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73786A - 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73786A
CN110373786A CN201910641579.2A CN201910641579A CN110373786A CN 110373786 A CN110373786 A CN 110373786A CN 201910641579 A CN201910641579 A CN 201910641579A CN 110373786 A CN110373786 A CN 1103737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ft
warp
under
falls
falls u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4157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家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European Neidi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European Neidi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European Neidi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European Neidi Text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4157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73786A/zh
Publication of CN110373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737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1/00Double or multi-ply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3/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 D03D13/004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al disposition of the warp or weft threads, e.g. with curved weft threads, with discontinuous warp threads, with diagonal warp or weft with weave pattern being non-standard or providing special effect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03D15/4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 D03D15/47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yarns or threads multicomponent, e.g. blended yarns or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1/00Lappet- or swivel-woven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331/00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10B2331/02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polyamide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331/00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10B2331/04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polyesters, e.g.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包括经线和两种纬线,所述纬线包括A纬线和位于A纬线上方的B纬线,所述A纬线和B纬线中的一种为形态记忆丝,另一种为涤锦复合丝,所述经线与两种纬线交织为若干组织结构单元,所述组织结构单元为横向双层结构,每个组织结构单元的正反面中,A纬线和B纬线按1:1排列,正面用A纬线与经丝交织并盖住B纬线,反面用B纬线与经丝交织并盖住A纬线。本发明的假双层布在有效分开形态记忆丝和涤锦复合丝的同时,结合对双层布的结构式设计,提供了一种柔软、细腻和形态记忆特性相互融合的面料。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行业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
背景技术
机织物在织布机上织布时,通过经线与纬线的交织形成面料。当经线和纬线分别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表、里两层并在表层与里层分别交织时,就织成了双层布。当经丝或纬丝与分成两组的纬丝或经丝分别交织,形成局部的双层结构时,就是假双层布。假双层布具有部分双层结构的特征,可以把两种经向或纬向的原料固定制织在指定的层面,可以在表面和反面呈现不同的形态,可以织厚重的布料,使布料的表层或里层呈现隐约的凸凹外观形态。
假层布的生产难点,关键在于:一是经线或纬线的密度与紧度较高,对组织结构的均衡性要求高,织布时难度大;二是局部组织结构的配置关系既要考虑正面与反面的结构形态,又要能使指定的丝线放在指定的位置以展现原料的性能。三是局部双层结构的衔接,衔接点不能影响形态、布面不能露底,也不能产生布面纰裂。由于涤锦复合丝与涤纶形态记忆丝都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原料,其柔软、抗皱、悬垂性、记忆性的优异性能,市场销售持续增长,各类新产品不断涌现,消费者也极为喜爱。因此,利用复合丝与形态记忆丝交织开发具有假双层结构的的面料,肯定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该假双层布在有效分开并结合形态记忆丝和涤锦复合丝的同时,结合对双层布的结构式设计,提供了一种柔软、细腻和形态记忆特性相互融合的面料。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包括经线和两种纬线,所述两种纬线包括A纬线和位于A纬线上方的B纬线,A纬线和B纬线中的一种为形态记忆丝,另一种为涤锦复合丝,经线与两种纬线交织为若干组织结构单元,组织结构单元为双层结构,其中,每个组织结构单元中的
经线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1.3)线、第四经线(1.4)、第五经线(1.5)、第六经线(1.6)、第七经线(1.7)、第八经线(1.8)、第九经线(1.9)、第十经线(1.10)、第十一经线(1.11)、第十二经线(1.12)、第十三经线(1.13)和第十四经线(1.14),
A纬线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B纬线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二纬线(2.2)、第四纬线(2.4)、第六纬线(2.6)、第八纬线(2.8)、第十纬线(2.10)、第十二纬线(2.12)、第十四纬线(2.14)、第十六纬线(2.16)、第十八纬线(2.18)和第二十纬线(2.20),
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分别位于第二纬线(2.2)、第四纬线(2.4)、第六纬线(2.6)、第八纬线(2.8)、第十纬线(2.10)、第十二纬线(2.12)、第十四纬线(2.14)、第十六纬线(2.16)、第十八纬线(2.18)和第二十纬线(2.20)的下方;
第一经线(1.1)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二纬线(2.12)、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落于第一纬线(2.1)之下,跨于第三纬线(2.3)之上,落于第五纬线(2.5)之下,跨于第七纬线(2.7)之上,落于第九纬线(2.9)之下,跨于第十二纬线(2.12)之上,落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下,跨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上,落于第十七纬线(2.17)之下,跨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上;
第二经线(1.2)和第十四经线(1.14)分别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十纬线(2.10)、第十一纬线(2.11)、第十四纬线(2.14)、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跨于第一纬线(2.1)之上,落于第三纬线(2.3)之下,跨于第五纬线(2.5)之上,落于第七纬线(2.7)之下,跨于第十纬线(2.10)之上,落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下,跨于第十四纬线(2.14)之上,落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下,跨于第十七纬线(2.17)之上,落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下;
第三经(1.3)线和第十三经线(1.13)分别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八纬线(2.8)、第九纬线(2.9)、第十二纬线(2.12)、第十三纬线(2.13)、第十六纬线(2.16)、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落于第一纬线(2.1)之下,跨于第三纬线(2.3)之上,落于第五纬线(2.5)之下,跨于第八纬线(2.8)之上,落于第九纬线(2.9)之下,跨于第十二纬线(2.12)之上,落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下,跨于第十六纬线(2.16)之上,落于第十七纬线(2.17)之下,跨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上;
第四经线(1.4)和第十二经线(1.12)分别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六纬线(2.6)、第七纬线(2.7)、第十纬线(2.10)、第十一纬线(2.11)、第十四纬线(2.14)、第十五纬线(2.15)、第十八纬线(2.18)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跨于第一纬线(2.1)之上,落于第三纬线(2.3)之下,跨于第六纬线(2.6)之上,落于第七纬线(2.7)之下,跨于第十纬线(2.10)之上,落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下,跨于第十四纬线(2.14)之上,落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下,跨于第十八纬线(2.18)之上,落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下;
第五经线(1.5)和第十一经线(1.11)分别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四纬线(2.4)、第五纬线(2.5)、第八纬线(2.8)、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六纬线(2.16)第十七纬线(2.17)和第二十纬线(2.20)交织,其位置落于第一纬线(2.1)之下,跨于第四纬线(2.4)之上,落于第五纬线(2.5)之下,跨于第八纬线(2.8)之上,落于第九纬线(2.9)之下,跨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上,落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下,跨于第十六纬线(2.16)之上,落于第十七纬线(2.17)***埃,跨于第二十纬线(2.20)之上;
第六经线(1.6)和第十经线(1.10)分别依次与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第六纬线(2.6)、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八纬线(2.18)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跨于第二纬线(2.2)之上,落于第三纬线(2.3)之下,跨于第六纬线(2.6)之上,落于第七纬线(2.7)之下,跨于第九纬线(2.9)之上,落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下,跨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上,落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下,跨于第十八纬线(2.18)之上,落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下;
第七经线(1.7)和第九经线(1.9)分别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四纬线(2.4)、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二十纬线(2.20)交织,其位置落于第一纬线(2.1)之下,跨于第四纬线(2.4)之上,落于第五纬线(2.5)之下,跨于第七纬线(2.7)之上,落于第九纬线(2.9)之下,跨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上,落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下,跨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上,落于第十七纬线(2.17)之下,跨于第二十纬线(2.20)之上;
第八经线(1.8)依次与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跨于第二纬线(2.2)之上,落于第三纬线(2.3)之下,跨于第五纬线(2.5)之上,落于第七纬线(2.7)之下,跨于第九纬线(2.9)之上,落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下,跨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上,落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下,跨于第十七纬线(2.17)之上,落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下。
进一步地,经线为形态记忆丝。
进一步地,经线为75D/48F的PTT形态记忆丝加捻800T/1S1Z。
进一步地,A纬线为形态记忆丝。
进一步地,A纬线为75D/48F的PTT记忆丝加捻800T/S。
进一步地,B纬线为涤锦复合丝。
进一步地,B纬线为160D/48F的涤锦复合丝。
进一步地,B纬线的纤维数为48×36根。
本发明中,双层结构包括A面和其上方的B面,此时,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分别位于第二纬线(2.2)、第四纬线(2.4)、第六纬线(2.6)、第八纬线(2.8)、第十纬线(2.10)、第十二纬线(2.12)、第十四纬线(2.14)、第十六纬线(2.16)、第十八纬线(2.18)和第二十纬线(2.20)的下方,将其定义为组织结构单元的正面(即双层布的反面),另一面即为组织结构单元的反面(即双层布的正面)。
借由上述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中,织物的一面体现为经丝和A纬线,织物的另一面呈现少量经丝和B纬线,由于A纬线和B纬线中的一种为形态记忆丝,另一种为涤锦复合丝,因此使得织物的一面表现全形态记忆品质和高端风格,另一面具有绒感和柔软度以及弹性和膨松性。
由于织物中A纬线、B纬线与经丝交织的节点的位置与长度的关系,使得一种纬线都浮在组织的一面并且完全盖住其下方的另一种纬线,形成局部双层组织结构。此外,部分双层组织的节点又组成了一个双线菱形的外观结构并呈现在织物的一面,这些菱形错位相连,但由于织物为双层结构,仅呈现一个隐约的菱形形态,提升了织物的美观性,且织物中A纬线、B纬线交替变化的配置,使布面形成表层、里层不断互换的组织结构。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详细附图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复合丝假双层布的A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复合丝假双层布的B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经线与A纬线和B纬线的位置关系图;
图4是第二经线和第十四经线与A纬线和B纬线的位置关系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是第三经线和第十三经线与A纬线和B纬线的位置关系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是第四经线和第十二经线与A纬线和B纬线的位置关系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7是第五经线和第十一经线与A纬线和B纬线的位置关系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8是第六经线和第十经线与A纬线和B纬线的位置关系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9是第七经线和第九经线与A纬线和B纬线的位置关系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0是第八经线与A纬线和B纬线的位置关系的横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经线;1.2-第二经线;1.3-第三经线;1.4-第四经线;1.5-第五经线;1.6-第六经线;1.7-第七经线;1.8-第八经线;1.9-第九经线;1.10-第十经线;1.11-第十一经线;1.12-第十二经线;1.13-第十三经线;1.14-第十四经线;2.1-第一纬线;2.2-第二纬线;2.3-第三纬线;2.4-第四纬线;2.5-第五纬线;2.6-第六纬线;2.7-第七纬线;2.8-第八纬线;2.9-第九纬线;2.10-第十纬线;2.11-第十一纬线;2.12-第十二纬线;2.13-第十三纬线;2.14-第十四纬线;2.15-第十五纬线;2.16-第十六纬线;2.17-第十七纬线;2.18-第十八纬线;2.19-第十九纬线;2.20-第二十纬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参见图1-10,本发明的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包括经线和两种不同纬线,两种纬线包括A纬线和位于A纬线上方的B纬线,A纬线为75D/48F的PTT记忆丝加捻800T/S,B纬线为160D/48F的涤锦复合丝。经线为75D/48F的PTT形态记忆丝加捻800T/1S1Z。B纬线在开纤后每根丝线的纤维数为48×36=1728根,其中,A纬线为织物提供形态记忆品质,B纬线为织物提供充足的绒感和柔软度、弹性和膨松性。
双层结构包括A面和其上方的B面,此时,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分别位于第二纬线2.2、第四纬线2.4、第六纬线2.6、第八纬线2.8、第十纬线2.10、第十二纬线2.12、第十四纬线2.14、第十六纬线2.16、第十八纬线2.18和第二十纬线2.20的下方,将其定义为组织结构单元的正面(即双层布的反面),另一面即为组织结构单元的反面(即双层布的正面)。
经线与两种纬线交织为若干组织结构单元,组织结构单元为双层结构,其中,每个组织结构单元中的经线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1.3线、第四经线1.4、第五经线1.5、第六经线1.6、第七经线1.7、第八经线1.8、第九经线1.9、第十经线1.10、第十一经线1.11、第十二经线1.12、第十三经线1.13和第十四经线1.14。
A纬线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B纬线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二纬线2.2、第四纬线2.4、第六纬线2.6、第八纬线2.8、第十纬线2.10、第十二纬线2.12、第十四纬线2.14、第十六纬线2.16、第十八纬线2.18和第二十纬线2.20。
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分别位于第二纬线2.2、第四纬线2.4、第六纬线2.6、第八纬线2.8、第十纬线2.10、第十二纬线2.12、第十四纬线2.14、第十六纬线2.16、第十八纬线2.18和第二十纬线2.20的下方。
第一经线1.1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二纬线2.12、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落于第一纬线2.1之下,跨于第三纬线2.3之上,落于第五纬线2.5之下,跨于第七纬线2.7之上,落于第九纬线2.9之下,跨于第十二纬线2.12之上,落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下,跨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上,落于第十七纬线2.17之下,跨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上;
第二经线1.2和第十四经线1.14分别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十纬线2.10、第十一纬线2.11、第十四纬线2.14、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跨于第一纬线2.1之上,落于第三纬线2.3之下,跨于第五纬线2.5之上,落于第七纬线2.7之下,跨于第十纬线2.10之上,落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下,跨于第十四纬线2.14之上,落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下,跨于第十七纬线2.17之上,落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下;
第三经1.3线和第十三经线1.13分别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八纬线2.8、第九纬线2.9、第十二纬线2.12、第十三纬线2.13、第十六纬线2.16、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落于第一纬线2.1之下,跨于第三纬线2.3之上,落于第五纬线2.5之下,跨于第八纬线2.8之上,落于第九纬线2.9之下,跨于第十二纬线2.12之上,落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下,跨于第十六纬线2.16之上,落于第十七纬线2.17之下,跨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上;
第四经线1.4和第十二经线1.12分别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六纬线2.6、第七纬线2.7、第十纬线2.10、第十一纬线2.11、第十四纬线2.14、第十五纬线2.15、第十八纬线2.18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跨于第一纬线2.1之上,落于第三纬线2.3之下,跨于第六纬线2.6之上,落于第七纬线2.7之下,跨于第十纬线2.10之上,落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下,跨于第十四纬线2.14之上,落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下,跨于第十八纬线2.18之上,落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下;
第五经线1.5和第十一经线1.11分别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四纬线2.4、第五纬线2.5、第八纬线2.8、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六纬线2.16第十七纬线2.17和第二十纬线2.20交织,其位置落于第一纬线2.1之下,跨于第四纬线2.4之上,落于第五纬线2.5之下,跨于第八纬线2.8之上,落于第九纬线2.9之下,跨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上,落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下,跨于第十六纬线2.16之上,落于第十七纬线2.17***埃,跨于第二十纬线2.20之上;
第六经线1.6和第十经线1.10分别依次与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第六纬线2.6、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八纬线2.18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跨于第二纬线2.2之上,落于第三纬线2.3之下,跨于第六纬线2.6之上,落于第七纬线2.7之下,跨于第九纬线2.9之上,落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下,跨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上,落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下,跨于第十八纬线2.18之上,落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下;
第七经线1.7和第九经线1.9分别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四纬线2.4、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二十纬线2.20交织,其位置落于第一纬线2.1之下,跨于第四纬线2.4之上,落于第五纬线2.5之下,跨于第七纬线2.7之上,落于第九纬线2.9之下,跨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上,落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下,跨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上,落于第十七纬线2.17之下,跨于第二十纬线2.20之上;
第八经线1.8依次与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跨于第二纬线2.2之上,落于第三纬线2.3之下,跨于第五纬线2.5之上,落于第七纬线2.7之下,跨于第九纬线2.9之上,落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下,跨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上,落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下,跨于第十七纬线2.17之上,落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下。
由于设计了两种纬线与经线交织的节点的位置与长度的关系,单数纬线都浮在双层结构的A面,而双数纬线都浮在组织的B面并且完全盖住其下方的单数纬线。例如:第十纬线2.10与第九纬线2.9的关系,第十纬线2.10中的所有浮长线都大于或等于第九纬线2.9上同样长度、同样位置的纬浮长线,并且这些浮长线两端的节点一致,所以第十纬线2.10可以完全盖住第九纬线2.9,使第十纬线2.10浮在上面,而第九纬线2.9被压在下面,形成局部双层组织结构。
另外,所有的双层结构的节点又组成了一个双线菱形的外观结构并呈现在织物的表面,这些菱形错位相连,但在织物的另一面由于双层的关系仅呈现一个隐约的菱形形态,提升了布料朦胧、隐约、成熟、奢华的档次,且织物中A纬线、B纬线交替变化的配置,使布面形成表层、里层不断互换的组织结构。
上述复合丝假双层布的织造工艺如表1所示。
表1复合丝假双层布织造工艺
本发明通过原料选择和组织结构的合理设计,成功试制出兼具新颖性、舒适性、外观创新性的面料,该面料具有表层、里层不断互换的组织结构,将涤锦复合丝的柔软、细腻特点和形态记忆纤维的悬垂、平整、记忆特性相互融合,提供了一种功能互补的新型织物,填补市场空白。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其特征在于:包括经线和两种纬线,所述纬线包括A纬线和位于A纬线上方的B纬线,所述A纬线和B纬线中的一种为形态记忆丝,另一种为涤锦复合丝,所述经线与两种纬线交织为若干组织结构单元,所述组织结构单元为横向双层结构,其中,每个组织结构单元中的经线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经线(1.1)、第二经线(1.2)、第三经(1.3)线、第四经线(1.4)、第五经线(1.5)、第六经线(1.6)、第七经线(1.7)、第八经线(1.8)、第九经线(1.9)、第十经线(1.10)、第十一经线(1.11)、第十二经线(1.12)、第十三经线(1.13)和第十四经线(1.14),
A纬线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B纬线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二纬线(2.2)、第四纬线(2.4)、第六纬线(2.6)、第八纬线(2.8)、第十纬线(2.10)、第十二纬线(2.12)、第十四纬线(2.14)、第十六纬线(2.16)、第十八纬线(2.18)和第二十纬线(2.20),
所述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分别位于第二纬线(2.2)、第四纬线(2.4)、第六纬线(2.6)、第八纬线(2.8)、第十纬线(2.10)、第十二纬线(2.12)、第十四纬线(2.14)、第十六纬线(2.16)、第十八纬线(2.18)和第二十纬线(2.20)的下方;
所述第一经线(1.1)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二纬线(2.12)、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落于第一纬线(2.1)之下,跨于第三纬线(2.3)之上,落于第五纬线(2.5)之下,跨于第七纬线(2.7)之上,落于第九纬线(2.9)之下,跨于第十二纬线(2.12)之上,落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下,跨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上,落于第十七纬线(2.17)之下,跨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上;
所述第二经线(1.2)和第十四经线(1.14)分别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十纬线(2.10)、第十一纬线(2.11)、第十四纬线(2.14)、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跨于第一纬线(2.1)之上,落于第三纬线(2.3)之下,跨于第五纬线(2.5)之上,落于第七纬线(2.7)之下,跨于第十纬线(2.10)之上,落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下,跨于第十四纬线(2.14)之上,落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下,跨于第十七纬线(2.17)之上,落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下;
所述第三经(1.3)线和第十三经线(1.13)分别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八纬线(2.8)、第九纬线(2.9)、第十二纬线(2.12)、第十三纬线(2.13)、第十六纬线(2.16)、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落于第一纬线(2.1)之下,跨于第三纬线(2.3)之上,落于第五纬线(2.5)之下,跨于第八纬线(2.8)之上,落于第九纬线(2.9)之下,跨于第十二纬线(2.12)之上,落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下,跨于第十六纬线(2.16)之上,落于第十七纬线(2.17)之下,跨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上;
所述第四经线(1.4)和第十二经线(1.12)分别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三纬线(2.3)、第六纬线(2.6)、第七纬线(2.7)、第十纬线(2.10)、第十一纬线(2.11)、第十四纬线(2.14)、第十五纬线(2.15)、第十八纬线(2.18)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跨于第一纬线(2.1)之上,落于第三纬线(2.3)之下,跨于第六纬线(2.6)之上,落于第七纬线(2.7)之下,跨于第十纬线(2.10)之上,落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下,跨于第十四纬线(2.14)之上,落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下,跨于第十八纬线(2.18)之上,落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下;
所述第五经线(1.5)和第十一经线(1.11)分别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四纬线(2.4)、第五纬线(2.5)、第八纬线(2.8)、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六纬线(2.16)第十七纬线(2.17)和第二十纬线(2.20)交织,其位置落于第一纬线(2.1)之下,跨于第四纬线(2.4)之上,落于第五纬线(2.5)之下,跨于第八纬线(2.8)之上,落于第九纬线(2.9)之下,跨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上,落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下,跨于第十六纬线(2.16)之上,落于第十七纬线(2.17)***埃,跨于第二十纬线(2.20)之上;
所述第六经线(1.6)和第十经线(1.10)分别依次与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第六纬线(2.6)、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八纬线(2.18)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跨于第二纬线(2.2)之上,落于第三纬线(2.3)之下,跨于第六纬线(2.6)之上,落于第七纬线(2.7)之下,跨于第九纬线(2.9)之上,落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下,跨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上,落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下,跨于第十八纬线(2.18)之上,落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下;
所述第七经线(1.7)和第九经线(1.9)分别依次与第一纬线(2.1)、第四纬线(2.4)、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二十纬线(2.20)交织,其位置落于第一纬线(2.1)之下,跨于第四纬线(2.4)之上,落于第五纬线(2.5)之下,跨于第七纬线(2.7)之上,落于第九纬线(2.9)之下,跨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上,落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下,跨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上,落于第十七纬线(2.17)之下,跨于第二十纬线(2.20)之上;
所述第八经线(1.8)依次与第二纬线(2.2)、第三纬线(2.3)、第五纬线(2.5)、第七纬线(2.7)、第九纬线(2.9)、第十一纬线(2.11)、第十三纬线(2.13)、第十五纬线(2.15)、第十七纬线(2.17)和第十九纬线(2.19)交织,其位置跨于第二纬线(2.2)之上,落于第三纬线(2.3)之下,跨于第五纬线(2.5)之上,落于第七纬线(2.7)之下,跨于第九纬线(2.9)之上,落于第十一纬线(2.11)之下,跨于第十三纬线(2.13)之上,落于第十五纬线(2.15)之下,跨于第十七纬线(2.17)之上,落于第十九纬线(2.19)之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丝假双层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为形态记忆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丝假双层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线为75D/48F的PTT形态记忆丝加捻800T/1S1Z。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丝假双层布,其特征在于:所述A纬线为形态记忆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丝假双层布,其特征在于:所述A纬线为75D/48F的PTT记忆丝加捻800T/S。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丝假双层布,其特征在于:所述B纬线为涤锦复合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丝假双层布,其特征在于:所述B纬线为160D/48F的涤锦复合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丝假双层布,其特征在于:所述B纬线的纤维数为48×36根。
CN201910641579.2A 2019-07-16 2019-07-16 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 Pending CN1103737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41579.2A CN110373786A (zh) 2019-07-16 2019-07-16 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41579.2A CN110373786A (zh) 2019-07-16 2019-07-16 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73786A true CN110373786A (zh) 2019-10-25

Family

ID=68253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41579.2A Pending CN110373786A (zh) 2019-07-16 2019-07-16 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73786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5477A (zh) * 2002-09-23 2004-03-31 陈修忠 一种高拨水性布料的制造方法
CN101760840A (zh) * 2008-12-05 2010-06-30 吴江市向兴纺织品有限公司 涤锦双层纺
CN201695143U (zh) * 2010-06-13 2011-01-05 东嘉麻棉(常州)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双层布
CN201695139U (zh) * 2010-06-13 2011-01-05 东嘉麻棉(常州)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布
CN101982588A (zh) * 2010-11-16 2011-03-02 苏州一丞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罗纹提花面料
CN104047088A (zh) * 2014-06-06 2014-09-17 扬州纪元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超细旦涤锦记忆面料及其制备工艺
CN204058789U (zh) * 2014-06-05 2014-12-31 江南大学 一种弹性抗菌织物
CN104762731A (zh) * 2015-03-26 2015-07-08 苏州威尔德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凹凸花纹的形状记忆面料
CN205241949U (zh) * 2015-12-05 2016-05-18 浙江菲摩斯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变化菱形花型布料
CN106987976A (zh) * 2017-03-21 2017-07-28 上海八达纺织印染服装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保暖机织面料的织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5477A (zh) * 2002-09-23 2004-03-31 陈修忠 一种高拨水性布料的制造方法
CN101760840A (zh) * 2008-12-05 2010-06-30 吴江市向兴纺织品有限公司 涤锦双层纺
CN201695143U (zh) * 2010-06-13 2011-01-05 东嘉麻棉(常州)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双层布
CN201695139U (zh) * 2010-06-13 2011-01-05 东嘉麻棉(常州)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布
CN101982588A (zh) * 2010-11-16 2011-03-02 苏州一丞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罗纹提花面料
CN204058789U (zh) * 2014-06-05 2014-12-31 江南大学 一种弹性抗菌织物
CN104047088A (zh) * 2014-06-06 2014-09-17 扬州纪元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超细旦涤锦记忆面料及其制备工艺
CN104762731A (zh) * 2015-03-26 2015-07-08 苏州威尔德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凹凸花纹的形状记忆面料
CN205241949U (zh) * 2015-12-05 2016-05-18 浙江菲摩斯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变化菱形花型布料
CN106987976A (zh) * 2017-03-21 2017-07-28 上海八达纺织印染服装有限公司 一种弹性保暖机织面料的织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任雪玲等: ""曹元用墓出土元棉菱花纹织锦考"", 《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1V4)》 *
任雪玲等: ""曹元用墓出土元棉菱花纹织锦考"", 《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S5818496A (ja) 形成用織物
JPH05506894A (ja) 抄紙機の脱水漉網として使用するための、プラスチック単一フィラメントから成る織物
CN214032845U (zh) 一种梭织仿经编的面料
CN105671726A (zh) 双层无胆防绒面料
CA2593724A1 (en) Press fabric for pulp machine
CN104278397B (zh) 一种清凉感织物
CN211227534U (zh) 一种双层真丝绉
JP2016191163A (ja) 衣類
CN210481654U (zh) 一种醋酸提花样布
CN210711899U (zh) 一种经纬编织的复合面料
CN110373786A (zh) 一种复合丝假双层布
CN213167211U (zh) 一种保暖面料
JPH07238434A (ja) 組織と原料糸の組み合わせによる立体構造織物とその製造方法
CN209971739U (zh) 一种透光针织弹性面料
TWM582510U (zh) 色彩變化梭織織物
CN219076734U (zh) 粘胶加捻丝与莫代尔棉交织家纺面料
CN217753073U (zh) 一种涤、粘双层垫纱面料织物
CN219342457U (zh) 一种白色莫代尔宽幅绒面织物
CN209923544U (zh) 一种提花夏毯面料
CN218089984U (zh) 一种布料
CN220482786U (zh) 一种遮光涤纶面料
CN218857858U (zh) 异面立体肌理的全棉针织空气层
CN214239874U (zh) 一种锦棉提花面料
CN220564819U (zh) 一种涤纶满天星面料
CN220183491U (zh) 一种四面弹力纱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