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86490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86490A
CN109586490A CN201811136761.4A CN201811136761A CN109586490A CN 109586490 A CN109586490 A CN 109586490A CN 201811136761 A CN201811136761 A CN 201811136761A CN 109586490 A CN109586490 A CN 1095864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bar
retainer
elastic protrusion
radially
circum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367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川幸祐
大西达也
瀬口敬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586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64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only one end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提供马达,在本发明马达的一个方式中,汇流条单元具有:多个汇流条,它们与定子电连接;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其配置于轴承保持架的轴向一侧,对汇流条进行保持。在多个汇流条中分别具有对从线圈延伸的导线进行把持的把持部。把持部具有基部和从基部向周向一侧延伸并且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的一对臂部。在多个汇流条的把持部的各自中,一对臂部从基部向周向的同一侧延伸。汇流条保持架具有汇流条保持架主体和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的径向外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弹性突起部。轴承保持架具有轴承保持架主体和从轴承保持架主体的径向外缘部的一部分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壁部。弹性突起部以在径向上发生了压缩弹性变形的状态与壁部的径向内侧面接触。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公知有保持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架安装于保持轴承的轴承保持架的马达。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08/146502号中记载了使用螺钉将作为轴承保持架的绝缘板和汇流条保持架固定的马达。
在上述那样的马达中,从线圈延伸的导线将轴承保持架贯通而与汇流条连接。因此,作业人员在使汇流条保持架的周向位置与轴承保持架一致之后将汇流条保持架安装于轴承保持架,将汇流条和导线连接起来。但是,在该情况下,有时由于从线圈延伸的导线的位置偏移等而导致难以将导线相对于汇流条的位置配置于期望的位置。因此,有时难以将导线与汇流条连接起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将从线圈延伸的导线与汇流条容易地连接起来的构造的马达。
本发明的马达一个方式具有:转子,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具有线圈;轴承,其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保持架,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对所述轴承进行保持;以及汇流条单元,其配置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所述轴向一侧。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多个汇流条,它们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以及汇流条保持架,其配置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所述轴向一侧,对所述汇流条进行保持。多个所述汇流条分别具有对从所述线圈延伸的导线进行把持的把持部。所述把持部具有:基部;以及一对臂部,它们从所述基部向周向一侧延伸,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在所述一对臂部的径向之间***有从所述线圈延伸的导线。在多个所述汇流条的所述把持部的各自中,所述一对臂部从所述基部向周向的同一侧延伸。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汇流条保持架主体;以及弹性突起部,其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的径向外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轴承保持架主体;以及壁部,其从所述轴承保持架主体的径向外缘部的一部分向所述轴向一侧突出。所述弹性突起部以在径向上发生了压缩弹性变形的状态与所述壁部的径向内侧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具有能够将从线圈延伸的导线与汇流条容易地连接起来的构造的马达。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轴承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和轴承保持架的图。
图5是从下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的安装过程的一部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Z轴方向是以正侧作为上侧并且以负侧作为下侧的上下方向。在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中心轴线J是与Z轴方向平行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的轴向、即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在各图中,适当地使用箭头θ表示周向。
此外,将轴向中的Z轴方向的正侧称为“上侧”,将轴向中的Z轴方向的负侧称为“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相当于轴向一侧,下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此外,将周向中的从上侧朝向下侧观察时逆时针地前进的一侧、即按照箭头θ的朝向前进的一侧称为“周向一侧”。将周向中的从上侧朝向下侧观察时顺时针地前进的一侧、即与箭头θ的朝向相反地前进的一侧称为“周向另一侧”。
另外,“上下方向”、“上侧”以及“下侧”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具有壳体11、转子20、轴承51、52、定子30、轴承保持架40、汇流条单元90以及控制装置80。如图1所示,壳体11收纳马达10的各部分。壳体1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壳体11在下侧的底部对轴承51进行保持。
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2以及磁铁23。轴21沿着中心轴线J配置。轴21被轴承51、52支承为能够旋转。转子铁芯22呈固定于轴21的外周面的圆环状。磁铁23固定于转子铁芯22的外周面。轴承51在转子铁芯22的下侧将轴21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52在转子铁芯22的上侧将轴21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51、52是球轴承。
定子30与转子2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定子30在转子20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绝缘件34以及多个线圈35。定子铁芯31具有铁芯背部32和多个齿33。
多个线圈35隔着绝缘件34而分别安装于多个齿33。线圈35是导线隔着绝缘件34卷绕于齿33而构成的。线圈引出线35a从各线圈35向上侧引出。线圈引出线35a是从线圈35延伸的导线,是构成线圈35的导线的端部。
轴承保持架40配置于定子30的上侧。轴承保持架40是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40对轴承52进行保持。如图3所示,轴承保持架40具有第一外侧圆环部41、固定筒部42、第一内侧圆环部47、多个第一连接部44、轴承保持部43、第一突出部45以及壁部46。第一外侧圆环部41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且板面与轴向垂直的圆环板状。固定筒部42呈从第一外侧圆环部41的径向外缘部向下侧延伸的圆筒状。如图1所示,第一外侧圆环部41的外周面和固定筒部42的外周面固定于壳体11的内周面。第一内侧圆环部47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第一内侧圆环部47配置于比第一外侧圆环部41靠径向内侧的配置。第一内侧圆环部47的下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
如图3所示,多个第一连接部44在径向上延伸。多个第一连接部44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在图3中,第一连接部44例如设置有十二个。多个第一连接部44将第一外侧圆环部41的径向内缘部和第一内侧圆环部47的上侧的端部相连。第一连接部44的径向内侧的部分位于比第一连接部44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靠下侧的位置。
第一连接部44中的一部分的第一连接部44的周向上的宽度在径向外侧的部分变大。在图3中,三个第一连接部44的周向上的宽度在径向外侧的部分变大。该三个第一连接部44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连接部44彼此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贯通孔48。第一贯通孔48在轴向上将轴承保持架40贯通。从各线圈35延伸的线圈引出线35a分别穿过第一贯通孔48。
如图2所示,轴承保持部43与第一内侧圆环部47的下端部的径向内缘部相连。轴承保持部43具有筒部43a、盖部43b以及圆环突出部43c。筒部43a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在筒部43a的内周面上固定有轴承52的外周面。由此,轴承保持部43对轴承52进行保持。轴承52配置为比盖部43b向下侧远离。
盖部43b呈从筒部43a的上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圆环状。盖部43b覆盖轴承52的外圈的上侧。圆环突出部43c从盖部43b的径向内缘部向上侧突出。圆环突出部43c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圆环突出部43c的内周面与盖部43b的内周面的上端部相连。圆环突出部43c的内周面和盖部43b的内周面在径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盖部43b和圆环突出部43c构成了在轴向上将轴承保持架40贯通的中央孔部49。即,轴承保持架40具有中央孔部49。中央孔部49的内周面由盖部43b的内周面和圆环突出部43c的内周面构成。如图3所示,沿着轴向观察时,中央孔部49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外侧圆环部41、固定筒部42、第一内侧圆环部47、多个第一连接部44以及轴承保持部43构成了轴承保持架主体40a。即,轴承保持架40具有轴承保持架主体40a。
第一突出部45从轴承保持架主体40a向上侧突出。第一突出部45设置为横跨第一外侧圆环部41和第一连接部44。第一突出部45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部44中的、上述的周向上的宽度在径向外侧的部分变大的第一连接部44。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45设置有三个,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第一突出部45的上侧的面是下侧接触面45a。下侧接触面45a是与轴向垂直的平坦的面。下侧接触面45a的从上侧观察时的形状呈在径向上较长的圆角的大致长方形状。
壁部46与第一突出部45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相连。壁部46从轴承保持架主体40a的径向外缘部的一部向上侧突出。更详细而言,壁部46从第一外侧圆环部41的径向外缘部的一部分向上侧突出。壁部46的上侧的端部是轴承保持架40中的位于最上侧的部分。
壁部46在周向上延伸。壁部46的径向内侧面是沿着周向呈圆弧状延伸的曲面。壁部46的径向内侧面的下端部与下侧接触面45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相连。壁部46的径向内侧面与下侧接触面45a垂直。壁部46的径向外侧面是沿着周向呈圆弧状延伸的曲面。壁部46的径向外侧面与第一外侧圆环部41的外周面相连。壁部46的径向外侧面配置于与第一外侧圆环部41的外周面和固定筒部42的外周面在径向上相同的位置。
壁部46的周向两侧的端部配置于与第一突出部45的周向两侧的端部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壁部46的上侧的端部中的周向两侧的端部带有圆角。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46沿着周向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多个壁部46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在图3中,壁部46设置有三个,与三个第一突出部45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分别相连。
如图1所示,汇流条单元90配置于轴承保持架40的轴向一侧。汇流条单元90具有多个汇流条70和汇流条保持架60。汇流条保持架60是树脂制的。如图4和图5所示,汇流条保持架60具有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1、上侧中央筒部62、下侧中央筒部63、第二突出部64、弹性突起部65以及端子支承部66。
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1具有第二内侧圆环部61a、第二外侧圆环部61b以及多个第二连接部61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内侧圆环部61a相当于第一部分,第二外侧圆环部61b相当于第二部分,第二连接部61c相当于第三部分。
第二内侧圆环部61a和第二外侧圆环部61b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沿着轴向观察时,第二外侧圆环部61b在比第二内侧圆环部61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包围第二内侧圆环部61a。如图2所示,第二内侧圆环部61a配置于轴承保持部43的上侧。第二外侧圆环部61b配置于第一外侧圆环部41的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内侧圆环部61a和第二外侧圆环部61b在轴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第二外侧圆环部61b的外径小于轴承保持架40的外径。
如图4所示,多个第二连接部61c在径向上延伸。多个第二连接部61c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在图4中,第二连接部61c例如设置有十二个。多个第二连接部61c将第二外侧圆环部61b和第二内侧圆环部61a相连。更详细而言,多个第二连接部61c将第二外侧圆环部61b的径向内缘部和第二内侧圆环部61a的径向外缘部相连。沿着轴向观察时,第二连接部61c与第一连接部44重叠。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二连接部61c彼此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二贯通孔67。第二贯通孔67在轴向上将汇流条保持架60贯通。沿着轴向观察时,第二贯通孔67与第一贯通孔48重叠。向上侧延伸的线圈引出线35a穿过第一贯通孔48而分别***于第二贯通孔67中。
如图1所示,上侧中央筒部6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且从第二内侧圆环部61a的径向内缘部向上侧突出的圆筒状。下侧中央筒部6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且从第二内侧圆环部61a的径向内缘部向下侧突出的圆筒状。即,下侧中央筒部63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且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1向下侧突出的圆筒状。
下侧中央筒部63的内径大于上侧中央筒部62的内径。下侧中央筒部63的外径大于上侧中央筒部62的外径。上侧中央筒部62的内部与下侧中央筒部63的内部在轴向上相连,在轴向上将汇流条保持架60贯通。轴21的上侧的端部穿过上侧中央筒部62的内部和下侧中央筒部63的内部。
下侧中央筒部63的下侧的端部是汇流条单元90中的位于最下侧的位置的部分。如图2所示,下侧中央筒部63与中央孔部49嵌合。下侧中央筒部63的下侧的端部配置为与轴承52的上侧隔着间隙而对置。下侧中央筒部63的下侧的端部在轴向上配置于与中央孔部49的下侧的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中央筒部63相当于第一中央筒部。
第二突出部64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1向下侧突出。如图5所示,第二突出部64设置为横跨第二外侧圆环部61b和第二连接部61c。第二突出部6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配置于与第二外侧圆环部61b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在径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第二突出部64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突出部64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在图5中,第二突出部64例如设置有三个。如图2所示,沿着轴向观察时,第一突出部45与第二突出部64彼此重叠。
第二突出部64的下侧的面是上侧接触面64a。上侧接触面64a是与轴向垂直的平坦的面。上侧接触面64a配置于比下侧中央筒部63的下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如图5所示,上侧接触面64a的从下侧观察到的形状呈在径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状。如图2所示,各第一突出部45的下侧接触面45a与各第二突出部64的上侧接触面64a彼此相互接触。由此,汇流条单元9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在轴向上被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下侧接触面45a和上侧接触面64a是与轴向垂直的平坦的面,因此能够抑制汇流条单元9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倾斜地配置。此外,能够利用轴承保持架40稳定地支承汇流条单元90。
弹性突起部65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1的径向外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更详细而言,弹性突起部65从第二外侧圆环部61b的径向外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沿着弹性突起部65突出的方向观察时,弹性突起部65与第二连接部61c重叠。弹性突起部65呈大致方柱状。
弹性突起部65的下侧的端部与第二突出部6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相连。如图5所示,弹性突起部65的下侧的面与上侧接触面64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相连。弹性突起部65的下侧的面和上侧接触面64a配置于与轴向垂直的同一平面上。如图2所示,弹性突起部65的上侧的端部配置于比壁部46靠上侧的位置。
如图6所示,弹性突起部65在径向外侧的端部中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具有第一倾斜面65a。第一倾斜面65a随着从周向另一侧朝向周向一侧而位于径向内侧。弹性突起部65在径向外侧的端部中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具有第二倾斜面65b。第二倾斜面65b随着从周向一侧朝向周向另一侧而位于径向内侧。第一倾斜面65a和第二倾斜面65b从弹性突起部65的上侧的端部沿轴向延伸至弹性突起部65的下侧的端部。第一倾斜面65a和第二倾斜面65b例如是对弹性突起部65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中的周向两侧的角部进行倒角而制作出的。
如图5所示,弹性突起部65沿着周向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多个弹性突起部65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在图5中,弹性突起部65设置有三个,与三个第二突出部6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分别相连。
如图4所示,各弹性突起部65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各壁部46的径向内侧面接触。各弹性突起部65处于在径向上发生了压缩弹性变形的状态。即,弹性突起部65以在径向上发生了压缩弹性变形的状态与壁部46的径向内侧面接触。由此,汇流条保持架60以压入到多个壁部46的径向内侧的状态被固定。
如图2所示,端子支承部66从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1向上侧突出。更详细而言,端子支承部66从第二外侧圆环部61b向上侧突出。端子支承部66呈长方体状。图4所示,端子支承部66设置有多个。多个端子支承部66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在图4中,端子支承部66例如设置有三个。沿着轴向观察时,三个端子支承部66分别配置于与三个第二突出部64分别重叠的位置。
如图1和图4所示,多个汇流条70分别具有汇流条主体71、连接端子72以及把持部73。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70例如设置有三个。在三个汇流条70中分别设置有一个连接端子72和四个把持部7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端子72总计设置有三个,把持部73总计设置有十二个。
如图1所示,汇流条主体71埋入汇流条保持架60中。由此,汇流条保持架60对汇流条70进行保持。汇流条主体71呈板面与轴向垂直的板状。汇流条主体71沿着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连接端子72与汇流条主体71相连。连接端子72从汇流条保持架60向上侧突出。更详细而言,连接端子72从端子支承部66向上侧突出。连接端子72的下侧的部分被端子支承部66支承。连接端子72的上侧的端部与控制装置80连接。如图4所示,三个汇流条70的各连接端子72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各连接端子72配置于与各弹性突起部65分别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即,弹性突起部6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连接端子72在周向上相同的位置。沿着轴向观察时,弹性突起部6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连接端子72的径向外侧。
把持部73呈板面与轴向垂直的板状。把持部73与汇流条主体71相连,从第二连接部61c向周向一侧突出,露出到汇流条保持架60的外部。把持部73配置于第二贯通孔67内。把持部73呈在周向一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把持部73具有基部73a和一对臂部73b、73c。
基部73a是与汇流条主体71相连的部分,从第二连接部61c向周向一侧突出。一对臂部73b、73c从基部73a向周向一侧延伸。臂部73b与臂部73c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在把持部73的内侧、即在臂部73b与臂部73c的径向之间***有线圈引出线35a的上侧的端部。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把持部73通过一对臂部73b、73c的前端部从径向两侧被压接而从径向两侧夹持住线圈引出线35a。由此,把持部73对线圈引出线35a进行把持。把持部73与线圈引出线35a例如通过焊接而彼此固定在一起。由此,把持部73与线圈引出线35a连接,从而汇流条70与定子30电连接。
在多个汇流条70的把持部73的各自中,一对臂部73b、73c从基部73a向周向的同一侧延伸。由此,把持部73分别在周向的同一侧开口。
另外,在各图中示出了把持部73在周向一侧开口的状态,但也可以是,通过像上述那样臂部73b、73c被压接而使臂部73b的前端部与臂部73c的前端部接触。在该情况下,把持部73的开口成为封闭的状态。
如图1所示,控制装置80配置于汇流条单元90的上侧。控制装置80经由连接端子72而与汇流条70电连接。控制装置80经由汇流条70向线圈35提供电力。控制装置80具有对提供给线圈35的电力进行控制的逆变器电路。
将汇流条单元90向轴承保持架40安装的作业人员像图6所示那样将汇流条单元90大致定位于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在周向上向与把持部73开口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周向另一侧稍微偏移的位置。然后,作业人员使汇流条单元90从上侧接近轴承保持架40,使上侧接触面64a与下侧接触面45a接触。由此,作业人员能够使汇流条单元9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在轴向上定位。
此时,穿过第一贯通孔48向上侧延伸的线圈引出线35a***于第二贯通孔67中,处于与把持部73在周向上对置的状态。此外,此时弹性突起部65配置于相对于壁部46在周向上偏移的位置。此时,弹性突起部65处于没有发生压缩弹性变形的状态。在没有发生压缩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从中心轴线J到弹性突起部65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径向上的距离r1大于从中心轴线J到壁部46的径向内侧面的径向上的距离r2。
此外,当上侧接触面64a与下侧接触面45a接触时,下侧中央筒部63的下侧的端部处于与中央孔部49嵌合的状态。由此,汇流条单元90通过下侧中央筒部63与中央孔部49的嵌合而成为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绕着中心轴线J旋转的状态。
接着,作业人员使汇流条单元90在周向上旋转。更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作业人员使汇流条单元90在周向上朝向把持部73开口的一侧、即周向一侧旋转。由此,弹性突起部65移动到壁部46的径向内侧的位置,成为与壁部46的径向内侧的面接触的状态。此时,弹性突起部65从壁部46朝向径向内侧受力而发生压缩弹性变形。然后,作业人员使汇流条单元90进一步旋转,使汇流条单元9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在周向上定位。
在汇流条单元9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在周向上定位的状态下,线圈引出线35a成为经由把持部73的开口而***于把持部73的内侧的状态。由此,能够使线圈引出线35a的位置与能够和汇流条70连接的位置一致。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汇流条单元90被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在轴向和周向上定位并安装好的状态下,弹性突起部65以在径向上发生了压缩弹性变形的状态与壁部46的径向内侧面接触。因此,汇流条单元90成为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被固定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在将线圈引出线35a和把持部73连接起来时汇流条单元90在周向上偏移。因此,能够将线圈引出线35a容易地与汇流条70连接起来。此外,通过使汇流条单元90旋转而在周向上定位,能够进行汇流条单元90的固定,因此无需在汇流条单元90的周向的定位之外另外进行将汇流条单元90固定的作业,很简便。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业人员通过从线圈引出线35a位于相对于把持部73在周向上偏移的位置的状态起使汇流条单元90旋转,能够将线圈引出线35a***于把持部73的内侧。
此外,在多个把持部73中,臂部73b、73c从基部73a向周向的同一侧延伸,因此在将线圈引出线35a固定之前,各把持部73在周向的同一侧开口。由此,通过使汇流条单元90向一个方向旋转,能够将多个线圈引出线35a分别***于多个把持部73的内侧。
这里,在使汇流条单元90接近轴承保持架40时,线圈引出线35a只要***于第二贯通孔67中的比把持部73靠周向一侧的部分、即第二贯通孔67中的比把持部73的内侧相对大的部分即可。因此,与将汇流条单元90定位于使线圈引出线35a直接***于把持部73的内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允许了汇流条单元90的周向的位置偏移。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使汇流条单元90接近轴承保持架40时的汇流条单元90的定位。此外,即使在线圈引出线35a偏移了的情况下,也易于将线圈引出线35a***于期望的位置、即第二贯通孔67中的相对于把持部73在周向上偏移的位置。
这样,作业人员只要将汇流条单元9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在某种程度上大致地在周向上定位并接近,则之后通过使汇流条单元90旋转而在周向上定位就能够将线圈引出线35a***于把持部73的内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将线圈引出线35a***于把持部73,能够容易地将线圈引出线35a与汇流条70连接起来。
此外,马达10越小型化,把持部73的内侧部分会变得越小。因此,马达10越小型化,使汇流条单元90接近轴承保持架40并将线圈引出线35a直接***于把持部73会越难。因此,可在比较小型的马达中尤其有用地获得上述的能够容易地将线圈引出线35a***于把持部73中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壁部46和弹性突起部65沿着周向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因此,通过多个弹性突起部65在径向上发生压缩弹性变形,能够将汇流条单元90更牢固地固定于轴承保持架40。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壁部46和多个弹性突起部65分别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从多个壁部46经由多个弹性突起部65在周向上均匀地对汇流条单元90施加力,能够将汇流条单元90稳定地固定于轴承保持架40。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沿着弹性突起部65突出的方向观察时,弹性突起部65与第二连接部61c重叠。因此,能够通过第二连接部61c来承受从壁部46对弹性突起部65朝向径向内侧施加的力。由此,即使弹性突起部65从壁部46受力,也能够抑制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1变形和损伤。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沿着轴向观察时,弹性突起部6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连接端子72的径向外侧。因此,能够通过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1中的设置有连接端子72的部分来承受从壁部46对弹性突起部65朝向径向内侧施加的力。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1中的设置有连接端子72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刚性比较容易变大。因此,即使弹性突起部65从壁部46受力,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1变形和损伤。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对连接端子72的下侧的部分进行支承的端子支承部66。因此,能够通过端子支承部66容易地使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1中的设置有连接端子72的部分的刚性更大。由此,即使弹性突起部65从壁部46受力,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汇流条保持架主体61变形和损伤。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壁部46的径向内侧面是沿着周向呈圆弧状延伸的曲面。因此,即使在弹性突起部65与壁部46的径向内侧面接触而发生了压缩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也易于使弹性突起部65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相对于壁部46的径向内侧面以滑动的方式移动。因此,在弹性突起部65发生了压缩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易于使汇流条单元90旋转,易于使汇流条单元9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在周向上定位。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弹性突起部65具有随着从周向另一侧朝向周向一侧而位于径向内侧的第一倾斜面65a。因此,如图6所示,通过使在弹性突起部65没有发生压缩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第一倾斜面65a的径向位置与壁部46的径向内侧面的径向位置相同,能够在使汇流条单元90旋转时使壁部46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中的周向另一侧的角部与第一倾斜面65a接触。由此,从壁部46对第一倾斜面65a施加朝向径向内侧的力,能够使弹性突起部65向径向内侧发生压缩弹性变形。因此,在使汇流条单元90旋转从而使弹性突起部65向壁部46的径向内侧移动时,能够抑制弹性突起部65与壁部46卡住,易于使弹性突起部65发生压缩弹性变形。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保持架60具有作为中央筒部的下侧中央筒部63,轴承保持架40具有中央孔部49。通过下侧中央筒部63与中央孔部49嵌合,能够将汇流条单元9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绕着中心轴线J旋转,从而能够稳定地使汇流条单元90旋转。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构成中央孔部49的内周面的一部分的圆环突出部43c。因此,易于增大中央孔部49的轴向的尺寸。由此,易于进一步增大下侧中央筒部63的所嵌合的部分的轴向上的尺寸。由此,能够使汇流条单元90更稳定地旋转。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轴承52配置为比盖部43b向下侧远离。因此,易于使轴承52向下侧远离与中央孔部49嵌合的下侧中央筒部63。因此,例如即使在增大了下侧中央筒部63的轴向上的尺寸、增大了下侧中央筒部63的所嵌合的部分的轴向上的尺寸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下侧中央筒部63的下侧的端部与轴承52接触。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采用以下的其他结构。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汇流条保持架60具有作为中央筒部的下侧中央筒部63并且轴承保持架40具有中央孔部49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在轴向上将汇流条保持架贯通的中央孔部,轴承保持架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并且从轴承保持架主体向轴向一侧突出的圆筒状的中央筒部。
壁部的数量和弹性突起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壁部的数量和弹性突起部的数量也可以彼此不同。也可以是,多个弹性突起部与一个壁部接触。壁部的形状和弹性突起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壁部的径向内侧面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是呈圆弧状延伸的曲面。壁部的径向内侧面例如也可以是平坦面。壁部与第一突出部也可以分离,也可以在周向上设置于彼此不同的位置。壁部的数量和第一突出部的数量也可以彼此不同。
第一突出部的数量和第二突出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连接端子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汇流条的数量和把持部的数量只要是两个以上,就没有特别限定。轴承也可以与轴承保持部的盖部接触。轴承保持部也可以不具有圆环突出部。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此外,上述的各结构能够在彼此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

Claims (9)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配置的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具有线圈;
轴承,其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轴承保持架,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对所述轴承进行保持;以及
汇流条单元,其配置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所述轴向一侧,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
多个汇流条,它们与所述定子电连接;以及
汇流条保持架,其配置于所述轴承保持架的所述轴向一侧,对所述汇流条进行保持,
多个所述汇流条分别具有对从所述线圈延伸的导线进行把持的把持部,
所述把持部具有:
基部;以及
一对臂部,它们从所述基部向周向一侧延伸,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
在所述一对臂部的径向之间***有从所述线圈延伸的导线,
在多个所述汇流条的所述把持部的各自中,所述一对臂部从所述基部向周向的同一侧延伸,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
汇流条保持架主体;以及
弹性突起部,其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的径向外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
轴承保持架主体;以及
壁部,其从所述轴承保持架主体的径向外缘部的一部分向所述轴向一侧突出,
所述弹性突起部以在径向上发生了压缩弹性变形的状态与所述壁部的径向内侧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沿着周向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所述弹性突起部沿着周向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壁部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多个所述弹性突起部沿着周向在整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具有: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在沿着轴向观察时,该第二部分在比所述第一部分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包围所述第一部分;以及
第三部分,其在径向上延伸,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连,
所述弹性突起部从所述第二部分的径向外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在沿着所述弹性突起部突出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三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具有:
汇流条主体;以及
连接端子,其与所述汇流条主体相连,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向所述轴向一侧突出,
在沿着轴向观察时,所述弹性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连接端子的径向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主体向所述轴向一侧突出的端子支承部,
所述连接端子的轴向另一侧的部分被所述端子支承部支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的径向内侧面是沿着周向呈圆弧状延伸的曲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突起部在径向外侧的端部中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具有第一倾斜面,
所述第一倾斜面随着从周向另一侧朝向周向一侧而位于径向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和所述轴承保持架中的一方具有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并且沿轴向突出的圆筒状的中央筒部,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和所述轴承保持架中的另一方具有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并且沿轴向贯通的中央孔部,
所述中央筒部嵌合于所述中央孔部中。
CN201811136761.4A 2017-09-29 2018-09-28 马达 Pending CN1095864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9447A JP2019068538A (ja) 2017-09-29 2017-09-29 モータ
JP2017-189447 2017-09-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86490A true CN109586490A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19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36761.4A Pending CN109586490A (zh) 2017-09-29 2018-09-28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68538A (zh)
CN (1) CN10958649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5991A (zh) * 2019-06-12 2021-12-14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夹持体、连接器单元和带电线的连接器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90308A1 (ja) * 2022-03-30 2023-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車両、およびバスリング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7521A (zh) * 2007-02-01 2010-01-13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机
CN106026433A (zh) * 2015-03-31 2016-10-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WO2017026492A1 (ja) * 2015-08-10 2017-02-1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06972669A (zh) * 2013-01-17 2017-07-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7521A (zh) * 2007-02-01 2010-01-13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机
CN106972669A (zh) * 2013-01-17 2017-07-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6026433A (zh) * 2015-03-31 2016-10-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WO2017026492A1 (ja) * 2015-08-10 2017-02-16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5991A (zh) * 2019-06-12 2021-12-14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夹持体、连接器单元和带电线的连接器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68538A (ja) 2019-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333833A1 (en) Fuel pump
CN107925300B (zh) 马达
US11277047B2 (en) Busbar apparatus,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busbar apparatus
CN107534343B (zh) 汇流条单元、具备该汇流条单元的旋转电机以及汇流条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08039787A (zh) 定子单元以及马达
US20130264900A1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CN109586490A (zh) 马达
CN107925297A (zh) 马达
JP2013027313A (ja) 整流子
CN110323868A (zh) 马达
US11095180B2 (en) Motor including a holding member support portion which supports portions of a bus bar
JP6607171B2 (ja) コイル溶接装置
CN103939770B (zh) 自动组装灯头
US11218049B2 (en) Motor
CN111788760B (zh) 马达
CN110999039B (zh) 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CN110336405A (zh) 马达
CN109936238A (zh) 电刷装置、具有电刷装置的电动马达以及电刷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800222A (zh) 定位夹具及定位方法
CN107800221A (zh) 导通部件固定装置及导通部件固定方法
JP2019161894A (ja) モータ
JP2009153361A (ja) モーターのコイルモジュール
JP2014121167A (ja) 回転電機のティースコア用のインシュレータ、回転電機のティースコア用のインシュレータ固定具、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コイル巻装方法
JPWO2017170296A1 (ja)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0323869A (zh) 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