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53269A - 干燥装置以及干燥*** - Google Patents

干燥装置以及干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53269A
CN109553269A CN201810177332.5A CN201810177332A CN109553269A CN 109553269 A CN109553269 A CN 109553269A CN 201810177332 A CN201810177332 A CN 201810177332A CN 109553269 A CN109553269 A CN 1095532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shaft
drying
sludge
hydrate
dry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7733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53269B (zh
Inventor
江草知通
贝田裕彦
远藤弘毅
松寺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o Ltd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532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532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532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532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1/00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 C02F11/12Treatment of sludge; Devices therefor by de-watering, drying or thickening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干燥装置。干燥装置将高粘性的含水物形成粉粒进行排出,具备:外壳,其具有一对侧面排出口和供含水物投入的投入口;第一旋转轴组,其具备从前部侧观察而右旋旋转的多个旋转轴;第二旋转轴组,其具备从前部侧观察而配置于第一旋转轴组的右侧且左旋旋转的多个旋转轴;多个盘,它们相对于含水物进行间接加热;以及底面排出口,其形成于外壳的底面,在第一旋转轴组中的最接近第二旋转轴组的旋转轴与第二旋转轴组中的最接近第一旋转轴组的旋转轴的轴间旋转的盘配置为旋转轨迹不重叠,在含水物干燥至粉粒的情况下从一对侧面排出口排出粉粒,在含水物未干燥至粉粒的情况下,从底面排出口排出没有充分干燥至粉粒的含水物。

Description

干燥装置以及干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燥装置以及干燥***。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9月21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181374号而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由各种生物质、废弃物等被处理物构成的污泥含有大量的水分,因此有时使用干燥装置来实施基于加热的干燥处理。
干燥装置具有形成为朝向搬运方向下游侧下降的外壳。在外壳的上游端形成有用于投入污泥的投入口。投入到外壳的污泥一边被安装于能够旋转的中空轴的外周的盘搅拌,一边通过基于盘的旋转的搬运作用与基于外壳的倾斜的重力作用朝向搬运方向下游侧缓缓地移动。
在干燥装置中导入有蒸汽、载热油、热水等加热介质。因此,污泥在一边被搅拌一边朝搬运方向下游侧移动时被加热,例如,使状态向液体状、粘土状、块状、粒状、粉末状变化,从配置于外壳后端的排出口以干燥的颗粒或者粉末(粉粒)的状态被排出。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干燥装置,其中,为了调节污泥的滞留时间,在排出口的上游侧形成有挡板。在该干燥装置中,污泥在从挡板溢流之后,从排出口向装置外排出。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干燥装置,其中,在外壳下游侧端部的下部或者侧部形成有排出口。在该干燥装置中,污泥经由设于排出口的挡板、滑动门等连续地向装置外排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1-888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22471号公报
然而,在因季节变动、时间变动等而使污泥性状变得不稳定的情况、或者由于污泥供给泵的不良情况(磨损等)使污泥供给量变得不稳定的情况等,污泥没有被充分干燥,在性状不稳定的状态下排出污泥。另外,由于将高含水率、高粘性的污泥搬运至干燥装置下游侧,因此污泥不会在设置于排出口的挡板、滑动门等处溢流而是滞留在干燥装置内,有时产生由装置内堵塞引起的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干燥不充分的含水物被排出、并且防止干燥不充分的含水物滞留在装置内的干燥装置以及干燥***。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干燥装置将高粘性的含水物形成为粉粒而排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装置具备:外壳,其具有形成于前部而供所述含水物投入的投入口和形成于后部的两侧面的一对侧面排出口;第一旋转轴组,其具备将轴线从所述外壳的所述前部向所述后部配置且从所述前部侧观察而右旋旋转的多个旋转轴;第二旋转轴组,其具备从所述前部侧观察而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组的右侧且左旋旋转的多个旋转轴;多个盘,它们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所述旋转轴,且对所述含水物进行间接加热;以及底面排出口,其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后部的底面且所述第一旋转轴组中的最接近所述第二旋转轴组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组中的最接近所述第一旋转轴组的旋转轴的轴间,且不在周围形成限制所述含水物的流入的挡板,在所述轴间旋转的所述盘配置为旋转轨迹不重叠,在所述含水物干燥至所述粉粒的情况下,所述粉粒从所述一对侧面排出口排出,在所述含水物没有干燥至所述粉粒的情况下,没有干燥至所述粉粒的干燥不充分的含水物从所述底面排出口排出,并将从所述底面排出口排出的所述干燥不充分的含水物投入所述投入口。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成为干燥不充分而含水物没有干燥至粉粒的情况下,通过将含水物向投入口再次投入,能够防止干燥不充分的含水物排出。另外,粉粒通过盘的旋转而朝向外壳的两侧面拔过去,由此能够从侧面排出口仅排出充分干燥后的粉粒。
在上述干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底面呈沿着多个所述旋转轴的形状的大致U字形状相连的形状,所述盘呈从所述旋转轴的外侧观察随着朝向旋转方向前方而宽度变窄的楔形。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底面的形状成为沿着旋转轴的形状的形状,含水物的接触效率提高,因此能够抑制干燥不充分,并且也能够使搬运效率提高。
在上述干燥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底面排出口设有在启动时关闭所述底面排出口且在稳态运转时使所述底面排出口全开的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在没有向外壳内投入任何物质的启动时液体状的含水物流动至外壳的下部而从底面排出口排出。
在上述干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干燥装置还具有:含水率计或者流量计,所述含水率计测量从所述底面排出口排出的干燥不充分的所述含水物的含水率,所述流量计测量从所述底面排出口排出的干燥不充分的所述含水物的流量;以及控制装置,其控制朝所述投入口投入的所述含水物的投入量或者所述第一旋转轴组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轴组的转速,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含水率或者所述流量来控制所述投入量或者所述转速。
根据这样的结构,根据含水物的含水率或者含水物的流量来控制含水物的投入量或者转速,由此能够更高效地干燥含水物。
在上述干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在维护所述干燥装置时使所述第一旋转轴组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轴组的旋转轴分别反转的反转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存积于底部的含水物向外壳的中央集中,因此能够容易将外壳内的污泥全体排出。由此,不需要为了从侧面排出口排出污泥而进行的基于人力作业的挡板的卸下或手柄操作。
在上述干燥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干燥装置具有从与所述后部的所述底面排出口对应的位置向所述外壳内吸引空气的空气吸引装置,所述空气吸引装置具有:内部滑槽,其与所述底面排出口连续;以及外部滑槽,其配置于所述内部滑槽的外侧,且形成有多个通气孔,经由所述多个通气孔来吸引所述空气。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与底面排出口对应的位置几乎不存在粉粒,因此通过从该位置吸引空气,能够抑制朝废气中卷入尘埃,无需在外壳上额外形成空气吸引用的孔就能够吸引空气。另外,通过在形成有通气孔的外侧管的内侧设置内部滑槽,能够抑制污泥从外部滑槽的通气孔流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干燥***具备上述任一个干燥装置、以及种类与所述干燥装置相同或者不同的第二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底面排出口排出的所述含水物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二干燥装置投入。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一台干燥装置中,在不追加处理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第二干燥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干燥不充分而没有将含水物干燥至粉粒的情况下,通过将含水物向投入口再次投入,能够防止干燥不充分的含水物被排出。另外,粉粒通过盘的旋转朝向外壳的两侧面拔过去,由此能够从侧面排出口仅排出充分干燥后的粉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干燥***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从轴线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收容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内部的旋转轴以及盘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的旋转轴以及盘的平面展开图。
图7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底面排出口的剖视图。
图8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底面排出孔的图。
图9A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污泥的移动的图。
图9B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污泥的移动的图。
图9C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污泥的移动的图。
图9D是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污泥的移动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干燥***的概要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干燥装置;
3 外壳;
3a 底面;
3b 壁面;
4 护套;
5 旋转轴;
6 盘;
7 投入口;
8 底面排出口;
9 侧面排出口;
10 对置部;
11 桨叶部;
13 第一桨叶部;
15 第二桨叶部;
21 第一旋转轴组;
22 第二旋转轴组;
24 圆筒面;
25 棱线;
26 排出门;
28 内部滑槽;
29 外部滑槽;
30 通气孔;
31 门;
50 干燥***;
51 蒸汽供给装置;
52 蒸汽冷凝水排出管线;
53 污泥供给装置;
54 气体吸引装置;
55 回流管线;
56 含水率计;
57 第一排出管线;
58 洗涤器;
59 第二排出管线;
60 控制装置;
61 处理水供给装置;
62 排水管线;
65 除臭装置;
67 第二干燥装置;
70 第二污泥供给装置;
71 搬运管线;
72 驱动部;
73 流量计;
74 空气吸引装置;
75 废气口;
77 挠性滑槽;
A 轴线;
P、P1 污泥;
P2 粉粒;
T 搬运方向;
W 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1以及具备该干燥装置1的干燥***50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1是一边对下水污泥、工厂排水污泥、食品废弃物·厨余垃圾、屎尿污泥、家畜粪尿、植物榨汁残渣等各种生物质、废弃物等高粘性的含水物(以下称作污泥)进行搅拌以及搬运一边加热干燥(减少含水率)而形成粉粒进行排出的装置。污泥例如具有100(Pa·s)以上的粘度,并且具有30(%)以上的灰分含有率。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污泥的测定方法,例如若采用灰分含有率,则作为投入污泥固态物中的无机成分含有率而能够以JIS M8812为基准来求出,另外,粘度的测定方法为,能够以JIS K7199:1999(ISO 11443:1995,使用毛细管流变仪)为基准来求出。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干燥***50具备干燥装置1、向干燥装置1供给蒸汽的蒸汽供给装置51(蒸汽锅炉)、将通过加热污泥P使其含有的水分蒸发而产生的蒸汽冷凝水排出的蒸汽冷凝水排出管线52、向干燥装置1供给污泥P的污泥供给装置53、以及从干燥装置1的内部吸引气体形成负压的气体吸引装置54。
干燥装置1具有供污泥P投入的投入口7、主要供干燥不充分的污泥P1排出的底面排出口8、以及主要供充分干燥的粉粒P2排出的一对侧面排出口9(在图1中仅示出单侧。)。
干燥***50具有将从干燥装置1的底面排出口8排出的污泥P1经由污泥供给装置53向投入口7投入的回流管线55、设于回流管线55上且测定由回流管线55搬运的污泥P1的含水率的含水率计56或者流量计73、以及基于由含水率计56测定的污泥P1的含水率或者由流量计73测定的污泥P1的流量来控制污泥供给装置53的控制装置60。
气体吸引装置54是通过吸引外壳3内部的气体将包括在外壳3的内部产生的蒸汽在内的气体向装置外排出、且促进污泥的蒸发的装置。气体吸引装置54具有与设于外壳3上部的废气口75连接的第一排出管线57、经由第一排出管线57导入气体的洗涤器58、以及供从洗涤器58排出的气体导入的第二排出管线59。在第二排出管线59上设有废气风扇64。在第二排出管线59的下游侧设有除臭装置65。
洗涤器58用于去除废气所含的灰尘等飞散物。在洗涤器58的上部利用处理水供给装置61来供给处理水。供给至洗涤器58的处理水向洗涤器58的内部喷射。从洗涤器58经由排水管线62排出排水。也可以将洗涤器58所使用的处理水的一部分通过泵63再次向洗涤器58的上部供给。
由气体吸引装置54吸引来的气体在通过洗涤器58清洗之后,通过除臭装置65进行除臭并排出。
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1具备外壳3、加热外壳3(进而是污泥P)的护套4、具备将轴线A从外壳3的前部F向后部B配置的两根旋转轴5a、5b的第一旋转轴组21、从前部F侧观察配置于第一旋转轴组21的右侧的具备两根旋转轴5c、5d的第二旋转轴组22、以及与各个旋转轴5隔开间隔地配置且相对于污泥P进行间接加热的多个盘6(搅拌叶片)。即,本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1具备四根旋转轴5。
另外,干燥装置1具有从与底面排出口8对应的位置向外壳3内吸引空气的空气吸引装置74(参照图7)。
四根旋转轴5中的从前部F侧(搬运方向T的上游侧)观察处于干燥装置1的宽度方向W的左侧的两根旋转轴5a、5b通过驱动部72从前部F侧观察一并右旋(顺时针)旋转。换言之,两根旋转轴5a、5b在其上部朝向外壳3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侧移动的方向上进行旋转。
四根旋转轴5中的从前部F侧观察处于干燥装置1的宽度方向W的右侧、即第一旋转轴组21的右侧的两根旋转轴5c、5d通过驱动部72从前部F侧观察一并左旋(逆时针)旋转。换言之,两根旋转轴5c、5d在其上部朝向外壳3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侧移动的方向上进行旋转。
四根旋转轴5中的、宽度方向W的一方侧的两根旋转轴5a、5b与宽度方向W的另一方侧的两根旋转轴5c、5d朝相反方向旋转。宽度方向W的一方侧的两根旋转轴5a、5b与宽度方向W的另一方侧的两根旋转轴5c、5d朝其上部相互接近的方向旋转。
各个盘6的内周端与旋转轴5连接,沿旋转轴5的径向突出并且沿周向延伸而形成为大致扇形。
外壳3配置为前部F比后部B向上方倾斜。即,外壳3与旋转轴5一并以规定的倾斜角度进行倾斜。
外壳3的底面3a是沿着四根旋转轴5的形状的大致U字形状相连的形状。外壳3的底面3a具有四个圆筒面24,相邻的圆筒面24彼此经由沿着轴线A延伸的棱线25进行连接。各个圆筒面24形成为沿着大致扇形的盘6的外周侧端部。
在外壳3的前部F的上表面形成有供污泥P投入的投入口7。在外壳3的后部B设有底面排出口8、一对侧面排出口9。
底面排出口8形成于搬运方向T的最靠下游侧(外壳3的后部B)的底面3a。底面排出口8配置于干燥装置1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
底面排出口8配置于第一旋转轴组21中的最接近第二旋转轴组22的旋转轴5b与第二旋转轴组22中的最接近第一旋转轴组21的旋转轴5c的轴之间。在底面排出口8的周围未形成限制污泥P的流入的挡板。另外,在由多个圆筒面24形成的底面3a上未形成阻碍各圆筒面24上的污泥P的流动的突起。
底面排出口8形成为由沿着轴线A方向的两边8a与沿着宽度方向W的两边8b构成的矩形。沿着轴线A方向的两边8a沿着呈大致U字形状的圆筒面24的下端延伸。换言之,底面排出口8优选形成为包含与旋转轴5对应的圆筒面24的最低部位。
沿着宽度方向W的两边8b中的搬运方向T的下游侧的边配置于外壳3的壁面3b的近旁。换言之,沿着宽度方向W的两边8b中的搬运方向T的下游侧的边配置在尽可能靠近外壳3的壁面3b的位置。
侧面排出口9形成于搬运方向T的最靠下游侧(外壳3的后部B)的侧面。在侧面排出口9设有通过升降装置(未图示)升降自如、即能够进行高度调节的排出门26。排出门26作为挡板而发挥功能,后述的粉粒P2在该处溢流并排出。
侧面排出口9的下边9a配置在远比圆筒面24的下端高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代替排出门26而配置能够调节高度的挡板。
接下来,对第一旋转轴组21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旋转轴组22的详细构造与第一旋转轴组2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2、图3、图4以及图5所示,盘6在各个旋转轴5的轴线A方向的相同位置沿轴线A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隙而各设置有两个。关于盘6,将配置于轴线A方向的相同位置的两个盘6设为一级,从前部至后部沿轴线A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设有多级。此时,各级中的两个盘6所形成的规定的间隙被设为用于使污泥P从外壳3的前部向后部流通的流路开口C。旋转轴5与盘6形成为中空状,在内部流通蒸汽,能够对接触的污泥P进行加热。需要说明的是,加热介质不限于蒸汽,也可以是载热油、热水等。
设于第一旋转轴组21的两根旋转轴5a、5b中的一方的旋转轴5a的盘6a与设于另一方的旋转轴5b的盘6b在轴线A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隙交替地配置。
设于一方的旋转轴5a的盘6a与设于另一方的旋转轴5b的盘6b配置为,在旋转轴5分别旋转时从轴线A方向观察在径向上重叠。即,设于一方的旋转轴5a的盘6a能够通过设于另一方的旋转轴5b的各级的盘6b之间,设于另一方的旋转轴5b的盘6b也能够通过设于一方的旋转轴5a的各级的盘6a之间。
设于旋转轴5的盘6从径向外侧观察成为随着朝向旋转方向前方而宽度变窄的楔形。
另外,沿轴线A方向相邻的盘6彼此在作为形成楔形的倾斜面的侧面18上具有在轴线A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对置部10。另外,在轴线A方向上相邻的盘6彼此配置为,在旋转轴5的周向上彼此的相位错开。
盘6具备向轴线A方向的两侧突出的桨叶部11(刮起叶片)。桨叶部11具备分别配置在旋转方向上不同的位置的第一桨叶部13与第二桨叶部15。
第一桨叶部13以及第二桨叶部15分别在朝轴线A方向的两侧突出形成的部分具备朝向旋转方向前方的面16、17。第一桨叶部13以及第二桨叶部15能够通过朝向旋转方向前方的面16、17来刮起在轴线A方向上相邻的盘6之间所存在的污泥P。
图6是在轴线A方向上将旋转轴5以及盘6局部地平面展开而成的图。在图6中,纸面左右方向为旋转轴5的周向,纸面上下方向为旋转轴5的轴线A方向。另外,由图6中的箭头表示旋转轴5的旋转方向。
如图6所示,多个盘6形成为分别沿周向延伸,在旋转方向的前方以及后方具备与在轴线A方向上相邻的盘6对置的对置部10。多个盘6在对置部10的后端分别具备桨叶部11。更具体来说,在盘6的旋转方向的后端部12具备第一桨叶部13,在比第一桨叶部13靠旋转方向前方的中间部14具备第二桨叶部15。第二桨叶部15配置为与相邻的盘6的第一桨叶部13的配置对应。
第一桨叶部13以及第二桨叶部15形成为朝向在轴线A方向上相邻的盘6的对置部10伸出。第二桨叶部15相对于在轴线A方向上相邻的盘6的第一桨叶部13以使相互的端部彼此对置的方式配置在相同相位。
接下来,对相邻的旋转轴5彼此的轴间距离进行说明。
设于第一旋转轴组21的旋转轴5a的盘6a与设于旋转轴5b的盘6b配置为,在旋转轴5分别旋转时从轴线A方向观察而所述盘6a、6b在径向上重叠。
同样,设于第二旋转轴组22的旋转轴5c的盘6c与设于旋转轴5d的盘6d配置为,在旋转轴5分别旋转时从轴线A方向观察而所述盘6c、6d在径向上重叠。
另一方面,在四根旋转轴5中的靠近宽度方向W的中央的两根旋转轴5b、5c上设置的盘6b、6c配置为,在旋转轴5b、5c分别旋转时从轴线A方向观察而在径向上不重叠。即,在盘6b的旋转轨迹与盘6c的旋转轨迹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隔G。
换句话说,设于第一旋转轴组21的一对旋转轴5a、5b中的与第二旋转轴组22相邻的旋转轴5b的盘6b、和设于第二旋转轴组22的一对旋转轴5c、5d中的与第一旋转轴组21相邻的旋转轴5c的盘6c从轴线A方向观察而盘6的旋转轨迹不重叠。换言之,盘6b不通过设于旋转轴5c的各级的盘6c之间,盘6c也不通过设于旋转轴5b的各级的盘6b之间。
接下来,对底面排出口8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空气吸引装置74具有与底面排出口8连续的内部滑槽28、以及配置于内部滑槽28的外侧且形成有多个通气孔30的外部滑槽29。在外部滑槽29的下方经由挠性滑槽77而配置有作为回流管线55的传送带。利用附图标记FL表示由空气吸引装置74吸引的空气的流动。
从底面排出口8排出的污泥P一边在内部滑槽28内滑动、一边向回流管线55导入。
如图8所示,在底面排出口8设有在干燥装置1的启动时关闭底面排出口8、在稳态运转时使底面排出口8全开的门31。作为门31,例如能够采用滑动门。
接下来,对投入到本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1的污泥P的举动进行说明。
在含水率为约70%以上的状态下,填充在外壳3内的污泥P的性状呈液体状(流动体)。例如,液体状的污泥P处于图4的R1所示的范围。如图9A所示,含水率为约70%以上的污泥P的水面呈大致水平。
本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1的旋转轴5在使上部朝向宽度方向W的中央侧移动的方向上旋转,通过盘6的旋转来搅拌污泥P,每当盘6的两侧面的桨叶部11刮起污泥P时,宽度方向W的两端侧的水面暂时重复其水面***的状态。
在含水率为约40%~70%的状态下,填充到外壳3内的污泥P的性状为粘土·块状、粘性体(尤其是在含水率50%~60%附近为极高粘度)。例如,粘土·块状、粘性体的污泥P处于图4的R2所示的范围。如图9B所示,含水率为约40%~70%的污泥P的粒径较大且成为块状,因此朝向盘6的桨的钩挂良好。因此,作为搬运用的轴的中央的两轴(旋转轴5b、5c)将粒径大的块状的污泥P朝搬运方向T的下游侧搬运。
另外,构成第一旋转轴组21的旋转轴5a、5b向相同方向旋转,因此外壳3内的污泥P被在旋转轴5a的轴向上相邻的盘6a以及盘6a的各桨叶部11a向旋转方向上侧刮起。于是,污泥P以大块的状态留在相邻的盘6a之间。
另一方面,盘6b通过旋转轴5b的旋转由下向上通过相邻的盘6a之间。因此,盘6b以及盘6b的各桨叶部11b切入留在相邻的盘6a之间的污泥P并与之碰撞。于是,留在相邻的盘6a之间的污泥P在盘6b以及桨叶部11b的作用下向上方刮起。由此,污泥P从旋转轴5a的周围脱离,绕旋转轴5b移动。此时,被刮起的污泥P通过外壳3的倾斜落入到盘6b与在该搬运方向T的下游侧相邻的盘6b之间。
落入到这些相邻的盘6b之间的污泥P一边与盘6b的侧面充分接触,一边相对于各盘6b朝旋转方向的后方相对移动。于是,污泥P被配置于旋转方向后侧的盘6b的桨叶部11b从轴线A方向两侧按压,伴随着旋转轴5b的旋转而绕旋转轴5b移动。
此时,污泥P与存积在旋转轴5b与外壳3之间的污泥P成为一体。桨叶部11b进一步通过存积于旋转轴5b与外壳3之间的污泥P之中,使污泥P向旋转轴5a侧移动。
然后,旋转轴5a的盘6a通过旋转轴5a的旋转从上向下通过旋转轴5b的相邻的盘6b之间,因此在桨叶部11b的作用下朝旋转轴5a侧移动的污泥P被旋转轴5a的盘6a搅拌。此时,污泥P通过外壳3的倾斜向按压污泥P的盘6a的下游侧移动,进入到相邻的盘6a之间。然后,进入到相邻的盘6a之间的污泥P重复上述的移动,一边被外壳3、旋转轴5a、5b等加热,一边被缓缓地向下游侧搬运。
换句话说,污泥P绕旋转轴5a与绕旋转轴5b交替卷绕,从该轴线A方向观察到的搬运轨迹成为图9B以及图9C中的箭头所示那样的“8字状”。被搅拌成“8字状”的污泥P如图9C所示向底面3a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部汇集。
如图9D所示,在含水率为约40%以下的状态下,外壳3内的污泥P成为粉粒P2。例如,粉粒的污泥P处于图4的R3所示的范围。由于含水率不足约40%的污泥P的粒径小,因此在外壳3的底面3a利用盘6的桨叶部11将外壳3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部的污泥P向外侧运送,另一方面,粉粒P2从外壳3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面的桨叶部11滑落,因此无法提起粉粒P2(向中央侧搬运污泥P)。因此,在底面3a的中央部不存在粉粒P2,粉粒P2向外侧集中。
在此,在由于基于季节变动、时间变动等的污泥性状不稳定、或者基于辅助设备的不良情况等的污泥供给不稳定等而成为干燥不充分的情况下,以含水率大体为40%~60%的高含水率将粘土·块状的污泥P搬运至干燥装置1的后部B。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干燥***50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干燥***50的控制装置60基于由含水率计56测定的污泥P1的含水率来控制污泥供给装置53。具体来说,控制装置60在污泥P的含水率例如为60%~70%的情况下,以使污泥P的投入量减少的方式控制污泥供给装置53。另外,在污泥P的含水率为40%~50%的情况下,以使污泥P的投入量增多的方式控制污泥供给装置53。
通过像这样控制污泥供给装置53,能够更高效地干燥污泥P。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干燥***50中,构成为基于由回流管线55搬运的污泥P1的含水率而控制污泥P的投入量,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回流管线55上设置测量污泥P1的流量的流量计73,基于污泥P1的流量而控制污泥P的投入量。
另外,控制装置60具有在干燥装置1的维护时使各个旋转轴5反转的反转部。控制装置60的反转部具有通过控制驱动旋转轴5进行旋转的驱动部72来使各个旋转轴5反转而排出污泥P的功能。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块状的污泥P(含水率40%~70%)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向盘6的桨叶部11的钩挂良好,因此呈“8字状”搅拌污泥P,使污泥P朝向外壳3的宽度方向w的中央部汇集(参照图9C),从设于外壳3的后部两侧面的侧面排出口9排出污泥P的情况较少,从设于底面3a中央的底面排出口8大量排出。从底面排出口8排出的干燥不充分的污泥P1经由回流管线55送回到污泥供给装置53,因此粘性高的粘土·块状的污泥P1不会滞留在外壳3内,能够抑制由装置内堵塞引起的故障。
另外,充分干燥后(大体含水率不足40%)的污泥P为粉粒P2,污泥粒径小,因此在外壳3的底面3a能够利用盘6的桨叶部11将外壳3的中央部的污泥P向外侧拔过去,但在外壳3的两侧面处粉粒P2从桨叶部11滑落,因此无法提起成为粉粒P2的污泥P(朝中央侧搬运污泥P)。因此,存在于外壳3的中央部的粉粒P2几乎没有,粉粒P2向两侧面侧集中(参照图9D)。因此,在充分干燥的情况下,粉粒P2几乎不会从设于外壳3的后部中央的底面排出口8排出,而是从设于两侧面的侧面排出口9大量排出粉粒P2,因此始终仅将充分干燥后的干燥污泥从两方的侧面排出口9排出。
即,在干燥不充分的情况下,污泥P向外壳3的底面3a的中央部汇集,因此从排出口的设置高度高的侧面排出口9排出污泥P的情况较少,从处于设置高度低的场所的底面排出口8大量排出污泥P。能够仅将自此排出的干燥不充分的污泥P1送回(干式回流)污泥供给装置53,因此能够从设于两侧面的侧面排出口9始终仅排出充分干燥后的污泥P(粉粒P2)。
尤其是,在具有100(Pa·s)以上的粘度、并且具有30(%)以上的灰分含有率的污泥的情况下,在污泥干燥不充分的情况下仅从底面排出口排出,使该污泥返回入口。在仅从底面排出口排出时具有不会从侧面排出口排出这样的特别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控制装置60进行干燥装置1的维护时,通过具有使第一旋转轴组21以及第二旋转轴组22的旋转轴5分别反转的反转部,存积于底面3a的污泥P向外壳3的中央集中,能够容易将外壳3内的污泥P全部排出。由此,不需要为了从侧面排出口排出装置内的污泥而进行的基于人力作业的挡板的卸下或手柄操作。
另外,在与底面排出口8对应的位置、即作为底面排出口8的开口(孔)的近旁且下方的位置几乎不存在粉粒P2。设置于气体吸引装置54的废气风扇64吸引外壳内部的气体,从该位置起空气吸引装置74吸引空气,由此能够抑制向废气中卷入尘埃。由此,能够降低从洗涤器58排出的排水的SS(Suspended Solids)成分(悬浊物质或者浮游物质)。
另外,通过经由底面排出口8吸引空气,无需在外壳3上额外形成空气吸引用的孔就能够吸引空气。另外,通过在形成有通气孔30的外部滑槽29的内侧设置内部滑槽28,能够抑制污泥从外部滑槽29的通气孔30流出。
另外,在干燥装置1的启动时使用门而关闭底面排出口8,在稳态运转时使底面排出口8全开,由此能够防止在没有向外壳3内投入任何物质的启动时使液体状的污泥P流动至外壳3的后部而从底面排出口8排出。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干燥***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描述,对于相同的部分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干燥***50B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1以及与干燥装置1同种或者不同种的第二干燥装置67。
干燥***50B具有将存积于第一污泥存积罐68的污泥P向干燥装置1供给的第一污泥供给装置53、将存积于第二污泥存积罐69的污泥P向第二干燥装置67供给的第二污泥供给装置70、以及将从干燥装置1的底面排出口8排出的干燥不充分的污泥P向第二污泥存积罐69搬运的搬运管线71。
在本实施方式的干燥***50B中,从干燥装置1的底面排出口8排出的干燥不充分的污泥P1不会再次返回干燥装置1,而是由作为其它干燥装置的第二干燥装置67干燥。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一台干燥装置1中,在不追加处理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第二干燥装置67。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干燥***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描述,对于相同的部分而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干燥***50的控制装置60基于污泥P的含水率而控制驱动部72,并控制第一旋转轴组21以及第二旋转轴组22的转速。
具体来说,控制装置60在污泥P的含水率例如为60%~70%的情况下以降低旋转轴组21、22的转速的方式控制旋转轴组21、22。另外,在污泥P的含水率为40%~50%的情况下,以提高旋转轴组21、22的转速的方式控制旋转轴组。
通过像这样控制旋转轴组21、22的转速,能够测量干燥中的污泥性状而迅速调整运转的可能性升高,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干燥污泥P。
在本实施方式的干燥***50中,构成为基于由回流管线55搬运的污泥P1的含水率来控制旋转轴组21、22的转速,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回流管线55上设置测量污泥P1的流量的流量计73,基于污泥P1的流量而控制旋转轴组21、22的转速。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结构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1中,将旋转轴组21、22具备两根旋转轴5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旋转轴5的根数不限于两根,也可以是三根以上。

Claims (7)

1.一种干燥装置,其将高粘性的含水物形成为粉粒而排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燥装置具备:
外壳,其具有形成于前部而供所述含水物投入的投入口和形成于后部的两侧面的一对侧面排出口;
第一旋转轴组,其具备将轴线从所述外壳的所述前部向所述后部配置且从所述前部侧观察而右旋旋转的多个旋转轴;
第二旋转轴组,其具备从所述前部侧观察而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组的右侧且左旋旋转的多个旋转轴;
多个盘,它们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所述旋转轴,且对所述含水物进行间接加热;以及
底面排出口,其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后部的底面且所述第一旋转轴组中的最接近所述第二旋转轴组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组中的最接近所述第一旋转轴组的旋转轴的轴间,且不在周围形成限制所述含水物的流入的挡板,
在所述轴间旋转的所述盘配置为旋转轨迹不重叠,
在所述含水物干燥至所述粉粒的情况下,所述粉粒从所述一对侧面排出口排出,
在所述含水物没有干燥至所述粉粒的情况下,没有干燥至所述粉粒的干燥不充分的含水物从所述底面排出口排出,并将从所述底面排出口排出的所述干燥不充分的含水物投入所述投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面呈沿着多个所述旋转轴的形状的大致U字形状相连的形状,
所述盘呈从所述旋转轴的外侧观察随着朝向旋转方向前方而宽度变窄的楔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面排出口设有在启动时关闭所述底面排出口且在稳态运转时使所述底面排出口全开的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燥装置还具有:
含水率计或者流量计,所述含水率计测量从所述底面排出口排出的干燥不充分的所述含水物的含水率,所述流量计测量从所述底面排出口排出的干燥不充分的所述含水物的流量;以及
控制装置,其控制向所述投入口投入的所述含水物的投入量或者所述第一旋转轴组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轴组的转速,
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含水率或者所述流量来控制所述投入量或者所述转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在维护所述干燥装置时使所述第一旋转轴组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轴组的旋转轴分别反转的反转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燥装置具有从与所述后部的所述底面排出口对应的位置向所述外壳内吸引空气的空气吸引装置,
所述空气吸引装置具有:
内部滑槽,其与所述底面排出口连续;以及
外部滑槽,其配置于所述内部滑槽的外侧,且形成有多个通气孔,
经由所述多个通气孔来吸引所述空气。
7.一种干燥***,其具备: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装置;以及
种类与所述干燥装置相同或者不同的第二干燥装置,
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底面排出口排出的所述含水物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二干燥装置投入。
CN201810177332.5A 2017-09-21 2018-03-02 干燥装置以及干燥*** Active CN1095532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1374A JP6260071B1 (ja) 2017-09-21 2017-09-21 乾燥装置及び乾燥システム
JP2017-181374 2017-09-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53269A true CN109553269A (zh) 2019-04-02
CN109553269B CN109553269B (zh) 2021-10-01

Family

ID=60989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77332.5A Active CN109553269B (zh) 2017-09-21 2018-03-02 干燥装置以及干燥***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60071B1 (zh)
CN (1) CN109553269B (zh)
TW (1) TWI64822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15595A (zh) * 2019-10-24 2019-12-27 刘志浩 一种高性能污泥除水干化专用设备
CN114174749A (zh) * 2021-02-12 2022-03-11 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 干燥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11708B2 (ja) * 2018-01-30 2023-01-24 水ing株式会社 汚泥乾燥システム
JP7022021B2 (ja) * 2018-03-30 2022-02-17 パンパシフィック・カッパー株式会社 被処理物の乾燥方法及び乾燥装置
KR102224408B1 (ko) * 2019-07-05 2021-03-08 엔에코기술주식회사 경사판 카셋트형 배플 탈부착식 패들 건조기
DE102020129822A1 (de) * 2020-11-12 2022-05-12 Huber Se Trocknungsanlage sowie Verfahren zum Trocknen von entwässertem Klärschlamm
JP6955120B1 (ja) * 2021-02-12 2021-10-27 三菱重工環境・化学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07428C (zh) * 2002-01-29 2009-07-01 月岛机械株式会社 搅拌传热装置
CN102235812A (zh) * 2010-05-07 2011-11-09 洛阳瑞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多层多级大型混料干燥装置及工艺
CN102305528A (zh) * 2011-07-01 2012-01-04 福建省诏安县绿洲生化有限公司 螺旋推进干燥机
CN104101199A (zh) * 2013-04-05 2014-10-15 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 间接加热式干燥装置
JP2015217381A (ja) * 2014-05-21 2015-12-07 株式会社サタケ 粒状物選別機
TW201700936A (zh) * 2015-06-23 2017-01-01 三菱重工環境 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烘乾裝置
CN106516601A (zh) * 2016-11-22 2017-03-22 无锡锡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螺旋直接驱动送料机
CN206253194U (zh) * 2016-11-23 2017-06-16 高艳亮 陶瓷浆料二级螺旋分级机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07428C (zh) * 2002-01-29 2009-07-01 月岛机械株式会社 搅拌传热装置
CN102235812A (zh) * 2010-05-07 2011-11-09 洛阳瑞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多层多级大型混料干燥装置及工艺
CN102305528A (zh) * 2011-07-01 2012-01-04 福建省诏安县绿洲生化有限公司 螺旋推进干燥机
CN104101199A (zh) * 2013-04-05 2014-10-15 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 间接加热式干燥装置
JP2015217381A (ja) * 2014-05-21 2015-12-07 株式会社サタケ 粒状物選別機
TW201700936A (zh) * 2015-06-23 2017-01-01 三菱重工環境 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烘乾裝置
JP2017009277A (ja) * 2015-06-23 2017-01-12 三菱重工環境・化学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乾燥装置
CN106516601A (zh) * 2016-11-22 2017-03-22 无锡锡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螺旋直接驱动送料机
CN206253194U (zh) * 2016-11-23 2017-06-16 高艳亮 陶瓷浆料二级螺旋分级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15595A (zh) * 2019-10-24 2019-12-27 刘志浩 一种高性能污泥除水干化专用设备
CN114174749A (zh) * 2021-02-12 2022-03-11 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 干燥装置
CN114174749B (zh) * 2021-02-12 2022-07-29 三菱重工环境·化学工程株式会社 干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56522A (ja) 2019-04-11
CN109553269B (zh) 2021-10-01
TW201914971A (zh) 2019-04-16
JP6260071B1 (ja) 2018-01-17
TWI648228B (zh) 2019-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53269A (zh) 干燥装置以及干燥***
US11078101B2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sludge
KR20160143473A (ko) 건조 장치
CN103256799B (zh) 间接加热式干燥装置
CN102216720A (zh) 热传递中空刮板螺旋输送机
KR102234109B1 (ko) 히팅코일과 열매체유를 이용하는 건조장치
JP6139958B2 (ja) 加熱乾燥方法、および、間接加熱式乾燥装置
JP2014202434A (ja) 間接加熱式乾燥装置
CN102798279A (zh) 用于干燥油茶籽的连续式干燥机
CN203893624U (zh) 适用于颗粒状物料的真空干燥机
KR101236331B1 (ko) 건조장치
RU2228496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удаления жидкости из дисперсного вещества
JP5569547B2 (ja) 汚泥処理設備
US3475832A (en) Continuous fluid bed dryer
KR20140035236A (ko) 건조 장치 및 그 건조방법
CN107960873B (zh) 一种烹调设备的送料装置
CN109563940B (zh) 卫生换向阀、具有包括这种阀的改进型阀组件的干燥***、以及清洁该***的方法
TWI684736B (zh) 乾燥裝置
EP3371536A1 (en) Spray drying system including an improved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method of cleaning the system
CN107345746A (zh) 干燥装置
KR20170089109A (ko) 계란껍질 연속 건조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계란껍질 연속 건조방법
CN205667308U (zh) 一种茶叶烘干机
JP7137029B1 (ja) 乾燥装置
KR20140035231A (ko) 건조 장치
JP6882913B2 (ja) 被処理物への伝熱効率を向上させた伝導伝熱乾燥機並びにその運転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