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9190B - 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39190B
CN110839190B CN201911121597.4A CN201911121597A CN110839190B CN 110839190 B CN110839190 B CN 110839190B CN 201911121597 A CN201911121597 A CN 201911121597A CN 110839190 B CN110839190 B CN 1108391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noise intensity
mic
environmental noise
pre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215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39190A (zh
Inventor
王承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191112159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3919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29590 priority patent/WO202109311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839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91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39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91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83Reduction of ambient noise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75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 G10K11/178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by electro-acoustically regenerating the original acoustic waves in anti-phase
    • G10K11/1781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by electro-acoustically regenerating the original acoustic waves in anti-phas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alysis of input or output signals, e.g. frequency range, modes, transfer functions
    • G10K11/17821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by electro-acoustically regenerating the original acoustic waves in anti-phas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alysis of input or output signals, e.g. frequency range, modes, transfer func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input signals only
    • G10K11/17823Reference signals, e.g. ambient acoustic environment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75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 G10K11/178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by electro-acoustically regenerating the original acoustic waves in anti-phase
    • G10K11/1781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by electro-acoustically regenerating the original acoustic waves in anti-phas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alysis of input or output signals, e.g. frequency range, modes, transfer functions
    • G10K11/17821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by electro-acoustically regenerating the original acoustic waves in anti-phas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alysis of input or output signals, e.g. frequency range, modes, transfer func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input signals only
    • G10K11/17825Error signal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75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 G10K11/178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by electro-acoustically regenerating the original acoustic waves in anti-phase
    • G10K11/1787General system configurations
    • G10K11/17879General system configurations using both a reference signal and an error signal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75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 G10K11/178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by electro-acoustically regenerating the original acoustic waves in anti-phase
    • G10K11/1787General system configurations
    • G10K11/17879General system configurations using both a reference signal and an error signal
    • G10K11/17881General system configurations using both a reference signal and an error signal the reference signal being an acoustic signal, e.g. recorded with a micropho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41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switches, or control element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2210/00Details of active noise control [ANC] covered by G10K11/178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G10K2210/10Applications
    • G10K2210/108Communication systems, e.g. where useful sound is kept and noise is cancelled
    • G10K2210/1081Earphones, e.g. for telephones, ear protectors or heads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区别于现有技术通过额外功能组件的检测方式,本申请充分利用了耳机上设置的用于实现主动降噪的反馈式MIC,基于反馈式MIC的设置位置,能够很好的根据其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区分出耳机是否处于佩戴状态(一旦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出声管道末端将因深入耳道处于被封闭状态)。因此应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案,无需在耳机上增设额外功能组件,符合小巧化、轻便化的设计思路,且也不会因为额外功能组件带来额外的运行功耗,且由于充分利用了反馈式MIC的设置位置,可得到准确度更佳的佩戴检测结果。本申请还同时公开了一种耳机佩戴检测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耳机使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消费类电子产品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当前快节奏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不再仅满足于对产品的功能化追求,而是越来越多的对产品的小巧化、轻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耳机作为当前各式智能电子设备传输音频信号不可或缺的设备,广泛被人们使用。在小巧化、轻便化的趋势下,各种无线耳机、运动耳机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这类基于蓝牙传输音频信号的耳机由其内置的电池驱动,而受制于耳机小巧化、轻便化的设计思路,如何尽可能的减小这类耳机的运行功耗、尽可能的延长其使用时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重点研究对象。
其中一个研究方向通过在判断出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时关闭一些耗能元器件来减低运行功耗,但现有方案用于确定是否处于未佩戴状态的IR红外距离检测或电容检测机制,存在模块体积和重量较大的问题,与小巧化设计思路相悖,且这部分额外功能组件运行也会带来额外的运行功耗,与低功耗思路也不完全吻合,用户实际使用体验较差。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既能够满足小巧化、又能够满足低功耗思路的耳机佩戴检测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旨在无需增加额外功能组件的前提下更好的检测耳机是否处于佩戴状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
当接收到声音传入指令时,控制耳机上的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并通过所述反馈式MIC拾取实际环境噪声强度;
判断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其中,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根据所述反馈式MIC在耳机佩戴和未佩戴时分别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确定;
若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则判定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可选的,当所述环境噪声强度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时,还包括:
判定所述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关闭状态。
可选的,在控制所述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关闭状态之后,还包括:
向所述声音传入指令的发出端返回耳机未佩戴的提示信息。
可选的,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根据所述反馈式MIC在耳机佩戴和未佩戴时分别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确定,包括:
通过所述反馈式MIC拾取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的第一环境噪声强度;
通过所述反馈式MIC拾取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时的第二环境噪声强度;
将所述第一环境噪声强度和所述第二环境噪声强度的均值作为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
可选的,当所述耳机为双耳耳机时,所述反馈式MIC具体包括左耳反馈式MIC和右耳反馈式MIC,对应的,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具体包括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和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
对应的,判断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包括:
判断所述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
判断所述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
对应的,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判定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包括:
若仅所述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则判定仅有左耳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左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若仅所述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则判定仅有右耳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右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若所述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和所述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均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则判定所述左耳耳机和所述右耳耳机均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左耳耳机和所述右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均处于开启状态。
可选的,该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还包括:
控制处于未佩戴状态的耳机上的其它耗能元器件处于低功耗待机或关闭状态;其中,其它耗能元器件包括振动单元、发声单元、显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该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处环境的类型调整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的大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耳机佩戴检测装置,该装置包括:
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拾取模块,用于当接收到声音传入指令时,控制耳机上的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并通过所述反馈式MIC拾取实际环境噪声强度;
环境噪声强度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其中,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根据所述反馈式MIC在耳机佩戴和未佩戴时分别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确定;
佩戴状态判定及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时,判定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可选的,该耳机佩戴检测装置还包括:
未佩戴状态判定及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环境噪声强度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时,判定所述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关闭状态。
可选的,该耳机佩戴检测装置还包括:
未佩戴提示信息返回模块,用于在控制所述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关闭状态之后,向所述声音传入指令的发出端返回耳机未佩戴的提示信息。
可选的,该耳机佩戴检测装置还包括预设环境噪声轻度确定模块,所述预设环境噪声轻度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环境噪声强度拾取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反馈式MIC拾取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的第一环境噪声强度;
第二环境噪声强度拾取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反馈式MIC拾取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时的第二环境噪声强度;
均值求取子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环境噪声强度和所述第二环境噪声强度的均值作为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
可选的,当所述耳机为双耳耳机时,所述反馈式MIC具体包括左耳反馈式MIC和右耳反馈式MIC,对应的,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具体包括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和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对应的,所述环境噪声强度判断模块包括:
左耳环境噪声强度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
右耳环境噪声强度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
对应的,所述佩戴状态判定及处理模块包括:
仅左耳耳机佩戴及处理子模块,用于当仅所述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时,判定仅有左耳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左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仅右耳耳机佩戴及处理子模块,用于当仅所述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时,判定仅有右耳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右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双耳耳机均佩戴及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和所述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均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时,判定所述左耳耳机和所述右耳耳机均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左耳耳机和所述右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均处于开启状态。
可选的,该耳机佩戴检测装置还包括:
其它耗能元器件关闭模块,用于控制处于未佩戴状态的耳机上的其它耗能元器件处于低功耗待机或关闭状态;其中,其它耗能元器件包括振动单元、发声单元、显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该耳机佩戴检测装置还包括:
预设环境噪声强度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处环境的类型调整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的大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耳机,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内容所描述的耳机佩戴检测方法的各步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内容所描述的耳机佩戴检测方法的各步骤。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包括:当接收到声音传入指令时,控制耳机上的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并通过所述反馈式MIC拾取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判断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其中,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根据所述反馈式MIC在耳机佩戴和未佩戴时分别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确定;若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则判定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耳机佩戴检测方法可以看出,区别于现有技术通过额外功能组件的检测方式,本申请充分利用了耳机上设置的用于实现主动降噪的反馈式MIC,基于反馈式MIC的设置位置,能够很好的根据其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区分出耳机是否处于佩戴状态(一旦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出声管道末端将因深入耳道处于被封闭状态)。因此应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案,无需在耳机上增设额外功能组件,符合小巧化、轻便化的设计思路,且也不会因为额外功能组件带来额外的运行功耗,且由于充分利用了反馈式MIC的设置位置,可得到准确度更佳的佩戴检测结果。
本申请同时还提供了一种耳机佩戴检测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耳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佩戴检测方法中一种预设环境噪声强度的选取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针对双耳耳机的耳机佩戴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的一种耳机佩戴检测装置的结构框图;
附图标记:
101.耳机外壳 102.前馈式MIC 103.电池 104.通话MIC 105.电路板 201.喇叭202.喇叭振膜 203.出声管道首端 204.耳塞硅胶套 205.出声管道末端 206.反馈式MIC。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旨在无需增加额外功能组件的前提下更好的检测耳机是否处于佩戴状态。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便于理解本方案,本申请首先通过图1对本申请下述所提供的方案适用的耳机进行介绍:
图1中包括:耳机外壳101、前馈式MIC102、电池103、通话MIC104、电路板105、喇叭201、喇叭振膜202、出声管道首端203、耳塞硅胶套204、出声管道末端205以及反馈式MIC206。
其中,前馈式MIC102通常被简称为FF MIC(Feed Forward MIC),反馈式MIC206则通常为称为FB MIC(Feed Back MIC)。而前馈式MIC和反馈式MIC通过作为构成耳机主动降噪(ANC,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解决方案中一部分共同出现在一个耳机上。
可以看出,前馈式MIC设置在整个耳机远离深入用户耳道的一侧,而反馈式MIC则设置在整个耳机靠近深入用户耳道的一侧,具体的,该反馈式MIC206设置在耳机喇叭201的出声管道首端203的附近。
也存在某些拥有主动降噪功能的耳机其未设置有反馈式MIC或者反馈式MIC设置位置不像图1所示的位置,针对此类耳机,可按照图1所示的结构对其进行反馈式MIC的增加或者位置调整。
请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的流程图,图2所示的各步骤的执行主体均为耳机,其包括以下步骤:
S101:当接收到声音传入指令时,控制耳机上的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并通过反馈式MIC拾取实际环境噪声强度;
声音传入指令在此处表示即将有音频信号传入耳机,换句话说,该声音传入指令在此处表示耳机即将要处于工作状态或使用状态。具体可包括通过各种方式与终端(诸如智能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和诸如PC机等固定终端)建立有数据连接时(包括蓝牙在内的无线连接和包括数据线在内的有线连接),接收到通话指令(包括呼入和呼出)、各式存在音频信号的应用程序的播放指令(例如视频播放指令、音频播放指令等)。
根据上述对图1所示耳机结构的说明,可以发现,一旦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出声管道末端205将因深入用户耳道而处于被封闭状态,而处于被封闭状态也就表明了外界的环境噪声将无法轻易的通过出声管道末端205的开口被反馈式MIC206拾取到。相反,一旦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出声管道末端205则将处于开放状态,与外界环境直接连通,环境噪声也将能够轻易的通过出声管道末端205被反馈式MIC206拾取到。因此,耳机是否处于佩戴状态,将由于物理原因导致反馈式MIC206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存在明显区别。本申请也正是充分利用了反馈式MIC在耳机上的设置位置来实现判断出耳机是否处于佩戴状态的目的。
因此,在接收到该声音传入信号之后,控制耳机上的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以使处于开启状态的反馈式MIC才能够有效的拾取到该实际环境噪声强度。
S102:判断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若否,执行S103;
其中,该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是根据反馈式MIC分别在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和未佩戴状态时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计算得到的。即根据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和未佩戴状态时分别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计算得到的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在本申请中将作为一个衡量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大小,从而确定出耳机是否处于佩戴状态的临界值。而由于实际应用场景的复杂性,用于计算得到该临界值的佩戴状态和未佩戴状态时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通常都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得到的,从而尽可能的避免基于在某个环境下获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计算得到的预设环境噪声强度不适用于其它应用场景的问题。
既然该预设环境噪声强度的作用是用于衡量实际环境噪声轻度的大小,并根据大小比较结果确定耳机是否处于佩戴状态,起到临界值的作用,那么根据反馈式MIC分别在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和未佩戴状态时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计算得到的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只要能够实现这一目的,本申请不限定具体的计算方式。
极端的,若仅基于单一的反馈式MIC在耳机处于佩戴状态下拾取到的第一环境噪声强度,并将所有数值大于该第一环境噪声强度的实际环境噪声强度都可以判定得到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的正确结论,或者若仅基于单一的反馈式MIC在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下拾取到的第二环境噪声强度,并将所有数据小于该第二环境噪声强度的实际环境噪声强度都可以判定得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的正确结论,也可以作为可实现方案使用。应当理解的是,由于实际应用场景下的复杂性,往往基于单一阈值的判别方式往往存在较高的结果出错率,因此同时根据第一环境噪声强度和第二环境噪声强度计算得到一个折中的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将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
一种包括但不限于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见如图2所示的流程图:
S201:通过反馈式MIC拾取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的第一环境噪声强度;
S202:通过反馈式MIC拾取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时的第二环境噪声强度;
S203:将第一环境噪声强度和第二环境噪声强度的均值作为预设环境噪声强度。
如图2所示,本申请在此处将第一环境噪声强度和第二环境噪声强度的均值作为该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并由此将所有拾取到不大于该预设环境噪声强度的实际环境噪声强度的耳机均判定为处于佩戴状态,反之,将所有拾取到大于该预设环境噪声强度的实际环境噪声强度的耳机均判定为处于未佩戴状态。此处通过求取均值的计算方式,使得作为第一环境噪声强度和第二环境噪声强度中间值的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拥有更好的冗余程度,可以减少误判率。
当然,某些特殊应用场景下,将均值作为临界判别值的方式可能并不完全适用,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判别结果的偏向,微调计算公式,例如可通过分别为第一环境噪声强度和第二环境噪声强度分配权值,并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调整各自的权值,以通过加权计算法计算出一个更加合理、判别更准确的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即临界判别值)。
当然,也可以直接在耳机中预置对应不同应用场景的多个预设环境噪声强度,以使在耳机能够获知当前应用场景的类型时,灵活选用相应的预设环境噪声强度用于判别。
S103:判定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本步骤建立在S102的判断结果为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该预设环境噪声强度的基础上,因此说明反馈式MIC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偏小,继而推导出耳机出声管道末端205当前已经深入用户耳道,并因深入用户耳道而导致外界环境噪声无法轻易的通过出声管道末端205被反馈式MIC拾取到。因此可判定该反馈式MIC所在的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在接收到声音传入指令的前提下,将控制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从而使得耳机可被用户正常使用。
相反,当环境噪声强度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时,则说明反馈式MIC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偏大,继而可推导出耳机出声管道末端205当前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的事实,并因暴露在外界环境中而导致外界环境噪声可以轻易的通过出声管道末端205被反馈式MIC拾取到。因此可判定该反馈式MIC所在的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即使根据接收到的声音传入说明该耳机应该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但因未被用户佩戴,即使控制其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也只不过白白浪费电量,所以本申请在判定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时,控制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关闭状态,以尽可能降低其功耗,节省电量,延长正常使用时间。
进一步的,由于根据接收到的声音传入说明该耳机应该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以便通过耳机将接收到的声音信号传给用户或者采集用户的声音信号回传给相连接的设备,但因处于未佩戴状态使得这一操作很好的实现。因此在控制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关闭状态之后,还可以向声音传入指令的发出端返回耳机未佩戴的提示信息,以通过该提示信息来提醒用户及时佩戴耳机。更进一步的,还可以控制处于未佩戴状态的耳机上的其它耗能元器件处于低功耗待机或关闭状态,以进一步的节省处于未佩戴状态的耳机的电量。其中,该其它耗能元器件包括但不限于耳机上的振动单元、显示单元、发声单元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耳机佩戴检测方法可以看出,区别于现有技术通过额外功能组件的检测方式,本申请充分利用了耳机上设置的用于实现主动降噪的反馈式MIC,基于反馈式MIC的设置位置,能够很好的根据其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区分出耳机是否处于佩戴状态(一旦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出声管道末端将因深入耳道处于被封闭状态)。因此应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案,无需在耳机上增设额外功能组件,符合小巧化、轻便化的设计思路,且也不会因为额外功能组件带来额外的运行功耗,且由于充分利用了反馈式MIC的设置位置,可得到准确度更佳的佩戴检测结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还针对实际应用场景下的双耳耳机给出了一种相应的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请参见图4所示的流程图,包括如下步骤:
S301:当接收到声音传入指令时,控制左耳反馈式MIC和右耳反馈式MIC均处于开启状态,并分别通过左耳反馈式MIC和右耳反馈式MIC拾取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和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
S302:判断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若是,执行S304,否则执行S305;
S303:判断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若是,执行S307,否则执行S306;
S304:判定左耳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并控制左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关闭状态;
S305:判定左耳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左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S306:判定右耳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右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S307:判定右耳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并控制右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关闭状态。
其中,S305和S306的累加将得到左右双耳耳机均处于佩戴状态的结论,相反,S304和S307的累加将得到左右双耳耳机均处于未佩戴状态的结论,在耳机接收到声音传入信号的前提下,为保证用户可及时获取到有效的声音信息,本实施例针对双耳耳机均处于未佩戴的情况,还通过S308给出了一种向该声音传入指令的发出端返回耳机未佩戴的提示信息的方案。
另外,除上述两种结果的累加之外,其它的累加方式都将得到仅有其中一个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另一个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的结论,由于声音信息仍能够通过处于佩戴状态的耳机传达给用户,只需要控制另一个未佩戴的耳机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关闭即可实现节省电量的目的。
可以看出,针对双耳耳机,判别过程是对左耳耳机和右耳耳机分别进行的,两者并不存在依赖关系,因此即使是双耳耳机,在单耳佩戴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实现相同的目的。
为加深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案的理解,此处还结合具体应用场景给出了一种具体的实现和判别过程,该实施例以耳机要同步手机的电话接入或拨出这一情景为例:
通常情况下,为耳机设备低功耗而省电,而将所有的MIC关闭掉。当耳机与手机蓝牙处于连接状态,手机在有电话接入或者拨出时,耳机设备同步通过蓝牙连接链路接收到手机端的指令(电话接入指令或者拨出指令),耳机设备MCU(指耳机中的微控制单元)发送指令至DSP(指设置在耳机上的数字信号处理器,类似于PC中的CPU),执行算法程序命令,自动打开左右两耳反馈式MIC。
在左右耳耳机的两个反馈式MIC开启后,假定反馈式MIC拾取到的环境噪音强度为LxdB(分贝),其中,左耳耳机的反馈式MIC拾取到的环境噪音强度为L_LxdB(分贝),右耳耳机的反馈式MIC拾取到的环境噪音强度为R_LxdB(分贝)。耳机内的DSP将L_LxdB、R_LxdB数值分别与L0dB进行比较,有如下几种对比结果:
情况一:当L_LxdB<L0dB、R_LxdB<L0dB时,即判断为左右耳均为在耳佩戴状态;同时,耳机MCU发送指令打开左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或者打开右耳通话MIC和前馈式MIC,或者打开左右耳所有的MIC(这三种情况分别对应与某些只在左右耳两个耳机上的某一个上设置有MIC的耳机);接通/拨通电话后,即可使用在耳佩戴的耳机进行通话(MCU发送指令至DSP执行算法程序命令打开,利用多通道模拟开关);
情况二:当L_LxdB<L0dB、R_LxdB>L0dB时,即判断为左耳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同时,耳机MCU发送指令打开通话MIC和前馈式MIC,或者打开左右耳所有的MIC;接通/拨通电话后,即可使用在耳佩戴的左耳耳机进行通话;
情况三:当L_LxdB>L0dB、R_LxdB<L0dB时,即判断为右耳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同时,耳机MCU发送指令打开右耳通话MIC和前馈式MIC,或者打开左右耳所有的MIC;接通/拨通电话后,即可使用在耳佩戴的右耳耳机进行通话;
情况四:当L_LxdB>L0dB、R_LxdB>L0dB时,即判断为左右耳耳机均处于未佩戴状态;同时,耳机MCU发送指令,通过蓝牙连接链路传输至手机,手机屏幕显示“请您佩戴好耳机!”。当耳机佩戴者根据提示,将耳机佩戴好后,再进行上述的判断流程。
其中,L0dB的获取过程为:
在实验室模拟噪音环境实际测试确定:在耳机正常佩戴于人耳时,由于耳塞套与人耳耳道的耦合性,仅有少量的外界环境噪音泄露进入到出声管道末端205,再通过出声管道进入反馈式MIC,测定此状态下被反馈式MIC拾取的环境噪音强度为L1dB(分贝)。然后,将耳机从人耳取下,将耳机处于自由状态而放置,由于出声管道末端205处于自由的开放环境之中,外界环境噪音“轻松”由出声管道末端205进入,再通过出声管道而进入反馈式MIC,测定此状态下被反馈式MIC拾取的环境噪音强度为L2dB(分贝)。由理论和实际测定的数据可知,L2dB必定大于L1dB,进一步的,将L0dB=(L1dB+L2dB)/2设定为阈值。
因为情况复杂,无法一一列举进行阐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能意识到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基本方法原理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存在很多的例子,在不付出足够的创造性劳动下,应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下面请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的一种耳机佩戴检测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可以包括:
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拾取模块100,用于当接收到声音传入指令时,控制耳机上的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并通过反馈式MIC拾取实际环境噪声强度;
环境噪声强度判断模块200,用于判断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其中,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根据反馈式MIC在耳机佩戴和未佩戴时分别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确定;
佩戴状态判定及处理模块300,用于当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时,判定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进一步的,该耳机佩戴检测装置还可以包括:
未佩戴状态判定及处理模块,用于当环境噪声强度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时,判定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并控制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关闭状态。
更进一步的,该耳机佩戴检测装置还可以包括:
未佩戴提示信息返回模块,用于在控制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关闭状态之后,向声音传入指令的发出端返回耳机未佩戴的提示信息。
其中,该耳机佩戴检测装置还包括预设环境噪声轻度确定模块,该预设环境噪声轻度确定模块可以包括:
第一环境噪声强度拾取子模块,用于通过反馈式MIC拾取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的第一环境噪声强度;
第二环境噪声强度拾取子模块,用于通过反馈式MIC拾取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时的第二环境噪声强度;
均值求取子模块,用于将第一环境噪声强度和第二环境噪声强度的均值作为预设环境噪声强度。
其中,当耳机为双耳耳机时,反馈式MIC具体包括左耳反馈式MIC和右耳反馈式MIC,对应的,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具体包括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和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对应的,环境噪声强度判断模块200可以包括:
左耳环境噪声强度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
右耳环境噪声强度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
对应的,佩戴状态判定及处理模块300可以包括:
仅左耳耳机佩戴及处理子模块,用于当仅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时,判定仅有左耳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左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仅右耳耳机佩戴及处理子模块,用于当仅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时,判定仅有右耳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右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双耳耳机均佩戴及处理模块,用于当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和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均不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时,判定左耳耳机和右耳耳机均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左耳耳机和右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均处于开启状态。
进一步的,该耳机佩戴检测装置还可以包括:
其它耗能元器件关闭模块,用于控制处于未佩戴状态的耳机上的其它耗能元器件处于低功耗待机或关闭状态;其中,其它耗能元器件包括振动单元、发声单元、显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更进一步的,该耳机佩戴检测装置还可以包括:
预设环境噪声强度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处环境的类型调整预设环境噪声强度的大小。
本实施例作为对应上述方法实施例的装置实施例存在,具有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有益效果,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耳机,该耳机可以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该存储器中存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调用该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时,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步骤。当然,该耳机还可以包括各种必要的网络接口、电源以及其它零部件等。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执行终端或处理器执行时可以实现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步骤。该存储介质可以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模块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8)

1.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接收到声音传入指令时,控制耳机上的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并通过所述反馈式MIC拾取实际环境噪声强度;
判断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其中,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根据所述反馈式MIC在耳机佩戴和未佩戴时分别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确定;
若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则判定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当所述环境噪声强度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时,判定所述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关闭状态,向所述声音传入指令的发出端返回耳机未佩戴的提示信息;
其中,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的确定过程包括:
通过所述反馈式MIC拾取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的第一环境噪声强度;
通过所述反馈式MIC拾取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时的第二环境噪声强度;
按照预设权重对所述第一环境噪声强度和所述第二环境噪声强度进行计算,获得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其中,所述预设权重根据当前应用场景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佩戴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根据所述反馈式MIC在耳机佩戴和未佩戴时分别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确定,包括:
通过所述反馈式MIC拾取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的第一环境噪声强度;
通过所述反馈式MIC拾取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时的第二环境噪声强度;
将所述第一环境噪声强度和所述第二环境噪声强度的均值作为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佩戴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耳机为双耳耳机时,所述反馈式MIC具体包括左耳反馈式MIC和右耳反馈式MIC,对应的,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具体包括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和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
对应的,判断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包括:
判断所述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
判断所述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
对应的,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判定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包括:
若仅所述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则判定仅有左耳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左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若仅所述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则判定仅有右耳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右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若所述左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和所述右耳实际环境噪声强度均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则判定所述左耳耳机和所述右耳耳机均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左耳耳机和所述右耳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均处于开启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 所述的耳机佩戴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处于未佩戴状态的耳机上的其它耗能元器件处于低功耗待机或关闭状态;其中,其它耗能元器件包括振动单元、发声单元、显示单元中的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佩戴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处环境的类型调整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的大小。
6.一种耳机佩戴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拾取模块,用于当接收到声音传入指令时,控制耳机上的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并通过所述反馈式MIC拾取实际环境噪声强度;
环境噪声强度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其中,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根据所述反馈式MIC在耳机佩戴和未佩戴时分别拾取到的环境噪声强度确定;
佩戴状态判定及处理模块,用于当所述实际环境噪声强度不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时,判定所述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耳机上的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开启状态;
未佩戴提示信息返回模块,用于当所述环境噪声强度大于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时,判定所述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并控制所述通话MIC和前馈式MIC处于关闭状态,向所述声音传入指令的发出端返回耳机未佩戴的提示信息;
预设环境噪声轻度确定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反馈式MIC拾取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的第一环境噪声强度;通过所述反馈式MIC拾取耳机处于未佩戴状态时的第二环境噪声强度;按照预设权重对所述第一环境噪声强度和所述第二环境噪声强度进行计算,获得所述预设环境噪声强度;其中,所述预设权重根据当前应用场景确定。
7.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耳机佩戴检测方法的各步骤。
8.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耳机佩戴检测方法的各步骤。
CN201911121597.4A 2019-11-15 2019-11-15 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8391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21597.4A CN110839190B (zh) 2019-11-15 2019-11-15 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PCT/CN2019/129590 WO2021093119A1 (zh) 2019-11-15 2019-12-28 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21597.4A CN110839190B (zh) 2019-11-15 2019-11-15 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9190A CN110839190A (zh) 2020-02-25
CN110839190B true CN110839190B (zh) 2022-01-07

Family

ID=69576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21597.4A Active CN110839190B (zh) 2019-11-15 2019-11-15 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39190B (zh)
WO (1) WO20210931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1249B (zh) * 2020-04-07 2022-09-30 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入耳状态的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存储介质
CN111629297B (zh) * 2020-05-27 2022-03-29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佩戴状态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存储介质
CN111988692B (zh) * 2020-08-07 2022-11-15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耳机佩戴状态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存储介质
CN112866890B (zh) * 2021-01-14 2022-08-16 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入耳检测方法及***
CN114040297A (zh) * 2021-11-30 2022-02-1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耳机开关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57975A (zh) * 2021-12-01 2022-03-08 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耳机佩戴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15278438A (zh) * 2022-07-27 2022-11-01 北京爱德发科技有限公司 降噪耳机、降噪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81796A (zh) * 2012-08-02 2014-02-12 索尼公司 耳机装置、佩戴状态检测装置及佩戴状态检测方法
CN106851459A (zh) * 2017-03-22 2017-06-13 广州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入耳式耳机
CN109195045A (zh) * 2018-08-16 2019-01-1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检测耳机佩戴状态的方法、装置及耳机
CN109246742A (zh) * 2018-11-13 2019-01-18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来电寻呼的自动接听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0337052A (zh) * 2019-06-19 2019-10-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调节声音强度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05784B2 (en) * 2009-01-23 2014-04-22 Sony Corporation Acoustic in-ear detection for earpiece
WO2010129272A1 (en) * 2009-04-28 2010-11-11 Bose Corporation Sound-dependent anr signal processing adjustment
KR20110033643A (ko) * 2009-09-25 2011-03-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블루투스 헤드 셋의 전원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US9967682B2 (en) * 2016-01-05 2018-05-08 Bose Corporation Binaural hearing assistance operation
CN105704321B (zh) * 2016-03-21 2019-02-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利用降噪麦克风动态调节通话音量的方法和***
CN107920298B (zh) * 2018-01-03 2019-07-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耳机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718467B (zh) * 2018-06-06 2020-03-13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语音数据的传输方法、无线耳机及tws耳机
CN108882087A (zh) * 2018-06-12 2018-11-23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语音检测方法、无线耳机、tws耳机及终端
CN109327757B (zh) * 2018-09-30 2020-10-02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麦克风降噪耳机及其声音处理方法、装置
CN109151648A (zh) * 2018-10-30 2019-01-04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音量的动态调节方法、装置及无线耳机
CN110337054A (zh) * 2019-06-28 2019-10-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检测耳机佩戴状态的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81796A (zh) * 2012-08-02 2014-02-12 索尼公司 耳机装置、佩戴状态检测装置及佩戴状态检测方法
CN106851459A (zh) * 2017-03-22 2017-06-13 广州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入耳式耳机
CN109195045A (zh) * 2018-08-16 2019-01-1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检测耳机佩戴状态的方法、装置及耳机
CN109246742A (zh) * 2018-11-13 2019-01-18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来电寻呼的自动接听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0337052A (zh) * 2019-06-19 2019-10-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调节声音强度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93119A1 (zh) 2021-05-20
CN110839190A (zh) 2020-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39190B (zh) 一种耳机佩戴检测方法、装置、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691294B (zh) 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充电盒及无线耳机设备
US8983552B2 (en) Battery powere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a movable part and adapted to be set into shipping mode
US20150078575A1 (en) Audio apparatus and methods
RU2454019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генерации звука в ушной раковине
CN109327758B (zh) 一种无线播放设备及其播放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7071608B (zh)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US10419838B1 (en) Headset with proximity user interface
EP2663059A1 (en) Electronic terminal and ring prompt method of the electronic terminal
TW201448556A (zh) 音量調節系統及方法
WO2015026859A1 (en) Audio apparatus and methods
CN103238312B (zh) 控制音频信号
KR101092957B1 (ko) 마이크로폰
CN112806023B (zh) 无线耳机的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6658265B (zh)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CN208863048U (zh) 一种无线播放设备及头戴式无线耳机***
WO2020042491A9 (zh) 一种耳机远场交互方法、耳机远场交互配件及无线耳机
CN105827813A (zh) 一种终端设备通话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22022423A1 (zh) 无线耳机的低功耗方法、装置、无线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CN213462193U (zh) 磁吸式话务耳机
CN101772213A (zh) 实现来电铃声的自动调节方法
KR101109748B1 (ko) 마이크로폰
CN209823845U (zh) 触摸fpc的安装结构
CN113115164A (zh) 一种基于anc降噪的通话蓝牙耳机
CN112788470A (zh) 耳机及耳机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