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48778B -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48778B
CN111948778B CN202010412060.XA CN202010412060A CN111948778B CN 111948778 B CN111948778 B CN 111948778B CN 202010412060 A CN202010412060 A CN 202010412060A CN 111948778 B CN111948778 B CN 1119487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optical element
wall
driving mechanism
s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120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48778A (zh
Inventor
黄文彦
杨咏平
林信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Taiw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to CN20231100673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08988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48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8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487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87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3Align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05Motorised align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以及一驱动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且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活动部包括一定位结构。定位结构用以固定光学元件。

Description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驱动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光学元件以及可驱动光学元件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逐渐小型化。通过装设光学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及感光元件,使得许多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具备了照相或录影的功能。
当使用者使用电子装置时,可能产生晃动,使得所拍摄的照片或影片产生模糊。然而,随着对于图像品质的要求日益增高,可修正晃动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因而产生。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可驱动光学元件沿着光轴运动,以对被拍摄物进行对焦,达到自动对焦(auto focus,AF),以提升所拍摄的图像的品质。
现有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可额外包括感测组件,通过感测光学元件的位置来修正驱动信号,以达到闭路(closed-loop)回馈。因此,感测组件的配置以及设计极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公知的问题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固定部、一活动部以及一驱动组件。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且可相对固定部运动。驱动组件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活动部包括一定位结构。定位结构用以固定光学元件。
于一实施例中,定位结构包括一定位孔以及一定位块,定位块设置在光学元件上,且定位块***到定位孔中。于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黏接元件,设置在定位孔中。于一实施例中,定位结构还包括一上定位壁以及一下定位壁,定位块位在上定位壁及下定位壁之间。于一实施例中,定位结构还包括一上定位通道以及一下定位通道,上定位通道对应下定位壁,且下定位通道对应上定位壁。于一实施例中,定位结构还包括一定位突起,设置于下定位壁及上定位壁的至少其中一个上。于一实施例中,上定位壁及下定位壁的一最短距离大于定位块的一厚度。于一实施例中,定位块及上定位壁为多个,定位块的其中一个与对应的上定位壁的一最短距离不同于定位块的另一个与对应的上定位壁的一最短距离。
于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感测组件,其中感测组件包括一感测磁铁,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一驱动磁铁,第一驱动磁铁包括一切削部,且切削部位于第一驱动磁铁靠近感测磁铁的一端。于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还包括一第二驱动磁铁,第一驱动磁铁比第二驱动磁铁更接近感测磁铁。于一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一第一壁以及一第二壁,第一驱动磁铁设置在第一壁上,且第一驱动磁铁与感测磁铁的一最短距离大于第一驱动磁铁与第二壁的一最短距离。于一实施例中,固定部还包括一第三壁,第二驱动磁铁位于第二壁上,第一壁及第三壁彼此相对,且第二驱动磁铁与第一壁的一最短距离小于第二驱动磁铁与第三壁的一最短距离。
于一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一外框顶面,外框顶面包括一第一凹部、一第二凹部以及一外框顶面侧边,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位于外框顶面侧边上。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凹部的形状不同于第二凹部的形状。于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一驱动磁铁,沿着贯穿固定部的一主轴观察时,第一驱动磁铁与第一凹部部分重叠。
于一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一延伸部,且活动部包括一延伸部凹槽,延伸部***到延伸部凹槽中。于一实施例中,延伸部为多个,且固定部还包括具有多边形结构的一外框,沿着贯穿固定部的一主轴观察时,延伸部分别位于外框的不相邻角落。于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感测组件,其中感测组件包括一感测磁铁,感测磁铁位在未设置有延伸部的外框的角落。于一实施例中,活动部包括一止挡部,止挡部对应于未设置有伸部的角落。
于一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电路组件以及一感测组件,其中感测组件包括一感测磁铁以及一感测元件。固定部还包括一外框顶面表面以及一感测元件凹槽,在外框顶面表面上设置有一保护结构。感测元件设置于感测元件凹槽中,感测元件凹槽包括两个黏接元件凹槽以及一电路固定凹槽,电路组件被电路固定凹槽所固定。黏接元件凹槽的一排列方向不同于一径向方向及一侧边延伸方向,径向方向以贯穿固定部的一主轴为中心而径向延伸,侧边延伸方向平行于固定部的一固定部侧边。活动部包括一上簧片以及一下簧片,上簧片为镜射对称,下簧片为旋转对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通过定位结构将光学元件固定到承载座,以减小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体积以及减少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的重量,并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小型化。本发明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通过具有切削部的第一驱动磁铁减小第一驱动磁铁对感测磁铁的影响,以提升感测组件的感测精度。
附图说明
当阅读附图时,从以下的详细描述能最佳理解本公开的各方面。应注意的是,根据业界的标准作法,各种特征并未按照比例绘制。事实上,可任意的放大或缩小元件的尺寸,以做清楚的说明。
图1是电子装置以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2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以及光学元件的立体图。
图3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分解图。
图4是底座的立体图。
图5是电路组件以及感测元件的俯视图。
图6是电路组件以及底座的俯视图。
图7是承载座的立体图。
图8是承载座的仰视图。
图9是第二弹性元件的俯视图。
图10是驱动组件的示意图。
图11是感测组件的示意图。
图12是第二弹性元件、底座以及感测元件的立体图。
图13以及图14是第二弹性元件、底座以及感测元件的示意图。
图15是另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分解图。
图16是另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驱动组件的示意图。
图17是另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底座以及感测元件的俯视图。
图18是另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感测组件的示意图。
图19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一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0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及一光学元件的***图。
图2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及光学元件的立体图,其中光学元件以虚线表示。
图2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固定部的立体图。
图23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固定部及一黏接元件的立体图,其中一外框及一保护结构以虚线表示。
图24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框及一承载座的立体图,其中外框以虚线表示。
图25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承载座、一定位结构及光学元件的立体图。
图26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承载座、一个定位结构及黏接元件的立体图。
图27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承载座及定位结构的立体图。
图28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底板、承载座、一上簧片及黏接元件的立体图。
图29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沿图21的2-A-2-A线的剖视图。
图30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底板、承载座、一下簧片及黏接元件的立体图,其中承载座以虚线表示。
图3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框及一驱动组件的俯视图,其中外框以虚线表示。
图3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框、底板、驱动组件、一感测组件及一电路组件的俯视图,其中外框及底板以虚线表示。
附图标记如下:
1-1: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1-1’: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1-2:光学元件
1-10:外壳
1-10’:外壳
11:开口
1-12:顶壁
1-13:侧壁
1-14:防旋转结构
1-20:第一弹性元件
1-20’:第一弹性元件
1-30:磁性元件
1-30’:磁性元件
1-40:线圈
1-40’:线圈
1-50:承载座
1-50’:承载座
1-51:穿孔
1-52:绕线部
1-53:上止挡部
1-54:上连接部
1-55:下止挡部
1-56:下连接部
1-57:容纳部
1-60:参考元件
1-60’:参考元件
1-61:磁区
1-62:空乏区
1-63:磁区
1-65:配重块
1-70:第二弹性元件
1-70’:第二弹性元件
1-71:固定部连接部
1-72:活动部连接部
1-73:变形部
1-74:孔洞
1-75:电性连接部
1-80:电路组件
1-80’:电路组件
1-81:第一段部
1-82:第二段部
1-83:第三段部
1-85:接脚
1-86:内埋部
1-87:显露部
1-90:底座
1-90’:底座
1-91:底板
1-92:凸柱
1-93:止挡部
1-94:第一凸台
1-95:连接部
1-96:第二凸台
1-97:凹槽
1-97’:凹槽
1-98:凹孔
1-99:沟槽
1-100:感测元件
1-100’:感测元件
1-105:配重件
1-110:电性连接件
1-200:电子装置
1-911:开口
1-912:内侧面
1-913:外侧面
1-C:中心轴
1-C’:中心轴
1-D:驱动组件
1-D’:驱动组件
1-I:固定部
1-I’:固定部
1-L:入射光
1-L’:出射光
1-M:活动部
1-M’:活动部
1-O:光轴
1-R1:第一区
1-R2:第二区
1-R3:第三区
1-S:感测组件
1-S’:感测组件
2-1:电子装置
2-10:固定部
2-11:外框
2-12:保护结构
2-13:底板
2-20:活动部
2-21:承载座
2-22:定位结构
2-23:上簧片
2-24:下簧片
2-30:驱动组件
2-31:驱动线圈
2-32:第一驱动磁铁
2-33:第二驱动磁铁
2-40:黏接元件
2-50:感测组件
2-51:感测磁铁
2-52:感测元件
2-60:电路组件
2-1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2-110:光学元件
2-111:第一壁
2-112:第二壁
2-113:第三壁
2-114:第四壁
2-115:第一角落
2-116:第二角落
2-117:外框顶面
2-131:底板本体
2-132:底板柱
2-133:固定部侧边
2-211:承载座本体
2-212:延伸部凹槽
2-213:止挡部
2-221:定位块
2-222:定位孔
2-321:切削部
2-1171:第一凹部
2-1171a:第一主要凹陷
2-1171b:第一末端凹陷
2-1172:第二凹部
2-1172a:第二主要凹陷
2-1172b:第二末端凹陷
2-1173:外框顶面侧边
2-1174:外框顶面表面
2-1175:延伸部
2-1176:开口
2-1311:底板开口
2-1312:感测元件凹槽
2-1312a:黏接元件凹槽
2-1312b:电路固定凹槽
2-2111:贯穿孔
2-2221:上定位壁
2-2222:下定位壁
2-2223:上定位通道
2-2224:下定位通道
2-2225:定位突起
2-C1:间隙
2-C2:间隙
2-D1:排列方向
2-D2:径向方向
2-D3:侧边延伸方向
2-F:中心点
2-L:光线
2-M:主轴
2-P:对称点
2-S1:最短距离
2-S2:最短距离
2-S3:最短距离
2-S4:最短距离
2-S5:最短距离
2-S6:最短距离
2-S7:最短距离
2-S8:最短距离
2-S9:最短距离
2-S10:最短距离
2-S11:最短距离
2-S12:最短距离
2-S13:最短距离
2-S14:最短距离
2-S15:最短距离
2-SA:对称轴
2-T:厚度
2-W1:虚线
2-W2:虚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公开内容提供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范例,并叙述各个构件以及排列方式的特定范例,以实施本公开的不同特征。例如,若本说明书叙述了第一特征形成于第二特征“之上”或“上方”,即表示可包含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是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亦可包含了有附加特征形成于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之间,而使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未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在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于标示区分两个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元件。除此之外,在本公开的不同范例中,可能使用重复的符号或字母。
实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对性的空间相关用词,例如:“在…下方”、“下方”、“在…上方”、“上方”等用词,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元件或特征与其他元件或特征之间的关系。除了在附图中示出的方位外,这些空间相关用词意欲包含使用中或操作中的装置的不同方位。装置可被转向不同方位(旋转90度或其他方位),则在此使用的空间相关词亦可依此相同解释。
现配合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
第一组实施例
图1是一电子装置1-200以及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示意图。电子装置1-200可为一智能手机、一平板电脑等。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通常设置在电子装置1-200的顶部区域,以避免遮蔽电子装置1-200的显示屏幕。
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以及一光学元件1-2的立体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可驱动光学元件1-2运动,借以调整光学元件1-2的位置,以拍摄清晰的图像。在本技术领域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可能被称为音圈马达(Voice CoilMotor,VCM)。光学元件1-2可为一镜头,例如,透镜。光学元件1-2可由塑胶或玻璃制成。光学元件1-2具有一光轴1-O。光轴1-O为穿过光学元件1-2的中心的虚拟轴线。
图3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分解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包括一固定部1-I、一活动部1-M、一驱动组件1-D以及一感测组件1-S。活动部1-M连接光学元件1-2,且可相对于固定部1-I运动。驱动组件1-D驱动活动部1-M相对于固定部1-I运动。感测组件1-S感测活动部1-M相对于固定部1-I的运动。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具有一中心轴1-C,中心轴1-C穿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当光学元件1-2、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与一感光元件(未图示)(例如:感光耦接检测器(charge-coupled detector,CCD))对准(aligned)时,光学元件1-2的光轴1-O亦穿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中心,使得光学元件1-2的光轴1-O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中心轴1-C重合。
不过,由于光学元件1-2是装设于活动部1-M中,可能因为活动部1-M的运动、晃动、旋转、倾斜,使得光学元件1-2的光轴1-O与固定部1-I的中心轴1-C不重合。在附图以及说明书中将通过光轴1-O或中心轴1-C来辅助说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相关特征。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I包括一外壳1-10、一电路组件1-80以及一底座1-90。活动部1-M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1-20、一承载座1-50、两个第二弹性元件1-70。驱动组件1-D包括四个磁性元件1-30以及一线圈1-40。感测组件1-S包括一参考元件1-60以及一感测元件1-100。应理解的是,元件可依照使用者需求增添或删减。
请搭配图4至图6来了解固定部1-I。图4是底座1-90的立体图。图5是电路组件1-80以及感测元件1-100的俯视图。图6是电路组件1-80以及底座1-90的俯视图。固定部1-I的外壳1-10以及底座1-90沿着中心轴1-C排列。外壳1-10位于电路组件1-80以及底座1-90上方。
外壳1-10可由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塑胶。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外壳1-10可阻绝电磁波。如此一来,可降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周遭的天线所产生的电磁波的干扰。外壳1-10与底座1-90连接,包括粘接、熔接等。外壳1-10与底座1-90连接之后内部形成的空间可容纳活动部1-M、驱动组件1-D、感测组件1-S等元件。
外壳1-10具有一开口1-11、一顶壁1-12、四个侧壁1-13以及两个防旋转结构1-14。开口1-11可让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外部的一入射光1-L进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顶壁1-12垂直于中心轴1-C,且顶壁1-12可能并非完全平坦的。侧壁1-13由顶壁1-12的外侧边缘(远离中心轴1-C)沿着中心轴1-C延伸。防旋转结构1-14由顶壁1-12的内侧边缘(接近中心轴1-C)沿着中心轴1-C延伸。两个防旋转结构1-14位于外壳1-10的对角线上,且可限制承载座1-50的旋转范围。当承载座1-50旋转到一定程度时,承载座1-50会接触防旋转结构1-14的其中一个,而无法继续旋转。
如图4所示,底座1-90包括一底板1-91、四个凸柱1-92、至少一止挡部1-93、至少一第一凸台1-94、至少一连接部1-95、一第二凸台1-96、至少一凹槽1-97。底板1-91定义为底座1-90于中心轴1-C上最远离顶壁1-12的平面部分。底板1-91沿着垂直光轴1-O的方向延伸,且包括一开口1-911。开口1-911可让入射光1-L通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而成为一出射光1-L’。也就是说,光轴1-O通过开口1-911。
凸柱1-92设置于底板1-91的角落。凸柱1-92的高度高出底座1-90的其他部分。也就是说,凸柱1-92较底座1-90的其他部分靠近外壳1-10的顶壁1-12。凸柱1-92的外侧表面(远离中心轴1-C)可与外壳1-10的侧壁1-13接触,以增加外壳1-10与底座1-90的接触面积,防止外壳1-10脱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阻尼元件(未图示),设置在承载座1-50与凸柱1-92之间。阻尼元件为凝胶等可吸收冲击的材料,且具有制震效果。凸柱1-92可具有类似阶梯的形状,以防止阻尼元件流动。当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受到外力冲击时,阻尼元件可避免活动部1-M与固定部1-I之间发生过度猛烈的撞击。再者,阻尼元件更可协助承载座1-50于受到冲击时能快速地回到原本的位置,也可避免承载座1-50内的光学元件1-2无法稳定。因此,阻尼元件可改善承载座1-50运动时的反应时间以及精准度。
止挡部1-93设置于底板1-91的四周。止挡部1-93的高度低于凸柱1-92以及第一凸台1-94,但略高于第二凸台1-96。也就是说,止挡部1-93于光轴1-O的尺寸介于第一凸台1-94于光轴1-O的尺寸与第二凸台1-96于光轴1-O的尺寸之间。止挡部1-93可限制承载座1-50的运动范围。当承载座1-50运动到极限时,承载座1-50会接触止挡部1-93,使得承载座1-50无法继续朝着靠近底座1-90的方向运动。
第一凸台1-94设置于底板1-91的角落,并邻近于凸柱1-92。就底座1-90的元件而言,第一凸台1-94的高度仅次于凸柱1-92。连接部1-95设置于第一凸台1-94。连接部1-95可为一突起。第二弹性元件1-70的部分固定地设置于第一凸台1-94。连接部1-95可加强第二弹性元件1-70与底座1-90的第一凸台1-94的连接。
第二凸台1-96设置于底板1-91。第二凸台1-96的高度低于凸柱1-92、第一凸台1-94以及止挡部1-93,但略高于底板1-91。也就是说,第一凸台1-94于光轴1-O的最大尺寸不同于第二凸台1-96于光轴1-O的最大尺寸。
凹槽1-97形成于第二凸台1-96。感测元件1-100以表面粘着技术(surfacemounttechnology,SMT)等方式设置于凹槽1-97。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90还包括形成于凹槽1-97的一凹孔1-98(仅在图4中示出)。凹孔1-98利于设置一粘着元件(未图示),以加强感测元件1-100与底座1-90的连接。粘着元件可经由凹孔1-98流至凹槽1-97,且粘着元件不会流至第二凸台1-96。
粘着元件可为粘接材料、导电材料或绝缘材料,例如:树脂材料。粘着元件可粘着不同的元件。除此之外,粘着元件通常具有良好的弹性以及包覆力,施加粘着元件至元件上可保护元件,并降低粉尘、水气等杂质进入元件的机率。若粘着元件为绝缘材料时,可达到绝缘效果。施加粘着元件的操作一般称为“点胶”,可通过人工以及机械两种方式进行。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电路组件1-80的部分以埋入成形(insert molding)的方式形成于底座1-90。电路组件1-80由金属制成。电路组件1-80大致上围绕底板1-91的开口1-911。电路组件1-80包括至少一第一段部1-81、至少一第二段部1-82以及至少一第三段部1-83。第一段部1-81与第二段部1-82接触感测元件1-100,且位于感测元件1-100的不同侧。第三段部1-83则不接触感测元件1-100。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包括两个第一段部1-81、两个第二段部1-82以及两个第三段部1-83。
沿着光轴1-O或中心轴1-C观察时,第一段部1-81围绕底板1-91的开口1-911的部分可对应到开口1-911的一圆弧,且圆弧大于80°。相对地,第二段部1-82围绕底板1-91的开口1-911的部分所对应到开口1-911的圆弧则小于80°。
除此之外,电路组件1-80包括多个接脚1-8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段部1-81、第二段部1-82以及第三段部1-83分别包括两个接脚1-85。接脚1-85是用以让电流流入以及流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因此,电路组件1-80是作为底座1-90的导线。第一段部1-81以及第二段部1-82电性连接于感测元件1-100。第三段部1-83电性连接于第二弹性元件1-70。
如图6所示,电路组件1-80并未显露于底座1-90的部分可称为至少一内埋部1-86(以虚线示出),而电路组件1-80显露于底座1-90的部分可称为至少一显露部1-87。第一段部1-81以及第二段部1-82中的显露于底座1-90的凹槽1-97的显露部1-87电性连接于感测元件1-100。在本实施例中,感测元件1-100包括四个接脚(未图示),以分别电性连接于第一段部1-81以及第二段部1-82中显露于底座1-90的凹槽1-97的四个显露部1-87。
底板1-91包括邻近开口1-911的一内侧面1-912以及位于底板1-91的***的一外侧面1-913。电路组件1-80的显露部1-87的部分显露于内侧面1-912或外侧面1-913。另外,底座1-90可还包括邻近于第二凸台1-96的一沟槽1-99,以容纳电路组件1-80的显露部1-87的部分。
请一并参考图7至图9来了解活动部1-M。图7是承载座1-50的立体图。图8是承载座1-50的仰视图。图9是第二弹性元件1-70的俯视图。活动部1-M的第一弹性元件1-20、承载座1-50、第二弹性元件1-70依序沿着中心轴1-C排列。
如图7以及图8所示,承载座1-50包括一穿孔1-51、至少一绕线部1-52、至少一上止挡部1-53、至少一上连接部1-54、至少一下止挡部1-55、至少一下连接部1-56以及至少一容纳部1-57。
穿孔1-51贯穿整个承载座1-50,以承载光学元件1-2。穿孔1-51与光学元件1-2之间可配置有相互对应的螺牙结构,使得光学元件1-2固定于承载座1-50。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绕线部1-52设置于承载座1-50的不同侧,且朝向外壳1-10的侧壁1-13延伸。线圈1-40的引线缠绕于绕线部1-52,通过一电性连接件1-110(仅在图9中示出)可使得线圈1-40电性连接于其他元件(例如:第二弹性元件1-70)。电性连接件1-110包括任何可使零件彼此电性连接的材料,例如,金属。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若电性连接件1-110具有曲面形状,则可更方便地且更确实地设置于第二弹性元件1-70。例如,电性连接件1-110为一锡球(solder ball)。
沿着垂直于中心轴1-C的方向观察时,绕线部1-52的形状为矩形,可防止线圈1-40的引线脱离。例如,若绕线部1-52的形状为正方形,在活动部1-M运动时,线圈1-40的引线可能因为容易旋转而脱离。除此之外,绕线部1-52进一步包括一凸部1-521,这样的设计也可帮助防止线圈1-40的引线脱离。
上止挡部1-53设置于承载座1-50的顶面的四周。沿着垂直中心轴1-C的方向观察时,上止挡部1-53的顶面是整个承载座1-50最靠近外壳1-10的顶壁1-12的部分。上止挡部1-53可限制承载座1-50的运动范围。当承载座1-50运动到极限时,上止挡部1-53会接触外壳1-10的顶壁1-12,使得承载座1-50无法继续朝着靠近外壳1-10的顶壁1-12的方向运动。上连接部1-54设置于靠近穿孔1-51的位置。上连接部1-54可为一突起。第一弹性元件1-20的部分固定地设置于承载座1-50的顶面,且上连接部1-54可加强第一弹性元件1-20与承载座1-50的顶面的连接。
下止挡部1-55设置于承载座1-50的底面的四周。沿着垂直中心轴1-C的方向观察时,下止挡部1-55的底面是整个承载座1-50最靠近底座1-90的部分。下止挡部1-55可限制承载座1-50的运动范围。当承载座1-50运动到极限时,下止挡部1-55会接触底座1-90,使得承载座1-50无法继续朝着靠近底座1-90的方向运动。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止挡部1-55会接触底座1-90的止挡部1-93。
承载座1-50的上止挡部1-53、下止挡部1-55以及底座1-90的止挡部1-93可有效分散撞击力,提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整体的稳定性。而且,上止挡部1-53、下止挡部1-55以及止挡部1-93的数量、位置可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在一些实施例中,仅有承载座1-50或底座1-90中的其中一个具有止挡部。
下连接部1-56设置于靠近穿孔1-51的位置。下连接部1-56可为一突起。第二弹性元件1-70的部分固定地设置于承载座1-50的底面,且下连接部1-56可加强第二弹性元件1-70与承载座1-50的底面的连接。容纳部1-57形成于承载座1-50的底面。参考元件1-60设置于容纳部1-57。
承载座1-50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2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70活动地连接底座1-90。第一弹性元件1-2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70由弹性或具有延展性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在本领域中,第一弹性元件1-2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70可能被称为“弹片”、“簧片”、“板簧片”等。
如图9所示,每一个第二弹性元件1-70包括两个固定部连接部1-71、两个活动部连接部1-72以及两个变形部1-73。固定部连接部1-71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1-I,例如,固定部连接部1-71设置于固定部1-I的底座1-90的第一凸台1-94。活动部连接部1-72固定地设置于活动部1-M,例如,活动部连接部1-72设置于活动部1-M的承载座1-50的底面。变形部1-73连接固定部连接部1-71以及活动部连接部1-72。
当固定部连接部1-71连接固定部1-I且活动部连接部1-72连接活动部1-M时,第二弹性元件1-70主要通过变形部1-73的延长或缩短以达到与第一弹性元件1-20弹性地夹持承载座1-50的目的。
从虎克定律(Hooke's law)可得知,在弹性范围内,弹性体的变形量与外力呈现线性关系,而外力与变形量的比值则为弹性系数,亦即弹性系数为每单位长度变形需要的外力,弹性系数愈大代表愈难变形。变形部1-73具有轴向弹性系数以及侧向弹性系数,分别地定义为沿着平行于光轴1-O的方向的弹性系数以及沿着垂直于光轴1-O的方向的弹性系数。其中,侧向弹性系数是设计成大于轴向弹性系数,使得在垂直于光轴1-O的方向上,第二弹性元件1-70不易变形,而在平行于光轴1-O的方向上,第二弹性元件1-70容易变形,这样的设计可稳固地连接固定部1-I以及活动部1-M,并可防止第二弹性元件1-70断裂。
另外,第二弹性元件1-70包括至少一孔洞1-74以及至少一电性连接部1-75。孔洞1-74以及电性连接部1-75的形状不限于所示的实施例。孔洞1-74设置于固定部连接部1-71以及活动部连接部1-72。底座1-90的连接部1-95可穿过固定部连接部1-71上的孔洞1-74,以加强第二弹性元件1-70的固定部连接部1-71与底座1-90的连接。类似地,承载座1-50的下连接部1-56可穿过活动部连接部1-72上的孔洞1-74,以加强第二弹性元件1-70的活动部连接部1-72与承载座1-50的连接。
电性连接部1-75用以设置电性连接件1-110,使得第二弹性元件1-70电性连接于底座1-90中的电路组件1-80。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感测元件1-100与电性连接件1-110设置于底座1-90的不同角落,以简化通电的步骤。
第一弹性元件1-20也包括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1-I的部分、固定地设置于活动部1-M的部分以及可变形的部分。具体地,第一弹性元件1-20的部分固定地连接底座1-90的凸柱1-92的顶面以及承载座1-50的顶面。
在活动部1-M相对于固定部1-I运动时,通过第一弹性元件1-2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70的夹持,可限制承载座1-50的运动范围,避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运动或受到外力冲击时,承载座1-50由于碰撞到外壳1-10或底座1-90而造成承载座1-50以及在其内的光学元件1-2损坏。
接着,请一并参考图10来了解驱动组件1-D。图10是驱动组件1-D的示意图。驱动组件1-D的磁性元件1-30以及线圈1-40的位置相互对应。具体地,磁性元件1-30围绕线圈1-40,而线圈1-40围绕承载座1-50。沿着垂直于中心轴1-C的方向观察时,磁性元件1-30、线圈1-40、承载座1-50至少部分重叠,以降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于中心轴1-C的尺寸,达到小型化。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磁性元件1-30接触承载座1-50的绕线部1-52,磁性元件1-30可能以闪避绕线部1-52的方式设置,使得其中两个相对的磁性元件1-30呈现如图9中不对称的配置。由于这样的配置使得绕线部1-52可设置于承载座1-50的侧边,而无须设置于承载座1-50的顶面或底面,而可降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于中心轴1-C的尺寸,达到小型化。
每一个磁性元件1-30为矩形形状,而线圈1-40为多边形形状。磁性元件1-30可为一磁铁,例如:永久磁铁。磁性元件1-30的一对磁极(N极、S极)的排列方向与光轴1-O垂直。在此图示的磁极仅供说明且本公开不限于此。也就是说,线圈1-40感受到磁性元件1-30所产生的磁场大致上垂直于光轴1-O。当电流通入线圈1-40时,磁性元件1-30与线圈1-40之间可产生平行于光轴1-O的磁力,进而驱动承载座1-50及在其内的光学元件1-2沿着平行于光轴1-O的方向运动,以达成自动对焦。
接着,请一并参考图11来了解感测组件1-S。图11是感测组件1-S的示意图,其中磁力线以虚线示意地示出。感测组件1-S的参考元件1-60以及感测元件1-100的位置相互对应。如前所述,参考元件1-60设置于承载座1-50的底面的容纳部1-57,而感测元件1-100设置于底座1-90的凹槽1-97。
参考元件1-60可为一磁性元件,例如:永久磁铁。在本实施例中,参考元件1-60包括复多对磁极。感测元件1-100可为霍尔感测器(Hall Sensor)、巨磁阻(Giant MagnetoResistance,GMR)感测器或穿隧磁阻(TunnelingMagneto Resistance,TMR)感测器等。相较于霍尔感测器,磁阻感测器具有较佳的精度以及较低的功耗。
如图11所示,沿着中心轴1-C观察时,参考元件1-60与感测元件1-100至少部分重叠。参考元件1-60包括至少两个磁区(magnetic domain)1-61、1-63以及位于磁区1-61与磁区1-63之间的一空乏区1-62。在制造多极磁铁时,仅会对磁区1-61以及磁区1-63进行充磁,故会形成空乏区1-62。磁区1-61以及磁区1-63分别具有一对N极以及S极。
通过将参考元件1-60设计为具有多个磁区的多极磁铁,使得参考元件1-60的磁力线更加紧密,在不增加参考元件1-60的体积的情况下,可更进一步地提升感测的精准度。由此亦可缩小参考元件1-60的尺寸,进而降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耗电量,且能够达到小型化的效果。
磁区1-61的S极面对感测元件1-100,而磁区1-63的N极面对感测元件1-100。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磁区1-61的N极面对感测元件1-100,而磁区1-63的S极面对感测元件1-100。
由于磁力线从N极指向S极,通过磁力线指向可大致将参考元件1-60面对感测元件1-100的一侧的磁力线分为一第一区1-R1、一第二区1-R2以及一第三区1-R3。在第一区1-R1中,参考元件1-60的磁力线是从磁区1-61的N极指向磁区1-61的S极。在第二区1-R2中,参考元件1-60的磁力线是从磁区1-63的N极指向磁区1-61的S极。在第三区1-R3中,参考元件1-60的磁力线是从磁区1-63的N极指向磁区1-63的S极。而且,在第一区1-R1、第二区1-R2以及第三区1-R3中磁力线疏密程度可能不同。
当承载座1-50沿着光轴1-O在一运动范围内运动时,设置于承载座1-50的参考元件1-60亦相对于感测元件1-100沿着平行于光轴1-O的方向运动,使得感测元件1-100感测到具变化的磁场(包括磁力线密度变化及/或磁力线方向变化)。当承载座1-50位于运动范围内时,沿着垂直光轴1-O的方向观察时,参考元件1-60与感测元件1-100在承载座1-50的运动范围内不重叠。
值得注意的是,邻近于参考元件1-60的磁性元件1-30也会提供固定的磁场。感测元件1-100所感测到的磁场是来自于邻近于参考元件1-60的磁性元件1-30的固定的磁场以及来自于参考元件1-60的变化的磁场的叠加。通过感测元件1-100所感测到的磁力线密度变化及/或磁力线方向变化,可精确得知承载座1-50的位置。
在公知的一些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中,往往需要将感测元件设置在一电路板上。本公开将感测元件1-100设置于底座1-90而省略了电路板,且不需额外安排设置感测元件1-100的空间,故可降低噪声、减轻重量并达到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包括两个感测组件1-S,设置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相对的两个角落上(对角线上),以进一步提升感测精度。另外,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感测组件1-S的数量。除此之外,感测组件1-S亦可设置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侧边。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还包括一配重块1-65以及一配重件1-105。配重块1-65可由与参考元件1-60密度相近的材料制成。例如,配重块1-65可为一磁铁或一金属。配重块1-65设置于承载座1-50,并与参考元件1-60相对,以达到重量平衡。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元件1-60以及配重块1-65分别设置于承载座1-50的底面相对的两个角落上(对角线上)的不同容纳部1-57。配重件1-105可由与感测元件1-100密度相近的材料制成。配重件1-105设置于底座1-90,并与感测元件1-100相对,以达到重量平衡。在一些实施例中,感测元件1-100以及配重件1-105分别设置于底座1-90的顶面相对的两个角落上(对角线上)的不同凹槽1-97。
接下来,请参考图12至图14,以了解第二弹性元件1-70、底座1-90以及感测元件1-100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2是第二弹性元件1-70、底座1-90以及感测元件1-100的立体图。图13以及图14是第二弹性元件1-70、底座1-90以及感测元件1-100的示意图。如图12至图14所示,第二凸台1-96比第一凸台1-94更靠近感测元件1-100,且第一凸台1-94以及第二凸台1-96可保护感测元件1-100。
第一凸台1-94于光轴1-O的最大尺寸大于感测元件1-100于光轴1-O的最大尺寸。在本实施例中,沿着垂直光轴1-O的方向观察时,感测元件1-100并未突出于第二凸台1-96。不过,在其他实施例中,感测元件1-100于光轴1-O的最大尺寸大于第二凸台1-96于光轴1-O的最大尺寸,使得感测元件1-100突出于第二凸台1-96。
由于固定部连接部1-71设置于第一凸台1-94,且第一凸台1-94高于底板1-91,可提供第二弹性元件1-70的变形部1-73产生形变的空间。另外,如图14所示,沿着光轴1-O观察时,第二弹性元件1-70与感测元件1-100不重叠。换句话说,第二弹性元件1-70的变形部1-73闪避感测元件1-100。而且,第二弹性元件1-70与底座1-90相隔一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组装完成后,通常会进行信赖性测试、可靠性测试等,例如,翻转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以确保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各元件的稳定性。这些测试会使得活动部1-M相对于固定部1-I移动、旋转等。第一弹性元件1-20以及第二弹性元件1-70也会产生形变。通过第一凸台1-94的设计,当第二弹性元件1-70产生形变时,第二弹性元件1-70并不会接触到底座1-90,可避免因为元件互相撞击造成损坏的问题,也可避免元件互相撞击产生粒子或碎屑造成成像具有黑点的问题。
接下来,在此详细描述流经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电流顺序。接脚1-85可供不同方向的电流流入或流出。根据所欲修正的位移方向,例如,承载座1-50朝向或远离底座1-90运动来控制电流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其中四个接脚1-85电性连接于感测元件1-100。四个接脚1-85中的其中两个接脚1-85是输入电源的接脚,可供应感测元件1-100作用时所需的电流。四个接脚1-85中的另外两个接脚1-85可输出感测到的信号。
首先,由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外部的一电源(未图示)输入的电流流入接脚1-85,再流经与此接脚1-85连接的电路组件1-80,并流经电性连接至电路组件1-80的感测元件1-100。之后,感测元件1-100将感测到的结果以电流的形式输出至接脚1-85,并输出至一驱动集成电路(driver integratedcircuit,driver IC)(未图示)。电源以及驱动集成电路可整合为一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 unit,CPU)。
通过并未电性连接至感测元件1-100的其余两个接脚1-85中的其中一个,驱动集成电路将所欲修正的电流信号流到连接的电路组件1-80,并在第二弹性元件1-70的电性连接部1-75通过电性连接件1-110流到第二弹性元件1-70。如前所述,第二弹性元件1-70在承载座1-50的绕线部1-52与线圈1-40电性连接,故电流随后流经线圈1-40,且线圈1-40是根据修正后的电流信号与磁性元件1-30产生电磁驱动力,达到闭路回馈。接下来,电流流到相对侧的绕线部1-52,并依序流经相对侧的第二弹性元件1-70、电路组件1-80、并未电性连接至感测元件1-100的其余两个接脚1-85中的另外一个,最终流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
因此,通过感测组件1-S的感测,可修正驱动组件1-D的驱动信号,达到闭路回馈,进而完成良好的位移修正、位移补偿等。
接下来,将描述另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其中相同或类似的元件以类似的符号表示,且可执行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相关内容不再赘述。
图15是另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分解图。类似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包括一固定部1-I’、一活动部1-M’、一驱动组件1-D’以及一感测组件1-S’。固定部1-I’、活动部1-M’、驱动组件1-D’以及感测组件1-S’沿着穿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中心的一中心轴1-C’排列。活动部1-M’连接光学元件1-2,且可相对于固定部1-I’运动。驱动组件1-D’驱动活动部1-M’相对于固定部1-I’运动。感测组件1-S’感测活动部1-M’相对于固定部1-I’的运动。
类似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固定部1-I’包括一外壳1-10’、一电路组件1-80’以及一底座1-90’。活动部1-M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1-20’、一承载座1-50’、两个第二弹性元件1-70’。驱动组件1-D’包括两个磁性元件1-30’以及一线圈1-40’。感测组件1-S’包括一参考元件1-60’以及一感测元件1-100’。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主要差异在于驱动组件1-D’的磁性元件1-30’的数量、感测组件1-S’的设置位置以及参考元件1-60’的磁极配置。
图16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驱动组件1-D’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驱动组件1-D’仅具有两个磁性元件1-30’,对称地设置于相对二侧,可达到减轻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重量、降低成本等效果。
图17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底座1-90’以及感测元件1-100的俯视图。如图17所示,用以设置感测元件1-100’的一凹槽1-97’的位置不同于凹槽1-97的位置。凹槽1-97’的边缘大致上平行于底座1-90’的边缘,且感测元件1-100’的边缘大致上平行于凹槽1-97’的边缘。值得注意的是,参考元件1-60’的位置是对应于感测元件1-100’的位置,故用以设置参考元件1-60’的一容纳部(未图示)的位置也不同于容纳部1-57的位置。
图18是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感测组件1-S’的示意图。参考元件1-60’可为一永久磁铁。不同于参考元件1-60,参考元件1-60’仅包括一对N极以及S极。类似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1-1’的感测元件1-100’所感测到的磁场是来自于邻近于参考元件1-60’的磁性元件1-30’的固定的磁场以及来自于参考元件1-60’的变化的磁场的叠加。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感测组件可感测活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的运动,达到闭路回馈。感测元件设置于底座,可省略电路板,降低噪声并达到小型化。底座具有特殊结构,包括底板、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等特征,以提升结构强度,并达到保护感测元件,提供第二弹性元件产生形变的空间等效果。
第二组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9,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可装设于一电子装置2-1内,用以照相或摄影,其中前述电子装置2-1例如可为智能手机或是数字相机,但本公开不限于此。应注意的是,图19中所示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与电子装置2-1的位置及大小关系仅为一示例,而非限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与电子装置2-1的位置及大小关系。实际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而装设在电子装置2-1中的不同位置。
请参阅图20及图21。图20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及一光学元件2-110的***图。图2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及光学元件2-110的立体图,其中光学元件2-110以虚线表示。如图20及图21所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包括一固定部2-10、一活动部2-20、一驱动组件2-30、多个黏接元件2-40、一感测组件2-50、以及一电路组件2-60。固定部2-10包括一外框2-11、一保护结构2-12以及一底板2-13。活动部2-20包括一承载座2-21、四个定位结构2-22、一上簧片2-23以及一下簧片2-24。驱动组件2-30包括一驱动线圈2-31、两个第一驱动磁铁2-32以及两个第二驱动磁铁2-33。感测组件2-50包括两个感测磁铁2-51以及一感测元件2-52。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还具有一主轴2-M。主轴2-M穿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的中心点2-F,而且主轴2-M贯穿固定部2-10。如图21所示,承载座2-21活动地设置在固定部2-10上,并连接到光学元件2-110。具体地说,光学元件2-110连接到承载座2-21,而光学元件2-110可以随着承载座2-21相对于固定部2-10的运动而运动。
请参阅图22,图2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固定部2-10的立体图。如图22所示,固定部2-10的外框2-11可以具有多边形结构,而且外框2-11可以由具有导磁性的金属所制成。外框2-11包括一第一壁2-111、一第二壁2-112、一第三壁2-113、一第四壁2-114、两个第一角落2-115、两个第二角落2-116以及一外框顶面2-117。而且,主轴2-M平行于外框顶面2-117到底板2-13的方向。
如图22所示,第一壁2-111连接到第二壁2-112及第四壁2-114,且第一壁2-111与第三壁2-113相对。第二壁2-112还连接到第三壁2-113,且第二壁2-112与第四壁2-114相对。第三壁2-113还连接到第四壁2-114。两个第一角落2-115分别位于第一壁2-111与第四壁2-114的交接处以及第二壁2-112与第三壁2-113的交接处。两个第二角落2-116分别位于第一壁2-111与第二壁2-112的交接处以及第三壁2-113与第四壁2-114的交接处。外框顶面2-117连接到第一壁2-111、第二壁2-112、第三壁2-113及第四壁2-114,且外框顶面2-117包括两个第一凹部2-1171、两个第二凹部2-1172、四个外框顶面侧边2-1173、一外框顶面表面2-1174、两个延伸部2-1175以及一开口2-1176。
请继续参阅图22,两个第一凹部2-1171分别位于两个第一角落2-115处,且两个第二凹部2-1172分别位于两个第二角落2-116处,且两个第一凹部2-1171及两个第二凹部2-1172都位于外框顶面侧边2-1173上。第一凹部2-1171及第二凹部2-1172沿主轴2-M向下凹陷,也就是说,沿垂直于主轴2-M的方向观察,外框顶面2-117并非一平面。第一凹部2-1171包括一第一主要凹陷2-1171a以及两个第一末端凹陷2-1171b。如图22所示,第一主要凹陷2-1171a与第一末端凹陷2-1171b以虚线2-W1为界线。第一末端凹陷2-1171b沿着外框顶面侧边2-1173从第一主要凹陷2-1171a延伸,但两个第一末端凹陷2-1171b并不直接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一主要凹陷2-1171a位于第一角落2-115处,且第一末端凹陷2-1171b位于外框顶面侧边2-1173上。第二凹部2-1172包括一第二主要凹陷2-1172a以及两个第二末端凹陷2-1172b。如图22所示,第二主要凹陷2-1172a与第二末端凹陷2-1172b以虚线2-W2为界线。第二末端凹陷2-1172b沿着外框顶面侧边2-1173从第二主要凹陷2-1172a延伸,但两个第二末端凹陷2-1172b并不直接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二主要凹陷2-1172a位于第二角落2-116处,且第二末端凹陷2-1172b位于外框顶面侧边2-1173上。应注意的是,第一末端凹陷2-1171b的长度与第二末端凹陷2-1172b可以不相同。也就是说,沿着主轴2-M观察时,第一凹部2-1171的形状可以不同于第二凹部2-1172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末端凹陷2-1171b的长度比第二末端凹陷2-1172b长。
如图22所示,外框顶面表面2-1174是外框顶面2-117的最顶表面,也就是说,相同于外框顶面2-117,沿垂直于主轴2-M的方向观察,外框顶面表面2-1174并非一平面。外框顶面表面2-1174上设置有保护结构2-12,以避免外部粉尘或液体等进入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中。两个延伸部2-1175分别位于两个第二角落2-116处,而且在第一角落2-115处并未设置有延伸部2-1175。也就是说,沿着主轴2-M观察时,延伸部2-1175分别位于不相邻的角落。延伸部2-1175从外框顶面2-117向下穿过开口2-1176,并延伸到活动部2-20(可参考图24)。开口2-1176可以供一光线2-L穿过,以使光线2-L入射到光学元件2-110(未表示在图22中)中。
请参阅图23,图2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固定部2-10及黏接元件2-40的立体图,其中外框2-11及保护结构2-12以虚线表示。如图23所示,底板2-13包括一底板本体2-131、四个底板柱2-132以及一固定部侧边2-133。底板本体2-131具有一底板开口2-1311以及一感测元件凹槽2-1312。底板开口2-1311可用以容置一图像感测器(例如一CCD或一CMOS,图未示),其中图像感测器可对应于光学元件2-110(未表示在图23中),以接收从光学元件2-110射出的光线2-L(未表示在图23中)。于一些实施例中,图像感测器亦可设置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之外,并通过底板本体2-131的底板开口2-1311而对应于光学元件2-110。感测元件凹槽2-1312位于第一角落2-115处。感测元件凹槽2-1312包括两个黏接元件凹槽2-1312a以及一电路固定凹槽2-1312b。黏接元件凹槽2-1312a的一排列方向2-D1不同于一径向方向2-D2,径向方向2-D2以主轴2-M为中心径向延伸。而且,排列方向2-D1也不同于平行于固定部侧边2-133的一侧边延伸方向2-D3。如此一来,可以有效运用底板本体2-131的空间,达到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小型化的效果。黏接元件凹槽2-1312a可以填充有黏接元件2-40,以固定感测组件2-50(见图32)。电路固定凹槽2-1312b可以固定电路组件2-60(见图32),以避免电路组件2-60在底板本体2-131上滑动。四个底板柱2-132分别位于两个第一角落2-115处及两个第二角落2-116处,而且底板柱2-132从底板本体2-131沿着主轴2-M向上延伸。
请参阅图24,图24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框2-11及承载座2-21的立体图,其中外框2-11以虚线表示。如图24所示,活动部2-20的承载座2-21包括一承载座本体2-211、两个延伸部凹槽2-212、两个止挡部2-213。承载座本体2-211为一中空环状结构,并具有一贯穿孔2-2111,贯穿孔2-2111可以容纳光学元件2-110(未表示在图24中)。延伸部凹槽2-212形成在承载座本体2-211上,而且延伸部凹槽2-212分别对应于第二角落2-116。也就是说,延伸部凹槽2-212邻近于第二角落2-116,而且延伸部凹槽2-212与第二角落2-116的距离小于延伸部凹槽2-212与第一角落2-115的距离。延伸部凹槽2-212从承载座本体2-211向下凹入,以容纳延伸部2-1175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当承载座2-21受到冲击时,延伸部2-1175可以接触延伸部凹槽2-212,以限制承载座2-21相对于固定部2-10的运动。具体地说,通过设置有延伸部2-1175及延伸部凹槽2-212,可以避免承载座2-21相对于固定部2-10的转动,进而达到防止扭转的效果。止挡部2-213形成在承载座本体2-211上,而且止挡部2-213从承载座本体2-211向上突起。如此一来,当承载座2-21受到冲击时,止挡部2-213可以接触外框顶面2-117,以限制承载座2-21相对于固定部2-10的运动。具体地说,止挡部2-213可以限制承载座2-21相对于固定部2-10沿着主轴2-M的向上运动。止挡部2-213分别对应于未设置有延伸部2-1175的第一角落2-115。也就是说,止挡部2-213邻近于第一角落2-115,而且止挡部2-213与第一角落2-115的距离小于止挡部2-213与第二角落2-116的距离。
请参阅图25,图25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承载座2-21、定位结构2-22及光学元件2-110的立体图。如图25所示,活动部2-20的定位结构2-22包括四个定位块2-221以及四个定位孔2-222。定位块2-221设置在光学元件2-110上,并且四个定位块2-221可以分别***到四个定位孔2-222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块2-221可以与光学元件2-110一体成形,以增强定位块2-221与光学元件2-110结构强度,避免定位块2-221从光学元件2-110上分离。
请参阅图26,图26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承载座2-21、一个定位结构2-22及黏接元件2-40的立体图。应注意的是,图26仅为示例,虽然图26仅表示有一个定位结构2-22,但是实际上定位结构2-22的数量并不限于此。如图26所示,定位孔2-222形成在承载座本体2-211上,更具体地说,定位孔2-222形成在承载座本体2-211的贯穿孔2-2111中。定位孔2-222包括一上定位壁2-2221、一下定位壁2-2222、一上定位通道2-2223、一下定位通道2-2224以及至少一定位突起2-2225。上定位壁2-2221对应于下定位通道2-2224,也就是说,沿着主轴2-M观察时,上定位壁2-2221与下定位通道2-2224至少部分重叠。下定位壁2-2222对应于上定位通道2-2223,也就是说,沿着主轴2-M观察时,下定位壁2-2222与上定位通道2-2223至少部分重叠。
如图2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块2-221(虚线表示)可以通过上定位通道2-2223,在接触下定位壁2-2222后,以顺时针旋转光学元件2-110(未表示在图26中),使定位块2-221在接触下定位壁2-2222同时接触上定位壁2-2221,且位于上定位壁2-2221及下定位壁2-2222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由于定位孔2-222的不同配置,定位块2-221可以通过上定位通道2-2223,在接触下定位壁2-2222后,以逆时针旋转光学元件2-110,使定位块2-221在接触下定位壁2-2222同时接触上定位壁2-2221,且位于上定位壁2-2221及下定位壁2-2222之间。由于定位块2-221同时接触上定位壁2-2221及下定位壁2-2222,光学元件2-110被固定到承载座2-21。本发明的定位结构可以不用在光学元件2-110及承载座本体2-211的贯穿孔2-2111中设置螺纹结构,如此一来,可以减小承载座本体2-211的体积。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定位结构可以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小型化。
如图26所示,定位突起2-2225可以形成在上定位壁2-2221上及下定位壁2-2222上。在上定位壁2-2221上的定位突起2-2225从上定位壁2-2221沿着主轴2-M向下突起,而在下定位壁2-2222上的定位突起2-2225从下定位壁2-2222沿着主轴2-M向上突起。定位突起2-2225可以使定位块2-221更有效的抵靠在上定位壁2-2221、下定位壁2-2222及定位突起2-2225上,使得光学元件2-110更稳固地固定到承载座2-21。然而,应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突起2-2225可以仅形成在上定位壁2-2221上或下定位壁2-2222上。另外,可以在定位孔2-222中设置黏接元件2-40,以将定位块2-221更加稳固地固定到上定位壁2-2221及下定位壁2-2222。应注意的是,在此使用的黏接元件2-40可以是胶水等。而且,本发明的定位结构可以使用较少量的黏接元件2-40而达到较佳的固定效果,如此一来,可以降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的重量。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定位结构可以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小型化。
请参阅图27,图27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承载座2-21及定位结构2-22的立体图。如图27所示,在考虑工艺公差及人为操作的情况下,定位结构2-22的定位块2-221(虚线表示)未必抵靠定位孔2-222的上定位壁2-2221或下定位壁2-2222。也就是说,在定位块2-221及上定位壁2-2221之间可以存在间隙2-C1、在定位块2-221及下定位壁2-2222之间可以存在间隙2-C2、或者在定位块2-221及上定位壁2-2221之间可以存在间隙2-C1且同时在定位块2-221及下定位壁2-2222之间可以存在间隙2-C2。也就是说,上定位壁2-2221与下定位壁2-2222之间的一最短距离2-S1大于定位块2-221的一厚度2-T。而且,每个定位块2-221与对应的上定位壁2-2221之间的间隙2-C1的大小可以不同。举例来说,定位块2-221中的其中一个与对应的上定位壁2-2221之间的一最短距离2-S2不同于定位块2-221中的另一个与对应的上定位壁2-2221之间的一最短距离2-S3。同样地,每个定位块2-221与对应的下定位壁2-2222之间的间隙2-C2的大小也可以不同。举例来说,定位块2-221中的其中一个与对应的下定位壁2-2222之间的一最短距离2-S4不同于定位块2-221中的另一个与对应的下定位壁2-2222之间的一最短距离2-S5。
请参阅图28及图29。图28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底板2-13、承载座2-21、上簧片2-23及黏接元件2-40的立体图。图29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沿图21的2-A-2-A线的剖视图。如图28及图29所示,活动部2-20的上簧片2-23将承载座2-21连接到固定部2-10。而且上簧片2-23还接触外框顶面2-117的第一凹部2-1171的第一末端凹陷2-1171b及外框顶面2-117的第二凹部2-1172的第二末端凹陷2-1172b。上簧片2-23可以沿着主轴2-M弹性变形,以使承载座2-21及固定在其中的光学元件2-110(未表示在图28及图29中)可以相对于固定部2-10运动。具体地说,上簧片2-23通过黏接元件2-40连接到承载座本体2-211及底板2-13的底板柱2-132,而在此处的黏接元件2-40可以是胶水或焊锡等。沿着主轴2-M观察时,上簧片2-23镜射对称的,也就是说,上簧片2-23至少以垂直于主轴2-M的对称轴2-SA而镜射对称。如此一来,可以平衡上簧片2-23的弹力,避免承载座2-21产生不平衡的运动,并使承载座2-21相对于固定部2-10居中。
请参阅图30,图30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底板2-13、承载座2-21、下簧片2-24及黏接元件2-40的立体图,其中承载座2-21以虚线表示。如图30所示,活动部2-20的下簧片2-24将承载座2-21连接到固定部2-10,而且下簧片2-24可以沿着主轴2-M弹性变形,以使承载座2-21及固定在其中的光学元件2-110(未表示在图30中)可以相对于固定部2-10运动。具体地说,下簧片2-24通过黏接元件2-40连接到承载座本体2-211及底板2-13的底板本体2-131,而在此处的黏接元件2-40可以是胶水或焊锡等。沿着主轴2-M观察时,下簧片2-24旋转对称的,也就是说,下簧片2-24至少以被主轴2-M穿过的对称点2-P而旋转对称。如此一来,可以平衡下簧片2-24的弹力,避免承载座2-21产生不平衡的运动,并使承载座2-21相对于固定部2-10居中。而且,旋转对称的下簧片2-24占用较少空间,可以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小型化。
请参阅图31,图3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框2-11及驱动组件2-30的俯视图,其中外框2-11以虚线表示。驱动组件2-30可以驱动活动部2-20相对于固定部2-10运动。驱动线圈2-31包围缠绕于承载座2-21的相对于外框2-11的外表面上(可参考图29)。当一外部电流被施加至驱动线圈2-31,驱动线圈2-31可通过与第一驱动磁铁2-32及第二驱动磁铁2-33的磁场产生作用,并产生电磁驱动力以驱使承载座2-21和光学元件2-110(未表示在图31中)相对于固定部2-10沿主轴2-M运动。
如图31所示,两个第一驱动磁铁2-32分别设置在外框2-11的第一壁2-111及第四壁2-114上。位于第一壁2-111的第一驱动磁铁2-32邻近于第二壁2-112,而且位于第四壁2-114的第一驱动磁铁2-32邻近于第三壁2-113。也就是说,位于第一壁2-111的第一驱动磁铁2-32与第二壁2-112的一最短距离2-S6小于此第一驱动磁铁2-32与第四壁2-114的一最短距离2-S7。位于第四壁2-114的第一驱动磁铁2-32与第三壁2-113的一最短距离2-S8小于此第一驱动磁铁2-32与第一壁2-111的一最短距离2-S9。
请参阅图29,第一驱动磁铁2-32接触上簧片2-23。沿着主轴2-M观察时,外框顶面2-117的第一凹部2-1171的第一末端凹陷2-1171b、上簧片2-23及第一驱动磁铁2-32至少部分重叠;而且,外框顶面2-117的第二凹部2-1172的第二末端凹陷2-1172b、上簧片2-23及第一驱动磁铁2-32也至少部分重叠(未表示)。
请参阅图31,由于外框2-11由具有导磁性的金属所制成,因此外框2-11可以集中第一驱动磁铁2-32的磁场,进而增强第一驱动磁铁2-32的磁力。第一驱动磁铁2-32具有一切削部2-321(以虚线表示)。因此,沿着主轴2-M观察时,第一驱动磁铁2-32并非一长方形。在本实施例中,切削部2-321为一三角形。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切削部2-321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例如多边形或圆弧形等。位于第一壁2-111的第一驱动磁铁2-32的切削部2-321位于此第一驱动磁铁2-32靠近第四壁2-114的一端;位于第四壁2-114的第一驱动磁铁2-32的切削部2-321位于此第一驱动磁铁2-32靠近第一壁2-111的一端。而且,切削部2-321邻近于感测组件2-50(可参考图32),以降低对感测组件2-50的影响。
请继续参阅图31,两个第二驱动磁铁2-33分别设置在外框2-11的第二壁2-112及第三壁2-113上。位于第二壁2-112的第二驱动磁铁2-33邻近于第一壁2-111,而且位于第三壁2-113的第二驱动磁铁2-33邻近于第四壁2-114。也就是说,位于第二壁2-112的第二驱动磁铁2-33与第一壁2-111的一最短距离2-S10小于此第二驱动磁铁2-33与第三壁2-113的一最短距离2-S11。位于第三壁2-113的第二驱动磁铁2-33与第四壁2-114的一最短距离2-S12小于此第二驱动磁铁2-33与第二壁2-112的一最短距离2-S13。
请再次参阅图29,第二驱动磁铁2-33接触上簧片2-23。沿着主轴2-M观察时,外框顶面2-117的第一凹部2-1171的第一末端凹陷2-1171b、上簧片2-23及第二驱动磁铁2-33至少部分重叠;而且,外框顶面2-117的第二凹部2-1172的第二末端凹陷2-1172b、上簧片2-23及第二驱动磁铁2-33也至少部分重叠(未表示)。
请再次参阅图31,由于外框2-11由具有导磁性的金属所制成,因此外框2-11可以集中第二驱动磁铁2-33的磁场,进而增强第二驱动磁铁2-33的磁力。第二驱动磁铁2-33并不具有切削部。也就是说,沿着主轴2-M观察时,第二驱动磁铁2-33实质上为一长方形。
请参阅图32,图3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框2-11、底板2-13、驱动组件2-30、感测组件2-50及电路组件2-60的俯视图,其中外框2-11及底板2-13以虚线表示。感测组件2-50的感测磁铁2-51可以是永久磁铁,而且感测磁铁2-51可以设置于活动部2-20的承载座2-21上(未表示)。如图32所示,感测磁铁2-51对应于感测元件2-52。也就是说,沿着主轴2-M观察时,感测磁铁2-51与感测元件2-52至少部分重叠。感测元件2-52与电路组件2-60电性连接,使得感测元件2-52可以检测感测磁铁2-51因移动而造成的磁场变化,以判断承载座2-21相对于活动部2-20沿着主轴2-M的位置偏移量。感测元件2-52设置于底板本体2-131的感测元件凹槽2-1312中,也就是说,感测磁铁2-51及感测元件2-52都位于未设置有延伸部2-1175的第一角落2-115处。
如图32所示,切削部2-321位于第一驱动磁铁2-32靠近感测磁铁2-51的一端。第一驱动磁铁2-32比第二驱动磁铁2-33更靠近感测磁铁2-51。而且,位于第一壁2-111的第一驱动磁铁2-32与感测磁铁2-51之间的一最短距离2-S14大于此第一驱动磁铁2-32与第二壁2-112的最短距离2-S6;位于第四壁2-114的第一驱动磁铁2-32与感测磁铁2-51之间的一最短距离2-S15大于此第一驱动磁铁2-32与第三壁2-113的一最短距离2-S8。如此一来,可以最小化第一驱动磁铁2-32对感测磁铁2-51的影响,进而改善感测组件2-50的感测精准度。在此所讨论的感测元件2-52可以是霍尔效应感测器(HallSensor)、磁阻效应感测器(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MR Sensor)、巨磁阻效应感测器(Giant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GMR Sensor)、穿隧磁阻效应感测器(Tunneling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Sensor,TMR Sensor)、或磁通量感测器(Fluxgate)。
请继续参阅图32,电路组件2-60设置于底板2-13的底板本体2-131中。电路组件2-60电性连接到驱动线圈2-31及感测元件2-52(但驱动线圈2-31并未与感测元件2-52电性连接),以提供外部电流给驱动线圈2-31及感测元件2-52。更具体地说,电路组件2-60内埋在底板本体2-131中。如此一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可一体化制造,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的结构增强及减少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所需的元件的数量,进而达到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小型化的作用。
总的来说,本发明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通过定位结构2-22将光学元件2-110固定到承载座2-21,以减小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的体积以及减少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的的重量,并使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小型化。本发明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2-100还通过具有切削部2-321的第一驱动磁铁2-32减小第一驱动磁铁2-32对感测磁铁2-51的影响,以提升感测组件2-50的感测精度。
前述内文概述了许多实施例的特征,使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可以从各个方面更佳地了解本公开。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可轻易地以本公开为基础来设计或修饰其他工艺以及结构,并以此达到相同的目的及/或达到与在此介绍的实施例等相同的优点。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亦应理解这些相等的结构并未背离本公开的精神与范围。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畴内,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除此之外,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每一权利要求构成单独的实施例,且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Claims (7)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
一固定部;
一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且可相对该固定部运动;以及
一驱动组件,驱动该活动部相对该固定部运动,
其中该活动部包括一定位结构,用以固定该光学元件;
其中该定位结构包括一定位孔以及一定位块,该定位块设置在该光学元件上,且该定位块***到该定位孔中,
其中该定位结构还包括一上定位壁以及一下定位壁,该定位块位在该上定位壁及该下定位壁之间,
其中该定位结构还包括一上定位通道以及一下定位通道,沿着一主轴观察时,该上定位通道与该下定位壁至少部分重叠,且该下定位通道与该上定位壁至少部分重叠,
其中该定位结构还包括一定位突起,设置于该下定位壁及该上定位壁的至少其中一个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黏接元件,设置在该定位孔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上定位壁及该下定位壁的一最短距离大于该定位块的一厚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定位块及该上定位壁为多个,多个所述定位块的其中一个与对应的该上定位壁的一最短距离不同于多个所述定位块的另一个与对应的该上定位壁的一最短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固定部包括一外框顶面,该外框顶面包括一第一凹部、一第二凹部以及一外框顶面侧边,该第一凹部及该第二凹部位于该外框顶面侧边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第一凹部的形状不同于该第二凹部的形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中该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一驱动磁铁,沿着贯穿该固定部的该主轴观察时,该第一驱动磁铁与该第一凹部部分重叠。
CN202010412060.XA 2019-05-17 2020-05-15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Active CN1119487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06735.0A CN116908988A (zh) 2019-05-17 2020-05-15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49317P 2019-05-17 2019-05-17
US62/849,317 2019-05-17
US201962882165P 2019-08-02 2019-08-02
US62/882,165 2019-08-02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06735.0A Division CN116908988A (zh) 2019-05-17 2020-05-15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48778A CN111948778A (zh) 2020-11-17
CN111948778B true CN111948778B (zh) 2023-08-15

Family

ID=7322860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06735.0A Pending CN116908988A (zh) 2019-05-17 2020-05-15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02010412060.XA Active CN111948778B (zh) 2019-05-17 2020-05-15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06735.0A Pending CN116908988A (zh) 2019-05-17 2020-05-15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550111B2 (zh)
CN (2) CN11690898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279140U (zh) 2020-10-22 2022-08-23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机构以及光学***
CN114143428B (zh) * 2021-11-30 2023-10-31 河南皓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
CN118041024A (zh) * 2024-03-12 2024-05-1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变焦马达、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882004U (zh) * 2013-06-12 2014-10-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6054355A (zh) * 2015-04-15 2016-10-2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拍摄透镜、透镜单元、拍摄装置、数字静态照相机及便携终端
CN207408653U (zh) * 2016-12-21 2018-05-25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驱动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1484B (zh) * 2015-09-08 2020-11-1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摄像机模块和光学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882004U (zh) * 2013-06-12 2014-10-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摄像镜头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6054355A (zh) * 2015-04-15 2016-10-2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拍摄透镜、透镜单元、拍摄装置、数字静态照相机及便携终端
CN207408653U (zh) * 2016-12-21 2018-05-25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驱动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08988A (zh) 2023-10-20
US11550111B2 (en) 2023-01-10
US20200363602A1 (en) 2020-11-19
CN111948778A (zh) 2020-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48778B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1826675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2731678B (zh) 光学组件驱动装置
US8238736B2 (en) Optical unit with shake correcting function and photographic optical device
US11422332B2 (en) Driving mechanism
CN212009108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1698369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EP3582000B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instrument
CN217606158U (zh) 驱动机构
CN116299940A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包括其的相机模块和光学设备
CN114217492B (zh) 透镜驱动单元及包括透镜驱动单元的相机模块和光学装置
CN211826676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2711116B (zh) 触觉反馈机构以及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2955802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包括其的相机模块和光学装置
US20220308357A1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CN212255842U (zh)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US20220137320A1 (en) Optical element drive mechanism
CN211878283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211826844U (zh) 驱动机构
JP7175603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レンズ駆動モータ及び電子機器
JP7378287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EP4231092A1 (en) Lens driving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device each comprising same
US20230291990A1 (en) Camera device
CN116615683A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包括其的相机模块和光学设备
CN118276273A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