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8243B - 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8243B
CN112448243B CN202010869724.5A CN202010869724A CN112448243B CN 112448243 B CN112448243 B CN 112448243B CN 202010869724 A CN202010869724 A CN 202010869724A CN 112448243 B CN112448243 B CN 1124482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base material
housing
substrate
m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697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48243A (zh
Inventor
藤川诚
砂田悟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482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82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482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82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01R13/74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 H01R13/741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using snap fastening means
    • H01R13/74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using snap fasten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01R24/62Sliding engagements with one side only, e.g. modular jack coupling devic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在充分地获得相对于壳体等基材的保持力的同时容易实现低高度化。连接器其构成为:与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板状的基材连接,并且与对方连接器在第一方向上嵌合和脱离。外壳通过相对于基材在与第一面大致平行的第二方向上滑动,由此,该外壳的贯通孔的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与第一面大致垂直的第三方向上被夹持在主体与辅助部之间,从而该外壳与基材连接。

Description

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通过***并嵌入到设置在设备的壳体等上的贯通孔中而直接安装至壳体上的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连接器安装在面板上,为了与设置在面板上的贯通孔卡止,该连接器在侧面具有向贯通孔的***方向延伸的弹簧状的卡止部。并且,当连接器从与面板垂直的方向***贯通孔时,首先,卡止部在通过面板的贯通孔时进行弹性收缩以适合贯通孔的开口的大小。然后,当连接器进一步***到贯通孔中时,卡止部通过贯通孔后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在面板的背面,在贯通孔的开口端与面板卡止。由此,连接器被保持在面板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36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近年来,设备的小型化不断发展,随之要求连接器低高度化。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卡止部在通过贯通孔时发生弹性变形,然后,利用复原时的形状的差异与面板卡止。因此,若欲增大保持力,则需要增长***方向上的卡止部的长度,用以获得用于弹性变形的行程。但是,如果卡止部的长度变长,则在将连接器安装到于面板上时,卡止部会从面板的背面大幅突出。因此,在这样的连接器中,难以在充分地获得相对于面板的保持力的同时实现低高度化。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充分地获得相对于壳体等的基材的保持力的同时容易实现低高度化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构成为与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板状的基材连接,并且与对方连接器在第一方向上嵌合和脱离,其中,所述连接器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主体,当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基材连接时,所述主体配置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面侧,并且所述主体具有与所述对方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和辅助部,其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基材连接时贯插在形成于所述基材的贯通孔中,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基材连接时,所述辅助部配置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二面侧,所述外壳通过相对于所述基材在与所述第一面大致平行的第二方向上滑动,由此所述贯通孔的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与所述第一面大致垂直的第三方向上被夹持在所述主体与所述辅助部之间,从而所述外壳与所述基材连接。
优选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
优选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地交叉。
优选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面大致平行的方向。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辅助部具有施力部,该施力部构成为能够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按压所述第二面。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施力部构成为:通过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滑动,从而所述施力部在所述贯通孔的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面接触并按压所述第二面。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施力部是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面倾斜的倾斜部的、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臂状的板簧,随着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滑动,所述贯通孔的开口缘与所述倾斜部抵接,并且所述施力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弹性变形。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外壳还具有:卡合部,在所述外壳向作为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的连接方向滑动后,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基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卡合,限制所述外壳向与所述连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分离方向移动;和操作部,其解除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基材的卡合。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结构具备:上述连接器;基材,其与所述连接器连接并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及对方连接器,其具有与所述连接器的嵌合部嵌合的对方嵌合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能够在充分地获得相对于基材的保持力的同时容易地实现低高度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之前的状态的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之后的状态的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材的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4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一例的正视图。
图4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一例的正视图。
图4C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一例的正视图。
图5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5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6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一例的仰视图。
图6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一例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7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基材的连接方法的一例的正视图。
图7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基材的连接方法的一例的正视图。
图7C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基材的连接方法的一例的正视图。
图8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基材的连接方法的一例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8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基材的连接方法的一例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9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基材的连接方法的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外形透视图。
图9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基材的连接方法的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外形透视图。
图10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基材的连接方法的另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外形透视图。
图10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基材的连接方法的另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外形透视图。
图11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基材的连接方法的另一例的正视图。
图11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基材的连接方法的另一例的正视图。
图12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之前的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外形透视图。
图12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之前的另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外形透视图。
图12C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之前的另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外形透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之后的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外形透视图。
图14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动作的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示意图。
图14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动作的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示意图。
图14C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动作的一例的、从上方观察的示意图。
图15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动作的一例的、从正面观察的示意图。
图15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的嵌合动作的一例的、从正面观察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连接器;2:外壳;3:主体;3b:下表面;31:嵌合部;311:连接器收容部;311s:内部空间;312:基板收容部;312s:内部空间;313:连接器引导部;313p:引导面;313s:内部空间;314:基板引导部;314p:引导面;314s:内部空间;32:臂部;321:第一卡合部;322:操作部;323:凹部;33:第二卡合部;4:辅助部;41:施力部;411:倾斜部;42:限制部;4a:辅助部侧宽幅部;4b:辅助部侧窄幅部;5:贯插部;6:连接端子;7:电线;S:基材;S1:被卡合部;Sa:第一面;Sb:第二面;Sh:贯通孔;Sh1、Sh2:边(两边);Sha:宽幅部;Shb:窄幅部;Se:开口缘;Sp:周缘部;Sp1:施力部接触部;C1:对方连接器;C11:被卡合部;C31:对方嵌合部;CS:对方基板;D1:第一方向;D11:嵌合方向;D12:脱离方向;D2:第二方向;D21:连接方向;D22:分离方向;D3:第三方向;CL:基准线(中心线);G41、G42:间隔;G1、G2、Gc、Gs:间隙;R1:绕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轴;R3:绕沿第三方向延伸的轴;ST:连接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一例,本发明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另外,在附图中,对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
图1~图3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结构的一例。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结构ST具备连接器1、安装并连接了连接器1的基材S、以及与连接器1电连接的对方连接器C1。如图2所示,连接器1通过与对方连接器C1嵌合而与对方连接器C1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将对方连接器C1安装在对方基板CS上。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对方连接器C1朝向连接器1嵌合的方向称为嵌合方向D11,将嵌合方向D11的相反方向即从连接器1中拔出对方连接器C1的方向称为脱离方向D12。将嵌合方向D11和脱离方向D12这两个方向统称为第一方向D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是与基材S的第一面Sa大致平行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基材S的第一面Sa大致平行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设为第二方向D2。具体而言,第二方向D2是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方向,更优选是与第一方向D1大致垂直的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D2是使连接器1滑动的方向,在第二方向D2中,如后所述,将使连接器1的外壳2与基材S卡合的方向称为连接方向D21,将连接方向D21的相反方向即解除外壳2与基材S的卡合的方向称为分离方向D2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方向D3是与基材S的第一面Sa大致垂直的方向。具体而言,第三方向D3是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双方大致垂直的方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沿着第三方向D3从基材S的第二面Sb(参照图3)朝向第一面Sa的方向也称为“上方”,将沿着第三方向D3从基材S的第一面Sa朝向第二面Sb的方向也称为“下方”。另外,在使用“上表面”、“下表面”等、“上”、“下”这样的用语的情况下,将在第三方向D3上距离基材S的第一面Sa远的一侧称为“上”,将在第三方向D3上距离基材S的第一面Sa近的一侧称为“下”。
如图1所示,连接器1是与对方连接器C1成对的连接器,并在第一方向D1上与对方连接器C1嵌合或脱离。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是阳型连接器,对方连接器C1是阴型连接器,但连接器1和对方连接器C1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连接器1是阴型连接器,对方连接器C1是阳型连接器。在图1的例子中,连接器1和对方连接器C1是板对线连接用连接器,但是也可以是板对板连接用连接器。连接器1具备嵌合部31,该嵌合部31与对方连接器C1的对方嵌合部C31嵌合。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结构ST具有对方连接器C1相对于连接器1在与基材S的第一面Sa平行的方向(第一方向D1)上嵌合的水平嵌合结构。然而,连接器结构ST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具有垂直嵌合结构等其他嵌合结构,该垂直嵌合结构是对方连接器C1相对于连接器1在与基材S的第一面Sa垂直的方向上嵌合的结构。连接器1优选用于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显示器设备或者手机、平板终端等移动设备等特别要求小型化的电子设备,但连接器1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
基材S是搭载连接器1的部件。基材S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是电子设备的壳体、电路板、金属板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材S是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的背光底盘。如图3所示,基材S具备第一面Sa、作为其相反面的第二面Sb、以及贯通第一面Sa与第二面Sb之间的规定的形状的贯通孔Sh。贯通孔Sh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Sh构成为能够将后述的辅助部4贯插向基材S的第二面Sb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Sh的周缘部Sp具有施力部接触部Sp1,在使连接器1向第二方向D2(连接方向D21)滑动之后,后述的施力部41(参照图4A~图6B等)在第二面Sb上与该施力部接触部Sp1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接触部Sp1由突出部形成,该突出部从贯通孔Sh的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的开口缘Sp在第一方向D1上朝向贯通孔Sh的中心延伸。更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贯通孔Sh的周缘部Sp具有一对施力部接触部Sp1,该一对施力部接触部Sp1从大致矩形状的开口的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的平行的两边Sh1、Sh2的中央部在第一方向D1上以相互接近的方式突出。由此,贯通孔Sh具有在第一方向D1上宽度较宽的宽幅部Sha和在第一方向D1上宽度较窄的窄幅部Shb。
基材S的材料只要具有能够搭载连接器1的诸多特性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基材S例如能够采用Al(铝)、不锈钢等金属材料、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树脂)等有机材料、Al2O3(氧化铝)等无机材料、玻璃环氧等纤维强化塑料等。基材S优选如后述那样在第一面Sa侧具有被卡合部S1,在使连接器1沿第二方向D2(连接方向D21)滑动而安装到基材S上时,该被卡合部S1与连接器1卡止。在图3的例子中,被卡合部S1是从第一面Sa突出的凸部。被卡合部S1将在后文详细描述。
返回图1,对方基板CS是搭载对方连接器C1的电路板。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对方基板CS是收容在连接器1的基板收容部312中的、在第一方向D1上细长的板状基板,其一端搭载有对方连接器C1。虽然对方基板CS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方基板CS是安装在作为背光底盘的基材S上的LED基板。对方基板CS的材料只要具有能够搭载对方连接器C1的诸多特性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是Al、不锈钢等金属材料、ABS等有机材料,Al2O3等无机材料、玻璃环氧等纤维强化塑料等。例如,对方基板CS在表面具有接触焊盘(未图示)。对方连接器C1在该接触焊盘的位置通过锡焊焊接等与对方基板CS电连接并固定。
对方连接器C1与连接器1嵌合连接。对方连接器C1具有与连接器1的嵌合部嵌合的对方嵌合部C31。对方连接器C1与对方基板CS一起相对于连接器1沿第一方向D1(嵌合方向D11)移动,从而如图2所示,对方连接器C1与连接器1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对方连接器C1的宽度比对方基板CS的宽度(第二方向D2上的长度)窄,但对方连接器C1也可以具有与对方基板CS相同的宽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方连接器C1以对方连接器C1的嵌合方向D11侧的端部相对于对方基板CS的端部成为脱离方向D12侧的方式搭载于对方基板CS。然而,可以是:对方连接器C1以对方连接器C1的嵌合方向D11侧的端部与对方基板CS的端部一致的方式搭载于对方基板CS,也可以是:对方连接器C1以对方连接器C1的嵌合方向D11侧的端部从对方基板CS的端部突出的方式搭载于对方基板CS。
图4A、图5A~图6B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一例。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备安装于基材S(参照图1)的外壳2和与对方连接器C1(参照图1)的对方连接端子(未图示)电连接的连接端子6。连接器1构成为将对方基板CS与电线7(参照图1)连接。
外壳2具备主体3,在外壳2安装并连接于基材S(参照图3)时,该主体3配置在基材S的第一面Sa(参照图3)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2还具备:配置在基材S的第二面Sb(参照图3)侧的辅助部4;和配置在基材S的贯通孔Sh(参照图3)内的贯插部5。在通过夹持将外壳2与基材S连接的情况下设置辅助部4和贯插部5。另外,优选外壳2以沿着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以及第三方向D3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方向在规定的范围内能够移动的状态安装在基材S上。关于该具体的结构将在后文叙述。
外壳2的材料只要具有绝缘性,且具有能够与基材S(参照图3)连接以及与对方连接器C1(参照图1)嵌合的强度即可,外壳2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例如由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工程塑料等树脂形成。
如图7A和图7B所示,在将外壳2与基材S连接时,辅助部4被***到基材S的贯通孔Sh中。然后,如图7B和图7C所示,使外壳2沿连接方向D21滑动。由此,如图7C所示,使基材S夹持在主体3与辅助部4之间。因此,从第三方向D3观察时,辅助部4在外壳2的滑动前的位置(参照图9A)收纳于贯通孔Sh内,在滑动后的位置(参照图9B)与贯通孔Sh的周缘部Sp重叠。在图7A~图7C的例子中,如图6A及图6B所示,从下方观察时,辅助部4为从第二方向D2的两端部向第一方向D1上的两个方向突出的大致H字状。辅助部4具有在第一方向D1上宽度较宽的辅助部侧宽幅部4a和在第一方向D1上宽度较窄的辅助部侧窄幅部4b。如图9A所示,辅助部4的辅助部侧宽幅部4a构成为比第一方向D1上的贯通孔Sh的窄幅部Shb的宽度大,在使外壳2在连接方向D21上滑动时,如图9B所示,辅助部4的辅助部侧宽幅部4a与贯通孔Sh的周缘部Sp卡合,从而限制了外壳2在第三方向D3上从基材S脱落。另外,贯插部5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构成为比贯通孔Sh的窄幅部Shb的宽度窄,贯插部5能够在贯通孔Sh内在第二方向D2上滑动。另外,关于外壳2与基材S的连接方法将在后文叙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图6A以及图6B所示,辅助部4具有构成为能够在第三方向D3上弹性变形的施力部41。如图7C所示,施力部41构成为:设置在与基材S的第二面Sb对置的一侧,施力部41在第三方向D3上按压基材S的第二面Sb。在辅助部4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施力部41的情况下,如图11A所示,即使要连接的基材S的厚度发生变化,辅助部4也会根据基材S的厚度而变形。因此,能够在主体3与辅助部4之间夹持各种厚度的基材S,连接器1能够应对具有不同厚度的各种基材S。另外,即使在外壳2通过夹持而与基材S连接的状态下,辅助部4也会根据施加在第三方向D3上的力而变形,因此外壳2能够在第三方向D3上移动。因此,当连接器1与对方连接器C1嵌合时,通过使外壳2在第三方向D3上移动,从而嵌合时的冲击被减弱,所以连接器1不易损伤。
从耐久性的观点出发,施力部41优选由具有弹性的部件构成,此外,从结构的简易性的观点出发,施力部41更优选由板簧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施力部41由具有相对于基材S的第二面Sb倾斜的倾斜部411的、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臂状的板簧构成。这样,除了上述效果以外,还能够容易地制造施力部41。如图8B所示,当外壳2滑动时,倾斜部411与施力部接触部Sp1的开口缘Se抵接而弹性变形,与施力部接触部Sp1的第二面Sb接触,并按压第二面Sb。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倾斜部411朝向分离方向D22延伸,但也可以如图4B所示的变形例那样,朝向连接方向D21延伸。施力部41不限于板簧,例如也可以由能够将基材S的第二面Sb(参照图7C等)在第三方向D3上进行按压的螺旋弹簧或橡胶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A和图6B所示,施力部41设置于辅助部侧宽幅部4a,如图9A和图9B所示,施力部41沿与使外壳2滑动的方向即第二方向D2垂直的两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方向D1)突出。但是,施力部41也可以不设置于辅助部侧宽幅部4a。例如,也可以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将辅助部4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将施力部41设置成向连接方向D21突出。另外,辅助部4的整体也可以由橡胶构成,或者由板簧等具有弹性的部件等构成,由此辅助部4的整体作为施力部41发挥功能。
如图4A、图6A以及图6B所示,辅助部4还可以具备限制部42,该限制部42构成为限制在第三方向D3上的主体3与辅助部4之间的间隔。在第三方向D3上的主体3与辅助部4之间的间隔规定被主体3和辅助部4夹持的基材S(参照图7C)的最大厚度。在辅助部4具有施力部41的情况下,如图4A的例子所示,限制部42优选构成为在第三方向D3上主体3与限制部42之间的间隔G42大于主体3与施力部41之间的间隔G41。在这种情况下,当外壳2与基材S连接时,施力部41在主体3与限制部42之间的间隔G42的范围内弹性变形。
如图6A和图6B所示,限制部42被设置为辅助部侧宽幅部4a。在图6A和图6B的例子中,限制部42向与作为使外壳2滑动的方向的第二方向D2垂直的两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一方向D1)突出(也参照图9A和图9B)。但是,限制部42也可以向与第二方向D2垂直的任意一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嵌合方向D11或脱离方向D12)突出,也可以沿第二方向D2突出。
如图4A、图6A以及图6B所示,贯插部5构成为在第三方向D3上将辅助部4与主体3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B所示,贯插部5优选构成为:在外壳2安装于基材S时,在贯插部5与基材S的贯通孔Sh的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方向上的开口缘Se之间具有间隙G1。通过该间隙G1,外壳2能够以在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方向上能够移动的状态与基材S连接。另外,在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这两个方向上存在间隙G1的情况下,外壳2能够以这样的状态与基材S连接:能够在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这两个方向上移动,且能够绕在第三方向D3上延伸的轴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C所示,外壳2具备与基材S卡合的第一卡合部321和解除第一卡合部321与基材S的卡合的操作部322。第一卡合部321和操作部322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设置在具备嵌合部31的主体3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322通过一边将操作部322向上方拉起一边使外壳2向分离方向D22移动,来解除第一卡合部321与基材S的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合部321和操作部322一体地设置。在图7C的例子中,第一卡合部321和操作部322设置在从外壳2沿规定的方向呈臂状延伸的臂部32上。这样,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第一卡合部321和操作部322。另外,在图7C的例子中,臂部32在主体3的与基材S的第一面Sa对置的下表面3b侧以沿分离方向D22延伸的方式形成,在该分离方向D22侧的端部,第一卡合部321和操作部322一体地设置。但是,第一卡合部321和操作部322只要设置在主体3和辅助部4中的至少任一方上即可。
第一卡合部321构成为:例如,在外壳2向连接方向D21滑动后,与上述基材S的被卡合部S1在第二方向D2上卡合,限制外壳2向分离方向D22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图6A以及图6B所示,第一卡合部321是设置在臂部32的分离方向D22的端部上的壁部,如图7C所示,构成为:在第二方向D2上与设置在上述基材S的凸形状的被卡合部S1上的壁部对置地卡合。第一卡合部321和被卡合部S1的形态只要能够限制外壳2向分离方向D22的移动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如图11B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将被卡合部S1设为形成于基材S的凹部,将第一卡合部321设为与作为凹部而形成的被卡合部S1嵌合的凸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外壳2,优选在外壳2与基材S连接时,与贯插部5和贯通孔Sh的开口缘Se之间的间隙G1(参照图9B)的方向对应地,如图7C所示,在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上,在第一卡合部321与被卡合部S1之间具有间隙G2。这样,不会妨碍上述外壳2的移动。
操作部322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C所示,在主体3的下表面(与基材S的第一面Sa对置的对置面)3b上,操作部322在沿分离方向D22延伸的臂部32的分离方向D22侧的端部与第一卡合部321一体地设置。在被卡合部S1为凸形状的情况下,优选:臂部32在下表面3b上具备收容被卡合部S1的凹部323,凹部322在辅助部4被***到贯通孔Sh之后、且外壳2向连接方向D21滑动之前的位置,形成为与基材S的被卡合部S1对应的形状(也参照图6A和图6B)。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主体3与辅助部4之间夹持基材S,将连接器1与基材S连接。以下参照图7A~图7C对该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受以下说明限定。
首先,如图7A所示,将外壳2的辅助部4从基材S的上方***基材S的贯通孔Sh中(也参照图8A)。另外,图中的CL是表示外壳2的位置的基准线,在图7A~图7C中是嵌合部31的中心线。此处,如图9A所示,在外壳2的滑动前的位置,在从第三方向D3观察时,辅助部4的滑动方向即连接方向D21侧的端部以外的外形为沿着贯通孔Sh的形状的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B所示,基材S的被卡合部S1被收容在臂部32的凹部323中。这样,在将辅助部4***到贯通孔Sh中时,外壳2相对于基材S被对位,因此容易使外壳2滑动。
接着,如图7B和图7C所示,使外壳2沿第二方向(连接方向D21)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A和图8B所示,随着外壳2的滑动,在基材S的第二面Sb侧,施力部41的臂状的板簧的倾斜部411与贯通孔Sh的开口缘Se抵接。当使外壳2进一步滑动时,在基材S的贯通孔Sh的周缘部Sp(施力部接触部Sp1)的至少一部分中,倾斜部411与基材S的第二面Sb接触而在第三方向D3上弹性变形,由此按压第二面Sb。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倾斜部411形成为沿分离方向D22延伸的臂状,因此在倾斜部411与开口缘Se抵接时,能够使倾斜部411合理地变形。在主体3具有臂部32、且在臂部32上设有凹部323的情况下,在基材S的第一面Sa侧,通过使臂部32在第三方向D3上弹性变形,由此凹部323越至基材S的被卡合部S1。
当使外壳2进一步滑动时,臂部32的第一卡合部321能够与被卡合部S1卡合。另外,贯通孔Sh的周缘部Sp的至少一部分(施力部接触部Sp1)在与基材S的第一面Sa大致垂直的第三方向D3上被夹持在主体3与辅助部4之间。由此,如图7C所示,外壳2与基材S连接,外壳2向分离方向D22的移动被限制。为了解除外壳2与基材S的连接,在图7C中,一边将操作部322向上方拉起,一边使外壳2沿分离方向D22移动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2与基材S连接后,如图9B所示,从第三方向D3观察时,辅助部4的施力部41(辅助部侧宽幅部4a)在第一方向D1上至少一部分与贯通孔Sh的周缘部Sp(窄幅部Shb)重叠。但是,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从第三方向D3观察时,辅助部4的施力部41也可以至少一部分在连接方向D21上与贯通孔Sh的周缘部Sp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主体3和辅助部4夹持基材S,能够充分地获得连接器1在基材S上的保持力。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如上述的现有技术那样加长卡止部在连接器1向基材S***的***方向(第三方向D3)上的长度,通过使外壳2在与基材S的第一面Sa平行的第二方向(连接方向D21)上滑动,从而利用主体3和辅助部4夹持基材S。因此,只要设置具有夹持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厚度的辅助部4,则能够在将连接器1连接于基材S之后,减小连接器1从基材S的第二面Sb突出的量。由此,容易实现连接器1的低高度化。
另外,在辅助部4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施力部41的情况下,在基材S的厚度偏差较大的情况、或使用具有不同厚度的不同基材S的情况等,辅助部4根据基材S的厚度而在第三方向D3上变形。因此,能够使用相同的外壳2在主体3与辅助部4之间夹持各种厚度的基材S。
优选构成为:如图7C所示,当将外壳2与基材S连接时,施力部41在第二方向D2上的贯通孔Sh的中央区域处按压贯通孔Sh的周缘部Sp(施力部接触部Sp1)。这样,主体3和辅助部4对基材S的夹持更加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嵌合方向D11和脱离方向D12)与第二方向D2(连接方向D21和分离方向D22)大致垂直地交叉。这样,当外壳2与基材S连接时,由于在连接器1和对方连接器C1嵌合时或脱离时沿嵌合方向D11或脱离方向D12施加的力,外壳2不易沿第二方向D2移动。由此,由于在嵌合时或脱离时施加的力不易向嵌合方向D11或脱离方向D12以外的方向逃逸,所以连接器1和对方连接器C1之间的嵌合或脱离变得容易。但是,第一方向D1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与第二方向D2或第三方向D3相同,也可以是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以外的方向。只要第一方向D1是与第二方向D2交叉的方向,就能够起到上述效果。例如,嵌合方向D11与分离方向D22所成的角度能够设为60~120度,优选能够设为70~110度,更优选能够设为80~100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是与基材S的第一面Sa大致平行的方向。这样,通过将对方连接器C1沿基材S的第一面Sa***,使得对方连接器C1容易与连接器1嵌合。
如图1所示,连接器1的主体3具备嵌合部31,嵌合部31与对方连接器C1的对方嵌合部C31嵌合,并且构成为:使得对方连接器C1能够在第一方向D1上嵌合和脱离。如上所述,第一方向D1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是与第二方向D2大致垂直地交叉且与基材S的第一面Sa大致平行的方向。嵌合部31具备收容对方连接器C1的对方嵌合部C31的连接器收容部311。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合部31具备收容对方基板CS的基板收容部3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合部31具备将对方嵌合部C31引导向连接器收容部311的连接器引导部313、和将对方基板CS引导向基板收容部312的基板引导部314。
图4A、图5A~图6B以及图7C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主体3的嵌合部31。如图5A和图5B所示,连接器收容部311是具有内部空间311s的凹部,内部空间311s的大小为能够收容对方连接器C1的对方嵌合部C31的大小(参见图1)。连接器收容部311形成为向主体3的脱离方向D12开口,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连接器收容部311的内部空间311s形成为与对方嵌合部C31(参照图1)对应的形状,并与基板收容部312的内部空间312s(参照图5B)在第三方向D3连续地设置(也参照图4A)。在连接器收容部311上设有上述的连接端子6(参照图5B)。连接端子6(参照图5B)在与对方连接器C1(参照图1)嵌合时,与对方连接器C1的对方连接端子(未图示)接触。由此,连接器1与对方连接器C1(参照图1)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连接器1的主体3具备与对方连接器C1的被卡合部C11卡合的第二卡合部33,抑制对方连接器C1从连接器1脱离。另外,当使对方连接器C1从连接器1上脱离时,操作第二接合部33以解除第二接合部33与被卡合部C11之间的卡合即可。
如图5A和图5B所示,连接器引导部313相对于连接器收容部311设置在脱离方向D12侧。在对方连接器C1(参照图1)朝向嵌合方向D11时,连接器引导部313将对方嵌合部C31(参照图1)引导至连接器收容部311。关于连接器引导部313的形状和结构,只要在对方连接器C1(参照图1)朝向嵌合方向D11时能够将对方嵌合部C31(参照图1)引导至连接器收容部311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在图5A和图5B的例子中,为了在第二方向D2上引导对方嵌合部C31(参照图1),连接器引导部313的内部空间313s朝向嵌合方向D11在第二方向D2上变窄。具体而言,连接器引导部313具有以第二方向D2的间隔随着靠向嵌合方向D11而变短的方式倾斜的一对引导面313p。另外,连接器引导部313的内部空间313s也可以靠向嵌合方向D11在第三方向D3上变窄,以便在第三方向D3上引导对方嵌合部C31(参照图1)。另外,连接器引导部313的内部空间313s也可以靠向嵌合方向D11在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这两个方向上变窄,以便在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这两个方向上引导对方嵌合部C31(参照图1)。另外,内部空间313s既可以通过将连接器引导部313的引导面313p设置成平面状而变窄,也可以通过将引导面313p设置成曲面状而变窄。在引导面313p为曲面状的情况下,如果曲面为朝向嵌合方向D11的凸形状(参照图5A的虚线部分),则能够顺畅地进行对方嵌合部C31的引导。
在图5A和图5B的例子中,连接器引导部313与连接器收容部311连接,连接器引导部313的内部空间313s与连接器收容部311的内部空间311s在第一方向D1上连续。
如图6A和图6B所示,基板收容部312形成为朝主体3的脱离方向D12开口的凹部,该凹部具有能够收容对方基板CS(参照图1)的一端部的大小的内部空间312s。与连接器收容部311一样,基板收容部312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在图6A和图6B的例子中,基板收容部312的内部空间312s形成为与对方基板CS(参照图1)的一端部对应的形状,并如上所述,与连接器收容部311的内部空间311s在第三方向D3上连续地设置(也参照图4A)。
如图6A和图6B所示,基板引导部314相对于基板收容部312设置在脱离方向D12侧。在对方连接器C1(参照图1)靠向嵌合方向D11时,基板引导部314将对方基板CS引导至基板收容部312。关于基板引导部314的形状和结构,只要在对方连接器C1(参照图1)靠向嵌合方向D11时能够将对方基板CS引导至基板收容部312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在图6A和图6B的例子中,基板引导部314的内部空间314s靠向嵌合方向D11在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上变窄,以便在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上引导对方基板CS的一端部(也参照图4B)。具体而言,基板引导部314具有以第二方向D2的间隔随着靠向嵌合方向D11而变短的方式倾斜的一对引导面314p。另外,基板引导部314的内部空间314s也可以靠向嵌合方向D11在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中的任一方向上变窄,以便在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中的任一方向上引导对方基板CS的一端部。另外,内部空间314s可以通过将基板引导部314的引导面314p设置成平面状而变窄,也可以通过将引导面314p设置成曲面状而变窄。在引导面314p为曲面状的情况下,如果曲面为朝向嵌合方向D11的凸形状(参照图6A的虚线部分),则能够顺畅地进行对方基板CS的一端部的引导。
在图6A和图6B的例子中,基板引导部314与基板收容部312连接,基板引导部314的内部空间314s与基板收容部312的内部空间312s在第一方向D1上连续。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C所示,基板收容部312在主体3的与基材S的第一面Sa(参照图1)对置的下表面3b上形成为凹部,该凹部具有能够收容对方基板CS的大小的内部空间312s。另外,基板引导部314在主体3的与基材S的第一面Sa(参照图1)对置的下表面3b形成为凹部。更具体而言,基板收容部312和基板引导部314在主体3的下表面3b朝向基材S的第一面Sa开口。在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当连接器1与对方连接器C1嵌合时,对方基板CS与基材S的第一面Sa相接,因此,对方基板CS在第三方向D3上的翘曲被矫正。但是,如图4C所示,基板收容部312和基板引导部314在主体3的下表面3b上也可以不朝向基材S的第一面Sa开口,而使下方被主体3封堵。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连接器1具有基板收容部312和连接器收容部311,相对于连接器收容部311在脱离方向D12侧设有连接器引导部313,相对于基板收容部312在脱离方向D12侧设有基板引导部314。因此,通过在由基板引导部314引导对方基板CS的同时将收容在连接器1中,并且在由连接器引导部313引导对方连接器C1的同时将对方连接器C1收容在连接器1中,从而,校正对方连接器C1在***方向的偏移。这样,通过两个引导部313、314的引导,对方连接器C1被定位以修正***方向上的偏移,因此对方连接器C1的对方嵌合部C31不易被强行***连接器1的嵌合部31。由此,能够抑制因对方连接器C1在***方向的偏移而导致连接器1损伤。与此同时,还防止了对方连接器C1的损伤。
以下,参照图1、图2、图12A~图15B,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与对方连接器C1的嵌合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说明。
在使对方连接器C1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嵌合时,首先,如图12A所示,将对方连接器C1和对方基板CS分别***连接器引导部313和基板引导部314,向嵌合方向D11引导。此处,一般来说,连接器比电路板等构成部件更容易因强行施加的力而损伤。因此,优选在连接器引导部313引导对方连接器C1之前,由基板引导部314引导对方基板CS。这样,首先,通过对方基板CS与基板引导部314抵接而被引导,从而搭载在对方基板CS上的对方连接器C1在第二方向D2和/或第三方向D3上被定位。之后,当对方连接器C1被连接器引导部313引导时,对方连接器C1不与连接器引导部313抵接,或者即使抵接,与连接器引导部313抵接时的冲击也会减弱。由此,不会强行地对连接器1施加力,就能够使连接器1与对方连接器C1嵌合,因此,进一步防止了连接器1的损伤。与此同时,还进一步防止了对方连接器C1的损伤。
使基板引导部314最开始引导对方基板CS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如图12A所示,也可以以对方连接器C1的嵌合方向D11侧的端部与对方基板CS的嵌合方向D11侧的端部在脱离方向D12侧隔开间隔的方式,将对方连接器C1搭载在对方基板CS上。另外,如图12B和图12C所示,也可以以对方连接器C1的嵌合方向D11侧的端部在第一方向D1上的位置与对方基板CS的嵌合方向D11侧的端部一致的方式,将对方连接器C1搭载在对方基板CS上。在该情况下,为了得到上述的效果,如图12B和图12C的例子所示,连接器引导部313只要设置为比基板引导部314更向嵌合方向D11延伸即可。而且,也可以以对方连接器C1的嵌合方向D11侧的端部从对方基板CS的端部突出的方式,将对方连接器C1搭载在对方基板CS上。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上述的效果,只要与对方连接器C1从对方基板CS突出的突出量相对应地,将连接器引导部313设置为比基板引导部314更向嵌合方向D11延伸即可。
连接器引导部313的内部空间313s和基板引导部314的内部空间314s既可以如图12B所示那样靠向嵌合方向D11以彼此相同的程度(例如角度)变窄,也可以如图12C所示那样以彼此不同的程度变窄。从减弱对方连接器C1与外壳2抵接时的冲击的观点出发,如图12C所示,连接器引导部313的内部空间313s的变窄程度优选比基板引导部314的内部空间314s的变窄程度小。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部4优选具有能够在第三方向D3上弹性变形的施力部41(参照图7C等),贯插部5例如在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中的至少任一方向上在与基材S的贯通孔Sh的开口缘Se之间具有间隙G1(参照图9B等)。在该情况下,外壳2与间隙G1对应地在第一卡合部321与被卡合部S1之间具有间隙G2(参照图7C等)。因此,如图14A~图15B所示,外壳2优选以能够沿着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以及第三方向D3中的至少任一方向在与间隙G1或间隙G2对应的规定范围内移动的状态与基材S连接。
例如,在外壳2能够沿第一方向D1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4A所示,在将对方连接器C1***至连接器1时,通过在嵌合方向D11上施加的力,外壳2沿第一方向D1移动。由此,在对方连接器C1与外壳2抵接时,在嵌合方向D11上施加的力变弱,因此进一步防止了连接器1的损伤。与此同时,还防止了对方连接器C1和对方基板CS的损伤。
另外,在外壳2能够沿第二方向D2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4B所示,当对方基板CS与基板引导部314抵接时,对应于对方基板CS相对于嵌合方向D11在***方向上的偏移,外壳2在第二方向D2上移动。另外,在外壳2能够沿第三方向D3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5A所示,当对方基板CS与基板引导部314抵接时,对应于对方基板CS相对于嵌合方向D11在***方向上的偏移M,外壳2在第三方向D3上移动。通过这样的外壳2的移动,在对方基板CS与外壳2抵接时,在嵌合方向D11上施加的力变弱,因此进一步防止了连接器1的损伤。与此同时,还进一步防止了对方连接器C1和对方基板CS的损伤。
并且,在能够沿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这两个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4C所示,外壳2不仅能够在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上平行移动,还能够绕沿第三方向D3延伸的轴R3旋转。在能够沿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这两个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5B所示,外壳2不仅能够沿第二方向D2和第三方向D3平行移动,还能够绕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轴R1旋转。在能够沿第三方向D3和第一方向D1这两个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外壳2不仅能够沿第三方向D3和第一方向D1平行移动,还能够绕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轴旋转。在沿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以及第三方向D3的任一方向都能够移动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沿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以及第三方向D3平行移动,还能够绕任意的轴旋转。由此,对应于相对于嵌合方向D11形成角度的对方基板CS在***方向上的偏移,外壳2更灵活地移动,因此,进一步防止了连接器1的损伤以及对方连接器C1和对方基板CS的损伤。
另外,在图14A~图14C中,对通过对方基板CS比对方连接器C1先与外壳2(基板引导部314)抵接而使外壳2移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了连接器收容部311和连接器引导部313的图示。但是,也可以通过使对方连接器C1比对方基板CS先与外壳2(连接器引导部313)抵接,来使外壳2移动。但是,如上所述,从连接器1的损伤容易度的观点出发,优选在对方基板CS与外壳2(基板引导部314)抵接时,外壳2移动。
在使基板引导部314最开始引导对方基板CS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优选对方连接器C1与连接器收容部311之间的间隙Gc小于对方基板CS与基板收容部312之间的间隙Gs。这样,通过对方基板CS与基板引导部314的抵接而粗略地定位后,通过对方连接器C1与连接器引导部313的抵接,被细致地进行定位。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弱对方连接器C1与连接器引导部313抵接时的冲击,并且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对方连接器C1的定位。
在以上述方式进行定位之后,如图1和图2所示,当使对方连接器C1沿嵌合方向D11进一步移动时,第二卡合部33与对方连接器C1的被卡合部C11卡合,并且连接器1与对方连接器C1嵌合(还参见图13)。在图1和图2的例子中,为了解除连接器1与对方连接器C1的嵌合,只要一边向下方按压第二卡合部33,一边使外壳2向与嵌合方向D11相反的方向即脱离方向D12移动即可。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外壳2设置有基板收容部312,但也可以不设置基板收容部312。即,外壳2也可以不与对方基板CS嵌合,只要嵌合部31与对方连接器C1嵌合即可。另外,连接器引导部313和基板引导部314也可以不设置于外壳2。即,对方连接器C1可以不被连接器引导部313引导而直接收容在基板收容部312中,对方基板CS也可以不被基板引导部314引导而直接收容在基板收容部312中。另外,外壳2也可以不与基材S可移动地连接而是被固定于基材S。即,贯插部5可以在与基材S的贯通孔Sh的开口缘Se之间不具有间隙G1,并且外壳2可以在第一卡合部321与被卡合部S1之间不具有间隙G2。另外,辅助部4也可以不具有施力部41。即,辅助部4只要与主体3一起夹持基材S,则其形态没有限制。而且,外壳2和基材S也可以分别不具有第一卡合部321和卡合部S1。即,外壳2也可以不与基材S卡合,只要夹持基材S即可。此外,连接器1和对方连接器C1也可以分别不具有第二卡合部33和被卡合部C11。即,连接器1可以不与对方连接器C1卡合,只要与对方连接器C1电连接即可。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其构成为与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板状的基材连接,并且与对方连接器在第一方向上嵌合和脱离,其中,
所述连接器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
主体,当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基材连接时,所述主体配置在所述基材的第一面侧,并且所述主体具有与所述对方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和
辅助部,其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基材连接时贯插在形成于所述基材的贯通孔中,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基材连接时,所述辅助部配置在所述基材的第二面侧,
所述外壳通过相对于所述基材在与所述第一面大致平行的第二方向上滑动,由此所述贯通孔的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与所述第一面大致垂直的第三方向上被夹持在所述主体与所述辅助部之间,从而所述外壳与所述基材连接,
所述辅助部具有施力部,该施力部构成为能够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按压所述第二面,
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面大致平行的方向,且是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
所述施力部是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面倾斜的倾斜部的、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臂状的板簧,随着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滑动,所述贯通孔的开口缘与所述倾斜部抵接,并且所述施力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弹性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地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外壳还具有:
卡合部,在所述外壳向作为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的连接方向滑动后,在滑动后的位置处,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基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卡合,限制所述外壳向与所述连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分离方向移动;和
操作部,其解除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基材的卡合。
4.一种连接器,其构成为与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的板状的基材连接,并且与对方连接器在第一方向上嵌合和脱离,其中,
所述连接器具备外壳,该外壳具有:
主体,当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基材连接时,所述主体配置在所述基材的第一面侧,并且所述主体具有与所述对方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部;和
辅助部,其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基材连接时贯插在形成于所述基材的贯通孔中,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基材连接时,所述辅助部配置在所述基材的第二面侧,
所述外壳通过相对于所述基材在与所述第一面大致平行的第二方向上滑动,由此所述贯通孔的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与所述第一面大致垂直的第三方向上被夹持在所述主体与所述辅助部之间,从而所述外壳与所述基材连接,
所述外壳还具有:
卡合部,在所述外壳向作为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的连接方向滑动后,在滑动后的位置处,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基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卡合,限制所述外壳向与所述连接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分离方向移动;和
操作部,其解除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基材的卡合,
所述操作部配置于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面侧,
所述辅助部具有施力部,该施力部构成为能够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按压所述第二面,
所述施力部是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二面倾斜的倾斜部的、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臂状的板簧,随着所述外壳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滑动,所述贯通孔的开口缘与所述倾斜部抵接,并且所述施力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弹性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大致垂直地交叉。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是与所述基材的所述第一面大致平行的方向。
8.一种连接器结构,其具备:
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基材,其与所述连接器连接并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及
对方连接器,其具有与所述连接器的嵌合部嵌合的对方嵌合部。
CN202010869724.5A 2019-08-29 2020-08-26 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 Active CN1124482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6745A JP7194433B2 (ja) 2019-08-29 2019-08-29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構造
JP2019-156745 2019-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8243A CN112448243A (zh) 2021-03-05
CN112448243B true CN112448243B (zh) 2023-05-12

Family

ID=74677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69724.5A Active CN112448243B (zh) 2019-08-29 2020-08-26 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94433B2 (zh)
KR (1) KR102498085B1 (zh)
CN (1) CN11244824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66748A (ja) * 2008-04-28 2009-11-1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2009283225A (ja) * 2008-05-21 2009-12-03 Yazaki Corp 表面実装コネクタのプリント基板への固定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23630B2 (ja) * 1994-03-02 2001-01-15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モジュラージャック
EP0967693B1 (en) * 1998-06-22 2003-12-03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Floating connector assembly
US6095854A (en) * 1999-04-12 2000-08-01 Molex Incorporated Panel mounting system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s
JP2001196112A (ja) 2000-01-07 2001-07-19 Alps Electric Co Ltd Ic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US6991494B1 (en) * 2004-07-28 2006-01-31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Panel mount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US7137847B2 (en) * 2005-01-07 2006-11-21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lide-to-latch panel mount connector
FR2888677B1 (fr) * 2005-07-12 2010-12-10 Radiall Sa Ensemble de connexion electrique
JP5027560B2 (ja) 2007-05-22 2012-09-19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20080311800A1 (en) * 2007-06-18 2008-12-18 Dinkle Enterprise Co., Ltd. Quick-detachable terminal block assembly
JP2009093907A (ja) * 2007-10-09 2009-04-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4480185B2 (ja) * 2007-11-16 2010-06-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101455866B1 (ko) * 2008-06-30 2014-11-03 타이코에이엠피(유) 도어 커넥터
JP5232053B2 (ja) * 2009-03-26 2013-07-10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3045608A (ja) 2011-08-24 2013-03-04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取付構造
JP6093574B2 (ja) * 2012-01-13 2017-03-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202017100530U1 (de) * 2017-02-01 2018-05-03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Anordnung aus einer Steckverbindung mit einer Schirmauflage und einer Wanddurchführung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66748A (ja) * 2008-04-28 2009-11-1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2009283225A (ja) * 2008-05-21 2009-12-03 Yazaki Corp 表面実装コネクタのプリント基板への固定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34342A (ja) 2021-03-01
KR20210027122A (ko) 2021-03-10
CN112448243A (zh) 2021-03-05
JP7194433B2 (ja) 2022-12-22
KR102498085B1 (ko) 2023-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63142B1 (ko) 잠금기능을 가지는 박형 전기 커넥터
US809223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CN110061375B (zh) 连接器、对接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US742515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63653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member
US11233346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KR20150110333A (ko) 커넥터
JP7178956B2 (ja) 接続方法、接続構造および接続端子組立体
US20220052468A1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JPWO2019077840A1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1092317B (zh) 电路基板用连接器装置
CN112448243B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结构
US8368835B2 (en) Grounding mechanism for liquid crystal module
JP2007042398A (ja) リセプタクル、プラグ及びコネクタ
JP7165404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構造
JP2019129137A (ja) コネクタ、相手方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723567B2 (ja) コネクタ
JP6687260B1 (ja) コネクタ
US10122104B2 (en) Connector for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US2008004507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locking arms
US7651352B1 (en) Card connector
KR20160101322A (ko) 무접촉단자형 fpcb 커넥터
CN220965420U (zh) 电子设备
US11316300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and elastic engaging component
WO2023199844A1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