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16919B - 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16919B
CN111316919B CN202010321022.3A CN202010321022A CN111316919B CN 111316919 B CN111316919 B CN 111316919B CN 202010321022 A CN202010321022 A CN 202010321022A CN 111316919 B CN111316919 B CN 1113169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e
seeds
cinnamomum camphora
rooting
bu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210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16919A (zh
Inventor
项艳
何婷
王瑞佳
王雅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filed Critical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Priority to CN20201032102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169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16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6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16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69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4/00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therefor
    • A01H4/008Methods for regeneration to complete p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4/00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4/00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therefor
    • A01H4/001Culture apparatus for tissue cultur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先对香樟种子进行消毒,并使消毒后种子萌发以获得香樟无菌苗;接着,以所述香樟无菌苗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并经过“芽的诱导”、“芽的增殖”、“芽的生根”步骤建立相应的香樟组织培养方法;其中,所述“芽的增殖”步骤中使用的“增殖培养基”以及“芽的生根”步骤中使用的“生根培养基”中均分别添加活性炭作为附加成分。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在部分培养基中添加了活性炭以吸收代谢物质,使得组培苗的增值系数提高、褐化率降低、生根率提高,从而提高香樟组织培养的再生效率;(2)选择对种子消毒,有效避免“消毒过程”对后续试验中所需材料幼嫩茎段造成的损伤。

Description

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香樟(Cinnamomum caphora),樟科樟属,树形雄伟壮观,主干高大挺拔,四季常绿,冠大浓荫,枝叶秀丽而有香气,是我国南方城市非常优美优良的行道树,也是风景园林中形成植物造园景观不可缺少的树种之一。
目前,香樟主要采用三种方式育苗。一是实生育苗,这是当前香樟苗木培育的主要方式;但实生育苗存在季节性强、难以保留优良性状等缺点。二是扦插育苗,但需要较多采穗母株,同时扦插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生根效果不稳定;三是组培技术,这是最适用于母本材料有限时进行快速扩繁的技术。
然而,香樟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由于自身生长累积了各种代谢物质,植物自身常会出现增殖系数低、不易生根、褐化率高等现象,因此,香樟植株的正常生长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植株再生效率得不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有效提高香樟的增殖系数、降低芽苗的褐化率以及提高植株的生根率来大大提高香樟植株的再生效率。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先对香樟种子进行消毒,并使消毒后种子萌发以获得香樟无菌苗;接着,以所述香樟无菌苗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并经过“芽的诱导”、“芽的增殖”、“芽的生根”步骤建立相应的香樟组织培养方法;其中,所述“芽的增殖”步骤中使用的“增殖培养基”以及“芽的生根”步骤中使用的“生根培养基”中均分别添加活性炭作为附加成分。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之一,建立的所述香樟组织培养方法的具体如下:
(1)外植体的获得与消毒: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选取颗粒饱满的香樟种子,将其浸泡到无菌水3-5 h,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利用75%酒精漂洗10-20 s,重复2-4次,接着用1 %次氯酸钠浸泡5 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4-6 次;冲洗完毕,用无菌吸水纸将种子上的水分吸干备用;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4
将吸干水分的香樟种子接种至无菌苗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以获得香樟无菌苗;其中,所述无菌苗培养基的配方为:MS,pH 5.8;
(2)芽的诱导:
将培养25-35天的香樟无菌苗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并切成0.5-0.6 cm大小;接着,再将其接种于含诱导培养基的培养瓶中进行不定芽的诱导;其中,所述诱导培养基的配方为:MS+1 mg/L 6-BA+0.1 mg/L NAA,pH 5.8;
(3)芽的增殖:
将步骤(2)得到的新芽分割成单株,并分别接种至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其中,所述增殖培养基的配方为:MS+3 mg/L 6-BA+0.5 mg/L NAA+2g/L活性炭,pH 5.8;
(4)芽的生根:
当香樟芽苗长至3 cm高时,将其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其中,所述生根培养的配方为:1/2 MS+0.5 mg/L IBA+0.3 mg/L NAA+2 g/L活性炭,pH 5.8。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之一,所述步骤(1)中,选取颗粒饱满的香樟种子,将其浸泡到无菌水4 h,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利用75%酒精漂洗15 s,重复3次,接着用1 %次氯酸钠浸泡5 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 5 次;冲洗完毕,用无菌吸水纸将种子上的水分吸干备用。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之一,所述香樟种子选自生长健壮、干形通直、树冠端正、无病虫害、处于壮龄,且耐水淹的优良单株的香樟植株。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之一,所述步骤(1)中,将吸干水分的香樟种子接种至含无菌苗培养基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每瓶接种2粒种子,3周后观察,共接50瓶,重复三次试验,并统计香樟种子发芽率及其污染率。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之一,所述步骤(2)中,将培养30天的香樟无菌苗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并切成0.55 cm大小;接着,再将其接种于含诱导培养基的培养瓶中进行不定芽的诱导。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之一,所述步骤(1)、步骤(2)、步骤(3)和步骤(4)中,无菌苗培养、芽的诱导培养、芽的增殖培养与芽的生根培养的具体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5±1)℃,光照时间14-16 h/d,光照强度1500- 2000 Lx。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之一,所述香樟组织培养方法中“芽的生根”步骤后还包括“炼苗移栽”步骤:
通过逐步开盖的方式将“芽的生根”步骤获得的试管苗放置在无菌组培室内驯化一周,并将无菌水倒入相应培养瓶中以保持水分;一周过后,将试管苗取出,并用流水将附着在试管苗根部的培养基清洗干净,接着将其移栽于灭菌处理好的培养基质中;放其置于室内,浇透水,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其周围,定期浇水,并保证一周后减少浇水次数;4 d后将塑料薄膜移开至完全拆除,7 d后移出培养室,使其于自然光下进行生长;其中,所述培养基质的组成为黑土:珍珠岩=1:3。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在“增殖培养基”与“生根培养基”中均分别添加活性炭,活性炭能够吸收香樟在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代谢物质,从而更好地改善组培苗的生长环境,使得组培苗的增值系数提高、褐化率降低、生根率提高;基于此,本发明可进一步的提高香樟组织培养的再生效率,更大量高效的获得香樟组培苗,满足市场需求;
(2)本发明在香樟外植体的消毒方式上进行了改进,本发明外植体“香樟茎段”的获得方式为“先对香樟种子进行消毒,再使消毒后种子萌发以获得香樟无菌苗,接着以所述香樟无菌苗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相比直接对“香樟幼嫩茎段”进行消毒的方式,本发明可有效避免直接消毒对后续试验中所需材料幼嫩茎段造成的损伤,从而提高试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3中香樟单个芽苗的生长增殖状态图;
图2是实施例3中香樟组培苗的整体生长状态图;
图3是实施例3中香樟组培苗的根部展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先对香樟种子进行消毒,并使消毒后种子萌发以获得香樟无菌苗;接着,以香樟无菌苗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并经过“芽的诱导”、“芽的增殖”、“芽的生根”、“炼苗移栽”步骤建立相应的香樟组织培养方法。其中,“芽的增殖”步骤中使用的“增殖培养基”以及“芽的生根”步骤中使用的“生根培养基”中均分别添加活性炭作为附加成分。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法建立的香樟组织培养方法具体如下:
(1)外植体的获得与消毒:
Figure 286495DEST_PATH_IMAGE002
挑选生长健壮、干形通直、树冠端正、无病虫害、处于壮龄,且耐水淹的优良单株的香樟植株;选取颗粒饱满的香樟种子,将其浸泡到无菌水3 h,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利用75%酒精漂洗10 s,重复2次,接着用1 %次氯酸钠浸泡5 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4次;冲洗完毕,用无菌吸水纸将种子上的水分吸干备用;
Figure 734794DEST_PATH_IMAGE004
将吸干水分的香樟种子接种至含无菌苗培养基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以获得香樟无菌苗,每瓶接种2粒种子,3周后观察,共接50瓶,重复三次试验,并统计香樟种子发芽率及其污染率;其中,无菌苗培养基的配方为:MS,pH 5.8;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4℃,光照时间14 h/d,光照强度1500 Lx;种子污染率(%)=(污染种子数/接种种子总数)×100%;种子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接种的种子总数)×100%。
(2)芽的诱导:
将培养25天的香樟无菌苗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并切成0.5 cm大小;接着,再将其接种于含诱导培养基的培养瓶中进行不定芽的诱导培养;其中,诱导培养基的配方为:MS+1 mg/L 6-BA+0.1 mg/L NAA,pH 5.8;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4℃,光照时间14 h/d,光照强度1500 Lx。
(3)芽的增殖:
将步骤(2)得到的新芽分割成单株,并分别接种至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其中,增殖培养基的配方为:MS+3 mg/L 6-BA+0.5 mg/L NAA+2g/L活性炭,pH 5.8;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4℃,光照时间14 h/d,光照强度1500 Lx。
(4)芽的生根:
当香樟芽苗长至3 cm高时,将其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其中,生根培养的配方为:1/2 MS+0.5 mg/L IBA+0.3 mg/L NAA+2 g/L活性炭,pH 5.8;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4℃,光照时间14 h/d,光照强度1500 Lx。
(5)炼苗移栽:
通过逐步开盖的方式将“芽的生根”步骤获得的试管苗放置在无菌组培室内驯化一周,并将无菌水倒入相应培养瓶中以保持水分;一周过后,将试管苗取出,并用流水将附着在试管苗根部的培养基清洗干净,接着将其移栽于灭菌处理好的培养基质中;放其置于室内,浇透水,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其周围,定期浇水,并保证一周后减少浇水次数;4 d后将塑料薄膜移开至完全拆除,7 d后移出培养室,使其于自然光下进行生长;其中,培养基质的具体组成为黑土:珍珠岩=1:3。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先对香樟种子进行消毒,并使消毒后种子萌发以获得香樟无菌苗;接着,以香樟无菌苗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并经过“芽的诱导”、“芽的增殖”、“芽的生根”、“炼苗移栽”步骤建立相应的香樟组织培养方法。其中,“芽的增殖”步骤中使用的“增殖培养基”以及“芽的生根”步骤中使用的“生根培养基”中均分别添加活性炭作为附加成分。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法建立的香樟组织培养方法具体如下:
(1)外植体的获得与消毒:
Figure 921056DEST_PATH_IMAGE002
挑选生长健壮、干形通直、树冠端正、无病虫害、处于壮龄,且耐水淹的优良单株的香樟植株;选取颗粒饱满的香樟种子,将其浸泡到无菌水3-5 h,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利用75%酒精漂洗20 s,重复4次,接着用1 %次氯酸钠浸泡5 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6次;冲洗完毕,用无菌吸水纸将种子上的水分吸干备用;
Figure 847424DEST_PATH_IMAGE004
将吸干水分的香樟种子接种至含无菌苗培养基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以获得香樟无菌苗,每瓶接种2粒种子,3周后观察,共接50瓶,重复三次试验,并统计香樟种子发芽率及其污染率;其中,无菌苗培养基的配方为:MS,pH 5.8;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6℃,光照时间16 h/d,光照强度2000 Lx;种子污染率(%)=(污染种子数/接种种子总数)×100%;种子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接种的种子总数)×100%。
(2)芽的诱导:
将培养35天的香樟无菌苗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并切成0.6 cm大小;接着,再将其接种于含诱导培养基的培养瓶中进行不定芽的诱导培养;其中,诱导培养基的配方为:MS+1 mg/L 6-BA+0.1 mg/L NAA,pH 5.8;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6℃,光照时间16 h/d,光照强度2000 Lx。
(3)芽的增殖:
将步骤(2)得到的新芽分割成单株,并分别接种至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其中,增殖培养基的配方为:MS+3 mg/L 6-BA+0.5 mg/L NAA+2g/L活性炭,pH 5.8;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6℃,光照时间16 h/d,光照强度2000 Lx。
(4)芽的生根:
当香樟芽苗长至3 cm高时,将其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其中,生根培养的配方为:1/2 MS+0.5 mg/L IBA+0.3 mg/L NAA+2 g/L活性炭,pH 5.8;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6℃,光照时间16 h/d,光照强度2000 Lx。
(5)炼苗移栽:
通过逐步开盖的方式将“芽的生根”步骤获得的试管苗放置在无菌组培室内驯化一周,并将无菌水倒入相应培养瓶中以保持水分;一周过后,将试管苗取出,并用流水将附着在试管苗根部的培养基清洗干净,接着将其移栽于灭菌处理好的培养基质中;放其置于室内,浇透水,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其周围,定期浇水,并保证一周后减少浇水次数;4 d后将塑料薄膜移开至完全拆除,7 d后移出培养室,使其于自然光下进行生长;其中,培养基质的具体组成为黑土:珍珠岩=1:3。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先对香樟种子进行消毒,并使消毒后种子萌发以获得香樟无菌苗;接着,以香樟无菌苗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并经过“芽的诱导”、“芽的增殖”、“芽的生根”、“炼苗移栽”步骤建立相应的香樟组织培养方法。其中,“芽的增殖”步骤中使用的“增殖培养基”以及“芽的生根”步骤中使用的“生根培养基”中均分别添加活性炭作为附加成分。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法建立的香樟组织培养方法具体如下:
(1)外植体的获得与消毒:
Figure 317588DEST_PATH_IMAGE002
挑选生长健壮、干形通直、树冠端正、无病虫害、处于壮龄,且耐水淹的优良单株的香樟植株;选取颗粒饱满的香樟种子,将其浸泡到无菌水4 h,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利用75%酒精漂洗15 s,重复3次,接着用1 %次氯酸钠浸泡5 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冲洗完毕,用无菌吸水纸将种子上的水分吸干备用;
Figure 671209DEST_PATH_IMAGE004
将吸干水分的香樟种子接种至含无菌苗培养基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以获得香樟无菌苗,每瓶接种2粒种子,3周后观察,共接50瓶,重复三次试验,并统计香樟种子发芽率及其污染率;其中,无菌苗培养基的配方为:MS,pH 5.8;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5℃,光照时间15 h/d,光照强度1750 Lx;种子污染率(%)=(污染种子数/接种种子总数)×100%;种子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接种的种子总数)×100%。
(2)芽的诱导:
将培养30天的香樟无菌苗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并切成0.55 cm大小;接着,再将其接种于含诱导培养基的培养瓶中进行不定芽的诱导培养;其中,诱导培养基的配方为:MS+1 mg/L 6-BA+0.1 mg/L NAA,pH 5.8;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5℃,光照时间15 h/d,光照强度1750 Lx。
(3)芽的增殖:
将步骤(2)得到的新芽分割成单株,并分别接种至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其中,增殖培养基的配方为:MS+3 mg/L 6-BA+0.5 mg/L NAA+2g/L活性炭,pH 5.8;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5℃,光照时间15 h/d,光照强度1750 Lx;培养一段时间后,香樟单个芽苗的生长增殖状态见图1。
(4)芽的生根:
当香樟芽苗长至3 cm高时,将其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其中,生根培养的配方为:1/2 MS+0.5 mg/L IBA+0.3 mg/L NAA+2 g/L活性炭,pH 5.8;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5℃,光照时间15 h/d,光照强度1750 Lx;培养成熟后,组培苗的整体生长状态见图2,根部展示见图3。
(5)炼苗移栽:
通过逐步开盖的方式将“芽的生根”步骤获得的试管苗放置在无菌组培室内驯化一周,并将无菌水倒入相应培养瓶中以保持水分;一周过后,将试管苗取出,并用流水将附着在试管苗根部的培养基清洗干净,接着将其移栽于灭菌处理好的培养基质中;放其置于室内,浇透水,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其周围,定期浇水,并保证一周后减少浇水次数;4 d后将塑料薄膜移开至完全拆除,7 d后移出培养室,使其于自然光下进行生长;其中,所述培养基质的具体组成为黑土:珍珠岩=1:3。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用以分析说明上述实施例1-3中的参数选择:
一、不同消毒组合对种子污染及发芽率的影响
本试验选取 0.5%次氯酸钠、1%次氯酸钠为消毒剂,一共6个处理组合,分别为:A:0.5%次氯酸钠处理 3 min;B:0.5%次氯酸钠处理 5 min;C:0.5%次氯酸钠处理 7min;D:1%次氯酸钠处理3 min;E:1%次氯酸钠处理5 min;F:1%次氯酸钠处理7 min。
3周后,统计不同消毒处理后种子的污染率与发芽率,如表1和表2所示;根据表1可以看出,“E处理组合”的平均污染率为0,效果最好;根据表 2可以看出,“E处理组合”的发芽率最高,为95%。据此,“E处理组合”为本实施例最优的消毒组合。
表1不同消毒组合处理后对种子污染率的影响
处理组合 接种种子数/个 染菌种子数/个 平均污染率/%
A 50 22 44
B 50 19 38
C 50 12 24
D 50 8 16
E 50 0 0
F 50 5 10
表2不同消毒组合处理后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处理组合 未污染种子数/个 种子发芽数/个 平均发芽率/%
A 40 29 72
B 40 31 77
C 40 34 85
D 40 35 87
E 40 38 95
F 40 36 90
二、不同激素配比对芽的诱导影响
取香樟无菌苗上幼嫩的带腋芽茎段接入不同组合的培养基内,经10-20天培养,观察出芽情况。
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激素组合为MS+1 mg/L 6-BA+0.1 mg/L NAA时,芽苗诱导率最高为81%。
表3不同激素配比对芽的诱导影响
6-BA(mg/L) NAA(mg/L) 诱导率(%)
0.5 0.05 10
0.5 0.10 21
0.5 0.15 43
0.5 0.20 51
1 0.05 68
1 0.10 81
1 0.15 79
1 0.20 68
1.5 0.05 52
1.5 0.10 52
1.5 0.15 43
1.5 0.20 40
三、不同激素配比对芽的增殖的影响
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激素组合MS+3 mg/L 6-BA+0.5 mg/L NAA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系数为6.7。
表4不同激素配比对芽的增殖的影响
6-BA(mg/L) NAA(mg/L) 增殖系数 褐化率(%)
1 0.1 1.1 34.7
1 0.2 1.3 29.1
1 0.3 1.6 31.2
1 0.4 1.8 38.3
1 0.5 1.1 34.1
2 0.1 2.1 39.0
2 0.2 2.5 41.1
2 0.3 2.4 39.1
2 0.4 2.5 34.0
2 0.5 3.1 31.1
3 0.1 4.2 22.3
3 0.2 4.2 23.5
3 0.3 5.1 29.7
3 0.4 5.8 31.0
3 0.5 6.7 26.2
4 0.1 4.5 28.0
4 0.2 4.3 34.1
4 0.3 3.8 22.3
4 0.4 3.1 29.6
4 0.5 2.9 30.1
但是,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继代培养过程中,褐化率比较高,芽苗褐化死亡,严重影响再生效率。于是,在表4增值系数最高的激素组合基础上添加活性炭进行试验,观察不同浓度活性炭对褐化率和增殖系数的影响,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可知,当活性炭浓度为2g/L时,增殖系数为6.9,相较于之前的6.7有所提高;同时,褐化率最低为3.1%,相比于不添加活性炭时,褐化率降低了23.1%,大大提高了组培苗的再生效率。
表5 不同浓度活性炭对褐化率和增殖的影响
活性炭浓度(g/L) 褐化率(%) 增殖系数 植株长势
0.5 23.1 6.8
1.0 14.3 6.7 较弱
1.5 8.7 6.7 较弱
2.0 3.1 6.9
2.5 4.3 6.6 较壮
3.0 4.5 6.7 较壮
四、不同激素配比对苗生根的影响
结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激素组合为1/2 MS+0.5 mg/LIBA+0.3 mg/L NAA时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为93%。
表6不同激素配比对苗生根的影响
IBA(mg/L) NAA(mg/L) 生根率(%) 褐化率
0.1 0.1 71 34
0.1 0.3 74 31
0.1 0.5 76 37
0.1 0.7 72 36
0.3 0.1 83 29
0.3 0.3 85 31
0.3 0.5 85 28
0.3 0.7 87 26
0.5 0.1 90 25
0.5 0.3 93 25
0.5 0.5 89 27
0.5 0.7 91 32
0.7 0.1 80 29
0.7 0.3 83 30
0.7 0.5 82 30
0.7 0.7 79 28
但是,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生根过程中,褐化率比较高,芽苗褐化不生根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再生效率。于是在表6生根率最高的激素组合基础上添加活性炭进行试验,观察不同浓度活性炭对褐化率和生根率的影响,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当活性炭浓度为2 g/L时,生根率为98%,相较于之前的93%有所提高,同时褐化率最低为3.4%。相比于不添加活性炭时,褐化率降低了21.6%,大大提高了组培苗的再生效率。
表7 不同浓度活性炭对褐化率和生根率的影响
活性炭浓度(g/L) 褐化率(%) 生根率 植株长势
0.5 20.7 94 较弱
1.0 12.5 94 较弱
1.5 7.6 96 较壮
2.0 3.4 98
2.5 4.2 97 较壮
3 4.7 90 较弱
五、试管苗的炼苗与移栽
将试管苗在无菌组培室进行初期炼苗时发现,水分缺失非常快,所以采取了逐步在开盖的组培瓶中加入无菌水,以保持试管苗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再将试管苗取出培养基时,尽量减少对根部的伤害,用流水将其基部残留的培养基全部冲洗干净,再转移至培养基质中。前期生长较缓慢,移植时根系较发达的香樟试管苗生长旺盛。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采用的MS培养基与1/2 MS为本领域常规培养基,MS培养基的配方见表8。
表8 MS培养基配方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6
注:1/2MS培养基为MS培养基大量元素减半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对香樟种子进行消毒,并使消毒后种子萌发以获得香樟无菌苗;接着,以所述香樟无菌苗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并经过“芽的诱导”、“芽的增殖”、“芽的生根”步骤建立相应的香樟组织培养方法;其中,所述“芽的增殖”步骤中使用的“增殖培养基”以及“芽的生根”步骤中使用的“生根培养基”中均分别添加活性炭作为附加成分,并且,建立的香樟组织培养方法具体如下:
(1)外植体的获得与消毒:
①选取颗粒饱满的香樟种子,将其浸泡到无菌水4h,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利用75%酒精漂洗15s,重复3次,接着用1%次氯酸钠浸泡5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冲洗完毕,用无菌吸水纸将种子上的水分吸干备用;
②将吸干水分的香樟种子接种至无菌苗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以获得香樟无菌苗;其中,所述无菌苗培养基的配方为:MS,pH 5.8;
(2)芽的诱导:
将培养25-35天的香樟无菌苗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并切成0.5-0.6cm大小;接着,再将其接种于含诱导培养基的培养瓶中进行不定芽的诱导;其中,所述诱导培养基的配方为:MS+1mg/L 6-BA+0.1mg/L NAA,pH 5.8;
(3)芽的增殖:
将步骤(2)得到的新芽分割成单株,并分别接种至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其中,所述增殖培养基的配方为:MS+3mg/L 6-BA+0.5mg/L NAA+2g/L活性炭,pH 5.8;
(4)芽的生根:
当香樟芽苗长至3cm高时,将其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其中,所述生根培养的配方为:1/2MS+0.5mg/L IBA+0.3mg/L NAA+2g/L活性炭,pH5.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香樟种子选自生长健壮、干形通直、树冠端正、无病虫害、处于壮龄,且耐水淹的优良单株的香樟植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将吸干水分的香樟种子接种至含无菌苗培养基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每瓶接种2粒种子,3周后观察,共接50瓶,重复三次试验,并统计香樟种子发芽率及其污染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将培养30天的香樟无菌苗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并切成0.55cm大小;接着,再将其接种于含诱导培养基的培养瓶中进行不定芽的诱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步骤(2)、步骤(3)和步骤(4)中,无菌苗培养、芽的诱导培养、芽的增殖培养与芽的生根培养的具体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5±1)℃,光照时间14-16h/d,光照强度1500-2000Lx。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香樟组织培养方法中“芽的生根”步骤后还包括“炼苗移栽”步骤:
通过逐步开盖的方式将“芽的生根”步骤获得的试管苗放置在无菌组培室内驯化一周,并将无菌水倒入相应培养瓶中以保持水分;一周过后,将试管苗取出,并用流水将附着在试管苗根部的培养基清洗干净,接着将其移栽于灭菌处理好的培养基质中;放其置于室内,浇透水,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其周围,定期浇水,并保证一周后减少浇水次数;4d后将塑料薄膜移开至完全拆除,7d后移出培养室,使其于自然光下进行生长;其中,所述培养基质的组成为黑土:珍珠岩=1:3。
CN202010321022.3A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 Active CN1113169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21022.3A CN111316919B (zh)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21022.3A CN111316919B (zh)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6919A CN111316919A (zh) 2020-06-23
CN111316919B true CN111316919B (zh) 2021-12-10

Family

ID=71168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21022.3A Active CN111316919B (zh)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169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07378A (zh) * 2021-08-18 2023-02-21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越南肉桂种子组培繁殖方法及其应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9489A (zh) * 2008-10-14 2009-05-13 浙江林学院 牛樟体胚培养基及组培快繁方法
CN102144546A (zh) * 2011-01-12 2011-08-10 福建农林大学 香樟组培苗的继代培养方法
CN103651145A (zh) * 2013-12-26 2014-03-26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一种沉水樟组织培养方法
CN106942059A (zh) * 2017-03-27 2017-07-14 河池乐康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香樟的组织培养方法
CN106954552A (zh) * 2017-05-17 2017-07-18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 一种香樟茎段的组培繁殖方法
CN106258972B (zh) * 2016-08-17 2018-01-16 宜宾中绿林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油樟组织培养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726C (zh) * 2002-04-18 2004-11-17 复旦大学 一种香柚的组培快繁方法
WO2006133461A1 (en) * 2005-06-08 2006-12-14 Ceres Inc. Identification of terpenoid-biosynthesis related regulatory protein-regulatory region associations
EA201290930A1 (ru) * 2010-03-18 2013-04-30 Басф Плант Сайенс Компани Гмбх Растения с улучшенными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ами урожайности и способ их получения
CN103947555B (zh) * 2014-05-06 2016-08-17 南阳师范学院 香樟胚培苗茎切段植株再生无性系选育方法
CN108668898A (zh) * 2018-05-23 2018-10-19 宿迁学院 一种猴樟的组织培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9489A (zh) * 2008-10-14 2009-05-13 浙江林学院 牛樟体胚培养基及组培快繁方法
CN102144546A (zh) * 2011-01-12 2011-08-10 福建农林大学 香樟组培苗的继代培养方法
CN103651145A (zh) * 2013-12-26 2014-03-26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一种沉水樟组织培养方法
CN106258972B (zh) * 2016-08-17 2018-01-16 宜宾中绿林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油樟组织培养的方法
CN106942059A (zh) * 2017-03-27 2017-07-14 河池乐康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香樟的组织培养方法
CN106954552A (zh) * 2017-05-17 2017-07-18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 一种香樟茎段的组培繁殖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 Efficient Protocol for Plantlet Regeneration via Direct Organogenesis by Using Nodal Segments from Embryo-Cultured Seedlings of Cinnamomum camphora L.;Du Li等;《PLoS ONE》;20150511;第10卷(第5期);第1-10页 *
提高香樟种子组培发芽率的技术措施;燕丽萍等;《山东林业科技》;20061230(第06期);摘要、第1节 *
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预防措施;王昱淇;《南方农业》;20140425;第8卷(第12期);第3.1.1.4节 *
香樟优良无性系繁殖技术的研究;辛全伟;《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农业科技辑》;20110415(第04期);第11页第2.2节、第23页最后1段、第27页第1段 *
香樟茎段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何婷等;《安徽林业科技》;20201215;第46卷(第6期);第10-1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6919A (zh) 2020-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24278B2 (en) Cultivation method for the rapid propagation of Davidia involucrata winter buds
CN106212274B (zh) 特丽海棠的组织培养方法
CN108293878B (zh) 一种栝楼嫩叶的组培育苗方法
CN111616052A (zh) 一种苹果砧木楸子的快速繁殖及无糖生根培养方法、应用
CN112237142B (zh) 一种建立中国石蒜或忽地笑再生体系的组培培养基及其方法
CN108739370B (zh) 一种利用成熟莲胚进行快繁的方法
CN111264383B (zh) 一种同步选育和保存姜花属杂交新品系及种质的方法
CN115281081A (zh) 一种微型试管脱毒种姜的繁育方法
CN112470929B (zh) 大花红景天根颈顶端组织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
CN111316919B (zh) 一种香樟组织培养过程中提高再生效率的方法
CN111034615B (zh) 一种矾根“提拉米苏”快速繁殖的组织培养方法
CN112655553A (zh) 一种猫须草无菌短枝快速繁殖的方法
CN109362568B (zh) 一种铁线莲“樱桃唇”的组培快繁方法
CN114532225B (zh) 一种德氏兜兰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及栽培方法
CN113331052B (zh) 一种利用微冻生物科技培育蓝莓优品的工艺
CN115486368A (zh) 一种适用于茶树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方法以及应用
CN107135943A (zh) 一种冬樱离体快繁方法
CN109526748B (zh) 一种白鹤芋花序组织培养方法
CN112106664A (zh) 一种壮丽含笑种子无菌萌发及快速繁殖方法
CN112438202A (zh) 一种葡萄砧木的组培快繁方法
CN114208680B (zh) 一种台湾佛甲草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方法
CN110432151B (zh) 一种重阳木的组培快繁方法
CN114568305B (zh) 一种夏栎组织培养提高再生效率的处理方法
CN110199872B (zh) 一种短消毒时间的白掌茎尖组培快繁的方法
CN114009337B (zh) 一种腋芽萌动期玫瑰组培外植体的消毒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