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50460B - 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50460B
CN110050460B CN201780075964.4A CN201780075964A CN110050460B CN 110050460 B CN110050460 B CN 110050460B CN 201780075964 A CN201780075964 A CN 201780075964A CN 110050460 B CN110050460 B CN 1100504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module case
disposed
sensing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59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50460A (zh
Inventor
郑京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050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504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504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504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1Structure of client; Structure of client peripherals
    • H04N21/422Input-only peripherals, i.e. input devices connected to specially adapted client devices, e.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 H04N21/4220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a client device through a remote control device; Remote control devic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H04N5/655Construction or mounting of chassis, e.g. for varying the elevation of the tub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04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comprising several parts forming a closed casing
    • H05K5/0013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comprising several parts forming a closed casing assembled by resilient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文公开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主框架,其被布置在显示面板的后部处;感测模块支撑构件,其包括前部件、后突出部和感测模块,该前部件限定了该感测模块支撑构件的前表面并沿该显示面板的边缘延伸,该前部件具有在向前‑向后方向上穿过该前部件形成的透射部件布置孔,该后突出部朝向该前部件的后部突出,从而联接到该主框架,该后突出部具有形成在该透射部件布置孔的后部处的模块箱布置凹部,该感测模块包括模块箱、透射部件和光接收部件,该模块箱限定了感测模块的相对侧表面,并且***并固定在该模块箱布置凹部中,该透射部件被布置在该透射部件布置孔中,以将从透射部件的前方入射光透射,该光接收部件用于感测该透射的光。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用于感测外部光的光接收部件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存在有显示图像的各种类型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示例包括液晶显示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型显示设备是包括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设备的示例。这种类型的显示设备包括背光单元,该背光单元具有冷阴极荧光灯(CCFL)或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
传统的显示设备包括用于红外(IR)信号的光接收部件,以远程控制显示面板上的图像的输出。另外,传统的显示设备还包括沿显示面板的下边缘延伸的下框架。红外光接收器联接到下框架的下侧。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传统的显示设备中,因为光接收部件联接到下框架的下侧,所以用于将光接收部件固定到下框架的下侧的结构突出。结果,设备的下表面不光滑,并且设备前表面的面积增大。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被构造成使得设备的外观光滑并且使得光接收部件固定,同时设备前表面的面积减小。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被构造成使得使用被布置在显示面板边缘处的框架结构固定光接收部件。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用于支撑光接收部件的模块结构,并且该显示设备被构造成使得模块结构易于***并固定到被布置在显示面板的边缘处的框架结构中。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被构造成使用最少的结构稳定地支撑显示面板和光接收部件。
技术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实现上述和其它目的,该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被布置在显示面板后部的主框架、感测模块支撑构件以及感测模块。感测模块支撑构件包括:前部件,其限定显示设备的前表面的一部分并沿显示面板的边缘延伸,其中前部件包括在向前-向后方向上的透射部件布置孔;和后突出部,其在向后方向上突出并联接到主框架,其中后突出部包括模块箱布置凹部,该模块箱布置凹部与透射部件布置孔的后侧相邻。感测模块包括:模块箱,其被构造成***在模块箱布置凹部中;透射部件,其被构造成被布置在透射部件布置孔中,并被构造成将入射光透射到感测模块的前方;以及光接收部件,其被构造成感测从透射部件透射的光。
透射部件布置孔可以对应于前部件的在与显示面板相邻的一侧处的向下凹入部分。
模块箱布置凹部可对应于后突出部的向前凹入部分。
后突出部和模块箱可以被构造成通过与***部件相接合的***凹槽而联接在一起,其中***凹槽被设置在后突出部或模块箱中的一个处,而***部件被设置在后突出部或模块箱中的另一个处。
设置有***凹槽的后突出部或模块箱中的一个可以包括:第一支架,其横向突出并限定***凹槽的上表面;和第二支架,其横向突出并限定***凹槽的下表面。
将***凹槽的侧表面分隔的第一表面或将***部件的侧表面分隔的第二表面中的一个表面可以设置有横向模块箱捕捉凹部,该横向模块箱捕捉凹部被构造成与被设置在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上的模块箱捕捉突出部相接合。
感测模块可以包括被布置在模块箱中的基板。光接收部件可以被布置在基板上。
感测模块可以包括感测模块控制器,感测模块控制器被布置在基板上并且被构造成处理由光接收部件感测的信息。
基板和模块箱可以被构造成通过与基板***部件相接合的基板***凹槽而联接在一起。基板***凹槽可以设置在基板或模块箱中的一个上,并且基板***部件可以设置在基板或模块箱中的另一个上。基板***凹槽和基板***部件可以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
包括基板***凹槽的基板或模块箱中的所述一个还可以包括:第三支架,其横向突出并限定基板***凹槽的上表面;和第四支架,其横向突出并限定基板***凹槽的下表面。
将基板***凹槽的侧表面分隔的第一表面或将基板***部件的侧表面分隔的第二表面中的一个表面可以包括基板捕捉凹部,并且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可以包括基板捕捉突出部,该基板捕捉突出部被构造成与基板捕捉凹部相接合。
基板的前部可以***到模块箱中。基板的后部可以朝向主框架的后部突出,并且可以关于前部成一定角度。
感测模块控制器可以被布置在基板的后部上。
光接收部件可以包括:多个红外光接收器,其被构造成接收显示设备的遥控器的红外光;以及照度传感器,其被构造成感测从透射部件透射的光的照射强度。当从前方观看时,多个红外光接收器和照度传感器可以水平布置。感测模块还可以包括发光部件,该发光部件被构造成发射光并且比红外光接收器更向前布置。
模块箱可以包括一对侧部件,两者间隔开并且限定模块箱的左侧和右侧。
后突出部或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中的一个可以设置有***凹槽,该***凹槽被构造成与至少一个***部件接合,所述至少一个***部件被布置在后突出部或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中的另一个上。
显示设备还可以包括被***在侧部件之间的基板,其中光接收部件联接到基板。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或基板中的一个可以设置有基板***凹槽,该基板***凹槽被构造成与基板***部件接合,该基板***部件被布置在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或基板中的另一个上。
显示设备还可以包括显示面板支撑构件,该显示面板支撑构件联接到主框架并被构造成沿显示面板的边缘延伸并固定显示面板的边缘。
主框架可以包括主板,该主板联接到显示面板支撑构件,并且被构造成支撑显示面板支撑构件。
显示面板支撑构件可以被布置在显示面板边缘中的除了布置有感测模块支撑构件的边缘的部分之外的位置处。主框架可以包括面板支撑单元,该面板支撑单元被布置在显示面板边缘的其中布置有感测模块支撑构件的部分处,并且该面板支撑单元被构造成固定显示面板的边缘的后部。
有利效果
从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具有提供设备的光滑外观和减小设备的前表面面积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具有使用最少数目的构件来稳固地固定感测模块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具有简化将感测模块组装到支撑构件的过程的效果和使得易于将感测模块紧固到支撑构件而不使用额外的紧固构件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具有改善光接收部件和发光部件的性能,同时基于光接收部件和发光部件的布置使感测模块的体积最小化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具有基于感测模块的形状和布置而减小显示设备在向上-向下方向上和在向前-向后方向上的宽度的效果。
显而易见的是,虽然上文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特定实施例,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的主旨的情况下做出各种改型和变体。因而,意图是不应独立于本发明的技术精神或前景来理解这些改型和变体。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其它优点,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前视图和示出在其中布置有感测模块的显示设备的一部分的放大前视图;
图2是沿图1的线S1-S1’截取的显示设备的截面透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显示设备的后底部透视图,其中示出了移除了后壳体的状态;
图4是沿图3的线S2-S2’截取的显示设备的截面概念图;
图5是示出感测模块支撑构件和感测模块的上表面的立面图和示出在其中布置有感测模块的显示设备的一部分的部分放大立面图;
图6是示出图5的感测模块支撑构件和感测模块彼此分离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图6的感测模块支撑构件和感测模块彼此联接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8是当从不同侧面观察时图6的感测模块的透视图;
图9是沿图8的线S3-S3’截取的感测模块的截面透视图;
图10a是沿图8的线S4-S4’截取的感测模块的截面图,其中示出了感测模块被联接到感测模块支撑构件的状态;
图10b和图10c是根据其它实施例的沿图8的线S4-S4’截取的感测模块的截面图;
图11a是沿图10a的线S5-S5’截取的感测模块的截面透视图;
图11b是根据其它实施例的沿图10a的线S5-S5’截取的感测模块的截面透视图;
图12a是沿图10a的线S6-S6’截取的感测模块和感测模块支撑构件的截面透视图;以及
图12b是根据其它实施例的沿图10a的线S6-S6’截取的感测模块和感测模块支撑构件的截面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在以下的描述中,如图中所示,基于向前(F)、向后(R)、向左(Le)、向右(Ri)、向上(U)和向下(D)方向定义指示方向的术语“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和“向下”。在本说明书中,显示面板输出图像的方向被定义为向前方向,而布置有感测模块的方向被定义为向下方向。然而,这些定义仅用于清楚地理解本发明,并且可以根据情况不同地定义方向。
在以下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仅用于避免指定组件之间的混淆,而不指示组件的顺序或重要性或组件之间的关系。例如,显示设备可以仅包括第二组件,并且可以缺少第一组件。
参考图1至图4,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面板10。显示面板10向前输出图像。例如,显示面板10可以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面板。
在显示面板10是LCD面板的情况中,显示设备可以包括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的后部处的背光模块20。背光模块20向显示面板10发射光。背光模块20被固定到主框架30。背光模块20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和主框架30之间。例如,背光模块20可以包括冷阴极荧光灯(CCFL)或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
显示设备包括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后部处的主框架30。主框架30被布置成从显示面板10间隔开。显示设备包括用于支撑显示设备的支撑件,该支撑件被布置成与外壁或外地板相接触。支撑件可以固定到主框架30,以便支撑主框架30。主框架30支撑显示设备的其它部分。显示设备的其它部分的负荷经由主框架30传递到支撑件,并且经由支撑件传递到外壁或外地板。
显示设备包括沿显示面板10的边缘布置的支撑构件50。支撑构件50联接并固定到主框架30。支撑构件50的后侧部件联接并固定到主框架30的边缘的侧端。
支撑构件50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的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处。支撑构件50包括:下侧支撑构件50a,其被布置成沿显示面板10的下侧端延伸;上侧支撑构件50b,其被布置成沿显示面板10的上侧端延伸;左侧支撑构件50d,其被布置成沿显示面板10的左侧端延伸;以及右侧支撑构件50c,其被布置成沿显示面板10的右侧端延伸。上侧支撑构件50b、下侧支撑构件50a、左侧支撑构件50d和右侧支撑构件50c可以被设置为单独的部件。
支撑构件50包括用于支撑感测模块100的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随后将描述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支撑构件50包括用于支撑显示面板10的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选自上侧支撑构件50b、下侧支撑构件50a、左侧支撑构件50d和右侧支撑构件50c中的至少一个支撑构件构成了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在该实施例中,下侧支撑构件50a构成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而上侧支撑构件50b、左侧支撑构件50d和右侧支撑构件50c构成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
显示设备包括限定显示设备的后表面的后壳体70。后壳体70被固定到主框架30。后壳体70可覆盖主框架30的后表面。后壳体70覆盖控制器80的后表面,随后将描述控制器80。
显示设备包括用于控制图像的输出的控制器80。控制器80被固定到主框架30。显示设备可以包括扬声器(未示出)。控制器80可以控制声学信号。控制器80可以控制对显示面板10的供电。控制器80可以包括用于允许用户操纵显示设备的输入单元(未示出)。控制器80可以包括用于处理信息的主印刷电路板(PCB)(未示出)。
显示设备包括用于从外部遥控器接收信号的感测模块100。来自外部遥控器的信号可以是光学信号。例如,来自外部遥控器的信号可以是红外(IR)信号。当接收到光学信号,控制器80可以控制显示设备。
参考图2至图4,主框架30联接到支撑构件50以支撑该支撑构件50。主框架30联接到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以支撑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主框架30联接到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以支撑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主框架30固定背光模块20以支撑背光模块20。主框架30固定控制器80以支撑控制器80。主框架30可以耗散在显示设备中产生的热。
主框架30包括主板31。主板31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的后部处,以便与显示面板10间隔开。主板31被布置在背光模块20的后部处。主板31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主板31可以联接到支撑构件50,以支撑该支撑构件50。主板31联接到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以支撑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
在该实施例中,主板31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以使左侧支撑构件50d和右侧支撑构件50c互连。主板31在向上方向上朝向上侧支撑构件50b延伸。主板31在向下方向上延伸到与下侧支撑构件50a间隔开的位置。主板31联接到左侧支撑构件50d和右侧支撑构件50c,以支撑左侧支撑构件50d和右侧支撑构件50c。主板31联接到上侧支撑构件50b以支撑上侧支撑构件50b。主板31联接到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以支撑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
主框架30包括散热板33。散热板33可以在向前-向后方向上比主板31更厚。散热板33被布置在主板31的后部处。散热板33联接到主板31。散热板33可以在包围主板31的边缘的侧端的状态中向前突出,其中主板31与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相邻。在该实施例中,散热板33限定了向前突出的部分,同时包围主板31的下侧端。散热板33联接到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以支撑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在该实施例中,散热板33联接到下侧支撑构件50a。散热板33通过紧固构件38c而被紧固到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
主框架30包括面板支撑单元35。面板支撑单元35固定显示面板10的边缘的后表面。面板支撑单元35通过附接构件15联接到显示面板10以支撑显示面板10。面板支撑单元35被布置在显示面板的边缘的一部分处,在该部分处布置有感测模块支撑构件。面板支撑单元35在布置有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的方向上,沿显示面板10的前、后、左和右侧端中的显示面板10的侧端被布置。显示面板10的在布置有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的方向上的显示面板10的前、后、左和右侧端中的侧端通过附接构件固定到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
面板支撑单元35包括竖直部件351,竖直部件351被布置成与显示面板10的后表面平行。面板支撑单元35包括水平部件353,水平部件353从竖直部件351突出并且在向后方向上延伸。可以弯折单个构件,以便形成面板支撑单元35的竖直部件351和水平部件353。
竖直部件351可以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竖直部件351限定面板支撑单元35的前表面,该前表面面向显示面板10的后表面。附接构件15联接到竖直部件351的前表面,并且显示面板10的后表面联接到附接构件15的前表面,由此显示面板10的后表面由竖直部件351固定。例如,可以使用紫外(UV)可固化树脂(诸如环氧树脂)用作附接构件15。竖直部件351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的边缘的侧端的后部处。竖直部件351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的后部处,以便与显示面板的侧端的预定高度一样高。竖直部件351在布置有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的方向上,沿显示面板10的前、后、左和右侧端中的显示面板10的侧端被布置。显示面板10的在布置有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的方向上的显示面板10的前、后、左和右侧端中的侧端固定到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而非竖直部件351。
水平部件353可以在向上-向下方向上具有预定厚度。水平部件353限定面板支撑单元35的下表面,该下表面面对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的上表面。水平部件353被布置在主框架30的一个侧端处。水平部件353可以在接触散热板33的一个侧端的状态中被固定。水平部件353可以通过紧固构件38a紧固到散热板33的一端。
水平部件353比主板31的前表面和散热板33的前表面进一步向前突出。竖直部件351连接到水平部件353的前端。在主板31和散热板33的前表面与竖直部件351的后表面之间限定空间。背光模块20被布置在该空间中。面板支撑单元35支撑背光模块20。
在该实施例中,面板支撑单元35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的下部的后部处。竖直部件351被布置成平行于显示面板10的下部。水平部件353被布置在主框架30的下侧端处。水平部件353被布置在散热板33的下侧端处。背光模块20被布置在水平部件353的上侧处,从而支撑背光模块20。
主框架30可以包括辅助框架37。辅助框架37将其它部件固定到主框架30。例如,辅助框架37可以紧固到散热板33的后表面,并且主PCB、扬声器等可以由辅助框架37固定和支撑。辅助框架37可以被布置在散热板33和后壳体70之间。
后壳体70可以包括:后部件71,其限定显示设备的后表面;和下部件73,其限定显示设备的下表面。后壳体70被固定到主框架30。后壳体70可以被紧固到散热板33。后壳体70可以被构造成仅覆盖显示设备的后表面的一部分。在后壳体70的内表面和主框架30之间限定内部空间,并且控制器80被布置在该内部空间中。
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沿显示面板10的边缘延伸。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被固定到主框架30。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固定显示面板10的边缘。
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包括:边缘部件551,其限定显示面板10的边缘的前表面;和显示面板固定部件553,其用于固定显示面板10的边缘。显示面板固定部件553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的边缘后部处。附接构件可以联接到显示面板固定部件553的前表面,并且显示面板10的后表面可以联接到附接构件的前表面,由此,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可以支撑显示面板10的边缘。
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边缘的除了其中布置有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的一部分之外的位置处。在该实施例中,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边缘的除了显示面板10的下部之外的位置处。
参考图3至图7,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沿显示面板10的边缘延伸。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在向前、向后、向左和向右方向上仅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的一侧处。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可以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的边缘的除了其中布置有显示面板支撑构件55的一部分之外的位置处。在该实施例中,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沿显示面板10的下部延伸。
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包括前部件511,前部件511限定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的前表面并且沿显示面板的边缘延伸。在该实施例中,前部件511被布置在显示面板10的下侧处。前部件511具有在向前-向后方向上穿过前部件511形成的透射部件布置孔511a。前部件511的与显示面板10相邻的一部分在垂直于向前-向后方向的方向上凹入,由此形成了透射部件布置孔511a。在该实施例中,前部件511的与显示面板10相邻的一部分是前部件511的上部,并且前部件511的上部向下凹入,由此形成了透射部件布置孔511a。
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包括后突出部515,后突出部515朝向前部件511的后部突出,以便联接到主框架30。后突出部515沿显示面板10的边缘延伸。后突出部515的前端联接到前部件511的后表面。在该实施例中,后突出部515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后突出部515具有在透射部件布置孔511a的后部处形成的模块箱布置凹部515a。后突出部515的一部分向前凹入,由此形成了模块箱布置凹部515a。后突出部515的后端向前凹入,由此形成了模块箱布置凹部515a。后突出部515可以在与模块箱布置凹部515a分离的状态中形成。
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被固定到主框架30。后突出部515包括被固定到主框架30的固定部件515c。在该实施例中,固定部件515c向上突出。固定部件515c比后突出部515的其余部分进一步向上突出。固定部件515c的上表面接触主框架30的下表面。固定部件515c通过紧固构件38c被固定到主框架30。固定部件515c向上突出,并且后突出部515的其余部分的上表面被布置成与主框架30的下表面间隔开。另外,前部件511的上端被设置成与显示面板10的下端间隔开。
参考图5至图12b,感测模块100包括基板110,在基板110上布置有光接收部件150和160,随后将描述光接收部件150和160。随后将描述的发光部件170被布置在基板110处。随后将描述的感测模块控制器180被布置在基板110处。基板110***并布置在随后将描述的模块箱120的相对侧表面之间。光接收部件150和160被固定到基板110。发光部件170和感测模块控制器180被固定到基板110。基板110的前部***到模块箱120中,基板110的后部在未被***到模块箱120中的状态中被布置在模块箱120的后部处。基板110的后部朝向模块箱120的后部突出。基板110的后部被布置在与基板110的前部相同的平面中。基板110的后部与基板110的前部水平地成角度。
感测模块100包括限定其相对侧表面的模块箱120。模块箱120限定感测模块100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感测模块100的相对侧表面。模块箱120***并固定在模块箱布置凹部515a中。模块箱120联接到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从而支撑感测模块100。
模块箱120包括一对侧部件121,它们彼此间隔开以限定模块箱120的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基板110可以被布置在模块箱120的上部,在模块箱120的相对侧表面之间。基板110被布置在侧部件121之间。模块箱120包括被布置在基板110的下侧处的下部件123,从而与基板110间隔开。模块箱120可以包括上部件125,上部件125在基板110的前部限定模块箱120的上表面。感测模块100的内部空间被侧部件121、下部件123和基板110分隔。上部件125的上端可以被布置在与前部件511的上端大致相同的水平面中,或者可以被布置成高于上部件125的上端。下部件123的下端可以被布置成低于前部件511的下端。
感测模块100可以包括透射部件140,透射部件140被布置在透射部件布置孔511a中。透射部件140将入射光透射到感测模块100的前部。透射部件140接收入射到透射部件140的前表面的光,并将光向内透射到光接收部件150和160。透射部件140的前表面被布置在与前部件511的前表面大致相同的平面中。在其中透射部件140的前表面的颜色与前部件511的前表面的颜色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透射部件140和前部件511可以看起来是整体的。
透射部件140被布置在模块箱120的前端处。透射部件140被连接到侧部件121、下部件123和上部件125各自的前端。模块箱120的内部空间被限定在透射部件140的后部处。
感测模块100包括用于感测透射通过透射部件140的光的光接收部件150和160。光接收部件150和160被布置在基板110处。光接收部件150和160被固定到基板110的下表面。光接收部件150和160被布置在基板110的前部处。光接收部件150和160可以包括用于接收红外光的红外光接收器150以进行遥控。光接收部件150和160可以包括用于感测透射光的照射强度的照度传感器160。照度传感器160可以感测透射光的照度。可以设置多个红外光接收器150。所述多个红外光接收器150可以包括水平布置的第一红外光接收器150a和水平布置的第二红外光接收器150b。当从前方观察时,红外光接收器150和照度传感器160水平布置。照度传感器160、第一红外光接收器150a和第二红外光接收器150b可以在彼此间隔开的状态中依次水平布置。
感测模块100包括用于向前发光的发光部件170。由发光部件170发出的光穿过透射部件140。发光部件170被布置在基板110处。发光部件170被布置在基板110的下表面处。发光部件170被布置在基板110的前部处。发光部件170被布置得比红外光接收器150a和150b进一步向前。当从前方观察时,发光部件170被布置在第一红外光接收器150a的前方处。照度传感器160、第一红外光接收器150a和第二红外光接收器150b水平地被布置在模块箱120的内部空间的后部空间中。发光部件170被布置在模块箱120的内部空间的前部空间中。例如,发光部件170可以包括LED。
感测模块100包括感测模块控制器180,感测模块控制器180用于处理由光接收部件150和160感测的信息。感测模块控制器180处理由照度传感器160感测的信息。感测模块控制器180控制发光部件170的操作。感测模块控制器180、光接收部件150和160以及发光部件170彼此电连接。用于电连接的电线被布置在基板110上。
感测模块控制器180被布置在基板110处。感测模块控制器180被布置在基板110的上表面上。感测模块控制器180被布置在基板110的后部处。基板110的后部延伸到主框架30的后部。感测模块控制器180可以被布置在基板110的后部处,由此感测模块控制器180可以被布置在主框架30的后部处。基板110的后部在向左方向上或在向右方向上关于基板110的前部成一定角度。当从上方观察时,感测模块控制器180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感测模块控制器180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长度比感测模块控制器180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更长。结果,能够降低显示设备在向前-向后方向上的厚度。
下面,将参考图6至图12b描述在其中模块箱120和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彼此联接的结构,以及在其中模块箱120和基板110彼此联接的结构。
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支撑感测模块100。后突出部515支撑模块箱120。模块箱120从模块箱布置凹部515a的后部***到模块箱布置凹部515a的前部并固定在模块箱布置凹部515a中。透射部件140从透射部件布置孔511a的后部***到透射部件布置孔511a的前部并定位在透射部件布置孔511a中。即,在组装过程中,感测模块100通过将感测模块100从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的后突出部414的后部***到感测模块支撑构件51的后突出部414的前部而被固定地布置,不需要使用另外的紧固构件。
可以形成透射部件布置孔511a,从而在透射部件布置孔511a的上侧处开口。侧部件121的前部被***到透射部件布置孔511a中。透射部件布置孔511a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宽度对应于模块箱120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宽度。下部件123的前部被***到透射部件布置孔511a中。上部件125被布置在透射部件布置孔511a的上开口中。
模块箱布置凹部515a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宽度对应于模块箱120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宽度。模块箱120的相对侧表面接触后突出部515的侧端,侧端分隔模块箱布置凹部515a。
后突出部515和模块箱120被构造成通过***凹槽130a而联接在一起,其中***凹槽130a与***部件515b接合。***凹槽130a被设置在后突出部515或模块箱120中的一个处,并且***部件515b被设置在后突出部515或模块箱120中的另一个处。后突出部515或侧部件121中的至少一个中的一个设置有***凹槽130a,***凹槽130a被构造成接合至少一个***部件515b,所述至少一个***部件515b被布置在后突出部515或侧部件121中的至少一个中的另一个上。当后突出部515在向左-向右方向上接触模块箱120时,从后突出部515和模块箱120之间选择的一个设置有***凹槽130a,***凹槽130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另一个设置有***部件515b,***部件515b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从而与***凹槽130a接合。从后突出部515和侧部件121之间选择的一个设置有***凹槽130a,***凹槽130a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另一个设置有***部件515b,***部件515b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从而与***凹槽130a接合。在组装过程中,***部件515b沿***凹槽130a滑动,从而与***凹槽130a接合。包括有彼此接合的***部件515b和***凹槽130a的一对部件被布置在模块箱120的左侧和右侧中的每一侧处。
从后突出部515和模块箱120之间选择的,设置有***凹槽130a的一个可以包括第一支架131,第一支架131横向地突出并且限定***凹槽130a的上表面。从后突出部515和模块箱120之间选择的,设置有***凹槽130a的一个可以包括第二支架133,第二支架133横向地突出并且限定***凹槽130a的下表面。第一支架131和第二支架133被布置成在向上-向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凹槽130a在第一支架131和第二支架133之间形成。第一支架131分隔***凹槽130a的上侧。第二支架133分隔***凹槽130a的下侧。第一支架131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第二支架133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结果,感测模块100可以从后突出部515的后部滑动到后突出部515的前部,由此可以固定感测模块100。
将***凹槽130a的侧表面分隔的第一表面或将***部件515b的侧表面分隔的第二表面中的一个设置有横向模块箱捕捉凹部515b1,横向模块箱捕捉凹部515b1被构造成与设置在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中的另一个处的模块箱捕捉突出部135接合。从将***凹槽130a的侧表面分隔的表面和将***部件515b的侧表面分隔的表面之间选择的一个表面设置有横向形成的模块箱捕捉凹部515b1,而另一个表面设置有模块箱捕捉突出部135,模块箱捕捉突出部135与模块箱捕捉凹部515b1接合。因此,当感测模块100从后突出部515的后部滑动到后突出部515的前部时,模块箱捕捉突出部135与模块箱捕捉凹部515b1接合,由此感测模块100被固定,从而防止感测模块100从后突出部515向后脱离。
在参考图5至图10a的该实施例中,***部件515b在后突出部515上形成,并且***凹槽130a在感测模块100中形成。第一支架131在模块箱120处形成。第二支架133在模块箱120处形成。
在参考图10b的其它实施例中,***部件515b在感测模块100上形成,并且***凹槽130a在后突出部515中形成。第一支架131在后突出部515’处形成。第二支架133在后突出部515处形成。
在参考图5至图10a和图12a的该实施例中,模块箱捕捉凹部515b1在后突出部515中形成,并且模块箱捕捉突出部135在模块箱120上形成。在参考图5至图10a和图12a的该实施例中,模块箱捕捉凹部515b1在将***部件515b的侧表面分隔的表面中形成,并且模块箱捕捉突出部135在将***凹槽130a的侧表面分隔的表面上形成。
在参考图12b的其它实施例中,模块箱捕捉凹部515b1在模块箱120中形成,并且模块箱捕捉突出部135在后突出部515上形成。在参考图12b的其它实施例中,模块箱捕捉凹部515b1在将***凹槽130a的侧表面分隔的表面中形成,并且模块箱捕捉突出部135在将***部件515b的侧表面分隔的表面上形成。
模块箱捕捉凹部515b1在***部件515b的侧端中形成。模块箱捕捉突出部135被布置在***凹槽130a中。模块箱捕捉突出部135被布置在第一支架131和第二支架133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感测模块100包括用于将模块箱120固定到后突出部515的模块箱固定部件130。模块箱120包括模块箱固定部件130。模块箱固定部件130包括第一支架131。模块箱固定部件130包括第二支架133。模块箱固定部件130包括模块箱捕捉突出部135。一对模块箱固定部件130被布置在模块箱120的相对侧表面处。一对第一支架131从模块箱120的相对侧表面突出。一对第二支架133从模块箱120的相对侧表面突出。一对***凹槽130a在模块箱120的相对侧表面中形成。一对***部件515b被布置在模块箱布置凹部515a的相对侧处。每个***部件515b都设置有模块箱捕捉凹部515b1。
模块箱120的左内表面和右内表面之间的宽度对应于基板110的前部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宽度。基板110的前部接触模块箱120的相对侧的内表面。
基板110和模块箱120被构造成通过基板***凹槽127联接在一起,其中基板***凹槽127与基板***部件111接合。基板***凹槽127被设置在基板110或模块箱120中的一个处,而基板***部件111被设置在基板110或模块箱120中的另一个处。基板***凹槽127和基板***部件111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基板110被***侧部件121之间。侧部件121中的至少一个或基板110中的一个设置有基板***凹槽127,基板***凹槽127被构造成与基板***部件111接合,基板***部件111被布置在侧部件121中的至少一个或基板110中的一个上。当基板110在向左-向右方向上接触模块箱120时,从基板110和模块箱120中选择的一个设置有基板***凹槽127,基板***凹槽127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另一个设置有基板***部件111,基板***部件111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从与基板***凹槽127接合。从基板和侧部件之间选择的一个设置有基板***凹槽,该基板***凹槽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另一个设置有基板***部件,该基板***部件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从而接合基板***凹槽。在组装过程中,基板***部件111沿基板***凹槽127滑动,从而与基板***凹槽127接合。包括有彼此接合的基板***部件111和基板***凹槽127的一对部件被布置在模块箱120的相对侧中的每一侧处。
从基板110和模块箱120之间选择的,设置有基板***凹槽127的一个可以包括第三支架126a,第三支架126a横向地突出并且限定基板***凹槽127的上表面。从基板110和模块箱120之间选择的,设置有基板***凹槽127的一个可以包括第四支架126b,第四支架126b横向地突出并且限定基板***凹槽127的下表面。第三支架126a和第四支架126b被布置成在向上-向下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基板***凹槽127在第三支架126a和第四支架126b之间形成。第三支架126a分隔基板***凹槽127的上侧。第四支架126b分隔基板***凹槽127的下侧。第三支架126a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第四支架126b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结果,基板110可以从模块箱120的后部滑动到模块箱120的前部,由此可以固定基板110。
将基板***凹槽127的侧表面分隔的第一表面或将基板***部件111的侧表面分隔的第二表面中的一个表面包括基板捕捉凹部110a,并且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包括基板捕捉突出部126c,基板捕捉突出部126c被构造成与基板捕捉凹部110a接合。从将基板***凹槽127的侧表面分隔的表面和将基板***部件111的侧表面分隔的表面中选择的一个表面设置有基板捕捉凹部110a,基板捕捉凹部110a横向地形成,而另一个表面设置有基板捕捉突出部126c,基板捕捉突出部126c与基板捕捉凹部110a接合。当基板110从模块箱120的后部滑动到模块箱120的前部时,基板捕捉突出部126c与基板捕捉凹部110a接合,由此基板110a被固定,从而防止基板110从模块箱体120向后脱离。
在参考图5至图10a的该实施例中,基板***部件111在基板110上形成,并且基板***凹槽127在模块箱120中形成。在参考图5至图10a的该实施例中,第三支架126a在模块箱120处形成,并且第四支架126b在模块箱120处形成。
在参考图10c的其它实施例中,基板***部件111在模块箱120上形成,并且基板***凹槽127在基板110中形成。在参考图10c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三支架126a在基板110处形成,并且第四支架126b在基板110处形成。
在参考图5至图10a和图11a的该实施例中,基板捕捉凹部110a在基板110中形成,并且基板捕捉突出部126c在模块箱120上形成。在参考图5至图10a和11a的该实施例中,基板捕捉凹部110a在将基板***部件111的侧表面分隔的表面中形成,并且基板捕捉突出部126c在将基板***凹槽127的侧表面分隔的表面上形成。基板捕捉突出部126c被布置在基板***凹槽127中。基板捕捉突出部126c被布置在第三支架126a和第四支架126b之间。
在参考图11b的其它实施例中,基板捕捉凹部110a在模块箱120中形成,并且基板捕捉突出部126c在基板110上形成。在参考图11b的其它实施例中,基板捕捉凹部110a在将基板***凹槽127的侧表面分隔的表面中形成,并且基板捕捉突出部126c在将基板***部件111的侧表面分隔的表面上形成。基板捕捉凹部110a被布置在基板***凹槽127中。基板捕捉凹部110a被布置在第三支架126a和第四支架126b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感测模块100包括基板固定部件126,基板固定部件126用于将基板110固定到模块箱120。模块箱120包括基板固定部件126。基板固定部件126包括第三支架126a。基板固定部件126包括第四支架126b。基板固定部分126包括基板捕捉突出部126c。一对基板固定部件130被布置在模块箱120的相对侧表面处。一对第三支架126a从模块箱120的相对侧的内表面突出。一对第四支架126b从模块箱120的相对侧的内表面突出。一对基板***凹槽127在模块箱120的相对侧的内表面中形成。一对基板***部件111被布置在基板110的相对侧处。每个基板***部件111都设置有基板捕捉凹部110a。
在该实施例中,除了基板捕捉凹部110a之外,每个基板***部件111还在基板***部件111的侧端处设置有基板捕捉突出部110b。模块箱120还在其内表面中设置有基板捕捉凹部126d,基板捕捉凹部126d与基板捕捉突出部110b接合。特别地,基板110设置有第一基板捕捉凹部110a和第二基板捕捉突出部110b,并且模块箱120设置有第一基板捕捉突出部126c和第二基板捕捉凹部126d。第一基板捕捉凹部110a与第一基板捕捉突出部126c接合,并且第二基板捕捉突出部110b与第二基板捕捉凹部126d接合。

Claims (15)

1.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显示面板;
主框架,所述主框架被布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后部处;
感测模块支撑构件,所述感测模块支撑构件包括;
前部件,所述前部件限定了所述显示设备的前表面的一部分并沿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延伸,其中所述前部件包括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形成在所述前部件中的透射部件布置孔;和
后突出部,所述后突出部从所述前部件在向后方向上突出并联接到所述主框架,其中所述后突出部包括形成在所述后突出部中的模块箱布置凹部,所述模块箱布置凹部被定位在所述透射部件布置孔的后部;以及
感测模块,所述感测模块包括:
模块箱,所述模块箱被联接到所述后突出部并且被布置在所述模块箱布置凹部中,其中,所述模块箱包括一对侧部件,所述一对侧部件被彼此间隔开以限定所述模块箱的左侧和右侧;
透射部件,所述透射部件被联接到所述模块箱的前端,被布置在所述透射部件布置孔中,并被构造成将入射光透射到所述感测模块的前方;
基板,所述基板被***所述一对侧部件之间;以及
光接收部件,所述光接收部件被构造成感测从所述透射部件透射的光并且被布置在所述基板上,
其中,所述一对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或所述后突出部中的一个设置有***凹槽,所述一对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或所述后突出部中的另一个设置有***部件,所述***部件与所述***凹槽接合,
其中,所述一对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或所述基板中的一个设置有基板***凹槽,所述一对侧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或所述基板中的另一个设置有基板***部件,所述基板***部件与所述基板***凹槽相接合,
其中,所述基板从所述模块箱的下部向上间隔开,并且
其中,所述光接收部件被设置在由所述基板、所述模块箱的所述下部、以及所述一对侧部件限定的空间中,并且被联接到所述基板的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透射部件布置孔对应于所述前部件的在与所述显示面板相邻的一侧处的向下凹入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模块箱布置凹部对应于所述后突出部的向前凹入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设置有所述***凹槽的所述后突出部或所述模块箱中的所述一个包括: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横向突出并限定所述***凹槽的上表面;和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横向突出并限定所述***凹槽的下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将所述***凹槽的侧表面分隔的第一表面或将所述***部件的侧表面分隔的第二表面中的一个表面设置有横向模块箱捕捉凹部,所述横向模块箱捕捉凹部被构造成与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上的模块箱捕捉突出部相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感测模块包括感测模块控制器,所述感测模块控制器被布置在所述基板上并且被构造成处理由所述光接收部件感测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基板***凹槽和所述基板***部件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包括有所述基板***凹槽的所述基板或所述模块箱中的所述一个还包括:
第三支架,所述第三支架横向突出并限定所述基板***凹槽的上表面;和
第四支架,所述第四支架横向突出并限定所述基板***凹槽的下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将所述基板***凹槽的侧表面分隔的第一表面或将所述基板***部件的侧表面分隔的第二表面中的一个表面包括基板捕捉凹部,并且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包括基板捕捉突出部,所述基板捕捉突出部被构造成与所述基板捕捉凹部相接合。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基板的前部***到所述模块箱中;并且
所述基板的后部朝向所述主框架的后部突出,并且关于所述前部成角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感测模块控制器被布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后部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光接收部件包括:
多个红外光接收器,所述多个红外光接收器被构造成接收用于遥控所述显示设备的红外光;以及
照度传感器,所述照度传感器被构造成感测从所述透射部件透射的所述光的照射强度,
其中,当从前方观看时,所述多个红外光接收器和所述照度传感器水平布置,并且
其中,所述感测模块还包括发光部件,所述发光部件被构造成发射光并且被布置成比所述红外光接收器更向前。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还包括显示面板支撑构件,所述显示面板支撑构件联接到所述主框架并被构造成沿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延伸并固定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所述主框架包括主板,所述主板联接到所述显示面板支撑构件,并且被构造成支撑所述显示面板支撑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
所述显示面板支撑构件被布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中的除了布置有所述感测模块支撑构件的边缘的部分之外的位置处;并且
所述主框架包括面板支撑单元,所述面板支撑单元被布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的布置有所述感测模块支撑构件的所述部分处,并且被构造成固定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边缘的后部。
CN201780075964.4A 2016-10-10 2017-10-10 显示设备 Active CN1100504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130596 2016-10-10
KR1020160130596A KR20180039370A (ko) 2016-10-10 2016-10-10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CT/KR2017/011114 WO2018070748A1 (en) 2016-10-10 2017-10-10 Display apparat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50460A CN110050460A (zh) 2019-07-23
CN110050460B true CN110050460B (zh) 2021-12-03

Family

ID=61829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5964.4A Active CN110050460B (zh) 2016-10-10 2017-10-10 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25607B2 (zh)
EP (1) EP3523959B1 (zh)
KR (1) KR20180039370A (zh)
CN (1) CN110050460B (zh)
WO (1) WO20180707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3732B (zh) * 2021-06-30 2022-09-1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39754A (en) * 2008-03-04 2009-09-16 Qisda Corp Display device
KR20100127475A (ko) * 2009-05-26 2010-12-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2479469A (zh) * 2010-11-23 2012-05-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器件
CN102568333A (zh) * 2012-01-16 2012-07-11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0759A (ja) 1993-06-22 1995-01-24 Ricoh Co Ltd リサイクル可能な装置
JPH0720759U (ja) * 1993-09-13 1995-04-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JP2000244135A (ja) 1999-02-19 2000-09-08 Fujitsu General Ltd 薄型画像表示装置
CN103645578B (zh) * 2010-10-28 2017-06-30 Lg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
JP2013125196A (ja) * 2011-12-15 2013-06-24 Canon Inc 表示制御装置及び表示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3130831A (ja) * 2011-12-22 2013-07-04 Sharp Corp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像機
JP5513568B2 (ja) * 2012-08-31 2014-06-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39754A (en) * 2008-03-04 2009-09-16 Qisda Corp Display device
KR20100127475A (ko) * 2009-05-26 2010-12-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2479469A (zh) * 2010-11-23 2012-05-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器件
CN102568333A (zh) * 2012-01-16 2012-07-11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39370A (ko) 2018-04-18
EP3523959A4 (en) 2020-04-15
WO2018070748A1 (en) 2018-04-19
EP3523959B1 (en) 2021-12-01
EP3523959A1 (en) 2019-08-14
US10425607B2 (en) 2019-09-24
US20180103228A1 (en) 2018-04-12
CN110050460A (zh) 2019-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42248B1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것의 엘이디 바 연결 방법
EP3598217B1 (en) Display apparatus
EP2339426B1 (en) Display apparatus
US8899812B2 (en) Front bezel assembly with backlight source, non-self-luminous display device with backlight source in front bezel,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the backlight source thereof
CN110050460B (zh) 显示设备
KR101109145B1 (ko) 패치코드 접속용 패치 패널
WO2012053442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36786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KR101007048B1 (ko) 양면 라이팅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10276856A (ja) 表示装置
US9535286B2 (en) Image display device
JP2009181037A (ja) 係止構造及び該係止構造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KR101256185B1 (ko) 램프 소켓 가이드와 이를 구비한 램프 유닛 및 백라이트어셈블리
KR102564535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333905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US11347278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07298576A (ja) 弾性リブを有するインジケータ回路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17005348A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KR20180043991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7464908B2 (ja) 誘導灯
KR102208127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16013546A1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KR20110017162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00044628A (ko) 양면 라이팅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구동유닛
KR101801094B1 (ko) 디스플레이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