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70348B -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70348B
CN112470348B CN201980035969.3A CN201980035969A CN112470348B CN 112470348 B CN112470348 B CN 112470348B CN 201980035969 A CN201980035969 A CN 201980035969A CN 112470348 B CN112470348 B CN 1124703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mating
contact
cove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59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70348A (zh
Inventor
清水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703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703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703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703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6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with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 e.g. to a wa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76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with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 e.g. to a wall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12)具备:端子(18),由导电金属构件构成;壳体(16),收纳端子(18),由树脂构成;以及弹簧夹(弹压构件)(24),安装于端子(18),其中,端子(18)具备板状的第1端子(20)和板状的第2端子(22),第1端子(20)具有与第1对方侧连接部(对方侧连接部)(74)在第1方向连接的第1连接部(26)、及与第1连接部(26)相连地设置的第1接触部(28),第2端子(22)固定于壳体(16),具有配置成能够与第1接触部(28)在第1方向接触的第2接触部(32),弹簧夹(24)使第1接触部(28)及第2接触部(32)相互弹压而电连接,并且第1端子(20)相对于第2端子(22)能够向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移位。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连接器的一例,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逆变器侧连接器。该逆变器侧连接器构成为具备合成树脂制的阴壳体、安装于阴壳体的三个逆变器侧端子、以及将逆变器侧端子保持为防脱的后保持件。逆变器侧端子是与对方侧的电动机侧端子连接的阴端子和与逆变器的输出端子连接的BA端子通过编织线连接的结构。
在逆变器侧连接器的安装位置与逆变器侧端子的BA端子所配置的端子座的位置之间有偏差的情况下,能够使编织线一边伸缩一边吸收位置偏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401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为了吸收位置偏差,需要在阴端子与BA端子之间设置编织线,所以结构变得复杂。另外,逆变器侧连接器的体型也变大编织线的长度量。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具备:端子,由导电金属构件构成;壳体,收纳所述端子,由树脂构成;以及弹压构件,安装于所述端子,其中,所述端子具备板状的第1端子和板状的第2端子,所述第1端子具有与对方侧连接部在第1方向连接的第1连接部、及与所述第1连接部相连地设置的第1接触部,所述第2端子固定于所述壳体,具有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1接触部在所述第1方向接触的第2接触部,所述弹压构件使所述第1接触部及所述第2接触部相互弹压而电连接,并且所述第1端子相对于所述第2端子能够向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移位。
因为第1端子相对于第2端子能够向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移位,所以即使在第1连接部与对方侧连接部之间有位置偏差,但通过第1端子相对于第2端子相对移位,也能够吸收位置偏差,将第1连接部和对方侧连接部连接。这样,以往是在第1连接部与第1接触部之间用编织线连接、并利用编织线来吸收位置偏差的结构,但是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在不使用编织线的情况下吸收第1连接部与对方侧连接部之间的位置偏差。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弹压构件形成为金属制的弹簧夹:通过在从所述第1接触部朝向所述第2接触部的方向按压所述第1接触部且在从所述第2接触部朝向所述第1接触部的方向按压所述第2接触部,从而对所述第1接触部及所述第2接触部在相互对置的方向进行弹压,所述弹簧夹由板状的第1按压部、板状的第2按压部以及连结部构成,所述第1按压部按压所述第1接触部,所述第2按压部按压所述第2接触部,所述连结部将所述第1按压部和所述第2按压部连结,在所述第1接触部与所述连结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因为在第1接触部与连结部之间设置有间隙,所以第1端子能够向第1接触部朝向连结部的方向移位。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壳体具有比所述第1连接部的外形大的插通孔,所述端子通过在所述第1连接部插通于所述插通孔的状态下收纳于所述壳体,从而将所述第1端子能移位的范围限制在所述插通孔的范围内。
通过将第1端子能移位的范围限制在插通孔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抑制例如第1端子较大地移位而从弹簧夹脱离。
另外,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壳体具备向所述第1方向呈罩状开口的有底的罩部、和呈板状并从所述第1方向收纳于所述罩部内的分体的盖,所述第1端子位于所述罩部内,所述弹压构件位于所述罩部的底面与所述盖之间,在所述盖设置有所述插通孔,所述盖的外周缘与所述罩部的内表面抵接。
通过设为在相对于壳体为分体的盖设置插通孔、并将盖收纳于壳体的罩部内的结构,从而与通过嵌件成型将插通孔与壳体一体地形成的结构比较,例如不耗费为了使得在第1连接部不粘着树脂而进行保护等的工夫,所以能够容易设置插通孔。另外,因为弹压构件位于罩部的底面与盖之间,所以能够设为不能从罩部的开口用眼睛确认弹压构件。
另外,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装置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具备连接器和能够在所述第1方向与所述连接器嵌合的对方侧连接器,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壳体嵌合的对方侧壳体,所述对方侧壳体具备有底的对方侧罩部和收纳部,所述对方侧罩部向与所述第1方向反向的第2方向呈罩状开口,在所述壳体和所述对方侧壳体嵌合时,所述壳体的所述罩部收纳于所述对方侧罩部的内部,所述收纳部从所述对方侧罩部的底面向所述第2方向突出,并收纳所述对方侧连接部,在所述收纳部的所述第2方向的端面开口设置有对方侧插通孔,所述第1连接部插通于所述对方侧插通孔,在所述对方侧插通孔的开口缘部设置有锥面,所述锥面朝向所述第2方向扩大,并将所述第1连接部导入到所述对方侧插通孔内。
在壳体和对方侧壳体嵌合时,当在第1连接部与对方侧连接部之间有位置偏差时,第1连接部的第1方向的端部与收纳部的锥面碰触。此时,第1连接部的第1方向的端部和锥面滑动,并且第1端子相对于第2端子相对移位,第1连接部被导入到收纳部的对方侧插通孔内。这样,通过设置锥面,能够将第1端子的第1连接部引导到对方侧插通孔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器,能够在不使用编织线的情况下吸收第1端子的第1连接部与和第1连接部连接的对方侧连接部之间的位置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及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前的立体图。
图3是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5是将图4中的第1端子及弹簧夹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的连接器及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前的剖视图。
图7是从下方观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下方观看的对方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是端子的立体图。
图10是端子的侧视图。
图11是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装置10。在以后的说明中,关于上方(第1方向)、右方、前方,设为图1至图11所示的方向。
连接器装置10在一方机器(例如逆变器)与另一方机器(例如电动机)之间进行电连接,如图1、图2所示,由连接器12和与连接器12嵌合的对方侧连接器14构成。如图2所示,连接器12具备树脂制的壳体16和三个端子18。
如图9、图11所示,端子18由呈L字状的第1端子20、呈L字状的第2端子22、以及弹簧夹(弹压构件)24构成。
第1端子20由导电金属制的构件(例如铜合金)构成,如图9所示,具有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第1连接部26、和与第1连接部26相连并从第1连接部26的下端部向前方突出的板状的第1接触部28。
第2端子22由导电金属制的构件(例如铜合金)构成,具有向下方延伸的板状的第2连接部30和从第2连接部30的上端部向前方突出的板状的第2接触部32。在第2连接部30的下方部开口设置有与机器侧紧固的紧固孔。第1端子20的第1接触部28的下表面和第2端子22的第2接触部32的上表面相互接触。
弹簧夹24由金属制的构件(例如SUS:Steel Use Stainless)构成,具有从上方按压第1接触部28的上表面的板状的第1按压部34、从下方按压第2接触部32的下表面的板状的第2按压部36、以及将第1按压部34的前端及第2按压部36的前端连结的连结部38。第1接触部28及第2接触部32被弹簧夹24向相互对置的方向弹压,从而第1端子20和第2端子22电连接。
如图4所示,第2端子22的第2连接部30的一部分通过嵌件成型而埋设于壳体16,由此,第2端子22固定于壳体16。另外,弹簧夹24通过设置于壳体16内的未图示的固定部以不向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移位的方式固定。
弹簧夹24的弹压力成为如下程度的弹压力:在第1端子20被向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施加应力时,通过第1接触部28与弹簧夹24的第1按压部34的下表面及第2接触部32的上表面滑动,从而第1端子20能够相对于第2端子22相对移位。由此,如图9所示,第1端子20相对于第2端子22能够向上下方向D1、左右方向D2以及第1连接部26的前后方向的轴S的旋转方向D3相对移位。
如图10所示,第2接触部3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第1接触部28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从而将第1端子20能向后方移位的范围增大。另外,第2接触部3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与第1接触部28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成为大致相同长度。另外,在第1接触部28的前端及第2接触部32的前端与弹簧夹24的连结部38之间设置有间隙G,第1端子20能够向前方移位。
如图4所示,壳体16具备:板状的装配板40;罩部42,从装配板4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向上方呈罩状开口;基端部44,从装配板40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以及突出部46,从基端部44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如图2所示,装配板40呈方形板状,在板面的四角分别开口设置有装配孔。在此,装配板40的上表面中的、罩部42的开口内的面形成为罩部42的底面48。
如图2、图7所示,三个端子18在左右方向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置。如图2所示,三个第1端子20分别位于罩部42的开口内,能够从罩部42的开口用眼睛确认。
如图4所示,弹簧夹24的第2按压部36的下表面与罩部42的底面48接触。
如图4所示,第2端子22的第2连接部30的一部分埋设于壳体16的装配板40及基端部44,第2连接部30的下方部从基端部44的下表面向下方露出。另外,第2连接部30的下方部的前表面与突出部46的后表面以面进行接触。另外,如图7所示,在三个第2连接部30的下方部之间分别设置有分隔壁50。分隔壁50从突出部46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与基端部44的下表面相连。
如图2、图4所示,在壳体16的罩部42的开口内从上方收纳有分体的盖52。盖52呈板状,盖52的外周缘53与罩部42的内表面抵接。在盖52且与三个第1端子20的第1连接部26对应的位置分别开口设置有插通孔54。
如图4所示,弹簧夹24位于盖52与罩部42的底面48之间,如图2所示,不能从外部用眼睛确认弹簧夹24。
如图2、图4所示,插通孔54开口得比第1连接部26的外形大。由此,当第1端子20相对于第2端子22较大地相对移位时,第1连接部26抵接于插通孔54的内表面,从而可限制第1端子20的移位。由此,可抑制第1端子20相对于第2端子22较大地相对移位、第1端子20从弹簧夹24脱离。另外,例如在将这样的插通孔54通过嵌件成型而与壳体设置成一体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保护以使得在第1连接部26的外周不粘着树脂,从而费事,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设为在分体的盖52设置插通孔54的结构,能够容易设置插通孔54。
如图1所示,对方侧连接器14具备与壳体16嵌合的树脂制的对方侧壳体56和三个对方侧端子58。如图4所示,对方侧壳体56具备:板状的对方侧装配板60;对方侧罩部62,从对方侧装配板60的下表面向下方(第2方向)突出,并向下方呈罩状开口;以及对方侧基端部64,从对方侧装配板6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在此,对方侧罩部62的下表面中的、对方侧罩部62的开口内的面形成为对方侧罩部62的底面66。
当壳体16和对方侧壳体56嵌合时,如图4所示,壳体16的罩部42收纳于对方侧壳体56的对方侧罩部62的开口内。
在对方侧罩部62,如图8所示,从底面66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三个收纳部68。三个收纳部68分别设置于与三个第1端子20的第1连接部26对应的位置,在收纳部68的下端面开口设置有对方侧插通孔70,第1端子20的第1连接部26插通于对方侧插通孔70。如图4、图8所示,在对方侧插通孔70的开口缘部设置有朝向下方扩大的锥面72。
如图4所示,对方侧端子58呈在上下方向长的板状,对方侧端子58的下方部形成为与第1连接部26连接的第1对方侧连接部(对方侧连接部)74,对方侧端子58的上方部形成为与机器侧连接的第2对方侧连接部76。
对方侧端子58的第1对方侧连接部74与第2对方侧连接部76之间的部位埋设于对方侧壳体56的对方侧装配板60及对方侧基端部64,由此,对方侧端子58固定于对方侧壳体56。
如图4所示,对方侧端子58的第1对方侧连接部74收纳于收纳部68内。当壳体16和对方侧壳体56嵌合、且第1连接部26从收纳部68的对方侧插通孔70插通时,第1对方侧连接部74和第1连接部26电连接。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从图6所示的状态使对方侧壳体56向下方移位,将对方侧壳体56与壳体16嵌合。在此,假设在第1对方侧连接部74与第1连接部26之间在左右方向产生位置偏差。当使对方侧壳体56向下方移位时,第1连接部26的上端部与收纳部68的锥面72碰触,第1连接部26的上端部和收纳部68的锥面72滑动,并且使第1接触部28相对于第2端子22相对移位,同时第1连接部26被导入到对方侧插通孔70内。当进一步使对方侧壳体56向下方移位时,如图5所示,第1连接部26收纳于收纳部68内,第1连接部26和第1对方侧连接部74接触并电连接。这样,即使在第1连接部26与第1对方侧连接部74之间有位置偏差,但通过第1端子20相对于第2端子22相对移位,也可吸收位置偏差。这样,以往是在第1连接部与第1接触部之间用编织线连接、并利用编织线吸收位置偏差的结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2中,能够在不使用编织线的情况下吸收第1连接部26与第1对方侧连接部74之间的位置偏差。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端子20相对于第2端子22能够向与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移位,所以即使在第1连接部26与第1对方侧连接部(对方侧连接部)74之间有位置偏差,但通过第1端子20相对于第2端子22相对移位,也能够吸收位置偏差,将第1连接部26和第1对方侧连接部(对方侧连接部)74连接。这样,以往是将第1连接部与第1接触部之间用编织线连接、并利用编织线吸收位置偏差的结构,但是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在不使用编织线的情况下吸收第1连接部26与第1对方侧连接部(对方侧连接部)74之间的位置偏差。
另外,因为在第1接触部28与连结部38之间设置有间隙G,所以第1端子20能够在第1接触部28朝向连结部38的方向移位。
另外,通过将第1端子20能移位的范围限制在插通孔54的范围内,例如能够抑制第1端子20较大地移位而从弹簧夹(弹压构件)24脱离。
通过设为在相对于壳体16为分体的盖52设置插通孔54、并将盖52收纳于壳体16的罩部42内的结构,从而与通过嵌件成型将插通孔与壳体一体形成的结构比较,例如不耗费为了使得在第1连接部26不粘着树脂而进行保护等的工夫,所以能够容易设置插通孔54。另外,因为弹簧夹(弹压构件)24位于罩部42的底面48与盖52之间,所以能够设为不能从罩部42的开口用眼睛确认弹簧夹(弹压构件)24。
另外,在壳体16与对方侧壳体56嵌合时,当在第1连接部26与第1对方侧连接部(对方侧连接部)74之间有位置偏差时,第1连接部26的上端部(第1方向的端部)与收纳部68的锥面72碰触。此时,第1连接部26的上端部(第1方向的端部)和锥面72滑动,并且第1端子20相对于第2端子22相对移位,第1连接部26被导入到收纳部68的对方侧插通孔70内。这样,通过设置锥面72,从而能够将第1端子20的第1连接部26引导到对方侧插通孔70内。
<其他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包括如下各种方式。
(1)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弹压构件为通过SUS构成的弹簧夹24,但是,例如弹压构件也可以设为由铜合金制的构件构成的弹簧夹,而且也可以设为由树脂构成的弹簧夹。另外,在适用由树脂构成的弹簧夹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弹簧夹与壳体形成为一体。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第1端子20的第1接触部28和第2端子22的第2接触部32直接接触的结构,但是,例如也可以设为在第1接触部28与第2接触部32之间设置分体的接触弹簧、且第1接触部28和第2接触部32隔着接触弹簧接触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端子20的第1接触部28及第2端子22的第2接触部32呈板状,但是也可以设为在第1接触部28及第2接触部32中的至少一方形成圆顶形的压花触点部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插通孔54为设置于分体的盖52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为与壳体16设置成一体的结构。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第2接触部3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与第1接触部28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为大致相同长度的结构,但是也可以设为第2接触部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第1接触部的左右方向的长度长的结构。由此,能够增大第1端子能向左右方向移位的范围。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结构:盖52的插通孔54开口得比第1连接部26的外形大,盖52的外周缘53与罩部42的内表面抵接,但是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盖的插通孔开口成与第1连接部的外形大致相同形状,盖的插通孔的内表面与第1连接部的外表面抵接,且在盖的外周缘与罩部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由此,当第1端子相对于第2端子相对移位时,盖也一并相对移位,通过盖的外周缘与罩部的内表面抵接,从而可限制第1端子能移位的范围。另外,关于该情况下的盖向第1连接部装配的装配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将第1连接部压入到盖的插通孔而装配,而且也可以通过嵌件成型将第1连接部和盖一体成形。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装置
12:连接器
14:对方侧连接器
16:壳体
18:端子
20:第1端子
22:第2端子
24:弹簧夹(弹压构件)
26:第1连接部
28:第1接触部
30:第2连接部
32:第2接触部
34:第1按压部
36:第2按压部
38:连结部
42:罩部
48:底面
52:盖
53:外周缘
54:插通孔
56:对方侧壳体
58:对方侧端子
62:对方侧罩部
66:底面
68:收纳部
70:对方侧插通孔
72:锥面
74:第1对方侧连接部(对方侧连接部)
G:间隙。

Claims (4)

1.一种连接器,具备:端子,由导电金属构件构成;壳体,收纳所述端子,由树脂构成;以及弹压构件,安装于所述端子,其中,
所述端子具备板状的第1端子和板状的第2端子,
所述第1端子具有与对方侧连接部在第1方向连接的第1连接部、及与所述第1连接部相连地设置的第1接触部,
所述第2端子固定于所述壳体,具有配置成能够与所述第1接触部在所述第1方向接触的第2接触部,
所述弹压构件通过在从所述第1接触部朝向所述第2接触部的方向按压所述第1接触部且在从所述第2接触部朝向所述第1接触部的方向按压所述第2接触部,从而使所述第1接触部及所述第2接触部在相互对置的方向相互弹压而电连接,并且所述第1端子相对于所述第2端子能够向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相对移位,
所述弹压构件形成为金属制的弹簧夹:通过在从所述第1接触部朝向所述第2接触部的方向按压所述第1接触部且在从所述第2接触部朝向所述第1接触部的方向按压所述第2接触部,从而对所述第1接触部及所述第2接触部在相互对置的方向进行弹压,
所述弹簧夹由板状的第1按压部、板状的第2按压部以及连结部构成,
所述第1按压部按压所述第1接触部,
所述第2按压部按压所述第2接触部,
所述连结部将所述第1按压部和所述第2按压部连结,
在所述第1接触部与所述连结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壳体具有比所述第1连接部的外形大的插通孔,
所述端子通过在所述第1连接部插通于所述插通孔的状态下收纳于所述壳体,从而将所述第1端子能移位的范围限制在所述插通孔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壳体具备:向所述第1方向呈罩状开口的有底的罩部;以及呈板状并从所述第1方向收纳于所述罩部内的分体的盖,
所述第1端子位于所述罩部内,所述弹压构件位于所述罩部的底面与所述盖之间,
在所述盖设置有所述插通孔,所述盖的外周缘与所述罩部的内表面抵接。
4.一种连接器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和能够在所述第1方向与所述连接器嵌合的对方侧连接器,
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具有与所述壳体嵌合的对方侧壳体,
所述对方侧壳体具备有底的对方侧罩部和收纳部,
所述对方侧罩部向与所述第1方向反向的第2方向呈罩状开口,在所述壳体和所述对方侧壳体嵌合时,所述壳体的所述罩部收纳于所述对方侧罩部的内部,
所述收纳部从所述对方侧罩部的底面向所述第2方向突出,并收纳所述对方侧连接部,
在所述收纳部的所述第2方向的端面开口设置有对方侧插通孔,所述第1连接部插通于所述对方侧插通孔,
在所述对方侧插通孔的开口缘部设置有锥面,所述锥面朝向所述第2方向扩大,并将所述第1连接部导入到所述对方侧插通孔内。
CN201980035969.3A 2018-06-04 2019-05-20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Active CN1124703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7134A JP6951669B2 (ja) 2018-06-04 2018-06-04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JP2018-107134 2018-06-04
PCT/JP2019/019859 WO2019235197A1 (ja) 2018-06-04 2019-05-20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70348A CN112470348A (zh) 2021-03-09
CN112470348B true CN112470348B (zh) 2023-03-03

Family

ID=68770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5969.3A Active CN112470348B (zh) 2018-06-04 2019-05-20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76963B2 (zh)
JP (1) JP6951669B2 (zh)
CN (1) CN112470348B (zh)
WO (1) WO20192351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51669B2 (ja) * 2018-06-04 2021-10-2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JP6773082B2 (ja) * 2018-06-26 2020-10-21 Smk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US11569608B2 (en) * 2021-03-30 2023-01-31 Northrop Grumman System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DE102021108628A1 (de) * 2021-04-07 2022-10-13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Berührschutzelement und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JP2023144733A (ja) * 2022-03-28 2023-10-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4831A (zh) * 2003-03-31 2004-10-06 ������������ʽ����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连接其与传送基板的连接器组装体
CN102217142A (zh) * 2008-11-17 2011-10-12 Jst公司 母端子组件
CN204558745U (zh) * 2014-04-09 2015-08-1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插头连接器
JP2017084614A (ja) * 2015-10-28 2017-05-1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CN107431412A (zh) * 2015-01-28 2017-12-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62169B2 (ja) * 1998-12-16 2000-07-10 甲府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源コネクタ構造
JP3984579B2 (ja) * 2003-09-16 2007-10-0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インバータ用コネクタ装置
WO2008138217A1 (fr) * 2007-05-09 2008-11-20 Dezhong Zhao Support conducteur à ressort de serrage
JP5082924B2 (ja) 2008-02-27 2012-11-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可動型コネクタ
WO2011078176A1 (ja) * 2009-12-25 2011-06-30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
JP5401671B2 (ja) * 2010-08-26 2014-01-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66232B2 (ja) * 2010-10-01 2015-02-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接続構造
JP5714294B2 (ja) * 2010-10-25 2015-05-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機器接続用コネクタ構造
JP5626047B2 (ja) * 2011-03-15 2014-11-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機器用コネクタ
DE202012011808U1 (de) * 2012-12-10 2014-03-13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Verbindungsvorrichtung
JP6372974B2 (ja) * 2013-04-26 2018-08-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49166B1 (ja) * 2014-12-12 2016-01-27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間接続構造
JP6766635B2 (ja) * 2016-03-24 2020-10-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モジュール
JP6819903B2 (ja) * 2017-01-30 2021-01-2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JP6951669B2 (ja) * 2018-06-04 2021-10-2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KR20200035665A (ko) * 2018-09-27 2020-04-0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모터용 블록 터미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4831A (zh) * 2003-03-31 2004-10-06 ������������ʽ����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连接其与传送基板的连接器组装体
CN102217142A (zh) * 2008-11-17 2011-10-12 Jst公司 母端子组件
CN204558745U (zh) * 2014-04-09 2015-08-1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插头连接器
CN107431412A (zh) * 2015-01-28 2017-12-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JP2017084614A (ja) * 2015-10-28 2017-05-1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51669B2 (ja) 2021-10-20
WO2019235197A1 (ja) 2019-12-12
JP2019212470A (ja) 2019-12-12
US11276963B2 (en) 2022-03-15
US20210336390A1 (en) 2021-10-28
CN112470348A (zh) 2021-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70348B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CN110249487B (zh) 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KR100996789B1 (ko) 커넥터 플러그
JP4973430B2 (ja) コネクタ
CN110582896B (zh) 基板用连接器
US11088486B2 (en) Shield terminal and shield connector
KR101566687B1 (ko) 전기 커넥터
JP2017220369A (ja) コネクタ
KR20170091151A (ko) 전선 수용 프로텍터
TW201804682A (zh) 電連接器
CN113169479A (zh) 连接器
CN110574239B (zh) 基板用连接器
JP2020047369A (ja) コネクタ
CN114498156B (zh) 连接器
CN106909017B (zh) 成像装置
CN112119542B (zh) 连接器
CN107634379B (zh) 连接器
JP2017098193A (ja) 防水コネクタ
JP4871628B2 (ja) コネクタ
WO2024062982A1 (ja) コネクタ
WO2024005061A1 (ja) コネクタ
US10461477B2 (en) Shield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hield connector
JP5034791B2 (ja) コネクタ
JP2024005523A (ja) コネクタ
JP2022047668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