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56115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56115A
CN109656115A CN201810584671.5A CN201810584671A CN109656115A CN 109656115 A CN109656115 A CN 109656115A CN 201810584671 A CN201810584671 A CN 201810584671A CN 109656115 A CN109656115 A CN 1096561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recording medium
paper
resistance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846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本阳子
平川昇
岛田靖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56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561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7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ias applied in the transfer nip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9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preconditioning the paper base before the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29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e.g. weight, thicknes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于在使用多种记录介质的情况下,与不论记录介质的种类如何而一律使恒定电压控制的转印电场作用于转印区域的情况相比,抑制转印电场的变动。本发明具备:转印机构(2),利用像保持机构(1)与转印构件(2a)夹持记录介质(S),且使像保持机构(1)所保持的图像(G)静电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接触机构(3),隔着转印区域(TR)设置在记录介质(S)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在记录介质(S)经过转印区域(TR)的期间中与记录介质(S)接触并作为接地电极而作用;以及恒定电流控制机构(4a),在记录介质(S)为预定电阻值以下或沿着介质基材面具有导电层的低电阻记录介质的条件下,对使用从转印电源(2c)施加的转印电压(VTR)供给于转印区域(TR)的转印电流进行恒定电流控制。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关于此种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
专利文献1中,为了抑制在高湿环境下发生转印不良而公开了如下图像形成装置,此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转印构件,通过相对于像承载体成为压接状态而将形成在像承载体表面上的碳粉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二次转印高压电源,对转印构件施加偏置电压(biasvoltage);转印偏压控制机构,以限制二次转印高压电源的偏置电压的下限值的方式进行控制,且在偏置电压为高于下限值的电压的情况下,以通过施加偏置电压而流动的电流成为恒定电流的方式进行控制。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图像形成装置,此图像形成装置为使用转印旋转体的接触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且具有恒定电流控制方式及恒定电压控制方式作为转印偏压施加机构的控制方式,转印偏压施加机构的恒定电流控制方式与恒定电压控制方式的切换是对应于转印旋转体的电阻值而进行。
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图像形成装置,此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转印构件,在与像承载体之间形成转印部并使碳粉像从像承载体转印到记录材料上;接触构件,连接于接地电位,并且与转印有碳粉像并从像承载体分离的记录材料接触;电源,在记录材料到达接触构件之前,向转印部输出经恒定电流控制的输出电压;以及控制机构,以抑制记录材料到达接触构件后的输出电压相对于经恒定电流控制的输出电压的变化的方式而控制电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34184号公报(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图1)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0-221810号公报(发明的实施方式,图3)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0-008926号公报(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图2)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在使用多种记录介质的情况下,与不论记录介质的种类如何而一律使恒定电压控制的转印电场作用于转印区域的情况相比,抑制作用于转印区域的转印电场的变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机构,利用保持带电制像粒子的图像的像保持机构与转印构件来夹持记录介质,并且使转印电场作用于所述像保持机构与所述转印构件之间的转印区域,由此使所述像保持机构所保持的图像静电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接触机构,隔着所述转印区域而设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在所述记录介质经过所述转印区域的期间中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并作为接地电极而作用;恒定电流控制机构,在所述记录介质为预定电阻值以下或沿着介质基材面具有导电层的低电阻的记录介质的条件下,对使用从转印电源施加的转印电压而供给于所述转印区域的转印电流进行恒定电流控制。
技术方案2的发明为技术方案1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能判别朝向所述转印区域而移动的记录介质的种类的判别机构,根据此判别机构的判别信号而决定是否需要所述恒定电流控制机构。
技术方案3的发明为技术方案2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判别机构为检测移动的记录介质是否为低电阻的检测器。
技术方案4的发明为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选择机构,此选择机构在所述记录介质为低电阻时选择所述恒定电流控制机构,在所述记录介质为非低电阻时选择恒定电压控制机构。
技术方案5的发明为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接触机构的接地电阻低于所述转印机构的所述转印构件的电阻。
技术方案6的发明为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的图像形成装置,隔着所述转印区域而分别设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接触机构是以较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长度短的距离而配置。
技术方案7的发明为技术方案6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低电阻的记录介质经过所述转印区域时,所述记录介质将位于所述转印区域的入口侧的接触机构及位于所述转印区域的出口侧的接触机构中的至少任一者作为接地电极。
技术方案8的发明为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转印机构在使用低电阻的记录介质时,将所述转印构件由接地状态切换为非接地状态。
技术方案9的发明为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像保持机构为在将像形成保持体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之前中间性地转印并保持所述图像的中间转印体,所述转印机构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机构,利用保持带电制像粒子的图像的像保持机构与转印构件来夹持记录介质,并且使转印电场从所述像保持机构侧作用于所述像保持机构与所述转印构件之间的转印区域,由此使所述像保持机构所保持的图像静电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及接触机构,隔着所述转印机构的所述转印区域而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设置至少各一个,在所述记录介质经过所述转印区域的期间中,至少一个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并作为接地电极而作用;并且,所述接触机构的接地电阻是设定为低于所述转印机构的所述转印构件的电阻,且隔着所述转印区域而分别设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接触机构是以较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长度短的距离而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在使用多种记录介质的情况下,与不论记录介质的种类如何而一律使恒定电压控制的转印电场作用于转印区域的情况相比,能抑制作用于转印区域的转印电场的变动。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即便使用任意种类的记录介质,也能在使用低电阻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在转印区域中实施恒定电流控制。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即便使用任意种类的记录介质,也能在移动中判别低电阻的记录介质。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能根据记录介质是否为低电阻的记录介质,而在记录介质经过转印区域时,对作用于转印区域的转印电流选择恒定电流控制或恒定电压控制。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即便使用低电阻的记录介质作为记录介质,也能在记录介质经过转印区域时,使转印电流经过低电阻的记录介质而从接触机构流向接地。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即便使用低电阻的记录介质作为记录介质,也能在记录介质经过转印区域时,使转印电流遍及低电阻的记录介质的全长而从接触机构流向接地。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即便使用低电阻的记录介质作为记录介质,也能在记录介质经过转印区域时,使转印电流从隔着转印区域的前后至少任一接触机构流向接地。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使用低电阻的记录介质时,能阻断向转印构件的通电路径,从而能使转印电流向位于转印区域前后的接触构件流动。
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在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多种记录介质经过中间转印体的转印区域时,与不论记录介质的种类如何而一律使恒定电压控制的转印电场作用于转印区域的情况相比,能抑制作用于转印区域的转印电场的变动。
根据技术方案10的发明,在使用多种记录介质的情况下,若使恒定电流控制的转印电场作用于低电阻的记录介质,则与不论记录介质的种类如何而一律使恒定电压控制的转印电场作用于转印区域的情况相比,能抑制作用于转印区域的转印电场的变动。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构成的说明图。
图3为表示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周围的构成的详情的说明图。
图4A为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低电阻纸张上的制像例1的说明图,图4B为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低电阻纸张上的制像例2的说明图,图4C为表示图3所示的判别器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5A为表示实施方式一中所用的二次转印部周围的各元件的布置例的说明图,图5B为从图5A的B方向观看的箭视图。
图6为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用的纸张种类制像顺序的流程图。
图7A为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中对高电阻纸张的转印动作过程的说明图,图7B为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中对低电阻纸张的转印动作过程的说明图。
图8A及图8B表示经过二次转印部的低电阻纸张的等价电路,图8A为示意性地表示对低电阻纸张的转印动作过程的转印电流的流动的说明图,图8B为示意性地表示图8A所示的低电阻纸张位置的前后位置处对低电阻纸张的转印动作过程的转印电流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9A为模式地表示低电阻纸张在实施方式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中经过时,转印电流向通纸部与非通纸部的流动的说明图,图9B为模式地表示低电阻纸张在比较形态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中经过时,转印电流向通纸部与非通纸部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0为表示实施方式二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周围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符号的说明]
1:像保持机构
2:转印机构
2a:转印构件
2b:对向构件
2c:转印电源
3:接触机构
3a、3b、3c:接触机构(接触构件)
4:控制机构
4a:恒定电流控制机构
5:判别机构
6:选择机构
7:检测机构
20:图像形成装置
21:图像形成装置壳体
22、22a~22f:图像形成部
23:感光体
24:带电装置
25:曝光装置
26:显影装置
27:一次转印装置
28:感光体清扫装置
30:中间转印体
31~33、85b、85c:铺架辊
35:中间转印体清扫装置
50:二次转印装置(统一转印装置)
55:转印辊
56:对向辊
57:供电辊
60:转印电源
61:恒定电流控制电路
62:输出信号产生器
63、115:电流计
64:选择开关
70:定影装置
71:加热定影辊
72:加压定影辊
80:纸张搬送***
81、82:纸张供给容器
83:铅垂搬送路
84:水平搬送路
85:搬送带
85a:带构件
86:纸张排出接盘
87:分支搬送路
88:搬送路
90:对位辊
91:搬送辊
92:手送纸张供给器
93:引导斜槽
94、95、114:电阻
96:除电针
100:基材层
101:金属层
102:表层
110:判别器
111、112:判别辊
113:判别用电源
120:控制装置
130:切换开关
B:方向
d:接触机构3a、接触机构3c间的记录介质搬送路径长(距离)
ds: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长度
G:图像
GW:白色图像
GYMCK:彩色图像
ITR、ITR5:转印电流
ITR1~ITR4:电流(转印电流)
Ra、Rb、Rc:接触机构的电阻(接触机构的接地电阻)
Rt:转印构件的电阻
S:记录介质(纸张)
SA:通纸部
SB:非通纸部
Sm:低电阻纸张
St:高电阻纸张
TR:转印区域(二次转印区域、统一转印区域)
VTR:转印电压
w:宽度方向尺寸
ZBelt、ZBTR、ZBUR+ITB、ZChute、ZDTS、ZRoll、Ztoner、Z纸基材、Z金属层:阻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概要
图1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概要。
此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机构2,利用保持带电制像粒子的图像G的像保持机构1与转印构件2a来夹持记录介质S,并且使转印电场作用于像保持机构1与转印构件2a之间的转印区域TR,由此使像保持机构1所保持的图像G静电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接触机构3,隔着转印区域TR而设置在记录介质S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在记录介质S经过转印区域TR的期间中与记录介质S接触并作为接地电极而作用;以及恒定电流控制机构4a,在记录介质S为预定电阻值以下或沿着介质基材面具有导电层的低电阻的记录介质的条件下,对使用从转印电源2c施加的转印电压VTR而供给于转印区域TR的转印电流进行恒定电流控制。
另外,图1中,转印机构2在与转印构件2a对向的像保持机构1的背面设置对向构件2b,从转印电源2c对此对向构件2b施加转印电压,由此形成用于在转印区域TR中转印图像的转印电场。另外,控制机构4根据记录介质S的种类而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恒定电流控制机构4a。
此种技术手段中,本实施方式意图在于与低电阻的记录介质S有关的转印性能的改善对策,关于记录介质的种类,适当选定也无妨,但主要在增加金属质(metallic)纸张等低电阻的记录介质作为转印对象的方面有效。
本例中,像保持机构1只要保持图像G,则理所当然包括中间转印方式的中间转印体,也包括直接转印方式的电介质。
另外,转印机构2只要具有与记录介质S接触的转印构件2a,且此转印构件2a具有在与像保持机构1之间夹持记录介质S并进行搬送的功能、及使转印电场作用于两者间的转印区域TR的功能,则辊状构件、带状构件均可。
进而,转印机构2大多采用与转印构件2a对向而在像保持机构1的背面具有对向构件2b的实施方式,但不限于此,也包括在像保持机构1中组入图像用电极的实施方式等。
此外,所谓低电阻的记录介质S,包括预定电阻值以下的记录介质、或沿着介质基材面具备导电层的记录介质的任一者。后者有时也包括在前者中,但例如在具备高电阻的表面层的情况下,也有时不包括在前者(利用日本工业标准(Japanese IndustrialStandards,JIS)等中规定的测定法所测定的电阻)中。然而,即便不包括在前者中,但若施加包含高电压的转印电压,则记录介质大多显示沿着面方向而通电等表观上低电阻的行为,因此也将其视为低电阻的记录介质。
另外,接触机构3只要为非接地(浮空(float))的实施方式以外的接地,则广泛地包括直接接地、电阻接地、偏压接地。另外,接触机构3只要在转印区域TR的入口侧及出口侧均设置至少各一个,且在记录介质S经过转印区域TR的期间中与至少一个接触机构3接触,使此接触机构3作为接地电极而作用即可。本例中,相对于转印区域TR而在记录介质S的搬送方向上游侧设有作为接触机构3的多个接触构件3a、3b,另外,相对于转印区域TR而在记录介质S的搬送方向下游侧设有作为接触机构3的一个接触构件3c。此处,接触构件3a为引导记录介质S的搬送路径的引导构件,接触构件3b为进行记录介质S的对位的对位构件。另外,接触构件3c为搬送记录介质S的例如带状搬送构件。另外,图1中,实线所示的记录介质S表示与接触构件3a、接触构件3b接触的状态,虚线所示的记录介质S表示与接触构件3c接触的状态。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低电阻的记录介质S的情况下,采用恒定电流控制机构4a的恒定电流的转印电流在转印区域TR中流动的方式。
通常来说,从中间转印体那样的像保持机构1将带电制像粒子(碳粉等)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需要相对于变动的(1)记录介质S的种类、(2)记录介质S的宽度、(3)转印构件2a的电阻而稳定地形成最优电场。作为以此为目标的控制,有恒定电压控制和恒定电流控制。此处,恒定电压控制中,最优电压受到(1)记录介质S的种类、(3)转印构件2a的电阻的影响而变动,但不受(2)记录介质S的宽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恒定电流控制受到(2)记录介质S的宽度的影响,且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视(3)转印构件2a的电阻而变动,但基本上不易受到(1)记录介质S的种类及(3)转印构件2a的电阻的影响。
关于对通常的记录介质S的控制方式,大多采用恒定电压控制。其原因在于:即便设定为恒定电流控制,(1)记录介质S的种类及(3)转印构件2a的电阻的影响也终究不成为零,相对于此,若设定为恒定电压控制,则至少能使(2)记录介质S的宽度的影响可靠地为零。
此处,若作为低电阻的记录介质S而举出例如沿着介质基材具有导电层的记录介质为例,且设想对此记录介质S施加了恒定电压的转印电压的情况,则无论是记录介质S的面内何处均具有相同电位,在转印动作中转印电压扩展到记录介质S整个面。因此,有可能转印电流向存在于记录介质S的整个面范围内的所有接触机构3(例如接触构件3a~接触构件3c)漏出。从哪个构件以何种程度漏出取决于搬送中的记录介质S的位置及接触构件3a~接触构件3c的电阻,对应于记录介质S的搬送过程而逐渐变化。如此,在使用低电阻的记录介质S的情况下,转印电流流经的通电路径的阻抗(impedance)对应于记录介质S的搬送过程而变化,因此在采用施加恒定电压的转印电压的恒定电压控制方式的情况下,转印区域TR的转印电场变化的可能性高。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低电阻的记录介质S的情况下利用恒定电流控制机构4a来实施恒定电流控制,由此即便转印电流流经的通电路径的阻抗对应于记录介质S的搬送过程而变化,也使恒定电流的转印电流在转印区域TR中流动,从而使一直稳定的转印电场发挥作用。
另外,此状况在大量含有碳黑等导电材料的黑色纸等低电阻的记录介质中也会产生。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代表性实施方式或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任意种类的记录介质S的情况下的优选实施方式可举出如下实施方式:具有能判别朝向转印区域TR而移动的记录介质S的种类的判别机构5,根据此判别机构5的判别信号而决定是否需要恒定电流控制机构4a。
此处,判别机构5的代表性实施方式可举出检测移动的记录介质S是否为低电阻的检测器。本例中,在能在移动中判别低电阻的记录介质S的方面优选。
进而,决定是否需要恒定电流控制机构4a的代表性实施方式可举出具备如下选择机构6的实施方式,所述选择机构6在记录介质S为低电阻时选择恒定电流控制机构4a,在记录介质S为非低电阻时选择恒定电压控制机构(本例中为转印电源2c所具备)。
本例中,在选择恒定电流控制机构4a的情况下,只要利用检测机构7来检测转印区域TR中流动的转印电流,并根据其检测信号以转印电流成为恒定电流的方式控制转印电源2c的转印电压VTR即可。
另外,接触机构3的优选接地条件可举出如下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接触机构3(例如接触构件3a、接触构件3b、接触构件3c)的接地电阻(例如Ra、Rb、Rc)低于转印机构2的转印构件2a的电阻Rt。本例在经过低电阻的记录介质S使转印电流从接触机构3流向接地的方面有效,除此以外,在转印区域TR中抑制从记录介质S的非通纸部到转印构件2a的电流泄漏。
进而,隔着转印区域TR的接触机构3的优选布置可举出如下实施方式:隔着转印区域TR而分别设置在记录介质S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接触机构3是以较记录介质S的搬送方向长度ds短的距离d而配置。本例在以下方面有效,即,在横跨转印区域TR的入口侧及出口侧的接触机构3而配置有低电阻的记录介质S的状态下,遍及记录介质S的全长而使转印电流从接触机构3流向接地,除此以外,抑制向记录介质S与接触机构3的接触区域以外的记录介质S的非通纸部的电流泄漏。
此外,可举出以下实施方式:在低电阻的记录介质S经过转印区域TR时,记录介质S将位于转印区域TR入口侧的接触机构3(本例中为3a、3b)及位于转印区域TR出口侧的接触机构3(本例中为3c)中的至少任一者作为接地电极。本例在使转印电流从隔着转印区域TR的前后至少任一接触机构3流向接地的方面有效,除此以外,抑制转印电流流到转印构件2a侧,在低电阻的记录介质S的整个面上流动足以作为转印电场的恒定电流的转印电流,由此图像稳定。
另外,转印机构2的优选实施方式可举出如下实施方式:在使用低电阻的记录介质S时,将转印构件2a从接地状态切换为非接地状态。本例在以下方面有效:通过在使用低电阻的记录介质时将转印构件2a设为非接地状态,而阻断向转印构件2a的通电路径,因此转印区域TR的转印电流不会流向转印构件2a,而使转印电流全部从位于转印区域TR的入口侧及出口侧的接触机构3稳定地流向接地。因此,记录介质整个面上图像稳定。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使恒定电流控制的转印电场作用于低电阻的记录介质S的方式,采用此方式时的二次转印部周围的优选实施方式可举出以下实施方式。
即,关于本实施方式,可举出以下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那样,具备:转印机构2,利用保持带电制像粒子的图像G的像保持机构1与转印构件2a来夹持记录介质S,并且从像保持机构1侧使转印电场作用于像保持机构1与转印构件2a之间的转印区域TR,由此使像保持机构1所保持的图像G静电转印到记录介质S上;以及接触机构3,隔着转印机构2的转印区域TR而在记录介质S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设置至少各一个,在记录介质S经过转印区域TR的期间中,至少一个与记录介质S接触并作为接地电极而作用;并且将接触机构3的接地电阻Ra~电阻Rc设定为低于转印机构2的转印构件2a的电阻Rt,且隔着转印区域TR而分别设置在记录介质S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接触机构3是以较记录介质S的搬送方向长度ds短的距离d而配置。
◎实施方式一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图2表示实施方式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构成。
-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构成-
此图2中,图像形成装置20在图像形成装置壳体21内具备:图像形成部22(具体而言为22a~22f),形成多个色成分(本实施方式中为白色#1、黄色、品红、青色、黑色、白色#2)图像;带状的中间转印体30,依次转印(一次转印)保持由各图像形成部22所形成的各色成分图像;二次转印装置(统一转印装置)50,将已转印到中间转印体30上的各色成分图像二次转印(统一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S上;定影装置70,将经二次转印的图像定影到纸张S上;以及纸张搬送***80,将纸张S搬送到二次转印区域中。另外,本例中,白色#1、白色#2使用完全同色的白色材料,但当然也可根据在纸张S上位于较其他色成分图像更靠下层还是位于更靠上层而使用不同的白色材料。另外,例如也可代替其中一个白色#1而使用透明色的材料。
-图像形成部-
本实施方式中,各图像形成部22(22a~22f)分别具有鼓状的感光体23,在各感光体23的周围分别配设有以下装置:电晕管(corotron)或转印辊等带电装置24,使感光体23带电;激光扫描装置等曝光装置25,在经带电的感光体23上写入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6,利用各色成分碳粉对经写入到感光体23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转印辊等一次转印装置27,将感光体23上的碳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30上;以及感光体清扫装置28,将感光体23上的残留碳粉除去。
另外,中间转印体30架设在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铺架辊31~33上,例如铺架辊31被用作由未图示的驱动电机所驱动的驱动辊,利用此驱动辊使中间转印体30循环移动。进而,在铺架辊31、铺架辊33间设有用于将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体30上的残留碳粉除去的中间转印体清扫装置35。
-二次转印装置(统一转印装置)-
进而,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二次转印装置(统一转印装置)50在与中间转印体30的铺架辊33对向的部位压接配置转印辊55,并且将中间转印体30的铺架辊33设为成为转印辊55的对向电极的对向辊56。此处,本例中,转印辊55成为在金属质轴的周围被覆在发泡氨酯橡胶或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Propylene-Diene Monomer,EPDM)中调配有碳黑等的弹性层而成的构成,使夹持在转印辊55与对向辊56之间的中间转印体30的夹持区域作为二次转印区域(统一转印区域)TR而发挥功能。
此外,经由导电性的供电辊57向对向辊56(本例中兼作铺架辊33)施加来自转印电源60的转印电压VTR,在弹性转印辊55及对向辊56间形成规定的转印电场。
而且,本例中,转印电源60是以能选择恒定电压控制及恒定电流控制的任一个的方式构成。具体而言,转印电源60根据来自输出信号产生器62的信号而对转印电压VTR进行可变设定,在输出信号产生器62上连接有恒定电流控制电路61。另外,在转印电源60与供电辊57之间串联连接有反馈用的电流计63,在此电流计63与恒定电流控制电路61之间设有反馈用的通电路径,在此反馈用的通电路径的中途设有选择开关64,通过选择开关64的通断(on-off)动作根据反馈而选择是否进行恒定电流控制。而且,在选择开关64为接通动作的条件下,经由恒定电流控制电路61将电流计63所监视到的电流值反馈给输出信号产生器62,以二次转印区域TR中的转印电流ITR成为恒定电流的方式对转印电源60的转印电压VTR进行可变设定。
另外,本例中,二次转印装置50为将转印辊55压接配置在中间转印体30上的实施方式,但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使用将转印辊55设为一个铺架辊并将转印带架设在铺架辊间的带转印模块等。
-定影装置-
如图2所示那样,定影装置70具有与纸张S的图像保持面侧接触而配置的可驱动旋转的加热定影辊71、及与此加热定影辊71对向地压接配置且追随加热定影辊71而旋转的加压定影辊72,使纸张S上所保持的图像经过两定影辊71、72间的定影区域,将此图像加热加压定影。
-纸张搬送***-
进而,如图2及图3所示,纸张搬送***80具有多阶(本例中为二阶)的纸张供给容器81、82,使从纸张供给容器81、纸张供给容器82的任一个供给的纸张S从大致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铅垂搬送路83经由大致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水平搬送路84而到达二次转印区域TR,然后使保持有所转印的图像的纸张S经由搬送带85而到达定影装置70的定影部位,并排出到设于图像形成装置壳体21侧方的纸张排出接盘86。
而且,纸张搬送***80还具有在水平搬送路84中从位于定影装置70的纸张搬送方向下游侧的部分向下方分支的可反转纸张S的分支搬送路87,使经此分支搬送路87反转的纸张S返回,经由搬送路88而再次从铅垂搬送路83回到水平搬送路84,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在纸张S的背面转印图像,并经由定影装置70而向纸张排出接盘86排出。
另外,纸张搬送***80中,除了设有将纸张S对位并供给于二次转印区域TR的对位辊90以外,还在各搬送路83、84、87、88中设有适当个数的搬送辊91。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壳体21的纸张排出接盘86的相反侧,设有能向水平搬送路84供给手送纸张的手送纸张供给器92。
进而,在水平搬送路84的二次转印区域TR的入口侧,设有将经过对位辊90的纸张S导向二次转印区域TR的引导斜槽(chute)93。本例中,在对位辊90与二次转印区域TR之间设有一个引导斜槽93,通过将成对地构成的金属制斜槽构件对向地配置而限制纸张S的引导轨迹。
另外,本例中,在对位辊90与二次转印区域TR之间设有一个引导斜槽93,但不限于此,也可设置多个(例如两个),在设置多个引导斜槽93的情况下,能以各不相同的倾斜姿势配置,对于纸张S的引导轨迹的调整来说自由度增加。
进而,在二次转印区域TR的出口侧,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与搬送带85之间设有作为除电构件的除电针96,当与二次转印后的记录介质S接近配置时,使记录介质S所带的电荷放电而进行除电。
-纸张种类-
关于本例中能使用的纸张S,例如理所当然可举出表面电阻为1010Ω/□~1012Ω/□的普通纸,还可举出表面电阻低于普通纸的低电阻纸张Sm。
此处,关于低电阻纸张Sm的代表性实施方式,例如有被称为所谓金属质纸张的如下纸张:如图4A所示那样,在包含纸张基材的基材层100上层叠铝等的金属层(例如铝蒸镀面)101,并且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等合成树脂制的表层102来被覆所述金属层101。另外,也有在基材层100与金属层101之间设置包含PET等的粘接层的纸张。
此种金属质纸张中,有表面电阻值为预定值(例如106Ω/□~107Ω/□)以下的纸张,但例如也有如下纸张:如具备高电阻原材料的表层102的金属质纸张那样,利用依据JIS标准的表面电阻测定法所测定的电阻值本身未成为阈值水平以下,但在施加转印电压VTR时实质上作为低电阻而作用。
在此种作为低电阻纸张Sm的金属质纸张上,例如也能直接形成包含黄色、品红、青色、黑色(Yellow Magenta Cyan blacK,YMCK)的彩色图像,但例如也可如图4A所示那样,使用例如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部22f在金属质纸张上形成作为白色(white)W的背景图像的白色图像GW,并且使用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部22b~图像形成部22e在白色图像GW上形成YMCK的彩色图像GYMCK,或者也可如图4B所示那样,使用例如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部22b~图像形成部22e在金属质纸张上形成YMCK的彩色图像GYMCK,并且使用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部22a在彩色图像GYMCK上形成白色(white)W的白色图像GW
另外,关于低电阻纸张Sm,例如可举出含有碳黑等导电材料的黑纸、在通常的纸板上形成有包含碳黑等导电材料的涂层的涂黑纸等。
-判别器的构成例-
本例中,如图3所示那样,在纸张搬送***80的铅垂搬送路83或水平搬送路84的一部分中设有用于判别纸张种类的判别器110。如图4C所示,此判别器110例如是沿着纸张S的搬送方向而并列设置成对地构成的判别辊111、判别辊112,将判别用电源113连接于位于纸张S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成对地构成的判别辊111中的一者,并且经由电阻114将另一者接地,在位于纸张S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成对地构成的判别辊112中的一者与接地之间设置电流计115。另外,判别辊111、判别辊112也可兼作纸张S的搬送构件(对位辊90或搬送辊91),或也可与搬送构件无关而另行设置。
本例中,例如若假设使用普通纸(包括在低电阻纸张以外的高电阻纸张中)作为纸张S,则由于普通纸的表面电阻大至某种程度,因此即便横跨成对地构成的判别辊111、判别辊112间而配置有普通纸,来自判别用电源113的判别电流也如图4C中虚线所示那样,以横穿成对地构成的判别辊111的方式流动,几乎未在纸张S中传递而到达判别辊112侧的电流计115。
相对于此,若假设使用金属质纸张等低电阻纸张作为纸张S,则由于低电阻纸张的表面电阻小于普通纸,因此在横跨成对地构成的判别辊111、判别辊112间而配置有低电阻纸张的情况下,来自判别用电源113的判别电流的一部分如图4C中实线所示那样,以横穿成对地构成的判别辊111的方式流动,并且其余的判别电流在纸张S中传递而到达判别辊112侧的电流计115,通过由电流计115所测定的测定电流与判别用电源113的施加电压而运算纸张S的表面电阻,判别纸张种类。
另外,本例中,判别器110为通过测定搬送中的纸张S的表面电阻而判别纸张种类的实施方式,但例如也可根据用户指定所使用的纸张种类时的指定信号而判别纸张种类,或者也可使用设置在纸张搬送路上的光反射式传感器而判别纸张种类(主要为金属质纸)。
-位于二次转印区域前后的与纸张的接触构件-
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位于二次转印区域TR的入口侧及出口侧的与纸张S的接触构件,如图3及图5A所示那样,在二次转印区域TR的入口侧具有引导斜槽93、对位辊90,另外,在二次转印区域TR的出口侧具有搬送带85。
本例中,对位辊90是由金属质辊构件所构成,且经由电阻94而接地。另外,关于引导斜槽93,经由电阻95而将金属制斜槽构件接地。此处,关于对位辊90的电阻94及引导斜槽93的电阻95,选定较转印辊55的电阻值(本例中为体积电阻率)低的电阻。
另外,本例中,电阻94、电阻95是与转印辊55的电阻值对比而选定,但在二次转印装置50使用例如带转印模块的情况下,只要与带转印模块的接地的电阻值对比而选定即可。另外,本例中,对位辊90、引导斜槽93采用经由电阻94、电阻95而接地的电阻接地方式,但不限于此,也可直接接地。
另外,本例中,搬送带85例如是利用一对铺架辊85b、85c来铺架包含导电性橡胶的带构件85a,利用金属辊或导电性树脂或这些的组合来构成铺架辊85b、铺架辊85c中的至少一个铺架辊(例如85c),并将其芯骨直接接地。
另外,除电针96虽不可谓必定与纸张S接触的接触构件,但直接接地。因此,当经过二次转印区域TR后的纸张S向除电针96接近而移动时,在两者间产生放电现象,发挥对纸张S进行除电的作用。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关于隔着二次转印区域TR而位于紧邻入口侧、出口侧的位置的纸张S的接触构件即引导斜槽93与搬送带85之间的纸张搬送路径长d,将其设定为较能用作低电阻纸张Sm的最小尺寸纸张的搬送方向长度ds短。因此,至少在纸张S经过二次转印区域TR的搬送过程中,显示以横跨二次转印区域TR与引导斜槽93或搬送带85之间的状态而配置纸张S等行为。
-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控制***-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那样,符号120为对图像形成装置的制像处理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此控制装置120包含含有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及输入输出接口的微型计算机,经由输入输出接口而取入未图示的启动开关或选择制像模式的模式选择开关等的开关信号或各种传感器信号,进而取入来自判别纸张种类的判别器110的纸张判别信号等各种输入信号,由CPU执行预先存储在ROM中的制像控制程序(参照图6),生成对驱动控制对象的控制信号后,向各驱动控制对象(选择开关64等)送出控制信号。
-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
此刻,若设想在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混合使用表面电阻不同的纸张S的情况,则如图6所示那样,通过对未图示的启动开关进行接通操作而开始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制像处理)。
此时,纸张S是从纸张供给容器81、纸张供给容器82或手送纸张供给器92的任一个而供给,并经由规定的搬送路径向二次转印区域TR搬送,在到达二次转印区域TR之前的搬送中途,实施利用判别器110的纸张S的表面电阻的测定(纸张种类的判别处理)。
控制装置120根据判别器110的判别结果而判别纸张S是否为低电阻纸张,在低电阻纸张的情况下,利用选择开关64而选择包含恒定电流控制电路61的反馈电路,从而能实施恒定电流控制。
另一方面,若控制装置120判别为纸张S并非低电阻纸张,则利用选择开关64使反馈电路失效,实施利用转印电源60的恒定电压控制。
然后,若纸张S到达二次转印区域TR,则由各图像形成部22(22a~22f)所形成并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30上的图像G被二次转印到纸张S上,经由定影装置70的定影处理并排出到纸张排出接盘86,一系列打印(制像处理)结束。
-二次转印动作过程-
<高电阻纸张>
此刻,在纸张S为高电阻纸张St(广泛地包括低电阻纸张Sm以外的纸张,也包括普通纸)的情况下,如图3、图6及图7A所示那样,并未选择包含恒定电流控制电路61的反馈电路,因此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将转印电源60的转印电压VTR从供电辊57施加给对向辊56,转印电场从中间转印体30侧发挥作用而转印电流流到转印辊55侧。
此状态下,高电阻纸张St经由对位辊90、引导斜槽93而到达二次转印区域TR,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将中间转印体30上的图像G二次转印到纸张S上。此时,在高电阻纸张St经过二次转印区域TR的期间中,即便高电阻纸张St与对位辊90、引导斜槽93、搬送带85接触,也由于高电阻纸张St的表面电阻足够高,而不会发生二次转印区域TR中的转印电流的一部分以高电阻纸张St作为通电路径经由对位辊90、引导斜槽93或搬送带85的接地的通电路径而泄漏的情况,稳定地进行二次转印区域TR中的对高电阻纸张St的转印动作,不会发生高电阻纸张St的一部分中图像浓度降低等故障(trouble)。
<低电阻纸张>
接下来,对纸张S为低电阻纸张(例如金属质纸张)Sm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情况下,如图3、图6及图7B所示那样,控制装置120经由选择开关64而实施包含恒定电流控制电路61的反馈电路的恒定电流控制。
因此,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将转印电源60的经恒定电流控制的转印电压VTR从供电辊57施加给对向辊56,转印电场从中间转印体30侧发挥作用。
此状态下,低电阻纸张Sm经由对位辊90、引导斜槽93而经过二次转印区域TR,一面与除电针96、搬送带85接触或接近一面经过。此刻,如图7B所示那样,低电阻纸张Sm是隔着二次转印区域TR而与对位辊90、引导斜槽93及搬送带85接触而配置,进而与除电针96接近而配置。
此处,图8A如以下那样定义本实施方式的二次转印区域TR周围的各元件的阻抗,并示意性地示出其等价电路。
ZBUR+ITB:对向辊56+中间转印体30的阻抗
ZBTR:转印辊55的阻抗
Ztoner:碳粉的阻抗
Z纸基材:低电阻纸张Sm的基材层100的阻抗
Z金属层:低电阻纸张Sm的金属层101的阻抗
ZRoll:对位辊90的阻抗
ZChute:引导斜槽93的阻抗
ZDTS:除电针96的阻抗
ZBelt:搬送带85的阻抗
另外,图8A中,VTR表示转印电压,ITR(具体而言ITR1~ITR4)表示转印电流。
此图8A所示的等价电路中,若对二次转印区域TR施加经恒定电流控制的转印电压VTR,则由于低电阻纸张Sm的金属层101是横跨对位辊90、引导斜槽93、除电针96及搬送带85而配置,而且对位辊90、引导斜槽93的阻抗ZRoll、阻抗ZChute及除电针96、搬送带85的阻抗ZDTS、阻抗ZBelt是选定为较转印辊55的阻抗ZBTR低,因此二次转印区域TR的转印电流ITR如图8A中ITR1~ITR4所示那样,经过作为图像G的碳粉层之后以低电阻纸张Sm的金属层101作为通电路径而流向对位辊90、引导斜槽93、除电针96及搬送带85的接地路径。此时,转印辊55的阻抗ZBTR是设定为高达某种程度,因此图8A中虚线所示的转印电流ITR5几乎不流动。
此状态下,虽然分散地流向与低电阻纸张Sm接触的接触构件或接近的接近构件的电流ITR1~电流ITR4是依存于各阻抗ZRoll、ZChute、ZDTS、ZBelt而决定,但二次转印区域TR的转印电流ITR为分散地流向与低电阻纸张Sm接触的接触构件或接近的接近构件的电流ITR1~电流ITR4的总和,因此不依存于接触构件、接近构件的阻抗。
另外,在低电阻纸张Sm在较图8A所示的低电阻纸张Sm的位置更靠搬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例如在低电阻纸张Sm的前端附近经过二次转印区域TR的阶段中,如图8B中实线所示那样,低电阻纸张Sm是与二次转印区域TR的入口侧的对位辊90及引导斜槽93接触而配置。此状况下,二次转印区域TR的转印电流ITR如图8B中ITR1、ITR2所示那样,以低电阻纸张Sm的金属层101作为通电路径而流向对位辊90及引导斜槽93的接地路径。此时可理解,虽然转印电流ITR经由对位辊90及引导斜槽93的阻抗ZRoll、阻抗ZChute而流动,但与图8A的搬送位置的情况相比,转印电流ITR流经的通电路径的阻抗变化。然而,本例中,转印电流ITR是利用恒定电流控制电路61而控制为恒定电流,因此即便通电路径的阻抗变化,也无需担心转印电流ITR变化。
另外,在低电阻纸张Sm在较图8A所示的低电阻纸张Sm的位置更靠搬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例如在低电阻纸张Sm的后端附近经过二次转印区域TR的阶段中,如图8B中二点划线所示那样,低电阻纸张Sm是与二次转印区域TR的出口侧的除电针96及搬送带85接触而配置。此状况下,二次转印区域TR的转印电流ITR如图8B中ITR3、ITR4所示那样,以低电阻纸张Sm的金属层101作为通电路径而流向除电针96及搬送带85的接地路径。此时可理解,虽然转印电流ITR经由除电针96及搬送带85的阻抗ZDTS、阻抗ZBelt而流动,但与图8A的搬送位置的情况、或图8B的实线所示的情况相比,转印电流ITR流经的通电路径的阻抗变化。然而,本例中,转印电流ITR是利用恒定电流控制电路61而控制为恒定电流,因此即便通电路径的阻抗变化,也无需担心转印电流ITR变化。
如此,本实施方式中,二次转印区域TR的入口侧及出口侧的引导斜槽93与搬送带85之间的纸张搬送路径长d是设定为较低电阻纸张Sm的搬送方向长度ds短,因此在低电阻纸张Sm经过二次转印区域TR的期间中,与位于二次转印区域TR的入口侧或出口侧的接触构件的至少任一个接触,因此若从中间转印体30侧使转印电场发挥作用,则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在位于中间转印体30与低电阻纸张Sm之间的作为图像G的碳粉层中稳定地流动作为恒定电流的转印电流ITR
另外,关于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流动的转印电流ITR,即便在低电阻纸张Sm的搬送过程中通电路径的阻抗变化,也利用恒定电流控制电路61而控制为恒定电流,因此例如即便在低电阻纸张Sm上形成半色调(halftone)图像的情况下,转印电流ITR也不会急剧变化,无需担心伴随着转印电流ITR不足的图像的浓度阶差。
-与恒定电流控制对纸张宽度的影响有关的改善-
如图5B所示那样,在与纸张S的搬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尺寸w为较二次转印装置50的转印辊55的轴向长度短的尺寸的实施方式中,转印辊55中存在有纸张S经过的通纸部SA、与并无纸张S经过的非通纸部SB。
通常而言,恒定电流控制受到纸张宽度的影响的原因在于:转印电流过度泄漏到位于通纸部SA的外侧的非通纸部SB中。若电流简单地依通纸部SA与非通纸部SB的区域比率而泄漏,则不会影响转印性。若相对于二次转印区域TR的夹持区域的轴向而实现均匀的电流密度,则可获得碳粉层所需要的电流(=电场)。然而,与非通纸部SB相比,通纸部SA中高出碳粉层、纸基材的阻抗Ztoner、阻抗Z纸基材的程度的阻抗,电流必定偏向非通纸部SB而流动。因此,在从中间转印体30侧供给相同转印电流的情况下,通纸部SA的电流密度必然变得不足。这一情况即意味着作用于碳粉层的转印电场不足,而导致转印不良。
然而,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对低电阻纸张Sm实施恒定电流控制,也抑制转印电流ITR向非通纸部SB泄漏的现象,以下示出其原因。
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二次转印区域TR的入口侧及出口侧的与低电阻纸张Sm的接触构件(对位辊90、引导斜槽93、搬送带85等)的接地条件(阻抗条件)是如以下的式1所示那样设定为小于转印辊55的阻抗。
ZRoll、ZChute、ZBelt<ZBTR······(式1)
此处,如图9A所示那样,若假设低电阻纸张Sm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经过,例如低电阻纸张Sm到达搬送带85,则由于搬送带85的阻抗ZBelt是选定为低于转印辊55的阻抗ZBTR,因此在通纸部SA中,二次转印区域TR的转印电流ITR经过中间转印体30上的碳粉层之后,以低电阻纸张Sm的金属层101作为通电路径而流向搬送带85的接地路径。此时,在非通纸部SB中,转印辊55与中间转印体30直接接触,有可能转印电流ITR的一部分流动,但由于搬送带85与转印辊55的阻抗的差异,二次转印区域TR的转印电流ITR中流向通纸部SA的比率增加。由此,抑制通纸部SA与非通纸部SB的电流密度的不均一,低电阻纸张Sm的宽度的影响得到抑制。
另外,本例中举出搬送带85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低电阻纸张Sm与位于二次转印区域TR的入口侧的对位辊90或引导斜槽93接触的状况下,也由于相同的原因而低电阻纸张Sm的宽度的影响得到抑制。
◎比较形态一
为了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周围的低电阻纸张Sm的宽度的影响的改善性能进行评价,对比较形态一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周围的行为进行说明。
本比较形态的二次转印部周围的构造与实施方式一大致相同,但与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如以下的式2所示那样,将配置在二次转印区域TR的入口侧及出口侧的与低电阻纸张Sm的接触构件(对位辊90、引导斜槽93、搬送带85等)的接地条件(阻抗条件)设定为大于转印辊55的阻抗。
ZRoll、ZChute、ZBelt>ZBTR······(式2)
此处,如图9B所示那样,若假设低电阻纸张Sm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经过,例如低电阻纸张Sm到达搬送带85,则由于搬送带85的阻抗ZBelt是选定为较转印辊55的阻抗ZBTR高,因此在通纸部SA中,二次转印区域TR的转印电流ITR经过中间转印体30上的碳粉层之后,经过低电阻纸张Sm而流向转印辊55的接地路径。相对于此,非通纸部SB中,转印辊55与中间转印体30直接接触,有可能转印电流ITR的一部分流动,且与通纸部SA相比,非通纸部SB的阻抗以碳粉层、低电阻纸张Sm的纸基材的阻抗Ztoner、阻抗Z纸基材的程度而变低,因此二次转印区域TR的转印电流ITR与通纸部SA相比而容易偏向非通纸部SB流动。因此,在从中间转印体30侧供给相同转印电流的情况下,通纸部SA的电流密度必然不足,而担心导致转印不良。
◎实施方式二
图10表示实施方式二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周围的主要部分。
此图10中,图像形成装置的二次转印部周围的构成与实施方式一大致相同,但与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能利用切换开关130将二次转印装置50的转印辊55切换为接地状态与非接地状态,且在判别器110判别出低电阻纸张Sm的条件下,通过控制装置120利用切换开关130切换选择为非接地状态。另外,此处对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构成元件标注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发挥与实施方式一的图像形成装置大致相同的作用,但与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在使用低电阻纸张Sm的情况下,将二次转印装置50的转印辊55设定为非接地状态(浮空状态)。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金属质纸张等低电阻纸张Sm经过二次转印区域TR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将来自转印电源60的转印电压VTR经由恒定电流控制电路61从供电辊57施加给对向辊56,在二次转印区域TR中转印电场从中间转印体30侧发挥作用,转印电流ITR沿着低电阻纸张Sm的金属层101而流动,经由从与低电阻纸张Sm接触或接近的构件(对位辊90、引导斜槽93、除电针96、搬送带85)接地的路径而流动。但是本例中,转印辊55为非接地状态,因此转印电流ITR的一部分并未流到转印辊55侧。
因此,本实施方式为在使用低电阻纸张Sm的情况下,将向转印辊55的通电路径完全阻断的实施方式,因此,在实施方式一的情况下,尚担心转印电流ITR的一部分作为经过通纸部、非通纸部向转印辊55侧泄漏的电流而流动,但本实施方式中,与通纸部、非通纸部无关而转印电流ITR的一部分均不会泄漏到转印辊55侧。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切换开关130切换为非接地状态,但不限定于此,也可切换为经由与接触构件的阻抗相比足够高的电阻而接地。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印机构,利用保持带电制像粒子的图像的像保持机构与转印构件来夹持记录介质,并且使转印电场作用于所述像保持机构与所述转印构件之间的转印区域,由此使所述像保持机构所保持的图像静电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
接触机构,隔着所述转印区域而设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在所述记录介质经过所述转印区域的期间中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并作为接地电极而作用;以及
恒定电流控制机构,在所述记录介质为预定电阻值以下或沿着介质基材面具有导电层的低电阻的记录介质的条件下,对使用从转印电源施加的转印电压而供给于所述转印区域的转印电流进行恒定电流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能判别朝向所述转印区域移动的记录介质的种类的判别机构,根据所述判别机构的判别信号而决定是否需要所述恒定电流控制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别机构为检测移动的记录介质是否为低电阻的检测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选择机构,所述选择机构在所述记录介质为低电阻时选择所述恒定电流控制机构,在所述记录介质为非低电阻时选择恒定电压控制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机构的接地电阻低于所述转印机构的所述转印构件的电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机构包括隔着所述转印区域而分别设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的多个部件,多个所述部件是以较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长度短的距离而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低电阻的记录介质经过所述转印区域时,所述记录介质将位于所述转印区域的入口侧的接触机构的所述部件及位于所述转印区域的出口侧的接触机构的所述部件的至少任一者作为接地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机构在使用低电阻的记录介质时,将所述转印构件从接地状态切换为非接地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像保持机构为在将像形成保持体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之前中间性地转印并保持所述图像的中间转印体,所述转印机构将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印机构,利用保持带电制像粒子的图像的像保持机构与转印构件来夹持记录介质,并且使转印电场从所述像保持机构侧作用于所述像保持机构与所述转印构件之间的转印区域,由此使所述像保持机构所保持的图像静电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以及
接触机构,隔着所述转印机构的所述转印区域而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设置至少各一个,在所述记录介质经过所述转印区域的期间中,至少一个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并作为接地电极而作用;且
所述接触机构的接地电阻是设定为较所述转印机构的所述转印构件的电阻低,并且隔着所述转印区域而设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接触机构是以较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长度短的距离而配置。
CN201810584671.5A 2017-10-11 2018-06-08 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96561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7572 2017-10-11
JP2017197572A JP7031210B2 (ja) 2017-10-11 2017-10-11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56115A true CN109656115A (zh) 2019-04-19

Family

ID=65993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84671.5A Pending CN109656115A (zh) 2017-10-11 2018-06-0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2690B2 (zh)
JP (1) JP7031210B2 (zh)
CN (1) CN10965611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7070A (zh) * 2019-02-28 2021-08-20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5963B2 (ja) * 2019-03-14 2023-02-21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79967B2 (ja) * 2019-09-10 2023-11-15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09096B2 (ja) * 2020-01-10 2024-01-0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除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媒体処理装置
WO2023200424A1 (en) * 2022-04-11 2023-10-1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ep printing device bid assembly constant current mode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6287A (ja) * 1993-07-20 1995-0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写真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9329977A (ja) * 1996-06-11 1997-12-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接触式転写装置
CN1362647A (zh) * 2000-12-28 2002-08-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象形成设备
CN1734367A (zh) * 2004-07-30 2006-02-15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14138A (zh) * 2006-07-27 2008-01-30 株式会社东芝 供纸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以及供纸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520634A (zh) * 2008-02-28 2009-09-02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记录介质传送方法
CN102213922A (zh) * 2010-04-05 2011-10-1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926816A (zh) * 2013-01-11 2014-07-1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020655A (zh) * 2013-03-01 2014-09-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641302A (zh) * 2012-09-18 2015-05-20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064749A (zh) * 2015-04-20 2016-11-02 京瓷办公信息***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200316A (zh) * 2014-12-24 2016-12-0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转印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5908A (en) * 1995-01-31 1996-12-17 Eastman Kodak Company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able with variable width receivers
JPH09134081A (ja) * 1995-11-10 1997-05-20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97476A (ja) * 1996-05-09 1997-11-18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ならびにこの画像形成装置に組み込まれる転写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0221810A (ja) 1999-01-29 2000-08-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554217B2 (ja) * 1999-03-17 2004-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31046A (ja) * 2000-05-18 2001-11-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31497A (ja) * 2001-10-29 2003-05-09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99280A (ja) * 2002-09-11 2004-04-02 Riso Kagaku Corp 用紙搬送装置
JP4203735B2 (ja) * 2003-06-18 2009-01-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案内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83323B2 (ja) 2008-06-30 2013-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38284B2 (ja) 2008-12-04 2013-11-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76023A (ja) * 2009-01-30 2010-08-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6082611B2 (ja) * 2013-02-05 2017-02-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84043B2 (ja) * 2016-03-23 2020-11-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転写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6287A (ja) * 1993-07-20 1995-0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写真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9329977A (ja) * 1996-06-11 1997-12-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接触式転写装置
CN1362647A (zh) * 2000-12-28 2002-08-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象形成设备
CN1734367A (zh) * 2004-07-30 2006-02-15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14138A (zh) * 2006-07-27 2008-01-30 株式会社东芝 供纸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以及供纸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520634A (zh) * 2008-02-28 2009-09-02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记录介质传送方法
CN102213922A (zh) * 2010-04-05 2011-10-1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641302A (zh) * 2012-09-18 2015-05-20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926816A (zh) * 2013-01-11 2014-07-1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020655A (zh) * 2013-03-01 2014-09-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200316A (zh) * 2014-12-24 2016-12-0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转印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6064749A (zh) * 2015-04-20 2016-11-02 京瓷办公信息***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7070A (zh) * 2019-02-28 2021-08-20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70769A (ja) 2019-05-09
JP7031210B2 (ja) 2022-03-08
US20190107798A1 (en) 2019-04-11
US10712690B2 (en) 2020-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5611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642152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ming an image by transferring each of the plurality of images formed by a plurality of image forming devices onto a transfer medium by means of transfer members
CN10299894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6021287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ransfer devices and method for setting transfer voltage applied to the transfer devices
US803204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US20150086231A1 (en) Fuser Assembly with Automatic Media Width Sensing and Thermal Compensation
KR100288970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JP7155558B2 (ja) 除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被帯電媒体処理装置
EP0788887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116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12410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316102A (ja)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92293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8433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22596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353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5302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715126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14399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940748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69811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902188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367802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665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3013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3, 7-fan-3, Kawasaki,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1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