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4003A - 控制装置、马达、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控制装置、马达、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4003A
CN111034003A CN201880050805.3A CN201880050805A CN111034003A CN 111034003 A CN111034003 A CN 111034003A CN 201880050805 A CN201880050805 A CN 201880050805A CN 111034003 A CN111034003 A CN 1110340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ase
power
power element
control device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08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佳明
小川裕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34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400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一种控制装置,其包含驱动马达的三相逆变器,其中,该控制装置具有:电路板;以及多个功率元件,它们安装于电路板,构成三相逆变器,该控制装置具有:第1功率元件,其安装于电路板的一侧的第1安装面;第2功率元件,其安装于与第1安装面为相反侧的第2安装面;以及散热器,其与第1功率元件和第2功率元件热接触,该控制装置具有由第1功率元件和第2功率元件构成的元件对,沿与电路板的平面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构成该元件对的该第1功率元件和该第2功率元件安装在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控制装置、马达、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装置、马达、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将安装有电子部件的基板与转子和定子一同收纳于壳体中的马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197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将安装有逆变器或电容器的基板收纳于壳体中的情况下,由于收纳空间有限,因此要求基板的小型化。另一方面,如果为了小型化而将电子部件密集地配置于基板上,则散热变得困难。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维持散热性并且能够小型化的控制装置、具有上述控制装置的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其包含驱动马达的三相逆变器,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具有:电路板;以及多个功率元件,它们安装于所述电路板,构成所述三相逆变器,所述控制装置具有:第1功率元件,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的第1安装面;第2功率元件,其安装于与所述第1安装面为相反侧的第2安装面;以及散热器,其与所述第1功率元件和所述第2功率元件热接触,所述控制装置具有由所述第1功率元件和所述第2功率元件构成的元件对,沿与所述电路板的平面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构成该元件对的该第1功率元件和该第2功率元件安装在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维持散热性并且能够小型化的控制装置、具有上述控制装置的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控制电路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80中的功率元件的配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示出变形例1中的功率元件的配置的控制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变形例2中的功率元件的配置的控制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变形例3中的功率元件的配置的控制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变形例3中的三相逆变器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所延伸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但是,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仅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另外,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绕着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轴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轴向延伸的情况之外,也包含沿相对于轴向在不到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径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径向即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也包含沿相对于径向在不到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马达>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控制电路的图。马达1具有壳体20、转子30、定子40、轴承保持架70以及控制装置80。在马达1中,从上侧朝向下侧依次配置有控制装置80、轴承保持架70以及定子40。定子40具有包含线圈43的定子主体40A、以及支承从定子主体40A引出的线圈线45的第1支承部件51和第2支承部件52。
壳体20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部21、位于筒部21的下端的底壁部23以及在上侧开口的开口部20a。定子主体40A固定于壳体20的内表面。轴承保持架70***于壳体20的开口部20a中。在轴承保持架70的上表面配置有控制装置80。控制装置80与从轴承保持架70的保持架贯通部77露出的线圈线45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筒部2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部21的形状不限于圆筒状,例如也可以采用多边形的筒形。底壁部23配置于定子40的下侧。底壁部23具有对下侧轴承34进行保持的轴承保持部23a以及沿轴向贯通底壁部23的输出轴孔22。
转子30具有轴31。轴31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作为中心。转子30与轴31一同绕中心轴线J旋转。轴31的下侧的端部穿过输出轴孔22而向壳体20的下侧突出。
上侧轴承33和下侧轴承34对轴31进行支承,使得其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下侧轴承34在定子40的下侧被轴承保持部23a保持。上侧轴承33在定子40的上侧被轴承保持架70保持。
定子主体40A位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定子主体40A具有定子铁芯41、绝缘件42以及线圈43。绝缘件42安装于定子铁芯41的齿。线圈43由卷绕于绝缘件42的线圈线构成,配置于定子铁芯41的齿。定子40的外周面固定于壳体20的内周面。
第1支承部件51是树脂制的部件,配置于定子主体40A的上表面。在第1支承部件51的上表面配置有树脂制的第2支承部件52。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线圈43引出的线圈线45被第1支承部件51引导到保持架贯通部77的下部,被第2支承部件52向保持架贯通部77的上侧引出。
本实施方式的定子40具有在周向上配置有由六个线圈43构成的两组三相线圈组的结构。如图2所示,定子40具有第1线圈组141和第2线圈组142。第1线圈组141具有分别由线圈43构成的三个线圈U1、V1、W1。第2线圈组142具有分别由线圈43构成的三个线圈U2、V2、W2。
如图1所示,控制装置80具有:电路板80A;多个元件,它们安装于电路板80A上;第1散热器75,其配置于电路板80A的上表面;以及第2散热器76,其配置于电路板80A的下表面。控制装置80与经由轴承保持架70的保持架贯通部77向上侧被引出的线圈线45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架70具有散热器的功能。即,轴承保持架也可以是第2散热器。
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80具有控制部100、第1三相逆变器111、第2三相逆变器112、电容器121、122、扼流线圈123、第1继电器部131、第2继电器部132、分流电阻151~153、161~163。
第1三相逆变器111具有六个功率元件11UH、11UL、11VH、11VL、11WH、11WL。第1三相逆变器111具有将功率元件11UH作为上臂元件并将功率元件11UL作为下臂元件的U相电路、将功率元件11VH作为上臂元件并将功率元件11VL作为下臂元件的V相电路、以及将功率元件11WH作为上臂元件并将功率元件11WL作为下臂元件的W相电路。
U相电路的输出端子与线圈U1连接。V相电路的输出端子与线圈V1连接。W相电路的输出端子与线圈W1连接。在本说明书中,U相电路、V相电路、W相电路是构成三相逆变器的各相用的第1相电路、第2相电路、第3相电路中的任意相电路。
第2三相逆变器112具有六个功率元件12UH、12UL、12VH、12VL、12WH、12WL。第2三相逆变器112具有将功率元件12UH作为上臂元件并将功率元件12UL作为下臂元件的U相电路、将功率元件12VH作为上臂元件并将功率元件12VL作为下臂元件的V相电路、以及将功率元件12WH作为上臂元件并将功率元件12WL作为下臂元件的W相电路。在第2三相逆变器112中,U相电路的输出端子与线圈U2连接,V相电路的输出端子与线圈V2连接,W相电路的输出端子与线圈W2连接。
第1三相逆变器111和第2三相逆变器112的各功率元件是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但也可以是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
电容器121、122和扼流线圈123连接在第1三相逆变器111和第2三相逆变器112与电源3之间。分流电阻151~153与功率元件11UL、11VL、11WL的低电位侧的端子连接。分流电阻161~163与功率元件12UL、12VL、12WL的低电位侧的端子连接。
第1继电器部131连接在电源3与第1三相逆变器111之间。第1继电器部131具有电源继电器131a和反接保护继电器131b。电源继电器131a导通或切断向第1三相逆变器111的电流。反接保护继电器131b是电源3反向连接的情况下的保护电路。
第2继电器部132连接在电源3与第2三相逆变器112之间。第2继电器部132具有电源继电器132a和反接保护继电器132b。电源继电器132a导通或切断向第2三相逆变器112的电流。反接保护继电器132b是电源3反向连接的情况下的保护电路。
在马达1中,第1线圈组141、控制装置80上的第1三相逆变器111、分流电阻151~153、电容器121以及第1继电器部131构成第1***101。第2线圈组142、控制装置80上的第2三相逆变器112、分流电阻161~163、电容器122以及第2继电器部132构成第2***102。
控制部100根据从外部控制器4输入的速度指令而对第1三相逆变器111和第2三相逆变器112的各功率元件进行驱动控制。控制部100根据上述速度指令而生成作为驱动信号的PWM信号,并输出给第1三相逆变器111和第2三相逆变器112的各相的逆变器的输入端子。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80中,在电路板80A的两面安装有多个元件。在电路板80A的上表面安装有功率元件11UH、11VH、11WH、12UH、12VH、12WH、电容器121、122、第1继电器部131以及第2继电器部132。在电路板80A的下表面安装有功率元件11UL、11VL、11WL、12UL、12VL、12WL、分流电阻151~153以及分流电阻161~163。
在电路板80A的上表面的功率元件11UH、11VH、11WH、12UH、12VH、12WH上配置有与上述功率元件接触的第1散热器75。在电路板80A的下表面的功率元件11UL、11VL、11WL、12UL、12VL、12WL以及分流电阻151~153、161~163的下方配置有与上述功率元件和分流电阻接触的第2散热器76。第1散热器75和第2散热器76均由例如铝合金构成。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80中的功率元件的配置的局部剖视图。在控制装置80中,如图3所示,第1三相逆变器111的六个功率元件隔着电路板80A而安装于在厚度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U相电路的上臂元件的功率元件11UH安装于电路板80A的作为第1安装面的上表面。作为U相电路的下臂元件的功率元件11UL安装于电路板80A的作为第2安装面的下表面。沿与电路板80A的平面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功率元件11UH和功率元件11UL安装在重叠的位置。即,控制装置80具有将功率元件11UH作为第1功率元件并将功率元件11UL作为第2功率元件的元件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功率元件11UH、11UL构成由同相的功率元件构成的同相元件对EP11。
与U相电路同样地,作为V相电路的上臂元件和下臂元件的功率元件11VH、11VL构成在电路板80A的厚度方向上对置的同相元件对EP12。作为W相电路的上臂元件和下臂元件的功率元件11WH、11WL构成在电路板80A的厚度方向上对置的同相元件对EP13。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80A的上表面的功率元件11UH、11VH、11WH与设置于控制装置80的上表面的第1散热器75的下表面热接触。电路板80A的下表面的功率元件11UL、11VL、11WL与第2散热器76的上表面热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散热器76和轴承保持架70也可以是一个部件。另外,也可以采用第1散热器75和第2散热器76由一个散热器构成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80中,功率元件11UH、11UL以沿厚度方向观察时重叠的方式配置于电路板80A的上下表面,由此能够高密度地配置功率元件。由此,实现了电路板80A的小型化。功率元件11UH、11UL分别与第1散热器75、第2散热器76接触,因此确保了散热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同相的功率元件11UH、11UL隔着电路板80A而上下重叠。同相的功率元件11UH、112在U相电路工作时不会同时接通,因此功率元件11UH、11UL不容易成为过热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三相逆变器111的上臂元件的功率元件11UH、11VH、11WH均安装于电路板80A的上表面,作为下臂元件的功率元件11UL、11VL、11WL均安装于电路板80A的下表面。由此,与电源3的高电位侧连接的功率元件安装于相同的面,与电源3的低电位侧连接的功率元件安装于相同的面,因此能够高效地配置电源布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继电器部131和第2继电器部132与作为上臂元件的功率元件11UH、11VH、11WH安装于相同的面。如图2所示,第1继电器部131和第2继电器部132配置在第1三相逆变器111的高电位侧与电源3之间、以及第2三相逆变器112的高电位侧与电源3之间,因此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减少经由过孔的布线,能够高效地配置电源布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流电阻151~153、161~163与作为下臂元件的功率元件11UL、11VL、11WL安装于相同的面。如图2所示,分流电阻151~153配置在第1三相逆变器111的低电位侧与电源3之间,分流电阻161~163配置在第2三相逆变器112的低电位侧与电源3之间。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减少经由过孔的布线,能够高效地配置电源布线。
本实施方式的电路板80A具有沿电路板80A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金属部件81,该金属部件81与同相元件对EP11的功率元件11UH、11UL之间热接触。金属部件81也设置于同相元件对EP12以及同相元件对EP13的功率元件彼此之间。通过具有金属部件81,上下表面的功率元件11UH和功率元件11UL热连接,因此功率元件11UH和功率元件11UL工作时的温度相互接近。由此,能够抑制工作时的特性偏差。
金属部件81可以是将同相元件对EP11的功率元件11UH、11UL电连接起来的部件。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功率元件11UH、11UL的平面区域内将功率元件彼此电连接起来,因此降低了布线的占有面积,实现了电路板80A的小型化。在同相元件对EP12和同相元件对EP13中,也可以采用金属构件81将功率元件彼此电连接起来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沿电路板80A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构成同相元件对EP11的功率元件11UH、11UL全部重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功率元件11UH、11UL只要至少一部分重叠即可。沿电路板80A的厚度方向观察时,金属部件81配置在功率元件11UH、11UL重叠的位置。
另外,在图3中,仅图示第1三相逆变器111而进行了说明,对于第2三相逆变器112,也可以采用与第1三相逆变器111相同的结构。
(变形例1)
图4是示出变形例1中的功率元件的配置的控制装置的剖视图。在变形例1的结构中,构成U相电路的同相元件对EP12的功率元件11VH安装于电路板80A的下表面,功率元件11VL安装于电路板80A的上表面。变形例1的同相元件对EP12包含电路板80A的上表面侧的功率元件11VL作为下臂元件,并且包含下表面侧的功率元件11VH作为上臂元件。在变形例1的结构中,也与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高密度地配置功率元件并且进行充分的散热,能够使电路板80A小型化。
(变形例2)
图5是示出变形例2中的功率元件的配置的控制装置的剖视图。在变形例2的结构中,控制装置80具有元件对EP21、EP22以及同相元件对EP13。元件对EP21由作为U相电路的上臂元件的功率元件11UH和作为V相电路的上臂元件的功率元件11VH构成。元件对EP22由作为U相电路的下臂元件的功率元件11UL和作为V相电路的下臂元件的功率元件11VL构成。
即,在变形例2中,属于一个元件对的两个功率元件分别构成不同的相用的电路。在变形例2的结构中,也与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高密度地配置功率元件并且进行充分的散热,能够使电路板80A小型化。
在变形例2中,在元件对EP21的功率元件之间以及元件对EP22的功率元件之间不设置金属部件。由于元件对EP21、EP22是不同的相的功率元件,因此如果不需要功率元件之间的导通,则可以不设置金属部件。
(变形例3)
图6是示出变形例3中的功率元件的配置的控制装置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变形例3中的三相逆变器的电路结构的图。
如图7所示,变形例3的控制装置180具有由U相电路13U、V相电路13V、W相电路13W构成的三相逆变器113。除了三相逆变器的结构以外,控制装置180与图2所示的控制装置80相同。U相电路13U、V相电路13V、W相电路13W的输出端子与马达的线圈连接。因此,使用三相逆变器113来代替图2所示的第1三相逆变器111和第2三相逆变器112。
U相电路13U具有四个功率元件13UH1、13UH2、13UL1、13UL2。两个功率元件13UH1、13UH2并联连接,构成U相电路13U的上臂元件。两个功率元件13UL1、13UL2并联连接,构成U相电路13U的下臂元件。V相电路13V具有四个功率元件13VH1、13VH2、13VL1、13VL2。两个功率元件13VH1、13VH2并联连接,构成V相电路13V的上臂元件。两个功率元件13VL1、13VL2并联连接,构成V相电路13V的下臂元件。W相电路13W具有四个功率元件13WH1、13WH2、13WL1、13WL2。两个功率元件13WH1、13WH2并联连接,构成W相电路13W的上臂元件。两个功率元件13WL1、13WL2并联连接,构成W相电路13W的下臂元件。
如图6所示,控制装置180具有四个同相元件对EP31~EP34。同相元件对EP31由U相电路13U的上臂元件的一个功率元件13UH1和U相电路13U的上臂元件的另一个功率元件13UH2构成。功率元件13UH1、13UH2经由设置于电路板80A的金属部件81而电连接。同相元件对EP32由U相电路13U的下臂元件的一个功率元件13UL1和U相电路13U的下臂元件的另一个功率元件13UL2构成。功率元件13UL1、13UL2经由电路板80A的金属部件81而电连接。
同相元件对EP33由V相电路13V的上臂元件的一个功率元件13VH1和V相电路13V的上臂元件的另一个功率元件13VH2构成。功率元件13VH1、13VH2经由电路板80A的金属部件81而电连接。同相元件对EP34由V相电路13V的下臂元件的一个功率元件13VL1和V相电路13V的下臂元件的另一个功率元件13VL2构成。功率元件13VL1、13VL2经由电路板80A的金属部件81而电连接。
根据变形例3,各相的逆变器的上臂元件和下臂元件由并联连接的功率元件构成,因此抑制了每个功率元件的电流量,降低了发热量。由此,能够降低马达1的发热量。另一方面,在一个臂元件中使用两个功率元件,因此功率元件的个数增加,但在变形例3的结构中,各由两个功率元件构成同相元件对EP31~EP34,因此能够在电路板80A上高效地配置功率元件。由此,抑制了电路板80A的大型化。通过利用金属部件81将功率元件之间电连接起来的结构,能够降低布线的专用面积,进一步抑制了电路板80A的大型化。
另外,在变形例3中,在图6中示出了U相电路13U和V相电路13V的功率元件配置,对于W相电路13W,也可以采用具有由四个功率元件构成的两个同相元件对的结构。另外,在变形例3中,采用了一个同相元件对由并联连接的两个功率元件构成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由U相电路13U的上臂元件的一个功率元件13UH1和U相电路13U的下臂元件的一个功率元件13UL1构成同相元件对EP31的结构。也可以采用由U相电路13U的上臂元件的另一个功率元件13UH2和U相电路13U的下臂元件的另一个功率元件13UL2构成同相元件对EP32的结构。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接下来,对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马达1搭载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的示意图。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搭载于汽车的车轮的操舵机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是借助马达1的动力而直接减轻操舵力的齿条式的助力转向装置。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具有马达1、操舵轴914以及车轴913。
操舵轴914将来自方向盘911的输入传递到具有车轮912的车轴913。马达1的动力经由省略图示的滚珠丝杠而传递到车轴913。在齿条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中采用的马达1安装于车轴913并露出到外部,因此需要防水构造。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因此,取得了实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这里,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使用方法的一例,举出了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但马达1的使用方法没有限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齿条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但也可以是柱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标号说明
1:马达;2:电动助力转向装置;80、180:控制装置;80A:电路板;81:金属部件;113:三相逆变器;11UH、11VH、11WH、11UL、11VL、11WL、12UH、12VH、12WH、12UL、12VL、12WL、13UH1、13VH1、13WH1、13UH2、13VH2、13UL1、13VL1、13WL1、13UL2、13VL2:功率元件;911:方向盘;EP11、EP12、EP13、EP31、EP32、EP33、EP34:同相元件对;EP21、EP22:元件对。

Claims (15)

1.一种控制装置,其包含驱动马达的三相逆变器,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
电路板;以及
多个功率元件,它们安装于所述电路板,构成所述三相逆变器,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
第1功率元件,其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的第1安装面;
第2功率元件,其安装于与所述第1安装面为相反侧的第2安装面;以及
散热器,其与所述第1功率元件和所述第2功率元件热接触,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由所述第1功率元件和所述第2功率元件构成的元件对,沿与所述电路板的平面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构成该元件对的该第1功率元件和该第2功率元件安装在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电路板具有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金属部件,
所述金属部件与所述元件对的第1功率元件和第2功率元件之间热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电路板具有沿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延伸的金属部件,
所述金属部件将所述元件对的第1功率元件和第2功率元件电连接起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对中的至少一个是同相的所述功率元件重叠的同相元件对,
所述同相元件对包含第1功率元件作为上臂元件,并且包含第2功率元件作为下臂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三相逆变器包含各相用的第1相电路和第2相电路,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多个所述同相元件对,
第1所述同相元件对包含第1功率元件作为所述第1相电路的上臂元件,并且包含第2功率元件作为所述第1相电路的下臂元件,
第2所述同相元件对包含第1功率元件作为所述第2相电路的上臂元件,并且包含第2功率元件作为所述第2相电路的下臂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三相逆变器包含各相用的第1相电路和第2相电路,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多个所述同相元件对,
第1所述同相元件对包含第1功率元件作为所述第1相电路的上臂元件,并且包含第2功率元件作为所述第1相电路的下臂元件,
第2所述同相元件对包含第1功率元件作为所述第2相电路的下臂元件,并且包含第2功率元件作为所述第2相电路的上臂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三相逆变器包含各相用的第1相电路和第2相电路,
所述元件对包含第1功率元件作为所述第1相电路的上臂元件,并且包含第2功率元件作为所述第2相电路的下臂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多个所述元件对,
第1所述元件对包含第1功率元件作为所述第1相电路的上臂元件,并且包含第2功率元件作为所述第2相电路的下臂元件,
第2所述元件对包含第1功率元件作为所述第2相电路的上臂元件,并且包含第2功率元件作为所述第1相电路的下臂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第3所述元件对,
所述三相逆变器具有第3相电路,
第3所述元件对包含第1功率元件和第2功率元件作为所述第3相电路的上臂元件和下臂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三相逆变器包含由并联连接的多个所述功率元件构成的上臂元件和下臂元件,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多个所述元件对,
第1所述元件对包含第1功率元件作为所述上臂元件的一个功率元件,并且包含第2功率元件作为所述上臂元件的另一个功率元件,
第2所述元件对包含第1功率元件作为所述下臂元件的一个功率元件,并且包含第2功率元件作为所述下臂元件的另一个功率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三相逆变器包含由并联连接的多个所述功率元件构成的上臂元件和下臂元件,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多个所述元件对,
第1所述元件对包含第1功率元件作为所述上臂元件的一个功率元件,并且包含第2功率元件作为所述下臂元件的一个功率元件,
第2所述元件对包含第1功率元件作为所述上臂元件的另一个功率元件,并且包含第2功率元件作为所述下臂元件的另一个功率元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
第1散热器,其与所述第1功率元件热接触;以及
第2散热器,其与所述第2功率元件热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多个所述三相逆变器,
多个所述三相逆变器与马达的互不相同的线圈组连接。
14.一种马达,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
15.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具有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
CN201880050805.3A 2017-09-29 2018-07-31 控制装置、马达、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Withdrawn CN1110340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1154 2017-09-29
JP2017191154 2017-09-29
PCT/JP2018/028640 WO2019064900A1 (ja) 2017-09-29 2018-07-31 制御装置、モータ、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4003A true CN111034003A (zh) 2020-04-17

Family

ID=65903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0805.3A Withdrawn CN111034003A (zh) 2017-09-29 2018-07-31 控制装置、马达、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9064900A1 (zh)
CN (1) CN111034003A (zh)
WO (1) WO2019064900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5539A (zh) * 2010-05-21 2011-11-23 株式会社电装 逆变器装置及利用该逆变器装置的驱动单元
JP2013021878A (ja) * 2011-07-14 2013-01-31 Honda Motor Co Ltd 半導体装置
CN105556664A (zh) * 2013-09-16 2016-05-04 株式会社电装 半导体装置
WO2017154075A1 (ja) * 2016-03-07 2017-09-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7198B2 (ja) * 2008-07-02 2014-02-0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の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JP6470938B2 (ja) * 2014-10-06 2019-02-1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17130985A (ja) * 2016-01-18 2017-07-27 株式会社明電舎 半導体素子の駆動装置
JP6589656B2 (ja) * 2016-01-21 2019-10-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68763B2 (ja) * 2016-12-05 2018-08-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5539A (zh) * 2010-05-21 2011-11-23 株式会社电装 逆变器装置及利用该逆变器装置的驱动单元
JP2013021878A (ja) * 2011-07-14 2013-01-31 Honda Motor Co Ltd 半導体装置
CN105556664A (zh) * 2013-09-16 2016-05-04 株式会社电装 半导体装置
WO2017154075A1 (ja) * 2016-03-07 2017-09-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64900A1 (ja) 2020-11-26
WO2019064900A1 (ja) 2019-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16014B (zh) 驱动设备和使用驱动设备的电动助力转向设备
CN107404196B (zh) 驱动设备以及使用该驱动设备的电动助力转向设备
US9692350B2 (en) Electrical rotating machine controller
JP6582568B2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206732B2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駆動装置
JP5039171B2 (ja) 電動式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の電動式駆動装置を搭載した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201171B2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駆動装置
JP5365872B2 (ja) 駆動装置
JP5067679B2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駆動装置
JP5435286B2 (ja) 駆動装置
JP629419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WO2010150529A1 (ja) 駆動装置
US20120098365A1 (en) Drive apparatus
JPWO2017068636A1 (ja) 一体型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30407A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回路内蔵型モータ
CN111108668B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WO2018096596A1 (ja) 回転電動機
JP2014183615A (ja) 回転電機
JP5601396B2 (ja) 電動装置
JP5485591B2 (ja) 駆動装置及び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CN111034003A (zh) 控制装置、马达、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194519B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7015927A (zh) 电子装置
JP2023136977A (ja) コンデンサ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22144247A (ja)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7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