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30254B - 轮胎硫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轮胎硫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30254B
CN112930254B CN201980068142.2A CN201980068142A CN112930254B CN 112930254 B CN112930254 B CN 112930254B CN 201980068142 A CN201980068142 A CN 201980068142A CN 112930254 B CN112930254 B CN 1129302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outer ring
mold
mold half
rad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814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30254A (zh
Inventor
石原泰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930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302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302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302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02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incorporated heating or cool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简单地减小在将轮胎硫化装置的多个模瓣打开时对轮胎作用的力。轮胎硫化装置(1)包括使多个模瓣(50)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的外环(30)。模瓣(50)具有与外环(30)接触的第1接触部(56)和第2接触部(57)。外环(30)具有:第1滑动部(33),其供第1接触部(5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使模瓣(50)以将轮胎(10)成形时的第1姿势(S1)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以及第2滑动部(34),其供第2接触部(57)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使模瓣(50)以相对于第1姿势(S1)倾斜的第2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

Description

轮胎硫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多个模瓣(segment)和外环的轮胎硫化装置。
背景技术
轮胎硫化装置的多个模瓣沿着轮胎周向配置,通过沿着轮胎半径方向进行移动而开闭。在轮胎硫化时,轮胎硫化装置将多个模瓣闭合,在多个模瓣的内侧将轮胎硫化。在轮胎硫化后,轮胎硫化装置将多个模瓣打开,使各个模瓣自轮胎离开。
在以往的轮胎硫化装置中,在将多个模瓣打开时,模瓣整体从轮胎朝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同时离开。因此,多个模瓣的移动所需要的力较大,并且对轮胎作用的力也较大。对此,以往已知有使多个模瓣倾斜地自轮胎离开的硫化用模具(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硫化用模具中,为了使模瓣移动而需要复杂的移动机构,模瓣的移动动作也很复杂。此外,硫化用模具的构造与通常的模具构造大不相同。因此,在采用该硫化用模具时,必须对整个轮胎硫化装置进行更新,更新的费用增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8708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以往的问题完成的,其目的在于简单地减小在将轮胎硫化装置的多个模瓣打开时对轮胎作用的力。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轮胎硫化装置,其包括沿着轮胎周向配置的多个模瓣和使多个模瓣沿轮胎半径方向移动的外环。模瓣具有在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移动时与外环接触的第1接触部和在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移动时与外环接触的第2接触部。外环具有:第1滑动部,其供模瓣的第1接触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使模瓣以将轮胎成形时的第1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移动;以及第2滑动部,其供模瓣的第2接触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使模瓣以相对于第1姿势倾斜的第2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简单地减小在将轮胎硫化装置的多个模瓣打开时对轮胎作用的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硫化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硫化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硫化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外环和模瓣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模瓣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模瓣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模瓣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模瓣的动作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轮胎硫化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硫化装置用于将未硫化的轮胎(生胎)成形并硫化,制造被硫化的轮胎(成品轮胎)。以下,依次说明轮胎硫化装置的多个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硫化装置1的剖视图,表示轮胎硫化装置1的开闭动作。此外,图1~图3表示包含轮胎10的宽度方向(轮胎宽度方向W)和轮胎10的半径方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剖视图,并且表示相对于轮胎10的轴线而言位于一侧的轮胎硫化装置1和轮胎10。
如图所示,轮胎硫化装置1包括沿着轮胎10的周向(轮胎周向)配置的模型2、能够沿轮胎宽度方向W移动的可动构件20、固定在轮胎硫化装置1内的固定构件21、以及设于可动构件20的外环30。轮胎硫化装置1(参照图1)利用环状的模型2将未硫化的轮胎10成形,并且将模型2内的轮胎10加热并硫化。轮胎10被配置在轮胎10内的囊状件(未图示)进行加压,而压靠于模型2。
在此,在表示与轮胎硫化装置1和模型2相关的方向时,使用与利用模型2成形的轮胎10相关的方向。轮胎10的方向是轮胎周向、轮胎半径方向R及轮胎宽度方向W。基于轮胎10的各方向说明轮胎硫化装置1和模型2。轮胎周向与模型2的周向(模型周向)一致,轮胎半径方向R与模型2的半径方向(模型半径方向)一致。轮胎宽度方向W与轮胎10的轴向和模型2的宽度方向(模型宽度方向)一致。
可动构件20是配置在模型2的上方的上板,固定构件21是配置在模型2的下方的下板。外环30固定于可动构件20,与可动构件20一体地移动。利用移动装置(未图示)使可动构件20和外环30在固定构件21的上方沿轮胎宽度方向W移动。模型2配置在可动构件20和固定构件21之间,连结于可动构件20、固定构件21及外环30。
模型2是收纳轮胎10的外模,用于将轮胎10的外表面成形。此外,模型2具有一对环状的侧模型40、41(上侧模型40、下侧模型41)和能够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的多个模瓣50。上侧模型40安装于可动构件20,与可动构件20一体地移动。下侧模型41安装于固定构件21。侧模型40、41具有形成在轮胎10侧的成形部(侧成形部)42、43,利用成形部42、43将轮胎10的胎侧部11成形。
多个模瓣50是组合模型(分割模型),在轮胎周向上被分割开。多个模瓣50沿着轮胎周向以环状配置,用于将轮胎10成形。此外,多个模瓣50是用于将轮胎10的胎面部12成形的胎面模型,在轮胎10的外周侧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而开闭(参照图1、图2)。模瓣50的靠固定构件21侧的端面形成为水平的平面,与固定构件21的靠模瓣50侧的平面接触。多个模瓣50在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时以与固定构件21接触的状态沿着固定构件21移动。
模瓣50具有用于将轮胎10成形的成形构件51、用于保持成形构件51的保持构件52、位于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内周侧)的成形部53、以及位于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外周侧)的背面部54。成形构件51安装在保持构件52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与保持构件52一体地移动。成形部53是模瓣50的内周部,形成在成形构件51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的部分。模瓣50利用成形构件51的成形部53将轮胎10的胎面部12成形。背面部54是模瓣50的位于成形部53的相反侧的外周部,形成在保持构件52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背面侧)的部分。模瓣50的背面部54侧的部分连结于外环30。在模瓣50和外环30中,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是轮胎10侧,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是轮胎10的相反侧。
外环30是形成为环状的外部构件(环形状构件),配置在多个模瓣50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包围多个模瓣50。多个模瓣50配置在外环30的内侧,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连结于外环30。伴随着可动构件20的移动,外环30沿轮胎宽度方向W(在此是上下方向)移动,对多个模瓣50施加移动用的力。多个模瓣50在自外环30受到的力的作用下沿着固定构件21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此外,多个模瓣50在移动至轮胎半径方向R的最外侧(参照图2)之后,与外环30一同沿轮胎宽度方向W移动,自固定构件21离开(参照图3)。
在轮胎10硫化时,使可动构件20自固定构件21离开,将模型2打开(参照图3)。由此,使上侧模型40、外环30及多个模瓣50自固定构件21和下侧模型41离开,使多个模瓣50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而打开。在该状态下,将未硫化的轮胎10载置于下侧模型41,使下侧模型41与轮胎10的胎侧部11接触。接着,使可动构件20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在此是下侧)移动,使上侧模型40、外环30及多个模瓣50接近固定构件21和下侧模型41(参照图2)。此外,利用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移动的外环30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推压多个模瓣50,使其沿着固定构件21移动(参照图1)。由此,使多个模瓣50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而闭合。
多个模瓣50组合成环状,包围轮胎10,在成形构件51的成形部53处与轮胎10的胎面部12接触。此外,上侧模型40与轮胎10的胎侧部11接触。由此,将上侧模型40、下侧模型41及多个模瓣50组合起来,将模型2闭合。轮胎10收纳在模型2内。在该状态下,利用轮胎硫化装置1的加热机构(未图示)将轮胎10加热到硫化温度。利用模型2的侧模型40、41和多个模瓣50将轮胎10成形并硫化。
在轮胎10硫化后,使可动构件20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在此是上侧)移动(参照图2),使上侧模型40和外环30自固定构件21和下侧模型41离开。此外,利用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移动的外环30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拉拽多个模瓣50,使其沿着固定构件21移动。由此,使多个模瓣50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而打开。多个模瓣50在轮胎周向上离开,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接着,使外环30与多个模瓣50一同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移动,将模型2打开(参照图3)。在该状态下,从模型2取出硫化完毕的轮胎10。
多个模瓣50与外环30沿着轮胎宽度方向W进行的移动连动地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能配置在将轮胎10成形的成形位置P1(参照图1)和自轮胎10离开的离开位置P2(参照图2)。成形位置P1是多个模瓣50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位置(与轮胎10接触的位置),离开位置P2是从成形位置P1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离开的多个模瓣50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位置。外环30和模瓣50设有移动机构,利用移动机构使多个模瓣50相互同步地移动。
外环30使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的模瓣50和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的模瓣50为互不相同的姿势,使模瓣50以各姿势移动。模瓣50以与将轮胎10成形时的姿势相同的姿势(第1姿势S1)(图1所示的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以第1姿势S1与轮胎10接触。此时,模瓣50利用固定构件21维持在第1姿势S1,并沿着固定构件21滑动。此外,模瓣50以相对于第1姿势S1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倾斜的姿势(第2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以第2姿势自轮胎10离开。以下,对于模瓣50的移动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外环30和模瓣50的剖视图,表示外环30的轮胎周向C上的局部。此外,图4的A表示以图1的X1-X1线剖切后的外环30和多个模瓣50,图4的B表示分离的外环30和多个模瓣50。在图4及图4之后的图中,省略模瓣50的成形构件51,对外环30标注影线。
如图所示,轮胎硫化装置1包括沿着轮胎周向C配置的多个模瓣50和使模瓣50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的外环30。
模瓣50具有形成为沿着轮胎周向C的圆弧状的背面部54和以凹状形成于背面部54的槽部55。背面部54是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的倾斜部(参照图1),位于模瓣50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槽部55与背面部54同样地沿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的方向延伸,开口于模瓣50的背面部54。一个槽部55形成在模瓣50的轮胎周向C上的中央部。在槽部55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槽部55是T字形状,形成为底部侧的部分相对于开口部侧(背面部54侧)的部分而言朝向轮胎周向C的两侧扩展。因此,槽部55的底部侧的部分的宽度比槽部55的开口部侧的部分的宽度宽。
外环30具有位于模瓣50的背面部54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的内周部31和从内周部31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突出的轨道部32。内周部31与背面部54同样地是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的倾斜部(参照图1),形成为圆锥面形状。此外,内周部31位于外环30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模瓣50侧),与模瓣50的背面部54相对。外环30的内周部31和模瓣50的背面部54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向彼此相同的方向倾斜,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相对。
轨道部32是在外环30的内周部31设置的突出部,与模瓣50的槽部55同样地沿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的方向延伸。多个轨道部32设在外环30的内周部31的与多个模瓣50连结的连结位置。在轨道部32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轨道部32是T字形状,形成为顶端部侧的部分相对于基端部侧(内周部31侧)的部分而言朝向轮胎周向C的两侧突出。因此,轨道部32的顶端部侧的部分的宽度比轨道部32的基端部侧的部分的宽度宽。
轨道部32从外环30的内周部31朝向模瓣50突出,连结于模瓣50的槽部55内。在此,轨道部32是在外环30的内周部31设置的轨道状构件,配置在模瓣50的槽部55内,与槽部55连结。模瓣50的槽部5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连结于外环30的轨道部32。
图5和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模瓣50的动作的剖视图,表示以图4的A的X2-X2线剖切后的外环30和模瓣50。此外,图5和图6与图1和图2对应,表示沿轮胎宽度方向W剖切后的外环30和模瓣50,图5的A、图5的B、图6的A、图6的B依次表示使模瓣50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时的动作。图5的A表示配置在将轮胎10成形的成形位置P1的模瓣50,图6的B表示配置在自轮胎10离开的离开位置P2的模瓣50。
如图所示,模瓣50具有在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时与外环30接触的第1接触部56和在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时与外环30接触的第2接触部57。第1接触部56设在模瓣50的背面部54,第2接触部57设在模瓣50的槽部55(参照图5的A)。第2接触部57是槽部55的内表面部,形成为在槽部55内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第1接触部56和第2接触部57设在模瓣50的互不相同的位置,分别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外环30接触。
外环30具有供模瓣50的第1接触部5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的第1滑动部33和供模瓣50的第2接触部57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的第2滑动部34。第1滑动部33和第2滑动部34设在外环30的互不相同的位置。第1滑动部33设在外环30的内周部31,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与模瓣50的第1接触部56相对。第2滑动部34设在外环30的轨道部32,配置在模瓣50的槽部55内。此外,第2滑动部34形成为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与模瓣50的第2接触部57相对。
第1滑动部33、第2滑动部34、第1接触部56及第2接触部57分别是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的倾斜部。在外环30的包含轮胎半径方向R和轮胎宽度方向W的截面中,外环30的第1滑动部33和第2滑动部34形成为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向互不相同的方向倾斜,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以互不相同的倾斜角度M1、M2倾斜,沿着互不相同的倾斜方向延伸。此外,第1滑动部33和第2滑动部34从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沿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第2滑动部34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比第1滑动部33更大程度地倾斜。
在模瓣50的包含轮胎半径方向R和轮胎宽度方向W的截面中,模瓣50的第1接触部56和第2接触部57形成为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向彼此相同的方向倾斜,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以彼此相同的倾斜角度K1、K2倾斜,沿着彼此相同的倾斜方向延伸。此外,第1接触部56和第2接触部57从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沿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
第1滑动部33、第1接触部56及第2接触部57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向彼此相同的方向且是与第2滑动部34不同的方向倾斜。即,第1滑动部33、第1接触部56及第2接触部57各自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的倾斜方向一致,第2滑动部34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的倾斜方向与第1滑动部33、第1接触部56及第2接触部57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的倾斜方向不同。因此,模瓣50的姿势及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的倾斜在第1接触部56与第1滑动部33接触时和第2接触部57与第2滑动部34接触时发生变化。
第1滑动部33的倾斜角度M1和第2滑动部34的倾斜角度M2在外环30的包含轮胎半径方向R和轮胎宽度方向W的截面中是各滑动部33、34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的角度(参照图5的A)。第1接触部56的倾斜角度K1和第2接触部57的倾斜角度K2在模瓣50的包含轮胎半径方向R和轮胎宽度方向W的截面中是各接触部56、57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的角度。
在模瓣50是将轮胎10成形时的第1姿势S1时,第1滑动部33的倾斜角度M1、第1接触部56的倾斜角度K1以及第2接触部57的倾斜角度K2是彼此相同的角度(M1=K1=K2)。第2滑动部34的倾斜角度M2是与其他的倾斜角度M1、K1、K2不同的角度,比其他的倾斜角度M1、K1、K2大(M2>M1、K1、K2)。因此,自第2滑动部34的倾斜角度M2减去第1滑动部33的倾斜角度M1而得到的值大于0(M2-M1>0)。第1滑动部33和第2滑动部34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形成为互不相同的倾斜角度M1、M2,向互不相同的倾斜方向倾斜。
外环30的第1滑动部33和模瓣50的第1接触部56形成为能够以相互面接触的状态滑动,外环30的第2滑动部34和模瓣50的第2接触部57形成为能够以相互面接触的状态滑动。外环30通过多个第1滑动部33使多个模瓣50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通过多个第2滑动部34使多个模瓣50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
在欲使多个模瓣50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而闭合时,使外环30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在此是下侧)移动。随之,模瓣50的第1接触部56与外环30的第1滑动部33接触,在第1滑动部33滑动(参照图5的A)。此时,模瓣50的第2接触部57和外环30的第2滑动部34不相互接触地相对配置,第2滑动部34自第2接触部57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离开。在第2滑动部34和第2接触部57之间形成有间隙。
外环30对模瓣50的在第1滑动部33滑动的第1接触部56施加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的力(闭合方向的力),利用第1滑动部33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推压模瓣50。由此,多个模瓣50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而闭合。此时,外环30的第1滑动部33使模瓣50以将轮胎10成形时的第1姿势S1(成形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将模瓣50配置在成形位置P1。模瓣50的第1姿势S1是沿轮胎宽度方向W直立的状态(直立的姿势),模瓣50沿着轮胎宽度方向W配置。
在欲使多个模瓣50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而打开时,使外环30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在此是上侧)移动。随之,模瓣50的第2接触部57与外环30的第2滑动部34接触,在第2滑动部34滑动(参照图5的B、图6的A、图6的B)。此时,模瓣50的第1接触部56和外环30的第1滑动部33不相互接触地相对配置,第1滑动部33自第1接触部56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离开。在第1滑动部33和第1接触部56之间形成有间隙。
外环30对模瓣50的在第2滑动部34滑动的第2接触部57施加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的力(打开方向的力),利用第2滑动部34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拉拽模瓣50。由此,多个模瓣50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而打开。此时,模瓣50开始从紧贴于轮胎10的状态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因此,模瓣50在自轮胎10受到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的力的同时,被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拉拽,自轮胎10逐渐脱离。
外环30的第2滑动部34使模瓣50以相对于第1姿势S1倾斜的第2姿势S2(倾斜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将模瓣50配置在离开位置P2(参照图6的B)。模瓣50的第2姿势S2是从第1姿势S1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倾斜的状态(倾斜的姿势),模瓣50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的方式配置。此外,第2姿势S2的模瓣50以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的端部(在此是下端部)与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的端部(在此是上端部)相比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位的方式自第1姿势S2倾斜。通过第2接触部57在第2滑动部34滑动,使模瓣50以与第1滑动部33和第2滑动部34的倾斜方向的差(倾斜角度M1、M2的差)对应地倾斜的状态移动。
模瓣50在使姿势从第1姿势S1变为第2姿势S2的同时自轮胎10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离开。随之,模瓣50从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朝向另一侧逐渐自轮胎10脱离,空气逐渐流入到模瓣50和轮胎10之间。同时,模瓣50的形成为底切(undercut)形状的部分(底切部)自轮胎10依次脱离,依次进行交叉口(crossvent)部的橡胶的切断。因此,能够简单地减小在将多个模瓣50打开时自模瓣50对轮胎10作用的力。此外,能够抑制轮胎10的橡胶发生永久变形、断裂的状况。也能够减小多个模瓣50的移动所需要的力。
利用沿轮胎宽度方向W移动的外环30能够简单地使模瓣50移动,并且能够抑制轮胎硫化装置1的构造变复杂的状况。此外,通过改造已有的轮胎硫化装置的一部分,也能够实现模瓣50的姿势的变化。因而,能够降低轮胎硫化装置1的成本。第1接触部56、第2接触部57、第1滑动部33、第2滑动部34分别是模瓣50的背面部54、模瓣50的槽部55、外环30的内周部31、外环30的轨道部32。因此,能够简化轮胎硫化装置1的构造,并且能够顺畅地进行模瓣50的移动和姿势的变化。
利用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向互不相同的方向倾斜的第1滑动部33和第2滑动部34,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将模瓣50配置为第1姿势S1和第2姿势S2。由于第1滑动部33和第2滑动部34以直线状延伸,因此能够容易地在外环30形成第1滑动部33和第2滑动部34。此外,也能够简化在滑动部33、34滑动的接触部56、57的形状,能够容易地在模瓣50形成接触部56、57。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硫化装置1进行说明。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硫化装置1,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硫化装置1相同的事项的说明。此外,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当的结构使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名称。
图7和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模瓣50的动作的剖视图,与图5和图6同样地依次表示使模瓣50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时的动作。
如图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硫化装置1中,外环30的第2滑动部34和模瓣50的第2接触部57形成为弯曲形状(参照图7的A)。在外环30的包含轮胎半径方向R和轮胎宽度方向W的截面中,第2滑动部34从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沿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的方向弯曲地延伸,沿着与第1滑动部33不同的倾斜方向弯曲地延伸。第1滑动部33从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沿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沿着与第2滑动部34不同的倾斜方向以直线状延伸。
在模瓣50的包含轮胎半径方向R和轮胎宽度方向W的截面中,第2接触部57与第2滑动部34的形状对应地从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沿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的方向弯曲地延伸,沿着与第1接触部56不同的倾斜方向弯曲地延伸。第1接触部56与第1滑动部33的形状对应地从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沿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沿着与第2接触部57不同的倾斜方向以直线状延伸。
第2滑动部34和第2接触部57形成为彼此相同的曲率的圆弧形状。第2滑动部34形成为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凹陷的凹形状,第2接触部57形成为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突出的凸形状。在使模瓣50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时,随着第2接触部57在弯曲的第2滑动部34滑动,模瓣50自第1姿势S1的倾斜逐渐增大。因此,能够使模瓣50顺畅地自轮胎10脱离。此外,能够增大第2姿势S2的模瓣50的倾斜。
另外,外环30与多个模瓣50对应地具有多个第2滑动部34。也可以利用多个第2滑动部34使多个模瓣50在相同的时机且以成为模瓣50的相同姿势(相同的第2姿势S2)的方式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
与此相对,也可以利用多个第2滑动部34使多个模瓣50在不同的时机(两个以上时机)或者以成为模瓣50的不同姿势(两个以上第2姿势S2)的方式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在该情况下,在使多个模瓣50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时,多个模瓣50的第2接触部57在不同的时机或者以模瓣50的不同姿势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外环30的多个第2滑动部34接触。例如,通过变更第2滑动部34与第2接触部57之间的间隙、第2滑动部34的倾斜方向、第2滑动部34的倾斜角度、第2滑动部34的曲率,从而变更第2接触部57与第2滑动部34接触的时机或者模瓣50的姿势(第2姿势S2)。
通过这样做,能够使多个模瓣50与各自的成形部53的形状对应地在各个时机或者以各个姿势自轮胎10脱离。因而,即使在轮胎10的胎面部12的形状复杂时,也能够使多个模瓣50顺畅地自轮胎10脱离。也能够对欲优先自轮胎10脱离的模瓣50优先施加力。优先的模瓣50例如是底切部比其他模瓣50的底切部多的模瓣50或者复杂的形状的模瓣50。
附图标记说明
1、轮胎硫化装置;2、模型;10、轮胎;11、胎侧部;12、胎面部;20、可动构件;21、固定构件;30、外环;31、内周部;32、轨道部;33、第1滑动部;34、第2滑动部;40、上侧模型;41、下侧模型;42、成形部;43、成形部;50、模瓣;51、成形构件;52、保持构件;53、成形部;54、背面部;55、槽部;56、第1接触部;57、第2接触部;C、轮胎周向;R、轮胎半径方向;W、轮胎宽度方向。

Claims (6)

1.一种轮胎硫化装置,其包括沿着轮胎周向配置的多个模瓣和使多个模瓣沿轮胎半径方向移动的外环,其中,
模瓣具有在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移动时与外环接触的第1接触部和在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移动时与外环接触的第2接触部,
外环具有:
第1滑动部,其供模瓣的第1接触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使模瓣以将轮胎成形时的第1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移动;以及
第2滑动部,其供模瓣的第2接触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接触,使模瓣以相对于第1姿势倾斜的第2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硫化装置,其中,
模瓣的第1接触部设在位于模瓣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的背面部,
模瓣的第2接触部设在开口于模瓣的背面部的槽部,
外环的第1滑动部设在位于外环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并与模瓣的背面部相对的内周部,
外环的第2滑动部设在从外环的内周部朝向模瓣突出而连结于模瓣的槽部内的轨道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硫化装置,其中,
外环的第1滑动部和第2滑动部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向互不相同的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硫化装置,其中,
外环的第1滑动部和第2滑动部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沿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硫化装置,其中,
外环的第1滑动部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沿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
外环的第2滑动部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沿着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弯曲地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硫化装置,其中,
外环具有多个第2滑动部,在使多个模瓣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移动时,多个模瓣的第2接触部在不同的时机或者以模瓣的不同姿势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所述多个第2滑动部接触。
CN201980068142.2A 2018-10-16 2019-09-10 轮胎硫化装置 Active CN1129302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5308A JP7064423B2 (ja) 2018-10-16 2018-10-16 タイヤ加硫装置
JP2018-195308 2018-10-16
PCT/JP2019/035517 WO2020079994A1 (ja) 2018-10-16 2019-09-10 タイヤ加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30254A CN112930254A (zh) 2021-06-08
CN112930254B true CN112930254B (zh) 2022-08-19

Family

ID=70283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8142.2A Active CN112930254B (zh) 2018-10-16 2019-09-10 轮胎硫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64423B2 (zh)
CN (1) CN112930254B (zh)
WO (1) WO20200799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68580A (ja) * 2021-11-02 2023-05-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成形用金型及びタイヤ製造方法
JP2024081484A (ja) * 2022-12-06 2024-06-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成形用金型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59426A (ja) * 2000-08-22 2002-02-26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タイヤ加硫用コンテナのガイド装置
CN101357510A (zh) * 2007-08-02 2009-02-04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成型用模具及使用了该模具的充气轮胎
CN201619212U (zh) * 2010-03-31 2010-11-03 杭州零度轮胎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层叠式活络模硫化机
KR20110070115A (ko) * 2009-12-18 2011-06-24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자동타용 타이어 가황 장치
CN103692674A (zh) * 2012-09-27 2014-04-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以及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73649A (en) * 1973-07-12 1977-05-18 Dunlop Ltd Tyre moulds
JPS6079915A (ja) * 1983-10-11 1985-05-0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タイヤ加硫機
FR2661129B1 (fr) * 1990-04-19 1992-07-10 Kleber Pneumatiques Moules a secteurs a recul radial combine a un basculement.
JP3853211B2 (ja) * 2001-12-28 2006-12-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加硫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6312251A (ja) * 2005-05-06 2006-11-16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加硫装置
JP4751457B2 (ja) * 2009-02-09 2011-08-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加硫金型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59426A (ja) * 2000-08-22 2002-02-26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タイヤ加硫用コンテナのガイド装置
CN101357510A (zh) * 2007-08-02 2009-02-04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成型用模具及使用了该模具的充气轮胎
KR20110070115A (ko) * 2009-12-18 2011-06-24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자동타용 타이어 가황 장치
CN201619212U (zh) * 2010-03-31 2010-11-03 杭州零度轮胎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层叠式活络模硫化机
CN103692674A (zh) * 2012-09-27 2014-04-0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以及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30254A (zh) 2021-06-08
WO2020079994A1 (ja) 2020-04-23
JP7064423B2 (ja) 2022-05-10
JP2020062787A (ja) 2020-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7778B (zh) 轮胎的硫化模具
EP0414908B1 (en) Mold for molding vulcanization
CN112930254B (zh) 轮胎硫化装置
CN109501342B (zh) 轮胎模具的内模组件及轮胎模具
CN102159383B (zh) 用于模制和硫化轮胎的方法和设备
JP2009006600A (ja) タイヤ加硫用コンテナ
CN117480042A (zh) 用于形成轮胎的模具及轮胎生产方法
JP5268631B2 (ja) 未加硫タイヤブランクを加硫するための金型
CN101687376A (zh) 用于硫化和模制车辆轮胎的方法和设备
US11020919B2 (en) Tire vulcanization mold, tire vulcanization device, and tire production method
WO2021045038A1 (ja) タイヤ成型用モールド
CN118159404A (zh) 用于形成轮胎的模具和轮胎制造方法
CN117529396A (zh) 用于形成轮胎的模具及轮胎生产方法
JP2013215945A (ja) タイヤ加硫用モールドおよびタイヤの加硫方法
CN117545608A (zh) 用于形成轮胎的模具及轮胎生产方法
EP1749636B1 (en) Moul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mergency support to be positioned inside a pneumatic tire.
JP4909057B2 (ja) タイヤモールド
JP5026094B2 (ja) タイヤ加硫用金型
WO2022269942A1 (ja) タイヤ成形用金型及びタイヤ製造方法
JPH02214620A (ja) 成型加硫用割金型
JP2012101368A (ja) タイヤ加硫方法
JP2008265046A (ja) タイヤ加硫成型装置及び加硫成型方法
CN117480041A (zh) 用于形成轮胎的模具及轮胎生产方法
JP2012166532A (ja) タイヤ加硫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6003775A (zh) 一种两半活络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