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02200B - 发光介质、防伪介质及其真伪判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光介质、防伪介质及其真伪判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02200B
CN110402200B CN201880018094.1A CN201880018094A CN110402200B CN 110402200 B CN110402200 B CN 110402200B CN 201880018094 A CN201880018094 A CN 201880018094A CN 110402200 B CN110402200 B CN 1104022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gion
emitting
medium
phosph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80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02200A (zh
Inventor
青山祐子
佐藤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02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02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022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022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DBOOKS; BOOK COVERS; LOOSE LEAVES; PRINTED MATTER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VABLE-STRIP WRIT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B42D25/00Information-bearing cards or sheet-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Manufacture thereof
    • B42D25/40Manufacture
    • B42D25/45Associating two or mor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3/00Printing processes to produce particular kinds of printed work, e.g. patterns
    • B41M3/06Veined printings; Fluorescent printings; Stereoscopic images; Imitated patterns, e.g. tissues, text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3/00Printing processes to produce particular kinds of printed work, e.g. patterns
    • B41M3/14Security printing
    • B41M3/144Security printing using fluorescent, luminescent or iridescent effe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DBOOKS; BOOK COVERS; LOOSE LEAVES; PRINTED MATTER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VABLE-STRIP WRIT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B42D25/00Information-bearing cards or sheet-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Manufacture thereof
    • B42D25/30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e.g. for preventing forgery
    • B42D25/351Translucent or partly translucent parts, e.g. windo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DBOOKS; BOOK COVERS; LOOSE LEAVES; PRINTED MATTER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VABLE-STRIP WRIT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B42D25/00Information-bearing cards or sheet-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Manufacture thereof
    • B42D25/30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e.g. for preventing forgery
    • B42D25/36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e.g. for preventing forgery comprising special materials
    • B42D25/378Special inks
    • B42D25/382Special inks absorbing or reflecting infrared ligh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DBOOKS; BOOK COVERS; LOOSE LEAVES; PRINTED MATTER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PRINTED MATTER OF SPECIAL FORMAT OR STY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OVABLE-STRIP WRITING OR READING APPARATUS
    • B42D25/00Information-bearing cards or sheet-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Manufacture thereof
    • B42D25/30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e.g. for preventing forgery
    • B42D25/36Identification or security features, e.g. for preventing forgery comprising special materials
    • B42D25/378Special inks
    • B42D25/387Special inks absorbing or reflecting ultraviolet light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DHANDLING OF COINS OR VALUABLE PAPERS, e.g. TESTING, SORTING BY DENOMINATIONS, COUNTING, DISPENSING, CHANGING OR DEPOSITING
    • G07D7/00Test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determine the identity or genuineness of valuable papers or for segregating those which are unacceptable, e.g. banknotes that are alien to a currency
    • G07D7/06Test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determine the identity or genuineness of valuable papers or for segregating those which are unacceptable, e.g. banknotes that are alien to a currency using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 G07D7/12Visible light,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07D7/1205Testing spectral properties

Landscapes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 Inspection Of Paper Currency And Valuable Securit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可用通常的黑光灯简便地进行判别的不同发光形态的发光介质、防伪介质及该发光介质的真伪判定方法。一种发光介质(1、1A),包括基材(2)、以及被分别配置在基材(2)的两侧的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其中,基材(2)由选择透射层构成,该选择透射层使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透射且实质上不使与第1波长区域不同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透射,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包含荧光体,该荧光体在照射到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会发光,并且在照射到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也会发光。

Description

发光介质、防伪介质及其真伪判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基材和发光区域的发光介质、防伪介质及发光介质的真伪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兑换券或预付卡等有价证券,或是许可证等身份证明等这样需要防伪的介质中,为了提高安全性,近年来,利用了微字符、拷贝制约图案、红外线吸收墨水或荧光墨水等。其中,所谓荧光墨水,是指包含在可见光下基本不会被识别,在照射不可见光(紫外线或红外线)时可被识别的荧光体的墨水。通过使用这种荧光墨水,能够形成仅在对有价证券等照射特定的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出现的荧光图像(发光图像)。由此,能够防止利用通用的彩色打印机等容易地伪造有价证券的情况。
近年来,包含如上所述的防伪措施的物品中,包含塑料等高分子化合物的各种透明介质成为了主流。例如,可举出非纸质且透明的塑料货币或透明的卡片等。例如,公开了通过调整折射率来进行荧光发光的视觉上透明的塑料基板(专利文献1)。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防伪效果,提出了一种方案,其利用荧光墨水来将由肉眼无法识别的发光图像形成于有价证券。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介质,其具有利用第1荧光墨水和第2荧光墨水形成的发光图像。在该情况下,第1荧光墨水及第2荧光墨水为如下这样的墨水:在以肉眼观察时,在可见光下及紫外线下,会被识别为彼此相同的颜色,且在介由判别工具观察时,会被识别为彼此不同的颜色。因此,被形成于有价证券的发光图像不会被容易地伪造,由此,提高了荧光墨水的防伪效果。
另外,用于判别有价证券是否是被伪造的程序优选可简易且迅速地实施的程序。因此,需要一种介质,能够不使用追加的判别工具,而使用通常的黑光灯来简便地、简易且迅速地判别有价证券是否是被伪造的。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6817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4188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专利文献2的技术,需要准备出黑光灯和判别工具这2种工具。因此,需要一种介质,其能够更简易地实现可用通常的黑光灯来简便地进行判别的不同的发光形态。此外,也考虑以防伪(真伪判定)以外的用途来使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可用通常的黑光灯简便地进行判别的不同发光形态的发光介质、防伪介质及该发光介质的真伪判定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通过以下这样的解决手段来解决上述问题。另外,虽然为了易于理解,标注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应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
第1发明为发光介质(1、1A),其包括基材(2)、以及分别被配置在上述基材(2) 的两侧的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该发光介质的特征在于,上述基材(2) 由选择透射层构成,该选择透射层使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透射且实质上不使与第1 波长区域不同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透射,上述第1发光区域(3)及上述第2发光区域(4)包含荧光体,该荧光体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会发光,并且在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也会发光。
第2发明为一种发光介质,其特征在于,在如第1发明所述的发光介质中,上述第1发光区域(3)及上述第2发光区域(4)具有在沿上述基材(2)的厚度方向(Z)透过上述基材(2)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不会重叠的形状。
第3发明为一种发光介质,其特征在于,在如第1发明或第2发明所述的发光介质中,上述第1发光区域(3)的荧光体及上述第2发光区域(4)的荧光体在照射到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会发出彼此被识别为异色的颜色的光,并且在照射到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也会发出彼此被识别为异色的颜色的光。
第4发明为一种发光介质,其特征在于,在如第1发明~第3发明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光介质中,仅凭上述第1发光区域(3A)及上述第2发光区域(4A)中的一者,会显示出不完整的形状,在上述第1发光区域(3A)的荧光体及上述第2发光区域(4A)的荧光体两者都发光的状态下,上述第1发光区域(3A)及上述第2发光区域(4A)两者会显示出完整的形状。
第5发明为一种防伪介质,其适用了如第1发明~第4发明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光介质。
第6发明为如第1发明~第4发明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光介质的真伪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准备工序,其准备出发光介质(1、1A);第1波长照射工序,其对发光介质(1、1A)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以确认上述第1发光区域(3)的荧光体及上述第2发光区域(4)的荧光体这两者都发光;第2波长照射工序,其对发光介质(1、 1A)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以确认仅上述第1发光区域(3)的荧光体及上述第2发光区域(4)的荧光体中的照射源侧的一者发光;以及判定工序,其在于上述第1 波长照射工序及上述第2波长照射工序这两者中完成了确认的情况下,判定为发光介质 (1、1A)是真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实现可用通常的黑光灯来简便地进行判别的不同发光形态的发光介质、防伪介质及该发光介质的确认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发光介质的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的图,(A)为俯视图, (B)为(A)中示出的B-B剖视图。
图2是虚拟地提取出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中的包含第1发光区域3的第1印刷层51来表示的图,(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
图3是虚拟地提取出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中的包含第2发光区域4的第2印刷层52来表示的图,(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
图4是表示对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的图,(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
图5是表示对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的图,(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
图6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发光介质的第2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A的图,(A)为俯视图,(B)为(A)中示出的B-B剖视图。
图7是虚拟地提取出第2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A中的包含第1发光区域3A的第1 印刷层51来表示的图,(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
图8是虚拟地提取出第2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A中的包含第2发光区域4A的第2 印刷层52来表示的图,(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
图9是表示对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的图,(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
图10是表示对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的图,(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
图11是表示将防伪介质1制成塑料钞票1B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将防伪介质1制成卡片1C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将防伪介质1制成数据页1D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将本发明的发光介质适用于防伪介质。在此,作为防伪介质,例如可举出在银行等使用的现金卡或在店铺等使用的会员卡等、塑料钞票(树脂薄片制的纸币)、以及护照的数据页等。
另外,也可以是,使防伪介质在例如被用作现金卡或会员卡的情况下,除了后述的图 1所示的构成以外,还包括被用于个人认证等的IC芯片或通信天线,或是包括对卡片的正反面赋予花纹等的印刷层或其他功能层等。
此外,也可以是,在被用作纸币的情况下,也使其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于一般的纸币的水印等防伪构成等。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发光介质的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的图,(A)为俯视图, (B)为(A)中示出的B-B剖视图。图2是虚拟地提取出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 中的包含第1发光区域3的第1印刷层51来表示的图,(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图3是虚拟地提取出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中的包含第2发光区域4的第2印刷层 52来表示的图,(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图4是表示对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 1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的图,(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图 5是表示对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的图, (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
在实施方式、附图中,为了易于说明、理解,设置有XYZ正交坐标系。该坐标系以图1的状态为基准,表示左右方向X(左侧X1、右侧X2)、纵方向Y(上侧Y1、下侧 Y2)、厚度方向Z(表(上)侧Z1、里(下)侧Z2)。
根据附图,适当使形状简化或变形。例如,在图1中,使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的形状简化,以矩形来表示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在图2~图5中,使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的大小变形,将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的形状表示得较大。
[层构造]
如图1~图3所示,防伪介质1在XY平面上为矩形状的薄片状物,且为从厚度方向 Z的表侧Z1向里侧Z2按顺序依次层叠有第1透明保护层61、包含第1发光区域3的第1 印刷层51、基材层2、包含第2发光区域4的第2印刷层52、以及第2透明保护层62的层叠体。另外,在进行“第1透明保护层61”及“第2透明保护层62”所共通的说明的情况下,有时会简称为“透明保护层”。同样,在进行“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所共通的说明的情况下,有时会简称为“发光区域”。在进行“第1印刷层51”及“第2印刷层52”所共通的说明的情况下,有时会称为“印刷层”。
基材层2为作为防伪介质1的基材的层,在本说明书中,有时会将其称为“基材2”。基材层2例如使用具有优异的印刷适应性及加工适应性的透明的聚丙烯(PP)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等。在此,所谓“透明”,意味着会使可见光透射。针对本发明的特征之一,即基材层2的选择透射性,会在后面详细叙述。另外,虽然基材层2典型地为刚性最高的层,但是也可以是,在防伪介质(发光介质)1中,除了基材层2以外,还存在刚性更高的层、厚度更厚的层。
第1印刷层51通过印刷而形成于基材层2的上表面。第1印刷层51的下表面512与基材层2的上表面连接。第2印刷层52通过印刷而形成于基材层2的下表面。第2印刷层52的上表面521与基材层2的下表面连接。作为印刷,例如可举出丝网印刷、胶版印刷、以及凹版印刷等。
第1印刷层51(除第1发光区域3外)及第2印刷层52(除第2发光区域4外)的墨水优选不会使光透射的光隐蔽性较高的墨水(例如白色且高隐蔽的墨水等)。
如图2所示,第1印刷层51中的XY平面的一部分区域为沿厚度方向Z贯穿的第1 窗部513。如图3所示,第2印刷层52中的XY平面的一部分区域为沿厚度方向Z贯穿的第2窗部523。在仅着眼于第1印刷层51的情况下,当沿厚度方向Z看向第1印刷层 51时,第1窗部513的区域被观察到为透明。在第2印刷层52中也是同样。在进行“第 1窗部513”及“第2窗部523”所共通的说明的情况下,有时会将其称为“窗部”。此外,当沿厚度方向Z看去时,第1窗部513的外形与第2窗部523的外形相同且一致。另外,并不被限定于该形态,也可以是,使第1窗部513及第2窗部523中的一者的外形比另一者的外形大一圈。
另外,因为被设置于各印刷层的窗部为被设置于印刷层的一部分的未实施印刷的区域,即可透射入射光的区域,所以会存在以下情况:根据防伪介质1的适用形态,在该窗部,填充有由聚碳酸酯树脂等制成的透明材料,或是配置有由相同树脂等(聚碳酸酯树脂等)制成的透明构件(针对防伪介质1的适用形态,会在后面叙述)。
在第1窗部513,设置有第1发光区域3。在第2窗部523,设置有第2发光区域4。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通过将含有荧光体的墨水印刷(例如,胶版印刷)或涂布在与基材层2的窗部对应的位置的至少一部分上来形成。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在未发光时,具有透明性。此外,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包含荧光体,该荧光体在照射到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会发出可见光,并且在照射到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也会发出可见光。针对发光区域所包含的荧光体,在后面会详细叙述。
另外,也可以是,使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在先将第1印刷层51及第2 印刷层52印刷在基材层2上后才形成,此外,还可以是,使其先形成在基材层2上,然后印刷第1印刷层51及第2印刷层52。
透明保护层为也被称为外涂层的层,此外,透明且可使各种光透射。透明保护层能够使用公知的透明材料,例如由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树脂、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等形成。第1透明保护层61被设置于第1印刷层51的上表面511,为保护第1印刷层 51的层。第2透明保护层62被设置于第2印刷层52的下表面522,为保护第2印刷层 52的层。
[发光区域所包含的荧光体]
作为发光区域所包含的荧光体,只要为吸收紫外线区域或红外线区域的波长区域中具有特定的波长的电磁波而发光的荧光体,就不被特别地限定。作为这种荧光体,能够举出紫外线吸收性荧光体、红外线吸收性荧光体。
所谓紫外线,是指具有波长小于400nm的波长的电磁波。此外,所谓紫外线区域,是指小于400nm的波长的区域。所谓可见光,是指具有波长400nm~700nm的范围内的波长的电磁波(光)。此外,所谓可见光区域,是指400nm~700nm的波长的区域。所谓红外线,是指具有超过波长700nm的波长的电磁波。此外,所谓红外线区域,是指超过 700nm的波长的区域。
紫外线吸收性荧光体为吸收紫外线的荧光体,在本发明中,使用吸收紫外线而发出可见光的荧光体。
作为吸收紫外线并发出可见光的紫外线吸收性荧光体,例如能够举出吸收UV-A(波长315nm~380nm的范围内)并发出可见光的荧光体、吸收UV-B(波长280nm~315nm 的范围内)并发出可见光的荧光体、以及吸收UV-C(波长200nm~280nm的范围内) 并发出可见光的荧光体等。另外,针对从荧光体发出的可见光,能够根据荧光体的种类来适当选择。
作为紫外线吸收性荧光体,能够举出公知的荧光体,具体而言,能够举出日本特开2012-011550号公报所记载的紫外线激发可见光发光型的荧光体,日本特许第5573469号公报所记载的二向色性荧光体等。在使用了二向色性荧光体的情况下,例如能够利用2束不同波长的紫外线来使不同波长的可见光(例如,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发出。
红外线吸收性荧光体为吸收红外线的荧光体,在本发明中,使用吸收红外线并发出可见光的荧光体。
作为吸收红外线并发出可见光的红外线吸收性荧光体,例如也被称为上转换材料,例如存在吸收近红外的800nm的光并发出绿色的530nm附近的可见光的荧光体等。激发波长是根据荧光体适当选择的,针对从荧光体发出的可见光,能够根据荧光体的种类来适当选择。
作为红外线吸收性荧光体,能够举出公知的荧光体,具体而言,能够举出日本特开2012-011550号公报所记载的红外线激发可见光发光型的荧光体、或是日本特许第4276864号或日本特许第4498825号所记载的进行上转换的包含稀土类元素的荧光体。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多个种类的荧光体。此外,也可以是,在将发光区域形成为图案状的情况下等,使各发光区域的图案所含有的荧光体的种类不同。
[基材层的选择透射性]
基材层2由选择透射层构成,该选择透射层使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透射且不使与第1波长区域不同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实质上透射。例如,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为小于315~400nm的波长域区域的紫外线(不可见光),即所谓的UV-A。第 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为200~280nm的波长域区域内的紫外线(不可见光),即所谓的 UV-C。另外,“不实质上透射”为不会起到本发明的效果的程度地透射即可,从反面考虑,也可以是以不阻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的程度来透射。作为“不会透射”的方案,例示有“吸收”及/或“反射”。
第1发光区域3和第2发光区域4具有在沿基材层2的厚度方向Z透过基材层2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不会重叠的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1发光区域3由直线状地排列的3个矩形的第1发光要素31构成。如图3所示,第2发光区域4由直线状地排列的3个三角形的第2发光要素41 构成。假设沿基材层2的厚度方向Z透过基材层2观察,如图4所示,3个第1发光要素 31中的位于中央的中央第1发光要素311与3个第2发光要素41中的位于中央的中央第 2发光要素411仅一部分重叠。另一方面,3个第1发光要素31中的位于中央以外的非中央第1发光要素312与3个第2发光要素41中的位于中央以外的非中央第2发光要素412 不会重叠。第1发光要素31的直线状的排列形状与第2发光要素41的直线状的排列形状“X”字状地交叉。此外,也可以看成是,第1发光要素31及第2发光要素41如骰子的“5点”那样排列地发光。
[异色发光]
作为第1显色方案,针对异色发光进行说明。第1发光区域3的荧光体及第2发光区域4的荧光体在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会发出被识别为彼此异色的颜色的光,并且在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也会发出被识别为彼此异色的颜色的光。例如,在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或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第 1发光区域3的荧光体会发出绿色的光,第2发光区域4的荧光体会发出红色的光。
在第1发光区域3与第2发光区域4重叠的范围内,发出会识别为又一不同的颜色的光。例如在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的情况下,在中央第1发光要素311与中央第2发光要素411重叠的范围内,会发出通过绿色的光和红色的光加法混色而呈现出的黄色的光。
[同色发光]
作为第2显色方案,针对同色发光进行说明。第1发光区域3的荧光体及第2发光区域4的荧光体在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会发出彼此被识别为同色的颜色的光,并且在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会发出彼此被识别为同色的颜色的光。在此,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颜色与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颜色也可以不同,或者,也可以相同。在颜色并非不同的情况下(同色的情况下),仅发光形状会改变。
例如,在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第1发光区域3的荧光体及第2发光区域4的荧光体作为同色而发出绿色的光。在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第1 发光区域3的荧光体及第2发光区域4的荧光体作为同色而发出红色的光。在此,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颜色(绿色)与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颜色(红色)也可以不同,或者,也可以相同。在颜色并非不同的情况下(同色的情况下),仅发光形状会改变。
在本发明中,所谓“同色”,意味着2个颜色的色度接近到肉眼无法判别颜色差异的程度。更具体而言,所谓“同色”,意味着2个颜色的色差ΔE ab为10以下,优选为3 以下。此外,所谓“异色”,意味着2个颜色的色差ΔE ab大于10。在此,所谓色差ΔE ab,是指基于Lab表色***中的L、a及b算出的值,是指作为以肉眼观察时的颜色差异的相关指标的值。另外,Lab表色***中的L、a及b,或是XYZ表色***中的三刺激值X、Y及Z是基于光谱等而算出的。此外,在L、a及b与三刺激值X、 Y、Z之间,成立遵循公知的转换式的关系。
上述三刺激值或色差ΔE ab例如通过日本特许第5573469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算出。
[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
针对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进行说明。当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会透射过透明保护层及窗部,并且会透射过基材层2。因此,当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位于照射源侧的发光区域自不必说,夹着基材层2地位于照射源相反侧的发光区域也会发光。即,如图4所示,第1 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这两者都会发光。另外,虽然在图4中,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不存在于最外层,但为了方便,以实线来表示。在中央第1发光要素311 与中央第2发光要素411重叠的范围内,发出黄色的光。仅在第1发光要素31,发出绿色的光。仅在第2发光要素41,发出红色的光。如此,总计6个第1发光要素31及第2发光要素41都会发光。另外,在这6个中,中央第1发光要素311与中央第2发光要素411 会一部分重叠地一体发光。
[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
针对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进行说明。当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会透射过透明保护层及窗部,而不会透射过基材层2。因此,当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位于照射源侧的发光区域会发光,而夹着基材层2地位于照射源的相反侧的发光区域不会发光。
即,如图5的(A)所示,当从第1发光区域3(第1透明保护层61)一侧照射第2 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第1发光区域3会发光,而夹着基材层2地位于相反侧的第2 发光区域4不会发光。另外,虽然在图5的(A)中,第1发光区域3不存在于最外层,但是方便起见,以实线来表示,此外,以点状阴影来表示发光。
同样,如图5的(B)所示,当从第2发光区域4(第2透明保护层62)一侧照射第 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第2发光区域4会发光,而夹着基材层2地位于相反侧的第 1发光区域3不会发光。另外,虽然在图5的(B)中,第2发光区域4不存在于最外层,但是方便起见,以实线来表示,此外,以点状阴影来表示发光。
[真伪判定方法]
接着,作为本发明的真伪判定方法的一例,针对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的真伪判定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准备工序中,准备出防伪介质1。
接着,在第1波长照射工序中,对防伪介质1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从而确认第1发光区域3的荧光体及第2发光区域4的荧光体两者都发光。
接着,在第2波长照射工序中,对防伪介质1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从而确认仅第1发光区域3的荧光体及第2发光区域4的荧光体中的照射源侧的一者会发光。
然后,在判定工序中,当在第1波长照射工序及第2波长照射工序这两者中都完成了确认时,判定为防伪介质1是真品。
另外,也可以是,第1波长照射工序与第2波长照射工序顺序相反。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例如会起到以下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包括基材2、以及分别被配置在基材2的两侧的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基材2由选择透射层构成,该选择透射层使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透射且不使与第1波长区域不同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实质上透射。第1 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包含在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会发光,并且在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也会发光的荧光体。
因此,在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参照图4)与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参照图5),发光形态是不同的。因此,能够实现可用通常的黑光灯来简便地进行判别的不同发光形态。因此,例如能够利用肉眼来容易地判定防伪介质1的真伪。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中,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具有在沿基材2的厚度方向Z透过基材2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不会重叠的形状。例如,在第1发光区域3的荧光体及第2发光区域4的荧光体被构成为在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会发出彼此被识别为同色的颜色的光,并且在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也会发出彼此被识别为同色的颜色的光的情况下,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 (参照图4)与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参照图5),作为发光形态的发光形状也是不同的。因此,能够基于发光形状的差异而利用肉眼来进行判别。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中,第1发光区域3的荧光体及第2发光区域4 的荧光体在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会发出彼此被识别为异色的颜色的光,并且在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也会发出彼此被识别为异色的颜色的光。因此,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参照图4)与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参照图5)时,作为发光形态的显色是不同的。能够基于显色的差异,利用肉眼来进行判别。
(防伪介质1的应用例)
接着,针对防伪介质1的应用例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将防伪介质1制成塑料钞票1B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将防伪介质1制成卡片1C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将防伪介质1制成数据页1D的情况下的一例的图。
图11~图13的各图是从图2的(A)所示的防伪介质1的发光要素311、411的中心通过,并与XZ面平行的截面中的发光区域3、4附近的放大图。
在将防伪介质1制成塑料钞票1B的情况下,例如如图11所示,通过以覆盖印刷层(51、52)、以及被形成于印刷层所设的窗部(513、523)的发光区域(3、4)的方式来涂布透明材料(墨水),从而形成透明保护层(61、62)。因此,在窗部(513、523)中,在发光区域(3、4)的发光要素(31、41)以外的部分,填充有形成透明保护层(61、62)的透明材料。由此,在窗部(512、513)的内侧,发光要素(31、41)会成为由透明保护层(61、 62)无间隙地覆盖的状态。
在将防伪介质1制成塑料钞票1B的情况下,对于基材层2,例如能够使用聚丙烯树脂,对于透明保护层(61、62),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树脂,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
此外,在将防伪介质1制成会员卡等卡片1C的情况下,例如如图12所示,以覆盖印刷层(51、52)、以及被形成于该印刷层所设的窗部(513、523)的发光区域(3、4)的方式,配置由透明薄膜材料构成的透明保护层(61、62)。在该情况下,在透明薄膜材料通过热压接而与基材层2侧接合时,在被设置于印刷层(51、52)的窗部(513、523)中,在发光区域(3、4)的发光要素(31、41)以外的部分,也填充有熔融的透明薄膜材料。因此,在窗部(513、523)的内侧,发光要素(31、41)会成为由透明保护层(61、62) 无间隙地覆盖的状态。
虽然在将防伪介质1制成会员卡等卡片1C的情况下,对于基材层2(基材2A),例如能够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对于透明保护层(61、62),例如能够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
另外,也可以是,形成卡片1C的基材层2并不被限定于一片基材,而是根据卡片1C所需的强度等,制成层叠有多片基材2A(在图12中,为3片基材2A)的形态。
此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使发光要素(31、41)被配置在被层叠的基材2A间。例如也可以是,使发光要素31被配置在第1层的基材2A与第2层的基材2A之间,发光要素41被配置在第2层的基材2A与第3层的基材2A之间。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卡片 1C(防伪介质1)的防伪性能。另外,在该情况下,通过以热压接等方式将多个基材2A 接合,被配置在基材2A间的发光要素(31、41)会被基材2A无间隙地覆盖。
进而,在将防伪介质1制成护照等数据页1D的情况下,数据页1D例如如图13所示,会成为如下形态:在不透明(例如,白色等)的基材层2’的两面,分别依次层叠有印刷层(51、52)、以及透明保护层(61、62)。
在此,在设置有数据页1D的发光区域(3、4)的位置,设置有基材层2。具体而言,在从厚度方向(Z方向)观察数据页1D时,在不透明的基材层2’的与发光区域(3、4) 对应的位置,配置有透明的基材层2,此外,在印刷层(51、52)的与发光区域(3、4) 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窗部(513、523),在该窗部,也配置有上述基材层2。
发光区域(3、4)的发光要素(31、41)分别被设置在该透明的基材层2的两面(Z1 侧的面,Z2侧的面)中的每一个上,透明保护层(61、62)被设置为覆盖不透明的基材层2’、透明的基材层2、以及发光要素(31、41)。在此,透明保护层(61、62)与上述的卡片1C的情况同样,由透明薄膜材料构成,透明保护层(61、62)通过以热压接方式来与基材层侧接合,从而会成为无间隙地覆盖发光要素(31、41)的状态。
虽然在将防伪介质1制成护照等数据页1D的情况下,对于基材层2’(基材2’A),例如能够使用聚碳酸酯树脂,对于基材层2,例如能够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对于透明保护层(61、62),例如能够使用聚碳酸酯树脂,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
另外,构成数据页1D的不透明的基材层2’并不被限定于一片基材,也可以是,根据数据页1D所需的强度等,制成层叠有多片基材2’A(在图13中,为3片基材2’A) 的形态。
此外,数据页1D的基材层2并不被限定于一片基材,也可以是,与基材层2’同样,根据数据页1D所需的强度等,制成层叠有多片基材2A(例如,3片基材2A)的形态。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使发光要素(31、41)被配置在被层叠的基材2A间。例如也可以是,使发光要素31被配置在第1层的基材2A与第2层的基材2A之间,发光要素41 被配置在第2层的基材2A与第3层的基材2A之间。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数据页1D(防伪介质1)的防伪性能。另外,在该情况下,通过以热压接等方式使多个基材2A接合,被配置在基材2A间的发光要素(31、41)会被基材2A无间隙地覆盖。
(第2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及附图中,对于实现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功能的部分,适当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数字,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6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发光介质的第2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A的图,(A)为俯视图,(B)为(A)中所示的B-B剖视图。图7是虚拟地提取出第2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 1A中的包含第1发光区域3A的第1印刷层51来进行表示的图,(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图8是虚拟地提取出第2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A中的包含第2发光区域4A的第2印刷层52来进行表示的图,(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图9是表示对第2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A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的图,(A)为俯视图, (B)为后视图。图10是表示对第2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A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的图,(A)为俯视图,(B)为后视图。
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具有在沿基材2的厚度方向Z 透过基材2观察时,一部分不会重叠的形状(一部分重叠的形状)。与此相反,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1发光区域3A及第2发光区域4A具有在沿基材2的厚度方向Z透过基材 2观察时,完全不会重叠的形状。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仅凭第1发光区域3A及第2发光区域4A中的一者,会显示出不完整的形状。在第1发光区域3A的荧光体及第2发光区域4A的荧光体两者都发光的状态下,第1发光区域3A及第2发光区域4A两者会显示出完整的形状。
另外,虽然第2实施方式为这种发光形状的完整/不完整性明确的方式,但是第1实施方式也能够视为具有发光形状的完整/不完整性。
因为被设置于各印刷层的窗部为被设置于印刷层的一部分的未实施印刷的区域,即可使入射光透射的区域,所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同样,根据适用形态,在该窗部填充有由聚碳酸酯树脂等制成的透明材料,或是配置有由同一树脂制成的透明构件。即,被设置于窗部(513、523)的发光要素(31、41)的周围会成为由透明材料等(透明保护层)无间隙地覆盖的形态。
第1发光区域3A和第2发光区域4A具有在沿基材层2的厚度方向Z透过基材层2 观察时,完全不会重叠的形状。
具体而言,第1发光区域3A的第1发光要素31具有水果中的苹果的左半部分的形状。第2发光区域4A的第2发光要素41具有苹果的右半部分的形状。假设沿基材层2的厚度方向Z透过基材层2观察,具有苹果的左半部分的形状的第1发光要素31与具有苹果的右半部分的形状的第2发光要素41相邻。所谓“相邻”,广义地解释为,第1发光要素 31中的相对边缘与第2发光要素41中的相对边缘既可以一致,也可以略有分离,还可以略有重叠。此外,也可以是,第1发光要素31中的相对边缘与第2发光要素41中的相对边缘不相邻且分离得较大。
第1发光区域3A的荧光体及第2发光区域4A的荧光体在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会发出彼此被识别为同色的颜色的光,并且在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也会发出彼此被识别为同色的颜色的光。
另外,也可以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第1发光区域3A的荧光体及第2发光区域 4A的荧光体在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会发出彼此被识别为异色的颜色的光,并且在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也会发出彼此被识别为异色的颜色的光。
[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
针对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进行说明。当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会透射过透明保护层及窗部,并且透射过基材层2。因此,当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位于照射源侧的发光区域自不必说,夹着基材层2地位于照射源的相反侧的发光区域也会发光。即,如图9所示,第1发光区域3A及第2发光区域4A两者都会发光。另外,虽然在图9中,第1发光区域3A及第2 发光区域4A不存在于最外层,但是为了方便,以实线来表示。当具有苹果的左半部分的形状(不完整的形状)的第1发光区域3A与具有苹果的右半部分的形状(不完整的形状) 的第2发光区域4A两者都发光时,会形成显示出完整形状的苹果的完整发光形状34(通过发光来识别)。
[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
针对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的发光形态进行说明。当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会透射过透明保护层及窗部,而不会透射过基材层2。因此,当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位于照射源侧的发光区域会发光,而夹着基材层2地位于照射源的相反侧的发光区域不会发光。
即,如图10的(A)所示,当从第1发光区域3A(第1透明保护层61)一侧照射第 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第1发光区域3A会发光,而夹着基材层2地位于相反侧的第2发光区域4A不会发光。另外,虽然在图10的(A)中,第1发光区域3A不存在于最外层,但是为了方便,以实线来表示,此外,以点状阴影来表示发光。
另一方面,如图10的(B)所示,当从第2发光区域4A(第2透明保护层62)一侧照射不可见光时,第2发光区域4A会发光,而夹着基材层2地位于相反侧的第1发光区域3A不会发光。另外,虽然在图10的(B)中,第2发光区域4A不存在于最外层,但是为了方便,以实线来表示,此外,以点状阴影来表示发光。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A,例如会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第2实施方式的防伪介质1A中,仅凭第1发光区域3A及第2发光区域4A中的一者,会显示出不完整的形状(参照图10)。此外,在第1发光区域3A的荧光体及第2发光区域4A的荧光体这两者都发光的状态下,第1发光区域3A及第2发光区域4A两者会显示出完整的形状(参照图9)。
因此,在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参照图9),会以完整的发光形状(完整的苹果)来发光,而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参照图10),会以不完整的发光形状(苹果的一半)来发光。由此,能够直观地容易地判别两种发光形态。
以上,虽然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被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像在后面例示的那样,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它们也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此外,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效果仅列举了根据本发明而产生的最优效果,本发明的效果不被限定于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另外,前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形态也能够适当组合使用,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虽然在XY平面中,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分别构成第1印刷层51的一部分及第2印刷层52的一部分,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第1发光区域3及第2发光区域4在XY平面上被完全设置。也可以是,不采用第1印刷层51及第2印刷层52,而是采用由印刷以外(涂布等)的方式形成的层。
本发明的发光介质也可以包括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不包括的层,相反,还可以不包括在实施方式中包括的非必需的层。
本发明的发光介质不被限制于防伪介质,能够适用于利用发光形态的变化或意外性等的各种介质。发光介质的形状不被限制于薄片状,也可以为板状、块状。薄片状、板状、块状的区别基于厚度的比例等而相对地依据技术常识进行。
[附图标记说明]
1、1A 发光介质(防伪介质)
2 基材层(基材)
3、3A 第1发光区域
4、4A 第2发光区域
Z 厚度方向

Claims (6)

1.一种发光介质,其包括基材、第1发光区域、以及第2发光区域;
该发光介质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1发光区域配置在上述基材的一侧并且上述第2发光区域配置在上述基材的另一侧,
上述基材由选择透射层构成,该选择透射层使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透射且实质上不使与第1波长区域不同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透射;
上述第1发光区域及上述第2发光区域包含荧光体,该荧光体在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会发光,并且在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也会发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介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发光区域及上述第2发光区域具有在沿上述基材的厚度方向透过上述基材来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不会重叠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介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发光区域的荧光体及上述第2发光区域的荧光体在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会发出彼此被识别为异色的颜色的光,并且在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也会发出彼此被识别为异色的颜色的光。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光介质,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光介质在上述基材的上述一侧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仅上述第1发光区域的荧光体发光,会显示出不完整的形状;
上述发光介质在上述基材的上述另一侧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仅上述第2发光区域的荧光体发光,会显示出不完整的形状;并且
上述发光介质在上述基材的上述一侧或者上述基材的上述另一侧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上述第1发光区域的荧光体及上述第2发光区域的荧光体两者都发光,会显示出完整的形状。
5.一种防伪介质,其适用了如权利要求1~4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发光介质。
6.一种发光介质的真伪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光介质包括:
基材、第1发光区域、以及第2发光区域;
上述第1发光区域配置在上述基材的一侧并且上述第2发光区域配置在上述基材的另一侧,
上述基材由选择透射层构成,该选择透射层使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透射且实质上不使与第1波长区域不同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透射;
上述第1发光区域及上述第2发光区域包含荧光体,该荧光体在被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会发光,并且在被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时也会发光,
上述方法包括:
准备工序,其准备出发光介质,
第1波长照射工序,其对发光介质照射第1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以确认上述第1发光区域的荧光体及上述第2发光区域的荧光体两者都发光,
第2波长照射工序,其对发光介质照射第2波长区域内的不可见光,以确认上述第1发光区域的荧光体或上述第2发光区域的荧光体发光,以及
判定工序,其在于上述第1波长照射工序及上述第2波长照射工序两者中完成了确认的情况下,判定为发光介质是真品。
CN201880018094.1A 2017-03-16 2018-03-12 发光介质、防伪介质及其真伪判定方法 Active CN1104022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1743 2017-03-16
JP2017-051743 2017-03-16
PCT/JP2018/009427 WO2018168742A1 (ja) 2017-03-16 2018-03-12 発光媒体、偽造防止媒体及びその真贋判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02200A CN110402200A (zh) 2019-11-01
CN110402200B true CN110402200B (zh) 2021-05-18

Family

ID=63522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8094.1A Active CN110402200B (zh) 2017-03-16 2018-03-12 发光介质、防伪介质及其真伪判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87961B2 (zh)
EP (1) EP3597442B1 (zh)
JP (1) JP7022356B2 (zh)
CN (1) CN110402200B (zh)
WO (1) WO20181687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68472B2 (ja) * 2019-05-10 2023-05-0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偽造防止媒体および真贋判定方法
JP7302281B2 (ja) * 2019-05-22 2023-07-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体、媒体及び冊子体
CN110936751B (zh) * 2019-12-18 2021-04-27 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 光学防伪元件、光学防伪产品以及光学防伪元件检测方法
DE102022002840A1 (de) 2022-08-04 2024-02-15 Giesecke+Devrient Currency Technology Gmbh Sicherheitselement für ein Wertdokument mit lumineszierendem Sicherheitsmerkmal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62681A (ja) * 2004-03-18 2005-09-29 National Printing Bureau 偽造防止印刷物
US20060249951A1 (en) * 2005-05-06 2006-11-09 Canadian Bank Note Company, Limited Security document with ultraviolet authentication security feature
CN1942789A (zh) * 2004-04-14 2007-04-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用于判定真伪的介质、可判定真伪的基材、用于判定真伪的介质标签、用于判定真伪的介质转印片、可判定真伪的片材、以及可判定真伪的信息记录体
CN102753355A (zh) * 2009-12-17 2012-10-24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用于防伪用途的折射率匹配的荧光粉与基材
CN105339179A (zh) * 2013-02-12 2016-02-17 赛克达戈有限公司 安全装置
CN105682934A (zh) * 2014-03-26 2016-06-1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防伪介质以及防伪介质的制造方法
CN105882184A (zh) * 2014-11-05 2016-08-24 北京印刷学院 一种在橘黄色印刷基材上显示隐藏红色、绿色和黄色图文信息的防伪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18515A (ja) 1999-07-09 2001-01-23 Kobayashi Kirokushi Co Ltd 偽造防止有価証券
JP4276864B2 (ja) 2002-03-19 2009-06-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セキュリティ要素、熱転写シート、中間転写記録媒体及びセキュリティ要素の形成方法
JP4498825B2 (ja) 2004-05-28 2010-07-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ホログラム転写シート及び印画物
JP4487090B2 (ja) 2005-01-13 2010-06-23 独立行政法人 国立印刷局 真偽判別可能な発光印刷物
EP2084014B1 (en) * 2006-11-06 2017-11-22 Feldman, Josef Laminated identification document
JP5531820B2 (ja) 2010-06-29 2014-06-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情報隠蔽シート
JP5573469B2 (ja) 2010-08-04 2014-08-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発光媒体および発光媒体の確認方法
JP5618199B2 (ja) 2010-09-29 2014-11-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発光媒体の真偽判定システムおよび真偽判定方法
FR2978936B1 (fr) * 2011-08-08 2017-04-21 Banque De France Dispositif de securite luminescent pour un document comportant une fenetre transparente.
JP2016091121A (ja) * 2014-10-30 2016-05-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偽造防止媒体の真贋判定方法および偽造防止媒体用真贋判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62681A (ja) * 2004-03-18 2005-09-29 National Printing Bureau 偽造防止印刷物
CN1942789A (zh) * 2004-04-14 2007-04-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用于判定真伪的介质、可判定真伪的基材、用于判定真伪的介质标签、用于判定真伪的介质转印片、可判定真伪的片材、以及可判定真伪的信息记录体
US20060249951A1 (en) * 2005-05-06 2006-11-09 Canadian Bank Note Company, Limited Security document with ultraviolet authentication security feature
CN102753355A (zh) * 2009-12-17 2012-10-24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 用于防伪用途的折射率匹配的荧光粉与基材
CN105339179A (zh) * 2013-02-12 2016-02-17 赛克达戈有限公司 安全装置
CN105682934A (zh) * 2014-03-26 2016-06-1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防伪介质以及防伪介质的制造方法
CN105882184A (zh) * 2014-11-05 2016-08-24 北京印刷学院 一种在橘黄色印刷基材上显示隐藏红色、绿色和黄色图文信息的防伪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68742A1 (ja) 2018-09-20
EP3597442A1 (en) 2020-01-22
EP3597442B1 (en) 2021-09-29
JPWO2018168742A1 (ja) 2020-05-14
US10987961B2 (en) 2021-04-27
CN110402200A (zh) 2019-11-01
US20200079128A1 (en) 2020-03-12
JP7022356B2 (ja) 2022-02-18
EP3597442A4 (en) 2020-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02200B (zh) 发光介质、防伪介质及其真伪判定方法
US8534710B2 (en) Security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2488710B1 (ko) 적층체, 신분증명서, 및, 신분증명서의 검증 방법
US9757972B2 (en) Security feature with a color progression structure for a value product and/or security product, and value product and/or security document having the security feature
EP2826634A1 (en) Light-emitting medium
EP2945808B1 (de) Wert- oder sicherheitsprodukt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icherheitsmerkmals auf oder in dem wert- oder sicherheitsprodukt
US10981409B2 (en) Mirrored fluorescent security feature
PL238769B1 (pl) Dokument zabezpieczony z elementem zabezpieczającym, sposób wytwarzania dokumentu zabezpieczonego oraz element zabezpieczający
JP4418881B2 (ja) 偽造防止印刷物
US9842451B2 (en) Security feature and value product and/or security product containing the security feature
CN113993713B (zh) 具有在用红外波长范围内的电磁辐射照明时不同的印刷油墨的防伪元件
CN114340907B (zh) 防伪印刷介质
JP4374995B2 (ja) 偽造防止策が施されたidカ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43878B2 (ja) 真贋判定可能媒体
WO2021130035A1 (en) Personalizable luminescent security element
KR100781740B1 (ko) 유가증권의 위조방지방법
JP5888697B2 (ja) 発光印刷物
JP2018126901A (ja) 偽造防止媒体ならびにその読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