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2008A -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92008A
CN110192008A CN201880007235.XA CN201880007235A CN110192008A CN 110192008 A CN110192008 A CN 110192008A CN 201880007235 A CN201880007235 A CN 201880007235A CN 110192008 A CN110192008 A CN 1101920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il circuit
sleeve
valve
recyc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72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92008B (zh
Inventor
满谷哲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192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20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92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20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01L13/0005Deactivat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56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mak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oscillate, e.g. non-homokinetic dri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1/00Servomotor systems without provision for follow-up action; Circuits therefor
    • F15B11/08Servomotor systems without provision for follow-up action; Circuits therefor with only one servomotor
    • F15B11/10Servomotor systems without provision for follow-up action; Circuits therefor with only one servomotor in which the servomotor position is a function of the pressure also pressure regulators as operating means for such systems, the device itself may be a position indicating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3/00Details of servomotor systems ; Valve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13/02Fluid distribution or supply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adaptation to the control of servomotors
    • F15B13/04Fluid distribution or supply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adaptation to the control of servomotors for use with a single servomotor
    • F15B13/0401Valve members; Fluid interconnections therefor
    • F15B13/0402Valve members; Fluid interconnections therefor for linearly sliding valves, e.g. spo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5/00Fluid-actuated devices for displacing a member from one position to another; Gearing associated therewith
    • F15B15/08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tor unit
    • F15B15/12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tor unit of the oscillating-vane or curved-cylinder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65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 F16K11/07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with cylindrical slides
    • F16K11/071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with cylindrical slides with fluid passages through the valve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4Valve drive by means of cams, camshafts, cam discs, eccentrics or the like
    • F01L1/047Camshafts
    • F01L2001/0476Camshaft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02Valve drive
    • F01L1/04Valve drive by means of cams, camshafts, cam discs, eccentrics or the like
    • F01L1/047Camshafts
    • F01L1/053Camshafts overhead type
    • F01L2001/0537Double overhead camshafts [DOH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12Transmitting gear between valve drive and valve
    • F01L1/18Rocking arms or levers
    • F01L2001/186Split rocking arms, e.g. rocker arms having two articulated parts and means for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se parts or for se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parts to move in unis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 F01L2001/34426Oil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3/00Modifications of valve-gear to facilitate reversing, braking, starting, changing compression ratio, or other specific operations
    • F01L2013/10Auxiliary actuators for variable valve timing
    • F01L2013/101Electromagn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820/00Details on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sing valve gear arrangements
    • F01L2820/03Auxiliary actu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40Flow control
    • F15B2211/41Flow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s of the valve element
    • F15B2211/411Flow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s of the valve element the positions being discre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70Output members, e.g. hydraulic motors or cylinders or control therefor
    • F15B2211/705Output members, e.g. hydraulic motors or cylinders or control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output members or actuators
    • F15B2211/7058Rotary output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F16K31/0603Multiple-way valves
    • F16K31/061Sliding valves
    • F16K31/0613Sliding valves with cylindrical sl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套筒(40)具有与工作油供给源(8)连通的供给口(43)、与滞后角室连通的第1控制口(44)、与提前角室连通的第2控制口(45)、与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连通的排放口(46)。阀柱(50)具有形成于内侧的蓄压空间(500)、形成为连接蓄压空间(500)与供给口(43)的供给油路(54)、形成为能连接蓄压空间(500)与第1控制口(44)的第1控制油路(55)、形成为能连接蓄压空间(500)与第2控制口(45)的第2控制油路(56)、形成为能连接第1控制口(44)或第2控制口(45)与蓄压空间(500)的再循环油路(57)。再循环油路(57)与排放口(46)在套筒(40)的内侧相互连接。

Description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7年1月1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7514号,在此援引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设置于从内燃机的驱动轴到从动轴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路径,对由从动轴开闭驱动的进气门以及排气门的气门正时进行调整。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在油压式的情况下,具备与驱动轴和从动轴中的一方连动地旋转的外壳、以及固定于驱动轴和从动轴中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叶片转子,通过朝在外壳内由叶片转子划分形成的第1油压室和第2油压室中的一方供给工作油,使叶片转子相对于外壳朝提前角方向或者滞后角方向相对旋转。上述工作油的供给由油路切换阀进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9416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中,在构成油路切换阀的套筒,形成有用于朝阀柱内的蓄压空间供给工作油的供给口、与第1油压室连通的第1控制口、与第2油压室连通的第2控制口、用于将工作油从第1油压室朝外部排出的第1排放口、用于将工作油从第2油压室朝外部排出的第2排放口、用于将工作油从第1油压室返回到蓄压空间的第1再循环口、以及用于将工作油从第2油压室返回到蓄压空间的第2再循环口。通过两个再循环口,能够再利用来自第1油压室以及第2油压室的工作油。
此外,在套筒的内壁与阀柱的外壁之间设置有再循环阀,该再循环阀允许工作油从第1再循环口或者第2再循环口侧朝向蓄压空间侧流动,并限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侧朝向第1再循环口或者第2再循环口侧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侧朝各再循环口侧倒流。由此,在能够再利用工作油的构成中,能够提高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响应性。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中,在套筒以在套筒的轴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有供给口、第1排放口、第1控制口、第1再循环口、第2再循环口、第2控制口、第2排放口。因此,套筒的轴向尺寸变大,有可能致使油路切换阀大型化。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小型的油路切换阀的响应性高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本公开提供一种气门正时调整装置,设置于从内燃机的驱动轴到从动轴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路径,对由从动轴开闭驱动的气门的气门正时进行调整,具备外壳、叶片转子、套筒、阀柱以及再循环单向阀(再循环止回阀)。
当将驱动轴和从动轴中的一方设为第1轴,将驱动轴和从动轴中的另一方设为第2轴时,外壳与第1轴连动地旋转,与第2轴的端部嵌合,由第2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叶片转子固定于第2轴的端部,具有将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周向的一侧的第1油压室与周向的另一侧的第2油压室的叶片,根据从工作油供给源朝向第1油压室以及第2油压室供给的工作油的压力而相对于外壳相对旋转。
套筒形成为筒状,具有与工作油供给源连通的供给口、与第1油压室连通的第1控制口、与第2油压室连通的第2控制口、以及与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外部连通的排放口。
阀柱形成为筒状,以能够沿着轴向往复移动的方式设置于套筒的内侧,具有形成于内侧的蓄压空间、形成为将蓄压空间与供给口连接的供给油路、形成为能够将蓄压空间与第1控制口连接的第1控制油路、形成为能够将蓄压空间与第2控制口连接的第2控制油路、以及形成为能够将第1控制口或者第2控制口与蓄压空间连接的再循环油路。通过再循环油路使得来自第1油压室及第2油压室的工作油能够再利用。
再循环单向阀设置于阀柱的内侧,允许工作油从再循环油路侧朝向蓄压空间侧流动,并限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侧朝向再循环油路侧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侧朝再循环油路侧倒流。由此,在能够再利用工作油的构成中,能够提高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响应性。
在本公开中,再循环油路与排放口在套筒的内侧相互连接。因此,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在套筒形成与排放口不同的口且是用于将工作油从各油压室返回到蓄压空间的再循环口。由此,能够减小套筒的轴向的尺寸,使油路切换阀小型。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下述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其附图为,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截面图,且是仅表示外壳以及叶片转子的图;
图3A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单向阀(止回阀)的图;
图3B是从箭头IIIB方向观察图3A的图;
图3C是将单向阀展开的图;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再循环油路的附近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第3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截面图;
图7A是表示本公开的第3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单向阀的图;
图7B是图7A的VIIB-VIIB线截面图;
图7C是图7A的VIIC-VIIC线截面图;
图8是表示本公开的第4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油路切换阀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本公开的第5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公开的第6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油路切换阀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公开的第7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油路切换阀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的多个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对多个实施方式中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在图1中表示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通过使凸轮轴3相对于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1的曲轴2的旋转相位变化,对凸轮轴3开闭驱动的进气门4或者排气门5中的进气门4的气门正时进行调整。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设置于从曲轴2到凸轮轴3的动力传递路径。曲轴2对应于“驱动轴”。凸轮轴3对应于“从动轴”。
基于图1、图2对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构成进行说明。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具备壳体20、叶片转子30以及油路切换阀11。
外壳20由链轮21以及壳体22构成。链轮21与凸轮轴3的端部嵌合。凸轮轴3将链轮21支承为能够旋转。链条6卷挂于链轮21与曲轴2。链轮21与曲轴2连动地旋转。壳体22为有底筒状,开口端与链轮21组合并通过螺栓12固定于链轮21。壳体22形成朝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隔壁部23。在壳体22的底部的中央形成有朝壳体22外的空间开口的开口部24。开口部24相对于叶片转子30位于与凸轮轴3相反侧。
叶片转子30具有凸台31以及多个叶片32。凸台31为筒状,固定于凸轮轴3的端部。叶片32从凸台31朝径向外侧向各隔壁部23间突出。外壳20的内部空间200被叶片32分隔成滞后角室201与提前角室202。滞后角室201对应于“第1油压室”,相对于叶片32位于周向中的一方。提前角室202对应于“第2油压室”,相对于叶片32位于周向中的另一方。叶片转子30根据滞后角室201以及提前角室202的油压,相对于外壳20朝滞后角方向或者提前角方向相对旋转。
油路切换阀11具有套筒40、阀柱50、单向阀60。
套筒40具有内套筒41、外套筒42、供给口43、第1控制口44、第2控制口45、排放口46、卡止部47。
内套筒41例如由铝等的硬度比较低的金属形成。内套筒41具有套筒筒部411、套筒底部412。套筒筒部41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套筒底部412以堵塞套筒筒部411中的一方的端部的方式与套筒筒部411一体地形成。
外套筒42例如由铁等的金属形成。外套筒42具有套筒筒部421、螺纹部422。套筒筒部42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螺纹部422形成于套筒筒部421中的一方的端部的外壁。
内套筒41以套筒底部412侧朝向螺纹部422侧的方式设置于外套筒42的内侧。此处,内套筒41的外壁与外套筒42的内壁嵌合。在外套筒42的套筒筒部421的内侧的内套筒41的套筒筒部411的内侧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内侧空间400。
供给口43形成为将内套筒41的套筒筒部411的外壁与内壁连接。内套筒41的套筒筒部411的套筒底部412侧的端部的外径被设定得小于套筒筒部421的内径。由此,在套筒筒部411的外壁与套筒筒部421的内壁之间形成环状的油路即环状油路431。内侧空间400经由供给口43、环状油路431与套筒40的外侧的空间连通。
第1控制口44形成为将外套筒42的套筒筒部421的外壁与内套筒41的套筒筒部411的内壁连接。第1控制口44在套筒4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第2控制口45形成为将外套筒42的套筒筒部421的外壁与内套筒41的套筒筒部411的内壁连接。第2控制口45在套筒4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供给口43、第1控制口44、第2控制口45形成为依次从套筒40中的一方的端部侧朝向另一方的端部侧隔开规定的间隔而排列。
排放口46形成为将内套筒41的套筒筒部411的外壁与内壁连接。
在内套筒41的套筒筒部411形成有套筒内油路48。套筒内油路48形成为从套筒筒部411的外壁朝径向内侧凹陷并从排放口46沿着套筒筒部411的轴向延伸。因此,在内套筒41设置于外套筒42的内侧的状态下,套筒内油路48形成在内套筒41与外套筒42之间、即形成在套筒40的壁厚(壁的厚度)内。
排放口46经由套筒内油路48,连通在相对于油路切换阀11与凸轮轴3相反侧、即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
卡止部47以从套筒筒部421中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外壁朝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在凸轮轴3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侧的端部形成有轴孔部100、供给孔部101。轴孔部100形成为从凸轮轴3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侧的端面的中央沿着凸轮轴3的轴向延伸。供给孔部101形成为从凸轮轴3的外壁朝径向内侧延伸并与轴孔部100连通。
在凸轮轴3的轴孔部100的内壁形成有能够与套筒40的螺纹部422螺纹结合的轴侧螺纹部110。
套筒40通过叶片转子30的凸台31的内侧,以螺纹部422与凸轮轴3的轴侧螺纹部110结合的方式固定于凸轮轴3。此时,套筒40的卡止部47卡止叶片转子30的凸台31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面。由此,叶片转子30以由凸轮轴3与卡止部47夹持的方式被固定于凸轮轴3。这样,套筒40设置于叶片转子30的中央部。
在供给孔部101连接有油泵8。油泵8汲取贮存于油底壳7的工作油,并朝供给孔部101供给。由此,工作油流入轴孔部100。此处,油泵8对应于“工作油供给源”。
流入轴孔部100的工作油经由环状油路431、供给口43流入内侧空间400。
此外,在套筒40设置于叶片转子30的中央部的状态下,第1控制口44经由形成于凸台31的滞后角油路301与滞后角室201连通。此外,第2控制口45经由形成于凸台31的提前角油路302与提前角室202连通。
阀柱50具有阀柱筒部51、阀柱盖部52、阀柱底部53、供给油路54、第1控制油路55、第2控制油路56、再循环油路57。
阀柱筒部5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阀柱盖部52设置成堵塞阀柱筒部51中的一方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阀柱盖部52与阀柱筒部51分体形成。阀柱底部53以堵塞阀柱筒部51中的另一方的端部的方式与阀柱筒部51一体地形成。在阀柱筒部51的内壁与阀柱盖部52与阀柱底部53之间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蓄压空间500。
供给油路54形成为将形成于阀柱筒部51的外壁的环状的凹部与阀柱筒部51的内壁连接。供给油路54在阀柱5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第1控制油路55形成为将形成于阀柱筒部51的外壁的环状的凹部与阀柱筒部51的内壁连接。第1控制油路55在阀柱5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第2控制油路56形成为将形成于阀柱筒部51的外壁的环状的凹部与阀柱筒部51的内壁连接。第2控制油路56在阀柱5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再循环油路57形成为将形成于阀柱筒部51的外壁的环状的凹部与阀柱筒部51的内壁连接。再循环油路57在阀柱5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供给油路54、第1控制油路55、再循环油路57、第2控制油路56、形成为依次从阀柱50中的一方的端部侧朝向另一方的端部侧隔开规定的间隔排列。
阀柱50以阀柱盖部52朝向套筒底部412的方式设置于套筒40的内侧、即内侧空间400。阀柱50能够在内侧空间400中沿着轴向往复移动。
在阀柱筒部51的与套筒底部412相反侧设置有卡止部71。卡止部71形成为环状,以外缘部与外套筒42的内壁嵌合的方式设置。卡止部71能够卡止阀柱筒部51的与阀柱底部53相反侧的端部。由此,能够防止阀柱50朝与套筒底部412相反侧拔出。
阀柱50在套筒40的内侧空间400中,在阀柱盖部52与套筒底部412之间形成容积可变空间401。当阀柱50沿着轴向往复移动,容积可变空间401的容积改变。
在阀柱盖部52与套筒底部412之间设置有弹簧72。弹簧72将阀柱50朝卡止部71侧施力。由此,阀柱50被压靠于卡止部71。
在阀柱50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设置有线性螺线管9。线性螺线管9通过通电而克服弹簧72的作用力将阀柱50朝凸轮轴3侧按压。由此,阀柱50的相对于套筒40的轴向的位置变化。另外,阀柱50的可动范围为从阀柱50与卡止部71抵接的位置到阀柱50与套筒底部412抵接的位置。
供给油路54不论阀柱50相对于套筒40位于轴向的哪个位置都与供给口43连通。
当阀柱50位于与卡止部71抵接的位置时(参照图1),第1控制油路55与第1控制口44连通,第2控制口45与再循环油路57连通。由此,油泵8与滞后角室201连接,提前角室202与再循环油路57连接。
当阀柱50处于与套筒底部412抵接的位置时,第2控制油路56与第2控制口45连通,第1控制口44与再循环油路57连通。由此,油泵8与提前角室202连接,滞后角室201与再循环油路57连接。
当阀柱50位于卡止部71与套筒底部412的中间位置时,第1控制油路55、再循环油路57、第2控制油路56与第1控制口44、第2控制口45的连通被切断。由此,滞后角室201以及提前角室202均被封闭。
如图3所示,单向阀60具有供给单向阀61、再循环单向阀62、轴部63。
单向阀60例如通过卷绕图3C所示的金属制的薄板600而形成。薄板600具有供给单向阀对应部601、再循环单向阀对应部602、轴部对应部603。供给单向阀对应部601、再循环单向阀对应部602、轴部对应部603形成为矩形板状。供给单向阀对应部601、再循环单向阀对应部602分别以从轴部对应部603的长度方向的边朝短边方向延伸的方式与轴部对应部603一体地形成。单向阀60通过将轴部对应部603、供给单向阀对应部601、再循环单向阀对应部602沿着轴部对应部603的短边方向卷绕而形成。
轴部63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参照图3A、图3B)。另外,在轴部63中,在周向上板材即轴部对应部603彼此不重叠。
供给单向阀61以从轴部63中的一方的端部附近朝径向外侧延伸并围绕轴部63的周围1周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参照图3A、图3B)。由此,供给单向阀61形成为能够沿着径向弹性变形。供给单向阀61当朝径向内侧变形时,外径缩小。更详细来说,供给单向阀61具有在周向上板材即供给单向阀对应部601彼此相互重叠的部分。通过该重叠变大,朝径向内侧变形并沿着径向收缩,通过重叠变小,朝径向外侧变形并沿着径向扩展。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供给单向阀61的内侧的空间在单向阀60的轴向上开放。
再循环单向阀62以从轴部63朝径向外侧延伸并围绕轴部63的周围1周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参照图3A、图3B)。由此,再循环单向阀62形成为能够沿着径向弹性变形。再循环单向阀62当朝径向内侧变形时,外径缩小。更详细来说,再循环单向阀62具有在周向上板材即再循环单向阀对应部602彼此相互重叠的部分(参照图3B)。通过该重叠变大,朝径向内侧变形并沿着径向收缩,通过重叠变小,朝径向外侧变形并沿着径向扩展。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再循环单向阀62的内侧的空间在单向阀60的轴向上开放。
单向阀60以供给单向阀61与供给油路54对应、再循环单向阀62与再循环油路57对应的方式设置于蓄压空间500(参照图1、图4)。轴部63位于阀柱盖部52与阀柱底部53之间,支承供给单向阀61以及再循环单向阀62。
当工作油从供给油路54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时,供给单向阀61的外周面被工作油推压,由此供给单向阀61朝径向内侧变形而开阀,在阀柱50的内壁与供给单向阀61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工作油能够经由供给油路54流入蓄压空间500。另一方面,当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供给油路54侧时,供给单向阀61的内表面被工作油推压,由此供给单向阀61朝径向外侧变形而闭阀,贴附于阀柱50的内壁而堵塞供给油路54。由此,限制工作油经由供给油路54从蓄压空间500朝阀柱50的外部流出。这样,供给单向阀61允许工作油从供给油路54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流动,并限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供给油路54侧流动。
当工作油从再循环油路57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时,再循环单向阀62的外周面被工作油推压,由此再循环单向阀62朝径向内侧变形而开阀,在阀柱50的内壁与再循环单向阀62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工作油能够经由再循环油路57流入蓄压空间500。另一方面,当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再循环油路57侧时,再循环单向阀62的内周面被工作油推压,由此再循环单向阀62朝径向外侧变形而闭阀,贴附于阀柱50的内壁而堵塞再循环油路57。由此,限制工作油经由再循环油路57从蓄压空间500朝阀柱50的外部流出。这样,再循环单向阀62允许工作油从再循环油路57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流动,并限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再循环油路57侧流动。
如图4所示,再循环油路57与排放口46在套筒40的内侧相互连接。更详细来说,再循环油路57与排放口46在形成于阀柱筒部51的外壁的环状的凹部501相互连接。
此外,排放口46以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再循环油路57位于阀柱50的径向外侧的方式形成于套筒40。更详细来说,排放口46在套筒40形成为,不论是阀柱50位于与卡止部71抵接的位置时(参照图1)还是阀柱50位于与套筒底部412抵接的位置时,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再循环油路57位于阀柱50的径向外侧。
当阀柱50位于与卡止部71抵接的位置时,凹部501将第2控制口45与再循环油路57连通。此外,当阀柱50位于与套筒底部412抵接的位置时,凹部501将第1控制口44与再循环油路57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阀柱50位于与卡止部71抵接的位置时(参照图1),工作油经由第1控制口44朝滞后角室201供给,提前角室202的工作油经由第2控制口45朝凹部501流动。在凹部501中流动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再循环油路57以及再循环单向阀62返回到蓄压空间500。此外,在凹部501中流动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排放口46以及套筒内油路48朝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排出。
此外,当阀柱50位于与套筒底部412抵接的位置时,工作油经由第2控制口45朝提前角室202供给,滞后角室201的工作油经由第1控制口44朝凹部501流动。在凹部501中流动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再循环油路57以及再循环单向阀62返回到蓄压空间500。此外,在凹部501中流动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排放口46以及套筒内油路48朝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排出。
油路切换阀11通过线性螺线管9的驱动而按压阀柱50,在将油泵8与滞后角室201连接并将提前角室202与再循环油路57连接的第1工作状态、将油泵8与提前角室202连接并将滞后角室201与再循环油路57连接的第2工作状态、以及同时封闭滞后角室201以及提前角室202的保持状态下工作。在第1工作状态下,一边朝滞后角室201供给工作油一边将工作油从提前角室202返回到蓄压空间500。在第2工作状态下,一边朝提前角室202供给工作油一边将工作油从滞后角室201返回到蓄压空间500。在保持状态下,保持滞后角室201以及提前角室202的工作油。
本实施方式还具备锁定销81(参照图1、图2)。锁定销81形成为有底圆筒状,以能够沿着轴向往复移动的方式收纳在形成于叶片32的收纳孔部321中。在锁定销81的内侧设置有弹簧82。弹簧82将锁定销81朝链轮21侧施力。在链轮21的叶片32侧形成有嵌入凹部25。
当叶片转子30相对于外壳20位于最滞后角位置时,锁定销81能够嵌入到嵌入凹部25中。当锁定销81嵌入到嵌入凹部25中时,限制叶片转子30相对于外壳20的相对旋转。另一方面,当锁定销81未嵌入到嵌入凹部25中时,允许叶片转子30相对于外壳20的相对旋转。
在叶片32的锁定销81与滞后角室201之间形成有与滞后角室201连通的销控制油路303。此外,在叶片32的锁定销81与提前角室202之间形成有与提前角室202连通的销控制油路304(参照图2)。从滞后角室201或者提前角室202流入销控制油路303、304的工作油的压力朝锁定销81克服弹簧82的作用力而从嵌入凹部25拔出的方向作用。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中,当工作油被供给至滞后角室201或者提前角室202时,工作油流入销控制油路303、304,锁定销81从嵌入凹部25拔出,成为允许叶片转子30相对于外壳20相对旋转的状态。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在凸轮轴3的旋转相位比目标值靠提前角侧的情况下,使油路切换阀11成为第1工作状态。由此,叶片转子30相对于外壳20朝滞后角方向相对旋转,凸轮轴3的旋转相位朝滞后角侧变化。
此外,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在凸轮轴3的旋转相位比目标值靠滞后角侧的情况下,使油路切换阀11成为第2工作状态。由此,叶片转子30相对于外壳20朝提前角方向相对旋转,凸轮轴3的旋转相位朝提前角侧变化。
此外,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在凸轮轴3的旋转相位与目标值一致的情况下,使油路切换阀11成为保持状态。由此,保持凸轮轴3的旋转相位。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设置于从发动机1的曲轴2到凸轮轴3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路径,对由凸轮轴3开闭驱动的进气门4的气门正时进行调整,具备外壳20、叶片转子30、套筒40、阀柱50以及再循环单向阀62。
当将曲轴2和凸轮轴3中的一方设为第1轴,将曲轴2和凸轮轴3中的另一方设为第2轴时,外壳20与第1轴连动地旋转,与第2轴的端部嵌合,由第2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叶片转子30固定于第2轴的端部,具有将外壳20的内部空间200分隔成周向的一侧的滞后角室201与周向的另一侧的提前角室202的叶片32,叶片转子30根据从油泵8朝滞后角室201以及提前角室202供给的工作油的压力而相对于外壳20相对旋转。
套筒40形成为筒状,具有与油泵8连通的供给口43、与滞后角室201连通的第1控制口44、与提前角室202连通的第2控制口45以及与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连通的排放口46。
阀柱50形成为筒状,以能够沿着轴向往复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在套筒40的内侧,具有形成于内侧的蓄压空间500、形成为将蓄压空间500与供给口43连接的供给油路54、形成为能够将蓄压空间500与第1控制口44连接的第1控制油路55、形成为能够将蓄压空间500与第2控制口45连接的第2控制油路56、以及形成为能够将第1控制口44或者第2控制口45与蓄压空间500连接的再循环油路57。通过再循环油路57,能够再利用来自滞后角室201以及提前角室202的工作油。
再循环单向阀62设置于阀柱50的内侧,允许工作油从再循环油路57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流动,并限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再循环油路57侧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再循环油路57侧倒流。由此,在能够再利用工作油的构成中,能够提高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响应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再循环油路57与排放口46在套筒40的内侧相互连接。因此,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在套筒40形成与排放口46不同的口且是用于将工作油从各油压室朝蓄压空间返回的再循环口。由此,能够减小套筒40的轴向的尺寸,能够使油路切换阀11小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放口46形成为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再循环油路57位于阀柱50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减小套筒40以及阀柱50的轴向的尺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再循环油路57在套筒40的轴向上形成于第1控制油路55与第2控制油路56之间。因此,能够经由一个再循环油路57将来自滞后角室201以及提前角室202的工作油返回到蓄压空间500。此外,再循环单向阀62有一个就足够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放口46经由形成在套筒40的壁厚内的油路即套筒内油路48与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连通。因此,能够缩短排放口46与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的路径长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再循环单向阀62形成为能够沿着阀柱50的径向弹性变形。因此,能够通过薄板等简单地形成再循环单向阀6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40配置于叶片转子30的中央部。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油路切换阀11的套筒40以及阀柱50设置于叶片转子30的中央部。由此,能够缩短油路切换阀11与滞后角室201以及提前角室202的油路路径,实现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响应性的提高。
(第2实施方式)
在图5中示出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2实施方式的套筒40、阀柱50、单向阀60、叶片转子30以及凸轮轴3的构成等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套筒40例如由铁等的金属形成。套筒40具有套筒筒部451、套筒底部452、螺纹部453。
套筒筒部45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套筒底部452以堵塞套筒筒部451中的一方的端部的方式与套筒筒部451一体地形成。螺纹部453形成于套筒筒部451的套筒底部452侧的端部的外壁。
套筒40通过叶片转子30的凸台31的内侧,以螺纹部453与凸轮轴3的轴侧螺纹部110结合的方式固定于凸轮轴3。
在套筒底部452形成有呼吸孔402。呼吸孔402形成为沿着板厚方向贯穿套筒底部452的中央。即,呼吸孔402与容积可变空间401连接。
在凸轮轴3形成有外部连通孔102。外部连通孔102形成为将轴孔部100与凸轮轴3的外部连通。因此,容积可变空间401经由呼吸孔402、轴孔部100、外部连通孔102与凸轮轴3的外部、即大气连通。由此,能够使容积可变空间401的压力与大气压等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呼吸孔402、外部连通孔102,使容积可变空间401的压力与大气压等同,因此,当线性螺线管9按压阀柱50时,阀柱50能够在套筒40的内侧沿着轴向顺畅地往复移动。
阀柱盖部52与阀柱筒部51一体地形成。阀柱底部53与阀柱筒部51分体形成,被压入阀柱筒部51的与阀柱盖部52相反侧的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柱50具有再循环油路571、572,代替再循环油路57。
再循环油路571形成为,相对于供给油路54在与阀柱盖部52相反侧,将形成于阀柱筒部51的外壁的环状的凹部与阀柱筒部51的内壁连接。再循环油路571在阀柱5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再循环油路572形成为,相对于再循环油路571在与阀柱盖部52相反侧,将形成于阀柱筒部51的外壁的环状的凹部与阀柱筒部51的内壁连接。再循环油路572在阀柱5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控制油路55以及第2控制油路56在再循环油路571与再循环油路572之间一体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放口46形成于供给口43与第1控制口44之间。排放口46以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再循环油路571位于阀柱50的径向外侧的方式形成于套筒40。更详细来说,排放口46以不论是阀柱50位于与卡止部71抵接的位置时(参照图5)还是阀柱50位于与套筒底部452抵接的位置时,至少一部分都相对于再循环油路571位于阀柱50的径向外侧的方式形成于套筒40。再循环油路571与排放口46在套筒40的内侧相互连接。
相对于凸轮轴3的排放口46在套筒40的径向外侧形成有套筒外油路103。此外,在叶片转子30的凸台31形成有沿着板厚方向贯穿凸台31的套筒外油路33。排放口46与套筒外油路103与套筒外油路33连通。因此,排放口46经由套筒外油路103以及套筒外油路33,与相对于凸台31位于与凸轮轴3相反侧、即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连通。
此外,套筒40还具有排放口49。排放口49以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再循环油路572位于阀柱50的径向外侧的方式形成于套筒40。更详细来说,排放口49以不论是阀柱50位于与卡止部71抵接的位置时还是阀柱50位于与套筒底部452抵接的位置时,至少一部分都相对于再循环油路572位于阀柱50的径向外侧的方式形成于套筒40。再循环油路572与排放口49在套筒40的内侧相互连接。
排放口49与相对于油路切换阀11位于与凸轮轴3相反侧、即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向阀60具有再循环单向阀621、622代替再循环单向阀62。
再循环单向阀621、622为与再循环单向阀62相同的构成,因此省略说明。
单向阀60以供给单向阀61与供给油路54对应、再循环单向阀621与再循环油路571对应、再循环单向阀622与再循环油路572对应的方式设置于蓄压空间500。
当工作油从再循环油路571、572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时,再循环单向阀621、622分别朝径向内侧变形,在阀柱50的内壁与再循环单向阀621、622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工作油能够经由再循环油路571、572流入蓄压空间500。另一方面,当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再循环油路571、572侧时,再循环单向阀621、622朝径向外侧变形,贴附于阀柱50的内壁而堵塞再循环油路571、572。由此,限制工作油经由再循环油路571、572从蓄压空间500朝阀柱50的外部流出。这样,再循环单向阀621、622允许工作油从再循环油路571、572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流动,并限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再循环油路571、572侧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阀柱50位于与卡止部71抵接的位置时(参照图5),工作油经由第1控制油路55、第2控制油路56、第2控制口45朝提前角室202供给,滞后角室201的工作油经由第1控制口44朝再循环油路571的径向外侧的凹部流动。流入该凹部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再循环油路571以及再循环单向阀621返回到蓄压空间500。此外,流入该凹部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排放口46、套筒外油路103、套筒外油路33朝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排出。
此外,当阀柱50位于与套筒底部452抵接的位置时,工作油经由第1控制油路55、第2控制油路56、第1控制口44朝滞后角室201供给,提前角室202的工作油经由第2控制口45朝再循环油路572的径向外侧的凹部流动。流入该凹部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再循环油路572以及再循环单向阀622返回到蓄压空间500。此外,流入该凹部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排放口49朝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排出。
第2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的点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再循环油路571与排放口46在套筒40的内侧相互连接。此外,再循环油路572与排放口49在套筒40的内侧相互连接。因此,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在套筒40形成与排放口46、49不同的口且是用于将工作油从各油压室返回到蓄压空间的再循环口。由此,能够减小套筒40的轴向的尺寸,能够使油路切换阀11小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放口46、49形成为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再循环油路571、572位于阀柱50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减小套筒40以及阀柱50的轴向的尺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放口49经由套筒40与阀柱50之间与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连通。因此,无需为了使排放口49与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连通而在套筒40外的其他部件另外形成油路。由此,能够简化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再循环油路在套筒40的轴向上形成两个(571、572)。第1控制油路55以及第2控制油路56在两个再循环油路(571、572)之间一体地形成。因此,即便设置两个再循环油路(571、572),也能够减小阀柱50的轴向的尺寸。此外,能够缩短蓄压空间500与第1控制口44或者第2控制口45的路径长度。
此外,排放口46经由形成于凸轮轴3的套筒外油路103以及形成于叶片转子30的套筒外油路33与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连通。因此,无需在套筒40内形成将排放口46与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连通的油路,能够使套筒40、油路切换阀11小型。
(第3实施方式)
在图6中示出本公开的第3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3实施方式的单向阀60的构成等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7所示,单向阀60具有主体64、供给单向阀65、再循环单向阀66、孔部67。
主体64例如由金属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主体64的壁厚被设定为比较小。
供给单向阀65通过形成将主体64的外壁与内壁连接的孔而形成。供给单向阀65具有阀部651、支承部652。阀部651形成为大致圆形。支承部652形成为连接主体64与阀部651并支承阀部651。供给单向阀65形成为能够沿着径向弹性变形。
再循环单向阀66通过形成将主体64的外壁与内壁连接的孔而形成。再循环单向阀66具有阀部661、支承部662。阀部661形成为大致圆形。支承部662形成为连接主体64与阀部661并支承阀部661。再循环单向阀66形成为能够沿着径向弹性变形。
供给单向阀65、再循环单向阀66是所谓簧片阀。
孔部67在供给单向阀65与再循环单向阀66之间以将主体64的外壁与内壁连接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形。
单向阀60以供给单向阀65与供给油路54对应、再循环单向阀66与再循环油路57对应、孔部67与第1控制油路55对应的方式设置于蓄压空间500(参照图6)。另外,单向阀60相对于第2控制油路56设置于阀柱盖部52侧。
当工作油从供给油路54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时,供给单向阀65的外周面被工作油推压,由此阀部651朝径向内侧移动,特别是支承部652变形而开阀,在阀柱50的内壁与供给单向阀65的阀部651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工作油能够经由供给油路54流入蓄压空间500。另一方面,当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供给油路54侧时,供给单向阀65的内周面被工作油推压,由此阀部651朝径向外侧移动,特别是支承部652变形而闭阀,贴附于阀柱50的内壁而堵塞供给油路54。由此,限制工作油经由供给油路54从蓄压空间500朝阀柱50的外部流出。这样,供给单向阀65允许工作油从供给油路54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流动,限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供给油路54侧流动。
当工作油从再循环油路57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时,再循环单向阀66的外周面被工作油推压,由此阀部661朝径向内侧移动,特别是支承部662变形而开阀,在阀柱50的内壁与再循环单向阀66的阀部661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工作油能够经由再循环油路57流入蓄压空间500。另一方面,当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再循环油路57侧时,再循环单向阀66的内周面被工作油推压,由此阀部661朝径向外侧移动,特别是支承部662变形而闭阀,贴附于阀柱50的内壁而堵塞再循环油路57。由此,能够限制工作油经由再循环油路57从蓄压空间500朝阀柱50的外部流出。这样,再循环单向阀66允许工作油从再循环油路57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流动,并限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再循环油路57侧流动。
第3实施方式的除了上述点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4实施方式)
在图8中示出本公开的第4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一部分。第4实施方式的套筒40、阀柱50、单向阀60的构成等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口43形成于第1控制口44与第2控制口45之间。
阀柱50具有密封部件58代替阀柱盖部52。密封部件58形成为大致圆筒状,设置于阀柱筒部51的内侧。在密封部件58的外壁与阀柱筒部51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蓄压空间50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控制油路55、第2控制油路56、供给油路54在再循环油路571与再循环油路572之间一体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40在套筒筒部451与阀柱筒部51之间,相对于再循环油路571在阀柱50的径向外侧形成排放口46。排放口46经由容积可变空间401、呼吸孔402与作为凸轮轴3的外部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即大气连通。再循环油路571与排放口46在套筒40的内侧相互连接。
此外,套筒40在套筒筒部451与阀柱筒部51之间,相对于再循环油路572在阀柱50的径向外侧形成排放口49。排放口49与相对于油路切换阀11位于与凸轮轴3相反侧、即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连通。再循环油路572与排放口49在套筒40的内侧相互连接。
单向阀60具有供给单向阀61、再循环单向阀621、622。
供给单向阀61、再循环单向阀621、622分别分体地形成。供给单向阀61、再循环单向阀621、622的构成与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供给单向阀61在套筒40与阀柱50之间设置于与供给口43对应的位置。再循环单向阀621在阀柱筒部51与密封部件58之间设置于与再循环油路571对应的位置。再循环单向阀622在阀柱筒部51与密封部件58之间设置于与再循环油路572对应的位置。
当工作油从供给口43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时,供给单向阀61朝径向内侧变形,在套筒40的内壁与供给单向阀61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工作油能够经由供给口43、供给油路54流入蓄压空间500。另一方面,当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供给口43侧时,供给单向阀61朝径向外侧变形,贴附于套筒40的内壁而堵塞供给口43。由此,限制工作油经由供给油路54、供给口43从蓄压空间500朝套筒40的外部流出。这样,供给单向阀61允许工作油从供给口43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流动,并限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供给口43侧流动。
当工作油从再循环油路571、572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时,再循环单向阀621、622分别朝径向内侧变形,在阀柱50的内壁与再循环单向阀621、622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工作油能够经由再循环油路571、572流入蓄压空间500。另一方面,当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再循环油路571、572侧时,再循环单向阀621、622朝径向外侧变形,贴附于阀柱50的内壁而堵塞再循环油路571、572。由此,限制工作油经由再循环油路571、572从蓄压空间500朝阀柱50的外部流出。这样,再循环单向阀621、622允许工作油从再循环油路571、572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流动,限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再循环油路571、572侧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阀柱50位于与卡止部71抵接的位置时(参照图8),工作油经由第2控制口45朝提前角室202供给,滞后角室201的工作油经由第1控制口44朝排放口46流动。流入排放口46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再循环油路571以及再循环单向阀621返回到蓄压空间500。此外,流入排放口46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容积可变空间401、呼吸孔402朝凸轮轴3的外部即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即大气排出。
此外,当阀柱50位于与套筒底部452抵接的位置时,工作油经由第1控制口44朝滞后角室201供给,提前角室202的工作油经由第2控制口45朝排放口49流动。流入排放口49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再循环油路572以及再循环单向阀622返回到蓄压空间500。此外,流入排放口49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朝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排出。
第4实施方式的除了上述点以外的构成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能够起到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5实施方式)
在图9中示出本公开的第5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5实施方式的套筒40、阀柱50、单向阀60的构成等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套筒40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具有套筒筒部451、套筒底部452、螺纹部453。
供给口43形成为将套筒筒部451的外壁与内壁连接。供给口43经由阀柱50的外壁与轴孔部100的内壁之间的筒状的间隙与供给孔部101连通。
第1控制口44相对于供给口43在卡止部47侧以将套筒筒部451的外壁与内壁连接的方式形成。
第2控制口45相对于第1控制口44在卡止部47侧以将套筒筒部451的外壁与内壁连接的方式形成。
排放口46在第1控制口44与第2控制口45之间以将套筒筒部451的外壁与内壁连接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供给口43与第1控制口44之间以将套筒筒部451的外壁与内壁连接的方式形成有销控制口410。此外,在叶片转子30形成有将销控制口410与收纳孔部321连接的销控制油路305。此外,在壳体22的叶片32侧形成有能够供锁定销81嵌入的嵌入凹部26。弹簧82将锁定销81朝壳体22侧施力。朝销控制口410、销控制油路305流入的工作油的压力朝锁定销81克服弹簧82的作用力而从嵌入凹部26拔出的方向作用。当锁定销81嵌入到嵌入凹部26中时,限制叶片转子30相对于外壳20的相对旋转,当锁定销81未嵌入到嵌入凹部26中时,允许叶片转子30相对于外壳20的相对旋转。
在叶片转子30的凸台31形成有套筒外油路33。套筒外油路33形成为将排放口49与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连通。
阀柱50具有密封部件59代替阀柱盖部52。密封部件59设置于阀柱筒部51的内侧。在密封部件59的内壁与阀柱筒部51的内壁之间形成有沿着阀柱50的轴向延伸的蓄压空间500。
供给油路54、第1控制油路55、再循环油路57、第2控制油路56、形成为依次从阀柱50中的一方的端部侧朝向另一方的端部侧隔开规定的间隔排列。供给油路54、第1控制油路55、再循环油路57、第2控制油路56将蓄压空间500与阀柱50的外部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阀柱50位于与卡止部71抵接的位置时(参照图9),供给口43与供给油路54不连接。当阀柱50朝凸轮轴3侧移动规定量时,供给口43与供给油路54连接,第1控制油路55与第1控制口44连接,第2控制口45与再循环油路57连接。此外,此时,第1控制油路55与销控制口410连接。
当阀柱50位于与套筒底部412抵接的位置时,供给口43与供给油路54连接,第2控制油路56与第2控制口45连接,第1控制口44与再循环油路57连接。此外,此时,第1控制油路55与销控制口410连接。
排放口46以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再循环油路57位于阀柱50的径向外侧的方式形成于套筒40。更详细来说,排放口46以不论是阀柱50位于与卡止部71抵接的位置时(参照图9)还是阀柱50位于与套筒底部452抵接的位置时,至少一部分都相对于再循环油路57位于阀柱50的径向外侧的方式形成于套筒40。
单向阀60具有供给单向阀68、再循环单向阀69。
供给单向阀68、再循环单向阀69分别分体地形成。供给单向阀68、再循环单向阀69例如通过折弯金属的薄板而形成。
供给单向阀68设置于蓄压空间500的与供给油路54对应的位置。供给单向阀68由形成于密封部件59的内壁的供给侧支承部591支承。供给单向阀68能够沿着阀柱50的径向弹性变形。
再循环单向阀69设置于蓄压空间500的与再循环油路57对应的位置。再循环单向阀69由形成于密封部件59的内壁的再循环侧支承部592支承。再循环单向阀69能够沿着阀柱50的径向弹性变形。
当工作油从供给油路54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时,供给单向阀68朝阀柱50的径向内侧变形,在阀柱50的内壁与供给单向阀68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工作油能够经由供给油路54流入蓄压空间500。另一方面,当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供给油路54侧时,供给单向阀68朝阀柱50的径向外侧变形,贴附于阀柱50的内壁而堵塞供给油路54。由此,限制工作油经由供给油路54从蓄压空间500朝阀柱50的外部流出。这样,供给单向阀68允许工作油从供给油路54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流动,限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供给油路54侧流动。
当工作油从再循环油路57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时,再循环单向阀69朝阀柱50的径向内侧变形,在阀柱50的内壁与再循环单向阀69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工作油能够经由再循环油路57流入蓄压空间500。另一方面,当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再循环油路57侧时,再循环单向阀69朝阀柱50的径向外侧变形,贴附于阀柱50的内壁而堵塞再循环油路57。由此,限制工作油经由再循环油路57从蓄压空间500朝阀柱50的外部流出。这样,再循环单向阀69允许工作油从再循环油路57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流动,并限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再循环油路57侧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阀柱50从与卡止部71抵接的位置(参照图9)朝凸轮轴3侧移动规定量时,工作油经由供给口43、供给油路54、供给单向阀68流入蓄压空间500,工作油经由第1控制油路55流入销控制口410、销控制油路305,允许叶片转子30相对于外壳20的相对旋转。此外,此时,蓄压空间500的工作油经由第1控制油路55、第1控制口44供给至滞后角室201,提前角室202的工作油经由第2控制口45朝再循环油路57的径向外侧的凹部流动。流入该凹部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再循环油路57以及再循环单向阀69返回到蓄压空间500。此外,流入该凹部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排放口46、套筒外油路33朝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排出。
此外,当阀柱50位于与套筒底部452抵接的位置时,工作油经由第1控制油路55流入销控制口410、销控制油路305,允许叶片转子30相对于外壳20的相对旋转。此外,此时,工作油经由第2控制油路56、第2控制口45朝提前角室202供给,滞后角室201的工作油经由第1控制口44朝再循环油路57的径向外侧的凹部流动。流入该凹部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再循环油路57以及再循环单向阀69返回到蓄压空间500。此外,流入该凹部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排放口46、套筒外油路33朝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排出。
第5实施方式的除了上述点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6实施方式)
在图10中示出本公开的第6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一部分。第6实施方式的套筒40、阀柱50、单向阀60的构成等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10所示,套筒40形成为三层筒状。套筒40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套筒筒部451具有套筒底部452、螺纹部453。
供给口43形成为将套筒筒部451的外壁与内壁连接。在供给口43连接有油泵8。
第1控制口44相对于供给口43在卡止部47侧以将套筒筒部451的外壁与内壁连接的方式形成。
第2控制口45相对于第1控制口44在卡止部47侧以将套筒筒部451的外壁与内壁连接的方式形成。
在套筒底部452的中央形成有排放口454。也就是说,排放口454在套筒40的轴上形成于套筒4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排放口454形成为将容积可变空间401与凸轮轴3的外部、即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套筒筒部451的壁厚内形成有中间油路455。中间油路455形成为沿着套筒40的轴向延伸并与容积可变空间401连通。第1控制口44以及第2控制口45与中间油路455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柱盖部52与阀柱筒部51一体地形成。阀柱底部53与阀柱筒部51分体形成,被压入阀柱筒部51的与阀柱盖部52相反侧。
再循环油路57在阀柱筒部51的阀柱盖部52附近以将阀柱筒部51的外壁与内壁连接的方式形成。再循环油路57形成为沿着阀柱50的径向延伸。再循环油路57经由容积可变空间401与排放口454连接。即,再循环油路57与排放口454在套筒40的内侧的容积可变空间401中相互连接。
供给油路54相对于再循环油路57在阀柱底部53侧以将阀柱筒部51的外壁与内壁连接的方式形成。
第1控制油路55与第2控制油路56相对于供给油路54在阀柱底部53侧以将阀柱筒部51的外壁与内壁连接的方式一体地形成。
单向阀60具有供给单向阀61、再循环单向阀62。
供给单向阀61以与供给油路54对应的方式设置于蓄压空间500。再循环单向阀62以与再循环油路57对应的方式设置于蓄压空间500。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阀柱50位于与卡止部71抵接的位置时(参照图10),工作油经由第2控制口45朝提前角室202供给,滞后角室201的工作油经由第1控制口44朝中间油路455流动。流入中间油路455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容积可变空间401、再循环油路57以及再循环单向阀62返回到蓄压空间500。此外,流入中间油路455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容积可变空间401、排放口454朝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排出。
此外,当阀柱50位于与套筒底部452抵接的位置时,工作油经由第1控制口44朝滞后角室201供给,提前角室202的工作油经由第2控制口45朝中间油路455流动。流入中间油路455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再循环油路57以及再循环单向阀62返回到蓄压空间500。此外,流入中间油路455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容积可变空间401、排放口454朝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排出。
第6实施方式的除了上述点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能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放口454在套筒40的轴上形成于套筒4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再循环油路57形成为沿着阀柱50的径向延伸。因此,能够形成为将来自各油压室的工作油朝凸轮轴3侧排出的构成。
(第7实施方式)
在图11中示出本公开的第7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一部分。第6实施方式的阀柱50、单向阀60的构成等与第6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再循环油路57形成于阀柱盖部52的中央。也就是说,再循环油路57在阀柱50的轴上形成于阀柱5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
单向阀60具有再循环单向阀73代替再循环单向阀62。再循环单向阀73例如由金属等形成为球状,设置于蓄压空间500的与再循环油路57对应的位置。
在蓄压空间500的阀柱盖部52侧的端部设置有收纳部74。收纳部74形成为有底筒状,以在内侧收纳再循环单向阀73的方式与阀柱筒部51嵌合。在收纳部74形成有贯穿底部的中央的孔部741。由此,收纳部74的内侧与外侧经由孔部741连通。
再循环单向阀73能够在收纳部74的内侧移动。
当工作油从再循环油路57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时,再循环单向阀73,朝收纳部74的底部侧移动而从再循环油路57以及阀柱盖部52离开。由此,工作油能够经由再循环油路57流入蓄压空间500,并经由孔部741相对于收纳部74朝供给单向阀61侧移动。另一方面,当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再循环油路57侧时,再循环单向阀73与阀柱盖部52抵接而堵塞再循环油路57。由此,限制工作油经由再循环油路57从蓄压空间500朝阀柱50的外部流出。这样,再循环单向阀73允许工作油从再循环油路57侧朝向蓄压空间500侧流动,并限制工作油从蓄压空间500侧朝向再循环油路57侧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阀柱50位于与卡止部71抵接的位置时(参照图11),工作油经由第2控制口45朝提前角室202供给,滞后角室201的工作油经由第1控制口44朝中间油路455流动。流入中间油路455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容积可变空间401、再循环油路57以及再循环单向阀73返回到蓄压空间500。此外,流入中间油路455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容积可变空间401、排放口454朝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排出。
此外,当阀柱50位于与套筒底部452抵接的位置时,工作油经由第1控制口44朝滞后角室201供给,提前角室202的工作油经由第2控制口45朝中间油路455流动。流入中间油路455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再循环油路57以及再循环单向阀73返回到蓄压空间500。此外,流入中间油路455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容积可变空间401、排放口454朝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外部排出。
第7实施方式的除了上述点以外的构成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能够起到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放口454在套筒40的轴上形成于套筒4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再循环油路57在阀柱50的轴上形成于阀柱50的凸轮轴3侧的端部。因此,与第6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形成为将来自各油压室的工作油朝凸轮轴3侧排出的构成。
(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构成油路切换阀11的套筒40以及阀柱50配置于叶片转子30的中央部的例子。与此相对,在本公开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油路切换阀11也可以配置于叶片转子30的中央部以外的部位、例如外壳20的外部。
此外,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等中,示出了不论阀柱50相对于套筒40的位置如何,排放口的至少一部分都相对于再循环油路位于阀柱50的径向外侧的例子。与此相对,在本公开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排放口只要能够与套筒40的内侧再循环油路连通,便也可以不形成为相对于再循环油路位于阀柱50的径向外侧。
此外,在本公开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链条6,例如通过带等的传递部件将外壳20与曲轴2连结。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曲轴2设为“第1轴”,将凸轮轴3设为“第2轴”的例子。与此相对,在本公开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曲轴2设为“第2轴”,将凸轮轴3设为“第1轴”。即,也可以将叶片转子30固定于曲轴2的端部,外壳20与凸轮轴3连动地旋转。
本公开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也可以对发动机1的排气门5的气门正时进行调整。
这样,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
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以及构造。本公开也包含各种变形例以及等同的范围内的变形。此外,各种组合和方式、甚至是仅包含其中一个要素、其以上或以下的其他组合和方式也落入本公开的范畴和思想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设置于从内燃机(1)的驱动轴(2)到从动轴(3)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路径,对由上述从动轴开闭驱动的气门(4、5)的气门正时进行调整,
当将上述驱动轴和上述从动轴中的一方设为第1轴,将上述驱动轴和上述从动轴中的另一方设为第2轴时,
上述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具备:
外壳(20),与上述第1轴连动地旋转,与上述第2轴的端部嵌合,由上述第2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叶片转子(30),固定于上述第2轴的端部,具有将上述外壳的内部空间(200)分隔成周向的一侧的第1油压室(201)与周向的另一侧的第2油压室(202)的叶片(32),上述叶片转子根据从工作油供给源(8)向上述第1油压室以及上述第2油压室供给的工作油的压力而相对于上述外壳相对旋转;
筒状的套筒(40),具有与上述工作油供给源连通的供给口(43)、与上述第1油压室连通的第1控制口(44)、与上述第2油压室连通的第2控制口(45)、以及与上述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外部连通的排放口(46、49、454);
筒状的阀柱(50),以能够沿着轴向往复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套筒的内侧,具有:形成于内侧的蓄压空间(500);供给油路(54),形成为将上述蓄压空间与上述供给口连接;第1控制油路(55),形成为能够将上述蓄压空间与上述第1控制口连接;第2控制油路(56),形成为能够将上述蓄压空间与上述第2控制口连接;以及再循环油路(57、571、572),形成为能够将上述第1控制口或者上述第2控制口与上述蓄压空间连接;以及
再循环单向阀(62、621、622、66、69、73),设置于上述阀柱的内侧,允许工作油从上述再循环油路侧朝向上述蓄压空间侧流动,并限制工作油从上述蓄压空间侧朝向上述再循环油路侧流动,
上述再循环油路与上述排放口在上述套筒的内侧相互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上述排放口(46、49)形成为至少一部分相对于上述再循环油路位于上述阀柱的径向外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上述排放口经由上述套筒与上述阀柱之间与上述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外部连通。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上述再循环油路在上述套筒的轴向上形成在上述第1控制油路与上述第2控制油路之间。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上述再循环油路在上述套筒的轴向上形成有两个(571、572),
上述第1控制油路以及上述第2控制油路在两个上述再循环油路之间一体地形成。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上述排放口经由形成在上述套筒的壁厚内的油路即套筒内油路(48)而与上述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外部连通。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上述排放口经由形成于上述第2轴或者上述叶片转子的油路即套筒外油路(33,103)而与上述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外部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上述排放口(454)在上述套筒的轴上形成在上述套筒的上述第2轴侧的端部,
上述再循环油路形成为沿着上述阀柱的径向延伸。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上述排放口(454)在上述套筒的轴上形成在上述套筒的上述第2轴侧的端部,
上述再循环油路在上述阀柱的轴上形成在上述阀柱的上述第2轴侧的端部。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上述再循环单向阀(62、621、622、66、69)形成为能够沿着上述阀柱的径向弹性变形。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上述套筒配置于上述叶片转子的中央部。
CN201880007235.XA 2017-01-19 2018-01-18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Active CN1101920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7514A JP6683142B2 (ja) 2017-01-19 2017-01-19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2017-007514 2017-01-19
PCT/JP2018/001362 WO2018135573A1 (ja) 2017-01-19 2018-01-18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2008A true CN110192008A (zh) 2019-08-30
CN110192008B CN110192008B (zh) 2022-03-04

Family

ID=62908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7235.XA Active CN110192008B (zh) 2017-01-19 2018-01-18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14204B2 (zh)
JP (1) JP6683142B2 (zh)
CN (1) CN110192008B (zh)
DE (1) DE112018000444T5 (zh)
WO (1) WO201813557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2009A (zh) * 2017-01-19 2019-08-30 株式会社电装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9093B (zh) 2017-01-19 2021-04-23 株式会社电装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JP6690633B2 (ja) 2017-01-19 2020-04-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およびチェック弁
JP6790925B2 (ja) 2017-03-07 2020-11-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作動油制御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6780573B2 (ja) 2017-04-21 2020-11-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7040769B2 (ja) 2018-08-08 2022-03-23 株式会社Soken 流体制御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WO2020152965A1 (ja) * 2019-01-21 2020-07-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制御弁及び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システム
JP7196712B2 (ja) 2019-03-25 2022-12-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作動油制御弁および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7074102B2 (ja) 2019-03-25 2022-05-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作動油制御弁および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2020159196A (ja) 2019-03-25 2020-10-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作動油制御弁および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7124775B2 (ja) 2019-03-25 2022-08-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作動油制御弁および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7021658B2 (ja) 2019-03-25 2022-02-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7115382B2 (ja) 2019-03-25 2022-08-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作動油制御弁および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US11174762B1 (en) 2020-08-14 2021-11-16 Borgwarner, Inc. VCT valve with reed check
JP2024065127A (ja) * 2021-03-12 2024-05-15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油圧制御弁および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US11560813B2 (en) * 2021-03-18 2023-01-2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Recirculating hydraulic fluid control valv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2891A (en) * 1974-06-19 1975-05-13 Abex Corp Check valve
EP1291563A2 (de) * 2001-09-05 2003-03-12 Hydraulik-Ring Gmbh Rückschlagventil sowie Ventil mit einem solchen Rückschlagventil
US20090133652A1 (en) * 2007-11-28 2009-05-28 Denso Corporation Valve timing control apparatus
DE102011000591A1 (de) * 2011-02-09 2012-08-09 Hydraulik-Ring Gmbh Zentralventil
CN103670565A (zh) * 2012-09-10 2014-03-26 株式会社电装 滑阀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92684B2 (ja) * 2007-11-28 2010-06-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DE102010061337B4 (de) * 2010-12-20 2015-07-09 Hilite Germany Gmbh Hydraulikventil für einen Schwenkmotorversteller
JP5464199B2 (ja) * 2011-11-24 2014-04-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6323400B2 (ja) 2015-06-23 2018-05-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炭素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製の振動減衰部材
WO2018135584A1 (ja) 2017-01-19 2018-07-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およびチェック弁
CN110199093B (zh) 2017-01-19 2021-04-23 株式会社电装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JP6790925B2 (ja) 2017-03-07 2020-11-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作動油制御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6645448B2 (ja) 2017-01-19 2020-02-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6780573B2 (ja) 2017-04-21 2020-11-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2891A (en) * 1974-06-19 1975-05-13 Abex Corp Check valve
EP1291563A2 (de) * 2001-09-05 2003-03-12 Hydraulik-Ring Gmbh Rückschlagventil sowie Ventil mit einem solchen Rückschlagventil
US20090133652A1 (en) * 2007-11-28 2009-05-28 Denso Corporation Valve timing control apparatus
DE102011000591A1 (de) * 2011-02-09 2012-08-09 Hydraulik-Ring Gmbh Zentralventil
CN103670565A (zh) * 2012-09-10 2014-03-26 株式会社电装 滑阀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2009A (zh) * 2017-01-19 2019-08-30 株式会社电装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14204B2 (en) 2021-02-09
JP2018115617A (ja) 2018-07-26
JP6683142B2 (ja) 2020-04-15
US20190323388A1 (en) 2019-10-24
CN110192008B (zh) 2022-03-04
WO2018135573A1 (ja) 2018-07-26
DE112018000444T5 (de) 2019-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2008A (zh)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CN110291275A (zh) 工作油控制阀以及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CN110199093A (zh)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CN110192009A (zh)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CN104912610B (zh) 用于凸轮轴的回转马达调整器的液压阀
CN104395563B (zh) 气门桥
CN110192010A (zh)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CN107035453A (zh) 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
CN110192011A (zh)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以及单向阀
CN102889103A (zh) 用于内燃机的刚性控制即连控轨道阀***
CN100458123C (zh) 用于内燃机的气门特性改变设备
CN108049930A (zh) 用于可变凸轮正时***的双瓣阀
CN102859129B (zh) 用于凸轮轴移调***的蓄压器***
CN103270256A (zh) 防转动滚子式气门挺杆
CN102498268A (zh) 用于可变地调整内燃机换气阀配气正时的装置
JP2006070831A (ja) エンジンのデコンプ装置
US7980217B2 (en) Valve train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5579675B (zh) 内燃机的可变气门装置
JPS62253913A (ja) 自動車用エンジンにおけるバルブ停止装置
KR20180101402A (ko) 가변 압축비 커넥팅 로드
US7845326B2 (en) Variable valve lift apparatus
JP6299741B2 (ja) 可変長コンロッド及び可変圧縮比内燃機関
CN101545387A (zh) 用于内燃机的可变阀操作***
RU2000117611A (ru) Насос высокого давления с двухпозиционным клапаном для подачи топлива в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US6880507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switchable cam follow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