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66068A - 马达单元和轮内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单元和轮内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66068A
CN111466068A CN201880080760.4A CN201880080760A CN111466068A CN 111466068 A CN111466068 A CN 111466068A CN 201880080760 A CN201880080760 A CN 201880080760A CN 111466068 A CN111466068 A CN 1114660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assage
oil
rotor
motor unit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076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66068B (zh
Inventor
山口康夫
藤原久嗣
中村圭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660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60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660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60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7/00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0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 F04C2/08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 F04C2/1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of internal-axis type with the outer member having more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e.g. rollers, than the inner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cooling medium between the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马达单元,其具有:马达部,其具有转子和定子;减速器部;壳体,其固定在车辆上,具有收纳马达部和减速器部的收纳部;油,其贮存于收纳部内;以及轮。转子具有:输入轴,其沿中心轴线延伸;转子磁铁;以及转子保持架,其对输入轴和转子磁铁进行保持。减速器部具有:太阳齿轮,其设置于输入轴的外周面;多个行星齿轮;齿圈;多个轮架销,它们对多个行星齿轮进行支承;以及轮架,其对多个轮架销进行保持。在收纳部设置有供油循环的油路。油路包含:第1销内油路,其在轮架销的内部沿轴向延伸,在轴向的至少一侧开口;以及第2销内油路,其使第1销内油路与轮架销的外部连通。

Description

马达单元和轮内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单元和轮内马达。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12月18日申请的美国专利临时申请62/599,870号、在2018年2月7日申请的美国专利临时申请62/627,287号以及在2018年3月30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特愿2018-070051号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7-159883号公报中公开了在轮内设置直接驱动轮的马达单元的轮内马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17-1598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轮内马达的马达单元具有马达部和减速器部。减速器部的各齿轮被轴承部件支承。当轴承部件的润滑性降低时,有可能使减速器部的旋转效率降低。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鉴于上述问题点,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减速器部的旋转效率的降低的马达单元和轮内马达。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马达单元,其具有:马达部,其具有绕中心轴线旋转的转子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定子;减速器部,其与所述转子连接,使所述转子的旋转减速;壳体,其具有收纳所述马达部和所述减速器部的收纳部;油,其贮存于所述收纳部内;以及轮,其与所述减速器部连接,经由所述减速器部传递所述转子的旋转。所述转子具有:输入轴,其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转子磁铁,其与所述定子在径向上对置;以及转子保持架,其对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转子磁铁进行保持。所述减速器部具有:太阳齿轮,其设置于所述输入轴的外周面;多个行星齿轮,它们配置于所述太阳齿轮的径向外侧,与所述太阳齿轮啮合;齿圈,其配置于多个所述行星齿轮的径向外侧,与多个所述行星齿轮啮合;多个轮架销,它们***至设置于所述行星齿轮的齿轮中央孔,分别对多个所述行星齿轮进行支承;以及轮架,其对多个所述轮架销进行保持。在所述收纳部设置有供所述油循环的油路。所述油路包含:第1销内油路,其在所述轮架销的内部沿轴向延伸,在轴向的至少一侧开口;以及第2销内油路,其使所述第1销内油路与所述轮架销的外部连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抑制减速器部的旋转效率的降低的马达单元和轮内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轮内马达的沿X-Z平面的剖视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轮内马达的沿X-Y平面的剖视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沿中心轴线J的剖视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剖视图。
图5是一个实施方式的泵部的剖视图。
图6是变形例1的马达单元的沿中心轴线J的剖视图。
图7是变形例2的轮内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变形例3的马达单元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轮内马达和轮内马达所具有的马达单元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特征,为方便起见有时将作为特征的部分放大示出,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例等不一定与实际相同。
在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各图的X轴方向是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一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另一侧)称为“下侧”。另外,上侧和下侧只是用于说明的方向,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简称为“轴向”或“上下方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俯视”是指从轴向观察的状态。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所延伸的方向设为轴向。中心轴线J与车辆的宽度方向一致。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X侧(图中左侧)称为“轴向一侧”、“一侧”或“车宽方向外侧”,将-X侧(图中右侧)称为“轴向另一侧”、“另一侧”或“车宽方向内侧”。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轴向延伸”除了严格地沿轴向(即,与X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轴向在小于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在本说明书中,“沿中心轴线J延伸”是指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径向延伸”除了严格地沿径向、即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径向在小于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轮内马达>
图1和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轮内马达1的沿中心轴线J的剖视图。图3是轮内马达1所具有的马达单元2的沿中心轴线J的剖视图。另外,图1是沿X-Z平面的剖视图,图2和图3是沿X-Y平面的剖视图。图4是马达单元2的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内马达1例如安装在普通汽车的车辆9上。但是,轮内马达1也可以安装在摩托车、自行车以及轮椅等车辆上。
本实施方式的轮内马达1具有马达单元2、轮毂架50、轮毂轴承60、制动器部70以及轮3。
马达单元2具有马达部10、减速器部20、轴承部件(第1轴承部件)4、分解器5、泵部30、油O以及壳体40。即,轮内马达1具有马达部10、减速器部20、轴承部件4、泵部30、油O以及壳体40。
马达部10是作为轮内马达1的动力源的电动机。减速器部20具有绕沿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旋转的输出轴29。减速器部20使马达部10的旋转减速,并从输出轴29输出。输出轴29向轮3传递马达单元2的动力。壳体40收纳马达部10、减速器部20、泵部30以及油O。
<轮毂架>
轮毂架50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延伸。轮毂架50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板状的部件。在轮毂架50的俯视中央设置有中央孔50a。在中央孔50a中贯穿***有输出轴29。另外,轮毂轴承60位于中央孔50a。轮毂架50经由轮毂轴承60将输出轴29支承为能够旋转。
轮毂架50具有轴承保持部51、倾斜部52、轮毂架凸缘部53以及一对连结部(转向节)54。轴承保持部51、倾斜部52以及轮毂架凸缘部53彼此相连而构成圆板形状。轴承保持部51、倾斜部52以及轮毂架凸缘部53依次从径向内侧向外侧排列。
在轴承保持部51的俯视中央设置有上述的中央孔50a。在轴承保持部51设置有螺纹孔(省略图示),该螺纹孔与对轮毂轴承60的外圈61进行固定的固定螺钉64紧固。即,轮毂架50在轴承保持部51处对轮毂轴承60的外圈61进行保持。
倾斜部52从轴承保持部51的外端向径向外侧延伸。倾斜部52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倾斜。即,倾斜部52呈圆锥状。
轮毂架凸缘部53从倾斜部52向径向外侧延伸。在轮毂架凸缘部53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螺纹孔53a。即,在轮毂架50上设置有多个螺纹孔53a。多个螺纹孔53a沿周向排列。多个螺纹孔53a与用于将马达单元2的壳体40固定在轮毂架50上的固定螺钉59紧固。
轮毂架凸缘部53具有在与倾斜部52的连接部处朝向径向内侧的第1嵌合面53j。第1嵌合面53j沿周向延伸。如后段中进行说明的那样,第1嵌合面53j嵌于壳体40的第2嵌合面43j。
一对连结部54设置于轮毂架凸缘部53的上端和下端。连结部54分别与设置于车辆9的一对臂9a连结。即,轮毂架50在连结部54处固定在车辆9上。
<轮毂轴承>
轮毂轴承60位于轮毂架50的中央孔50a的内侧。轮毂轴承60将输出轴29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轮毂架50旋转。轮毂轴承60具有外圈61、内圈62以及位于外圈61与内圈62之间的多个滚动体63。
本实施方式的轮毂轴承60是多列球轴承。因此,轮毂轴承60具有多个滚动体63。另外,多个滚动体63以在轴向上呈两列的方式沿周向配置。但是,轮毂轴承60也可以是其他结构的轴承部件。
轮毂轴承6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在轮毂架50上。具体而言,轮毂轴承60的外圈61被固定螺钉64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轮毂架50的轴承保持部51。
轮毂轴承60的内圈62对输出轴29进行保持。在内圈62的内周面62c设置有内花键。另一方面,在输出轴29的外周面29d设置有外花键。内圈62与输出轴29花键结合。由此,限制内圈62与输出轴29的周向的相对旋转。即,内圈62与输出轴29一起旋转。
轮毂轴承60的内圈62具有第1部件62A和第2部件62B。第1部件62A与第2部件62B相互固定。第1部件62A和第2部件62B分别配置于不同的滚动体63的径向内侧,与滚动体63接触。
如图2所示,内圈62的第1部件62A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轮毂轴承凸缘部(车轮安装部)62a。轮毂轴承凸缘部62a相对于轮毂轴承60的外圈61延伸至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在轮毂轴承凸缘部62a设置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螺纹孔62b。螺纹孔62b与固定螺钉69紧固,该固定螺钉69将内圈62、轮3以及制动器部70的盘形转子72相互固定。即,在内圈62上固定有轮3和盘形转子72。
<壳体>
如图1所示,壳体40相对于轮毂架50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壳体40经由轮毂架50固定在车辆9上。壳体40具有收纳马达部10、减速器部20以及泵部30的收纳部49。
在收纳部49贮存有油O。油O积存在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在本说明书中,“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包含位于比收纳部49的铅垂方向的中心(即,中心轴线J)靠下侧的位置的部分。
在收纳部49设置有供油O在收纳部49内循环的油路80。在油路80的路径中设置有泵部30。
如图3所示,壳体40具有筒状部件41、第1底板42、第2底板43、盖部44以及密封部件6。收纳部49是由筒状部件41、第1底板42以及第2底板43包围的空间。
筒状部件4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形状。筒状部件41沿轴向延伸。筒状部件41在轴向两侧开口。在筒状部件41的径向内侧收纳有马达部10和减速器部20。
如图1所示,筒状部件41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固定板部41b。固定板部41b呈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板状。多个固定板部41b沿周向排列。在各个固定板部41b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41c。即,在壳体40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孔41c。在贯通孔41c中贯穿***有用于将壳体40固定在轮毂架50上的固定螺钉59。即,壳体40在固定板部41b处固定在轮毂架50上。另外,马达单元2在壳体40处固定在轮毂架50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壳体40上设置有多个固定板部41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为,在壳体40上设置1个沿周向延伸的凸缘状的固定板部。在该情况下,在凸缘状的固定板部设置有多个贯通孔,在多个固定孔中分别贯穿***有固定螺钉。
如图3所示,第1底板42覆盖筒状部件41的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第1底板4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圆板。在第1底板42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底板贯通孔45。另外,第1底板42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第1面42a和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第2面42b。第2面42b构成收纳部49的内壁面的一部分。
在第1底板42的第1面42a设置有沿轴向凹陷的泵收纳凹部46。底板贯通孔45在泵收纳凹部46开口。
在第1底板42的第2面42b设置有沿轴向凹陷的轴承保持凹部47。底板贯通孔45在轴承保持凹部47开口。轴承保持凹部47对轴承部件4进行保持,该轴承部件4将马达部10的输入轴12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第1底板42的第2面42b设置有沿轴向突出的分解器定子台座部42c。即,壳体40具有分解器定子台座部42c。分解器定子台座部42c沿周向延伸。在分解器定子台座部42c上螺纹固定有分解器定子5a。
如图1所示,在第1底板42上设置有贯穿内部的第1油路81。即,第1油路81设置在壳体40上。第1油路81从壳体40的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向上侧延伸。如上所述,在收纳部49中贮存有油O。油O积存于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第1油路81将积存于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的油O导入泵室31的吸入口35。即,第1油路81将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与吸入口35相连。
如图3所示,盖部44固定于第1底板42的第1面42a。盖部44覆盖第1底板42的泵收纳凹部46的开口。在由泵收纳凹部46的内壁面和盖部44包围的空间中构成有泵部30的泵室31。泵室31与第1油路81相连。
第2底板43覆盖筒状部件41的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开口。第2底板43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圆板。在第2底板43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贯穿***孔48。即,在壳体40上设置有使收纳部49的内外相连的贯穿***孔48。在贯穿***孔48中贯穿***有输出轴29。
第2底板43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第1面43a和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第2面43b。第2底板43的第1面43a构成收纳部49的内壁面。
如图1所示,第2底板43的第2面43b与轮毂架50在轴向上对置。在第2面43b设置有沿轴向突出的凸条部43c。凸条部43c向轮毂架50侧突出。凸条部43c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周向延伸的圆环状。
凸条部43c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的第2嵌合面43j。即,壳体40具有第2嵌合面43j。第2嵌合面43j沿周向延伸。第2嵌合面43j嵌于设置于轮毂架50的第1嵌合面53j。由此,壳体40相对于轮毂架50在径向上被定位。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第1嵌合面53j与第2嵌合面43j嵌合,使轮毂架50从径向外侧对马达单元2进行保持。因此,能够提高马达单元2相对于轮毂架50的固定的强度。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第1嵌合面53j与第2嵌合面43j嵌合,能够使马达单元2容易地相对于轮毂架50对位,从而能够简化组装工序。
如图3所示,密封部件6位于贯穿***孔48的内周面与输出轴29的外周面之间。密封部件6在俯视时呈圆环形状。密封部件6固定于第2底板43的贯穿***孔48的内周面。密封部件6的内端与输出轴29的外周面接触。密封部件6由橡胶、弹性体树脂等弹性材料构成。密封部件6抑制收纳部49内的油O从贯穿***孔48向外部漏出。另外,密封部件6抑制异物从外部侵入收纳部49内。
<马达部>
马达部10具有转子11和环状的定子17。转子11绕中心轴线J旋转。定子17位于转子11的径向外侧。
定子17被保持于壳体40的筒状部件41的内周面。定子17与转子11的转子磁铁13a在径向上对置。定子17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19、线圈18以及省略图示的绝缘部件。
如图4所示,定子铁芯19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19a和从铁芯背部19a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部19b。定子铁芯19是通过将层叠钢板沿轴向层叠而构成的。
多个齿部19b沿周向排列。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7具有72个齿部19b。即,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7是72槽的。定子17的槽数根据转子磁铁13a的极数来设定。
线圈18隔着绝缘部件卷绕在齿部19b上。绝缘部件(省略图示)是树脂制的,覆盖定子铁芯19的齿部19b的至少一部分。绝缘部件将齿与线圈绝缘。通过电流在线圈中流动,在定子17产生旋转磁场。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8的卷绕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采用集中卷绕、分布卷绕或其他卷绕方式。
如图3所示,线圈18具有相对于定子铁芯19分别向轴向两侧突出的一对线圈端18a、18b。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一对线圈端18a、18b中的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线圈端称为第1线圈端18a,将位于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线圈端称为第2线圈端18b。
转子11绕中心轴线J旋转。转子11具有输入轴12、转子保持架13、转子磁铁13a以及转子铁芯13b。
输入轴12沿中心轴线J延伸。在输入轴12上,在轴向中途处在外周面上设置有减速器部20的太阳齿轮21。输入轴12具有在轴向上位于太阳齿轮21的两侧的第1端部12a和第2端部12b。
输入轴12的第1端部12a相对于太阳齿轮21位于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第1端部12a收纳于凹部(凹陷部)29a,该凹部(凹陷部)29a设置于输出轴29。
输入轴12的第2端部12b相对于太阳齿轮21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第2端部12b被轴承部件4支承为能够旋转,该轴承部件4被保持在第1底板42上。另外,第2端部12b经由轴承部件4被壳体40支承。
输入轴12具有第1轴12A和第2轴12B。第1轴12A与第2轴12B相互连结。
第1轴12A位于输入轴12的第1端部12a侧。另外,上述的太阳齿轮21设置于第1轴12A的外周面。第2轴12B位于输入轴12的第2端部12b侧。输入轴12在第2轴12B处被轴承部件4支承。
第1轴12A和第2轴12B均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中空轴。第1轴12A的中空部与第2轴12B的中空部彼此相连。即,输入轴12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中空轴。换言之,在输入轴12上设置有沿轴向延伸并且在两端开口的中空部12c。如后段中进行说明的那样,中空部12c作为第2油路(输入轴内油路)82而发挥功能,该第2油路82是油路80的一部分。即,第2油路82在输入轴12的内部沿轴向延伸。
第2轴12B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轴凸缘部12d。另外,在第2轴12B上设置有从中空部12c(即,第2油路82)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3油路(输入轴内径向油路)83。
第3油路83使第2油路82与输入轴12的外部连通。在第2油路82中流动的油O的一部分借助伴随转子11的旋转的离心力而流入第3油路83。流入第3油路83的油O从第3油路83的径向外侧的开口向径向外侧扩散。第3油路83的轴向位置比转子保持架13的筒状部15的轴向位置靠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即,第3油路83相对于圆板部14位于筒状部15的相反侧。另外,第3油路83的径向外侧的开口与第1线圈端18a在径向上对置。
转子保持架13对输入轴12、转子铁芯13b以及转子磁铁13a进行保持。转子保持架13呈有底圆筒状,在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开口。转子保持架13的开口的轴向位置与第2线圈端18b的轴向位置重叠。即,转子保持架13的开口的轴向位置与一对线圈端18a、18b中的一个线圈端18b的轴向位置重叠。
转子保持架13具有:圆板部14,其沿径向扩展;以及圆筒状的筒状部15,其位于圆板部14的径向外端。
筒状部15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状部15沿轴向延伸。在筒状部15的外周面固定有转子铁芯13b和转子磁铁13a。转子磁铁13a经由转子铁芯13b固定于筒状部15的外周面。
圆板部14位于筒状部15的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开口。另外,圆板部14封闭筒状部15的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开口。圆板部14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板状。圆板部14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第1面14a和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第2面(底面)14b。第2面14b与行星齿轮22在轴向上对置。
在圆板部14的俯视中央设置有固定孔14h。在固定孔14h中嵌合有输入轴12的第2轴12B的外周面。即,转子保持架13在圆板部14处固定在输入轴12上。另外,输入轴12的轴凸缘部12d与第2面14b接触。由此,输入轴12相对于圆板部14在轴向上对位。另外,转子保持架13与输入轴12也可以经由其他部件而间接固定。
在圆板部14的第1面14a设置有沿轴向突出的分解器支承部14c。即,圆板部14具有分解器支承部14c。分解器支承部14c向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突出。分解器支承部14c沿周向延伸。即,分解器支承部14c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在分解器支承部14c的前端固定有分解器转子5b。分解器转子5b与分解器定子5a在径向上对置。分解器转子5b和分解器定子5a构成分解器5。分解器5对转子11相对于壳体40的旋转角进行检测。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圆板部14设置有沿轴向突出并沿周向延伸的分解器支承部14c,由此能够提高圆板部14的刚性。当在圆板部14产生变形时,筒状部15位移,有可能在转子磁铁13a与定子17之间的间隙产生偏差。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抑制圆板部14的变形,能够抑制筒状部15的位移,从而充分确保马达部10的旋转效率。
转子铁芯13b压接固定于转子保持架13的筒状部15。转子铁芯13b是通过将层叠钢板沿轴向层叠而构成的。在转子铁芯13b上设置有对转子磁铁13a进行保持的多个保持孔13c。
如图4所示,转子磁铁13a与定子17在径向上对置。转子磁铁13a被转子铁芯13b保持。转子磁铁13a经由转子铁芯13b固定于筒状部15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磁铁13a由12个扇形磁铁13aa构成。即,转子磁铁13a具有12个扇形磁铁13a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磁铁13a是12极的。另外,转子磁铁13a也可以由圆环状的环形磁铁构成。
转子磁铁13a的极数优选为10极以上。通过使转子磁铁13a的极数为10以上,而使与各个极对应的各个扇形磁铁13aa的周向尺寸变小,使各个扇形磁铁13aa的磁力变小。其结果为,能够减小转子铁芯13b的径向尺寸。由此,能够实现轮内马达1的轻量化。另外,通过减小转子铁芯13b的径向尺寸,能够扩大筒状部15的内径。本实施方式的转子保持架13在筒状部15的内侧收纳减速器部20。因此,提高了构成减速器部20的各齿轮(太阳齿轮21、行星齿轮22以及齿圈23)的齿数的自由度,能够实现更优选的减速比。更具体而言,增大了行星齿轮22的直径,而能够增加行星齿轮22的齿数,从而能够增大减速器部20的减速比。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转子磁铁13a的极数为10极以上,降低了通过定子铁芯19的磁通密度。因此,能够减小定子铁芯19的径向尺寸。因此,能够在不降低输出的情况下实现马达单元2的径向尺寸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轴承部件>
如图3所示,轴承部件4将输入轴12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部件4是球轴承。轴承部件4的内圈固定于输入轴12。另外,轴承部件4的外圈固定在设置于壳体40的轴承保持凹部47。轴承部件4在比输入轴12与转子保持架13的连结部分靠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处对输入轴12进行支承。
轴承部件4的种类没有限定。例如,也可以使用由烧结材料构成的滑动轴承来作为轴承部件4。在该情况下,轴承固定于输入轴12和壳体40中的任意一方。另外,在使用耐磨损性较高的材料来作为壳体40(更具体而言,第1底板42)的情况下,针对壳体40,也可以将壳体40本身作为轴承来使用。
<减速器部>
减速器部20与马达部10的转子11连接,使转子11的旋转减速。减速器部20具有太阳齿轮21、多个行星齿轮22、多个轮架销24、齿圈23以及输出轴29。太阳齿轮21、行星齿轮22、齿圈23、轮架销24以及输出轴29构成行星齿轮机构。
根据本实施方式,减速器部20构成行星齿轮机构,因此能够将被输入动力的输入轴12和输出动力的输出轴29配置在同轴上。由此,能够使马达单元2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太阳齿轮21、行星齿轮22以及齿圈23是螺旋齿轮(斜齿轮)。因此,当减速器部20进行动作时,太阳齿轮21、行星齿轮22以及齿圈23分别从相互啮合的齿轮受到轴向的应力。太阳齿轮21和齿圈23所受到的轴向的应力与行星齿轮22所受到的轴向的应力是相反方向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车辆前进时,太阳齿轮21和齿圈23从行星齿轮22受到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应力,行星齿轮22从太阳齿轮21和齿圈23受到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应力。另外,在使车辆后退时,各个齿轮受到方向与前进的情况相反的应力。
太阳齿轮21设置于转子11的输入轴12的外周面。即,太阳齿轮21固定在转子11上。太阳齿轮21与输入轴12一起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太阳齿轮21是通过在第1轴12A的外周面加工出齿而设置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太阳齿轮21与第1轴12A是一个部件。但是,太阳齿轮21只要设置于输入轴12的外周即可,也可以通过将分体部件的小齿轮压入输入轴12而设置于输入轴12的外周。
多个行星齿轮22配置于太阳齿轮21的径向外侧。行星齿轮22与太阳齿轮21啮合而旋转。行星齿轮22以旋转轴线Jp为中心而自转。另外,行星齿轮22在太阳齿轮21的周围公转。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速器部20设置有3个行星齿轮22。3个行星齿轮22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另外,只要在减速器部20设置多个行星齿轮22即可,行星齿轮22的数量没有限定。
在行星齿轮22的中心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齿轮中央孔22a。在齿轮中央孔22a中***有轮架销24。行星齿轮22以轮架销24为中心而自转。
通常,有时使用阶梯齿轮来作为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齿轮。这样的阶梯齿轮具有沿轴向排列并配置在同轴上的两级的齿轮。两级的齿轮相互固定。阶梯齿轮在两级的齿轮中的一级的齿轮处与太阳齿轮啮合,在另一级的齿轮处与齿圈啮合。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行星齿轮22不是阶梯齿轮。行星齿轮22在1个齿轮处与太阳齿轮21和齿圈23啮合。因此,太阳齿轮21、行星齿轮22以及齿圈23在轴向上相互重合。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小减速器部20的轴向尺寸。
轮架销24将行星齿轮22支承为能够旋转。轮架销24与行星齿轮22一起在太阳齿轮21的周围公转。在轮架销24的外周面与行星齿轮22的齿轮中央孔22a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轴承部件(第3轴承部件)22b。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齿轮中央孔22a内的轴承部件22b是所谓的辊保持架组件(cage and roller)。但是,轴承部件22b的种类不限于此,轴承部件22b例如也可以是滚针轴承。
在轮架销24设置有第1销内油路85、多个第2销内油路86以及第3销内油路87。
第1销内油路85在轮架销24的内部沿轴向延伸。第1销内油路85在轮架销24的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端面处开口。另外,第1销内油路85也可以在轮架销24的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开口。即,第1销内油路85只要在轮架销24的内部沿轴向延伸并在轴向的至少一侧开口即可。
第2销内油路86从第1销内油路85向旋转轴线Jp的径向外侧延伸。第2销内油路86使第1销内油路85与轮架销24的外部连通。第2销内油路86在轴向上与行星齿轮22重叠。因此,第2销内油路86在齿轮中央孔22a的内部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轮架销24设置有4个第2销内油路86。4个第2销内油路86在旋转轴线Jp的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
第3销内油路87从第1销内油路85向径向内侧延伸。第3销内油路87使第1销内油路85与轮架销24的外部连通。第3销内油路87相对于第2销内油路86位于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第3销内油路87在设置于输出轴29的轮架25的第1销保持孔25a的内部开口。
输出轴29对轮架销24进行支承。输出轴29随着行星齿轮22和轮架销24的公转而绕中心轴线J旋转。输出轴29被上述的轮毂轴承60支承为能够旋转。
输出轴29具有:圆柱状的输出轴主体部29A,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以及轮架(凸缘部)25。轮架25相对于输出轴主体部29A呈凸缘状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轴主体部29A与轮架25是一个部件。但是,输出轴主体部29A与轮架25也可以是相互连结的分体部件。
轮架25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板状。轮架25位于输出轴主体部29A的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轮架25相对于多个行星齿轮22位于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轮架25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面与多个行星齿轮22在轴向上对置。
在轮架25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第1销保持孔(销保持孔)25a。多个第1销保持孔25a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在第1销保持孔25a中***有轮架销24。由此,轮架25对多个轮架销24进行保持。轮架销24与第1销保持孔25a嵌合。因此,轮架销24固定在轮架25上,不会相对于轮架25相对旋转。
在轮架25上固定有轮架盖部26。轮架盖部26相对于轮架25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轮架盖部26具有盖主体部26a和从盖主体部26a向轮架25侧突出的固定部26b。
盖主体部26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板状。行星齿轮22在轴向上配置于轮架25与盖主体部26a之间。行星齿轮22在从轴向观察时,一部分的齿从轮架25和盖主体部26a向径向外侧突出。
在盖主体部26a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第2销保持孔26c。在第2销保持孔26c中***有轮架销24。另外,轮架销24与第2销保持孔26c嵌合。因此,轮架销24的两端被轮架25和轮架盖部26支承。
固定部26b从盖主体部26a的径向外缘向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延伸。固定部26b在前端部处固定在轮架25上。即,轮架盖部26在固定部26b处固定在轮架25上。固定部26b沿着周向在行星齿轮22之间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轮架盖部26设置有3个固定部26b。
在轴向上,第1止推垫圈22c分别介于轮架25与行星齿轮22之间以及盖主体部26a与行星齿轮22之间。当减速器部20进行动作时,行星齿轮22从太阳齿轮21和齿圈23向轴向的任意方向施加应力。通过设置第1止推垫圈22c,能够使行星齿轮22的旋转顺畅,并且能够抑制行星齿轮22的侧面的磨损。
在轮架25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端面设置有凹部29a。即,在轮架25上设置有沿轴向开口的凹部29a。
凹部29a沿中心轴线J延伸。凹部29a在俯视时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在凹部29a中收纳有输入轴12的第1端部12a。
第2止推垫圈29c介于凹部29a的底面与输入轴12的第1端部12a之间。当输入轴12向规定的方向旋转时,太阳齿轮21从行星齿轮22受到轴向一侧的应力。与此相伴,输入轴12的第1端部12a被按压在凹部29a的底面。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2止推垫圈29c,能够使输入轴12的旋转顺畅,并且能够抑制输入轴12的第1端部12a的端面的磨损。
在凹部29a的内周面设置有多个槽部29b。槽部29b从凹部29a的底面沿轴向延伸至开口。多个槽部29b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
在轮架25上设置有从凹部29a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轮架内油路84。轮架内油路84在凹部29a的内周面向槽部29b开口。另外,轮架内油路84在第1销保持孔25a的内周面开口。
轮架内油路84与设置于轮架销24的第3销内油路87相连。轮架内油路84经由第3销内油路87与第1销内油路85相连。即,第3销内油路87使第1销内油路85与轮架内油路84连通。
齿圈23配置于多个行星齿轮22的径向外侧。齿圈23从径向外侧包围多个行星齿轮22。齿圈23与多个行星齿轮22啮合。即,行星齿轮22在径向内侧与太阳齿轮21啮合,在径向外侧与齿圈23啮合。
齿圈23具有齿圈主体部23a、齿圈筒状部23b以及齿圈凸缘部23c。齿圈主体部23a呈圆环状。在齿圈主体部23a的内周面设置有齿轮的齿面。齿圈主体部23a呈圆环状。齿圈筒状部23b从齿圈主体部23a向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延伸。齿圈凸缘部23c从齿圈筒状部23b的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
如图1所示,在齿圈筒状部23b设置有位于中心轴线J的下侧的齿圈贯通孔23d。即,在齿圈23设置有齿圈贯通孔23d。齿圈贯通孔23d沿径向贯通。优选为,齿圈贯通孔23d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中心轴线J重叠。
如图3所示,齿圈23在齿圈凸缘部23c处固定在壳体40的第2底板43上。因此,当太阳齿轮21旋转时,行星齿轮22一边绕太阳齿轮21公转一边自转。轮架25随着行星齿轮22的公转而绕中心轴线J旋转。轮架25经由输出轴主体部29A而固定在轮3上。因此,轮架25的旋转被传递至轮3。
根据本实施方式,齿圈23具有齿圈凸缘部23c,因此提高了刚性。由此,能够使齿圈主体部23a的径向的壁厚较薄,能够实现马达单元2的轻量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太阳齿轮21、行星齿轮22以及齿圈23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于转子保持架13的筒状部15的径向内侧。因此,能够减小马达单元2的轴向的尺寸。并且,能够使轮内马达1在轴向上薄型化。
<泵部>
泵部30设置于第1底板42的中央部。泵部30配置于输入轴12的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
泵部30具有泵室31、连结部件34、外齿齿轮(内转子)32、内齿齿轮(外转子)33、吸入口35以及泵出口36。
泵室31构成为由设置于第1底板42的第1面42a的泵收纳凹部46的内壁面和覆盖泵收纳凹部46的开口的盖部44包围的空间。在盖部44与第1底板42的第1面42a之间设置有O型圈44a。由此,泵室31相对于外部密封。泵室31收纳外齿齿轮32和内齿齿轮33。泵室31供中心轴线J通过。泵室31的外形在从轴向观察时为圆形状。
连结部件34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筒形状。即,在连结部件34设置有沿中心轴线J延伸的中空部34a。连结部件34配置在壳体40的底板贯通孔45内。
连结部件34将输入轴12与外齿齿轮32连结。连结部件34的一端在外周面与输入轴12的第2轴12B嵌合。另外,连结部件34的另一端在外周面与外齿齿轮32的外齿齿轮中央孔32a嵌合。连结部件34的中空部34a与设置于输入轴12的中空部12c连通。连结部件34的中空部34a构成第2油路82的一部分。
外齿齿轮32经由连结部件34固定于输入轴12的第2端部12b。外齿齿轮32与输入轴12一起绕中心轴线J旋转。
图5是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截面中的泵部30的剖视图。外齿齿轮32收纳于泵室31内。外齿齿轮32在外周面具有多个齿部32b。外齿齿轮32的齿部32b的齿形是次摆线齿形。
内齿齿轮33包围外齿齿轮32的径向外侧。内齿齿轮33是能够绕相对于中心轴线J偏心的旋转轴线Jt旋转的圆环状的齿轮。内齿齿轮33收纳在泵室31内。内齿齿轮33与外齿齿轮32啮合。内齿齿轮33在内周面具有多个齿部33b。内齿齿轮33的齿部33b的齿形是次摆线齿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齿齿轮32的齿部32b的齿形和内齿齿轮33的齿部33b的齿形是次摆线齿形,因此能够构成次摆线泵。因此,能够减少从泵部30产生的噪音,容易使从泵部30排出的油O的压力和量稳定。
在泵室31的内壁面设置有第1泵内油路38和第2泵内油路39。第1泵内油路38是设置于泵收纳凹部46的底面和与该底面对置的盖部的对置面的槽部内的油路。同样地,第2泵内油路39是设置于泵收纳凹部46的底面和与该底面对置的盖部的对置面的槽部内的油路。第1泵内油路38和第2泵内油路39沿周向呈圆弧状延伸。第1泵内油路38和第2泵内油路39在周向上排列配置。第1泵内油路38和第2泵内油路39在从轴向观察时与内齿齿轮33的一部分的齿部33b重叠。
第1泵内油路38与第1油路81相连。第2泵内油路39与连结部件34的中空部34a相连。即,第2泵内油路39与第2油路82相连。
吸入口35设置于第1泵内油路38与第1油路81的边界部。吸入口35经由第1油路81从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向泵室31内吸入油O。
泵出口36设置于第2泵内油路39与第2油路82的边界部。泵出口36从泵室31内排出油O。即,第2油路82与泵出口36相连。
当输入轴12旋转时,固定于输入轴12的外齿齿轮32绕中心轴线J旋转。由此,与外齿齿轮32啮合的内齿齿轮33绕旋转轴线Jt旋转。另外,外齿齿轮32与内齿齿轮33的间隙变宽的部分绕中心轴线J移动。并且,从吸入口35被吸入泵室31内的油O经由外齿齿轮32与内齿齿轮33之间的间隙而向泵出口36输送。从泵出口36排出的油O流入第2油路82。这样,经由输入轴12驱动泵部30。
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输入轴12的旋转来驱动泵部30,从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吸引油O,使油O在油路80内循环。因此,驱动泵部30不需要外部电源。另外,使油O在收纳部49内循环,能够提高减速器部20的各齿轮的润滑性,并且能够利用油O对马达部10进行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泵部30的泵出口36与输入轴12内的第2油路82相连。输入轴12绕中心轴线J旋转,因此从第2油路82出来的油O借助输入轴12的离心力而向径向外侧飞散。因此,第2油路82的内部成为负压,其结果为,促进泵部30对油O的吸入。因此,即使在使泵部30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泵部30具有充分的吸入力。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泵部30小型化,能够实现马达单元2的小型化。
<油路>
接下来,对使油O在壳体40的收纳部49循环的油路80进行说明。
油路80包含第1油路81、第2油路82、第3油路83、轮架内油路84、第1销内油路85、第2销内油路86以及第3销内油路87。
在轮内马达1停止时,油O积存于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如图1所示,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中的油O的液位的上限优选为比转子11的下端部靠下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油O成为转子11的旋转的阻力。另外,第1油路81相对于收纳部49的开口位于比油O的液位的下限靠下侧的位置。
当驱动轮内马达1时,随着输入轴12的旋转,驱动泵部30。当驱动泵部30时,积存于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的油O通过第1油路81,从吸入口35向泵室31内移动。泵室31内的油O从泵出口36向第2油路82移动。
第2油路82内的油O的一部分借助基于输入轴12的旋转的离心力而流入第3油路83内。另外,第2油路82内的油O的一部分到达第2油路82的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端部。
流入第3油路83的油O借助离心力在第3油路83内向径向外侧移动。到达第3油路83的径向外侧的油O从输入轴12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飞散。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输入轴12设置第3油路83,能够利用输入轴12的离心力使油O从第3油路83向收纳部49内飞散。由此,能够提高收纳部49内的各部的润滑性,并且能够利用油O对马达部10进行冷却。
第3油路83的轴向位置与一对线圈端18a、18b中的一个线圈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1线圈端18a)的轴向位置重叠。即,第3油路83的径向外侧的开口与第1线圈端18a在径向上对置。从第3油路83向径向外侧飞散的油O到达第1线圈端18a,对第1线圈端18a进行冷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保持架13的分解器支承部14c位于第3油路83的径向外侧的开口与第1线圈端18a之间。因此,从第3油路83飞散的油O在传递至分解器支承部14c的表面之后,到达第1线圈端18a。
另外,从第3油路83的开口扩散的油O的一部分被提供给轴承部件4。提供给轴承部件4的油O促进轴承部件4的润滑,抑制了轴承部件4的磨损。
第2油路82在输入轴12的第1端部12a处开口。因此,第2油路82的油O在输入轴12的第1端部12a处从第2油路82流出。输入轴12的第1端部12a被收纳至设置于输出轴29的凹部29a。因此,第2油路82在凹部29a的内部开口。油O从第2油路82流入凹部29a内。
流入凹部29a内的油O被提供给收纳于凹部29a内的第2止推垫圈29c。由此,提高了第2止推垫圈29c与输入轴12的端面的润滑性,能够使输入轴12的旋转更加顺畅。
流入凹部29a内的油O被施加了随着输出轴29绕中心轴线J的旋转的离心力。由此,油O集中在设置于凹部29a的内周面的多个槽部29b内。并且,油O流入在槽部29b开口的轮架内油路84内。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凹部29a的内周面设置有槽部29b,轮架内油路84在槽部29b开口。由此,能够将凹部29a内的油O顺畅地导入轮架内油路84。
另外,流入凹部29a的油O的一部分沿轴向移动,从凹部29a的开口流出。从凹部29a的开口流出的油O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流动,流入轮架25与行星齿轮22之间的间隙。流入轮架25与行星齿轮22之间的间隙的油O提高了介于轮架25与行星齿轮22之间的第2止推垫圈29c的润滑性。
流入轮架内油路84的油O借助输出轴29的离心力而向径向外侧流动,经由第3销内油路87流入第1销内油路85。
根据本实施方式,轮架内油路84和第3销内油路87沿径向延伸。因此,能够利用随着输出轴29的旋转的离心力将油O从凹部29a顺畅地导入第1销内油路85。
流入第1销内油路85的油O的一部分经由第2销内油路86内而被向轮架销24的外周面引导。在轮架销24的外周面与齿轮中央孔22a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轴承部件22b。根据本实施方式,向轴承部件22b提供油O,能够提高轴承部件22b的润滑性。被引导至轮架销24的外周面的油O沿着行星齿轮22的端面流动而被向第2止推垫圈29c提供。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第2止推垫圈29c的润滑性。并且,油O向径向外侧流动,被提供给行星齿轮22和齿圈23的齿面。
流入第1销内油路85的油O的一部分在第1销内油路85的轴向的开口处从第1销内油路85流出,向径向外侧飞散。在轮架销24的径向外侧配置有齿圈23。因此,从第1销内油路85飞散的油O到达齿圈23的齿面。齿圈23的齿面与行星齿轮22的齿面接触。另外,行星齿轮22的齿面与太阳齿轮21的齿面接触。因此,到达齿圈23的齿面的油O不仅能提高齿圈23与行星齿轮22啮合的润滑性,还能提高行星齿轮22与太阳齿轮21啮合的润滑性。由此,能够提高太阳齿轮21、行星齿轮22以及齿圈23的相互的传递效率。此外,能够抑制太阳齿轮21、行星齿轮22以及齿圈23的磨损。
到达齿圈23的油O积存于齿圈23的径向内侧的下部区域。如图1所示,在齿圈23设置有位于中心轴线J的下侧的齿圈贯通孔23d。积存于齿圈23的径向内侧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齿圈贯通孔23d而向设置于壳体40的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移动。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齿圈贯通孔23d,能够促进收纳部49内的油O的循环,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油O。
优选为,齿圈贯通孔23d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中心轴线J重叠。齿圈23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周向延伸。因此,齿圈23的内周面的最下点位于中心轴线J的正下方。通过将齿圈贯通孔23d按照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中心轴线J重叠的方式配置,能够使齿圈贯通孔23d位于齿圈23的内周面的最下点。由此,能够有效地将齿圈23的径向内侧的油O排出。
如图3所示,转子保持架13的筒状部15位于行星齿轮22的径向外侧。因此,经由第1销内油路85向行星齿轮22的径向外侧飞散的油O的一部分被筒状部15的内周面捕捉。被筒状部15的内周面捕捉的油O借助转子保持架13的离心力而从转子保持架13的开口向径向外侧飞散。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保持架13的开口的轴向位置与第2线圈端18b的轴向位置重叠。因此,从转子保持架13的开口飞散的油O到达第2线圈端18b,对第2线圈端18b进行冷却。
到达第1线圈端18a和第2线圈端18b的油因重力而向下侧移动。由此,油O再次被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回收。
<制动器部>
如图2所示,制动器部70具有制动钳71和盘形转子72。制动器部70对轮3的旋转进行制动。
盘形转子72具有盘主体部72a和托架部72b。盘主体部72a与托架部72b通过固定螺钉72c而相互固定。
盘主体部72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在盘主体部72a的径向内侧配置有轮毂架50。在盘主体部72a的径向内侧端部设置有供固定螺钉72c贯穿***的贯通孔72e。
托架部72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另外,托架部72b呈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倾斜的圆锥状。在托架部72b的径向外侧端部设置有与固定螺钉72c紧固的螺纹孔72f。
在托架部72b的径向内侧端部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72d。在贯通孔72d中贯穿***有固定螺钉69,该固定螺钉69将托架部72b、轮毂轴承60的内圈62以及轮3相互固定。即,盘形转子72在托架部72b处固定在轮毂轴承60的内圈62和轮3。因此,盘形转子72与轮3一起绕中心轴线J旋转。
制动钳71具有制动钳主体部71a和一对制动衬垫71b。一对制动衬垫71b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被保持于制动钳主体部71a。
制动钳主体部71a相对于中心轴线J配置于车辆前方侧或车辆后方侧。使用省略图示的螺钉将制动钳主体部71a固定在轮毂架50上。即,制动钳71在制动钳主体部71a处固定在轮毂架50上。在制动钳主体部71a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缝71c。缝71c在径向内侧开口。在缝71c的内部配置有盘形转子72的盘主体部72a。
一对制动衬垫71b固定于缝71c的内壁面。一对制动衬垫71b隔着盘主体部72a相互在轴向上对置。
制动衬垫71b被制动钳主体部71a向靠近盘主体部72a的方向推出。由此,制动衬垫71b与盘主体部72a的朝向轴向的面接触,对盘主体部72a进行制动。即,一对制动衬垫71b夹持盘形转子72。
另外,在图2中,为了易于理解,将盘主体部72a与制动衬垫71b之间的轴向的间隙放大示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盘形转子72相对于轮毂架50位于马达单元2的轴向相反侧。即,轮毂架50在轴向上位于盘形转子72与马达单元2之间。
<轮>
轮3具有轮辋部3a、盘部3b以及固定部3c。
轮3与减速器部20的输出轴29连接。
马达部10的转子11的旋转经由减速器部20传递至轮3。轮3在轮辋部3a处对省略图示的轮胎进行保持。轮3经由轮胎向路面传递动力。
轮辋部3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形状。在轮辋部3a的径向内侧配置有马达单元2、轮毂架50、轮毂轴承60以及制动器部70。更具体而言,轮毂架50整体和轮毂轴承60整体配置于轮辋部3a的径向内侧。即,轮毂架50整体和轮毂轴承60整***于轮3的内部。
马达单元2的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端部位于比轮辋部3a的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靠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位置。因此,马达单元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轮辋部3a的径向内侧。即,马达单元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轮3的内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马达单元2、轮毂架50以及轮毂轴承60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轮3的内部,能够抑制这些部件向车宽方向内侧较大地突出,从而提高车辆的设计自由度。
马达单元2的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位于比轮辋部3a的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因此,马达单元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轮辋部3a的外部。即,马达单元2的至少一部分从轮3露出。当驱动轮内马达1时,具有轮内马达的车辆行驶。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单元2从轮3露出,因此,当车辆行驶时,在壳体40的外侧产生相对于壳体40的相对的空气流动(风),对壳体40进行冷却。与此相伴,对被壳体40保持的定子铁芯19和壳体40内的油O进行冷却。
盘部3b位于轮辋部3a的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开口。盘部3b从轮辋部3a的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在盘部3b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设置有固定部3c。即,盘部3b将轮辋部3a与固定部3c连结。
固定部3c位于轮3的俯视中央。固定部3c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固定部3c相对于轮毂架50和盘形转子72位于马达单元2的轴向相反侧。在固定部3c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贯通孔3d。多个贯通孔3d沿周向排列。
在固定部3c的贯通孔3d中贯穿***有固定螺钉69,该固定螺钉69将固定部3c、盘形转子72以及轮毂轴承60的内圈62相互固定。即,轮3在固定部3c处固定于轮毂轴承60的内圈62和盘形转子72。另外,轮毂轴承60的内圈在周向上固定于输出轴29。因此,固定部3c固定于输出轴29。另外,轮3固定于输出轴29。
<各部件的配置>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轮内马达1的特征性的各部件的配置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马达单元2相对于轮毂架50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即,马达单元2与轮毂架50在轴向上对置。另外,马达单元2在壳体40处固定在轮毂架50上。另外,将马达单元2的输出轴29保持为能够旋转的轮毂轴承60在轮毂架50的中央孔50a的内侧被轮毂架50保持。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解除马达单元2与轮毂架50的固定,而使马达单元2容易地从轮内马达1脱离。因此,即使在轮内马达1安装于车辆并经由轮胎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下,也能够将马达单元2从轮内马达1拆下。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进行马达单元2的维护。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在壳体40上设置有贯通孔41c,在轮毂架50上设置有螺纹孔53a。通过将贯穿***于贯通孔41c中的固定螺钉59与螺纹孔53a紧固,将壳体40固定在轮毂架50上。因此,利用扳手等使固定螺钉59的头部相对于轮毂架50在配置有马达单元2的一侧转动。即,固定螺钉59的头部与马达单元2相对于轮毂架50位于相同方向。作业人员在马达单元2的安装作业和拆卸作业中,在将固定螺钉59拆下后不需要向轮毂架50的相反侧移动。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简化马达单元2的安装作业和拆卸作业。
根据本实施方式,输出轴29与轮毂轴承60的内圈62花键结合。因此,通过使输出轴29相对于轮毂轴承60在轴向上移动,能够使输出轴29容易地从轮毂轴承60脱离。在拆下固定螺钉59之后,使马达单元2整体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由此能够使马达单元2容易地从轮内马达脱离。因此,容易进行马达单元2的维护。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在壳体40的贯穿***孔48的内周面与输出轴29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6,该密封部件6密封收纳部49的内部。收纳部49的密封仅由马达单元2来完成。因此,即使容易将马达单元2从轮内马达1拆下,也能够维持收纳部49的密封,抑制油O从收纳部49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马达单元2相对于轮毂架50位于固定部3c的轴向相反侧。即,马达单元2相对于轮毂架50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固定部3c位于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马达单元2拆下时,不需要将轮3拆下,因而容易将马达单元2拆下。
根据本实施方式,马达单元2相对于轮毂架50位于盘形转子72的轴向相反侧。即,马达单元2相对于轮毂架50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盘形转子72位于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马达单元2拆下时,不需要将盘形转子72拆下,因而容易将马达单元2拆下。同样地,在将盘形转子72拆下时,不需要将马达单元2拆下,因而容易将盘形转子拆下。因此,容易进行盘形转子72的维护。
<变形例1>
图6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轮内马达1中能够采用的变形例1的马达单元102的剖视图。
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本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02具有马达部110、减速器部120、轴承部件(第1轴承部件)4、轴承部件(第2轴承部件)107、分解器5、泵部30、油O(在图6中省略)以及壳体40。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壳体40具有马达部110、减速器部120以及收纳泵部30的收纳部49。在收纳部49设置有供油O在收纳部49内循环的油路180。在油路180的路径中设置有泵部30。
另外,虽然在图6中省略了图示,油路180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包含将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与泵部30的吸入口35相连的第1油路81。
马达部110具有转子111和环状的定子17。转子111绕中心轴线J旋转。转子111具有输入轴112、转子保持架113、转子磁铁13a以及转子铁芯13b。
输入轴112沿中心轴线J延伸。在输入轴112上,在轴向中途处在外周面设置有减速器部120的太阳齿轮21。输入轴112具有在轴向上位于太阳齿轮21的两侧的第1端部112a和第2端部112b。
输入轴112的第1端部112a相对于太阳齿轮21位于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第1端部112a收纳在设置于输出轴129的凹部(凹陷部)29a。
输入轴112的第2端部112b相对于太阳齿轮21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第2端部112b被轴承部件4支承为能够旋转,该轴承部件4保持于壳体40。另外,第2端部112b经由轴承部件4被壳体40支承。
输入轴112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中空轴。换言之,在输入轴112设置有沿轴向延伸并在两端开口的中空部112c。如后段中进行了说明的那样,中空部112c作为第2油路(输入轴内油路)182而发挥功能,该第2油路是油路180的一部分。即,第2油路182在输入轴112的内部沿轴向延伸。
输入轴112具有沿径向外侧延伸的轴凸缘部112d。另外,在输入轴112设置有从中空部112c(即,第2油路182)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3油路(输入轴内径向油路)183。
第3油路183使第2油路182与输入轴112的外部连通。在第2油路182中流动的油O的一部分借助伴随转子111的旋转的离心力而流入第3油路183。流入第3油路183的油O从第3油路183的径向外侧的开口向径向外侧扩散。
在输入轴112设置有多个(在本变形例中为8个)第3油路183。8个第3油路183被分类为4个第1流路183A和4个第2流路183B。4个第1流路183A的轴向位置是一致的。4个第1流路183A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同样地,4个第2流路183B的轴向位置是一致的。4个第2流路183B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
第1流路183A位于比轴凸缘部112d靠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另一方面,第2流路183B位于比轴凸缘部112d靠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位置。即,第1流路183A相对于第2流路183B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
第1流路183A的径向外侧的开口与后述的分解器支承部114c在径向上对置。另外,第2流路183B的径向外侧的开口与后述的引导部114e在径向上对置。另外,第2流路183B的径向外侧的开口的轴向位置与后述的转子保持架113的筒状部115的轴向位置重叠。
转子保持架113对输入轴112、转子铁芯13b以及转子磁铁13a进行保持。转子保持架113呈有底圆筒状,在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开口。转子保持架113的开口的轴向位置与第2线圈端18b的轴向位置重叠。即,转子保持架113的开口的轴向位置与一对线圈端18a、18b中的一个线圈端18b的轴向位置重叠。
转子保持架113具有:圆板部114,其沿径向扩展;以及圆筒状的筒状部115,其位于圆板部114的径向外端。在筒状部115的外周面固定有转子铁芯13b和转子磁铁13a,该转子磁铁13a是经由转子铁芯13b而固定的。
在筒状部115的内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阻拦部115d。阻拦部115d沿周向延伸。阻拦部115d位于筒状部115的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开口的附近。
圆板部114位于筒状部115的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开口。圆板部114在轴向上位于第1流路183A与第2流路183B之间。圆板部114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第1面114a和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第2面(底面)114b。第2面114b与行星齿轮22在轴向上对置。在圆板部114的俯视中央设置有固定孔114h。固定孔114h与输入轴112的外周面嵌合。
在圆板部114的第1面114a设置有沿轴向突出的分解器支承部114c。分解器支承部114c沿周向延伸。即,分解器支承部114c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在分解器支承部114c的前端固定有分解器转子5b。
在圆板部11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圆板部贯通孔114f。在从轴向观察时,阻拦部115d的径向内端与圆板部贯通孔114f重叠。
在分解器支承部114c设置有沿径向延伸的贯通孔114d。贯通孔114d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向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倾斜的方式延伸。贯通孔114d的径向内侧的开口从圆板部114的第1面114a平滑地相连。另外,贯通孔114d的径向外侧的开口与第2线圈端18b在径向上对置。
在圆板部114的第2面114b设置有沿轴向突出的引导部114e。即,圆板部114具有引导部114e。引导部114e从第2面114b向行星齿轮22侧突出。引导部114e沿周向呈环状延伸。
引导部114e与第3油路183的第2流路183B在径向上对置。引导部114e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随着朝向引导部114e的前端侧而一边朝向径向外侧弯曲一边倾斜。因此,沿着引导部114e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传递的油O到达引导部114e的前端,由此向行星齿轮22侧飞散。引导部114e将从第3油路183的第2流路183B流出的油O向行星齿轮22侧引导。
减速器部120与马达部110的转子111连接,使转子111的旋转减速。减速器部120具有太阳齿轮21、多个行星齿轮22、多个轮架销124、齿圈23以及输出轴129。
太阳齿轮21设置于转子111的输入轴112的外周面。即,太阳齿轮21固定于转子111。太阳齿轮21与输入轴112一起旋转。
多个行星齿轮22配置于太阳齿轮21的径向外侧。行星齿轮22与太阳齿轮21啮合而旋转。行星齿轮22以旋转轴线Jp为中心而自转。另外,行星齿轮22在太阳齿轮21的周围公转。在行星齿轮22的中心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齿轮中央孔22a。
轮架销124将行星齿轮22支承为能够旋转。轮架销124与行星齿轮22一起在太阳齿轮21的周围公转。在轮架销124的外周面与行星齿轮22的齿轮中央孔22a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轴承部件(第3轴承部件)22b。
在轮架销124设置有第1销内油路185和多个第2销内油路186。
第1销内油路185在轮架销124的内部沿轴向延伸。第1销内油路185在轮架销124的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开口。另外,第1销内油路185向转子保持架113的引导部114e侧开口。引导部114e的前端的径向位置与第1销内油路185的径向位置重叠。因此,沿着引导部114e传递的油O被导入第1销内油路185的内部。
第2销内油路186从第1销内油路185向旋转轴线Jp的径向外侧延伸。第2销内油路186使第1销内油路185与轮架销124的外部连通。第2销内油路186在轴向上与行星齿轮22重叠。因此,第2销内油路186在齿轮中央孔22a的内部开口。在本变形例中,在轮架销124设置有4个第2销内油路186。4个第2销内油路186在旋转轴线Jp的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
输出轴129对轮架销124进行支承。输出轴129随着行星齿轮22和轮架销124的公转而绕中心轴线J旋转。输出轴129被上述的轮毂轴承60支承为能够旋转。
输出轴129具有:输出轴主体部129A,其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以及轮架(凸缘部)125。
轮架125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板状。
在轮架125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变形例中为3个)沿轴向贯通的第1销保持孔(销保持孔)125a。轮架125在第1销保持孔125a中对多个轮架销124进行保持。在轮架125上固定有轮架盖部126。
在轴向上,第1止推垫圈22c分别介于轮架125与行星齿轮22之间以及轮架盖部126与行星齿轮22之间。
在轮架125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端面设置有凹部129a。即,在轮架125上设置有沿轴向开口的凹部129a。
凹部129a沿中心轴线J延伸。凹部129a在俯视时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在凹部129a中收纳有输入轴112的第1端部112a。
第2止推垫圈29c介于凹部129a的底面与输入轴112的第1端部112a之间。另外,在凹部129a的内周面与第1端部112a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轴承部件(第2轴承部件)107。即,输入轴112的第1端部112a经由轴承部件107被轮架125支承。另外,输入轴112的第2端部112b经由轴承部件4被壳体40支承。因此,根据本变形例,以两端保持的方式将输入轴112支承为能够旋转。由此,能够抑制输入轴112的偏心旋转,从而提高减速器部120中的齿轮的传递效率。
齿圈23配置于多个行星齿轮22的径向外侧。齿圈23从径向外侧包围多个行星齿轮22。齿圈23与多个行星齿轮22啮合。即,行星齿轮22在径向内侧与太阳齿轮21啮合,在径向外侧与齿圈23啮合。
齿圈23固定在壳体40的第2底板43上。因此,当太阳齿轮21旋转时,行星齿轮22一边绕太阳齿轮21公转一边自转。轮架125随着行星齿轮22的公转而绕中心轴线J旋转。轮架125经由输出轴主体部129A固定在轮3上。因此,轮架125的旋转被传递至轮3。
另外,像本变形例所示的那样,通过将齿圈23固定于壳体40,使与输入轴112连接的太阳齿轮21和与轮架125连接的行星齿轮22向相同方向旋转。因此,能够抑制位于设置于轮架125的凹部129a的内周面与输入轴112的外周面之间的轴承部件107的磨损。
在本变形例中,太阳齿轮21、行星齿轮22以及齿圈23整体收纳于转子保持架113的筒状部115的径向内侧。更具体而言,太阳齿轮21、行星齿轮22以及齿圈23的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端面位于比筒状部115的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靠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位置。并且,太阳齿轮21、行星齿轮22以及齿圈23的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端面位于比筒状部115的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马达单元102的轴向的尺寸较小。
接下来,对供油O在壳体40的收纳部49循环的油路180进行说明。油路180包含第1油路81、第2油路182、第3油路183、第1销内油路185以及第2销内油路186。
当驱动轮内马达1时,随着输入轴112的旋转,泵部30也被驱动。当驱动泵部30时,积存于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的油O通过第1油路81而从吸入口35向泵室31内移动。泵室31内的油O从泵出口36向第2油路182移动。
第2油路182内的油O的一部分借助基于输入轴112的旋转的离心力流入第3油路183内。另外,第2油路182内的油O的一部分到达第2油路182的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端部。
流入第3油路183的油O借助离心力在第3油路183内向径向外侧移动。到达第3油路183的径向外侧的油O从输入轴112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飞散。
第3油路183的第1流路183A的轴向位置与分解器支承部114c的轴向位置重叠。从第1流路183A向径向外侧飞散的油O到达分解器支承部114c。并且,通过分解器支承部114c的贯通孔114d而到达第1线圈端18a,对第1线圈端18a进行冷却。
另外,从第1流路183A的开口扩散的油O的一部分被提供给轴承部件4。提供给轴承部件4的油O促进轴承部件4的润滑,抑制轴承部件4的磨损。
第3油路183的第2流路183B的轴向位置与引导部114e的轴向位置重叠。从第2流路183B向径向外侧飞散的油O到达引导部114e。到达引导部114e后的油O沿着引导部114e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传递,向行星齿轮22侧飞散。
利用引导部114e将向行星齿轮22侧飞散的油O的一部分提供给行星齿轮22的齿面。由此,能够提高太阳齿轮21、行星齿轮22以及齿圈23的相互的传递效率。此外,能够抑制太阳齿轮21、行星齿轮22以及齿圈23的磨损。
利用引导部114e将向行星齿轮22侧飞散的油O的一部分导入设置于轮架销124的第1销内油路185的内部。流入第1销内油路185的油O的一部分经由第2销内油路186内被引导至轮架销124的外周面。在轮架销124的外周面与齿轮中央孔22a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轴承部件22b。根据本变形例,向轴承部件22b提供油O,能够提高轴承部件22b的润滑性。被引导至轮架销124的外周面的油O沿着行星齿轮22的端面流动,被提供给第1止推垫圈22c。根据本变形例,能够提高第1止推垫圈22c的润滑性。并且,油O向径向外侧流动,被提供给行星齿轮22和齿圈23的齿面。
在本变形例中,引导部114e沿周向呈环状延伸。因此,能够尽可能多地捕捉从第3油路183的第2流路183B飞散的油O,并向第1销内油路185引导。
另外,引导部114e也可以不必沿周向呈环状延伸。作为一例,也可以在圆板部114上具有沿周向离散排列的多个引导部。
另外,从引导部114e飞散的油O的一部分到达转子保持架113的筒状部115的内周面。
第2油路182在输入轴112的第1端部112a处开口。因此,第2油路182的油O在输入轴112的第1端部112a处从第2油路182流出。输入轴112的第1端部112a收纳在设置于输出轴129的凹部129a。因此,第2油路182在凹部129a的内部开口。油O从第2油路182流入凹部129a内。
流入凹部129a内的油O被提供给收纳于凹部129a内的第2止推垫圈29c和轴承部件107。由此,使输入轴112的旋转顺畅。
另外,流入凹部129a的油O的一部分沿轴向移动,从凹部129a的开口流出。从凹部129a的开口流出的油O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流动,流入轮架125与行星齿轮22之间的间隙。流入轮架125与行星齿轮22之间的间隙的油O提高介于轮架125与行星齿轮22之间的第2止推垫圈29c的润滑性。
转子保持架113的筒状部115位于行星齿轮22的径向外侧。因此,向行星齿轮22的径向外侧飞散的油O的一部分经由第1销内油路185被筒状部115的内周面捕捉。
在筒状部115的内周面设置有阻拦部115d。阻拦部115d在筒状部115的内周面处阻拦想要从筒状部115的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开口流出的油O。另外,在圆板部114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圆板部贯通孔114f。被阻拦部115d阻拦而积存于筒状部115的内周面的油O通过圆板部贯通孔114f。通过圆板部贯通孔114f的油O向径向外侧飞散而到达第1线圈端18a,对第1线圈端18a进行冷却。另外,跨越阻拦部115d的油O从转子保持架113的开口向径向外侧飞散。从转子保持架113的开口飞散的油O对第2线圈端18b进行冷却。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在转子保持架113上设置有阻拦部115d和圆板部贯通孔114f,能够使从转子保持架113向第1线圈端18a飞散的油O的量与向第2线圈端18b飞散的油O的量接近。由此,能够均衡地对第1线圈端18a和第2线圈端18b进行冷却。
到达第1线圈端18a和第2线圈端18b的油因重力而向下侧移动。由此,油O再次被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回收。
<变形例2>
图7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轮内马达201的局部剖视图。变形例2的轮内马达201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主要是马达单元202的密封构造不同。
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变形例2的轮内马达201具有壳体240、轮毂轴承260、减速器部20以及轮3。减速器部20具有输出轴29。
另外,虽然在图7中省略了图示,轮内马达201具有收纳于壳体240的收纳部249的马达部10、泵部30以及油O。在壳体240中设置有供油O循环的油路80。
本变形例的轮内马达201不具有上述实施方式的轮毂架50。因此,轮内马达201在壳体240处直接固定在车辆上。
在壳体240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贯穿***孔248。即,在壳体240上设置有将收纳部249的内外相连的贯穿***孔248。在贯穿***孔248中贯穿***有输出轴29。在贯穿***孔248的内周面与输出轴29的外周面29d之间配置有轮毂轴承260。
轮毂轴承260位于壳体240的贯穿***孔248的内侧。轮毂轴承260将输出轴29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240旋转。轮毂轴承260具有外圈261、内圈262、位于外圈261与内圈262之间的多个滚动体263以及位于外圈261与内圈262之间的密封部件206。
轮毂轴承260在外圈261处固定在壳体240上。即,轮毂轴承260在贯穿***孔248的内侧被所述壳体240保持。另外,轮毂轴承260在内圈262处固定在输出轴29上。
密封部件206设置在外圈261和内圈262在轴向上对置的部分。密封部件206固定于外圈261和内圈262中的任意一方并与另一方接触。密封部件206抑制收纳部249内的油O从外圈261与内圈262之间的间隙流出。另外,密封部件206抑制异物从外圈261与内圈262之间的间隙侵入收纳部249内。
在轮毂轴承260的外圈261与壳体240之间设置有第1O型圈(密封部件)207A。第1O型圈207A抑制油O从轮毂轴承260与壳体240之间的间隙流出。第1O型圈207A抑制异物从轮毂轴承260与壳体240之间的间隙侵入收纳部249内。
在轮毂轴承260的内圈262与输出轴29之间设置有第2O型圈(密封部件)207B。第2O型圈207B抑制油O从内圈262与输出轴29之间的间隙流出。第1O型圈207A抑制异物从内圈262与输出轴29之间的间隙侵入收纳部249内。
<变形例3>
图8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轮内马达1中能够采用的变形例1的马达单元302的局部剖视图。本变形例的马达单元302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主要是设置于转子311的油路的结构不同。
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以及各变形例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它们的说明。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本变形例的马达单元302具有马达部310、减速器部20(在图8中省略)、轴承部件4、轴承部件107、分解器5、泵部30(在图8中省略)、油O(在图8中省略)以及壳体40(在图8中省略)。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壳体40(在图8中省略)具有收纳部49。在收纳部49中设置有供油O在收纳部49内循环的油路380。在油路380的路径中设置有泵部30(在图8中省略)。油路380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包含将收纳部49的下部区域与泵部30相连的第1油路81(在图8中省略)。
本变形例的马达部310具有转子311和环状的定子17。转子311绕中心轴线J旋转。转子311具有输入轴312、转子保持架313、转子磁铁13a、转子铁芯13b以及端盖(环状部件)316。
输入轴312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中空轴。换言之,在输入轴312上设置有沿轴向延伸并在两端开口的中空部312c。如后段中进行说明的那样,中空部312c作为第2油路(输入轴内油路)382而发挥功能,该第2油路是油路380的一部分。即,第2油路382在输入轴312的内部沿轴向延伸。
在输入轴312上设置有从第2油路382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3油路(输入轴内径向油路)383。第3油路383使第2油路382与输入轴312的外部连通。在第2油路382中流动的油O的一部分借助伴随转子311的旋转的离心力而流入第3油路383。流入第3油路383的油O从第3油路383的径向外侧的开口向径向外侧扩散。第3油路383的径向外侧的开口的轴向位置与筒状部315的轴向位置重叠。即,第3油路383的径向外侧的开口与转子保持架313的筒状部315在径向上对置。
转子保持架313对输入轴312、转子铁芯13b以及转子磁铁13a进行保持。转子保持架313呈有底圆筒状,在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开口。转子保持架313的开口的轴向位置与第2线圈端18b的轴向位置重叠。即,转子保持架313的开口的轴向位置与一对线圈端18a、18b中的一个线圈端18b的轴向位置重叠。
转子保持架313具有:圆板部314,其沿径向扩展;圆筒状的筒状部315,其位于圆板部314的径向外端;以及凸缘部315f,其位于筒状部315的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在筒状部315的外周面固定有转子铁芯13b和转子磁铁13a,该转子磁铁13a是经由转子铁芯13b而固定的。
凸缘部315f从筒状部315的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凸缘部315f呈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的板状。凸缘部315f的外径在从轴向观察时为圆形。凸缘部315f和端盖316从轴向夹持转子铁芯13b和转子磁铁13a。
圆板部314位于筒状部315的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的开口。圆板部314具有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第1面(相反面)314a和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第2面(底面)314b。第2面314b是朝向轴向并被筒状部315包围的面。另外,第1面314a是位于第2面314b的相反侧的面。
在圆板部314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油导入孔314f。油导入孔314f将第1面314a与第2面314b相连。油导入孔314f具有:流入开口314fb,其位于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以及流出开口314fa,其位于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流入开口314fb在第2面314b开口。另外,流出开口314fa在第1面314a开口。
油导入孔314f呈直线状延伸。油导入孔314f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而朝向径向外侧倾斜。即,油导入孔314f随着从流入开口314fb朝向流出开口314fa而向径向外侧倾斜。
流入开口314fb跨越圆板部314的第2面314b与筒状部315的内周面而开口。因此,在筒状部315的内周面上,油导入孔314f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呈槽状延伸。另外,油导入孔314f的内周面与筒状部315的内周面相互相邻。即,油导入孔314f从筒状部315的内周面连续地延伸。
端盖316沿周向呈环状延伸。端盖316呈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的板状。端盖316固定在转子保持架313上。更具体而言,端盖316从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螺纹固定在圆板部314上。
端盖316覆盖的圆板部314的第1面314a的至少一部分。端盖316具有与第1面314a对置的对置面316c。对置面316c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面314a接触。
在对置面316c设置有沿轴向凹陷并沿径向延伸的凹槽部316a。即,在端盖316设置有凹槽部316a。凹槽部316a与流出开口314fa对置。凹槽部316a在端盖316的径向外缘处向径向外侧开口。凹槽部316a的径向外侧的开口的轴向位置与第1线圈端18a的轴向位置重叠。即,凹槽部316a的径向外侧的开口与第1线圈端18a在径向上对置。
接下来,对油路380进行说明。油路380包含第1油路81(在图8中省略)、第2油路382以及第3油路383。
当随着输入轴312的旋转而驱动泵部30(在图8中省略)时,油O被提供给第2油路382。第2油路382内的油O的一部分借助基于输入轴312的旋转的离心力流入第3油路383内。
流入第3油路383的油O借助离心力而在第3油路383内向径向外侧移动。到达第3油路383的径向外侧的油O从输入轴312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飞散。从第3油路383飞散的油O到达转子保持架313的筒状部315的内周面。
到达筒状部315的内周面的油O的一部分从转子保持架313的开口向径向外侧飞散。从转子保持架313的开口飞散的油O对第2线圈端18b进行冷却。
另外,到达筒状部315的内周面的油O的一部从流入开口314fb导入油导入孔314f内。导入油导入孔314f内的油O从流出开口314fa流出,还流入端盖316的凹槽部316a内。凹槽部316a内的油O从凹槽部316a的开口向径向外侧飞散。从凹槽部316a的开口飞散的油O到达第1线圈端18a,对第1线圈端18a进行冷却。
根据本变形例,在圆板部314设置有油导入孔314f。因此,能够使油O经由油导入孔314f向转子保持架313的车宽方向内侧(轴向另一侧)飞散。另外,根据本变形例,油O从转子保持架313的开口向转子保持架313的车宽方向外侧(轴向一侧)飞散。因此,根据本变形例,能够使油相对于转子保持架313向轴向两侧飞散,从而能够均衡地对一对线圈端18a、18b进行冷却。
根据本变形例,油导入孔314f从筒状部315的内周面连续地延伸。因此,能够将筒状部315的内周面的油O顺畅地导入油导入孔314f。
根据本变形例,油导入孔314f在流入开口314fb处跨越第2面314b和筒状部315的内周面而开口。即,流入开口314fb不是相对于筒状部315的内周面位于径向内侧。因此,能够使到达筒状部315的内周面的油O从流入开口314fb顺畅地流入油导入孔314f。
根据本变形例,油导入孔314f随着从流入开口314fb朝向流出开口314fa而向径向外侧倾斜。因此,油导入孔314f内的油O借助离心力而顺畅地向流出开口314fa侧流动。根据本变形例,能够使油导入孔314f内的油O从流出开口314fa顺畅地流出。
根据本变形例,流出开口314fa与端盖316的凹槽部316a对置。另外,端盖316的凹槽部316a沿径向延伸并在端盖316的径向外缘开口。因此,能够使从流出开口314fa流出的油O在轴向上与期望的位置一致地沿径向飞散。
根据本变形例,凹槽部316a的径向外侧的开口与一对线圈端18a、18b中的一个线圈端(第1线圈端18a)在径向上对置。因此,能够使从凹槽部316a的径向外侧的开口飞散的油O与第1线圈端18a碰撞,从而有效地对第1线圈端18a进行冷却。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各结构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例如,例示了采用齿轮机构的减速器来作为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减速器部的情况,但也可以采用辊机构的减速器。
另外,在上述的马达单元中,例示了输出马达单元的动力的输出轴与行星齿轮连接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为,输出轴与齿圈连接。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马达单元不限于车辆,能够广泛利用于无人搬运机、农具、清扫机器人等机器人等具有车轮的各种设备。
标号说明
1、201:轮内马达;2、102、202:马达单元;3:轮;3a:轮辋部;3c、26b:固定部;3d、41c、72d、72e、114d:贯通孔;4:轴承部件(第1轴承部件);6、206:密封部件;9:车辆;10、110、310:马达部;11、111、311:转子;12、112、312:输入轴;12a、112a:第1端部;12b、112b:第2端部;13、113、313:转子保持架;13a:转子磁铁;13c:保持孔;14、114:圆板部;14a、114a、314b:第1面(相反面);14b、114b、314b:第2面(底面);15、115:筒状部;17:定子;18:线圈;18a、18b:线圈端;19:定子铁芯;20、120:减速器部;21:太阳齿轮;22:行星齿轮;22a:齿轮中央孔;22b:轴承部件;22c:第1止推垫圈;23:齿圈;23d:齿圈贯通孔;24、124:轮架销;25、125:轮架;25a、125a:第1销保持孔(销保持孔);29、129:输出轴;29a、129a:凹部;29b:槽部;29c:第2止推垫圈;29d:外周面;30:泵部;31:泵室;32:外齿齿轮;33:内齿齿轮;35:吸入口;36:泵出口;40、240:壳体;43j:第2嵌合面;48、248:贯穿***孔;49、249:收纳部;50:轮毂架;50a:中央孔;53a、62b、72f:螺纹孔;53j:第1嵌合面;59、64、69、72c:固定螺钉;60、260:轮毂轴承;61、261:外圈;62、262:内圈;62c:内周面;63、263:滚动体;70:制动器部;71:制动钳;71b:制动衬垫;72:盘形转子;80、180、380:油路;81:第1油路;82、182:第2油路;82、182、382:第2油路(输入轴内油路);83、183、383:第3油路;83、183:第3油路(输入轴内径向油路);84:轮架内油路;85、185:第1销内油路;86、186:第2销内油路;87:第3销内油路;107:轴承部件(第2轴承部件);114e:引导部;114f:圆板部贯通孔;115d:阻拦部;207A:第1O型圈(密封部件);207B:第2O型圈(密封部件);314f:油导入孔;316:端盖(环状部件);316a:凹槽部;314fa:流出开口;314fb:流入开口;J:中心轴线;O:油。

Claims (20)

1.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
马达部,其具有绕中心轴线旋转的转子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定子;
减速器部,其与所述转子连接,使所述转子的旋转减速;
壳体,其具有收纳所述马达部和所述减速器部的收纳部;
油,其贮存于所述收纳部内;以及
轮,其与所述减速器部连接,经由所述减速器部传递所述转子的旋转,
所述转子具有:
输入轴,其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
转子磁铁,其与所述定子在径向上对置;以及
转子保持架,其对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转子磁铁进行保持,
所述减速器部具有:
太阳齿轮,其设置于所述输入轴的外周面;
多个行星齿轮,它们配置于所述太阳齿轮的径向外侧,与所述太阳齿轮啮合;
齿圈,其配置于多个所述行星齿轮的径向外侧,与多个所述行星齿轮啮合;
多个轮架销,它们***至设置于所述行星齿轮的齿轮中央孔,分别对多个所述行星齿轮进行支承;以及
轮架,其对多个所述轮架销进行保持,
在所述收纳部设置有供所述油循环的油路,
所述油路包含:
第1销内油路,其在所述轮架销的内部沿轴向延伸,在轴向的至少一侧开口;以及
第2销内油路,其使所述第1销内油路与所述轮架销的外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在所述齿轮中央孔的内周面与所述轮架销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轴承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在轴向上,在所述轮架与所述行星齿轮之间夹有第1止推垫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该马达单元具有泵部,该泵部位于所述收纳部,经由所述转子而被驱动,
所述泵部具有:
外齿齿轮,其固定于所述输入轴的端部;
内齿齿轮,其包围所述外齿齿轮的径向外侧,与所述外齿齿轮啮合;
泵室,其设置于所述壳体,收纳所述内齿齿轮和所述外齿齿轮;
吸入口,其将所述油吸入所述泵室内;以及
泵出口,其从所述泵室内排出所述油,
所述油路包含将所述收纳部的下部区域与所述吸入口相连的第1油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输入轴具有在轴向上位于所述太阳齿轮的两侧的第1端部和第2端部,
在所述轮架上设置有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并沿轴向开口的凹部,
在所述凹部中收纳有所述第1端部,
所述油路包含:
第2油路,其在所述输入轴的内部沿轴向延伸;以及
轮架内油路,其设置在所述轮架上,从所述凹部向径向外侧延伸,
所述第2油路在所述第1端部处开口,
所述轮架内油路与所述第1销内油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在所述轮架上设置有供所述轮架销***的销保持孔,
所述轮架内油路在所述销保持孔的内周面开口,
所述油路包含使所述第1销内油路与所述轮架内油路连通的第3销内油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在所述凹部的底面与所述第1端部之间夹有第2止推垫圈。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在所述凹部的内周面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槽部,
所述轮架内油路在所述凹部的内周面上向所述槽部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在所述凹部的内周面与所述第1端部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轴承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转子保持架具有:
筒状部,其呈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筒状,在外周面固定有所述转子磁铁;以及
圆板部,其位于所述筒状部的一方的开口,固定有所述输入轴,
所述油路包含:
第2油路,其在所述输入轴的内部沿轴向延伸;以及
第3油路,其从所述第2油路向径向外侧延伸,使所述第2油路与所述输入轴的外部连通,
所述圆板部具有:
底面,其与所述行星齿轮在轴向上对置;以及
引导部,其从所述底面向所述行星齿轮侧突出,将从所述第3油路流出的所述油向所述第1销内油路引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引导部沿周向呈环状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在所述圆板部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圆板部贯通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行星齿轮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于所述筒状部的径向内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行星齿轮整体被收纳于所述筒状部的径向内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转子保持架具有:
筒状部,其呈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筒状,在外周面固定有所述转子磁铁;以及
圆板部,其位于所述筒状部的一方的开口,固定有所述输入轴,
所述油路包含:
第2油路,其在所述输入轴的内部沿轴向延伸;以及
第3油路,其从所述第2油路向径向外侧延伸,使所述第2油路与所述输入轴的外部连通,
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与所述第3油路的径向外侧的开口在径向上对置,
所述圆板部具有:
底面,其朝向轴向,被所述筒状部包围;以及
相反面,其位于所述底面的相反侧,
在所述圆板部设置有沿轴向贯通而将所述底面与所述相反面相连的油导入孔,
所述油导入孔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连续地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油导入孔跨越所述底面和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而开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油导入孔具有在所述底面开口的流入开口和在所述相反面开口的流出开口,
所述油导入孔随着从所述流入开口朝向所述流出开口而向径向外侧倾斜。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转子保持架具有环状部件,该环状部件沿周向呈环状延伸,覆盖所述相反面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油导入孔具有在所述相反面开口的流出开口,
在所述环状部件设置有沿径向延伸并与所述流出开口对置的凹槽部,
所述凹槽部在所述环状部件的径向外缘处向径向外侧开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定子具有:
环状的定子铁芯,其具有多个齿;以及
线圈,其卷绕在所述齿上,
所述线圈具有相对于所述定子铁芯分别向轴向两侧突出的一对线圈端,
所述凹槽部的径向外侧的开口与一对所述线圈端中的一个所述线圈端在径向上对置。
20.一种轮内马达,其具有:
权利要求1至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以及
轮,其与所述减速器部连接,经由所述减速器部传递所述转子的旋转。
CN201880080760.4A 2017-12-18 2018-12-14 马达单元和轮内马达 Active CN1114660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599870P 2017-12-18 2017-12-18
US62/599,870 2017-12-18
US201862627287P 2018-02-07 2018-02-07
US62/627,287 2018-02-07
JP2018-070051 2018-03-30
JP2018070051 2018-03-30
PCT/JP2018/046074 WO2019124244A1 (ja) 2017-12-18 2018-12-14 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66068A true CN111466068A (zh) 2020-07-28
CN111466068B CN111466068B (zh) 2022-09-06

Family

ID=66993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0760.4A Active CN111466068B (zh) 2017-12-18 2018-12-14 马达单元和轮内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66068B (zh)
WO (1) WO201912424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6187B (zh) * 2020-10-06 2023-09-21 盟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32941A (ja) * 2006-11-29 2008-06-12 Mazda Motor Corp ホイール駆動装置
JP2010184556A (ja) * 2009-02-11 2010-08-26 Aisin Aw Co Ltd インホイールタイプの電気車両
JP2011120417A (ja) * 2009-12-07 2011-06-16 Aisin Aw Co Ltd 駆動装置
JP2011174482A (ja) * 2010-02-23 2011-09-08 Nsk Ltd 自動二輪車用車輪の回転速度検出用エンコーダ付玉軸受
JP2013072528A (ja) * 2011-09-29 2013-04-22 Nissan Motor Co Ltd モータ駆動ユニット
JP2015020707A (ja) * 2013-07-23 2015-02-02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型モータ内蔵車輪用軸受装置
JP2015206454A (ja) * 2014-04-23 2015-11-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JP2016053403A (ja) * 2014-09-04 2016-04-1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7202154A (zh) * 2016-03-17 2017-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的轴支承构造
JP2017192224A (ja) * 2016-04-14 2017-10-19 Ntn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32941A (ja) * 2006-11-29 2008-06-12 Mazda Motor Corp ホイール駆動装置
JP2010184556A (ja) * 2009-02-11 2010-08-26 Aisin Aw Co Ltd インホイールタイプの電気車両
JP2011120417A (ja) * 2009-12-07 2011-06-16 Aisin Aw Co Ltd 駆動装置
JP2011174482A (ja) * 2010-02-23 2011-09-08 Nsk Ltd 自動二輪車用車輪の回転速度検出用エンコーダ付玉軸受
JP2013072528A (ja) * 2011-09-29 2013-04-22 Nissan Motor Co Ltd モータ駆動ユニット
JP2015020707A (ja) * 2013-07-23 2015-02-02 Ntn株式会社 インホイール型モータ内蔵車輪用軸受装置
JP2015206454A (ja) * 2014-04-23 2015-11-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JP2016053403A (ja) * 2014-09-04 2016-04-1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7202154A (zh) * 2016-03-17 2017-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的轴支承构造
JP2017192224A (ja) * 2016-04-14 2017-10-19 Ntn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6187B (zh) * 2020-10-06 2023-09-21 盟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減速模組、動力裝置、自走車、移載設備、動力輸出系統及電動腳踏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66068B (zh) 2022-09-06
WO2019124244A1 (ja) 2019-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92015B2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EP3490118B1 (en) Lubricating oil supply structure
US8932166B2 (en) Drive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EP2505411B1 (en) In-wheel motor drive device
US9333843B2 (en) Drive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US9705378B2 (en) Drive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CN111511598A (zh) 轮内马达
US9362804B2 (en) Drive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US9735648B2 (en) Drive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JP2009012523A (ja) 車輪駆動装置
JP2008184111A (ja) 車輪駆動装置
JP2017065671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WO2019124243A1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
JP2011051541A (ja) 駆動ユニット
CN111649117A (zh) 车辆用马达驱动装置
CN111465522A (zh) 轮内马达
JP5806133B2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CN111466068B (zh) 马达单元和轮内马达
JP2015116900A (ja) 車輪用駆動装置
WO2020032026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4174100B (zh) 用于机动车的电驱动单元
CN111480284A (zh) 马达单元和轮内马达
JP2017024655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06250265A (ja) 駆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