的转动通过其与滑动部件42的接触而被限制。
丝杠34和导向轴38由于尺寸误差及装配误差而以偏离平行状态的状态配置。因此,在使螺母部件72沿X轴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螺母部件72相对于导向轴38的位置是变动的而不是恒定的。
在此,螺母部件72的***部76在凹陷部56中在维持压入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弹性变形,从而螺母部件72相对于滑动部件42沿Y轴方向滑动。由此,丝杠34及导向轴38的误差引起的螺母部件72的错位被吸收,所以能够使螺母部件72及滑动部件42沿X轴方向移动。换句话说,能够抑制马达36(图4)的扭矩变大。
(1)这样,根据驱动单元30,在螺母部件72在丝杠34的旋转方向上与滑动部件42接触的情况下,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图8)弹性变形,从而在维持滑动部件42和螺母部件72的接触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容许螺母部件72相对于滑动部件42的移动即滑动。由此,在滑动部件42随着螺母部件72的平移而移动的情况下,即使螺母部件72和滑动部件42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动,因为抑制了螺母部件72相对于滑动部件42反复接触及分离的情况,所以能够抑制滑动部件42的摆动及滑动部件42和螺母部件72的接触声。
此外,根据驱动单元30,在将***部76***到凹陷部56的情况下,即使***部76相对于凹陷部56的位置稍微偏离,通过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图8)弹性变形,***部76也可依照凹陷部56被***。由此,与将不会弹性变形的部件压入凹陷部56的结构相比,在装配时,***部76相对于凹陷部56的配置不必要求高的位置精度,所以可以容易地制造驱动单元30。
(2)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形成于从丝杠34直接接收旋转力的螺母部件72,容易把握弹性变形中的变形量,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的弹性部。
(3)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因为螺母部件72和滑动部件42能够在***部76***到凹陷部56的范围内接触,所以与没有凹陷部56的结构相比,可以增加螺母部件72与滑动部件42的接触面积。
(4)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第一接触部79及第二接触部84为半球状的曲面部,从而与滑动部件42侧的被接触面(下表面56A及上表面56C)接触的是作为曲面的一例的半球面。由此,即使第一接触部79及第二接触部84相对于滑动部件42侧的被接触面的角度改变,该被接触面和该半球面的接触状态也会被维持,所以能够抑制滑动部件42和第一接触部79及第二接触部84的接触面积的变动。
(5)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因为第一***部77和第二***部82之间为空间,不存在弹性部,所以与使用一个大的***部的结构相比,能够确保作为***部76的变形行程。
(6)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由于滑动部件42被导向轴38引导,从而滑动部件42向平移方向的移动稳定,因此能够抑制与平移方向交叉的面内的滑动部件42的位置变动。此外,由于第二***部82相对于假想线K配置于与导向轴38侧相反的一侧,从而在导向轴38侧确保了空间,所以能够使导向轴38靠近螺母部件72进行配置。由此,在像滑动部件42以导向轴38为支点转动那样的情况下,通过将螺母部件72和滑动部件42接触的位置靠近导向轴38配置来抑制转动,所以能够抑制旋转力作用于滑动部件42。
(7)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如图10所示,在外力沿第一***部77和第二***部82靠近的方向作用于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例如,操作员沿Z轴方向捏住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的情况)下,第一突出部81和第二突出部85接触。由此,第一***部77和第二***部82不会过度靠近,所以能够抑制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中的至少一方的过大的变形。
(8)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在驱动单元30的装配作业中,在***部76***到凹陷部56的情况下,通过由操作员捏住伸出部86来保持螺母部件72。由此,与没有伸出部86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部76向凹陷部56的***作业。
(9)另外,根据实施方式1的平视显示装置20,可以获得与上述的驱动单元30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2]
接下来,作为本发明的平视显示装置及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对实施方式2的平视显示装置20及驱动单元30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共同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驱动单元30中,从X轴方向观察时,将从第一中心点A到第二中心点B的距离设为第一距离r1〔mm〕。将从第一中心点A到第三中心点C的距离设为第二距离r2〔mm〕。将由螺母部件72和滑动部件42的接触部位的摩擦产生的力的合力,即作用于第二中心点B的假想的力设为第一旋转力F1〔N〕。将由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和被保持部26C(图3)的接触部位的摩擦产生的力,即作用于第三中心点C的力设为第二旋转力F2〔N〕。此外,在图11中,省略截面的剖面线。
在此,第一距离r1、第二距离r2、第一旋转力F1、第二旋转力F2满足关系式F1×r1<F2×r2。
另外,从X轴方向观察时,第三中心点C位于穿过第二中心点B且沿着铅垂方向(Z轴方向)的假想线G上。换句话说,第二中心点B及第三中心点C位于假想线G上。另外,第二中心点B在Z轴方向上位于比第三中心点C靠下侧(-Z侧)的位置。
<实施方式2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
在图12所示的驱动单元30中,作为一个例子,对螺母部件72随着丝杠34的旋转(从+X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而朝向-X侧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螺母部件72的侧面74C与滑动部件42的侧面55A接触,将侧面55A朝向-X侧按压。由此,滑动部件42向-X侧移动。将包括侧面74C和侧面55A接触的位置的面称为假想面S。假想面S沿着Y-Z面。
在图13中,作为假想面S(图12)的一部分,用斜线区域示出了螺母部件72和滑动部件42的接触面SA。在接触面SA上,随着来自丝杠34的旋转力的作用引起的螺母部件72的转动及螺母部件72相对于滑动部件42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滑动),摩擦力作用于螺母部件72和滑动部件42之间。此外,在图13中,省略截面的剖面线。
(1)根据实施方式2的平视显示装置20及驱动单元30,通过螺母部件72与滑动部件42接触,滑动部件42沿X轴方向移动。而且,滑动部件42在X轴方向上被导向轴38引导。由此,第二反射镜24(图2)沿X轴方向移动(倾倒)。
在此,图11所示的、由螺母部件72和滑动部件42的接触部位的摩擦产生的第一旋转力F1及第一距离r1、由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和被保持部26C(图12)的接触部位的摩擦产生的第二旋转力F2及第二距离r2满足关系式F1×r1<F2×r2。
换句话说,由从螺母部件72接收的力产生的滑动部件42的旋转(转动)被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和被保持部26C的接触部位的第二旋转力F2控制住。由此,能够抑制以第一中心点A为中心的滑动部件42的旋转(转动)。
(2)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通过第二中心点B及第三中心点C位于假想线G上,与第二中心点B和第三中心点C在水平方向上偏离配置的结构相比,在水平方向上配置滑动部件42及螺母部件72所需的空间变小。由此,能够将平视显示装置20小型化。
(3)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丝杠34配置于滑动部件42的下部。由此,在使用马达36等驱动部驱动丝杠34的情况下,质量较大的驱动部配置于Z轴方向(铅垂方向)的下侧,所以能够降低平视显示装置20的重心,使平视显示装置20的动作稳定。
(4)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因为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在X轴方向上夹持被保持部26C,所以在滑动部件42沿X轴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被保持部26C的移动方向(+X侧、-X侧)上存在保持部63或保持部64。由此,能够抑制被保持部26C的位置随着滑动部件42的移动而偏离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的位置的情况。
(5)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在滑动部件42绕导向轴38的转动量变大的情况下,滑动部件42的转动通过腿部46与主体框架32的底板部32B接触而停止。由此,能够抑制滑动部件42的过度转动。
[实施方式3]
接下来,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平视显示装置及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对实施方式3的平视显示装置20及驱动单元90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2共同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相对于实施方式2的驱动单元30,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驱动单元90具有滑动部件92来取代滑动部件42(图13),具有螺母部件94来取代螺母部件72(图13),其他结构相同。
滑动部件92未形成滑动部件42中的凹陷部56(图13),形成有连续的内壁93。
螺母部件94没有螺母部件72(图13)中的***部76及伸出部86(图13),在Y轴方向上并排的外周面为连续的曲面。
在驱动单元90中,第一距离r1、第二距离r2、第一旋转力F1、第二旋转力F2满足关系式F1×r1<F2×r2。另外,第二中心点B在Z轴方向上位于比第三中心点C靠下侧(-Z侧)的位置。
<实施方式3的动作和效果的说明>
在图14所示的驱动单元90中,在丝杠34沿图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螺母部件94欲与丝杠34一起沿图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且,螺母部件94的外周的一部分与开放部52的一部分的壁面接触。另外,螺母部件94的-X侧的侧面将侧面55A朝向-X侧按压。由此,滑动部件92向-X侧移动。
在此,图示的逆时针方向的摩擦产生的第一旋转力F1作用于螺母部件94和滑动部件92接触的部位,但被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和被保持部26C(图3)的接触部位的第二旋转力F2控制住。由此,能够抑制滑动部件92的以第一中心点A为中心的旋转(转动)。此外,对于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作用效果,省略其说明。
〔各变形例〕
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平视显示装置20、驱动单元30及驱动单元90以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为基础,但当然也能够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局部结构的变更或省略等。
<变形例1>
在图15中,对作为驱动装置的变形例1的驱动单元100示意性地示出了各结构部的配置。驱动单元100具有丝杠34、导向轴38、具有***部76的省略图示的螺母部件、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以及滑动部件102作为主要部分。滑动部件102被表示为从X轴方向观察时Z轴方向较长的矩形部件。此外,图的箭头表示力通过***部76作用于滑动部件102的状态。另外,图的虚线部是指变更了***部76或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的位置的进一步的变形例。
第一中心点A相对于从X轴方向观察滑动部件102时的中心点M位于+Y侧且-Z侧。第二中心点B相对于中心点M位于-Y侧且-Z侧,并且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第三中心点C相对于中心点M位于+Y侧且+Z侧,并且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Z侧。***部76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Z侧且相对于第三中心点C位于-Z侧。在这样配置各结构部的驱动单元100中,也可以获得与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部76也可以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Z侧。另外,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也可以相对于中心点M位于-Y侧且+Z侧。
<变形例2>
在图16中,对作为驱动装置的变形例2的驱动单元110示意性地示出了各结构部的配置。驱动单元110具有丝杠34、导向轴38、具有***部76的省略图示的螺母部件、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以及滑动部件112作为主要部分。滑动部件112被表示为从X轴方向观察时在Z轴方向上较长的矩形部件。此外,图的箭头表示力通过***部76作用于滑动部件112的状态。另外,图的虚线部是指变更了***部76的位置的进一步的变形例。
第一中心点A相对于从X轴方向观察滑动部件112时的中心点M位于+Y侧且-Z侧。第二中心点B相对于中心点M位于-Y侧且-Z侧,并且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第三中心点C相对于中心点M位于+Z侧,并且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部76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在这样配置各结构部的驱动单元110中,也可以获得与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部76也可以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
<变形例3>
在图17中,对作为驱动装置的变形例3的驱动单元120示意性地示出了各结构部的配置。驱动单元120具有丝杠34、导向轴38、具有***部76的省略图示的螺母部件、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以及滑动部件122作为主要部分。滑动部件122被表示为从X轴方向观察时在Z轴方向上较长的矩形部件。此外,图的箭头表示力通过***部76作用于滑动部件122的状态。另外,图的虚线部是指变更了***部76的位置的进一步的变形例。
第一中心点A相对于从X轴方向观察滑动部件122时的中心点M位于+Y侧。第二中心点B相对于中心点M位于+Z侧,并且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第三中心点C相对于中心点M位于-Y侧且-Z侧,并且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部76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Z侧。在这样配置各结构部的驱动单元120中,也可以获得与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部76也可以配置为相对于第一中心点A位于-Y侧且-Z侧,且力作用于与Z轴方向交叉的倾斜方向上。
<变形例4>
在图18中,作为变形例4示出了成为***部76(图9)的变形例的***部124。
***部124形成为以Y轴方向为轴向的圆筒状。在***部124中,相对于穿过表示中心轴的点CA且沿着X轴方向的假想线H,将+Z侧的半圆部分称为上部124A。另外,相对于假想线H,将-Z侧的半圆部分称为下部124B。上部124A的顶部与上表面56C接触。下部124B的底部与下表面56A接触。此外,***部124在X轴方向上不与凹陷部56接触。
***部124被***(压入)到凹陷部56,由此使弹力F作用于下表面56A及上表面56C。由于***部124为圆筒状,因而在上部124A与下部124B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确保了上部124A及下部124B的弹性变形的行程。另外,***部124相对于下表面56A及上表面56C能够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滑动。这样,也可以将***部集中形成为一个部位,且将弹力F施加到凹陷部56的+Z侧及-Z侧。
<变形例5>
在图19中,作为驱动装置的变形例5示出了驱动单元130的一部分。在驱动单元30(图5)中,驱动单元130将螺母部件72的***部76(图5)置换成***部132。另外,弹性部134以一部分露出于凹陷部56的方式嵌入滑动部件42的包括下表面56A及上表面56C的部位。
***部132形成为以Y轴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换句话说,***部132被设为实心的部位,成为难以弹性变形的部位。
作为一个例子,弹性部134由上下一组(两个)弹性部件136构成。两个弹性部件136相对于***部132对称配置于-Z侧和+Z侧。
作为一个例子,从Y轴方向观察时,弹性部件136形成为中空的棱筒状。另外,作为一个例子,弹性部件136从Y轴方向观察时的外形形成为梯形,具有下底部136A、上底部136B以及两个斜边部136C。两个上底部136B及四个斜边部136C通过粘接固定于滑动部件42。
两个下底部136A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且在Z轴方向上与***部132的外周面接触。另外,由于弹性部件136为中空,所以两个下底部136A能够在Z轴方向上弹性变形。这样,即使在滑动部件42的凹陷部56形成有弹性部件136的结构中,由于通过弹性部件136发生弹性变形,也可在维持滑动部件42和螺母部件72的接触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容许螺母部件72相对于滑动部件42的滑动,因此能够抑制滑动部件42的摆动及可动部件和从动部件的接触声。
<其他变形例>
在驱动单元30中,弹性部也可以形成于凹陷部56及***部76双方。
第一接触部79及第二接触部84不限于半球状的曲面部,也可以是半球状以外的曲面部,另外,也可以形成为具有平面及角部。另外,第一接触部79和第二接触部84不限于从螺母主体部74分别沿Y轴方向延伸,也可以是从螺母主体部74的外周部向外侧延伸的一个部位的前端部被分成两股。也可以不在螺母部件72上形成伸出部86。
关于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相对于假想线K配置于与导向轴38侧相反的一侧的不仅限于第二***部82,也可以是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在第一***部77和第二***部82交换的结构中,也可以是仅第一***部77相对于假想线K配置于与导向轴38侧相反的一侧。另外,也可以不在第一***部77及第二***部82形成第一突出部81及第二突出部85。
***部76也可以沿X轴方向形成有多个。
在实施方式2的平视显示装置20中,从X轴方向观察时,第二中心点B或第三中心点C也可以在Y轴方向上从沿着铅垂方向的假想线G上移位。另外,也可以像变形例3那样,第二中心点B位于比第三中心点C靠上侧的位置。
保持部63及保持部64也可以构成为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且在滑动部件42沿X轴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与被保持部26C接触。
腿部46不限于与底板部32B接触,也可以在Z轴方向上与底板部32B隔开间隔配置。另外,也可以不在滑动部件42上形成腿部46。
各弹性部也可以是橡胶制、树脂制、金属制中的任一种。

Claims (5)

1.一种平视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从动部件,所述从动部件从旋转轴接收旋转力;
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具有对保持对象加以保持的保持部,通过与所述从动部件接触而使所述从动部件平移且沿所述从动部件的平移方向移动;
引导轴,所述引导轴在与所述平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与所述旋转轴并排配置,并沿所述平移方向引导所述可动部件;以及
反射部件,所述反射部件具有作为所述保持对象的被保持部,并将与被显示部显示的信息对应的光朝向该被显示部反射,
从所述平移方向观察时,
作为从所述引导轴的第一中心点到所述旋转轴的第二中心点的第一距离r1、
从所述第一中心点到所述保持部的第三中心点的第二距离r2、
由所述从动部件和所述可动部件的接触部位的摩擦产生的力的合力即作用于所述第二中心点的第一旋转力F1、
由所述保持部和所述被保持部的接触部位的摩擦产生的力即作用于所述第三中心点的第二旋转力F2,
所述第一距离r1、所述第二距离r2、所述第一旋转力F1、所述第二旋转力F2满足F1×r1<F2×r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视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平移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中心点及所述第三中心点位于沿着铅垂方向的假想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视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中心点在所述铅垂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三中心点靠下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视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通过在所述平移方向上夹持所述被保持部来保持所述反射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视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具备与所述可动部件对置并且沿所述平移方向延伸的壁部,并支承所述旋转轴及所述引导轴,
在所述可动部件上形成有限制部,从所述平移方向观察时,所述限制部相对于所述引导轴在与所述保持部侧相反的一侧朝向所述壁部突出。
CN202011489675.9A 2019-12-18 2020-12-16 平视显示装置 Withdrawn CN1129872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8538 2019-12-18
JP2019228538A JP2021095039A (ja) 2019-12-18 2019-12-18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87299A true CN112987299A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45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89675.9A Withdrawn CN112987299A (zh) 2019-12-18 2020-12-16 平视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95039A (zh)
CN (1) CN112987299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31728A1 (en) * 2008-03-12 2009-09-17 Hoya Corporation Mechanism for controlling position of optical element
JP2010230157A (ja) * 2009-02-18 2010-10-14 Nippon Seiki Co Ltd 動力伝達装置
CN103108778A (zh) * 2010-09-17 2013-05-15 约翰逊控股公司 用于移动平视显示器用投影屏幕的移动组件
CN107003524A (zh) * 2014-12-09 2017-08-01 日本精机株式会社 平视显示装置
WO2019054163A1 (ja) * 2017-09-15 2019-03-21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10231711A (zh) * 2018-03-05 2019-09-1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31728A1 (en) * 2008-03-12 2009-09-17 Hoya Corporation Mechanism for controlling position of optical element
JP2010230157A (ja) * 2009-02-18 2010-10-14 Nippon Seiki Co Ltd 動力伝達装置
CN103108778A (zh) * 2010-09-17 2013-05-15 约翰逊控股公司 用于移动平视显示器用投影屏幕的移动组件
CN107003524A (zh) * 2014-12-09 2017-08-01 日本精机株式会社 平视显示装置
WO2019054163A1 (ja) * 2017-09-15 2019-03-21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10231711A (zh) * 2018-03-05 2019-09-1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95039A (ja) 2021-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47902B2 (en) Motor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10804820B2 (en) Motor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PH12017000138A1 (en) Mot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motor
US11474353B2 (en) Head-up display apparatus for displaying virtual image
WO2020070971A1 (ja) 虚像表示装置
US20110095663A1 (en) Projector
JP2019078966A (ja) ミラーユニット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11621654B2 (en) Vibration-wave motor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9507781B (zh) 驱动装置
CN109507795B (zh) 驱动装置
CN112987299A (zh) 平视显示装置
CN111094796A (zh) 驱动装置及用于平视显示装置的驱动装置
CN113009683B (zh)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US20220260835A1 (en) Head-up display device
CN110515199B (zh) 反射镜调整机构与投影装置
CN215793176U (zh) 平视显示器装置
CN111273443B (zh)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JP7125557B2 (ja) 操作装置
US8390171B2 (en) Ultrasonic motor mechanism
JP2021095993A (ja) 駆動装置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214474236U (zh) 用于投影仪的致动器、投影仪及平视显示***
CN113661424A (zh) 透镜镜筒和图像投影装置
JP7327263B2 (ja) 虚像表示装置
JP2017177880A (ja) 表示装置
JP7327261B2 (ja) 虚像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18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