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01788B - 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01788B
CN110001788B CN201910363526.9A CN201910363526A CN110001788B CN 110001788 B CN110001788 B CN 110001788B CN 201910363526 A CN201910363526 A CN 201910363526A CN 110001788 B CN110001788 B CN 1100017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late
cabin
mounting bracket
end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6352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01788A (zh
Inventor
陆群
郝金松
王朋波
张江
张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 Aut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 Aut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 Aut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 Aut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6352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017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001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017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017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017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该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上设置有左右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和中央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通过设置支架本体,支架本体的左右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适于与左机舱板加强梁以及右机舱板加强梁进行固定连接,中央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适于与中央机舱板加强梁进行固定连接,因此,仅需设置支架本体一个部件,便可实现左机舱加强梁、右机舱加强梁以及中央机舱加强梁前端的固定,从而实现对左机舱盖、右机舱盖以及中央机舱盖的间接支撑,进而将分体式机舱盖集成为一个整体,保证机舱盖的整体刚度足够,以及机舱盖的稳定性较好。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的机舱盖为一体式,即机舱盖为一整块板,且机舱盖的后端与车身铰接,当机舱盖的前端与机舱前端的机舱锁相连接时,机舱盖处于遮蔽机舱的位置,当机舱盖的前端与机舱锁相分离时,机舱盖可以从前向后进行翻折打开,但是,这种机舱盖与车身的翼子板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导致车辆的外观不够美观,且该间隙处容易积攒污水、灰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机舱盖,可以解决传统机舱盖与翼子板之间具有间隙的问题,但是,如何将这种新型机舱盖安装在车身上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该前端安装支架可以实现对这种新型机舱盖的固定安装,保证了机舱盖的整体刚度足够以及稳定性高。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上设置有左右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和中央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左右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为滑槽,所述滑槽的槽底设置有槽底止挡限位结构,所述滑槽的槽口设置有槽口止挡限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槽底止挡限位结构为止挡板,所述槽口止挡限位结构为弹簧滚珠限位销。
具体地,所述左右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包括:左安装位和右安装位,所述左安装位的槽口朝左,所述右安装位的槽口朝右。
具体地,所述支架本体的前侧设置有雷达安装位。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前侧板、后侧板以及连接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的连接板,所述雷达安装位位于所述前侧板上,且在所述雷达安装位的后侧,所述前侧板与所述后侧板之间具有隔热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前侧板具有朝后设置的前盖板,所述后侧板具有朝前设置的后盖板,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后盖板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上方,且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后盖板前后间隔开,所述滑槽形成在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之间的连接板上方且位于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后盖板的下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端安装支架设置在车辆的前防撞梁上方,且所述支架本体上开设有多个前防撞梁安装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还包括: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后侧且位于车辆冷凝器的上方,所述挡风板上开设有冷凝器安装孔。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通过设置支架本体,支架本体的左右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适于与左机舱板加强梁以及右机舱板加强梁进行固定连接,中央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适于与中央机舱板加强梁进行固定连接,因此,仅需设置支架本体一个部件,便可实现左机舱加强梁、右机舱加强梁以及中央机舱加强梁的前端在车身上的固定安装,从而实现对左机舱盖、右机舱盖以及中央机舱盖的间接支撑,进而将分体式机舱盖集成为一个整体,保证机舱盖的整体刚度足够,以及机舱盖的稳定性较好。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左机舱板加强梁滑块与左安装位滑槽的配合示意图;
图3是前端安装支架与中央机舱板加强梁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前端安装支架与车辆冷凝器的配合示意图;
图5是左机舱板加强梁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前端安装支架在车辆中的位置示意图;
图7是前端安装车架与防撞梁配合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左机舱盖组件、中央机舱盖组件以及右机舱盖组件与前端安装支架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
前端安装支架10、支架本体1、前侧板11、后侧板12、连接板13、隔热腔体14、前盖板15、后盖板16、防撞梁安装孔17、滑槽18、左安装位21、右安装位22、槽口止挡限位结构3、中央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4、雷达安装位5、挡风板6、冷凝器安装孔61、车辆冷凝器7、雷达8、左机舱板加强梁91、右机舱板加强梁92、中央机舱板加强梁93、滑块94、前防撞梁95、左机舱盖组件96、中央机舱盖组件97、右机舱盖组件9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8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10。
本发明的前端安装支架10用于固定一种新型机舱盖,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这种新型机舱盖为分体式结构且包括:左机舱盖组件96、右机舱盖组件98和中央机舱盖组件97,中央机舱盖组件97设置在左机舱盖组件96、右机舱盖组件之间98,左机舱盖组件96包括:左机舱板加强梁91与左机舱盖,左机舱板加强梁91设置在左机舱盖的朝向机舱的一侧,且左机舱板加强梁91与左机舱盖配合连接,右机舱盖组件98包括:右机舱板加强梁92与右机舱盖,右机舱板加强梁92设置在右机舱盖的朝向机舱的一侧,且右机舱板加强梁92与右机舱盖配合连接,中央机舱盖组件97包括:中央机舱板加强梁93与中央机舱盖,中央机舱板加强梁93设置在中央机舱盖的朝向机舱的一侧,且中央机舱板加强梁93与中央机舱盖配合连接。
左机舱盖集成有左侧翼子板,右机舱盖集成有右侧翼子板,由此消除了传统机舱盖与翼子板之间的间隙,提升了车辆的美观性。
参照图1、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10包括:支架本体1,在车从前向车后看,支架本体1形状类似于字母“M”,支架本体1位于车辆的前端、前防撞梁95的上方,且支架本体1适于与左机舱板加强梁91、右机舱板加强梁92以及中央机舱板加强梁93进行连接,也就是说,通过设置支架本体1,便可以实现左机舱板加强梁91、右机舱板加强梁92以及中央机舱板加强梁93在车身上的固定安装。通过设置支架本体1,可将左机舱板加强梁91、右机舱板加强梁92以及中央机舱板加强梁93的安装固定点位集成在同一个零件上,节省了固定左机舱板加强梁91、右机舱板加强梁92以及中央机舱板加强梁93的成本,而且还为保证机舱盖的稳定性提供了可能。
具体地,如图1所示,支架本体1上设置有左右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和中央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4,左右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适于与左机舱板加强梁91以及右机舱板加强梁92进行固定连接,中央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4适于与中央机舱板加强梁93进行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了左机舱板加强梁91、右机舱板加强梁92以及中央机舱板加强梁93的固定安装。
因此,通过设置左机舱板加强梁91、右机舱板加强梁92以及中央机舱板加强梁93分别与支架本体1进行配合,便可间接地实现对左机舱盖、右机舱盖以及中央机舱盖的支撑,并且,可以将分体式机舱盖集成为一个整体,保证机舱盖的整体刚度足够,以及机舱盖的稳定性较好。
前端安装支架10位于左机舱盖组件96、右机舱盖组件98和中央机舱盖组件97的前端,由此可实现左机舱板加强梁91、右机舱板加强梁92、中央机舱加强梁93的前端在前端安装支架10上的固定,在具体实施例中,左机舱板加强梁91、右机舱板加强梁92、中央机舱加强梁93的后端可以与车身其它部位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10,通过设置支架本体1,支架本体1的左右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适于与左机舱板加强梁91以及右机舱板加强梁92进行固定连接,中央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4适于与中央机舱板加强梁93进行固定连接,因此,仅需设置支架本体1一个部件,便可实现左机舱加强梁91、右机舱加强梁92以及中央机舱加强梁93的前端在车身上的固定安装,从而实现对左机舱盖、右机舱盖以及中央机舱盖的间接支撑,进而将分体式机舱盖集成为一个整体,保证机舱盖的整体刚度足够,以及机舱盖的稳定性较好。
具体地,如图1所示,左右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包括:左安装位21和右安装位22,左安装位21适于与左机舱板加强梁91进行配合,右安装位22适于与右机舱板加强梁92进行配合。左安装位21的槽口朝左,右安装位22的槽口朝右,因此,左机舱板加强梁91在进行安装时,可以从左到右与左安装位21配合;右机舱板加强梁92在进行安装时,可以从右到左与右安装位22配合,从而保证左机舱板加强梁91与右机舱板加强梁92在安装时不会发生彼此干涉。
进一步地,左右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为滑槽18,也就是说,左安装位21以及右安装位22均为滑槽18,在具体实施例中,左机舱板加强梁91以及右机舱板加强梁92均设有适于与滑槽18配合的滑块94。如图1-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左机舱板加强梁91的滑块94适于***到左安装位21的滑槽18中,从而实现左机舱板加强梁91与左安装位21的配合,进而将左机舱板加强梁91固定在支架本体1上。同样地,在右机舱板加强梁92的滑块94适于***到右安装位22的滑槽18中,从而实现右机舱板加强梁92与右安装位22的配合,进而将右机舱板加强梁92固定在支架本体1上。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滑槽18的槽底设置有槽底止挡限位结构,也就是说,在滑槽18的底部设有可以对滑块94的首部(即滑块94首先与滑槽18进行配合的部位)进行止挡的槽底止挡限位结构,滑槽18的槽口设置有槽口止挡限位结构3,也就是说,在滑槽18的入口处设有可以对滑块94的部位(即滑块94最后与滑槽18进行配合的部分)进行止挡的槽口止挡限位结构3,当滑块94与滑槽18配合到位时,滑块94的一端与槽底止挡限位结构接触,另一端与槽口止挡限位结构3接触。
进一步地,槽底止挡限位结构可以为止挡板,当滑块94的首部触碰到止挡板时,止挡板可以有效地对滑块94进行止挡,阻止滑块94继续滑移。槽口止挡限位结构3可以为弹簧滚珠限位销,即槽口止挡限位结构3由弹簧和滚珠配合组成,其中,弹簧位于滚珠的下方,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簧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因此,弹簧始终对滚珠有向上的推力,滑块94的底面设有适于与滚珠配合的凹槽,当滑块94的尾部压弹簧滚珠限位销时,滚珠可下移,滑块94完全进入滑槽18后,滚珠在弹簧的反弹力下弹起与滑块94的凹槽进行配合,防止滑块94从滑槽18脱出。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滑块94的底面为平面,当滑块94的底面压弹簧滚珠限位销时,滚珠可下移,此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以使滚珠始终与滑块94的底面贴合,而当滑块94完全经过弹簧滚珠限位销后,滚珠弹出至高于滑块94底面,以对滑块94起到止挡、限位作用,此时弹簧可处于防松状态,从而限制滑块94从滑槽18退出。
因此,通过设置滑槽18与滑块94配合,可以保证左机舱板加强梁91以及右机舱板加强梁92与支架本体1配合方便简洁,且简化左机舱板加强梁91以及右机舱板加强梁92在车身上的安装操作,通过设置槽底止挡限位结构以及槽口止挡限位结构3,可以保证左机舱板加强梁91以及右机舱板加强梁92与支架本体1配合可靠、稳定,保证左机舱板加强梁91以及右机舱板加强梁92的安装刚度较好。
具体地,如图1所示,支架本体1的前侧设置有雷达安装位5,雷达8适于与雷达安装位5进行配合,从而保证雷达8可以安装在前端安装支架10上,进而保证雷达8可安装在车辆上。
雷达8与车辆CPU(中央处理器)电连接,且雷达可以对道路障碍物、本车与前车距离进行检测,并且将所检测的信息传输到车辆CPU中,车辆CPU再控制车辆做出相对应的行驶改变,从而可以保证车辆的智能行驶。将雷达8安装在前端安装支架10上,可以保证雷达8位于车辆的前方,从而可以保证雷达8的检测准确度高,且安装较为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支架本体1可以包括:前侧板11、后侧板12以及连接前侧板11、后侧板12的连接板13,前侧板11位于后侧板12的前方,连接板13位于前侧板11的下端与后侧板12的下端之间,且分别与前侧板11以及后侧板12连接,从而实现前侧板11与后侧板12的间接连接,雷达安装位5位于前侧板11上。
在雷达安装位5的后侧,前侧板11与后侧板12之间具有隔热腔体14,即在前侧板11、后侧板12以及连接板13之间的位置处,形成上端具有开口的中空腔体,该腔体为隔热腔体14,当车辆的冷却***在工作时,支架本体1的前侧板11以及后侧板12可以对冷却***所排出的热气进行阻挡,防止热气再次进入到冷却***的循环过程中,前侧板11以及后侧板12双层隔热,隔热效果更好。并且,隔热腔体14的中间为空腔,不仅有利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而且在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隔热腔体14可以对雷达8的撞击进行缓冲,从而保护车辆的雷达8等智能驾驶模块的安全性,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性较好,隔热腔体14内形成隔热空间,进一步提高隔热效果。并且前侧板11、后侧板12以及连接板13的组合方式还可以保证支架本体1的结构刚度与强度较好,从而保证对雷达8的支撑性较好,可以保证车辆在颠簸路段上行驶时,雷达8的工作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前侧板11具有朝后设置的前盖板15,后侧板12具有朝前设置的后盖板16,即前盖板15与前侧板11固定连接,且前盖板15从前侧板11向后侧板12的方向延伸;后盖板16与后侧板12固定连接,且后侧板12从后侧板12向前侧板11的方向延伸。前盖板15与后盖板16位于连接板13的上方,且前盖板15与后盖板16前后间隔开,滑槽18形成在前侧板11、后侧板12之间的连接板13上方且位于前盖板15与后盖板16的下方,左机舱板加强梁91与右机舱板加强梁92可以从前盖板15与后盖板16之间的间隙中进入滑槽18,从而保证左机舱板加强梁91与右机舱板加强梁92的滑块94可以与滑槽18进行配合。
进一步地,如图6-图7所示,前端安装支架10设置在车辆的前防撞梁95上方,且支架本体1上开设有多个前防撞梁安装孔17,从而保证前端安装支架10可以与前防撞梁95进行连接,进而保证了前端安装支架10可安装在车辆上,而且通过安装前端安装支架10,还可以提升车辆车身的扭转刚度。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4所示,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10还可以包括:挡风板6,挡风板6设置在支架本体1的后侧且位于车辆冷凝器7的上方,且挡风板6将车辆冷凝器7与机舱上腔体进行隔断,从而封闭机舱上腔体,从而保证从车辆冷凝器7等冷却***排出的热气,无法循环至车头再次进入到冷却***的循环中来,从而保证车辆的冷却***的效率较高。
进一步地,挡风板6上设置有翻边,通过设置翻边,可以有效增强前端安装支架10整体的弯扭刚度,提高了前端安装支架1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挡风板6上开设有冷凝器安装孔61,车辆冷凝器7适于与冷凝器安装孔61进行配合,从而保证车辆冷凝器7的安装。在具体实施例中,冷凝器安装孔61位于挡风板6的左右两侧,且左右两侧的冷凝器安装孔61左右对称,从而可以保证车辆冷凝器7安装的稳定性较好,保证车辆冷凝器7的稳定运行。
本发明的前端安装支架10为类似“M”形的多腔体结构,可以实现对左机舱盖、中央机舱盖以及右机舱盖这种由多个部件组成的机舱盖的安装,且前端安装支架10还可以与雷达8、车辆冷凝器61以及前防撞梁95进行连接,实现了零件效率的最大化以及集中化,有效节省了材料成本及生产成本,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在前端安装支架10的滑槽18与左机舱板加强梁91、右机舱板加强梁92的滑块94进行配合,以及中央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4与中央机舱板加强梁93进行配合,可以将左机舱盖、中央机舱盖以及右机舱盖间接连接为一体,从而可以保证机舱盖的整体刚度较高、稳定性较好;
2、前端安装支架10设有挡风板6,挡风板6将车辆冷凝器7与机舱上腔体进行隔断,从而封闭机舱上腔体,从而保证从车辆冷凝器7等冷却***排出的热气,无法循环至车头再次进入到冷却***的循环中来,从而保证车辆的冷却***的效率较高;
3、前端安装支架10设有雷达安装位5,从而保证雷达8可以安装在前端安装支架10上,且雷达8位于车辆的前方,从而可以保证雷达8的检测准确度高,且安装较为方便;
4、前端安装支架10设有前防撞梁安装孔17,从而保证前端安装支架10可以与前防撞梁95进行连接,进而保证了前端安装支架10可安装在车辆上,而且通过安装前端安装支架10,还可以提升车辆车身的扭转刚度。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10。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6)

1.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上设置有左右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和中央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所述支架本体包括:前侧板、后侧板以及连接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的连接板,所述前侧板与所述后侧板之间具有隔热腔体;
所述左右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为滑槽,所述滑槽的槽底设置有槽底止挡限位结构,所述滑槽的槽口设置有槽口止挡限位结构,所述支架本体的前侧板设置有雷达安装位,所述隔热腔***于所述雷达安装位的后侧;
所述前侧板具有朝后设置的前盖板,所述后侧板具有朝前设置的后盖板,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后盖板位于所述连接板的上方,且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后盖板前后间隔开,所述滑槽形成在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之间的连接板上方且位于所述前盖板与所述后盖板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底止挡限位结构为止挡板,所述槽口止挡限位结构为弹簧滚珠限位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机舱板加强梁安装位包括:左安装位和右安装位,所述左安装位的槽口朝左,所述右安装位的槽口朝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安装支架设置在车辆的前防撞梁上方,且所述支架本体上开设有多个前防撞梁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后侧且位于车辆冷凝器的上方,所述挡风板上开设有冷凝器安装孔。
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
CN201910363526.9A 2019-04-30 2019-04-30 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1100017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63526.9A CN110001788B (zh) 2019-04-30 2019-04-30 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63526.9A CN110001788B (zh) 2019-04-30 2019-04-30 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01788A CN110001788A (zh) 2019-07-12
CN110001788B true CN110001788B (zh) 2021-04-20

Family

ID=67175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63526.9A Active CN110001788B (zh) 2019-04-30 2019-04-30 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017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49936B (zh) * 2020-12-22 2022-05-06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冷却模块布置和安装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82542B (de) * 1963-04-17 1964-11-26 Daimler Benz Ag Haubenanordnung bei Kraftfahrzeugen
JPH06298013A (ja) * 1993-04-15 1994-10-25 Toyoda Gosei Co Ltd 自動車フード用シール部材
US6116366A (en) * 1998-08-17 2000-09-12 Navistar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Corp. Truck butterfly hood mount system
JP4259210B2 (ja) * 2003-07-08 2009-04-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FR2937608B1 (fr) * 2008-10-24 2011-07-01 Faurecia Bloc Avant Capot moteur en plusieurs parties
US9422008B2 (en) * 2014-12-15 2016-08-23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Front cover assembly of utility vehicle
CN205930923U (zh) * 2016-08-22 2017-02-08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装饰罩支架及汽车
EP3381771B1 (en) * 2017-03-27 2021-03-24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Integrated vehicle ho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01788A (zh) 2019-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31926B2 (en) Side impact crash event body structure improvement
US20050051372A1 (en) Aerodynamically constructed covering part for the underside of a motor vehicle
CN101085625B (zh) 车辆前部结构
US11524606B2 (en)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CN107531291A (zh) 双辙车辆
US20210094626A1 (en) Body of electric vehicle
CN110884572A (zh) 车辆的车身地板
US20230117169A1 (en) Hood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10001788B (zh) 用于车辆的前端安装支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US20050067204A1 (en) Aerodynamically constructed covering part for the underside of a passenger ca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6209914B1 (en) Body shell for a passenger car with reduced overall deformation
US20040130168A1 (en) Front grille guard for vehicle
KR20050037207A (ko)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캐리어의 보강구조
CN218343605U (zh) 一种门槛梁总成及车辆
US11731711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217100182U (zh) 车身顶盖横梁及汽车车身
CN115871798A (zh) 汽车前端框架和汽车
CN102059994A (zh) 包括后整流元件的车辆前横梁
CN211032471U (zh) 一种后防撞梁及汽车后保组件
US20180029457A1 (en)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KR100633910B1 (ko) 자동차의 밧데리 장착구조
JP2003137050A (ja) 車両後部構造
CN217672875U (zh) 车身前地板结构及汽车车身
CN219029568U (zh) 车辆地板结构
CN217893037U (zh) 下车体框架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