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06074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06074A
CN109606074A CN201811131890.4A CN201811131890A CN109606074A CN 109606074 A CN109606074 A CN 109606074A CN 201811131890 A CN201811131890 A CN 201811131890A CN 109606074 A CN109606074 A CN 1096060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dsorbent material
flow path
temperature
suction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3189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06074B (zh
Inventor
柿崎真二
松元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06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06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060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060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2Moistening ; Devices influencing humidity levels, i.e. humidity control
    • B60H3/024Moistening ; Devices influencing humidity levels, i.e. humidity control for only dehumidifying the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B60H1/0078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by the detection of humidity or fro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4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 B60H1/248Air-extractors, air-evacuation from the vehicle interi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2Moistening ; Devices influencing humidity levels, i.e. humidity control
    • B60H2003/026Moistening ; Devices influencing humidity levels, i.e. humidity control the devices being located in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2Moistening ; Devices influencing humidity levels, i.e. humidity control
    • B60H2003/028Moistening ; Devices influencing humidity levels, i.e. humidity control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generation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6Filtering
    • B60H3/0608Filter arrangements in the air strea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温度调节装置(46)的下游的流路分支为第1流路(70L)和第2流路(71L)。在第1流路(70L)上形成与车窗侧吹出口(32L)连接的车窗侧流路(73L)和与吸附材料流入部(41Li)连接的吸附材料侧流路(74L)。在吸附材料(41L)的再生处理时,将第1流路(70L)和第2流路(71L)断开,将调温装置流出部(46o)和车窗侧吹出口(32L)断开,且将调温装置流出部(46o)和吸附材料流入部(41Li)连通,据此,将由温度调节装置(46)加热后的空气优先向吸附材料(41L)引导。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内部空气循环时用吸附材料来吸附空气所含有的水分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4997218号示出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该车辆用空调装置在内部空气循环时吸入车厢内的空气,用吸附材料吸附所吸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水分,用温度调节装置对通过吸附材料的空气进行温度调节且向车厢内吹出。通过使用吸附材料,车厢内的空气被除湿,乘员能够舒适地乘车。
当连续使用吸附材料时,吸附材料会含有大量的水分,由此使吸附效率降低。因此,需要使吸附材料干燥来除去水分的处理(称为干燥处理或再生处理。)。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4997218号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在吸附材料的再生处理时,将由温度调节装置加热后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空气向乘员的脚部吹出,且将一部分空气向吸附材料引导,据此使吸附材料干燥。
发明内容
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4997218号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使用由温度调节装置加热后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空气对吸附材料进行再生,因此,制热性降低,并且加热器的加热能量增加。
本发明是考虑这样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降低制热性能而减少加热器的加热能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
内部空气吸入口,其吸入车厢内的空气;
外部空气吸入口,其吸入车厢外的空气;
吸附材料,其具有从所述内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流入的吸附材料流入部和空气流出的吸附材料流出部,吸附空气所含有的水分;
温度调节装置,其具有从所述吸附材料流出的空气或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流入的调温装置流入部和空气流出的调温装置流出部,调节空气的温度;
车窗侧吹出口,其将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流出的空气向所述车厢内的车窗吹出;和
其他吹出口,其将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流出的空气向所述车厢内的车窗以外的部位吹出,
该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通过断开所述调温装置流出部和所述车窗侧吹出口,且连通所述调温装置流出部和所述吸附材料流入部,来将由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加热后的空气向所述吸附材料引导。
根据上述结构,断开调温装置流出部和车窗侧吹出口,且连通调温装置流出部和吸附材料流入部,据此,将由温度调节装置加热后的空气优先向吸附材料引导,因此,能够毫无浪费地将由温度调节装置加热后的空气用于吸附材料的再生,能够不降低制热性能而减少加热器的加热能量。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
内部空气吸入口,其吸入车厢内的空气;
外部空气吸入口,其吸入车厢外的空气;
吸附材料,其具有从所述内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流入的吸附材料流入部和空气流出的吸附材料流出部,吸附空气所含有的水分;
温度调节装置,其具有从所述吸附材料流出的空气或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流入的调温装置流入部和空气流出的调温装置流出部,调节空气的温度;
车窗侧吹出口,其将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流出的空气向所述车厢内的车窗吹出;
其他吹出口,其将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流出的空气向所述车厢内的车窗以外的部位吹出,
该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的所述调温装置流出部连接有第1流路,
在所述第1流路上连接有第2流路,
在所述第1流路中比与所述第2流路的连接部位靠下游的位置,形成有将空气向所述车窗侧吹出口引导的车窗侧流路和将空气向所述吸附材料流入部引导的吸附材料侧流路,
在所述第2流路上形成有用于将空气向所述其他吹出口引导的其他流路,
在所述第1流路与所述第2流路之间设置有切换所述第1流路与所述第2流路的连通和断开的第1门(first door),
在所述车窗侧流路上设置有切换所述调温装置流出部与所述车窗侧吹出口的连通和断开的第2门(second door),
在所述吸附材料侧流路上设置有切换所述调温装置流出部与所述吸附材料流入部的连通和断开的第3门(third door),
在所述吸附材料的再生处理时,将所述第1门和所述第2门配置在断开侧,将所述第3门配置在连通侧,据此,将由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加热后的空气向所述吸附材料引导。
根据上述结构,断开第1流路和第2流路,断开调温装置流出部和车窗侧吹出口,且连通调温装置流出部和吸附材料流入部,据此,将由温度调节装置加热后的空气优先向吸附材料引导,因此,能够毫无浪费地将由温度调节装置加热后的空气用于吸附材料的再生,能够不降低制热性能而减少加热器的加热能量。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也可以为:
具有2个所述吸附材料,
同时形成外部空气导入回路和内部空气循环回路,其中,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回路将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向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引导;所述内部空气循环回路将从所述内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向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引导,
在一方的所述吸附材料的再生处理时,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吸入再生所需的空气,用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将吸入的空气加热,且将加热后的空气向一方的所述吸附材料的所述吸附材料流入部引导,排出从所述吸附材料流出部流出的空气。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从车厢外吸入再生处理所需的空气,另一方面,使车厢内的空气进行内部空气循环,因此,能够不影响车厢内的空气调节而进行吸附材料的再生处理。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也可以为:
还具有外部空气导入流路,该外部空气导入流路将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向所述吸附材料流出部与所述调温装置流入部之间引导;
2个所述吸附材料在车宽方向上彼此分离配置,
所述外部空气导入流路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在2个所述吸附材料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包括一方的吸附材料的外部空气导入回路和包括另一方的吸附材料的外部空气导入回路共用外部空气导入流路。因此,结构变得简单。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也可以为:
所述吸附材料配置在比所述车窗侧吹出口靠车辆的前方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还能够将为了除雾/除霜而从温度调节装置向车窗侧吹出口引导热风的车窗侧流路的一部分作为吸附材料侧流路的一部分来使用。因此,结构变得简单。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也可以为:
还在所述内部空气吸入口与所述吸附材料流入部之间具有防尘过滤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吸附材料的上游侧捕捉灰尘、尘土,因此,能够使吸附材料保持清洁,从而能够延长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维护期间。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也可以为:
使空气发生流动的2个鼓风机在车宽方向上彼此分离配置,
2个所述吸附材料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在2个所述鼓风机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简化具有2个吸附材料和2个鼓风机的装置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能够毫无浪费地将由温度调节装置加热后的空气用于吸附材料的再生,能够有效地使吸附材料再生(干燥)。
根据参照附图对以下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上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应易于被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配置在车辆右侧的右侧动作部的各零部件的配置的图。
图3是表示配置在车辆左侧的左侧动作部的各零部件的配置的图。
图4是表示在通风模式下进行急速制冷制热时的各门的位置的图。
图5是表示在通风模式下进行急速制冷制热时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图6是表示在通风模式下室内温度稳定时的各门的位置的图。
图7是表示在通风模式下室内温度稳定时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图8是表示在加热模式下进行预热(warm up)时的各门的位置的图。
图9是表示在加热模式下进行预热时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图10是表示在加热模式下室内温度稳定时的各门的位置的图。
图11是表示在加热模式下室内温度稳定时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详细地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设置于具有行驶用的马达的电动车辆。电动车辆中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还能够设置于具有内燃机的车辆。
[1.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装置结构]
使用图1~图3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辆用空调装置10具有:空气调节动作部20,其吸入空气,对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且将空气吹出;空气调节控制部12,其控制设置于空气调节动作部20的各致动器的动作。
空气调节控制部12中包括操作装置14、传感器16和控制装置18。操作装置14是用于供乘员输入接通/断开信息和设定信息(设定温度和运转模式)的输入接口,在车厢内设置于仪表板等。传感器16检测车厢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控制装置18由ECU构成,具有处理器等运算装置和ROM、RAM等存储装置。通过由运算装置执行存储于存储装置中的程序,来进行车厢内的空气调节管理、图5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另外,控制装置18具有各致动器的驱动器,对各致动器供给驱动电流。
空气调节动作部20具有图2所示的右侧动作部22R和图3所示的左侧动作部22L。与右侧动作部22R相比较,左侧动作部22L整体被设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左侧。与左侧动作部22L相比较,右侧动作部22R整体被设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右侧。左侧动作部22L和右侧动作部22R的构成零部件和构成零部件的连接关系大致相同。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对左侧动作部22L的各构成零部件及其连接关系进行说明,基本上省略对右侧动作部22R的各构成零部件及其连接关系的说明。但是,关于彼此不同的部分,适宜地进行左侧动作部22L和右侧动作部22R的说明。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对左侧动作部22L和右侧动作部22R中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零部件标注同一数值的标记,且在数值的末尾添加L(左)、R(右)来区分两者。本说明书中,将与左侧动作部22L有关的说明部分的符号的末尾替换为R,则成为与右侧动作部22R有关的说明。
左侧动作部22L具有:内部空气吸入口30L,其设置于车厢内来吸入车厢内的空气(以下,还称为内部空气。);和外部空气吸入口31(图3中未图示),其设置于车厢外来吸入车厢外的空气(以下,还称为外部空气。)。外部空气吸入口31由左侧动作部22L和右侧动作部22R共用。另外,内部空气吸入口30L和内部空气吸入口30R可以是同一内部空气吸入口,但在该情况下在下游侧设置分支为左右两个流路的流路。
左侧动作部22L具有设置于车厢内的车窗侧吹出口32L、上部吹出口33L和下部吹出口34L,且具有设置于车厢外的排气口35L。车窗侧吹出口32L设置于车厢内的前车窗的下部与仪表板之间来向前车窗吹出空气。上部吹出口33L设置于车厢内的仪表板等来向车厢上部吹出空气。下部吹出口34L设置于车厢内的底部附近来向车厢下部吹出空气。车窗侧吹出口32L主要在左侧动作部22L作为除霜装置进行动作时使用。在本说明书中,将除了车窗侧吹出口32L以外向车厢内吹出空气的上部吹出口33L和下部吹出口34L称为其他吹出口36L。
左侧动作部22L在从内部空气吸入口30L与外部空气吸入口31到车窗侧吹出口32L、其他吹出口36L与排气口35L之间形成空气流路。流路上设有防尘过滤器40、吸附材料41L、鼓风机43L和温度调节装置46。
防尘过滤器40例如由无纺布材料形成,使空气通过并且捕捉空气所含有的灰尘、尘土。防尘过滤器40被设置于内部空气吸入口30L和外部空气吸入口31的下游侧的流路中。
吸附材料41L例如由沸石形成,使空气通过并且吸附捕捉空气所含有的水分。将吸附材料41L中流入空气的上游部位称为吸附材料流入部41Li,将流出空气的下游部位称为吸附材料流出部41Lo。吸附材料41L设置于防尘过滤器40的下游侧的流路中。如图3所示,在车辆内的吸附材料41L的位置是比后述的车窗侧吹出口32L靠前方的位置。另外,如图1所简易地示出的那样,吸附材料41L和吸附材料41R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是鼓风机43L、43R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之间。
鼓风机43L具有鼓风机叶片44L和鼓风机马达45L。鼓风机马达45L使鼓风机叶片44L旋转,据此发生内部空气和外部空气从各吸入口向各吹出口的空气流动。鼓风机马达45L通过从控制装置18输出的驱动电流进行动作。
温度调节装置46调节通过吸附材料41L的内部空气或者从外部空气吸入口31吸入的外部空气的温度。温度调节装置46在上游侧具有蒸发器47,在下游侧具有多个加热器芯体,在此具有上层加热器芯体48L、48R和下层加热器芯体49L、49R。鼓风机43L的下游的上层流路78以空气流入温度调节装置46的上层左右两侧的方式形成。鼓风机43R的下游的下层流路79以空气流入温度调节装置46的下层左右两侧的方式形成。上层加热器芯体48L被配置在下层加热器芯体49L的上方,上层加热器芯体48R被配置在下层加热器芯体49R的上方。另外,在图1中为了易于观察附图,在上层加热器芯体48L的纸面右侧旁边示出下层加热器芯体49L,在上层加热器芯体48R的纸面左侧旁边示出下层加热器芯体49R。上层加热器芯体48L、48R和下层加热器芯体49L、49R可以是具有电热丝的加热器,也可以是具有通过压缩机等被升温的热媒的流路的散热器。通过控制装置18来对上层加热器芯体48L、48R和下层加热器芯体49L、49R进行动作控制。
将温度调节装置46中空气流入的上游部位称为调温装置流入部46i,将空气流出的下游部位称为调温装置流出部46o。更具体而言,将蒸发器47的上游部位称为调温装置流入部46i。另外,将上层加热器芯体48L、48R和下层加热器芯体49L、49R的下游部位称为调温装置流出部46o。
在左侧动作部22L中形成空气的流路,在各流路上设有切换空气流动的方向的多个门。图1中,由实线表示各门的一方的移动极限位置,由虚线表示另一方的移动极限位置。
在外部空气吸入口31的下游形成有外部空气导入流路77,该外部空气导入流路77将从外部空气吸入口31吸入的空气向吸附材料流出部41Lo与调温装置流入部46i之间引导,具体而言,向吸附材料41L与鼓风机43L之间引导。外部空气导入流路77以通过在车宽方向上相互分离配置的吸附材料41L与吸附材料41R之间的方式形成。在外部空气导入流路77上设有第1进气门(first intake door)50L(图3中未图示)。第1进气门50L被第1马达51L驱动,切换外部空气吸入口31与鼓风机43L的连通和断开。在内部空气吸入口30L与防尘过滤器40之间设有第2进气门(second intake door)52L。第2进气门52L被第2马达53L驱动,切换内部空气吸入口30L与防尘过滤器40的连通和断开。
在吸附材料41L与鼓风机43L之间且吸附材料41L与排气口35L之间设有排气切换门54L。排气切换门54L被第3马达55L驱动,切换吸附材料41L与鼓风机43L的连通和断开,并且切换吸附材料41L与排气口35L的连通和断开。在吸附材料41L和鼓风机43L连通的情况下,吸附材料41L和排气口35L彼此断开。另一方面,在吸附材料41L和排气口35L连通的情况下,吸附材料41L和鼓风机43L彼此断开。
在上层加热器芯体48L的下游形成第1流路70L,在下层加热器芯体49L的下游形成第2流路71L。第1流路70L的一部分和第2流路71L的一部分相互连接。在第1流路70L与第2流路71L的连接部位设有第1门56L。第1门56L被第4马达57L驱动,切换第1流路70L与第2流路71L的连通和断开。
在第1流路70L中比位于与第2流路71L的连接部位的第1门56L靠下游的位置,形成将空气向车窗侧吹出口32L引导的车窗侧流路73L、将空气向防尘过滤器40和吸附材料流入部41Li引导的吸附材料侧流路74L。在车窗侧流路73L上设有第2门58L。第2门58L被第5马达59L驱动,切换调温装置流出部46o与车窗侧吹出口32L的连通和断开。在吸附材料侧流路74L上设有第3门60L。第3门60L被第6马达61L驱动,切换调温装置流出部46o与防尘过滤器40及吸附材料流入部41Li的连通和断开。
在第2流路71L中比位于与第1流路70L的连接部位的第1门56L靠下游的位置,形成将空气向上部吹出口33L引导的上部流路75L、将空气向下部吹出口34L引导的下部流路76L。在上部流路75L与下部流路76L的分支处设有第4门62L。第4门62L被第7马达63L驱动,切换调温装置流出部46o与上部吹出口33L的连通和断开,并且切换调温装置流出部46o与下部吹出口34L的连通和断开。
车辆用空调装置10如以上那样构成。车辆用空调装置10能够由左侧动作部22L形成外部空气导入回路,同时由右侧动作部22R形成内部空气循环回路。与此相反,还能够由右侧动作部22R形成外部空气导入回路,同时由左侧动作部22L形成内部空气循环回路。根据外部空气导入回路,从外部空气吸入口31吸入的空气被向温度调节装置46引导。根据内部空气循环回路,从内部空气吸入口30L、30R吸入的空气被向温度调节装置46引导。
[2.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动作]
控制装置18在操作装置14的操作开关被从断开切换为接通时开始运转,在操作开关被从接通切换为断开时停止运转。另外,控制装置18按照由操作装置14设定的运转模式来控制各致动器,并且以使由操作装置14设定的设定温度与由传感器16检测到的温度的差在规定温度范围内的方式来控制各致动器。
在车辆用空调装置10以内部空气循环的方式连续运转的情况下,吸附材料41L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吸附效率降低。因此,车辆用空调装置10在以内部空气循环的方式进行动作之后经过规定时间的时间点,进行吸附材料41L的再生处理。
[3.各运转模式下的各门的开闭控制和空气的流动]
车辆用空调装置10中设定有规定的运转模式,以由操作装置14指定的运转模式进行动作。下面,对各运转模式下的动作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对各门的动作控制与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设定有通风模式(vent mode)、加热模式(heat mode)这样的运转模式。通风模式是通过从上部吹出口33L、33R吹出空气来调节车厢内的空气的运转模式,主要在制冷时使用。加热模式是通过从下部吹出口34L、34R吹出空气来调节车厢内的空气的运转模式,主要在制热时使用。
另外,在后述的[3.2]、[3.4]时进行吸附材料41L、41R的再生处理。除了进行吸附材料41L、41R的再生时以外,以相同的方式对左侧动作部22L的各门和右侧动作部22R的各门进行动作控制。因此,在后述的[3.1]、[3.3]的说明中,说明左侧动作部22L的各门的动作控制和空气的流动,省略右侧动作部22R的各门的动作控制和空气的流动的说明。
[3.1.通风模式(急速制冷制热时)]
使用图4说明在通风模式的急速制冷制热时将各门控制在什么样的位置,使用图5说明此时的空气的流动。
当乘员接通操作装置14的空气调节开关且设定为通风模式时,控制装置18对第1马达51L~第7马达63L输出与通风模式对应的驱动电流。
如图4所示,第1马达51L驱动第1进气门50L。第1进气门50L断开外部空气吸入口31与鼓风机43L之间的流路。第2马达53L驱动第2进气门52L。第2进气门52L敞开内部空气吸入口30L与防尘过滤器40之间的流路。此时,内部空气吸入口30L和防尘过滤器40连通。第3马达55L驱动排气切换门54L。排气切换门54L敞开吸附材料41L与鼓风机43L之间的流路,并且断开吸附材料41L与排气口35L之间的流路。此时,吸附材料41L和鼓风机43L连通。通过第1进气门50L、第2进气门52L和排气切换门54L的配置形成内部空气循环回路。
第4马达57L驱动第1门56L。第1门56L使第1流路70L和第2流路71L彼此敞开。此时,第1流路70L和第2流路71L连通。第5马达59L驱动第2门58L。第2门58L断开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车窗侧吹出口32L之间的车窗侧流路73L。第6马达61L驱动第3门60L。第3门60L断开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吸附材料41L之间的吸附材料侧流路74L。
第7马达63L驱动第4门62L。第4门62L敞开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上部吹出口33L之间的上部流路75L,并且断开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下部吹出口34L之间的下部流路76L。此时,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上部吹出口33L连通。
如图5所示,左侧动作部22L以内部空气循环的方式使空气回流。从内部空气吸入口30L吸入的内部空气依次通过防尘过滤器40、吸附材料41L、鼓风机43L,被向蒸发器47的上层引导。通过蒸发器47的上层和左侧的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后的内部空气被从上部吹出口33L吹出。另外,通过蒸发器47的上层和右侧的上层加热器芯体48R后的内部空气被从上部吹出口33R吹出。
[3.2.通风模式(室温稳定时)]
使用图6说明在通风模式的室温稳定时将各门控制在什么样的位置,使用图7说明此时的空气的流动。在上述的[3.1]的运转模式下在再生条件成立时进行以下的动作。
当通过通风模式使室温稳定时,控制装置18对第1马达51L~第7马达63L输出与再生处理对应的驱动电流。另外,控制装置18在上层加热器芯体48L不进行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工作。
如图6所示,第1马达51L驱动第1进气门50L。第1进气门50L敞开外部空气吸入口31与鼓风机43L之间的流路。此时,外部空气吸入口31和鼓风机43L连通。第2马达53L驱动第2进气门52L。第2进气门52L断开内部空气吸入口30L与防尘过滤器40之间的流路。第3马达55L驱动排气切换门54L。排气切换门54L断开吸附材料41L与鼓风机43L之间的流路,并且敞开吸附材料41L与排气口35L之间的流路。此时,吸附材料41L和排气口35L连通。通过第1进气门50L和第2进气门52L的配置形成外部空气导入回路,通过排气切换门54L的配置形成将外部空气向车厢外排出的流路。
第4马达57L驱动第1门56L。第1门56L断开第1流路70L和第2流路71L。第5马达59L保持第2门58L的位置。第2门58L断开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车窗侧吹出口32L之间的车窗侧流路73L。第6马达61L驱动第3门60L。第3门60L敞开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吸附材料41L之间的吸附材料侧流路74L。此时,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吸附材料41L通过防尘过滤器40连通。
第7马达63L保持第4门62L的位置。第4门62L敞开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上部吹出口33L之间的上部流路75L,并且断开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下部吹出口34L之间的下部流路76L。此时,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上部吹出口33L连通。
另一方面,右侧动作部22R的第1马达51R~第7马达63R保持各门的位置。
如图7所示,左侧动作部22L以外部空气循环的方式使空气回流。从外部空气吸入口31吸入的外部空气依次通过防尘过滤器40、鼓风机43L,被向蒸发器47的上层引导。通过蒸发器47的上层后的外部空气在通过左侧的上层加热器芯体48L时被加热而成为热风。热风通过吸附材料侧流路74L,且依次通过防尘过滤器40、吸附材料41L,从排气口35L排出。热风通过吸附材料41L时吸附材料41L被加热,使吸附材料41L所含有的水分蒸发,蒸发的水分与热风一起被从排气口35L排出。
通过蒸发器47的上层和右侧的上层加热器芯体48R后的外部空气通过上部流路75R,被从上部吹出口33R吹出。
当吸附材料41L的再生处理进行第2规定时间时,控制装置18切换左侧动作部22L和右侧动作部22R的动作,进行吸附材料41R的再生处理。
[3.3.加热模式(预热时)]
使用图8说明在加热模式的预热时将各门控制在什么样的位置,使用图9说明此时的空气的流动。
当乘员接通操作装置14的空气调节开关且设定为加热模式时,控制装置18对第1马达51L~第7马达63L输出与加热模式对应的驱动电流。
如图8所示,第1马达51L驱动第1进气门50L。第1进气门50L断开外部空气吸入口31与鼓风机43L之间的流路。第2马达53L驱动第2进气门52L。第2进气门52L敞开内部空气吸入口30L与防尘过滤器40之间的流路。此时,内部空气吸入口30L和防尘过滤器40连通。第3马达55L驱动排气切换门54L。排气切换门54L敞开吸附材料41L与鼓风机43L之间的流路,并且断开吸附材料41L与排气口35L之间的流路。此时,吸附材料41L和鼓风机43L连通。通过第1进气门50L、第2进气门52L和排气切换门54L的配置形成内部空气循环回路。
第4马达57L驱动第1门56L。第1门56L使第1流路70L和第2流路71L彼此敞开。此时,第1流路70L和第2流路71L连通。第5马达59L驱动第2门58L。第2门58L使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车窗侧吹出口32L之间的车窗侧流路73L半开。第6马达61L驱动第3门60L。第3门60L断开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吸附材料41L之间的吸附材料侧流路74L。
第7马达63L驱动第4门62L。第4门62L断开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上部吹出口33L之间的上部流路75L,并且敞开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下部吹出口34L之间的下部流路76L。此时,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下部吹出口34L连通。
如图9所示,左侧动作部22L以内部空气循环的方式使空气回流。从内部空气吸入口30L吸入的内部空气依次通过防尘过滤器40、吸附材料41L、鼓风机43L,被向蒸发器47的上层引导。通过蒸发器47的上层和上层加热器芯体48L的内部空气被从车窗侧吹出口32L和下部吹出口34L吹出。另外,通过蒸发器47的上层和上层加热器芯体48R后的内部空气被从车窗侧吹出口32R和下部吹出口34R吹出。
另外,右侧动作部22R也以内部空气循环的方式使空气回流。通过右侧动作部22R回流的内部空气被向蒸发器47的下层引导。通过蒸发器47的下层和左侧的下层加热器芯体49L后的内部空气主要被从下部吹出口34L吹出。另外,通过蒸发器47的下层和右侧的下层加热器芯体49R后的内部空气主要被从下部吹出口34R吹出。
[3.4.加热模式(室温稳定时)]
使用图10说明在加热模式的室温稳定时将各门控制在什么样的位置,使用图11说明此时的空气的流动。在上述的[3.3]的运转模式下在再生条件成立时进行以下的动作。
当通过加热模式使室温稳定时,控制装置18对第1马达51L~第7马达63L输出与再生处理对应的驱动电流。另外,控制装置18在上层加热器芯体48L不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工作。
如图10所示,第1马达51L驱动第1进气门50L。第1进气门50L敞开外部空气吸入口31与鼓风机43L之间的流路。此时,外部空气吸入口31和鼓风机43L连通。第2马达53L驱动第2进气门52L。第2进气门52L断开内部空气吸入口30L与防尘过滤器40之间的流路。第3马达55L驱动排气切换门54L。排气切换门54L断开吸附材料41L与鼓风机43L之间的流路,并且敞开吸附材料41L与排气口35L之间的流路。此时,吸附材料41L和排气口35L连通。通过第1进气门50L和第2进气门52L的配置形成外部空气导入回路,通过排气切换门54L的配置形成将外部空气向车厢外排气的流路。
第4马达57L驱动第1门56L。第1门56L断开第1流路70L和第2流路71L。第5马达59L驱动第2门58L。第2门58L断开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车窗侧吹出口32L之间的车窗侧流路73L。第6马达61L驱动第3门60L。第3门60L敞开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吸附材料41L之间的吸附材料侧流路74L。此时,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吸附材料41L通过防尘过滤器40来连通。
第7马达63L保持第4门62L的位置。第4门62L断开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上部吹出口33L之间的上部流路75L,并且敞开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下部吹出口34L之间的下部流路76L。此时,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及下层加热器芯体49L与下部吹出口34L连通。
另一方面,右侧动作部22R的第1马达51R~第7马达63R保持各门的位置。
如图11所示,左侧动作部22L以外部空气循环的方式使空气回流。从外部空气吸入口31吸入的外部空气依次通过防尘过滤器40、鼓风机43L,被向蒸发器47的上层引导。通过蒸发器47的上层后的外部空气在通过左侧的上层加热器芯体48L时被加热而成为热风。热风通过吸附材料侧流路74L,依次通过防尘过滤器40、吸附材料41L,且从排气口35L排出。热风通过吸附材料41L时吸附材料41L被加热,使吸附材料41L所含有的水分蒸发。蒸发的水分与热风一起被从排气口35L排出。
通过蒸发器47的上层和右侧的上层加热器芯体48R后的外部空气通过车窗侧流路73R,且被从车窗侧吹出口32R吹出。
当吸附材料41L的再生处理进行第2规定时间时,控制装置18切换左侧动作部22L和右侧动作部22R的动作,进行吸附材料41R的再生处理。
[4.本实施方式的总结]
车辆用空调装置10具有:内部空气吸入口30L,其吸入车厢内的空气;外部空气吸入口31,其吸入车厢外的空气;吸附材料41L,其具有从内部空气吸入口30L吸入的空气流入的吸附材料流入部41Li和空气流出的吸附材料流出部41Lo,且吸附空气所含有的水分;温度调节装置46,其具有从吸附材料41L流出的空气或从外部空气吸入口31吸入的空气流入的调温装置流入部46i和空气流出的调温装置流出部46o,且调节空气的温度;车窗侧吹出口32L,其将从温度调节装置46流出的空气向车厢内的车窗吹出;其他吹出口36L,其将从温度调节装置46流出的空气向车厢内的车窗以外的部位吹出。在温度调节装置46的调温装置流出部46o连接有第1流路70L,在第1流路70L上连接有第2流路71L。在第1流路70L中比与第2流路71L的连接部位(第1门56L)靠下游的位置,形成有将空气向车窗侧吹出口32L引导的车窗侧流路73L、将空气向吸附材料流入部41Li引导的吸附材料侧流路74L。在第2流路71L上形成有将空气向其他吹出口36L引导的其他流路(上部流路75L、下部流路76L)。在第1流路70L与第2流路71L之间设有切换第1流路70L与第2流路71L的连通和断开的第1门56L。在车窗侧流路73L上设有切换调温装置流出部46o与车窗侧吹出口32L的连通和断开的第2门58L。在吸附材料侧流路74L上设有切换调温装置流出部46o与吸附材料流入部41Li的连通和断开的第3门60L。在吸附材料41L的再生处理时,车辆用空调装置10将第1门56L和第2门58L配置在断开侧,将第3门60L配置在连通侧,据此,将由温度调节装置46加热后的空气向吸附材料41L引导。
根据上述结构,断开第1流路70L和第2流路71L,断开调温装置流出部46o和车窗侧吹出口32L,且连通调温装置流出部46o和吸附材料流入部41Li,据此,将由温度调节装置46(本实施方式中由上层加热器芯体48L)加热后的空气优先向吸附材料41L引导,因此,能够毫无浪费地将由温度调节装置46加热后的空气用于吸附材料41L的再生,能够不降低制热性能而减少加热器的加热能量。
车辆用空调装置10具有2个吸附材料41L、41R。车辆用空调装置10同时形成外部空气导入回路和内部空气循环回路,其中,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回路将从外部空气吸入口31吸入的空气向温度调节装置46引导;所述内部空气循环回路将从内部空气吸入口30L或内部空气吸入口30R吸入的空气向温度调节装置46引导。在一方的吸附材料41L的再生处理时,车辆用空调装置10从外部空气吸入口31吸入再生所需的空气,用温度调节装置46将吸入的空气加热,然后将加热后的空气向一方的吸附材料41L的吸附材料流入部41Li引导,排出从吸附材料流出部41Lo流出的空气。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从车厢外吸入再生处理所需的空气,另一方面,使车厢内的空气进行内部空气循环,因此能够不影响车厢内的空气调节而进行吸附材料41L的再生处理。
车辆用空调装置10具有外部空气导入流路77,该外部空气导入流路77将从外部空气吸入口31吸入的空气向吸附材料流出部41Lo与调温装置流入部46i之间引导。2个吸附材料41L、41R在车宽方向上彼此分离配置,外部空气导入流路77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在2个吸附材料41L、41R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包括一方的吸附材料41L的外部空气导入回路和包括另一方的吸附材料41R的外部空气导入回路共用外部空气导入流路77。因此,结构变得简单。
吸附材料41L被配置于比车窗侧吹出口32L靠车辆的前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还能够将为了除雾/除霜而从温度调节装置46向车窗侧吹出口32L引导热风的车窗侧流路73L的一部分作为吸附材料侧流路74L的一部分来使用。因此,结构变得简单。
车辆用空调装置10在内部空气吸入口30L与吸附材料流入部41Li之间具有防尘过滤器40。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吸附材料41L的上游侧捕捉灰尘、尘土,因此,能够使吸附材料41L保持清洁,从而能够延长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维护期间。
使空气发生流动的2个鼓风机43L、43R在车宽方向上彼此分离配置。2个吸附材料41L、41R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在2个鼓风机43L、43R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简化具有2个吸附材料41L、41R和2个鼓风机43L、43R的装置(空气调节动作部20)的结构。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
内部空气吸入口,其吸入车厢内的空气;
外部空气吸入口,其吸入车厢外的空气;
吸附材料,其具有从所述内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流入的吸附材料流入部和空气流出的吸附材料流出部,吸附空气所含有的水分;
温度调节装置,其具有从所述吸附材料流出的空气或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流入的调温装置流入部和空气流出的调温装置流出部,调节空气的温度;
车窗侧吹出口,其将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流出的空气向所述车厢内的车窗吹出;和
其他吹出口,其将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流出的空气向所述车厢内的车窗以外的部位吹出,
该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通过断开所述调温装置流出部和所述车窗侧吹出口,且连通所述调温装置流出部和所述吸附材料流入部,来将由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加热后的空气向所述吸附材料引导。
2.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具有:
内部空气吸入口,其吸入车厢内的空气;
外部空气吸入口,其吸入车厢外的空气;
吸附材料,其具有从所述内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流入的吸附材料流入部和空气流出的吸附材料流出部,吸附空气所含有的水分;
温度调节装置,其具有从所述吸附材料流出的空气或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流入的调温装置流入部和空气流出的调温装置流出部,调节空气的温度;
车窗侧吹出口,其将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流出的空气向所述车厢内的车窗吹出;
其他吹出口,其将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流出的空气向所述车厢内的车窗以外的部位吹出,
该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的所述调温装置流出部连接有第1流路,
在所述第1流路上连接有第2流路,
在所述第1流路中比与所述第2流路的连接部位靠下游的位置,形成有将空气向所述车窗侧吹出口引导的车窗侧流路和将空气向所述吸附材料流入部引导的吸附材料侧流路,
在所述第2流路上形成有用于将空气向所述其他吹出口引导的其他流路,
在所述第1流路与所述第2流路之间设置有切换所述第1流路与所述第2流路的连通和断开的第1门,
在所述车窗侧流路上设置有切换所述调温装置流出部与所述车窗侧吹出口的连通和断开的第2门,
在所述吸附材料侧流路上设置有切换所述调温装置流出部与所述吸附材料流入部的连通和断开的第3门,
在所述吸附材料的再生处理时,将所述第1门和所述第2门配置在断开侧,将所述第3门配置在连通侧,据此,将由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加热后的空气向所述吸附材料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2个所述吸附材料,
同时形成外部空气导入回路和内部空气循环回路,其中,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回路将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向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引导;所述内部空气循环回路将从所述内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向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引导,
在一方的所述吸附材料的再生处理时,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吸入再生所需的空气,用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将吸入的空气加热,且将加热后的空气向一方的所述吸附材料的所述吸附材料流入部引导,排出从所述吸附材料流出部流出的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外部空气导入流路,该外部空气导入流路将从所述外部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向所述吸附材料流出部与所述调温装置流入部之间引导;
2个所述吸附材料在车宽方向上彼此分离配置,
所述外部空气导入流路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在2个所述吸附材料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附材料配置在比所述车窗侧吹出口靠车辆的前方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在所述内部空气吸入口与所述吸附材料流入部之间具有防尘过滤器。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空气发生流动的2个鼓风机在车宽方向上彼此分离配置,
2个所述吸附材料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在2个所述鼓风机的车宽方向上的位置之间。
CN201811131890.4A 2017-09-27 2018-09-27 车辆用空调装置 Active CN1096060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6632 2017-09-27
JP2017186632A JP6640807B2 (ja) 2017-09-27 2017-09-27 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06074A true CN109606074A (zh) 2019-04-12
CN109606074B CN109606074B (zh) 2022-03-22

Family

ID=65807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31890.4A Active CN109606074B (zh) 2017-09-27 2018-09-27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4802B2 (zh)
JP (1) JP6640807B2 (zh)
CN (1) CN10960607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6638A (zh) * 2020-02-19 2021-08-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净化装置
CN113631401A (zh) * 2019-05-29 2021-11-09 渡边裕 车辆用空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08348A1 (de) * 2019-03-29 2020-10-01 Mann+Hummel Gmbh Vorrichtung zum kombinierten Reduzieren des Kohlendioxid- und Wasser- bzw. Feuchtegehalts,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KR20210045549A (ko) * 2019-10-16 2021-04-2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필터가 구비된 공조 시스템
FR3102235B1 (fr) * 2019-10-16 2021-11-05 Renault Dispositif de sechage d’air d’un habitacl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FR3102099B1 (fr) * 2019-10-16 2022-11-04 Renault Dispositif de sechage d’air d’un habitacl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KR20220061584A (ko) * 2020-11-06 2022-05-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기차량용 공조 시스템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67136A (ja) * 1994-08-30 1996-03-12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0062439A (ja) * 1998-08-19 2000-02-29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398737A (zh) * 2001-07-25 2003-02-26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空调***
KR20040058912A (ko) * 2002-12-27 2004-07-05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차량용 제습기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1652258A (zh) * 2007-04-06 2010-02-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除湿、加湿装置
JP2010137598A (ja) * 2008-12-09 2010-06-2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130034105A (ko) * 2011-09-28 2013-04-05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03826889A (zh) * 2011-09-28 2014-05-28 汉拿伟世通空调有限公司 车用空调设备
KR20140083293A (ko) * 2012-12-26 2014-07-04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US20140338883A1 (en) * 2012-08-05 2014-11-20 Yokohama Heat Use Technology Dehumidifying Device for Vehicle, Flexible Dehumidifying Member, and HVAC Device for Vehicle
CN105307883A (zh) * 2013-06-04 2016-02-03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热管理***
CN106232402A (zh) * 2014-05-21 2016-12-14 株式会社电装 加湿装置
CN107107706A (zh) * 2014-12-25 2017-08-29 三电控股株式会社 汽车用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33057B2 (ja) * 1994-12-19 2002-10-07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
JP5266657B2 (ja) * 2007-03-30 2013-08-2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車両用除加湿装置
JP4801197B2 (ja) * 2009-12-11 2011-10-26 琢昌 渡邊 電気自動車用防曇・空調システム
WO2012033118A1 (ja) * 2010-09-09 2012-03-15 Watanabe Takumasa 電気自動車用防曇・空調システム、除湿ユニット、除湿カセット、及び除湿部材
US9028591B2 (en) * 2013-05-01 2015-05-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limate control system having multiple adsorbers and a method of control
JP6858458B2 (ja) * 2017-09-13 2021-04-14 マレリキャビンコンフォート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67136A (ja) * 1994-08-30 1996-03-12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0062439A (ja) * 1998-08-19 2000-02-29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398737A (zh) * 2001-07-25 2003-02-26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空调***
KR20040058912A (ko) * 2002-12-27 2004-07-05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차량용 제습기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공기 조화 장치
CN101652258A (zh) * 2007-04-06 2010-02-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除湿、加湿装置
JP2010137598A (ja) * 2008-12-09 2010-06-2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130034105A (ko) * 2011-09-28 2013-04-05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03826889A (zh) * 2011-09-28 2014-05-28 汉拿伟世通空调有限公司 车用空调设备
US20140338883A1 (en) * 2012-08-05 2014-11-20 Yokohama Heat Use Technology Dehumidifying Device for Vehicle, Flexible Dehumidifying Member, and HVAC Device for Vehicle
KR20140083293A (ko) * 2012-12-26 2014-07-04 한라비스테온공조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05307883A (zh) * 2013-06-04 2016-02-03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热管理***
CN106232402A (zh) * 2014-05-21 2016-12-14 株式会社电装 加湿装置
CN107107706A (zh) * 2014-12-25 2017-08-29 三电控股株式会社 汽车用空调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31401A (zh) * 2019-05-29 2021-11-09 渡边裕 车辆用空调***
CN113276638A (zh) * 2020-02-19 2021-08-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净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06074B (zh) 2022-03-22
JP2019059395A (ja) 2019-04-18
JP6640807B2 (ja) 2020-02-05
US10864802B2 (en) 2020-12-15
US20190092143A1 (en) 2019-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06074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5377598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1402311B (zh) 车身压力释放***
CN103502029A (zh) 用于车辆的空调器
CN105555563B (zh) 用于机动车辆乘客舱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装备
US10414248B2 (en) Humidification device
CN103517814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2781692A (zh) 车辆用空调单元
JP201606469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207059687U (zh) 分体式电动汽车空调器
CN212708837U (zh) 车辆空调***
JP5012758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7107706A (zh) 汽车用空调装置
CN106103150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09196511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423735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1231896B (zh) 一种汽车玻璃除雾装置
JP4779873B2 (ja) ドア開度固定構造
JP2008254638A (ja) 車両用加湿装置
CN205588934U (zh) 空调***
JP645126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0435393B (zh) 新能源汽车空调尾吸式进气***
JP449251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7848377A (zh) 加湿装置
KR20170004809A (ko) 열 펌프 기능을 갖춘 집적형 차량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및 차량 공기 조화 시스템을 제어하기 위한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