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5773A - 一种汽车挡泥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挡泥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35773A
CN110435773A CN201910631049.XA CN201910631049A CN110435773A CN 110435773 A CN110435773 A CN 110435773A CN 201910631049 A CN201910631049 A CN 201910631049A CN 110435773 A CN110435773 A CN 1104357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unit
bottom plate
protruding portion
bumper
bumper 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3104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立立
陈福昭
余建杰
罗建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Lianhua Automobile Par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Lianhua Automobile Par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Lianhua Automobile Par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Lianhua Automobile Par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3104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357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435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357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63Mou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62D25/18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e.g. mudguard fla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挡泥板,属于挡泥板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挡泥板重量高、容易损坏、防飞溅性能差的问题。本汽车挡泥板包括挡泥壳以及缓冲组件,通过将挡泥壳设置为弧形状,减少应力集中,在挡泥壳两侧与顶边上设置了侧挡板与顶板,防止水从侧边以及顶边甩出,底板上设置缓冲组件,缓冲组件错位分布在底板上,增加水的收集率,缓冲效果好,又设置多个安装孔与车体相接,降低每个安装孔所需的承载力,又在安装孔等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地方设置加强框和加强筋,在不大幅增加挡泥板整体重量的情况下,加强了挡泥壳的整体强度和刚性,本汽车挡泥板具有重量轻、结构强度高以及防飞溅效果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挡泥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挡泥板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汽车挡泥板。
背景技术
汽车在雨天行驶时,地面上的雨水会吸附在车轮上,由于车轮的高速转动,雨水会被甩离车轮,冲击到轮罩上,并飞溅形成大量的大小不一的液滴,同时轮胎碾压到地面雨水时,也是飞溅出大量液滴,上述两种液滴随着行驶时在车轮处卷积的气流,形成向后方、侧方的扩散雨雾,这些雨雾区域范围较大,严重影响位于该车后方车辆的可视性,在后车看来前方就是大雾一样白茫茫一片,甚至看不到前车车灯,更无法感知到前车的车辆状态,这种低可视性严重威胁行车安全,每年有众多交通事故因此发生。
在考虑到挡泥板的防飞溅功能时,也要考虑其挡泥板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还要考虑到挡泥板的重量问题,挡泥板太重就会导致连接处承受的重力增大,且加大车体的承重量,在下雨天,尤其是行驶速度较快的情况下,雨水对挡泥板的冲击速度较快,而且是不停的冲击,整块挡泥板都容易受到冲击载荷,且连接处更容易产生应力集中,极易损坏挡泥板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了前述问题而做出,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挡泥板,防飞溅效果好,结构牢固,挡泥板重量降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挡泥板,包括:
挡泥壳,所述挡泥壳整体呈弧形,所述挡泥壳包括侧挡板、顶板以及底板,所述底板靠近顶板一端向下凹陷形成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一侧为倾斜向上的弧形面,所述突出部另一侧呈平面状,所述底板另一端背面倾斜向上与所述突出部呈平面的侧面底边相接,所述突出部的两端设有通孔,所述顶板与所述突出部呈弧形面的侧面底边相接,所述侧挡板为弧形板,所述侧挡板一端与所述顶板相接,所述侧挡板另一端的侧边与所述底板相接;
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分布在所述底板正面上。
据上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所述缓冲组件错位分布在所述底板正面上,所述缓冲组件呈多行排列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同行相邻的两个缓冲组件之间设有间隔,在所述相邻两行的缓冲组件中,所述下行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上行缓冲组件之间的间隔下方,所述上行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下行缓冲组件之间的间隔上方。
据上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所述缓冲组件对齐分布在所述底板正面上,所述缓冲组件呈多行排列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在相邻两行的缓冲组件中,所述下行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上行缓冲组件的正下方,所述上行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下行缓冲组件的正上方。
据上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所述缓冲组件为缓冲壳体或所述缓冲组件为缓冲柱或所述缓冲组件为缓冲壳体与缓冲柱的组合体,当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所述缓冲壳体与所述缓冲柱时,所述缓冲柱设置在所述缓冲壳体的内侧。
据上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所述缓冲壳体合围形成管道状壳体,所述缓冲壳体一端与所述挡泥壳相接,另一端设为倾斜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上侧缓冲壳体长度高于所述第一开口下侧缓冲壳体长度。
据上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所述缓冲柱截面呈椭圆状,所述缓冲柱与所述底板相接一端的椭圆面周长大于另一端的椭圆面周长。
据上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所述缓冲柱呈圆台状,所述缓冲柱设置在所述管道状壳体内侧,所述缓冲柱一端与所述底板相接,所述缓冲柱与所述底板相接一端的圆面直径大于另一端的圆面直径。
据上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所述缓冲壳体下侧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两端设置在所述缓冲壳体两端,每个所述缓冲组件中,所述缓冲柱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的上方。
据上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所述突出部两端面为弧形面,所述突出部顶面呈平面状,所述突出部顶面与所述突出部两端面相接处倒有圆角,所述突出部顶面与所述突出部两侧面相接处倒有圆角。
据上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所述突出部上设有两个第一凹槽,所述两个第一凹槽关于所述突出部的中心线对称,所述第一凹槽中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凹槽侧面设有第一螺纹孔。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挡泥壳内侧设置缓冲组件,当雨水有较好的缓冲作用,可以大幅减少雨水的飞溅情况。
2、挡泥壳整体设为弧形状,能大幅降低挡泥壳整体应力集中的发生率。
3、当缓冲组件错位分布在挡泥壳内侧时,能增加水的收集率。
4、设有多组安装孔,可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同时避免单个连接承受的载荷过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底板下部结构分布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挡泥壳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圆台状缓冲柱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长方形截面缓冲柱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椭圆形截面缓冲柱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6所示,一种汽车挡泥板,包括:
挡泥壳100,挡泥壳100整体呈弧形,挡泥壳100在受到冲击的时候能承受更大的力而不会变形,挡泥壳100包括侧挡板110、顶板120以及底板130,侧挡板110设置用于防止水从侧边甩出,顶板120设置一方面防止水分从上面甩到车体上,另一方面设置用于连接固定,底板130则是用于承受泥水的冲击,底板130靠近顶板120一端向下凹陷形成突出部131,突出部131可用于挡泥板的整体固定安装,突出部131一侧为倾斜向上的弧形面,突出部131另一侧呈平面状,底板130另一端背面倾斜向上与所述突出部131呈平面的侧面底边相接,突出部131的两端设有通孔131a,通孔131a用于与车体连接,顶板120与突出部131呈弧形面的侧面底边相接,侧挡板110为弧形板,侧挡板110一端与顶板120相接,侧挡板110另一端的侧边与底板130相接,三者合围将挡泥壳100的内侧合围成凹槽,使得水在挡泥壳100内侧不容易从周围甩出,只能从挡泥壳100下端流出。
缓冲组件200,缓冲组件200分布在底板130正面,缓冲组件200对即将冲击挡泥板底板130的水进行缓冲,防止水冲击力过大产生的飞溅,同时缓冲组件200在底板130上的分布是,上面疏,下面密,因为底板130承受水撞击的主要是下部,上部几率较小。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水撞击挡泥板之后的飞溅,通常是在挡泥板上设置抑制板,再于抑制板上设置凸起、沟渠等来吸收能量以及引流的方式来实现挡泥板的防飞溅,但是存在增加抑制板导致整体增重、缓冲效果不明显、容易积累砂石以及载荷过大等问题,本发明通过将挡泥壳100设置为弧形状,避免应力集中,在挡泥壳100两侧与顶边上设置了侧挡板110与顶板120,防止水从侧边以及顶边甩出,底板130上设置缓冲组件200,缓冲组件200分布在底板130上,缓冲效果好。
缓冲组件200对齐分布在底板130上(未图示)缓冲组件200呈多行排列设置在底板130上,在相邻两行的缓冲组件200中,下行缓冲组件200设置在上行缓冲组件200的正下方,上行缓冲组件200设置在下行缓冲组件200的正上方,缓冲组件200对齐分布时,缓冲组件200较为好排列,设置也更为方便。
缓冲组件200为缓冲壳体210或缓冲组件200为缓冲柱220或缓冲组件200为缓冲壳体210与缓冲柱220的组合体,当缓冲组件200包括缓冲壳体210与缓冲柱220时,缓冲柱220设置在缓冲壳体210的内侧,缓冲壳体210、缓冲柱220以及缓冲壳体210与缓冲柱220的结合体均可用于缓冲组件200,增加其选择范围。
缓冲壳体210合围形成管道状壳体,缓冲壳体210一端与挡泥壳100相接,另一端设为倾斜的第一开口211,第一开口211上侧缓冲壳体210长度高于第一开口211下侧缓冲壳体210长度,即第一开口211是由上往下倾斜的,一方面增大了第一开口211的开口面积,增大水进入缓冲壳体210的几率,另一方面轮胎带起的水是由下往上倾斜运动的,与第一开口211的倾斜方向相匹配。
缓冲柱220截面呈椭圆状,缓冲柱220与底板130相接一端的椭圆面周长大于另一端的椭圆面周长或缓冲柱220截面呈长方形,缓冲柱220与底板130相接一端的长方形面周长大于另一端的长方形面周长,当缓冲柱220截面设置为椭圆状时,缓冲柱220上端面积更小,水直接撞击缓冲柱220端面的情况更少,防飞溅效果好。
缓冲柱220还可以呈圆台状,缓冲柱220设置在管道状壳体内侧,缓冲柱220一端与底板130相接,缓冲柱220与底板130相接一端的圆面直径大于另一端的圆面直径,上端直径小减小水直接打在上端端面上的概率,缓冲柱220的侧面倾斜向下且为弧形面,容易卸力,水在撞击到缓冲柱220上时,缓冲效果好。
缓冲壳体210下侧设有第二开口212,水往下流不会积攒泥沙,第二开口212的两端设置在缓冲壳体210两端,即第二开口212贯通缓冲壳体210,从缓冲壳体210与挡泥壳100相接的一端到设有倾斜开口的一端,水和泥沙均可从第二开口212中流出,每个缓冲组件200中,缓冲柱220设置在第二开口212的上方,缓冲柱220上的水就从第二开口212滴落。
突出部131两端面为弧形面,突出部131顶面呈平面状,突出部131顶面与突出部131两端面相接处倒有圆角,突出部131顶面与突出部131两侧面相接处倒有圆角,突出部131为固定连接的部位,突出部131需要与其他部件连接,在转角处倒圆角可避免突出部131刮伤车体。
突出部131上设有两个第一凹槽131b,两个第一凹槽131b关于突出部131的中心线对称,在安装后不会受力不均,第一凹槽131b中设有第一连接孔131c和第二连接孔131d,第一凹槽131b侧面设有第一螺纹孔131e,突出部131通过连接孔与螺纹孔将挡泥壳100精确固定。
还包括加强框300和加强筋400,加强框300设置在底板130上部,加强框300内设有第一安装块310,第一安装块310上设有第一安装孔311,第一安装孔311将底板130固定在车体上,承载的力较大,设置加强框300增加其承载能力。
底板130上还设有多个定位安装孔132,定位安装孔132将底板130各处都固定下来,同时分担一部分安装孔的承载力,定位安装孔132关于底板130的中心轴线两两对称,固定下来不容易松动。
加强筋400设置在底板130正面以及突出部131内侧,加强筋400分别与第一安装孔311以及定位安装孔132相接,底板130承受的冲击载荷较多,设置加强筋400增加其强度与刚性,避免发生断裂的情况,同时第一安装孔311与定位安装孔132处更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设置加强筋400防止破裂。
实施例二:
如图1-6所示,一种汽车挡泥板,包括:
挡泥壳100,挡泥壳100整体呈弧形,挡泥壳100在受到冲击的时候能承受更大的力而不会变形,挡泥壳100包括侧挡板110、顶板120以及底板130,侧挡板110设置用于防止水从侧边甩出,顶板120设置一方面防止水分从上面甩到车体上,另一方面设置用于连接固定,底板130则是用于承受泥水的冲击,底板130靠近顶板120一端向下凹陷形成突出部131,突出部131可用于挡泥板的整体固定安装,突出部131一侧为倾斜向上的弧形面,突出部131另一侧呈平面状,底板130另一端背面倾斜向上与所述突出部131呈平面的侧面底边相接,突出部131的两端设有通孔131a,通孔131a用于与车体连接,顶板120与突出部131呈弧形面的侧面底边相接,侧挡板110为弧形板,侧挡板110一端与顶板120相接,侧挡板110另一端的侧边与底板130相接,三者合围将挡泥壳100的内侧合围成凹槽,使得水在挡泥壳100内侧不容易从周围甩出,只能从挡泥壳100下端流出。
缓冲组件200,缓冲组件200分布在底板正面,缓冲组件200对即将冲击挡泥板底板130的水进行缓冲,防止水冲击力过大产生的飞溅,同时缓冲组件200在底板130上的分布是,上面疏,下面密,因为底板130承受水撞击的主要是下部,上部几率较小。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水撞击挡泥板之后的飞溅,通常是在挡泥板上设置抑制板,再于抑制板上设置凸起、沟渠等来吸收能量以及引流的方式来实现挡泥板的防飞溅,但是存在增加抑制板导致整体增重、缓冲效果不明显、容易积累砂石以及载荷过大等问题,本发明通过将挡泥壳100设置为弧形状,避免应力集中,在挡泥壳100两侧与顶边上设置了侧挡板110与顶板120,防止水从侧边以及顶边甩出,底板130上设置缓冲组件200,缓冲组件200分布在底板130上,缓冲效果好。
缓冲组件200错位分布在底板130上,缓冲组件200的错位分布极大的增加了泥水的收集率,缓冲组件200呈多行排列设置在底板130上,同行相邻的两个缓冲组件200之间设有间隔,在相邻两行的缓冲组件200中,下行缓冲组件200设置在上行缓冲组件200之间的间隔下方,上行缓冲组件200设置在下行缓冲组件200之间的间隔上方,上下行间隔设置,使缓冲组件200错位分布,增大缓冲组件200接到水的几率。
缓冲组件200为缓冲壳体210或缓冲组件200为缓冲柱220或缓冲组件200为缓冲壳体210与缓冲柱220的组合体,当缓冲组件200包括缓冲壳体210与缓冲柱220时,缓冲柱220设置在缓冲壳体210的内侧,缓冲壳体210、缓冲柱220以及缓冲壳体210与缓冲柱220的结合体均可用于缓冲组件200,增加其选择范围。
缓冲壳体210合围形成管道状壳体,缓冲壳体210一端与挡泥壳100相接,另一端设为倾斜的第一开口211,第一开口211上侧缓冲壳体210长度高于第一开口211下侧缓冲壳体210长度,即第一开口211是由上往下倾斜的,一方面增大了第一开口211的开口面积,增大水进入缓冲壳体210的几率,另一方面轮胎带起的水是由下往上倾斜运动的,与第一开口211的倾斜方向相匹配。
缓冲柱220截面呈椭圆状,缓冲柱220与底板130相接一端的椭圆面周长大于另一端的椭圆面周长或缓冲柱220截面呈长方形,缓冲柱220与底板130相接一端的长方形面周长大于另一端的长方形面周长,缓冲柱220上端面积更小,水直接撞击缓冲柱220端面的情况更少,防飞溅效果好。
缓冲柱220还可以呈圆台状,缓冲柱220设置在管道状壳体内侧,缓冲柱220一端与底板130相接,缓冲柱220与底板130相接一端的圆面直径大于另一端的圆面直径,上端直径小减小水直接打在上端端面上的概率,缓冲柱220的侧面倾斜向下且为弧形面,容易卸力,水在撞击到缓冲柱220上时,缓冲效果好。
缓冲壳体210下侧设有第二开口212,水往下流不会积攒泥沙,第二开口212的两端设置在缓冲壳体210两端,即第二开口212贯通缓冲壳体210,从缓冲壳体210与挡泥壳100相接的一端到设有倾斜开口的一端,水和泥沙均可从第二开口212中流出,每个缓冲组件200中,缓冲柱220设置在第二开口212的上方,缓冲柱220上的水就从第二开口212滴落。
突出部131两端面为弧形面,突出部131顶面呈平面状,突出部131顶面与突出部131两端面相接处倒有圆角,突出部131顶面与突出部131两侧面相接处倒有圆角,突出部131为固定连接的部位,突出部131需要与其他部件连接,在转角处倒圆角可避免突出部131刮伤车体。
突出部131上设有两个第一凹槽131b,两个第一凹槽131b关于突出部131的中心线对称,在安装后不会受力不均,第一凹槽131b中设有第一连接孔131c和第二连接孔131d,第一凹槽131b侧面设有第一螺纹孔131e,突出部131通过连接孔与螺纹孔将挡泥壳100精确固定。
还包括加强框300和加强筋400,加强框300设置在底板130上部,加强框300内设有第一安装块310,第一安装块310上设有第一安装孔311,第一安装孔311将底板130固定在车体上,承载的力较大,设置加强框300增加其承载能力。
底板130上还设有多个定位安装孔132,定位安装孔132将底板130各处都固定下来,同时分担一部分安装孔的承载力,定位安装孔132关于底板130的中心轴线两两对称,固定下来不容易松动。
加强筋400设置在底板130正面以及突出部131内侧,加强筋400分别与第一安装孔311以及定位安装孔132相接,底板130承受的冲击载荷较多,设置加强筋400增加其强度与刚性,避免发生断裂的情况,同时第一安装孔311与定位安装孔132处更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设置加强筋400防止破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挡泥板,通过将挡泥壳设置为弧形状,避免应力集中,在挡泥壳两侧与顶边上设置了侧挡板与顶板,防止水从侧边以及顶边甩出,底板上设置缓冲组件,缓冲组件错位或者对齐的方式分布在底板上,增加水的收集率,缓冲效果好,又设置多个安装孔与车体相接,降低每个安装孔所需的承载力,又在安装孔等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地方设置加强框和加强筋,在不大幅增加挡泥板整体重量的情况下,加强了挡泥壳的整体强度和刚性,避免挡泥板结构损坏。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所描述的实施例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思想。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挡泥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挡泥壳,所述挡泥壳整体呈弧形,所述挡泥壳包括侧挡板、顶板以及底板,所述底板靠近顶板一端向下凹陷形成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一侧为倾斜向上的弧形面,所述突出部另一侧呈平面状,所述底板另一端背面倾斜向上与所述突出部呈平面的侧面底边相接,所述突出部的两端设有通孔,所述顶板与所述突出部呈弧形面的侧面底边相接,所述侧挡板为弧形板,所述侧挡板一端与所述顶板相接,所述侧挡板另一端的侧边与所述底板相接;
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分布在所述底板正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错位分布在所述底板正面上,所述缓冲组件呈多行排列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同行相邻的两个缓冲组件之间设有间隔,在所述相邻两行的缓冲组件中,所述下行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上行缓冲组件之间的间隔下方,所述上行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下行缓冲组件之间的间隔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对齐分布在所述底板正面上,所述缓冲组件呈多行排列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在相邻两行的缓冲组件中,所述下行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上行缓冲组件的正下方,所述上行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下行缓冲组件的正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为缓冲壳体或所述缓冲组件为缓冲柱或所述缓冲组件为缓冲壳体与缓冲柱的组合体,当所述缓冲组件为缓冲壳体与缓冲柱的组合体时,所述缓冲柱设置在所述缓冲壳体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壳体合围形成管道状壳体,所述缓冲壳体一端与所述挡泥壳相接,另一端设为倾斜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上侧缓冲壳体长度高于所述第一开口下侧缓冲壳体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柱截面呈椭圆状,所述缓冲柱与所述底板相接一端的椭圆面周长大于另一端的椭圆面周长或所述缓冲柱截面呈长方形,所述缓冲柱与所述底板相接一端的长方形面周长大于另一端的长方形面周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柱呈圆台状,所述缓冲柱设置在所述管道状壳体内侧,所述缓冲柱一端与所述底板相接,所述缓冲柱与所述底板相接一端的圆面直径大于另一端的圆面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壳体下侧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两端设置在所述缓冲壳体两端,每个所述缓冲组件中,所述缓冲柱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两端面为弧形面,所述突出部顶面呈平面状,所述突出部顶面与所述突出部两端面相接处倒有圆角,所述突出部顶面与所述突出部两侧面相接处倒有圆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一种汽车挡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上设有两个第一凹槽,所述两个第一凹槽关于所述突出部的中心线对称,所述第一凹槽中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凹槽侧面设有第一螺纹孔。
CN201910631049.XA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汽车挡泥板 Pending CN1104357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1049.XA CN110435773A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汽车挡泥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31049.XA CN110435773A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汽车挡泥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35773A true CN110435773A (zh) 2019-11-12

Family

ID=68430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31049.XA Pending CN110435773A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汽车挡泥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35773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32913A (zh) * 2018-01-09 2018-05-15 宁波联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挡泥板的水汽分离装置
CN207433653U (zh) * 2017-10-09 2018-06-01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重型卡车前轮后挡泥板防飞溅装置
CN207931816U (zh) * 2018-03-21 2018-10-02 重庆缘得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挡泥板总成
CN109263729A (zh) * 2018-09-06 2019-01-25 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防飞溅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8484746U (zh) * 2019-01-07 2019-02-12 宁波联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防飞溅挡泥板
CN109911026A (zh) * 2019-04-02 2019-06-21 长春市友谊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防飞溅抑制体及挡泥板和挡泥板总成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433653U (zh) * 2017-10-09 2018-06-01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重型卡车前轮后挡泥板防飞溅装置
CN108032913A (zh) * 2018-01-09 2018-05-15 宁波联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挡泥板的水汽分离装置
CN207931816U (zh) * 2018-03-21 2018-10-02 重庆缘得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挡泥板总成
CN109263729A (zh) * 2018-09-06 2019-01-25 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防飞溅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8484746U (zh) * 2019-01-07 2019-02-12 宁波联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防飞溅挡泥板
CN109911026A (zh) * 2019-04-02 2019-06-21 长春市友谊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防飞溅抑制体及挡泥板和挡泥板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061597A1 (en) Vehicle fairing structure
CA2606904A1 (en) Aerodynamic truck trailer airflow control device
CN109466421B (zh) 一种车灯与车灯框架连接结构
CN110435773A (zh) 一种汽车挡泥板
CN111055934B (zh) 一种汽车下导流板组件
JP2015016835A (ja) フロアアンダーカバー構造
CN205098309U (zh) 一种防飞溅汽车挡泥板和汽车
CN101850787B (zh) 汽车防撞防护结构
CN210364083U (zh) 挡泥板
CN209571978U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板安装支架
CN210941363U (zh) 一种电池包后防护结构
CA2662481C (en) Vehicle fairing structure
EP2207709B1 (fr)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e traverse une face avant technique et un convergent fixes les uns sur les autres
CN111688617B (zh) 前保险杠下导流板结构及车辆
JPH01186429A (ja) 自動車用パワープラントの支持構造
CN112644590A (zh) 一种挡泥板
CN209904893U (zh) 一种低风阻半挂车结构
CN220130105U (zh) 一种前制动盘挡泥板
CN213862133U (zh) 一种汽车前护杠
CN211730994U (zh) 卡车遮阳罩
CN220243163U (zh) 一种专用车的后防护装置
CN208978966U (zh) 防飞溅翼子板
CN215705668U (zh) 一种能够加强纵向稳定性的变速器悬置横梁
CN202106930U (zh) 汽车前保险杠支架
CN207843082U (zh) 一种可防水雾产生的汽车轮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