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70526A - 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70526A
CN112870526A CN202110165978.3A CN202110165978A CN112870526A CN 112870526 A CN112870526 A CN 112870526A CN 202110165978 A CN202110165978 A CN 202110165978A CN 112870526 A CN112870526 A CN 1128705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sage
sleep
human body
controlling
int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659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70526B (zh
Inventor
单华锋
季川祥
莫圣娇
曾海伦
黄蒙
葛禾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eson Technology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eson Technology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eson Technology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Keeson Technology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6597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705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70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7052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1350 priority patent/WO2022166541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705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705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1/00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 A61M21/02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for inducing sleep or relaxation, e.g. by direct nerve stimulation, hypnosis, analges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5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3/00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e.g. using supersonic vibration; Suction-vibration massage; Massage with moving diaphragms
    • A61H23/02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e.g. using supersonic vibration; Suction-vibration massage; Massage with moving diaphragms with electric or magnetic driv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01Constructive details
    • A61H2201/0119Support for the device
    • A61H2201/0138Support for the device incorporated in furniture
    • A61H2201/0142Be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1/00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 A61M2021/0005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by the use of a particular sense, or stimulus
    • A61M2021/0022Other devices or methods to cause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consciousness;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by mechanical, optical, or acoustical means, e.g. for hypnosis by the use of a particular sense, or stimulus by the tactile sense, e.g. vibr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30/00Measuring parameters of the user
    • A61M2230/08Other bio-electrical signals
    • A61M2230/10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igna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Nursing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Psyc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放松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放松人体模式以对人体肌肉进行放松按摩;助眠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助眠模式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本发明提供的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在放松阶段对人体进行适度拉伸和震动按摩,舒缓人体紧张肌肉,消除肌肉疲劳,提高人体舒适度,使人体进入深度放松的状态,之后进入助眠阶段,抬高人体头部,减少肺部淤血,增加氧气吸入量,并且减轻颅内压,促进颅内静脉回流,使血液尽快在颅内循环,帮助人体加快进入睡眠阶段,通过以上两个阶段,可以消除疲劳并且促进血液和氧气尽快进入大脑,使人体更快地进入睡眠状态。

Description

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睡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容易出现失眠状况,失眠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症。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
目前可采用电动床以提高人体休息状态的舒适度。现有技术的电动床包括:背部床板、腰部床板、大腿床板、小腿床板。腰部床板固定不动,通过旋转背部床板、大腿床板、小腿床板使电动床处于特定形态。有些电动床还在背部床板设有额外的头部床板,头部床板可相对背部床板进一步旋转。通过电动床姿态调整可以提高人体的舒适度。
但是现有技术中,并未提供对电动床进行控制的程序,以帮助人体加快进入睡眠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以解决使人体加快进入睡眠状态以提升睡眠质量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包括:
放松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放松人体模式以对人体肌肉进行放松按摩;
助眠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助眠模式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所述放松人体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执行零重力姿态模式并且控制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背部位置和大腿部位置的床板向上旋转,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0至30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20至50度的夹角,使人体压力均匀分布于电动床以模拟人体的零重力状态;
其中,所述***助眠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上半身位置的床板旋转,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5至30度的夹角,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在放松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一速度之内;在助眠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二速度之内;
其中,第一速度≥第二速度。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放松阶段包括:人体舒展阶段;
所述人体舒展阶段包括:
控制电动床启动零重力姿态模式;
控制全部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持续震动按摩;
控制电动床恢复水平姿态。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放松阶段包括:人体按摩阶段;
所述人体按摩阶段包括:
在电动床维持零重力姿态或者水平姿态时,基于按摩模式对按摩设备进行控制以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其中,所述人体按摩阶段依次顺序包括:第一按摩周期和第二按摩周期;
在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内,控制人体上半身位置和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进行震动按摩;
在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内,仅控制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按照强度逐渐递减的方式进行按摩;所述强度包括:震动频率和/或振幅;所述震动频率最高值为35至55Hz之间,所述震动频率最低值为15至35Hz之间。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在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内,控制位于人体上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三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按摩模式包括:正弦波模式、三角波模式、梯形波模式;
所述正弦波模式包括:以正弦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所述三角波模式包括:以三角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所述梯形波模式包括:以梯形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包括:
第一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正弦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预设强度;
第二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三角波模式;
第三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梯形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三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预设强度逐渐减弱。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包括:
第四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二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第五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其中,第一预设强度采用15至25Hz之间的震动频率,第二预设强度采用25至45Hz之间的震动频率,第三预设强度采用45至55Hz之间的震动频率。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
所述第四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第二预设强度;
所述第四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减弱至第一预设强度;
所述第五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第一预设强度逐渐减弱为零。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助眠模式还包括:
若所述电动床未恢复为水平姿态,则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床板恢复为水平姿态。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在助眠阶段结束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电动床恢复水平状态;其中,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三速度之内;
其中,第三速度<第二速度。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在助眠阶段过程中,或者,助眠阶段结束后的第一预设时间范围内,若睡眠监测设备发现人体扰动,则重新执行所述助眠阶段或所述放松阶段;
在所述放松阶段中,若睡眠监测设备未发现人体扰动,则停止执行所述助眠阶段和所述放松阶段。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所述助眠控制方法通过一键启动的方式进行控制。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根据人体睡眠实验脑波监测结果,确定电动床的床板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以及按摩设备的震动强度。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
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中,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3至17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33至37度的夹角;
所述***助眠模式中,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3至17度的夹角;
所述第一速度为2.3至2.7度/秒角速度;
所述第二速度为0.3至0.7度/秒角速度;
所述放松阶段持续7至9分钟之内;
所述助眠阶段持续7至9分钟。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
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中,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35度的夹角;
所述***助眠模式中,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
所述第一速度为2.5度/秒角速度;
所述第二速度为0.5度/秒角速度;
所述放松阶段持续8分钟;
所述助眠阶段持续7.5分钟。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电动床的电机和/或按摩设备的参数调整指令通过云端服务器发送至所述电动床的控制单元。
本发明提供的助眠控制装置,包括:放松模块和助眠模块;
放松模块,用于在放松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放松人体模式以对人体肌肉进行放松按摩;
助眠模块,用于在助眠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助眠模式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放松模块包括:零重力姿态模块和按摩模块;
零重力姿态模块,用于控制电动床执行零重力姿态模式;
按摩模块,用于控制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背部位置和大腿部位置的床板向上旋转,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0至30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20至50度的夹角,使人体压力均匀分布于电动床以模拟人体的零重力状态;
其中,所述***助眠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上半身位置的床板旋转,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5至30度的夹角,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在放松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一速度之内;在助眠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二速度之内;
其中,第一速度≥第二速度。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放松模块包括:人体舒展模块;
所述人体舒展模块用于:
控制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块启动零重力姿态模式;控制电动床恢复水平姿态;
控制所述按摩模块使全部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持续震动按摩。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按摩模块用于:
在电动床维持零重力姿态或者水平姿态时,基于按摩模式对按摩设备进行控制以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其中,所述人体按摩阶段依次顺序包括:第一按摩周期和第二按摩周期;
在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内,控制人体上半身位置和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进行震动按摩;
在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内,仅控制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按照强度逐渐递减的方式进行按摩;所述强度包括:震动频率和/或振幅;所述震动频率最高值为35至55Hz之间,所述震动频率最低值为15至35Hz之间。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按摩模块用于:
在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内,控制位于人体上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三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按摩模式包括:正弦波模式、三角波模式、梯形波模式;
所述正弦波模式包括:以正弦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所述三角波模式包括:以三角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所述梯形波模式包括:以梯形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包括:第一子周期、第二子周期和第三子周期;
所述按摩模块用于:
在第一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正弦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预设强度;
在第二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三角波模式;
在第三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梯形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三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预设强度逐渐减弱。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包括:第四子周期和第五子周期;
所述按摩模块用于:
在第四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二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在第五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其中,第一预设强度采用15至25Hz之间的震动频率,第二预设强度采用25至45Hz之间的震动频率,第三预设强度采用45至55Hz之间的震动频率。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按摩模块用于:
所述第四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第二预设强度;
所述第四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减弱至第一预设强度;
所述第五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第一预设强度逐渐减弱为零。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助眠模块还用于:
若所述电动床未恢复为水平姿态,则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床板恢复为水平姿态。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助眠模块还用于:
在助眠阶段结束后,控制所述电动床恢复水平状态;其中,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三速度之内;
其中,第三速度<第二速度。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助眠模块还用于:
在助眠阶段过程中,或者,助眠阶段结束后的第一预设时间范围内,若睡眠监测设备发现人体扰动,则重新执行所述助眠阶段或所述放松阶段;
在所述放松阶段中,若睡眠监测设备未发现人体扰动,则停止执行所述助眠阶段和所述放松阶段。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助眠控制装置通过一键启动的方式进行控制。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根据人体睡眠实验脑波监测结果,确定电动床的床板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以及按摩设备的震动强度。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
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中,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3至17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33至37度的夹角;
所述***助眠模式中,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3至17度的夹角;
所述第一速度为2.3至2.7度/秒角速度;
所述第二速度为0.3至0.7度/秒角速度;
所述放松阶段持续7至9分钟之内;
所述助眠阶段持续7至9分钟。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
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中,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35度的夹角;
所述***助眠模式中,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
所述第一速度为2.5度/秒角速度;
所述第二速度为0.5度/秒角速度;
所述放松阶段持续8分钟;
所述助眠阶段持续7.5分钟。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还包括:通信模块和控制单元;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接收通过云端服务器发送的对所述电动床的电机和/或按摩设备的参数调整指令,并发送至控制单元。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方法进行执行。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设备,包括: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和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器,其中,当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该处理器执行时,触发所述计算设备执行本发明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在放松阶段对人体进行适度拉伸和震动按摩,舒缓人体紧张肌肉,消除肌肉疲劳,提高人体舒适度,使人体进入深度放松的状态,之后进入助眠阶段,抬高人体头部,减少肺部淤血,增加氧气吸入量,并且减轻颅内压,促进颅内静脉回流,使血液尽快在颅内循环,帮助人体加快进入睡眠阶段,通过以上两个阶段,可以消除疲劳并且促进血液和氧气尽快进入大脑,使人体更快地进入睡眠状态。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动床的水平姿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动床折叠姿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电动床的水平姿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床的零重力姿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零重力姿态下人体压力分布测试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动床的助眠姿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电动床的助眠姿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人体睡眠实验脑波监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人体睡眠实验脑波监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组实验的零重力姿态下人体压力分布测试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组实验的零重力姿态下人体压力分布测试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组实验的零重力姿态下人体压力分布测试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人体舒展阶段的流程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按摩模式的波形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矩形波按摩模式的波形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模拟水波按摩模式的波形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均匀舒缓按摩模式的波形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人体按摩阶段的流程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按摩设备对睡眠影响的第一组脑波监测实验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按摩设备对睡眠影响的第二组脑波监测实验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效果验证实验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效果验证实验总览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效果验证实验入睡时长对比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效果验证实验睡眠时长对比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效果验证实验入睡加快对比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效果验证实验睡眠时长延长对比示意图;
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助眠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动床的水平姿态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动床折叠姿态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床包括:依次顺序铰接的背部板91、腰部板92、大腿部板93和小腿部板94,其中所述腰部板92固定在床架上,所述背部板91和所述大腿部板93能相对于所述腰部板92旋转,所述小腿部板94能相对于所述大腿部板93旋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助眠控制方法主要用于图1和图2所示的电动床,此外,也可用于其他类型的床板可旋转的电动床。例如,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电动床的水平姿态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另一种电动床除了包括图1和图2所示的背部板91、腰部板92、大腿部板93和小腿部板94,还额外包括:与背部板91铰接的头部板95。除了上述两种电动床,其他具有可旋转床板并且能够实现本发明目的的电动床,也可采用本发明的助眠控制方法。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助眠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1,放松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放松人体模式以对人体肌肉进行放松按摩。
其中,所述放松人体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执行零重力姿态模式并且控制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背部位置和大腿部位置的床板向上旋转,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0至30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20至50度的夹角,使人体压力均匀分布于电动床以模拟人体的零重力状态。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床的零重力姿态示意图,如图5所示,通过对驱动电机进行控制,使背部板91旋转至与水平面呈夹角A,使大腿板93旋转至与水平面呈夹角B,若人体平躺于该电动床上,则人体背部位于背部板91,人体腰臀部位于腰部板92,人体大腿部位于大腿板93,则人体背部相对于水平面呈夹角A,人体大腿部相对于水平面呈夹角B,通过控制驱动电机,使夹角A维持在10至30度,使夹角B维持在20至50度,这种姿态即为零重力姿态。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零重力姿态下人体压力分布测试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零重力姿态下,人体的重力会均匀分布在电动床上。其中,图像亮度与电动床的压力受力强度成正比关系。图6中亮度最高的部分即为人体的臀部,此处压力最大。根据图6,在电动床维持零重力姿态时,人体腰臀部至背部的压力分布最为均匀,均匀的受力会使人体产生类似太空失重的感觉,而且在零重力姿态下,人体也由平躺状态发生变形,该变形效果有些类似于人体漂浮于水中所维持的姿态,从而使人体的感觉类似于在水中漂浮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人体处于最为放松的倾躺状态,在此状态下,对人体进行按摩将达到最佳的按摩放松效果。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动床的任意床板设置按摩设备以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按摩设备可采取震动按摩器,震动按摩器可基于控制电压对自身震动的振幅和/或频率进行调整。优选地,震动按摩器分别设置于背部板91和大腿板93。由于人体已经处于零重力姿态下,处于最为放松的状态,此时对人体肌肉进行震动刺激,会使肌肉内血液流通达到最优效果,从而获得最佳的震动按摩放松效果,最快的消除人体肌肉疲劳。振动刺激下的肌电复杂度要低于非振动刺激下的肌电复杂度,表现在近似熵熵值上,振动肌电的近似熵小于非振动肌电近似熵。另外,振动刺激下,在主动肌和协同肌迅速而有力收缩的同时,腱器的兴奋能使对抗肌及时而充分地放松,从而提高了肌肉收缩的效率以及肌肉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再者,振动刺激训练时,发放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轻微的、持续的交替收缩,细胞膜对有害物质的通透性增强。振动刺激过后即刻至6min内,皮肤的血流量一直处于持续增加状态,皮肤血流加速,温度仍相对较高。血流加速,有利于氧的运输,加快物质间的交换,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速率,一方面其抗疲劳能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机体疲劳的快速消除。全身振动有助于提高肌肉中受刺激血管的乳酸氧化水平,消除乳酸,连续3min(采用频率为30Hz,振幅为2mm)的即时振动放松可以使骨骼肌在发生运动性疲劳后电生理特性和力量得到明显恢复,有效缓解骨骼肌运动性疲劳,使骨骼肌力量得到回复。振动刺激能立即加速皮肤的血液流动,增加血液流动,导致皮肤温度升高,增加骨骼肌的弹性和柔韧性。
步骤S102,助眠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助眠模式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所述***助眠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上半身位置的床板旋转,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5至30度的夹角,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动床的助眠姿态示意图,如图7所示,通过对驱动电机进行控制,使背部板91旋转至与水平面呈夹角C,使大腿板93和小腿板94旋转至与水平姿态,则人体背部相对于水平面呈夹角C,使夹角C维持在10至30度,这种姿态即为助眠姿态。
在助眠姿态下,由于头部被抬高,促进颅内静脉回流,可减轻颅内压。颅内有三种内容物组成,即脑组织、血液及脑脊液,其体积都不能被压缩,但在一定范围内可互相代偿。如果颅内容物中某一部分体积增加时,就必然会导致其他部分的代偿性缩减来适应。若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破坏了平衡就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组织体积最大,但对容积代偿所起的作用最小,主要靠压缩脑脊液和脑血流量来维持正常颅内压。一般颅腔内容物容积增加5%尚可获得代偿,超过8~10%时则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增高。颅内压过高会导致头痛,例如跳痛、胀痛或爆裂样痛等,头痛机理与颅内压增高使颅内痛觉敏感组织受到刺激或牵拉有关。平卧或侧卧头低位可使头痛加重,坐姿时减轻。人体在疲劳状态下,经常伴随颅内压增高,因此通过抬高人体头部,可以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减轻人体因过度疲劳导致的头痛症状,提高人体舒适度,使人体加速睡眠。如图7所示,可以使背部板91旋转,使人体上半身整体略高于水平面,可进一步改善肺部的血液循环,减少肺部淤血,增加肺部氧气吸入量,进一步提高对头部的供血,对颅内压降低有良好的辅助效果。
此外,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电动床的助眠姿态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具有头部板的情况下,也可以仅旋转头部板95,使人体头部相对于水平面呈夹角C,使夹角C维持在10至30度。该种形式也可抬高头部,降低颅内压,促进颅内静脉回流,但是相对于人体上半身整体抬升的效果,由于不影响肺部调整,因此相对于图7所示的助眠姿态效果略差,但不影响助眠使用。
其中,在放松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一速度之内;在助眠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二速度之内。
其中,第一速度≥第二速度。
在整体助眠过程中,电动床的床板旋转会对人体产生刺激影响,因此需要调整床板旋转速度,尽量降低床板旋转对人体感觉的刺激作用。其中,在助眠阶段,由于人体已经接近睡眠,因此需要进一步降低床板旋转速度,避免惊醒处于半睡半醒状态的人。例如第一速度为电动床正常旋转速度,可以将第二速度调整为第一速度的五分之一,使助眠阶段的床板旋转速度更慢。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要基于人体睡眠实验脑波监测结果,调整床板旋转速度。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人体睡眠实验脑波监测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人体睡眠实验脑波监测示意图,如图9和图10所示,虚线左边为放松阶段的脑波监测结果,虚线右边为助眠阶段的脑波监测结果。最上部位的图标表示各项脑波分析指标,其下边的三张图分别为最有代表性的三个实验者的综合各项脑波指标的分析结果。峰值表示大脑兴奋程度,在具有峰值的地方,人体尚未处于睡眠状态,在峰值消失的地方,人体处于睡眠状态。例如,在助眠阶段内床板以第二速度旋转,第二速度取值为2.5度/每秒,三个实验者的脑波监测结果如图9所示,实验者脑波处于兴奋状态,实际情况为床板旋转使实验者产生失重感,使人惊醒。当第二速度取值为0.5度/每秒,三个实验者的脑波监测结果如图10所示,由于床板旋转速度降低,脑波监测结果较为平稳,实验者并未被床板旋转所惊醒,取得了良好的助眠效果。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助眠控制方法,分为两个阶段:放松阶段在零重力姿态下对人体进行按摩,使人体在最放松的姿态下对紧张肌肉进行放松按摩,最大程度的消除人体肌肉疲劳;助眠阶段采取助眠姿态,降低颅内压,消除头痛等不利因素,促进颅内静脉回流,加速人体入眠速度。通过两个阶段对电动床的动作控制,可以促使人体加快睡眠并且提升睡眠质量。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助眠控制方法,同样适用于图1至3所示的电动床以及其他类型的床板可旋转的电动床,并且将放松阶段分为两个阶段:人体舒展阶段和人体按摩阶段。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助眠控制方法,具体包括:步骤S201至步骤S204。
步骤S201,人体舒展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至少一次零重力姿态模式以对人体进行舒展。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二的零重力姿态的工作原理与本发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为了获取最优的零重力姿态,本发明实施例二进行了人体压力测试实验。如图5所示,使背部板91旋转至与水平面呈夹角A,使大腿板93旋转至与水平面呈夹角B,则人体背部相对于水平面呈夹角A,人体大腿部相对于水平面呈夹角B。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组实验的零重力姿态下人体压力分布测试示意图,如图12所示,在第一实验组,夹角A呈15度,夹角B呈30度,人体在电动床的压力分布最为均匀。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组实验的零重力姿态下人体压力分布测试示意图,如图13所示,在第二实验组,夹角A呈10度,夹角B呈20度,电动床接近水平姿态,人体在腰背部分受力不均匀。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组实验的零重力姿态下人体压力分布测试示意图,如图14所示,在第三实验组,夹角A呈30度,夹角B呈50度,电动床过于倾斜,人体压力主要集中于臀部,腰部没有受力,整体受力情况最不均匀,属于最差受力分布,即零重力姿态的极限状态。
综合对比三组实验组的下人体压力分布图,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35度的夹角,可以使人体达到最优的压力均衡状态,最大程度的放松人体。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人体舒展阶段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5所示,所述人体舒展阶段S201包括:步骤S2011至S2013。
步骤S2011,控制电动床启动零重力姿态模式。
步骤S2012,控制全部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持续震动按摩。
步骤S2013,控制电动床恢复水平姿态。
具体地,在人体舒展阶段,通过开启零重力姿态和停止零重力姿态,使人体在零重力姿态和平躺姿态之间切换,当电动床进入零重力姿态模式时,人体会根据电动床外形折叠,以弯曲腰部关节、胯部关节和膝部关节,使其收紧。当电动床恢复水平状态,人体会从折叠形状恢复平躺形状,在此过程中腰部关节、胯部关节和膝部关节会被拉伸,从而使人体舒展,放松人体肌肉。启动零重力姿态和恢复水平姿态的流程可以仅进行一次,也可重复多次,多次进行该过程可以对人体关节反复拉伸,达到更好的舒展效果,但是数量过多会导致人体兴奋,因此该流程执行次数应当控制在1至3次较为合适。在零重力姿态下,开启按摩设备对整个人体进行持续震动按摩,以进一步舒缓紧张肌肉,在电动床恢复水平姿态时,由于人体紧张肌肉已经得到舒缓,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体的拉伸效果。WBV(whole-bodyvibration)介入静态伸展有助于舒缓受试者自觉肌肉疼痛程度。WBV介入静态伸展对降低离心运动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及运动后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K)浓度有益,其效果直接体现在运动后24小时且效果能延续至72小时,WBV介入静态伸展对缓和肌肉损伤及疲劳恢复有显著效果。
步骤S202,人体按摩阶段,控制电动床基于按摩模式对按摩设备进行控制以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按摩模式的波形示意图,如图16所示,,在人体按摩阶段的所述按摩模式包括:正弦波模式、三角波模式、梯形波模式。
所述正弦波模式包括:以正弦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所述三角波模式包括:以三角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所述梯形波模式包括:以梯形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具体地,按摩设备的强度包括:震动频率和/或振幅。正弦波模式对人体肌肉的刺激较为缓和,三角波模式对人体肌肉的刺激最为强烈,梯形波模式对人体肌肉的刺激最为缓和。
除此之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三种额外的按摩模式: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矩形波按摩模式的波形示意图,如图17所示,水平坐标轴表示时间,竖直坐标轴表示与最高震动强度相比的震动比值,头部按摩设备通过上边的坐标图表示,脚部按摩装置通过下边的坐标图表示。矩形波按摩模式例如,先头部按摩设备震动5次,然后脚部按摩装置震动5次,两者依循环切换,强度曲线边沿为直线。使头脚分时隙震动按摩,头、脚分时间段开启、关闭按摩,间隔进行,头部和脚部不同时开启按摩,而是以头部-脚部-头部的方式进行循环,能够促进血液在头部和脚部之间进行循环,缓解人体肌肉疲劳。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模拟水波按摩模式的波形示意图,如图18所示,水平坐标轴表示时间,竖直坐标轴表示与最高震动强度相比的震动比值,背部按摩设备通过上边的坐标图表示,腿部按摩设备通过下边的坐标图表示。模拟水波按摩模式例如,背部按摩设备和腿部按摩设备一起渐进式增强,然后一起逐步减弱,强度按照曲线递增或递减,默认持续循环10分钟。按摩强度缓慢递增,再缓慢下降,以模拟潮水波纹,在人体背部造成被潮水拍击的感觉,舒缓身心。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均匀舒缓按摩模式的波形示意图,如图19所示,水平坐标轴表示时间,竖直坐标轴表示与最高震动强度相比的震动比值,背部按摩设备通过上边的坐标图表示,腿部按摩设备通过下边的坐标图表示。背部按摩设备先于腿部按摩设备0.5s跳至最强按摩状态,然后逐步减弱;腿部按摩设备震动强度减弱过程持续3.2s,背部按摩设备震动强度减弱过程持续6s,该均匀舒缓按摩模式,按摩强度直接调至最大,再缓慢下降,调至最大时可以最大限度刺激人体反应,之后再慢慢减弱达到慢慢舒缓人体的效果,可以使人体血液循环更为均匀。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人体按摩阶段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0所示,提供一种按摩阶段的最优实施例,其中,在电动床维持零重力姿态的情况下,人体按摩阶段202的程序执行流程包括:
步骤S2021,第一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正弦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预设强度。
具体地,按摩设备的预设强度包括三个档位: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强度指按摩设备的振幅和/或震动频率。通过驱动电压的高低变化控制按摩设备的强度变化。例如,第二预设强度为第三预设强度的三分之二,第一预设强度为第三预设强度的三分之一。优选地,第一预设强度采用15至25Hz之间的震动频率,第二预设强度采用25至45Hz之间的震动频率,第三预设强度采用45至55Hz之间的震动频率。优选地,第一预设强度采用29±5Hz的震动频率,第二预设强度采用36±5Hz的震动频率,第三预设强度采用42±5Hz的震动频率。
具体地,第一子周期内,控制位于人体上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强度逐渐增强至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强度逐渐增强至第三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第一子周期内,各个按摩设备均基于正弦波模式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按摩效果较为舒缓,由正弦波模式开始并且逐渐提高按摩设备的强度,首先对人体紧张肌肉进行放松,便于进入第二子周期的强烈按摩。
步骤S2022,第二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三角波模式。
具体地,第二子周期内,控制位于人体上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三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第二子周期内,各个按摩设备保持第一子周期所提升的最大强度,并按照三角波模式对人体肌肉进行深度刺激,使肌肉内血液循环加快,快速缓解疲劳。
步骤S2023,第三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梯形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三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预设强度逐渐减弱。
具体地,第三子周期内,控制位于人体上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强度从第一预设强度逐渐减弱进行震动按摩,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强度从第三预设强度逐渐减弱进行震动按摩。第二子周期结束后,需要逐渐过渡进入助眠模式,使用户逐渐进入睡眠状态,因此各个按摩设备采用按摩刺激最为舒缓的梯形波模式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并且按摩强度从第二子周期的最高强度逐渐降低,在第二子周期的深度肌肉按摩结束后,使肌肉舒缓放松,已进入助眠阶段之前的腿部舒缓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子周期、第二子周期和第三子周期优选为全身按摩,可以同时开启电动床对应人体上半身部位和下半身部位的按摩设备,使其均按照各个子周期的波形模式对人体进行按摩。上半身部位包括:头部、背部、腰部。下半身部位包括:臀部、大腿部、小腿部、脚部。按摩设备可以根据以上人***置对应设于电动床的床板上。例如,如图8所示,人体上半身部位的按摩设备设于电动床的背部板91、腰部板92、头部板95中的至少一项床板;人体下半身的按摩设备设于电动床的大腿部板93、小腿部板94中的至少一项床板。除此之外,电动床基于改进技术可以设置超过五块床板,但是无论床板如何设置,按摩设备在床板上对应人体的位置均可总结为上半身部位和下半身部位。
步骤S2024,第四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二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所述第四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第二预设强度。
其中,所述第四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减弱至第一预设强度。
具体地,从第四子周期开始,仅对人体下半身位置进行按摩,即人体上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不再开启,仅开启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这样可以避免对头、背等部位的刺激使人体重新兴奋,导致进入睡眠的时间延长。
步骤S2025,第五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所述第五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第一预设强度逐渐减弱为零。
具体地,第四子周期和第五子周期不再采用波形模式对人体进行按摩,而是使按摩设备保持同一强度进行持续按摩,避免按摩设备强度变化使人体重新兴奋。第五子周期结束后,电动床即进入助眠阶段,作为按摩阶段至助眠阶段的过渡,第四子周期和第五子周期需要避免刺激人体头背部、避免强度过多变化、避免强度过高,以避免人体重新兴奋。
步骤S203,助眠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助眠模式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为了获取最优的助眠阶段的床板旋转速度,本发明实施例二进行了人体睡眠脑波监测实验。如图9和图10虚线右侧所示,图9为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床板的旋转速度控制在2.5度/每秒时的脑波监测实验结果。图10为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1度或23的夹角,床板的旋转速度控制在0.5度/每秒时的脑波监测实验结果。
可见,在助眠阶段,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床板的旋转速度控制在0.5度/每秒之内时,实验者基本都会保持睡眠状态。除此之外,在助眠阶段,床板的旋转速度控制在0.7度/每秒之内时,87%的实验者也会保持睡眠状态。综上,为消除床板旋转对助眠阶段的影响,床板旋转角速度应控制在0.3至0.7度/每秒之内,优选为不超过0.5度/每秒。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5至30度的夹角时,虽然也能达到本发明目的,但是经过实验测定,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时,96%的实验者会加快进入睡眠状态。在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3至17度的夹角时,83%的实验者会进入睡眠状态。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5至30度的夹角时,67%的实验者会进入睡眠状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助眠模式还包括:若所述电动床未恢复为水平姿态,则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床板恢复为水平姿态。
具体地,在助眠阶段电动床对自身姿态进行检测,若发现人体下半身位置的床板,例如大腿部板和小腿部板并未恢复水平,则控制床板恢复水平状态。仅保持背部板或头部板的抬升状态,以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呈5至30度的夹角,优选为15度夹角。其中,在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床板恢复为水平姿态时,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0.3至0.7度/每秒之内,优选为不超过0.5度/每秒。在助眠阶段,若人体下半身位置的床板没有及时恢复水平姿态,则可能导致流向头部的血液减少,影响助眠阶段的效果。
步骤S204,控制所述电动床恢复水平状态;其中,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三速度之内。
其中,第三速度≤第二速度。
具体地,在助眠阶段结束后,人体已经进入睡眠状态,此时需要将电动床恢复水平状态,使人体在睡眠后保持平躺状态。在此过程中应当将影响睡眠的因素降到最低,因此需要以不超过助眠阶段床板旋转速度的角速度将电动床恢复水平状态。经过实验测得,第三速度优选控制在0.3度/每秒时,睡眠者的脑波监测结果不会有波动。在助眠时序最后,会将用户缓慢放平,以避免头部长时间抬高可能产生的颈椎问题,放平的速度非常缓慢,帮助用户在无感的情况下调整到健康的睡姿。
本发明实施例二,除了提供如图20所示的人体按摩阶段的最优实施例外,还提供了以下的可选实施例。
可选地,所述人体按摩阶段在电动床维持零重力姿态或者水平姿态时,基于按摩模式对按摩设备进行控制以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人体按摩阶段优选为在零重力姿态下进行,但是在电动床采用如图1所示的水平姿态时,也可进行人体按摩,同样能够达到对人体进行按摩,缓解人体肌肉疲劳的作用,但是其按摩效果相比零重力姿态略差。
可选地,人体按摩阶段包括:第一按摩周期和第二按摩周期。
在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内,控制人体上半身位置和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进行震动按摩。
在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内,仅控制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按照强度逐渐递减的方式进行按摩;所述强度包括:震动频率和/或振幅;第一按摩周期按摩设备震动频率采用最高值35至55Hz之间,第二按摩周期按摩设备震动频率采用最低值15至35Hz之间。
其中,人体按摩阶段也可仅分为两个大周期,在第一按摩周期内对全身进行按摩,消除全身的肌肉疲劳。在第二按摩周期内,仅对下半身位置进行按摩,避免刺激头背部位,使人体重新兴奋。而且按照强度逐渐递减的方式进行,使人体逐渐放松平静下来,以从按摩阶段过渡至助眠阶段,尤其使脚部按摩强度递减,在此过程中使人体精神放松,有利于用户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可选地,在第一按摩周期和第二按摩周期内,可选用按摩模式包括:图16所示的正弦波模式、三角波模式、梯形波模式、图17至图19所示的矩形波按摩模式、模拟水波按摩模式、均匀舒缓按摩模式及其组合。按摩模式已经在上文进行详细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按摩周期包括:顺序执行的第一子周期至第三子周期。
第一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正弦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预设强度。
第二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三角波模式。
第三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梯形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三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预设强度逐渐减弱。
其中,对于上半身位置和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的强度不再区分,可以按照相同强度进行按摩,或者对强度进行任意组合。
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包括:顺序执行的第四子周期和第五子周期。
第四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二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第五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按摩设备对睡眠影响的第一组脑波监测实验示意图,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按摩设备对睡眠影响的第二组脑波监测实验示意图,如图21所示,第一组实验中,按摩设备采取图20所示的按摩模式,即包含第一子周期至第五子周期,在各个子周期,按摩强度变化根据图20所示实施例进行,图21示出的是第二子周期结束至第五子周期结束时脑波监测结果。如图22所示,在第二组实验中,按摩设备采取第一按摩周期和第二按摩周期的模式,按摩强度采取第三按摩强度,图22示出的是第一按摩周期结束至第二按摩周期结束的脑波监测结果。
对比图21和图22两组实验结果,可知采取图20的五个子周期的按摩模式相比于采取两个周期并且保持较高按摩强度的情况下,更容易使实验者的脑波平稳,实验者不容易兴奋。逐级递减的按摩方式和变化形式,比单一的高强度按摩或单一的低强度按摩更容易使人放松,感到轻松并更快入眠。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在助眠阶段过程中,或者,助眠阶段结束后的第一预设时间范围内,若睡眠监测设备发现人体扰动,则重新执行所述助眠阶段或所述放松阶段;
在所述放松阶段中,若睡眠监测设备未发现人体扰动,则停止执行所述助眠阶段和所述放松阶段。
具体地,睡眠监测设备可采用设于电动床板的非接触式振动传感器,通过实时获取的体征数据判断人体睡眠状态。在助眠阶段中或助眠阶段结束后,若振动传感器发现超过预设振动阈值的振动,说明具有人体扰动,人体并未入眠,此时应该重新开始助眠阶段,抬高头部促进颅内静脉回流,继续助眠阶段。或者开启放松阶段,对人体进行放松按摩后,进入助眠阶段,以继续帮助人体进行放松助眠。在所述放松阶段中,若睡眠监测设备未发现人体扰动,则说明人体接近睡眠,为了避免震动按摩或助眠姿态对睡眠质量造成影响,可逐渐缓慢地停止执行所述助眠阶段和所述放松阶段动作,使智能电动床趋于平静,帮助人体更快入眠。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助眠控制方法通过一键启动的方式进行控制。
具体地,在电动床遥控器或者手机、PAD等智能终端的APP中提供一键触发按键,当用户希望启动助眠程序时,通过该按键触发整个助眠程序启动,电动床根据图4或图11所示的流程自动执行放松阶段和助眠阶段,避免用户多次操作影响睡眠,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助眠控制方法,根据人体睡眠实验脑波监测结果,确定电动床的床板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以及按摩设备的震动强度。
具体地,人体睡眠实验脑波监测结果如图9和图10所示,虚线左侧为放松阶段,虚线右侧为助眠阶段。图9和图10均采用最优的零重力姿态。
图9的放松阶段包括人体按摩阶段,人体按摩阶段采用第一按摩周期和第二按摩周期两个阶段,并且未采用图16所示的按摩模式。图9的助眠阶段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床板的旋转速度控制在2.5度/每秒。
图10的放松阶段包括人体舒展阶段和人体按摩阶段,人体按摩阶段采用五个子周期共五个阶段,并且采用图16所示的三种按摩模式。图10的助眠阶段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床板的旋转速度控制在0.5度/每秒。
通过对比分析图9和图10,可知助眠阶段,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床板的旋转速度控制在0.5度/每秒,基本全部的实验者均能将脑波维持在较低水平,入眠质量非常好。在放松阶段,采用五个子周期和三种按摩模式的方案,相比于两个按摩周期并且未采用三种按摩模式的方案,在第四子周期、第五子周期与第二按摩周期对比,图10的实验者脑波峰值较少,更为平稳,更有利于过渡至助眠阶段。
基于类似图9和图10的多次人体睡眠实验的脑波监测结果,第一速度为2.7度/秒角速度时,87%的实验者会较快进入睡眠状态。在第一速度为2.3度/秒角速度时,94%的实验者会较快进入睡眠状态。因此为了放松阶段至助眠阶段的过渡,放松阶段床板旋转的第一速度应控制在2.3至2.7度/秒角速度之间,优选为2.5度/秒角速度。因为第一速度控制过慢会延长放松阶段时长,为了保证助眠阶段的有效时间,应该将放松阶段尽可能控制在较短时间之内。
同样基于类似图9和图10的多次人体睡眠实验的脑波监测结果,放松阶段持续7或9分钟之内时,助眠阶段持续7或9分钟之内时,大部分实验者均可快速进入睡眠状态。而在最优选的方案中,放松阶段持续8分钟,所述助眠阶段持续7.5分钟,90%以上的睡眠者都会加快进入睡眠状态。
在本发明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助眠控制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电动床的电机和/或按摩设备的参数调整指令通过云端服务器发送至所述电动床的控制单元。
具体地,电动床设置的控制单元一般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ProgrammableLogic Controller),当用户需要对助眠程序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时,例如调整床板旋转速度、旋转角度等,无法直接对控制单元进行参数设置。一般可采取如下方式:
第一种方式,用户向电动床售后服务人员提供调整需求,售后服务人员在电动床控制云平台根据调整需求输入调整参数,电动床控制云平台根据调整参数生成参数调整指令,并通过互联网将调整指令通过WIFI、蓝牙、NFC等通讯形式发送至电动床控制单元进行调整。参数调整指令包含与该电动床对应的标识。优选采用WIFI通讯形式。
第二种方式,用户通过智能终端APP或者电动床遥控器设置调整信息,并将调整信息通过互联网发送至电动床控制云平台,电动床控制云平台解析调整信息,生成参数调整指令,并通过互联网将调整指令通过蓝牙、NFC等通讯形式发送至电动床控制单元进行调整。参数调整指令包含与该电动床对应的标识。
通过不断试验,以及试验过程中对脑波的监测、受试者实际使用体验的反馈情况、不同用户的喜好反馈、私人定制需求等,可对助眠流程进行调整,如按摩波形、按摩强度、床体角度、各个项目功能的时长等,并且这种调整和升级无需更换硬件和上门,可直接远程执行。
此外,电动床的控制单元也可采取智能芯片,控制单元需设置为仅能在助眠程序中对参数进行微调,参数仅限于床板旋转速度、旋转角度、按摩模式和按摩强度,并且调整范围不能超出预设参数调整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通过电动床控制云平台生成调整指令,直接利用包含智能芯片的控制单元对电动床助眠程序中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效果验证实验示意图,如图23所示,效果验证实验具体说明如下:
·测试环境:床垫实验室体验间,恒温恒湿;
·测试方式:实验组开启助眠程序,程序关闭后,30分钟安静平躺;对照组不开启助眠程序,30分钟安静平躺;
对两组33分钟的脑波监测进行数据分析。
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效果验证实验总览示意图,如图24所示,实验总览数据如下表:
Figure BDA0002935933710000261
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效果验证实验入睡时长对比示意图,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效果验证实验睡眠时长对比示意图,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效果验证实验入睡加快对比示意图,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助眠控制方法的效果验证实验睡眠时长延长对比示意图,如图25至28所示,实验组:平均入睡时间为15分钟左右,平均睡眠时长为约15分钟;对照组:平均入睡时间为23分钟左右,平均睡眠时长为约8分钟;实验组的平均入睡时间相比对照组加快了8分钟左右;实验组的平均睡眠时长相比对照组延长了6.4分钟(由于每组实验数据采集时间仅为30分钟,两组平均睡眠时长分别为15分钟和8分钟,因此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共计30分钟的睡眠时间内,睡眠时长差值为6.4分钟)。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绝大多数的实验者,入睡变得更快;睡眠变得更久。
以上助眠控制方法的效果验证实验证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助眠控制方法,能够使用户更快地入睡,睡眠时间更久。
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助眠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助眠控制装置40,包括:放松模块41和助眠模块42。
放松模块41,用于在放松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放松人体模式以对人体肌肉进行放松按摩。
助眠模块42,用于在助眠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助眠模式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所述***助眠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上半身位置的床板旋转,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5至30度的夹角,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放松模块41包括:零重力姿态模块411和按摩模块412。
零重力姿态模块411,用于控制电动床执行零重力姿态模式。
其中,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背部位置和大腿部位置的床板向上旋转,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0至30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20至50度的夹角,使人体压力均匀分布于电动床以模拟人体的零重力状态。
按摩模块412,用于控制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在放松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一速度之内;在助眠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二速度之内。
其中,第一速度≥第二速度。
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助眠控制装置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助眠控制方法的实现装置,具体原理请见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助眠控制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助眠控制装置40,包括:放松模块41和助眠模块42。
放松模块41,用于在放松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放松人体模式以对人体肌肉进行放松按摩。
助眠模块42,用于在助眠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助眠模式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所述***助眠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上半身位置的床板旋转,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5至30度的夹角,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放松模块41包括:零重力姿态模块411和按摩模块412。
零重力姿态模块411,用于控制电动床执行零重力姿态模式。
其中,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背部位置和大腿部位置的床板向上旋转,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0至30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20至50度的夹角,使人体压力均匀分布于电动床以模拟人体的零重力状态。
按摩模块412,用于控制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在放松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一速度之内;在助眠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二速度之内。
其中,第一速度≥第二速度。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放松模块41包括:人体舒展模块413。
所述人体舒展模块413用于:
控制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块启动零重力姿态模式;控制电动床恢复水平姿态;控制所述按摩模块使全部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持续震动按摩。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按摩模块412用于:
在电动床维持零重力姿态或者水平姿态时,基于按摩模式对按摩设备进行控制以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其中,所述人体按摩阶段依次顺序包括:第一按摩周期和第二按摩周期;
在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内,控制人体上半身位置和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进行震动按摩;
在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内,仅控制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按照强度逐渐递减的方式进行按摩;所述强度包括:震动频率和/或振幅。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按摩模块412用于:
在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内,控制位于人体上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三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按摩模式包括:正弦波模式、三角波模式、梯形波模式;
所述正弦波模式包括:以正弦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所述三角波模式包括:以三角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所述梯形波模式包括:以梯形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包括:第一子周期、第二子周期和第三子周期;
所述按摩模块412用于:
在第一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正弦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预设强度;
在第二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三角波模式;
在第三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梯形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三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预设强度逐渐减弱。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包括:第四子周期和第五子周期;
所述按摩模块412用于:
在第四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二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在第五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按摩模块412用于:
所述第四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第二预设强度;
所述第四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减弱至第一预设强度;
所述第五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第一预设强度逐渐减弱为零。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助眠模块42还用于:
若所述电动床未恢复为水平姿态,则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床板恢复为水平姿态。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助眠模块42还用于:
在助眠阶段结束后,控制所述电动床恢复水平状态;其中,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三速度之内;
其中,第三速度<第二速度。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助眠模块42还用于:
在助眠阶段过程中,或者,助眠阶段结束后的第一预设时间范围内,若睡眠监测设备发现人体扰动,则重新执行所述助眠阶段或所述放松阶段;
在所述放松阶段中,若睡眠监测设备未发现人体扰动,则停止执行所述助眠阶段和所述放松阶段。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所述助眠控制装置40通过一键启动的方式进行控制。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根据人体睡眠实验脑波监测结果,确定电动床的床板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以及按摩设备的震动强度。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
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中,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3至17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33至37度的夹角;
所述***助眠模式中,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3至17度的夹角;
所述第一速度为2.3至2.7度/秒角速度;
所述第二速度为0.3至0.7度/秒角速度;
所述放松阶段持续7至9分钟之内;
所述助眠阶段持续7至9分钟。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
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中,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35度的夹角;
所述***助眠模式中,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
所述第一速度为2.5度/秒角速度;
所述第二速度为0.5度/秒角速度;
所述放松阶段持续8分钟;
所述助眠阶段持续7.5分钟。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还包括:通信模块43和控制单元44。
所述通信模块43用于:接收通过云端服务器50发送的对所述电动床的电机和/或按摩设备的参数调整指令,并发送至控制单元43。
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助眠控制装置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助眠控制方法的实现装置,具体原理请见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助眠控制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根据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进行执行。
在本发明一个典型的配置中,存储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装置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
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设备,包括: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和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器,其中,当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该处理器执行时,触发所述计算设备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的方法。
在本发明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本发明所指计算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任何一种可与用户进行人机交互(例如通过触摸板进行人机交互)的电子产品,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产品,所述移动电子产品可以采用任意操作***,如android操作***、iOS操作***等。
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闪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只读光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终端设备或核心网网元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终端设备或核心网网元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通过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通用光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4)

1.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放松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放松人体模式以对人体肌肉进行放松按摩;
助眠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助眠模式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所述放松人体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执行零重力姿态模式并且控制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背部位置和大腿部位置的床板向上旋转,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0至30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20至50度的夹角,使人体压力均匀分布于电动床以模拟人体的零重力状态;
其中,所述***助眠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上半身位置的床板旋转,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5至30度的夹角,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在放松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一速度之内;在助眠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二速度之内;
其中,第一速度≥第二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松阶段包括:人体舒展阶段;
所述人体舒展阶段包括:
控制电动床启动零重力姿态模式;
控制全部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持续震动按摩;
控制电动床恢复水平姿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松阶段包括:人体按摩阶段;
所述人体按摩阶段包括:
在电动床维持零重力姿态或者水平姿态时,基于按摩模式对按摩设备进行控制以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其中,所述人体按摩阶段依次顺序包括:第一按摩周期和第二按摩周期;
在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内,控制人体上半身位置和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进行震动按摩;
在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内,仅控制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按照强度逐渐递减的方式进行按摩;所述强度包括:震动频率和/或振幅;所述震动频率最高值为35至55Hz之间,所述震动频率最低值为15至35Hz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内,控制位于人体上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三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模式包括:正弦波模式、三角波模式、梯形波模式;
所述正弦波模式包括:以正弦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所述三角波模式包括:以三角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所述梯形波模式包括:以梯形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包括:
第一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正弦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预设强度;
第二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三角波模式;
第三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梯形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三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预设强度逐渐减弱。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包括:
第四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二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第五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其中,第一预设强度采用15至25Hz之间的震动频率,第二预设强度采用25至45Hz之间的震动频率,第三预设强度采用45至55Hz之间的震动频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第二预设强度;
所述第四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减弱至第一预设强度;
所述第五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第一预设强度逐渐减弱为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眠模式还包括:
若所述电动床未恢复为水平姿态,则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床板恢复为水平姿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助眠阶段结束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电动床恢复水平状态;其中,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三速度之内;
其中,第三速度<第二速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助眠阶段过程中,或者,助眠阶段结束后的第一预设时间范围内,若睡眠监测设备发现人体扰动,则重新执行所述助眠阶段或所述放松阶段;
在所述放松阶段中,若睡眠监测设备未发现人体扰动,则停止执行所述助眠阶段和所述放松阶段。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眠控制方法通过一键启动的方式进行控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人体睡眠实验脑波监测结果,确定电动床的床板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以及按摩设备的震动强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中,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3至17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33至37度的夹角;
所述***助眠模式中,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3至17度的夹角;
所述第一速度为2.3至2.7度/秒角速度;
所述第二速度为0.3至0.7度/秒角速度;
所述放松阶段持续7至9分钟之内;
所述助眠阶段持续7至9分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中,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35度的夹角;
所述***助眠模式中,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
所述第一速度为2.5度/秒角速度;
所述第二速度为0.5度/秒角速度;
所述放松阶段持续8分钟;
所述助眠阶段持续7.5分钟。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助眠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所述电动床的电机和/或按摩设备的参数调整指令通过云端服务器发送至所述电动床的控制单元。
17.一种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松模块和助眠模块;
放松模块,用于在放松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放松人体模式以对人体肌肉进行放松按摩;
助眠模块,用于在助眠阶段,控制电动床执行***助眠模式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放松模块包括:零重力姿态模块和按摩模块;
零重力姿态模块,用于控制电动床执行零重力姿态模式;
按摩模块,用于控制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背部位置和大腿部位置的床板向上旋转,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0至30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20至50度的夹角,使人体压力均匀分布于电动床以模拟人体的零重力状态;
其中,所述***助眠模式包括:控制电动床在人体上半身位置的床板旋转,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5至30度的夹角,以促进人体颅内静脉回流;
其中,在放松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一速度之内;在助眠阶段内,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二速度之内;
其中,第一速度≥第二速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松模块包括:人体舒展模块;
所述人体舒展模块用于:
控制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块启动零重力姿态模式;控制电动床恢复水平姿态;
控制所述按摩模块使全部按摩设备对人体进行持续震动按摩。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模块用于:
在电动床维持零重力姿态或者水平姿态时,基于按摩模式对按摩设备进行控制以对人体进行震动按摩;其中,所述人体按摩阶段依次顺序包括:第一按摩周期和第二按摩周期;
在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内,控制人体上半身位置和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进行震动按摩;
在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内,仅控制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按照强度逐渐递减的方式进行按摩;所述强度包括:震动频率和/或振幅;所述震动频率最高值为35至55Hz之间,所述震动频率最低值为15至35Hz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模块用于:
在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内,控制位于人体上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三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模式包括:正弦波模式、三角波模式、梯形波模式;
所述正弦波模式包括:以正弦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所述三角波模式包括:以三角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所述梯形波模式包括:以梯形波形的控制电压对按摩设备的强度进行控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周期包括:第一子周期、第二子周期和第三子周期;
所述按摩模块用于:
在第一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正弦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预设强度;
在第二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三角波模式;
在第三子周期,控制所述按摩设备执行所述梯形波模式;其中,所述第三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预设强度逐渐减弱。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按摩周期包括:第四子周期和第五子周期;
所述按摩模块用于:
在第四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二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在第五子周期,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按摩设备以第一预设强度进行震动按摩;
其中,第一预设强度<第二预设强度<第三预设强度;其中,第一预设强度采用15至25Hz之间的震动频率,第二预设强度采用25至45Hz之间的震动频率,第三预设强度采用45至55Hz之间的震动频率。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模块用于:
所述第四子周期开始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增强至第二预设强度;
所述第四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逐渐减弱至第一预设强度;
所述第五子周期结束时,控制所述按摩设备的强度从第一预设强度逐渐减弱为零。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眠模块还用于:
若所述电动床未恢复为水平姿态,则控制位于人体下半身位置的床板恢复为水平姿态。
26.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眠模块还用于:
在助眠阶段结束后,控制所述电动床恢复水平状态;其中,电动床的床板旋转速度控制在第三速度之内;
其中,第三速度<第二速度。
27.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眠模块还用于:
在助眠阶段过程中,或者,助眠阶段结束后的第一预设时间范围内,若睡眠监测设备发现人体扰动,则重新执行所述助眠阶段或所述放松阶段;
在所述放松阶段中,若睡眠监测设备未发现人体扰动,则停止执行所述助眠阶段和所述放松阶段。
2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眠控制装置通过一键启动的方式进行控制。
29.根据权利要求17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人体睡眠实验脑波监测结果,确定电动床的床板旋转角度和旋转速度、以及按摩设备的震动强度。
30.根据权利要求17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中,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3至17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33至37度的夹角;
所述***助眠模式中,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3至17度的夹角;
所述第一速度为2.3至2.7度/秒角速度;
所述第二速度为0.3至0.7度/秒角速度;
所述放松阶段持续7至9分钟之内;
所述助眠阶段持续7至9分钟。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零重力姿态模式中,使人体背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使人体大腿部相对水平面形成35度的夹角;
所述***助眠模式中,使人体头部相对水平面形成15度的夹角;
所述第一速度为2.5度/秒角速度;
所述第二速度为0.5度/秒角速度;
所述放松阶段持续8分钟;
所述助眠阶段持续7.5分钟。
32.根据权利要求17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助眠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信模块和控制单元;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接收通过云端服务器发送的对所述电动床的电机和/或按摩设备的参数调整指令,并发送至控制单元。
33.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进行执行。
34.一种计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和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器,其中,当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该处理器执行时,触发所述计算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165978.3A 2021-02-05 2021-02-05 一种存储介质和装置 Active CN1128705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65978.3A CN112870526B (zh) 2021-02-05 2021-02-05 一种存储介质和装置
PCT/CN2022/071350 WO2022166541A1 (zh) 2021-02-05 2022-01-11 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65978.3A CN112870526B (zh) 2021-02-05 2021-02-05 一种存储介质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70526A true CN112870526A (zh) 2021-06-01
CN112870526B CN112870526B (zh) 2023-06-09

Family

ID=76055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65978.3A Active CN112870526B (zh) 2021-02-05 2021-02-05 一种存储介质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70526B (zh)
WO (1) WO2022166541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08004A (zh) * 2021-09-14 2022-01-11 哈工天愈(中山)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新的睡眠障碍康复理疗机器人的控制方法及机器人
WO2022166541A1 (zh) * 2021-02-05 2022-08-11 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5153454A (zh) * 2022-09-07 2022-10-11 深圳市心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助眠刺激控制方法、装置、助眠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270110A (zh) * 2023-03-28 2023-06-23 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被动式放松装置和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16327530A (zh) * 2023-03-28 2023-06-27 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被动式放松装置、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其计算机设备
CN116473789A (zh) * 2023-03-28 2023-07-25 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被动式放松装置、其控制方法以及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99738B (zh) * 2022-08-18 2024-04-16 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床垫的健身恢复方法、床垫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1285A (en) * 1989-02-24 1992-08-25 Brian Park Relaxation chair
JP2000126246A (ja) * 1998-10-23 2000-05-09 Kansai Seisakusho:Kk 寝 台
JP2004073550A (ja) * 2002-08-20 2004-03-11 Matsushita Ecology Systems Co Ltd 身体を動作させる装置
CN201299728Y (zh) * 2008-11-06 2009-09-02 张娜 电动休闲助眠床
CN201790362U (zh) * 2010-08-30 2011-04-13 潍坊欧联家具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床
CN102014813A (zh) * 2008-02-22 2011-04-13 辛西娅·R·亚伯拉罕 用于辅助睡眠的人体工程学支承设备和方法
CN201939684U (zh) * 2011-02-25 2011-08-24 温州瑞莱克斯保健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按摩椅机架
CN105078681A (zh) * 2015-09-10 2015-11-25 平湖市陈达仓储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电动床
CN107405004A (zh) * 2015-03-11 2017-11-28 莫图斯机械有限公司 可调节床
WO2017207816A1 (fr) * 2016-06-03 2017-12-07 Off Matrix Holdings Sa Procede de relaxation et fauteuil ambulatoire permettant la mise en œuvre dudit procede
CN107550663A (zh) * 2017-07-29 2018-01-09 深圳市易特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脑电波的睡眠姿势自动调整***及方法
CN108472188A (zh) * 2015-11-16 2018-08-31 爱伊特睡眠公司 可调节床架及操作方法
US20180271298A1 (en) * 2017-03-24 2018-09-27 Bedgear, Llc Zero gravity bed
WO2019134851A1 (fr) * 2018-01-05 2019-07-11 Ino-Sens Système de relaxation
CN209827311U (zh) * 2018-11-03 2019-12-24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一种电动调节心理学催眠床
CN111493580A (zh) * 2020-06-09 2020-08-07 江苏里高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电动床
CN111818890A (zh) * 2018-03-12 2020-10-23 八乐梦床业株式会社 电动家具
CN112274350A (zh) * 2020-09-23 2021-01-29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安全便利多功能一体式智能助老床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5645B2 (ja) * 2005-12-22 2012-04-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
CN201775750U (zh) * 2010-08-26 2011-03-30 上海荣泰健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模拟“零重力”状态的按摩机构
CN106038164A (zh) * 2016-07-01 2016-10-26 广东正美家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按摩和卧姿调整多功能装置
CN107233653A (zh) * 2017-07-01 2017-10-10 西安观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脑电波情景感知和云平台存储技术的放松减压方法
CN109998810A (zh) * 2019-03-04 2019-07-12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头部控制护理床
CN109960209B (zh) * 2019-03-22 2022-06-07 杨松 一种基于力矩极限的电动床智能运行方法及装置
CN111694282A (zh) * 2020-04-30 2020-09-22 天津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助眠综合调控方法
CN112295078A (zh) * 2020-10-23 2021-02-02 深圳数联天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和智能床垫电路
CN112870526B (zh) * 2021-02-05 2023-06-09 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介质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1285A (en) * 1989-02-24 1992-08-25 Brian Park Relaxation chair
JP2000126246A (ja) * 1998-10-23 2000-05-09 Kansai Seisakusho:Kk 寝 台
JP2004073550A (ja) * 2002-08-20 2004-03-11 Matsushita Ecology Systems Co Ltd 身体を動作させる装置
CN102014813A (zh) * 2008-02-22 2011-04-13 辛西娅·R·亚伯拉罕 用于辅助睡眠的人体工程学支承设备和方法
CN201299728Y (zh) * 2008-11-06 2009-09-02 张娜 电动休闲助眠床
CN201790362U (zh) * 2010-08-30 2011-04-13 潍坊欧联家具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床
CN201939684U (zh) * 2011-02-25 2011-08-24 温州瑞莱克斯保健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按摩椅机架
CN107405004A (zh) * 2015-03-11 2017-11-28 莫图斯机械有限公司 可调节床
CN105078681A (zh) * 2015-09-10 2015-11-25 平湖市陈达仓储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电动床
CN108472188A (zh) * 2015-11-16 2018-08-31 爱伊特睡眠公司 可调节床架及操作方法
WO2017207816A1 (fr) * 2016-06-03 2017-12-07 Off Matrix Holdings Sa Procede de relaxation et fauteuil ambulatoire permettant la mise en œuvre dudit procede
US20180271298A1 (en) * 2017-03-24 2018-09-27 Bedgear, Llc Zero gravity bed
CN107550663A (zh) * 2017-07-29 2018-01-09 深圳市易特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脑电波的睡眠姿势自动调整***及方法
WO2019134851A1 (fr) * 2018-01-05 2019-07-11 Ino-Sens Système de relaxation
CN111818890A (zh) * 2018-03-12 2020-10-23 八乐梦床业株式会社 电动家具
CN209827311U (zh) * 2018-11-03 2019-12-24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一种电动调节心理学催眠床
CN111493580A (zh) * 2020-06-09 2020-08-07 江苏里高智能家居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电动床
CN112274350A (zh) * 2020-09-23 2021-01-29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安全便利多功能一体式智能助老床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66541A1 (zh) * 2021-02-05 2022-08-11 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助眠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3908004A (zh) * 2021-09-14 2022-01-11 哈工天愈(中山)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新的睡眠障碍康复理疗机器人的控制方法及机器人
WO2023040738A1 (zh) * 2021-09-14 2023-03-23 哈工天愈(中山)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新的睡眠障碍康复理疗机器人的控制方法及机器人
CN113908004B (zh) * 2021-09-14 2024-05-14 哈工天愈(中山)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新的睡眠障碍康复理疗机器人的控制方法及机器人
CN115153454A (zh) * 2022-09-07 2022-10-11 深圳市心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助眠刺激控制方法、装置、助眠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270110A (zh) * 2023-03-28 2023-06-23 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被动式放松装置和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16327530A (zh) * 2023-03-28 2023-06-27 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被动式放松装置、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其计算机设备
CN116473789A (zh) * 2023-03-28 2023-07-25 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被动式放松装置、其控制方法以及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66541A1 (zh) 2022-08-11
CN112870526B (zh) 2023-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70526B (zh) 一种存储介质和装置
US12042465B2 (en) Treatment of headache disorders
KR101077885B1 (ko) 물리치료용 근막 이완기
US790978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local blood and lymph circulation using low and high frequency vibration sweeps
CN101918076A (zh) 通过经皮刺激的血压稳定装置
KR101989402B1 (ko) 자율신경계 활동 유도 장치 및 그 방법
JP7463659B2 (ja) 電気刺激装置
CN111281788A (zh) 一种具有经络理疗按摩功能的按摩方法、装置及主机
KR20200136285A (ko) 경추 후두하근 마사지장치
CN104720471A (zh) 能协助头部放松的枕具
RU2127574C1 (ru) Способ оздоровления человека
KR101378163B1 (ko) 멀티자세 교정기
CN101543661A (zh) 低频磁疗仪及其使用方法
KR100694823B1 (ko) 저주파 치료 장치 및 그 방법
TWI524911B (zh) Autonomic nerve relaxation system
KR101123693B1 (ko) 신체교정용 장치, 신체교정용 장치의 제어기 및 제어 방법
CN210748508U (zh) 一种使用颅骶疗法的矫形枕
KR20210133333A (ko) 경추굴곡 감지를 통한 교정운동 마사지장치
KR20160092255A (ko) 두개천골 요법이 적용된 착석용 골반베개
TWI583364B (zh) 用於物理治療之顱薦椎治療與整脊治療用的肌筋膜鬆弛器
CN116510181B (zh) 迷走神经刺激***
KR20170006465A (ko) 다목적 마사지용 지압기
KR101163342B1 (ko) 신체교정용 장치, 신체교정용 장치의 제어기 및 제어 방법
CN116270110A (zh) 被动式放松装置和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CN116473789A (zh) 被动式放松装置、其控制方法以及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