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47183B - 双总泵操作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总泵操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47183B
CN111547183B CN202010358028.8A CN202010358028A CN111547183B CN 111547183 B CN111547183 B CN 111547183B CN 202010358028 A CN202010358028 A CN 202010358028A CN 111547183 B CN111547183 B CN 1115471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steering
master
pump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5802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47183A (zh
Inventor
江王祥
郑宪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riot House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riot Hous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riot House Ltd filed Critical Chariot House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47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71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471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71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3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ing on fluid pressure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LBRAK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L3/00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62L3/02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 B62L3/026Brake-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ments thereof for control by a hand lever actuation by a turning handle or handleb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总泵操作装置,其通过一转向件具有一转向孔,转向件的转向孔套于第一总泵的一转向部,使转向件枢接于转向部,转向件具有一第一枢接部与一第二枢接部;一拉杆的前端枢接于第一枢接部,拉杆具有一第一穿孔与一第二穿孔,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交叉设置;一枢接件穿设于第二穿孔,枢接件对应第一穿孔而设有一第一定位孔;一第一推杆穿设于第一穿孔与第一定位孔,并第一推杆的前端抵于第一总泵本体的一第一活塞;一第二总泵交叉设置于第一总泵;一第二推杆的前端抵于第二总泵的一第二活塞;以及一连接件的一端枢接于转向件的第二枢接部,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推杆。

Description

双总泵操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总泵操作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总泵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交通工具在一般日常生活当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对于许多人而言,机车更是平常生活、工作、休闲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一般而言,机车具有简易操纵、便利行动、价格低廉的特点,因而在日常生活、运输、警政、军事中被经常性的广泛使用,在发展中国家也被普遍使用;机车,是来自于摩托车 (motorcycle)一词演化而来,主要是指二轮或三轮的机动车辆,大多机车型态是以二轮为主。
一般而言,机车主要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行驶部分、操纵部分和电力设备所组成,现叙述如下:
(一)动力部分:动力部分主要由引擎、燃料供给及排气装置、润滑装置、冷却装置、点火装置组成,其中,引擎是将燃料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并产生动力,主要由气缸、曲轴箱、活塞、连杆、曲轴、轴承、飞轮组成;燃料供给及排气装置是主要用于向引擎输入燃料,并通过排气装置将废气排出,由油箱、油压总泵、燃料喷射装置、空气滤清器、化油器、排气管、***、触媒转化器…等组成;润滑装置是主要用于润滑车辆机件,减少磨损及燃料损失;冷却装置是主要用于降低引擎温度,防止引擎过热大致上可分为水冷、油冷、气冷三种冷却方式;点火装置主要用于启动引擎,有电容放电式点火(CDI)、压燃式点火两种。
(二)传动部分:传动部分由离合器、变速器、传动链条等组成,其中,离合器是主要用于接合或分离动力和传动装置;变速器是用于将引擎动力传递给行驶装备,分为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两种,手动变速器由传动轴、齿轮、换挡拨叉等…组成,利用手动变速器的机车又常称为档车,自动变速器由普力珠、普力盘、传动皮带等组成;传动链条是主要用于将动力传送至车轮,直接带动车轮转动。
(三)行驶部分:行驶部分由车架、前叉、避震器、轮胎组成,其中,车架是用于支撑车辆各组件及乘客;前叉是主要通过上端与手把相连,下方安装前车轮,用于改变车辆行进方向,一般而言,前叉上常装有避震器及刹车钢索,通常也装有挡泥板;避震器主要用于将车轮在不平路面上受到的冲击和震动减缓,以保证行车平稳及安全,由前、后避震及引擎吊架组成,一般而言,前避震经常使用液压减震器作为主要前避震,后避震通常使用悬架式避震,并设有后摇臂与后轮相连;轮胎是直接与地面接触,借着与地面的摩擦力用于搭载车辆使的移动。
(四)操纵部分:目前机车操纵部分主要由转向装置、变速装置、制动装置组成,其中,转向装置即所谓的手把,可用于操纵车辆行驶方向,一般手把上装有节流阀、后视镜、仪表盘、点火开关、前制动卡钳、离合器卡钳及各种电子设备开关;离合器卡钳是透过钢索的拉紧和松开来操控离合;变速装置即为俗称的三角台,主要位于车辆下部左侧或右侧,用于操纵变速器;制动装置主要用于对车辆实施制动,分为前制动及后制动,由碟盘、刹车油管、刹车片(来令片)、刹车鼓、鼓式刹车皮组成。前制动卡钳位于把手上,通过钢索的拉紧和松开来操控刹车片,后制动踏板位于车辆下部左侧或右侧。
(五)电力设备:机车上的电力设备较多,例如点火装置、行车信号灯具、照明灯具、喇叭、仪表盘等…部分,一般机车的不同行车模式调节器、移动电台、二次循环装备、ABS、防盗装置等均属于电力设备。
近年来由于中国台湾开放重型机车的进口,人们的交通工具除了较安全的汽车、大众运输外,也逐渐的形成一种骑乘重车的风潮。现今重型机车大多属于需要自行打档的打档车,对于打档车而言,制动装置除了控制车辆的刹车之外,还可以用来稳定车身,即制动装置可分为前刹车(前制动)和后刹车(后制动),前刹车的作用是在于减速,而后刹车的作用是在于稳定车身,现今大多车友喜欢骑重型机车走山路,狭谷蜿蜒的山路就有不少需要使用后刹车的机会,尤其是忽快忽慢的山路,更显得后刹车的重要,如果发现进弯速度过快,导致车辆外抛,偏离路线,则可以使用后刹车来调整弯中的速度。举例来说,保持油门稳定,然后用少量的后刹车来减少一些速度,并能让行车的路线可以收回一点。相较之下,使用前刹车或收油,会将重量都移转到前轮且影响轮胎的牵引力,这可能会导致摔车。在这情况下,使用后刹车可以让车速降低,并能让车慢慢的依照骑乘者要的路线转。
由于现今打档车的后刹车大多是使用脚踩的,有时行车路线的弯道太弯时,骑乘者在过弯时,容易会因为膝盖过低而不太容易使用后刹车,若骑乘者脚受伤或是脚的力量不够时,也会降低过弯的速度,甚至可能会因此摔车。
基于上述原因,有业者推出”拇指刹车’,顾名思义,是利用拇指进行后刹车,然而,由于欲使用后刹车需要撑开拇指去控制后刹车,而剩下的指头需要控制离合器,此种控制方式,对于骑乘者并不能够直觉地反应进行,进而影响使用刹车时机,甚至可能会有摔车的机会。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总泵操作装置,其操作简单即可控制后刹车及离合器,进而达到使用方便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双总泵操作装置包含一第一总泵、一转向件、一拉杆、一枢接件、一第一推杆、一第二总泵、一第二推杆与一连接件。转向件具有一转向孔,转向件的转向孔套于第一总泵的一转向部,使转向件枢接于转向部,转向件具有一第一枢接部与一第二枢接部;拉杆的前端枢接于第一枢接部,拉杆具有一第一穿孔与一第二穿孔,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交叉设置;枢接件穿设于第二穿孔,枢接件对应第一穿孔而设有一第一定位孔;第一推杆穿设于第一穿孔与第一定位孔,并第一推杆的前端抵于第一总泵本体的一第一活塞;第二总泵交叉设置于第一总泵;第二推杆的前端抵于第二总泵的一第二活塞;连接件的一端枢接于转向件的第二枢接部,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推杆。
再者,本发明的双总泵操作装置更包含一轴承。轴承设置于第一总泵的转向部与转向件的转向孔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双总泵操作装置,其通过转向件的转向孔套于第一总泵的转向部,使转向件枢接于转向部,并通过转向件的第一枢接部与第二枢接部而控制第一总泵与第二总泵,使得骑乘者可内压拉杆而控制第一总泵,而下压拉杆可控制第二总泵,以达到利用一个拉杆可同时控制第一总泵与第二总泵,进而增加控制的方便性及提升控制的灵敏度。
本发明的另一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双总泵操作装置,其通过轴承设置于第一总泵的转向部与转向件的转向孔之间,以降低转向件与第一总泵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增加控制的顺畅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总泵操作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总泵操作装置的部分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总泵操作装置的一第一总泵与一第二总泵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总泵操作装置的第一总泵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总泵操作装置的第二总泵的剖面示意图。
图6A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总泵操作装置的第一总泵的作动示意图。
图6B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总泵操作装置的第一总泵的作动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总泵操作装置的第二总泵的作动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总泵操作装置的第二总泵的作动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双总泵操作装置;10—第一总泵;100—转向部;102—第一总泵本体; 1020—第一容置空间;104—第一复位结构;1040—第一弹簧座;1042—第一复位弹簧;106—第一活塞;108—第一上盖;1080—穿孔;20—转向件;200—转向孔;202—第一枢接部;2020—第一翼片;2022—第二翼片;2024—第一枢设孔;2026—第二枢设孔;204—第二枢接部;25—轴承;30—拉杆;300—第一穿孔;302—第二穿孔;304—枢接孔;35—固定件;40—枢接件;400—第一定位孔;50—第一推杆;60—第二总泵;602—第二总泵本体;6020—第二容置空间;604—第二复位结构;606—第二活塞;608—第二上盖;6080—穿孔;62—C型扣环;64—停止片;70—第二推杆;80—连接件;800—枢接杆; 802—鱼眼座;90—第一旋钮;95—第二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顺时钟”、“逆时钟”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式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解释,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成型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意。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接的触处。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准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准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在说明书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元件。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体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一个元件。本说明书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元件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说明书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的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
请一并参阅图1与图2,其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总泵操作装置的立体图与部分分解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双总泵操作装置1包含一第一总泵10、一转向件20、一拉杆30、一枢接件40、一第一推杆50、一第二总泵60、一第二推杆70与一连接件80。转向件20具有一转向孔200,转向件20的转向孔200 套于第一总泵10的一转向部100,使转向件20枢接于转向部100时,转向件 20以转向部100的中心点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转向件20具有一第一枢接部202与一第二枢接部204。
拉杆30的前端枢接于第一枢接部202,拉杆30具有一第一穿孔300与一第二穿孔302,第一穿孔300与第二穿孔302交叉设置。与本实施例中,第一总泵 10与第二总泵60为垂直设置,但本发明并不局限第一总泵10与第二总泵60垂直设置,只要第一总泵10与第二总泵60交叉设置皆是本发明所要保护的范围。枢接件40穿设于第二穿孔302,枢接件40对应第一穿孔300而设有一第一定位孔400。第一推杆50穿设于第一穿孔300与第一定位孔400,并第一推杆50的前端抵于第一总泵10。
第二总泵60交叉设置于第一总泵10;第二推杆70的前端抵于第二总泵60。连接件80的一端枢接于转向件20的第二枢接部204,连接件8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推杆70。如此,本发明通过转向件20的转向孔200套于第一总泵10的转向部100,使转向件20枢接于转向部100,并通过转向件20的第一枢接部202 与第二枢接部204而控制第一总泵10与第二总泵60,使得骑乘者可内压拉杆 30而控制第一总泵10,而下压拉杆30可控制第二总泵60,以达到利用一个拉杆30可同时控制第一总泵10与第二总泵60,进而增加控制的方便性及提升控制的灵敏度。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一枢接部202包含一第一翼片2020与一第二翼片 2022。第一翼片2020设置于转向件20的侧边,第一翼片2020的中间设有一第一枢设孔2024;第二翼片2022对应第一翼片2020而设置于转向件20的侧边,第二翼片2022对应第一枢设孔2024而设有一第二枢设孔2026。其中,拉杆30 的前端对应第一枢设孔2024与第二枢设孔2026而设有一枢接孔304,一固定件 35穿设于第一枢设孔2024、第二枢设孔2026与枢接孔304,以达到拉杆30的前端枢接于第一枢接部202的目的。
此外,本发明的双总泵操作装置更包含一轴承25。轴承25设置于第一总泵 10的转向部100与转向件20的转向孔200之间。如此,本发明通过轴承25设置于第一总泵10的转向部100与转向件20的转向孔200之间,以降低转向件 20与第一总泵10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转向件20在第一总泵10的转向部100旋转更为顺畅,进而增加控制的顺畅度。
另外,本发明的连接件80包含一枢接杆800与一鱼眼座802。枢接杆800 连接于转向件20的第二枢接部204。鱼眼座802设有一鱼眼孔8020,鱼眼孔8020 穿设第二推杆7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枢接杆800枢接于第二枢接部204,所以枢接杆800可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并因为鱼眼孔8020可360度旋转,所以,鱼眼孔8020穿设第二推杆70时,转向件20进行旋转时,第二枢接部204是经由连接件80而带动第二推杆70前进,则不会因为角度问题而影响第二推杆70 前进,以达到控制第二总泵60的顺畅度。
此外,本发明的连接件80除了上述的结构之外,也可以为一万向轴承、一万向接头、一鱼眼轴承或一端杆轴承。
请一并参阅图3、图4与图5,其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总泵操作装置的一第一总泵与一第二总泵的结构分解图、第一总泵的剖面示意图以及第二总泵的剖面示意图。如图3与图4所示,本发明的第一总泵10包含一第一总泵本体102、一第一复位结构104、一第一活塞106与一第一上盖108。第一总泵本体102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1020(如图4所示)。第一复位结构104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020的底部。第一活塞106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020内,第一活塞106的底部抵于第一复位结构104。第一上盖108具有一穿孔1080,第一上盖108盖于第一总泵10,第一推杆50穿过第一上盖108的穿孔1080而抵于第一活塞106 的顶端。
接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一复位结构104包含一第一弹簧座1040与一第一复位弹簧1042。第一弹簧座1040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020的底部。第一复位弹簧 1042的一端设于第一弹簧座1040,第一复位弹簧1042的另一端抵于第一活塞 106的底部。
如图3与图5所示,本发明的第二总泵60包含一第二总泵本体602、一第二复位结构604、一第二活塞606与一第二上盖608。第二总泵本体602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6020(如图5所示)。第二复位结构604位于第二容置空间6020的底部。第二活塞606位于第二容置空间6020内,第二活塞606的底部抵于第二复位结构604。第二上盖608具有一穿孔6080,第二上盖608盖于第二总泵本体602,第二推杆70穿过第二上盖608的穿孔6080而抵于第二活塞606的顶端。
承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二复位结构604包含一第二弹簧座6040与一第二复位弹簧6042。第二弹簧座6040位于第二容置空间6020的底部。第二复位弹簧 6042的一端设于第二弹簧座6040,第二复位弹簧6042的另一端抵于第二活塞 606的底部。
请再参阅图3,本发明的第二总泵60更包含一C型扣环62与一停止片64。 C型扣环62设于第二总泵本体602内,并位于第二上盖608与第二活塞606之间。停止片64设于第二总泵本体602内,并位于C型扣环62与第二活塞606 之间,以限制第二推杆70向内推,进而保护第二活塞606。
此外,本发明的双总泵操作装置1更包含一第一旋钮90与一第二旋钮95。第一旋钮90固设于第一推杆50的尾端,以调整第一推杆50的位置。同理,第二旋钮95固设于第二推杆70的尾端,以调整第二推杆70的位置。
请一并参阅图6A与图6B,其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总泵操作装置的第一总泵的作动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为第一总泵10的作动方式,其为由骑乘者利用手指内压拉杆30,而驱使拉杆30往一把手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推杆50往第一总泵10推,以推动第一活塞106往内移动(如图6B所示);反之,当骑乘者放手后,拉杆30复位则驱使第一推杆50复位,第一活塞106也因为第一复位结构104而复位(如图6A所示)。
请一并参阅图7A与图7B,其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双总泵操作装置的第二总泵的作动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为第二总泵60的作动方式,其为由骑乘者利用手指下压拉杆30,而驱使转向件20以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二推杆70向第二总泵60内推进(如图7B所示);反之,当骑乘者放手后,拉杆30 复位则驱使第二推杆70复位,第二活塞606也因为第二复位结构604而复位(如图7A所示)。
由上述图6A、图6B、图7A与图7B可以明显地得知,本发明通过转向件20的转向孔200套于第一总泵10的转向部100,使转向件20枢接于转向部100,并通过转向件20的第一枢接部202与第二枢接部204而控制第一总泵10与第二总泵60,使得骑乘者可内压拉杆30而控制第一总泵10(如图6A与图6B所示),而下压拉杆30可控制第二总泵60(如图7A与图7B所示),以达到利用一个拉杆 30可同时控制第一总泵10与第二总泵60,进而增加控制的方便性及提升控制的灵敏度。
另外,本发明的双总泵操作装置1一般是安装于机车的左边手把,而第一总泵10通常应用于离合器,即称为离合器总泵;而第二总泵60应用于刹车,即称为刹车总泵,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应用方式,只要是同时应双总泵的操作装置即是本发明所要保护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总泵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第一总泵;
一转向件,具有一转向孔,所述转向孔套于所述第一总泵的一转向部,使所述转向件枢接于所述转向部,所述转向件具有一第一枢接部与一第二枢接部;
一拉杆,其前端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部,所述拉杆具有一第一穿孔与一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与所述第二穿孔交叉设置;
一枢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所述枢接件对应所述第一穿孔而设有一第一定位孔;
一第一推杆,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与所述第一定位孔,且所述第一推杆的前端抵于所述第一总泵;
一第二总泵,交叉设置于所述第一总泵;
一第二推杆,其前端抵于所述第二总泵;以及
一连接件,其一端枢接于所述转向件的所述第二枢接部,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推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总泵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轴承,所述轴承设置于所述第一总泵的所述转向部与所述转向件的所述转向孔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总泵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总泵与所述第二总泵为垂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总泵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接部包含:
一第一翼片,设置于所述转向件的侧边,所述第一翼片的中间设有一第一枢设孔;以及
一第二翼片,对应所述第一翼片而设置于所述转向件的侧边,所述第二翼片对应所述第一枢设孔而设有一第二枢设孔;
其中,所述拉杆的前端对应所述第一枢设孔与所述第二枢设孔而设有一枢接孔,一固定件穿设于所述第一枢设孔、所述第二枢设孔与所述枢接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总泵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含:
一枢接杆,连接于所述转向件的所述第二枢接部;以及
一鱼眼座,设有一鱼眼孔,所述鱼眼孔穿设所述第二推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总泵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总泵包含:
一第一总泵本体,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
一第一复位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底部;
一第一活塞,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活塞的底部抵于所述第一复位结构;以及
一第一上盖,具有一穿孔,所述第一上盖盖于所述第一总泵,所述第一推杆穿过所述第一上盖的所述穿孔而抵于所述第一活塞的顶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总泵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复位结构包含:
一第一弹簧座,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底部;以及
一第一复位弹簧,其一端设于所述第一弹簧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于所述第一活塞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总泵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总泵包含:
一第二总泵本体,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
一第二复位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的底部;
一第二活塞,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二活塞的底部抵于所述第二复位结构;以及
一第二上盖,具有一穿孔,所述第二上盖盖于所述第二总泵,所述第二推杆穿过所述第二上盖的所述穿孔而抵于所述第二活塞的顶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总泵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复位结构包含:
一第二弹簧座,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的底部;以及
一第二复位弹簧,其一端设于所述第二弹簧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另一端抵于所述第二活塞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总泵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更包含:
一C型扣环,设于所述第二总泵本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二上盖与所述第二活塞之间;以及
一停止片,设于所述第二总泵本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二上盖与所述第二活塞之间,以限制所述第二推杆。
CN202010358028.8A 2020-01-22 2020-04-29 双总泵操作装置 Active CN1115471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02384A TWI729685B (zh) 2020-01-22 2020-01-22 雙總泵操作裝置
TW109102384 2020-01-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7183A CN111547183A (zh) 2020-08-18
CN111547183B true CN111547183B (zh) 2021-06-01

Family

ID=72003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58028.8A Active CN111547183B (zh) 2020-01-22 2020-04-29 双总泵操作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47183B (zh)
TW (1) TWI729685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45999Y (zh) * 2000-08-24 2001-09-05 阮志成 夹臂式油压刹车装置
CN1583497A (zh) * 2003-07-30 2005-02-23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控制装置
CN1883999A (zh) * 2005-06-24 2006-12-27 坎培诺洛有限公司 用于自行车变速器及制动器的集成控制器
TW201247474A (en) * 2011-05-31 2012-12-01 Tektro Technology Corp Hydraulic lever set with two pistons
CN206871285U (zh) * 2016-01-12 2018-01-12 戴卡特隆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制动装置和一种轮式车辆
CN107592847A (zh) * 2015-06-30 2018-01-16 曲柄兄弟股份有限公司 远程控制杆组件
US10124855B2 (en) * 2016-11-14 2018-11-13 Lee Chi Enterprises Company Ltd. Disc brake caliper of bicycle
CN208715399U (zh) * 2018-08-09 2019-04-09 瑞安市爱得利液压制动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摩托车直推上泵活塞顶杆连接结构
CN110588873A (zh) * 2019-09-29 2019-12-20 温州力邦企业有限公司 摩托车刹车总成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26038A (en) * 1982-02-25 1986-12-0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luid brake system for a motorcycle
US5372408A (en) * 1992-03-06 1994-12-1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brake system having dual master cylinder proportioning
TWM369302U (en) * 2009-07-23 2009-11-21 zhong-yi Hong Lever device for hydraulic brake
US8904782B2 (en) * 2010-10-12 2014-12-09 Hb Performance Systems, Inc. Hydraulic brake master cylinder with back-up ring
CN206068063U (zh) * 2016-07-12 2017-04-05 湖北航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液压联动制动***
TWI597203B (zh) * 2016-07-22 2017-09-01 張瑞龍 油壓式時差煞車裝置(二)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45999Y (zh) * 2000-08-24 2001-09-05 阮志成 夹臂式油压刹车装置
CN1583497A (zh) * 2003-07-30 2005-02-23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控制装置
CN1883999A (zh) * 2005-06-24 2006-12-27 坎培诺洛有限公司 用于自行车变速器及制动器的集成控制器
TW201247474A (en) * 2011-05-31 2012-12-01 Tektro Technology Corp Hydraulic lever set with two pistons
CN107592847A (zh) * 2015-06-30 2018-01-16 曲柄兄弟股份有限公司 远程控制杆组件
CN206871285U (zh) * 2016-01-12 2018-01-12 戴卡特隆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制动装置和一种轮式车辆
US10124855B2 (en) * 2016-11-14 2018-11-13 Lee Chi Enterprises Company Ltd. Disc brake caliper of bicycle
CN208715399U (zh) * 2018-08-09 2019-04-09 瑞安市爱得利液压制动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摩托车直推上泵活塞顶杆连接结构
CN110588873A (zh) * 2019-09-29 2019-12-20 温州力邦企业有限公司 摩托车刹车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8470A (zh) 2021-08-01
TWI729685B (zh) 2021-06-01
CN111547183A (zh) 202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741386B2 (en) Motorcycle with hybrid drive system
AU734641B2 (en) Power uni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US6109383A (en) Power unit for motorcycle
WO2008106830A1 (fr) Véhicule hors route plus particulièrement conçu pour rouler dans le sable
US11221027B2 (en) Hydraulic device
CN111547183B (zh) 双总泵操作装置
WO2014190757A1 (zh) 用脚控制、车身可倾斜三轮摩托车
JP3140538B2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動力伝達装置の構成部品配設構造
CN210000126U (zh) 一种离合踏板装置及汽车
CN210591401U (zh) 一种踏板总成
CN112572665A (zh) 一种低风阻平躺式自行车
KR0142464B1 (ko) 자동차용 차동 제한장치
CN111731429A (zh) 机动两轮车的后轮制动装置
CN211918916U (zh) 一种新型电动轻便摩托车
CN220298685U (zh) 一种自动换挡的发动机及摩托车
CN219884021U (zh) 一种双轮驱动的电动二轮车动力***
CN221114252U (zh) 一种越野摩托车的脚刹结构
CN2209084Y (zh) 一种超微型家用小汽车
KR970008054B1 (ko) 자동변속기용 시프트레버의 로킹장치
WO2022208529A1 (en) Hybrid powertrain
JP2585903B2 (ja) 不整地走行用自動三輪車
WO2024134595A1 (en) Control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and electric vehicle having same
KR200354369Y1 (ko) 차량의 차체 평형장치
JPS621835Y2 (zh)
CN2179306Y (zh) 一种传动轴式小排量正三轮摩托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