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7695A -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7695A
CN109477695A CN201780043395.5A CN201780043395A CN109477695A CN 109477695 A CN109477695 A CN 109477695A CN 201780043395 A CN201780043395 A CN 201780043395A CN 109477695 A CN109477695 A CN 1094776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hase
condenser
evaporator
bypass
working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339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义则毅
山中隆
加藤吉毅
竹内雅之
三浦功嗣
大见康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77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76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5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having non-capillary condensate retur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6Control arrangement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6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separate evaporating and condensing chambers connected by at least one conduit; Loop-type heat pipes; with multiple or common evaporating or condensing cha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7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achieving uniformity or desired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9Fluids undergoing a liquid-gas phase change or transition, e.g. evaporation or conden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H01M10/663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the system being an air-conditioner or an engin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09Evapora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18Condens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27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蒸发器(3)具有供工作流体流动的流体室(30)。冷凝器(4)具有气相部(45)和液相部(46),在蒸发器(3)蒸发的工作流体在气相部(45)流动,气相部的工作流体通过与位于外部的外部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并在液相部(46)流动。气相通路(5)使在蒸发器(3)蒸发的工作流体向冷凝器(4)流动。液相通路(6)使在冷凝器(4)冷凝的工作流体向蒸发器(3)流动。旁通通路(7、71、72)的一端与冷凝器(4)的液相部(46)或者液相通路(6)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4)的气相部(45)或者气相通路(5)连接。旁通通路(7、71、72)构成为,与冷凝器(4)的液相部(46)或者液相通路(6)相比,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较小。

Description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在2016年9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号2016-176783号,这里通过参照而编入该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整对象设备的温度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研究如下的技术:作为用于对搭载于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等电动车辆的蓄电装置等电气设备的温度进行调整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使用了热虹吸。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中,通过两根配管将设置于作为蓄电装置的电池的侧面的蒸发器以及设置于该蒸发器的上方的冷凝器连接成环状,其中被封入作为工作流体的制冷剂。在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中,若电池发热,则蒸发器内的液相制冷剂沸腾,通过此时的蒸发潜热而将电池冷却。蒸发器所生成的气相制冷剂在由两根配管中的一方的配管构成的气相通路中流动,并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气相制冷剂通过与位于冷凝器的外部的外部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冷凝器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由于重力而在由两根配管中的另一方的配管构成的液相通路中流动,并流入蒸发器。通过这样的制冷剂的自然循环而对作为对象设备的电池进行冷却。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包含通过热虹吸方式来调整对象设备的温度的装置整体。即,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包含仅进行对象设备的冷却的装置、仅进行加热的装置、以及进行对象设备的冷却和加热双方的装置中的任一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41418号公报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中,若蒸发器内的液相制冷剂由于电池的发热而沸腾,在该液相制冷剂中,气相制冷剂成为气泡而被生成,则该气泡的一部分流入液相通路,有时通过浮力而在液相制冷剂的流动中进行逆流。若该气泡进入冷凝器,则在冷凝器的内部,有可能气泡上推液相制冷剂而在液体上表面吹起液相制冷剂、或者气泡破裂而产生异响。另外,若由于该气泡进入冷凝器而妨碍冷凝器中的液相制冷剂的生成,则液相制冷剂无法从冷凝器经由液相通路而向蒸发器顺利地供给液相制冷剂,有可能导致电池的冷却能力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调整对象设备的温度,具备蒸发器、冷凝器、气相通路、液相通路以及旁通通路。蒸发器具有供工作流体流动的流体室,通过流体室的工作流体从对象设备吸热而蒸发时的蒸发潜热来冷却对象设备。冷凝器相比于蒸发器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且具有气相部和液相部,在所述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在所述气相部流动,所述气相部的工作流体通过与位于外部的外部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并在所述液相部流动。气相通路的一端与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气相部连接,该气相通路使在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向冷凝器流动。液相通路的一端与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液相部连接,该液相通路使在冷凝器冷凝的工作流体向蒸发器流动。旁通通路的一端与冷凝器的液相部或者液相通路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气相部或者气相通路连接,该旁通通路构成为,与冷凝器的液相部或者液相通路相比,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较小。
由此,若通过从对象设备的吸热而在蒸发器的流体室中工作流体沸腾,在液相的工作流体中气相的工作流体生成为气泡,则该气泡的一部分流入液相通路,有时通过浮力而在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中进行逆流。另外,在液相通路内生成气泡的情况下,也有时通过浮力而在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中进行逆流。这里,旁通通路构成为,与冷凝器的液相部或者液相通路相比,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较小。因此,相对于在冷凝器的液相部或者液相通路中流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泡容易从该冷凝器的液相部或者液相通路向旁通通路流动。因此,抑制在冷凝器的液相部中气泡上推液相的工作流体而在液体上表面吹起液相的工作流体,并且抑制气泡破裂而产生异响。并且,抑制气泡向比冷凝器的液相部或者液相通路与旁通通路的连接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进行逆流,因此在冷凝器中顺利地进行液相的工作流体的生成,从冷凝器经由液相通路而向蒸发器顺利地供给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提高对象设备的冷却性能。
另外,根据其他的观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外侧旁通通路,该外侧旁通通路的一端与液相通路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气相部或者气相通路连接。该外侧旁通通路构成为,与液相通路相比,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较小。
由此,相对于在液相通路中流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泡容易从液相通路向外侧旁通通路流动。因此,抑制在冷凝器的液相部中气泡上推液相的工作流体而在液体上表面吹起液相的工作流体,并且抑制气泡破裂而产生异响。并且,抑制气泡向比液相通路与旁通通路的连接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逆流,因此在冷凝器中顺利地进行液相的工作流体的生成,从冷凝器经由液相通路而向蒸发器顺利地供给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提高对象设备的冷却性能。
另外,根据其他的观点,冷凝器具有:上罐、相比于该上罐配置于重力方向下侧的下罐、以及连接上罐和下罐的多个热交换管。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具备内侧旁通通路,该内侧旁通通路的一端与冷凝器的下罐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上罐连接。内侧旁通通路构成为,与热交换管相比,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较小。
由此,成为如下的结构:相对于在液相通路中流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泡在从液相通路进入到冷凝器的液相部的情况下,与多个热交换管相比容易向内侧旁通通路流动。因此,抑制气泡进入冷凝器的热交换管。因此,抑制在该热交换管中气泡上推液相的工作流体而在液体上表面吹起液相的工作流体,并且抑制在该热交换管中气泡破裂而产生异响。并且,在冷凝器的多个热交换管中顺利地生成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从冷凝器经由液相通路而向蒸发器顺利地供给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提高对象设备的冷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第六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第七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第八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第一比较例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第一比较例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第二比较例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对相互相同或均等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在多处位置记载了相同的结构的情况下,仅对其一部分标注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对搭载于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等电动车辆的蓄电装置或者电子电路等电气设备进行冷却,调整这些对象设备的温度。另外,在各附图中,表示上下的箭头表示将设备温度调节装置搭载于车辆,该车辆在水平面停车时的重力方向上下。
首先,对由本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进行温度调整的对象设备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由本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进行温度调整的对象设备为组电池2(以下,称为“电池”)。另外,作为对象设备,也可以是由电池2和未图示的电力变换装置等构成的电池组。
电池2作为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能够通过行驶用电动马达而行驶的车辆的电源而使用。电池2由将立方体形状的多个电池单元21层叠配置而成的层叠体构成。构成电池2的多个电池单元21串联地电连接。电池单元21例如由锂离子电池或者铅蓄电池等能够充放电的二次电池构成。另外,电池单元21并不限于立方体形状,也可以具有圆筒形状等其他的形状。另外,电池2也可以包含并联地电连接的电池单元21而构成。
电池2连接于车辆所具备的未图示的电力变换装置和电动发电机。电力变换装置是例如将从电池2供给的直流电流变换成交流电流、并将变换后的交流电流向行驶用电动马达等各种电气负载放电的装置。另外,电动发电机是在车辆的再生制动时将车辆的行驶能量逆变换成电能、并将逆变换后的电能作为再生电力而经由变频器等向电池2供给的装置。
电池2在车辆的行驶中在进行电力供给等时自身发热,有时电池2会变得过度高温。若电池2变得过度高温,则促进电池单元21的劣化,因此需要对输出和输入设置限制以使自身发热变少。因此,为了确保电池单元21的输出、输入,需要用于维持在规定的温度以下的冷却单元。
另外,多数情况下,包含电池2的蓄电装置配置于车辆的底板下、后备箱的下侧。因此,不限于车辆的行驶中,在夏季的驻车中等也是,电池2的温度缓缓上升,有时电池2变得过度高温。若电池2放置在高温环境下,则电池2的劣化推进,其寿命大幅度降低,因此期望在车辆的驻车中等也将电池2的温度维持在规定的温度以下。
并且,电池2包含将各电池单元21串联地电连接的构造,因此根据各电池单元21中的、劣化最推进的电池单元21来决定电池整体的输入输出特性。因此,若各电池单元21的温度存在偏差,则各电池单元21的劣化的推进程度偏差,电池整体的输入输出特性会降低。因此,为了使电池2长期间地发挥所期望的性能,使各电池单元21的温度偏差减少的等温化是很重要的。
通常,作为冷却电池2的冷却单元,采用基于送风机的空冷式的冷却单元、基于冷却水的冷却单元、或者利用了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的冷却单元。
但是,基于送风机的空冷式的冷却单元仅将车室内或者车室外的空气吹送到电池2,因此有时无法得到仅将电池2充分地冷却的冷却能力。另外,基于空冷式和冷却水的冷却单元有时使空气或者冷却水的流动的上游侧的电池单元21的冷却温度与下游侧的电池单元21的冷却温度产生偏差。
另外,对于利用了制冷循环的冷热的冷却单元来说,虽然电池2的冷却能力较高,但在车辆的驻车中,需要使电力消耗量较多的压缩器等进行驱动。这导致电力消耗量的增大和噪声的增大等。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中,采用了如下的热虹吸方式,并不是通过压缩器使作为工作流体的制冷剂进行强制循环,而是通过制冷剂的自然循环来调整电池2的温度。
接下来,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具备蒸发器3、冷凝器4、气相通路5、液相通路6以及旁通通路7等,通过将这些结构部件相互连接而构成环管型的热虹吸。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在将其内部进行了真空排气的状态下被封入规定的量的制冷剂。作为制冷剂,能够采用例如R134a、R1234yf、二氧化碳或者水等各种制冷剂。另外,如图1的点划线S1、S2所示,关于制冷剂的量,优选在电池2的冷却开始前的状态下,液相制冷剂的液体上表面位于气相通路5的中途和液相通路6的中途。另外,若制冷剂在图1的虚线的箭头的方向上循环,则液相制冷剂的液体上表面与其对应地位移。
蒸发器3为封闭的壳体,形成为扁平状,设置于与电池2的下表面相对的位置。优选蒸发器3由例如铝或者铜等在热传导率上优越的材料形成。另外,蒸发器3只要被设置为能够与多个电池单元21进行热传递即可,也可以设置于例如与电池2的侧面或者上表面相对的位置。另外,蒸发器3的形状和大小能够与搭载于车辆的空间相匹配地任意设定。
蒸发器3在内侧具有流体室30。优选在电池2的冷却开始前的状态下,在流体室30中充满液相制冷剂。另外,实际上,也可以包含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若电池2由于蓄电或者放电等而自身发热,则从电池2向蒸发器3导热,流体室30的液相制冷剂吸收该热而蒸发。此时,在流体室30的整体产生液相制冷剂的蒸发,通过该蒸发潜热而将多个电池单元21大致均匀地冷却。因此,蒸发器3能够减少多个电池单元21彼此的温度偏差而使多个电池单元21等温化、并且进行冷却。
如上所述,电池2若变得高温则无法得到充分的功能,另外,有时导致劣化和破损。而且,对于电池2来说,与最劣化的电池单元21的特性相匹配地决定电池整体的输入输出特性。因此,该蒸发器3能够通过利用了蒸发潜热的冷却而将多个电池单元21等温化、并且进行冷却,从而能够使电池2长期间地发挥所期望的性能。
在蒸发器3连接有气相通路5和液相通路6。将蒸发器3与液相通路6连接的位置称为第一开口部31,将蒸发器3与气相通路5连接的位置称为第二开口部32。优选在蒸发器3中,第一开口部31与第二开口部32分离。由此,在通过热虹吸使制冷剂循环时,在蒸发器3形成有从第一开口部31朝向第二开口部32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在图1中,第一开口部31和第二开口部32都设置于蒸发器3的侧面,但第一开口部31和第二开口部32的位置不限于侧面,也可以是上表面或者下表面。
冷凝器4相比于蒸发器3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的位置。气相通路5将蒸发器3和冷凝器4连接。气相通路5的一端与蒸发器3的第二开口部32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4的上罐41连接。气相通路5能够使蒸发器3中蒸发的气相制冷剂向冷凝器4流动。另外,气相通路5主要供气相制冷剂流动,但也有时供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或者液相制冷剂流动。
冷凝器4优选由例如铝或者铜等热传导率优越的材料形成。冷凝器4的形状和大小能够与搭载于车辆的空间相匹配地任意设定。如图2所示,冷凝器4具有:上罐41、配置于比该上罐41靠重力方向下侧的位置的下罐42、以及将上罐41和下罐42连接的多个热交换管43。在多个热交换管43的外侧设置有多个散热片44。从气相通路5向上罐41供给的气相制冷剂从上罐41向多个热交换管43流入。该气相制冷剂在多个热交换管43中流动时,通过与位于冷凝器4的外部的外部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在多个热交换管43中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由于自重而向下罐42流入。另外,将冷凝器4中的、供蒸发器3中蒸发的气相制冷剂流动的区域称为气相部45,将供该气相部45的气相制冷剂冷凝而成的液相制冷剂流动的区域称为液相部46。气相部45形成在比液相部46靠重力方向上侧的位置。但是,在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冷凝器4中流动的情况下,气相部45与液相部46的边界无法唯一地确定。
如图1所示,液相通路6将蒸发器3和冷凝器4连接。液相通路6的一端与蒸发器3的第一开口部31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4的下罐42连接。液相通路6能够使在冷凝器4中冷凝的液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向蒸发器3流动。另外,液相通路6主要供液相制冷剂流动,但也有时供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或者气相制冷剂流动。
接着,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的特征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液相通路6具有从冷凝器4的液相部46向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伸出部61。旁通通路7将液相通路6和冷凝器4的气相部45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一端与液相通路6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4的气相部45连接的旁通通路7称为外侧旁通通路71。详细地说,外侧旁通通路71的一端与液相通路6的伸出部61中的、与冷凝器4的液相部46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连接。另外,外侧旁通通路71的另一端与冷凝器4的作为气相部45的上罐41连接。外侧旁通通路71与上述的多个热交换管43相比,液相制冷剂的生成量较少。另外,外侧旁通通路71与冷凝器4的热交换管43相比,通路内径、等效直径或者通路截面积较大。因此,与冷凝器4的热交换管43和液相通路6相比,外侧旁通通路71采用每单位容积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较小的结构。
这里,如上所述,若电池2由于蓄电或者放电等而自身发热,则从电池2向蒸发器3导热,流体室30的液相制冷剂吸收该热而蒸发。此时,在蒸发器3中从第一开口部31朝向第二开口部32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较小的情况下,蒸发器3的液相制冷剂中所产生的气相制冷剂成为气泡,有时该气泡从第一开口部31向液相通路6流入。另外,在电池2的发热量急剧上升而使液相制冷剂产生了爆沸的情况下也是,有时蒸发器3的液相制冷剂中所产生的气泡从第一开口部31向液相通路6流入。
如图3所示,流入到液相通路6的气泡8通过浮力而上升,在通过重力而在液相通路6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动中进行逆流。在图3中,用虚线的阴影R表示在冷凝器4中生成而在液相通路6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比较大的位置,用箭头L表示该液相制冷剂的流动的方向。液相制冷剂从冷凝器4的液相部46向液相通路6流动。此时,液相制冷剂在液相通路6的伸出部61中的接近冷凝器4的液相部46的位置流动的流量较大。另外,在图3中,气泡8通过浮力而上升,用箭头G表示在液相制冷剂的流动中进行逆流的方向。
如上所述,与冷凝器4的热交换管43和液相通路6相比,外侧旁通通路71采用每单位容积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较小的结构。因此,关于在该外侧旁通通路71中流动的气相制冷剂(即气泡8)的压力损失即通气阻力,与相对于在液相通路6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相制冷剂(即气泡8)的压力损失相比较小。因此,在液相通路6中相对于液相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逆流而上升的气泡8容易从液相通路6向外侧旁通通路71流动。
另外,如上所述,外侧旁通通路71的一端与液相通路6的伸出部61中的、与冷凝器4的液相部46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连接。因此,关于在远离冷凝器4的液相部46的位置流动的气相制冷剂(即气泡8)的压力损失,与在液相通路6的伸出部61中的接近冷凝器4的液相部46的位置流动的相对于液相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相制冷剂(即气泡8)的压力损失相比较小。因此,外侧旁通通路71为如下结构:在液相通路6中相对于液相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逆流而上升的气泡8容易从液相通路6向外侧旁通通路71流动。在外侧旁通通路71中流动的气泡8从冷凝器4的上罐41流入多个热交换管43,成为液相制冷剂。
接下来,对第一比较例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00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第一比较例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00不具备旁通通路。在第一比较例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00中也是,蒸发器3的液相制冷剂中所产生的气相制冷剂为气泡8,有时该气泡8从第一开口部31向液相通路6流入。在图12中,也用虚线的阴影R表示液相制冷剂的流量比较大的位置,用箭头L表示该液相制冷剂的流动的方向。另外,用箭头G1表示气泡8在液相制冷剂的流动中进行逆流的方向。
第一比较例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00不具备外侧旁通通路71,因此在液相通路6中进行逆流的气泡8侵入冷凝器4的下罐42。如图13所示,侵入到冷凝器4的下罐42的气泡8流入热交换管43,像箭头G2所示那样相对于液相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逆流而上升。由此,该气泡8有可能上推液相制冷剂而在液体上表面吹起液相制冷剂、或者破裂而产生异响。另外,若像箭头G2所示的那样气泡8在热交换管43中进行逆流,则液相制冷剂的流动恶化,妨碍热交换管43中的液相制冷剂的生成,因此有可能无法从冷凝器4经由液相通路6而向蒸发器3顺利地供给液相制冷剂。
相对于这样的第一比较例,第一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外侧旁通通路71的一端与液相通路6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4的气相部45连接。与冷凝器4的热交换管43和液相通路6相比,该外侧旁通通路71采用每单位容积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较小的结构。
由此,相对于在液相通路6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泡8容易从液相通路6向外侧旁通通路71流动。因此,抑制在冷凝器4的液相部46中气泡8上推液相制冷剂而在液体上表面吹起液相制冷剂,并且抑制气泡8破裂而产生异响。
并且,抑制气泡8向比液相通路6与外侧旁通通路71的连接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逆流,因此在冷凝器4的热交换管43中顺利地进行液相制冷剂的生成,从冷凝器4经由液相通路6而向蒸发器3顺利地供给液相制冷剂。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提高电池2的冷却性能。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外侧旁通通路71的一端与液相通路6的伸出部61中的、与冷凝器4的液相部46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连接。
由此,从冷凝器4的液相部46向液相通路6流出的液相制冷剂在伸出部61中的接近液相部46的位置流动的流量较大。因此,相对于在液相通路6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泡8容易从伸出部61中的远离液相部46的位置向外侧旁通通路71流动。因此,能够提高在液相通路6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与气泡8的分离效率。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外侧旁通通路71的结构,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外侧旁通通路71的一端与液相通路6连接,另一端与气相通路5连接。当由于蒸发器3与冷凝器4的温度差而在蒸发器3中制冷剂沸腾、在冷凝器4中制冷剂冷凝的情况下,如图4的箭头F1所示,在气相通路5中产生从蒸发器3朝向冷凝器4的气相制冷剂的流动。因此,通过使外侧旁通通路71的另一端与气相通路5连接,能够通过由于气相通路5的气相制冷剂的流动所产生的负压而像箭头F2所示那样将在外侧旁通通路71中流动的气相制冷剂吸引到气相通路5。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外侧旁通通路71的气相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变得更小,抑制在液相通路6中进行逆流的气泡8侵入冷凝器4的下罐42。其结果为,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抑制在冷凝器4的液体上表面的液相制冷剂的吹起,并且抑制由于气泡8的破裂而导致的异响产生。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冷凝器4的结构,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冷凝器4为封闭的壳体,不具备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上罐、下罐和热交换管。另外,在冷凝器4的上部外侧设置有由多个板状部件构成的散热片47。冷凝器4和散热片47由例如铝或者铜等热传导率优越的材料形成。另外,冷凝器4和散热片47的形状和大小能够与搭载于车辆的空间相匹配地任意设定。
从气相通路5向冷凝器4的内侧供给的气相制冷剂通过与位于冷凝器4的外部的外部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在冷凝器4的内侧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在冷凝器4的底部流动。另外,在图5中,对在冷凝器4的内侧所生成的液相制冷剂标注虚线的阴影R。另外,将供气相制冷剂流动的区域作为气相部45,将供该气相部45的气相制冷剂冷凝而成的液相制冷剂流动的区域作为液相部46。但是,在冷凝器4的内侧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情况下,气相部45与液相部46的边界无法唯一地确定。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是,外侧旁通通路71的一端与液相通路6的伸出部61中的、与冷凝器4的液相部46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连接。另外,外侧旁通通路71的另一端与冷凝器4的气相部45连接。外侧旁通通路71与冷凝器4相比液相制冷剂的生成量较少。因此,与冷凝器4的液相部46相比,外侧旁通通路71成为每单位容积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较小的结构。因此,在液相通路6中相对于液相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逆流而上升的气泡8容易从液相通路6向外侧旁通通路71流动。
另外,如上所述,外侧旁通通路71的一端与液相通路6的伸出部61中的、与冷凝器4的液相部46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连接。因此,关于在远离冷凝器4的液相部46的位置流动的气相制冷剂的压力损失,与在液相通路6的伸出部61中的、接近冷凝器4的液相部46的位置流动的相对于液相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相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相比较小。因此,在液相通路6中相对于液相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逆流而上升的气泡8容易从液相通路6向外侧旁通通路71流动。流动到外侧旁通通路71的气泡8从外侧旁通通路71流入冷凝器4,成为液相制冷剂。
这里,对第二比较例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01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第二比较例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01不具备旁通通路。因此,在液相通路6中进行逆流的气泡8侵入冷凝器4。该气泡8有可能上推液相制冷剂而在液体上表面吹起液相制冷剂、或者破裂而产生异响。另外,考虑到若气泡8流入冷凝器4,则妨碍冷凝器4中的液相制冷剂的流动,无法从冷凝器4经由液相通路6而向蒸发器3顺利地供给液相制冷剂。
相对于这样的第二比较例,上述所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在液相通路6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泡8容易从液相通路6向外侧旁通通路71流动。因此,抑制在冷凝器4的液相部46中气泡8上推液相制冷剂而在液体上表面吹起液相制冷剂,并且抑制气泡8破裂而产生异响。
并且,抑制气泡8向比液相通路6与外侧旁通通路71的连接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逆流,因此从冷凝器4经由液相通路6而向蒸发器3顺利地供给液相制冷剂。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提高电池2的冷却性能。
(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三实施方式变更了外侧旁通通路71的结构,其他方面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外侧旁通通路71的一端与液相通路6连接,另一端与气相通路5连接。当由于蒸发器3与冷凝器4的温度差而在蒸发器3中制冷剂沸腾、在冷凝器4中制冷剂冷凝的情况下,如图6的箭头F1所示,在气相通路5中产生从蒸发器3朝向冷凝器4的气相制冷剂的流动。因此,通过使外侧旁通通路71的另一端与气相通路5连接,能够通过由于气相通路5的气相制冷剂的流动所产生的负压而像箭头F2所示那样将在外侧旁通通路71中流动的气相制冷剂吸引到气相通路5。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外侧旁通通路71的气相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变得更小,抑制在液相通路6中进行逆流的气泡8侵入冷凝器4。其结果为,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抑制在冷凝器4的液体上表面的液相制冷剂的吹起,并且抑制由于气泡8的破裂而导致的异响产生。
(第五实施方式)
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旁通通路7的结构,其他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旁通通路7设置在冷凝器4的内侧。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将一端与冷凝器4的液相部46连接且另一端与冷凝器4的气相部45连接的旁通通路7称为内侧旁通通路72。具体而言,内侧旁通通路72的一端与冷凝器4的作为液相部46的下罐42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4的作为气相部45的上罐41连接。内侧旁通通路72的通路内径D1形成得比多个热交换管43的通路内径D2大。另外,也可以将内侧旁通通路72的等效直径或者通路截面积形成得比多个热交换管43的等效直径或者通路截面积大。
在图8中,用虚线的阴影R表示在冷凝器4的热交换管43中生成而从下罐42在液相通路6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用箭头L表示该液相制冷剂的流动的方向。另外,在图7中,用箭头G表示气泡8通过浮力而在液相制冷剂的流动中进行逆流的方向。
如上所述,与冷凝器4所具有的多个热交换管43相比,内侧旁通通路72的通路内径、等效直径或者通路截面积形成得大。因此,通过与位于冷凝器4的外部的外部介质的热交换而在内侧旁通通路72中生成的液相制冷剂主要沿着内侧旁通通路72的内周壁721流动。由此,在内侧旁通通路72的中央部形成有供气相制冷剂流动的区域。因此,与多个热交换管43相比,内侧旁通通路72成为液相制冷剂的生成量较少的结构。
另外,与冷凝器4所具有的多个热交换管43相比,内侧旁通通路72配置于冷凝器4与液相通路6连接的位置的附近。因此,从液相通路6侵入到下罐42的气泡8容易从下罐42向内侧旁通通路72流动。流动到内侧旁通通路的气泡8从冷凝器4的上罐41流入多个热交换管43,成为液相制冷剂。
第五实施方式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1)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内侧旁通通路72的一端与冷凝器4的下罐42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4的上罐41连接。内侧旁通通路72构成为,与热交换管43相比,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变小。
由此,在相对于在液相通路6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泡8从液相通路6进入到冷凝器4的液相部46的情况下,与多个热交换管43相比更容易向内侧旁通通路72流动。因此,抑制气泡8进入冷凝器4的热交换管43。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抑制在热交换管43中气泡8上推液相制冷剂而在液体上表面吹起液相制冷剂,并且抑制在该热交换管43中气泡8破裂而产生异响。并且,由于在冷凝器4的多个热交换管43中顺利地生成液相制冷剂,因此从冷凝器4经由液相通路6向蒸发器3顺利地供给液相制冷剂。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提高电池2的冷却性能。
(2)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与冷凝器4所具有的多个热交换管43相比,内侧旁通通路72的通路内径、等效直径或者通路截面积较大。
由此,能够在内侧旁通通路72形成供气相制冷剂流动的区域。因此,能够构成为使内侧旁通通路72的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小于热交换管43的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另外,能够使在内侧旁通通路72中流动的气相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小于相对于在热交换管43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相制冷剂的压力损失。
(3)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与冷凝器4所具有的多个热交换管43相比,内侧旁通通路72配置于冷凝器4与液相通路6连接的位置的附近。
由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采用如下的结构:在相对于在液相通路6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泡8从液相通路6进入到冷凝器4的液相部46的情况下,与多个热交换管43相比容易向内侧旁通通路72流动。
(第六实施方式)
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五实施方式变更了内侧旁通通路72的结构,其他的方面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内侧旁通通路72构成为,内侧旁通通路72与外部介质的热交换效率比冷凝器4所具有的多个热交换管43与外部介质的热交换效率低。具体而言,设置为隔热材73覆盖内侧旁通通路72的外侧。由此,在内侧旁通通路72中抑制液相制冷剂的生成。因此,在内侧旁通通路72的中央部形成有供气相制冷剂流动的区域。因此,与热交换管43相比,内侧旁通通路72采用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较小的结构。由此,第六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相对于第六实施方式变更了内侧旁通通路72的结构,其他的方面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六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在内侧旁通通路72的外侧没有设置散热片44。内侧旁通通路72的外侧成为什么也没有被设置的空间74。由此,与冷凝器4所具有的多个热交换管43相比,内侧旁通通路72与外部介质的热交换效率较低。因此,在内侧旁通通路72中抑制液相制冷剂的生成。因此,在内侧旁通通路72的中央部形成有供气相制冷剂流动的区域,因此,与热交换管43相比,内侧旁通通路72采用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较小的结构。上述的第七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与第五、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对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八实施方式是将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组合而得到的。这样,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通过将外侧旁通通路71和内侧旁通通路72任意地组合,从而相对于在液相通路6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泡8容易从液相通路6向外侧旁通通路71或者内侧旁通通路72流动。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能够抑制在冷凝器4的液相部46中气泡8上推液相制冷剂而在液体上表面吹起液相制冷剂,并且抑制气泡8破裂而产生异响。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相互没有关系,除了明确不可组合的情况之外,能够适当地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地指明是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可以说未必是必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地指明是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不限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到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地指明的情况以及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不限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对车辆的电池2进行冷却,但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所冷却的对象设备也可以是车辆所具备的各种设备装置。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对电池2进行冷却,但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设备温度调节装置1也可以是对电池2进行加热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在蒸发器3中使制冷剂冷凝,在冷凝器4中使制冷剂蒸发。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由形成为扁平状的壳体构成,但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也可以采用包含热交换管的结构。
(总结)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调整对象设备的温度,具备蒸发器、冷凝器、气相通路、液相通路以及旁通通路。蒸发器具有供工作流体流动的流体室,通过流体室的工作流体从对象设备吸热而蒸发时的蒸发潜热来冷却对象设备。冷凝器相比于蒸发器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且具有气相部和液相部,在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在气相部流动,气相部的工作流体通过与位于外部的外部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并在液相部流动。气相通路的一端与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气相部连接,该气相通路使在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向冷凝器流动。液相通路的一端与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液相部连接,该液相通路使在冷凝器冷凝的工作流体向蒸发器流动。旁通通路的一端与冷凝器的液相部或者液相通路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气相部或者气相通路连接,该旁通通路构成为,与冷凝器的液相部或者液相通路相比,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较小。
根据第二观点,外侧旁通通路的一端与液相通路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气相部连接。
由此,相对于在液相通路中流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泡容易从液相通路向外侧旁通通路流动。因此,抑制在冷凝器的液相部中气泡上推液相的工作流体而在液体上表面吹起液相的工作流体,并且抑制气泡破裂而产生异响。并且,抑制气泡向比液相通路与旁通通路的连接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逆流,因此从冷凝器的液相部经由液相通路而向蒸发器顺利地供给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提高对象设备的冷却性能。
根据第三观点,外侧旁通通路的一端与液相通路连接,另一端与气相通路连接。
由此,能够通过由于气相通路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所产生的负压而将在外侧旁通通路中流动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吸引到气相通路。因此,能够在外侧旁通通路中顺利地进行气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
根据第四观点,液相通路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从冷凝器的液相部向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外侧旁通通路的一端与液相通路的伸出部中的、与冷凝器的液相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连接。
由此,从冷凝器的液相部向液相通路流出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在伸出部中的接近液相部的位置流动的流量较大。因此,相对于在液相通路中流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泡容易从伸出部中的远离液相部的位置向外侧旁通通路流动。因此,能够提高在液相通路中流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与气泡的分离效率。
根据第五观点,冷凝器具有:上罐、相比于该上罐配置于重力方向下侧的下罐、以及连接上罐和下罐的多个热交换管。旁通通路具有内侧旁通通路,该内侧旁通通路的一端与冷凝器的下罐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上罐连接。内侧旁通通路构成为,与热交换管相比,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较小。
由此,成为如下的结构:相对于在液相通路中流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泡在从液相通路进入到冷凝器的液相部的情况下,与多个热交换管相比容易向内侧旁通通路流动。因此,抑制气泡进入冷凝器的热交换管。因此,抑制在该热交换管中气泡上推液相的工作流体而在液体上表面吹起液相的工作流体,并且抑制在该热交换管中气泡破裂而产生异响。并且,在冷凝器的多个热交换管中顺利地生成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从冷凝器经由液相通路而向蒸发器顺利地供给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提高对象设备的冷却性能。
根据第六观点,与冷凝器所具有的多个热交换管相比,内侧旁通通路的通路内径、等效直径或者通路截面积较大。
由此,能够在内侧旁通通路中形成供气相的工作流体流动的区域。因此,能够使在内侧旁通通路中流动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压力损失小于相对于在热交换管中流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压力损失。
根据第七观点,内侧旁通通路构成为,该内侧旁通通路与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外部的外部介质的热交换率比冷凝器所具有的多个热交换管与位于冷凝器的外部的外部介质的热交换效率低。
由此,能够抑制在内侧旁通通路中生成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内侧旁通通路中形成供气相的工作流体流动的区域。因此,能够使在内侧旁通通路中流动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压力损失小于相对于在热交换管中流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压力损失。
根据第八观点,与冷凝器所具有的多个热交换管相比,内侧旁通通路配置于冷凝器与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的附近。
由此,能够成为如下的结构:相对于在液相通路中流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泡在从液相通路进入到冷凝器的液相部的情况下,与多个热交换管相比容易向内侧旁通通路流动。
根据第九观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调整对象设备的温度,具备蒸发器、冷凝器、气相通路、液相通路以及外侧旁通通路。蒸发器具有供工作流体流动的流体室,通过流体室的工作流体从对象设备吸热而蒸发时的蒸发潜热来冷却对象设备。冷凝器相比于蒸发器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且具有气相部和液相部,在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在气相部流动,气相部的工作流体通过与位于外部的外部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并在液相部流动。气相通路的一端与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气相部连接,该气相通路使在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向冷凝器流动。液相通路的一端与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液相部连接,该液相通路使在冷凝器冷凝的工作流体向蒸发器流动。外侧旁通通路的一端与液相通路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气相部或者气相通路连接,该外侧旁通通路构成为,与液相通路相比,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较小。
由此,相对于在液相通路中流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泡容易从液相通路向外侧旁通通路流动。因此,抑制在冷凝器的液相部中气泡上推液相的工作流体而在液体上表面吹起液相的工作流体,并且抑制气泡破裂而产生异响。并且,抑制气泡向比液相通路与旁通通路的连接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逆流,因此从冷凝器的液相部经由液相通路而向蒸发器顺利地供给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提高对象设备的冷却性能。
根据第十观点,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调整对象设备的温度,具备蒸发器、冷凝器、气相通路、液相通路以及内侧旁通通路。蒸发器具有供工作流体流动的流体室,通过流体室的工作流体从对象设备吸热而蒸发时的蒸发潜热来冷却对象设备。冷凝器相比于蒸发器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且具有上罐、相比于该上罐配置于重力方向下侧的下罐、以及连接上罐和下罐的多个热交换管,该冷凝器使工作流体与位于外部的外部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工作流体冷凝。气相通路的一端与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上罐连接,该气相通路使在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向冷凝器流动。液相通路的一端与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下罐连接,该液相通路使在冷凝器冷凝的工作流体向蒸发器流动。内侧旁通通路的一端与冷凝器的下罐连接,另一端与冷凝器的上罐连接,该内侧旁通通路构成为,与热交换管相比,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较小。
由此,成为如下的结构:相对于在液相通路中流动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进行逆流的气泡在从液相通路进入到冷凝器的液相部的情况下,与多个热交换管相比容易向内侧旁通通路流动。因此,抑制气泡进入冷凝器的热交换管。因此,抑制在该热交换管中气泡上推液相的工作流体而在液体上表面吹起液相的工作流体,并且抑制在该热交换管中气泡破裂而产生异响。并且,在冷凝器的多个热交换管中顺利地生成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从冷凝器经由液相通路而向蒸发器顺利地供给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该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能够提高对象设备的冷却性能。

Claims (10)

1.一种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调整对象设备(2)的温度,其特征在于,具备:
蒸发器(3),该蒸发器具有供工作流体流动的流体室(30),通过所述流体室的工作流体从所述对象设备吸热而蒸发时的蒸发潜热来冷却所述对象设备;
冷凝器(4),该冷凝器相比于所述蒸发器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且具有气相部(45)和液相部(46),在所述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在所述气相部流动,所述气相部的工作流体通过与位于外部的外部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并在所述液相部流动;
气相通路(5),该气相通路的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气相部连接,该气相通路使在所述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向所述冷凝器流动;
液相通路(6),该液相通路的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液相部连接,该液相通路使在所述冷凝器冷凝的工作流体向所述蒸发器流动;以及
旁通通路(7、71、72),该旁通通路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液相部或者所述液相通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气相部或者所述气相通路连接,该旁通通路构成为,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液相部或者所述液相通路相比,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较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旁通通路具有外侧旁通通路(71),该外侧旁通通路的一端与所述液相通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气相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旁通通路具有外侧旁通通路,该外侧旁通通路的一端与所述液相通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气相通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相通路具有伸出部(61),该伸出部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液相部向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外侧旁通通路的一端与所述液相通路的伸出部中的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液相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具有:上罐(41)、相比于所述上罐配置于重力方向下侧的下罐(42)、以及连接所述上罐和所述下罐的多个热交换管(43),
所述旁通通路具有内侧旁通通路(72),该内侧旁通通路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下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上罐连接,所述内侧旁通通路构成为,与所述热交换管相比,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较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冷凝器所具有的多个所述热交换管相比,所述内侧旁通通路的通路内径、等效直径或者通路截面积较大。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旁通通路构成为,该内侧旁通通路与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外部的外部介质的热交换率比所述冷凝器所具有的多个所述热交换管与位于所述冷凝器的外部的外部介质的热交换效率低。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温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冷凝器所具有的多个所述热交换管相比,所述内侧旁通通路配置于所述冷凝器与所述液相通路连接的位置的附近。
9.一种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调整对象设备(2)的温度,其特征在于,具备:
蒸发器(3),该蒸发器具有供工作流体流动的流体室(30),通过所述流体室的工作流体从所述对象设备吸热而蒸发时的蒸发潜热来冷却所述对象设备;
冷凝器(4),该冷凝器相比于所述蒸发器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且具有气相部(45)和液相部(46),在所述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在所述气相部流动,所述气相部的工作流体通过与位于外部的外部介质的热交换而冷凝并在所述液相部流动;
气相通路(5),该气相通路的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气相部连接,该气相通路使在所述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向所述冷凝器流动;
液相通路(6),该液相通路的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液相部连接,该液相通路使在所述冷凝器冷凝的工作流体向所述蒸发器流动;以及
外侧旁通通路(71),该外侧旁通通路的一端与所述液相通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气相部或者所述气相通路连接,该外侧旁通通路构成为,与所述液相通路相比,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较小。
10.一种设备温度调节装置,调整对象设备(2)的温度,其特征在于,具备:
蒸发器(3),该蒸发器具有供工作流体流动的流体室(30),通过所述流体室的工作流体从所述对象设备吸热而蒸发时的蒸发潜热来冷却所述对象设备;
冷凝器(4),该冷凝器相比于所述蒸发器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且具有上罐(41)、相比于所述上罐配置于重力方向下侧的下罐(42)、以及连接所述上罐和所述下罐的多个热交换管(43),所述冷凝器使工作流体与位于外部的外部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工作流体冷凝;
气相通路(5),该气相通路(5)的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上罐连接,该气相通路使在所述蒸发器蒸发的工作流体向所述冷凝器流动;
液相通路(6),该液相通路(6)的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下罐连接,该液相通路使在所述冷凝器冷凝的工作流体向所述蒸发器流动;以及
内侧旁通通路(72),该内侧旁通通路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下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上罐连接,该内侧旁通通路构成为,与所述热交换管相比,每单位容积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流量较小。
CN201780043395.5A 2016-09-09 2017-08-02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Pending CN1094776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6783 2016-09-09
JP2016-176783 2016-09-09
PCT/JP2017/028052 WO2018047528A1 (ja) 2016-09-09 2017-08-02 機器温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7695A true CN109477695A (zh) 2019-03-15

Family

ID=61561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3395.5A Pending CN109477695A (zh) 2016-09-09 2017-08-02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04014A1 (zh)
JP (1) JP6662462B2 (zh)
CN (1) CN109477695A (zh)
DE (1) DE112017004558T5 (zh)
WO (1) WO20180475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7004537T5 (de) 2016-09-09 2019-05-29 Denso Corporation Vorrichtungstemperaturregler
DE112017004529T5 (de) 2016-09-09 2019-05-29 Denso Corporation Vorrichtungstemperaturregulator
JP6604441B2 (ja) 2016-09-09 2019-11-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機器温調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作動流体の充填方法
JP2020184430A (ja) * 2019-04-26 2020-11-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80078A (ja) * 1998-12-10 2000-06-30 Shigetoshi Ipposhi 熱交換熱輸送機器
CN2791578Y (zh) * 2005-05-20 2006-06-28 李玉霞 气液分离式热管换热装置
CN101055141A (zh) * 2007-05-25 2007-10-17 清华大学 一种空调器/机用风冷换热器的分液结构
CN201229093Y (zh) * 2008-06-20 2009-04-29 清华大学 自带分液结构的空调用风冷换热器
CN105452025A (zh) * 2013-08-20 2016-03-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电池的温度控制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5300B2 (zh) * 1973-10-29 1977-07-06
JPS6071895A (ja) * 1983-09-28 1985-04-23 Hitachi Ltd 熱伝達装置
JPH0261206A (ja) * 1988-08-26 1990-03-01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ループ形サーモサイフォン式融雪装置
JPH03213997A (ja) * 1990-01-18 1991-09-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搬送装置
JPH0476335A (ja) * 1990-07-16 1992-03-11 Sanki Eng Co Ltd 冷房装置および冷暖房装置
US6397934B2 (en) * 1997-12-11 2002-06-04 Denso Corporation Cooling device boiling and condensing refrigerant
MX2008012650A (es) * 2006-04-13 2009-01-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arato de enfriamiento y convertidor de energia.
EP2097701B1 (en) * 2006-12-15 2013-11-20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improvement in parallel flow heat exchanger manifolds
ATE515730T1 (de) * 2007-10-03 2011-07-15 Parker Hannifin Corp Wärmeverwaltungssystem für brennstoffzelle/batterie
JP5609916B2 (ja) * 2012-04-27 2014-10-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6011666B2 (ja) 2015-03-19 2016-10-1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回転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80078A (ja) * 1998-12-10 2000-06-30 Shigetoshi Ipposhi 熱交換熱輸送機器
CN2791578Y (zh) * 2005-05-20 2006-06-28 李玉霞 气液分离式热管换热装置
CN101055141A (zh) * 2007-05-25 2007-10-17 清华大学 一种空调器/机用风冷换热器的分液结构
CN201229093Y (zh) * 2008-06-20 2009-04-29 清华大学 自带分液结构的空调用风冷换热器
CN105452025A (zh) * 2013-08-20 2016-03-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电池的温度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62462B2 (ja) 2020-03-11
JPWO2018047528A1 (ja) 2019-02-14
DE112017004558T5 (de) 2019-05-23
WO2018047528A1 (ja) 2018-03-15
US20190204014A1 (en) 2019-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88452B (zh) 用于车辆的冷凝器和用于车辆的空调***
CN105492232B (zh) 用于车辆的冷却模块和冷却***
JP5880863B2 (ja)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CN109690223A (zh)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CN109477695A (zh)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CN109690222A (zh)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JP6593544B2 (ja) 機器温調装置
WO2018047534A1 (ja) 機器温調装置
JP6575690B2 (ja) 機器温調装置
CN106132739B (zh) 车辆用空调***
JP2014076792A (ja) 車両用エアコンシステム
CN105358349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US20160265814A1 (en) Water Cooled Microchannel Condenser
CN106255861B (zh) 热交换器
JP2019196839A (ja) 機器温調装置
CN109791025A (zh)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CN110506187A (zh)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JP2019196841A (ja) 機器温調システム
WO2020203152A1 (ja) 車両用サーモサイフォン式冷却装置
EP1312875A1 (en) Stirling cooling device, cooling chamber, and refrigerator
CN217952747U (zh) 用于半导体制冷片的换热***
US20050016184A1 (en) Stirling cooling device, cooling chamber, and refrigerator
CN212299529U (zh) 一种司机室co2冷媒变频空调
WO2018070182A1 (ja) 機器温調装置
JP2019095103A (ja) 機器温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