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90495B - 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其制备方法及钠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其制备方法及钠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90495B
CN110690495B CN201910784095.3A CN201910784095A CN110690495B CN 110690495 B CN110690495 B CN 110690495B CN 201910784095 A CN201910784095 A CN 201910784095A CN 110690495 B CN110690495 B CN 1106904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polymer
film
sodium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8409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90495A (zh
Inventor
贺艳兵
雷丹妮
赵强
郝晓鸽
张丹丰
康飞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raduat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78409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904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690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04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904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904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5Polymeric materials, e.g. gel-type or solid-type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D04H1/72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by electro-spin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4Accumulators with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of metals other than lithium, e.g. with magnesium or alumin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65Solid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82Organic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85Immobilising or gelification of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一种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配制包括铝盐、钠盐以及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的纺丝液;静电纺丝所述纺丝液,得到前驱体薄膜;煅烧所述前驱体薄膜,得到纤维薄膜;提供包括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的浸渍液;涂覆所述浸渍液于所述纤维薄膜内,得到包含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的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以及将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置于一有机电解液中,所述有机电解液吸附于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内,得到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及钠离子电池。

Description

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其制备方法及钠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其制备方法及钠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钠离子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替代品,以其自然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钠金属由于拥有高理论比容量(1166mAh/g),低的工作电压(-2.71Vvs.SHE)以及低成本的优势,可以用于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高的钠金属电池,例如钠-空气电池,钠-硫电池、钠-金属卤化物电池等。
然而,使用钠金属存在巨大的安全问题。首先,由于钠金属表面的电流分布不均匀,导致钠离子在钠金属负极表面的沉积与脱出不均匀。因此,在钠金属表面构建均匀致密的固态电解质层,有效钝化钠金属表面,抑制钠枝晶的形成,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其次,与锂金属相似,钠金属与有机液态电解液之间具有很高的化学和电化学反应性,尤其在高温下会加剧副反应的发生,这些副反应使电解液不断分解,导致钠金属电池库仑效率低,循环稳定性差,充气行为严重。由此可见,必须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钠金属电池在大范围的工作温度下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能。
目前,稳定钠金属负极的策略只包括使用与钠金属稳定的电解液、在钠金属表面构建稳定的人工保护膜以及设计比表面积高的三维宿主(如多孔铜、氮和硫共掺杂的碳纳米管纸、三维碳毡、石墨化的木头、多孔铝等),从而诱导钠的均匀沉积。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形成稳定的钠/电解质界面。此外,钠金属电池的高温稳定性也受到极少关注。上述问题极大地阻碍了钠金属电池以及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进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稳定的钠/电解质界面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另,还有必要提供一种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另,还有必要提供一种钠离子电池。
一种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配制包括铝盐、钠盐及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的纺丝液;
静电纺丝所述纺丝液,得到前驱体薄膜;
煅烧所述前驱体薄膜,得到纤维薄膜;
提供包括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的浸渍液;
涂覆所述浸渍液于所述纤维薄膜内,得到包含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的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及
将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置于一有机电解液中,所述有机电解液吸附于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内,得到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进一步地,所述铝盐包括水溶性铝盐以及高分子铝盐;所述水溶性铝盐硝酸铝、氯化铝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高分子铝盐包括异丙醇铝。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以及聚丙烯腈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钠盐包括硝酸钠、碳酸钠以及氯化钠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纺丝液中还包括硝酸和冰乙酸。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包括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氧化乙烯、聚丙烯腈以及聚氯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厚度为60μm-120μm,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的质量占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总质量的10%-25%。
一种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包括纤维薄膜、负载于所述纤维薄膜上的第二高分子聚合物以形成一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所述凝胶为多孔结构,所述多孔结构中具有有机电解液。
进一步地,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厚度为60μm-120μm,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的质量占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总质量的10%-25%。
进一步地,所述纤维薄膜的比表面积为3m2/g-6m2/g,所述纤维薄膜中纤维的直径为300nm-500nm。
一种钠离子电池,所述钠离子电池包括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具有纳米纤维状的纤维薄膜,通过浸渍法在所述纤维薄膜内形成具有多孔结构的聚合物,通过所述聚合物吸附有机电解液,从而得到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具有致密、均匀的固-液混合钠离子导电路径,促进钠离子在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内部的快速传导以及在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电极界面的均匀传输和沉积,从而抑制钠枝晶生长;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有机电解液的吸附能力强,减少了钠金属与有机电解液的副反应;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组装的钠离子固态电池在常温以及高温的环境下均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循环性能以及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纤维薄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图。
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纤维薄膜截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截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制备的纤维薄膜的吸脱附曲线测试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组装的钠-钠对称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测试图。
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组装的铜-钠电池在铜片上沉积1mAh/cm2的钠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图。
图6B为本发明实施例组装的铜-钠电池在铜片上沉积3mAh/cm2的钠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图。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组装的Na3V2(PO4)3/Na电池,Na3V2(PO4)3的面密度为1mg/cm2,在25℃下循环1000次的循环性能测试图。
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组装的Na3V2(PO4)3/Na电池,Na3V2(PO4)3的面密度为1mg/cm2,在60℃下循环1000次的循环性能测试图。
图7C为本发明实施例组装的Na3V2(PO4)3/Na电池,Na3V2(PO4)3的面密度为2.8mg/cm2,在25℃下循环500次的循环性能测试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组装的Na3V2(PO4)3/Na电池充放电循环200次后的钠片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图。
图9A为本发明实施例组装的Na3V2(PO4)3/Na电池循环1000次后的Na3V2(PO4)3/Na电池截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图。
图9B为图9A所示的循环1000次后的Na3V2(PO4)3/Na电池截面P元素的元素分布图。
图9C为图9A所示的循环1000次后的Na3V2(PO4)3/Na电池截面Na元素的元素分布图。
图9D为图9A所示的循环1000次后的Na3V2(PO4)3/Na电池截面F元素的元素分布图。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所有的和任意的组合。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配制包括铝盐、钠盐以及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的纺丝液;
所述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混合所述铝盐、所述钠盐、硝酸、冰乙酸于去离子水中,搅拌预设时间形成溶胶溶液;向所述溶胶溶液中加入第一高分子聚合物,搅拌预设时间,得到所述纺丝液。
所述铝盐包括水溶性铝盐以及高分子铝盐。所述水溶性铝盐为硝酸铝、氯化铝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纺丝液中包括7-9摩尔份水溶性铝盐,所述水溶性铝盐用于提供铝源。所述高分子铝盐包括异丙醇铝,所述纺丝液中包括35-45摩尔份高分子铝盐,所述高分子铝盐用于提供铝源,同时,所述高分子铝盐水解,增加所述纺丝液的粘度。
所述钠盐包括硝酸钠、碳酸钠以及氯化钠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纺丝液中包括8-10摩尔份钠盐,所述钠盐用于提供钠源。
所述纺丝液中包括3.5-5.9摩尔份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烯醇(PVA)以及聚丙烯腈(PAN)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用于增加所述纺丝液的粘度。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的含量可根据所述异丙醇铝的含量而调整,从而配制粘度合适的纺丝液。
所述硝酸和冰乙酸用于调节pH值,促使所述高分子铝盐水解以形成稳定透明的溶胶,并增加纺丝液的粘度,降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的含量,提高最终形成的纤维薄膜中纳米线的致密度。
进一步地,所述纺丝液中还包括锂盐,所述锂盐包括硝酸锂、碳酸锂以及氯化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锂盐用于在最终形成的纤维薄膜进行锂离子的掺杂。
步骤S2:静电纺丝所述纺丝液,得到前驱体薄膜;
具体的,将所述纺丝液转移至一针筒中,将所述针筒置于纺丝机中,对针头施加16kV-20kV的电压进行静电纺丝,纺丝液的流速为0.8mL/h-1.2mL/h,使所述纺丝液呈纳米纤维状喷射于收集器上并最终形成薄膜,得到所述前驱体薄膜。
步骤S3:煅烧所述前驱体薄膜,得到纤维薄膜;
具体的,将所述前驱体薄膜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干燥预设时间后,再置于管式炉中在空气气氛中进行煅烧。其中,所述煅烧具体包括,首先以5℃/min的加热速率加热到600℃保持1h,然后继续以5℃/min的加热速率加热到1250℃,得到所述纤维薄膜。
所述纤维薄膜包括β-Al2O3(NaAl11O17)和β"-Al2O3(NaAl5O8)的混合物。
在煅烧过程中,β"-Al2O3很容易转变成β-Al2O3,而β"-Al2O3的理论离子电导率比β-Al2O3高,因此在纺丝液中添加锂盐,有利于稳定β"-Al2O3的结构,使β"-Al2O3的含量更多。
步骤S4:配制浸渍液,所述浸渍液中包括有机溶剂及溶于所述有机溶剂中的第二高分子聚合物;
所述有机溶剂包括丙酮、乙醇、乙腈以及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包括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氧化乙烯(PEO)、聚丙烯腈(PAN)以及聚氯乙烯(PVC)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S5:涂覆所述浸渍液于所述纤维薄膜上并干燥,得到包含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的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
干燥涂覆浸渍液的纤维薄膜后,所述有机溶剂挥发,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留存于所述纤维薄膜的纤维中,并形成多孔结构。
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厚度为60μm-120μm,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的质量占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总质量的10%-25%。
步骤S6:将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置于一有机电解液中,所述有机电解液吸附于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内,得到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所述有机电解液为常规的钠离子电池电解液,例如1M的NaClO4溶解在于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EC/DEC)中,并添加5%的氟代碳酸乙烯酯(FEC)。
所述有机电解液通过所述多孔结构吸附于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内,形成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吸液率η为250%-350%,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吸附所述有机电解液前的质量为W0,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吸附所述有机电解液后的质量为Wt,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吸液率η为:
Figure BDA0002177460950000081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包括所述纤维薄膜、负载于所述纤维薄膜上的聚合物形成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所述聚合物即为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所述凝胶为多孔结构,所述多孔结构中具有有机电解液。
所述纤维薄膜的比表面积为3m2/g-6m2/g,所述纤维薄膜中纤维的直径为300nm-500n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钠离子电池,所述钠离子电池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及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设置于所述正电极及所述负电极之间。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将8mmol硝酸铝、1.4mmol硝酸锂以及9mmol硝酸钠溶于9.2mL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2.9mL硝酸、1.9mL冰乙酸以及40mmol异丙醇铝,搅拌24h,得到所述透明稳定的溶胶溶液;再加入0.36g聚乙烯吡咯烷酮,搅拌12h得到所述纺丝液。
将所述纺丝液转移至针筒中后置于纺丝机中进行静电纺丝,设置静电纺丝的电压为18kV,纺丝液的流速为1mL/h,静电纺丝完成后得到所述前驱体薄膜,将所述前驱体薄膜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干燥12h后,放入马弗炉以5℃/min的加热速率加热到600℃保持1h,然后继续以5℃/min的加热速率加热到1250℃,得到所述纤维薄膜。
将0.75g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溶解在13.5g丙酮和0.75g乙醇中,在50℃下搅拌2h。将上述溶液通过浸渍方法涂覆在纤维薄膜上,然后自然晾干,接着放入真空烘箱干燥12h,得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
将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在有机电解液(1MNaClO4溶解在EC/DEC,加5%FEC)中浸泡12h得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所述有机电解液包括1M的NaClO4溶解在于EC/DEC中,并添加5%的FEC。
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厚度为80μm,比表面积为2.36m2/g。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中的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质量占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总质量的17%。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中的纳米线与所述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质量形成了强的相互作用。
对实施例制备得到的纤维薄膜及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测试结果如图2A、图2B、图3A及图3B所示。从图2A及图2B中可以看出,纤维薄膜由均匀的纤维组成纤维的直径介于300nm-500nm之间。从图3A及图3B中可以看出,聚合物负载于所述纤维薄膜,负载有所述聚合物后的纤维的直径相较于负载之前明显增加。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吸附所述有机电解液前的质量为11.5mg,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吸附所述有机电解液后的质量为55.5mg,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吸液率η为339.5%。
请参阅图4,对实施例制备的纤维薄膜进行比表面积测试,图4为纤维薄膜的吸脱附曲线,实施例制备的纤维薄膜的比表面积为3.73m2/g。
采用钠片分别作正极和负极,与实施例制备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组装成钠-钠对称电池。测试所述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请参阅图5,以0.5mA/cm2电流密度循环300h后仍循环稳定,没有出现短路现象。
离子电导率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2177460950000101
其中,σ是离子电导率,L是电解质膜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厚度,R是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阻抗,在本实施例中,L=80μm,S=2cm2,R=5.6Ω,计算得到离子电导率σ=7.13×10-4S/cm。
采用铜片与钠片分别作正极和负极,与实施例制备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组装成铜-钠电池,在两个铜-钠电池中的铜片分别沉积1mAh/cm2和3mAh/cm2的钠,对沉积钠的铜片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请参阅图6A及图6B,其中,图6A及图6B分别为沉积1mAh/cm2和3mAh/cm2的钠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图,可以看出沉积钠后的铜片的表面均匀平整,没有钠枝晶产生,这是由于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形成了“固-液”混合钠离子传输路径,促进了钠离子在电解质内部及电极/电解质界面处的快速、均匀传导,从而显著抑制钠枝晶生长。
请参阅图7A、图7B及图7C,采用钠片做负极,Na3V2(PO4)3做正极,与实施例制备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组装成Na3V2(PO4)3/Na电池,测试所述Na3V2(PO4)3/Na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其中,所述Na3V2(PO4)3的面密度为1mg/cm2,在1C的电流密度下分别在25℃和60℃下测试Na3V2(PO4)3/Na电池的循环性能,循环次数为1000次,在25℃和60℃循环10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5.3%(图7A)和78.8%(图7B),说明Na3V2(PO4)3/Na电池在常温以及高温的环境下均保持良好的循环性能;在另一电化学循环性能测试中,所述Na3V2(PO4)3的面密度为2.8mg/cm2,在1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容量保持率达到95.2%(图7C)。
请参阅表1,为Na3V2(PO4)3/Na电池循环测试的条件及测试结果。
表1 Na3V2(PO4)3/Na电池循环测试
Figure BDA0002177460950000111
请参阅图8,在Na3V2(PO4)3/Na电池循环200次后,对钠片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钠片表面依旧平整,没用钠枝晶产生。
请参阅图9A,在Na3V2(PO4)3/Na电池循环1000次后,对Na3V2(PO4)3/Na电池的截面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请参阅图9B、图9C以及图9D,对图9A所示的Na3V2(PO4)3/Na电池的截面进行P元素、Na元素以及F元素进行能谱测试,可以明显看出Na3V2(PO4)3/Na电池中的元素的分布,说明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分别与Na3V2(PO4)3正极以及钠片负极接触紧密,从而减小了界面阻抗。
在电池循环过程中,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中的β"-Al2O3对电解液中的EC和DEC都有非常强的吸附能力,β"-Al2O3对EC和DEC的吸附减小了钠金属与有机电解液的副反应,使得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分别与Na3V2(PO4)3正极和钠负极之间形成了接触紧密的界面,减小了电池极化,抑制了钠枝晶生长,从而大幅度提升了Na3V2(PO4)3/Na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纤维薄膜中的纳米纤维为钠离子提供传输路径,无机导电网络及第二高分子聚合物(凝胶)结合,形成致密、均匀的固-液混合钠离子输运路径,从而促进了钠金属的均匀沉积,并在钠金属负极上形成稳定而平整的固体电解质界面,成功地抑制了钠金属负极与有机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以及钠枝晶的生长。
本发明所提供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具有纳米纤维状的纤维薄膜,通过浸渍法在所述纤维薄膜上形成具有多孔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吸附有机电解液,从而得到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具有致密、均匀的固-液混合钠离子导电路径,促进钠离子在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内部的快速传导以及在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电极界面的均匀传输和沉积,从而抑制钠枝晶生长;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有机电解液的吸附能力强,减少了钠金属与有机电解液的副反应;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组装的钠离子固态电池在常温以及高温的环境下均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循环性能以及安全性能。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配制包括铝盐、钠盐及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的纺丝液;
静电纺丝所述纺丝液,得到前驱体薄膜;
煅烧所述前驱体薄膜,得到纤维薄膜,其中,煅烧的步骤包括以5℃/min的加热速率加热到600℃保持1h,然后继续以5℃/min的加热速率加热到1250℃;
提供包括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的浸渍液;
涂覆所述浸渍液于所述纤维薄膜内,得到包含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的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及
将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置于一有机电解液中,所述有机电解液吸附于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内,得到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铝盐包括水溶性铝盐以及高分子铝盐;所述水溶性铝盐硝酸铝、氯化铝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高分子铝盐包括异丙醇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以及聚丙烯腈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钠盐包括硝酸钠、碳酸钠以及氯化钠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纺丝液中还包括硝酸和冰乙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包括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氧化乙烯、聚丙烯腈以及聚氯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厚度为60μm-120μm,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的质量占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总质量的10%-25%。
7.一种由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制备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包括纤维薄膜、负载于所述纤维薄膜上的第二高分子聚合物以形成一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所述凝胶为多孔结构,所述多孔结构中具有有机电解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厚度为60μm-120μm,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的质量占所述纤维/聚合物复合薄膜总质量的10%-2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薄膜的比表面积为3m2/g-6m2/g,所述纤维薄膜中纤维的直径为300nm-500nm。
10.一种钠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钠离子电池包括权利要求7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CN201910784095.3A 2019-08-23 2019-08-23 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其制备方法及钠离子电池 Active CN1106904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84095.3A CN110690495B (zh) 2019-08-23 2019-08-23 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其制备方法及钠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84095.3A CN110690495B (zh) 2019-08-23 2019-08-23 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其制备方法及钠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90495A CN110690495A (zh) 2020-01-14
CN110690495B true CN110690495B (zh) 2021-01-05

Family

ID=69108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84095.3A Active CN110690495B (zh) 2019-08-23 2019-08-23 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其制备方法及钠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904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29981A1 (ja) * 2020-05-11 2021-11-18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不織布及び固体電解質担持シート
CN113161604B (zh) * 2021-04-22 2024-04-02 东南大学 一种高强度固态复合电解质薄膜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566704A (zh) * 2022-03-01 2022-05-31 上海瑞浦青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半固态凝胶电解质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96641B1 (ko) * 2003-04-25 2005-06-2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이성 모폴로지를 가지는 리튬 이차전지용 복합 고분자전해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4681863A (zh) * 2013-11-29 2015-06-03 北京化工大学 低结晶多孔纳米纤维制备的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骨架材料
CN104241572B (zh) * 2014-09-19 2017-10-10 安科智慧城市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碱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纤维膜的制备方法、膜和电池
CN104638296A (zh) * 2015-01-23 2015-05-20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制备固态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的方法
CN208336405U (zh) * 2018-02-11 2019-01-04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一种固态电解质的生产***
CN108736062A (zh) * 2018-04-28 2018-11-02 浙江天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90495A (zh) 2020-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90495B (zh) 复合凝胶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其制备方法及钠离子电池
EP3345232B1 (en) Li-s battery with carbon coated separator
CN108602674A (zh) 碳基纤维片及包含其的锂硫电池
CN109704302B (zh) 一种磷掺杂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和在锂硫电池用涂层隔膜中的应用
CN111362254A (zh) 一种氮掺杂碳纳米管负载磷掺杂四氧化三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4256462A (zh) 一种锂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方法
CN111211307B (zh) 一种柔性硫氮共掺杂多孔碳纤维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3227329A (zh) 正极、其制造方法、及包括所述正极的锂电池
CN114335700A (zh) 一种固态电解质膜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以及制备方法
KR20190065153A (ko) 이차전지용 전극의 제조방법
CN116825947A (zh) 一种固态电池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3972375B (zh) 一种多孔碳纤维/氧化钨自支撑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4127986B (zh) 一种负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5832617A (zh) 一种插层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硫电池
CN115020707A (zh) 一种柔性锂金属电池亲锂碳纳米纤维骨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172683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13851629A (zh) 一种用于全固态电池材料锂磷硫氯的制备方法
JP2020198275A (ja) 全固体電池用集電体および全固体電池
CN116014063B (zh) 一种水系锌离子电池的电极、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7525372B (zh) 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CN113097482B (zh) 一种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具有负极材料的锂电池
CN115000342A (zh) 具有双重捕获功能的锂硫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722203A (zh) 一种非对称阻燃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7976962A (zh) 一种固态电解质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430062A (zh) 一种基于锂化碳点改性的复合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