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44905A - 带端子电线及线束 - Google Patents

带端子电线及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44905A
CN111344905A CN201880065628.6A CN201880065628A CN111344905A CN 111344905 A CN111344905 A CN 111344905A CN 201880065628 A CN201880065628 A CN 201880065628A CN 111344905 A CN111344905 A CN 111344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layer
terminal
coating
layer
electric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562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44905B (zh
Inventor
山下卓也
中村哲也
山野能章
伊藤贵章
小野纯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344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449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449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449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70Insulation of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17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e.g. sheaths or armouring
    • H01B7/28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moisture, corrosion, chemical attack or weather
    • H01B7/2806Protection against damage caused by corro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aling material, e.g. gels or res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01R4/184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01R4/184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 H01R4/185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combined with a U-shaped insulation-receiving por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2Cable terminations
    • H02G15/04Cable-end sea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5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material of the contacting members
    • H01R4/62Connections between conducto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aluminium or steel-core aluminium conduct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带端子电线及线束,即使减小构成树脂包覆部的树脂材料的厚度,也容易确保高防蚀性能,所述树脂包覆部将端子零件与电线导体之间的电连接部包覆。设为如下带端子电线(1):端子零件(5)和用绝缘包覆层(4)将导体的外周包覆的电线(2)在电连接部电连接,具有由树脂材料构成并将电连接部包覆的树脂包覆部(7),其中,树脂包覆部(7)具有第一包覆层(8)和第二包覆层(9),第一包覆层(8)与端子零件(5)的表面接触地设置于将端子零件(5)的至少一部分包覆的区域,第二包覆层(9)将第一包覆层(8)的至少一部分包覆,第一包覆层(8)具有凹部,凹部由第二包覆层(9)包覆。

Description

带端子电线及线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端子电线及线束,进一步详细地讲,涉及在导体和端子零件的电连接部具有防蚀用的树脂包覆部的带端子电线及使用该带端子电线的线束。
背景技术
在布设于汽车等车辆的电线的末端,在导体连接有端子零件。在端子零件和电线的导体电连接的电连接部,要求防止腐蚀。特别是不同的金属材料在电连接部接触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异种金属间腐蚀。在使用于车辆的电线中,以车辆的轻量化等为目的,有时导体的材料使用铝、铝合金。另一方面,多数情况下端子零件的材料使用铜、铜合金,并在其表面利用锡等施加电镀。在该情况下,在铝系金属与铜系金属或者锡镀层接触的电连接部,异种金属间腐蚀容易成为问题。因此,要求使电连接部可靠地防蚀。
为了进行电连接部的防蚀而将电连接部用树脂材料包覆为公知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连接端子装置:其具备防水部,防水部一并覆盖将电线与连接端子零件连接的电线连接部和电线,在电线连接部的一面侧具有预定厚度。专利文献1的防水部由树脂模塑部或者管构成,并包覆电连接部整体而形成为筒状。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形成将端子与电线末端的连接部位包围的树脂包覆部时,利用在端子的连接部以外的部位形成的突出片使端子相对于模具定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974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818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带端子电线中,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当将端子零件与电线导体之间的电连接部的整个区域用树脂材料包覆时,能够有效地防止电连接部的腐蚀。另一方面,带端子电线一般以将端子零件的部分***到树脂制的连接器壳体的状态供使用,但是在连接器壳体中,从小型化的观点出发,将端子零件***的腔的尺寸仅被设置成具有端子零件及连接器壳体的制造公差的范围程度的余裕,且在端子零件与连接器壳体之间大致没有间隙的情况也较多。当要将在电连接部设置有树脂包覆部的带端子电线的端子零件***到没有设想将设置有那样的树脂包覆部的带端子电线***的以往的一般的连接器壳体中时,由于构成树脂包覆部的树脂材料的厚度,***变得显著困难或者不能进行。虽然也能够使用与树脂包覆部的尺寸对应地另外设计的连接器壳体,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树脂包覆部的厚度,连接器壳体整体会大型化。特别是在如专利文献1的防水部那样,树脂包覆部以具有预定厚度的筒的形态设置的情况下,那些问题变得特别显著。
因此,要求将带端子电线的包覆电连接部的树脂包覆部形成得薄。为了利用薄的树脂包覆部确实地包覆需要防蚀的部位,在通过使用模具的注射成型形成树脂包覆部时,在模具与带端子电线之间进行高精度的定位变得重要。如专利文献2记载的那样,虽然能够利用设置于端子零件的突出片进行端子零件相对于模具的定位,但是该方法不能适用于端子零件不具有合适的突出片的情况。另外,由于难以向突出片和模具接触的部位供给树脂材料,因此在需要树脂材料的防蚀的部位或者其附近设置有突出片的情况下,难以达成充分的防蚀性能。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如下带端子电线及线束:在端子零件与电线导体之间的电连接部由树脂包覆部包覆的带端子电线及线束中,即使将构成树脂包覆部的树脂材料的厚度减小,也容易确保高防蚀性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带端子电线设为如下,端子零件和用绝缘包覆层将导体的外周包覆的电线在电连接部电连接,具有由树脂材料构成并将所述电连接部包覆的树脂包覆部,其中,所述树脂包覆部具有第一包覆层和第二包覆层,所述第一包覆层与所述端子零件的表面接触地设置于将所述端子零件的至少一部分包覆的区域,所述第二包覆层将所述第一包覆层的至少一部分包覆,所述第一包覆层具有凹部,所述凹部由所述第二包覆层包覆。
在此,优选的是,所述凹部是构成所述第一包覆层的树脂材料没有将所述端子零件的表面包覆的空隙部。
优选的是,所述端子零件具有能压接所述电线的筒部,所述凹部设置于与所述筒部对应的位置。
所述第二包覆层在沿着所述带端子电线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具有将所述第一包覆层包覆的包覆端缘,在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将与所述导体配置于所述端子零件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的方向作为底面方向,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包覆端缘至少设置于所述底面方向以外的整个区域。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包覆层对所述端子零件的表面的粘接性比所述第二包覆层对所述端子零件的表面的粘接性高,所述包覆端缘沿着所述带端子电线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前端部。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包覆层在所述包覆端缘发生将所述第一包覆层压缩的方向的收缩。
并且,所述第二包覆层至少在将所述端子零件包覆的部位没有设置于所述底面方向。
本发明的线束具有如上述的带端子电线。
发明效果
在上述发明的带端子电线中,在第一包覆层存在凹部,但是该凹部被第二包覆层包覆。因此,即使发生由于第一包覆层的制造工序等的原因而在第一包覆层产生树脂材料的层比周围部位薄的凹部,该凹部的存在也不易造成到端子零件自身、电连接部的腐蚀。因此,不必以避免形成凹部为目的而将第一包覆层形成得过量厚,从而能够将树脂包覆部形成得薄。
例如,在通过使用模具的注射成型形成第一包覆层时,如果将通过与端子零件抵接或者接近而能够将端子零件定位于模具的定位部件预先设置于模具,则在将熔融的树脂材料注入到模具内时,端子零件相对于模具不易发生错位。因此,不必考虑错位而预先将第一包覆层设计得较厚。其结果是,能够在包括电连接部在内的端子零件的表面的需要防蚀的部位高精度地形成薄的第一包覆层。此时,在定位部件与端子零件抵接或者接近的部位难以配置树脂材料,所以可形成树脂材料的层减薄的凹部,但是如上所述,通过利用第二包覆层包覆该凹部,从而作为树脂包覆部整体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水等腐蚀因子侵入而导致的电连接部的腐蚀。
在此,在凹部是构成第一包覆层的树脂材料没有将端子零件的表面包覆的空隙部的情况下,即使当形成第一包覆层时,为了高精度地进行端子零件的定位,通过使定位部件抵接于端子零件,而在第一包覆层产生空隙部,也能够通过利用第二包覆层将该空隙部包覆,从而作为树脂包覆部整体能够确保高防蚀性能。其结果是,容易同时确保基于高定位精度的树脂包覆层的薄层化和防蚀性能。
在端子零件具有能压接电线的筒部、且凹部设置于与筒部对应的位置的情况下,可确保树脂包覆部的防蚀性能,并且尤其容易将树脂包覆部形成得薄。这是因为:由于筒部是将作为其他部件的电线和端子零件连接的部位,所以在将制造公差小、赋予凹部那样的定位部件设置于模具来进行端子零件的定位的情况下,能够使该定位部件确实地与端子零件抵接或者接近。其结果是,能够在包括电连接部在内的端子零件的表面的需要防蚀的部位特别高精度地形成薄的第一包覆层。
在第二包覆层在沿着带端子电线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具有将第一包覆层包覆的包覆端缘,在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将与导体配置于端子零件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的方向作为底面方向,第二包覆层的包覆端缘至少设置于底面方向以外的整个区域的情况下,在第一包覆层与第二包覆层之间不易发生长度方向端缘的剥离。其结果是,不易发生如下情况:盐水等腐蚀因子从第一包覆层与第二包覆层之间的界面通过凹部等侵入到电连接部,引起电连接部的腐蚀。
在该情况下,根据第一包覆层对端子零件的表面的粘接性比第二包覆层对端子零件的表面的粘接性高,包覆端缘沿着带端子电线的长度方向位于第二包覆层的前端部的构成,通过第一包覆层向端子零件的密合,容易防止腐蚀因子从树脂包覆部与端子零件之间的界面侵入。并且,因为第二包覆层不易从与端子零件的表面密合的第一包覆层的表面剥离,所以在树脂包覆部的前端部也容易防止腐蚀因子从第一包覆层与第二包覆层之间的界面侵入。如此,能够特别有效地抑制由于腐蚀因子从树脂包覆部的端子零件侧的端部侵入而导致的电连接部的腐蚀。
另外,根据第二包覆层在包覆端缘发生将第一包覆层压缩的方向的收缩的构成,通过第二包覆层的压缩,第二包覆层能够与第一包覆层牢固地密合。由此,能够高度地达成抑制腐蚀因子从第一包覆层与第二包覆层之间的界面侵入。
并且,根据第二包覆层至少在将端子零件包覆的部位不设置于底面方向的构成,在将端子零件***到连接器壳体使用时,能够减小端子零件的底面方向与连接器壳体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因此,即使在连接器壳体设计成小型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对导体配置于端子零件的一侧的部位进行包覆的树脂包覆部形成得厚。由此,能够在不使连接器壳体在整体上大型化的情况下有效地进行需要达成特别高的防蚀性能的端子零件和导体的接触部位的防蚀。
上述发明的线束包括如上述的带端子电线,在端子零件与电线导体之间的电连接部,通过用于形成薄的第一包覆层的定位部件等而产生的凹部被第二包覆层覆盖,所以即使将覆盖电连接部的树脂包覆部形成得薄,也能够得到高防蚀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电线的立体图。将第一包覆层用网纹表示(在以后的各图中也相同)。
图2是上述带端子电线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的A-A剖视图。在此,省略被构成端子零件的材料包围的区域的内部结构(在以后的剖视图中也相同)。
图4是示出在上述带端子电线中、作为树脂包覆部仅形成有第一包覆层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与图4对应的俯视图。
图6是与图4、5对应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在上述带端子电线中、形成树脂包覆部前的状态的图,图7(a)是俯视图,图7(b)是图7(a)中的B-B剖视图。
图8是说明在与上述图7(b)对应的截面中、形成第一包覆层时的定位部件对端子零件的定位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电线的立体图,示出第二包覆层的前端缘没有设置于端子零件的底面以外的整个区域的形态。
图10是示出第二包覆层的前端缘的收缩量的解析结果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带端子电线]
<整体构成>
首先,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电线1的整体构成在图1~3中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电线1通过电线2的导体3和端子零件5在电连接部6(参照图7)电连接而构成,电线2中导体3由绝缘包覆层4包覆。并且,形成有将包括电连接部6的部位包覆的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树脂包覆部7。
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中的带端子电线1的长度方向、也就是电线2的轴线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配置有电线2的后方设为+y方向,将配置有端子零件5的前方设为-y方向。并且,将与端子零件5的高度方向对应的上下方向定义为z方向。将电线2配置于端子零件5的方向的上方(上表面方向)设为+z方向,将其相反侧的下方(底面方向)设为-z方向。而且,将与y方向及z方向交叉的端子零件5的宽度方向设为x方向。
端子零件5具有连接部51。另外,具有在连接部51的后端侧一体地延设形成的筒部,该筒部由第一筒部(导体固定部)52和第二筒部53构成。连接部51构成为阴型嵌合端子的嵌合连接部,具有能够与阳型连接端子(未图示)嵌合的形状。第一筒部52通过从连接部51的底面连续的平板状的底板部52a和从底板部52a向宽度方向两侧(±x方向)延出的第一压接片52b、52b形成为一体(参照图7)。第二筒部53也同样通过从第一筒部的底板部52a连续的底板部和第二压接片形成为一体。
在电连接部6,电线2的末端的绝缘包覆层4被除去,导体3露出。该导体3露出的电线2的末端部紧固固定于端子零件5的上表面侧(+z侧),从而电线2和端子零件5连接。电线2的末端部以配置于底板面52a的上侧(+z侧)的面的状态由第一压接片52b、52b及第二压接片包围,并从外周被紧固固定。第一筒部52将导体3和端子零件5电连接,并且将导体3物理固定于端子零件5。另一方面,第二筒部53在比第一筒部52靠后方(+y侧)以比第一筒部52将导体3固定的力弱的力将电线2固定,辅助电线2向端子零件5的物理上的固定。第二筒部53无论将在电线2的末端露出的导体3在后方紧固固定,还是在导体3被更后方的绝缘包覆层4包覆的部位从绝缘包覆层4的外周将电线2紧固固定都可以,但是在图示的形态中,将露出的导体3紧固固定。
树脂包覆部7在带端子电线1的长度方向上遍及从比在电线2的末端露出的导体3的顶端靠前方(-y侧)的位置直到比电线2的绝缘包覆层4的顶端靠后方(+y侧)为止的区域,将电连接部6整体及电线2的绝缘包覆层4的末端侧的一部分区域包覆而形成。在电线2的末端露出的导体3也完全被树脂包覆部7覆盖,不露出到外部。树脂包覆部7由构成材料不同的第一包覆层8和第二包覆层9构成,关于它们的形状、配置的详情将后述。
将带端子电线1的、包括电连接部6在内的端子零件5的部分***到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树脂材料构成的中空的连接器壳体(未图示),能够供作为连接器使用。
<各部的构成>
以下,对构成带端子电线1的电线2、端子零件5、树脂包覆部7的具体构成进行说明。
(1)电线
电线2的导体3也可以由单一的金属线构成,但是优选由多根线材绞合的绞线构成。在该情况下,绞线既可以由一种金属线材构成,也可以由两种以上金属线材构成。另外,绞线除了金属线材以外,也可以包括由有机纤维构成的线材等。在绞线中也可以包括用于将电线2加强的加强线(受拉部件)等。
作为构成上述导体3的金属线材的材料,能够例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或者对这些材料施加了各种电镀后的材料等。另外,关于作为加强线的金属线材的材料,能够例示铜合金、钛、钨、不锈钢等。另外,对于作为加强线的有机纤维,能够列举凯夫拉纤维等。
作为绝缘包覆层4的材料,例如能够列举橡胶、聚烯烃、PVC等卤素系聚合物、热塑性弹性体等。这些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而使用。也可以在绝缘包覆层4的材料中适当添加各种添加剂。作为添加剂,能够列举阻燃剂、填充剂、着色剂等。
(2)端子零件
作为端子零件5的材料(母材的材料),除了一般使用的黄铜之外,还能够列举各种铜合金、铜等。也可以在端子零件5的表面的一部分(例如触点)或者整体通过锡、镍、金或者含有那些的合金等各种金属施加电镀。
如上所述,导体3及端子零件5由什么样的金属材料构成都可以,但是在如端子零件5由对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的母材施加镀锡的一般的端子材料构成、且导体3包括由铝或者铝合金构成的线材的情况下,也就是异种金属在电连接部6接触的情况下,由于与水分等腐蚀因子的接触,在电连接部6特别容易发生腐蚀。但是,通过如下所述的树脂包覆部7将电连接部6包覆,从而能够抑制这样的异种金属间腐蚀。
(3)树脂包覆部
如上所述,树脂包覆部7通过将端子零件5与导体3之间的电连接部6包覆,从而防止水等腐蚀因子从外部向电连接部6侵入。由此,树脂包覆部7起到防止腐蚀因子对电连接部6的腐蚀的作用。如上所述,树脂包覆部7由构成材料构成的第一包覆层8和第二包覆层9构成。基于图1~6对树脂包覆部7的构成进行说明。
(3-1)第一包覆层的包覆部位
如图4~6所示,第一包覆层8从树脂包覆部7的前端部(-y侧的端部)沿着长度方向(y方向)占据树脂包覆部7的一部分部位而形成。第一包覆层8与端子零件5的表面直接接触而形成。
具体地讲,第一包覆层8在长度方向(y方向)上从相当于树脂包覆部7整体的前端缘的、比露出的导体3靠前方(-y侧)的部位直到端子零件5的第二筒部53的中途部位将端子零件5及导体3的外周连续地包覆。在与长度方向交叉的周向上,第一包覆层8将除端子零件5的底面5a(-z方向的表面;底板部52a的外表面)之外的表面、也就是侧面5b、5b(±x方向的表面)及上表面5c(+z方向的表面)包覆。另外,在底面5a也可以某种程度地附着有从侧面5b、5b绕到背后的树脂材料。
在被第一包覆层8包覆的区域中,在长度方向(y方向)中途部设置有空隙部82。在空隙部82处,构成第一包覆层8的第一树脂材料不将端子零件5的表面包覆,端子零件5的金属材料露出。具体地讲,空隙部82在端子零件5的第一筒部52的长度方向中途部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窗口形状,使端子零件5的第一筒部52的上表面(+z侧的表面)沿着长度方向(y方向)在一部分区域中遍及宽度方向(±x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而露出。空隙部82是如后所述在通过使用模具的成型构成第一包覆层8时设置于模具的销P与端子零件5抵接而形成的。
(3-2)第二包覆层的包覆部位
如图1~3所示,第二包覆层9占据沿着长度方向(y方向)达到树脂包覆部7的后端部(+y侧的端部)的树脂包覆部7的一部分部位而形成。
具体地讲,第二包覆层9在长度方向(y方向)上从比第一包覆层8的前端缘81靠后方(+y侧)的区域、直到相当于树脂包覆部7整体的后端的比电线2的绝缘包覆层4的顶端靠后方(-y侧)的区域为止,将第一包覆层8及端子零件5、电线2的表面包覆而形成。第二包覆层9在形成有第一包覆层8的区域中与第一包覆层8的表面接触。另一方面,在没有形成第一包覆层8的区域中与端子零件5及导体3的表面、并且与绝缘包覆层4的表面接触。
在与长度方向交叉的周向上,第二包覆层9在将端子零件5包覆的前方侧(-y侧)的区域中,将相当于端子零件5的底面5a的外侧的除底面方向以外的整个区域、也就是侧面5b、5b及上表面5c的外侧隔着第一包覆层8包覆或者直接包覆。另一方面,在第二包覆层9将绝缘包覆层4包覆的后方侧(+y侧)的区域中,第二包覆层9遍及电线2的全周而形成。
第二包覆层9也包覆端子零件5的表面没有被第一包覆层8包覆的空隙部82的表面。在此,第二包覆层9将空隙部82的表面包覆的状态也包括构成第二包覆层9的第二树脂材料将空隙部82封闭的状态。如后所述,在形成具有空隙部82的第一包覆层8后,在通过第二树脂材料的注射成型形成第二包覆层9的情况下,不仅空隙部82的表面,而且在内部也填充有第二树脂材料,第二树脂材料将空隙部82封闭。其结果是,在空隙部82处,构成第二包覆层9的第二树脂材料与在没有被第一包覆层8覆盖的端子零件5的第一筒部52的表面直接接触。第二包覆层9的外表面在相当于空隙部82的部分及其周围的部分平滑地连续。
在第二包覆层9将电线2的绝缘包覆层4的外周包覆的部位的长度方向中途部设置有凹入部92。凹入部92具有对截面为大致长方形的第二包覆层9将四个角部除去的形状。在凹入部92处,在电线2的径向内侧的部位没有配置构成第二包覆层9的第二树脂材料,而设置有绝缘包覆层4露出的包覆层露出部92a。具有这样的包覆层露出部92a的凹入部92是如后所述在通过使用模具的注射成型构成第二包覆层9时利用凸部形成的,所述凸部在模具的内侧突出地设置,并与电线2的绝缘包覆层4的表面抵接。
作为第二包覆层9的位于前端部的端缘的前端缘91成为将第一包覆层8的表面包覆的包覆端缘,在底面方向以外的整个区域、也就是相当于端子零件5的侧面5b、5b及上表面5c的区域整体将第一包覆层8的表面包覆而设置。在图示的形态中,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成为大致长方形中的相当于底面5a侧的长边缺损、且一对短边隔着一个长边而设置的形状。另外,在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的下端(-z侧的端部)与端子零件5的底面5a之间也可以存在空隙(例如前端缘91的高度方向的尺寸的1%以内),该空隙是如由于通过注射成型制造第二包覆层9时的成型收缩而引起的前端缘91的下端位置上升那样,由于制造上的理由等而不可避免地形成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采取在第一包覆层8的长度方向中途部形成有不被第一树脂材料包覆、而是端子零件5的金属材料露出的空隙部82的形态,但是不限于那样的空隙部82,只要凹部设置于第一包覆层8、且该凹部被第二包覆层9包覆即可。所谓凹部,是将端子零件5的金属材料的表面包覆的第一树脂材料的厚度比周围的部位薄的部位,第一树脂材料的厚度为零的情况相当于空隙部82。以下,关于空隙部82记载的各构成也同样能适用于利用比周围部位薄的第一树脂材料的层将端子零件5的金属材料的表面包覆的凹部。
(3-3)第一包覆层及第二包覆层的构成材料
构成第一包覆层8的第一树脂材料及构成第二包覆层9的第二树脂材料并不作特别限定,只要根据各自所要求的以防蚀性为首的特性、各自包覆的部位等适当选择即可。第一树脂材料和第二树脂材料无论相互相同还是不同都可以。但是,在相互不同的情况下,能够根据第一包覆层8和第二包覆层9分别包覆的部位等独立地选择具有合适物性的树脂材料,因此优选相互不同。另外,在第一树脂材料和第二树脂材料相互相同的情况下,第一包覆层8和第二包覆层9的界面能够通过膜结构的不连续性来识别,膜结构的不连续性由于通过注射成型形成两包覆层8、9时的树脂材料的凝结所涉及的条件的不同等的原因而产生。
从确保树脂包覆部7的防蚀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第一包覆层8及第二包覆层9分别对下层的材料示出高密合性。例如,如上述说明的那样,第一包覆层8在树脂包覆部7的前方侧(-y侧)的部位与端子零件5的表面接触而形成,第二包覆层9在前端缘91处与第一包覆层8接触,在树脂包覆部7的后方侧(+y侧)的部位与绝缘包覆层4接触而形成,在上述情况下,第一包覆层8对端子零件5的表面的粘接性、第二包覆层9对绝缘包覆层4的表面的粘接性、第二包覆层9对第一包覆层8的粘接性分别越高越好。例如,优选第一包覆层8对端子零件5示出比第二包覆层9高的粘接性(拉伸剪切粘接强度),且第二包覆层9对绝缘包覆层4示出比第一包覆层8高的粘接性。
具体地讲,优选构成端子零件5的金属材料与第一包覆层8之间的拉伸剪切粘接强度、及构成绝缘包覆层4的树脂材料与第二包覆层9之间的拉伸剪切粘接强度分别为1.0MPa以上。另外,优选第一包覆层8与第二包覆层9之间的拉伸剪切粘接强度为1.3MPa以上。作为赋予那些粘接强度的树脂材料的组合,能够例示第一包覆层8由以聚酯弹性体为首的热塑性弹性体构成、且第二包覆层9由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为首的聚酯树脂构成的方式。各包覆层8、9除了树脂材料之外也可以含有各种添加剂。
<带端子电线的制造方法>
为了制造如上述的带端子电线1,首先在电线2的末端连接端子零件5,制作具有如图7所示的电连接部6的连接结构。此时,预先将电线2的末端部的绝缘包覆层4除去使导体3露出,将露出该导体3的部分载置于端子零件5的底板面52a的上表面,将导体3的前方侧用第一筒部52紧固固定,并且将导体3的后方侧在第二筒部53紧固固定。
并且,在电连接部6的表面依次形成第一包覆层8及第二包覆层9。各包覆层8、9的形成能够通过使用模具的注射成型进行。
在形成第一包覆层8时使用的模具的内部预先设置作为定位部件的销P。销P从由上模和下模构成的模具中的上模的上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地设置。如图8所示,销P具有在与端子零件5的宽度方向(x方向)对应的方向上能够沿着将导体3紧固固定的端子零件5的第一筒部52的上表面(第一压接片52b、52b的外表面)的形状抵接于第一筒部52的形状和尺寸。具体地讲,如图7(b)及图8所示,在第一筒部52中,一对第一压接片52b、52b将在端子零件5的底板面52a载置的导体3的外周从宽度方向两侧包围,第一筒部52的上表面(+z侧的外表面)具有朝向比宽度方向(x方向)两端靠中央鼓出的曲面形状,大致中央部凹陷。并且,设置于模具的销P的下表面P1具有沿着该第一筒部52的上表面的曲面形状的形状。
在将已固定电线2的端子零件5配置于下模的预定位置后,以销P配置于端子零件5的第一筒部52的中途部的预定部位的方式配置上模。于是,销P与第一筒部52的上表面沿着曲面形状抵接。并且,端子零件5被销P朝向下模按压,端子零件5相对于上模及下模在宽度方向(x方向)及高度方向(z方向)定位。通过销P的下表面P1具有沿着第一筒部52的上表面的形状,从而即使在将端子零件5配置于下模的状态下在端子零件5的位置具有某种程度的偏移,在配置上模时也可校正该偏移。在将端子零件5定位于上模与下模之间的状态下,成为除了销P与端子零件5的第一筒部52抵接的部位之外,在端子零件5的底面5a以外的各表面与模具的内壁面之间设置有能够以预定厚度填充树脂材料的空隙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将成为第一包覆层8的第一树脂材料以具有流动性的状态注入到模具的腔中,然后使其固化。由此,能够得到如图4~6那样第一包覆层8将端子零件5的表面的预定部位包覆的状态。在模具的销P与端子零件5的第一筒部52的上表面抵接的部位没有配置第一树脂材料,而是形成空隙部82。
如此,针对形成有第一包覆层8的状态的带端子电线,进一步通过使用其他模具的注射成型形成第二包覆层9。此时,在模具中预先设置凸部,该凸部在带端子电线1中相当于导体3被绝缘包覆层4包覆的部位的位置朝向内侧突出,并预先使得凸部的顶部与绝缘包覆层4的外周抵接。另外,预先使得在电连接部6处端子零件5的底面5a与模具的内壁面抵接,并使得在端子零件5的底面5a与模具之间不产生树脂材料能侵入的空隙。成为除了端子零件5的底面5a的部位和相当于在模具设置有凸部的位置的部位之外,在带端子电线1与模具之间设置有能够以预定厚度填充树脂材料的空隙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将成为第二包覆层9的第二树脂材料以具有流动性的状态注入到模具的腔,然后使其固化。由此,能够得到如图1~3那样第二包覆层9将第一包覆层8及端子零件5、电线2的表面的预定部位包覆的状态。在模具的凸部与电线2的绝缘包覆层4抵接的部位形成具有包覆层露出部92a的凹入部92。
<带端子电线的特性>
(1)关于树脂包覆部的层叠结构及空隙部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电线1中,树脂包覆部7由第一包覆层8和第二包覆层9这两层构成,在第一包覆层8的长度方向中途部形成的空隙部82被第二包覆层9包覆。由此,将电线导体3和端子零件5电连接的电连接部6成为沿着长度方向在整个区域被树脂材料包覆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通过注射成型制作第一包覆层8时,作为定位部件设置于模具的销P与端子零件5的第一筒部52的表面抵接,由此形成空隙部82。如此,通过在利用销P将端子零件5定位于模具的状态下将第一树脂材料导入到模具内,形成第一包覆层8,从而能够以高位置精度形成第一包覆层8。在导入的树脂材料的流动性高的情况、注射压力高的情况下,通过销P的定位效果也可抑制端子零件5由于树脂材料的撞击而在模具内发生错位。其结果是,能够将预定厚度的第一包覆层8高精度地形成于端子零件5的表面的预定部位,所以在将第一包覆层8减薄的情况下,也不易发生端子零件5的表面在不期望的部位从第一包覆层8露出的情况。因此,能够将第一包覆层8设定得薄。
如此,以将第一包覆层8形成得薄为目的,在利用如销P那样的定位部件时,即使由于存在该定位部件的原因而产生如空隙部82那样不被第一包覆层8包覆的部位,也能够通过由第二包覆层9将该部位包覆,从而作为树脂包覆部7整体能够形成端子零件5、导体3不露出的连续的保护膜。其结果能够抑制盐水等腐蚀因子从空隙部82等不被第一包覆层8包覆的部位侵入到电连接部6,引起以异种金属间腐蚀为首的腐蚀。
通过使用如销P那样赋予空隙部82的定位部件进行定位,将第一包覆层8形成得较薄,从而作为将第二包覆层9加在一起的树脂包覆部7整体,能够将树脂材料的厚度抑制得小。其结果是,能够在带端子电线1中将被树脂包覆部7包覆的状态的电连接部6形成为小型,也能够将包括电连接部6的端子零件5收纳于小型的连接器壳体。
另外,如上所述,在树脂包覆层7中,不限于空隙部82,只要第一树脂材料的层比周围部位减薄的凹部形成于第一包覆层8、且被第二包覆层9包覆即可。例如,在第一树脂材料的注射成型时,第一树脂材料从周围部位绕到第一筒部52和模具的销P抵接的部位背后,由此能够形成由比周围部位薄的第一树脂材料的层将端子零件5的表面覆盖的凹部。另外,在销p不抵接于第一筒部52而与其接近的情况下,销p也能够对端子零件5发挥某种程度的定位效果。在该情况下,向相互接近的销p与第一筒部52之间的狭窄空隙供给的第一树脂材料形成较薄的层而构成凹部。从充分得到对端子零件5的定位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凹部的第一树脂材料的厚度较小,例如优选为与凹部邻接的部位的厚度的10%以下。通过用第二包覆层9将第一树脂材料的层比周围部位减薄而成的凹部包覆,从而能够抑制由于第一树脂材料的薄度的原因,腐蚀因子从凹部侵入而引起腐蚀。
树脂包覆部7的厚度只要根据所要求的防蚀性能、使用的连接器壳体的尺寸等适当选择即可。例如,当将作为树脂包覆部7整体的厚度设为0.1mm以上时,即使有制造误差等的影响,也可避免电连接部6露出,容易确保充分的防蚀性能。另一方面,当将作为树脂包覆部7整体的厚度设为0.2mm以下时,容易将被树脂包覆部7包覆的状态的电连接部6充分地形成为小型。另外,适合用作第一包覆层8的金属材料的密合性高的树脂材料多数流动性良好,适合成型为薄壁,特别是通过将第一包覆层8形成得薄,容易减小作为树脂包覆部7整体的厚度。作为第一包覆层8和第二包覆层9的厚度比率,能够例示第一包覆层:第二包覆层为1:1~1:2的范围。另外,当在与端子零件5的表面接触地设置的第一包覆层8的中途部所形成的空隙部82的整个区域被设置于比第一包覆层8靠外侧的第二包覆层9包覆时,也可以在第一包覆层8与第二包覆层9之间、或者第二包覆层9的外侧设置有由其他的树脂材料构成的层。但是,从将树脂包覆部7的厚度抑制得小的观点出发,优选树脂包覆部7仅由第一包覆层8和第二包覆层9构成。
在第一包覆层8中设置空隙部82的位置及数量并不作特别限定。在上述说明的带端子电线1中,假设将端子零件5在第一筒部52中用销P定位,在第一包覆层8将第一筒部52包覆的部位设置有空隙部82,但是,通过这样在与以第一筒部52为首的筒部对应的位置上利用销P进行定位,能够高精度地达成将第一包覆层8成型时的定位。通常,在带端子电线1中,从端子零件5与电线2的导体3之间的电连接的管理等的观点出发,在如图7那样将电线2连接到端子零件5的状态下,包括第一筒部52的筒部是将作为其他部件的电线2与端子零件5连接的部位,所以在应由第一包覆层8包覆的区域中,与其他部位相比,制造公差减小。如此,通过用销P按压制造公差小且形状、尺寸被精密地管理的部位进行定位,从而与在其他部位进行定位的情况相比,能够达成高定位精度,能够在包括电连接部6的端子零件5的表面的需要防蚀的部位高精度地形成第一包覆层8。
在筒部中的连接导体3的第一筒部52中,制造公差尤其减小,通过在与第一筒部52对应的位置上利用销P进行固定,能够特别高精度地形成第一包覆层8。而且,第一筒部52的上表面具有朝向比宽度方向两端靠中央鼓出的曲面形状,大致中央部凹陷。通过沿着该曲面形状的销P抵接于第一筒部52,在具有流动性的树脂材料撞击端子零件5时也容易阻止端子零件5向x方向及z方向摆动。另外,第一筒部52在应由第一包覆层8包覆的区域中位于长度方向的中间,通过用销P控制该位置,从而即使仅有一个部位的销P,也能够有效地进行端子零件5整体的定位。通过将空隙部82控制在一个部位,从而容易将树脂包覆部7的防蚀性维持得高。
另外,第一包覆层8可高精度地成型,如果使需要包覆的端子零件5的表面不露出而能够对其进行包覆时,关于第二包覆层9,不要求成型时的定位精度象第一包覆层8那样高。因此,在形成第二包覆层9时,即使不使用如上述销P那样在端子零件5的位置将带端子电线1定位的部件,也能够形成得薄。当预先在比端子零件5靠后方的、导体3被绝缘包覆层4包覆的部位进行定位时,能够充分高精度地形成第二包覆层9。如上所述,为了进行那样的定位而利用设置于模具的凸部所形成的结构是具有包覆层露出部92a的凹入部92。凹入部92在所制造的带端子电线1中也具有如下效果:在作用使电线2弯曲的方向的力时,使树脂包覆部7容易追随该弯曲。
只要第一包覆层8设置于将端子零件5的至少一部分包覆的区域,在沿着长度方向的中途部具有空隙部82,并且第二包覆层9将包括设置有空隙部82的部位在内的第一包覆层8的至少一部分包覆,则第一包覆层8及第二包覆层9的具体的配置及形状并不作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电线1中,第二包覆层9不包覆相当于端子零件5的底面5a的区域,第一包覆层8也除了从侧面5b、5b绕到背后的由第一树脂材料形成的保护膜之外,不形成于端子零件5的底面5a。如此,通过至少在将端子零件5包覆的部位,在底面5a的外侧不设置树脂层、或者仅较薄地设置,从而在将端子零件5***到连接器壳体时,能够减小端子零件5的底面5a与连接器壳体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端子零件5向连接器壳体***变得容易。另外,在达成高防蚀性能重要的电连接部6的上方(+x侧)容易确保形成较厚树脂层的余裕。但是,在连接器壳体与端子零件5之间的余裕比较大的情况、也想要对端子零件5的底面5a赋予防蚀性的情况等下,也可以设为在底面方向也设置第一包覆层8及第二包覆层9的构成。
(2)关于第二包覆层的前端缘
如上所述,第二包覆层9只要将包括设置有空隙部82的部位在内的第一包覆层8的至少一部分包覆,无论具有什么样的形状都可以,但是优选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如在上述对本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电线1说明的那样,在底面方向以外的整个区域形成为将第一包覆层8包覆的包覆端缘。也就是说,在通过第二包覆层9的最前部并与带端子电线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截面(xz平面)中,第二包覆层9的端缘以将第一包覆层8包覆的状态形成于底面方向以外的整个区域,优选如图9中例示的形态那样,在底面方向以外的区域不具有如下退避端缘91b:退避端缘91b不包含于通过第二包覆层9的最前部且与带端子电线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截面(xz平面),向后方(+y方向)退避。
通过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在遍及底面方向以外的整个区域的宽广区域中设置为将第一包覆层8包覆的包覆端缘,从而能够抑制第二包覆层9从第一包覆层8剥离。其结果不易发生如下情况:由于第二包覆层9剥离,腐蚀因子从第一包覆层8与第二包覆层9之间侵入,从而树脂包覆部7的防蚀性能降低。另外,因为第一包覆层8与第二包覆层9之间的粘接变得牢固,所以即使施加如将电线2从被树脂包覆部7包覆的端子零件5拔出的力,也不易在第一包覆层8与第二包覆层9之间发生剥离,容易承受住伴随第一包覆层8与第二包覆层9之间的剥离的拔出。
当在第一包覆层8的外侧通过注射成型形成第二包覆层9时,将具有流动性的状态的第二树脂材料导入到模具内后,在第二树脂材料固化时,容易发生成型收缩。如在后面的实施例中示出的那样,如图1~3所示,在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a设置于底面方向以外的整个区域的情况下,前端缘91的成型收缩在将第一包覆层8压缩的方向、也就是利用第二包覆层9将第一包覆层8朝向端子零件5按压的方向发生。通过该压缩方向的收缩,第二包覆层9对第一包覆层8的密合性提高。与此相对,如图9所示,在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a没有设置于底面方向以外的整个区域而具有退避端缘91b的情况下,在前端缘91a、及作为将前端缘91a和退避端缘91b连接的沿着长度方向(y方向)的端缘的长边端缘91c处,成型收缩容易在从第一包覆层8剥离的方向、也就是第二包覆层9从第一包覆层8的面离开的方向发生。通过该剥离方向的收缩,第二包覆层9对第一包覆层8的密合性降低。如此由于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的形状引起的收缩方向的差异能够按如下进行说明。
通常,树脂材料的成型收缩朝向材料的厚度较大的部分发生。在图1~3、图9的带端子电线1、1’的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91a附近的区域中,那样的成型收缩朝向长度方向后方(+y方向)发生。另一方面,成型为筒状的树脂材料以将筒形状紧固的方式朝向筒形状的内侧发生。因此,如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将端子零件5的底面方向以外的整个区域包覆的图1~3的带端子电线1的情况那样,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及附近的部位具有接近方筒的形状,从而朝向方筒形状的内侧发生的收缩的效果变大,在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处,在将下层的第一包覆层8压缩的方向容易作用成型收缩。另一方面,如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a仅将上表面方向(+z方向)和宽度方向(±x方向)的一部分包覆而形成的图9的带端子电线1’的情况那样,在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a及附近的部位具有不接近方筒的形状的情况下,朝向材料的厚度大的长度方向后方(+y方向)发生的收缩的效果变大,在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a、退避端缘91b、长边端缘91c处,在从下层的第一包覆层8剥离的方向容易作用成型收缩。
如此,如图1~3所示,优选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至少在底面方向以外的整个区域中设置为将第一包覆层8包覆的包覆端缘。在图示的形态下,端子零件5具有平坦的底板面52a,第一包覆层8的前方部分中被第二包覆层9包覆的部分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的块形状的区域。因此,关于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的形状,所谓“底面方向以外的整个区域”是指在大致长方形的四边中除端子零件5的底面5a侧(-z侧)的一个长边之外的三边的整个区域。但是,在端子零件5不具有平坦的底板面52a的情况、第一包覆层8的该部位不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的情况等下,只要至少将面向除作为与导体3配置于端子零件5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底面方向(大致为法线以-z方向中心朝向±20°以内的方向)之外的整个方向的第一包覆层8的外表面包覆而设置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即可。
当作为包覆端缘的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至少设置于底面方向以外的整个区域时,如上所述,与不设置于底面方向以外的整个区域的情况比较,能够享有抑制第二包覆层9从第一包覆层8剥离的效果,关于底面方向,无论设置还是不设置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作为将第一包覆层8包覆的包覆端缘都可以。从缩短端子零件5的底面5a与连接器壳体之间的距离的观点等出发,如图1~3及图9所示,在作为包覆端缘的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91a不设置于底面方向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由于在除底面5a之外的整个区域不设置作为包覆端缘的前端缘91a而引起的第二包覆层9向剥离方向的成型收缩变得显著,所以如图1~3那样,通过在除底面5a之外的整个区域预先设置作为包覆端缘的前端缘91而带来的抑制剥离的效果相对地变大。
另一方面,从加强防蚀性等的观点出发,在端子零件5的底面5a也形成第一包覆层8及第二包覆层9的情况下,与如图1~3及图9那样在底面5a不形成那些包覆层8、9的情况相比,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接近筒形状,所以在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处不易发生向剥离方向的成型收缩,反之容易发生向压缩方向的成型收缩。在该情况下,由于是否将作为包覆端缘的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设置于除底面方向之外的整个区域而引起的成型收缩的方向及程度的差异变小。
另外,作为包覆端缘的前端缘91的部位的第二包覆层9的厚度遍及除底面方向之外的整个区域具有越高的均匀性,在各方向上越容易发生向压缩方向的成型收缩。而且,被前端缘91包围的区域的面积越小,越容易发生向压缩方向的成型收缩。例如,优选前端缘91的上方的边(图1中的边A2)的位置位于比第二包覆层9整体的高度方向(z方向)的中央位置靠下方(-z侧)。前端缘91向压缩方向成型收缩的量、也就是前端缘91以比其靠后方的第二包覆层9的面的位置为基准向第一包覆层8侧变形的量优选较大。例如,能够例示设为前端缘91的第二包覆层9的厚度的10%以上的方式。成型收缩的量及方向除了在上述说明的以前端缘91为首的第二包覆层9的具体形状之外,还能够根据第二包覆层9的材质、注射成型时的诸条件(树脂材料及模具的温度、注射压力等)而变化。
在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处,成型收缩的方向及程度能够如后述的实施例那样使用基于树脂流动解析的计算机模拟来估算。或者,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等进行实测。优选在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的整个区域中发生压缩方向的成型收缩,但是只要如后面的实施例那样在前端缘91的相互分离的三个部位以上能够确认发生压缩方向的成型收缩即可。
当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至少在底面方向以外的全部区域成为将第一包覆层8包覆的包覆端缘时,无论如图1~3的形态那样第一包覆层8的面在比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靠前方(-y侧)露出,还是第一包覆层8的前端缘81的位置与第二包覆层9的前端缘91的位置大致一致,都可得到抑制第二包覆层9剥离的效果。另外,在图1~3所示的形态中,没有假设第二包覆层9设置到比第一包覆层8靠后方(+y侧)、且第二包覆层9的后端缘将第一包覆层8包覆的形态,但是在第一包覆层8设置到比第二包覆层9的后端缘靠后方、或者设置到与第二包覆层9的后端缘大致一致的位置的情况下,关于第二包覆层9的后端缘,也通过在底面方向以外的全部区域设置为将第一包覆层8包覆的包覆端缘,从而可得到抑制第二包覆层9剥离的效果。
[线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束由包括上述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电线1(1’)的多根电线构成。可以为构成线束的电线全部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电线1(1’),而且也可以为仅其一部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电线1(1’)。
图11中示出线束的一例。线束10具有从主线束部11的顶端部分支出三个分支线束部12的构成。在主线束部11中,多条带端子电线捆成束。那些带端子电线分成三个组,各个组在各分支线束部12处捆成束。在主线束部11及分支线束部12,使用胶带14将多条带端子电线捆成束,并且保持弯曲形状。在主线束部11的基端部和各分支线束部12的顶端部设置有连接器13。连接器13收纳安装于各带端子电线的末端的端子零件。
构成上述线束10的多条带端子电线中至少一条由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带端子电线1(1’)构成。该带端子电线1(1’)的端子零件5、及被树脂包覆部7包覆的电连接部6收纳于连接器壳体,构成连接器13。
实施例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另外,本发明并不通过以下实施例进行限定。
<试验方法>
通过计算机模拟,调查第二包覆层的前端缘的形状对成型收缩的影响。模拟使用基于有限单元法的树脂流动解析(软件:Autodesk Moldflow Insight)。
具体地讲,作为模型1,采用具有图1~3所示的第二包覆层的形状的树脂层。在此,树脂层的前端缘遍及除底面方向之外的全部区域而设置。前端缘的树脂层的厚度设为0.4mm。
另一方面,作为模型2,采用具有图9所示的第二包覆层的形状的树脂层。在此,树脂层的前端缘仅设置于上表面方向整个区域和侧面方向的上侧的一部分区域。前端缘及退避端缘、长边端缘的树脂层的厚度设为0.5mm。
在模拟时,假设使用PBT作为树脂的情况,设定树脂的物性所涉及的各种参数。另外,将模具表面温度设为60℃,将树脂温度设为260℃。
对通过模拟得到的各模型的树脂层的形状进行解析,对各模型求出以下所示的三个部位的成型收缩的方向和收缩量。
■模型1(参照图1)
解析部位A1:前端缘的-x侧的边
解析部位A2:前端缘的+z侧的边
解析部位A3:前端缘的+x侧的边
(解析部位A1和解析部位A3隔着解析部位A2对称地配置)
■模型2(参照图9)
解析部位B1:-x侧的长边端缘
解析部位B2:前端缘的+z侧的边
解析部位B3:+x侧的长边端缘
(解析部位B1和解析部位B3隔着解析部位B2对称地配置)
<试验结果>
图10中示出通过上述模拟得到的、模型1、2的各解析部位的成型收缩量的分布。横轴表示沿着各个解析部位的边的位置。纵轴表示成型收缩的方向和量,+侧表示将下层的第一包覆层压缩的方向,-侧表示从下层的第一包覆层剥离的方向。
根据图10,在模型2中,在哪个解析部位都发生剥离方向的成型收缩。与此相对,在模型1中,在哪个解析部位都发生压缩方向的成型收缩。由此可知如下:通过如模型1那样将作为包覆第一包覆层的包覆端缘的第二包覆层的前端缘设置于底面方向以外的全部区域,从而第二包覆层在将第一包覆层压缩的方向发生成型收缩,第二包覆层容易与第一包覆层密合。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完全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在第一包覆层的长度方向中途部设置的空隙部包覆的第二包覆层为至少在底面方向以外的全部区域具有作为将第一包覆层包覆的包覆端缘的前端缘的构成。但是,关于在第一包覆层不设置以空隙部为首的凹部的情况,也以在将第一包覆层和第二包覆层层叠而构成树脂包覆部时抑制腐蚀因子从第一包覆层和第二包覆层的界面侵入,并确保树脂包覆部的防蚀性能为课题,通过将第一包覆层包覆的第二包覆层为至少在底面方向以外的全部区域具有作为上述包覆端缘的前端缘的构成,从而能够解决上述课题。
附图标记说明
1、1’ 带端子电线
2 电线
3 导体
4 绝缘包覆层
5 端子零件
5a (端子零件的)底面
5b (端子零件的)侧面
5c 端子零件的上表面
51 连接部
52 第一筒部(筒部)
52a 底板面
52b 第一压接片
53 第二筒部(筒部)
6 电连接部
7 树脂包覆部
8 第一包覆层
82 空隙部(凹部)
9 第二包覆层
91、91a (第二包覆层的)前端缘
91b (第二包覆层的)退避端缘
91c (第二包覆层的)长边端缘
92 凹入部

Claims (8)

1.一种带端子电线,端子零件和用绝缘包覆层将导体的外周包覆的电线在电连接部电连接,具有由树脂材料构成并将所述电连接部包覆的树脂包覆部,所述带端子电线的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包覆部具有第一包覆层和第二包覆层,所述第一包覆层与所述端子零件的表面接触地设置于将所述端子零件的至少一部分包覆的区域,所述第二包覆层将所述第一包覆层的至少一部分包覆,
所述第一包覆层具有凹部,所述凹部由所述第二包覆层包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端子电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是构成所述第一包覆层的树脂材料没有将所述端子零件的表面包覆的空隙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端子电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零件具有能压接所述电线的筒部,
所述凹部设置于与所述筒部对应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端子电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包覆层在沿着所述带端子电线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具有将所述第一包覆层包覆的包覆端缘,
在与所述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将与所述导体配置于所述端子零件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的方向作为底面方向,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包覆端缘至少设置于所述底面方向以外的整个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端子电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覆层对所述端子零件的表面的粘接性比所述第二包覆层对所述端子零件的表面的粘接性高,
所述包覆端缘沿着所述带端子电线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二包覆层的前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带端子电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包覆层在所述包覆端缘发生将所述第一包覆层压缩的方向的收缩。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端子电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包覆层至少在将所述端子零件包覆的部位不设置于所述底面方向。
8.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端子电线。
CN201880065628.6A 2017-10-25 2018-10-18 带端子电线及线束 Active CN1113449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05924 2017-10-25
JP2017205924 2017-10-25
PCT/JP2018/038775 WO2019082780A1 (ja) 2017-10-25 2018-10-18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44905A true CN111344905A (zh) 2020-06-26
CN111344905B CN111344905B (zh) 2021-06-18

Family

ID=66246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5628.6A Active CN111344905B (zh) 2017-10-25 2018-10-18 带端子电线及线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52720B2 (zh)
JP (1) JP6856137B2 (zh)
CN (1) CN111344905B (zh)
WO (1) WO20190827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91009B2 (ja) * 2020-05-19 2022-06-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及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6273A (en) * 1990-07-13 1994-07-0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Electric connection terminal
JP2003115353A (ja) * 2001-08-01 2003-04-18 Yukita Electric Wire Co Ltd 防水コネクタ
JP2012124100A (ja) * 2010-12-10 2012-06-2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付電線
WO2012115071A1 (ja) * 2011-02-21 2012-08-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自動車用端子圧着電線
JP2013235716A (ja) * 2012-05-09 2013-11-21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付電線
JP5510742B2 (ja) * 2010-08-06 2014-06-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金具、端子金具付き電線、連鎖端子及び端子金具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JP2014203725A (ja) * 2013-04-08 2014-10-2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付電線
JP2015037007A (ja) * 2013-08-12 2015-02-2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4662739A (zh) * 2012-07-31 2015-05-2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装接有压接端子的铝电线
EP2874240A4 (en) * 2012-07-12 2016-03-16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JP2016126981A (ja) * 2015-01-08 2016-07-1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防水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CN107039871A (zh) * 2015-12-22 2017-08-1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于制造带有电线的端子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97447A (ja) 2002-04-05 2003-10-17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接続端子装置
JP2012089431A (ja) 2010-10-22 2012-05-1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自動車用端子圧着電線
JP5710996B2 (ja) * 2011-02-04 2015-04-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と端子の接続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174449A (ja) 2011-02-21 2012-09-1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自動車用端子圧着電線
JP5708532B2 (ja) 2012-03-08 2015-04-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付電線
JP6118301B2 (ja) 2014-10-21 2017-04-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金型装置
JP2017195137A (ja) 2016-04-22 2017-10-2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付き被覆電線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CN111201674B (zh) * 2017-10-25 2021-09-1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带端子电线和线束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6273A (en) * 1990-07-13 1994-07-0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Electric connection terminal
JP2003115353A (ja) * 2001-08-01 2003-04-18 Yukita Electric Wire Co Ltd 防水コネクタ
JP5510742B2 (ja) * 2010-08-06 2014-06-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金具、端子金具付き電線、連鎖端子及び端子金具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JP2012124100A (ja) * 2010-12-10 2012-06-2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付電線
WO2012115071A1 (ja) * 2011-02-21 2012-08-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自動車用端子圧着電線
JP2013235716A (ja) * 2012-05-09 2013-11-21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付電線
EP2874240A4 (en) * 2012-07-12 2016-03-16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CONNECTOR
CN104662739A (zh) * 2012-07-31 2015-05-2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装接有压接端子的铝电线
JP2014203725A (ja) * 2013-04-08 2014-10-2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付電線
JP2015037007A (ja) * 2013-08-12 2015-02-2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6126981A (ja) * 2015-01-08 2016-07-1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防水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CN107039871A (zh) * 2015-12-22 2017-08-1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于制造带有电线的端子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56137B2 (ja) 2021-04-07
US11152720B2 (en) 2021-10-19
CN111344905B (zh) 2021-06-18
WO2019082780A1 (ja) 2019-05-02
US20200266557A1 (en) 2020-08-20
JPWO2019082780A1 (ja) 2020-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88769B (zh) 端子压接构造以及带电缆的连接器
JP5965751B2 (ja)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コネクタ端子の止水方法
US9647382B2 (en) Connector terminal having a two-part waterproof case
US9368902B2 (en) Connector
US8011976B2 (en) Waterproof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EP2555328A1 (en) Crimping terminal, connect structure body, and connector
US9722349B2 (en) Wire harness
WO2013151185A1 (en) Terminal-attached electric wire
KR101833659B1 (ko) 와이어 하니스, 피복 도선과 단자의 접속 방법 및 와이어 하니스 구조체
JP2013008610A (ja) 端子付電線
WO2019082782A1 (ja)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GB2517637A (en) Connector
WO2017010240A1 (ja) モールド部付電線及びモールド部付電線製造方法
KR20140131506A (ko) 피복 전선의 단자 접속 구조, 와이어 하니스 및 피복 전선의 단자 접속 방법
CN111344905B (zh) 带端子电线及线束
CN109149165B (zh) 带端子的电线以及线束
JP2016001590A (ja) 電線接続構造体および電線接続方法
CN110707445B (zh) 带端子的电线
CN105489288A (zh) 扁平电缆以及扁平电缆的制造方法
JP5846981B2 (ja) 接続端子、接続構造体、及び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7145696B2 (ja)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19082781A1 (ja)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2013214476A (ja) 端子付き電線
JP7342053B2 (ja) 端子付き電線
CN115117675A (zh) 带端子的电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