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39440A - 一种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39440A
CN110639440A CN201910904603.7A CN201910904603A CN110639440A CN 110639440 A CN110639440 A CN 110639440A CN 201910904603 A CN201910904603 A CN 201910904603A CN 110639440 A CN110639440 A CN 1106394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composite microspheres
resorcinol
reaction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0460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志成
殷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filed Critical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Priority to CN20191090460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394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639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394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3/00Colloid chemistry, e.g. the production of colloidal materials or their solu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king microcapsules or microballoons
    • B01J13/02Making microcapsules or microballo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3/00Material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7/00Devices for absorbing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Combinations of such devices with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or system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双相复合微球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将间苯二酚、甲醛在水/醇/氨水的均匀混合的碱性体系下,进行聚合反应得到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的同时,加入TEOS;同时伴随TEOS自身的水解反应和与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的化学与物理交联反应,制备出两相复合微球,并将该复合微球在惰性气氛下碳化处理。本发明制备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粒径在70nm‑250nm范围内可以调控,且复合微球中的碳/二氧化硅两复合相的比例可调控;原料便宜易得、制备过程简便、副产物极少、实验器材可重复利用;球化程度高、均匀度高、分散性好;可广泛应用在能领储存、吸波材料、催化剂、生物医疗等众多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双相复合微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目前,单相碳球、单相二氧化硅球、核壳结构碳/二氧化硅复合球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溶胶-凝胶法、层状自组装法、模板法等。如Rahul P.Bagwe等人采用微乳液法制备单相二氧化硅颗粒,将适量的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水溶液、氨水等混合制备微乳液,反应24小时后,加入乙醇后使微乳液破碎并回收颗粒。Hanan Sertchook等人则通过溶胶-凝胶一步法制备了二氧化硅/聚苯乙烯复合颗粒,将正硅酸乙酯与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导入到甲苯溶液中,再将聚合物溶液倒入碱性乙醇溶液中,搅拌24小时后离心干燥得到颗粒分散体,并进行分散过滤等后处理得到目标物质。一种单分散多孔碳球的制备方法,将模板剂、苯酚、甲醛和碱在醇溶液分散均匀得到混合基液,将混合基液置于密闭容器中进行聚合反应后得到酚醛树脂球,然后进行碳化处理得到目标物质。通过自组装法,在水、氨水体系下,利用库仑力和静电耦合使CTAB包覆在PS-b-PAA聚合物上,后通过加入正硅酸四乙酯和乙醇,使二氧化硅包覆在已有的聚合物上,通过煅烧得到有序双介孔二氧化硅微球。
但是,由于不同物相往往选择各自均相成核并长大,难以形成多相混合的复合结构,所以目前主要制备的是单一相的纳米粉体或是核壳结构(其中核与壳结构中均只包含一种物质)。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不同物相往往选择各自均相成核并长大,难以形成多相混合的复合结构,所以目前制备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主要为核壳结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在单相颗粒制备基础上,通过摸索确定了前驱物成分、反应时间、反应物浓度、加入顺序等诸多实验参数,成功制备出一种具有两相混合结构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本发明制备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球化程度高、均匀度高、分散性好、碳/二氧化硅两相成分比例可调、且粒径在70nm-250nm范围内可以调控。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将间苯二酚、甲醛在水/醇/氨水的均匀混合的碱性体系下,进行聚合反应得到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的同时,加入TEOS,同时伴随TEOS自身的水解反应和与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的化学与物理交联反应,制备出两相复合微球,并将该复合微球在惰性气氛下碳化处理;
所述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室温条件下将40ml乙醇、20ml水及1.2ml氨水均匀混合,构成碱性反应环境,pH值控制在11.79-12.37范围内。
步骤二,加入0.2g间苯二酚,搅拌速度400r/min,搅拌15分钟后得到均匀混合的前驱体溶液。加入0.2g间苯二酚,根据官能团数以及预先反应情况,需使甲醛与间苯二酚反应物物质的量保持合理比例。搅拌400r/min则采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搅拌速度,使体系稳定的达到反应条件。15min则是使间苯二酚充分溶解,使前驱溶液充分均匀。此步骤可以为复合微球制备提供一个稳定的反应环境,并使后续合成反应充分进行。
步骤三,在室温条件下缓慢滴加0.2ml甲醛,保持400r/min不变。使甲醛与间苯二酚同样搅拌速度下继续进行,相对于TEOS,甲醛在溶液中充分均匀反应的速度相对较慢,采用这个数值则是为了保持甲醛在加入的1h之内在前驱溶液中充分混合,以及与间苯二酚充分反应。此步骤为复合微球核结构形核步骤,采用合适的搅拌速度,为后续合成铺垫。
步骤四,滴加甲醛后1小时,缓慢滴加0.5ml正硅酸四乙酯,将转速降至300r/min;之后每两小时滴加一次0.5ml正硅酸四乙酯,共滴加4次。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在此反应环境下,TEOS反应速度明显大于甲醛,故需降速,以避免TEOS水解过快达不到复合效果或独自成核生长。这一步主要影响复合过程,采用合适的搅拌速度则使复合成功,否则会导致均相成核现象普遍出现。
步骤五,将溶液置入密闭的反应釜内衬的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水热反应,并在120℃温度下保温12小时。
步骤六,将溶液离心,进行3次水洗1次醇洗;并在50℃真空条件下干燥得到复合微球块状物。复合微球作为一种不溶于水和乙醇的物质,经过水这种强极性溶剂,3次水洗充分洗涤目标产物外的杂质。而1次醇洗则是洗涤水未洗涤掉的部分溶于乙醇的杂质。这样做可以充分去掉复合微球中的杂质,充分保持产物纯度。
步骤七,在Ar气氛围下,将复合微球块状物置于管式炉中800℃煅烧3小时,进行碳化处理。800℃煅烧3小时即碳化过程,目的在于增加复合微球的介电性能,碳化温度不易过高,时间不易过程,以避免烧结等现象破坏了复合微球的球化程度。
步骤八,将得到的产物充分研磨30min,超声后收集。充分研磨30min,目的在于去掉复合微球团聚等现象,使纳米颗粒均匀分散。为后续使用做了铺垫。
进一步,所述复合微球另一相采用的是二氧化硅相;所述制备的复合微球以及后处理产物,粒径控制在70-250nm范围。
进一步,所述步骤一的碱性催化剂可从氨水、氢氧化钠中的选取,优选氨水;
所述氨水物质的量浓度为13.16-14.76mol/L(含量为25-28%),甲醛物质的量浓度为13.16-14.23mol/L(含量为37-40%);此为采用最普遍的的国药氨水溶液(含量25-28%),国药甲醛水溶液(含量37-40%)。并以这两种药品为原料摸索出的制备方案,证明本技术原料易得、价格低廉,具有广泛制备的生产前景。
所述前驱溶液中醇溶液可从乙醇、乙二醇中选取,优选乙醇;
所述前驱溶液中的水醇比,可由1:1.2-1:2,本方案选择1:2。根据水醇比的不同,所得结果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球状结构,均相异相成核差异等。本技术经过长期实践,确定最优水醇比为1:2。
进一步,所述步骤二交联剂与成核剂采用的间苯二酚,两相之一的碳相为间苯二酚甲醛树脂。
进一步,所述步骤四的正硅酸四乙酯采用多步、逐滴的加入方式。
进一步,所述步骤五的水热反应进行温度为100℃-150℃,反应时长为12-24小时。水热过程使溶液充分混合,使制备的复合微球晶粒发展完整、粒度相对较小、颗粒分散均匀,有效避免团聚效应。温度选择范围为水热法制纯SiO2或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皆宜的范围。反应时长越长可以使粒度均匀性、分散性等稍有提高,反应更为完全,一般12h即可达到目标效果。
进一步,所述步骤七的碳化温度为800-900℃,碳化时间为2-3小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所述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制备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由二氧化硅与间苯二酚甲醛树脂两相组成的。由两相组成的复合微球,由两相不规则混合,呈互相交互状态,大大提高了界面积,有利于后续应用中介电常数的提高。与单相纳米颗粒相比,这种双相复合结构,其丰富的界面可以有效地增强界面极化,提高介电常数。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所述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制备的吸波材料。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本发明采用水/乙醇/氨水混合碱性催化体系,有利于间苯二酚和甲醛聚合反应的发生,同时利于正硅酸四乙酯的水解;采用间苯二酚作为成核剂与交联剂,增加了酚羟基官能团数,有利于正硅酸四乙酯与间苯二酚甲醛树脂间的聚合反应的发生,增加了聚合物交联程度,有利于化学交联和物理交联反应的发生。正硅酸四乙酯的分步骤滴加法则显著抑制了二氧化硅均相成核现象,大大提高了异相成核(即二氧化硅在间苯二酚甲醛树脂核上生长)的概率。在高温高压的水热反应条件下,有利于聚合物间物理交联反应的发生,同时使聚合物间充分混合反应,有助于提高复合微球的均匀性和分散性。800℃的高温碳化,主要是有利于增加复合微球的导电性,提高其介电性能,并对微结构的形貌与致密度有一定影响。该方法生产效率高、原料充足、操作简便,可实现由实验室到工厂化的大规模生产。
本发明通过不断优化实验方案,复合微球在产物中的比例显著提高;制备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粒径在70nm-250nm范围内可以调控,且复合微球中的碳/二氧化硅两复合相的比例可以调控;主要原料价格便宜、易得,整个制备过程操作简便,整体实验副产物极少,配套实验器材均可重复利用。本发明制备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球化程度高、均匀度高、分散性好;可广泛应用在能领储存、吸波材料、催化剂、生物医疗等众多领域。相对于核壳结构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而言,具有两相混合结构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内部具有显著提高的碳-二氧化硅界面,从而使其在电场作用下具有很强的界面极化效应,从而使其在储能复合介质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储能电容器在电力电子***中具有广泛应用。随着电子器件不断小型化,迫切需要提高电容器的储能密度。因此,作为电容器关键部分的介电材料成为研究热点。根据界面极化理论和微电容理论,复合材料内部导体/绝缘体界面面积越大,越有利于电荷在界面处的累积,从而强化界面极化,并构成大量等效微电容,使得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储能密度得到显著提升。本发明基于界面极化和微电容理论,制备的两相纳米复合介电填料。以新颖的双相复合结构,其丰富的界面可以有效地增强界面极化,提高介电常数,通过工艺参数的探索,实现对介电填料成分和微结构的有效调控,后续以复合微球为填料制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旨在获得兼具高介电常数、高击穿强度和高储能密度的复合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微观形貌TEM。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煅烧后的二氧化硅微观形貌TEM。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刻蚀后的间苯二酚甲醛树脂形貌TEM。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将间苯二酚、甲醛在水/醇/氨水的均匀混合的碱性体系下,进行聚合反应得到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的同时,加入TEOS,同时伴随TEOS自身的水解反应和与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的化学与物理交联反应,制备出两相复合微球,并将该复合微球在惰性气氛下碳化处理。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在室温条件下将40ml乙醇、20ml水及1.2ml氨水均匀混合,构成碱性反应环境,PH值控制在11.79-12.37范围内。
S102:加入0.2g间苯二酚,搅拌速度400r/min,搅拌15分钟后得到均匀混合的前驱体溶液。
S103:在室温条件下缓慢滴加0.2ml甲醛,保持400r/min不变。
S104:滴加甲醛后1小时,缓慢滴加0.5ml正硅酸四乙酯,将转速降至300r/min;之后每两小时滴加一次0.5ml正硅酸四乙酯,共滴加4次,滴加4次TOES后,保持搅拌速度不变的同时,继续搅拌2h。
S105:将溶液置入密闭的反应釜内衬的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水热反应,在120℃温度下保温12小时。
S106:将溶液离心,进行3次水洗1次醇洗;并在50℃真空条件下干燥得到复合微球块状物。
S107:在Ar气氛围下,将复合微球块状物置于管式炉中800℃煅烧3小时,进行碳化处理。
S108:将得到的产物充分研磨30min,超声后收集。
图2即为上述方法所制备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透射电镜图,该复合微球球化程度高,分散性好。
进一步,所述复合微球另一相采用的是二氧化硅相;所述制备的复合微球以及后处理产物,粒径控制在70-250nm范围。
进一步,所述S101的碱性催化剂可从氨水、氢氧化钠中的选取,优选氨水;
所述氨水物质的量浓度为13.16-14.76mol/L(含量为25-28%),甲醛物质的量浓度为13.16-14.23mol/L(含量为37-40%);
所述前驱溶液中醇溶液可从乙醇、乙二醇中选取,优选乙醇;
所述前驱溶液中的水醇比,可由1:1.2-1:2,本方案选择1:2。
进一步,所述S102交联剂与成核剂采用的间苯二酚,两相之一的碳相为间苯二酚甲醛树脂。
进一步,所述S104的正硅酸四乙酯采用多步、逐滴的加入方式。
进一步,所述S105的水热反应进行温度为100℃-150℃,反应时长为12-24小时。
进一步,所述S107的碳化温度为800-900℃,碳化时间为2-3小时。
下面结合实验对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作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
为了进一步验证发明者所制备的碳/二氧化硅微球的两相复合结构,发明者分别对所制备的复合微球进行了煅烧处理和刻蚀处理。发明者采用这种方法,旨在分别去除掉复合微球中的某一相,观察另一相的形貌,观察两种后处理产物结构是否能对照起来(即能大致拼接成未处理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
煅烧处理:在有氧环境中,600℃温度下,将复合微球在马弗炉中煅烧3小时,后经研磨30分钟,超声15分钟得到后处理产物1(剩余的二氧化硅相)。目的在于煅烧掉复合微球中的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相(即碳),观察剩余的二氧化硅相的形貌,伴随复合微球的失重,得到了复合微球中的二氧化硅相形貌图,其透射电镜图如图3所示。
图3即为单个复合微球煅烧后剩余的二氧化硅相(去除掉了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相),可明确观察到剩余的二氧化硅相仍大致呈球状,呈现一种不规则的混合的形貌。
刻蚀处理:将复合微球置于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pH值约为13.31),油浴条件下(有利于刻蚀反应的充分进行),60℃温度下搅拌10小时,后经过离心(3次水洗1次醇洗),干燥(50℃,真空条件下8小时)得到后处理产物2(剩余的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相),去除掉了二氧化硅相后的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的形貌透射电镜图如图4所示。
图4即为多个复合微球刻蚀实验后剩余的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的形貌图,可明显观察到在剩余的间苯二酚甲醛树脂微球上,存在大量的刻蚀坑,且形状不规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发明者制备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复合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将间苯二酚、甲醛在水/醇/氨水的均匀混合的碱性体系下,进行聚合反应得到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的同时,加入TEOS,同时伴随TEOS自身的水解反应和与间苯二酚甲醛树脂的化学与物理交联反应,制备出两相复合微球,并将该复合微球在惰性气氛下碳化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室温条件下将40ml乙醇、20ml水及1.2ml氨水均匀混合,构成碱性反应环境,pH值控制在11.79-12.37;
步骤二,加入0.2g间苯二酚,搅拌速度400r/min,搅拌15分钟后得到均匀混合的前驱体溶液;
步骤三,在室温条件下滴加0.2ml甲醛,保持400r/min不变;
步骤四,滴加甲醛后1小时,滴加0.5ml正硅酸四乙酯,将转速降至300r/min;之后每两小时滴加一次0.5ml正硅酸四乙酯,共滴加4次,待溶液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2h,使反应充分进行;
步骤五,将溶液置入密闭的反应釜内衬的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水热反应,并在120℃温度下保温12小时;
步骤六,将溶液离心,进行3次水洗1次醇洗,水洗采用去离子水,醇采用国药无水乙醇;并在50℃真空条件下干燥6-8h得到复合微球块状物;
步骤七,在Ar气氛围下,将复合微球块状物置于管式炉中800℃煅烧3小时,进行碳化处理;
步骤八,将得到的产物充分研磨30min,超声后收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的碱性催化剂为氨水、氢氧化钠中;
所述氨水物质的量浓度为13.16-14.76mol/L,甲醛物质的量浓度为13.16-14.23mol/L。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的前驱溶液中醇溶液为乙醇、乙二醇中选取。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的前驱溶液中的水醇比为1:1.2-1:2。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交联剂与成核剂采用的间苯二酚,两相之一的碳相为间苯二酚甲醛树脂。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的正硅酸四乙酯采用多步、逐滴的加入方式。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的水热反应进行温度为100℃-150℃,反应时长为12-24小时;
所述步骤七的碳化温度为800-900℃,碳化时间为2-3小时。
9.一种由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制备的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
10.一种由权利要求9所述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制备的吸波材料。
CN201910904603.7A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06394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04603.7A CN110639440A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04603.7A CN110639440A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39440A true CN110639440A (zh) 2020-01-03

Family

ID=68992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04603.7A Pending CN110639440A (zh) 2019-09-24 2019-09-24 一种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39440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46440A (zh) * 2020-05-22 2020-07-24 扬州大学 一种氮掺杂碳包覆的中空中孔二氧化硅/钴纳米复合材料及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CN114249331A (zh) * 2021-11-22 2022-03-29 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 一种空心氧化硅纳米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72606A (zh) * 2022-03-10 2022-07-22 四川大学 用于电磁波吸收的碳-二氧化硅核壳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804070A (zh) * 2022-04-06 2022-07-29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碳纳米半球颗粒的制备方法
CN115849336A (zh) * 2022-12-16 2023-03-28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掺杂氮与氧元素的碗状中空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20438A (zh) * 2014-04-25 2014-07-16 黑龙江大学 一种尺寸均一的单分散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07254163A (zh) * 2016-03-25 2017-10-17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尼龙/二氧化硅复合微球、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7722932A (zh) * 2017-10-24 2018-02-23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碳/聚苯胺吸波微球的制备方法
US20180105422A1 (en) * 2015-04-17 2018-04-19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Composition, particulate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particulate materials
CN108598395A (zh) * 2018-03-30 2018-09-28 武汉理工大学 单分散二氧化硅/氮掺杂碳复合纳米球或微球的宏量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20438A (zh) * 2014-04-25 2014-07-16 黑龙江大学 一种尺寸均一的单分散微球的制备方法
US20180105422A1 (en) * 2015-04-17 2018-04-19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Composition, particulate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particulate materials
CN107254163A (zh) * 2016-03-25 2017-10-17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尼龙/二氧化硅复合微球、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7722932A (zh) * 2017-10-24 2018-02-23 浙江理工大学 一种碳/聚苯胺吸波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08598395A (zh) * 2018-03-30 2018-09-28 武汉理工大学 单分散二氧化硅/氮掺杂碳复合纳米球或微球的宏量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ERZY CHOMA: ""New opportunities in Stober synthesis: preparation of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carbon spher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
李奎: "《新型功能材料制备原理与工艺》", 31 August 2017,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46440A (zh) * 2020-05-22 2020-07-24 扬州大学 一种氮掺杂碳包覆的中空中孔二氧化硅/钴纳米复合材料及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CN111446440B (zh) * 2020-05-22 2022-07-05 扬州大学 一种氮掺杂碳包覆的中空中孔二氧化硅/钴纳米复合材料及其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CN114249331A (zh) * 2021-11-22 2022-03-29 上海大学(浙江·嘉兴)新兴产业研究院 一种空心氧化硅纳米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72606A (zh) * 2022-03-10 2022-07-22 四川大学 用于电磁波吸收的碳-二氧化硅核壳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72606B (zh) * 2022-03-10 2023-09-19 四川大学 用于电磁波吸收的碳-二氧化硅核壳复合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804070A (zh) * 2022-04-06 2022-07-29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碳纳米半球颗粒的制备方法
CN115849336A (zh) * 2022-12-16 2023-03-28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掺杂氮与氧元素的碗状中空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15849336B (zh) * 2022-12-16 2024-03-22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掺杂氮与氧元素的碗状中空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39440A (zh) 一种碳/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03949193B (zh) 一种通用制备无机中空微球的方法
CN104003409B (zh) 一种可控单分散球形大粒径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CN108529692B (zh) 空心球形氧化镍的制备方法
CN103276475B (zh) 一种杂多酸与金属氧化物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1804986A (zh) 一种以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壁厚可控的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的方法
CN105271268A (zh) 一种单分散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粉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11832A (zh) 一种珠帘状BiFeO3微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及所得产品
CN106745282B (zh) 一种具有蛋黄‑蛋壳结构三氧化二锰的制备方法
CN105129857A (zh) 一种花状氧化钨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59974B (zh) 一种氧化锌空心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08033432A (zh) 一种笼状结构材料g-C3N4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3708528A (zh) 一种尺寸可控的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方法
CN111620342A (zh) 一种小尺寸单分散中空二氧化硅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896284A (zh) 一种单分散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07741A (zh) 氧化钛包覆多孔中空硅球、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9761239B (zh) 一种传感、光电或锂离子电池用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79918B (zh) 一种纳米球形α-氧化铝粉体制备方法
CN109516490B (zh) 一种结构可控的二氧化铈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CN113651336A (zh) 二氧化硅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48528A (zh) 一种核壳结构SiO2/SiC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11717937B (zh) 一种纳米级四氧化三钴的制备方法
CN108707237A (zh) 一种制备空心金属有机框架的通用方法
CN106825553B (zh) 一种钴-氮-碳核壳杂化空心多孔碳球的制备方法
CN105552354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