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3310A - 一次性口罩 - Google Patents

一次性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3310A
CN111053310A CN202010044630.4A CN202010044630A CN111053310A CN 111053310 A CN111053310 A CN 111053310A CN 202010044630 A CN202010044630 A CN 202010044630A CN 111053310 A CN111053310 A CN 1110533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k
dimension
face
portions
siz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446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53310B (zh
Inventor
若杉庆
柴田彰
神山龙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53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33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533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33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 A62B18/025Halfmas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41D13/1107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A41D13/1115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with a horizontal pleated pocke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41D13/1161Means for fastening to the user's he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18/00Breathing masks or helmets, e.g.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hemical agents or for use at high altitudes or incorporating a pump or compressor for reducing the inhalation effort
    • A62B18/02Mas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2400/00Functions or special features of garments
    • A41D2400/52Disposabl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提供不会在面部与口罩主体之间产生供空气中的花粉、粉尘等进入那样的间隙的一次性口罩。在一次性口罩(10)中,口罩主体(20)具有:上下端缘(20a、20b)、两侧缘(20c、20d)、覆盖穿戴者的口鼻的脸抵接部(22)、以及从脸抵接部(22)起向下方突出成凸曲状的下颚抵接部(23)。挂耳部(30)的两端在脸抵接部(22)的两侧部分固定于上下端缘(20a、20b)侧,下颚抵接部(23)具有沿着下端缘(20b)朝宽度方向(X)延伸且比其它部分刚性高的高刚性区域(55)。

Description

一次性口罩
本发明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6月20日、申请号为201680060093.4(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6/068217)、发明名称为“一次性口罩”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次性口罩。
背景技术
若参照图5和图6,则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分别公开有如下一次性口罩200、300,其具备:口罩主体220、320,该口罩主体220、320具有覆盖穿戴者的口鼻的脸抵接部222、322和位于脸抵接部222、322的下方的下颚抵接部223、323;以及一对环状的挂耳部230、330,该挂耳部230、330安装于口罩主体220、320的两侧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79620号公报(P2010-279620)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97904号公报(P2007-97904)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一次性口罩200中,挂耳部230的两端固定于作为脸抵接部222的一部分的上端部和作为下颚抵接部223的一部分的下端部。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一次性口罩300中,挂耳部330被安装于脸抵接部322的两侧部,比两侧密封区域344的刚性小的非密封区域340位于下端部,该下端部位于下颚抵接部。
若参照图7(b),则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口罩200中,挂耳部230的两端固定于口罩主体220的脸抵接部222和下颚抵接部223,因此挂耳部230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R4比穿戴者的耳朵80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R3大,有可能在穿戴状态下,口罩主体220的两侧缘部不与脸颊紧贴,而产生供空气中的花粉、粉尘等进入那样的间隙250。
若参照图7(c),则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口罩300中,由非密封区域340构成的低刚性区域位于口罩主体320的下颚抵接部323,因此有可能在穿戴状态下,下颚抵接部323以从穿戴者的下颚浮起的方式分离,而在下颚与口罩主体320之间产生供空气中的花粉、粉尘等进入那样的间隙350。
本发明是以往的一次性口罩的改进,其课题在于提供不会在面部与口罩主体之间产生供空气中的花粉、粉尘等进入那样的间隙的一次性口罩。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具有上下方向和宽度方向并包括口罩主体和一对挂耳部在内的一次性口罩。
在本发明的一次性口罩中,所述口罩主体具有上下端缘、两侧缘、覆盖穿戴者的口鼻的脸抵接部、以及从所述脸抵接部起向下方突出成凸曲状的下颚抵接部,所述挂耳部的两端在所述脸抵接部的两侧部分固定于所述上下端缘侧,所述下颚抵接部具有沿着所述下端缘朝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且比其它部分刚性高的高刚性区域。
上固定部与下固定部的所述上下方向的分离尺寸为50~70mm,该上固定部将所述挂耳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脸抵接部的两侧部分的所述上端缘侧,该下固定部将所述挂耳部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脸抵接部的两侧部分的所述下端缘侧,因此该分离尺寸与穿戴者的耳朵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的大小大致相同,能够抑制向上方和/或者下方拉拽挂耳部而在面部与口罩主体之间产生间隙。
所述上固定部与所述下固定部排列地配置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因此能够防止:如在第1和第2固定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位置偏离的情况下,由于赋予到挂耳部的拉拽力而下固定部间的分离尺寸变大,进而面部与口罩主体之间产生间隙。
所述高刚性区域是沿着所述下颚抵接部的外形线延伸的一条或者多条压花线,因此能够抑制圆弧状的下颚部的卷起,并且能够通过控制形成压花线的压花部的大小或间距来调整高刚性区域的范围或刚性程度。
所述下颚抵接部的外形线具有沿所述宽度方向呈直线延伸的中央部位、以及位于所述中央部位的两侧且从所述两侧缘起到所述中央部位为止呈弯曲状延伸的一对侧弯曲状部位,所述脸抵接部的下端与所述中央部位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分离尺寸为8~14mm,因此圆弧状的下颚抵接部能够沿着穿戴者的下颚的线条贴合而抑制产生间隙,并且这与未贴合的状态相比能够给予收紧流畅的印象并能够期待小脸效果。
第1线与第2线的交角为10~40度,该第1线从位于所述中央部位的两侧的第1点起沿宽度方向延伸,该第2线连接所述第1点与作为所述挂耳部的下端缘和所述下固定部的内侧缘的交点的第2点,因此在正视下,脸抵接部的线条不会过于尖利而给予穿戴者的脸比实际纵长的印象。
所述高刚性区域与所述中央部位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分离尺寸为1~5mm,因此能够在穿戴中有效地抑制位于高刚性区域的下方的下端缘翻卷。
形成所述下颚抵接部的一部分的片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比形成所述脸抵接部的片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大,因此下颚抵接部稳定地贴合于穿戴者的下颚,即使在说话时下颚与嘴唇一起上下运动也不会产生位置偏离。
所述脸抵接部具有由将片折叠而成的重叠部分构成的褶部、以及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褶部间的非重叠部分,所述非重叠部分位于比横截中心线靠下方的位置,该横截中心线将所述口罩主体的所述上下方向的尺寸二等分,因此能够吸收、分散赋予到位于挂耳部的下方的固定端部和固定端部的附近且要向上方拉拽固定部的力,抑制口罩主体的两侧缘部从面部浮起而产生间隙。
作为所述一对挂耳部的所述上固定部间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的第1尺寸、作为所述一对挂耳部的所述下固定部间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的第2尺寸、以及作为所述下颚抵接部的所述下端缘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的第3尺寸的大小的相关关系为第3尺寸>第1尺寸≈第2尺寸,因此脸抵接部的宽度不宽,能够给予下颚抵接部尖利的小脸的印象。
在所述第2尺寸为115~135mm的情况下,所述第2尺寸与所述第3尺寸的共计尺寸为240~260mm。在所述第2尺寸为140~160mm的情况下,所述第2尺寸与所述第3尺寸的共计尺寸为290~310mm。
在所述第2尺寸为115~135mm的情况下,所述第3尺寸为120~140mm。在所述第2尺寸为140~160mm的情况下,所述第3尺寸为145~165mm。
所述下颚抵接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值为0.06以下,因此能够使下颚抵接部沿着穿戴者的下颚部贴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口罩,能够在穿戴状态下,抑制口罩主体从穿戴者的面部分离而产生供空气中的花粉、粉尘等进入那样的间隙。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方式,不仅包括发明的不可缺少的结构,还包括可选择的和优选的实施方式。
图1是从正面观察本发明的一次性口罩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切断并从外面观察口罩的一侧部侧的立体图。
图3是口罩主体的俯视图。
图4是穿戴状态下的口罩的侧视图。
图5是以往的一次性口罩的俯视图。
图6是其它以往的一次性口罩的俯视图。
图7(a)是从斜后方观察穿戴有本发明的一次性口罩的样态的图,图7(b)是从斜后方观察穿戴有以往的一次性口罩的样态的图,图7(c)是从斜后方观察穿戴有其它以往的一次性口罩的样态的图。
图8是穿戴状态下的一次性口罩的主视图。
图9(a)是本发明的口罩10的俯视图,图9(b)是以往的口罩400的俯视图。
图10(a)是口罩10的穿戴状态下的主视图,图10(b)是口罩10的穿戴状态下的侧视图,图10(c)是以往的口罩400的穿戴状态下的主视图,图10(d)是以往的口罩400的穿戴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1是涉及小脸效果的事先评价的柱状图。
图12是涉及小脸效果的正式评价的图表。
图13是从正面观察变形例的一例中的一次性口罩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的实施方式涉及图1~图13所示的一次性口罩,其不仅包括发明的不可缺少的结构,还包括可选择的和优选的结构。
若参照图1~图3,则作为本发明的一次性口罩的一例而示出的口罩10具有上下方向Y和宽度方向X,并包括:肌肤相向面和与该肌肤相向面相向的非肌肤相向面;将上下方向Y的尺寸二等分的横截中心线Q;口罩主体20;以及从口罩主体20的两侧缘20c、20d起延伸的一对环状的挂耳部30。
口罩主体20由基材片21形成,该口罩主体20具有:沿宽度方向X呈直线延伸的上端缘20a;稍向下方凸曲地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下端缘20b;以及在上下端缘20a、20b间沿上下方向Y延伸的两侧缘20c、20d。口罩主体20的下端缘(下颚抵接部23的下端缘)20b具有:沿宽度方向X呈直线延伸的中央部位19a;以及位于中央部位19a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并从两侧缘20c、20d起到中央部位19a为止呈弯曲状延伸的一对侧弯曲状部位(两侧部位)19b、19c。另外,口罩主体20具有两侧缘部18,该两侧缘部18比挂耳部30的上下固定部34A、34B的内侧缘靠宽度方向X的外侧。
若参照图2和图3,则口罩主体20被划分为覆盖穿戴者的口鼻的脸抵接部22和从脸抵接部22起向下方突出成凸曲状的下颚抵接部23。在本说明书中,脸抵接部22意味着如下区域:在两侧缘20c、20d间,上下方向Y上从上端缘20a起延伸到固定挂耳部30的上下端31A、31B的上下固定部34A、34B的附近为止的区域,优选地意味着,上下方向Y上从上端缘20a起到上下固定部34A、34B的下端缘为止的区域。在图示例中,考虑到口罩主体20的大小和穿戴者的面部的大小等,脸抵接部22与下颚抵接部23的交界线M在下固定部34B的下端缘间沿宽度方向X延伸。口罩主体20还具有上下端缘20a、20b与两侧缘20c、20d交叉的弯曲状的角部27。角部27呈弯曲状而不呈尖锐状,因此角部27即使与穿戴者的面部抵接也不会给予刺激。
口罩主体20(口罩10)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两侧缘20c、20d的长度尺寸)W1为60~100mm,宽度方向X的尺寸(上下端缘20a、20b的长度尺寸)L1为140~180mm。在口罩主体20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W1为60mm以下的情况下,无法充分覆盖成人的穿戴者的标准大小的下颚部,另一方面,在尺寸W1比100mm大的情况下,有可能口罩主体20的下端从下颚向下方分离,而在正视下给予比实际纵长的印象。
形成口罩主体20的基材片21包括位于肌肤相向面侧的内层片25和位于非肌肤相向面侧的外层片26。内层片25与外层片26利用沿着口罩主体20的外周缘断续地延伸的外周密封区域(外周高刚性区域)40而相互接合。外周密封区域40由多个接合部41形成,该多个接合部41以在外周密封区域40的延长方向上分离规定尺寸的方式配置。外周密封区域40具有:由两条线构成的上侧密封区域42,该上侧密封区域42沿着口罩主体20的上端缘20a朝宽度方向X断续地延伸;下侧密封区域43,该下侧密封区域43沿着下端缘20b朝宽度方向X断续地延伸;以及侧密封区域(密封区域)44,该侧密封区域(密封区域)44沿着两侧缘20c、20d朝上下方向Y断续地延伸。
内层片25和外层片26例如为包括热熔接性纤维在内的质量10~40g/m2且具有透气性的纤维无纺布片,该内外层片25、26除了由熔喷纤维无纺布、纺粘型纤维无纺布、SMS纤维无纺布以及热风纤维无纺布等各种公知的纤维无纺布形成之外,还能够由纱布、棉布等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的片材料形成。虽然没有进行图示,但是也可以使具有细颗粒的过滤功能或者包括抗菌剂、芳香剂等在内的中间片介于该内外层片25、26之间。挂耳部30优选为能够弹性伸缩的材料,其由无纺布、纺布、塑料膜、橡胶绳等公知的材料形成。
外周密封区域40是在断续配置的多个接合部41中将内层片25与外层片26相互熔接的熔接密封线,两片25、26仅在外周密封区域40接合,在其它部分不相互接合。因此,与两片25、26的内面整体相互接合的情况相比,口罩10整体的柔软性和透气性优异。
若参照图2,则外周密封区域40的接合部41是由一对短边和一对长边划分出的大致长方形,在上侧密封区域42与下侧密封区域43中,接合部41被配置成长边沿宽度方向X延伸,进而形成沿上下方向Y延伸的两个密封线。另外,上侧密封区域42的密封线间的上下方向Y的分离尺寸比下侧密封区域43的密封线间的上下方向Y的分离尺寸大。
在上侧密封区域42的密封线间配置有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弹性带片(鼻部贴合)60。弹性带片60介于内层片25与外层片26之间,具体而言,弹性带片60被夹持在筒状的空间内并固定,该筒状的空间被形成在形成上侧密封区域42的两条密封线间。在弹性带片60的两端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配置有用于限制弹性带片60沿宽度方向X移动的接合部41。
内层片25的上下端缘部比外层片26的上下端缘部更靠上下方向Y的外侧延伸,该上下延伸部25a、25b向上下方向Y的内侧折弯而形成弯曲状,并由上侧密封区域42和下侧密封区域43固定于外层片26的非相向面侧。
挂耳部30具有位于口罩主体2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一对上下端(两端)31A、31B、以及在上下端31A、31B间延伸成环状的自由部32。上端31A经由上固定部34A被固定到口罩主体20的上端缘20a侧,下端31B利用下固定部34B而被固定到下端缘20b侧。上下固定部34A、34B呈比上下端31A、31B的外形大一圈且由网眼状的压花图案形成的矩形,将上下端31A、31B熔接或者粘接于口罩主体20。通过使上下固定部34A、34B的外形比上下端31A、31B的外形大,从而上下端31A、31B具有对口罩主体20所需的剥离强度,即使在穿戴中对上下端31A、31B作用要将该上下端31A、31B剥离的力,也不会容易剥离。另外,上下固定部34A、34B的一部分与形成上下侧密封区域42、43的接合部41重叠,在该相互重合的部分中接合强度变高。挂耳部30的上下端31A、31B利用上下固定部34A、34B而固定于口罩主体20的非肌肤相向面。通过使自由部32的两端固定于口罩主体20的非肌肤相向面,从而在穿戴状态下,自由部32的两端以将口罩主体20向面部按压的方式进行作用,能够提高口罩主体20的紧贴性。
口罩主体20的脸抵接部22具有将基材片21折弯成褶皱状而形成的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多个褶部28。褶部28从上侧依次具有在口罩主体20的非肌肤相向面侧向上凸起的第1~第3褶部28A~28C、以及在第3褶部28C的下方向下凸起的第4褶部28D。基材片21在第3褶部28C和第4褶部28D被折弯成截面Ω状。因此,将基材片21折叠而层压有多个基材片21的重叠部分29A和具有单层构造的非重叠部分29B位于横截中心线Q的下方,该非重叠部分29B位于第3褶部28C与第4褶部28D之间且未将基材片21折叠。
若参照图1和图3,则口罩主体20的下颚抵接部23具有沿着下端缘20b朝宽度方向X延伸且比下颚抵接部23中的其它部分刚性大的高刚性区域55。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刚性区域55由下侧密封区域43形成。下颚抵接部23利用沿宽度方向X呈直线延伸的中央部位19a、位于中央部位19a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且从两侧缘20c、20d起到中央部位19a为止呈弯曲状延伸的一对侧弯曲状部位19b、19c而形成外形线(下端缘20b的外形线)。脸抵接部22的下端(与交界线M相同)与中央部位19a的上下方向Y上的分离尺寸(下颚抵接部23的上下方向Y上的最大尺寸)W2为8~14mm。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颚抵接部23的高刚性区域55是由沿着该外形线延伸的一条或者多条压花线构成的下侧密封区域43,但是也可以通过使基材片21的质量局部增大或贴附分体的片构件来代替该压花线,从而与其它部分相比具有较高的刚性。
另外,在下颚抵接部23中,高刚性区域55与中央部位19a中的上下方向Y的分离尺寸R1为1~5mm。形成外周密封区域40的上侧密封区域42与上端缘20a的上下方向的分离尺寸、以及侧密封区域44与两侧缘20c、20d的宽度方向X上的分离尺寸为2~7mm,相对地,高刚性区域55与中央部位19a中的上下方向Y的分离尺寸R1为1~5mm,位于口罩主体20的外周缘部的外周密封区域40中的、形成高刚性区域55的下侧密封区域43位于与口罩主体20的外形缘最接近的位置。通过使外周密封区域40具有这样的配置样式,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穿戴状态下从高刚性区域55起向下方延伸的下端缘的浮起。
通过将内层片25的下延伸部25b固定于外层片26的非肌肤相向面侧,从而能够使与口罩主体20的其它部分(除去配置有内层片25的上延伸部25a的部分)相比基材片21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大的层压部分位于下颚抵接部23的下端。通过使高刚性区域55与该层压部分重叠地位于下颚抵接部23的下端,从而局部刚性更高,下颚抵接部23更稳定地与穿戴者的下颚贴合。特别地,即使在穿戴者说话时下颚与嘴唇一起上下运动,也不用担心下颚抵接部23产生位置偏离。
图4是穿戴状态下的一次性口罩10的侧视图,图5是以往的一次性口罩(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口罩)200的俯视图,图6是其它以往的一次性口罩(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一次性口罩)300的俯视图,图7(a)是从斜后方观察穿戴有一次性口罩10的样态的图,图7(b)是从斜后方观察穿戴有以往的一次性口罩200的样态的图,图7(c)是从斜后方观察穿戴有其它以往的一次性口罩300的样态的图。
若参照图7(b),则以往的口罩200具有:口罩主体220;从口罩主体220的两侧缘起延伸的一对环状的挂耳部230;覆盖穿戴者的口鼻的脸抵接部222;以及位于脸抵接部222的下方且与穿戴者的下颚相向的下颚抵接部223。在以往的口罩200中配置有包括上下侧密封区域242、243和两侧密封区域244在内的外周密封区域,下颚抵接部223的外形由沿宽度方向X呈直线延伸的中央部位219a和位于中央部位219a的两侧的弯曲状的侧弯曲状部位219b、219c形成。
若参照图7(c),则以往的口罩300具有:口罩主体320;从口罩主体320的两侧缘起延伸的一对环状的挂耳部330;覆盖穿戴者的口鼻的脸抵接部322;以及位于脸抵接部322的下方的下颚抵接部323。在以往的口罩300中,配置有位于口罩主体320的两侧部的两侧密封区域344,下颚抵接部323的外形由沿宽度方向X呈直线延伸的中央部位319a和位于中央部位319a的两侧的弯曲状的侧弯曲状部位319b、319c形成。
在以往的一次性口罩200、300的穿戴状态下,产生从脸抵接部222、322中的与穿戴者的鼻子抵接的中央部朝向两侧部的力F3和在绕挂于耳朵80的挂耳部230、330的自由部232、332中向下方拉拽的力F5,朝向下方的力F1作用于挂耳部230、330的上固定部234A、334A。另一方面,产生从下颚抵接部223、323中的与穿戴者的下颚抵接的中央部朝向两侧部的力F4和将挂耳部230、330的自由部232、332向上方拉拽的力F6,由此朝向上方的力F2作用于挂耳部230、330的下固定部234B、334B。
在以往的一次性口罩200、300的口罩主体220、320的两侧缘部中,从上固定部234A、334A起朝向下方的力F1与从下固定部234B、334B起朝向上方的力F2彼此相对,因此有可能两侧缘部以从面部浮起的方式分离而产生间隙。在该情况下,若能够在两侧缘部的一部分分散、吸收这些力F1、F2,则能够抑制变形,但是由两侧密封区域244、344形成的高刚性区域位于口罩主体220、320的两侧缘部,因此无法充分吸收、分散这些力F1、F2而使其逸失。
在以往的一次性口罩200中,作用于上下固定部234A、234B的力F1、F2与上下固定部234A、234B的分离尺寸R4的尺寸的大小成正比地增大,在此,挂耳部230的上固定部234A位于口罩主体220的脸抵接部222,下固定部234B位于下颚抵接部223,它们的分离尺寸R4比较大。具体而言,分离尺寸R4为70~90mm。因此,作用于上下固定部234A、234B的拉拽的力F5、F6大,并且朝向上下方的力F1、F2也大,口罩主体220的两侧部更容易变形,且有可能从穿戴者的面部分离。另外,挂耳部230的上下固定部234A、234B在脸抵接部222位于两侧密封区域244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因此朝向上方的力F2作用于位于两侧密封区域244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外侧缘部260,容易产生从面部的浮起。而且,挂耳部230的下固定部234B固定于弯曲较大的侧弯曲状部位219b、219c的下方,因此该挂耳部230的下固定部234B位于上固定部234A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由于像这样不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地配置上下固定部234A、234B,所以与排列地配置该上下固定部234A、234B的情况相比分离尺寸R4大。从以上的结构上的问题出发,可以说容易在口罩主体20的两侧缘与面部之间产生供空气中的花粉、粉尘等进入那样的间隙250。
若参照图6和图7(c),则在以往的一次性口罩300中,挂耳部330的上下固定部334A、334B间的分离尺寸R5与耳朵80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R3相比不那么大,作用于自由部332的力F5、F6不会过大,但是,不存在密封区域的非密封区域340位于下颚抵接部323,故而在下颚抵接部323不形成与其它部分相比刚性高的高刚性区域。因此,有可能在穿戴中下颚抵接部323整体从面部浮起,从而在该下颚抵接部323与下颚之间产生供空气中的花粉、粉尘进入那样的间隙350。
若参照图4,则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口罩10中,与以往的一次性口罩200、300相同,产生从脸抵接部22中的与穿戴者的鼻子抵接的中央部朝向两侧部的力F3和将挂耳部30的自由部32向后方拉拽的力F5,从而朝向下方的力F1作用于上固定部34A。另一方面,在下颚抵接部23作用从与穿戴者的下颚抵接的中央部朝向两侧部的力F4和在挂耳部30的自由部32作用将挂耳部30的自由部32向斜上方拉拽的力F6,从而朝向上方的力F2作用于下固定部34B。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口罩10中,挂耳部30的上下固定部34A、34B位于脸抵接部22的两侧部,相互的分离尺寸R2约为50~70mm,大小与成人的穿戴者的耳朵8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R3大致相同。虽然成人的穿戴者的耳朵80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R3具有个体差异,但是平均大小为50~70mm,通过使分离尺寸R2的大小在该范围内,从而将挂耳部30的自由部32沿上下方向Y拉拽的力F5、F6朝向耳朵80大致平行地延伸,与以往的口罩200相比能够抑制作用于上下固定部34A、34B的要使口罩主体20的两侧部变形的力。
另外,在一次性口罩10中,通过在下颚抵接部23配置高刚性区域55,从而在穿戴状态下,即使在挂耳部30的下固定部34B和附近作用有要使下该固定部34B变形的力,下颚抵接部23也不会从下颚分离地浮起。另外,高刚性区域55与下端缘20b的中央部位19a的上下方向Y上的分离尺寸R1为1~5mm,比较小,因此不用担心从高刚性区域55起向下方延伸的部分浮起。而且,挂耳部30的上下固定部34A、34B在上下方向Y上排列地配置(宽度方向X上未位置偏离),因此上下固定部34A、34B不会位置偏离而导致分离尺寸R2变大。
若参照图7(a),则通过使一次性口罩10具有该结构,从而在穿戴状态下,脸抵接部22的两侧部分以及下颚抵接部23与穿戴者的面部贴合,而不用担心产生供空气中的花粉、粉尘等进入直接口罩10内部那样的间隙。在口罩10中,在脸抵接部22,具有单层构造的非重叠部分(低刚性区域)29B配置在比横截中心线Q靠下方的位置,该非重叠部分(低刚性区域)29B位于由折叠基材片21而形成的重叠部分(高刚性区域)29A构成的褶部28C和褶部28D之间,由此能够在非重叠部分29B吸收、分散作用于下固定部34B的朝向上方的力F2。通过在非重叠部分29B吸收、分散该力F2,从而能够抑制脸抵接部22的两侧部分的变形。
若再次参照图3,则在口罩10的下颚抵接部23中,第1线K1与第2线K2的交角θ1为10~40度,该第1线K1从位于中央部位19a的两侧的第1点P1起沿宽度方向X延伸,该第2线K2连接第1点P1与作为自由部32的下端缘和下固定部34B的内侧缘的交点的第2点P2。另一方面,若参照图5,则在以往的口罩200中,第1线K1与第2线K2的交角θ2约为45度,该第1线K1从位于中央部位219a的两侧的第1点P1起沿宽度方向延伸,该第2线K2连接第1点P1与作为自由部232的下端缘和固定该自由部232的下端缘的固定部的交点的第2点P2。另外,若参照图6,则在以往的口罩300的脸抵接部322中,第1线K1与第2线K2的交角θ3约为25度,该第1线K1从位于中央部位319a的两侧的第1点P1起沿宽度方向延伸,第2线K2连接第1点P1与作为自由部332的下端缘和固定该自由部332的下端缘的固定部的交点的第2点P2。
若参照图8,则在穿戴状态的一次性口罩10的正视下,下颚抵接部23具有沿着穿戴者的下颚的轮廓的圆弧状,因此与下颚抵接部23不沿着下颚的轮廓的情况相比,能够给予收紧流畅(日文:すっきり)的印象。此处,为了使下颚抵接部23与下颚部贴合而给予收紧流畅的印象,下颚抵接部23中的交角θ1至少为40度以下,且优选为35度以下。在如以往的口罩200那样交角θ2为45度以上的情况下,下颚抵接部23过于尖利而与穿戴口罩10前相比有可能给予穿戴者的面部比实际纵长的印象。另一方面,在如以往的一次性口罩300那样下颚抵接部323的侧弯曲状部位319b、319c呈直线状的情况下,即使交角θ3为35度以下也无法沿着下颚整体的外形以覆盖下颚整体。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0通过一边沿着穿戴者的下颚的外形线一边在从脸颊下起到下巴为止的范围内形成稍尖利的形状从而能够给予比实际的脸的轮廓线收紧流畅的印象。
如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0在穿戴状态下难以在口罩主体20与面部之间产生供空气中的花粉、粉尘等进入那样的间隙,在正视下交角θ1在10~40度的范围内,因此两侧缘20c、20d在低刚性区域形成凹曲的平缓的抛物线状,并且脸抵接部具有适当圆弧状的形状。由此,从脸颊下起到下巴的范围能够给予比实际的脸部线条收紧流畅的印象,并且能够发挥看上去比实际脸小的小脸效果。
如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0在穿戴状态下难以在口罩主体20与面部之间产生供空气中的花粉、粉尘等进入那样的间隙,在正视下交角θ1在10~40度的范围内,因此两侧缘20c、20d在低刚性区域形成凹曲的平缓的抛物线状,并且脸抵接部具有适当圆弧状的形状。由此,从脸颊下起到下巴的范围能够给予比实际的面部线条收紧流畅的印象,并且能够发挥看上去比实际脸小的小脸效果。
图9(a)是本发明的口罩10的俯视图,图9(b)是以往的口罩400的俯视图,图10(a)是口罩10的穿戴状态下的主视图,图10(b)是口罩10的穿戴状态下的侧视图,图10(c)是以往的口罩400的穿戴状态下的主视图,图10(d)是以往的口罩400的穿戴状态下的侧视图。
若参照图9(a),则在本发明的口罩10中,上固定部34A与下固定部34B在上下方向Y上排列地配置,因此通过该上下固定部34A、34B的内侧缘的点划线(假想线)T1、T2沿上下方向Y平行地延伸。在口罩10的点划线T1、T2间,作为挂耳部30的上固定部34A间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的第1尺寸N1、作为挂耳部30的下固定部34B间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的第2尺寸N2、以及作为下颚抵接部23的下端缘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的第3尺寸N3的大小的相关关系为N3>N1≈N2。
若参照图9(b),则以往的口罩400具有口罩主体420、从口罩主体420的两侧缘420c、420d起延伸的一对环状的挂耳部430、覆盖穿戴者的口鼻的脸抵接部422、以及位于脸抵接部422的下方且与穿戴者的下颚相向的下颚抵接部423。在以往的口罩400中,上端缘420a沿宽度方向X呈直线延伸,另一方面,由位于中央部的直线状部位和在直线状部位的两侧朝向直线状部位呈下坡状地延伸的倾斜部位划分出下端缘420b的外形轮廓。在以往的口罩400中,挂耳部430的上固定部434A与下固定部434B在上下方向Y上位置偏离,因此通过使上下固定部434A、434B的内侧缘的点划线(假想线)T1、T2朝向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倾斜并彼此沿交叉方向延伸。在口罩400的点划线T1、T2间,作为挂耳部430的上固定部434A间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的第1尺寸N4、作为挂耳部430的下固定部434B间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的第2尺寸N5、以及作为下颚抵接部423的下端缘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的第3尺寸N6的大小的相关关系为N4>N6>N5。
若参照图10(a)、(b),则在本发明的口罩10中,挂耳部30的上固定部34A间的第1尺寸N1与下固定部34B间的第2尺寸N2大致相同,因此在挂耳部30中向后方拉拽的力F5、F6均匀地作用于口罩主体的两侧缘部18,能够防止从面部的浮起。另外,第1尺寸N1和第2尺寸N2的大小大致相同,上下固定部34A、34B排列地位于上下方向Y上,因此与下固定部34B位于上固定部34A的宽度方向X的内侧等位置偏离的情况相比,上固定部34A与下固定部34B的分离尺寸R5小。因此,下固定部34B间的脸抵接部22比较小,能够给予小脸的印象。
为了在穿戴有口罩10时发挥这样的小脸效果,在主要以成人的女性为对象的情况下,尺寸根据型号的不同而不同,在第2尺寸N2为115~135mm的情况下,第2尺寸N2与第3尺寸N3的共计尺寸为240~260mm,在第2尺寸N2为140~160mm的情况下,第2尺寸N2与第3尺寸N3的共计尺寸为290~310mm。另外,在第2尺寸N2为115~135mm的情况下,第3尺寸N3为120~140mm,在第2尺寸N2为140~160mm的情况下,第3尺寸N3为145~165mm。通过使第2和第3尺寸N2、N3在该尺寸的范围内,从而不会过于向下方凸曲而给予比实际纵长的印象,并且能够给予尖利的印象。
另外,如前所述,下颚抵接部23具有沿着穿戴者的下颚的轮廓的圆弧状,因此在正视下呈向下方凸曲的形状。通过使挂耳部30的上下固定部34A、34B的固定位置和口罩主体20的外形轮廓具有该特征,从而连接下固定部34B、34B间以及位于下端缘20b的中央的点U1的倒三角形95的底边95a(连接下固定部34B间的线)位于比较高的位置,点U1侧的内角θ4比较小。
若参照图10(c),则在以往的口罩400中,挂耳部430的上固定部434A间的第1尺寸N4比下固定部434B间的第2尺寸N5大,由于上下固定部434A、434B在上下方向Y上位置偏离,所以与口罩10的分离尺寸相比上固定部434A和下固定部434B的分离尺寸R6较大。由此,在正视口罩400时脸抵接部422纵向较长而有可能给予比实际的脸大且横向突出的印象。另外,口罩主体420的下端缘420b不是圆弧状并且第3尺寸N6比第1尺寸N4小,因此连接下固定部434B、434B间以及位于下端缘420b的中央的点U2的倒三角形495的底边495a(连接下固定部34B间的线)位于比较低的位置,点U2侧的内角θ5比较大。因此,以往的口罩400的下方部分与口罩10的下方部分相比横向较宽,有可能整体上给予脸的外形轮廓比较大的印象。此外,在以往的口罩200中也与以往的口罩400相同,上固定部234A和下固定部234B间在上下方向Y上产生位置偏离,并且上固定部234A间的分离尺寸比口罩主体220的下端缘的尺寸大,有可能在穿戴时,在正视下给予脸比实际宽度宽的印象。另外,在以往的口罩300中,下端缘不是圆弧状,因此不会如口罩10那样形成向下方凸曲的形状,而无法在视觉上给予脸的外形轮廓尖利的印象。
另外,口罩10的下颚抵接部23的宽度方向X上的弯曲刚性值(KES弯曲刚性值)优选为0.06gf·cm2/cm以下。下颚抵接部23在刚性值比较大的情况下,无法沿着穿戴者的下颚的形状,有可能由于下颚的动作而分离,进而形成间隙,但通过使弯曲刚性值为0.06g f·cm2/cm以下,从而下颚抵接部23根据下颚的动作而变形,能够维持与下颚贴合的状态。
<小脸效果的评价方法>
<事先评价方法>
首先,作为用于评价的资料,准备如下内容:540张日本女性的脸的照片图像(拍摄有肩以上的图像)、24英寸液晶显示器、头部人体模型(20多岁的日本女性的具有标准尺寸的面部模型、BIOSKIN Doll F-300S、BEAULAX)。其次,让事先评价者(18岁以上的男女共计36名)坐在位于距配置在桌子上的液晶显示器的屏幕60cm的位置的椅子上。将图像照片以规定的尺寸(354×472像素的JPEG图像、纵9.8cm×横13.07cm)显示在液晶显示器的屏幕上,在液晶显示器的旁边配置头部人体模型。事先评价者对显示在液晶显示器的屏幕上的照片图像A与头部人体模型进行对比观察,在将头部人体模型的脸的大小设为50(分)的情况下,在1~100(数字越大,则脸越大)的范围内对图像照片的脸的大小进行评价并作为事先评价值。事先评价者用单手操作与液晶显示器连接的个人电脑主体的鼠标,通过将光标移动到视觉模拟量表上的认为恰当的数字而示出事先评价值。此外,各评价者的图像照片的评价顺序和评价张数是随机的。
按照照片图像来统计由各事先评价者给出的事先评价值并算出平均值。此外,评价者数量按照照片图像的不同而不同,平均一张照片图像有18名进行评价。图11是示出基于事先评价值而制成的柱状图(纵轴为张数,横轴为看上去的脸的大小的等级)的图,分布的平均值为51.3,标准偏差为7.7、最小值为32.5、最大值为77.6。将从该分布的最小值起依照升序的22张照片图像(小脸)、从平均值起的22张照片图像(平均大小的脸)、以及从最大值起依照降序的22张照片图像(大脸)的共计66张照片图像(照片图像A)用作以下的正式评价的图像。
<正式评价方法>
准备有事先准备的照片图像A和利用图像编辑软件将口罩10穿戴在照片图像A的脸上的照片图像B。正式评价者(18岁以上的男女共计11名,是与事先评价者不同的人)在与事先评价方法相同的条件下,逐张对66张照片图像(照片图像A、B分别33张)进行评价,以评价看上去的脸的大小。在正式评价时进行调整以便各正式评价者不对相同人物的照片图像A和照片图像B均进行评价。随机筛选各正式评价者所评价的照片图像A、B。按照是否穿戴口罩10(照片图像A、照片图像B)×原来的脸的大小(小脸、平均的脸的大小、大脸)的六个条件来统计由该正式评价得到的正式评价值,并算出平均值与该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正式评价结果>
若参照图12,则对于“在未穿戴口罩10的状态下为小脸”,未穿戴时的正式评价值的平均为40.5,与此相对,穿戴有口罩10的状态下的正式评价值的平均为33.5。另外,对于“在未穿戴口罩的状态下为平均大小的脸”,未穿戴时的正式评价值的平均为53.3,与此相对,穿戴有口罩10的状态下的正式评价值的平均为44.8,对于“在未穿戴口罩的状态下为大脸”,未穿戴时的正式评价值的平均70.6,与此相对,穿戴了口罩10的状态下的正式评价值的平均为63.1,在任意一种情况下,均与未穿戴口罩10的状态的脸的大小无关,当穿戴口罩10时,能够感觉看上去的脸较小。
另外,在对由正式评价得到的正式评价值进行关于所述六个条件的双因素方差分析之后,得到了是否穿戴口罩10的主效果(F(1,10)=10.40,p=0.09)、原来的脸的大小的主效果(F(2,20)=91.55,p=0.01)这样的在统计上有意义的结果。不认为是否穿戴口罩10与原来的脸的大小有交互作用。因此,能够得到如下统计结果:与原来的脸的大小无关,穿戴有口罩10的脸比未穿戴口罩的脸看起来小(看起来为小脸)。
<变形例>
图13是从正面观察变形例的一例中的一次性口罩10的俯视图。在本变形例中,未配置接合部41的非密封区域91位于非重叠部分(低刚性区域)29B。通过像这样将非密封区域91配置于非重叠部分29B,从而能够使非重叠部分29B的刚性比邻接地位于非重叠部分29B的上下方向的重叠部分29A的刚性小,能够在非重叠部分29B可靠地吸收、分散朝向上方的力F2。另外,沿宽度方向X排列地配置有接合部41的幅宽接合区域92位于非密封区域91的下方。通过像这样使幅宽接合区域92邻接地位于非重叠部分29B的下方,从而能够在非重叠部分29B以较宽的范围承受并吸收、分散朝向上方的力F2。
像这样,非密封区域91是用于辅助作为低刚性区域的折弯诱导部的功能的区域。为了能够达到该效果,非密封区域91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优选为比侧密封区域44的多个接合部41间的分离尺寸(间距)大。在非密封区域91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与接合部41间相同或者比接合部41间小的情况下,有可能向上的力F2不在非密封区域91而在侧密封区域44中的接合部41间的分离部分被吸收、分散进而使该分离部分弯曲,因此有可能无法使口罩主体20整体弯曲成规定的形状。
对于构成口罩10的构件,只要没有特别明确说明,则除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材料外,能够无限制地使用本领域常用的公知的材料。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第1”以及“第2”等用语只是用于区别相同的元件、位置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一次性口罩(口罩);19a:中央部位;19b、19c:侧弯曲状部位;20:口罩主体;20a:口罩主体的上端缘;20b:口罩主体的下端缘;20c、20d:口罩主体的侧缘;22:脸抵接部;23:下颚抵接部;28A~28D:褶部;29A:重叠部分;29B:非重叠部分;30:挂耳部;31A、31B:挂耳部的上下端;34A、34B:上下固定部;40:外周密封区域;43:下侧密封区域;41:接合部;55:高刚性区域;K1:从位于中央部位的两侧缘的第1点起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1线;K2:连接第1点与作为自由部的下端缘和下固定部的内侧缘的交点的第2点的第2线;N1:挂耳部的上固定部间的宽度方向的第1尺寸;N2:挂耳部的下固定部间的宽度方向的第2尺寸;N3:作为下颚抵接部的下端缘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的第3尺寸;P1:位于中央部位的两侧缘的点;P2:位于两侧部位的上端缘的点;Q:横截中心线;R1:高刚性区域与中央部位的上下方向Y的分离尺寸;W2:从脸抵接部的下端起到中央部位为止的分离尺寸;X:宽度方向;Y:上下方向;θ1:交角。

Claims (11)

1.一次性口罩,具有上下方向和宽度方向,并包括口罩主体和一对挂耳部,所述一次性口罩的特征在于,
所述口罩主体具有:上下端缘、两侧缘、覆盖穿戴者的口鼻的脸抵接部、以及从所述脸抵接部起向下方突出成凸曲状的下颚抵接部,
所述挂耳部的两端在所述脸抵接部的两侧部分固定于所述上下端缘侧,
所述下颚抵接部具有沿着所述下端缘朝所述宽度方向延伸且比其它部分刚性高的高刚性区域,
所述脸抵接部具有由将片折叠而成的重叠部分构成的褶部、以及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褶部间的非重叠部分,所述非重叠部分位于比横截中心线靠下方的位置,该横截中心线将所述口罩主体的所述上下方向的尺寸二等分,
所述下颚抵接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弯曲刚性值为0.06gf·cm2/c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口罩,其特征在于,
上固定部与下固定部的所述上下方向的分离尺寸为50~70mm,所述上固定部将所述挂耳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脸抵接部的两侧部分的所述上端缘的一侧,所述下固定部将所述挂耳部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脸抵接部的两侧部分的所述下端缘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固定部与所述下固定部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排列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刚性区域是沿着所述下颚抵接部的外形线延伸的一条或者多条压花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颚抵接部的外形线具有沿所述宽度方向呈直线延伸的中央部位、以及位于所述中央部位的两侧且从所述两侧缘起到所述中央部位为止呈弯曲状延伸的一对侧弯曲状部位,所述脸抵接部的下端与所述中央部位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分离尺寸为8~14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口罩,其特征在于,
第1线与第2线的交角为10~40度,该第1线从位于所述中央部位的两侧的第1点起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该第2线连接所述第1点与作为所述挂耳部的下端缘和所述下固定部的内侧缘的交点的第2点。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口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刚性区域与所述中央部位在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分离尺寸为1~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次性口罩,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下颚抵接部的一部分的片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比形成所述脸抵接部的片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大。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口罩,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一对挂耳部的所述上固定部间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的第1尺寸、作为所述一对挂耳部的所述下固定部间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的第2尺寸、以及作为所述下颚抵接部的所述下端缘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的第3尺寸的大小的相关关系为第3尺寸>第1尺寸≈第2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次性口罩,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尺寸为115~135mm的情况下,所述第2尺寸与所述第3尺寸的共计尺寸为240~260mm,在所述第2尺寸为140~160mm的情况下,所述第2尺寸与所述第3尺寸的共计尺寸为290~310mm。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次性口罩,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尺寸为115~135mm的情况下,所述第3尺寸为120~140mm,在所述第2尺寸为140~160mm的情况下,所述第3尺寸为145~165mm。
CN202010044630.4A 2015-09-04 2016-06-20 一次性口罩 Active CN1110533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75135 2015-09-04
JP2015175135 2015-09-04
JP2015-250549 2015-12-22
JP2015250549A JP5937746B1 (ja) 2015-09-04 2015-12-22 使い捨てマスク
CN201680060093.4A CN108348018B (zh) 2015-09-04 2016-06-20 一次性口罩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0093.4A Division CN108348018B (zh) 2015-09-04 2016-06-20 一次性口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3310A true CN111053310A (zh) 2020-04-24
CN111053310B CN111053310B (zh) 2021-12-21

Family

ID=561847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0093.4A Active CN108348018B (zh) 2015-09-04 2016-06-20 一次性口罩
CN202010044630.4A Active CN111053310B (zh) 2015-09-04 2016-06-20 一次性口罩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0093.4A Active CN108348018B (zh) 2015-09-04 2016-06-20 一次性口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2) JP5937746B1 (zh)
CN (2) CN108348018B (zh)
PH (1) PH12018550024A1 (zh)
WO (1) WO20170382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68601B2 (en) * 2016-11-29 2019-08-06 Performance Apparel Corporation Modular face mask
JP7051318B2 (ja) * 2017-07-20 2022-04-11 白元アース株式会社 衛生用マスク
JP7050558B2 (ja) * 2018-04-13 2022-04-0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マスク
JP7264579B2 (ja) * 2018-04-13 2023-04-25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マスク
KR20200002572A (ko) * 2018-06-29 2020-01-08 주식회사 엘지생활건강 마스크
CN209202201U (zh) * 2018-11-20 2019-08-06 华新医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气密防护口罩
IT202000013324A1 (it) * 2020-06-05 2021-12-05 Marco Cioli Kit per mascherine auto assemblanti
CN114304783B (zh) * 2021-12-31 2024-04-26 江苏纳易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纤维口罩滤材及其抗病毒无菌防护口罩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51388A (ja) * 2008-08-26 2010-03-11 Masaru Imaizumi マスク
JP2010279620A (ja) * 2009-06-05 2010-12-16 Masaru Imaizumi 衛生マスク
JP2011182810A (ja) * 2010-03-04 2011-09-22 Japan Vilene Co Ltd マスク
CN104175406A (zh) * 2013-05-24 2014-12-03 三星钻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刀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95079A1 (en) * 2005-12-07 2007-06-13 Taiwan Textile Research Institute Face mask structure
JP5901900B2 (ja) * 2011-06-28 2016-04-1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マスク
WO2014003156A1 (ja) * 2012-06-28 2014-01-03 興和株式会社 マスク
CN203969278U (zh) * 2013-10-15 2014-12-03 冯剑悦 一种口罩
JP6499032B2 (ja) * 2015-06-30 2019-04-1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マスク
JP3200049U (ja) * 2015-07-10 2015-10-01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マスク
JP5837252B1 (ja) * 2015-08-04 2015-12-2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マス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51388A (ja) * 2008-08-26 2010-03-11 Masaru Imaizumi マスク
JP2010279620A (ja) * 2009-06-05 2010-12-16 Masaru Imaizumi 衛生マスク
JP2011182810A (ja) * 2010-03-04 2011-09-22 Japan Vilene Co Ltd マスク
CN104175406A (zh) * 2013-05-24 2014-12-03 三星钻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刀轮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48781A (ko) 2018-05-10
JP5937746B1 (ja) 2016-06-22
JP2017048489A (ja) 2017-03-09
CN111053310B (zh) 2021-12-21
CN108348018A (zh) 2018-07-31
CN108348018B (zh) 2020-01-24
JP5937748B1 (ja) 2016-06-22
JP2017048490A (ja) 2017-03-09
PH12018550024A1 (en) 2018-09-10
WO2017038211A1 (ja) 2017-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8018B (zh) 一次性口罩
JP5917757B1 (ja) 使い捨てマスク
KR102413814B1 (ko) 일회용 마스크
KR102611757B1 (ko) 일회용 마스크
AU2014309245B2 (en) Personal respiratory protection device
WO2019198286A1 (ja) 使い捨てマスク
JP3157770U (ja) マスク
WO2021006122A1 (ja) マスク
JP6345368B1 (ja) 使い捨てマスク
JP3203072U (ja) 使い捨てマスク
JP3124262U (ja) 使い捨て衛生マスク
US20240197005A1 (en) Mask with anti-fogging construction
KR20200141024A (ko) 일회용 마스크
KR102677332B1 (ko) 일회용 마스크
JP4866574B2 (ja) マスク
JP3203087U (ja) 使い捨てマスク
JP3212890U (ja) 衛生マスク
JP2007014577A5 (zh)
TWI775418B (zh) 口罩
WO2021187302A1 (ja) マスク
JP3220822U (ja) 衛生マスク
JP2021188139A (ja) 立体マスク
JP2022119012A (ja) 立体型マスク
JP2022127437A (ja) 立体型マスク
CN116669817A (zh) 口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