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34624B - 电极组件以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极组件以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34624B
CN112534624B CN201980048376.0A CN201980048376A CN112534624B CN 112534624 B CN112534624 B CN 112534624B CN 201980048376 A CN201980048376 A CN 201980048376A CN 112534624 B CN112534624 B CN 1125346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positive electrode
disposed
positive
uncoate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837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34624A (zh
Inventor
林惠珍
金敏
金尚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Original Assignee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nergy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19/00894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0017923A1/ko
Publication of CN1125346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46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346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46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01M50/595Tap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板,该正极板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和正极未涂覆部分,正极活性材料部分是在正极电流集电体上通过层压正极活性材料而形成的区域,正极未涂覆部分是在正极电流集电体上没有层压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正极接片,该正极接片设置至正极未涂覆部分;负极板,该负极板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和负极未涂覆部分,负极活性材料部分是在负极电流集电体上通过层压负极活性材料而形成的区域,负极未涂覆部分是在负极电流集电体上没有层压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负极接片,负极接片设置至负极未涂覆部分;以及间隔件,间隔件用于使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绝缘,其中,正极未涂覆部分包括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所述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分别形成在正极板上的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部分上。

Description

电极组件以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7月20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8-0084529以及于2019年6月4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9-0066144的优先权的权益,以上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引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不同于一次电池,二次电池是可充电的,并且另外,其紧凑的尺寸和高容量的可能性也较高。因此,最近对可充电电池进行了许多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于移动装置需求的增加,对于作为能源的可充电电池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
根据电池壳体的形状,可充电电池被分成硬币型电池、筒型电池、棱柱型电池和袋型电池。在这种二次电池中,安装在电池壳体中的电极组件是具有电极和间隔件相堆叠的结构的可充电和可放电的发电装置。
电极组件可以大致分成:果冻卷型电极组件,在果冻卷型电极组件中,间隔件插置在正极与负极之间,正极和负极中的每一者设置为涂覆有活性材料的板的形式,然后正极、间隔件和负极被卷绕;堆叠型电极组件,在堆叠型电极组件中,多个正极和负极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间隔件一起按顺序堆叠;以及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在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中,堆叠型电池单元与具有较长长度的隔离膜一起卷绕。在这些电极组件中,果冻卷型电极组件被广泛使用,因为果冻卷型电极组件具有易于制造并且具有高单位重量能量密度的优点。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小电阻的电极组件以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能够使容量损失最小化的电极组件以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板,该正极板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和正极未涂覆部分,正极活性材料部分是在正极集电体上堆叠有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正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堆叠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正极接片,该正极接片布置在正极未涂覆部分上;负极板,该负极板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和负极未涂覆部分,负极活性材料部分是在负极集电体上堆叠有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负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堆叠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负极接片,该负极接片布置在负极未涂覆部分上;以及间隔件,间隔件构造成使正极板和负极板彼此绝缘,其中,正极未涂覆部分包括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设置在正极板上的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部分上,负极未涂覆部分包括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负极板的两个侧部部分之间,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分别布置在负极板的两个侧部部分上,并且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处。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和构造成容纳该电极组件的电池壳体,其中,该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板,该正极板包括正极集电体、正极活性材料和正极未涂覆部分,正极活性材料堆叠在正极集电体上,正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堆叠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正极接片,该正极接片布置在正极未涂覆部分上;负极板,该负极板包括负极集电体、负极活性材料和负极未涂覆部分,负极活性材料堆叠在负极集电体上,负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堆叠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负极接片,该负极接片布置在负极板上;以及间隔件,间隔件构造成使正极板和负极板彼此绝缘,其中,正极未涂覆部分包括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设置在正极板上的两个部分上,负极未涂覆部分包括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负极板的两个侧部部分之间,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分别布置在负极板的两个侧部部分上,并且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处。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板,该正极板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和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在正极活性材料部分上,正极活性材料被施加于正极集电体的第一表面上,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施加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正极接片,该正极接片附接至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负极板,该负极板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和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在负极活性材料部分上,负极活性材料被施加于负极集电体的面向正极集电体的第一表面的第一表面上,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施加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以及间隔件,该间隔件布置在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其中,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正极板的沿正极板的纵向方向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并且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与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重叠的位置处,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与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之间,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分别布置在负极板的两个侧部部分中的每个侧部部分上,并且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附接有负极接片,并且电极组件还包括布置在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上的负极接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板,该正极板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和正极未涂覆部分,正极活性材料部分是在正极集电体上堆叠有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正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堆叠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正极接片,该正极接片布置在正极未涂覆部分上;负极板,该负极板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和负极未涂覆部分,负极活性材料部分是在负极集电体上堆叠有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负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堆叠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负极接片,该负极接片布置在负极未涂覆部分上;以及间隔件,间隔件构造成使正极板和负极板彼此绝缘,其中,正极未涂覆部分包括布置在正极板上的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并且负极未涂覆部分包括布置在负极板上的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其中,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处,并且正极接片包括布置在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上的第一正极接片,并且负极接片包括布置在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上的第一负极接片,其中,第一正极接片和第一负极接片布置成相对于正极板和负极板面向彼此的方向彼此不重叠。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板,该正极板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和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正极活性材料在正极集电体的第一表面上被施加于正极活性材料部分上,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施加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正极接片,该正极接片附接至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负极板,该负极板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和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负极活性材料在负极集电体的面向正极集电体的第一表面的第一表面上被施加于负极活性材料部分上,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施加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以及间隔件,该间隔件布置在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其中,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正极板的沿正极板的纵向方向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并且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与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重叠的位置处,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与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之间,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分别布置在负极板的两个侧部部分中的每个侧部部分上,并且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附接有负极接片,并且电极组件还包括布置在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上的负极接片。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增加电极片的数目以减小电阻。此处,可以增加负极接片的数目使得负极接片的数目大于正极接片的数目,从而使电阻最小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布置有附加负极接片的负极未涂覆部分和布置有正极接片的正极未涂覆部分可以布置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处以使容量损失最小化。此处,布置在正极未涂覆部分上的正极接片的端部和添加的负极接片的端部可以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以避免正极接片和负极接片在正极板和负极板面向彼此的方向上重叠。因此,当正极板和负极板被卷绕时,可以防止正极板和负极板不均匀地卷绕。
另外,防锂离子沉积带可以布置在正极板的面向覆盖添加的负极接片的负极绝缘带的部分上,以防止锂离子积聚而沉积。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中的正极接片的另一布置示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3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被卷绕之前的未折叠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被卷绕之前的堆叠状态的平面图。
图5是图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中正极板和负极板被卷绕之前的未折叠状态的平面图。
图6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被卷绕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7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被卷绕之前的未折叠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被卷绕之前的未折叠状态的主视图。
图9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被卷绕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0是图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中正极板和负极板被卷绕之前的未折叠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具体优点和新颖特征将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变得更加明显。应当注意的是,即使在其他附图中示出附图标记,在本说明书中,附图标记也尽可能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添加至附图的部件。另外,本发明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本文阐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以下描述中,将省略可能使本发明的主旨不必要模糊的相关技术的详细描述。
图1是应用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中的正极接片的另一布置示例的局部立体图,以及图3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被卷绕之前的未折叠状态的主视图。
参照图1和图3,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100包括:正极板110,正极板110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2和正极未涂覆部分113;正极接片150,正极接片150设置在正极未涂覆部分113上;负极板120,负极板120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122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负极接片160,负极接片160设置在负极未涂覆部分123上;以及间隔件140,间隔件140设置在正极板110与负极板120之间。
图4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被卷绕之前的堆叠状态的平面图,图5是图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中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被卷绕之前的未折叠状态的平面图,以及图6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被卷绕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6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进行更详细描述。
参照图1和图3,电极组件100可以是可充电和可放电的发电元件,并且电极组件100具有电极130和间隔件140彼此结合并且交替堆叠的结构。此处,电极组件100可以是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并且可以具有卷绕形状。
电极130可以包括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另外,间隔件140可以使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电绝缘。
另外,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可以与间隔件140交替堆叠并卷绕在一起,并且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可以形成为卷状形状。此处,电极组件100可以例如卷绕成圆形形状或椭圆形形状以形成果冻卷型。
参照图3至图5,正极板110可以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2和正极未涂覆部分113,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2是在正极集电体111上堆叠有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正极未涂覆部分113是没有堆叠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此处,正极板110可以例如以板的形式布置。
例如,正极集电体111可以设置为由铝(Al)材料制成的箔。
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2可以包括堆叠在正极板110的一个表面110c或另一个表面110d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此处,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2可以布置在例如正极板120的两个表面上。另外,除了正极活性材料之外,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2还可以包括粘合剂和导电材料。
正极活性材料可以包括锂锰氧化物、锂钴氧化物、锂镍氧化物、锂铁磷酸盐或者包含这些物质中的至少一种的化合物及其混合物。
对于另一示例,正极活性材料可以包括Hi Ni基正极材料。此处,Hi Ni基正极材料可以包括LiNiMnCoO基材料、LiNiCoAl基材料和LiMiMnCoAl基材料中的一种或更多种。
例如,粘合剂可以包括聚氟乙烯、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CMC)、淀粉、羟丙基纤维素、再生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EPDM)、磺化EPDM、丁苯橡胶和氟橡胶中的一种。
例如,导电材料可以包括以下中的一种:石墨;炭黑,比如乙炔黑、科琴黑、槽法炭黑、炉黑、灯黑和热裂法炭黑;导电纤维,比如碳纤维和金属纤维;金属粉末,比如碳氟、铝和镍粉;导电晶须,比如氧化锌和钛酸钾;导电氧化物,比如氧化钛;以及聚亚苯基衍生物。
正极未涂覆部分113可以被分隔成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部分,并且因此正极未涂覆部分113可以包括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113b。此处,正极未涂覆部分113可以布置在正极板110的两个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113b可以布置在正极板110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个侧部之间。
此处,例如,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可以靠近正极板110的一个侧部部分110a布置,并且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113b可以靠近正极板110的另一侧部部分110b布置。
另外,在正极板110被卷绕时,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可以布置在外侧卷绕部分的侧部处,并且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113b可以布置在中心卷绕部分的侧部处。本发明不必限于此。例如,在正极板110被卷绕时,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可以布置在中心卷绕部分的侧部处,并且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113b可以布置在外侧卷绕部分的侧部处。
正极接片150设置在正极板110的正极未涂覆部分113上。此处,正极接片150的一个端部可以附接并固定至正极未涂覆部分113,并且正极接片150的另一端部可以从正极板110突出。
另外,正极接片150可以包括:第一正极接片151,第一正极接片151设置在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上;以及第二正极接片152,第二正极接片152设置在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113b上。此处,尽管在图3中第一正极接片151和第二正极接片152被示出为布置在正极板110的另一个表面110d上,但是本发明不必限于此。例如,第一正极接片151和第二正极接片152可以分别布置在正极板110的一个表面110c或另一个表面110d上。此处,对于另一示例,第一正极接片151和第二正极接片152可以布置在正极板110的一个表面110c上。
参照图1,例如,在卷绕的电极组件100中,第一正极接片151和第二正极接片152可以布置于卷绕中心轴线C的两侧。
参照图2,在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卷绕的电极组件100’中,正极接片150’中的第一正极接片151’和第二正极接片152可以相对于卷绕中心轴线C布置在一侧。也就是说,在卷绕中心轴线C上,第一正极接片151’和第二正极接片152可以在电极组件100’的外周表面的方向上按顺序设置。此处,第一正极接片151’和第二正极接片152可以布置在沿与卷绕中心轴线C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线上。
参照图3至图5,负极板120可以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122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负极活性材料部分122是在负极集电体121上堆叠有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负极未涂覆部分123是没有堆叠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此处,负极板120可以例如以板的形式设置。
例如,负极集电体121可以是由铜(Cu)或镍(Ni)材料制成的箔。
负极活性材料部分122可以包括堆叠在负极板120的一个表面120c或另一个表面120d中的一者或更多者上的负极活性材料。此处,负极活性材料部分122可以布置在例如负极板120的两个表面上。另外,除了负极活性材料之外,负极活性材料部分122还可以包括粘合剂和导电材料。
例如,负极活性材料可以由包含合成石墨的材料制成。
对于另一示例,负极活性材料可以包括锂金属、锂合金、碳、石油焦、活性炭、石墨、硅化合物、锡化合物、钛化合物或其合金。
负极未涂覆部分123可以包括: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布置在负极板120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个侧部之间;以及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b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123c,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b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123c布置在负极板120的两个侧部处。此处,负极未涂覆部分123可以布置在负极板120的两个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参照图3、图5和图6,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和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可以布置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处。
参照图3至图5,负极接片160布置在负极未涂覆部分123上。此处,负极接片160的一个端部可以附接并固定至负极未涂覆部分123,并且负极接片160的另一个端部可以从负极板120突出。
另外,负极接片160包括:第一负极接片161,第一负极接片161设置在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上;第二负极接片162,第二负极接片162设置在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b上;以及第三负极接片163,第三负极接片163布置在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123c上。此处,尽管在图3中第一负极接片161和第二负极接片162被示出为布置在负极板120的一个表面120c上,但是本发明不必限于此。例如,第一负极接片161、第二负极接片162和第三负极接片163可以分别布置在负极板120的一个表面120c或另一个表面120d上。此处,对于另一示例,第一负极接片161和第二负极接片162可以布置在负极板120的另一个表面120d上,并且第三负极接片163可以布置在负极板120的一个表面120c上。
参照图1、图3和图6,间隔件140由绝缘材料制成,并且间隔件140与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交替堆叠。此处,间隔件140可以布置在正极板110与负极板120之间并且位于正极板110的外表面和负极板120的外表面上。
另外,间隔件140可以由例如具有均匀微细孔的材料制成。此处,间隔件140可以是例如由微孔聚乙烯、聚丙烯或其组合物制成的多层膜,或者是用于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或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比如聚偏二氟乙烯、聚氧化乙烯、聚丙烯腈或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的聚合物膜。
另外,间隔件140可以包括:第一间隔件141,第一间隔件141布置在正极板110的一个表面110c与负极板120的另一个表面120d之间;以及第二间隔件142,第二间隔件142布置在负极板120的一个表面120c上。
参照图1、图4和图5,第一正极接片151和第一负极接片161可以布置成关于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面向彼此的方向彼此不重叠。此处,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面向彼此的方向可以是例如卷绕中心轴线C的侧方向S。
另外,第一正极接片151可以沿相对于与卷绕中心轴线C平行的方向的一个侧方向C1突出,并且第一负极接片161可以沿相对于与卷绕中心轴线C平行的方向的另一个侧方向C2突出,其中,卷绕中心轴线C为电极组件100绕其卷绕的中心轴线。此处,例如参照图1,第一正极接片151可以从电极组件100向上突出以连接至盖组件12,并且第一负极接片161可以从电极组件100向下突出以连接至电池壳体11的内部底表面。
另外,第一正极接片151的端部和第一负极接片161的端部可以相对于与卷绕中心轴线C平行的方向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以彼此不重叠。
参照图1、图3和图6,在卷绕期间,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中每一者的两个表面中的一个表面110c和120c可以朝向S1向内布置,并且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中的每一者的两个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110d和120d可以从卷绕侧朝向S2向外布置。此处,第一正极接片151可以布置在正极板110的另一个表面110d上,并且第一负极接片161可以布置在负极板120的一个表面120c上。
另外,在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中,例如,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的一个侧部部分110a和120a可以被卷绕成布置在外侧卷绕部分处,并且另一个侧部部分110b和120b可以布置在中心卷绕部分处。此处,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可以围绕另一个侧部部分110b和120b卷绕。此处,中心卷绕部分可以是在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被卷绕之后的中心区域,并且外侧卷绕部分可以是在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被卷绕之后的外侧区域。此处,参照图3,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的卷绕方向R可以是例如顺时针方向。也就是说,在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中,一个侧部部分110a和120a可以相对于另一个侧部部分110b和120b沿顺时针方向卷绕。
然而,本发明不必限于此。作为另一示例,在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中,两个侧部的一个侧部部分110a和120a可以被卷绕成布置在中心卷绕部分处,并且另一个侧部部分110b和120b可以布置在外侧卷绕部分处。此处,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可以围绕在一个侧部部分110a和120a卷绕。也就是说,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可以沿与上述示例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卷绕。此处,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的卷绕方向R’可以是例如逆时针方向。
另外,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113b可以布置在正极板110的两个侧部之间,并且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可以布置在正极板110的一个侧部部分110a上。
参照图3和图4,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100中,正极绝缘带170可以进一步附接至正极未涂覆部分113以覆盖正极接片150,并且负极绝缘带180可以进一步附接至负极未涂覆部分123以覆盖负极接片160。此处,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正极绝缘带170和由绝缘材料制成的负极绝缘带180设置成覆盖正极接片150和负极接片160,从而防止间隔件140被正极接片150的边缘和负极接片160的边缘所穿破,并且还防止在间隔件损坏时由于通过损坏部分导致的正极接片150与负极板120之间的直接接触或者负极接片160与正极板110之间的直接接触而发生短路。
正极绝缘带170可以包括:第一正极绝缘带171,第一正极绝缘带171附接至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以覆盖第一正极接片151;以及第二正极绝缘带182,第二正极绝缘带182附接至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113b以覆盖第二正极接片152。
负极绝缘带180可以包括:第一负极绝缘带181,第一负极绝缘带181附接至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以覆盖第一负极接片161;第二负极绝缘带182,第二负极绝缘带182附接至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b以覆盖第二负极接片162;以及第三负极绝缘带183,第三负极绝缘带183附接至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123c以覆盖第三负极接片163。另外,负极绝缘带180还可以包括第四负极绝缘带184,第四负极绝缘带184附接至与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b的布置有第二负极接片162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也就是说,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b可以布置在负极板120的两个侧部上。此处,第二负极接片162可以布置在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b的一个表面上,并且第四负极绝缘带184可以布置在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b的另一个表面上。
另外,正极绝缘带170和负极绝缘带180中的每一者可以包括电绝缘材料。此处,正极绝缘带170和负极绝缘带180可以不具有锂离子能够移动通过的孔。因此,正极绝缘带170和负极绝缘带180可以由抗物理损坏的材料制成,并且因此不会被正极接片150的边缘和负极接片160的边缘损坏。另外,可以防止间隔件140的面向正极接片150和负极接片160的部分被损坏。
正极绝缘带170和负极绝缘带180可以包括例如基底材料(未示出)和布置在基底材料的一个表面上的粘合层(未示出)。
参照图3和图6,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100中,可以在正极板110的面向第一负极绝缘带181的一部分上进一步附接有防锂离子沉积带190,其中,间隔件140位于防锂离子沉积带190与第一负极绝缘带之间181之间。此处,防锂离子沉积带190可以设置在例如正极板110的另一个表面110d上,具体地布置在如下的正极活性材料112的表面上,该正极活性材料112堆叠在正极板110的一个侧部部分110a与靠近正极板110的所述一个侧部部分110a布置的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之间。此处,防锂离子沉积带190和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可以面向彼此,其中,第二间隔件142位于防锂离子沉积带190与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之间。另外,防锂离子沉积带190可以由电绝缘材料制成。
因此,防锂离子沉积带190可以布置在正极板110的面向附接有第一负极绝缘带181的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的部分上,以防止未被交换的锂离子在充电和放电期间积聚而沉积。
也就是说,防锂离子沉积带190可以附接至正极板110的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2的面向第一负极绝缘带181的表面,以在锂离子被交换以执行充电和放电时防止锂离子在由于第一负极绝缘带181而未进行锂离子交换的部分上发生积聚而沉积。
更具体地,间隔件140可以具有薄膜形式,并且间隔件140布置在正极板110与负极板120之间以防止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彼此直接接触。此处,锂离子可以移动通过间隔件140的微细孔以执行充电和放电。此处,第一负极绝缘带181由没有微细孔的绝缘材料制成,并且因此,锂离子不会移动通过第一负极绝缘带181。此处,由于由第一负极绝缘带181阻挡而不移动的锂离子可以积聚而沉积在正极板110的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2的面向第一负极绝缘带181的表面上。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100中,由绝缘材料制成的防锂离子沉积带可以附接至正极板110的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2的面向第一负极绝缘带181的表面以防止锂离子积聚在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2的面向第一负极绝缘带181的表面上。
防锂离子沉积带190可以由例如聚酰亚胺(PI)制成。
另外,防锂离子沉积带190可以包括例如基底材料(未示出)和布置在基底材料的一个表面上的粘合层(未示出)。
参照图3,如上所述构造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100可以通过添加第一负极接片161以使得负极接片160的数目大于正极接片150的数目的方式来减小电阻。
此处,可以附加地设置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以附接第一负极接片161,并且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可以布置成与布置有第一正极接片151的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对应,从而防止或显著减少电池容量的附加损失。也就是说,当附加地设置负极未涂覆部分时,如果正极未涂覆部分被附加地设置在正极板110上以对应于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的形成,则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22可以被减少以降低电池容量。因此,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可以与布置有第一正极接片151的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匹配,使得附加地提供了正极未涂覆部分,从而显著减少或防止电池容量的降低。
在下文中,将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进行描述。
图7是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被卷绕之前的未折叠状态的主视图。
参照图7,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200包括:正极板210,正极板210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212和正极未涂覆部分213;正极接片250,正极接片250设置在正极未涂覆部分213上;负极板220,负极板220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222和负极未涂覆部分223;负极接片260,负极接片260设置在负极未涂覆部分223上;以及间隔件140,间隔件140设置在正极板210与负极板22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200在正极未涂覆部分213和负极未涂覆部分223的位置方面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100不同。因此,该实施方式简要描述了与上述实施方式重复的内容,并将基于差异进行描述。
更具体地,正极板210可以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212和正极未涂覆部分213,正极活性材料部分212是在正极集电体211上堆叠有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并且正极未涂覆部分213是没有堆叠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
正极未涂覆部分213可以被分隔成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部分,并且因此正极未涂覆部分213可以包括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213a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213b。此处,正极未涂覆部分213可以布置在正极板210的两个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213a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213b可以布置在正极板210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个侧部之间。
此处,例如,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213a可以靠近正极板210的另一个侧部部分210b布置,并且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213b可以靠近正极板210的一个侧部部分210a布置。
另外,在正极板210被卷绕时,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213a可以布置在外侧卷绕部分的侧部处,并且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213b可以布置在中心卷绕部分的侧部处。本发明不必限于此。例如,在正极板210被卷绕时,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213a可以布置在中心卷绕部分的侧部处,并且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213b可以布置在外侧卷绕部分的侧部处。
正极接片250设置在正极板210的正极未涂覆部分213上。此处,正极接片250的一个端部可以附接并固定至正极未涂覆部分213,并且正极接片150的另一个端部可以从正极板210突出。
另外,正极接片250可以包括:第一正极接片251,第一正极接片251设置在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213a上;以及第二正极接片252,第二正极接片252设置在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213b上。
负极板220可以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222和负极未涂覆部分223,负极活性材料部分222是在负极集电体221上堆叠有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负极未涂覆部分223是没有堆叠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
负极未涂覆部分223可以包括: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223a,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223a布置在负极板220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个侧部之间;以及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223b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223c,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223b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223c布置在负极板220的两个侧部处。此处,负极未涂覆部分223可以布置在负极板220的两个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213b和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223a可以彼此对应地布置。
负极接片260布置在负极未涂覆部分223上。此处,负极接片260的一个端部可以附接并固定至负极未涂覆部分223,并且负极接片160的另一个端部可以从负极板220突出。
另外,负极接片260可以包括:第一负极接片261,第一负极接片261设置在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223a上;第二负极接片262,第二负极接片262设置在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223b上;以及第三负极接片263,第三负极接片263布置在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223c上。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200中,正极绝缘带270可以进一步附接至正极未涂覆部分213以覆盖正极接片250,并且负极绝缘带280可以进一步附接至负极未涂覆部分223以覆盖负极接片260。
正极绝缘带270可以包括:第一正极绝缘带271,第一正极绝缘带271附接至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213a以覆盖第一正极接片251;以及第二正极绝缘带272,第二正极绝缘带272附接至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213b以覆盖第二正极接片252。
负极绝缘带280可以包括:第一负极绝缘带281,第一负极绝缘带281附接至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223a以覆盖第一负极接片261;第二负极绝缘带282,第二负极绝缘带282附接至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223b以覆盖第二负极接片262;以及第三负极绝缘带283,第三负极绝缘带283附接至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223c以覆盖第三负极接片263。另外,负极绝缘带280还可以包括第四负极绝缘带284,第四负极绝缘带284附接至与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223b的布置有第二负极接片262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也就是说,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223b可以布置在负极板220的两个侧部上。此处,第二负极接片262可以布置在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223b的一个表面上,并且第四负极绝缘带284可以布置在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223b的另一个表面上。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8和图9对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进行描述。
图8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被卷绕之前的未折叠状态的主视图,以及图9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被卷绕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参照图8和图9,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300包括:正极板310,正极板310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312和正极未涂覆部分313;正极接片350,正极接片350设置在正极未涂覆部分313上;负极板320,负极板320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322和负极未涂覆部分323;负极接片360,负极接片360设置在负极未涂覆部分323上;以及间隔件140,间隔件140设置在正极板310与负极板32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300在卷绕形状方面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100和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不同。因此,该实施方式简要描述了与上述实施方式重复的内容,并将基于差异进行描述。
更具体地,正极板310可以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312和正极未涂覆部分313,正极活性材料部分312是在正极集电体311上堆叠有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并且正极未涂覆部分313是没有堆叠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
正极未涂覆部分313可以被分隔成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部分,并且因此正极未涂覆部分313可以包括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313a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313b。此处,正极未涂覆部分313可以布置在正极板310的两个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313a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313b可以布置在正极板310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个侧部之间。
此处,例如,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313a可以靠近正极板310的一个侧部部分310a布置,并且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313b可以靠近正极板310的另一个侧部部分310b布置。
另外,在正极板310被卷绕时,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313a可以布置在中心卷绕部分的侧部处,并且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313b可以布置在外侧卷绕部分的侧部处。然而,本发明不必限于此。例如,在正极板310被卷绕时,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313a可以布置在外侧卷绕部分的侧部处,并且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313b可以布置在中心卷绕部分的侧部处。
正极接片350设置在正极板310的正极未涂覆部分313上。此处,正极接片350的一个端部可以附接并固定至正极未涂覆部分313,并且正极接片150的另一个端部可以从正极板310突出。
另外,正极接片350可以包括:第一正极接片351,第一正极接片351设置在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313a上;以及第二正极接片352,第二正极接片352设置在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313b上。此处,例如,第一正极接片351和第二正极接片352可以布置在正极板310的另一个表面310d上。
此处,尽管在图9中第一正极接片351和第二正极接片352被示出为布置在正极板310的另一个表面110d上,但是本发明不必限于此。例如,第一正极接片351和第二正极接片352可以分别布置在正极板310的一个表面310c或另一个表面310d上。此处,对于另一示例,第一正极接片351和第二正极接片352可以布置在正极板310的一个表面310c上。
负极板320可以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322和负极未涂覆部分323,负极活性材料部分322是在负极集电体321上堆叠有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负极未涂覆部分323是没有堆叠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
负极未涂覆部分323可以包括: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323a,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323a布置在负极板320的纵向方向上的两个侧部之间;以及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323b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323c,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323b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323c布置在负极板320的两个侧部处。此处,负极未涂覆部分323可以布置在负极板320的两个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上。
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313a和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323a可以彼此对应地布置。
负极接片360布置在负极未涂覆部分323上。此处,负极接片360的一个端部可以附接并固定至负极未涂覆部分323,并且负极接片360的另一个端部可以从负极板320突出。
另外,负极接片360可以包括:第一负极接片361,第一负极接片361设置在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323a上;第二负极接片362,第二负极接片362设置在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323b上;以及第三负极接片363,第三负极接片363布置在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323c上。此处,尽管在图8中第一负极接片361和第二负极接片362被示出为布置在负极板320的一个表面320c上,但是本发明不必限于此。例如,第一负极接片361、第二负极接片362和第三负极接片363可以分别布置在负极板320的一个表面320c或另一个表面320d上。此处,对于另一示例,第一负极接片361和第二负极接片362可以布置在负极板320的另一个表面320d上,并且第三负极接片363可以布置在负极板320的一个表面320c上。
正极板310和负极板320的两个表面中的一个表面310c和320c可以在卷绕期间向外布置,并且另一个表面310d和320d可以从卷绕侧向内布置。此处,第一正极接片351可以布置在正极板310的另一个表面310d上,并且第一负极接片361可以布置在负极板320的一个表面320c上。
另外,在正极板310和负极板320中,例如,两个侧部部分中的另一个侧部部分310b和320b可以被卷绕成布置在中心卷绕部分处,并且一个侧部部分310a和320a可以被卷绕成布置在外侧卷绕部分处。此处,正极板310和负极板320可以从另一个侧部部分310b和320b卷绕成沿一个侧部部分310a和320a的方向卷绕,即,沿顺时针方向卷绕。此处,正极板310和负极板320的卷绕方向R可以是例如顺时针方向。
然而,本发明不必限于此。对于另一示例,在正极板310和负极板320中,两个侧部中的一个侧部部分310a和320a可以被卷绕成布置在中心卷绕部分处,并且另一个侧部部分310a、320a布置在外侧卷绕部分处。此处,正极板310和负极板320可以围绕另一个侧部部分310b和320b卷绕。也就是说,正极板310和负极板320可以沿与上述示例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卷绕。此处,正极板310和负极板320的卷绕方向R’可以是例如逆时针方向。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300中,正极绝缘带370可以进一步附接至正极未涂覆部分313以覆盖正极接片350,并且负极绝缘带380可以进一步附接至负极未涂覆部分323以覆盖负极接片360。
正极绝缘带370可以包括:第一正极绝缘带371,第一正极绝缘带371附接至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313a以覆盖第一正极接片351;以及第二正极绝缘带372,第二正极绝缘带372附接至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313b以覆盖第二正极接片352。
负极绝缘带380可以包括:第一负极绝缘带381,第一负极绝缘带381附接至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323a以覆盖第一负极接片361;第二负极绝缘带382,第二负极绝缘带382附接至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323b以覆盖第二负极接片362;以及第三负极绝缘带383,第三负极绝缘带383附接至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323c以覆盖第三负极接片363。另外,负极绝缘带380还可以包括第四负极绝缘带384,第四负极绝缘带384附接至与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323b的布置有第二负极接片362的表面相反的表面。也就是说,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323b可以布置在负极板320的两个侧部上。此处,第二负极接片362可以布置在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323b的一个表面上,并且第四负极绝缘带384可以布置在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323b的另一个表面上。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300中,防锂离子沉积带390可以进一步附接在正极板310的面向第一负极绝缘带381的一部分上,其中,间隔件140位于防锂离子沉积带390与第一负极绝缘带381之间。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6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包括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进行描述。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包括电极组件100和容纳电极组件100的电池壳体11。此处,电极组件100包括:正极板110,正极板110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2和正极未涂覆部分113的;正极接片150,正极接片150设置在正极未涂覆部分113上;负极板120,负极板120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122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负极接片160,负极接片160设置在负极未涂覆部分123上;以及间隔件140,间隔件140设置在正极板110与负极板120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涉及包括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10。该实施方式简要描述了与上述实施方式重复的内容,并将基于差异进行描述。
更具体地,参照图1,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中,电池壳体11可以具有将电解质和电极组件100容纳在其中的容纳部分11a。此处,电池壳体11可以以容纳部分11a向一侧敞开的形状敞开。另外,还可以设置盖组件12来覆盖电池壳体11的一个敞开的侧部。此处,电池壳体11可以具有例如椭圆形形状或筒形形状。
另外,电极组件100可以是可充电和可放电的发电元件,并且电极组件100具有电极130和间隔件140结合并交替堆叠的结构。此处,电极组件100可以是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并且可以具有卷绕形状。
电极130可以包括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另外,间隔件140可以使正极板110与负极板120电绝缘。
参照图1至图4,正极板110可以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2和正极未涂覆部分113,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2是在正极集电体111上堆叠有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正极未涂覆部分113是没有堆叠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此处,正极未涂覆部分113可以在正极板110上被分隔成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部分,并且因此正极未涂覆部分113可以包括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113b。
正极接片150设置在正极板110的正极未涂覆部分113上。此处,正极接片150的一个端部可以附接并固定至正极未涂覆部分113,并且正极接片150的另一个端部可以从正极板110突出。此处,正极接片150可以朝向盖组件12的底表面或电池壳体11的底表面突出。
另外,正极接片150可以包括:第一正极接片151,第一正极接片151设置在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上;以及第二正极接片152,第二正极接片152设置在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113b上。
负极板120可以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122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负极活性材料部分122是在负极集电体121上堆叠有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负极未涂覆部分123是没有堆叠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此处,负极未涂覆部分123可以包括: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布置在负极板120的两个侧部之间;以及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b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123c,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b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123c布置在负极板120的两个侧部处。此处,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可以布置在负极板120的一个侧部部分120a上,并且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b可以布置在负极板120的另一个侧部部分120b上。
负极接片160布置在负极未涂覆部分123上。此处,负极接片160的一个端部可以附接并固定至负极未涂覆部分123,并且负极接片160的另一个端部可以从负极板120突出。此处,负极接片160可以朝向盖组件12的底表面或电池壳体11的底表面突出。
另外,负极接片160可以包括:第一负极接片161,第一负极接片161设置在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上;第二负极接片162,第二负极接片162设置在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23b上;以及第三负极接片163,第三负极接片163布置在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123c上。
此处,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3a和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可以彼此对应地布置。
另外,参照图5,第一正极接片151和第一负极接片161可以布置成相对于正极板110和负极板120面向彼此的方向彼此不重叠。
参照图3和图6,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的电极组件100中,第一负极绝缘带181可以进一步附接至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以覆盖第一负极接片161。
另外,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的电极组件100中,防锂离子沉积带190可以进一步附接至正极板10的面向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的一部分。
因此,防锂离子沉积带190可以布置在正极板110的面向附接有第一负极绝缘带181的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23a的一部分上,以防止未被交换的锂离子在充电和放电期间积聚而沉积。
也就是说,防锂离子沉积带190可以附接至正极板110的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2的面向第一负极绝缘带181的表面,以在锂离子被交换以执行充电和放电时防止锂离子在由于第一负极绝缘带181而未进行锂离子交换的部分上发生积聚并沉积。
图10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中正极板和负极板被卷绕之前的未折叠状态的立体图。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0对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进行描述。
参照图10,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1100包括:正极板1110,正极板1110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12和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正极接片1150,正极接片1150布置在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上;负极板1120,负极板1120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1122和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负极接片1160,负极接片1160布置在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上;以及间隔件140,间隔件140布置在正极板1110与负极板1120之间。
电极组件1100可以是可充电和可放电的发电元件,并且电极组件1100具有电极1130和间隔件1140结合并交替堆叠的结构。此处,电极组件1100可以是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并且可以具有卷绕形状。
电极1130可以包括正极板1110和负极板1120。另外,间隔件1140可以使正极板1110和负极板1120彼此隔开,使得正极板1110与负极板1120彼此电绝缘。
另外,正极板1110和负极板1120可以与间隔件1140交替堆叠并卷绕在一起并且可以设置成卷的形状。此处,电极组件1100可以例如卷绕成圆形或椭圆形形状以形成果冻卷型。
正极板1110可以包括:正极集电体1111;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12,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12是在正极集电体1111上堆叠有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以及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是没有堆叠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
例如,正极集电体1111可以设置为由铝(Al)材料制成的箔。
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12可以包括堆叠在正极集电体1111的第一表面M12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另外,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12还可以包括堆叠在正极集电体1111的第二表面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另外,除了正极活性材料之外,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12还可以包括粘合剂和导电材料。
例如,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可以被分隔成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部分,并且因此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可以包括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a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b。此处,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a可以布置在正极板1110的两个端部之间。
对于另一示例,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可以被分隔成彼此间隔开的三个部分,并且因此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可以包括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a、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b和第三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c。此处,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a可以布置在正极板1110的两个端部之间。
正极接片1150可以布置在正极板1110的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上。另外,正极接片1150可以包括布置在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a上的第一正极接片1151。此处,第一正极接片1151的一个端部可以附接并固定至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a,并且第一正极接片1151的另一个端部可以从正极板1110突出。此外,正极接片1150还可以包括布置在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b上的第二正极接片(未示出)。
负极板1210可以包括:负极集电体1121;负极活性材料部分1122,负极活性材料部分1122是堆叠有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以及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是没有堆叠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
例如,负极集电体1121可以是由铜(Cu)或镍(Ni)材料制成的箔。
负极活性材料部分1122可以包括堆叠在负极集电体1121的第一表面M21上的负极活性材料。此处,负极集电体的第一表面M21可以是面向正极集电体1111的第一表面M12的表面。也就是说,尽管在图6中为了便于描述,将负极集电体1122的第一表面M21示出为与正极集电体1111的第一表面M12在相同的方向上,但是负极集电体1121的第一表面M21可以是大致面向正极集电体1111的第一表面M12的表面。另外,负极活性材料部分1122还可以包括堆叠在负极集电体1121的第二表面上的负极活性材料。另外,除了负极活性材料之外,负极活性材料部分1122还可以包括粘合剂和导电材料。
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可以包括: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a,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a布置在负极板1120的两个端部之间;以及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b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c,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b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c布置在负极板1120的两个端部处。
另外,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a和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a可以彼此对应地布置。
负极接片1160布置在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上。此处,负极接片1160的一个端部可以附接并固定至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并且负极接片1160的另一个端部可以从负极板1120突出。另外,负极接片1160可以包括:第一负极接片1161,第一负极接片1161设置在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a上;第二负极接片1152,第二负极接片1152设置在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b上;以及第三负极接片1153,第三负极接片1153布置在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c上。
间隔件1140由绝缘材料制成,并且间隔件1140与正极板1110和负极板1120交替堆叠在一起。此处,间隔件1140可以布置在正极板1110与负极板1120之间,并且间隔件1140布置在正极板1110的外表面或负极板1120的外表面上。
第一正极接片1151和第一负极接片1161可以布置成相对于正极1110和负极1120面向彼此的方向彼此不重叠。此处,正极1110和负极1120面向彼此的方向可以是例如卷绕中心轴线的侧向方向。另外,第一正极接片1151的端部和第一负极接片1161的端部可以相对于与卷绕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以彼此不重叠。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1100中,正极绝缘带可以进一步附接至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以覆盖正极接片1150,并且负极绝缘带可以进一步附接至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以覆盖负极接片1160。此处,正极绝缘带和负极绝缘带可以以与根据本发明的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100的正极绝缘带170和负极绝缘带180附接的相同的方式附接。
正极绝缘带可以包括第一正极绝缘带,第一正极绝缘带附接至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1113a以覆盖第一正极接片1151。
负极绝缘带可以包括:第一负极绝缘带,第一负极绝缘带附接至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a以覆盖第一负极接片1161;第二负极绝缘带,第二负极绝缘带附接至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b以覆盖第二负极接片1162;以及第三负极绝缘带,第三负极绝缘带附接至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c以覆盖第三负极接片1163。
另外,正极绝缘带和负极绝缘带中的每一者可以包括电绝缘材料。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1100中,包括绝缘材料的防锂离子沉积带可以进一步附接至正极板1110的面向第一负极绝缘带的一部分,其中,间隔件位于防锂离子沉积带与第一负极绝缘带之间。此处,防锂离子沉积带可以以与根据本发明的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极组件100的防锂离子沉积带190附接的相同的方式附接。此处,防锂离子沉积带可以布置在正极板1110的正极活性材料部分1112的表面上。因此,防锂离子沉积带1190可以布置在正极板1110的面向附接有第一负极绝缘带的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1123a的一部分上,以防止未被交换的锂离子在充电和放电期间积聚而沉积。
[制造示例]
1-1电极组件的制造
在正极板的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部分的每个部分上形成正极未涂覆部分以设置正极接片,并且在负极板的彼此间隔开的三个部分的每个部分上形成负极未涂覆部分以设置负极接片,从而制造包括两个正极接片和三个负极接片的电极组件。
此处,布置在正极板的两个部分上的正极未涂覆部分的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形成在负极板的两个侧部部分之间的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形成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处。
1-2二次电池的制造
制造的电极组件与电解质一起容纳在电池壳体中以制造二次电池。
[比较示例]
以与制造示例相同的方式制造二次电池,除了在正极板的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部分的每个部分上形成正极未涂覆部分以设置正极接片,并且在负极板的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部分的每个部分上形成负极未涂覆部分以设置负极接片,从而制造包括两个正极接片和两个负极接片的电极组件。此处,根据比较示例,负极未涂覆部分可以形成在负极板的两个部分上,并且因此,没有形成根据制造示例的形成在负极板的两个侧部部分之间的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
[实验示例]
将电施加至二次电池以测量改善电阻的效果。
作为测量交流(AC)电阻的结果,观察到的是,与比较示例中测量的电阻值相比,制造示例中测量的电阻值减小了约20%。
因此,可以看出的是,在制造示例中电阻被显著改善。
虽然已经参照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具体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根据本发明的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在形式和细节方面做出各种改变。
此外,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将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阐明。

Claims (18)

1.一种电极组件,包括:
正极板,所述正极板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和正极未涂覆部分,所述正极活性材料部分是在正极集电体上堆叠有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所述正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堆叠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
正极接片,所述正极接片布置在所述正极未涂覆部分上;
负极板,所述负极板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和负极未涂覆部分,所述负极活性材料部分是在负极集电体上堆叠有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所述负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堆叠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
负极接片,所述负极接片布置在所述负极未涂覆部分上;以及
间隔件,所述间隔件构造成使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彼此绝缘,
其中,所述正极未涂覆部分包括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所述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设置在所述正极板上的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部分上,
所述负极未涂覆部分包括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所述负极板的两个侧部部分之间,所述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所述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分别布置在所述负极板的两个侧部部分上,
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处,
其中,所述正极接片包括:第一正极接片,所述第一正极接片布置在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上;以及第二正极接片,所述第二正极接片布置在所述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上,并且
所述负极接片包括:第一负极接片,所述第一负极接片布置在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上;第二负极接片,所述第二负极接片布置在所述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上;以及第三负极接片,所述第三负极接片布置在所述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
所述正极板、所述间隔件和所述负极板交替地堆叠以被卷绕,
第一负极绝缘带进一步附接至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以覆盖所述第一负极接片,并且
防锂离子沉积带进一步附接至所述正极板的面向所述第一负极绝缘带的部分,以防止锂离子在充电和放电时积聚而沉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间隔件包括具有使锂离子移动通过的孔的绝缘材料,并且
所述第一负极绝缘带和所述防锂离子沉积带中的每一者包括绝缘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在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中的每一者中,两个侧部部分中的一个侧部部分沿顺时针方向卷绕成布置在外侧卷绕部分处,并且另一个侧部部分布置在中心卷绕部分处,并且
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所述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所述正极板上的两个所述侧部部分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所述正极板的一个侧部部分的侧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中的每一者的两个表面中的一个表面在卷绕期间向内布置,并且另一个表面从卷绕侧向外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中的每一者从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的两个侧部部分中的另一个侧部部分卷绕以沿顺时针方向朝向一个侧部部分卷绕,其中,所述另一个侧部部分布置在中心卷绕部分处,并且所述一个侧部部分布置在外侧卷绕部分处,并且
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中的每一者布置在所述正极板上的两个侧部部分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所述正极板的所述一个侧部部分的侧部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中的每一者的两个表面中的一个表面在卷绕期间向外布置,并且另一个表面从卷绕侧向内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防锂离子沉积带布置在所述正极板的所述另一个表面上,
其中,所述防锂离子沉积带布置在堆叠于所述正极板的一个侧部部分与靠近所述正极板的所述一个侧部部分布置的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之间的所述正极活性材料部分的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间隔件包括:
第一间隔件,所述第一间隔件布置在所述正极板的一个表面与所述负极板的另一个表面之间;以及
第二间隔件,所述第二间隔件布置在所述负极板的一个表面上,
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和所述防锂离子沉积带面向彼此并且所述第二间隔件位于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与所述防锂离子沉积带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正极接片和所述第一负极接片布置成关于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面向彼此的方向彼此不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正极接片相对于与卷绕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朝向一侧突出,
所述第一负极接片相对于与所述卷绕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朝向另一侧突出,并且
所述第一正极接片的端部和所述第一负极接片的端部布置成关于与所述卷绕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以彼此不重叠。
12.一种电极组件,包括:
正极板,所述正极板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和正极未涂覆部分,所述正极活性材料部分是在正极集电体上堆叠有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所述正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堆叠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
正极接片,所述正极接片布置在所述正极未涂覆部分上;
负极板,所述负极板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和负极未涂覆部分,所述负极活性材料部分是在负极集电体上堆叠有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所述负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堆叠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
负极接片,所述负极接片布置在所述负极未涂覆部分上;以及
间隔件,所述间隔件构造成使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彼此绝缘,
其中,所述正极未涂覆部分包括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所述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设置在所述正极板上的彼此间隔开的两个部分上,
所述负极未涂覆部分包括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所述负极板的两个侧部部分之间,所述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所述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分别布置在所述负极板的两个侧部部分上,
所述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和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处,
其中,所述正极接片包括:第一正极接片,所述第一正极接片布置在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上;以及第二正极接片,所述第二正极接片布置在所述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上,并且
所述负极接片包括:第一负极接片,所述第一负极接片布置在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上;第二负极接片,所述第二负极接片布置在所述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上;以及第三负极接片,所述第三负极接片布置在所述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极组件,
其中,在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中的每一者中,两个侧部部分中的一个侧部部分沿顺时针方向卷绕成布置在外侧卷绕部分处,并且另一个侧部部分布置在中心卷绕部分处,并且
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和所述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所述正极板上的两个所述侧部部分之间,其中,所述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所述正极板的另一个侧部部分的侧部上。
14.一种二次电池,所述二次电池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和构造成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壳体。
15.一种电极组件,包括:
正极板,所述正极板包括正极活性材料部分和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在所述正极活性材料部分上,正极活性材料被施加至正极集电体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施加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
正极接片,所述正极接片附接至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
负极板,所述负极板包括负极活性材料部分和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在所述负极活性材料部分上,负极活性材料被施加至面向所述正极集电体的第一表面的负极集电体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施加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以及
间隔件,所述间隔件布置在所述正极板与所述负极板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所述正极板的沿所述正极板的纵向方向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并且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与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重叠的位置处,
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布置在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与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之间,所述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所述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分别布置在所述负极板的两个侧部部分中的每个侧部部分上,并且所述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所述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附接有负极接片,
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上的负极接片,
其中,所述正极板还包括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所述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施加所述正极活性材料的区域,其中,所述正极接片还附接至所述第二正极未涂覆部分,并且
所述负极板还包括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所述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所述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是没有施加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区域,其中,所述负极接片还附接至所述第二负极未涂覆部分和所述第三负极未涂覆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
所述正极板、所述间隔件和所述负极板交替堆叠以被卷绕,
第一负极绝缘带进一步附接至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以覆盖附接至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的所述负极接片,并且
防锂离子沉积带进一步附接至所述正极板的面向所述第一负极绝缘带的部分,以防止锂离子在充电和放电时积聚而沉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和所述防锂离子沉积带面向彼此并且所述间隔件位于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与所述防锂离子沉积带之间,并且
所述防锂离子沉积带布置在所述正极板的所述正极活性材料部分的表面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其中,附接至所述第一正极未涂覆部分的所述正极接片和附接至所述第一负极未涂覆部分的所述负极接片布置成关于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面向彼此的方向彼此不重叠。
CN201980048376.0A 2018-07-20 2019-07-19 电极组件以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Active CN1125346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84529 2018-07-20
KR20180084529 2018-07-20
KR1020190066144A KR102097107B1 (ko) 2018-07-20 2019-06-04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10-2019-0066144 2019-06-04
PCT/KR2019/008948 WO2020017923A1 (ko) 2018-07-20 2019-07-19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4624A CN112534624A (zh) 2021-03-19
CN112534624B true CN112534624B (zh) 2024-01-26

Family

ID=69322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8376.0A Active CN112534624B (zh) 2018-07-20 2019-07-19 电极组件以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65708A1 (zh)
JP (1) JP2021531618A (zh)
KR (1) KR102097107B1 (zh)
CN (1) CN1125346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82441A1 (en) * 2020-10-12 2022-04-13 E-one Moli Energy Corp. Electrode body and cylindrical lithium battery containing the same
CN116325255A (zh) * 2020-11-16 2023-06-23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电极组件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CN113328211B (zh) * 2021-05-27 2022-09-27 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高能量密度锂一次电池负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3328210B (zh) * 2021-05-27 2022-09-27 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锂金属负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8285006A (zh) * 2021-11-30 2024-07-02 松下新能源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WO2023145679A1 (ja) * 2022-01-28 2023-08-03 パナソニック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67907A (ja) * 1998-08-21 2000-03-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極構造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
JP2006260892A (ja) * 2005-03-16 2006-09-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電極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CN1929186A (zh) * 2005-09-09 2007-03-14 东莞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式二次锂离子电池的卷绕方法
WO2014073890A1 (ko) * 2012-11-08 2014-05-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플렉서블 젤리롤 타입 2차 전지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62861A (ja) * 1996-11-27 1998-06-19 Kazuo Tagaw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電極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3140977B2 (ja) * 1997-03-19 2001-03-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3677946B2 (ja) * 1997-07-01 2005-08-0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円筒形電池
JP3628899B2 (ja) * 1999-03-11 2005-03-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
JP3119259B2 (ja) * 1999-03-31 2000-12-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02164044A (ja) * 2000-11-24 2002-06-07 Nec Corp 電極巻回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515833B1 (ko) * 2003-05-26 2005-09-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젤리-롤형의 전극조립체와 이를 채용한 이차전지
KR100635761B1 (ko) * 2004-06-25 2006-10-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이차전지
JP5311861B2 (ja) * 2008-03-31 2013-10-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10055906A (ja) * 2008-08-28 2010-03-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101222259B1 (ko) * 2009-11-18 2013-01-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KR101147237B1 (ko) * 2010-07-12 2012-05-1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JP2014013647A (ja) * 2010-10-20 2014-01-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101199161B1 (ko) * 2011-02-11 2012-11-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JP5912271B2 (ja) * 2011-03-16 2016-04-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2014225326A (ja) * 2011-09-14 2014-12-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5035250A (ja) * 2011-11-30 2015-02-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6162431B2 (ja) * 2013-02-28 2017-07-12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
JP6127957B2 (ja) * 2013-12-13 2017-05-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JP6568532B2 (ja) * 2014-01-28 2019-08-28 リチウム ワークス テクノロジー ビーヴィー 円筒状電気化学的電池及び円筒状電気化学的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2234292B1 (ko) * 2014-04-09 2021-03-3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이차 전지
KR101684283B1 (ko) 2014-07-18 2016-12-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젤리롤형 전극 조립체
JP6754768B2 (ja) * 2015-09-14 2020-09-16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8018646A (ja) * 2016-07-27 2018-02-01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67907A (ja) * 1998-08-21 2000-03-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極構造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
JP2006260892A (ja) * 2005-03-16 2006-09-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電極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CN1929186A (zh) * 2005-09-09 2007-03-14 东莞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卷绕式二次锂离子电池的卷绕方法
WO2014073890A1 (ko) * 2012-11-08 2014-05-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플렉서블 젤리롤 타입 2차 전지
CN104769763A (zh) * 2012-11-08 2015-07-08 Lg化学株式会社 柔性果冻卷式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4624A (zh) 2021-03-19
KR102097107B1 (ko) 2020-04-03
US20210265708A1 (en) 2021-08-26
KR20200010028A (ko) 2020-01-30
JP2021531618A (ja) 2021-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34624B (zh) 电极组件以及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CN112262491B (zh) 二次电池
US20240055741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the same
JP2023085480A (ja) 電極組立体及びこれを含む二次電池
US12009512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EP3849004B1 (en) Secondary battery
US20210028494A1 (en) Unit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13340472U (zh) 卷芯、电池以及电子产品
EP4037068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US11742541B2 (en) Secondary battery
JP7520561B2 (ja) 蓄電素子
JP2020077492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US20230290990A1 (en) Secondary battery
WO2023162823A1 (ja) 円筒形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3921751B (zh) 电极结构及电化学装置
EP4164028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WO2023163097A1 (ja) 円筒形の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KR20240100008A (ko) 탑 인슐레이터 푸셔
KR20220061550A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20230058295A (ko) 원통형 배터리, 그리고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자동차
KR20240030811A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15

Address after: Seoul City, Korea

Applicant after: LG Energy Solution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LG CHEM,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