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9295A - 火灾探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火灾探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19295A
CN112119295A CN201980031911.1A CN201980031911A CN112119295A CN 112119295 A CN112119295 A CN 112119295A CN 201980031911 A CN201980031911 A CN 201980031911A CN 112119295 A CN112119295 A CN 1121192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etection
space
unit
dete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191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岛津朋彦
鹫头佳祐
土肥学
藤原康治
高野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chi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chi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82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0873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86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087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82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3895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chiki Corp filed Critical Hochi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119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92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47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 G01N21/49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 G01N21/53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within a flowing fluid, e.g. smok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03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 G08B17/107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for detecting light-scattering due to smo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0025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reflectors for a single light sourc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1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n ionisation chamber for detecting smoke or gas
    • G08B17/1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Fire Alar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包括一发生空间32A,其设置在能够遮挡来自外部光线及探测目标物流入其中的遮光空间3A中;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其沿着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和第二发光侧光轴朝向发生空间32A发射探测光;光接收单元,其接收当从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被沿着与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和第二发光侧光轴交集的光接收侧光轴流入发生空间32A的探测目标物散射时产生的散射光;及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其在交集由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第二发光侧光轴、及光接收侧光轴所定义平面的方向中初次地反射从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

Description

火灾探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火灾探测装置。
本申请案基于并主张于2018年7月24日申请的第2018-138209号、2018年7月24日申请的第2018-138692号、及2018年7月24日申请的第2018-138210号的在先的日本专利申请书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全部内容在此并入本文供参考。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道一种用于探测被监视区域火灾发生的火灾探测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4)。
具体地,专利文献1的火灾探测器包括发射探测光的发光单元和基于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接收光的光接收单元。在火灾探测器中,由于探测空间中的烟雾颗粒而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的散射所产生的散射光被光接收单元接收,且根据光接收单元接收的光量来确定火灾。
此外,在传统的火灾探测器中,无论烟雾是否已流入探测空间,来自发光单元的探测光在被遮光区域中的元件(例如,分隔遮光区域的曲径密封等)反射后进入光接收单元,从而不利地影响烟雾的探测,并且有可能不利地影响火灾探测器的火灾的确定。因此,为了防止来自发光单元的探测光在遮光区域中反射并进入光接收单元,已经提出一种技术(以下称为「相关技术」),用于提供与用于衰减遮光区域中的光的结构相对应的光衰减结构,以衰减来自遮光区域中的发光单元的探测光。
此外,专利文献2的火灾探测器具有烟雾探测器,包括能够容纳基板的壳体,在基板上安装有包括发光单元和光接收单元的元件和探测空间,及设置在探测空间侧的平坦基座以支撑发光单元和光接收单元,使得发光单元和光接收单元位于探测空间侧上的基座的侧表面上。再者,发光单元被支撑在基座上,使得从发光单元照射的探测光的照射方向基本上平行于探测空间侧上的基座的侧表面。
另外,专利文献3的火灾探测器具有烟雾探测器,其包括一壳体;一流入空间,其设置在壳体内部以允许外部气体通过形成在壳体中的开口流入;一探测空间,其设置在壳体内部并沿着安装面与流入空间平行配置;一发光单元和一光接收单元,其设置在该探测空间内;及一曲径式密封(Labyrinth),其设置在壳体内部并具有彼此隔开以围绕探测空间的多个曲径式密封构件。
另外,专利文献4的火灾探测器包括发射探测光的发光单元和基于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接收光的光接收单元,其中由于探测空间中的烟雾颗粒而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的散射所产生的散射光被光接收单元接收,并且基于光接收单元接收的光量确定是否存在火灾。
引用清单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1-248547
专利文献2:JP-A-2012-256250
专利文献3:JP-A-2006-267128
专利文献4:JP-A-2011-248545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4的火灾探测器中出现下面所示的第一问题至第五个问题。
首先,关于第一问题,在专利文献1的火灾探测器中,无论烟雾是否已经流入探测空间,来自发光单元的探测光在被遮光区域内的元件(例如,分隔遮光区域的曲径式密封等)反射后直接进入光接收单元,从而不利地影响烟雾的探测,并且有可能不利地影响火灾探测器的火灾的确定。
另外,关于第二问题,通常,在火灾探测器中,从发光单元周期性地输出探测光,并且由光接收单元探测输出探测光,从而理解火灾探测器的发光单元或光接收单元的状态。然而,当光衰减结构设置在传统技术的火灾探测器中时,来自发光单元的探测光会在进入光接收单元之前衰减。因此,可能难以使用来自发光单元的探测光来理解火灾探测器的发光单元或光接收单元的状态。
另外,关于第三问题,在专利文献2的火灾探测器中,由于形成基座为平坦形状,例如,确保用于容纳安装在基座与基板之间的基板上的元件的空间变得相对困难,因此可能难以改善元件的容纳特性。另外,由于基板的形状,当从发光单元照射的探测光入射到基座上时,入射探测光被朝向光接收单元反射,因此,即使没有探测到烟雾,也担心光接收单元的接收光量会变得过多。因此,可能难以维持诸如烟雾探测器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另外,关于第四个问题,在专利文献3的火灾探测器中,如前述,由于流入空间和探测空间沿着安装面平行配置,因此来自壳体外部的环境光有可能通过曲径式密封构件之间的间隙直接进入探测空间。因此,担心由于环境光而难以维持诸如烟雾探测器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因此,从维持气体的流入性和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的观点来看,存在改进的空间。
另外,关于第五个问题,在专利文献4的火灾探测器中,假设来自发光单元的探测光在被遮光区域中的元件(例如,分隔遮光区域的曲径式密封等)反射之后直接进入光接收单元。如此,例如,由于光接收单元的接收光量的增加可能对烟雾的探测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从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的观点来看,存在改进的空间。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火灾探测装置,能够降低探测光对火灾确定的不利影响程度、能够理解发光单元或光接收单元的状态、能够改善元件的容纳特性或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能够维持气体的流入性和火灾探测装置的精确度、或能够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目的,权利要求1的火灾探测装置为火灾探测装置,其包含有探测目标物流入其中的探测空间,允许探测光进入探测空间。
如权利要求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2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火灾探测装置为散射光探测器且包括探测空间,其设置在遮挡来自外部光线的遮光区域中,探测目标物流入探测空间中、发光单元,其沿着发光侧光轴朝向探测空间发射探测光、光接收单元,其接收当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被沿着与发光侧光轴交集的光接收侧光轴流入探测空间的探测目标物散射时产生的散射光、及反射单元,其初次反射在由该发光侧光轴与该光接收侧光轴各定义的一平面所交集的方向上从该发光单元发射的该探测光。
如权利要求2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3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反射单元是通过在形成遮光区域的遮光区域形成构件中使发光侧光轴上的至少一部分倾斜来形成。
如权利要求2或3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4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当在初次反射之后被反射单元初次反射的探测光在遮光区域中被反射一次并返回到反射单元时,反射单元将返回的探测光反射至发光单元的一侧。
如权利要求2至4的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5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遮光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被电路板围绕,电路板包括吸收光的吸收层,且反射单元将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初次反射至吸收层。
如权利要求2至5的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6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散射光探测器是附接至安装物件的下侧上的安装面上,散射光探测器包括面向安装面的附接面,且反射单元将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初次反射至附接面的一侧。
如权利要求2至5的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7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散射光探测器是附接至安装物件的侧面上的安装面上,散射光探测器包括面向安装面的附接面,且反射单元将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初次反射至附接面的一侧或附接面之侧的相对侧。
如权利要求2至7的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8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探测目标物是烟雾。
如权利要求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9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火灾探测装置为散射光探测器且包括探测空间,其中探测目标物流入该探测空间;一发光单元,其朝向探测空间发射探测光;一光接收单元,其至少接收当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被流入探测空间的探测目标物散射时产生的散射光;及一导光单元,其将部分探测光引导至光接收单元而没通过探测空间,该部分探测光为对应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的一部分并且用以理解发光单元或光接收单元的光的状态,且导光单元包括导光空间,以引导部分探测光并从发光单元的一侧延伸至光接收单元的一侧。
如权利要求9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0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导光空间包括以预定反射率反射部分探测光的反射层。
如权利要求9或10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1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导光空间被电路板的至少一部分围绕,发光单元或光接收单元安装在电路板上。
如权利要求9至11的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2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导光空间是密闭空间。
如权利要求9至12的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3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探测目标物是烟雾。
如权利要求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4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火灾探测装置为用于探测被监视区域中有火灾发生的火灾探测装置,并且火灾探测装置包括探测空间,用于探测目标物探测;基板,其上安装元件;元件、其包含通过在探测空间中照射和接收探测光来探测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单元;一入射抑制单元,其抑制环境光进入探测空间,入射抑制单元具有覆盖探测空间的外周的罩体部分和设置在罩体部分的基板侧上以覆盖基板的基座部分、及通过将基座部分的预定部分形成凹形以获得凹部。
如权利要求14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5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预定部分包括在基座部分的一部分中的基板侧上的部分,且凹部是形成使得安装在基板上的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被允许容纳在凹部中。
如权利要求15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6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预定部分包括在基板侧的部分中面向元件的部分。
如权利要求14至16的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7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预定部分包括在基座部分的部分中的探测空间侧上的部分,且凹部是形成以能够抑制进入探测空间侧上的部分的探测光被反射向探测单元。
如权利要求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8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火灾探测装置是附接至安装物件的安装面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为用于探测被监视区域火灾发生的火灾探测装置,并且包括设置在火灾探测装置中的流入空间,允许火灾探测装置外部的气体流入流入空间、用于探测探测目标物的探测空间,探测空间设置在火灾探测装置中的流入空间的安装面侧的位置处、及抑制环境光从火灾探测装置外部进入探测空间的入射抑制单元,入射抑制单元分隔流入空间和探测空间,使得允许气体通过流入空间流入探测空间,并可抑制环境光直接经过流入空间进入探测空间,入射抑制单元包括容纳探测空间的第一入射抑制单元,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构成分隔流入空间的一部分、容纳第一入射抑制单元的第二入射抑制单元,第二入射抑制单元构成分隔流入空间的另一部分、及设置在第一入射抑制单元的侧部中的安装面侧上的侧部的相对侧上的侧部中的开口,以允许流入流入空间的气体流入第一入射抑制单元,且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和第二入射抑制单元的构成是使得当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和开口进入探测空间时,允许环境光相对于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或第二入射抑制单元多次反射。
如权利要求18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19的火灾探测装置,其还包含多个板状肋件,其设置在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或第二入射抑制单元上,并沿着与流入空间中的安装面正交的方向设置,其中多个肋件的构成是使得流入流入空间的气体流入开口不受多个肋件的阻碍。
如权利要求18或19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20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开口设置成使得整个开口面向流入空间的内侧部分,且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和第二入射抑制单元的构成是使得在流入空间的内侧部分中与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是均匀的,并且在流入空间的外侧部分中与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朝向外侧增加。
如权利要求18或20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21的火灾探测装置,其还包含:发光单元,其设置在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内,以用探测光照射探测空间;光接收单元,其设置在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内,用以接收当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被探测空间中的探测目标物散射时产生的散射光;及光接收抑制单元,其设置在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内,以防止进入探测空间的环境光被光接收单元接收。
如权利要求2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22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光接收抑制单元包括多个遮光肋件,其沿探测光的入射方向间隔平行配置,每一遮光肋件具有用于***探测光的***端口,且每一遮光肋件的***端口的尺寸朝向入射方向的前侧减小。
如权利要求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23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火灾探测装置为用于探测被监视区域火灾发生的火灾探测装置,并且火灾探测装置包括设置在遮光区域内的探测空间,遮挡来自外部的光并用以探测探测目标物、沿着预定光轴用探测光照射探测空间的发光单元、光接收单元,其接收当从发光单元照射的探测光被探测空间中的探测目标物散射时产生的散射光、第一反射单元,其设置在遮光区域中并用以反射不平行于预定光轴的探测光,使得直接入射到第一反射单元上并从发光单元被第一反射单元反射的探测光不会进入光接收单元、及第二反射单元,其设置在遮光区域中,不同于第一反射单元的安装位置,并用以反射不平行于预定光轴的探测光,使得直接入射到第二反射单元上并从发光单元被第二反射单元反射的探测光不会进入光接收单元。
如权利要求23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24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火灾探测装置是附接至安装物件的安装面,安装面平行于预定光轴,且第一反射单元通过使形成遮光区域的遮光区域形成构件的一部分倾斜而不垂直于安装面来形成。
如权利要求23或24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25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火灾探测装置是附接至安装物件的安装面,且第二反射单元包括沿平行于安装面的方向垂直配置的多个反射壁,在遮光区域之间具有间隔,允许多个反射壁反射探测光。
如权利要求25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26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设置成使得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的每一者的反射面与安装面正交。
如权利要求25或26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权利要求27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是设置在遮光区域的外缘处对应第一反射单元的部分中。
发明的有利功效
如权利要求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探测目标物流入的探测空间,提供了允许探测光进入探测空间,探测光可用以探测探测空间中的探测目标物,并可有效探测火灾的发生。
如权利要求2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通过在与由发光侧光轴与光接收侧光轴定义的平面交集的方向上初次反射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可防止来自第一发光单元的探测光在遮光区域中仅被反射一次之后直接入射到光接收单元上。因此,可降低探测光对火灾的确定的不利影响程度。
如权利要求3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当反射单元是通过在形成遮光区域的遮光区域形成构件中使第一发光侧光轴的至少一部分倾斜来形成时,遮光区域形成构件可用作光反射单元。因此,不需要用于配置反射单元的专用元件,可减少散射光探测器的元件数量,并可减小散射光探测器的重量和成本。
如权利要求4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于在初次反射之后被反射单元初次反射的探测光在遮光区域中被反射一次并返回到反射单元的情况下,通过将返回的探测光反射至发光单元的一侧,可防止返回至反射单元的探测光入射到光接收单元上。因此,可进一步降低探测光对火灾的确定的不利影响程度。另外,例如,在探测空间中存在探测目标物的情况下,除了反射单元的初次反射之前的探测光之外,可允许在初次反射之后返回的探测光通过探测空间。因此,可能增加探测空间中的光量,并可能提供具有相对高灵敏度的散射光探测器。
如权利要求5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通过初次反射由吸收层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探测光可被吸收层吸收。因此,可在初次反射之后减弱探测光的强度,并可进一步降低探测光对火灾的确定的不利影响程度。
如权利要求6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通过将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初次反射至附接面侧,可将探测光初次反射至与通常可能沉积灰尘的一侧相对应的下侧的相对侧的上侧。因此,可防止探测光由于灰尘对探测光的反射而入射在光接收单元上,并可进一步降低探测光对火灾的确定的不利影响程度。
如权利要求7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通过将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初次反射至附接面侧或与附接面侧相反的一侧,可将探测光初次反射到与通常可能沉积灰尘的一侧相对应的下侧的不同侧的上侧。因此,可防止探测光由于灰尘对探测光的反射而入射在光接收单元上,并可进一步降低探测光对火灾的确定的不利影响程度。
如权利要求8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当探测目标物是烟雾时,可探测到烟雾,因此可通过探测烟雾来可靠地确定火灾。
如权利要求9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通过将对应仅是从用以理解发光单元或光接收单元的状态的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的一部分的光的部分探测光引导至光接收单元而没通过探测空间,可允许部分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因此,可理解发光单元或光接收单元的状态。特别是,例如,由于导光单元包括导光空间,因此可通过围绕特定空间自由地设定导光空间的路径。因此,例如,不需要在散射光探测器中引导诸如光纤的导光构件,并可能提高散射光探测器的可制造性。另外,例如,当导光空间的内部可制成中空时,可减少用于形成导光空间的材料量,因此可降低散射光探测器的成本和重量。
如权利要求10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当导光空间包括反射层时,可防止部分探测光在导光空间中衰减。因此,能够可靠地使部分探测光入射在光接收单元上。
如权利要求11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由于导光空间被电路板的至少一部分围绕,因此不需要提供用于形成导光空间的专用元件。因此,可减少元件的数量,并可降低散射光探测器的成本和重量。
如权利要求12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当导光空间是密闭空间时,可防止探测目标物流入导光空间中。因此,无论探测目标物是否流入发生空间中,都可使部分探测光稳定地入射到光接收单元上,因此可始终准确地理解发光单元或光接收单元的状态。
如权利要求13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当探测目标物是烟雾时,可探测到烟雾,因此可通过探测烟雾来可靠地确定火灾。
如权利要求14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由于用以抑制环境光入射至探测空间中的入射抑制单元具有覆盖探测空间的外周的罩体和设置在罩体部分的基板侧上的基座部分,并通过将基座部分的预定部分形成凹形来获得凹部,元件可容纳在凹部内。因此,可容易地在探测器主体和基板之间确保用于安装元件的空间,从而可提高元件的容纳特性。另外,例如,通过凹部可抑制进入探测器主体的探测光被反射向光接收单元。因此,即使未探测到探测目标物,也可避免光接收单元的接收光量的过度增加,并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如权利要求15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由于预定部分包括在基座部分的一部分中的基板侧上的部分,且形成凹部使得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可容纳在凹部内,因此可形成用于将元件安装在基座部分的一部分中的空间,并更容易确保空间。
如权利要求1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预定部分包括在基板侧上的部分中面向元件的部分,因此可有效形成用于安装元件的空间,并可使空间紧缩。
如权利要求1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预定部分包括在探测器主体的一部分中的探测空间侧上的部分,并形成凹部使得可抑制进入探测空间侧的部分的探测光朝向光接收单元被反射,可抑制进入探测空间侧上的探测器主体的侧表面的探测光被反射向光接收单元,并可进一步避免光接收单元的接收光量的过度增加。
如权利要求18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用以探测探测目标物并设置在火灾探测装置内部的流入空间的安装面侧的位置的探测空间,及用以抑制环境光从火灾探测装置外部进入探测空间并分隔流入空间和探测空间的入射抑制单元,使得气体可通过流入空间流入探测空间中,并可抑制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直接进入探测空间,当相较于传统技术(探测空间和流入空间沿着安装面平行配置的技术),可抑制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直接进入探测空间,同时允许气体可靠流入探测空间,并可维持气体的流入性和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另外,由于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和第二入射抑制单元被构成使得当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和开口进入探测空间时,允许环境光相对于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或第二入射抑制单元多次反射,当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进入探测空间时,允许环境光相对于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或第二入射抑制单元多次反射。因此,可有效衰减进入探测空间的环境光,并变得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如权利要求19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设置在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或第二入射抑制单元上,并沿着与流入空间中的安装面正交的方向设置的多个板状肋件,当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进入探测空间时,环境光可相对于肋件反射多次,且进入探测空间的环境光可以衰减。特别是,可防止沿基本平行于安装面的方向进入的环境光多次反射并进入开口。另外,由于肋件构成使得流入流入空间的气体流入开口中不会受到肋件的阻碍,因此可能确保流入流入空间的气体流入开口中,并变得更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如权利要求20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开口设置成使得整个开口面向流入空间的内侧部分,且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和第二入射抑制单元构成使得在与内侧部分中的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流入空间的长度变得均匀,且在与外侧部分中的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流入空间的长度朝向外侧增加,当相较于内侧部分中的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流入空间的长度朝向内侧减小的情况,变得容易确保气体流入开口的流入性。另外,相较于在内侧部分中与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流入空间的长度朝向内侧增加的情况,抑制了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和开口直接进入探测空间。因此,其更容易维持气体的流入性和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如权利要求2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设置在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内部并用以抑制进入探测空间的环境光被光接收单元接收的光接收抑制部分,光接收抑制部分可抑制进入探测空间的环境光被光接收单元接收,并更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如权利要求2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多个遮光肋件的每一者的***端口的尺寸朝向入射方向的前侧减小,当相较于多个遮光肋件的每一者的***端口朝向入射方向的前侧增大的情况,可抑制通过***端口进入的探测光通过***端口离开至外部,并更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如权利要求23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第一反射单元,其设置在遮光区域中并用以反射直接入射在第一反射部分上并从发光单元反射的探测光不平行于预定光轴,使得探测光不会进入光接收单元,及第二反射单元,其设置在与遮光区域中的第一反射单元的安装位置不同的位置,并用以反射直接入射在第二反射单元并从发光单元反射的探测光不平行于预定光轴,使得探测光不会进入光接收单元,可抑制直接入射在第一反射单元或第二反射单元上并从发光单元反射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特别是,当相较于仅设置第一反射单元或第二反射单元中之一的情况,可有效抑制各种照射方向或照射范围内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因此,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如权利要求24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第一反射单元是通过使形成遮光区域的遮光区域形成构件的一部分倾斜而不垂直于安装面而形成的,因此不必单独设置用于配置第一反射单元的构件。因此,可省略第一反射单元的附接工作的必要性。另外,当相较于垂直形成第一反射单元的情况,可减小遮光区域形成构件的安装空间。例如,火灾探测装置易于制造。
如权利要求25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由于第二反射单元包括多个反射壁,其沿平行于安装面的方向垂直配置,在遮光区域之间具有间隔,并可反射探测光,可将由多个反射壁的任一者反射的探测光反射向相邻的反射壁,并可进一步抑制由多个反射壁反射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
如权利要求2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设置成使得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的每一者的反射面与安装面正交,当相较于反射壁设置成使得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的每一者的反射面不与安装面正交的情况,可有效将由多个反射壁的任一者反射的探测光反射向相邻的反射壁,并可进一步抑制由多个反射壁反射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
如权利要求2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是设置在遮光区域的外缘处对应第一反射单元的部分中,当相较于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设置在除遮光区域的外缘之外的部分的情况,可抑制光接收单元对探测光的接收受到多个反射壁的阻碍,并可允许由第一反射单元反射的探测光有效地进入多个反射壁的任一者。因此,可抑制由第一反射单元反射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同时确保光接收单元中所需的接收光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1的探测器的透视图。
图2是探测器的仰视图。
图3是探测器的侧视图。
图4是沿图2的A-A线条的剖视图。
图5是从附接面侧观察的状态下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透视图。
图6是从附接面侧的相对侧观察的状态下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透视图。
图7是图4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8是使用白色箭头示意图4中的气流的附图。
图9是使用箭头示意图7的探测光的路径的附图。
图10是根据实施例2的探测器的透视图。
图11是探测器的仰视图。
图12是探测器的侧视图。
图13是沿图11的A-A线条的剖视图。
图14是探测器中的电路板和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一部分的仰视图。
图15是探测器中的电路板和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
图16是探测器中的电路板和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17是从附接面侧观察的状态下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透视图。
图18是从附接面侧的相对侧观察的状态下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透视图;
图19是使用白色箭头示意图13中的气流的附图。
图20是示意根据实施例3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状况的侧视图。
图21是示意移除附接基座的状态下的火灾探测装置的仰视图。
图22是沿图21的A-A线条的剖视图。
图23是示意探测器主体的附图,其中图23(a)是平面图,图23(b)是仰视图。
图24是示意光接收测试的测试结果的附图。
图25是示意根据实施例4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状况的侧视图。
图26是示意移除附接基座的状态下的火灾探测装置的仰视图。
图27是沿图26的A-A线条的剖视图。
图28是示意探测器主体的仰视图。
图29是示意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从火灾探测装置的外部进入探测空间的情况的附图,且是示意对应图27的区域的附图。
图30是图28的光接收抑制部分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31是示意根据实施例5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状况的侧视图。
图32是示意移除附接基座的状态下的火灾探测装置的仰视图。
图33是沿图32的A-A线条的剖视图。
图34是示意探测器主体的仰视图。
图35是示意探测器罩体和探测器主体的仰视图。
图36是沿图35的B-B线条的剖视图。
图37是沿图36的C-C线条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火灾探测装置的实施例。首先,将描述[I]实施例的基本概念,然后将描述[II]实施例的具体内容。最后,将描述[III]对实施例的修改。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I]实施例的基本概念
首先,将描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5的基本概念。
(实施例1的基本概念)
首先,将描述实施例1的基本概念。实施例1(对应第一问题的模式)通常涉及散射光探测器。
在本说明书中,「散射光探测器」是监视被监视区域的装置,并且具体地通过使用下面所述的散射光来探测被监视区域中的探测目标物来监视被监视区域中的异常。例如,散射光探测器附接至安装物件的安装面,并且对应例如确定诸如火灾的异常的设备。例如,此「散射光探测器」是包括烟雾探测器、火灾探测器等的概念。
「被监视区域」是由散射光探测器监视的物件的区域,具体而言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即室内或室外空间。例如,被监视区域对应包括诸如走廊、楼梯、或建筑物房间的空间的概念。另外,「安装物件」是安装有散射光探测器的物件,并且其实例包括被监视区域中的天花板、墙壁等。另外,「安装面」是安装有散射光探测器的安装物件的表面,并且其实例包括被监视区域侧上的天花板的表面(即是,天花板的下表面)、被监视区域侧上的墙壁的表面(即是,墙壁的室内侧面)、等等。
另外,「被监视区域中的异常」意味着被监视区域处于与正常状态不同的状态,并且对应包括例如火灾发生的概念。另外,「探测目标物」是由散射光探测器探测的目标,并且具体地涉及被监视区域中的异常,并且对应包括例如烟雾的概念。
此外,在下面的实施例1中,将描述「散射光探测器」是「火灾探测器」,「被监视区域」是「建筑物的房间」,「安装物件」是「天花板」,「被监控区域的异常」是「火灾发生」,且「探测目标物」是「烟雾」。
(实施例2的基本概念)
然后,将描述实施例2的基本概念。实施例2(对应第二问题的模式)通常涉及散射光探测器。
在本说明书中,「散射光探测器」是监视被监视区域的装置,并且具体地通过使用下面所述的散射光来探测被监视区域中的探测目标物来监视被监视区域中的异常。例如,散射光探测器附接至安装物件的安装面,并且对应例如包括发光单元、光接收单元、导光单元、及确定诸如火灾的异常的设备的设备。例如,此「散射光探测器」是包括烟雾探测器、火灾探测器等的概念。
「被监视区域」是由散射光探测器监视的物件的区域,且具体而言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即室内或室外空间。例如,被监视区域对应包括诸如走廊、楼梯、或建筑物房间的空间的概念。另外,「安装物件」是安装有散射光探测器的物件,并且其实例包括被监视区域中的天花板、墙壁等。另外,「安装面」是安装有散射光探测器的安装物件的表面,并且其实例包括被监视区域侧上的天花板的表面(即是,天花板的下表面)、被监视区域侧上的墙壁的表面(即是,墙壁的室内侧面)、等等。
另外,「被监视区域中的异常」意味着被监视区域处于与正常状态不同的状态,并且对应包括例如火灾发生的概念。另外,「探测目标物」是由散射光探测器探测的目标,并且具体地涉及被监视区域中的异常,并且对应包括例如烟雾的概念。
另外,「发光单元」朝向与探测目标物流入的空间相对应的探测空间发射探测光,且「光接收单元」接收当至少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被流入探测空间中的探测目标物散射时所产生的散射光。「探测光」是用于探测与探测目标物对应的烟雾以确定异常发生的光,且特别是对应散射光的基础的光。此外,「散射光」是用于探测对应探测目标物的烟雾以确定异常发生的光,且特别是当探测光通过照射至与探测目标物对应的烟雾颗粒而散射时所产生的光。
另外,「导光单元」引导部分探测光,具体地将部分探测光引导至光接收单元而没通过探测空间,且对应包括例如导光空间或导光构件的概念。「部分探测光」是仅对应从发光单元发出的探测光的一部分的光,是用于理解发光单元或光接收单元的状态的光,并且是例如能被导光单元引导的光。此外,举例来说,「导光空间」是用于引导部分探测光的空间,是从发光单元侧到光接收单元侧的空间,对应包括例如其中不存在物件(在本说明书中是一实心)以引导部分探测光的空间的概念,并且对应包括密闭空间和非密闭空间的概念。「密闭空间」是能够至少引导光的空间,具体地是从外部封闭的空间,并且例如是与探测目标物相对应的烟雾不能流入的空间。此外,「非密闭空间」是能够至少引导光的空间,具体而言是向外部开放的空间,并且例如是与探测目标物相对应的烟雾可流入或流出的空间。此外,「导光构件」是引导部分探测光的构件,是从发光单元侧到光接收单元侧的构件,对应包括例如由用于引导部分探测光的材料形成的构件的概念,并且对应与导光空间不同且包括光纤、导光等的概念,作为示例。
此外,在下面的实施例2中,将描述「散射光探测器」对应「火灾探测器」,「被监视区域」对应「建筑物的房间」,「安装物件」对应「天花板」,「被监视区域中的异常」对应「火灾发生」,「探测目标物」对应「烟雾」,「导光单元」对应「导光空间」,且「导光空间」对应「密闭空间」的情况。
(实施例3的基本概念)
然后,将描述实施例3的基本概念。实施例3(对应第三问题的模式)通常涉及一种用于探测和报告被监视区域火灾发生的火灾探测装置。
在本说明书中,在实施例3中,「火灾探测装置」是光学地探测并报告被监视区域火灾发生的装置,并且对应包括例如光学火灾探测器或火灾警报器的概念。另外,「被监视区域」是待监视的区域,且是包括例如建筑物内部区域、建筑物外部区域等的概念。此外,「建筑物」的具体结构或类型是任意的。例如,「建筑物」是包括例如独立式住宅、诸如排屋或公寓的复合式建筑物、办公楼、活动设施、商业设施、公共设施等的概念。另外,「报告」对应包括例如向外部装置输出预定信息、显示预定信息或经由输出单元(显示单元或声音输出单元)输出预定信息作为声音等的概念。以下,在实施例3中,将描述「火灾探测装置」对应「光学火灾探测器」、及「被监视区域」对应「办公楼内的区域」的情况。
(实施例4的基本概念)
然后,将描述实施例4的基本概念。实施例4(对应第四个问题的模式)通常涉及一种附接至安装物件的安装面的火灾探测装置,以探测被监控区域中的火灾。
在本说明书中,在实施例4中,「火灾探测装置」是光学地探测并报告被监视区域火灾发生的装置,并且对应包括例如光学火灾探测器或火灾警报器的概念。另外,「安装物件」是安装有火灾探测装置的物件,并且对应包括例如建筑物的的天花板部分或墙壁部分的概念。此外,「建筑物」的具体结构或类型是任意的。例如,「建筑物」对应包括例如独立式住宅、诸如排屋或公寓的复合式建筑物、办公楼、活动设施、商业设施、公共设施等的概念。另外,「被监视区域」是待监视的区域,并对应包括例如建筑物内部区域、建筑物外部区域等的概念。另外,「报告」对应包括例如将预定信息输出至外部装置、显示预定信息或经由输出单元(显示单元或声音输出单元)输出预定信息作为声音等的概念。在以下,在实施例4中,将描述「火灾探测装置」对应「光学火灾探测器」、「安装物件」对应「办公楼的天花板部分」、及「被监视区域」对应「办公楼内的区域」的情况。
(实施例5的基本概念)
然后,将描述实施例5的基本概念。实施例5(对应第五个问题的模式)通常涉及一种附接至安装物件的安装面的火灾探测装置,用以探测被监视区域中的火灾。
在本说明书中,在实施例5中,「火灾探测装置」是光学地探测并报告被监视区域火灾发生的装置,并且对应包括例如光学火灾探测器或火灾警报器的概念。另外,「安装物件」是安装有火灾探测装置的物件,并且对应包括例如建筑物的的天花板部分或墙壁部分的概念。此外,「建筑物」的具体结构或类型是任意的。例如,「建筑物」对应包括例如独立式住宅、诸如排屋或公寓的复合式建筑物、办公楼、活动设施、商业设施、公共设施等的概念。另外,「被监视区域」是待监视的区域,并是包括例如建筑物内部区域、建筑物外部区域等的概念。另外,「报告」是包括例如将预定信息输出至外部装置、显示预定信息或经由输出单元(显示单元或声音输出单元)输出预定信息作为声音等的概念。在以下,在实施例5中,将描述「火灾探测装置」对应「光学火灾探测器」、「安装物件」对应「办公楼的天花板部分」、及「被监视区域」对应「办公楼内的区域」的情况。
[II]实施例的具体内容
然后,将描述实施例的具体内容。
[实施例1]
首先,将描述根据实施例1的火灾探测装置。实施例1对应包括反射单元的模式,反射单元初次反射从下面所述的发光单元在与由下面所述的发光侧光轴与下面所述的光接收侧光轴定义的平面交集的方向上发射的探测光。
(配置)
首先,将描述根据实施例1的探测器的配置。图1是根据实施例1的探测器的透视图,图2是探测器的仰视图,图3是探测器的侧视图,图4是沿图2的A-A线条的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图1中省略了图1的引导部分22A和肋件23A。在图3和图4中省略了图1的肋件23A。
在以下描述中,各个附图中示出的X-Y-Z是彼此正交的方向。具体来说,Z方向是垂直方向(即是,重力作用的方向),并且X方向和Y方向是与垂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横向侧)。例如,Z方向称为高度方向,+Z方向称为上侧(平面),-Z方向称为下侧(底面)。另外,在所示的探测器100A中,有关下面的[X-Y-Z方向]的术语是用于描述各个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或方向)的方便表达。在以下描述中,参考图4的遮光空间3A的中心位置,将远离遮光空间3A的方向称为「外侧」,并将接近遮光空间3A的方向称为「内侧」。在以下,在描述探测器100A的整体配置之后,将描述特别特征配置的细节。
在这些图的每一者中示意的探测器100A是散射光探测器和警报单元,其通过探测与包含在气体中的探测目标物相对应的烟雾来监视和警告火灾的发生。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通过附接至与被监视区域中的天花板的下侧(-Z方向)(即是,下表面)上的表面对应的安装面900A来使用探测器100A。例如,探测器100A包括附接基座1A、外罩体2A、遮光空间3A、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防虫网5A、及电路板6A。
(配置-附接基座)
附接基座1A是将外罩体2A附接至安装面900A的附接单元。附接基座1A的具体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附接基座1A具有与面向安装面900A的表面相对应的附接面11A,通过已知的固定单元(例如,螺钉或配件结构)固定至外罩体2A与安装面900A之间的安装面900A,并且整体由圆盘形树脂制成。
(配置-外罩体)
然后,图4的外罩体2A是覆盖对应探测器100A的元件的遮光空间3A、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防虫网5A、及电路板6A(以下称为待容纳物件)的罩体。具体是,外罩体2A经由附接基座1A附接至安装面900A。例如,外罩体2A整体由圆盘状树脂制成。外罩体2A的具体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外罩体2A包括图1的主体21A、引导部分22A、及肋件23A。
(配置-外罩体-主体)
主体21A是容纳待容纳物件的容纳单元,具体地由设置在高度方向(Z方向)的上侧(+Z方向)上的圆柱部分和直径从圆柱部分朝向下侧(-Z方向)减小的锥形部分形成,并且包括例如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A。
(配置-外罩体-主体-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
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A是允许含有烟雾的气体流入及/或流出遮光空间3A的流入/流出开口,并且相对于与附接面11A实质上正交的方向(Z方向),从主体21A中的附接面11A朝向相反侧(-Z方向)设置。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A的具体配置是任意的。例如,如图2所示,多个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A设置在分割点21aA周围。在本说明书中,分割点21aA是将流入遮光空间3A的气体和从遮光空间3A流出的气体分开的点,具体而言是下侧(-Z方向)上的主体21A的一部分,且例如是主体21A和位于探测点31A正下方的引导部22A彼此相互连接的部分。
(配置-外罩体-引导部分)
图4的引导部分22A是设置在相对于与附接面11A实质上正交的方向(Z方向)的经由主体21A从附接面11A的相反侧(-Z方向)上的引导构件,具体来说具有比主体21A整体的直径小的直径,并且包括例如引导部分侧倾斜部分221A。
(配置-外罩体-引导部分-引导部分侧倾斜部分)
引导部分侧倾斜部分221A是引导气体的引导单元,使得气体通过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A流入遮光空间3A,并且具体地通过让主体21A侧上的引导部分22A的至少一部分倾斜,使得此部分朝向分割点21aA侧(即是,沿着XY平面从外侧向内侧)接近附接面11A来形成。
(配置-外罩体-引导部分-肋件)
图1的肋件23A是引导气体的引导单元,使得气体通过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A流入遮光空间3A中,并且具体地用作加强单元,其在用作引导单元的同时相对于主体21A固定和加强引导部分22A。肋件23A的具体配置是任意的。例如,肋件23A设置在主体21A和引导部分22A之间。另外,八个肋件23A相对于分割部分21aA径向地设置,以两个径向组合相互分隔多个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A。
(配置-遮光空间)
然后,图4的遮光空间3A是遮挡来自外部的光的遮光区域,且具体而言是由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和电路板6A围绕的空间。遮光空间3A的具体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遮光空间3A是包括探测点31A和发生空间32A的空间。
(配置-遮光空间-探测点)
探测点31A是遮光空间3A中的一点,且是当作用于探测烟雾的基准的一点。例如,探测点31A对应图2所示和下面描述的一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一第二发光侧光轴621A、及一光接收侧光轴631A彼此如下述交集的位置。例如,探测点31A对应在水平方向(与XY平面平行的方向)上靠近探测器100A的中心的位置。
(配置-遮光空间-发生空间)
发生空间32A是遮光空间3A中的空间,是烟雾流入的探测空间,且具体而言是围绕探测点31A的空间。例如,发生空间32A是用从下面描述的第一发光单元61A或第二发光单元62A发射的探测光照射的空间,并且是可产生由光接收单元63A接收的散射光的空间。在本说明书中,「探测光」是用于探测烟雾以确定火灾发生的光,具体地是对应散射光的基础的光,并且例如是从第一发光单元61A或第二发光单元62A发射和输出的光。此外,「散射光」是用于探测烟雾以确定火灾发生的光,特别是当探测光被照射到烟雾颗粒而散射时由于散射而产生的光,并且例如是由下面所述的光接收单元63A接收的光。
(配置-烟雾探测单元罩体)
然后,图4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是分隔遮光空间3A的分隔单元。具体来说,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与电路板6A一起围绕遮光空间3A,并且是形成遮光空间3A的遮光区域形成构件。下面将描述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的细节。
(配置-防虫网)
然后,图4的防虫网5A是防止外罩体2A外的昆虫侵入遮光空间3A中的驱虫单元。具体是,防虫网5A防止昆虫进入遮光空间3A,同时允许气体通过防虫网5A的小孔从外罩体2A的外部流入遮光空间3A中。防虫网5A的具体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防虫网5A具有平坦形状且与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分开形成。另外,仅设置一防虫网5A以覆盖整个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A。
(配置-电路板)
然后,图4的电路板6A是安装有探测器100A的每个元件的安装单元,是分隔遮光空间3A的分隔单元,并且具体地围绕遮光空间3A与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一起。电路板6A的具体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电路板6A使用上述的任意固定单元固定至外罩体2A的内部,具有整体沿XY平面延伸的平板形状,并且包括吸收层600A和图2的第一发光单元61A、第二发光单元62A、及光接收单元63A。
(配置-电路板-吸收层)
吸收层600A是吸收光的吸收单元,具体地吸收由遮光空间3A内部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反射的光,并且是设置在电路板6A中的遮光空间3A侧上的层。吸收层600A的具体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吸收层600A是涂上具有高吸收率的已知黑色光吸收材料或由吸收材料形成的层。
(配置-电路板-第一发光单元)
第一发光单元61A是探测流入遮光空间3A的烟雾的探测单元,且具体来说是沿着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向遮光空间3A中的发生空间32A发射探测光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发光单元61A安装在电路板6A上,并包括例如任意发光元件(例如,蓝色发光二极管等)和任意光学元件(例如,棱镜等)。在本说明书中,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是表示输出来自第一发光单元61A的探测光的直线方向的轴,具体来说是与至少一光接收侧光轴631A交集的轴,例如对应连接输出探测光的第一发光单元61A的一部分和探测点31A的直线,并且对应图2中虚拟示出的直线。
(配置-电路板-第二发光单元)
第二发光单元62A是探测流入遮光空间3A的烟雾的探测单元,具体来说是沿着第二发光侧光轴621A朝向遮光空间3A中的发生空间32A发射探测光的第二发光单元,被安装在电路板6A上,被配置以例如发射具有与来自第一发光单元61A的探测光的波长不同的波长的探测光,并且包括例如任意发光元件(例如,红光发光二极管等)和任意光学元件(例如,棱镜等)。在本说明书中,第二发光侧光轴621A是表示输出来自第二发光单元62A的探测光的直线方向的轴,具体来说是与至少一光接收侧光轴631A交集的轴,例如对应连接输出探测光的第二发光单元62A的一部分和探测点31A的直线,并且对应图2中虚拟示出的直线。
(配置-电路板-光接收单元)
光接收单元63A是探测流入遮光空间3A的烟雾的探测单元,具体来说是接收当从第一发光单元61A或第二发光单元62A发射的探测光被沿着光接收侧光轴631A流入遮光空间3A的发生空间32A的烟雾散射时所产生的散射光的光接收单元。光接收单元63A安装在电路板6A上,并且包括例如任意光接收元件(例如,光电二极管)和任意光学元件(例如,棱镜)。在本说明书中,光接收侧光轴631A是指示光接收单元63A接收散射光的方向的轴。例如,光接收侧光轴631A在探测点31A处与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和第二发光侧光轴621A相交,对应连接接收散射光的光接收单元63A的一部分和探测点31A的直线,且对应图2中虚拟示出的直线。此外,光接收侧光轴631A、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及第二发光侧光轴621A的方位和配置可任意设置,只要光接收侧光轴631A和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彼此相交的点至少在遮光空间3A内,且光接收侧光轴631A和第二发光侧光轴621A彼此交集的点位于遮光空间3A内就好。在本说明书中,例如,下面的描述将在假设方位和配置被设置成使得各个光轴在对应一点的探测点31A处彼此相互交集,并且各个光轴设置在与XY平面平行的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下进行。另外,在下面的描述中,由光接收侧光轴631A、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及第二发光侧光轴621A定义的平面称为「光轴定义平面」。
(配置-细节)
接着,将描述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的细节。
(配置-细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
图5是从附接面侧观察的状态下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透视图,图6是从附接面侧的相对侧观察的状态下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透视图,及图7是图4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例如,各个图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是使用任意固定单元(例如,螺钉、粘合剂、接合结构、或装配结构)被固定至电路板6A上,通过具有与形成电路板6A的吸收层600A的吸收材料相同性质的已知材料形成,由具有中空部分的黑色树脂制成,且包括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41A、元件容纳部分42A、及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
(配置-细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
图4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41A是允许含有烟雾的气体流入及/或流出遮光空间3A的流入/流出开口,具体地说是设置在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中的开口,且例如是相对于与附接面11A实质上正交的方向(Z方向),从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的附接面11A朝向相反侧(-Z方向)设置的开口。仅设置一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41A。
(配置-细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元件容纳部分)
图5和图6的元件容纳部分42A是容纳元件的元件容纳单元,具体地分别对应容纳第一发光单元61A、第二发光单元62A、及光接收的三个部分,且例如通过与元件容纳部分42A内部连通的连通开口42aA,将安装在图4的电路板6A上的第一发光单元61A、第二发光单元62A、及光接收单元63A容纳在元件容纳部分42A内。
(配置-细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
图5至图7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是在与光轴定义平面交集的方向上初次地反射从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62A发射的探测光的反射单元,具体来说通过使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的至少一部分倾斜在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和第二发光侧光轴621A上,并对应例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的侧壁。「反射单元」在与由发光侧光轴和光接收侧光轴定义的平面相交的方向上初次地反射从发光单元发出的探测光。例如,在实施例1中,「反射单元」在与由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和光接收侧光轴631A定义的平面交集的方向上(即是,光轴定义平面)初次地反射来自第一发光单元61A的探测光。此外,「反射单元」在与由第二发光侧光轴621A和光接收侧光轴631A定义的平面交集的方向上(即是,光轴定义平面)初次地反射来自第二发光单元62A的探测光。另外,「与光轴定义平面相交的方向」是与光轴定义平面不平行的任何方向,并对应包括例如相对于光轴定义平面形成预定角度(例如,90度等)的方向的概念。另外,「初次地反射」是指首次反射输出光,并对应包括例如反射来自第一发光单元61A的未在遮光空间3A中第一次反射的探测光,或者反射来自第二发光单元62A的未在遮光空间3A中第一次反射的探测光的概念。
此外,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的特定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被如下配置以降低当从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的每一者发射的探测光在遮光空间3A中反射而不被散射且反射的探测光被光接收单元63A接收时所导致的探测器100A对烟雾探测的不利影响程度。具体来说,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的配置是任意的,只要从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62A的每一者发射的探测光在与光轴定义平面相交的方向上初次地反射即可。例如,下面将基于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被配置为具有以下配置的假设来描述。从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62A的每一者发射的探测光在相同方向上相互初次地反射。具体是,从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62A的每一者发射的探测光被初次地反射到与图4的附接面11A侧对应的上侧(+Z方向),且从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62A的每一者发射的探测光被电路板6A的吸收层600A初次地反射。此外,当由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反射的来自第一发光单元61A的探测光一旦在初次反射之后在遮光空件3A中被反射并返回至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时,返回的探测光被反射至第一发光单元61A侧。此外,当由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反射的来自第二发光单元62A的探测光一旦在初次反射之后在遮光空件3A中被反射并返回至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时,返回的探测光被反射至第二发光单元62A侧。
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整体倾斜。例如,如图7所示,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倾斜,使得由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和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形成锐角AD是45度,且由第二发光侧光轴621A和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形成的锐角(未示出)是45度。由光接收侧光轴633A和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形成的锐角(未示出)可任意设定。在本说明书中,例如,为了可靠地降低探测器100A对烟雾探测的不利影响程度,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倾斜,使得锐角为45度。
(气流)
然后,将描述如前述配置的探测器100A中的气流。图8是使用白色箭头示意图4中的气流的附图。当由于火灾发生而产生的含有烟雾的气体从所有方向移动时,探测器100A将气体带入遮光空间3A中以探测气体,并且可迅速且可靠地确定火灾的发生。在本说明书中,参考图8,将描述当由于火灾引起的含烟雾的气体从图的左侧朝向探测器100A移动时的气流的实例。
首先,如图8的白色箭头所示,朝向探测器100A移动的气体通过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A、防虫网5A、及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41A流入遮光空间3A中。之后,气体通过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41A、防虫网5A、及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A流出至遮光空间3A的外部。
(火灾的确定)
然后,将描述如前述配置的探测器100A火灾发生的确定。图9是使用箭头示意图7中的探测光的路径的附图。探测器100A通过从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62A的至少一者发射探测光以用与使用已知方案的相关技术中的方式类似的方式探测烟雾来确定火灾。然而,由于来自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62A的探测光的路径彼此相似,因此在此将举例描述使用来自第一发光单元61A的探测光探测烟雾的情况。
首先,如图9的箭头所示,第一发光单元61A沿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输出探测光。探测光通过穿过发生空间32A照射到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通过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初次地反射到上侧(+Z方向),并且照射至电路板6A的吸收层600A。在本说明书中,由于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如前述地配置,因此初次反射的探测光以相对于电路板6A的吸收层600A形成90度的状态下被照射。此外,至少一部分探测光被吸收层600A吸收,且除了被吸收层600A吸收的部分之外,照射至吸收层600A的探测光的其他部分被吸收层600A反射,在相对于吸收层600A形成90度的状态下反射,并且照射至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随后,照射至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的探测光被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反射,并通过发生空间32A返回至第一发光单元61A侧。
此外,例如,当烟雾通过参考图8描述的气流流入发生空间32A时,由发生空间32A产生散射光,散射光由图2的光接收单元63A接收,且探测器100A根据散射光的接收光量探测烟雾,以确定火灾。特别是,如上参考图9的箭头所述,由于防止来自第一发光单元61A的探测光被反射而不会在遮光空间3A中被散射并被光接收单元63A接收,探测器100A可准确地探测烟雾并可靠地确定火灾。
(实施例1的功效)
如前述,根据实施例1,例如,通过在与由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第二发光侧光轴621A、及光接收侧光轴631A定义的平面交集的方向上初次反射从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62A发射的探测光,可以防止来自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62A的探测光在遮光空间3A中仅被反射一次之后直接入射在光接收单元63A上。因此,可降低探测光对火灾的确定的不利影响程度。
另外,例如,当通过使形成遮光空间3A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中的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和第二发光侧光轴621A的至少一部分倾斜而形成反射单元时,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可用作光反射单元。从而,不需要用于配置反射单元的专用元件,可减少探测器100A的元件数量,并可减少探测器100A的重量和成本。
另外,例如,在反射单元对应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初次反射的探测光在初次地反射后在遮光空间3A中被反射一次并返回到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的情况下,通过将返回的探测光反射至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62A的一侧,可防止返回至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的探测光入射到光接收单元63A上。因此,可进一步降低探测光对火灾的确定的不利影响程度。另外,例如,在发生空间32A中存在与探测目标物相对应的烟雾的情况下,除了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的初次反射之前的探测光之外,可允许在初次反射之后返回的探测光通过发生空间32A。因此,可能增加发生空间32A中的光量,并且可能提供具有相对高灵敏度的散射光探测器。
此外,例如,通过吸收层600A初次地反射从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62A发射的探测光,探测光可被吸收层600A吸收。因此,可以减弱初次反射之后的探测光的强度,并可进一步降低探测光对火灾的确定的不利影响程度。
此外,例如,通过将从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62A发射的探测光初次反射至附接面11A侧,可在与通常可能沉积灰尘的一侧相对应的下侧(-Z方向)的相对侧上朝向上侧(+Z方向)初次反射探测光。因此,可防止探测光由于灰尘对探测光的反射而入射在光接收单元63A上,并可进一步降低探测光对确定火灾的不利影响程度。
另外,由于可探测烟雾,例如,当探测目标物是烟雾时,可通过探测烟雾来可靠地确定火灾。
[实施例2]
然后,将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火灾探测装置。实施例2对应下面描述的光引导单元对应用于引导下面描述的部分探测光的导光空间的模式,并且从下面描述的发光单元侧到下面描述的光接收单元侧的导光空间是包括在内。
(配置)
首先,将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探测器的配置。图10是根据实施例2的探测器的透视图,图11是探测器的仰视图,图12是探测器的侧视图,图13是沿图11的A-A线条的剖视图,及图14是探测器中的电路板和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一部分的仰视图。为了便于描述,在图11中省略了图10的引导部分22B和肋件23B,在图12和图13中省略了图10的肋件23B,并且在图14中仅示出了电路板6B的一部分。
在以下描述中,各附图中所示的X-Y-Z是彼此正交的方向。具体来说,Z方向是垂直方向(即是,重力作用的方向),且X方向和Y方向是与垂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例如,Z方向称为高度方向,+Z方向称为上侧(平面),且-Z方向称为下侧(底面)。另外,在所示的探测器100B中,与下面的[X-Y-Z方向]相关的术语是用于描述各个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或方向)的方便表达。在以下描述中,参考图13的遮光空间3B的中心位置,将远离遮光空间3B的方向称为「外侧」,并将接近遮光空间3B的方向称为「内侧」。在以下,在描述探测器100B的整体配置之后,将描述特别特征配置的细节。
在这些图的每一者中示意的探测器100B是散射光探测器和警报单元,其通过探测与包含在气体中的探测目标物相对应的烟雾来监视和警告火灾的发生。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通过附接至与被监视区域中的天花板的下侧(-Z方向)(即是,下表面)上的表面对应的安装面900B来使用探测器100B。例如,探测器100B包括附接基座1B、外罩体2B、遮光空间3B、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防虫网5B、电路板6B、及图14的导光空间7B。
(配置-附接基座)
附接基座1B是将外罩体2B附接至安装面900B的附接单元。附接基座1B的具体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附接基座1B具有与面向安装面900B的表面相对应的附接面11B,通过已知的固定单元(例如,螺钉或配件结构)固定至外罩体2B与安装面900B之间的安装面900B,并且整体由圆盘形树脂制成。
(配置-外罩体)
然后,图13的外罩体2B是覆盖对应探测器100B的元件的遮光空间3B、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防虫网5B、电路板6B、及导光空间7B(以下称为待容纳物件)的罩体。具体是,外罩体2B经由附接基座1B附接至安装面900B。例如,外罩体2B整体由圆盘状树脂制成。外罩体2B的配置的具体类型是任意的。例如,外罩体2B包括图10的主体21B、引导部分22B、及肋件23B。
(配置-外罩体-主体)
主体21B是容纳待容纳物件的容纳单元,具体地由设置在高度方向(Z方向)的上侧(+Z方向)上的圆柱部分和直径从圆柱部分朝向下侧(-Z方向)减小的锥形部分形成,并且包括例如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B。
(配置-外罩体-主体-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
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B是允许含有烟雾的气体流入及/或流出遮光空间3B的流入/流出开口,并且相对于与附接面11B实质上正交的方向(Z方向),从主体21B中的附接面11B朝向相反侧(-Z方向)设置。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B的具体配置是任意的。例如,如图11所示,多个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B设置在分割点21aB周围。在本说明书中,分割点21aB是将流入遮光空间3B的气体和从遮光空间3B流出的气体分开的点,具体而言是下侧(-Z方向)上的主体21B的一部分,且例如是主体21B和位于探测点31B正下方的引导部22B彼此相互连接的部分。
(配置-外罩体-引导部分)
图13的引导部分22B是设置在相对于与附接面11B实质上正交的方向(Z方向)的经由主体21B从附接面11B的相反侧(-Z方向)上的引导构件,具体来说具有比主体21B整体的直径小的直径,并且包括例如引导部分侧倾斜部分221B。
(配置-外罩体-引导部分-引导部分侧倾斜部分)
引导部分侧倾斜部分221B是引导气体的引导单元,使得气体通过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B流入遮光空间3B,并且具体地通过使在主体21B侧上的引导部分22B的至少一部分倾斜,使得此部分朝向分割点21aB侧(即是,沿着XY平面从外侧向内侧)接近附接面11B来形成。
(配置-外罩体-引导部分-肋件)
图10的肋件23B是引导气体的引导单元,使得气体通过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B流入遮光空间3B中,并且具体地用作加强单元,其在用作引导单元的同时相对于主体21B固定和加强引导部分22B。肋件23B的具体配置是任意的。例如,肋件23B设置在主体21B和引导部分22B之间。另外,八个肋件23B相对于分割部分21aB径向地设置,以两个径向组合相互分隔多个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B。
(配置-遮光空间)
然后,图13的遮光空间3B是遮挡来自外部的光的遮光区域,且具体而言是由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和电路板6B围绕的空间。遮光空间3B的具体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遮光空间3B是包括探测点31B和发生空间32B的空间。
(配置-遮光空间-探测点)
探测点31B是遮光空间3B中的点,且是当作用于探测烟雾的基准的点。例如,探测点31B对应图11所示和下面描述的第一发光侧光轴611B、第二发光侧光轴621B、及光接收侧光轴631B彼此交集的位置。例如,探测点31B对应在水平方向(与XY平面平行的方向)上靠近探测器100B的中心的位置。
(配置-遮光空间-发生空间)
发生空间32B是遮光空间3B中的空间,是烟雾流入的探测空间,且具体而言是围绕探测点31B的空间。例如,发生空间32B是用从下面描述的第一发光单元61B或第二发光单元62B发射的探测光照射的空间,并且是可产生由光接收单元63B接收的散射光的空间。
(配置-烟雾探测单元罩体)
然后,图13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是分隔遮光空间3B的分隔单元。具体来说,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与电路板6B一起围绕遮光空间3B,并且是形成遮光空间3B的遮光区域形成构件。下面将描述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的细节。
(配置-防虫网)
然后,图13的防虫网5B是防止外罩体2B外的昆虫侵入遮光空间3B中的驱虫单元。具体是,防虫网5B防止昆虫进入遮光空间3B,同时允许气体通过防虫网5B的小孔从外罩体2B的外部流入遮光空间3B中。防虫网5B的具体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防虫网5B具有平坦形状且与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分开形成。另外,仅设置一防虫网5B以覆盖整个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B。
(配置-电路板)
然后,图13的电路板6B是安装有探测器100B具有的每个元件的安装单元,是分隔遮光空间3B的分隔单元,并且具体地围绕遮光空间3B与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一起。电路板6B的具体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电路板6B至少包括图11的第一发光单元61B、第二发光单元62B、及光接收单元63B。下面将描述包括这些各个单元的电路板6B的细节。
(配置-导光空间)
图11的导光空间7B为导光单元,具体地引导与光相对应的部分探测光,此光仅是从第一发光单元61B和第二发光单元62B发射的探测光的一部分,而没通过发生空间32B。下面将描述导光空间7B的细节。
(配置-细节)
然后,将描述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电路板6B、及导光空间7B的细节。为了便于描述,将按顺序描述电路板6B、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及导光空间7B。
(配置-细节-电路板)
图15是探测器中的电路板和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且图16是探测器中的电路板和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一部分的透视图。例如,电路板6B用以在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和电路板6B之间形成图14的导光空间7B,使用任意固定单元被固定至外罩体2B的内部,具有整体沿XY平面延伸的平板形状,并包括图15的吸收层600B、反射层601B、以及定位孔602B和图11的第一发光单元61B、第二发光单元62B、及光接收单元63B。
(配置-细节-电路板-吸收层)
图15的吸收层600B是吸收光的吸收单元,具体地吸收由遮光空间3B内部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反射的光,并且是设置在与分隔电路板6B中的遮光空间3B的壁对应的部分的整个表面上的层。吸收层600B的具体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吸收层600B是涂上具有高吸收率的已知黑色光吸收材料或由吸收材料形成的层。
(配置-细节-电路板-反射层)
图15的反射层601B是反射单元,其反射与光相对应的部分探测光,此光仅是以预定反射率从第一发光单元61B和第二发光单元62B发射的探测光的一部分,具体地形成导光空间7B,并且具有与下面描述的导光空间凹槽46B的形状对应的形状。「预定反射率」是预先决定的反射率,且具体来说是至少高于吸收层600B的反射率的反射率。反射层601B的具体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反射层601B是重叠设置在吸收层600B的表面上的层,并且是由具有预定反射率的材料形成的层。例如,反射层601B是由具有预定反射率的丝材料形成的层。
(配置-细节-电路板-定位孔)
图15的定位孔602B是相对于电路板6B定位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的定位单元。例如,其设置三个定位孔602B。
(配置-细节-电路板-第一发光单元)
图11的第一发光单元61B是探测流入遮光空间3B中的烟雾的探测单元,具体来说是沿着第一发光侧光轴611B朝向遮光空间3B中的发生空间32B发射探测光的第一发光单元,并安装在电路板6B上。在本说明书中,第一发光侧光轴611B是指示输出来自第一发光单元61B的探测光的直线方向的轴,具体地是至少与光接收侧光轴631B交集的轴,对应例如连接输出探测光的第一发光单元61B的一部分和探测点31B的直线,并且对应图11中虚拟示出的直线。第一发光单元61B的配置的具体类型是任意的。例如,第一发光单元61B包括图13的第一发光元件612B和第一发光侧光学元件613B。
第一发光元件612B是输出探测光的探测光输出单元,并且是例如输出蓝色探测光的发光二极管。另外,第一发光侧光学元件613B是将来自第一发光元件612B的探测光引导至遮光空间3B侧的探测光引导单元,并且例如是棱镜。此外,包括第一发光元件612B和第一发光侧光学元件613B的第一发光单元61B被配置以通过第一发光侧光学元件613B将大部分探测光从第一发光元件612B输出到遮光空间3B,并将来自第一发光元件612B的未被输出到遮光空间3B的一部分探测光输出至图14的导光空间7B作为部分探测光。
(配置-细节-电路板-第二发光单元)
图11的第二发光单元62B是探测流入遮光空间3B中的烟雾的探测单元,具体来说是沿着第二发光侧光轴621B朝向遮光空间3B中的发生空间32B发射探测光的第二发光单元,并安装在电路板6B上。在本说明书中,第二发光侧光轴621B是指示输出来自第二发光单元62B的探测光的直线方向的轴,具体地是至少与光接收侧光轴631B交集的轴,对应例如连接输出探测光的第二发光单元62B的一部分和探测点31B的直线,并且对应图11中虚拟示出的直线。第二发光单元62B的配置的具体类型是任意的。例如,第二发光单元62B包括图15的第二发光元件622B和第二发光侧光学元件(未示出)。
第二发光元件622B是输出探测光的探测光输出单元,并且是例如输出红色探测光的发光二极管。另外,第二发光侧光学元件(未示出)类似于第一发光单元61B的第一发光侧光学元件613B。即是,第二发光侧光学元件是将来自第二发光元件622B的探测光引导至遮光空间3B侧的探测光引导单元,并且例如是棱镜。此外,包括第二发光元件622B和第二发光侧光学元件的第二发光单元62B被配置以通过第二发光侧光学元件613B将大部分探测光从第二发光元件622B输出到遮光空间3B,并将来自第二发光元件622B的未被输出到遮光空间3B的一部分探测光输出至图14的导光空间7B作为部分探测光。
(配置-细节-电路板-光接收单元)
图11的光接收单元63B是探测流入遮光空间3B的烟雾的探测单元,具体来说是接收当从第一发光单元61B或第二发光单元62B发射的探测光被沿着光接收侧光轴631B流入遮光空间3B的发生空间32B的烟雾散射时所产生的散射光的光接收单元,并安装在电路板6B上。在本说明书中,光接收侧光轴631B是指示光接收单元63B接收散射光的方向的轴。例如,光接收侧光轴631B在探测点31B处与第一发光侧光轴611B和第二发光侧光轴621B相交,对应连接接收散射光的光接收单元63B的一部分和探测点31B的直线,且对应图11中虚拟示出的直线。此外,光接收侧光轴631B、第一发光侧光轴611B、及第二发光侧光轴621B的方向和配置可任意设置,只要光接收侧光轴631B和第一发光侧光轴611B彼此相交的点至少在遮光空间3B内,且光接收侧光轴631B和第二发光侧光轴621B彼此交集的点位于遮光空间3B内就好。在本说明书中,例如,下面的描述将在假设方位和配置被设置成使得各个光轴在对应一点的探测点31A处彼此相互交集,并且各个光轴设置在与XY平面平行的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下进行。另外,在下面的描述中,由光接收侧光轴631B、第一发光侧光轴611B、及第二发光侧光轴621B定义的平面称为「光轴定义平面」。请即重新参考图11,光接收单元63B的特定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光接收单元63B包括图15的光接收元件632B和光接收侧光学元件(未示出)。
光接收元件632B是接收散射光的探测光输出单元,并且例如是光电二极管。另外,光接收侧光学元件(未示出)类似于第一发光单元61B的第一发光侧光学元件613B,即是,是散射光引导单元,其将入射到其上的散射光引导到光接收元件632B,例如棱镜。此外,包括光接收元件632B和光接收侧光学元件的光接收单元63B被配置以从发生空间32B接收散射光,并穿过导光空间7B从第一发光单元61B和第二发光单元62B接收部分探测光。
(配置-细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
图17是从附接面侧观察的状态下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透视图,且图18是从附接面侧的相对侧观察的状态下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透视图。例如,各个图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被用以形成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与电路板6B之间的导光空间7B,使用任意固定单元(例如,螺钉、粘合剂、接合结构、或装配结构)被固定至电路板6B上,通过具有与形成电路板6B的吸收层600B的吸收材料相同性质的已知材料形成,由具有中空部分的黑色树脂制成,且包括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41B、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基板面向开口42B、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B、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元件容纳部分44B、定位突起部45B、及导光空间凹槽46B。
(配置-细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
图13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41B是允许含有烟雾的气体流入及/或流出遮光空间3B的流入/流出开口,具体来说是设置在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中的开口,且例如是相对于与附接面11B实质上正交的方向(Z方向),从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的附接面11B朝向相反侧(-Z方向)设置的开口。仅设置一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41B。
(配置-细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基板面向开口)
图17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基板面向开口42B是可设置在电路板6B侧的开口,如图13所示,并且例如具有比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41B的直径更大的直径。
(配置-细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
图17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B是沿与光轴定义平面交集的方向初次反射从第一发光单元61B和第二发光单元62B的每一者发射的探测光的反射单元,具体来说通过使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的至少一部分倾斜在第一发光侧光轴611B和第二发光侧光轴621B上而形成,并且对应例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的侧壁。
(配置-细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元件容纳部分)
图17和图18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元件容纳部分44B是容纳元件的元件容纳单元,并且包括例如彼此类似地配置的第一发光单元容纳部分441B、第二发光单元容纳部分442B、及光接收单元容纳部分443B。
(配置-细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元件容纳部分-第一发光单元容纳部分)
图17的第一发光单元容纳部分441B容纳第一发光单元61B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一发光侧光学元件613B的至少一部分),例如,通过第一发光单元基板侧开口441aB与电路板6B侧连通,并通过图15的第一发光单元遮光空间侧开口441bB与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中空部分(即是,遮光空间3B)侧连通。
(配置-细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元件容纳部分-第二发光单元容纳部分)
图17的第二发光单元容纳部分442B容纳第二发光单元62B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二发光侧光学元件(未示出)的至少一部分),例如,通过第二发光单元基板侧开口442aB与电路板6B侧连通,并通过图18的第二发光单元遮光空间侧开口442bB与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中空部分侧连通。
(配置-细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元件容纳部分-光接收单元容纳部分)
图17的光接收单元容纳部分443B容纳光接收单元63B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光接收侧光学元件(未示出)的至少一部分),例如,通过光接收单元基板侧开口443aB与电路板6B侧连通,并通过光接收单元遮光空间侧开口(未示出)与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的中空部分侧连通。
(配置-细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元件容纳部分-定位突起部)
图17的定位突起部45B是相对于电路板6B定位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的定位单元,且具体来说***图15的定位孔602B中。例如,其设置三个定位突起部45B。
(配置-细节-烟雾探测单元罩体-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元件容纳部分-导光空间凹槽)
图17的导光空间凹槽46B形成导光空间7B,并且是设置在电路板侧面向表面400B上的凹槽,此表面400B是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元件容纳部分44B中面向电路板6B的表面。导光空间凹槽46B的具体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导光空间凹槽46B形成将第一发光单元基板侧开口441aB、第二发光单元基板侧开口442aB、及光接收单元基板侧开口443aB彼此连接的凹槽。
(配置-细节-导光空间)
图14的导光空间7B为导光单元,其将来自第一发光单元61B的部分探测光和来自第二发光单元62B的部分探测光引导至光接收单元63B,而没通过发生空间32B。导光空间7B的具体类型或配置是任意的。例如,导光空间7B从第一发光单元61B和第二发光单元62B的一侧延伸到光接收单元63B的一侧,包括图15的反射层601B,被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B的至少一部分(具体来说,图17的导光空间凹槽46B)和电路板6B的至少一部分(具体来说,对应反射层601B的部分)围绕,并且是烟雾不能流入的密闭空间。
(气流)
然后,将描述如前述配置的探测器100B中的气流。图19是使用白色箭头示意图13中的气流的附图。当由于火灾发生所产生的含有烟雾的气体从所有方向移动时,探测器100B将气体带入遮光空间3B中以探测气体,并且能够迅速且可靠地确定火灾的发生。在本说明书中,参考图19,例如,将描述当由于火灾引起的含烟雾的气体从图的左侧朝向探测器100B移动时的气流的实例。
首先,如图19的白色箭头所示,朝向探测器100B移动的气体通过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B、防虫网5B、及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41B流入遮光空间3B中。在此情况下,由于图14的导光空间7B是如前述的密闭空间,因此气体不会流入导光空间7B中。之后,气体通过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41B、防虫网5B、及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211B流出至遮光空间3B的外部。
(火灾的确定)
然后,将描述如前述配置的探测器100B火灾发生的确定。探测器100B通过从第一发光单元61B和第二发光单元62B的至少一者发射探测光以探测烟雾来确定火灾。作为烟雾探测方案和火灾确定的具体内容,可能使用包括已知方案的任意方案。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状态理解程序)
然后,将描述由如前述配置的探测器100B执行的状态理解程序。在本说明书中,「状态理解程序」是用于理解探测器100B的状态的程序,并且具体地是用于理解第一发光单元61B、第二发光单元62B、或光接收单元63B的状态的程序。状态理解程序的具体内容是任意的。例如,探测器100B的控制单元(未示出)每隔预定时间连续且重复地执行从第一发光单元61B和第二发光单元62B输出探测光的控制操作。当执行此控制操作时,确定光接收单元63B是否接收到具有预先决定的参考范围内的光量的探测光以理解状态。
具体是,首先,探测器100B的控制单元(未示出)执行从第一发光单元61B输出探测光的控制操作。在此情况下,当图13的第一发光单元61B正常时,第一发光单元61B输出探测光,并且大部分探测光输出至遮光空间3B并在遮光空间3B内反复反射衰减以接近光接收单元63B的探测极限。另一方面,来自第一发光单元61B的未输出到遮光空间3B的探测光的至少一部分作为部分探测光输出到图14的导光空间7B,被导光空间7B中的反射层601B反复反射,并接着以允许光接收单元63B充分探测的水平入射到光接收单元63B上。此外,当光接收单元63B接收的部分探测光量在参考范围内时,探测器100B的控制单元(未示出)理解第一发光单元61B和光接收单元63B都是正常的,并且通过例如探测器100B的指示灯(未示出)显示和输出(例如,以绿色点亮五秒等)信息。另外,当光接收单元63B接收的部分探测光量不在参考范围内时,探测器100B的控制单元(未示出)理解第一发光单元61B或光接收单元63B中的至少一异常,并且通过例如探测器100B的指示灯(未示出)显示和输出(例如,以红色重复闪烁等)信息。另外,探测器100B的控制单元(未示出)执行从第二发光单元62B输出探测光的控制操作,并且执行与执行从第一发光单元61B输出探测光的控制操作的情况类似的程序。如此,可能使用穿过导光空间7B的部分探测光来理解状态。
(实施例2的功效)
如前述,根据实施例2,例如,通过引导对应光的部分探测光,此光为从第一发光单元61B和第二发光单元62B发射至光接收单元63B而没通过发生空间32B的探测光的一部分,仅是用以理解第一发光单元61B、第二发光单元62B、或光接收单元63B的状态,可允许部分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63B。因此,可理解第一发光单元61B、第二发光单元62B、或光接收单元63B的状态。特别是,例如,通过包括导光空间7B,可通过围绕特定空间自由地设定导光空间7B的路径。因此,例如,不需要在探测器100B中引导诸如光纤的导光构件,并且可能提高探测器100B的可制造性。另外,例如,由于导光空间7B的内部可以是中空的,因此可减少用于形成导光空间7B的材料的量,因此可降低探测器100B的成本和重量。
另外,例如,当导光空间7B包括反射层601B时,可防止部分探测光在导光空间7B中衰减。因此,可以可靠地使部分探测光入射在光接收单元63B上。
另外,由于导光空间7B例如被电路板6B的至少一部分围绕,因此不需要设置用于形成导光空间7B的专用元件。因此,可减少元件的数量,并且可降低探测器100B的成本和重量。
另外,例如,当导光空间7B是密闭空间时,可防止与探测目标物对应的烟雾流入导光空间7B中。因此,无论探测目标物流入发生空间32B,都可使部分探测光稳定地入射在光接收单元63B上,因此始终可能准确地理解第一发光单元61B和第二发光单元62B、或光接收单元63B的状态。
另外,当探测目标物是烟雾时,例如,可探测到烟雾,因此可通过探测烟雾来可靠地确定火灾。
[实施例3]
然后,将描述根据实施例3的火灾探测装置。实施例3对应包括下面描述的抑制环境光入射到探测空间中的入射抑制单元、及通过将下面描述基座的预定部分形成凹形而获得下述的凹部的模式。
(配置)
首先,将描述根据实施例3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配置。图20是示意根据实施例3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状况的侧视图。图21是示意移除如下所述的附接基座的状态下的火灾探测装置的仰视图。图22是沿图21的A-A线条的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图20的X方向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右方向(+X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左方向,且-X方向是在火灾探测装置的右方向),图21的Y方向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后方向(+Y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向前方向,且-Y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向后方向),及图20的Z方向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垂直方向(+Z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向上方向,且-Z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向下方向)。另外,参考下面描述的图22的探测空间的中心位置,远离下面描述的探测空间的方向称为「外侧」,并且接近下面描述的探测空间的方向称为「内侧」。
火灾探测装置1C是探测并报告气体中包含的探测目标物(例如,烟雾等)的装置。火灾探测装置1C安装在建筑物内部的建筑物的天花板部分的下表面上的安装面2C上,并如图20至图22所示包括附接基座10C、外罩体20C、内罩体30C、流入空间40C、防虫网50C、探测空间60C、探测器罩体70C、探测器主体80C、端子板90C、及基板100C。
(配置-附接基座)
请即重新参考图20,附接基座10C是将外罩体20C附接至安装面2C的附接单元。附接基座10C使用例如用于火灾探测装置的已知附接基座(例如,由树脂制成的实质上板状的附接基座等)来配置,并且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至安装面2C,如图20所示。
(配置-外罩体)
外罩体20C是罩体,其覆盖内罩体30C、流入空间40C、防虫网50C、探测空间60C、探测器罩体70C、探测器主体80C、端子板90C、及基板100C。外罩体20C由例如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包括外一罩体主体21C、一顶面部分22C、第一肋件部分23C和第二肋件部分24C,如图20至图22所示。
在这些部分中,外罩体主体21C是外罩体20C的基本结构。外罩体主体21C由例如其上表面和下表面敞开的基本上中空的圆柱体形成,其设置成使得外罩体主体21C的上端部分与附接基座10C的下表面接触,如图20所示,并通过装配结构(或固定工具)等固定至附接基部10C。
另外,顶面部分22C是分隔流入空间40C的分隔单元。顶面部分22C由例如实质上圆形的板状主体形成,并实质上水平地设置在外罩体主体21C的下方,如图20至图22所示。另外,如图21所示,显示孔22aC设置在顶面部分22C中。显示孔22aC是用于引导通过图21的导光104aC和显示孔22aC将从下述的显示单元照射的光至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部的通孔。
另外,第一肋件部分23C是分隔流入空间40C的分隔单元。第一肋件部分23C由实质上板状的主体形成,并且垂直地设置在外罩体主体21C和顶面部分22C之间。具体来说,如图20和图22所示,多个第一肋件部分23C从外罩体20C的中心附近径向地设置,并连接至外罩体主体21C和顶面部分22C。
另外,第二肋件部分24C是分隔流入空间40C的分隔单元。第二肋件部分24C由大致板状的主体形成,并且垂直地设置在外罩体主体21C和顶面部分22C之间。具体来说,如图20和图22所示,多个第二肋件部分24C设置在相邻的第一肋件部分23C的内端部分之间,并连接至外罩体主体21C和顶面部分22C。
(配置-流入空间)
请即重新参考图20,流入空间40C是用于允许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部的气体流入火灾探测装置1C的空间。在外罩体20C的内部形成有多个流入空间40C。具体来说,如图20和图22所示,在外罩体20C的内部空间中由顶面部分22C、第一肋件部分23C、第二肋件部分24C、及内罩体30C围绕的空间形成流入空间40C。
(配置-内罩体)
内罩体30C是覆盖探测空间60C、探测器罩体70C、探测器主体80C、及基板100C的罩体,是分隔流入空间40C的分隔单元。内罩体30C例如是上表面敞开的实质上中空的圆柱体,由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并如图22所示设置,使得内罩体30C的下侧部分通过外罩体20C内侧的流入空间40C面向外罩体20C的上表面部分22C。另外,如图22所示,第一开口30aC形成在内罩体30C的下侧部分中。第一开口30aC是用于将流入流入空间40C的气体送到探测空间60C的开口,并且设置在内罩体30C的下侧部分的实质上中心部分及其附近,如图22所示。
(配置-探测空间)
探测空间60C是用于探测探测目标物的空间。如图22所示,在内罩体30C的内部空间中由探测器罩体70C和探测器主体80C围绕的空间形成探测空间60C。
(配置-探测器罩体)
探测器罩体70C是分隔探测空间60C的分隔单元,并且是抑制环境光入射到探测空间60C中的入射抑制单元。探测器罩体70C是其上表面是敞开的基本上中空的圆柱体,并且由具有遮光特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另外,如图22所示,探测器罩体70C设置成使得探测器罩体70C的下侧部分通过第一开口30aC和内罩体30C内侧的流入空间40C面向外罩体20C的顶面部分22C,并固定至探测器主体80C。另外,如图22所示,第二开口70aC形成在探测器罩体70C的下侧部分中。第二开口70aC是用于允许从第一开口30aC送出的气体流入探测空间60C的开口,并如图22所示,其设置在探测器罩体70C的下侧部分中与第一开口30aC对应的部分处。「探测器罩体70C」对应权利要求中的「罩体部分」。
(配置-防虫网)
防虫网50C是用于防止存在于火灾探测装置1C外部的昆虫侵入探测空间60C的网体。防虫网50C使用网状和圆形网构造,并且如图22所示附接至探测器罩体70C。
(配置-探测器主体)
探测器主体80C是附接探测器罩体70C的附接单元,是抑制环境光入射到探测空间60C的入射抑制单元。探测器主体80C例如是由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的厚板状主体(例如,实质上圆形的板状主体),其设置在探测器罩体70C的基板100C侧(在图22中,上侧)上,具体地设置以覆盖探测器罩体70C的上表面,如图22所示,并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至基板100C。下面将描述探测器主体80C的配置的细节。另外,探测器主体80C对应权利要求中的「基座部分」。
(配置-端子板)
请即重新参考图22,端子板90C是容纳内罩体30C、探测器罩体70C、探测器主体80C、及基板100C的容纳单元。端子板90C具有下表面敞开的实质上中空的圆柱形状,并且由例如具有遮光特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另外,如图22所示,端子板90C设置以从上方覆盖内罩体30C、探测器罩体70C、探测器主体80C、及基板100C,通过装配结构等固定至外罩体20C,并通过形成在附接构件91C中的第一附接孔(未示出)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至附接基部10C。
(配置-基板)
基板100C是安装有各种电路(未示出)的安装单元。基板100C是使用例如已知的平板状电路板等配置,如图22所示,端子板90C中的端子板90C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以实质上水平方式设置,并且通过形成在端子板90C中的附接孔(未示出)和形成在附接构件91C中的第二附接孔(未示出)通过固定工具固定至端子板90C。
此外,除了将用于传统火灾探测装置1C的下面描述的图23(a)的元件C(例如,已知的电气元件)安装在基板100C上的事实之外,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光接收单元、显示单元、连通单元、电源单元、控制单元、及储存单元(所有这些都未示出)安装在基板100C上。
(配置-基板-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
在这些单元中,第一发光单元是用探测光(以下称为「第一探测光」)照射探测空间60C的第一发光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的发光元件(例如,红外线二极管(LED)等)来配置。另外,第二发光单元是用具有与第一探测光的波长不同的波长的探测光(以下称为「第二探测光」)照射探测空间60C的第二发光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的发光元件(例如,蓝色LED等)来配置。另外,光接收单元是接收由于烟雾而从第一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的散射光,根据接收的散射光输出第一光接收信号,接收从第二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二探测光相对于烟雾的散射光,并根据接收的散射光输出第二光接收信号的光接收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的光接收元件(例如,光电二极管等)来配置。另外,安装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方法是任意的。在实施例3中,执行安装以能够避免通过下面描述的各种棱镜透镜部分直接接收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例如,如下面描述的图23(b)所示,第一发光单元和光接收单元安装在第一发光单元的光轴L1C(以下称为「第一发光侧光轴L1C」)与光接收单元的光轴L3C(以下称为「光接收侧光轴L3C」)之间的角度约为135°的位置处。另外,第二发光单元和光接收单元安装在第二发光单元的光轴L2C(以下称为「第二发光侧光轴L2C」)与光接收侧光轴L3C之间的角度约为90°的位置处。上述「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光接收单元」对应权利要求中的「探测单元」。
(配置-基板-显示单元、连通单元、及电源单元)
此外,显示单元是通过向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部照射光(以下称为「显示光」)来显示指定信息(例如,指示是否存在探测到火灾的信息)的显示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的显示单元(LED等)来配置。显示单元的光投射方法是任意的。其实例包括通过***到设置在下面描述的外罩体20C的探测器罩体70C、探测器主体80C、和内罩体30C和显示孔22aC的每一者中的***孔(未示出)中的导光104aC将显示单元的显示光引导向火灾探测装置1C的外部的光投射。另外,连通单元是与外部装置(例如,接收器等)连通的连通单元。另外,电源单元是将从商用电源或电池(未示出)供应的电力供应到火灾探测装置1C的每个单元的电源单元。
(配置-基板-控制单元和储存单元)
另外,控制单元是控制火灾探测装置1C的控制单元。具体是,控制单元是包括一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和诸如随机存取记忆体(Random AccessMemory,RAM)的内部记忆体的电脑,所述随机存取记忆体用于储存在CPU上解译及执行的各种程序(包括诸如OS的基本控制程序和在OS上启动以实现特定功能的应用程序)、一程序、及各种数据。另外,储存单元是储存供火灾探测装置1C的操作所需的程序和各种数据的储存单元。使用可重写记录媒体配置储存单元。例如,可使用诸如快闪记忆体的非挥发性记录媒体。
(配置-探测器主体的配置的细节)
然后,将描述探测器主体80C的配置的细节。图23是表示探测器主体80C的附图,图23(a)是平面图,且图23(b)是仰视图。在图23(b)中,第一发光侧光轴L1C、第二发光侧光轴L2C、和光接收侧光轴L3C由虚线表示。然而,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可使用任意方法和材料将探测器主体80C制造成任意形状。
在实施例3中,如图23所示,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C、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C、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C、及腔室部分82C设置在探测器主体80C中。
(配置-探测器主体的配置的细节-第一棱镜透镜部分、第二棱镜透镜部分、和第三棱镜透镜部分)
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C用以改变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一探测光的方向,使得第一探测光进入探测空间60C(具体是,改变第一探测光的方向,使得方向基本平行于探测空间6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的侧表面)。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C使用例如已知的棱镜透镜(此描述类似地应用于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C和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C)来配置,并如图23所示,其设置在下面描述的第一腔室部分83C中。另外,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C改变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探测光的方向,使得第二探测光进入探测空间60C,并且设置在如下所述的第二腔室部分84C中,如图23所示。另外,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C改变从探测空间60C接收的散射光的方向,使得散射光进入光接收单元,并且设置在如下所述的第三腔室部分85C中,如图23所示。
(配置-探测器主体的配置的细节-腔室部分)
请即重新参考图22,腔室部分82C用以支撑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C、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C、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C、和探测器罩体70C。如图22和图23所示,腔室部分82C设置在探测器主体80C的下表面上,并包括第一腔室部分83C、第二腔室部分84C、和第三腔室部分85C。
在这些部分中,第一腔室部分83C支撑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C和探测器罩体70C的一部分,由例如其上表面和下表面敞开的中空主体形成(此描述类似地应用于第二腔室部分84C和第三腔室部分85C),并设置在与第一发光单元对应的位置,如图23所示。另外,如图23所示,用于允许从第一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进入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C的第一入射端口83aC和用于允许其方向被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C改变的第一探测光进入探测空间60C的第一入射端口83bC被设置在第一腔室部分83C中。
另外,第二腔室部分84C支撑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C和探测器罩体70C的另一部分,并设置在与第二发光单元对应的位置,如图23所示。此外,如图23所示,用于允许从第二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二探测光进入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C的第二入射端口84aC和用于允许其方向被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C改变的第二探测光进入探测空间60C的第二入射端口84bC被设置在第二腔室部分84C中。
另外,第三腔室部分85C支撑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C和探测器罩体70C的另一部分,并且设置在与光接收单元相对应的位置,如图23所示。此外,如图23所示,用于允许来自探测空间60C的散射光进入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C的第三入射端口85aC和用于允许其方向被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C改变的散射光进入光接收单元的第三入射端口85bC被设置在第三腔室部分85C中。
另外,形成腔室部分82C的方法是任意的。例如,腔室部分82C和探测器主体80C可通过注射成型具有遮光特性的树脂材料而一体地形成。
另外,附接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C、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C、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C、和探测器罩体70C的方法是任意的。例如,在将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C至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C分别垂直***第一腔室部分83C至第三腔室部分85C中之后,通过装配将探测器罩体70C的上部的一部分附接至第一腔室部分83C至第三腔室部分85C。
(配置-容纳结构)
然后,将描述探测器主体80C的容纳结构。用于改善安装在基板100C上的元件C(在图23(a)中用虚线表示,以下简称为「元件C」)的容纳特性的容纳结构的特征在下面的实施例3中描述。
即是,如图23(a)所示,第一基板侧凹部86aC、第二基板侧凹部86bC、第三基板侧凹部86cC、第四基板侧凹部86dC、和第五基板侧凹部86eC设置在探测器主体80C中。
第一基板侧凹部86aC、第二基板侧凹部86bC、第三基板侧凹部86cC、第四基板侧凹部86dC、和第五基板侧凹部86eC是用于容纳元件C的凹部。第一基板侧凹部86aC、第二基板侧凹部86bC、第三基板侧凹部86cC、第四基板侧凹部86dC、和第五基板侧凹部86eC通过在基板100C侧上形成探测器主体80C的一部分(预定部分)来配置。图22中的探测器主体80C的上部分呈凹形。具体地说,如图23(a)所示,第一基板侧凹部86aC通过在基板10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呈凹形的部分中形成对应第一腔室部分83C的部分或其附近并面向元件C的部分的一部分来配置。另外,第二基板侧凹部86bC通过在基板10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呈凹形的部分中形成对应第二腔室部分84C的部分或其附近并面向元件C的部分的另一部分来配置。此外,第三基板侧凹部86cC通过在基板10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呈凹形的部分中形成对应第三腔室部分85C的部分或其附近并面向元件C的部分的另一部分来配置。另外,第四基板侧凹部86dC通过在基板10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呈凹形的部分中形成除腔室部分82C的外的部分的外缘和在其附近面向元件C的另一部分的部分来配置。另外,第五基板侧凹部86eC通过在基板10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呈凹形的部分中在除腔室部分82C的外的部分中形成与第一基板侧凹部86aC、第二基板侧凹部86bC、和第四基板侧凹部86dC相邻的部分并面向元件C的另一部分来配置。
另外,第一基板侧凹部86aC、第二基板侧凹部86bC、第三基板侧凹部86cC、第四基板侧凹部86dC、和第五基板侧凹部86eC的尺寸是任意的。在实施例3中,尺寸设定为允许容纳面向各个凹部的元件C的尺寸。具体是,关于每个凹部的平面形状的尺寸,如图23(a)所示,第四基板侧凹部86dC、第五基板侧凹部86eC、第二基板侧凹部86bC、第三基板侧凹部86cC、和第一基板侧凹部86aC的尺寸设定为按此顺序增加。然而,尺寸不限于此。例如,尺寸可根据元件C的尺寸或元件C的数量而改变。另外,每个凹部的深度希望尽可能浅,只要可容纳面向元件C即可。例如,可能基于实验结果等单独设置深度。或者,从探测器主体80C的可制造性的观点来看,可将深度设定为均匀的深度。
另外,形成第一基板侧凹部86aC、第二基板侧凹部86bC、第三基板侧凹部86cC、第四基板侧凹部86dC、和第五基板侧凹部86eC的方法是任意的。例如,第一基板侧凹部86aC、第二基板侧凹部86bC、第三基板侧凹部86cC、第四基板侧凹部86dC、第五基板侧凹部86eC、和探测器主体80C可通过注射成型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或者,可通过对由注射成型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的探测器主体80C执行凹口程序来形成凹部(此描述基本上类似地应用于形成下面描述的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的方法)。
通过此容纳结构,可将元件C收纳在第一基板侧凹部86aC、第二基板侧凹部86bC、第三基板侧凹部86cC、第四基板侧凹部86dC、和第五基板侧凹部86eC内。因此,可容易地在探测器主体80C与基板100C之间确保用于安装元件C的空间,从而可提高元件C的容纳特性。特别是,用于安装元件C的空间可形成在基板10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的部分中,这使得更容易确保空间。此外,由于第一基板侧凹部86aC、第二基板侧凹部86bC、第三基板侧凹部86cC、第四基板侧凹部86dC、和第五基板侧凹部86eC设置在基板10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的部分中的面向元件C的部分中,可有效形成用于安装元件C的空间,并且可达成紧密空间。
(配置-反射抑制结构)
然后,将描述探测器主体80C的反射抑制结构。下面在实施例3中描述用于抑制入射在探测器主体80C上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朝向光接收单元的反射的反射抑制结构的特征。
即是,如图23(b)所示,在探测器主体80C中设置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
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的每一者是用于抑制入射在探测器主体80C上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朝向光接收单元的反射的凹部。在本说明书中,例如,「抑制入射在探测器主体80C上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朝向光接收单元的反射」的陈述对应在除了朝向光接收单元的方向之外的另一方向上反射入射在探测器主体80C上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将入射到探测器主体80C上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反射向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的一部分,等等。
另外,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通过在探测空间60C侧上形成探测器主体80C的一部分(预定部分)来配置。图22中的探测器主体80C的下部分呈凹形。具体来说,如图23(b)所示,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通过在探测空间60C侧呈凹形的部分中形成第一腔室部分83C的第一入射端口83bC的附近来配置。另外,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通过在探测空间6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呈凹形的部分中形成第二腔室部分84C的第二入射端口84bC的附近和与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相邻的部分来配置。另外,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通过在探测空间6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呈凹形的部分中形成第三腔室部分85C的第三入射端口85aC的附近和与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相邻的部分来配置。
另外,安装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的方法是任意的。在实施例3中,凹部被设置在允许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进入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的位置处。具体来说,当从平面方向观察时,凹部被设置在探测空间6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的部分中与第一发光侧光轴L1C、第二发光侧光轴L2C、或光接收侧光轴L3C重叠的部分处。例如,如图23(b)所示,当从平面方向观察时,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可设置在探测器主体6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的部分中与第一发光侧光轴L1C和光接收侧光轴L3C重叠的部分处。此外,当从平面方向观察时,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可设置在探测器主体6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的部分中与第一发光侧光轴L1C、第二发光侧光轴L2C、和光接收侧光轴L3C重叠的部分处。另外,当从平面方向观察时,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可设置在探测器主体6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的部分中与第一发光侧光轴L1C、第二发光侧光轴L2C、和光接收侧光轴L3C重叠的部分处。
另外,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的尺寸是任意的。在实施例3中,具体来说,希望将每个凹部的平面形状的尺寸设置为小,尺寸被设定为允许抑制进入探测器主体80C(具体来说,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朝向光接收单元的反射的尺寸。只要可抑制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朝向光接收单元的反射,可根据例如实验结果等单独设定(在图23(b)中),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的尺寸设定为按此顺序增加。另外,每个凹部的深度期望尽可能浅,只要可抑制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朝向光接收单元的反射即可。因此,例如,可能基于实验结果等单独设定深度。
根据此反射抑制结构,可通过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抑制进入探测器主体80C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朝向光接收单元的反射。因此,即使未探测到探测目标物,也可避免光接收单元的接收光量的过度增加,并且可能保持火灾探测装置1C的探测精确度。特别是,可抑制入射在探测空间6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的侧表面上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朝向光接收单元的反射,并且可进一步避免光接收单元的接收光量的过度增加。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的动作)
然后,将描述如前述配置的火灾探测装置1C的动作。
即是,例如,在组装火灾探测装置1C时,当第一基板侧凹部86aC、第二基板侧凹部86bC、第三基板侧凹部86cC、第四基板侧凹部86dC、和第五基板侧凹部86eC设置在探测器主体80C中时,元件C容纳在第一基板侧凹部86aC、第二基板侧凹部86bC、第三基板侧凹部86cC、第四基板侧凹部86dC、和第五基板侧凹部86eC内,因此元件C可以可靠地容纳。
另外,例如,当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在火灾探测装置1C附接至安装面2C上的状态下进入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时,进入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朝向光接收单元的反射被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抑制,因此即使未探测到探测目标物,也能避免光接收单元的接收光量过度增加。
(测试结果)
然后,将描述关于火灾探测装置1C的光接收测试的测试结果。在本说明书中,「光接收测试」是当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处于探测目标物不存在于探测空间60C中的状态下被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照射时测量光接收单元的接收光量的测试。
此外,光接收测试的测试方法是任意的。例如,下面描述测试方法。即是,首先,将包括下述第一探测器主体至下述第四探测器主体的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安装在不存在探测目标物的地方。随后,仅从第一发光单元照射第一探测光60秒,并测量此时光接收单元的接收光量。然后,将测量60秒的接收光量的平均值识别为待测量的接收光量。
在本说明书中,用于光接收测试的测试物件被分成第一探测器主体至第四探测器主体的四种类型。在这些探测器主体中,第一探测器主体是探测器主体80C,其中在探测空间6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的部分中没有形成凹部。另外,第二探测器主体是探测器主体80C,其中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形成在探测空间6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的部分中。另外,第三探测器主体是探测器主体80C,其中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形成在探测空间6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的部分中。另外,第四探测器主体是探测器主体80C,其中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形成在探测空间6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的部分中。
然后,将描述光接收测试的测试结果的细节。图24是示意光接收测试的测试结果的附图。如图24所示,关于第一探测器主体的接收光量,接收光量(A/D转换值)等于30。另一方面,关于第二探测器主体至第四探测器主体的每一者的接收光量,接收光量(A/D转换值)小于30,其小于第一探测器主体的接收光量。特别是,关于第四探测器主体的接收光量,接收光量(A/D转换值)为15,因此约为第一探测器主体的接收光量的一半。
从图24所示的测试结果,可理解可抑制进入探测器主体80C的第一探测光被反射向光接收单元,并且可确认提供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的至少一或多个的有效性。
(实施例3的功效)
如前述,根据实施例3,例如,由于用以抑制环境光入射到探测空间60C中的入射抑制单元具有覆盖探测空间60C和比探测器罩体70C更靠近基板100C的探测器主体80C的外周的探测器罩体70C,且包括通过将探测器主体80C的预定部分形成凹形而获得的凹部,元件C可容纳在第一基板侧凹部86aC、第二基板侧凹部86bC、第三基板侧凹部86cC、第四基板侧凹部86dC、和第五基板侧凹部86eC之间的内部凹部。因此,在探测器主体80C和基板100C之间可容易地确保用于安装元件C的空间,从而可提高元件C的容纳特性。另外,例如,可通过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来抑制进入探测器主体80C的探测光被反射向光接收单元。因此,即使未探测到探测目标物,也可避免光接收单元的接收光量的过度增加,并且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C的探测精确度。
另外,由于预定部分包括在探测器主体80C的一部分中的基板100C侧的部分,及第一基板侧凹部86aC、第二基板侧凹部86bC、第三基板侧凹部86cC、第四基板侧凹部86dC、和第五基板侧凹部86eC形成使得元件C的至少一部分可容纳在这些凹部内,可形成用于将元件C安装在基板10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的部分中的空间,并且更容易确保空间。
另外,由于预定部分包括在基板100C侧上的部分中面对元件C的部分,因此可有效形成用于安装元件C的空间,并且可达成紧密空间。
另外,由于预定部分包括探测器主体80C的部分中的探测空间60C侧的部分,及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和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形成使得能够抑制进入探测空间60C侧上的部分的探测光被反射向光接收单元,可抑制进入探测空间60C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C的侧表面的探测光被反射向光接收单元,并可进一步避免光接收单元的接收光量的过度增加。
[实施例4]
然后,将描述根据实施例4的火灾探测装置。实施例4对应下面描述的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和下面描述的第二入射抑制单元被配置为当环境光通过下面描述的流入空间和下面描述的开口进入探测空间时,使得环境光可相对于下面描述的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或下面描述的第二入射抑制单元多次反射的模式。
(配置)
首先,将描述根据实施例4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配置。图25是示意根据实施例4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状况的侧视图。图26是示意移除附接基座的状态下的火灾探测装置的仰视图。图27是沿图26的A-A线条的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图25的X方向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右方向(+X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左方向,且-X方向是在火灾探测装置的右方向),图26的Y方向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后方向(+Y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向前方向,且-Y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向后方向),及图25的Z方向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垂直方向(+Z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向上方向,且-Z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向下方向)。另外,参考下面描述的图27的探测空间的中心位置,远离下面描述的探测空间的方向称为「外侧」,并且接近下面描述的探测空间的方向称为「内侧」。
火灾探测装置1D是探测并报告气体中包含的探测目标物(例如,烟雾等)的装置。火灾探测装置1D安装在建筑物内部的建筑物的天花板部分的下表面上的安装面2D上,并如图25至图27所示包括附接基座10D、外罩体20D、内罩体30D、流入空间40D、防虫网50D、探测空间60D、探测器罩体70D、探测器主体80D、端子板90D、及基板100D。
(配置-附接基座)
请即重新参考图25,附接基座10D是将外罩体20D附接至安装面2D的附接单元。附接基座10D使用例如用于火灾探测装置的已知附接基座(例如,由树脂制成的实质上板状附接基座等)来配置,并且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至安装面2D,如图25所示。
(配置-外罩体)
外罩体20D是抑制环境光入射至探测空间60D中的入射抑制单元,且是覆盖内罩体30D、流入空间40D、防虫网50D、探测空间60D、探测器罩体70D、探测器主体80D、端子板90D、及基板100D的罩体。在本说明书中,例如,「环境光」是在进入探测空间60D的光中除了下面描述的第一探测光和下面描述的第二探测光之外的光,并且具体地对应太阳光、照明装置的光等。外罩体20D由例如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包括外罩体主体21D、顶面部分22D、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如图25至图27所示。
在这些部分中,外罩体主体21D是外罩体20D的基本结构。外罩体主体21D由例如其上表面和下表面敞开的基本上中空的圆柱体形成,其设置成使得外罩体主体21D的上端部分与附接基座10D的下表面接触,如图25所示,并通过装配结构(或固定工具)等固定至附接基部10D。
另外,顶面部分22D是分隔流入空间40D的分隔单元。顶面部分22D由例如实质上圆形的板状主体形成,并实质上水平地设置在外罩体主体21D的下方,如图25至图27所示。另外,如图26所示,显示孔22aD设置在顶面部分22D中。显示孔22aD是用于引导通过图26的导光104aD和显示孔22aD将从下述的显示单元照射的光至火灾探测装置1D的外部的通孔。
另外,第一肋件部分23D是分隔流入空间40D的分隔单元。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24D由实质上板状的主体形成。如图27所示,多个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设置在外罩体主体21D和顶面部分22D之间,并连接至外罩体主体21D或顶面部分22D。「外罩体20D」对应权利要求中的「第二入射抑制单元」。
(配置-流入空间)
请即重新参考图25,流入空间40D是用于允许火灾探测装置1D的外部的气体流入火灾探测装置1D的空间。在外罩体20D的内部形成有多个流入空间40D。具体来说,如图25和图27所示,在外罩体20D的内部空间中由顶面部分22D、第一肋件部分23D、第二肋件部分24D、及内罩体30D围绕的空间形成流入空间40D。
(配置-内罩体)
内罩体30D是抑制环境光入射到探测空间60D中的入射抑制单元,且是用于覆盖探测空间60D、探测器罩体70D、探测器主体80D、及基板100D并分隔流入空间40D的罩体。内罩体30D例如是上表面敞开的实质上中空的圆柱体,由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并如图27所示设置,使得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通过外罩体20D内侧的流入空间40D面向外罩体20D的上表面部分22D。另外,如图27所示,第一开口30aD形成在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中。第一开口30aD是用于将流入流入空间40D的气体送到探测空间60D的开口(即是,用于流入内罩体30D的开口)。如图27所示,第一开口30aD形成小于顶面部分22D的平面形状,并且设置在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中的实质上中心部分及其附近。「内罩体30D」对应权利要求中的「第一入射抑制单元」,且「第一开口30aD」对应权利要求中的「开口」。
(配置-探测空间)
探测空间60D是用于探测探测目标物的空间。如图27所示,在内罩体30D的内部空间中由探测器罩体70D和探测器主体80D围绕的空间形成探测空间60D。
(配置-探测器罩体)
探测器罩体70D是分隔探测空间60D的分隔单元,并且是抑制环境光入射到探测空间60D中的入射抑制单元。探测器罩体70D是其上表面是敞开的基本上中空的圆柱体,并且由具有遮光特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另外,如图27所示,探测器罩体70D设置成使得探测器罩体70D的下侧部分通过第一开口30aD和内罩体30D内侧的流入空间40D面向外罩体20D的顶面部分22D,并固定至探测器主体80D。另外,如图27所示,第二开口70aD形成在探测器罩体70D的下侧部分中。第二开口70aD是用于允许从第一开口30aD送出的气体流入探测空间60D的开口,并如图27所示,其设置在探测器罩体70D的下侧部分中与第一开口30aD对应的部分处。
(配置-防虫网)
防虫网50D是用于防止存在于火灾探测装置1D外部的昆虫侵入探测空间60D的网体。防虫网50D使用网状和圆形网构造,并且如图27所示附接至探测器罩体70D。
(配置-探测器主体)
探测器主体80D是附接探测器罩体70D的附接单元,并是抑制环境光入射到探测空间60D的入射抑制单元。探测器主体80D例如是由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的厚板状主体(例如,实质上圆形的板状主体),比探测器罩体70D更靠近基板100D(图27中的上侧),具体地设置以覆盖探测器罩体70D的上表面,如图27所示,并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至基板100D。
(配置-端子板)
请即重新参考图27,端子板90D是容纳内罩体30D、探测器罩体70D、探测器主体80D、及基板100D的容纳单元。端子板90D具有下表面敞开的实质上中空的圆柱形状,并且由例如具有遮光特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另外,如图27所示,端子板90D设置以从上方覆盖内罩体30D、探测器罩体70D、探测器主体80D、及基板100D,通过装配结构等固定至外罩体20D,并通过形成在附接构件91D中的第一附接孔(未示出)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至附接基部10D。
(配置-基板)
基板100D是安装有各种电路(未示出)的安装单元。基板100D是使用例如已知的平板状电路板等配置,如图27所示,端子板90D中的端子板90D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以实质上水平方式设置,并且通过形成在端子板90D中的附接孔(未示出)和形成在附接构件91D中的第二附接孔(未示出)通过固定工具固定至端子板90D。
此外,除了将用于传统火灾探测装置1D的已知元件(电子元件)安装在基板100D上的事实之外,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光接收单元、显示单元、连通单元、电源单元、控制单元、及储存单元(所有这些都未示出)安装在基板100D上。
(配置-基板-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
在这些单元中,第一发光单元是用探测光(以下称为「第一探测光」)照射探测空间60D的第一发光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的发光元件(例如,红外线LED等)来配置。另外,第二发光单元是用具有与第一探测光的波长不同的波长的探测光(以下称为「第二探测光」)照射探测空间60D的第二发光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的发光元件(例如,蓝色LED等)来配置。另外,光接收单元是接收由于烟雾而从第一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的散射光,根据接收的散射光输出第一光接收信号,接收从第二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二探测光相对于烟雾的散射光,并根据接收的散射光输出第二光接收信号的光接收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的光接收元件(例如,光电二极管等)来配置。另外,安装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方法是任意的。在实施例4中,执行安装以能够避免通过下面描述的各种棱镜透镜部分直接接收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例如,第一发光单元和光接收单元安装在第一发光单元的光轴(以下称为「第一发光侧光轴」)与光接收单元的光轴(以下称为「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角度约为135°的位置处。另外,第二发光单元和光接收单元安装在第二发光单元的光轴(以下称为「第二发光侧光轴」)与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角度约为90°的位置处。
(配置-基板-显示单元、连通单元、及电源单元)
此外,显示单元是通过向火灾探测装置1D的外部照射光(以下称为「显示光」)来显示指定信息(例如,指示是否存在探测到火灾的信息)的显示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的显示单元(LED等)来配置。显示单元的光投射方法是任意的。其实例包括通过***到设置在下面描述的外罩体20D的探测器罩体70D、探测器主体80D、和内罩体30D和显示孔22aD的每一者中的***孔(未示出)中的导光104aD将显示单元的显示光引导向火灾探测装置1D的外部的光投射。另外,连通单元是与外部装置(例如,接收器等)连通的连通单元。另外,电源单元是将从商用电源或电池(未示出)供应的电力供应到火灾探测装置1D的每个单元的电源单元。
(配置-基板-控制单元和储存单元)
另外,控制单元是控制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控制单元。具体是,控制单元是包括CPU和诸如RAM的内部记忆体的电脑,所述RAM用于储存待在CPU上解译及执行的各种程序(包括诸如OS的基本控制程序和在OS上启动以实现特定功能的应用程序)、一程序、及各种数据。另外,储存单元是储存火灾探测装置1D的操作所需的程序和各种数据的储存单元。使用可重写记录媒体配置储存单元。例如,可使用诸如快闪记忆体的非挥发性记录媒体。
(配置-探测器主体的配置的细节)
然后,将描述探测器主体80D的配置的细节。图28是示意探测器主体80D的仰视图。然而,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可使用任意方法和材料将探测器主体80D制造成任意形状。
在实施例4中,如图28所示,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D、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D、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D、及腔室部分82D设置在探测器主体80D中。
(配置-探测器主体的配置的细节-第一棱镜透镜部分、第二棱镜透镜部分、和第三棱镜透镜部分)
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D用以改变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一探测光的方向,使得第一探测光进入探测空间60D(具体是,改变第一探测光的方向,使得方向基本平行于探测空间60D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D的侧表面)。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D使用例如已知的棱镜透镜(此描述类似地应用于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D和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D)来配置,并如图28所示,其设置在下面描述的第一腔室部分83D中。另外,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D改变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探测光的方向,使得第二探测光进入探测空间60D,并且设置在如下所述的第二腔室部分84D中,如图28所示。另外,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D改变从探测空间60D接收的散射光的方向,使得散射光进入光接收单元,并且设置在如下所述的第三腔室部分85D中,如图28所示。
(配置-探测器主体的配置的细节-腔室部分)
请即重新参考图27,腔室部分82D用以支撑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D、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D、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D、和探测器罩体70D。如图27和图28所示,腔室部分82D设置在探测器主体80D的下表面上,并包括第一腔室部分83D、第二腔室部分84D、和第三腔室部分85D。
在这些部分中,第一腔室部分83D支撑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D和探测器罩体70D的一部分,由例如其上表面和下表面敞开的中空主体形成(此描述类似地应用于第二腔室部分84D和第三腔室部分85D),并设置在与第一发光单元对应的位置,如图28所示。另外,如图28所示,用于允许从第一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进入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D的第一入射端口(未示出)和用于允许其方向被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D改变的第一探测光进入探测空间60D的第一入射端口83bD被设置在第一腔室部分83D中。
另外,第二腔室部分84D支撑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D和探测器罩体70D的另一部分,并设置在与第二发光单元对应的位置,如图28所示。此外,如图28所示,用于允许从第二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二探测光进入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D的第二入射端口(未示出)和用于允许其方向被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D改变的第二探测光以通过***进入探测空间60D的第二入射端口84bD被设置在第二腔室部分84D中。
另外,第三腔室部分85D支撑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D和探测器罩体70D的另一部分,并且设置在与光接收单元相对应的位置,如图28所示。此外,如图28所示,用于允许来自探测空间60D的散射光通过***进入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D的第三入射端口85aD和用于允许其方向被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D改变的散射光进入光接收单元的第三入射端口(未示出)被设置在第三腔室部分85D中。
另外,形成腔室部分82D的方法是任意的。例如,腔室部分82D和探测器主体80D可通过注射成型具有遮光特性的树脂材料而一体地形成。
另外,附接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D、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D、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D、和探测器罩体70D的方法是任意的。例如,在将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D至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D分别垂直***第一腔室部分83D至第三腔室部分85D中之后,通过装配将探测器罩体70D的上部的一部分附接至第一腔室部分83D至第三腔室部分85D。
(配置-入射抑制结构)
然后,将描述火灾探测装置1D的入射抑制结构。图29是示意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40D从火灾探测装置1D的外部进入探测空间60D的情况的附图,且是示意对应图27的区域的附图。在图29中,下面描述的环境光L1D和L2由虚线表示。在实施例4中,下面描述用于抑制环境光直接入射到探测空间60D中的入射抑制结构的特征。
(配置-入射抑制结构-第一特征)
首先,关于入射抑制结构的第一特征,至少外罩体20D和内罩体30D通过分隔流入空间40D和探测空间60D来配置,使得来自火灾探测装置1D外部的气体可通过流入空间40D流入探测空间60D,并可抑制来自火灾探测装置1D外部的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40D直接进入探测空间60D。具体来说,如图29所示,外罩体20D和内罩体30D构成使得当环境光L1D和L2通过流入空间40D和第一开口30aD进入探测空间60D时,环境光L1D和L2可相对于外罩体20D或内罩体30D反射多次。在本说明书中,图29左侧所示的环境光L1D被描述成被外罩体20D和内罩体30D反射并进入探测空间60D,且图29右侧所示的环境光L2D被描述为被外罩体20D和内罩体30D反射并离开火灾探测装置1D的外部。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可采用具有与环境光L1D和L2的入射角不同的预定入射角的环境光。此外,在实施例4中,外罩体20D和内罩体30D构成使得这些环境光可相对于外罩体20D或内罩体30D多次反射。
在此情况下,外罩体20D的具体结构是任意的,如下面实施例4中所述。更详细地说,首先,在顶面部分22D的配置中,顶面部分22D的平面形状的尺寸设定为以预定角度进入流入空间40D的环境光可被顶面部分22D多次反射的长度。例如,尺寸设定为略小于外罩体主体21D的平面形状的尺寸。另外,关于安装顶面部分22D的方法,顶面部分22D安装有与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的间隙,使得顶面部分22D安装在与外罩体主体21D的下开口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并且具有预定量的气体可从火灾探测装置1D的外部通过流入空间40D流入探测空间60D中。例如,可能基于实验结果等设定此间隙的长度(此描述类似地应用于下面描述的第一肋件部分23D之间的间隙的长度)。
另外,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的配置如下。
更详细地,首先,如图27和图29所示,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的每一者在流入空间40D中沿着与安装面2D正交的方向设置(在图中,垂直方向)。根据此配置,当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40D进入探测空间60D时,可能相对于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多次反射环境光,并且可能衰减进入探测空间60D的环境光。特别是,可通过多次反射防止进入基本平行于安装面2D的方向的环境光进入第一开口30aD。
另外,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构成使得流入流入空间40D的气体流入第一开口30aD不受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的阻碍。具体是,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从内罩体30D的中心附近径向地设置。在此情况下,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的至少一者可以一定间隔设置或者设置成彼此接触。在实施例4中,第一肋件部分23D以一定间隔设置,第二肋件部分24D设置成彼此接触(具体是,第一开口30aD侧上的第二肋件部分24D的端部设置成彼此接触)。另外,第二肋件部分24D的尺寸被设定为允许以预定角度进入流入空间40D的环境光可被第二肋件部分24D反射的尺寸。例如,如图29所示,第二肋件部分24D的垂直长度设定为第二肋件部分24D的远端部位于第一开口30aD附近的长度。另外,第二肋件部分24D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比顶面部分22D的直径短。另外,希望第二肋件部分24D的厚度设定得尽可能薄,以便不使第一开口30aD变窄。根据上述构造,可能确保流入流入空间40D的气体流入第一开口30aD的流入性,并变得易于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探测精确度。
另外,内罩体30D的具体结构是任意的,如下面实施例4中所述。更详细地,首先,其设置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的形状和尺寸,使得以预定角度进入流入空间40D的环境光可被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多次反射。例如,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的平面形状的尺寸被设定为与顶面部分22D的平面形状的尺寸基本相等的尺寸。另外,如图29所示,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的侧表面的形状设定为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图29中,在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中对应下面描述的流入空间40D的外侧部分的部分)随着接近内罩体30D的外侧而向上倾斜的倾斜形状。另外,关于安装内罩体30D的方法,内罩体30D安装在以预定角度进入流入空间40D的环境光可被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和顶面部分22D多次反射的位置处。例如,如图29所示,内罩体30D安装在当沿平面方向观察时内罩体30D的整个下侧部分与顶面部分22D基本上重叠的位置处。
根据上述第一特征,当相较于传统技术(沿着安装面平行配置探测空间和流入空间的技术),可抑制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40D直接进入探测空间60D,同时允许气体可靠流入探测空间60D,并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探测精确度。另外,当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40D进入探测空间60D时,环境光可相对于内罩体30D(具体是,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或外罩体20D(具体是,顶面部分22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多次反射。因此,可以有效地衰减进入探测空间60D的环境光,并且变得易于维持气体的流入特性和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探测精确度。
(配置-入射抑制结构-第二特征)
请即重新参考图27,然后,关于入射抑制结构的第二特征,内罩体30D和外罩体20D构成使得在流入空间40D的内侧部分中与安装面2D正交的方向(垂直方向)上的长度是均匀的,且在流入空间40D的外侧部分中与安装面2D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随着接近外侧而增加。在本说明书中,在实施方式4中,「流入空间40D的内侧部分」被描述为从流入空间4D的一部分中的中央部分到位于第一开口30aD的外缘的外侧的部分的部分(在图27中,对应顶面部分22D的中央部分和外缘之间的中间部分的略微外侧上的部分的部分)。另外,在实施例4中,「流入空间40D的外侧部分」被描述为从位于流入空间4D的一部分中的第一开口30aD的外缘的外侧的部分到外缘的部分。
具体是,如图27所示,外罩体20D的顶面部分22D由板状主体形成。另外,对应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中的流入空间40D的内侧部分的部分形成平坦形状并平行于顶面部分22D。另外,如前述,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中的流入空间40D的外侧部分形成随着接近内罩体30D的外侧向上倾斜的倾斜形状。在此情况下,第一开口30aD设置成使得整个第一开口30aD面向流入空间40D的内侧部分并平行于对应顶面部分22D中的流入空间40D的内侧部分和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的部分设置。
根据此第二特征,当相较于流入空间40D的内侧部分中与安装面2D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随着接近内侧而减小的情况,容易确保气体进入第一开口30aD的流入特性。此外,当相较于流入空间40D的内侧部分中与安装面2D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随着接近内侧而增加的情况,可抑制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40D和第一开口30aD直接进入探测空间60D。因此,其更容易维持气体的流入特性和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探测精确度。
(配置-光接收抑制结构)
然后,将描述火灾探测装置1D的光接收抑制结构。图30是下面所述的图28的光接收抑制部分的区域的放大图。在图30中,光接收侧光轴LL由虚线表示。在实施例4中,下面叙述用于抑制进入探测空间60D的环境光被光接收单元接收的光接收抑制结构的特征。
即是,如图30所示,光接收抑制部分110D设置在内罩体30D的内部。在本说明书中,光接收抑制单元110D是禁止进入探测空间60D的环境光被光接收单元接收的光接收抑制单元。如图28和图30所示,光接收抑制部分110D设置在第三腔室部分(具体是,第三腔室部分中的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D的内侧部分)中,并且包括第一遮光肋件111D、第二遮光肋件112D、和第三遮光肋件113D。
在这些遮光肋件中,第一遮光肋件111D、第二遮光肋件112D、和第三遮光肋件113D是用于配置光接收抑制部分110D的肋件。如图30所示,第一遮光肋件111D、第二遮光肋件112D、和第三遮光肋件113D由基本上凹入的主体形成,具有与光接收侧光轴LL基本垂直的第三***端口85aD,并且沿着散射光(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的入射方向(即是,光接收侧光轴LL的轴向)之间的间隔平行配置。具体是,第一遮光肋件111D、第二遮光肋件112D、和第三遮光肋件113D在入射方向上从前侧到后侧依次平行配置。在实施例4中,间隔的长度被设定为可通过第一遮光肋件111D、第二遮光肋件112D、和第三遮光肋件113D抑制具有预定入射角的环境光被光接收单元接收、及基于实验结果等的长度。「第三***端口85aD」对应权利要求中的「***端口」。
另外,第一遮光肋件111D、第二遮光肋件112D、和第三遮光肋件113D的第三***端口85aD的具体配置是任意的。在实施例4中,这些部分朝向入射方向的前侧设置得较小。更详细的,第二遮光肋件112D的第三***端口85aD设定为小于第三遮光肋件113D的第三***端口85aD,且第一遮光肋件111D的第三***端口85aD设定为小于第二遮光肋件112D的第三***端口85aD。如此,当相较于第一遮光肋件111D、第二遮光肋件112D、和第三遮光肋件113D的第三***端口85aD朝向入射方向的前侧设置得更大的情况,可抑制通过第三***端口85aD进入的探测光通过第三***端口85aD离开到外部,并且更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探测精确度。
另外,形成光接收抑制部分110D的方法是任意的。例如,光接收抑制部分110D和探测器主体80D可能通过注射成型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料而一体地形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分别形成光接收抑制部分110D和探测器主体80D之后,光接收抑制部分110D可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到探测器主体80D。
根据此光接收抑制结构,光接收抑制部分110D可抑制进入探测空间60D的环境光被光接收单元接收,并且更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探测精确度。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的动作)
请即重新参考图29,然后,将描述如前述配置的火灾探测装置1D的动作。火灾探测装置1D的动作实质上分为与环境光对应的动作(以下称为「环境光动作」)和与火灾探测装置1D外部的气体对应的动作(以下称为「气体行动」)。在以下,将描述每一个环境光动作和气体动作。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的动作-环境光动作)
首先,将描述环境光动作。
更详细地,例如,当环境光L1D和L2在火灾探测装置1D附接到安装面2D的状态下试图通过流入空间40D进入探测空间60D时,如图29所示,环境光L1D和L2被内罩体30D(具体是,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或外罩体20D(具体是,顶面部分22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多次反射。通过此方式,抑制了环境光L1D和L2直接进入探测空间60D,因此相较于传统技术(探测空间和流入空间沿安装面平行配置的技术),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探测精确度。此外,即使当多次反射的环境光L1D流入探测空间60D时,环境光L1D也会被反射衰减。因此,即使当光接收单元接收到环境光L1D时,也可减小对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探测精确度的影响。
另外,例如,即使未被内罩体30D或外罩体20D反射的环境光(或多次反射的环境光)流入探测空间60D中,也通过光接收抑制部分11D(具体是,第一遮光肋件111D、第二遮光肋件112D、和第三遮光肋件113D)禁止环境光进入光接收单元。因此,变得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探测精确度。
(关于火灾探测器的动作-气体动作)
然后,将描述气体动作。
更详细地,例如,当火灾探测装置1D的外部的气体在火灾探测装置1D附接到安装面2D的状态下试图通过流入空间40D进入探测空间60D时,预定量的气体通过流入空间40D、第一开口30aD、和被内罩体30D(具体是,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和外罩体20D(具体是,顶面部分22D、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围绕的第二开口70aD流入探测空间60D中。如此,与传统技术类似,可维持气体流入探测空间60D中。
(实施例4的功效)
如前述,根据实施例4,由于包括用以探测探测目标物并设置在火灾探测装置1D内部的流入空间40D的安装面2D侧的位置的探测空间、及用以抑制环境光从火灾探测装置1D的外部进入探测空间60D并分隔流入空间40D和探测空间60D,使得气体可通过流入空间40D流入探测空间60D,并可抑制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40D直接进入探测空间60D的入射抑制单元,当相较于传统技术(探测空间和流入空间沿安装面平行配置的技术),可抑制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40D直接进入探测空间60D,同时允许气体可靠流入探测空间60D,并可维持气体的流入性和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探测精确度。此外,由于内罩体30D和外罩体20D被构成使得当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40D和第一开口30aD进入探测空间60D时,环境光可相对于内罩体30D或外罩体20D多次反射,当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40D进入探测空间60D时,环境光可相对于内罩体30D或外罩体20D多次反射。因此,可有效衰减进入探测空间60D的环境光,并且变得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探测精确度。
另外,由于包括设置在外罩体20D上的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具有板状、并分别沿着与流入空间40D中的安装面2D正交的方向设置,当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40D进入探测空间60D时,环境光可相对于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多次反射,并且进入探测空间60D的环境光可衰减。特别是,可以防止沿基本平行于安装面2D的方向进入的环境光被多次反射并进入第一开口30aD。另外,由于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构成使得流入流入空间40D进入第一开口30aD的气体的流入不受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的阻碍,可能确保流入流入空间40D的气体流入第一开口30aD,并且更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探测精确度。
另外,由于第一开口30aD设置成使得整个第一开口30aD面向流入空间40D的内侧部分,且内罩体30D和外罩体20D构成使得流入空间40D在内侧部分中与安装面2D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变得均匀,且在外侧部分中与安装面2D正交的方向上的流入空间40D的长度朝向外侧增加,当相较于内侧部分中与安装面2D正交的方向上的流入空间40D的长度朝向内侧减小的情况,变得容易确保气体流入第一开口30aD的流入性。另外,相较于在内侧部分中与安装面2D正交的方向上的流入空间40D的长度朝向内侧增加的情况,抑制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40D和第一开口30aD直接进入探测空间60D。因此,其更容易维持气体的流入特性和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探测精确度。
另外,由于包括设置在内罩体30D内部并用以抑制进入探测空间60D的环境光被光接收单元接收的光接收抑制部分110D,所以光接收抑制部分110D可抑制进入探测空间60D的环境光被光接收单元接收,并且更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探测精确度。
此外,由于第一遮光肋件111D、第二遮光肋件112D、和第三遮光肋113D的第三***开口85aD在入射方向上朝向前侧减小,因此当相较于第一遮光肋件111D、第二遮光肋件112D、和第三遮光肋113D的第三***开口85aD在入射方向上朝向前侧增大的情况,可抑制通过这些第三***开口85aD进入的探测光通过这些第三***开口85aD离开到外部,并且更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D的探测精确度。
[实施例5]
然后,将描述根据实施例5的火灾探测装置。实施例5对应包括下面所述并设置在下面所述的遮光区域中的第一反射单元、及下面所述并设置在不同于下面描述的第一反射单元的安装位置在下面描述的遮光区域中的位置处的第二反射单元的模式。
(配置)
首先,将描述根据实施例5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配置。图31是示意根据实施例5的火灾探测装置的附接状况的侧视图。图32是示意移除附接基座的状态下的火灾探测装置的仰视图。图33是沿图32的A-A线条的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图31的X方向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左右方向(+X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左方向,且-X方向是在火灾探测装置的右方向),图32的Y方向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前后方向(+Y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向前方向,且-Y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向后方向),及图31的Z方向称为火灾探测装置的垂直方向(+Z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向上方向,且-Z方向是火灾探测装置的向下方向)。另外,参考下面描述的图33的探测空间的中心位置,远离下面描述的探测空间的方向称为「外侧」,并且接近下面描述的探测空间的方向称为「内侧」。
火灾探测装置1E是探测并报告气体中包含的探测目标物(例如,烟雾等)的装置。火灾探测装置1E安装在建筑物内部的建筑物的天花板部分的下表面上的安装面2E(在实施例5中,与下面描述的预定光轴平行的安装面)上,并如图31至图33所示包括附接基座10E、外罩体20E、内罩体30E、流入空间40E、防虫网50E、探测空间60E、探测器罩体70E、探测器主体80E、端子板90E、及基板100E。
(配置-附接基座)
请即重新参考图31,附接基座10E是将外罩体20E附接至安装面2E的附接单元。附接基座10E使用例如用于火灾探测装置的已知附接基座(例如,由树脂制成的实质上板状附接基座)等来配置,并且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至安装面2E,如图31所示。
(配置-外罩体)
外罩体20E是覆盖内罩体30E、流入空间40E、防虫网50E、探测空间60E、探测器罩体70E、探测器主体80E、端子板90E、及基板100E的罩体。外罩体20E由例如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包括外罩体主体21E、顶面部分22E、第一肋件部分23E、和第二肋件部分24E,如图31至图33所示。
在这些部分中,外罩体主体21E是外罩体20E的基本结构。外罩体主体21E由例如其上表面和下表面敞开的基本上中空的圆柱体形成,其设置成使得外罩体主体21E的上端部分与附接基座10E的下表面接触,如图31所示,并通过装配结构(或固定工具)等固定至附接基部10E。
另外,顶面部分22E是分隔流入空间40E的分隔单元。顶面部分22E由例如实质上圆形的板状主体形成,并实质上水平地设置在外罩体主体21E的下方,如图31至图33所示。另外,如图32所示,显示孔22aE设置在顶面部分22E中。显示孔22aE是用于通过图32的导光104aE和显示孔22aE将从下述的显示单元照射的光引导至火灾探测装置1E的外部的通孔。
另外,第一肋件部分23E是分隔流入空间40E的分隔单元。第一肋件部分23E由实质上板状的主体形成,并且垂直地设置在外罩体主体21E和顶面部分22E之间。具体来说,如图31和图33所示,多个第一肋件部分23E从外罩体20E的中心附近径向地设置,并连接至外罩体主体21E和顶面部分22E。
另外,第二肋件部分24E是分隔流入空间40E的分隔单元。第二肋件部分24E由实质上板状的主体形成,并且垂直地设置在外罩体主体21E和顶面部分22E之间。具体来说,如图31和图33所示,多个第二肋件部分24E设置在相邻的第一肋件部分23E的内端部分之间,并连接至顶面部分22E。
(配置-流入空间)
请即重新参考图31,流入空间40E是用于允许火灾探测装置1E的外部的气体流入火灾探测装置1E的空间。在外罩体20E的内部形成有多个流入空间40E。具体来说,如图31和图33所示,在外罩体20E的内部空间中由顶面部分22E、第一肋件部分23E、第二肋件部分24E、及内罩体30E围绕的空间形成流入空间40E。
(配置-内罩体)
内罩体30E是覆盖探测空间60E、探测器罩体70E、探测器主体80E、及基板100E的罩体,且是分隔流入空间40E的分隔单元。内罩体30E例如是上表面敞开的实质上中空的圆柱体,由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并如图33所示设置,使得内罩体30E的下侧部分通过外罩体20E内侧的流入空间40E面向外罩体20E的上表面部分22E。另外,如图33所示,第一开口30aE形成在内罩体30E的下侧部分中。第一开口30aE是用于将流入流入空间40E的气体送到探测空间60E的开口,并且设置在内罩体30E的下侧部分的实质上中心部分及其附近,如图33所示。
(配置-探测空间)
探测空间60E是用于探测探测目标物的空间。如图33所示,在内罩体30E的内部空间中由探测器罩体70E和探测器主体80E围绕的空间形成探测空间60E。
(配置-探测器罩体)
探测器罩体70E是分隔探测空间60E的分隔单元,并且是抑制环境光入射到探测空间60E中的入射抑制单元。探测器罩体70E是其上表面是敞开的基本上中空的圆柱体,并且由具有遮光特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另外,如图33所示,探测器罩体70E设置成使得探测器罩体70E的下侧部分通过第一开口30aE和内罩体30E内侧的流入空间40E面向外罩体20E的顶面部分22E,并固定至探测器主体80E。另外,如图33所示,第二开口70aE形成在探测器罩体70E的下侧部分中。第二开口70aE是用于允许从第一开口30aE送出的气体流入探测空间60E的开口,并如图33所示,其设置在探测器罩体70E的下侧部分中与第一开口30aE对应的部分处。
(配置-防虫网)
防虫网50E是用于防止存在于火灾探测装置1E外部的昆虫侵入探测空间60E的网体。防虫网50E使用网状和圆形网构造,并且如图33所示附接至探测器罩体70E。
(配置-探测器主体)
探测器主体80E是附接探测器罩体70E的附接单元,是抑制环境光入射到探测空间60E的入射抑制单元。探测器主体80E例如是由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的厚板状主体(例如,实质上圆形的板状主体),其设置在探测器罩体70E的基板100E侧(在图33中,上侧)上,具体地设置以覆盖探测器罩体70E的上表面,如图33所示,并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至基板100E。「探测器罩体70E」和「探测器主体80E」对应权利要求中的「遮光区域形成构件」。另外,由「探测器罩体70E」和「探测器主体80E」围绕的区域80aE(以下称为「遮光区域80aE」)对应权利要求中的「遮光区域」。
(配置-端子板)
请即重新参考图33,端子板90E是容纳内罩体30E、探测器罩体70E、探测器主体80E、及基板100E的容纳单元。端子板90E具有下表面敞开的实质上中空的圆柱形状,并且由例如具有遮光特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另外,如图33所示,端子板90E设置以从上方覆盖内罩体30E、探测器罩体70E、探测器主体80E、及基板100E,通过装配结构等固定至外罩体20E,并通过形成在附接构件91E中的第一附接孔(未示出)通过固定工具等固定至附接基部10E。
(配置-基板)
基板100E是安装有各种电路(未示出)的安装单元。基板100E是使用例如已知的平板状电路板等配置,如图33所示,与端子板90E中的端子板90E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以实质上水平方式设置,并且通过形成在端子板90E中的附接孔(未示出)和形成在附接构件91E中的第二附接孔(未示出)通过固定工具固定至端子板90E。
此外,除了将用于传统火灾探测装置1E的已知元件(电子元件)安装在基板100E上的事实之外,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光接收单元、显示单元、连通单元、电源单元、控制单元、及储存单元(所有这些都未示出)安装在基板100E上。
(配置-基板-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
在这些单元中,第一发光单元是用探测光(以下称为「第一探测光」)照射探测空间60E的第一发光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的发光元件(例如,红外线LED等)来配置。另外,第二发光单元是用具有与第一探测光的波长不同的波长的探测光(以下称为「第二探测光」)照射探测空间60E的第二发光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的发光元件(例如,蓝色LED等)来配置。另外,光接收单元是接收由于烟雾而从第一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的散射光,根据接收的散射光输出第一光接收信号,接收从第二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二探测光相对于烟雾的散射光,并根据接收的散射光输出第二光接收信号的光接收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的光接收元件(例如,光电二极管等)来配置。另外,安装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及光接收单元的方法是任意的。在实施例5中,执行安装以能够避免通过下面描述的各种棱镜透镜部分直接接收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例如,第一发光单元和光接收单元安装在第一发光单元的光轴(以下称为「第一发光侧光轴」)与光接收单元的光轴(以下称为「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角度约为135°的位置处。另外,第二发光单元和光接收单元安装在第二发光单元的光轴(以下称为「第二发光侧光轴」)与光接收侧光轴之间的角度约为90°的位置处。
(配置-基板-显示单元、连通单元、及电源单元)
此外,显示单元是通过向火灾探测装置1E的外部照射光(以下称为「显示光」)来显示指定信息(例如,指示是否存在探测到火灾的信息)的显示单元,并使用例如已知的显示单元(LED等)来配置。显示单元的光投射方法是任意的。其实例包括通过***到设置在下面描述的外罩体20E的探测器罩体70E、探测器主体80E、和内罩体30E和显示孔22aE的每一者中的***孔(未示出)中的导光104aE将显示单元的显示光引导向火灾探测装置1E的外部的光投射。另外,连通单元是与外部装置(例如,接收器等)连通的连通单元。另外,电源单元是将从商用电源或电池(未示出)供应的电力供应到火灾探测装置1E的每个单元的电源单元。
(配置-基板-控制单元和储存单元)
另外,控制单元是控制火灾探测装置1E的控制单元。具体是,控制单元是包括CPU和诸如RAM的内部记忆体的电脑,所述RAM用于储存待在CPU上解译并执行的各种程序(包括诸如OS的基本控制程序和在OS上启动以实行特定功能的应用程序)、一程序、及各种数据。另外,储存单元是储存火灾探测装置1E的操作所需的程序和各种数据的储存单元。使用可重写记录媒体配置储存单元。例如,可使用诸如快闪记忆体的非挥发性记录媒体。
(配置-探测器主体的配置的细节)
然后,将描述探测器主体80E的配置的细节。图34是示意探测器主体80E的仰视图。然而,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可使用任意方法和材料将探测器主体80E制造成任意形状。
在实施例5中,如图34所示,一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E、一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E、一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E、及一腔室部分82E设置在探测器主体80E中。
(配置-探测器主体的配置的细节-第一棱镜透镜部分、第二棱镜透镜部分、和第三棱镜透镜部分)
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E用以改变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一探测光的方向,使得第一探测光进入探测空间60E(具体是,改变第一探测光的方向,使得方向基本平行于探测空间60E侧上的探测器主体80E的侧表面)。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E使用例如已知的棱镜透镜(此描述类似地应用于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E和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E)来配置,并如图34所示,其设置在下面描述的第一腔室部分83E中。另外,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E改变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探测光的方向,使得第二探测光进入探测空间60E,并且设置在如下所述的第二腔室部分84E中,如图34所示。另外,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E改变从探测空间60E接收的散射光的方向,使得散射光进入光接收单元,并且设置在如下所述的第三腔室部分85E中,如图34所示。
(配置-探测器主体的配置的细节-腔室部分)
请即重新参考图33,腔室部分82E用以支撑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E、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E、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E、和探测器罩体70E。如图33和图34所示,腔室部分82E设置在探测器主体80E的下表面上,并包括第一腔室部分83E、第二腔室部分84E、和第三腔室部分85E。
在这些部分中,第一腔室部分83E支撑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E和探测器罩体70E的一部分,由例如其上表面和下表面敞开的中空主体形成(此描述类似地应用于第二腔室部分84E和第三腔室部分85E),并设置在与第一发光单元对应的位置,如图34所示。另外,如图34所示,用于允许从第一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进入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E的第一入射端口(未示出)和用于允许其方向被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E改变的第一探测光进入探测空间60E的第一入射端口83bE被设置在第一腔室部分83E中。
另外,第二腔室部分84E支撑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E和探测器罩体70E的另一部分,并设置在与第二发光单元对应的位置,如图34所示。此外,如图34所示,用于允许从第二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二探测光进入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E的第二入射端口(未示出)和用于允许其方向被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E改变的第二探测光以进入探测空间60E的第二入射端口84bE被设置在第二腔室部分84E中。
另外,第三腔室部分85E支撑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E和探测器罩体70E的另一部分,并且设置在与光接收单元相对应的位置,如图34所示。此外,如图34所示,用于允许来自探测空间60E的散射光进入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E的第三入射端口85aE和用于允许其方向被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E改变的散射光进入光接收单元的第三入射端口(未示出)被设置在第三腔室部分85E中。
另外,形成腔室部分82E的方法是任意的。例如,腔室部分82E和探测器主体80E可通过注射成型具有遮光特性的树脂材料而一体地形成。
另外,附接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E、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E、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E、和探测器罩体70E的方法是任意的。例如,在将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E至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E分别垂直***第一腔室部分83E至第三腔室部分85E中之后,通过装配将探测器罩体70E的上部的一部分附接至第一腔室部分83E至第三腔室部分85E。
(配置-入射抑制结构)
然后,将描述火灾探测装置1E的入射抑制结构。图35是示意探测器罩体70E和探测器主体80E的仰视图。图36是沿图35的B-B线条的剖视图。图37是沿图36的C-C线条的剖视图。在图36和图37中,第一探测光L1E和第二探测光L2E由虚线表示。在实施例5中,下面描述用于抑制从第一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从第一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二探测光L2E进入光接收单元的入射抑制结构的特征。
即是,如图35至图37所示,第一反射部分110E和第二反射部分120E设置在遮光区域80aE中。
(配置-入射抑制结构-第一反射部分)
第一反射部分110E是一第一反射单元,其反射不平行预定对应光轴(第一发光侧光轴或第二发光侧光轴)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使得直接入射在第一反射部分110E上并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被第一反射部分110E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不会进入光接收单元。第一反射部分110E通过使形成遮光区域80aE的探测器罩体70E的一部分倾斜而不垂直于安装面2E来形成。具体地说,如图36和图37所示,此部分是通过使覆盖探测器罩体70E中的遮光区域80aE的外缘的部分中除了腔室部分82E侧上的部分之外的部分的整个下部如指示向下地朝向探测空间60E的内侧倾斜来形成。
在此情况下,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倾斜角度是任意的。在实施例5中,倾斜角度被设定为由第一反射部分110E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可朝向探测器主体80E或第二反射部分120E反射的角度(图36中向上)例如,可设置为约45°。当由第一反射部分110E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朝向第二反射部分120E反射时,期望将倾斜角度设定为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可相对于下面描述的第二反射部分120E的反射壁121E反射多次的角度。通过此方式,可有效衰减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并且即使当光接收单元接收到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时,也可减小对火灾探测装置1E的探测精确度的影响。
可通过第一反射部分110E阻止直接入射在第一反射部分110E上并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进入光接收单元。另外,由于不需要单独设置用于配置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构件,因此可省略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附接工作的必要性。此外,相较于垂直形成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情况,可减小探测器罩体70E的安装空间。例如,火灾探测装置1E可容易地制造得紧密。
(配置-入射抑制结构-第二反射部分)
请即重新参考图36,第二反射部分120E是反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不与预定的对应光轴(第一发光侧光轴或第二发光侧光轴)平行,使得直接入射在第二反射部分120E上并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被第二反射部分120E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不会进入光接收单元的第二反射单元。如图36和图37所示,第二反射部分120E设置在与遮光区域80aE中的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安装位置不同的位置处,并且包括反射壁121E。
在本说明书中,反射壁121E是能够反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的壁。反射壁121E是实质上矩形的板状主体。如图36和图37所示,多个反射壁121E沿着平行于安装面2E的方向垂直地配置,其间隔在遮光区域80aE中,并且具体地垂直地配置在探测器主体80E的下方。
另外,反射壁121E的具体尺寸是任意的。例如,如图36所示,反射壁121E的高度(垂直长度)可设定为当从侧面方向观察时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一部分与反射壁121E重叠的长度。例如,高度可设定大约为遮光区域80aE的垂直长度的一半。另外,如图37所示,反射壁121E的宽度可设定为允许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直接入射到每个反射壁121E并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被每个反射壁121E反射以朝向(在图37中,在与预定的对应光轴(第一发光侧光轴或第二发光侧光轴)正交并且平行于安装面2E的方向上)相邻反射壁121E反射的长度。另外,特别是,从有效地衰减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的观点来看,其更期望将宽度设置为允许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被反射壁121E(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直接入射和反射的位置)和相邻的反射壁121E多次反射的长度。在进行此设定时,宽度可根据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的照射方向、照射范围等而不同,因此例如可能基于实验结果来设定、等等。
另外,安装反射壁121E的方法是任意的。在实施例5中,如下所述安装反射壁121E。
更详细地,首先,其设置多个反射壁121E,使得多个反射壁121E的每一者的反射面与安装面2E正交。在本说明书中,如图37所示,「反射面」是指在反射壁121E的侧表面中反射入射在其上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的侧表面,并且在实施例中被描述为反射壁121E的主侧表面(反射壁121E的侧表面中具有相对大面积的侧表面)。具体是,如图36和图37所示,多个反射壁121E的每一者的反射面沿垂直方向设置。根据此安装,相较于多个反射壁121E的每一者的反射面设置成不与安装面2E正交的情况,可有效将由多个反射壁121E的任一者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朝向相邻的反射壁121E反射,并可以抑制由多个反射壁121E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进入光接收单元。
另外,多个反射壁121E安装在遮光区域80aE的外缘处对应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部分处。具体而言,如图37所示,多个反射壁121E的每一者被安装成当在遮光区域80aE的外缘处在垂直于安装面2E(平面方向)的方向观察时,在重叠于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部分(即是,对应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部分)中从遮光区域80aE的外缘朝向遮光区域80aE的内侧突出。根据此安装,相较于在遮光区域80aE的外缘以外的部分处设置多个反射壁121E的情况,可能由于多个反射壁121E抑制由光接收单元接收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的障碍,并且可允许由第一反射部分110E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有效地进入多个反射壁121E的任一者。因此,可抑制由第一反射部分110E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进入光接收单元,同时确保光接收单元中所需的接收光量。
另外,多个反射壁121E安装成使得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直接入射并被每个反射壁121E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可朝向相邻的反射壁121E反射。特别是,如图37所示,期望安装反射壁以允许朝向与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相邻的反射壁121E中远离光接收单元的位置处设置的反射壁121E反射。具体是,安装反射壁使得每个反射壁121E的反射面面向设置在远离光接收单元的位置处的反射壁121E。根据此安装,相较于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朝向设置在相邻反射壁121E中的光接收单元附近的反射壁121E的情况,可以抑制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进入光接收单元。
另外,形成反射壁121E的方法是任意的。例如,反射壁121E和探测器主体80E可通过注射成型具有遮光性的树脂材料而一体地形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分别形成反射壁121E和探测器主体80E之后,可通过固定工具、粘合剂等将反射壁121E固定至探测器主体80E。
此第二反射部分120E可阻止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直接入射在第二反射部分120E上并由第二反射部分120E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反射进入光接收单元。特别是,可将由多个反射壁121E的任一者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朝向相邻的反射壁121E反射,并且可进一步抑制由多个反射壁121E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进入光接收单元。
根据入射抑制结构,可抑制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直接入射在第一反射部分110E或第二反射部分120E上并由第一反射部分110E或第二反射部分120E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反射进入光接收单元。特别是,当相较于仅设置第一反射部分110E或第二反射部分120E的一者的情况,可有效抑制各种照射方向或照射范围内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因此,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E的探测精确度。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的动作)
请即重新参考图36,然后,将描述如前述配置的火灾探测装置1E的动作。火灾探测装置1E的动作实质上分为与第一反射部分110E对应的动作(以下称为「第一动作」)和与第二反射部分120E对应的动作(以下称为「第二动作」)。以下,将描述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的每一者。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的动作-第一动作)
首先,将描述第一动作。更详细地,例如,当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朝向探测空间60E照射时,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进入第一反射部分110E。在此情况下,如图36所示,由于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被第一反射部分110E朝向探测器主体80E或第二反射部分120E反射,因此可防止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进入光接收单元。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在被探测器主体80E、第二反射部分120E等反射之后再次由光接收单元接收(或者不再被探测器主体80E或第二反射部分120E反射)。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被反射衰减,即使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被光接收单元接收,也可降低对火灾探测装置1E的探测精确度的影响。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的动作-第二动作)
此外,将描述第二动作。更详细地,例如,当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被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朝向探测空间60E照射时,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进入第二反射部分120E(具体是,多个反射壁121E的任一者)。在此情况下,如图37所示,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被多个反射壁121E的任一者反射向相邻的反射壁121E,因此可防止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进入光接收单元。反射的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在被反射壁121E等再次反射之后(或者没有被反射壁121E反射)被光接收单元接收。在此情况下,由于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被反射衰减,即使当第一探测光L1E或第二探测光L2E被光接收单元接收时,也可减小对火灾探测装置1E的探测精确度的影响。
(实施例5的功效)
如前述,根据实施例5,由于包括第一反射部分110E,其设置在遮光区域80aE中并用以反射直接入射在第一反射部分110E上并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被第一反射部分110E反射的探测光不平行于预定光轴,使得探测光不进入光接收单元、及第二反射部分120E,其设置在与遮光区域80aE中的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安装位置不同的位置处,并用以反射直接入射在第二反射部分120E上并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被第二反射部分120E反射的探测光不平行于预定光轴,使得探测光不进入光接收单元,可抑制直接入射在第一反射部分110E或第二反射部分120E上并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被第一反射部分110E或第二反射部分120E反射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特别是,当相较于仅设置第一反射部分110E或第二反射部分120E的一者的情况,可有效抑制各种照射方向或照射范围内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因此,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1E的探测精确度。
另外,由于第一反射部分110E是通过使形成遮光区域80a的遮光区域形成构件的一部分倾斜而不垂直于安装面2E来形成,因此不必单独设置用于配置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构件。因此,可省略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附接工作的必要性。另外,相较于垂直形成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情况,可减小遮光区域形成构件的安装空间。例如,火灾探测装置1E容易制造得紧密。
另外,例如,由于第二反射部分120E包括多个反射壁121E,其沿着平行于安装面2E的方向垂直配置,并且在遮光区域80aE之间具有间隔且可反射探测光,因此可将由多个反射壁121E的任一者反射的探测光反射到相邻的反射壁121E,并且可进一步抑制由多个反射壁121E反射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
另外,由于第二反射部分120E的多个反射壁121E设置成使得第二反射部分120E的多个反射壁121E的每一者的反射面与安装面正交,相较于反射壁设置成使得第二反射部分120E的多个反射壁121E的每一者的反射面不与安装面正交的情况,可有效将由多个反射壁121E的任一者反射的探测光反射到相邻的反射壁121E,并且可进一步抑制由多个反射壁121E反射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
另外,由于第二反射部分120E的多个反射壁121E设置在遮光区域80aE的外缘处对应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部分处,因此相较于第二反射部分120E的多个反射壁121E设置在遮光区域80aE的外缘以外的部分的情况,可抑制光接收单元对探测光的接收受到多个反射壁121E的阻碍,并且可以允许由第一反射部分110E反射的探测光有效地进入多个反射壁121E的任一者。因此,可抑制由第一反射部分110E反射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同时确保光接收单元中的接收光的所需量。
[III]实施例的修改
以上已经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5。然而,在权利要求中描述的每个发明的技术构思的范围内,可任意修改和改进本发明的具体配置和构件。以下,将描述这些修改。
(对实施例1的修改)
首先,将描述实施例1的修改。
(关于要解决的问题和发明的功效)
首先,根据实施例1的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和本发明的功效不限于上述内容,并且可根据本发明的实现环境和配置的细节而不同。此外,可仅解决一些问题,或者可仅实现一些功效。
(关于分散和整合)
另外,上述配置是功能性概念,并且如所示非实体配置。即是,每个部分的特定形式的分离和整合不限于所示的形式,并且其全部或一些可被配置为在功能上或实体上分离或整合在任意单元中。例如,各个特征的任意一者可用传统的特征替换。例如,可省略第一发光单元61A或第二发光单元62A的一者以使用一发光单元,或者除了这些发光单元之外还可设置另一发光单元以使用三个或多个发光单元。
(关于反射单元(1))
另外,在实施例1中,已经描述使用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来配置反射单元的情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在遮光空间3A中设置与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A分散的反射构件,以通过反射构件配置反射单元。在此情况下,例如,反射构件可能相对于发生空间32A设置在与第一发光单元61A相对的相对侧上,并且相对于发生空间32A设置在与第二发光单元62A相对侧。
在此情况下,反射构件可任意配置。例如,如实施例1中所述,反射构件可能构成使得探测光被反射到上侧(+Z方向),或者构成使得当由反射构件初次反射的探测光在初次反射之后在遮光空间3A中被反射一次而返回到反射构件时,返回的探测光被反射构件反射到发光单元(即是,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62A)侧。另外,例如,与实施例1中描述的情况不同,反射构件可能被配置为使得探测光被反射到下侧(-Z方向),或者被配置为使得当由反射构件初次反射的探测光在初次反射之后在遮光空间3A中被反射一次而返回到反射构件时,返回的探测光被反射构件沿除发光单元侧以外的方向(光接收单元63A侧除外)反射。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可能配置以具有与反射构件类似的功能。
(关于反射单元(2))
另外,在实施例1中,已经描述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第二发光侧光轴621A、和光接收侧光轴631A设置在相同平面的情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各个光轴未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下,可采用以下配置。具体而言,关注平面由两条相互交集的直线定义的概念,可以采用配置,使得反射单元在与由第一发光侧光轴611A和光接收侧光轴631A定义的平面交集的方向上初次反射来自第一发光单元61A的探测光,及在与由第二发光侧光轴621A和光接收侧光轴631定义的平面交集的方向上初次反射来自第二发光单元62A的探测光,即是,沿不同方向初次反射来自第一发光单元61A的探测光和来自第二发光单元62A的探测光。
(关于探测器的安装)
此外,探测器100A可能附接到被监视区域侧(即是,墙壁的室内侧表面)上的表面,其对应与安装物件相对应的墙壁中的侧面上的安装面。在此情况下,通过将从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62A发射的探测光初次反射到附接面11A侧(即是,在与XY平面平行的方向上),例如,探测光可朝向不同于与通常容易沉积灰尘的一侧相对的下侧(-Z方向)的侧面初次反射。因此,可通过由于灰尘引起的探测光的反射来防止探测光入射在光接收单元63A上,并且可进一步降低探测光对火灾确定的不利影响程度。另外,通过改变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的形状,从第一发光单元61A和第二发光单元62A发射的探测光可被初次反射到从附接面11A侧的相对侧。在此结构中,探测光可朝向与通常容易沉积灰尘的一侧相对应的下侧(-Z方向)不同的侧面初次反射。另外,通过改变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43A的形状,可在相互相反的方向上初次反射从第一发光单元61A发射的探测光和从第二发光单元62A发射的探测光。
(实施例2的修改)
首先,将描述实施例2的修改。
(关于要解决的问题和发明的功效)
首先,根据实施例2的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和本发明的功效不限于上述内容,并且可根据本发明的实现环境和配置的细节而不同。此外,可仅解决一些问题,或者可仅实现一些功效。
(关于分散和整合)
另外,上述配置在功能上是概念性的,并且可能不如所示那样进行物理配置。即是,每个部分的特定形式的分散和整合不限于所示的形式,并且其全部或一些可被配置为在功能上或物理上分散或整合在任意单元中。例如,各个特征的任意一者可能用传统的特征替换。例如,可省略第一发光单元61B或第二发光单元62B的一者以使用一发光单元,或者除了这些发光单元之外还可设置另一发光单元以使用三个或多个发光单元。
(关于导光空间(1))
另外,在实施例2中,如图17所示,已经描述仅设置一导光空间凹槽46B的情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形成第一导光空间凹槽,其将第一发光单元基板侧开口441aB和光接收单元基板侧开口443aB彼此连接、以及第二导光空间凹槽,其将第二发光单元基板侧开口442aB和光接收单元基板侧开口443aB彼此连接并不连接到第一导光空间凹槽以使用这些导光空间凹槽形成导光空间。
(关于导光空间(2))
另外,关于实施例2的导光空间7B,可省略反射层601B,或者可能配置非密闭空间以在探测器100B上形成和安装各种配置的导光空间。另外,作为实施例2的导光空间7B,不使用导光空间凹槽46B,可在烟雾探测单元罩体40B上设置用于允许来自每个发光单元的部分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63B的隧道光路径,且隧道光路径可能用作导空光间。
(实施例3的修改)
接着,将描述实施例3的修改。
(关于要解决的问题和发明的功效)
根据实施例3的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和本发明的功效不限于上述内容,并且可根据本发明的实现环境和配置的细节而不同。此外,可仅解决一些问题,或者可仅实现一些功效。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
实施例3描述火灾探测装置1C包括内罩体30C。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省略内罩体30C。
(关于探测器主体)
此外,实施例3描述容纳结构和反射抑制结构设置在探测器主体80C中。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省略容纳结构或反射抑制结构的任一者。
(关于基板)
实施例3描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安装在基板100C上。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省略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的任一者。在此情况下,例如,可仅省略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87aC、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87bC、或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87cC的一或两者。
(关于容纳结构)
实施例3描述在基板100C侧的探测器主体80C的一部分中设置的安装凹部的数量是五个。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数量可能少于五个,或者可能是六个或更多。
(关于反射抑制结构)
实施例3描述在探测空间侧的探测器主体80C的一部分中设置的安装凹部的数量是三个。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数量可能少于三个,或者可能是四个或更多。
(实施例4的修改)
接着,将描述实施例4的修改。
(关于要解决的问题和发明的功效)
根据实施例4的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和本发明的功效不限于上述内容,并且可根据本发明的实现环境和配置的细节而不同。此外,可仅解决一些问题,或者可仅实现一些功效。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
实施例4描述火灾探测装置1D包括内罩体30D。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省略内罩体30D。在此情况下,例如,外罩体20D的下侧部分的一部分可能构成与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类似地起作用。即是,基本上类似于内罩体30D的下侧部分,外罩体20D的下侧部分的部分的形状和尺寸可能被设定为使得以预定角度入射在流入空间40D上的环境光可能被外罩体20D的下侧部分多次反射。
另外,实施例4描述火灾探测装置1D包括光接收抑制部分110D。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省略光接收抑制部分110D。
此外,实施例4描述火灾探测装置1D包括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省略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的任一者。
(关于第一肋件部分和第二肋件部分)
实施例4描述第一肋件部分23D和第二肋件部分24D设置在外罩体20D上。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肋件部分可设置在内罩体30D上。
(关于探测器主体)
实施例4描述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D、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D、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D、和腔室部分82D设置在探测器主体80D中。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省略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D、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D、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D、和腔室部分82D。在此情况下,探测器主体80D的具体配置是任意的。例如,用于支撑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光接收单元的每个支撑件可设置在探测器主体80D中。此外,用于在探测空间60D与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光接收单元的每一者之间形成光路径的每个光路径孔可形成在探测器主体80D中。根据此配置,可以基本上类似于实施例4来探测探测目标物。
(关于光接收抑制部分)
实施例4描述光接收抑制部分110D包括三个遮光肋件(第一遮光肋件111D、第二遮光肋件112D、及第三遮光肋件113D)。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包括两个或更少的遮光肋件,或者可包括四个或多个遮光肋件。
另外,实施例4描述第一遮光肋件111D、第二遮光肋件112D、和第三遮光肋件113D的第三***端口85aD被设定为朝向入射方向的前侧减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一遮光肋件111D、第二遮光肋件112D、和第三遮光肋件113D的第三***端口85aD可设定为朝向入射方向的前侧增大。或者,第一遮光肋件111D、第二遮光肋件112D、和第三遮光肋件113D的第三***端口85aD可设定为均匀的尺寸。
(对实施例5的修改)
接着,将描述实施例5的修改。
(关于要解决的问题和发明的功效)
根据实施例5的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和本发明的功效不限于上述内容,并且可根据本发明的实现环境和配置的细节而不同。此外,可仅解决一些问题,或者可仅实现一些功效。
(关于火灾探测装置)
实施例5描述火灾探测装置1E包括内罩体30E。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省略内罩体30E。
另外,实施例5描述火灾探测装置1E包括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省略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的任一者。
(关于探测器主体)
实施例5描述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E、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E、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E、和腔室部分82E设置在探测器主体80E中。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省略第一棱镜透镜部分81aE、第二棱镜透镜部分81bE、第三棱镜透镜部分81cE、和腔室部分82E。在此情况下,探测器主体80E的具体配置是任意的。例如,用于支撑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光接收单元的每个支撑件可设置在探测器主体80D中。此外,用于在探测空间60D与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光接收单元的每一者之间形成光路径的每个光路径孔可形成在探测器主体80D中。根据此配置,可以基本上类似于实施例5来探测探测目标物。
(关于各种反射部分)
实施例5描述第一反射部分110E和第二反射部分120E(反射壁121E)由具有遮光特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部分可能由能够吸收探测光的材料或颜色形成,或者可能施加涂层以便可吸收探测光。如此,可抑制作为探测空间60E中的噪声源的不必要的探测光的散射。
(关于第一反射部分)
实施例5描述通过使遮光区域形成构件(具体是,探测器罩体70E)的一部分倾斜而形成第一反射部分110E。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反射部分110E可能与探测器罩体70E分开形成,并通过固定工具、粘合剂等固定到探测器罩体70E。
此外,实施例5描述第一反射部分110E通过使覆盖探测器罩体70E中的遮光区域80aE的外缘的部分中除了腔室部分82E侧上的部分之外的部分的整个下部倾斜来形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反射部分110E可通过仅倾斜下部的可直接入射从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和第二探测光的一部分而形成。
此外,实施例5描述第一反射部分110E朝向探测空间60E的内侧朝向下方倾斜。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反射部分110E可能朝向探测空间60E的外侧朝向下方倾斜。
(关于第二反射部分)
实施例5描述反射壁121E的高度设定为当从侧表面方向观察时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一部分与反射壁121E重叠的长度。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高度可设定为当从侧表面方向观察时第一反射部分110E和反射壁121E彼此不重叠的长度。
另外,实施例5描述第二反射部分120E的反射壁121E安装在遮光区域80aE的外缘处对应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部分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反射壁121E可仅安装在从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照射的第一探测光和第二探测光可直接入射的位置和其对应部分中的附近。或者,反射壁121E可能安装在除遮光区域80aE的外缘之外的位置,或者可能安装在遮光区域80aE的外缘处不对应第一反射部分110E的位置。
另外,实施例5描述安装多个反射壁121E,使得多个反射壁121E的每一者的反射面与安装面2E正交。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多个反射壁121E的每一者的反射面可能沿着不与安装面2E正交的方向设置。
此外,实施例5描述安装多个反射壁121E,使得直接入射在每个反射壁121E上并从第一发光单元或第二发光单元被每个反射壁121E反射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可朝向相邻的反射壁121E反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能安装反射壁,使得直接入射在每个反射壁121E上并由每个反射壁121E反射的第一探测光或第二探测光可朝向第一反射部分110E反射。
(注释)
注释1的火灾探测装置为火灾探测装置,其包含有探测目标物流入其中的探测空间,允许探测光进入探测空间。
如注释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2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火灾探测装置为散射光探测器且包括探测空间,其设置在遮挡来自外部光线的遮光区域中,探测目标物流入探测空间中、发光单元,其沿着发光侧光轴朝向探测空间发射探测光、光接收单元,其接收当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被沿着与发光侧光轴交集的光接收侧光轴流入探测空间的探测目标物散射时产生的散射光、及反射单元,其初次反射在由该发光侧光轴与该光接收侧光轴各定义的一平面所交集的方向上从该发光单元发射的该探测光。
如注释2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3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反射单元是通过在形成遮光区域的遮光区域形成构件中使发光侧光轴上的至少一部分倾斜来形成。
如注释2或3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4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当在初次反射之后被反射单元初次反射的探测光在遮光区域中被反射一次并返回到反射单元时,反射单元将返回的探测光反射至发光单元的一侧。
如注释2至4的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5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遮光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被电路板围绕,电路板包括吸收光的吸收层,且反射单元将从发光单元初次发射的探测光反射至吸收层。
如注释2至5的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6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散射光探测器是附接至安装物件的下侧上的安装面上,散射光探测器包括面向安装面的附接面,且反射单元将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初次反射至附接面的一侧。
如注释2至5的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7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散射光探测器是附接至安装物件的侧面上的安装面上,散射光探测器包括面向安装面的附接面,且反射单元将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初次反射至附接面的一侧或附接面之侧的相对侧。
如注释2至7的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8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探测目标物是烟雾。
如注释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9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火灾探测装置为散射光探测器且包括探测目标物流入其中的探测空间、发光单元,其向探测空间发射探测光、光接收单元,其至少接收当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被流入探测空间的探测目标物散射时产生的散射光、及导光单元,其将为对应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的一部分并且用以理解发光单元或光接收单元的光的状态的部分探测光引导至光接收单元而没通过探测空间,且导光单元包括导光空间,其引导部分探测光并从发光单元的一侧延伸至光接收单元的一侧。
如注释9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10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导光空间包括以预定反射率反射部分探测光的反射层。
如注释9或10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11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导光空间被电路板的至少一部分围绕,发光单元或光接收单元安装在电路板上。
如注释9至11的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12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导光空间是密闭空间。
如注释9至12的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13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探测目标物是烟雾。
如注释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14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火灾探测装置为用于探测被监视区域火灾发生的火灾探测装置,并且火灾探测装置包括探测空间,其进行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基板,其上安装元件,元件包括通过在探测空间中照射和接收探测光来探测探测目标物的探测单元、抑制环境光进入探测空间的入射抑制单元,入射抑制单元具有覆盖探测空间的外周的罩体部分和设置在罩体部分的基板侧上以覆盖基板的基座部分、及通过将基座部分的预定部分形成凹形来获得的凹部。
如注释14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15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预定部分包括在基座部分的一部分中的基板侧上的部分,且凹部是形成使得安装在基板上的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被允许容纳在凹部中。
如注释15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16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预定部分包括在基板侧的部分中面向元件的部分。
如注释14至16的任一者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17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预定部分包括在基座部分的部分中的探测空间侧上的部分,且凹部是形成以能够抑制进入探测空间侧上的部分的探测光被反射向探测单元。
如注释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18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火灾探测装置是附接至安装物件的安装面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为用于探测被监视区域火灾发生的火灾探测装置,并且包括设置在火灾探测装置中的流入空间,允许火灾探测装置外部的气体流入流入空间、用于探测探测目标物的探测空间,探测空间设置在火灾探测装置中的流入空间的安装面侧的位置处、及抑制环境光从火灾探测装置外部进入探测空间的入射抑制单元,入射抑制单元分隔流入空间和探测空间,使得允许气体通过流入空间流入探测空间,并可抑制环境光直接经过流入空间进入探测空间,入射抑制单元包括容纳探测空间的第一入射抑制单元,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构成分隔流入空间的一部分、容纳第一入射抑制单元的第二入射抑制单元,第二入射抑制单元构成分隔流入空间的另一部分、及设置在第一入射抑制单元的侧部中的安装面侧上的侧部的相对侧上的侧部中的开口,以允许流入流入空间的气体流入第一入射抑制单元,且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和第二入射抑制单元的构成是使得当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和开口进入探测空间时,允许环境光相对于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或第二入射抑制单元多次反射。
如注释18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19的火灾探测装置,其还包含多个板状肋件,其设置在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或第二入射抑制单元上,并沿着与流入空间中的安装面正交的方向设置,其中,多个肋件的构成是使得流入流入空间的气体流入开口时不受多个肋件的阻碍。
如注释18或19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20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开口设置成使得整个开口面向流入空间的内侧部分,且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和第二入射抑制单元的构成是使得在流入空间的内侧部分中与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是均匀的,并且在流入空间的外侧部分中与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朝向外侧增加。
如注释18或20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21的火灾探测装置,其还包含:发光单元,其设置在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内,以用探测光照射探测空间;光接收单元,其设置在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内,用以接收当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被探测空间中的探测目标物散射时产生的散射光;及光接收抑制单元,其设置在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内,以防止进入探测空间的环境光被光接收单元接收。
如注释2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22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光接收抑制单元包括多个遮光肋件,其沿探测光的入射方向平行配置,其间具有间隔,每一遮光肋件具有用于***探测光的***端口,且每一遮光肋件的***端口的尺寸朝向入射方向的前侧减小。
如注释1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23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火灾探测装置为用于探测被监视区域火灾发生的火灾探测装置,并且火灾探测装置包括设置在遮光区域内的探测空间,遮挡来自外部的光并用以探测探测目标物、沿着预定光轴用探测光照射探测空间的发光单元、光接收单元,其接收当从发光单元照射的探测光被探测空间中的探测目标物散射时产生的散射光、第一反射单元,其设置在遮光区域中并用以反射不平行于预定光轴的探测光,使得直接入射到第一反射单元上并从发光单元被第一反射单元反射的探测光不会进入光接收单元、及第二反射单元,其设置在与遮光区域中,不同于第一反射单元的安装位置,并用以反射不平行于预定光轴的探测光,使得直接入射到第二反射单元上并从发光单元被第二反射单元反射的探测光不会进入光接收单元。
如注释23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24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火灾探测装置是附接至安装物件的安装面,安装面平行于预定光轴,且第一反射单元通过使形成遮光区域的遮光区域形成构件的一部分倾斜而不垂直于安装面来形成。
如注释23或24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25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火灾探测装置是附接至安装物件的安装面,且第二反射单元包括沿平行于安装面的方向垂直配置的多个反射壁,在遮光区域之间具有间隔,允许多个反射壁反射探测光。
如注释25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26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设置成使得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的每一者的反射面与安装面正交。
如注释25或26的火灾探测装置的注释27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是设置在遮光区域的外缘处对应第一反射单元的部分中。
(注释的有益功效)
如注释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探测目标物流入的探测空间,提供了允许探测光进入探测空间,探测光可用以探测探测空间中的探测目标物,并可有效探测火灾的发生。
如注释2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通过在与由发光侧光轴与光接收侧光轴定义的平面交集的方向上初次反射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可防止来自第一发光单元的探测光在遮光区域中仅被反射一次之后直接入射到光接收单元上。因此,可降低探测光对火灾的确定的不利影响程度。
如注释3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当反射单元是通过在形成遮光区域的遮光区域形成构件中使第一发光侧光轴的至少一部分倾斜来形成时,遮光区域形成构件可用作光反射单元。因此,不需要用于配置反射单元的专用元件,可减少散射光探测器的元件数量,并可减小散射光探测器的重量和成本。
如注释4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于在初次反射之后被反射单元初次反射的探测光在遮光区域中被反射一次并返回到反射单元的情况下,通过将返回的探测光反射至发光单元的一侧,可防止返回至反射单元的探测光入射到光接收单元上。因此,可进一步降低探测光对火灾的确定的不利影响程度。另外,例如,在探测空间中存在探测目标物的情况下,除了反射单元的初次反射之前的探测光之外,可允许在初次反射之后返回的探测光通过探测空间。因此,可能增加探测空间中的光量,并可能提供具有相对高灵敏度的散射光探测器。
如注释5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通过初次反射由吸收层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探测光可被吸收层吸收。因此,可在初次反射之后减弱探测光的强度,并可进一步降低探测光对火灾的确定的不利影响程度。
如注释6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通过将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初次反射至附接面侧,可将探测光初次反射至与通常可能沉积灰尘的一侧相对应的下侧的相对侧的上侧。因此,可防止探测光由于灰尘对探测光的反射而入射在光接收单元上,并可进一步降低探测光对火灾的确定的不利影响程度。
如注释7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通过将从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初次反射至附接面侧或与附接面侧相反的一侧,可将探测光初次反射到与通常可能沉积灰尘的一侧相对应的下侧的不同侧的上侧。因此,可防止探测光由于灰尘对探测光的反射而入射在光接收单元上,并可进一步降低探测光对火灾的确定的不利影响程度。
如注释8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当探测目标物是烟雾时,可探测到烟雾,因此可通过探测烟雾来可靠地确定火灾。
如注释9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通过将对应仅是从用以理解发光单元或光接收单元的状态的发光单元发射的探测光的一部分的光的部分探测光引导至光接收单元而没通过探测空间,可允许部分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因此,可理解发光单元或光接收单元的状态。特别是,例如,由于导光单元包括导光空间,因此可通过围绕特定空间自由地设定导光空间的路径。因此,例如,不需要在散射光探测器中引导诸如光纤的导光构件,并可能提高散射光探测器的可制造性。另外,例如,当导光空间的内部可制成中空时,可减少用于形成导光空间的材料量,因此可降低散射光探测器的成本和重量。
如注释10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当导光空间包括反射层时,可防止部分探测光在导光空间中衰减。因此,可以可靠地使部分探测光入射在光接收单元上。
如注释11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由于导光空间被电路板的至少一部分围绕,因此不需要提供用于形成导光空间的专用元件。因此,可减少元件的数量,并可降低散射光探测器的成本和重量。
如注释12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当导光空间是密闭空间时,可防止探测目标物流入导光空间中。因此,无论探测目标物流入发生空间中,都可使部分探测光稳定地入射到光接收单元上,因此可始终准确地理解发光单元或光接收单元的状态。
如注释13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当探测目标物是烟雾时,可探测到烟雾,因此可通过探测烟雾来可靠地确定火灾。
如注释14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由于用以抑制环境光入射至探测空间中的入射抑制单元具有覆盖探测空间的外周的罩体和设置在罩体部分的基板侧上的基座部分,并通过将基座部分的预定部分形成凹形来获得凹部,元件可容纳在凹部内。因此,可容易地在探测器主体和基板之间确保用于安装元件的空间,从而可提高元件的容纳特性。另外,例如,通过凹部可抑制进入探测器主体的探测光被反射向光接收单元。因此,即使未探测到探测目标物,也可避免光接收单元的接收光量的过度增加,并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如注释15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由于预定部分包括在基座部分的一部分中的基板侧上的部分,且形成凹部使得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可容纳在凹部内,因此可形成用于将元件安装在基座部分的一部分中的空间,并更容易确保空间。
如注释1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预定部分包括在基板侧上的部分中面向元件的部分,因此可有效形成用于安装元件的空间,并可使空间紧缩。
如注释1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预定部分包括在探测器主体的一部分中的探测空间侧上的部分,并形成凹部使得可抑制进入探测空间侧的部分的探测光朝向光接收单元被反射,可抑制进入探测空间侧上的探测器主体的侧表面的探测光被反射向光接收单元,并可进一步避免光接收单元的接收光量的过度增加。
如注释18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用以探测探测目标物并设置在火灾探测装置内部的流入空间的安装面侧的位置的探测空间,及用以抑制环境光从火灾探测装置外部进入探测空间并分隔流入空间和探测空间的入射抑制单元,使得气体可通过流入空间流入探测空间中,并可抑制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直接进入探测空间,当相较于传统技术(探测空间和流入空间沿着安装面平行配置的技术),可抑制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直接进入探测空间,同时允许气体可靠流入探测空间,并可维持气体的流入性和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另外,由于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和第二入射抑制单元被构成使得当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和开口进入探测空间时,当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进入探测空间时,允许环境光相对于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或第二入射抑制单元多次反射。因此,可有效衰减进入探测空间的环境光,并变得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如注释19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设置在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或第二入射抑制单元上,并沿着与流入空间中的安装面正交的方向设置的多个板状肋件,当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进入探测空间时,环境光可相对于肋件反射多次,且进入探测空间的环境光可以衰减。特别是,可防止沿基本平行于安装面的方向进入的环境光多次反射并进入开口。另外,由于肋件构成使得流入流入空间的气体流入开口中不会受到肋件的阻碍,因此可能确保流入流入空间的气体流入开口中,并变得更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如注释20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开口设置成使得整个开口面向流入空间的内侧部分,且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和第二入射抑制单元构成使得在与内侧部分中的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流入空间的长度变得均匀,且在与外侧部分中的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流入空间的长度朝向外侧增加,当相较于内侧部分中的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流入空间的长度朝向内侧减小的情况,变得容易确保气体流入开口的流入性。另外,相较于在内侧部分中与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流入空间的长度朝向内侧增加的情况,抑制了环境光通过流入空间和开口直接进入探测空间。因此,其更容易维持气体的流入性和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如注释21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设置在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内部并用以抑制进入探测空间的环境光被光接收单元接收的光接收抑制部分,光接收抑制部分可抑制进入探测空间的环境光被光接收单元接收,并更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如注释22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多个遮光肋件的每一者的***端口的尺寸朝向入射方向的前侧减小,当相较于多个遮光肋件的每一者的***端口朝向入射方向的前侧增大的情况,可抑制通过***端口进入的探测光通过***端口离开至外部,并更容易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如注释23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包括第一反射单元,其设置在遮光区域中并用以反射直接入射在第一反射部分上并从发光单元反射的探测光不平行于预定光轴,使得探测光不会进入光接收单元,及第二反射单元,其设置在与遮光区域中的第一反射单元的安装位置不同的位置,并用以反射直接入射在第二反射单元并从发光单元反射的探测光不平行于预定光轴,使得探测光不会进入光接收单元,可抑制直接入射在第一反射单元或第二反射单元上并从发光单元反射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特别是,当相较于仅设置第一反射单元或第二反射单元中之一的情况,可有效抑制各种照射方向或照射范围内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因此,可维持火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确度。
如注释24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第一反射单元是通过使形成遮光区域的遮光区域形成构件的一部分倾斜而不垂直于安装面而形成的,因此不必单独设置用于配置第一反射单元的构件。因此,可省略第一反射单元的附接工作的必要性。另外,当相较于垂直形成第一反射单元的情况,可减小遮光区域形成构件的安装空间。例如,火灾探测装置易于制造。
如注释25的火灾探测装置,例如,由于第二反射单元包括多个反射壁,其沿平行于安装面的方向垂直配置,在遮光区域之间具有间隔,并可反射探测光,可将由多个反射壁的任一者反射的探测光反射向相邻的反射壁,并可进一步抑制由多个反射壁反射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
如注释26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设置成使得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的每一者的反射面与安装面正交,与反射壁设置成使得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的每一者的反射面不与安装面正交的情况相比,可有效将由多个反射壁的任一者反射的探测光反射向相邻的反射壁,并可进一步抑制由多个反射壁反射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
如注释27的火灾探测装置,由于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是设置在遮光区域的外缘处对应第一反射单元的部分中,当相较于第二反射单元的多个反射壁设置在除遮光区域的外缘之外的部分的情况,可抑制光接收单元对探测光的接收受到多个反射壁的阻碍,并可允许由第一反射单元反射的探测光有效地进入多个反射壁的任一者。因此,可抑制由第一反射单元反射的探测光进入光接收单元,同时确保光接收单元中所需的接收光量。
【符号说明】
1A 附接基座
2A 外罩体
3A 遮光空间
4A 烟雾探测单元罩体
5A 防虫网
6A 电路板
11A 附接面
21A 主体
21aA分开点
22A 引导部分
23A 肋件
31A 探测点
32A 发生空间
41A 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
42A 元件容纳部分
42aA 连通开口
43A 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
61A 第一发光单元
62A 第二发光单元
63A 光接收单元
100A 探测器
211A 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
221A 引导部分侧倾斜部分
600A 吸收层
611A 第一发光侧光轴
621A 第二发光侧光轴
631A 光接收侧光轴
900A 安装面
AD 锐角
1B 附接基座
2B 外罩体
3B 遮光空间
4B 烟雾探测单元罩体
5B 防虫网
6B 电路板
7B 导光空间
11B 附接面
21B 主体
21aB 分开点
22B 引导部分
23B 肋件
31B 探测点
32B 发生空间
41B 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
42B 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基板面向开口
43B 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倾斜部分
44B 烟雾探测单元罩体侧元件容纳部分
45B 定位突起部
46B 导光空间凹槽
61B 第一发光单元
62B 第二发光单元
63B 光接收单元
100B 探测器
211B 外罩体侧流入/流出开口
221B 引导部分侧倾斜部分
400B 电路板侧面向表面
441B 第一发光单元容纳部分
441aB 第一发光单元基板侧开口
441bB 第一发光单元遮光空间侧开口
442B 第二发光单元容纳部分
442aB 第二发光单元基板侧开口
442bB 第二发光单元遮光空间侧开口
443B 光接收单元容纳部分
443aB 光接收单元基板侧开口
600B 吸收层
601B 反射层
602B 定位孔
611B 第一发光侧光轴
612B 第一发光元件
613B 第一发光侧光学元件
621B 第二发光侧光轴
622B 第二发光元件
631B 光接收侧光轴
632B 光接收元件
900B 安装面
1C 火灾探测装置
2C 安装面
10C 附接基座
20C 外罩体
21C 外罩体主体
22C 顶面部分
22aC 显示孔
23C 第一肋件部分
24C 第二肋件部分
30C 内罩体
30aC 第一开口
40C 流入空间
50C 防虫网
60C 探测空间
70C 探测器罩体
70aC 第二开口
80C 探测器主体
81aC 第一棱镜透镜部分
81bC 第二棱镜透镜部分
81cC 第三棱镜透镜部分
82C 腔室部分
83C 第一腔室部分
83aC 第一入射端口
83bC 第一入射端口
84C 第二腔室部分
84aC 第二入射端口
84bC 第二入射端口
85C 第三腔室部分
85aC 第三入射端口
85bC 第三入射端口
86aC 第一基板侧凹部
86bC 第二基板侧凹部
86cC 第三基板侧凹部
86dC 第四基板侧凹部
86eC 第五基板侧凹部
87aC 第一探测空间侧凹部
87bC 第二探测空间侧凹部
87cC 第三探测空间侧凹部
90C 端子板
91C 附接构件
100C 基板
104aC 导光
C 元件
L1C 第一发光侧光轴
L2C 第二发光侧光轴
L3C 光接收侧光轴
1D 火灾探测装置
2D 安装面
10D 附接基座
20D 外罩体
21D 外罩体主体
22D 顶面部分
22aD 显示孔
23D 第一肋件部分
24D 第二肋件部分
30D 内罩体
30aD 第一开口
40D 流入空间
50D 防虫网
60D 探测空间
70D 探测器罩体
70aD 第二开口
80D 探测器主体
81aD 第一棱镜透镜部分
81bD 第二棱镜透镜部分
81cD 第三棱镜透镜部分
82D 腔室部分
83D 第一腔室部分
83bD 第一***端口
84D 第二腔室部分
84bD 第二***端口
85D 第三腔室部分
85aD 第三***端口
90D 端子板
91D 附接构件
100D 基板
104aD 导光
110D 光接收抑制部分
111D 第一遮光肋件
112D 第二遮光肋件
113D 第三遮光肋件
L1D、L2D 环境光
LL 光接收侧光轴
1E 火灾探测装置
2E 安装面
10E 附接基座
20E 外罩体
21E 外罩体主体
22E 顶面部分
22aE 显示孔
23E 第一肋件部分
24E 第二肋件部分
30E 内罩体
30aE 第一开口
40E 流入空间
50E 防虫网
60E 探测空间
70E 探测器罩体
70aE 第二开口
80E 探测器主体
80aE 遮光区域
81aE 第一棱镜透镜部分
81bE 第二棱镜透镜部分
81cE 第三棱镜透镜部分
82E 腔室部分
83E 第一腔室部分
83bE 第一入射端口
84E 第二腔室部分
84bE 第二入射端口
85E 第三腔室部分
85aE 第三入射端口
90E 端子板
91E 附接构件
100E 基板
104aE 导光
110E 第一反射部分
120E 第二反射部分
121E 反射壁
L1E 第一探测光
L2E 第二探测光

Claims (27)

1.一种火灾探测装置,其包括:
一探测空间,其中一探测目标物流入该探测空间中,允许探测光进入该探测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火灾探测装置为一散射光探测器且包括:
该探测空间,其设置在遮挡来自外部光线的一遮光区域中,该探测目标物流入该探测空间中;
一发光单元,其沿着一发光侧光轴朝向该探测空间发射该探测光;
一光接收单元,其接收当从该发光单元发射的该探测光沿着与该发光侧光轴交集的一光接收侧光轴流入该探测空间的该探测目标物散射时产生的散射光;及
一反射单元,其初次反射在由该发光侧光轴与该光接收侧光轴各定义的一平面所交集的方向上从该发光单元发射的该探测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反射单元是通过在形成该遮光区域的一遮光区域形成构件中使该发光侧光轴上的至少一部分倾斜来形成。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当在初次反射之后被该反射单元初次反射的该探测光在该遮光区域中被反射一次并返回到该反射单元时,该反射单元将返回的该探测光反射至该发光单元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2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该遮光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被一电路板围绕,
该电路板包括吸收光的一吸收层,且
该反射单元将从该发光单元发射的该探测光初次反射至该吸收层。
6.如权利要求2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该散射光探测器是附接在一安装物件的下侧上的一安装面,
该散射光探测器包括面向该安装面的一附接面,且
该反射单元将从该发光单元发射的该探测光初次反射至该附接面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2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该散射光探测器是附接在一安装物件的侧面上的一安装面上,
该散射光探测器包括面向该安装面的一附接面,且
该反射单元将从该发光单元发射的该探测光初次地反射至该附接面的一侧或该附接面的该侧的一相对侧。
8.如权利要求2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探测目标物是烟雾。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该火灾探测装置为一散射光探测器且包括:
该探测空间,其中该探测目标物流入该探测空间;
一发光单元,其向该探测空间发射该探测光;
一光接收单元,其至少接收当从该发光单元发射的该探测光被流入该探测空间的该探测目标物散射时产生的散射光;及
一导光单元,其将部分探测光引导至该光接收单元而没通过该探测空间,该部分探测光为对应从该发光单元发射的该探测光的一部分且用以理解该发光单元或该光接收单元的光的状态,且
该导光单元包括一导光空间,其引导该部分探测光并从该发光单元的一侧延伸至该光接收单元的一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导光空间包括以一预定反射率反射该部分探测光的一反射层。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导光空间被一电路板的至少一部分围绕,该发光单元或该光接收单元安装在该电路板上。
12.如权利要求9至11的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导光空间为一密闭空间。
13.如权利要求9至12的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探测目标物为烟雾。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该火灾探测装置为一用于探测一被监视区域中有一火灾发生的火灾探测装置,并且该火灾探测装置包括:
该探测空间,其进行该探测目标物的探测;
一基板,其上安装一元件,该元件包括一探测单元,该探测单元通过在该探测空间中照射和接收该探测光来探测该探测目标物;
一入射抑制单元,其抑制环境光进入该探测空间,该入射抑制单元具有覆盖该探测空间的一外周的一罩体部分和设置在该罩体部分的一基板侧上以覆盖该基板的一基座部分;及
一凹部,通过将该基座部分的一预定部分形成一凹形来获得。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该预定部分包括在该基座部分的一部分中的该基板侧上的部分;及
该凹部是形成使得安装在该基板上的该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被允许容纳在该凹部中。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预定部分包括在该基板侧的部分中面向该元件的部分。
17.如权利要求14至16的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该预定部分包括在该基座部分的部分中的一探测空间侧上的一部分;及
该凹部是形成以能够抑制进入该探测空间侧上的部分的该探测光被反射向该探测单元。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该火灾探测装置是附接至一安装物件的安装面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为用于探测被监视区域火灾发生的火灾探测装置,并且包括:
一流入空间,其设置在该火灾探测装置中,允许该火灾探测装置外部的气体流入该流入空间;
一探测空间,用于探测该探测目标物,该探测空间设置在该火灾探测装置中的该流入空间的一安装面侧的位置处;及
一入射抑制单元,其抑制环境光从该火灾探测装置外部进入该探测空间,该入射抑制单元分隔该流入空间和该探测空间,使得允许气体通过该流入空间流入该探测空间,并可抑制该环境光直接经过该流入空间进入该探测空间;
该入射抑制单元包括:
一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是容纳该探测空间,该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构成分隔该流入空间的一部分;
一第二入射抑制单元,是容纳该第一入射抑制单元,该第二入射抑制单元构成分隔该流入空间的另一部分;及
一开口,其设置在该第一入射抑制单元的侧部中的该安装面侧上的侧部的一相对侧上的侧部中,以允许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流入该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及
该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和该第二入射抑制单元的构成是使得当该环境光通过该流入空间和该开口进入该探测空间时,允许该环境光相对于该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或该第二入射抑制单元多次反射。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还包含:
多个板状肋件,其设置在该第一入射抑制单元或该第二入射抑制单元上,并沿着与该流入空间中的该安装面垂直的方向设置;
其中,所述多个肋件的构成是使得流入该流入空间的气体流入该开口时不受所述多个肋件的阻碍。
20.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该开口设置成使得整个开口面向该流入空间的内侧部分,且
该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和该第二入射抑制单元的构成是使得在该流入空间的内侧部分中与该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是均匀的,并且在该流入空间的外侧部分中与该安装面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朝向外侧增加。
21.如权利要求18至20的任一项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还包含:
一发光单元,其设置在该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内,以用该探测光照射该探测空间;
一光接收单元,其设置在该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内,用以接收当从该发光单元发射的该探测光被该探测空间中的该探测目标物散射时产生的散射光;及
一光接收抑制单元,其设置在该第一入射抑制单元内,以防止进入该探测空间的该环境光被该光接收单元接收。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
该光接收抑制单元包括多个遮光肋件,其沿该探测光的一入射方向间隔平行配置,每一个遮光肋件具有用于***该探测光的一***端口;及
每一个遮光肋件的该***端口的尺寸朝向入射方向的前侧减小。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该火灾探测装置为一用于探测被监视区域火灾发生的火灾探测装置,并且该火灾探测装置包括:
该探测空间,其设置在一遮光区域内,遮挡来自外部的光并用以探测该探测目标物;
一发光单元,借以用该探测光沿着一预定光轴照射该探测空间,
一光接收单元,其接收当从该发光单元照射的该探测光被该探测空间中的该探测目标物散射时产生的散射光;
一第一反射单元,其设置在该遮光区域中并用以反射不与该预定光轴平行的该探测光,使得直接入射到该第一反射单元上并从该发光单元被该第一反射单元反射的该探测光不会进入该光接收单元;及
一第二反射单元,其设置在该遮光区域中,不同于该第一反射单元的安装位置,并用以反射不平行于该预定光轴的该探测光,使得直接入射到该第二反射单元上并从该发光单元被该第二反射单元反射的该探测光不会进入该光接收单元。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该火灾探测装置是附接至一安装物件的一安装面,该安装面平行于该预定光轴;及
该第一反射单元是通过使形成该遮光区域的一遮光区域形成构件的一部分倾斜而不垂直于该安装面来形成。
25.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
其中该火灾探测装置是附接至一安装物件的一安装面;及
该第二反射单元包括沿平行于该安装面的方向垂直配置的多个反射壁,在该遮光区域之间具有间隔,允许所述多个反射壁反射该探测光。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第二反射单元的所述多个反射壁是设置成使得该第二反射单元的所述多个反射壁的每一者的反射面与该安装面正交。
27.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火灾探测装置,其中该第二反射单元的所述多个反射壁是设置在该遮光区域的外缘处对应该第一反射单元的部分中。
CN201980031911.1A 2018-07-24 2019-03-20 火灾探测装置 Pending CN1121192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8209 2018-07-24
JP2018138209A JP7208730B2 (ja) 2018-07-24 2018-07-24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8-138210 2018-07-24
JP2018138692A JP7208731B2 (ja) 2018-07-24 2018-07-24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8138210A JP7338956B2 (ja) 2018-07-24 2018-07-24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8-138692 2018-07-24
PCT/JP2019/011695 WO2020021764A1 (ja) 2018-07-24 2019-03-20 火災検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9295A true CN112119295A (zh) 2020-12-22

Family

ID=69182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1911.1A Pending CN112119295A (zh) 2018-07-24 2019-03-20 火灾探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761890B2 (zh)
EP (1) EP3828530A4 (zh)
CN (1) CN112119295A (zh)
AU (1) AU2019309505A1 (zh)
TW (1) TWI796456B (zh)
WO (1) WO20200217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34978A1 (ja) * 2018-06-08 2019-12-12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感知器
TWI771806B (zh) * 2020-11-18 2022-07-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微粒感測裝置
US20230230468A1 (en) * 2022-01-19 2023-07-20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Smoke detector self-test
WO2024112277A1 (en) * 2022-11-25 2024-05-30 Mavi̇li̇ Elektroni̇k Ti̇caret Ve Sanayi̇i̇ Anoni̇m Şi̇rketi̇ Particle detection device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6991U (ja) * 1981-11-18 1983-05-24 ヤマト消火器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JPH11248629A (ja) * 1998-02-27 1999-09-1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光散乱式粒子検知センサ
CN1691075A (zh) * 2004-04-21 2005-11-02 尼塔恩株式会社 烟雾探测器
JP2009015630A (ja) * 2007-07-05 2009-01-22 Sharp Corp 光電式煙センサ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1215705A (ja) * 2010-03-31 2011-10-27 Nohmi Bosai Ltd 防虫網及び光電式煙感知器
JP2012256250A (ja) * 2011-06-09 2012-12-27 Panasonic Corp 煙感知器
US20130176131A1 (en) * 2010-09-14 2013-07-11 Finsecur Smoke detection circuit, smoke detector comprising said circuit and alarm device comprising both the circuit and the detector
CN103597525A (zh) * 2011-08-29 2014-02-19 日本芬翁股份有限公司 光电式烟感测器
US20140111803A1 (en) * 2011-06-30 2014-04-24 Hochiki Corporation Scattered light-type smoke detection apparatus
JP2016200979A (ja) * 2015-04-10 2016-12-01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WO2017073582A1 (ja) * 2015-10-28 2017-05-04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機器取付構造及びその取付板、警報器、火災警報器、警報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07534A (ja) * 2015-11-30 2017-06-15 ニッタン株式会社 火災感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3449U (ja) * 1983-03-31 1985-01-29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散乱光式煙感知器の検煙部構造
JP3661446B2 (ja) * 1998-11-04 2005-06-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67128A (ja) 2006-06-26 2006-10-05 Hochiki Corp 煙感知器
JP4980101B2 (ja) * 2007-03-08 2012-07-18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JP5523203B2 (ja) 2010-05-25 2014-06-18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JP2011248547A (ja) 2010-05-25 2011-12-08 Hochiki Corp 火災感知器における電池の取り付け構造
EP2725565B1 (en) * 2012-08-31 2016-11-02 Fenwal controls of Japan, Ltd. Light emitting unit and photoelectric smoke detector, and suction-type smoke detection system
ES2686359T3 (es) 2013-04-15 2018-10-17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Dispositivo de recogida de fluidos biológicos
CN107545695A (zh) * 2016-06-27 2018-01-05 北京西门子西伯乐斯电子有限公司 烟感探测器
TWI621846B (zh) * 2016-11-25 2018-04-2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煙霧暗室及採用該煙霧暗室的煙霧偵測器
DE102017201039A1 (de) 2017-01-23 2018-07-26 Bruker Eas Gmbh Verfahren zur Fertigung eines Halbzeugs für einen Supraleiterdraht
JP6905900B2 (ja) * 2017-08-31 2021-07-21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散乱光式感知器
JP6957273B2 (ja) * 2017-08-31 2021-11-02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散乱光式感知器
JP6515234B2 (ja) 2018-05-10 2019-05-15 株式会社オーイズミ 遊技媒体貸出機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6991U (ja) * 1981-11-18 1983-05-24 ヤマト消火器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JPH11248629A (ja) * 1998-02-27 1999-09-1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光散乱式粒子検知センサ
CN1691075A (zh) * 2004-04-21 2005-11-02 尼塔恩株式会社 烟雾探测器
JP2009015630A (ja) * 2007-07-05 2009-01-22 Sharp Corp 光電式煙センサ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1215705A (ja) * 2010-03-31 2011-10-27 Nohmi Bosai Ltd 防虫網及び光電式煙感知器
US20130176131A1 (en) * 2010-09-14 2013-07-11 Finsecur Smoke detection circuit, smoke detector comprising said circuit and alarm device comprising both the circuit and the detector
CN103210431A (zh) * 2010-09-14 2013-07-17 Finsecur公司 烟雾探测电路、包含该电路的烟雾探测器及包含该电路和该探测器的报警装置
JP2012256250A (ja) * 2011-06-09 2012-12-27 Panasonic Corp 煙感知器
US20140111803A1 (en) * 2011-06-30 2014-04-24 Hochiki Corporation Scattered light-type smoke detection apparatus
CN103597525A (zh) * 2011-08-29 2014-02-19 日本芬翁股份有限公司 光电式烟感测器
JP2016200979A (ja) * 2015-04-10 2016-12-01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WO2017073582A1 (ja) * 2015-10-28 2017-05-04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機器取付構造及びその取付板、警報器、火災警報器、警報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07534A (ja) * 2015-11-30 2017-06-15 ニッタン株式会社 火災感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96456B (zh) 2023-03-21
EP3828530A1 (en) 2021-06-02
US11761890B2 (en) 2023-09-19
WO2020021764A1 (ja) 2020-01-30
US20210255101A1 (en) 2021-08-19
TW202008316A (zh) 2020-02-16
US20230384218A1 (en) 2023-11-30
EP3828530A4 (en) 2022-03-16
AU2019309505A1 (en) 2020-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19295A (zh) 火灾探测装置
TWI834648B (zh) 火災探測裝置
JP7134290B2 (ja) 火災警報器
JP6905900B2 (ja) 散乱光式感知器
WO2020003712A1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6029055B2 (ja) 煙感知器
TW201905863A (zh) 警報裝置
JP7169107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6957273B2 (ja) 散乱光式感知器
JP7280046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2010040009A (ja) 煙感知器
JP7338956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432679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27716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H0933434A (ja) 光電式塵埃センサ
JP7208730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60296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106368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80025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WO2023132013A1 (ja) 火災検出装置
WO2023132014A1 (ja) 火災検出装置
WO2023152956A1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7265854B2 (ja) 火災検出装置
JP2023145735A (ja) 煙感知器
JP2721788B2 (ja) 散乱光式煙感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