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88414B - 减震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减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88414B
CN110088414B CN201780060672.3A CN201780060672A CN110088414B CN 110088414 B CN110088414 B CN 110088414B CN 201780060672 A CN201780060672 A CN 201780060672A CN 110088414 B CN110088414 B CN 1100884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transmission member
left column
right column
fix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067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88414A (zh
Inventor
须田贵义
桥本纯二
三岛启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dochuan Wood Industry Co.,Ltd.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dochuan Wood Industry Co ltd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dochuan Wood Industry Co ltd,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Edochuan Wood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88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84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884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84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1Bearing,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constru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build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1Bearing,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constru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buildings
    • E04H9/0237Structural braces with damp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23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fluid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减震装置具备:上部传递部件及下部传递部件,其位于左柱及右柱之间;左右的上部固定部件,其将上部传递部件固定于左柱及右柱的上侧;左右的下部固定部件,其将下部传递部件固定于左柱及右柱的下侧;阻尼器,其设于上部传递部件与下部传递部件之间,对上部传递部件及下部传递部件之间的振动引起的相对位移进行衰减。上部固定部件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设有两个,下部固定部件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设有两个。

Description

减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构造物振动的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用于住宅的减震装置在设于构造物上梁的上部传递部件与设于构造物下梁的下部传递部件之间配置有阻尼器。该情况下,如果在构造物振动时产生上部传递部件与下部传递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则阻尼器由于该相对位移而进行伸缩动作。由此,减震装置吸收构造物的振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336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182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而专利文献1的减震装置中,经由固定于构造物上梁的上部安装部件及固定于构造物下梁的下部安装部件,将上部传递部件及下部传递部件分别配置于柱间。该情况下,构造物的振动经由安装于上梁及下梁的各安装部件输入阻尼器,因而,能够高效地抑制构造物的振动。
但是,在将专利文献1的减震装置用于新建住宅的情况下,需要将上部传递部件及下部传递部件加工成上梁与下梁之间的高度尺寸,因而,存在无法以短时间进行设置作业之类的问题。另外,在将专利文献1的减震装置用于改建住宅的情况下,需要破坏天花板和地板,因而,也存在导致设置作业繁杂且设置成本增加之类的问题。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减震装置中,经由横架于构造物的柱之间的上部安装部件及下部安装部件,将上部传递部件及下部传递部件分别配置于柱间。该情况下,上部安装部件及下部安装部件分别由横架于左、右柱间的单一部件构成,因而,成为构造物振动时在左右方向上高刚度的部件,与柱的抵接部的应力过高、或反而发生高拉拔力的作用,有可能影响到抵接部的寿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升施工性且延长寿命的减震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适用于在上梁与下梁之间设有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左柱和右柱的构造物,吸收所述构造物的振动,其中,具备:上部传递部件,其设于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之间,通过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输入有所述上梁的水平方向的振动;下部传递部件,其位于比所述上部传递部件靠下侧的位置且设于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之间,通过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输入有所述下梁的水平方向的振动;左、右的上部固定部件,其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分别固定于所述左柱和所述右柱,将所述上部传递部件固定于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的上侧;左、右的下部固定部件,其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分别固定于所述左柱和所述右柱,将所述下部传递部件固定于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的下侧;阻尼器,其设于所述上部传递部件与所述下部传递部件之间,对所述上部传递部件及所述下部传递部件之间的振动引起的相对位移进行衰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施工性提升而且高寿命的减震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前侧表示图1中的减震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从图2中的箭头III-III方向观察固定部件得到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4是从后侧表示图1中的减震装置的后视图;
图5是从图4中的箭头V-V方向观察减震装置得到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从图6中的箭头VII-VII方向观察缓冲件得到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从后侧表示图8中的减震装置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前侧表示图10中的减震装置的主视图;
图12是从后侧表示图10中的减震装置的后视图;
图13是从图11中的箭头XIII-XIII方向观察固定部件得到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从前侧表示图14中的减震装置的主视图;
图16是从后侧表示图14中的减震装置的后视图;
图17是从图15中的箭头XVII-XVII方向观察固定部件得到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从前侧表示图18中的减震装置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中的XXI部的放大图;
图22是以单体表示上部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这里,图1至图5表示第一实施方式。在图1中,减震装置11适用于构成构造物的上梁1A、下梁1B、左柱2A、右柱2B。这里,作为安装有减震装置11的构造物,例如是新建或既建的木制建筑物、轻钢结构住宅等。上梁1A以支承构造物的天花板(未图示)的方式横架,下梁1B固定于构造物的基础部。另外,在上梁1A与下梁1B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竖立有左柱2A和右柱2B。
减震装置11设置在由上梁1A、下梁1B、左柱2A、右柱2B形成的空间内的位置。该减震装置11具有上部传递部件12、下部传递部件13、上部固定部件14、下部固定部件15、间隙16、阻尼器17等。例如当由于地震而水平方向(左、右方向)的振动输入构造物时,减震装置11使用阻尼器17吸收构造物的振动。
上部传递部件12设置在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的位置,使用结构用夹板等形成为梯形状。在该上部传递部件12,通过左柱2A及右柱2B输入有上梁1A的水平方向(左、右方向)的振动。该情况下,上部传递部件12设为向下方离开上梁1A规定尺寸,以使上梁1A的振动得到充分传递。上部传递部件12具备固定有后述上部固定部件14的宽幅部12A、和支承后述阻尼器17的窄幅部12B。
这里,宽幅部12A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与左柱2A之间设有后述间隙16,且经由左侧的上部固定部件14连接。另外,在宽幅部12A的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与右柱2B之间,设有后述间隙16,且经由右侧的上部固定部件14连接。
下部传递部件13设置在比上部传递部件12靠下侧且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的位置,使用结构用夹板等形成为梯形状。在该下部传递部件13,通过左柱2A及右柱2B输入有下梁1B的水平方向的振动。该情况下,下部传递部件13设为向上方离开下梁1B规定尺寸,以使下梁1B的振动得到充分传递。下部传递部件13具备固定有后述下部固定部件15的宽幅部13A、和支承后述阻尼器17的窄幅部13B。
这里,宽幅部13A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与左柱2A之间设有后述间隙16,且经由左侧的下部固定部件15连接。另外,在宽幅部13A的左、右方向的另一端与右柱2B之间,设有后述间隙16,且经由右侧的下部固定部件15连接。
上部固定部件14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上侧的位置设有两个。上部固定部件14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为弯曲L字状的连结件。上部固定部件14具备:与左柱2A或右柱2B固定的作为柱连结部的纵部14A;与上部传递部件12固定的作为传递部件连结部的横部14B;将纵部14A和横部14B连接的弯曲部14C。该上部固定部件14将上部传递部件12的宽幅部12A固定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上侧。另外,上部固定部件14被设计为:随着构造物振动时左柱2A及右柱2B的位移,弯曲部14C挠曲而弹性变形,以不阻碍左柱2A及右柱2B的位移。
下部固定部件15位于比上部固定部件14靠下侧,且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下侧的位置设有两个。下部固定部件15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为弯曲L字状的连结件。下部固定部件15与上部固定部件14同样地,具备:与左柱2A或右柱2B固定的作为柱连结部的纵部15A;与上部传递部件12固定的作为传递部件连结部的横部15B;将纵部15A和横部15B连接的弯曲部15C。该下部固定部件15将下部传递部件13的宽幅部13A固定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下侧。另外,下部固定部件15被设计为:随着构造物振动时左柱2A及右柱2B的位移,弯曲部15C挠曲而弹性变形,以不阻碍左柱2A及右柱2B的位移。
间隙16位于左柱2A及右柱2B与上部传递部件12之间、以及左柱2A及右柱2B与下部传递部件13之间,共计设有四个。具体而言,上侧的间隙16分别设于上部固定部件14的纵部14A与上部传递部件12的宽幅部12A的一端之间、及上部固定部件14的纵部14A与上部传递部件12的宽幅部12A的另一端之间。另外,下侧的间隙16分别设于下部固定部件15的纵部15A与下部传递部件13的宽幅部13A的一端之间、及下部固定部件15的纵部15A与下部传递部件13的宽幅部13A的另一端之间。
该情况下,各间隙16出于如下目的设置:构造物振动时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不与左柱2A及右柱2B抵接,不阻碍左柱2A及右柱2B的位移。各间隙16被设定为使左柱2A及右柱2B在水平方向上能够位移的间隙尺寸C。
阻尼器17介设于上部传递部件12的下端与下部传递部件13的上端之间。该阻尼器17具有:填充有工作油的缸17A;在缸17A内滑动的活塞(未图示);与该活塞结合的活塞杆17B。活塞杆17B的端部经由支承部件18A与上部传递部件12的窄幅部12B固定。另外,相反侧的缸17A的端部经由支承部件18B与下部传递部件13的窄幅部13B固定。由此,阻尼器17通过设于活塞的衰减阀使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之间的振动引起的相对位移衰减。
接着,说明将减震装置11安装于构造物的方法。
首先,作为将减震装置11安装于既有的构造物的前阶段,组装减震装置11。具体而言,将上部固定部件14的横部14B固定于上部传递部件12的宽幅部12A,将下部固定部件15的横部15B固定于下部传递部件13的宽幅部13A。然后,使用支承部件18A、18B将阻尼器17安装于上部传递部件12的窄幅部12B与下部传递部件13的窄幅部13B之间。
接着,使用螺栓等紧固部件将一方的上部固定部件14的纵部14A固定于左柱2A的上部侧面,并使用螺栓等紧固部件将另一方的上部固定部件14的纵部14A固定于右柱2B的上部侧面。该情况下,上部固定部件14安装在比天花板(未图示)靠下方的位置,使上部传递部件12向下方离开上梁1A规定尺寸。另外,将上侧的间隙16分别设于左侧的上部固定部件14与上部传递部件12的宽幅部12A的一端之间、以及右侧的上部固定部件14与上部传递部件12的宽幅部12A的另一端之间。
接着,使用螺栓等紧固部件将一方的下部固定部件15的纵部15A固定于左柱2A的下部侧面,并使用螺栓等紧固部件将另一方的下部固定部件15的纵部15A固定于右柱2B的上部侧面。该情况下,下部固定部件15安装在比天花板(未图示)靠下方的位置,使下部传递部件13向上方离开下梁1B规定尺寸。另外,将下侧的间隙16分别设于左侧的下部固定部件15与下部传递部件13的宽幅部13A的一端之间、以及右侧的下部固定部件15与下部传递部件13的宽幅部13A的另一端之间。
最后,以将如上设置的减震装置11覆盖的方式,在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安装壁板(未图示)。由此,将减震装置11安装于构造物的作业结束。
本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11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接着,对其动作进行说明。
安装有减震装置11的构造物上例如因地震等被输入水平方向的振动时,经由上梁1A及下梁1B在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产生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移。在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产生的相对位移经上部固定部件14、下部固定部件15、上部传递部件12、下部传递部件13被输入到阻尼器17。
此时,就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而言,由于设于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的间隙16,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不会直接阻碍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的相对位移。换言之,通过设置间隙16,在构造物振动时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不与左柱2A及右柱2B抵接,因而,容易使左柱2A及右柱2B位移。
另外,就上部固定部件14及下部固定部件15而言,随着左柱2A及右柱2B的位移,弯曲部14C、15C等挠曲而弹性变形,因而,难以阻碍左柱2A及右柱2B的变形。换言之,上部固定部件14及下部固定部件15难以对左柱2A及右柱2B的相对位移构成阻力,容易使左柱2A及右柱2B位移。再换言之,相比于其他部位,弯曲部14C、15C等是低刚度部,具有弹簧性而弹性变形,由而,容易使左柱2A及右柱2B位移。
由此,在上梁1A及下梁1B产生的水平方向的振动经左柱2A、右柱2B、上部固定部件14、下部固定部件15、上部传递部件12、下部传递部件13输入到阻尼器17。阻尼器17通过活塞在缸17A内滑动而产生衰减力,以吸收振动能量。
这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减震装置11构成为设有: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其位于左柱2A及右柱2B之间;左、右的上部固定部件14,其将上部传递部件12固定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上侧;左、右的下部固定部件15,其将下部传递部件13固定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下侧。
该情况下,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设置两个上部固定部件14,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设置两个下部固定部件15。由此,与以往设置一个上部固定部件及下部固定部件相比,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能够挠曲。因此,难以在上部固定部件14、下部固定部件15的左柱2A和右柱2B的安装位置作用有大的应力或拉拔力,因而,即使面对多次大地震,该安装部也难以被破坏,其寿命高。
另外,由于各固定部件14、15分别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设有两个,因而,能够提高将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安装于左柱2A及右柱2B时的安装自由度。因此,能够将各固定部件14、15固定于左柱2A和右柱2B而无需预先测量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的宽度尺寸。由此,能够提升将减震装置11安装于构造物时的施工性。
另外,能够使用上部固定部件14和下部固定部件15将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固定地安装于左柱2A及右柱2B之间而无需将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加工成上梁1A与下梁1B之间的高度尺寸。其结果,能够以短时间进行减震装置11的设置作业,因而,能够提升将减震装置11用于新建住宅时的施工性。
另外,能够将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设于左柱2A及右柱2B之间而不用破坏天花板或地板,因而,能以短时间进行减震装置11的设置作业,并且能够抑制设置成本。其结果,能够提升将减震装置11用于改建住宅时的施工性。
另外,减震装置11的上部固定部件14及下部固定部件15构成为具备随着左柱2A及右柱2B的位移而分别弹性变形的弯曲部14C、15C。由此,在构造物振动时弯曲部14C、15C随着左柱2A及右柱2B的位移挠曲而弹性变形,因而,即使在上部固定部件14及下部固定部件15与左柱2A和右柱2B的安装位置存在过大输入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对柱造成破坏,还能够防止固定上部固定部件14及下部固定部件15的作为紧固部件的螺丝或钉脱出。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记载为弹性变形,但对于大型地震等引起的大输入,也可以使用塑性变形区域。
另外,通过变更上部固定部件14及下部固定部件15的材质、或安装时的紧固部件的个数,能够调节各固定部件14、15的挠曲量(位移量)。作为一例,在由铁系材料形成上部固定部件14及下部固定部件15的情况下,针对50mm振幅,发生2mm左右的弹性变形。
接着,图6及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设于左、右上部固定部件与上部传递部件之间、以及左、右下部固定部件左柱与下部传递部件之间的间隙,设置缓冲件。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减震装置2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11同样地,具有上部传递部件12、下部传递部件13、上部固定部件14、下部固定部件15、间隙16、阻尼器17、缓冲件22等。
缓冲件22位于上侧的间隙16及下侧的间隙16,共计设有四个。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各缓冲件22分别设于上部传递部件12的宽幅部12A与上部固定部件14的纵部14A之间、以及下部传递部件13的宽幅部13A与下部固定部件15的纵部15A之间。
缓冲件22例如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橡胶等树脂材料形成为四边形状。该缓冲件22缓冲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产生的相对位移,将该相对位移朝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传递。即,缓冲件22在构造物振动时使左柱2A和右柱2B能够在水平方向上位移,而不阻碍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的相对位移。
这样,第二实施方式中也是,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缓冲件22位于上侧的间隙16及下侧的间隙16,共计设有四个。由此,缓冲件22能够缓冲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产生的相对位移,并将该相对位移朝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传递。其结果,能够将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的相对位移经缓冲件22调节而传递到阻尼器17。
接着,图8及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左柱与右柱之间设置支撑及横架部件。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减震装置3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11同样地,具有上部传递部件12、下部传递部件13、上部固定部件14、下部固定部件15、间隙16、阻尼器17、支撑32、横架部件33等。
支撑32位于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设于构造物的对角线上。即,支撑3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固定于上梁1A及下梁1B,支撑32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固定于左柱2A及右柱2B。该情况下,支撑32设于比各传递部件12、13靠前、后方向的后面侧(背面侧)。该支撑32在构造物振动时抑制构造物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振动。
横架部件33位于左柱2A和右柱2B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地设有多个(例如,四个)。具体而言,横架部件33设于比各传递部件12、13靠前、后方向的前面侧(正面侧)。横架部件33由细长角材形成,横架部件33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固定于左柱2A及右柱2B。该横架部件33在构造物振动时抑制构造物在左、右方向上振动。
这样,第三实施方式中也是,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减震装置31构成为设置支撑32和横架部件33。由此,能够抑制构造物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振动,因而,能够提高构造物的抗震效果。
接着,图10至图13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减震装置的固定部件形成为截面“コ”字状。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减震装置4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11同样地,具有上部传递部件12、下部传递部件13、上部固定部件42、下部固定部件43、间隙16、阻尼器17、支撑32、横架部件33等。
上部固定部件42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上侧的位置设有两个。上部固定部件42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为截面“コ”字状的连结件。上部固定部件42具备:与上部传递部件12的前、后方向的一侧(正面侧)固定的前面部42A;与上部传递部件12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背面侧)固定的后面部42B;将前面部42A和后面部42B连接的侧面部42C。该上部固定部件42将上部传递部件12的宽幅部12A固定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上侧。
下部固定部件43位于比上部固定部件42靠下侧,且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下侧的位置设有两个。下部固定部件43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为截面“コ”字状的连结件。下部固定部件15与上部固定部件14同样地,具备:与下部传递部件13的前、后方向的一侧固定的前面部43A;与下部传递部件13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固定的后面部43B;将前面部43A和后面部43B连接的侧面部43C。该下部固定部件43将下部传递部件13的宽幅部13A固定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下侧。
这样,第四实施方式中也是,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由前面部42A、后面部42B和侧面部42C将上部固定部件42形成为截面“コ”字状。另外,由前面部43A、后面部43B和侧面部43C将下部固定部件43形成为截面“コ”字状。由此,能够使用上部固定部件42牢固地固定左柱2A及右柱2B和上部传递部件12,并能够使用下部固定部件43牢固地固定左柱2A及右柱2B和下部传递部件13。
接着,图14至图17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减震装置的固定部件形成为直角L字状。需要说明的是,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减震装置5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11同样地,具有上部传递部件12、下部传递部件13、上部固定部件52、下部固定部件53、间隙16、阻尼器17、支撑32、横架部件33等。
上部固定部件52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上侧的位置设有两个。上部固定部件52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为L字状的连结件。上部固定部件52具备:与上部传递部件12的前、后方向的一侧固定的前面部52A;与左柱2A或右柱2B固定的侧面部52B。该情况下,上部固定部件5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固定部件14不同,前面部52A与侧面部52B的连接部位形成为直角状。该上部固定部件52将上部传递部件12的宽幅部12A固定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上侧。
下部固定部件53位于比上部固定部件52靠下侧,且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下侧的位置设有两个。下部固定部件53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为L字状的连结件。下部固定部件53与上部固定部件52同样地,具备:与下部传递部件13的前、后方向的一侧固定的前面部53A;与左柱2A或右柱2B固定的侧面部53B。该情况下,下部固定部件5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下部固定部件15不同,前面部53A与侧面部53B的连接部位形成为直角状。该下部固定部件53将下部传递部件13的宽幅部13A固定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下侧。
这样,第五实施方式中也是,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由前面部52A和侧面部52B将上部固定部件52形成为直角L字状。另外,由前面部53A和侧面部53B将下部固定部件53形成为直角L字状。由此,能够使用上部固定部件52固定左柱2A及右柱2B和上部传递部件12,并能够使用下部固定部件53固定左柱2A及右柱2B和下部传递部件13。
接着,图18及图19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固定部件支承传递部件使其能够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六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减震装置6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11同样地,具有上部传递部件62、下部传递部件63、上部固定部件64、下部固定部件65、阻尼器17等。
上部传递部件62设置在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的位置。该上部传递部件62使用横架部件62A、第一连杆部件62B和第二连杆部件62C形成为三角形状,通过左柱2A及右柱2B输入有上梁1A的水平方向的振动。该情况下,上部传递部件62设为向下方离开上梁1A规定尺寸,以使上梁1A的振动得到充分传递。
横架部件62A设置在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的位置。横架部件62A的两端使用销等紧固件能够转动地分别固定于后述的上部固定部件64的突出部64B。该情况下,横架部件62A以相对于构造物的水平方向略微倾斜的状态安装,向上、下方向倾斜。横架部件62A例如使用螺旋扣支撑(turnbuckle brace)而构成,能够按照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的宽度尺寸改变长度尺寸。由此,横架部件62A提高构造物的抗震性。
第一连杆部件62B的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左侧的上部固定部件64的突出部64B联接,第一连杆部件62B的另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阻尼器17的活塞杆17B联接。另外,第二连杆部件62C的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右侧的上部固定部件64的突出部64B联接,第二连杆部件62C的另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一连杆部件62B的下端部联接。由此,第一连杆部件62B以从左柱2A朝右柱2B倾斜的状态安装,第二连杆部件62C以从右柱2B朝左柱2A倾斜的状态安装。
下部传递部件63设置在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的位置。该下部传递部件63与上部传递部件62同样地,使用横架部件63A、第一连杆部件63B和第二连杆部件63C形成为三角形状,通过左柱2A及右柱2B输入有下梁1B的水平方向的振动。该情况下,下部传递部件63设为向下方离开下梁1B规定尺寸,以使下梁1B的振动得到充分传递。
横架部件63A设置在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的位置。横架部件63A的两端使用销等紧固件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于后述的下部固定部件65的突出部65B。该情况下,横架部件63A以相对于构造物的水平方向略微倾斜的状态安装,向上、下方向倾斜。横架部件63A例如使用螺旋扣支撑而构成,能够按照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的宽度尺寸改变长度尺寸。由此,横架部件63A提高构造物的抗震性。
第一连杆部件63B的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右侧的下部固定部件65的突出部65B联接,第一连杆部件63B的另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阻尼器17的缸17A联接。另外,第二连杆部件63C的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左侧的下部固定部件65的突出部65B联接,第二连杆部件63C的另一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一连杆部件63B的上端部联接。由此,第一连杆部件63B以从右柱2B朝左柱2A倾斜的状态安装,第二连杆部件63C以从左柱2A朝右柱2B倾斜的状态安装。
上部固定部件64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上侧的位置设有两个。上部固定部件64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为T字状的连结件。上部固定部件64具有:固定于左柱2A或右柱2B的侧面部64A;从侧面部64A朝减震装置61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64B。该情况下,固定于左柱2A上的上部固定部件64的突出部64B支承横架部件62A的一端和第一连杆部件62B的上端使其能够转动。另外,固定于右柱2B上的上部固定部件64的突出部64B支承横架部件62A的另一端和第二连杆部件62C的上端使其能够转动。
下部固定部件65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下侧的位置设有两个。下部固定部件65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为T字状的连结件。下部固定部件65具有:固定于左柱2A或右柱2B的侧面部65A;从侧面部65A朝减震装置61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65B。该情况下,固定于左柱2A上的下部固定部件65的突出部65B支承横架部件63A的一端和第二连杆部件63C的下端使其能够转动。另外,固定于右柱2B上的下部固定部件65的突出部65B支承横架部件63A的另一端和第一连杆部件63B的下端使其能够转动。
这样,第六实施方式中也是,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根据第六实施方式,上部固定部件64支承上部传递部件62的横架部件62A、第一连杆部件62B、第二连杆部件62C使其能够转动。另外,下部固定部件65支承下部传递部件63的横架部件63A、第一连杆部件63B、第二连杆部件63C使其能够转动。由此,在将减震装置61安装于构造物的情况下,能够按照构造物的高度尺寸及宽度尺寸,调整各传递部件62、63的高度尺寸及宽度尺寸。其结果,能够提升将减震装置61安装于构造物时的施工性。
另外,在构造物振动时,上部传递部件62与上部固定部件64的联接部分转动,下部传递部件63与下部固定部件65的联接部分转动,因而,能够容易使左柱2A和右柱2B位移。即,减震装置61不会阻碍左柱2A与右柱2B之间的相对位移,因而,能够向阻尼器17不减弱地传递左柱2A及右柱2B的相对位移。
接着,图20至图22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减震装置的固定部件设置刚性部分和柔性部分。需要说明的是,第七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减震装置7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11同样地,具有上部传递部件12、下部传递部件13、上部固定部件72、下部固定部件73、间隙16、阻尼器17等。
上部固定部件72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上侧的位置设有两个。上部固定部件72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为弯曲L字状的连结件。上部固定部件72具备:与左柱2A或右柱2B连结的作为柱连结部的纵部72A;与上部传递部件12连结的作为传递部件连结部的横部72B;将纵部72A和横部72B连接的弯曲部72C。纵部72A比横部72B朝上梁1A侧延伸。上部固定部件72将上部传递部件12的宽幅部12A固定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上侧。另外,上部固定部件72被设计为:构造物振动时随着左柱2A及右柱2B的位移,弯曲部72C挠曲而弹性变形,以不阻碍左柱2A及右柱2B的位移。
上部固定部件72的纵部72A具备:固定于左柱2A或右柱2B的刚性部分72A1;未与左柱2A及右柱2B固定的柔性部分72A2。在刚性部分72A1,设有多个用于将上部固定部件72固定于左柱2A或右柱2B的柱侧联接孔72A3。刚性部分72A1设于如下位置:在构成上、下方向上与横部72B不同的位置的一侧从横部72B分离。刚性部分72A1以将多个螺钉、螺栓等插通于柱侧联接孔72A3的状态与左柱2A及右柱2B螺纹联接,由此固定于左柱2A或右柱2B。另一方面,柔性部分72A2在上、下方向的另一侧与横部72B接近(相邻)的位置,非固定地设于左柱2A及右柱2B。具体而言,刚性部分72A1设于比柔性部分72A2靠上梁1A侧。
这里,刚性部分72A1设于如下位置:相较于横部72B向上、下方向的上侧错开位置。即,位于刚性部分72A1的多个柱侧联接孔72A3之中位于最下部的柱侧联接孔72A3配置为,比位于横部72B的多个传递部件侧联接孔72B1之中位于最上部的传递部件侧联接孔72B1靠上侧。由此,就上部固定部件72而言,如图22中以双点划线所示,随着左柱2A及右柱2B的位移,能够在刚性部分72A1与柔性部分72A2之间产生弹性变形。
下部固定部件73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上侧的位置设有两个。下部固定部件73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为弯曲L字状的连结件。下部固定部件73具备:与左柱2A或右柱2B连结的作为柱连结部的纵部73A;与上部传递部件12连结的作为传递部件连结部的横部73B;将纵部73A和横部73B连接的弯曲部73C。纵部73A比横部73B朝下梁1B侧延伸。该下部固定部件73将下部传递部件13的宽幅部13A固定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上侧。另外,下部固定部件73被设计为:构造物振动时随着左柱2A及右柱2B的位移,弯曲部73C挠曲而弹性变形,以不阻碍左柱2A及右柱2B的位移。
下部固定部件73的纵部73A具备:固定于左柱2A或右柱2B的刚性部分73A1;未与左柱2A及右柱2B固定的柔性部分73A2。在刚性部分73A1,设有多个用于将下部固定部件73固定于左柱2A或右柱2B的柱侧联接孔73A3。刚性部分73A1设于如下位置:在构成上、下方向上与横部73B不同的位置的另一侧从横部73B分离。刚性部分73A1以将多个螺钉、螺栓等插通于柱侧联接孔73A3的状态与左柱2A及右柱2B螺纹联接,由此固定于左柱2A或右柱2B。另一方面,柔性部分73A2在上下方向上的一侧与横部73B接近(相邻)的位置,非固定地设于左柱2A及右柱2B。具体而言,刚性部分73A1设于比柔性部分73A2靠下梁1B侧。
这里,刚性部分73A1设于如下位置:相较于横部73B向上、下方向的下侧错开位置。即,位于刚性部分73A1的多个柱侧联接孔73A3之中位于最下部的柱侧联接孔73A3配置为,比位于横部73B的多个传递部件侧联接孔73B1之中位于最上部的传递部件侧联接孔73B1靠上侧。由此,就下部固定部件73而言,能够随着左柱2A及右柱2B的位移,使刚性部分73A1与柔性部分73A2之间产生弹性变形。
这样,第七实施方式中也是,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根据第七实施方式,在上部固定部件72的纵部72A,设置固定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刚性部分72A1、和未与左柱2A及右柱2B固定的柔性部分72A2。另外,在下部固定部件73的纵部73A,设置固定于左柱2A及右柱2B的刚性部分73A1、和未与左柱2A及右柱2B固定的柔性部分73A2。
由此,在构造物振动时随着左柱2A及右柱2B的位移,纵部72A、73A能够在刚性部分72A1、73A1与柔性部分72A2、73A2之间产生弹性变形。其结果,在左柱2A及右柱2B位移时,能够通过纵部72A、73A的弹性变形能够使作用于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上的力分散,因而,能够减轻施加于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上的负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将上部传递部件12及下部传递部件13形成为梯形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将上部传递部件及下部传递部件形成为三角形状、四边形状、多边形状等的结构。这对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实施方式也是同样的。
另外,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上部传递部件62的第一连杆部件62B和第二连杆部件62C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联接,下部传递部件63的第一连杆部件63B和第二连杆部件63C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联接。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以不动状态固定上部传递部件的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并以不动状态固定下部传递部件的第一连杆部件和第二连杆部件。
另外,上述第七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上部固定部件72的刚性部分72A1设于相对于横部72B向上、下方向的上侧错位的位置,位于刚性部分72A1的多个柱侧联接孔72A3之中位于最下部的柱侧联接孔72A3配置为比位于横部72B的多个传递部件侧联接孔72B1之中位于最上部的传递部件侧联接孔72B1靠上侧。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刚性部分的下侧和横部在左、右方向上并排(相邻)的结构。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位于刚性部分的多个柱侧联接孔之中位于最下部的柱侧联接孔配置于比位于横部的多个传递部件侧联接孔之中位于最下部的传递部件侧联接孔靠上侧的范围、且比位于最上部的传递部件侧联接孔靠下侧。该情况下,优选地,位于最下部的柱侧联接孔配置于设有传递部件侧联接孔的上、下方向的范围之中、例如中间偏上侧。这对于下部固定部件73的刚性部分73A1也是同样的。
进一步地,上述各实施方式是示例,显然可以将不同实施方式中表示的结构局部替换或组合。
作为基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例如可以考虑下述方面。
作为减震装置的第一方面,其适用于在上梁与下梁之间设有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左柱和右柱的构造物,并吸收上述构造物的振动,其特征在于,具备:上部传递部件,其设于上述左柱及上述右柱之间,通过上述左柱及上述右柱输入有上述上梁的水平方向的振动;下部传递部件,其位于比上述上部传递部件靠下侧的位置且设于上述左柱及上述右柱之间,通过上述左柱及上述右柱输入有上述下梁的水平方向的振动;左、右的上部固定部件,其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固定于上述左柱和上述右柱,将上述上部传递部件固定于上述左柱及上述右柱的上侧;左、右的下部固定部件,其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固定于上述左柱和上述右柱,将上述下部传递部件固定于上述左柱及上述右柱的下侧;阻尼器,其设于上述上部传递部件与上述下部传递部件之间,对上述上部传递部件及上述下部传递部件之间的振动引起的相对位移进行衰减。由此,能够提升施工性并延长减震装置的寿命。
作为减震装置的第二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上述各上部固定部件及上述各下部固定部件随着上述左柱及上述右柱的位移而分别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不阻碍左柱及右柱的位移地将左柱及右柱的相对位移向阻尼器传递。
作为减震装置的第三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在上述左柱及上述右柱与上述上部传递部件之间,设有使上述左柱及上述右柱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间隙,在上述左柱及上述右柱与上述下部传递部件之间,设有使上述左柱及上述右柱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间隙。
作为减震装置的第四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的基础上,在上述间隙分别设有使上述左柱及上述右柱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缓冲件。由此,能够通过缓冲件调节左柱与右柱之间的相对位移而将其向阻尼器传递。
作为减震装置的第五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各上述上部固定部件支承上述上部传递部件使其能够转动,各上述下部固定部件支承上述下部传递部件使其能够转动。由此,能够不阻碍左柱及右柱的位移地将左柱及右柱的相对位移向阻尼器传递。
作为减震装置的第六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各上述上部固定部件分别具有:与上述左柱或上述右柱连结的柱连结部、与上述上部传递部件连结的传递部件连结部,上述柱连结部具备:设于上、下方向的一侧且固定于上述左柱或上述右柱的刚性部分、设于上、下方向的另一侧且不与上述左柱及上述右柱固定的柔性部分。由此,能够减轻施加于上部传递部件上的负担。
作为减震装置的第七方面,其特征在于,在第六方面的基础上,各上述下部固定部件分别具有:与上述左柱或上述右柱连结的柱连结部、与上述下部传递部件连结的传递部件连结部,上述柱连结部具备:设于上、下方向的另一侧且固定于上述左柱或上述右柱的刚性部分、设于上、下方向的一侧且不与上述左柱及上述右柱固定的柔性部分。由此,能够减轻施加于下部传递部件上的负担。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其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例是为了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说明本发明所作的详细说明,其不限于必须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可以将某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为其他实施例的结构,还可以在某实施例的结构中添加其他实施例的结构。另外,对于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可以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替换。
本申请要求了基于2016年10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204137号的优先权。2016年10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204137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及摘要在内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参照被整体编入本申请。
标记说明
1A上梁 1B下梁 2A左柱 2B右柱 11、21、31、41、51、61、71减震装置 12、62 上部传递部件 13、63下部传递部件 14、42、52、64、72上部固定部件 14A、15A、72A、73A纵部(柱连结部) 14B、15B、72B、73B横部(传递部件连结部) 15、43、53、65、73下部固定部件 16间隙17阻尼器 22缓冲件 72A1、73A1刚性部分72A2、73A2柔性部分

Claims (9)

1.一种减震装置,其吸收构造物的振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造物在上梁与下梁之间设有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左柱和右柱,
所述减震装置具备:
上部传递部件,其从所述上梁分离地设于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之间,通过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输入有所述上梁的水平方向的振动;
下部传递部件,其位于比所述上部传递部件靠下侧的位置且从所述下梁分离地设于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之间,通过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输入有所述下梁的水平方向的振动;
左方的上部固定部件和右方的上部固定部件,其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所述左方的上部固定部件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左柱的与所述右柱相向的面、且将所述上部传递部件固定于所述左柱的上侧,所述右方的上部固定部件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右柱的与所述左柱相向的面、且将所述上部传递部件固定于所述右柱的上侧;
所述减震装置还具备位于比各所述上部固定部件靠下侧、且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的左方的下部固定部件和右方的下部固定部件,所述左方的下部固定部件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左柱的与所述右柱相向的面、且将所述下部传递部件固定于所述左柱的下侧,所述右方的下部固定部件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右柱的与所述左柱相向的面、且将所述下部传递部件固定于所述右柱的下侧,
所述减震装置还具备阻尼器,该阻尼器设于所述上部传递部件与所述下部传递部件之间,对所述上部传递部件及所述下部传递部件之间的振动引起的相对位移进行衰减,
所述左方的上部固定部件、所述右方的上部固定部件、所述左方的下部固定部件和所述右方的下部固定部件具有随着所述左柱和/或所述右柱的位移而分别弹性变形的弯曲部。
2.一种减震装置,其吸收构造物的振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造物在上梁与下梁之间设有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左柱和右柱,
所述减震装置具备:
上部传递部件,其从所述上梁分离地设于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之间,通过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输入有所述上梁的水平方向的振动;
下部传递部件,其位于比所述上部传递部件靠下侧的位置且从所述下梁分离地设于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之间,通过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输入有所述下梁的水平方向的振动;
左方的上部固定部件和右方的上部固定部件,其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所述左方的上部固定部件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左柱的与所述右柱相向的面、且将所述上部传递部件固定于所述左柱的上侧,所述右方的上部固定部件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右柱的与所述左柱相向的面、且将所述上部传递部件固定于所述右柱的上侧;
所述减震装置还具备位于比各所述上部固定部件靠下侧、且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配置的左方的下部固定部件和右方的下部固定部件,所述左方的下部固定部件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左柱的与所述右柱相向的面、且将所述下部传递部件固定于所述左柱的下侧,所述右方的下部固定部件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右柱的与所述左柱相向的面、且将所述下部传递部件固定于所述右柱的下侧,
所述减震装置还具备阻尼器,该阻尼器设于所述上部传递部件与所述下部传递部件之间,对所述上部传递部件及所述下部传递部件之间的振动引起的相对位移进行衰减,
各所述上部固定部件支承所述上部传递部件使其能够转动,
各所述下部固定部件支承所述下部传递部件使其能够转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与所述上部传递部件之间,设有使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间隙,
在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与所述下部传递部件之间,设有使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间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间隙分别设有使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缓冲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上部固定部件分别具有:与所述左柱或所述右柱连结的柱连结部、与所述上部传递部件连结的传递部件连结部,
所述柱连结部具备:设于上下方向的一侧且固定于所述左柱或所述右柱的刚性部分、设于上下方向的另一侧且不与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固定的柔性部分。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上部固定部件分别具有:与所述左柱或所述右柱连结的柱连结部、与所述上部传递部件连结的传递部件连结部,
所述柱连结部具备:设于上下方向的一侧且固定于所述左柱或所述右柱的刚性部分、设于上下方向的另一侧且不与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固定的柔性部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下部固定部件分别具有:与所述左柱或所述右柱连结的柱连结部、与所述下部传递部件连结的传递部件连结部,
所述柱连结部具备:设于上下方向的另一侧且固定于所述左柱或所述右柱的刚性部分、设于上下方向的一侧且不与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固定的柔性部分。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下部固定部件分别具有:与所述左柱或所述右柱连结的柱连结部、与所述下部传递部件连结的传递部件连结部,
所述柱连结部具备:设于上下方向的另一侧且固定于所述左柱或所述右柱的刚性部分、设于上下方向的一侧且不与所述左柱及所述右柱固定的柔性部分。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传递部件和所述下部传递部件由板材构成,所述上部固定部件向所述上部传递部件的联接是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上部传递部件的前后方向一侧面,所述下部固定部件向所述下部传递部件的联接是通过紧固部件固定于所述下部传递部件的前后方向一侧面。
CN201780060672.3A 2016-10-18 2017-09-20 减震装置 Active CN1100884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4137 2016-10-18
JP2016204137 2016-10-18
PCT/JP2017/033860 WO2018074131A1 (ja) 2016-10-18 2017-09-20 制震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88414A CN110088414A (zh) 2019-08-02
CN110088414B true CN110088414B (zh) 2021-08-27

Family

ID=62018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0672.3A Active CN110088414B (zh) 2016-10-18 2017-09-20 减震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89065B2 (zh)
KR (1) KR102222979B1 (zh)
CN (1) CN110088414B (zh)
WO (1) WO20180741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70199B2 (ja) * 2019-07-25 2023-10-27 株式会社Nttファシリティーズ 制振補強システム
JP7303724B2 (ja) * 2019-10-24 2023-07-05 江戸川木材工業株式会社 制震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1871A (zh) * 2001-08-07 2003-03-12 笠井和彦 阻尼中间柱和使用它的阻尼结构
CN101761154A (zh) * 2009-12-30 2010-06-30 北京工业大学 内藏连排钢管混凝土芯柱带软钢耗能键剪力墙及制作方法
JP4814566B2 (ja) * 2005-07-21 2011-11-16 学校法人日本大学 制震装置、及び建物
JP4959636B2 (ja) * 2008-06-06 2012-06-27 東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制振部材
JP4971701B2 (ja) * 2006-06-26 2012-07-11 大和ハウス工業株式会社 制震構造及び制震パネル
CN203080720U (zh) * 2012-08-22 2013-07-24 大和房屋工业株式会社 减震装置
JP5283774B1 (ja) * 2012-08-20 2013-09-04 大和リース株式会社 仮設建物用制震ダンパー
JP2014098259A (ja) * 2012-11-14 2014-05-29 Daiwa House Industry Co Ltd 耐力壁フレームおよびこれを構成する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1743B2 (ja) 2003-01-10 2008-01-30 江戸川木材工業株式会社 制振装置及びその取付方法
JP2012102570A (ja) * 2010-11-11 2012-05-31 Edogawa Lumber Industrial Co Ltd 制振装置
JP5793414B2 (ja) 2011-12-26 2015-10-14 江戸川木材工業株式会社 制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1871A (zh) * 2001-08-07 2003-03-12 笠井和彦 阻尼中间柱和使用它的阻尼结构
JP4814566B2 (ja) * 2005-07-21 2011-11-16 学校法人日本大学 制震装置、及び建物
JP4971701B2 (ja) * 2006-06-26 2012-07-11 大和ハウス工業株式会社 制震構造及び制震パネル
JP4959636B2 (ja) * 2008-06-06 2012-06-27 東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制振部材
CN101761154A (zh) * 2009-12-30 2010-06-30 北京工业大学 内藏连排钢管混凝土芯柱带软钢耗能键剪力墙及制作方法
JP5283774B1 (ja) * 2012-08-20 2013-09-04 大和リース株式会社 仮設建物用制震ダンパー
CN203080720U (zh) * 2012-08-22 2013-07-24 大和房屋工业株式会社 减震装置
JP2014098259A (ja) * 2012-11-14 2014-05-29 Daiwa House Industry Co Ltd 耐力壁フレームおよびこれを構成する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88414A (zh) 2019-08-02
JP6589065B2 (ja) 2019-10-09
KR102222979B1 (ko) 2021-03-04
WO2018074131A1 (ja) 2018-04-26
KR20190047704A (ko) 2019-05-08
JPWO2018074131A1 (ja) 2019-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29134B1 (ja) 制震用金属板及び建築構造物
KR101297416B1 (ko) 외부 부착형 제진 댐퍼 시스템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CN110088414B (zh) 减震装置
KR101319698B1 (ko) 캔틸레버 거동식 강재 댐퍼
KR102125691B1 (ko) 감쇠성능이 향상된 좌굴방지 브레이스
KR101877014B1 (ko) 내진 보강 구조체
KR20190079423A (ko) 내진 보강용 댐퍼
KR102444015B1 (ko) 방진 전기 안전제어반
JP4908039B2 (ja) 木造建築の振動エネルギー吸収装置取付け用構造体
JP2010216611A (ja) 制震用金属板
TWI490158B (zh) 走行起重機的免震支持裝置
JP3828695B2 (ja) 三階建て住宅の制震壁
KR20180070999A (ko) 좌굴방지 휨형 강재댐퍼
JP2005171711A (ja) 制震ユニット、並びに制震ユニットを有する建物ユニット及びユニット建物
KR100982240B1 (ko) 건축물의 제진용 헌치
JP7487649B2 (ja) 制振システム及び制振方法
KR101393696B1 (ko) 삼축 거동 내력 가변 마찰댐퍼
JP5609000B2 (ja) 制振方法、制振構造、及び耐震補強方法
JP5214371B2 (ja) 構造物
TWI240034B (en) Floor support structure for building
KR102561055B1 (ko) 버팀구조의 건축물
JP2019031855A (ja) 制振構造
JP2003041798A (ja) 制震ユニット、当該ユニットを用いた制震構法および構造物
KR102327175B1 (ko) 내진기능을 갖는 경량철골구조물
JP2000045563A (ja) 制振壁パネ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10

Address after: Ibaraki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pplicant after: Edochuan Wood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Applicant before: Edochuan Wood Industry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