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13581A - 储液器及其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储液器及其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13581A
CN112013581A CN202010472585.2A CN202010472585A CN112013581A CN 112013581 A CN112013581 A CN 112013581A CN 202010472585 A CN202010472585 A CN 202010472585A CN 112013581 A CN112013581 A CN 1120135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g
refrigerant
head
tub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7258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泽武治
细川侯史
岩山利道
大江佑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o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ko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728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2566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ok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ko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0135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35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可靠性,并降低制造成本的储液器及其组装方法。储液器(1)具有筒状的壳体(10),该壳体具有开口部(12)以及底部(14);头部(20),该头部固定安装于开口部(12);以及二重管(30),该二重管配置为从所述头部向所述底部延伸。壳体(10)容纳有封入有干燥剂(65)的袋(60)。另外,袋(60)被壳体(10)和二重管(30)夹持而被保持。

Description

储液器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存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储液器以及储液器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图16、图17中表示以往的储液器的一例。以往的储液器901具有箱主体905。箱主体905具有:有底圆筒状的壳体910以及封闭壳体910的开口部912的圆盘状的头部920。壳体910容纳有袋960。袋960封入有干燥剂965。干燥剂965吸收储存在壳体910内的制冷剂的水分。
在头部920设有制冷剂流入孔922和制冷剂流出孔924。在头部920安装有二重管930,该二重管930和制冷剂流出孔924相连,并延伸到壳体910的底部914附近。
被封入袋960的干燥剂965除了具有吸收制冷剂中的水分的功能,还具有促进液相制冷剂气化的功能。在制冷循环正常工作时,液相制冷剂的气化发生在气液边界面。然而,在制冷循环的起动时,当因压缩机的起动而箱主体905内的压力降低,则干燥剂965由于浸入液相制冷剂而在液相制冷剂中发生气化。因此,为了抑制大量的液相制冷剂的气化同时产生(突沸),将袋960以沿着上下方向的姿势安装于二重管,以袋960的上部不会浸入液相制冷剂的方式配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储液器,和这样的以往的储液器901相同,具有将袋960以沿着上下方向的姿势配置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98404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的储液器901中,利用树脂制的捆扎带将袋960安装到二重管930。因此,部件数量和工时增加,成为制造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另外,有由于捆扎带936的劣化而袋960从二重管930上脱落的可能,因此可靠性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可靠性并降低制造成本的储液器以及储液器的组装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储液器具有:筒状的壳体,该壳体具有开口部以及底部;头部,该头部固定安装于所述开口部;袋,该袋容纳于所述壳体,并封入有干燥剂;以及制冷剂管,该制冷剂管配置为从所述头部向所述底部延伸,所述袋被所述壳体和所述制冷剂管夹持而被保持。
根据本发明,封入有干燥剂的袋被壳体和制冷剂管夹持而被保持。由此,不使用捆扎带就能够保持袋。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和工时。另外,用壳体和在固定安装于壳体的头部安装的制冷剂管来保持袋,因此与使用捆扎带相比劣化的可能性降低,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袋的脱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袋具有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彼此划分的两个干燥剂封入部,所述干燥剂封入部的厚度比所述壳体到所述制冷剂管的距离大。通过这样,能够更切实地防止干燥剂封入部从壳体和制冷剂管之间滑出。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袋的脱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头部的下方配置有伞状的气液分离部件,所述袋的上端部配置在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内侧。通过这样,能够抑制袋受到在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壳体和头部时产生的热量的影响。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具有:周壁部;上壁部,该上壁部与所述周壁部中的所述头部侧的端部相连设置;以及按压部,该按压部从所述周壁部或所述上壁部向内侧突出,所述按压部与所述袋的上端部抵接以限制该袋的上下方向的移动。通过这样,能够抑制干燥剂因袋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导致的碰撞而粉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制冷剂管具有:内管;外管,所述内管配置于该外管的内侧;按压部,该按压部从所述外管向外侧突出,所述按压部与所述袋的上端部抵接以限制该袋的上下方向的移动。通过这样,能够抑制干燥剂因袋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导致的碰撞而粉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储液器的组装方法中,使安装于头部的制冷剂管水平配置,在该制冷剂管载放封入有干燥剂的袋,将所述制冷剂管和所述袋***筒状的壳体,通过所述壳体和所述制冷剂管夹持所述袋,用所述头部封闭所述壳体的开口部,将所述头部固定安装于所述开口部。
根据本发明,封入有干燥剂的袋通过被壳体和制冷剂管夹持而被保持。由此,不使用捆扎带就能够保持袋。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和工时。另外,用壳体和在固定安装于壳体的头部安装的制冷剂管来保持袋,因此与使用捆扎带相比劣化的可能性降低,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袋的脱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袋具有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彼此划分的两个干燥剂封入部,将所述袋载放于所述制冷剂管时,将所述袋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沿着所述制冷剂管配置。通过这样,两个干燥剂封入部在袋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两侧由于自重而垂下,被稳定地保持在制冷剂管上。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操作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可靠性,并能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说明图1的储液器的组装方法的剖视图,表示将二重管安装到头部前的状态。
图4是说明图1的储液器的组装方法的剖视图,表示二重管已安装到头部,并且过滤器已安装到二重管的状态。
图5是说明图1的储液器的组装方法的剖视图,表示在二重管搭载袋并***壳体的状态。
图6是表示图1的储液器的第一变形例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6的A1-A1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6的储液器所具有的气液分离部件的仰视图。
图9是表示图1的储液器的第二变形例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A2-A2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储液器所具有的气液分离部件的仰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的储液器的第三变形例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沿着图12的A3-A3线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的储液器的第四变形例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5是沿着图14的A4-A4线的剖视图。
图16是以往的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17是沿着图16的B-B线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A、1B、1C、1D…储液器
5…箱主体
10…壳体
12…开口部
14…底部
20…头部
22…制冷剂流入孔
24…制冷剂流出孔
30、30C、30D…二重管
31…内管
31a…管主体部
31b…薄壁部
31c…台阶部
32…外管
32a…下端部
33…盖体
33a…流通孔
34C、34D…按压片
40、40A、40B…气液分离部件
40a…贯通孔
41…周壁部
42…上壁部
43…加强肋
44A…按压片
44B…按压肋
50…过滤器
60…袋
60a…上端部
61…接缝
62…干燥剂封入部
M…焊接部位
T…干燥剂封入部的厚度
D…壳体到二重管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到图5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储液器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储液器1具有储存制冷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除去制冷剂中的水分的功能。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储液器沿轴向的剖视图(纵剖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横剖视图)。图3到图5是说明图1的储液器的组装方法的剖视图。图3到图5依次表示:二重管安装到头部前的状态、二重管已安装到头部并且过滤器已安装到二重管的状态、以及在二重管搭载袋并***壳体的状态。
如图1所示,储液器1具有箱主体5、作为制冷剂管的二重管30、气液分离部件40、过滤器50以及袋60。
箱主体5具有有底的圆筒状的壳体10以及圆盘状的头部20。
壳体10的一端具有开口部12,另一端具有底部14。底部14的厚度比壳体10的其他部分的厚度厚。壳体10通过增厚底部14的厚度以确保刚性。头部20封闭壳体10的开口部12。壳体10和头部20通过在焊接部位M的焊接而被固定安装。壳体10容纳有袋60。
头部20设有制冷剂流入孔22和制冷剂流出孔24。制冷剂流入孔22和制冷剂流出孔24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头部20。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混合后的制冷剂(混合制冷剂)流经制冷剂流入孔22。从混合制冷剂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以及压缩机用的润滑油流经制冷剂流出孔24。
二重管30一体地具有内管31以及在内侧配置有内管31的外管32。内管31比外管32向在上方突出。内管31连接到制冷剂流出孔24。
内管31一体地具有外径大的管主体部31a、以及和管主体部相连设置的外径小的薄壁部31b。管主体部31a和薄壁部31b的内径相同。管主体部31a和薄壁部31b之间设有台阶部31c。薄壁部31b以***制冷剂流出孔24并扩径的方式变形而被安装到头部20。中心设有流通孔33a的倒圆锥状的盖体33通过铆接被安装在外管32的下端部32a。
气液分离部件40使从制冷剂流入孔22流入箱主体5内的混合制冷剂分离为密度高的液相制冷剂和润滑油及密度低的气相制冷剂。气液分离部件40形成为俯视为圆形的伞状,气液分离部件40具有圆筒状的周壁部41以及圆形平板状的上壁部42,该上壁部42与周壁部41中的头部20侧的端部相连设置。气液分离部件40配置在箱主体5内的头部20的下方。气液分离部件40的上壁部42设有与内管31的薄壁部31b的外径相同直径的贯通孔40a。上壁部42与外管32的上端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气液分离部件40具有从贯通孔40a沿放射方向延伸的多个加强肋43。另外,在图1、图3~图5中,省略对多个加强肋43的记载。在气液分离部件40的贯通孔40a***有薄壁部31b,并且气液分离部件40与二重管30一起被安装到头部20。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头部20、二重管30以及气液分离部件40由铝合金等金属构成。
过滤器50为合成树脂制,并形成为在周壁具有网孔部的帽状。在箱主体5的下部积存的润滑油通过盖体33以及内管31被吸引时,过滤器50过滤润滑油并去除异物。过滤器50以覆盖盖体33的方式嵌合在外管32的下端部32a。过滤器50配置在壳体10的底部14上。
袋60封入有用于吸收制冷剂中水分的干燥剂65。袋60由例如聚乙烯纤维等合成树脂制的无纺布构成。袋60夹在壳体10和外管32之间,从而在箱壳体5内以沿着上下方向的姿势被保持。袋60具有与从外管32的上端到壳体10的底部14的距离大致相同的长度。袋60的上端部60a配置在气液分离部件40的内侧。袋60的下端部60b与壳体10的底部14接触。
袋60是例如将俯视为长方形状的两片布重叠,缝住四边使内部空间闭合的袋状。袋60通过将重叠的两片布沿着宽度方向的中央缝制而设置有被接缝61划分的两个干燥剂封入部62、62。袋60也可以代替缝制而将重叠的两片布熔敷。干燥剂封入部62、62各自的厚度T大于壳体10到外管32的距离D。通过这样,可以防止袋60从壳体10和外管32之间滑出。
接下来,对上述储液器1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制冷循环中,储液器1配置在未示出的蒸发器和压缩机之间。储液器1以壳体10的底部14作为下方、开口部12作为上方的姿势配置。储液器1除去来自蒸发器的制冷剂所含水分从而生成气体制冷剂(气相制冷剂)。然后,储液器1使生成的气体制冷剂回到压缩机。
从蒸发器排出的混合制冷剂从制冷剂流入孔22流入箱主体5内。混合制冷剂与气液分离部件40碰撞而被分离为密度高的液相制冷剂和润滑油及密度低的气相制冷剂。
液相制冷剂和润滑油由于重力而向下方移动。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液相制冷剂和油的分离,润滑油积存在箱主体5的下部,液相制冷剂积存在润滑油的上方。这时,液相制冷剂的液面高度被调整成为浸入袋60的一部分的高度位置。由此,液相制冷剂含有的水分和气相制冷剂含有的水分(湿气)一起被干燥剂65吸收。
气相制冷剂从外管32的上端流入,在外管32内向下方移动。接着,气相制冷剂在外管32的底部折返并流入内管31,在内管31内上升。这时,积存在壳体10底的润滑油通过盖体33的流通孔33a被吸引,被吸引的润滑油与气相制冷剂混合。混合了润滑油的气相制冷剂从制冷剂流出孔24流出,供给到压缩机。
另外,由于袋60以沿着上下方向的姿势被保持,因此,与箱主体5内积存的液相制冷剂接触的干燥剂65的比例减少。由此,液相制冷剂产生的气化减少,从而减少伴随气化的异音。
接下来,参照图3到图5对上述储液器1的组装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依次排列头部20、气液分离部件40以及二重管30。接着,如图4所示,二重管30的薄壁部31b依次***气液分离部件40的贯通孔40a以及头部20的制冷剂流出孔24。接下来,气液分离部件40被头部20和内管31的台阶部31c夹持,在该状态下使薄壁部31b以扩径的方式变形。由此,气液分离部件40和二重管30一起被安装在头部20。另外,盖体33通过铆接安装于外管32的下端部32a。然后,在外管32的下端部32a嵌合过滤器50。
接下来,如图5所示,将二重管30水平配置,并将袋60载放于外管32。这时,袋6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沿着外管32配置。具体而言,袋6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沿着水平配置的外管32的外周面中位于最上方的部位配置。由此,干燥剂封入部62、62在袋6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两侧由于自重而垂下,稳定地保持在外管32上。然后,以过滤器50为开头,将袋60、二重管30以及气液分离部件40***壳体10。***到壳体10的袋60被壳体10和二重管30夹持而被保持。接着,用头部20封闭开口部12。最后,将壳体10和头部20焊接并固定安装,储液器1完成。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例的储液器1,封入有干燥剂65的袋60被壳体10和二重管30夹持而被保持。由此,不使用捆扎带就能够保持袋60。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和工时。另外,用壳体10和安装到在壳体10的头部固定安装的二重管30来保持袋60,因此与使用捆扎带相比劣化的可能性降低,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袋60的脱落。特别是,因为壳体10、头部20以及二重管30是金属制的,和合成树脂制的捆扎带相比,刚性高,劣化的可能性低。
另外,袋60具有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彼此划分的两个干燥剂封入部62、62。并且,干燥剂封入部62、62的厚度T比壳体10到二重管30的外管32的距离D大。通过这样,能够切实地防止干燥剂封入部62、62从壳体10和外管32之间滑出。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袋60的脱落。
另外,头部20的下方配置有伞状的气液分离部件40。并且,袋60的上端部60a配置在气液分离部件40的内侧。通过这样,能够用气液分离部件阻挡在壳体10和头部20通过焊接而固定安装时产生的热量,并能够抑制因该热量的影响而使由合成树脂制的无纺布构成的袋60熔化。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袋60为具有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划分的两个干燥剂封入部62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袋60也可以是具有一个内部空间的袋状。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采用以直线状延伸的作为制冷剂管的二重管的结构,但此外的,例如采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U型的制冷剂管的结构也适用于本发明。即、和壳体一起夹持干燥剂装入袋的制冷剂管只要包含从头部向壳体的底部延伸配置的部分即可。
在图6~图8表示作为图1的储液器1的第一变形例的储液器1A的结构。图6是纵剖视图,图7是沿着图6的A1-A1线的剖视图。图8是气液分离部件40A的仰视图。在图6~图8中,对与上述的储液器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在图6中,省略对气液分离部件40A的多个加强肋43的记载。
图6所示的储液器1A具有气液分离部件40A。除了气液分离部件40A之外,储液器1A具有与上述的储液器1相同的结构。
气液分离部件40A由铝合金等金属构成。气液分离部件40A具有周壁部41、上壁部42以及多个加强肋43。另外,气液分离部件40A具有作为按压部的两个按压片44A。按压片44A从周壁部41向气液分离部件40A的内侧突出。按压片44A形成为四角平板状。通过周壁部41的下方侧的端部的一部分向内侧弯折而形成按压片44A。按压片44A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固定安装于周壁部41。按压片44A与上壁部42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按压片44A与袋60的上端部60a抵接。两个按压片44A与干燥剂封入部62、62分别对应地配置。按压片44A限制袋6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干燥剂65因袋6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导致的碰撞而粉化。另外,通过按压片44A与袋60的上端部60a抵接,袋60与上壁部42空开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袋60受到在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壳体10和头部20时产生的热量的影响。
在图9~图11表示作为图1的储液器1的第二变形例的储液器1B的结构。图9是纵剖视图,图10是沿着图9的A2-A2线的剖视图。图11是气液分离部件40B的仰视图。在图9~图11中,对与上述的储液器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在图9中,省略对气液分离部件40B的多个加强肋43的记载。
图9所示的储液器1B具有气液分离部件40B。除了气液分离部件40B之外,储液器1B具有与上述的储液器1相同的结构。
气液分离部件40B由合成树脂构成。气液分离部件40B具有周壁部41、上壁部42以及多个加强肋43。另外,气液分离部件40B具有作为按压部的四个按压肋44B。按压肋44B从周壁部41和上壁部42向气液分离部件40B的内侧突出。按压肋44B形成为四角平板状。按压肋44B的沿着上下方向的一边与周壁部41的内周面连接。按压肋44B的沿着水平方向的上边与上壁部42的下表面连接。按压肋44B的沿着水平方向的下边与袋60的上端部60a抵接。四个按压肋44B中的两个按压肋44B与干燥剂封入部62、62分别对应地配置。按压肋44B限制袋6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另外,通过按压肋44B的下边与袋60的上端部60a抵接,袋60与上壁部42空开间隔地配置。储液器1B具有按压肋44B,因此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变形例的储液器1A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图12、图13表示作为图1的储液器1的第三变形例的储液器1C的结构。图12是纵剖视图,图13是沿着图12的A3-A3线的剖视图。在图12、图13中,对与上述的储液器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在图12中,省略对气液分离部件40的多个加强肋43的记载。
图12所示的储液器1C具有作为制冷剂管的二重管30C。除了二重管30C之外,储液器1C具有与上述的储液器1相同的结构。
二重管30C由铝合金等金属构成。二重管30C具有内管31和外管32。另外,二重管30C具有作为按压部的一个按压片34C。按压片34C从外管32的上端向外侧(外管32的径向外侧)突出。通过从外管32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四角平板状的突出片向外侧弯折而形成按压片34C。按压片34C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固定安装于外管32。按压片34C与上壁部42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按压片34C与袋60的上端部60a抵接。按压片34C与干燥剂封入部62、62之间的接缝61对应地配置。按压片34C限制袋6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另外,通过按压片34C与袋60的上端部60a抵接,袋60与上壁部42空开间隔地配置。储液器1C具有按压片34C,因此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变形例的储液器1A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图14、15表示作为图1的储液器1的第四变形例的储液器1D的结构。图14是纵剖视图,图15是沿着图14的A4-A4线的剖视图。在图14、图15中,对与上述的储液器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在图14中,省略对气液分离部件40的多个加强肋43的记载。
图14所示的储液器1D具有作为制冷剂管的二重管30D。除了二重管30D之外,储液器1D具有与上述的储液器1相同的结构。
二重管30D由铝合金等金属构成。二重管30D具有内管31和外管32。另外,二重管30D具有作为按压部的两个按压片34D。按压片34D从外管32的上端向外侧(外管32的径向外侧)突出。通过从外管32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四角平板状的突出片向外侧弯折而形成按压片34D。按压片34D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固定安装于外管32。按压片34D与上壁部42在上下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按压片34D与袋60的上端部60a抵接。两个按压片34D分别与干燥剂封入部62、62对应地配置。按压片34D限制袋6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另外,通过按压片34D与袋60的上端部60a抵接,袋60与上壁部42空开间隔地配置。储液器1D具有按压片34D,因此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变形例的储液器1A相同的作用效果。
虽然依据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对前文所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地追加或减少结构要素、进行设计变更、或对实施例的特征进行适当的组合,只要不违反本发明的主旨,就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储液器,具有:筒状的壳体,该壳体具有开口部以及底部;头部,该头部固定安装于所述开口部;袋,该袋容纳于所述壳体,并封入有干燥剂;以及制冷剂管,该制冷剂管配置为从所述头部向所述底部延伸,该储液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袋被所述壳体和所述制冷剂管夹持而被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袋具有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彼此划分的两个干燥剂封入部,
所述干燥剂封入部的厚度比所述壳体到所述制冷剂管的距离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头部的下方配置有伞状的气液分离部件,
所述袋的上端部配置在所述气液分离部件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液分离部件具有:周壁部;上壁部,该上壁部与所述周壁部中的所述头部侧的端部相连设置;以及按压部,该按压部从所述周壁部或所述上壁部向内侧突出,
所述按压部与所述袋的上端部抵接以限制该袋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管具有:内管;外管,所述内管配置于该外管的内侧;以及按压部,该按压部从所述外管向外侧突出,
所述按压部与所述袋的上端部抵接以限制该袋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6.一种储液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安装于头部的制冷剂管水平配置,在该制冷剂管载放封入有干燥剂的袋,
将所述制冷剂管和所述袋***筒状的壳体,通过所述壳体和所述制冷剂管夹持所述袋,
用所述头部封闭所述壳体的开口部,将所述头部固定安装于所述开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液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袋具有沿宽度方向的中央彼此划分的两个干燥剂封入部,
将所述袋载放于所述制冷剂管时,将所述袋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沿着所述制冷剂管配置。
CN202010472585.2A 2019-05-30 2020-05-29 储液器及其组装方法 Pending CN1120135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1181 2019-05-30
JP2019101181 2019-05-30
JP2020-072865 2020-04-15
JP2020072865A JP6925664B2 (ja) 2019-05-30 2020-04-15 アキュムレータ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13581A true CN112013581A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06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72585.2A Pending CN112013581A (zh) 2019-05-30 2020-05-29 储液器及其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13581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83378U (zh) * 1980-11-12 1982-05-22
US5425249A (en) * 1994-05-20 1995-06-2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Bottom feed A/C accumulator with blocking valve
CN104603555A (zh) * 2012-09-07 2015-05-06 株式会社电装 储液器
JP2016061543A (ja) * 2014-09-22 2016-04-25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アキュムレータ
CN106352620A (zh) * 2015-07-17 2017-01-25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储液器
CN106931689A (zh) * 2015-12-29 2017-07-07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贮液器及具有该贮液器的制冷***
JP2017198404A (ja) * 2016-04-28 2017-11-02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アキュムレー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17207251A (ja) * 2016-05-19 2017-1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キュムレータ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83378U (zh) * 1980-11-12 1982-05-22
US5425249A (en) * 1994-05-20 1995-06-2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Bottom feed A/C accumulator with blocking valve
CN104603555A (zh) * 2012-09-07 2015-05-06 株式会社电装 储液器
JP2016061543A (ja) * 2014-09-22 2016-04-25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アキュムレータ
CN106352620A (zh) * 2015-07-17 2017-01-25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储液器
CN106931689A (zh) * 2015-12-29 2017-07-07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贮液器及具有该贮液器的制冷***
JP2017198404A (ja) * 2016-04-28 2017-11-02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アキュムレー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17207251A (ja) * 2016-05-19 2017-1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キュムレータ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68938B2 (ja) アキュムレータ
JP6068909B2 (ja) アキュムレータ
JP6199590B2 (ja) アキュムレータ
JP6385222B2 (ja) アキュムレータ
JP5620732B2 (ja) 冷媒タンク
JP6155005B2 (ja) アキュムレータ
JP2014105907A (ja) アキュムレータ
CN112013580A (zh) 储液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12013581A (zh) 储液器及其组装方法
JP6594685B2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JP5498071B2 (ja) アキュムレータ
JP2010144935A (ja) レシーバタンク
EP3293471B1 (en) Accumulator
JP4926148B2 (ja) 断熱オイルパン構造
JP2020134039A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EP3671074B1 (en) Accumulator
JP6815036B2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JP2019078418A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CN117813471A (zh) 储液器
JP2017026189A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EP3293472B1 (en) Accumulator
CN117836573A (zh) 储液器
EP4394283A1 (en) Accumulator
JP6924438B2 (ja) 貯液器
US20240230187A1 (en) Accumula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