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4541B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4541B
CN112424541B CN201880095569.7A CN201880095569A CN112424541B CN 112424541 B CN112424541 B CN 112424541B CN 201880095569 A CN201880095569 A CN 201880095569A CN 112424541 B CN112424541 B CN 1124245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tion cycle
zeotropic
cycle apparatus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55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4541A (zh
Inventor
西山拓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245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5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45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45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1Indoor unit or outdoor unit with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indoor or outdoor unit
    • F25B2313/0213Indoor unit or outdoor unit with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not forming part of the indoor or outdoor unit the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being only used during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series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4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the outdoor fan, e.g. controlling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5Flow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中,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压缩机(1)、第一热交换器(3)、减压装置(4)、第二热交换器(5a)、第三热交换器(5b)、以及送风装置(7)。送风装置(7)向第二热交换器(5a)及第三热交换器(5b)送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照压缩机(1)、第一热交换器(3)、减压装置(4)、第二热交换器(5a)及第三热交换器(5b)的第一循环方向循环。第二热交换器(5a)的流路阻力大于第三热交换器(5b)的流路阻力。送风装置(7)与在第二热交换器(5a)及第三热交换器(5b)中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形成并流。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防止全球变暖的观点出发,在制冷循环装置中,有时使用将由单一成分构成的制冷剂与全球变暖系数(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更低的其他制冷剂混合而使GWP下降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例如,国际公开第2015/151289号(专利文献1)公开了能够使用R-407C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空气调节装置。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热源侧热交换器具备第一热交换器部及第二热交换器部。在第一热交换部的出口温度高于第二热交换部的出口温度的情况下,减少在第一热交换部中流通的热介质的流量,由此能够使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整个区域的除霜能力均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15128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已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具有下述特性:在压力恒定的情况下,饱和蒸气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比饱和液体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高(温度梯度)。因此,在制冷循环装置中,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蒸发过程的压力恒定的情况下,向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流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由于温度梯度而比从该热交换器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低。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入的该热交换器的端口附近容易产生霜。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对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入的热交换器的端口附近的温度下降未加以考虑。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在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抑制在热交换器产生霜而引起的性能的下降。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在本发明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减压装置、第二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以及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向第二热交换器及第三热交换器送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照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减压装置、第二热交换器及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一循环方向循环。第二热交换器的流路阻力大于第三热交换器的流路阻力。送风装置与在第二热交换器及第三热交换器中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形成并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第二热交换器的流路阻力大于第三热交换器的流路阻力,并且送风装置与在第二热交换器及第三热交换器中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形成并流,由此能够抑制第二热交换器及第三热交换器中的霜的产生。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热交换器产生霜而引起的性能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及制热运转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流动的功能框图。
图2是一并示出图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以及制冷运转和除霜运转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流动的功能框图。
图3是一并示出比较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及制热运转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流动的图。
图4是表示图3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焓、压力及温度的关系的P-h线图。
图5是一并示出图3的热交换器的某传热管中的位置与该位置处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对应关系、及该位置与该位置处的空气的温度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图1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焓、压力及温度的关系的P-h线图。
图7是一并示出图1的热交换器的某传热管中的位置与该位置处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对应关系、该位置与该位置处的空气的温度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图1的两个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数量之比与图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性能系数)相对于图3的制冷循环装置的COP之比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图12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及制热运转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流动的功能框图。
图13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以及制冷运转和除霜运转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流动的功能框图。
图14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及制热运转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流动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中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原则上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及制热运转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流动的功能框图。作为制冷循环装置100,可以列举例如PAC(Package AirConditioner,空调机组)或RAC(Room Air Conditioner,室内空气调节器)。
如图1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室外机110和室内机120。室外机110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流路切换阀)、膨胀阀4(减压装置)、热交换器5a(第二热交换器)、热交换器5b(第三热交换器)、室外风扇7(送风装置)、以及控制装置8。室内机120包括热交换器3(第一热交换器)和室内风扇6。
制冷循环装置100使用的是GWP比以往使用的制冷剂(例如R404A或R410A)降低了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具体而言,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包含R32,并且在标准大气压下具有3度以上的温度梯度。
HFC32的重量比率优选设为46wt%以下。通过将HFC32的重量比率设为46wt%以下,能够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GWP降低至300左右。其结果是,即使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使用量伴随着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出厂台数的增加而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满足关于制冷剂的限制(例如蒙特利尔协议书或F-gas限制)。
HFC32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工作压力上升。通过使HFC32包含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中,能够减小为了确保所希望的工作压力而所需的压缩机1的容积(冲程容积),因此能够实现压缩机1的小型化。
除了HFC32以外,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包含的制冷剂优选为GWP比以往使用的制冷剂低的制冷剂(例如,R1234yf、R1234ze(E)、R290或CO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妨碍GWP降低的范围内,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也可以包含GWP比以往使用的制冷剂高的制冷剂(例如R134a或R125)。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可以包含三种以上的制冷剂。
控制装置8通过控制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而控制压缩机1每单位时间排出的制冷剂量,以使通过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取得的室内机120内的温度成为所希望的温度(例如由使用者设定的温度)。控制装置8控制膨胀阀4的开度,以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过热度或过冷却度成为所希望的范围的值。控制装置8控制室内风扇6及室外风扇7的每单位时间的送风量,以使室内机120内的温度成为所希望的温度。关于室内风扇6,控制装置8以使用者的设定(例如弱风模式或强风模式)为优先地控制室内风扇6的每单位时间的送风量。控制装置8控制四通阀2来切换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8可以根据压缩机1的排出温度与预先设定的压缩机1的耐热温度(例如100℃)的温度差来调节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室内风扇6及室外风扇7的每单位时间的送风量、以及膨胀阀4的开度。
控制装置8控制四通阀2,在制热运转中使压缩机1的排出口与热交换器3连通并使热交换器5b与压缩机1的吸入口连通。在制热运转中,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照压缩机1、四通阀2、热交换器3、膨胀阀4、热交换器5a、热交换器5b及四通阀2的循环方向(第一循环方向)进行循环。
热交换器5a、5b在膨胀阀4及四通阀2之间串联地连接。热交换器5a的流路阻力比热交换器5b的流路阻力大。即,热交换器5a中的压力损失比热交换器5b中的压力损失大。具体而言,热交换器5a包含相互平行延伸地形成的至少一个传热管,热交换器5b包含相互平行延伸地形成的多个传热管。热交换器5a的传热管的数量比热交换器5b的传热管的数量少。在图1中,热交换器5a包含两根传热管,热交换器5b包含四根传热管,但是热交换器5a、5b包含的传热管的数量没有限定为图1所示的数量。
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一边在热交换器5a、5b包含的传热管中通过一边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外风扇7向热交换器5a、5b送风,与通过热交换器5a、5b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形成并流。热交换器5a、5b沿着与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Ad1正交的方向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以从热交换器5a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及从热交换器5b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汇合地朝向热交换器5b的方式形成连接配管,但是将热交换器5a与5b连接的连接配管的形态没有限定为图1所示的形态。例如,也可以是以从热交换器5a、5b分别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不汇合地朝向热交换器5b的方式形成连接配管。
在图1中,热交换器5a、5b包含的各传热管以从一方的端口朝向另一方的端口形成为直线状的方式描绘,但也可以是以从一方的端口朝向另一方的端口迂回曲折的方式形成。热交换器5a的构造(例如层方向的间距、列方向的间距或散热片的间距)可以与热交换器5b的构造不同。为了向热交换器5a、5b的各传热管均等地分配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可以在热交换器5a与5b之间设置分配器或分布器。
图2是一并示出图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以及制冷运转和除霜运转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流动的功能框图。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8控制四通阀2,在制冷运转及除霜运转中使压缩机1的排出口与热交换器5b连通并使热交换器3与压缩机1的吸入口连通。在制冷运转及除霜运转中,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照压缩机1、四通阀2、热交换器5b、热交换器5a、膨胀阀4、热交换器3及四通阀2的循环方向(第二循环方向)进行循环。
在制热运转中,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入的热交换器5a的端口附近的温度为阈值(例如-2℃)以下时,或者从该温度成为阈值以下起经过了基准时间时,控制装置8控制四通阀2来切换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方向而开始除霜运转。控制装置8在从除霜运转开始起经过了除霜完成时间之后,结束除霜运转而再次开始制热运转。
在除霜运转中,控制装置8停止室内风扇,防止由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3冷却后的空气向室内送风的情况。控制装置8停止室外风扇7,或者降低室外风扇7的每单位时间的送风量而抑制通过热交换器5a、5b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促进由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显热及潜热引起的霜的融化。
在制冷运转及除霜运转中,与制热运转同样地,室外风扇7也向送风方向Ad1送风。另一方面,在热交换器5a、5b中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方向与制热运转相反。因此,通过在热交换器5a、5b中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和基于室外风扇7的送风而形成对流。
热交换器5a、5b在制热运转中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及除霜运转中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状态在冷凝器的冷凝过程中按照具有过热度的气体、气液二相状态、具有过冷却度的液体的顺序变化。另一方面,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状态在蒸发器的蒸发过程中几乎为气液二相状态。冷凝过程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变化比蒸发过程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变化大。
因此,在制冷循环装置100中,以室外风扇7的送风方向Ad1与在热交换器5a、5b中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方向在制热运转中成为并流、并且在制冷运转中成为对流的方式确定室外风扇7的送风方向Ad1。通过这样确定送风方向Ad1,能够抑制制热运转中的热交换器5a、5b的热交换效率的下降,并提高制冷运转中的热交换器5a、5b的热交换效率。
图3是一并示出比较例的制冷循环装置900的结构及制热运转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流动的图。制冷循环装置900的结构是将图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热交换器5a、5b置换为热交换器5的结构。除此以外的结构同样,因此不重复说明。
图4是表示图3的制冷循环装置900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焓、压力及温度的关系的P-h线图。在图4中,曲线LC、GC分别表示饱和液线及饱和蒸气线。饱和液线及饱和蒸气线在临界点CP处连接。在后文说明的图6中也同样。
参照图4,从状态C1向C2的过程表示基于压缩机1的隔热压缩过程。从状态C2向C3的过程表示基于热交换器3的冷凝过程。从状态C3向C4的过程表示基于膨胀阀4的减压过程。从状态C4向C1的过程表示基于热交换器5的蒸发过程。
图5是一并示出图3的热交换器5的某传热管中的位置与该位置处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对应关系R1、及该位置与该位置处的空气的温度的对应关系A1的图。在图5中,位置L1表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入的热交换器5的端口的位置。位置L92表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出的热交换器5的端口的位置。温度T1表示图4的状态C4的温度。温度T2表示图4的状态C1的温度。
如图5所示,从位置L1向热交换器5流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从位置L1向L2流动的过程中从空气吸收热量。其结果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从T1上升为T2。另一方面,由室外风扇7向热交换器5送风的空气在从位置L1朝向L2的过程中被在热交换器5中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吸收热量。其结果是,该空气的温度从T3下降为T4。
在被压缩机1吸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过热度维持为一定的范围的情况下,被压缩机1吸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大致为恒定。因此,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梯度越大,则向热交换器5流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T4越下降,在热交换器5越容易产生霜。其结果是,制冷循环装置900的性能会下降。
因此,在制冷循环装置100中,使串联连接的两个热交换器5a、5b在制热运转中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通过使热交换器5a的流路阻力大于热交换器5b的流路阻力,在基于热交换器5a的前半的蒸发过程中,抑制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上升。而且,在基于热交换器5b的后半的蒸发过程中,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上升至所希望的温度。其结果是,能够使被热交换器5a吸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比T1高,并将被压缩机1吸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维持为T2。根据制冷循环装置100,能够维持性能,并能够同时抑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5a、5b中的霜的产生。而且,由于能够使除霜运转的频度下降,因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
图6是表示图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焓、压力及温度的关系的P-h线图。在图6中,状态C1~C3与图4同样。从状态C14向C15的过程表示基于热交换器5a的蒸发过程。从状态C15向C1的过程表示基于热交换器5b的蒸发过程。
如图6所示,在从状态C14向C15的蒸发过程中,由于热交换器5a中的压力损失,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伴随着蒸发过程的进展而下降。从状态C14向C15的蒸发过程以沿着温度T14的等温线的方式变化。另一方面,在从状态C15向C1的蒸发过程中,由于热交换器5b中的压力损失比热交换器5a中的压力损失小,因此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的下降比从状态C14向C15的蒸发过程中的该压力的下降小。
图7是一并示出图1的热交换器5a、5b的某传热管中的位置与该位置处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对应关系R11、R12、该位置与该位置处的空气的温度的对应关系A11、A12的图。在图7中,对应关系R11表示热交换器5a的某传热管中的位置与该位置处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A11表示热交换器5a的某传热管中的位置与该位置处的空气的温度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R12表示热交换器5b的某传热管中的位置与该位置处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A12表示热交换器5b的某传热管中的位置与该位置处的空气的温度的对应关系。位置L11表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入的热交换器5a的端口的位置。位置L12表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出的热交换器5a的端口。位置L13表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入的热交换器5b的端口的位置。在图7中,将位置L12、L13重叠表示。位置L14表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出的热交换器5b的端口的位置。温度T14表示图6的状态C14的温度。温度T15表示图6的状态C15的温度。温度T1~T3与图5同样。
如图7所示,从位置L11向热交换器5a流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从位置L11向L12流动的过程中从空气吸收热量。其结果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从T14上升为T15。温度T14比温度T1高。从位置L13向热交换器5b流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从位置L13向L14流动的过程中从空气吸收热量。其结果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从T15上升为T2。
另一方面,由室外风扇7向热交换器5a送风的空气在从位置L11朝向L12的过程中被在热交换器5a中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吸收热量。其结果是,该空气的温度从T3下降为T16。由室外风扇7向热交换器5b送风的空气在从位置L13朝向L14的过程中被在热交换器5b中流动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吸收热量。其结果是,该空气的温度从T3下降为T17。
参照图7且还参照图1可知,在制冷循环装置100中,热交换器5a、5b沿着与送风方向Ad1正交的方向配置。因此,向热交换器5a、5b均送入大致相同温度T3的空气。从位置L13向热交换器5b流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能够与和位置L11处的空气的温度T3大致相同的温度的空气开始热交换。其结果是,与向热交换器5b流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继续与位置L12处的温度T16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热交换器5b的热交换效率。
图8是表示图1的热交换器5b的传热管的数量相对于热交换器5a的传热管的数量之比与图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性能系数)相对于图3的制冷循环装置900的COP之比的对应关系的图。如图8所示,在热交换器5b的传热管的数量相对于热交换器5a的传热管的数量之比为2以上的情况下,图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性能系数)相对于制冷循环装置900的COP之比成为1以上。因此,热交换器5b的传热管的数量优选为热交换器5a的传热管的数量的2倍以上。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两个热交换器串联连接的情况。作为串联连接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可以为三个以上。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A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制冷循环装置100A的结构是向图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追加了热交换器5c的结构。除此以外的结构同样,因此不重复说明。
如图9所示,热交换器5c连接于热交换器5a与5b之间。热交换器5c的流路阻力比热交换器5a的流路阻力小,比热交换器5b的流路阻力大。热交换器5c包含相互平行延伸地形成的多个传热管。热交换器5c的传热管的数量比热交换器5a的传热管的数量多,比热交换器5b的传热管的数量少。热交换器5a~5c沿着与送风方向Ad1正交的方向配置。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两个热交换器沿着与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的情况。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两个热交换器可以沿着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配置。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制冷循环装置100B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制冷循环装置100B的结构是将图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热交换器5a、5b沿着送风方向Ad1配置的结构。除此以外的结构同样,因此不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具备流路切换阀的结构。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也包括陈列柜或者冰箱那样不具备流路切换阀的结构。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制冷循环装置100C的结构的功能框图。制冷循环装置100C的结构是从图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中除去四通阀2并将控制装置8置换为8C的结构。除此以外的结构同样,因此不重复说明。
在除霜运转中,控制装置8C在停止压缩机1之后通过未图示的加热器对热交换器5a、5b进行加热。控制装置8C在从加热器起动开始经过了除霜完成时间之后,停止加热器而使压缩机1再起动。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包括一个室外机及一个室内机的制冷循环装置。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可以具备多个室外机,也可以具备多个室内机。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1及变形例1~3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抑制在热交换器产生霜而引起的性能的下降。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对与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两个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空气通过其他热交换器进行加热,与实施方式1相比进一步抑制霜的产生的结构。
图12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结构及制热运转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流动的功能框图。制冷循环装置200的结构是向图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追加热交换器5d(第四热交换器)、热交换器5e(第五热交换器)、流量调节阀9(开闭阀)、止回阀10及温度传感器11a、11b,并将控制装置8置换为28的结构。除此以外的结构同样,因此不重复说明。
如图12所示,流量调节阀9连接于压缩机1的排出口与四通阀2之间的连接节点N1。止回阀10连接于膨胀阀4与热交换器3之间的连接节点N2。止回阀10的正方向是从止回阀10朝向连接节点N2的方向。在流量调节阀9与止回阀10之间,热交换器5d、5e按照该顺序串联连接。热交换器5d、5a沿着送风方向Ad1按照该顺序配置而相邻。热交换器5e、5b沿着送风方向Ad1按照该顺序配置而相邻。
需要说明的是,热交换器5a、5b、5d、5e的各构造(例如层方向的间距、列方向的间距或散热片的间距)可以互不相同。而且,优选通过使热交换器5d、5e的列方向的间距比热交换器5a、5b的列方向的间距长而使热交换器5d、5e的加热距离比热交换器5a、5b的加热距离长。优选通过使热交换器5d、5e的散热片的间距比热交换器5a、5b的散热片的间距宽而使热交换器5d、5e的通风阻力比热交换器5a、5b的通风阻力低。热交换器5a的容积优选为热交换器5a、5b的总容积的20%以下。
控制装置28在制热运转中将流量调节阀9打开。在制热运转中,从压缩机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热交换器5d、5e。热交换器5d、5e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利用来自在热交换器5d中通过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冷凝热,将由室外风扇7送风的空气加热。该空气与通过热交换器5a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利用来自在热交换器5e中通过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冷凝热,将由室外风扇7送风的空气加热。该空气与通过热交换器5b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控制装置28从温度传感器11a取得向热交换器5e流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Ta。控制装置28从温度传感器11b取得从热交换器5e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Tb。控制装置28调节流量调节阀9的开度,以使温度Ta与Tb之差成为一定的范围。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在止回阀10中通过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状态与从热交换器3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同样地成为过冷却状态。也可以取代温度Tb而使用从热交换器3流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
在制冷循环装置200中,与热交换器5a、5b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由热交换器5d、5e分别加热。因此,即便使向热交换器5a流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上升,也能够将热交换器5a、5b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差和图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热交换器5a、5b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差维持成相同程度。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抑制热交换器5a、5b中的霜的产生。
图13是一并示出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结构以及制冷运转和除霜运转中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流动的功能框图。如图13所示,控制装置28在制冷运转及除霜运转中将流量调节阀9关闭。在制冷运转及除霜运转中,流量调节阀9与止回阀10之间的流路内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和由膨胀阀4减压后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压力成为大致相同的压力。由于与压力的下降相伴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气化,流量调节阀9与止回阀10之间的流路内的气体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比例增加。滞留于热交换器5c、5d的液体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减少。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制冷循环装置200中循环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量的减少。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
在图12中,说明了从压缩机1排出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照热交换器5d、5e的顺序通过的情况。从使向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流入的热交换器5a流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上升这一点来说,优选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照热交换器5d、5e的顺序通过而使向与热交换器5a相邻的热交换器5d流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高于向与热交换器5b相邻的热交换器5e流入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然而,在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照热交换器5d、5e的顺序通过的方式形成流路的情况困难时,也可以如图14所示的制冷循环装置200A那样以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照热交换器5e、5d的顺序通过的方式形成流路。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2及变形例的制冷循环装置,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热交换器产生霜而引起的性能的下降。
也预期将本次公开的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在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实施。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在全部方面为例示性而非限制性。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并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2四通阀,3、5、5a~5e热交换器,4膨胀阀,6室内风扇,7室外风扇,8、8C、28控制装置,9流量调节阀,10止回阀,11a、11b温度传感器,100、100A~100C、200、200A、900制冷循环装置,110室外机,120室内机。

Claims (11)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所述制冷循环装置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压缩机;
第一热交换器;
减压装置;
第二热交换器;
第三热交换器;及
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送风的送风装置,
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照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减压装置、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一循环方向循环,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流路阻力大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流路阻力,
所述送风装置与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中流动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形成并流,
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流入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焓与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焓之差大于向所述第三热交换器流入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焓与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焓之差,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流路阻力使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中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蒸发过程以沿着等温线的方式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包含供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动的至少一个传热管,
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包含相互平行延伸地形成的供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动的多个传热管,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数量比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数量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数量为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传热管的数量的2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流路切换阀,所述流路切换阀在所述第一循环方向和与所述第一循环方向相反的第二循环方向之间切换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方向,
在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方向为所述第二循环方向的情况下,所述送风装置与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中流动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形成对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沿着与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
开闭阀,所述开闭阀连接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口;
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连接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减压装置之间的连接节点;
第四热交换器及第五热交换器;及
控制装置,
所述第四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五热交换器按该顺序在所述开闭阀与所述止回阀之间串联连接,
所述第四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按该顺序沿所述送风方向配置,
所述第五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三热交换器按该顺序沿所述送风方向配置,
所述止回阀的正方向是从所述止回阀朝向所述连接节点的方向,
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方向为所述第一循环方向的情况下,将所述开闭阀打开,在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循环方向为所述第二循环方向的情况下,将所述开闭阀关闭。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包含HFC32,
所述HFC32的重量比率为46wt%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包含HFC32,
所述HFC32的重量比率为46wt%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包含HFC32,
所述HFC32的重量比率为46wt%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包含HFC32,
所述HFC32的重量比率为46wt%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连接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三热交换器之间的第六热交换器,
所述第六热交换器的流路阻力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流路阻力小,且比所述第三热交换器的流路阻力大,
所述送风装置与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及所述第六热交换器中流动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形成并流,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及所述第六热交换器沿着与所述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
CN201880095569.7A 2018-07-27 2018-07-27 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124245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8221 WO2020021700A1 (ja) 2018-07-27 2018-07-27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4541A CN112424541A (zh) 2021-02-26
CN112424541B true CN112424541B (zh) 2022-05-17

Family

ID=69181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5569.7A Active CN112424541B (zh) 2018-07-27 2018-07-27 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1760B2 (zh)
EP (1) EP3832227A4 (zh)
JP (1) JP7184897B2 (zh)
CN (1) CN112424541B (zh)
WO (1) WO20200217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25632B2 (ja) * 2021-01-29 2022-08-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066276T3 (es) * 1990-09-28 1995-03-01 Costan Spa Un circuito de refrigeracion mejorado y metodo de descongelarlo.
JP2007155192A (ja) * 2005-12-02 2007-06-21 Hokkaid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1144662A (zh) * 2007-06-06 2008-03-1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冬夏两用热泵装置
CN201335568Y (zh) * 2008-12-27 2009-10-28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的除霜***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29759U (zh) 1979-08-14 1981-03-20
JPS59219669A (ja) 1983-05-27 1984-12-11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ヒ−トポンプ冷暖房装置
JPH06129732A (ja) * 1992-10-14 1994-05-13 Nippondenso Co Ltd 冷媒凝縮器
JP2979926B2 (ja) * 1993-10-18 1999-11-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JPH07190571A (ja) * 1993-12-24 1995-07-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共沸混合冷媒を用いた冷凍装置
JPH09145076A (ja) * 1995-11-28 1997-06-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
JPH1068560A (ja) 1996-08-28 1998-03-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H11304292A (ja) 1998-04-21 1999-11-05 Daikin Ind Ltd 空冷熱交換器
JP4922669B2 (ja) * 2006-06-09 2012-04-25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機の熱交換器
JP5213372B2 (ja) * 2007-07-09 2013-06-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874223B2 (ja) * 2007-12-25 2012-02-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9257741A (ja) 2008-03-25 2009-11-05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4854779B2 (ja) * 2009-12-09 2012-01-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膨張弁の開度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608478B2 (ja) * 2010-08-31 2014-10-15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5713691B2 (ja) 2011-01-14 2015-05-0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815284B2 (ja) * 2011-05-20 2015-11-17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冷却装置
JP5594267B2 (ja) * 2011-09-12 2014-09-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KR101387541B1 (ko) * 2011-10-12 2014-04-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공기조화기의 제상방법
JP5579243B2 (ja) * 2012-10-26 2014-08-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4128830A1 (ja) * 2013-02-19 2014-08-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4141375A1 (ja) * 2013-03-12 2014-09-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20150047027A (ko) * 2013-10-23 2015-05-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 펌프
EP3121242B1 (en) * 2014-03-18 2019-05-08 AGC Inc. Working fluid for heat cycle, composition for heat-cycle systems, and heat-cycle system
US10161652B2 (en) 2014-04-04 2018-12-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351494B2 (ja) 2014-12-12 2018-07-04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657613B2 (ja) * 2015-06-18 2020-03-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10883745B2 (en) 2016-06-27 2021-0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0113776B2 (en) * 2016-07-20 2018-10-30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Packaged terminal air conditioner unit
JP6388010B2 (ja) * 2016-09-30 2018-09-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9844422B (zh) * 2016-10-28 2021-03-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JP6698862B2 (ja) * 2016-10-28 2020-05-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2367077B1 (ko) * 2017-04-04 2022-02-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조 장치 및 상기 공조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JP6801873B2 (ja) * 2017-05-18 2020-12-16 伸和コントロールズ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温度制御装置及び半導体製造システム
EP3696480A4 (en) * 2017-10-12 2020-12-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09386983B (zh) * 2018-10-22 2020-07-2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两管制喷气增焓室外机及多联机***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066276T3 (es) * 1990-09-28 1995-03-01 Costan Spa Un circuito de refrigeracion mejorado y metodo de descongelarlo.
JP2007155192A (ja) * 2005-12-02 2007-06-21 Hokkaido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1144662A (zh) * 2007-06-06 2008-03-1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冬夏两用热泵装置
CN201335568Y (zh) * 2008-12-27 2009-10-28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的除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021700A1 (ja) 2021-06-03
EP3832227A1 (en) 2021-06-09
US11371760B2 (en) 2022-06-28
JP7184897B2 (ja) 2022-12-06
WO2020021700A1 (ja) 2020-01-30
CN112424541A (zh) 2021-02-26
EP3832227A4 (en) 2021-08-04
US20210108842A1 (en) 2021-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86081B2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09844422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7159313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40971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4119430A1 (ja) 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3093979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3118541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6120797B2 (ja) 空気調和機
US11920841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257809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47918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5140887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576603B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2424541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WO2019021464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0914608A (zh) 制冷装置和制冷装置的运转方法
JP7343755B2 (ja) 冷媒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WO2020235030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7258106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4047830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24047831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22215108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240019177A1 (en) Heat pump apparatus
CN116438413A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2004360965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