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3912A - 连接器外壳以及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外壳以及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3912A
CN111033912A CN201880053701.8A CN201880053701A CN111033912A CN 111033912 A CN111033912 A CN 111033912A CN 201880053701 A CN201880053701 A CN 201880053701A CN 111033912 A CN111033912 A CN 1110339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connector
wire harness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37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33912B (zh
Inventor
力石真
高瀬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a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339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39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339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39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25Contact members formed by the conductors of a cable en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2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 H01R13/5829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the clamping part being flexibly or hingedly connected to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Bases; Cases formed as an integral body
    • H01R13/501Bases; Cases formed as an integral body comprising an integral hinge or a frangible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外壳,其可提高夹持线束的两构件的一体结合性、且结合难以偏离或结合难以脱落。在已将外壳本体10与盖50结合时在两者之间夹持线束的连接器外壳1中,在盖50的前端,设置当已将盖与外壳本体结合时卡合在外壳本体的前端的所述前框部52,并且在盖的后端,设置当已将盖与外壳本体结合时卡合在外壳本体的后端的后侧突片53。

Description

连接器外壳以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构成将线束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直接用作电接点的连接器的连接器外壳、以及使用所述连接器外壳来构成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将线束(电线)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直接用作电接点的连接器已为人所知。此种连接器可省略端子金具,因此可变成简单的构成。因此,例如用作将自行车的轮毂发电机(hubdynamo)的供电端子与灯连接的连接器。
作为此种连接器,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的连接器,其包括:外壳本体(第一外壳部)、盖(第二外壳部)、以及将所述外壳本体与盖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器公开有将连接部弯折90度左右来将外壳本体与盖相互结合,由此在两者间夹持线束的连接器。连接部担当外壳本体与盖的结合的一端。
在此种连接器中,将线束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的中间部在基板的前端缘弯折成U字状来防止线束的脱出,并将导体露出部的一部分作为与对方连接器的电接点进行导通接触的电接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415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连接器变成当拉伸力已作用于线束时,主要由外壳本体或盖的任一者承受所述力的结构。因此,在强的拉伸力已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外壳本体与盖的结合容易偏离、或结合容易脱落。
另外,在所述专利文献1中,连接部担当外壳本体与盖的结合的一端。因此,例如若连接部因经年劣化或外力等而破损,则也存在盖从外壳本体脱落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鉴于所述情况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夹持线束的两构件的一体结合性、且结合难以偏离或结合难以脱落的连接器外壳,以及使用所述连接器外壳来构成的连接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连接器外壳包括:基板,当将对方连接器进行嵌合的方向设为前方时,支撑线束的前端的已弯折成U字状的导体露出部,且具有配置所述导体露出部的U字状的弯折部的前端缘、沿着前后方向来配置所述导体露出部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基端侧的部分的第一板面、沿着前后方向来配置所述导体露出部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前端侧的部分的第二板面;线束引导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面及所述第二板面中的一个板面,将配置在所述一个板面的所述导体露出部的前端侧的部分或基端侧的部分作为与对方连接器的电接点进行导通接触的电接点来支撑;盖,通过面接合在所述第一板面及所述第二板面中的另一个板面,而与所述基板之间夹持所述线束;结合部件,可将所述基板与所述盖在已夹持所述线束的状态下结合且解除结合;以及前侧突片及后侧突片,设置在所述盖的前端与后端,当已将所述盖与所述基板结合时,分别卡合在所述基板的前端与后端,由此在前后方向上对所述基板进行位置限制。
通过如所述那样构成,可使由基板的一个板面的线束引导部支撑的导体露出部作为与对方连接器的电接点进行导通接触的电接点发挥功能。另外,通过将盖与基板结合,可在面接合在基板的另一个板面的盖与基板之间夹持线束。
例如,作为第一例(第一实施方式),当将另一个板面设为第一板面,将一个板面设为第二板面时,将线束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的U字状的弯折部配置在前端缘。另外,将导体露出部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基端侧的部分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在第一板面(另一个板面)。另外,将导体露出部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前端侧的部分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在第二板面(一个板面)。在此状态下,将盖与基板结合,使盖面接合在第一板面(另一个板面)。由此,可在基板的第一板面(另一个板面)与盖之间夹持导体露出部的基端侧。同时,通过第二板面(一个板面)上的线束引导部来支撑导体露出部的前端侧,由此可使所述导体露出部的前端侧的部分作为与对方连接器的电接点进行导通接触的电接点发挥功能。
相反地,作为第二例(第二实施方式),当将另一个板面设为第二板面,将一个板面设为第一板面时,将线束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的U字状的弯折部配置在前端缘。另外,将导体露出部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基端侧的部分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在第一板面(一个板面)。另外,将导体露出部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前端侧的部分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在第二板面(另一个板面)。在此状态下,将盖与基板结合,使盖面接合在第二板面(另一个板面),由此可在基板的第二板面(另一个板面)与盖之间夹持导体露出部的前端侧。同时,通过第一板面(一个板面)上的线束引导部来支撑导体露出部的基端侧,由此可使所述导体露出部的基端侧的部分作为与对方连接器的电接点进行导通接触的电接点发挥功能。
另外,当如所述那样通过结合部件来将盖与基板结合时,盖的前侧突片卡合在基板的前端,盖的后侧突片卡合在基板的后端。因此,可通过盖来限制基板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可提高盖与基板的一体结合性。另外,即便在前后方向的外力经由线束或对方连接器而已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基板与盖的结合偏离、或结合脱落。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外壳中,具有箱体,所述箱体利用下板、与所述下板相向的上板、及将所述下板与所述上板连结的左右侧板来包围四边,由此形成使对方连接器的带板状的***片***的***孔,并且将前面的开口作为朝所述***孔的所述***片的接纳口,所述基板作为所述箱体的下板来设置,将形成有所述线束引导部的所述基板的一个板面作为构成所述***孔的内表面的所述下板的上表面,并且将为了夹持所述线束而面接合所述盖的所述基板的另一个板面作为所述下板的下表面,所述盖的前侧突片作为在已将所述盖与所述箱体结合时覆盖所述箱体的前面的前框部来形成,且在所述前框部设置有使所述接纳口朝前方敞开的开口。
通过如所述那样构成,可将对方连接器的***片从在箱体的前面开口的接纳口***箱体的***孔中。而且,可相对于配置在箱体的下板(基板)的上表面的线束引导部的导体露出部(电接点),使已***的***片的下表面的电接点进行滑动接触。另外,可将对方连接器的***片穿过盖的前框部的开口而***箱体的接纳口。因此,可将前框部设置成覆盖箱体的整个前端面的大小,可进一步提高与箱体的一体结合性。
进而,由于变成前框部与对方连接器进行嵌合的形状,因此通过对方连接器来补充地支撑盖。因此,可确实地防止盖从箱体脱落。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外壳中,在所述线束引导部的前缘部,设置有***述导体露出部的U字状的弯折部的切口。
通过如所述那样构成,当在基板的前端缘进行导体露出部的弯折时,可在稳定的位置上不横向偏离而容易地进行。另外,由于可将导体露出部的弯折部位收容在切口的内部,因此在基板(箱体的下板)的前端难以形成由弯折所引起的突出,容易使盖的前框部密接在箱体的前端面。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外壳中,连接器外壳在所述线束引导部的后部,设置有从所述基板的一个板面贯穿至另一个板面的贯穿孔。
通过如所述那样构成,可一边将导体露出部的前端挂在设置在下板(基板)的贯穿孔,一边将导体露出部的前端侧配置在线束引导部。而且,在此状态下,例如可将下板(基板)的前端缘作为弯折支点,将导体露出部的中间部弯折成U字状。因此,可进行已将导体露出部的前端束缚在贯穿孔的状态下的弯折操作,因此可特别稳定且容易地进行弯折作业。另外,不论是否将导体露出部的前端挂在设置在下板(基板)的贯穿孔,均可经由贯穿孔而从外部确认箱体内的导体露出部的前端的位置。因此,可提高配置在线束引导部的导体露出部的位置或弯折的位置的精度。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外壳中,在所述箱体的上板,设置有可从外部辨认所述贯穿孔的窗部。
通过如所述那样构成,经由窗部来观察,由此可确认导体露出部对于贯穿孔的挂住状态,可一边确认挂住状态一边进行导体露出部的弯折操作等。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外壳中,所述箱体作为外壳本体的部分来设置,并且所述盖经由可弯曲的铰链而一体地连结在所述外壳本体。
通过如所述那样构成,可利用树脂的一体成形品来制作连接器外壳。另外,通过将铰链弯折,可在相对于外壳本体对盖进行了对位的状态下结合。
本发明的连接器是在所述连接器外壳中导入所述线束的前端来构成的连接器,所述线束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的U字状的弯折部配置在所述基板的前端缘,所述导体露出部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前端侧的部分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板面,所述导体露出部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基端侧的部分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二板面,在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面及所述第二板面中的一个板面的所述线束引导部,配置所述导体露出部的前端侧的部分或基端侧的部分,由此所述导体露出部的基端侧或前端侧作为与对方连接器的电接点进行导通接触的电接点来构成,将所述盖面接合在所述基板的第一板面及第二板面中的另一个板面,由此与所述基板之间夹持所述线束,在此状态下,利用所述结合部件将所述盖与基板结合,由此形成在所述盖的前侧突片与后侧突片分别卡合在所述基板的前端与后端。
通过如所述那样构成,可利用盖来限制基板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可提高盖与基板的一体结合性。另外,即便在前后方向的外力经由线束或对方连接器而已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基板与盖的结合偏离、或结合脱落。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利用盖来限制基板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可提高盖与基板的一体结合性。另外,即便在前后方向的外力经由线束或对方连接器而已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基板与盖的结合偏离、或结合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的使用前的状态的立体图,(a)是从前方观察的立体图,(b)是将上下翻过来而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的使用前的状态的图,(a)是从前方观察的正面图,(b)是将上下翻过来而从后方观察的背面图。
图3是使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来组装连接器的方法的说明图,(a)是表示将要将线束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从前方***外壳本体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已使线束的基端侧弯折并朝后方延伸的状态的立体图,(c)是表示将盖与外壳本体结合并已完成连接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要将对方连接器嵌合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已完成的连接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朝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本体的箱体的***孔***导体露出部的前端时的要领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体露出部的中间部朝外壳本体的下表面侧弯折成U字状的要领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将线束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组装入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本体的方法的图,且是表示将要将线束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外壳本体的***孔的状态的侧剖面图。
图8是表示在图7的状态之后已将导体露出部的前端挂在贯穿孔的状态的侧剖面图。
图9是表示在图8的状态之后已将导体露出部的中间部朝后方延长的状态的侧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在图9的状态下完成连接器,且将要朝所述连接器***对方连接器的***片的状态的侧剖面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将线束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组装入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本体的另一方法的图,且是表示将要将线束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外壳本体的***孔的状态的侧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在图11的状态之后完成连接器,且将要朝所述连接器***对方连接器的***片的状态的侧剖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器的侧剖面图。
图14是从前方斜上侧观察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的使用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从前方斜下侧观察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的使用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将要将线束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的外壳本体的插通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在图16的状态之后,将要将已***外壳本体的导体露出部的前端侧朝外壳本体的下表面侧弯曲成U字状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处进行说明的连接器是作为与自行车的轮毂发电机的供电端子(对方连接器)连接的二线式的连接器而有用者,且是也可以作为其他一般的电连接器来广泛使用者。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构成此连接器的连接器外壳包含一个零件(一体成形品)的例子。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构成此连接器的连接器外壳包含两个零件(分体的成形品)的例子。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2,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及使用其来构成的连接器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1的使用前的状态的立体图,(a)是从前方观察的立体图,(b)是将上下翻过来而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连接器外壳1的使用前的状态的图,(a)是从前方观察的正面图,(b)是将上下翻过来而从后方观察的背面图。图3是使用连接器外壳1来组装连接器2的方法的说明图,(a)是表示将要将线束W的前端Wa1的导体露出部Wa从前方***外壳本体10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已使线束W的基端侧弯折并朝后方延伸的状态的立体图,(c)是表示将盖50与外壳本体10结合并已完成连接器2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将要将对方连接器200嵌合在已完成的连接器2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以及图2中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1是用于构成与轮毂发电机的供电端子(对方连接器)连接的二线式连接器的主零件。所述连接器外壳1是利用树脂来一体成形者,包括外壳本体10、盖50、以及将外壳本体10与盖50连结的铰链60。
此处,在以后的说明之前,事先如以下这样对方向性进行定义。
以下所述的各方向是指最终完成的连接器2的状态(参照图3(c)及图4)下的方向。首先,将与对方连接器(轮毂发电机的供电端子等)嵌合时接纳对方连接器的方向称为前方(前侧)X1,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向(后侧)X2,由X来表示前后方向。因此,图1(a)是从斜前方观察的图,图1(b)是从斜后方观察的图。另外,从前方观察,将图1(a)的左侧称为连接器外壳1的左方(左侧)Y1,从前方观察,将图1(a)的右侧称为右方(左侧)Y1,由Y来表示左右方向。另外,将使外壳本体10与盖50结合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Z,在已结合的状态下,将外壳本体10所在的方向称为上方(上侧)Z1,将盖50所在的方向称为下方(下侧)Z2。
所述连接器外壳1是通过与线束的前端组合,而不使用端子金具来构成连接器者。
如图3(c)及图4所示,在最终完成的连接器2中,线束W从连接器2朝后方延长。因此,从自连接器2朝后方延长的线束W来看,变成线束W的前端相对于连接器2已被从后方朝前方导入的形状。例如,如图3(a)所示,即便在线束W的前端的导入方向在组装的中途的阶段从前方朝向后方的情况下,在最终作为连接器2而完成的形状中,如图3(c)所示,变成线束W的前端已被从后方朝前方导入的形状。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连接器外壳1的外壳本体10具有四角形状的箱体11,所述箱体11从正面观察,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左右方向的尺寸小。箱体11通过由下板11a、与下板11a相向的上板11b、将下板11a与上板11b连结的左侧板11c及右侧板11d包围四边来构成。箱体11的内部作为使对方连接器200的带板状的***片201(参照图4)***的***孔12来构成。***孔12的前面作为接纳对方连接器200的***片201的接纳口12a而敞开。箱体11的***孔12的内部由后壁13堵塞。
在箱体11的左侧板11c及右侧板11d中,正面观察时为U字形的板状肋14以盖在上半部分的外周面及上板11b的外周面的方式一体化。在箱体11的下板11a的左端部外侧,设置有朝左方Y1突出的卡合爪16(结合部件)。另外,在箱体11的下板11a的右端部外侧,经由铰链60而连结有盖50。因此,组装前的盖50配置在外壳本体10的右侧Y2。
此处,如图3(a)所示,线束W是利用绝缘包层Wb覆盖线束芯线(导线)Wa者。线束芯线Wa可以是包含多根裸线者,也可以是包含一根裸线(单线)者。当将所述线束W的前端导入连接器外壳1时,剥去线束W的前端的规定长度的范围的绝缘包层Wb,使线束芯线Wa露出。此处,将所述前端的已露出的线束芯线Wa称为导体露出部Wa,以与导体Wa相同的符号表示。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箱体11的下板11a作为支撑线束W的前端的已弯折成U字状的导体露出部Wa的基板来构成。作为基板的下板11a具有分别作为下述的第一板面与前端缘及第二板面发挥功能的各部分。即,作为基板的下板11a具有配置导体露出部Wa的U字状的弯折部的前端缘KC。另外,所述下板11a具有作为第一板面的下表面KB,所述下表面KB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导体露出部Wa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基端侧的部分。另外,所述下板11a具有作为第二板面的上表面KA(***孔12的内底面),所述上表面KA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导体露出部Wa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前端侧的部分。
两根剖面为半圆状的线束保持凸部20在左右方向Y上空开间隔,沿着前后方向平行地设置在外壳本体10的下板11a的上表面KA(相当于一个板面)上。在这些线束保持凸部20的上表面,设置有载置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的线束引导槽(线束引导部)23。通过将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前端侧)配置在这些线束引导槽23,可将所述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作为电接点。
在线束引导槽23的前缘部设置有从上方来看为V字状或U字状的切口24,所述切口24在将导体露出部Wa的中间部弯折成U字状时引导弯折并成为弯折的支点。另外,在线束保持凸部20的线束引导槽23上的后侧X2的位置,设置有从下板11a的上表面KA贯穿至下表面KB的贯穿孔21。另外,在箱体11的上板11b,设置有可从箱体11的上侧辨认贯穿孔21的周边的切口状的窗部15。另外,在箱体11的堵塞后端的后壁13设置有圆锥面状引导壁28,所述圆锥面状引导壁28在撞上已载置在线束引导槽23上的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时,保持所述前端Wa1,同时朝下方Z2引导。
另外,在外壳本体10的下表面,即下板11a的下表面KB,对应于下板11a的上表面KA的线束保持凸部20而设置有具有线束支撑槽26的线束支撑部25。线束支撑部25仅设置在下板11a的前端侧的部分,在其后侧,设置有可收容带有包层Wb的部分的线束W的线束引导槽22。线束引导槽22的内周面为了收容带有包层Wb的部分的线束W,尺寸变得比其前侧的线束支撑槽26的内周面大。因此,在线束支撑槽26与线束引导槽22的边界存在些许的段差。
形成在所述下板11a的上表面KA侧的线束引导槽23上的后侧的贯穿孔21朝所述线束引导槽22的内底部开口。具体而言,在下板11a的上表面KA侧设置有线束引导槽23,在下板11a的下表面KB侧设置有线束引导槽22。而且,上表面KA侧的线束引导槽23的内底面与下表面KB侧的线束引导槽22的内底面形成在相互重叠的高度位置,由此贯穿孔21开口。因此,设置在后壁13的圆锥面状引导壁28的内表面与下表面KB侧的线束引导槽22的内表面连续。
外壳本体10的下表面KB是面接合盖50的板面。盖50具有主板51,所述主板51包括面接合在外壳本体10的下表面KB的板面。在图1(b)中,可在上方看到的板面为主板51的接合面。在所述板面与外壳本体10的下表面KB之间夹持线束W。
主板51的一个侧端部经由可弯曲的铰链60而与外壳本体10的下板11a的右端部外侧的部分连结。铰链60是整体可弯折180度者,包含可各弯折90度的两段铰链部61、62。两段铰链部61、62是在将外壳本体10的下板11a与盖50的主板51连结的固定壁厚的带板的弯折侧的面分别形成沿着前后方向的V槽61a、v槽61b来作为薄壁部者。
通过将两段铰链部61、62各弯折90度,可使盖50旋转180度,而将盖50的主板51面接合在外壳本体10的下表面KB。此时,V槽61a、V槽61b压溃,包含两个V槽61a、62a的共同斜面的山形部63的两斜面与V槽61a、V槽62a的另一个斜面结合。由此,可一边去除左右方向Y的位置偏离,一边将主板51面接合在外壳本体10的下表面KB。
在盖50的主板51的反铰链60侧的侧缘部设置有卡合爪56(结合部件),所述卡合爪56在已将主板51与外壳本体10结合时,与外壳本体10侧的卡合爪16进行弹性卡合。当已将外壳本体10与盖50以在两者间夹持有线束W的状态面接合时,这些卡合爪16、卡合爪56相互卡合,由此将外壳本体10与盖50一体地结合。在此情况下,由于一端侧已通过铰链60来结合,因此只要仅在另一端侧设置有卡合爪16、卡合爪56即可。另外,可通过将外壳本体10侧的卡合爪16与盖50侧的卡合爪56的卡合解开,而将外壳本体10与盖50的结合解开。
在盖50的前端设置有前框部52作为前侧突片。前框部52以在已将盖50与外壳本体10结合时,覆盖外壳本体10的前面的方式设置。通过如所述那样以覆盖外壳本体10的前面的方式配置,前框部52可在已卡合在外壳本体10的前端的状态下,以不使外壳本体10朝前方移动的方式进行限制。另外,在前框部52,设置有使外壳本体10的***孔12的接纳口12a朝前方敞开的开口52a。
另外,在盖50的后端设置有后侧突片53。所述后侧突片53在已将盖50与外壳本体10结合时,卡合在外壳本体10的后端。由此,以不朝后方移动的方式限制外壳本体10。
继而,对使用所述构成的连接器外壳1的连接器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
图5是用于说明朝外壳本体10的箱体11的***孔12***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时的要领的立体图。图6是用于说明将导体露出部Wa的中间部朝外壳本体10的下表面KB侧弯折成U字状的要领的立体图。另外,图5相当于在说明图3(a)的步骤方面的详细图。图6相当于在说明图3(b)的步骤方面的详细图。
另外,图7是用于说明将线束W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Wa组装入外壳本体10的方法的图,且是表示将要将线束W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Wa从前方***外壳本体10的***孔12的状态的侧剖面图。图8是表示在图7的状态之后将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的已弯曲成钩形的部分挂在贯穿孔21的状态的侧剖面图。图9是表示在图8的状态之后将导体露出部Wa的中间部朝外壳本体10的下表面KB侧弯折成U字状,并已将线束W的基端侧朝后方延长的状态的侧剖面图。另外,图7及图8相当于在说明图3(a)的步骤方面的详细图。图9相当于在说明图3(b)的步骤方面的详细图。
另外,图10是表示如下的状态的侧剖面图:在图9的状态下将将盖50与外壳本体10结合,由此在外壳本体10与盖50之间夹持线束W的基端侧,并完成将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在***孔12的内部作为电接点的连接器2,且将要朝所述连接器2***对方连接器200的***片201。此图10是相当于图4的状态的剖面图。
当组装连接器2时,首先如图3(a)、图5、图7所示,将线束W的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从前方***外壳本体10的***孔12。此时,将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朝下方弯曲成钩形,并将此部分挂在外壳本体10的下板11a的贯穿孔21(图5及图7中的箭头S1的动作)。由此,如图8所示,可将已挂在贯穿孔21的部分作为基准,将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配置在线束引导槽23上。
其次,在此状态下,如图3(b)、图6、图9所示,将导体露出部Wa的中间部一边嵌入设置在下板11a的前端缘KC的切口24,一边朝下方弯曲。进而,将下板11a的前端缘KC作为弯折支点,将导体露出部Wa的中间部进一步弯折成U字状(图6及图9中的箭头S2的动作)。
此时,变成已将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束缚在贯穿孔21的状态下的弯折操作,因此可稳定且容易地进行弯折。另外,可一边经由窗部15来确认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对于贯穿孔21的挂住状况,一边进行导体露出部Wa的弯折操作。在所述弯折时,变成使用切口24的弯折,因此可在稳定的位置上不横向偏离而将导体露出部Wa弯折。
在弯折后已引导至下板11a的下表面KB侧的导体露出部Wa的基端侧如图6所示,收容在设置在下板11a的下表面KB侧的线束支撑部25的线束支撑槽26。另外,比导体露出部Wa更朝线束W的基端侧延长的带有包层Wb的线束W的部分在已朝连接器外壳1的后方延长的状态下,收容在线束引导槽22。
在此状态下,如图3(c)及图10所示,将铰链60(参照图1及图2)弯折,使盖50的主板51面接合在外壳本体10的下表面KB(图10的箭头F的动作)。而且,使盖50的卡合爪56卡合在外壳本体10的卡合爪16。通过如此操作,可在外壳本体10的下板11a的下表面KB与盖50的主板51之间夹持线束W。
通过经由以上的顺序,而完成图3(c)及图10中所示的连接器2。
在所述连接器2中,变成已被从后方朝前方导入的线束W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Wa的基端侧配置在外壳本体10的下板11a的下表面KB(第一板面)的形状。另外,变成导体露出部Wa的U字状的弯折部配置在下板11a的前端缘KC的形状。另外,变成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配置在下板11a的上表面KA(第二板面)侧的形状。而且,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配置在形成在下板11a的上表面的线束引导槽23,由此作为与对方连接器200的***片201的下表面的电接点202进行导通接触的电接点来构成。另外,在外壳本体10与盖50之间夹持线束W。
另外,当如所述那样已将盖50与外壳本体10结合时,作为盖50的前侧突片的前框部52卡合在外壳本体10的前端,盖50的后侧突片53卡合在外壳本体10的后端。因此,可通过盖50来限制外壳本体1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可提高盖50与外壳本体10的一体结合性。
另外,由于可将导体露出部Wa的弯折部收容在切口24的内部,因此在外壳本体10的下板11a的前端无法形成由弯折所引起的突出。因此,可使盖50的前框部52密接在外壳本体10的箱体11的前端面来配置。
针对以上的构成的连接器2,如图4及图10所示,可将对方连接器200的***片201穿过盖50的前框部52的开口52a及接纳口12a而***外壳本体10的***孔12(图10中的箭头M的动作)。而且,可相对于已支撑在***孔12的下板11a的线束引导槽23上的导体露出部Wa(电接点),使已***的***片201的下表面的电接点202进行滑动接触。在所述对方连接器200的***时,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受到被朝***孔12的里侧推入的方向的摩擦力。因此,线束W变得难以从连接器外壳1脱落。
另外,由于穿过覆盖外壳本体10的整个前端面的大小的前框部52的开口52a,将对方连接器200嵌合在外壳本体10,因此外壳本体10与盖50及对方连接器200的结合性也变高。因此,即便在前后方向的外力经由线束W或对方连接器200而已作用于连接器2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外壳本体10与盖50的结合偏离、或结合脱落。
进而,由于变成前框部52与对方连接器200进行嵌合的形状,因此通过对方连接器200来补充地支撑盖50。因此,可确实地防止盖50从外壳本体10脱落。
另外,在所述说明中,对将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外壳本体10的***孔12时,将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弯曲成钩形后,挂在贯穿孔21的例子进行了叙述。但是,也可以不这样操作。
图11是用于说明将线束W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Wa组装入外壳本体10的另一方法的图,且是表示将要将线束W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Wa从前方***外壳本体10的***孔12的状态的侧剖面图。图12是表示如下的状态的侧剖面图:在图11的状态之后将导体露出部Wa的中间部朝外壳本体10的下表面KB侧弯折成U字状,并将线束W的基端侧朝后方延长,在此状态下将盖50与外壳本体10结合,由此在外壳本体10与盖50之间夹持线束W的基端侧,并完成将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在***孔12的内部作为电接点的连接器2,且将要朝所述连接器2***对方连接器200的***片201。
如图11所示,在此例中,在将线束W的导体露出部Wa载置在外壳本体10的线束引导槽23的状态下,朝***孔12的内部***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而且,使未弯曲的状态的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撞上***孔12的内部的后壁13的圆锥面状引导壁28。于是,变成将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保持在圆锥面状引导壁28的内侧的状态,并且可朝下方引导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
在此状态下,将下板11a的前端缘KC作为弯折支点,将导体露出部Wa的中间部在切口24内弯折成U字状。在所述弯折时,变成已***圆锥面状引导壁28的内侧的部分固定在圆锥面状引导壁28的形状,因此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不会因由弯折所产生的反作用而浮起。因此,可稳定地进行弯折。另外,可经由窗部15或贯穿孔21,从外壳本体10的上侧或下侧确认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的位置(已***圆锥面状引导壁28的内侧的部分)。因此,可防止由弯折时的反作用所引起的弯折的失败,并且提高已配置在线束引导槽23的导体露出部Wa的位置或弯折的位置的精度。
弯折成U字状后,与前例同样地配置线束W,将铰链60(参照图1及图2)弯折,使盖50的主板51面接合在外壳本体10的下表面KB。而且,使盖50的卡合爪56卡合在外壳本体10的卡合爪16,由此如图12所示,在外壳本体10与盖50之间夹持线束W。由此,可完成连接器2。
另外,在所述说明中,对将未弯折的状态的导体露出部Wa***外壳本体10的内部,利用下板11a的前端缘KC,将导体露出部Wa的中间部弯折成U字状的情况进行了叙述。
但是,也可以不必在将导体露出部Wa导入外壳本体10后弯折成U字状。即,也可以事先将导体露出部Wa弯折成U字状,并将此已弯折成U字状的状态的导体露出部Wa组装入外壳本体10。在此情况下,将U字状的弯折部配置在外壳本体10的前端缘KC,并将导体露出部Wa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前端侧******孔12而配置在下板11a的上表面KA侧的线束引导槽23。另外,将导体露出部Wa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基端侧配置在外壳本体10的下板11a的下表面KB的线束支撑槽26,并将带有包层Wb的部分的线束W配置在线束引导槽22。以后的顺序与所述说明相同。
另外,在所述说明中,对将线束W的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侧配置在外壳本体10的下板11a的上表面KA,并且将导体露出部Wa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基端侧的部分配置在下板11a的下表面K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但是,如图13所示,也能够以如下方式构成外壳本体10:将线束W的导体露出部Wa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基端侧的部分配置在下板11a的上表面KA,并且将线束W的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侧配置在下板11a的下表面KB。
<第二实施方式>
继而,参照图14~图17,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及使用其来构成的连接器进行说明。
此处,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与本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以下这一点: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1是外壳本体10与盖50由铰链60连结而成的一个零件的构成,但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变成外壳本体与盖为分体的两个零件的构成。
其他大的差异是以下这一点。
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导体露出部Wa的基端侧配置在外壳本体10的下板11a的下表面KB侧,将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配置在外壳本体10的下板11a的上表面KA侧。而且,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成为电接点。相对于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导体露出部Wa的基端侧配置在外壳本体10的下板11a的上表面KA侧,将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配置在外壳本体10的下板11a的下表面KB侧。而且,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成为电接点。
因所述差异,线束W的前端的朝连接器外壳的导入部位(或从连接器外壳中的线束W的抽出部位)在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中不同。即,在前者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入部位变成外壳本体10的下表面KB与盖50之间。相对于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入部位变成外壳本体110的后壁113的插通孔121(后述)。
图14是从前方斜上侧观察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101的使用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从前方斜下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4及图15中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101也是用于构成与轮毂发电机的供电端子(对方连接器)连接的二线式连接器的主零件。此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外壳101具有利用树脂而分别成形的外壳本体110与盖150。关于构件的方向性,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4及图15所示,外壳本体110具有四角形状的箱体111,所述箱体111从正面观察,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左右方向的尺寸小。箱体111通过由下板111a、与下板111a相向的上板111b、将下板111a与上板111b连结的左侧板111c及右侧板111d包围四边来构成。箱体111的内部作为使对方连接器200的带板状的***片201(参照图4)***的***孔112来构成。***孔112的前面作为接纳对方连接器200的***片201的接纳口112a而敞开。箱体111的***孔112的内部由后壁113堵塞。
正面观察时为U字形的板状肋114以盖在箱体111的左侧板111c、及右侧板111d的上半部分的外周面以及上板111b的外周面的方式一体化。在箱体111的下板111a的左端部及右端部的外侧,分别设置有卡合爪116(结合部件)。
箱体111的下板111a作为用于安装线束W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Wa的基板来构成。作为基板的下板111a具有分别作为后述的第一板面与前端缘及第二板面发挥功能的各部分。即,作为基板的下板111a具有配置导体露出部Wa的U字状的弯折部的前端缘KC。另外,所述下板111a具有作为第一板面的上表面KA(***孔12的内底面),所述上表面KA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导体露出部Wa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基端侧的部分。另外,所述下板111a具有作为第二板面的下表面KB,所述下表面KB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导体露出部Wa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前端侧的部分。
两根线束保持凸部120在左右方向Y上空开间隔,沿着前后方向平行地设置在外壳本体110的下板111a的上表面KA(相当于一个板面)上。在这些线束保持凸部120的上表面,设置有载置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的线束引导槽(线束引导部)123。通过将导体露出部Wa的基端侧(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基端侧)配置在这些线束引导槽123,可将所述导体露出部Wa的基端侧作为电接点。
在线束引导槽123的前缘部设置有从上方来看为V字状或U字状的切口124,所述切口124在将导体露出部Wa的中间部弯折成U字状时引导弯折并成为弯折的支点。另外,在箱体111的堵塞后端的后壁113,设置有从后方***导体露出部Wa的两个插通孔121。这些插通孔121位于线束引导槽123的延长上,以可将己从所述插通孔121导入的导体露出部Wa直接载置在线束引导槽123上。
另外,在外壳本体110的下表面,即下板111a的下表面KB,对应于下板111a的上表面KA的两条线束引导槽123而设置有两条线束支撑槽126。线束支撑槽126从下板111a的前端缘朝后方延长,前端变成终点。
所述外壳本体110的下表面KB是面接合盖150的板面。盖150具有主板151,所述主板151包括面接合在外壳本体110的下表面KB的板面。在图14中,可在上方看到的板面为主板151的接合面。在所述板面与外壳本体110的下表面KB之间夹持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在盖150的接合面,对应于外壳本体110的下表面的线束支撑槽126而设置有两条线束支撑槽154。这些线束支撑槽154也从主板151的前端缘朝后方延长,前端变成终点。
在主板151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设置有卡合爪156(结合部件),所述卡合爪156在已将主板151与外壳本体110结合时,与外壳本体110侧的卡合爪116进行弹性卡合。当已将外壳本体110与盖150以在两者间夹持有线束W的状态面接合时,这些卡合爪116、卡合爪156相互卡合,由此将外壳本体110与盖50一体地结合。另外,可通过将外壳本体110侧的卡合爪116与盖150侧的卡合爪156的卡合解开,而将外壳本体110与盖150的结合解开。
在盖150的前端设置有前框部152作为前侧突片。前框部152以在已将盖150与外壳本体110结合时,覆盖外壳本体110的前面的方式设置。通过如所述那样以覆盖外壳本体110的前面的方式配置,前框部152可在已卡合在外壳本体110的前端的状态下,以不使外壳本体110朝前方移动的方式进行限制。另外,在前框部152,设置有使外壳本体110的***孔112的接纳口112a朝前方敞开的开口152a。
另外,在盖150的后端设置有后侧突片153。所述后侧突片153在已将盖150与外壳本体110结合时,卡合在外壳本体110的后端。由此,以不朝后方移动的方式限制外壳本体110。
继而,对使用所述构成的连接器外壳101的连接器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将要将线束W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Wa从后方***设置在连接器外壳101的外壳本体110的后壁113的插通孔12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在图16的状态之后,将要将已***外壳本体110的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朝外壳本体110的下表面侧弯曲成U字状的状态的立体图。
当使用所述连接器外壳101来组装连接器时,首先,如图16所示,将线束W的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Wa1从设置在连接器外壳101的后壁113的插通孔121******孔112内(箭头S1的动作)。已***的导体露出部Wa的基端侧如图17所示,载置在线束引导槽123上。然后,一边将已从线束引导槽123露出的导体露出部Wa的中间部收容在切口124,一边将所述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朝下方弯折,并直接沿着外壳本体110的下表面KB弯折成U字状(箭头S2的动作)。此时,导体露出部Wa的基端侧被保持并固定在插通孔121,因此可稳定且容易地进行弯折。然后,将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配置在外壳本体110的下表面KB的线束支撑槽126。
在此状态下,将盖150的主板151面接合在外壳本体10的下表面KB(图17中的由箭头F所示的动作)。然后,使盖150的卡合爪156卡合在外壳本体110的卡合爪116。通过如此操作,可在外壳本体110的下板111a的下表面KB与盖150的主板151之间夹持线束W的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
通过经由以上的顺序,可完成连接器。在此连接器中,已被从后方朝前方导入的线束W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Wa的基端侧配置在外壳本体110的下板111a的上表面KA(第一板面)。另外,导体露出部Wa的U字状的弯折部配置在下板111a的前端缘KC。另外,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配置在下板111a的下表面KB(第二板面)。而且,导体露出部Wa的基端侧配置在形成在下板111a的上表面的线束引导槽123,由此作为与对方连接器200的***片201的下表面的电接点202进行导通接触的电接点来构成。另外,在外壳本体110与盖150之间夹持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
另外,当如所述那样已将盖150与外壳本体110结合时,作为盖150的前侧突片的前框部152卡合在外壳本体110的前端,盖150的后侧突片153卡合在外壳本体110的后端。因此,可通过盖150来限制外壳本体11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可提高盖150与外壳本体110的一体结合性。
另外,由于可将导体露出部Wa的弯折部收容在切口124的内部,因此在外壳本体110的下板111a的前端无法形成由弯折所引起的突出。因此,可使盖150的前框部152密接在外壳本体110的箱体111的前端面来配置。
针对以上的构成的连接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可将对方连接器200的***片201穿过盖150的前框部152的开口152a及接纳口112a而***外壳本体110的***孔112。而且,可相对于已支撑在***孔112的下板111a的线束引导槽123上的导体露出部Wa(电接点),使已***的***片201的下表面的电接点202进行滑动接触。
另外,由于穿过覆盖外壳本体110的整个前端面的大小的前框部152的开口152a,将对方连接器200嵌合在外壳本体110,因此外壳本体110与盖150及对方连接器200的结合性也变高。因此,即便在前后方向的外力经由线束W或对方连接器200而已作用于连接器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外壳本体110与盖150的结合偏离、或结合脱落。
此外,当将导体露出部Wa弯折成U字状时,也可以通过盖150来将导体露出部Wa挤弯。在此情况下,直接使盖150与外壳本体110结合,由此可在外壳本体110与盖150之间夹持导体露出部Wa的前端侧。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包括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所述实施方式施加了各种变更者。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导入连接器外壳1、连接器外壳101的线束W的根数设为两根的情况,但导入的线束的根数也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三根以上。只要与其对应地变更支撑导体露出部的部分的数量即可。
符号的说明
1、101:连接器外壳
10、110:外壳本体
11、111:箱体
11a、111a:下板(基板)
11b、111b:上板
11c、111c:左侧板
11d、111d:右侧板
12、112:***孔
12a、112a:接纳口
13、113:后壁
15:窗部
16、56、116、156:卡合爪(结合部件)
21:贯穿孔
22:线束引导槽
23、123:线束引导槽(线束引导部)
24、124:切口
26、126、154:线束支撑槽
28:圆锥面状引导壁
50、150:盖
51、151:主板
52、152:前框部(前侧突片)
52a、152a:开口
53、153:后侧突片
60:铰链
121:插通孔
200:对方连接器
201:***片
202:电接点
KA:上表面(一个板面、另一个板面)
KB:下表面(另一个板面、一个板面)
KC:前端缘
W:线束
Wa:导体、导体露出部
Wa1:前端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当将对方连接器进行嵌合的方向设为前方时,支撑线束的前端的已弯折成U字状的导体露出部,且具有配置所述导体露出部的U字状的弯折部的前端缘、沿着前后方向来配置所述导体露出部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基端侧的部分的第一板面、沿着前后方向来配置所述导体露出部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前端侧的部分的第二板面;
线束引导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面及所述第二板面中的一个板面,将配置在所述一个板面的所述导体露出部的前端侧的部分或基端侧的部分作为与对方连接器的电接点进行导通接触的电接点来支撑;
盖,通过面接合在所述第一板面及所述第二板面中的另一个板面,而与所述基板之间夹持所述线束;
结合部件,能够将所述基板与所述盖在已夹持所述线束的状态下结合且解除结合;以及
前侧突片及后侧突片,设置在所述盖的前端与后端,当已将所述盖与所述基板结合时,分别卡合在所述基板的前端与后端,由此在前后方向上对所述基板进行位置限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
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利用下板、与所述下板相向的上板、及将所述下板与所述上板连结的左右侧板来包围四边,由此形成使对方连接器的带板状的***片***的***孔,并且将前面的开口作为朝所述***孔的所述***片的接纳口,
所述基板作为所述箱体的下板来设置,将形成有所述线束引导部的所述基板的一个板面作为构成所述***孔的内表面的所述下板的上表面,并且将为了夹持所述线束而面接合所述盖的所述基板的另一个板面作为所述下板的下表面,
所述盖的前侧突片作为在已将所述盖与所述箱体结合时覆盖所述箱体的前面的前框部来形成,且在所述前框部设置有使所述接纳口朝前方敞开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束引导部的前缘部,设置有***述导体露出部的U字状的弯折部的切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束引导部的后部,设置有从所述基板的一个板面贯穿至另一个板面的贯穿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体的上板,设置有能够从外部辨认所述贯穿孔的窗部。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作为外壳本体的部分来设置,并且所述盖经由能够弯曲的铰链而一体地连结在所述外壳本体。
7.一种连接器,是在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外壳中导入所述线束的前端来构成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束的前端的导体露出部的U字状的弯折部配置在所述基板的前端缘,所述导体露出部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前端侧的部分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板面,所述导体露出部的比U字状的弯折部更靠基端侧的部分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二板面,
在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面及所述第二板面中的一个板面的所述线束引导部,配置所述导体露出部的前端侧的部分或基端侧的部分,由此所述导体露出部的基端侧或前端侧作为与对方连接器的电接点进行导通接触的电接点来构成,
将所述盖面接合在所述基板的第一板面及第二板面中的另一个板面,由此与所述基板之间夹持所述线束,
在此状态下,利用所述结合部件将所述盖与基板结合,由此形成在所述盖的前侧突片与后侧突片分别卡合在所述基板的前端与后端。
CN201880053701.8A 2017-09-05 2018-08-28 连接器外壳以及连接器 Active CN1110339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0102A JP6983477B2 (ja) 2017-09-05 2017-09-05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およびコネクタ
JP2017-170102 2017-09-05
PCT/JP2018/031746 WO2019049730A1 (ja) 2017-09-05 2018-08-28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および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3912A true CN111033912A (zh) 2020-04-17
CN111033912B CN111033912B (zh) 2021-03-16

Family

ID=65634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3701.8A Active CN111033912B (zh) 2017-09-05 2018-08-28 连接器外壳以及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680990B1 (zh)
JP (1) JP6983477B2 (zh)
CN (1) CN111033912B (zh)
WO (1) WO2019049730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3939A (en) * 1989-11-10 1992-01-28 Labinal S.A. Male electrical contact member and complementary electrical connector shell
JPH1126103A (ja) * 1997-06-30 1999-01-29 Aipetsukusu:Kk コネクタ
CN201663287U (zh) * 2009-12-11 2010-12-01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连接器外壳及连接器外壳料带
CN202840052U (zh) * 2012-07-13 2013-03-27 东莞市塘厦盛洋五金电子加工厂 连接器外壳之固定结构
JP2016041591A (ja) * 2016-01-12 2016-03-31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自転車用の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4283U (ja) * 1982-07-19 1984-01-28 星電器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6264500B1 (en) * 1997-03-06 2001-07-24 I-Pex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able guide slot
EP1195854A1 (en) * 2000-10-05 2002-04-10 Nexans Modular plug and method of coupling a cable with twisted wire pair to the same
CN204885584U (zh) * 2014-06-13 2015-12-16 株式会社岛野 连接器壳体、电连接器及自行车用的照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3939A (en) * 1989-11-10 1992-01-28 Labinal S.A. Male electrical contact member and complementary electrical connector shell
JPH1126103A (ja) * 1997-06-30 1999-01-29 Aipetsukusu:Kk コネクタ
CN201663287U (zh) * 2009-12-11 2010-12-01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连接器外壳及连接器外壳料带
CN202840052U (zh) * 2012-07-13 2013-03-27 东莞市塘厦盛洋五金电子加工厂 连接器外壳之固定结构
JP2016041591A (ja) * 2016-01-12 2016-03-31 株式会社シマノ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自転車用の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80990B1 (en) 2023-08-23
EP3680990A1 (en) 2020-07-15
JP6983477B2 (ja) 2021-12-17
WO2019049730A1 (ja) 2019-03-14
JP2019046699A (ja) 2019-03-22
CN111033912B (zh) 2021-03-16
EP3680990A4 (en) 2021-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36749B1 (en) A terminal fitting, a connector and a forming method
US6997749B1 (en) Shield connector
KR101928630B1 (ko) 커넥터 장치
US7985106B2 (en) Female type terminal pin
US863653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member
US7563135B2 (en) Connector
EP2180553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terminal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876543B2 (en) Connector
US20140024262A1 (en) Connector
JP2013152841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122215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I523346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 and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EP1557908B1 (en) A connector
KR101070480B1 (ko) 전기 커넥터 어셈블리, 플러그 커넥터 및 리셉터클 커넥터
CN111092318B (zh) 端子以及连接电线与端子的方法
CN111033912B (zh) 连接器外壳以及连接器
WO2021182093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WO2021079587A1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2008204720A (ja) 短絡部材、短絡部材付電線、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および短絡方法
CN111146613B (zh) 端子,将电线连接到端子的方法,以及夹具
EP1533871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able with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9129733A (ja) 合体コネクタ
JP4977731B2 (ja) コネクタのハウジング
JP2004055391A (ja) フラット配線材用コネクタ
KR20070053391A (ko) 전기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