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42902A - 螺线管装置 - Google Patents

螺线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42902A
CN111542902A CN201880072136.XA CN201880072136A CN111542902A CN 111542902 A CN111542902 A CN 111542902A CN 201880072136 A CN201880072136 A CN 201880072136A CN 111542902 A CN111542902 A CN 1115429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movable core
magnetic
core
fixed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213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42902B (zh
Inventor
西口佳孝
左右木高広
杉泽政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Soken Inc
Denso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And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And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542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2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42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29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6Rectilinearly-movable arm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6Rectilinearly-movable armatures
    • H01F7/1638Armatures not entering the win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081Magnetic constru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21Guiding or setting position of armatures, e.g. retaining armatures in their end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081Magnetic constructions
    • H01F2007/086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arma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螺线管装置包括:通过通电而产生磁通(φ)的电磁线圈(2);固定芯部(3);可动芯部(4);配置在这些芯部(3)、(4)之间的磁性弹簧(5);以及轭部(6)。磁性弹簧(5)由磁性体构成,并对可动芯部(4)向与Z方向的固定芯部(3)分开的方向施力。另外,磁性弹簧(5)是将由磁性体构成的板状弹簧构件(50)卷绕成螺旋状而构成的,其中心部(51)位于比周缘部(52)更靠Z方向的一侧。构成为当可动芯部(4)被向所述接近位置吸引时,磁性弹簧(5)不会变形到板状弹簧构件(50)的宽度即最小弹簧长度(LMIN)。

Description

螺线管装置
相关申请的援引
本申请以2017年11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216193号的申请为基础,在此援引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螺线管装置,所述螺线管装置包括:电磁线圈;以及可动芯部,所述可动芯部根据有无向该电磁线圈通电而进行进退动作。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一种螺线管装置,所述螺线管装置包括:电磁线圈;以及可动芯部,所述可动芯部根据有无向该电磁线圈通电而进行进退动作(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在该螺线管装置中,在所述电磁线圈内设置有由磁性体构成的固定芯部。另外,在该固定芯部与所述可动芯部之间设置有弹簧构件。通过该弹簧构件,将可动芯部向与电磁线圈的轴方向上的固定芯部分开的方向加压。
在对电磁线圈通电时,磁通流动并产生电磁力,可动芯部抵抗弹簧构件的加压力并且被向固定芯部吸引。另外,在停止对电磁线圈通电时,电磁力消失,通过弹簧构件的加压力,可动芯部与固定芯部分开。所述螺线管装置如上所述根据有无对电磁线圈通电,使可动芯部进行进退动作。
所述弹簧构件由非磁性体构成。因此,所述螺线管装置在配置有弹簧构件的部位的磁阻高,如果没有大电流流过电磁线圈,则不能以较强的力吸引可动芯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研究了由磁性体构成所述弹簧构件。尤其是,正在研究在由磁性体构成的板状弹簧卷绕成螺旋状,在不向轴向施加力的状态下,使用中心部位于比周缘部更靠近轴向一侧的形状的弹簧构件(以下也称为磁性弹簧:参照图4)。如果使用这样的磁性弹簧,则能够降低配置有磁性弹簧的部位(即固定芯部与可动芯部之间)的磁阻。因此,电磁线圈的磁通的流动变得容易,即使流过电磁线圈的电流量较少,也能够以较强的力吸引可动芯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1625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所述螺线管装置的吸引力的固体差较大。即,在所述螺线管装置中,在可动芯部被吸引时,磁性弹簧变形到所述板状弹簧的宽度(即,磁性弹簧的最小弹簧长度)。磁性弹簧从自然长度的状态向轴向施加力时,弹簧长度逐渐地变短,弹簧力变大(参照图6)。在磁性弹簧比最小弹簧长度足够长的情况下,从自然长度位移的位移量和弹簧力大致成比例关系,但是在最小弹簧长度附近时,弹簧力会急剧增大。而且,在最小弹簧长度附近,弹簧力的产品偏差较大。因此,若使磁性弹簧变形到最小弹簧长度,则弹簧力的产品偏差较大,因此,可动芯部的吸引力(即,从通过对电磁线圈通电而产生的电磁力减去磁性弹簧的弹簧力的力)容易产生偏差。因此,有可能会由于吸引力不足而无法吸引可动芯部,或是吸引可动芯部的速度有较大的偏差。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可动芯部的吸引力的产品偏差的螺线管装置。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是一种螺线管装置,所述螺线管装置包括:
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通过通电而产生磁通;
固定芯部,所述固定芯部配置在所述电磁线圈内;
可动芯部,所述可动芯部根据有无向所述电磁线圈通电而在该电磁线圈的轴向上进行进退动作;
磁性弹簧,所述磁性弹簧配置在所述固定芯部与所述可动芯部之间,所述磁性弹簧由磁性体构成,并对所述可动芯部向所述轴向上的与所述固定芯部分开的方向施力;以及
轭部,所述轭部与该磁性弹簧、所述可动芯部和所述固定芯部一起构成所述磁通流动的磁路,
在向所述电磁线圈通电时,所述可动芯部通过产生的电磁力,抵抗所述磁性弹簧的弹簧力,并且被吸引到与所述固定芯部相对接近的接近位置,在停止向所述电磁线圈通电时,所述可动芯部通过所述磁性弹簧的弹簧力,向比所述接近位置更远离所述固定芯部的分开位置移动,
所述磁性弹簧是将由所述磁性体构成的板状弹簧构件以该板状弹簧构件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电磁线圈的径向一致的方式卷绕成螺旋状而构成的,所述磁性弹簧的中心部位于比周缘部更靠所述轴向的一侧,
所述螺线管装置构成为当所述可动芯部被向所述接近位置吸引时,所述磁性弹簧不会变形到所述轴向上的所述板状弹簧构件的宽度即最小弹簧长度。
在所述螺线管装置中,构成为在可动芯部被向所述接近位置吸引时,磁性弹簧不会变形到所述最小弹簧长度。
因此,即使不使用磁性弹簧的弹簧力的产品偏差大的区域(最小弹簧长度附近),也能够抑制可动芯部的吸引力(即,从通过对电磁线圈通电而产生的电磁力减去磁性弹簧的弹簧力的力)的偏差。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所述吸引力不足而无法吸引可动芯部、或可动芯部的吸引速度大幅偏差。
如上所述,根据所述方式,能够提供能降低可动芯部的吸引力的产品偏差的螺线管装置。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和以下详细的记述,可以更明确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如下所述。
图1是实施方式1中的未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紧接对电磁线圈通电之后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中的未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未施加力的磁性弹簧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1中的在轴向上施加力的磁性弹簧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磁性弹簧的弹簧长度与弹簧力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7是实施方式1中的螺线管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1中的使用螺线管装置的继电器***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接续图8的图。
图10是接续图9的图。
图11是接续图10的图。
图12是实施方式2中的未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中的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3中的未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3中的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16是实施方式4中的未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4中的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5中的未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19是实施方式5中的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20是实施方式6中的未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21是实施方式6中的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22是实施方式7中的未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23是实施方式7中的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24是实施方式8中的未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25是实施方式8中的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26是实施方式9中的未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图27是实施方式9中的对电磁线圈通电的状态下的螺线管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11,对所述螺线管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装置1包括通过通电而产生磁通φ的电磁线圈2、固定芯部3、可动芯部4、磁性弹簧5和轭部6。固定芯部3配置在电磁线圈2内。可动芯部4根据有无对电磁线圈2通电而在电磁线圈2的轴向(Z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
磁性弹簧5配置在固定芯部3与可动芯部4之间。磁性弹簧5由磁性体构成,将可动芯部4向与Z方向上的固定芯部3分开的方向施力。轭部6与磁性弹簧5、可动芯部4和固定芯部3一起构成磁通φ流动的磁路C。
如图3所示,可动芯部4在对电磁线圈2通电时,通过产生的电磁力,抵抗磁性弹簧5的弹簧力,并且被吸引到与固定芯部3相对接近的接近位置。此外,如图1所示,可动芯部4在停止对电磁线圈2通电时,通过磁性弹簧5的弹簧力,向比所述接近位置更远离固定芯部3的分开位置移动。
如图1、图5所示,磁性弹簧5构成为,将由磁性体构成的板状弹簧构件50以该板状弹簧构件50的厚度方向与电磁线圈2的径向一致的方式卷绕成螺旋状,其中心部51位于比周缘部52更靠Z方向上的一侧。
如图3所示,构成为在可动芯部4被吸引到所述接近位置时,磁性弹簧5不会变形到板状弹簧构件50的宽度即最小弹簧长度LMIN
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装置1用于电磁继电器10。如图1所示,电磁继电器10包括开关16(16a、16b)。通过使可动芯部4进行进退动作,使开关16接通断开。
如图1所示,螺线管装置1包括***到固定芯部3内的轴7。轴7由非磁性体构成。轴7的前端71由绝缘材料形成。
如图1、图7所示,轭部6具有底壁部63、侧壁部62和上壁部61。在上壁部61形成有贯通孔610。可动芯部4嵌合于该贯通孔610。如图3所示,在贯通孔610的内表面形成有使可动芯部4在所述接近位置停止的限位件611。
如图1所示,电磁继电器10包括:固定导电部13;可动导电部12;形成于固定导电部13的固定侧触点15;以及形成于可动导电部12的可动侧触点14。由这些导电部12、13以及触点14、15来构成开关16(16a、16b)。在可动导电部12与壳体11的壁部111之间设置有开关侧弹簧构件17。通过该开关侧弹簧构件17,将可动导电部12向Z方向上的固定芯部3侧按压。
如图1所示,在停止对电磁线圈2通电的状态下,可动芯部4被磁性弹簧5的弹簧力按压而移动到所述分开位置。此时,轴7的前端71与可动导电部12抵接,抵抗开关侧弹簧构件17的加压力,并按压可动导电部12。因此,触点14、15分离,开关16断开。
此外,如图2所示,在开始对电磁线圈2通电时,产生磁通φ。磁通φ从固定芯部3流向磁性弹簧5,进而流过可动芯部4、间隙G、轭部6。磁通φ的一部分也在固定芯部3与磁性弹簧5之间的空间S中流动。同样地,磁通φ也在可动芯部4与磁性弹簧5之间的空间中流动。通过这样的磁通φ流动,产生电磁力,如图3所示,抵抗磁性弹簧5的加压力并吸引可动芯部4。可动芯部4抵接所述限位件611并停止。
这样,在可动芯部4被吸引时,轴7也被向固定芯部3侧吸引。因此,通过开关侧弹簧17的加压力,可动导电部12被向固定芯部3侧按压,开关16(16a、16b)接通。
接着,对磁性弹簧5的长度与弹簧力的关系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磁性弹簧5从自然长度的状态向Z方向施加力时,弹簧长度逐渐变短,弹簧力变大。在磁性弹簧5比最小弹簧长度LMIN足够长的情况下,从自然长度位移的位移量和弹簧力大致成比例关系。但是,在最小弹簧长度LMIN附近时,弹簧力会急剧增大。而且,最小弹簧长度LMIN附近的弹簧力的产品偏差较大。因此,假设在对可动芯部4(参照图3)吸引时,若使磁性弹簧5变形到最小弹簧长度LMIN,则由于弹簧力的制造偏差较大,因此,可能会使可动芯部4无法被充分地吸引,或者可动芯部4的吸引速度变慢。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使磁性弹簧5变形到最小弹簧长度LMIN(参照图3),因此,不易受到弹簧力的偏差的影响。因此,能够可靠地将可动芯部4吸引到所述接近位置。另外,能够抑制可动芯部4的吸引速度的偏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仅能够使用磁性弹簧5的位移量与弹簧力大致成比例(参照图6)的区域,因此,容易进行磁性弹簧5的设计。
接着,对所述电磁继电器1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电磁继电器10来构成继电器***19。继电器***19包括:三个电磁继电器10;直流电源72;平滑电容器75;电气设备73;预充电电阻76;以及控制部74。通过控制部74,对各个电磁继电器10的接通断开动作进行控制。
在将直流电源72的正极721和电气设备73连接的正侧配线77上设置有正侧电磁继电器10P。另外,在将直流电源72的负极722和电气设备73连接的负侧配线78上设置有负侧电磁继电器10N。此外,预充电电阻76串联地设置有预充电用电磁继电器10C
在平滑电容器75未被充电的状态下,若将正侧电磁继电器10P和负侧电磁继电器10N一起接通,则突入电流在平滑电容器75中流动,从而有可能会产生开关16熔接。因此,如图9所示,使预充电用电磁继电器10C与负侧电磁继电器10N接通,并且经由预充电电阻76,使电流I逐渐地流动。
如图10所示,平滑电容器75被充电,在没有突入电流流动之后,接通正侧电磁继电器10P。之后,如图11所示,断开预充电用电磁继电器10C。然后,经由正侧电磁继电器10P和负侧电磁继电器10N,电流I持续流过电气设备73。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当可动芯部4被向接近位置吸引时,磁性弹簧5不会变形到最小弹簧长度LMIN。因此,即使不使用磁性弹簧5的弹簧力的产品偏差大的区域(最小弹簧长度LMIN附近:参照图6),也能够抑制可动芯部4的吸引力(即,从通过向电磁线圈2通电而产生的电磁力减去磁性弹簧5的弹力的力)不足而无法吸引可动芯部4、或者可动芯部4的吸引速度大幅偏差。
另外,根据所述结构,能够仅使用磁性弹簧5的、从自然长度位移的位移量与弹簧力大致成比例关系的区域(参照图6)。该区域由于弹簧力的产品偏差小,因此容易进行磁性弹簧5的设计。也就是说,磁性弹簧5需要满足磁特性和机械特性(弹簧力)这两者的特性,因此,若弹簧力的偏差大,则难以进行设计。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仅使用弹簧力的产品偏差小的区域,因此容易进行磁性弹簧5的设计。
另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磁性弹簧5构成为将由磁性体构成的板状弹簧构件50以该板状弹簧构件50的厚度方向与电磁线圈2的径向一致的方式卷绕成螺旋状,其中心部51位于比周缘部52更靠Z方向的一侧。
若使用这样的结构的磁性弹簧5,则容易使磁性弹簧5的截面积增大。因此,能够使大量的磁通φ流过磁性弹簧5,从而能够提高可动芯部4的吸引力。另外,容易使磁性弹簧5与固定芯部3的接触面积以及磁性弹簧5与可动芯部4的接触面积分别增大。因此,能够使流过的磁通φ的量更多,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芯部4的吸引力。另外,若使用所述结构的磁性弹簧5,则随着可动芯部4被吸引,磁性弹簧5与固定芯部3的接触面积以及磁性弹簧5与可动芯部4的接触面积能够逐渐增大。因此,即使可动芯部4接近固定芯部3,磁性弹簧5的弹簧力增大,由于流过的磁通φ的量也变多,因此能够增大电磁线圈2的电磁力,从而能够以较强的力吸引可动芯部4。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螺线管装置,该螺线管装置能够降低可动芯部的吸引力的产品偏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螺线管装置1用于电磁继电器10,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也能够用于电磁阀等。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如果无特别指出,则附图所使用的符号中与实施方式1所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表示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等。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是对固定芯部3的形状进行了改变的示例。如图12、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芯部侧突部8S形成于固定芯部3。通过该固定芯部侧突部8S,能够抑制可动芯部4被向接近位置(参照图13)吸引时磁性弹簧5变形到最小弹簧长度LMIN
这样,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磁性弹簧5变形到最小弹簧长度LMIN。即,当磁性弹簧5收缩一定程度时,磁通φ在磁性弹簧5内沿Z方向流动。因此,通过该磁通φ,磁性弹簧5自身产生向Z方向收缩的电磁力。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如果形成所述固定芯部侧突部8S,则能够抑制磁性弹簧5收缩到最小弹簧长度LMIN。因此,不使用磁性弹簧5的最小弹簧长度LMIN附近、即弹簧力的产品偏差较大的区域。因此,能够抑制可动芯部4的吸引力的偏差。
此外,如图12所示,在形成固定芯部侧突部8S时,能够缩短在可动芯部4配置于分开位置的状态下,固定芯部3与磁性弹簧5之间的空间S的Z方向长度D。如上所述,在对电磁线圈2通电时,磁通φ的一部分在该空间S中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缩短该空间S的Z方向长度D,因此磁通φ更容易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芯部4的吸引力。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和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是对固定芯部3的形状进行了变形的示例。如图14、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2相同,在固定芯部3形成有固定芯部侧突部8S。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固定芯部侧突部8S形成有锥面81(固定芯部侧锥面81S)。固定芯部侧锥面81S构成为当从Z方向观察时与磁性弹簧5的一部分重叠。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芯部3形成有固定芯部侧突部8S,因此,与实施方式2相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当可动芯部4被向接近位置(参照图15)吸引时磁性弹簧5变形到最小弹簧长度LMIN。另外,在固定芯部侧突部8S形成有锥面81(固定芯部侧锥面81S)。因此,如图14所示,能够使倾斜方向上的固定芯部侧突部8S与磁性弹簧5之间的间隔DS变窄。因此,对电磁线圈2通电而产生的磁通φ在固定芯部侧突部8S与磁性弹簧5之间的流动变得容易,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芯部4的吸引力。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和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4)
本实施方式是对固定芯部3的形状进行了改变的示例。如图16、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3相同,在固定芯部3形成有固定芯部侧突部8S。在该固定芯部侧突部8S形成有锥面81(固定芯部侧锥面81S)。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当从Z方向观察时,磁性弹簧5的所有部位与固定芯部侧锥面81S重叠。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装置1构成为,当从Z方向观察时,磁性弹簧5的所有部位与固定芯部侧锥面81S重叠。因此,能够使磁性弹簧5的所有部位接近固定芯部侧锥面81S。因此,磁通φ在固定芯部侧锥面81S与磁性弹簧5之间的流动变得容易,从而能够提高可动芯部4的吸引力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和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5)
本实施方式是对可动芯部4的形状进行了改变的示例。如图18、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芯部4形成有可动芯部侧突部8M。如图19所示,通过该可动芯部侧突部8M,抑制了当可动芯部4被向接近位置吸引时磁性弹簧5变形到最小弹簧长度LMIN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根据所述结构,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当可动芯部4被向接近位置吸引时磁性弹簧5变形到最小弹簧长度LMIN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和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6)
本实施方式是对可动芯部4的形状进行了改变的示例。如图20、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5相同,在可动芯部4形成有可动芯部侧突部8M。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芯部侧突部8M形成有锥面81(可动芯部侧锥面81M)。该可动芯部侧锥面81M构成为当从Z方向观察时与磁性弹簧5的所有部位重叠。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形成所述可动芯部侧锥面81M时,如图20所示,能够使得在不吸引可动芯部4的状态下,磁性弹簧5与可动芯部4的间隔DM变窄。因此,磁通φ在磁性弹簧5与可动芯部4之间的流动变得容易,从而能够提高可动芯部4的吸引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当从Z方向观察时,磁性弹簧5的所有部位与可动芯部侧锥面81M重叠。
因此,如图20所示,能够使磁性弹簧5的所有部位接近可动芯部侧锥面81M。因此,磁通φ在磁性弹簧5与可动芯部侧锥面81M之间的流动变得容易,从而能够提高可动芯部4的吸引力。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和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当从Z方向观察时,可动芯部侧锥面81M与磁性弹簧5的所有部位重叠,但本公开不限于此。即,也可以构成为当从Z方向观察时,可动芯部侧锥面81M与磁性弹簧5的一部分重叠。
(实施方式7)
本实施方式是对固定芯部3和可动芯部4的形状进行了改变的示例。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芯部3和可动芯部4双方形成有突部8。
如图23所示,通过形成于固定芯部3的突部8(固定芯部侧突部8S)和形成于可动芯部4的突部8(可动芯部侧突部8M),抑制了当可动芯部4被吸引时磁性弹簧5变形到最小弹簧长度LMIN
在固定芯部侧突部8S形成有锥面81(固定芯部侧锥面81S)。另外,在可动芯部侧突部8M也形成有锥面81(可动芯部侧锥面81M)。这些锥面81构成为当从Z方向观察时与磁性弹簧5的所有部位重叠。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芯部3和可动芯部4双方形成有突部8(8S、8M)。
因此,能够使固定芯部3与磁性弹簧5之间的间隔DS变窄,并且也能够使可动芯部4与磁性弹簧5之间的间隔DM变窄。因此,磁通φ变得更容易流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芯部4的吸引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螺线管装置1构成为,当从Z方向观察时,磁性弹簧5的所有部位与固定芯部侧锥面81S和可动芯部侧锥面81M重叠。
因此,能够使磁性弹簧5的所有部位接近固定芯部侧锥面81S,并且也能够接近可动芯部侧锥面81M。因此,磁通φ在固定芯部侧锥面81S与磁性弹簧5之间以及磁性弹簧5与可动芯部侧锥面81M之间的流动变得容易,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动芯部4的吸引力。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和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8)
本实施方式是对固定芯部3和可动芯部4的形状进行了改变的示例。如图24、图2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7相同,在固定芯部3和可动芯部4分别形成有突部8(固定芯部侧突部8S、可动芯部侧突部8M)。另外,在各个突部8(8S、8M)形成有锥面81(固定芯部侧锥面81S、可动芯部侧锥面81M)。这两个锥面81S、81M彼此平行。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固定芯部侧锥面81S与可动芯部侧锥面81M的两个锥面81S、81M彼此平行。
因此,如图25所示,能够使吸引可动芯部4时的、固定芯部侧锥面81S与磁性弹簧5之间的间隙以及可动芯部侧锥面81M与磁性弹簧5之间的间隙分别最小。因此,能够以更强的吸引力持续吸引可动芯部4。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和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9)
本实施方式是对固定芯部3和可动芯部4的形状以及磁性弹簧5的方向进行了改变的示例。如图26、图2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磁性弹簧5的中心部51朝向固定芯部3侧,使周缘部52朝向可动芯部4侧。另外,在固定芯部3和可动芯部4分别形成有突部8。通过这些突部8(8S、8M),构成为当可动芯部4被吸引时,磁性弹簧5不会变形到最小弹簧长度LMIN
另外,在固定芯部侧突部8S形成有固定芯部侧锥面81S,在可动芯部侧突部8M形成有可动芯部侧锥面81M。这些锥面81S、81M构成为当从Z方向观察时与磁性弹簧5的所有部位重叠。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和作用效果。
虽然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记述,但是应当理解为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结构。本公开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进一步包含有仅一个要素、一个以上或一个以下的其它组合、方式也属于本公开的范畴、思想范围。

Claims (9)

1.一种螺线管装置(1),包括:
电磁线圈(2),所述电磁线圈通过通电而产生磁通(φ);
固定芯部(3),所述固定芯部配置在所述电磁线圈内;
可动芯部(4),所述可动芯部根据有无向所述电磁线圈通电而在该电磁线圈的轴向(Z)上进行进退动作;
磁性弹簧(5),所述磁性弹簧配置在所述固定芯部与所述可动芯部之间,所述磁性弹簧由磁性体构成,并对所述可动芯部向所述轴向上的与所述固定芯部分开的方向施力;以及
轭部(6),所述轭部与该磁性弹簧、所述可动芯部及所述固定芯部一起构成所述磁通流动的磁路(C),
在向所述电磁线圈通电时,所述可动芯部通过产生的电磁力,抵抗所述磁性弹簧的弹簧力,并且被向与所述固定芯部相对接近的接近位置吸引,在停止向所述电磁线圈通电时,所述可动芯部通过所述磁性弹簧的弹簧力,向比所述接近位置更远离所述固定芯部的分开位置移动,
所述磁性弹簧是将由所述磁性体构成的板状弹簧构件(50)以该板状弹簧构件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电磁线圈的径向一致的方式卷绕成螺旋状而构成的,所述磁性弹簧的中心部(51)位于比周缘部(52)更靠所述轴向的一侧,
所述螺线管装置构成为当所述可动芯部被向所述接近位置吸引时,所述磁性弹簧不会变形到所述轴向上的所述板状弹簧构件的宽度即最小弹簧长度(LMIN)。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芯部形成有固定芯部侧突部(8S),所述固定芯部侧突部从该固定芯部向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可动芯部侧突出,并且抑制当该可动芯部被向所述接近位置吸引时所述磁性弹簧变形到所述最小弹簧长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芯部侧突部形成有从所述轴向观察时与所述磁性弹簧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固定芯部侧锥面(81S)。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线管装置构成为当从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磁性弹簧的所有部位与所述固定芯部侧锥面重叠。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动芯部形成有可动芯部侧突部(8M),所述可动芯部侧突部从该可动芯部向所述轴向上的所述固定芯部侧突出,并且抑制当所述可动芯部被向所述接近位置吸引时所述磁性弹簧变形到所述最小弹簧长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动芯部侧突部形成有从所述轴向观察时与所述磁性弹簧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可动芯部侧锥面(81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线管装置构成为当从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磁性弹簧的所有部位与所述可动芯部侧锥面重叠。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芯部形成有固定芯部侧突部,所述固定芯部侧突部抑制当所述可动芯部被向所述接近位置吸引时所述磁性弹簧变形到所述最小弹簧长度,并且,在所述可动芯部形成有可动芯部侧突出部,所述可动芯部侧突出部抑制当所述可动芯部被向所述接近位置吸引时所述磁性弹簧变形到所述最小弹簧长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芯部侧突部和所述可动芯部侧突部分别形成有从所述轴向观察时与所述磁性弹簧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锥面(81S、81M),这两个所述锥面彼此平行。
CN201880072136.XA 2017-11-09 2018-11-08 螺线管装置 Active CN1115429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6193 2017-11-09
JP2017216193A JP6798755B2 (ja) 2017-11-09 2017-11-09 ソレノイド装置
PCT/JP2018/041422 WO2019093402A1 (ja) 2017-11-09 2018-11-08 ソレノイ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2902A true CN111542902A (zh) 2020-08-14
CN111542902B CN111542902B (zh) 2021-11-16

Family

ID=66439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2136.XA Active CN111542902B (zh) 2017-11-09 2018-11-08 螺线管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35490B2 (zh)
JP (1) JP6798755B2 (zh)
CN (1) CN111542902B (zh)
DE (1) DE112018005434T5 (zh)
WO (1) WO20190934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98755B2 (ja) * 2017-11-09 2020-12-09 株式会社Soken ソレノイド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47699A1 (en) * 2001-09-10 2003-03-1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magnetic valve
JP2003217420A (ja) * 2002-01-18 2003-07-31 Denso Corp マグネットスイッチ
US20040201441A1 (en) * 2001-09-01 2004-10-14 Ina-Schaeffler Kg Electromagnetic regulating device
CN101504047A (zh) * 2009-03-20 2009-08-12 扬州弹簧有限公司 圆柱钢板宝塔弹簧及其制造方法
JP2010527507A (ja) * 2007-04-27 2010-08-12 エドワーズ株式会社 プレート回転装置、排気路開閉度変更装置、被排気装置、搬送装置、ビーム装置、及び、ゲートバルブ
CN102543356A (zh) * 2010-10-28 2012-07-04 株式会社电装 电磁螺线管
CN103582773A (zh) * 2011-06-07 2014-02-1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可电磁操纵的阀
WO2015039949A1 (de) * 2013-09-19 2015-03-26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magnetisch ansteuerbares saugventil
CN104520947A (zh) * 2012-08-08 2015-04-15 Eto电磁有限责任公司 双稳态电磁调节设备、电枢组件以及凸轮轴调节设备
JP2016070435A (ja) * 2014-09-30 2016-05-09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この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を用いた電磁弁
EP2446450B1 (de) * 2009-06-24 2016-10-12 Johnson Electric Dresden GmbH Magnetauslöser
CN106471589A (zh) * 2014-06-30 2017-03-01 肯德隆(菲林根)有限公司 电磁凸轮轴调节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29781B2 (ja) 2014-02-27 2018-05-23 株式会社Soken ソレノイド装置
DE112017005582T5 (de) * 2016-11-04 2019-08-29 Anden Co., Ltd.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JP6485465B2 (ja) * 2017-01-18 2019-03-20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JP6939229B2 (ja) * 2017-02-28 2021-09-22 株式会社Soken 電磁継電器
US10535483B2 (en) * 2017-02-28 2020-01-14 Soken, Inc. Electromagnetic relay device
JP6798755B2 (ja) * 2017-11-09 2020-12-09 株式会社Soken ソレノイド装置
JP6984517B2 (ja) * 2018-03-26 2021-12-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電磁継電器
JP7035879B2 (ja) * 2018-07-24 2022-03-15 株式会社Soken 接点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1441A1 (en) * 2001-09-01 2004-10-14 Ina-Schaeffler Kg Electromagnetic regulating device
US20030047699A1 (en) * 2001-09-10 2003-03-1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magnetic valve
JP2003217420A (ja) * 2002-01-18 2003-07-31 Denso Corp マグネットスイッチ
JP2010527507A (ja) * 2007-04-27 2010-08-12 エドワーズ株式会社 プレート回転装置、排気路開閉度変更装置、被排気装置、搬送装置、ビーム装置、及び、ゲートバルブ
CN101504047A (zh) * 2009-03-20 2009-08-12 扬州弹簧有限公司 圆柱钢板宝塔弹簧及其制造方法
EP2446450B1 (de) * 2009-06-24 2016-10-12 Johnson Electric Dresden GmbH Magnetauslöser
CN102543356A (zh) * 2010-10-28 2012-07-04 株式会社电装 电磁螺线管
CN103582773A (zh) * 2011-06-07 2014-02-1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可电磁操纵的阀
CN104520947A (zh) * 2012-08-08 2015-04-15 Eto电磁有限责任公司 双稳态电磁调节设备、电枢组件以及凸轮轴调节设备
WO2015039949A1 (de) * 2013-09-19 2015-03-26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magnetisch ansteuerbares saugventil
CN106471589A (zh) * 2014-06-30 2017-03-01 肯德隆(菲林根)有限公司 电磁凸轮轴调节器
JP2016070435A (ja) * 2014-09-30 2016-05-09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この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を用いた電磁弁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朋: "电磁操动机构电磁缓冲技术的实验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II辑》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35490B2 (en) 2022-05-17
DE112018005434T5 (de) 2020-11-05
JP2019087683A (ja) 2019-06-06
CN111542902B (zh) 2021-11-16
US20200273615A1 (en) 2020-08-27
JP6798755B2 (ja) 2020-12-09
WO2019093402A1 (ja) 2019-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95411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101545893B1 (ko) 릴레이
US9136053B2 (en) Solenoid device
JP4577290B2 (ja) 電磁継電器
US9583293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6321371B2 (ja) 電磁弁装置
CN111542902B (zh) 螺线管装置
JP5982266B2 (ja) ソレノイド装置
US1137383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to ensure stable energization even when contact is dissolved
JP6329781B2 (ja) ソレノイド装置
JP2017508247A (ja) 自動車の始動機用の改良されたマイクロソレノイド接触器、及び対応する始動機
JP4470911B2 (ja) 直流電磁継電器
US8456261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US10242787B2 (en) Solenoid device and solenoid system
JP7022596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17513174A (ja) 自動車の始動機用の改良されたマイクロソレノイド接触器、及び対応する始動機
JP7135876B2 (ja) リレー
JP6027951B2 (ja) ソレノイド装置
JP2006313694A (ja)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開閉器
JP2019169393A (ja) 電磁石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電磁継電器
JPH0362430A (ja) 電磁スイッチ
HRP20170804A2 (hr) Elektromagnetski sklop za izvršavanje zvijezda-trokut preklopa prilikom pokretanja višefaznog elektromotora
JP2016004801A (ja) ソレノイド
JP2012199151A (ja) 接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Applicant after: DENSO Corp.

Applicant after: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Applicant before: DENSO Corp.

Applicant before: ANDEN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