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5084A -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5084A
CN111165084A CN201780095365.9A CN201780095365A CN111165084A CN 111165084 A CN111165084 A CN 111165084A CN 201780095365 A CN201780095365 A CN 201780095365A CN 111165084 A CN111165084 A CN 1111650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component
movement
tape guid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53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65084B (zh
Inventor
粟野之也
肥田智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65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50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650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50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04Pick-and-place heads or apparatus, e.g. with jaws
    • H05K13/0408Incorporating a pick-up tool
    • H05K13/0409Suck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6Surface 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H05K13/081Integration of optical monitoring devices in assembly lines; Processes using optical moni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devices or machines in assembly l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在该元件供给装置(2)中,开放部(29、229)构成为,在向与第一方向(FR)相反的第二方向(BK)进给带(3)时,伴随着带(3)向第二方向(BK)的移动而向第二方向(BK)移动,第一方向(FR)是从带进给部(22)向开放部(29、229)进给带(3)的方向。

Description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尤其是涉及具备使元件露出的开放部的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使元件露出的开放部的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元件供给装置被公开于例如日本特许第5985275号公报。
上述日本特许第5985275号公报公开了一种供料器(元件供给装置),具备用于使供给带(带)向下游方向流动的第一~第三链轮和向第一链轮侧按压供给带的按压机构。在此,供给带包含:载带,具有收纳电子元件(元件)的凹袋(收纳部);及盖带,盖住载带。
按压机构包含:刀具(开放部),使盖带从载带分离;及取出口(取出孔),配置在比刀具靠下游处且第一链轮与第二链轮之间,用于供安装头的吸嘴吸附电子元件。在此,将刀具***载带与盖带之间而使盖带载于刀具,来使作用于盖带的张力变大,由此切断盖带,使凹袋内的电子元件露出。
另外,在供料器中,进行用于使第一链轮、第二链轮及第三链轮各自的齿与供给带的链轮孔卡合的称为转乘的作业。作为转乘作业,可想到在最下游的第一链轮中,在链轮孔相对于第一链轮的齿稍微滑动后,使第三链轮反向旋转来使供给带后退,由此使供给带的链轮孔与第一链轮的齿卡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9852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在上述日本特许第5985275号公报的供料器中,在从第二链轮向第一链轮进给供给带时,在使盖带载于刀具的状态下,切断盖带。由此,当在向第一链轮转乘时使供给带后退时,刀具的位置保持不变,仅供给带后退,因此使盖带载于刀具的状态被解除。并且,当在使盖带载于刀具的状态被解除之后再次进给供给带时,盖带在刀具的前端部与载带之间通过,所以刀具未***载带与盖带之间,无法形成为使盖带载于刀具的状态。其结果是,可想到有时无法继续进行盖带的切断的不良情况。因此,认为具有在再次进给供给带(带)时不能使电子元件(元件)继续从供给带露出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作出,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在使带后退后,在再次进给带时能够使元件继续从带露出的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具备:带进给部,对带进行进给,带具有形成有收纳元件的收纳部的载带及覆盖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的盖带;及带引导部,带引导部对带进行引导,并包含:开放部,使被盖带覆盖的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开放,而使元件露出;及取出孔,用于取出通过开放部而露出的元件,开放部构成为,在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进给带时,开放部伴随着带向第二方向的移动而向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方向是从带进给部向开放部进给带的方向。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中,如上述那样,在通过开放部使载带的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开放的情况下,即使带从第一方向向第二方向移动,开放部也对应于带的移动而向第二方向移动,所以能够抑制带与开放部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由此,通过在带与开放部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带和开放部向第二方向移动,而能够维持使盖带载于开放部的状态,所以能够维持能够通过开放部使载带的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开放的状态。其结果是,在再次进给带时,维持开放部能够使载带的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开放的状态,所以在使带向第二方向移动之后,能够在再次进给带时使元件继续从带露出。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的的是,开放部构成为,通过开放部及带引导部中的至少一方与带之间的摩擦力,伴随着带向第二方向的移动而向第二方向滑动移动。若这样构成,则能够利用摩擦力使开放部向第二方向滑动移动,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使开放部向第二方向滑动移动的驱动源,所以能够简化元件供给装置的结构。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的是,还具备:第一卡合部,以对带引导部向带施力的方式与带引导部卡合;及第二卡合部,设于带引导部,与第一卡合部卡合,第二卡合部与第一卡合部卡合,使得能够通过第二卡合部被施力带引导部与带之间的摩擦力,包含开放部的带引导部伴随着带向第二方向的移动而向第二方向移动。若这样构成,则能够利用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卡合关系,在带引导部与带之间产生能够使包含开放部的带引导部伴随着带向第二方向的移动而向第二方向移动的摩擦力。其结果是,不需要另外设置产生摩擦力的结构,所以能够简化元件供给装置的结构。
在具备上述第二卡合部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二卡合部包含限制第二卡合部相对于第一卡合部的移动量的第一限制部,第二卡合部相对于第一卡合部的移动量对应于包含开放部的带引导部伴随着带向第二方向的移动而向第二方向移动的移动量。若这样构成,则能够利用包含第一限制部的第二卡合部限制包含开放部的带引导部向第二方向的移动量,所以不需要设置限制移动量的部件,能够相应程度地简化结构。
在具备上述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的是,第一卡合部具有与取出孔相比配置于第一方向上的下游侧处的第一下游侧卡合部及与取出孔相比配置于第一方向上的上游侧处的第一上游侧卡合部,第二卡合部具有与第一下游侧卡合部对应的第二下游侧卡合部及与第一上游侧卡合部对应的第二上游侧卡合部。若这样构成,则第一上游侧卡合部及第一下游侧卡合部分别按压第二上游侧卡合部及第二下游侧卡合部,从而带引导部在取出孔的上游侧及下游侧被按压,所以与施加作用力的部位为一个部位的情况相比,能够对带引导部的整体施加按压力。
在构成为带引导部与上述带一起向第二方向移动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的是,构成为在带向第二方向移动并且带引导部向第二方向移动之后,当带向第一方向移动时,伴随着带向第一方向的移动而进行带引导部向第一方向的移动。若这样构成,不仅能够使带引导部对应于带的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向第二方向移动,而且还能够伴随着带的第一方向上的移动,而将带引导部的位置恢复为原来的位置。由此,在一定的空间(移动范围)内,反复进行在带引导部配合带的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而移动之后向第一方向返回的动作,能够有效利用元件供给装置内的空间。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第二卡合部包含限制第二卡合部相对于第一卡合部的移动量的第二限制部,第二卡合部相对于第一卡合部的移动量对应于包含开放部的带引导部伴随着带向第一方向的移动而向第一方向移动的移动量,带引导部向第一方向的移动由第二限制部限制为停止在取出孔与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连通的位置。若这样构成,则能够将在带引导部向第二方向移动时错开的取出孔与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的位置在使带引导向第一方向移动时恢复为取出孔与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一致的位置,所以能够在再次进给带时容易地从收纳部取出元件。
在具备上述第一卡合部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的是,还具备用于固定带引导部的固定部件,第一卡合部设于固定部件。若这样构成,则能够利用固定带引导部的已有的固定部件设置第一卡合部,所以能够进一步简化元件供给装置的结构。
在具备包含上述开放部的带引导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的是,带引导部固定地设置,开放部以能够相对于带引导部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带引导部,元件供给装置构成为,在带向第二方向移动时,在保持带引导部的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开放部与带之间的摩擦力,伴随着带向第二方向的移动而进行开放部向第二方向的移动。若这样构成,则使向第二方向移动的结构仅为开放部,由此与使开放部及带引导部这两方向第二方向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为了使开放部向第二方向移动所需的摩擦力。由此,能够降低带进给部的驱动负载。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元件安装装置具备:头单元,具有向基板安装元件的头;及元件供给装置,向头供给元件,元件供给装置包含:带进给部,对带进行进给,带具有形成有收纳元件的收纳部的载带及覆盖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的盖带;及带引导部,带引导部对带进行引导,并具有:开放部,使被盖带覆盖的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开放而使元件露出;及取出孔,用于取出通过开放部而露出的元件,开放部构成为,在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进给带时,开放部伴随着带向第二方向的移动而向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方向是从带进给部向开放部进给带的方向。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元件安装装置中,如上述那样,在元件供给装置中,能够在使带后退后,在再次进给带时使元件继续从带露出。由此,能够可靠地向头单元的头供给元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如上述那样,提供能够在使供给带后退后,在再次进给带时使元件继续从带露出的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安装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概略图。
图3(A)是示意性地示出载带及盖带的剖视图。图3(B)是示意性地示出从上方观察到的带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2中的A部分的概略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安装装置的第一安装部和带引导部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安装装置中的开放部的立体图。
图7(A)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元件安装装置中利用刀具切断盖带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B)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元件安装装置中在利用刀具切断盖带时使带向后退方向移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A)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中第一安装部与带引导部的连接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8(B)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中第二安装部与带引导部的连接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中向带进给方向进给带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0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从带进给方向向后退方向进给带后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安装装置中利用刀具切断盖带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安装装置中在利用刀具切断盖带时使带向后退方向移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从后退方向向带进给方向进给了带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中的带引导部及开放部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15(A)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中向带进给方向进给了带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5(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从带进给方向向后退方向进给了带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元件安装装置中利用刀具切断盖带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元件安装装置中在利用刀具切断盖带时使带向后退方向移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3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安装装置1。
(元件安装装置的结构)
参照图1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元件安装装置1的结构。另外,将基板B的输送方向及其相反方向设为X方向,将在水平方向上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另外,将与X方向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方向。
如图1所示,元件安装装置1是利用一对输送机12沿着X方向输送基板B,并在安装作业位置W向基板B安装电子元件E的元件安装装置1。在此,电子元件E包括IC、晶体管、电容器及电阻等电子元件E。
元件安装装置1具备:基座11、一对输送机12、元件供给部13、头单元14、支撑部15、一对轨道部16、元件识别相机17及控制部18。
一对输送机12设置在基座11上,构成为沿着X方向输送基板B。另外,在一对输送机12上设有对输送中的基板B以使其停止在安装作业位置W的状态进行保持的保持机构(未图示)。另外,一对输送机12构成为能够对应于基板B的尺寸而调整Y方向上的间隔。
元件供给部13配置于一对输送机12的外侧(Y1侧及Y2侧)。另外,在元件供给部13配置有多个元件供给装置2。元件供给部13的多个元件供给装置2构成为分别向后述的安装头14a供给元件。
如图2所示,元件供给装置2保持有带盘4,带盘4卷绕有隔开预定的间隔地保持多个电子元件E(参照图1)的带3。元件供给装置2构成为,通过送出保持电子元件E的带3而使带盘4旋转,来从元件供给装置2的安装作业位置W侧的前端供给电子元件E。另外,元件供给装置2的详细的说明后述。
如图1所示,头单元14配置于一对输送机12及元件供给部13的上方位置,包含在下端安装有吸嘴的多个(5个)安装头14a及基板识别相机14b。
安装头14a构成为将从元件供给装置2供给的电子元件E向基板B安装。具体地说,安装头14a构成为吸附由元件供给装置2供给的电子元件E,并将所吸附的电子元件E向配置于安装作业位置W的基板B装配。另外,安装头14a构成为能够进行升降(能够沿着Z方向移动)。另外,安装头14a构成为利用通过负压产生机(未图示)而在吸嘴的前端部产生的负压来吸附并保持从元件供给装置2供给的电子元件E,并将电子元件E向基板B上的安装位置装配(安装)。
基板识别相机14b构成为为了识别基板B的位置及姿势,而拍摄基板B的基准标记F。并且,通过拍摄并识别基准标记F的位置,能够准确地取得基板B上的电子元件E的安装位置。
支撑部15包含马达15a。支撑部15构成为通过使马达15a驱动,而使头单元14沿着支撑部15在X方向上移动。支撑部15的两端部由一对轨道部16支撑。
一对轨道部16固定在基座11上。X1侧的轨道部16包含马达16a。轨道部16构成为通过使马达16a驱动,而使支撑部15沿着一对轨道部16在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上移动。头单元14能够沿着支撑部15在X方向上移动,并且支撑部15能够沿着轨道部16在Y方向上移动,由此头单元14能够在水平方向(XY方向)上移动。
元件识别相机17固定在基座11的上表面上。元件识别相机17配置于一对输送机12的外侧(Y1侧及Y2侧)。元件识别相机17构成为为了在电子元件E的安装之前识别电子元件E的吸附状态(吸附姿势),而从下侧(Z2侧)拍摄吸附于安装头14a的吸嘴的电子元件E。由此,能够通过控制部18取得吸附于安装头14a的吸嘴的电子元件E的吸附状态。
控制部18包含CPU及存储器,构成为对一对输送机12的基板B的输送动作、头单元14的安装动作、元件识别相机17及基板识别相机14b的拍摄动作等的元件安装装置1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另外,控制部18构成为能够与元件供给装置2的控制部21(参照图2)进行通信。控制部18构成为与多个元件供给装置2中的各元件供给装置2的控制部21协作地控制安装动作。
(元件供给装置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2~图13来说明元件供给装置2的结构。另外,元件供给装置2是能够自动地装载带3的自动装载供料器。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配置于元件安装装置1的Y1侧的元件供给装置2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元件供给装置2具备:控制部21、带进给装置22、带引导部23、第一安装部24、第二安装部25及供给装置主体26。控制部21、带引导部23、第一安装部24及第二安装部25配置于带进给方向FR上的下游区域。另外,带进给方向FR是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另外,第一安装部24及第二安装部25分别为权利要求书中的“固定部件”的一个例子。另外,带进给装置22是权利要求书中的“带进给部”的一个例子。
在此,带进给装置22包含链轮27和马达28。另外,带引导部23具有用于供安装头14a取出电子元件E的开放部29及取出孔29a。另外,控制部21、带进给装置22、第一安装部24及第二安装部25安装于供给装置主体26。并且,带引导部23使用第一安装部24及第二安装部25而安装于供给装置主体26(参照图4)。
如图3(A)所示,带3包含载带31和盖带32。在载带31上形成有收纳有电子元件E的收纳部31a。收纳部31a具有大于电子元件E的尺寸的空间。收纳部31a的Z1方向(上方向)的开口被盖带32覆盖。由此,能够防止在元件供给前电子元件E从收纳部31a出来。在元件供给时,盖带32被切开,收纳部31a的上方的开口露出。由此,在元件取出位置,能够通过安装头14a从收纳部31a取出电子元件E。
如图3(B)所示,在载带31上形成有与链轮27卡合的多个卡合孔31b。多个卡合孔31b在带进给方向FR上相互隔开一定的间隔(进给间距PT)地配置。另外,进给间距PT等于收纳部31a的中心与相邻的收纳部31a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另外,卡合孔31b相对于收纳部31a配置于预定的相对位置。
如图2所示,控制部21构成为控制元件供给装置2的驱动。具体地说,控制部21构成为通过控制马达28、马达28的驱动,来控制带3的进给动作。控制部21包含具有控制电路的基板。另外,控制部21构成为基于设于元件供给装置2的传感器(未图示)的带3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带3的进给动作。
链轮27具有第一链轮27a、第二链轮27b及第三链轮27c。第一链轮27a在带进给方向FR上设于开放部29的下游侧。第二链轮27b在带进给方向FR上设于开放部29的上游侧。第一链轮27a及第二链轮27b设于带3的输送路的下方。第三链轮27c设于元件供给装置2的带3的入口侧。第三链轮27c设于带3的输送路的上方。
另外,马达28具有第一马达28a和第二马达28b。第一马达28a及第二马达28b构成为由控制部21控制驱动而进行驱动。
第一马达28a连动地驱动第一链轮27a及第二链轮27b。即,第一链轮27a及第二链轮27b由传动带连接而同步地旋转。第二马达28b驱动第三链轮27c。由此,第一~第三链轮27a、27b、27c构成为与带3的卡合孔31b(参照图3)卡合,沿着带进给方向FR进给带3。
〈第一安装部〉
如图4所示,第一安装部24构成为向Z2方向(下方向)按压带引导部23的与带进给方向FR相反的方向(以下称为后退方向BK)侧的端部。具体地说,第一安装部24具有:罩部51、设于罩部51的后退方向BK侧的端部的背面的施力部52及设于罩部51的带进给方向FR侧的端部的轴部53。另外,轴部53是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卡合部”及“第一上游侧卡合部”的一个例子。另外,后退方向BK是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方向”的一个例子。
如图5所示,罩部51由上表面部51a和一对侧面部51b、51c设置。施力部52以Z1侧(上侧)的端部安装于罩部51的上表面部51a的背面,Z2侧(下侧)的端部与供给装置主体26抵接的方式设置。轴部53设于一对侧面部51b、51c中的各侧面部。轴部53向一对侧面部51b、51c的各侧面部中的朝向相向的侧面部的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另外,轴部53形成为圆柱形状。
另外,第一安装部24具有用于使罩部51绕着沿着X方向的方向的转动轴54线转动的转动轴54。转动轴54配置于罩部51的带进给方向FR上的中央部分,贯通一对侧面部51b、51c。
如图4所示,在第一安装部24中,罩部51的后退方向BK侧的端部被施力部52向Z1方向(上方向)施力,所以罩部51的带进给方向FR侧的端部以转动轴54为中心而向Z2方向(下方向)转动。由此,带引导部23的带引导部23的后退方向BK侧的端部被向Z2方向按压,所以带引导部23对带3向Z2方向(下方向)施力。
〈第二安装部〉
第二安装部25构成为按压带引导部23的带进给方向FR侧的端部。具体地说,第二安装部25具有:转动体61,在后退方向BK侧具有凹部;施力部63,配置于凹部;及轴部64,设于转动体61的后退方向BK侧的上端部。在转动体61的带进给方向FR侧形成有在Z方向(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孔61a。在此,固定于供给装置主体26的销26a以能够沿着Z方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于长孔61a。施力部63的Z1侧(上侧)的端部安装于供给装置主体26,Z2侧(下侧)的端部安装于转动体61。轴部64形成为在沿着X方向的方向上较长的圆柱形状(参照图5)。另外,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是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卡合部”及“第一下游侧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另外,第二安装部25构成为通过销26a及长孔61a使转动体61绕着沿着X方向的方向的轴线转动。具体地说,能够通过在销26a与长孔61a卡合的状态下,销26a在长孔61a内在Z方向(上下方向)移动,而使转动体61转动。
在第二安装部25中,转动体61的后退方向BK侧的下端部被施力部63向Z2方向(下方向)施力,由此销26a沿着长孔61a相对地向下方向移动,所以转动体61向C方向转动。由此,转动体61的上端部的轴部64通过C方向的旋转而产生向Z2侧(下侧)移动的力,带引导部23的带进给方向FR侧的端部被向Z2方向按压。
〈带引导部〉
如图4所示,带引导部23构成为从Z1方向(上方向)按压带3,并且沿着带进给方向FR进行引导。具体地说,带引导部23具有罩部71和安装于罩部71的开放部29。
在罩部71上形成有通过***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而第一安装部24与带引导部23卡合的第一卡合槽72。第一卡合槽72配置于与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对应的位置。第一卡合槽72形成于罩部71的后退方向BK侧的端部附近,向Z2方向(下方向)凹陷。另外,第一卡合槽72具有相互相向的后退方向BK侧的内侧面72a及带进给方向FR侧的内侧面72b和底面72c。另外,内侧面72a及内侧面72b分别是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限制部”及“第一限制部”的一个例子。另外,第一卡合槽72是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卡合部”及“第二上游侧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带引导部23构成为通过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与第一卡合槽72卡合,而限制向Z1方向(上方向)的移动、向带进给方向FR的移动及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并且,在带引导部23中,通过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与第一卡合槽72卡合,而轴部53向Z2方向(下方向)按压带引导部23的后退方向BK侧的端部。
另外,在罩部71上形成有通过***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而第二安装部25与带引导部23卡合的第二卡合槽73。第二卡合槽73配置于与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对应的位置。第二卡合槽73形成于罩部71的带进给方向FR侧的端部,向Z2方向凹陷。另外,第二卡合槽73具有形成于带进给方向FR侧的第一倾斜面73a和形成于后退方向BK侧的第二倾斜面73b。第一倾斜面73a随着朝向后退方向BK而向下方倾斜。第二倾斜面73b随着朝向带进给方向FR而向下方倾斜。另外,第二卡合槽73是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卡合槽”及“第二下游侧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在带引导部23中,通过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与第二倾斜面73b卡合,而限制向Z1方向(上方向)的移动、向带进给方向FR的移动及后退方向BK的移动。并且,在带引导部23中,通过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与第二卡合槽73卡合,而轴部64向Z2方向按压带引导部23的带进给方向FR侧的端部。
在带引导部23中,通过这些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及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而罩部71从Z1方向(上方向)按压带3,所以能够沿着带进给方向FR引导带3。另外,能够将带3的输送路的Z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大小设为必要的最小限度,来抑制带3的浮起。
另外,如图4所示,盖带32构成为作用于第一卡合槽72的来自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的力F1的力矩(以下称为第一力矩)和作用于第二卡合槽73的来自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的力F2的力矩(以下称为第二力矩)以取出孔29a为中心而平衡。
具体地说,在盖带32中,第一卡合槽72与取出孔29a相比配置于带进给方向FR上的上游侧处,第二卡合槽73与取出孔29a相比配置于带进给方向FR上的下游侧处。并且,第一卡合槽72配置为从取出孔29a到第一卡合槽72的距离D1大于从取出孔29a到第二卡合槽73的距离D2。另外,构成为作用于第一卡合槽72的来自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的力F1小于作用于第二卡合槽73的来自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的力F2。并且,第一力矩(D1×F1)和第二力矩(D2×F2)以取出孔29a为中心而平衡。
〈开放部〉
开放部29构成为使被盖带32覆盖的收纳部31a的上方的开口开放,而使电子元件E露出。如图6所示,开放部29包含:刀具81、盖带引导件82及安装部83。刀具81构成为使刀尖***载带31与盖带32之间来切断盖带32。
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刀具81构成为,伴随着带3的带进给方向FR的移动,依次切开盖带32。盖带引导件82构成为使被切开的盖带32向X方向的两侧推开。也就是说,盖带引导件82构成为伴随着带3的移动,使盖带32依次在宽度方向(X方向)上张开。
开放部29通过安装部83安装于带引导部23的罩部71。即,在元件供给装置2中,刀具81固定于盖带引导件82,盖带引导件82固定于安装部83的开放部29安装于带引导部23。
此外,在安装部83上形成有取出孔29a,该取出孔29a用于供安装头14a取出通过盖带32被刀具81切断而露出的电子元件E。取出孔29a在带进给方向FR上设于比刀具81靠下游侧处。取出孔29a是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贯通的矩形形状的孔(参照图6)。由此,在收纳于收纳部31a的电子元件E的上方开放后,能够通过安装头14a取出元件。
〈预定长度的间隙〉
在元件供给装置2中,如图2所示,在使第二链轮27b及第二链轮27b与带3的卡合孔31b卡合后,通过第二链轮27b的旋转而将带3进给到第一链轮27a。然后,进行使带3的卡合孔31b与第一链轮27a卡合的转乘。在此,在转乘中,在使卡合孔31b相对于第一链轮27a稍微滑动之后,使第二链轮27b反向旋转来使带3后退,由此使带3的卡合孔31b与第一链轮27a卡合。
但是,如图7(A)所示,在元件供给装置2中,在从第二链轮27b向第一链轮27a进给带3时,将盖带32载于刀具81并使作用于盖带32的张力变大,由此切断盖带32。因此,如图7(B)所示,若在向第一链轮27a转乘时使带3后退,则盖带32会从刀具81脱出,所以在再次向带进给方向FR进给带3时无法继续使电子元件E从带3露出。
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2中,开放部29构成为设置预定长度的间隙,从而在从带进给方向FR向后退方向BK进给带3时,开放部29伴随着带3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也向后退方向BK移动。以下,参照图8~图13来说明预定长度的间隙。
如图8(A)所示,带引导部23的第一卡合槽72构成为在其与所***的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之间形成有第一预定长度M1的间隙。具体地说,以使第一卡合槽72的带进给方向FR上的长度与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的带进给方向FR上的长度之差成为第一预定长度M1的间隙的方式形成第一卡合槽72。
如图8(B)所示,构成为在第二安装部25的转动体61的长孔61a在其与所***的销26a之间形成有第二预定长度M2的间隙。具体地说,以使在Z方向(上下方向)上第二安装部25的转动体61的长孔61a的上端部与所***的销26a的上端部之差成为第二预定长度M2的间隙的方式形成长孔61a。
在此,第一预定长度M1的间隙小于第二预定长度M2的间隙。即,开放部29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进行第一预定长度M1的间隙的移动量。另外,带引导部23向后退方向BK及带进给方向FR中的各方向移动的移动量,大于开放部29与带引导部23的安装公差且小于带进给装置22的进给间距PT(参照图3)。即,第一预定长度M1的间隙大于开放部29与带引导部23的安装公差且小于带进给装置22的进给间距PT(参照图3)。由此,能够抑制带3的后退方向BK上的移动量过大,所以能够减小带3的后退方向BK上的移动量的浪费。
〈开放部的移动〉
开放部29构成为通过带引导部23与带3之间(FC部分)的摩擦力(参照图11)而伴随着带3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与带引导部23一体地向后退方向BK滑动移动。
具体地说,如图9及图10所示,通过第一安装部24的施力部52的作用力及第二安装部25的施力部63的作用力而产生按压力,该按压力产生能够使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向后退方向BK移动也向后退方向BK移动的摩擦力。由此,能够利用通过作用力(按压力)而产生的摩擦力,使包含开放部29的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的后退方向BK的移动而向后退方向BK移动。
第一卡合槽72构成为限制第一卡合槽72相对于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的移动量,该第一卡合槽72相对于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的移动量对应于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也向后退方向BK移动的移动量。即,在第一卡合槽72中,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而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由一对内侧面72a、72b中的带进给方向FR侧的内侧面72b限制。
具体地说,当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的后退方向BK上的移动也向后退方向BK移动时,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与第一卡合槽72的带进给方向FR侧的内侧面72b抵接,所以带引导部23的后退方向BK上的移动量被限制为第一预定长度M1。
其结果是,带引导部23向后退方向BK移动的移动量(=M1)被限制为大于开放部29与带引导部23的安装公差且小于带进给装置22的进给间距PT(参照图3)的范围。
开放部29构成为若在通过带引导部23与带3之间(FC部)的摩擦力而带引导部23与带3一起向后退方向BK移动之后,带3向带进给方向FR滑动移动,则伴随着带3向带进给方向FR的移动,开放部29和带引导部23一体地向带进给方向FR滑动移动。
具体地说,通过第一安装部24的施力部52的作用力及第二安装部25的施力部63的作用力而产生按压力,该按压力产生能够使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向带进给方向FR移动也向带进给方向FR移动的摩擦力。由此,能够利用通过作用力(按压力)而产生的摩擦力,使包含开放部29的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的后退方向BK的移动而向后退方向BK移动。
第一卡合槽72构成为限制第一卡合槽72相对于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的移动量,该第一卡合槽72相对于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的移动量对应于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向带进给方向FR的移动也向带进给方向FR移动的移动量。即,在第一卡合槽72中,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向带进给方向FR的移动而向带进给方向FR的移动由一对内侧面72a、72b中的后退方向BK侧的内侧面72a限制。此外,内侧面72a是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限制部”的一个例子。
具体地说,当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的带进给方向FR上的移动也向带进给方向FR移动时,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与第一卡合槽72的后退方向BK侧的内侧面72a抵接,所以带引导部23的带进给方向FR上的移动量被限制为第一预定长度M1。
其结果是,带引导部23向带进给方向FR移动的移动量大于开放部29与带引导部23的安装公差且小于带进给装置22的进给间距PT(参照图3)。
〈带向带进给方向的进给〉
接着,说明向带进给方向FR进给带3时的带引导部23的移动。
如图9所示,在向带进给方向FR进给带3的情况下,在带引导部23中,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与带引导部23的第一卡合槽72的后退方向BK侧的内侧面72a抵接。由此,带引导部23的带进给方向FR上的移动被限制,仅带3被向带进给方向FR进给。
另外,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通过施力部52而向Z2方向(下方向)按压带引导部23的第一卡合槽72。此外,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通过施力部63而向Z2方向(下方向)按压带引导部23的第二卡合槽73。
由此,带引导部23向Z1方向(上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此时,如图11所示,在向带进给方向FR进给带3的情况下,在元件供给装置2中,通过使盖带32载于刀具81来切断盖带32。
另外,如图9所示,在向进给方向FR的移动被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限制的状态下,取出孔29a配置于与载带31的收纳部31a的上方的开口连通的位置。并且,头单元14的安装头14a的吸嘴能够经由取出孔29a而吸附电子元件E。
〈带从带进给方向向后退方向的进给〉
接着,说明从带进给方向FR向后退方向BK进给带3时的带引导部23的移动。
如图10所示,在从带进给方向FR向后退方向BK进给带3的情况下,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与带引导部23的第一卡合槽72的带进给方向FR侧的内侧面72b抵接。由此,带引导部23的后退方向BK上的移动被限制。即,带引导部23仅向后退方向BK移动第一预定长度M1的间隙的移动量,并维持该移动后的位置。此时,带3向后退方向BK的进给停止。
另外,在从带进给方向FR向后退方向BK进给带3的情况下,在第二安装部25中,通过带3的后退方向BK上的移动,而产生转动体61的上端部的轴部64向Z1侧(上侧)移动的力。由此,销26a沿着长孔61a向上方向相对地移动,所以转动体61向D方向转动。此时,施力部63向Z1方向(上方向)施力。
另外,带引导部23的后退方向BK侧的端部被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向Z2方向(下方向)按压,带引导部23的带进给方向FR侧的端部被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向Z2方向(下方向)按压,所以带引导部23向Z1方向(上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此时,如图12所示,在从带进给方向FR向后退方向BK进给带3的情况下,在元件供给装置2中,维持使盖带32载于刀具81的状态。在此,取出孔29a配置于相对于载带31的收纳部31a的上方的开口而向后退方向BK错开的位置。
〈带从后退方向向带进给方向的进给〉
接着,说明在从后退方向BK向带进给方向FR进给带3时的带引导部23的移动。
如图13所示,在从后退方向BK向带进给方向FR进给带3的情况下,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与带引导部23的第一卡合槽72的后退方向BK侧的内侧面72a抵接。由此,带引导部23的带进给方向FR上的移动被限制。即,带引导部23仅向带进给方向FR移动第一预定长度M1的间隙的移动量,并维持该移动后的位置。由此,带引导部23的带进给方向FR的移动被限制,仅带3向带进给方向FR进给。
另外,在从后退方向BK向带进给方向FR进给了带3的情况下,在第二安装部25中,通过带3的带进给方向FR的移动,产生转动体61的上端部的轴部64向Z2侧(下侧)移动的力。由此,销26a沿着长孔61a向下方向相对地移动,所以转动体61向C方向转动。此时,施力部63向Z2方向(下方向)伸长。
另外,带引导部23的后退方向BK侧的端部被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向Z2方向(下方向)按压,带引导部23的带进给方向FR侧的端部被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向Z2方向(下方向)按压,所以带引导部23向Z1方向(上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此时,如图11所示,在从后退方向BK向带进给方向FR进给了带3的情况下,在元件供给装置2中,维持使盖带32载于刀具81的状态。在此,取出孔29a配置于与载带31的收纳部31a的上方的开口连通的位置。即,带引导部23向带进给方向FR的移动被限制在取出孔29a与收纳部31a的上方的开口连通的位置。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那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开放部29构成为在向与带进给方向FR相反的后退方向BK进给带3时,开放部29伴随着带3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也向后退方向BK移动。由此,在保持带3与开放部29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带3和开放部29向后退方向BK移动,由此能够维持使盖带32载于开放部29的状态,所以能够维持能够通过开放部29使载带31的收纳部31a的上方的开口开放的状态。其结果是,在再次进给带3时,维持开放部29能够使载带31的收纳部31a的上方的开口开放的状态,所以在使带3向后退方向BK移动之后,在再次进给带3时,能够继续使电子元件E从带3露出。另外,由此能够可靠地向头单元14的安装头14a供给元件。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开放部29构成为通过开放部29及带引导部23中的至少一方与带3之间(FC部)的摩擦力,而开放部29伴随着带3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也向后退方向BK滑动移动。由此,能够能够摩擦力使开放部29向后退方向BK移动,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使开放部29向后退方向BK滑动移动的驱动源,所以能够简化元件供给装置2的结构。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元件供给装置2具备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及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带引导部23的第一卡合槽72及第二卡合槽73。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与第一卡合槽72以能够通过摩擦力使包含开放部29的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也向后退方向BK移动的方式卡合。另外,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与第二卡合槽73以能够通过摩擦力使包含开放部29的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也向后退方向BK移动的方式卡合。由此,能够利用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与第一卡合槽72的卡合关系及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与第二卡合槽73的卡合关系,在带引导部23与带3之间产生能够使包含开放部29的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也向后退方向BK移动的摩擦力。其结果是,不需要另外设置产生摩擦力的结构,所以能够简化元件供给装置2的结构。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第一卡合槽72包含限制第一卡合槽72相对于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的移动量的一对内侧面72a、72b中的后退方向BK侧的内侧面72a,该第一卡合槽72相对于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的移动量对应于包含开放部29的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也向后退方向BK移动的移动量。由此,能够通过第一卡合槽72的后退方向BK侧的内侧面72a限制包含开放部29的带引导部23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量,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限制移动量的部件,能够相应程度地简化结构。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元件供给装置2具有: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与取出孔29a相比配置于带进给方向FR上的下游侧处;及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与取出孔29a相比配置于带进给方向FR上的上游侧处。另外,元件供给装置2具有与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对应的第一卡合槽72及与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对应的第二卡合槽73。由此,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及第二安装部25的轴部64分别按压第一卡合槽72及第二卡合槽73,从而带引导部23在取出孔29a的上游侧及下游侧被按压,所以与轴部为一个的情况相比,能够对带引导部23的整体施加按压力。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构成为在带3向后退方向BK移动并且带引导部23向后退方向BK移动之后,当带3向带进给方向FR移动时,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向带进给方向FR的移动也进行向带进给方向FR的移动。由此,不仅对应于带3的后退方向BK上的移动而使带引导部23向后退方向BK移动,而且能够伴随着带3的带进给方向FR上的移动,而使带引导部23的位置返回原来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在一定的空间(移动范围)内,反复进行在带引导部23对应于带3的后退方向BK上的移动而移动之后向带进给方向FR返回的动作,所以能够有效利用元件供给装置2内的空间。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第一卡合槽72包含限制第一卡合槽72相对于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的移动量的后退方向BK侧的内侧面72a,该第一卡合槽72相对于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的移动量对应于包含开放部29的带引导部23伴随着带3向带进给方向FR的移动也向带进给方向FR移动的移动量。带引导部23向带进给方向FR的移动被第一卡合槽72的后退方向BK侧的内侧面72a限制为在取出孔29a与收纳部31a的上方的开口连通的位置停止。由此,能够使带引导部23的位置返回到取出孔29a与收纳部31a的上方的开口一致的位置,所以能够在再次进给带3时,易于从收纳部31a取出电子元件E。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具备用于将带引导部23安装于供给装置主体26的第一安装部24。由此,因为利用将带引导部23安装于供给装置主体26的已有的结构,所以能够更加简化元件供给装置2的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4~图17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202的结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带引导部223固定地设置于供给装置主体26,开放部229以能够相对于带引导部223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带引导部223的例子。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14所示,固定地设置于供给装置主体26的带引导部223具有罩部271和安装于罩部271的开放部229。在此,开放部229在后退方向BK侧的端部具有第一安装件210,在带进给方向FR侧的端部具有第二安装件211。另外,如图15(A)所示,带引导部223具有供第一安装件210插通的第一安装长孔223a和供第二安装件211插通的第二安装长孔223b。第一安装长孔223a在带进给方向FR上较长地形成。第二安装长孔223b在带进给方向FR上较长地形成。
带引导部223的第一安装长孔223a构成为在与所***的第一安装件210之间形成有第一预定长度M1的间隙。具体地说,以使第一安装长孔223a的后退方向BK侧的端部与第一安装件210的后退方向BK侧的端部之差成为第一预定长度M1的间隙的方式形成第一安装长孔223a。
另外,带引导部223的第二安装长孔223b构成为在与所***的第二安装件211之间形成有第二预定长度M2的间隙。具体地说,以使第二安装长孔223b的后退方向BK侧的端部与第二安装件211的后退方向BK侧的端部之差为第二预定长度M2的间隙的方式形成第二安装长孔223b。
在此,第一预定长度M1的间隙小于第二预定长度M2的间隙。即,开放部229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仅进行第一预定长度M1的间隙的移动量。
这样,将第一安装件210插通并安装于第一安装长孔223a,将第二安装件211插通并安装于第二安装长孔223b,从而开放部229以能够向带进给方向FR及后退方向BK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带引导部223。即,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带3向后退方向BK移动时,在保持带引导部223的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开放部229与载带31之间的摩擦力,而伴随着带3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也进行开放部229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带向带进给方向的进给〉
接着,说明在向带进给方向FR进给带3时的带引导部223的移动。
如图15(A)所示,在向带进给方向FR进给带3的情况下,第一安装件210与带引导部223的第一安装长孔223a的带进给方向FR侧的内侧面抵接。由此,开放部229的带进给方向FR上的移动被限制。另外,如图16所示,在向带进给方向FR进给带3的情况下,在元件供给装置202中,通过使盖带32载于刀具81来切断盖带32。
〈带从带进给方向向后退方向的进给〉
接着,说明从后退方向BK向带进给方向FR进给了带3时的带引导部223的移动。
如图15(B)所示,在从带进给方向FR向后退方向BK进给了带3的情况下,第一安装件210与带引导部223的第一安装长孔223a的后退方向BK侧的内侧面抵接。由此,开放部229的后退方向BK上的移动被限制。此时,开放部229仅向后退方向BK移动第一预定长度M1的移动量。另外,如图17所示,在从带进给方向FR向后退方向BK进给带3的情况下,在元件供给装置202中,维持使盖带32载于刀具81的状态。另外,带3向后退方向BK的进给停止。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那样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带引导部223固定地设置。并且,构成为开放部229以能够相对于带引导部223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带引导部223,在带3向后退方向BK移动时,在保持带引导部223的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开放部229与带3之间(FC部)的摩擦力,而伴随着带3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也进行开放部229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由此,向后退方向BK移动的结构仅为开放部229,从而与使开放部229及带引导部223这两方向后退方向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使开放部229向后退方向BK移动需要的摩擦力。由此,能够降低带进给装置22的驱动负载。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变形例)
另外,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而由权利要求书表示,而且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开放部29(229)中,示出了通过刀具81切断盖带32,来使载带31的收纳部31a内的电子元件E露出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在开放部中,通过使盖带与载带的基于粘接剂的接合部分剥离来使载带的收纳部内的电子元件露出的方式。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带引导部23(223)构成为向后退方向BK的移动被限制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不限制带引导部向后退方向的移动,而通过带进给装置的进给量调节向后退方向的移动量。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一安装部24的轴部53与带引导部23的第一卡合槽72的一对内侧面72a、72b抵接,由此开放部29的带进给方向FR或后退方向BK的移动被限制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通过销与第二安装部的长孔的内侧面抵接,而限制开放部的带进给方向或后退方向上的移动。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第一安装件210与带引导部223的第一安装长孔223a的内侧面抵接,而开放部229的带进给方向FR或后退方向BK上的移动被限制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通过第二安装件与带引导部的第二安装长孔的内侧面抵接,而限制开放部的带进给方向或后退方向上的移动。
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预定长度M1设置为大于第二预定长度M2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可以将第二预定长度设定为大于第一预定长度。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链轮27a及第二链轮27b连动地驱动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第一链轮及第二链轮中的各链轮也可以独立地驱动。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取出孔29a形成于开放部29(229)的安装部83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取出孔也可以形成于带引导部的罩部。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一力矩M1与第二力矩M2以取出孔29a为中心而平衡,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以取出孔以外的位置为中心,而第一力矩与第二力矩平衡。
附图标记说明
1 元件安装装置
2 元件供给装置
3 带
14 头单元
14a 安装头(头)
22 带进给装置
23、223 带引导部
29、229 开放部
29a 取出孔
31 载带
31a 收纳部
32 盖带
53 轴部(第一卡合部、第一上游侧卡合部)
64 轴部(第一卡合部、第二下游侧卡合部)
72 第一卡合槽(第二卡合部、第一下游侧卡合部)
73 第二卡合槽(第二卡合部、第二下游侧卡合部)
BK 后退方向(第二方向)
E 电子元件
FR 带进给方向(第一方向)

Claims (10)

1.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带进给部,对带进行进给,所述带具有形成有收纳元件的收纳部的载带及覆盖所述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的盖带;及
带引导部,对所述带进行引导,并包含:开放部,使被所述盖带覆盖的所述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开放而使所述元件露出;及取出孔,用于取出通过所述开放部而露出的所述元件,
所述开放部构成为,在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进给所述带时,所述开放部伴随着所述带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而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是从所述带进给部向所述开放部进给所述带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开放部构成为,通过所述开放部及所述带引导部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带之间的摩擦力,伴随着所述带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而向所述第二方向滑动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还具备:
第一卡合部,以对所述带引导部向所述带施力的方式与所述带引导部卡合;及
第二卡合部,设于所述带引导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
所述第二卡合部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使得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卡合部被施力的所述带引导部与所述带之间的摩擦力,包含所述开放部的所述带引导部伴随着所述带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而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卡合部包含限制所述第二卡合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移动量的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二卡合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移动量对应于包含所述开放部的所述带引导部伴随着所述带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而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移动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卡合部具有与所述取出孔相比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第一下游侧卡合部及与所述取出孔相比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第一上游侧卡合部,
所述第二卡合部具有与所述第一下游侧卡合部对应的第二下游侧卡合部及与所述第一上游侧卡合部对应的第二上游侧卡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带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并且所述带引导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之后,当所述带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伴随着所述带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而进行所述带引导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卡合部包含限制所述第二卡合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移动量的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二卡合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的移动量对应于包含所述开放部的所述带引导部伴随着所述带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而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移动量,
所述带引导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由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为停止在所述取出孔与所述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连通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还具备用于固定所述带引导部的固定部件,
所述第一卡合部设于所述固定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带引导部固定地设置,
所述开放部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带引导部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带引导部,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带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时,在保持所述带引导部的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开放部与所述带之间的摩擦力,伴随着所述带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而进行所述开放部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
10.一种元件安装装置,具备:
头单元,具有向基板安装元件的头;及
元件供给装置,向所述头供给所述元件,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包含:
带进给部,对带进行进给,所述带具有形成有收纳所述元件的收纳部的载带及覆盖所述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的盖带;及
带引导部,对所述带进行引导,并具有:开放部,使被所述盖带覆盖的所述收纳部的上方的开口开放而使所述元件露出;及取出孔,用于取出通过所述开放部而露出的所述元件,
所述开放部构成为,在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进给所述带时,所述开放部伴随着所述带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而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是从所述带进给部向所述开放部进给所述带的方向。
CN201780095365.9A 2017-10-31 2017-10-31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Active CN1111650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39351 WO2019087301A1 (ja) 2017-10-31 2017-10-31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5084A true CN111165084A (zh) 2020-05-15
CN111165084B CN111165084B (zh) 2022-08-05

Family

ID=66333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5365.9A Active CN111165084B (zh) 2017-10-31 2017-10-31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1148B2 (zh)
JP (1) JP6836661B2 (zh)
CN (1) CN111165084B (zh)
DE (1) DE112017008023T5 (zh)
WO (1) WO20190873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7882B (zh) * 2017-10-31 2021-06-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86598A (en) * 1986-05-12 1989-03-31 Universal Instruments Corp Improved feeder for electrical component feeding tape
JPH11261293A (ja) * 1998-03-10 1999-09-24 Ohm Denki Kk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JP2006222319A (ja) * 2005-02-10 2006-08-24 Fuji Mach Mfg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方法,電子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供給用テープ
CN2838220Y (zh) * 2005-09-28 2006-11-1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供给装置
WO2008078647A1 (ja) * 2006-12-25 2008-07-03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01600334A (zh) * 2008-06-06 2009-12-09 Juki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
CN101959397A (zh) * 2009-07-13 2011-01-26 海美卡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的对准装置以及对准方法
JP2011222569A (ja) * 2010-04-02 2011-11-04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JP2012038760A (ja) * 2010-08-03 2012-02-23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フィーダ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2012256710A (ja) * 2011-06-09 2012-12-27 Panasonic Corp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JP2013033780A (ja) * 2011-07-31 2013-02-14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CN104663013A (zh) * 2012-08-27 2015-05-2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及电子元件安装装置
JP2015220297A (ja) * 2014-05-16 2015-12-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CN105684567A (zh) * 2013-12-05 2016-06-1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供应装置及电子元件安装装置
JP2017143225A (ja) * 2016-02-12 2017-08-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ー、部品実装機
CN107079613A (zh) * 2014-10-03 2017-08-18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
JP2017152590A (ja) * 2016-02-26 2017-08-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CN107135642A (zh) * 2016-02-26 2017-09-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
WO2017168641A1 (ja) * 2016-03-30 2017-10-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097A (ja) * 1991-06-27 1993-01-14 Tenryu Technic:Kk チツプマウンタのチツプ部品供給装置
DE69215778T2 (de) * 1991-07-19 1997-04-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Vorrichtung zum Zuführen elektronischer Bauelemente
JP2714294B2 (ja) * 1991-12-19 1998-02-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DE69737545T2 (de) * 1996-05-13 2007-12-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Vorrichtung zum zuführen von 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en
DE69835583T2 (de) 1997-02-20 2006-1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Zuführungseinrichtung von elektronischen bauteilen
JP4242479B2 (ja) * 1998-06-24 2009-03-25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トップカバーテープ送り装置
US6032845A (en) * 1998-10-15 2000-03-07 Hover-Davis, Inc. Variable pitch tape feeder and pitch selection switch therefor
US6402452B1 (en) * 1999-04-26 2002-06-11 Hover-Davis, Inc. Carrier tape feeder with cover tape parting
JP4321610B2 (ja) * 2007-03-09 2009-08-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2011077096A (ja) * 2009-09-29 2011-04-14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方法
US8678065B2 (en) * 2010-03-30 2014-03-25 Sts Co., Ltd. Carrier tape feeder
JP5985275B2 (ja) 2012-06-29 2016-09-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フィーダ制御方法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WO2014002911A1 (ja) * 2012-06-29 2014-01-03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フィーダ及びフィーダ制御方法並びに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5995784B2 (ja) * 2013-05-31 2016-09-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86598A (en) * 1986-05-12 1989-03-31 Universal Instruments Corp Improved feeder for electrical component feeding tape
JPH11261293A (ja) * 1998-03-10 1999-09-24 Ohm Denki Kk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JP2006222319A (ja) * 2005-02-10 2006-08-24 Fuji Mach Mfg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方法,電子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供給用テープ
CN2838220Y (zh) * 2005-09-28 2006-11-1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供给装置
WO2008078647A1 (ja) * 2006-12-25 2008-07-03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01600334A (zh) * 2008-06-06 2009-12-09 Juki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
CN101959397A (zh) * 2009-07-13 2011-01-26 海美卡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的对准装置以及对准方法
JP2011222569A (ja) * 2010-04-02 2011-11-04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JP2012038760A (ja) * 2010-08-03 2012-02-23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フィーダ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2012256710A (ja) * 2011-06-09 2012-12-27 Panasonic Corp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JP2013033780A (ja) * 2011-07-31 2013-02-14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CN104663013A (zh) * 2012-08-27 2015-05-2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及电子元件安装装置
CN105684567A (zh) * 2013-12-05 2016-06-15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供应装置及电子元件安装装置
JP2015220297A (ja) * 2014-05-16 2015-12-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CN107079613A (zh) * 2014-10-03 2017-08-18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
JP2017143225A (ja) * 2016-02-12 2017-08-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ー、部品実装機
JP2017152590A (ja) * 2016-02-26 2017-08-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CN107135642A (zh) * 2016-02-26 2017-09-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
WO2017168641A1 (ja) * 2016-03-30 2017-10-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87301A1 (ja) 2020-10-22
US11291148B2 (en) 2022-03-29
JP6836661B2 (ja) 2021-03-03
DE112017008023T5 (de) 2020-07-16
WO2019087301A1 (ja) 2019-05-09
CN111165084B (zh) 2022-08-05
US20200281104A1 (en) 2020-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81344B2 (ja) フィーダ装置
KR20140000134A (ko) 테이프 피더 및 테이프 피더에 테이프를 장착하는 방법
CN108781527B (zh) 元件供给装置
JPWO2017104031A1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11165084B (zh)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JP7254141B2 (ja) フィーダ及びテープガイド
CN106102435B (zh) 带式馈送器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EP3154325B1 (en)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and surface mounter
US10905040B2 (en) Component feeder
JP5471565B2 (ja)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CN111418275B (zh) 供料器
US11576290B2 (en)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and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JP6780898B2 (ja) フィーダ装置
JP7398178B2 (ja) フィーダ装置
JP4387816B2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KR101224871B1 (ko) 캐리어 테이프의 자동 공급 장치
JP6751855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JP2022113787A (ja) フィーダ
JP2005175046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2019149586A (ja) 部品実装装置
JP2018078220A (ja)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
JP2008147273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