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5288A - 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5288A
CN111755288A CN202010196068.7A CN202010196068A CN111755288A CN 111755288 A CN111755288 A CN 111755288A CN 202010196068 A CN202010196068 A CN 202010196068A CN 111755288 A CN111755288 A CN 1117552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resistor
circuit
circuit breaker
hold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960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5288B (zh
Inventor
中道义也
宫川纮平
山添宏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55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5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5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52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2Housings; Casings; Bases; 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2Housings; Casings; Bases; Mountings
    • H01H71/0207Mounting or assembl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ircuit break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10Operating or release mechanism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断路器。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实现小型化,并且实现与电阻器的定位相关的容易性的提高。断路器(1)包括电阻器(R1)、保持构造体(H1)以及器体(5)。保持构造体(H1)呈块状,并且保持电阻器(R1)。器体(5)至少收纳电阻器(R1)和保持构造体(H1)。

Description

断路器
技术领域
通常而言,本公开涉及断路器,更详细而言,本公开涉及具备电阻器的断路器。
背景技术
在日本JP2015-103411A(以下称为“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包括开闭机构部、零相电流检测电路部以及漏电跳闸线圈部的漏电断路器。开闭机构部使可动触头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头的固定触点进行开闭动作,开闭电源侧电路和负载侧电路。零相电流检测电路部由电路基板和安装于电路基板的零相变流器构成。漏电跳闸线圈部安装于电路基板,与开闭机构部连结。
根据文献1所记载的漏电断路器,由于零相变流器和漏电跳闸线圈部安装于相同的电路基板,因此部件的组装的操作性变得容易,连接作业也能够实现简化。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存在断路器(漏电断路器)在其壳体(器体)的内部具备电阻器的情况。并且,在谋求断路器的小型化的情况下,若将电阻器安装于电路基板,则电路基板的收纳空间存在限制,存在阻碍断路器的小型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若不将电阻器安装于电路基板,则存在电阻器的定位不容易的可能性。
本公开鉴于上述缘由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且能够实现与电阻器的定位相关的容易性的提高的断路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一形态的断路器包括电阻器、保持构造体以及器体。所述保持构造体呈块状,并且保持所述电阻器。所述器体至少收纳所述电阻器和所述保持构造体。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公开,具有能够实现小型化且能够实现与电阻器的定位相关的容易性的提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在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断路器中卸下第1块的状态的俯视图,是第1触点部闭合的图。
图2是在该断路器中卸下第1块的状态的俯视图,是第1触点部断开的图。
图3是该断路器的立体图。
图4是该断路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该断路器的概略的电路图。
图6A是该断路器的包含保持构造体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6B是该断路器的包含保持构造体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7是该断路器的包含两个扭簧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8A是该断路器的器体的左壁的从内侧观察而得到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8B是该器体的右壁的从内侧观察而得到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9A是该断路器的包含第2触点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是第2触点部闭合的图。
图9B是包含该第2触点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是第2触点部断开的图。
图10A是图9A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0B是图9B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11A是该断路器的包含第3触点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是第3触点部断开的图。
图11B是包含该第3触点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是第3触点部闭合的图。
图12A是该断路器安装于安装对象的状态的图,是与电源侧的电线正连接的图。
图12B是该断路器安装于安装对象的状态的图,是与电源侧的电线逆连接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断路器;11、第1触点部(触点部);12、第2触点部;121、可动触点;122、固定触点;2、泄漏检测部;21、零相变流器;22、控制部;4、跳闸机构;42、漏电跳闸线圈;5、器体;50、保持部;B1、操作部;C1、主电路;C2、电源电路;C4、模拟漏电发生部;H1、保持构造体;H10、收纳部;L1、通电电路;M1、导体构件;R1、电阻器;R2、主体;R3、引线端子;T1、第1扭簧(扭簧);T2、第2扭簧(扭簧);W1、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1)概要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图是示意性的图,各图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大小和厚度各自的比不限于一定反映实际的尺寸比。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断路器1包括电阻器R1、保持构造体H1以及器体5。保持构造体H1呈块状,并且保持电阻器R1。器体5至少收纳电阻器R1和保持构造体H1。
另外,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断路器1还包括第1触点部11和第2触点部12。
第1触点部11与异常电流的发生相应地断开,将主电路C1(参照图5)从通电状态切换为切断状态。在此所说的异常电流例如包含泄漏电流。即,在本公开中,作为一例,设想断路器1是漏电断路器。第1触点部11与泄漏电流的发生相应地自闭合(on)切换为断开(off),切断主电路C1。另外,异常电流例如也包含过电流(短路电流和过载电流)。断路器1与过电流的发生相应地自闭合(on)切换为断开(off),切断主电路C1。
如图5所示,断路器1具备一对第1触点部11,在构成主电路C1的第1电路C11和第2电路C12分别***第1触点部11。以下,有时也将断路器1的一对第1端子71(参照图5)与电源侧的一对电线103(参照图12A)连接且断路器1的一对第2端子72(参照图5)与负载侧的一对电线104(参照图12A)连接的状态称为“正连接状态”。第1电路C11例如可以成为连接有L极(LINE)侧的电线103A的L相,第2电路C12可以成为连接有N极(NEUTRAL LINE)侧的电线103B的N相。
不过,断路器1也能够与此相反地,一对第1端子71与负载侧的一对电线104连接,一对第2端子72与电源侧的一对电线103连接,有时也将该连接状态(参照图12B)称为“逆连接状态”。以下,有时将断路器1处于正连接状态或逆连接状态的情况简称为“断路器1的使用中”。
第2触点部12与第1触点部11的断开联动地断开,将自主电路C1分支的电源电路C2(参照图5)从通电状态切换为切断状态。即,第2触点部12与第1触点部11自闭合(on)切换为断开(off)的情况联动地自闭合(on)切换为断开(off),切断电源电路C2的通电。
由此,断路器1具备保持电阻器R1的保持构造体H1。因此,例如,与在器体5内将电阻器R1安装于收纳空间存在限制的电路基板6(参照图1)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断路器1的小型化。另外,能够实现与电阻器R1的定位相关的容易性的提高。
(2)详细
接着,参照图1~图12B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断路器1。
(2.1)整体构造
如上所述,断路器1包括保持构造体H1、器体5、一对第1触点部11以及第2触点部12。另外,如图5所示,断路器1还包括具有上述的电阻器R1的模拟漏电发生部C4和泄漏检测部2(传感器)。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断路器1还包括跳闸机构4、电路基板6、两组成对的端子部7(共计4个)、消弧装置8以及连杆机构15(操作把手16等)。另外,断路器1还包括一对编织线D1(连接线)和(试验用的)操作部B1等。
如上所述,作为一例,断路器1是具有检测泄漏电流,切断主电路C1的通电的功能(漏电检测功能)的漏电断路器,例如能够使用于在住宅(也可以不是住宅)内设置的分电盘等。如图12A和图12B所示,断路器1安装于安装的对象物100的安装面102。设想对象物100是分电盘内的构造件(例如DIN导轨)等。安装面102例如是DIN导轨的与断路器1相对的一面。
另外,断路器1除了具有漏电检测功能以外,还具有检测短路电流和过载电流等过电流,切断主电路C1的通电的功能(过电流检测功能)。并且,断路器1具有模拟地产生泄漏电流的功能(试验功能)以进行由跳闸机构4进行的触点部(11、12)的断开是否正常地工作的试验。
另外,断路器1构成为能够根据对操作把手16进行的手动操作而将触点部(11、12)自闭合向断开和自断开向闭合切换。例如,使用者在通过异常电流的检测而断开触点部(11、12)之后,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操作操作把手16而使触点部(11、12)复位为闭合。
另外,在图1、图2以及图4中,适当地省略器体5内的电线的图示(电连接关系参照图5)。
(2.2)器体
如图3和图4所示,器体5整体呈扁平的大致矩形的箱形状。以下,有时也将沿着器体5的厚度方向的方向称为断路器1的“左右方向”。另外,以下,如图12A所示,将在安装的对象物100的安装面102安装有断路器1的状态下的与水平面垂直(正交)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从正面观察断路器1时的下方(铅垂方向)设为“下方”,来进行说明。另外,将从正面观察断路器1时的右方设为“右方”,将左方设为“左方”,来进行说明。并且,将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即与安装面102正交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安装面102的背侧设为“后方”,来进行说明。不过,上述的方向并非旨在限定断路器1的使用方向。
如图4所示,器体5具有第1块5A(右侧块)、第2块5B(左侧块)以及第3块(芯子)5C。另外,在图4中,用点阴影表示第1块5A和第2块5B。第1块5A、第2块5B以及第3块5C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器体5在其内部收纳一对第1触点部11、第2触点部12、泄漏检测部2、跳闸机构4、电路基板6、4个端子部7、消弧装置8、连杆机构15、模拟漏电发生部C4、一对编织线D1以及保持构造体H1等。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器体5将操作把手16的局部(杆160)和操作部B1的局部(突起部B10)支承为自其前壁55暴露于外部。前壁55以其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凸起的方式向前方突出,杆160和突起部B10自该突出的中央部暴露于外部。
第1块5A和第2块5B形成为彼此相对的那侧的面开放的大致矩形的箱状。第3块5C形成为大致板状。第3块5C以与第1块5A和第2块5B一同稳定地保持收纳于器体5内的多个构成要素的方式具有多个凹部、肋、突起以及槽等。器体5通过利用第1块5A和第2块5B以分别从左右将第3块5C夹在中间的方式相互对接结合而构成。另外,图1和图2是从右侧观察卸下第1块5A的状态的断路器1而得到的俯视图。
以下,有时也将器体5的收纳电路基板6的空间称为第1收纳部S1(参照图1和图2)。换言之,器体5具有第1收纳部S1。
(2.3)端子部
4个端子部7包含一对第1端子部7A和一对第2端子部7B(参照图1和图2)。不过,在图1和图2中,仅图示一对第1端子部7A中的右侧的第1端子部7A,同样,仅图示一对第2端子部7B中的右侧的第2端子部7B。各第1端子部7A相当于图5的第1端子71。各第2端子部7B相当于图5的第2端子72。
一对第1端子部7A沿着左右方向排列地收纳于器体5内的上端部。在断路器1处于正连接状态的情况下,成为外部电源(例如商用的交流电源)侧的一对电线103分别连接于一对第1端子部7A。
一对第2端子部7B沿着左右方向排列地收纳于器体5内的下端部。在断路器1处于正连接状态的情况下,成为负载侧的一对电线104分别连接于一对第2端子部7B。以下,也将器体5的收纳第2端子部7B的空间称为第2收纳部S2(参照图1和图2)。换言之,器体5具有第2收纳部S2。器体5具有一对第2收纳部S2以单独地收纳一对第2端子部7B。一对第2收纳部S2位于第1收纳部S1的旁边(下侧)。不过,器体5具有将第1收纳部S1与一对第2收纳部S2分隔的分隔壁53A。器体5也具有单独地收纳一对第1端子部7A的一对收纳部,对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此,从一对第1端子部7A到一对第2端子部7B的电路径相当于主电路C1。如上所述,主电路C1由第1电路C11(L相)和第2电路C12(N相)构成。
各端子部7例如是能够利用螺钉接线的所谓的柱端子(螺钉式端子)。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各端子部7具有端子板73、端子配件74以及端子螺钉75。
端子板73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形成为大致L字形的板状。端子板73在器体5内固定。
端子配件74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形成为方筒状。端子配件74以上下方向作为轴线,上下方向的两端开放。端子配件74在器体5中能够以***有端子板73的局部(突片730:参照图4)的状态在前后方向的预定的范围内移动。另外,端子配件74具有供端子螺钉75拧入的螺纹孔。器体5在与突片730和端子配件74的底壁之间的空隙SP1(参照图4)相对的区域具有供电线(103或104)贯穿的***口51(共计4个)。
端子螺钉75以其螺钉顶端拧入端子配件74的螺纹孔的状态收纳于器体5内。器体5在其前壁55的与各端子螺钉75的头部相对的区域具有以端子螺钉75不脱落的方式暴露该头部的孔部57(共计4个)。
在将电线(103或104)自***口51***空隙SP1的状态下,将螺丝刀等工具的顶端自孔部57***而紧固端子螺钉75,从而端子配件74向前方移动,突片730与端子配件74的底壁的距离缩小。其结果,能够达成***空隙SP1的电线(103或104)相对于端子部7的接线。
在电线103和电线104(导电部)是由导体构成的芯线被绝缘外皮覆盖而成的绝缘电线的情况下,仅电线的剥除了绝缘外皮的顶端部即芯线自***口51***。电线103和电线104也可以是芯线由1根导体构成的单线和芯线由多根导线构成的捻线中的任一者。或者,电线103和电线104中的至少一者也可以是未被绝缘外皮覆盖的方形的导电棒(导电部)。
另外,相当于第1电路C11的起始端和终止端的上下两个端子部7的空隙SP1和***口51配置于比相当于第2电路C12的起始端和终止端的上下两个端子部7的空隙SP1和***口51稍微向前方错开的位置(参照图3的***口51)。因此,能够抑制导电部(电线103、104或导电棒等)的误接线等。
(2.4)第1触点部
一对第1触点部11构成为与异常电流(在此,作为一例,泄漏电流、短路电流以及过载电流)的发生相应地断开,将主电路C1自通电状态切换为切断状态。一对第1触点部11分别设于主电路C1的第1电路C11和第2电路C12。如图1和图2所示,各第1触点部11具有固定触点11A和与固定触点11A接触或分开的可动触点11B。图1表示一对第1触点部11闭合的状态,图2表示一对第1触点部断开的状态。不过,在图1和图2中,仅图示右侧的第1触点部11。
固定触点11A例如固定安装于固定触点板110。换言之,固定触点11A是与固定触点板110独立的构件。但是,固定触点11A也可以作为固定触点板110的局部而与固定触点板110成为一体。固定触点板110由铁或铜等低电阻的材料形成。固定触点板110构成主电路C1的局部。
可动触点11B位于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臂111(可动触头)的一端。可动触点11B作为臂111的局部而与臂111成为一体。不过,可动触点11B也可以是与臂111独立的构件,固定安装于臂111的一端。臂111构成主电路C1的局部。
臂111能够以设于其另一端的一侧的轴112作为支点而在可动触点11B与固定触点11A接触的位置和可动触点11B自固定触点11A分开的位置之间旋转。编织线113的一端固定安装于臂111的中间部。编织线113构成主电路C1的局部。
第1电路C11和第2电路C12的两个编织线113中的第1电路C11的编织线113的另一端固定安装于后述的跳闸机构4的双金属板17的中间部。双金属板17的端部固定安装于编织线114的一端,并且,编织线114的另一端固定安装于对应的(右侧的)第1端子部7A的端子板73。双金属板17和编织线114构成主电路C1的局部。
另一方面,第2电路C12的编织线113的另一端直接固定安装于对应的(左侧的)第1端子部7A的端子板73。
(2.5)连杆机构
连杆机构15构成为根据断开操作(off操作)或闭合操作(on操作)而使一对第1触点部11这两者一起断开或闭合。如图1和图2所示,连杆机构15具有操作把手16和多个连杆构件150。操作把手16在使杆(操作抓手)160自设于器体5的前壁55的窗孔58(参照图3)向器体5的外部突出的状态下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器体5。各连杆构件150将操作把手16和臂111连结,使臂111随着操作把手16的旋转动作而联动。操作把手16能够在使一对第1触点部11闭合的on位置与使一对第1触点部11断开的off位置之间旋转。
在图1中,第1触点部11为闭合状态,操作把手16的杆160处于向上方倾斜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图2中,第1触点部11为断开状态,操作把手16的杆160处于向下方倾斜的状态。
操作把手16构成为使后述的第2触点部12也与一对第1触点部11一同断开或闭合。具体而言,连杆机构15具有按压部14作为多个连杆构件150中的1个。按压部14(推杆)由大致矩形的板状的部位与自该部位的后端呈棒状突出的部位成为一体而形成。对于按压部14而言,其一端能够旋转地***保持臂111的连杆构件150的轴孔内,其另一端与第2触点部12的(后述的)第1扭簧T1的柄部32A的第2端部322相对。按压部14在其另一端的一侧具有沿着厚度方向贯通的退避孔140(参照图9A和图9B)。例如,操作把手16自off位置向on位置旋转,从而按压部14的一端侧在保持臂111的连杆构件150的轴孔内旋转,同时向前方抬起。另一方面,按压部14的另一端将第1扭簧T1的柄部32A的第2端部322***退避孔140,并且对第2端部322施加按压。相反,操作把手16自on位置向off位置旋转,从而按压部14复位到原来的位置,解除对第1扭簧T1施加的按压。
在图1中,第1触点部11为闭合状态,第2触点部12也为闭合状态。在图2中,第1触点部11为断开状态,第2触点部12也为断开状态。
(2.6)跳闸机构
跳闸机构4构成为,在检测到异常电流时,驱动上述的连杆机构15,强制性地使一对第1触点部11和第2触点部12断开(即,跳闸)。
如图1和图2所示,跳闸机构4具有主电路线圈41、漏电跳闸线圈42(参照图5)、磁轭43、固定铁芯、可动铁芯44、顶销45、复位弹簧以及双金属板17。主电路线圈41、漏电跳闸线圈42、磁轭43、顶销45以及复位弹簧构成电磁式跳闸装置4A。双金属板17构成热动式跳闸装置4B。
首先,说明电磁式跳闸装置4A。
主电路线圈41以其轴线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方式收纳于器体5内。如图5所示,主电路线圈41***主电路C1的第1电路C11。具体而言,主电路线圈41具有第1端411和第2端412,第1端411与第1触点部11(的固定触点板110)电连接,第2端412与自主电路C1向电源电路C2分支的分支点P1电连接。主电路线圈41构成主电路C1(的第1电路C11)的局部。
漏电跳闸线圈42以其轴线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配置于主电路线圈41的内部的方式收纳于器体5内。漏电跳闸线圈42的周面利用胶带等外部包装。漏电跳闸线圈42***电线W2(参照图5),与泄漏检测部2的控制部22电连接。
固定铁芯由磁性材料形成,收纳于漏电跳闸线圈42的线圈架内。可动铁芯44由磁性材料形成,在上述线圈架内,能够在与固定铁芯接触的位置和自固定铁芯分开的位置之间滑动地配置。复位弹簧例如由螺旋弹簧构成,在上述线圈架内收纳于可动铁芯44与固定铁芯之间。当可动铁芯44向与固定铁芯接触的方向移动时,复位弹簧挠曲,产生使可动铁芯44向远离固定铁芯的方向移动的弹性力。顶销45结合于可动铁芯44,其顶端向线圈架的外侧突出。并且,顶销45构成为,当可动铁芯44被固定铁芯吸引时,其顶端与连杆构件150的局部一起动作。
磁轭43由磁性材料形成,以覆盖主电路线圈41的周围的方式弯曲地形成。不过,本实施方式的磁轭43由一对固定触点板110中的一者(右方)的局部构成。
当短路电流在主电路线圈41即第1电路C11流通时,可动铁芯44克服复位弹簧的弹簧力而向上方位移以减小由磁轭43和可动铁芯44等形成的磁路的磁阻。顶销45与此联动地向上方突出。此时,顶销45的推力经由连杆机构15传递到臂111,从而以自固定触点11A拉开可动触点11B的方式驱动臂111。即,一对第1触点部11跳闸。与此同时,也借助操作把手16驱动按压部14而解除对第1扭簧T1施加的按压,第2触点部12也跳闸。当短路电流停止时,利用复位弹簧的弹簧力,可动铁芯44向下方位移,顶销45也复位到原来的位置。
或者,在利用泄漏检测部2检测泄漏电流时,泄漏检测部2使在第1电源线C21上流通的电流的电流值变动(例如增加)而作为驱动电流向漏电跳闸线圈42流通。其结果,与主电路线圈41的情况同样,顶销45向上方突出,一对第1触点部11跳闸,与此同时,第2触点部12也跳闸。通过第2触点部跳闸,切断向泄漏检测部2的动作电源的供给,因此在漏电跳闸线圈42流通的驱动电流也停止,利用复位弹簧的弹簧力,可动铁芯44向下方位移,顶销45也复位到原来的位置。
接着,说明热动式跳闸装置4B。
作为双金属板17,能够使用通过自发热而弯曲的形式的直热型或通过加热器的加热而弯曲的旁热型的双金属板。双金属板17的一端构成为当双金属板17弯曲时与连杆构件150的局部一起动作。编织线114的一端固定安装于双金属板17的另一端。编织线114的另一端固定安装于对应的(右侧的)第1端子部7A的端子板73。
对于双金属板17而言,例如在由过载导致的过电流流通时,双金属板17的温度上升,以向其一端向上侧位移的方向弯曲的方式变形。当双金属板17的一端变形时,双金属板17的推力经由连杆机构15传递到臂111,从而以自固定触点11A拉开可动触点11B的方式驱动臂111。即,一对第1触点部11跳闸。与此同时,也经由操作把手16驱动按压部14,解除对第1扭簧T1施加的按压,第2触点部12也跳闸。当由过载导致的过电流停止时,双金属板17的温度降低而恢复为原来的形状。
(2.7)消弧装置
消弧装置8构成为快速地熄灭在第1触点部11断开时产生的电弧。如图1和图2所示,消弧装置8具有电弧行走板81和消弧栅极82。
电弧行走板81通过弯曲带板状的金属板而形成,其一端与双金属板17的一端(后端)结合。电弧行走板81沿着器体5的底壁56延伸设置。消弧栅极82具有支承部和多张消弧板。多张消弧板由导电性材料形成,沿着前后方向空开间隔地平行配置。支承部由电绝缘性材料形成,支承多张消弧板。
消弧装置8拉伸在自固定触点11拉开可动触点11B时产生的电弧并截断而使其熄灭。并且,在器体5中,在消弧装置8的下侧的底壁56附近设有排出由上述的电弧产生的气体的路径83,在底壁56设有成为路径83的出口的排气口84。
(2.8)第2触点部
第2触点部12与第1触点部11的断开联动地断开,将自主电路C1在分支点P1分支的电源电路C2自通电状态切换为切断状态。
如图5所示,电源电路C2包含第1电源线C21和第2电源线C22,是用于供给后述的泄漏检测部2的控制部22的动作电源的电路。第1电源线C21的一端与第1电路C11的主电路线圈41的第2端412电连接。另外,第1电源线C21的另一端与控制部22电连接。第2触点部12***第1电源线C21的中途。第2电源线C22的一端与第2电路C12的第1端子71与第1触点部11之间的连接点P3电连接。另外,第2电源线C22的另一端与控制部22电连接。
在此,第2触点部12具有利用多个点的接触维持电源电路C2的通电状态的接触机构3(参照图9A~图10B)。具体而言,接触机构3具有导体31和导电性的游丝32,该游丝32至少具有1个柄部32A。游丝32例如由不锈钢(SUS)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如图7所示,游丝32是除了柄部32A以外还具有线圈部32B的扭簧(第1扭簧T1)。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游丝32是两个柄部32A的顶端由连结部32C相互连结而成为U字形,在U字的两端分别具有线圈部32B(共计两个)的双扭簧。
接触机构3具有多个柄部32A。各柄部32A与导体31至少在1点接触。不过,如上所述,游丝32是双扭簧,柄部32A的数量为两个。换言之,游丝32的数量为1个,该1个游丝32具有两个柄部32A,与导体31在多个点接触。
不过,游丝32不限定于1个。例如,也可以是,具有两个以上的相互独立的游丝32,各游丝32至少具有1个柄部32A。
如图9A和图9B所示,第2触点部12具有可动触点121和固定触点122,该固定触点122通过与可动触点121接触而闭合,通过与可动触点121分开而断开。不过,在此,第1扭簧T1的两个柄部32A是构成可动触点121的构件,导体31是构成固定触点122的构件。
如图6B所示,导体31由金属(例如铜合金)的线材形成为具有长轴部位310的大致L字形的线状。导体31以该长轴部位310沿着器体5的厚度方向(左右方向)的方式固定。特别是,导体31在器体5内由后述的保持构造体H1保持。导体31的一端部与电线W2(参照图5:第1电源线C21的局部)的一端钎焊连接,该电线W2的另一端与主电路线圈41的第2端412通过钎焊接合或焊接而连接。
第1扭簧T1在导体31的后面以两个柄部32A与导体31相对的方式配置。在此,断路器1还具备支承部13,支承部13支承各柄部32A的长轴的第1端部321(参照图9A和图9B)。支承部13例如通过对导电性的板材(例如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等而整体形成为大致U字形的板状。
如图7所示,支承部13具有矩形的板状的主体部130、自主体部130的右侧面的后端向右方呈棱柱状突出的第1突起131和自相同的右侧面的前端向右方呈棱柱状突出的第2突起132。主体部130的左端嵌入图8A所示的器体5的左壁59A的槽部590而定位于器体5。另一方面,第1突起131和第2突起132这两者的顶端分别嵌入图8B所示的器体5的右壁59B的两个凹部591而定位于器体5。换言之,器体5具有用于定位支承部13的构造。另外,在图8A和图8B中,用点阴影表示支承部13。
对于支承部13而言,第1突起131嵌入第1扭簧T1的两个线圈部32B,并且第2突起132嵌入(后述的)第2扭簧T2的线圈部T22。总之,支承部13支承第1扭簧T1和第2扭簧T2,并且上述两个扭簧(T1、T2)经由支承部13相互电连接。支承部13与电线W3(参照图5:第1电源线C21的另一部分)的一端钎焊连接,该电线W3的另一端与电路基板6的导体图案钎焊连接而与控制部22电连接。
并且,如图9A和图9B所示,第1端部321被支承部13支承的第1扭簧T1的各柄部32A配置为其长轴的第2端部322自连杆机构15的按压部14承受按压。具体而言,各柄部32A配置为第2端部322与位于其后侧的按压部14相对。在第2触点部12处于断开状态时(参照图9B和图10B),第2端部322既可以与按压部14稍微接触,也可以与按压部14分开。不过,在第2触点部12处于闭合状态时(参照图9A和图10A),柄部32A弹性变形而弯曲的程度越大,第2端部322自按压部14承受的按压越充分,柄部32A与导体31接触。换言之,各柄部32A具有通过来自按压部14的按压而与导体31接触的接触部323。接触部323相当于上述的可动触点121。第1扭簧T1具有两个柄部32A,因此也具有两个接触部323。接触部323位于第1端部321与第2端部322之间。第1端部321成为支点,第2端部322成为力点,接触部323成为作用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机构3除了利用多个点的接触维持电源电路C2的通电状态的结构以外,还自第1触点部11分开预定的距离地配置。换言之,接触机构3配置于与构成第1触点部11的构件(固定触点板110和臂111)不同的场所。具体而言,例如,在沿着器体5的厚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参照图1),包含主电路线圈41等的电磁式跳闸装置4A介于第1触点部11与第2触点部12之间。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机构3利用多个点的接触维持电源电路C2的通电状态,因此,例如,即使发生多个点中的任1点的接触断开那样的异常,保持剩余的点的接触的可能性也较高。因而,能够提高接触可靠性。
并且,接触机构3自第1触点部11分开预定的距离地配置。其结果,例如,同与第1触点部11相邻地设置第2触点部12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自在第1触点部11断开时会产生的电弧受到的影响(例如,由于电弧而消耗构成接触机构3的构件等)。因而,能够实现与传感器(例如泄漏检测部2)用的电源电路C2的触点部(第2触点部12)相关的可靠性的提高。特别是,主电路线圈41的第1端411与第1触点部11电连接,第2端412与自主电路C1向电源电路C2分支的分支点P1电连接,因此主电路线圈41介于第1触点部11与第2触点部12之间。因而,能够容易地实现自第1触点部11分开预定的距离地配置接触机构3的结构。
另外,在接触机构3中,游丝32与导体31在多个点接触,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多点接触。特别是,在此,游丝32是扭簧(第1扭簧T1),因此廉价,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与接触机构3的游丝32的保持相关的可靠性和多点接触的可靠性这两者。
另外,各柄部32A在自然长度的状态下以自导体31分开而第2触点部12断开的方式保持于器体5内。另外,在第1扭簧T1中,相对于线圈部32B而言位于与柄部32A相反的一侧的较短的柄部与器体5的壁接触。并且,在各柄部32A承受按压而弯曲的状态下,第2触点部12闭合。因而,例如,与柄部32A在自然长度的状态下与导体31接触而第2触点部12闭合,在柄部32A承受按压而弯曲的状态下第2触点部12断开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第2触点部12的接触可靠性。
(2.9)泄漏检测功能
以下,说明断路器1的漏电检测功能。泄漏检测部2(传感器)具有以下功能:在检测到泄漏电流的情况下,跳闸机构4的电磁式跳闸装置4A强制性地使第1触点部11与第2触点部12一同断开。
具体而言,泄漏检测部2具有检测作为物理量的泄漏电流的零相变流器21(ZCT:Zero-phase-sequence Current Transformer)和根据泄漏电流而输出电信号的控制部22。
如图1和图2所示,零相变流器21安装于电路基板6的第1安装面601(一安装面:上表面)。电路基板6在相对于器体5的底壁56立起的状态下稍稍倾斜地收纳于器体5。在电路基板6形成有与零相变流器21的中央的孔大致相同形状和大致相同尺寸的贯通孔,一对编织线D1(连接线)贯穿于零相变流器21的孔和电路基板6的贯通孔。一对编织线D1构成主电路C1的局部。
对于一对编织线D1中的一者而言,其一端固定安装于第1电路C11的主电路线圈41的第2端412,其另一端固定安装于第1电路C11的第2端子部7B的端子板73。对于一对编织线D1中的另一者而言,其一端固定安装于第2电路C12的第1触点部11的固定触点板110,其另一端固定安装于第2电路C12的第2端子部7B的端子板73。
控制部22例如具有计算机***,该计算机***具有处理器和存储器。并且,处理器执行存储于存储器的程序,从而计算机***作为控制部22发挥功能。处理器所执行的程序在此预先记录于计算机***的存储器,但也可以记录于存储卡等记录介质而提供,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电信线路而提供。另外,控制部22不限定于处理器等基于数字IC的结构,也可以由模拟IC构成。
电路基板6例如是两面安装型的印刷线路板,具有由铜箔等形成的导体图案。构成包含控制部22的控制块、励磁块以及电源块等各种电路块的多个电路部件安装于电路基板6的第1安装面601或第2安装面602(下表面)。另外,在电路基板6安装有过电压吸收元件Z1(参照图1)作为保护控制部22等电路块不受闪电冲击等影响的变阻器。过电压吸收元件Z1例如是ZNR(Zinc oxide Nonlinear Resistor)。
控制部22自主电路C1经由电源电路C2接收动作电源。具体而言,位于电路基板6的电源块将自电源电路C2接收的交流电源转换为预定电压值的直流电压而向控制部22供给。
在此,在断路器1的使用中,在未发生漏电的情况下,由相对于负载的往返电流(在第1电路C11和第2电路C12流通的电流)产生的磁通相互抵消,来自零相变流器21的输出线23(参照图5)的输出成为零。另一方面,在发生了漏电的情况下,在第1电路C11和第2电路C12流通的电流变得不平衡,在零相变流器21的输出线23流通与不平衡程度相应的电流。因而,控制部22能够基于零相变流器21的输出而检测漏电(泄漏电流)是否发生。控制部22在检测到漏电时,使励磁块生成驱动电流(励磁电流)并使其在漏电跳闸线圈42流通,使跳闸机构4进行跳闸动作。换言之,控制部22向漏电跳闸线圈42输出作为电信号的驱动信号,跳闸机构4在接收驱动信号而在漏电跳闸线圈42流通驱动电流时,强制性地使第1触点部11和第2触点部12断开。
另外,控制部22在检测到在过电压吸收元件Z1流通的电流的情况下也是,向漏电跳闸线圈42流通驱动电流以强制性地使第1触点部11和第2触点部12断开。
(2.10)试验功能
以下,说明断路器1的试验功能。模拟漏电发生部C4构成为与在自主电路C1分支的通电电路L1流通的电流的发生相应地在贯穿零相变流器21的电线W1流通模拟泄漏电流,使第1触点部11断开。
在此,如图5所示,通电电路L1由从分支点P1到包含第2触点部12的连接点P4为止的第1电路L11和从连接点P4到包含第3触点部18的电路基板6为止的第2电路L12构成。其中,第1电路L11兼作为电源电路C2的局部。“在通电电路L1流通的电流”在所有的触点部(11、12、18)处于闭合的情况下产生。模拟漏电发生部C4具有电阻器R1(参照图5、图6A、图6B)和导体构件M1(参照图7)。电阻器R1***通电电路L1。如图6A和图6B所示,电阻器R1由保持构造体H1保持。保持构造体H1的详细见后述。
电阻器R1的一对引线端子R3中的自电阻器R1的主体R2的前表面突出的引线端子R3预先在根部附近切断而轴变短。以下,有时也将该引线端子R3称为短轴的引线端子R31。短轴的引线端子R31与构成通电电路L1的第2电路L12的局部的电线W1(参照图5)的一端钎焊连接,该电线W1的另一端与电路基板6上的导电图案电连接。不过,电线W1与一对编织线D1同样,贯穿于零相变流器21的中央的孔和电路基板6的贯通孔。
另一方面,电阻器R1的一对引线端子R3中的自电阻器R1的主体R2的后表面突出的引线端子R3以自电阻器R1的主体R2折回的状态保持于保持构造体H1。以下,有时也将该引线端子R3称为长轴的引线端子R32。长轴的引线端子R32是构成第3触点部18的固定触点181的构件。
作为一例,导体构件M1是扭簧(第2扭簧T2)。第2扭簧T2例如由不锈钢(SUS)形成。第2扭簧T2具有1个柄部T21和1个线圈部T22。并且,如上所述,第2扭簧T2通过大致U形状的支承部13的第2突起132嵌入线圈部T22而由支承部13保持。支承部13相当于图5的连接点P4。
第2扭簧T2的柄部T21是构成第3触点部18的可动触点182的构件。总之,可动触点182(柄部T21)与固定触点181(引线端子R32)接触,从而第3触点部18闭合(参照图11B),当可动触点182自固定触点181分开时,第3触点部18断开(参照图11A)。柄部T21配置为与位于其后侧的引线端子R32的暴露的中央部相对。另外,相对于线圈部T22而言位于与柄部T21相反的一侧的较短的柄部与自第2块5B突出的肋接触而保持。
在此,第2扭簧T2(导体构件M1)根据由进行断路器1的动作试验的试验者对操作部B1进行的操作,与在引线端子R32中自保持构造体H1暴露的局部(中央部)接触,将通电电路L1自切断状态切换为通电状态。
操作部B1构成为接收来自外部的操作。如图7所示,操作部B1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块状。操作部B1以其突起部B10自设于器体5的前壁55的暴露窗550(参照图3)向器体5的外部突出的方式支承于器体5。
第2扭簧T2的柄部T21在自然长度的状态下位于自引线端子R32分开的位置,利用试验者的指尖等向后方压入操作部B1的突起部B10而自操作部B1承受按压。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操作部B1具有收纳于器体5内的主体部B11。主体部B11与突起部B10成为一体地形成。主体部B11在其下端具有大致V字状的切入而成的槽部B12。柄部T21配置为收纳于槽部B12内。并且,通过向后方压入突起部B10,槽部B12的底向后方压入柄部T21的轴线方向的中央部,其结果,柄部T21以通过弹性变形而弯曲的方式挠曲,同时柄部T21的顶端部与引线端子R32接触。
因而,在断路器1的使用中,在触点部(11、12)处于闭合状态时,当试验者为了进行由跳闸机构4进行的触点部(11、12)的断开是否正常地工作的试验而按压操作部B1时,第3触点部18闭合。其结果,通电电路L1自切断状态切换为通电状态。于是,由于在贯穿于零相变流器21的电线W1流通的电流的发生,在零相变流器21的输出线23流通与不平衡程度相应的电流。控制部22基于零相变流器21的输出而判断发生漏电(泄漏电流)(疑似泄漏电流的检测),经由励磁块向漏电跳闸线圈42流通驱动电流以强制性地使触点部(11、12)断开。由此,若断路器1正常,则触点部(11、12)跳闸。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电阻器R1的引线端子R32与导体构件M1一同构成第3触点部18。换言之,引线端子R32也兼具作为固定触点181的功能,因此能够实现部件的共用化。
(2.11)保持构造体
以下,说明保持构造体H1。保持构造体H1呈块状,并且构成为保持电阻器R1。保持构造体H1例如是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单一的成形品。如图6A和图6B所示,保持构造体H1具有供电阻器R1例如自右侧***而保持电阻器R1的收纳部H10。收纳部H10成为大致圆筒状,具有其前后方向的两端开放的贯通孔H11。电阻器R1的圆筒状的主体R2沿着前后方向***收纳部H10的贯通孔H11内。主体R2的外径比贯通孔H11的内径稍小,主体R2例如通过压入而固定于保持构造体H1。
保持构造体H1以电阻器R1的主体R2的轴线(axis)沿着器体5的厚度方向的方式保持电阻器R1。因此,在自器体5的厚度方向观察时,能够减少电阻器R1的主体R2在器体5的内部所占据的比例。
电阻器R1的短轴的引线端子R31自收纳部H10的前方暴露。另一方面,长轴的引线端子R32以在与主体R2之间夹入保持构造体H1的上壁的方式折回(参照图6B)。具体而言,引线端子R32以自主体R2的后表面呈直角向前方弯折并进而呈直角向左方弯折这样共计弯折两次的状态,***自收纳部H10的右侧的前端向前方突出的突台H12的孔。引线端子R32以弯折的状态保持于保持构造体H1,因此例如与引线端子R32以相对于主体R2笔直的状态保持于保持构造体H1的情况相比,在器体5内引线端子R32不易成为障碍。
引线端子R32的大部分在主体R2的前方与主体R2的轴线平行。引线端子R32的顶端在呈直角向上方弯折的状态下***并保持于自收纳部H10的左侧的前端向前方突出的突台H13的孔。
引线端子R32的与主体R2的轴线平行的大部分在突台H12与突台H13之间暴露。换言之,保持构造体H1在使电阻器R1的引线端子R32的局部暴露的状态下保持电阻器R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断路器1呈块状,并且具备保持电阻器R1的保持构造体H1,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实现与电阻器R1的定位相关的容易性的提高。另外,保持构造体H1具有供电阻器R1***而保持电阻器R1的收纳部H10,因此与断路器1的制造时的电阻器R1相对于保持构造体H1的组装作业相关的操作性提高。
并且,保持构造体H1在使引线端子R31、R32的各自的局部暴露的状态下保持电阻器R1,因此能够抑制与电阻器R1的保持相关的稳定性的降低。另外,能够实现第2扭簧T2与引线端子R32的接触的容易性或相对于引线端子R31的连接作业(例如钎焊连接等作业)的操作性的提高。
另外,保持电阻器R1的保持构造体H1构成为还保持第2触点部12的固定触点122。换言之,如图6A和图6B所示,保持构造体H1还保持作为构成固定触点122的构件的导体31。
保持构造体H1还具有一对保持突起H14,该一对保持突起H14用于使导体31的长轴部位310的中央部暴露,并且保持导体31的长轴部位31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一对保持突起H14自收纳部H10的左右两侧的后端分别向后方突出。各保持突起H14具有通过自左方的***而保持导体31的长轴部位31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的贯通孔。
这样,保持构造体H1不仅保持电阻器R1,还保持导体31(固定触点122),因此能够实现部件的共用化,并且能够实现与固定触点122的定位相关的容易性的提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构造体H1以电阻器R1的主体R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电阻器R1的引线端子R32与导体31(固定触点122)之间的方式保持电阻器R1。因此,与第2扭簧T2(导体构件M1)接触的引线端子R32和与第1扭簧T1的柄部32A(可动触点121)接触的导体31(固定触点122)被主体R2隔开,因此能够降低相互干扰的可能性。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触点部12具有扭簧(第1扭簧T1),该扭簧具有可动触点121,并且第3触点部18也具有扭簧(第2扭簧T2),该扭簧具有可动触点182。因而,廉价且能够提高与固定触点(122、181)接触的可靠性。
另外,如图8A和图8B所示,器体5具有保持保持构造体H1的保持部50。作为一例,保持部50具有T字突起50A、第1凸台50B以及第2凸台50C。T字突起50A和第1凸台50B设于器体5的左壁59A。T字突起50A和第1凸台50B自左壁59A的内表面朝向右壁59B突出。第2凸台50C自右壁59B的内表面朝向左壁59A突出。
T字突起50A构成为能够自左方嵌入形成于保持构造体H1的突台H13的T字状的槽H130。第1凸台50B构成为在电阻器R1由保持构造体H1保持的状态下能够自左方嵌入保持构造体H1的收纳部H10的贯通孔H11。另外,保持构造体H1具有凹处H15,该凹处H15供与短轴的引线端子R31钎焊连接的电线W1在第1凸台50B嵌入贯通孔H11的状态下退避(参照图6A和图6B)。
第2凸台50C构成为在电阻器R1由保持构造体H1保持的状态下能够自右方嵌入保持构造体H1的收纳部H10的贯通孔H11。第2凸台50C具有供电阻器R1的引线端子R32退避的槽50D。
这样,器体5具有保持部50,从而能够实现与保持构造体H1相对于器体5的定位相关的容易性的提高。
(2.12)关于逆连接状态
如上所述,断路器1也能够在逆连接状态下使用。
另外,考察假设断路器1不具有第2触点部12,此外,第2电源线C22与连接点P7连接的情况(参照图5的假想线X1)。当断路器1以逆连接状态连接时,即,电源侧的一对电线103与一对第2端子72连接且负载侧的一对电线104与一对第1端子71连接时,即使在漏电检测后第1触点部11断开,也存在控制部22继续动作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存在电流在第1电路C11的第2端子72和分支点P1流通,进而在电源电路C2的第1电源线C21流通而到达电路基板6,自第2电源线C22向连接点P7、第2电路C12的第2端子72流通的可能性。并且,即使第1触点部11断开,由于控制部22获得动作电源,因此假设每当按压试验用的操作部B1时,都要向漏电跳闸线圈42流通驱动电流。
不期望这样的状况,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第2电源线C22与连接点P3连接的结构。但是,若断路器1依然不具有第2触点部12,则当在负载的一侧发生接地等时,在一对编织线D1流通的电流变得不平衡,存在在零相变流器21的输出线23流通与不平衡程度相应的电流的可能性。并且,即使第1触点部11断开,由于控制部22获得动作电源,因此也能够继续向漏电跳闸线圈42流通驱动电流。总之,在假设断路器1不具有第2触点部12的情况下,当断路器1以逆连接状态连接时,存在漏电跳闸线圈42烧坏的可能性。另外,也存在在负载侧带有电位的可能性。
相对于此,在断路器1中,第2电源线C22与连接点P3连接,并且断路器1具有第2触点部12,因此能够降低漏电跳闸线圈42烧坏的可能性和在负载侧带有电位的可能性。并且,第2触点部12具有利用多个点的接触维持电源电路C2的通电状态的接触机构3,因此能够提高可靠性。
(3)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公开的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之一。对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言,只要能够达成本公开的目的,就能够根据设计等而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断路器1同样的功能也可以利用断路器1的控制方法、计算机程序、或者记录有计算机程序的非暂时记录介质等实现。
以下,列举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下说明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而应用。以下,有时也将上述实施方式称为“基本例”。
本公开的断路器1的控制部22包含计算机***。计算机***以作为硬件的处理器和存储器作为主要结构。通过处理器执行记录于计算机***的存储器的程序,实现作为本公开的断路器1的控制部22的功能。程序也可以预先记录于计算机***的存储器,也可以通过电信线路而提供,也可以记录于能够利用计算机***读取的存储卡、光盘、硬盘驱动器等非暂时记录介质而提供。计算机***的处理器由包含半导体集成电路(IC)或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的一至多个电子电路构成。在此所说的IC或LSI等集成电路根据集成的程度而名称不同,包含被称为***LSI、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或ULSI(Ultra LargeScale Integration)的集成电路。并且,作为处理器,也能够采用在LSI的制造后程序化的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或者能够进行LSI内部的接合关系的重构或LSI内部的电路划分的重构的逻辑磁盘。多个电子电路既可以汇集于1个芯片,也可以分散地设于多个芯片。多个芯片既可以汇集于1个装置,也可以分散地设于多个装置。在此所说的计算机***包含具有1个以上的处理器和1个以上的存储器的微型控制器。因而,微型控制器也由包含半导体集成电路或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一至多个电子电路构成。
另外,对于断路器1,断路器1的多个功能汇集于1个壳体内的结构并非必需的结构,断路器1的构成要素也可以分散地设于多个壳体。并且,断路器1的至少部分的功能,例如,断路器1的部分的功能也可以通过云(云计算)等而实现。相反,也可以像基本例那样断路器1的多个功能汇集于1个壳体内。
在基本例中,4个端子部7全部是螺钉式端子,但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4个端子部7中的至少1个是能够不利用螺钉接线的所谓的快速连结构造的端子部。
在基本例中,游丝32是扭簧(第1扭簧T1),但例如也可以不具有线圈部32B而仅由1个以上的柄部32A构成。
同样,在基本例中,导体构件M1是扭簧(第2扭簧T2),但例如也可以不具有线圈部T22而仅由柄部T21构成。另外,导体构件M1与第1扭簧T1同样,也可以是双扭簧。换言之,导体构件M1也可以具有在多个点与电阻器R1的引线端子R32接触的构造。
(4)总结
如上所述,第1形态的断路器1包括电阻器R1、保持构造体H1以及器体5。保持构造体H1呈块状,并且保持电阻器R1。器体5至少收纳上述电阻器R1和保持构造体H1。采用第1形态,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实现与电阻器R1的定位相关的容易性的提高。
关于第2形态的断路器1,在第1形态的基础上,优选的是,保持构造体H1具有供电阻器R1***而保持电阻器R1的收纳部H10。采用第2形态,提高与电阻器R1相对于保持构造体H1的组装作业相关的操作性。
关于第3形态的断路器1,在第1形态或第2形态的基础上,优选的是,保持构造体H1在使电阻器R1的引线端子R3的至少局部暴露的状态下保持电阻器R1。采用第3形态,能够抑制与电阻器R1的保持相关的稳定性的降低,并且例如能够实现与引线端子R3接触的容易性或与引线端子R3连接的作业(例如钎焊连接等作业)的操作性的提高。
关于第4形态的断路器1,在第3形态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引线端子R3以自电阻器R1的主体R2折回的状态保持于保持构造体H1。采用第4形态,例如与在引线端子R3相对于主体R2笔直的状态下电阻器R1保持于保持构造体H1的情况相比,在器体5内引线端子R3不易成为障碍。
关于第5形态的断路器1,在第1形态~第4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断路器1还包括:泄漏检测部2,其包含检测泄漏电流的零相变流器21;触点部(第1触点部11);以及模拟漏电发生部C4。触点部(第1触点部11)与泄漏电流的发生相应地断开,将主电路C1自通电状态切换为切断状态。模拟漏电发生部C4与通过自主电路C1分支的通电电路L1的电流的发生相应地向贯穿零相变流器21的电线W1流通模拟泄漏电流,使触点部(第1触点部11)断开。器体5还收纳零相变流器21、触点部(第1触点部11)以及模拟漏电发生部C4。电阻器R1***通电电路L1。采用第5形态,例如在能够为了试验而模拟地产生泄漏电流的断路器1中,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能够实现与电阻器R1的定位相关的容易性的提高。
关于第6形态的断路器1,在第5形态的基础上,优选的是,该断路器1还包括:操作部B1,其接收来自外部的操作;以及导体构件M1。保持构造体H1在使电阻器R1的引线端子R3的至少局部暴露的状态下保持电阻器R1。导体构件M1根据对操作部B1进行的操作而与引线端子R3的暴露的局部接触,将通电电路L1自切断状态切换为通电状态。采用第6形态,例如试验者能够通过对操作部B1进行的操作而容易地模拟产生泄漏电流。并且,电阻器R1的引线端子R3与导体构件M1一同构成触点部(第3触点部18)。换言之,引线端子R3也兼具作为固定触点的功能,因此能够实现部件的共用化。
关于第7形态的断路器1,在第6形态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导体构件M1是扭簧(第2扭簧T2)。采用第7形态,廉价且能够提高与引线端子R3接触的可靠性。
关于第8形态的断路器1,在第5形态~第7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基础上,优选的是,该断路器1还包括第2触点部12、跳闸机构4以及控制部22。第2触点部12与上述触点部即第1触点部11的断开联动地断开,将自主电路C1分支的电源电路C2自通电状态切换为切断状态。跳闸机构4具有漏电跳闸线圈42。控制部22根据零相变流器21所检测的泄漏电流而向漏电跳闸线圈42流通驱动电流。当向漏电跳闸线圈42流通驱动电流时,跳闸机构4使第1触点部11和第2触点部12断开。控制部22自主电路C1经由电源电路C2接收动作电源。第2触点部12具有:可动触点121;以及固定触点122,其通过与可动触点121接触而闭合,通过与可动触点121分开而断开。保持构造体H1还保持固定触点122。采用第8形态,保持构造体H1不仅保持电阻器R1,还保持固定触点122,因此能够实现部件的共用化,并且能够实现与固定触点122的定位相关的容易性的提高。
关于第9形态的断路器1,在第8形态的基础上,优选的是,保持构造体H1以电阻器R1的主体R2配置于电阻器R1的引线端子R3与固定触点122之间的方式保持电阻器R1。采用第9形态,与导体构件M1接触的引线端子R3和与可动触点121接触的固定触点122被主体R2隔开,因此能够降低相互干扰的可能性。
关于第10形态的断路器1,在第8形态或第9形态的基础上,优选的是,第2触点部12具有扭簧(第1扭簧T1),该扭簧具有可动触点121。采用第10形态,廉价且能够提高与固定触点122接触的可靠性。
关于第11形态的断路器1,在第1形态~第10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器体5具有保持保持构造体H1的保持部50。采用第11形态,能够实现与保持构造体H1相对于器体5的定位相关的容易性的提高。
关于第12形态的断路器1,在第1形态~第11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器体5呈扁平的箱形状。保持构造体H1以电阻器R1的主体R2的轴线(axis)沿着器体5的厚度方向的方式保持电阻器R1。采用第12形态,在从器体5的厚度方向观察时,能够减少电阻器R1的主体R2在器体5的内部所占据的比例。
第2形态~第12形态的结构不是断路器1所必需的结构,能够适当省略。

Claims (12)

1.一种断路器,其中,
该断路器包括:
电阻器;
保持构造体,其呈块状,并且保持所述电阻器;以及
器体,其至少收纳所述电阻器和所述保持构造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保持构造体具有供所述电阻器***而保持所述电阻器的收纳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保持构造体在使所述电阻器的引线端子的至少局部暴露的状态下保持所述电阻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引线端子以自所述电阻器的主体折回的状态保持于所述保持构造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该断路器还包括:
泄漏检测部,其包含检测泄漏电流的零相变流器;
触点部,其与所述泄漏电流的发生相应地断开,将主电路自通电状态切换为切断状态;以及
模拟漏电发生部,其与通过自所述主电路分支的通电电路的电流的发生相应地向贯穿所述零相变流器的电线流通模拟泄漏电流,使所述触点部断开,
所述器体还收纳所述零相变流器、所述触点部以及所述模拟漏电发生部,
所述电阻器***所述通电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该断路器还包括:
操作部,其接收来自外部的操作;以及
导体构件,
所述保持构造体在使所述电阻器的引线端子的至少局部暴露的状态下保持所述电阻器,
所述导体构件根据对所述操作部进行的操作而与所述引线端子的暴露的所述局部接触,将所述通电电路自切断状态切换为通电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导体构件是扭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该断路器还包括:
第2触点部,其与所述触点部即第1触点部的断开联动地断开,将自所述主电路分支的电源电路自通电状态切换为切断状态;
跳闸机构,其具有漏电跳闸线圈;以及
控制部,其根据所述零相变流器所检测的所述泄漏电流而向所述漏电跳闸线圈流通驱动电流,
所述跳闸机构在向所述漏电跳闸线圈流通所述驱动电流时,使所述第1触点部和所述第2触点部断开,
所述控制部自所述主电路经由所述电源电路接收动作电源,
所述第2触点部具有:
可动触点;以及
固定触点,其通过与所述可动触点接触而闭合,通过与所述可动触点分开而断开,
所述保持构造体还保持所述固定触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保持构造体以所述电阻器的主体配置于所述电阻器的引线端子与所述固定触点之间的方式保持所述电阻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第2触点部具有扭簧,该扭簧具有所述可动触点。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器体具有保持所述保持构造体的保持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器体呈扁平的箱形状,
所述保持构造体以所述电阻器的主体的轴线沿着所述器体的厚度方向的方式保持所述电阻器。
CN202010196068.7A 2019-03-29 2020-03-19 断路器 Active CN1117552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8219A JP2020167089A (ja) 2019-03-29 2019-03-29 回路遮断器
JP2019-068219 2019-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5288A true CN111755288A (zh) 2020-10-09
CN111755288B CN111755288B (zh) 2023-08-01

Family

ID=72673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96068.7A Active CN111755288B (zh) 2019-03-29 2020-03-19 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67089A (zh)
CN (1) CN111755288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78137B1 (en) * 2000-08-04 2004-01-1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circuit for an arc fault current interrupting circuit breaker
JP2008004399A (ja) * 2006-06-22 2008-01-10 Matsushita Denko Denro System Kk 回路遮断器
EP1950784A1 (en) * 2007-01-24 2008-07-30 BTICINO S.p.A. Reset device for a safety electrical device with reduced reset time
CN101335165A (zh) * 2007-06-27 2008-12-31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漏电断路器
CN101521128A (zh) * 2008-02-27 2009-09-02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包括选择性断开装置的电压浪涌保护装置
CN102543598A (zh) * 2010-12-27 2012-07-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断路器
CN102683131A (zh) * 2011-03-09 2012-09-19 上海电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优化空间分配的断路器
CN103456572A (zh) * 2012-06-01 2013-12-18 通用电气公司 电路断路器和使电路断路器跳闸的方法
WO2014167606A1 (ja) * 2013-04-11 2014-10-16 パナソニック 株式会社 漏電遮断器
CN104241037A (zh) * 2013-06-21 2014-12-24 哥维斯股份公司 漏电断路器
CN204167873U (zh) * 2014-03-06 2015-02-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漏电断路器
JP2015103411A (ja) * 2013-11-26 2015-06-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漏電遮断器
CN205723376U (zh) * 2016-04-29 2016-11-23 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断路器内部取电采样结构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78137B1 (en) * 2000-08-04 2004-01-1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circuit for an arc fault current interrupting circuit breaker
JP2008004399A (ja) * 2006-06-22 2008-01-10 Matsushita Denko Denro System Kk 回路遮断器
EP1950784A1 (en) * 2007-01-24 2008-07-30 BTICINO S.p.A. Reset device for a safety electrical device with reduced reset time
CN101335165A (zh) * 2007-06-27 2008-12-31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漏电断路器
CN101521128A (zh) * 2008-02-27 2009-09-02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包括选择性断开装置的电压浪涌保护装置
CN102543598A (zh) * 2010-12-27 2012-07-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断路器
CN102683131A (zh) * 2011-03-09 2012-09-19 上海电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优化空间分配的断路器
CN103456572A (zh) * 2012-06-01 2013-12-18 通用电气公司 电路断路器和使电路断路器跳闸的方法
WO2014167606A1 (ja) * 2013-04-11 2014-10-16 パナソニック 株式会社 漏電遮断器
CN104241037A (zh) * 2013-06-21 2014-12-24 哥维斯股份公司 漏电断路器
JP2015103411A (ja) * 2013-11-26 2015-06-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漏電遮断器
CN204167873U (zh) * 2014-03-06 2015-02-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漏电断路器
CN205723376U (zh) * 2016-04-29 2016-11-23 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断路器内部取电采样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67089A (ja) 2020-10-08
CN111755288B (zh) 202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81235A (en) Conducting spring for a circuit interrupter test circuit
US5446431A (en) Ground fault module conductors and base therefor
US6538862B1 (en) Circuit breaker with a single test button mechanism
CA2307812C (en) Circuit breaker with a dual test button mechanism
CN101317243B (zh) 包含中性开路互锁的断路器
JP2008159456A (ja) 漏電遮断器
CA2899773C (en) Bimetal and magnetic armature providing an arc splatter resistant offset therebetween, and circuit breaker including the same
WO2020202795A1 (ja) 回路遮断器
US8035936B2 (en) Multiple pole arc-fault circuit breaker using single test button
WO2020202794A1 (ja) 回路遮断器
CN111755288B (zh) 断路器
JP6440108B2 (ja) 回路遮断器
JP4852380B2 (ja) 回路遮断器
US20050231861A1 (en) Compact ground fault circuit interrupter module
JP4921931B2 (ja) 回路遮断器
CN114127883B (zh) 漏电保护装置和配电板
CN217788305U (zh) 一种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
WO2007125410A2 (en) Arc fault circuit interrupter with plug-on neutral contact clip spring
JP5908300B2 (ja) 回路遮断器
JP5922426B2 (ja) 回路遮断器
JP2024081487A (ja) 開閉システム、開閉ユニット、センサアダプタ、及び分電盤システム
JP2023069547A (ja) 回路遮断器及び分電盤
MXPA96000159A (es) Conductores de modulo de falla de tierra y basepara los mismos
JP2000306490A (ja) 漏電遮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