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85703A - 气流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气流纺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85703A
CN109385703A CN201810762667.3A CN201810762667A CN109385703A CN 109385703 A CN109385703 A CN 109385703A CN 201810762667 A CN201810762667 A CN 201810762667A CN 109385703 A CN109385703 A CN 1093857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air flow
guide
open
suc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626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85703B (zh
Inventor
中山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385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85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85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857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1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 D01H1/115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2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a fluid, e.g. air vortex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1/00Arrangements for confining or removing dust, fly or the like
    • D01H11/005Arrangements for confining or removing dust, fly or the like with blowing and/or suction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气流纺纱机。气流纺纱机具备:牵伸装置(7)、气流纺纱装置(9)、储纱装置(22)、吸引部(70)、卷绕装置(26)、接纱装置(23)、第一引导装置(27)以及第二引导装置(28)。储纱装置(22)引出气流纺纱装置(9)生成的细沙。吸引部(70)针对气流纺纱装置(9)与储纱装置(22)之间的纤维行走路径形成吸引口。卷绕装置(26)配置于比牵伸装置(7)的纤维行走路径的上游端高的位置,并形成卷装。接纱装置(23)进行接纱。第一引导装置(27)捕捉来自气流纺纱装置(9)的纱线头并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23)。第二引导装置(28)捕捉来自卷装(50)的纱线头并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23)。

Description

气流纺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具备吸引部的气流纺纱机,该吸引部除去从气流纺纱装置出来的线屑和/或飞花等。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备了除去在气流纺纱装置产生的线屑的结构的纺纱机。日本特开2012-57274号公报(专利文献1)和日本特开2013-253358号公报(专利文献2)公开了这种纺纱机。
专利文献1的纺纱机具备:纺纱部、纱线松弛消除部、卷绕装置以及捕纱器。纺纱部生成细沙。纱线松弛消除部具有不使靠卷绕装置侧的细沙的张力的变动传递至纺纱部一侧的缓冲功能。捕纱器配置于纱线松弛消除部的上方,从吸引口产生吸引气流,由此吸入在切断细沙时产生的线屑并将其除去。
专利文献2的纺纱机具备:纺纱装置、缺陷检测装置以及切割器。缺陷检测装置配置于纺纱装置的下游侧,检测细沙的缺陷部分。在缺陷检测装置检测出缺陷的情况下,利用切割器切断细沙。专利文献2记载了形成有用于除去该被切断的细沙的未图示的吸引口。
但是,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纺纱机就在比牵伸装置的上游端低的位置配置卷绕装置的布局而言,仅限于公开了除去线屑的方法,就在比牵伸装置的上游端高的位置配置卷绕装置的布局而言,对于除去线屑的结构而言,既未作出记载又未给出启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就在比牵伸装置的上游端高的位置配置卷绕装置的布局而言能够恰当地除去线屑和/或飞花等的气流纺纱机。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提供以下结构的气流纺纱机。即,该气流纺纱机具备:牵伸装置、气流纺纱装置、纱线引出装置、吸引部、卷绕装置、接纱装置、第一引导装置以及第二引导装置。上述牵伸装置堆纤维束做牵伸。上述气流纺纱装置进行通过回旋气流对由上述牵伸装置做过牵伸的上述纤维束施加搓捻的通常纺纱而生成细沙。上述纱线引出装置引出上述气流纺纱装置生成的上述细沙。上述吸引部针对处于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与上述纱线引出装置之间的纤维行走路径形成吸引口。上述卷绕装置配置于比上述牵伸装置的纤维行走路径的上游端高的位置,卷绕上述纱线引出装置引出的上述细沙而形成卷装。上述接纱装置进行接纱。上述第一引导装置捕捉来自上述气流纺纱装置的纱线头并将其引导至上述接纱装置。上述第二引导装置捕捉来自上述卷装的纱线头并将其引导至上述接纱装置。
由此,能够通过吸引部除去在第一引导装置捕捉纱线头失败时产生的线屑和/或在出纱纺织时在气流纺纱装置产生的飞花等(以下,称为纤维屑)。因此,能够防止产生因上述的纤维屑缠绕于细沙而引起的纱疵。
在上述的气流纺纱机中,优选形成以下的结构。上述第一引导装置具备具有捕捉部与转动中心的中空部件,在上述第一引导装置位于捕捉来自上述气流纺纱装置的纱线头时的捕捉位置时,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上述捕捉部、上述吸引口沿着纤维行走路径依次配置。由此,例如,能够通过吸引部在第一引导装置捕捉细沙失败时吸引该细沙。
在上述的气流纺纱机中,优选形成以下的结构。即,上述气流纺纱装置具备:纤维引导件、喷嘴块以及中空导轴体。上述纤维引导件对上述纤维束做引导。上述喷嘴块供由上述纤维引导件做着引导的上述纤维束导入,并形成有纺纱室和供用于在该纺纱室产生回旋气流的空气通过的第一喷嘴。上述中空导轴体供通过了上述喷嘴块的上述纤维束导入,并形成有纱线通路和供至少在出纱纺织时所喷射的空气通过的第二喷嘴。在出纱纺织时,上述牵伸装置被沿牵伸方向驱动,至少从上述第二喷嘴喷射空气。
即使在通过上述的喷嘴构造进行出纱纺织的气流纺纱机中,也能够通过吸引部有效地除去纤维屑。
在上述的气流纺纱机中,优选上述吸引部吸引在上述气流纺纱装置进行上述出纱纺织时产生的纤维屑。由此,能够防止该纤维屑缠绕于细沙。
在上述的气流纺纱机中,优选在由上述卷绕装置进行的向上述卷装的卷绕被中断时,上述卷装的纱线头在纤维行走方向上位于比上述吸引口靠下游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第二引导装置捕捉卷装的纱线头。
在上述的气流纺纱机中,优选形成以下的结构。即,上述吸引部具备设置于上述吸引口或者供吸引气流流动的除去通路的开闭部。上述开闭部能够在敞开上述吸引口或者上述除去通路而使上述吸引口产生吸引气流的敞开状态、和关闭上述吸引口或者上述除去通路而不使上述吸引口产生吸引气流的关闭状态间做切换。
由此,能够控制吸引气流的产生与停止,因此能够在必要的时间点除去纤维屑,并且减少能量的消耗量。
在上述的气流纺纱机中,优选在由上述气流纺纱装置进行的通常纺纱的停止后,且在出纱纺织的开始前的至少某个时段,将上述开闭部形成敞开状态。
由此,能够通过吸引部除去从通常纺纱的停止起至出纱纺织的开始前产生的纤维屑。
在上述的气流纺纱机中,优选形成以下的结构。即,上述气流纺纱装置构成为能够使上述喷嘴块与上述中空导轴体接触或分离。在细沙成为断开状态后且在出纱纺织的开始前的至少某个时段,在上述喷嘴块与上述中空导轴体分离的状态下进行从上述第一喷嘴喷射空气的清洁动作,并且在该清洁动作中的至少某个时段将上述开闭部形成敞开状态。
由此,能够通过吸引部除去在气流纺纱装置的清洁动作中产生的纤维屑。
在上述的气流纺纱机中,优选在上述清洁动作的结束后且在出纱纺织的开始前,将上述开闭部切换成关闭状态。
由此,能够防止吸引部产生的吸引气流对出纱纺织产生影响,从而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出纱纺织。
在上述的气流纺纱机中,优选上述开闭部在出纱纺织的开始时刻呈关闭状态。
由此,能够防止吸引部产生的吸引气流妨碍第一引导装置的捕捉动作,从而第一引导装置能够可靠地进行捕捉动作。
在上述的气流纺纱机中,优选形成以下的结构。即,上述牵伸装置在出纱纺织时以开始牵伸条件进行牵伸,之后以通常牵伸条件进行牵伸。在将牵伸条件从上述开始牵伸条件变更成上述通常牵伸条件后,将上述开闭部从敞开状态切换成关闭状态。
由此,即便是在牵伸条件的变更时产生了断纱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吸引部除去产生了断纱的细沙。
在上述的气流纺纱机中,优选形成以下的结构。即,上述牵伸装置的纤维行走路径的上游端配置得比上述气流纺纱装置的纤维行走路径的下游端靠工作人员通道侧。上述纱线引出装置隔着上述气流纺纱装置配置于上述工作人员通道的相反一侧。
由此,即便是将气流纺纱装置和纱线引出装置配置于远离工作人员通道的位置,而不易由工作人员肉眼确认纤维屑的堆积状况的结构,也能够通过吸引部自动地除去纤维屑。
在上述的气流纺纱机中,优选形成以下的结构。即,该气流纺纱机具备在纤维行走路径中,配置于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与上述纱线引出装置之间,并监视上述细沙的纱线监视装置。上述吸引口配置于比上述纱线监视装置与上述纱线引出装置之间的纤维行走路径靠下方的位置。
由此,能够防止纱线监视装置检测纤维屑而产生的监视不良。另外,由于将吸引口配置于比纤维行走路径靠下方的位置,所以能够边防止吸引口与纤维行走路径的干涉,边配置吸引口。另外,容易通过吸引部对第一引导装置捕捉失败而因重力向下方落下的细沙(线屑)形成吸引。
在上述的气流纺纱机中,优选形成以下的结构。即,气流纺纱机具备在纤维行走路径中,配置于上述纱线引出装置与上述卷绕装置之间,并监视上述细沙的纱线监视装置。上述吸引口配置于比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与上述纱线引出装置之间的纤维行走路径靠下方的位置。
由此,吸引部除去纤维屑,不易在细沙缠绕线屑等,因此能够减少由纱线监视装置检测的纱疵的数量。其结果,能够减少为了除去纱疵而中断卷装的形成的次数,从而能够提高气流纺纱机的运转效率。另外,将吸引口配置于比纤维行走路径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边防止吸引口与纤维行走路径的干涉,边配置吸引口。另外,容易通过吸引部对第一引导装置捕捉失败而因重力向下方落下的细沙(线屑)形成吸引。
在上述的气流纺纱机中,优选具备以从上述吸引口向吸引气流方向的上游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吸引引导部,上述吸引引导部上部敞开,在上部以外的部分形成有壁面,上述吸引引导部呈侧面的壁面的间隔伴随接近吸引口而变窄的形状。由此,能够通过吸引引导部将纤维屑向吸引口做引导。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细纱机所具备的纺纱单元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气流纺纱装置的内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储纱装置和吸引部的形状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表示开闭部切换吸引口的敞开与关闭的时间点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进行清洁动作时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引导装置捕捉纱线时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引导装置将细沙向接纱装置做引导时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引导装置的捕捉细沙失败,而由吸引部吸引该细沙的样子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的纺纱单元的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细纱机(气流纺纱机)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上游”和“下游”意味着纤维(具体而言,为纱条15、纤维束8、细沙10)的行走方向上的上游和下游。另外,在沿着纤维行走路径配置的装置的位置关系的说明中,往往将在纤维行走路径上配置于A与B之间的情况仅记载为配置于A与B之间等。
细纱机具备并列设置的多个纺纱单元2和集中管理该纺纱单元2的省略图示的机台控制装置。各纺纱单元2利用气流纺纱装置9将从牵伸装置7输送来的纤维束8做纺织而生成细沙10,利用卷绕装置26卷绕该细沙10而形成卷装50。另外,隔着气流纺纱装置9在储纱装置22的相反一侧(接近牵伸装置7的一侧的端部、图1的右侧)形成有用于供工作人员通行的工作人员通道4。
如图1所示,各纺纱单元2具备从上游朝向下游依次配置的牵伸装置7、气流纺纱装置9、储纱装置22、接纱装置23、纱线监视装置25以及卷绕装置26。纺纱单元2所具备的各部受设置于该纺纱单元2的省略图示的单元控制器控制。不过,纺纱单元2所具备的各部也可以受机台控制装置控制。或者,也可以在规定量的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单元控制器。
牵伸装置7将纱条(纤维束)15做牵伸。具体而言,牵伸装置7在多个牵伸罗拉(下罗拉)与多个对置罗拉(上罗拉)之间夹持并输送纱条15,由此将纱条15拉伸(牵伸)至规定的纤维量(或者粗细)而形成纤维束8。牵伸装置7中,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后罗拉16、第三罗拉17、中罗拉19以及前罗拉20这四个牵伸罗拉。另外,在中罗拉19卷绕有橡胶制的龙带18。各牵伸罗拉被以规定的转速旋转驱动。牵伸装置7具有配置为与各牵伸罗拉对置的对置罗拉。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一个纺纱单元2的各牵伸罗拉被各自独立的驱动部驱动,从而能够单独地变更各牵伸罗拉的转速。由此,能够变更牵伸条件(具体而言,为牵伸比和牵伸速度等)。牵伸装置7使牵伸条件例如在后述的出纱纺织时与通常纺纱时不同。也可以代替在一个纺纱单元2的每个牵伸罗拉分别设置驱动部的结构,而是利用同一个驱动部驱动设置于一个纺纱单元2的至少两个牵伸罗拉。例如,也可以利用同一个驱动部驱动后罗拉16与第三罗拉1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牵伸罗拉的驱动部设置于每个纺纱单元2,但也可以在多个纺纱单元2中使用共用的驱动部。
在前罗拉20的下游最近位置配置有气流纺纱装置9。气流纺纱装置9对从牵伸装置7供给来的纤维束8施加搓捻,而生成细沙10。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利用回旋气流对纤维束8施加搓捻的空气式的纺纱装置。如图2所示,气流纺纱装置9具备喷嘴块30与中空导轴体34。喷嘴块30具备:纤维引导件31、纺纱室32以及第一喷嘴33。中空导轴体34具备纱线通路35与第二喷嘴36。气流纺纱装置9的各部分受单元控制器控制。
纤维引导件31是将由牵伸装置7做牵伸的纤维束8朝向气流纺纱装置9的内部引导的部件。在纤维引导件31形成有纤维导入口31a与引导针31b。由牵伸装置7牵伸过的纤维束8被从纤维导入口31a导入,经由引导针31b引导至纺纱室32内。气流纺纱装置9从第一喷嘴33向纺纱室32内喷射空气,对纺纱室32内的纤维束8作用回旋气流。此外,也可以省略引导针31b,而使纤维引导件31的下游端具有引导针31b的功能。
中空导轴体34是圆筒状的部件,在内部形成有纱线通路35。气流纺纱装置9从第二喷嘴36向纱线通路35内喷射空气,由此在纱线通路35内产生回旋气流。在纱线通路35产生的回旋气流与在纺纱室32产生的回旋气流为相反方向。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气流纺纱装置9能够进行出纱纺织与通常纺纱。出纱纺织是指气流纺纱装置9在开始或者重新进行细沙10的生成时进行的纺纱动作。通常纺纱是指在出纱纺织后,连续地生成由卷绕装置26卷绕的细沙10的纺纱动作。
在进行出纱纺织时,首先,不从第一喷嘴33喷射空气,而是从第二喷嘴36喷射空气,产生回旋气流。由牵伸装置7做着牵伸的纤维束8被纤维引导件31引导至气流纺纱装置9的内部。该纤维束8被输送至中空导轴体34。
纱线通路35形成为下游侧的截面积大于上游侧的截面积,因此在纱线通路35内,回旋气流朝向下游侧流动。由此,能够将纤维束8向纱线通路35的下游侧送出。纤维束8凭借从第一喷嘴33与第二喷嘴36喷射的空气,边呈捆束纤维状进行纺纱,边从中空导轴体34被排出。
出纱纺织之后,进行通常纺纱。在进行通常纺纱时,从第一喷嘴33喷射空气,而不是从第二喷嘴36喷射空气。因此,从牵伸装置7供给的纤维束8的纤维的后端因纺纱室32内由第一喷嘴33产生的回旋气流,在中空导轴体34的前端的四周来回摆动。由此,对纤维束8施加搓捻,而生成细沙10。细沙10通过中空导轴体34的纱线通路35从下游侧的纱线出口(省略图示)向气流纺纱装置9的外部送出。
如以上那样,气流纺纱装置9能够在出纱纺织时和通常纺纱时,对纤维束8施加搓捻而生成细沙10。
在气流纺纱装置9的下游配置有对细沙10做引导的第一引导件61。第一引导件61将细沙10向储纱装置22做引导。第一引导件61为了在进行接纱等时向储纱装置22引导细沙10,而能够移动。也可以在气流纺纱装置9与储纱装置22之间配置有检测细沙10的张力的传感器。检测该张力的传感器也可以省略。
在第一引导件61的下游设置有储纱装置22。储纱装置22支承于框架6。储纱装置22从气流纺纱装置9引出细沙10。储纱装置22具备储纱罗拉41、驱动该储纱罗拉41使之旋转的电动马达42以及导纱钩部件43。在储纱罗拉41的外周面卷绕有细沙10,由此暂时存积细沙10。
在储纱罗拉41的下游端安装有导纱钩部件43。导纱钩部件43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储纱罗拉41相对旋转。在导纱钩部件43和储纱罗拉41中的任一者安装有永磁铁,在另一者安装有磁滞材料。通过这些磁性机构,产生对抗导纱钩部件43相对于储纱罗拉41相对旋转的扭矩。因此,仅在超过该扭矩的力施加于导纱钩部件43的情况下(施加规定以上的纱线张力的情况下),导纱钩部件43才相对于储纱罗拉41进行相对旋转,从而能够使卷绕于储纱罗拉41的细沙10退绕。另外,在没有超过该扭矩的力施加于导纱钩部件43的情况下,储纱罗拉41与导纱钩部件43一体旋转,从而在储纱罗拉41存积细沙10。
这样,储纱装置22以在下游侧的纱线张力上升时,使细沙10退绕,在纱线张力下降(细沙10欲松弛)时,阻止细沙10的退绕的方式进行动作。由此,储纱装置22能够消除细沙10的松弛,对细沙10赋予恰当的张力。另外,导纱钩部件43以如上述那样吸收对储纱装置22与卷绕装置26这段区间的细沙10施加的张力上的变动的方式进行动作,由此能够防止该张力的变动对从气流纺纱装置9至储纱装置22这段区间的细沙10产生影响。
在储纱装置22的附近配置有纱线量检测传感器44与吸引部70。纱线量检测传感器44为光传感器,检测存积于储纱装置22的细沙10的存积量。
吸引部70与储纱装置22相同地支承于框架6。如图3所示,在吸引部70形成有吸引口71。吸引部70固定于框架6。吸引口71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吸引口71连接于省略图示的鼓风机,从而能够从吸引口71产生吸引气流。由此,能够吸引存在于吸引口71四周的纤维屑(具体而言,为第一引导装置27捕捉纱线头失败的细沙10的线屑、和在出纱纺织时从气流纺纱装置9出来的飞花等)。从吸引口71吸引的纤维屑被经由除去通路74除去。除去通路74经由沿着纺纱单元2的并列设置方向配置的主管道,连接于上述鼓风机。各除去通路74与主管道也可以经由针对每组规定量的除去通路74所设置的副管道连接。也可以针对副管道设置副鼓风机。除去的纤维屑被回收于设置于主管道的下游的回收部。
在除去通路74设置有开闭部73。开闭部73具有闸门构造,能够在敞开除去通路74而使吸引口71产生吸引气流的敞开状态与关闭除去通路74而不使吸引口71产生吸引气流的关闭状态之间做切换。具体而言,开闭部73通过电动马达或者气缸等驱动部使闸门构造移动,由此在敞开状态与关闭状态间做切换。开闭部73不是设置于吸引口71,而是设置于其下游侧的除去通路74。因此,在开闭部73从敞开状态向关闭状态切换时,能够防止存在于吸引口71的附近的纤维屑被夹持于开闭部73与除去通路74之间这种情况出现。开闭部73的开闭状态的切换时间点的详情见后述。
作为吸引部70主要除去对象的纤维屑是从气流纺纱装置9送出的线屑和飞花等。更加具体而言,从气流纺纱装置9送出的细沙10被后述的第一引导装置27捕捉并被引导至接纱装置23,由接纱装置23,与卷装50的细沙10进行接纱,但在第一引导装置27捕捉细沙10失败的情况下,该细沙10成为线屑。另外,在气流纺纱装置9内存在在纺纱时产生的飞花,从而存在该飞花从气流纺纱装置9的下游端(出口)排出的情况。吸引部70也除去上述以外的纤维屑(例如从上方落下来的飞花、工作人员投入吸引口71的线屑等)。
在吸引口71的四周设置有用于将纤维屑引导至吸引口71的吸引引导部72。吸引引导部72是形成为从吸引口71向吸引气流方向的上游侧(气流纺纱装置9侧)延伸的部分。吸引引导部72是上部敞开且在上部以外的部分形成有壁面的结构。吸引引导部72呈壁面的间隔伴随接近吸引口71(伴随接近吸引气流的下游)而变窄的(空间的截面积变小的)形状。
如图1所示,吸引口71位于比气流纺纱装置9的下游端(出口)靠下方的位置。换言之,吸引口71位于气流纺纱装置9与储纱装置22之间的纤维行走路径(纱线通道)靠下方的位置。因此,纤维屑从上方(正确说,从斜上方)朝向吸引口71。吸引引导部72具有使上部敞开的形状,因此能够将从斜上方落下来的纤维屑恰当地引导至吸引口71。
吸引口71设置为其轴向成为沿着纤维行走路径的方向。具体而言,吸引口71的轴向与纤维行走路径大致平行。换言之,吸引口71的轴向与其称为与纤维行走路径垂直,不如称为接***行。吸引口71构成为不从径向吸引细沙10,而从长边方向吸引细沙10。吸引口71是吸引与吸引引导部72和框架6等抵碰而落下来的线屑的结构。
储纱装置22的上游侧(详细而言,比第一引导件61靠上游侧)的纤维行走路径相对于细纱机的设置面大致水平。储纱装置22的下游侧(详细而言,比第二引导件62靠下游侧部分)的纤维行走路径形成为朝向斜上方。因此,细沙10的卷绕中的纤维行走路径因储纱装置22而较大(90°以上)屈曲。
吸引部70配置于气流纺纱装置9与储纱装置22之间,进一步配置于比气流纺纱装置9与储纱装置22之间的中央位置接近储纱装置22的位置。换句话说,吸引部70设置于纤维行走路径较大地屈曲的位置的附近。
在该布局中,牵伸装置7、气流纺纱装置9、储纱装置22、纱线监视装置25、卷绕装置26中的、俯视时最远离工作人员通道4地配置的装置是储纱装置22。因此,储纱装置22的附近不易由工作人员肉眼进行确认,因此不易确认纤维屑的堆积状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储纱装置22的附近设置有吸引部70,因此能够自动地除去不易由工作人员肉眼确认的纤维屑。
在吸引部70的上方存在从牵伸装置7朝向储纱装置22的大致水平方向的纤维行走路径与从储纱装置22朝向卷绕装置26的倾斜方向的纤维行走路径这两者。因此,从上方落下来的纤维屑的量容易增多。在该位置设置吸引部70,由此不仅能够除去从气流纺纱装置9出来的纤维屑,还能够除去在其他的部分产生的纤维屑。
在储纱罗拉41的下游设置有限制从该储纱罗拉41退绕的细沙10的动作的第二引导件62。在第二引导件62的下游设置有接纱装置23。接纱装置23在气流纺纱装置9与卷装50之间的细沙10因某些理由而变成了断线状态时,将来自气流纺纱装置9的细沙10(第一纱线)与来自卷装50的细沙10(第二纱线)进行接纱。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纱装置23是利用由压缩空气产生的回旋气流使纱线头彼此捻合的捻接装置。接纱装置23不局限于上述捻接装置,例如能够采用机械式的打结器等。接纱装置23是与气流纺纱装置9独立的结构。因此,接纱装置23与向纺纱装置引导上游侧的纤维束与下游侧的纱线头并在纺纱装置内进行接纱的结构不同。
纺纱单元2具备将细沙10引导至接纱装置23的引导装置。引导装置由将第一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23的第一引导装置27与将第二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23的第二引导装置28构成。
第一引导装置27的根部分被支承为能够转动,第一引导装置27能够以该根部分为转动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第一引导装置27构成为中空状,并且连接于省略图示的鼓风机,能够产生吸引空气流。第一引导装置27向下方转动,由此能够捕捉第一纱线的纱线头(参照图6,为捕捉位置)。第一引导装置27在捕捉到第一纱线后,向上方转动,由此能够将第一纱线向接纱装置23引导。第一引导装置27可以具有捻合功能,也可以不具有捻合功能。
第二引导装置28的根部分被支承为能够转动,第二引导装置28能够以该根部分为转动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第二引导装置28也构成为中空状,并且连接于省略图示的鼓风机,能够产生吸引空气流。第二引导装置28向上方转动,由此能够捕捉第二纱线的纱线头(参照图1的点划线)。第二引导装置28在捕捉到第二纱线后,向下方转动,由此能够将第二纱线向接纱装置23引导。
在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被引导至接纱装置23的状态下,驱动接纱装置23,由此将第一纱线(通过通常纺纱而生成的细沙10)与第二纱线进行接纱,从而使细沙10在气流纺纱装置9与卷装50之间形成连续状态。由此,能够重新进行细沙10向卷装50的卷绕。
在接纱装置23的下游设置有纱线监视装置25。纱线监视装置25通过省略图示的透光式传感器监视行走的细沙10的粗细。纱线监视装置25在检测到细沙10的纱疵(在细沙10的粗细等存在异常的位置)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单元控制器在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的情况下,驱动配置于纱线监视装置25的附近的切割器24(纱线切断装置),切断细沙10。纱线监视装置25不局限于透光式的传感器,例如也可以通过电容式的传感器监视细沙10的粗细。作为纱疵,也可以监视细沙10所含的异物。纱线监视装置25也可以监视有无产生断纱。切割器24也可以设置于纱线监视装置25内。也可以省略切割器24,而是通过使由气流纺纱装置9进行的纺纱停止,由此切断细沙10。在因断纱和/或纱线切断等而使纺纱中断的情况下,在气流纺纱装置9中的纺纱停止后,使储纱罗拉41的旋转减速停止。也使牵伸装置7中的牵伸停止。
在储纱装置22的下游配置有卷绕装置26。卷绕装置26设置于比牵伸装置7的上游端高的位置。卷绕装置26具备摇臂52与卷绕卷筒53。从储纱装置22朝向卷绕装置26的纤维行走路径被下游引导件63屈曲地引导。
摇臂52能够将用于卷绕细沙10的卷绕管51支承为能够旋转。摇臂52能够以其根部分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由此,即使在卷绕管51卷绕细沙10而使卷装50的直径增大,也能够恰当地继续细沙10的卷绕。
卷绕卷筒53被传递省略图示的卷绕卷筒驱动马达的驱动力,由此在与卷绕管51或者卷装50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在卷绕卷筒53的外周面形成有省略图示的横动槽,通过该横动槽能够使细沙10以规定的宽度横动。由此,卷绕装置26边使细沙10横动,边将细沙10卷绕于卷绕管51,而能够形成卷装50。
卷绕装置26也可以是代替卷绕卷筒53,而是具备未形成有横动槽的接触罗拉、与和接触罗拉独立地设置的横动装置。横动装置的例子是臂式横动装置、带式横动装置、回转器式横动装置等。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卷绕卷筒驱动马达使卷绕管51旋转,从而接触罗拉从动旋转。
接下来,与切换开闭部73的开闭状态的时间点一同说明接纱的流程。此外,在不进行接纱而为了在新的卷绕管51开始卷绕细沙10才开始纺纱时,也进行相同的处理。以下所示的处理由单元控制器进行,但也可以由其他的装置(例如机台控制装置)进行至少一部分的处理。
图4记载了是否从第一喷嘴33喷射空气(ON(开)或OFF(关)),是否从第二喷嘴36喷射空气(ON或OFF),牵伸条件是通常牵伸条件还是开始牵伸条件(出纱纺织时的牵伸条件),开闭部73是处于敞开状态还是处于关闭状态。图4的横轴为时间。图4记载了在卷绕作业中,进行因细沙10成为断开状态,纺纱等停止,进行清洁动作和接纱等,直至再次开始卷绕作业的处理的流程。
在卷绕作业中,为了进行通常纺纱,而如上述那样,从第一喷嘴33喷射空气,但不从第二喷嘴36喷射空气。为了进行通常纺纱,而在通常牵伸条件下进行牵伸。由于吸引部70主要除去的对象存在于吸引口71的附近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开闭部73呈关闭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了节约吸引气流的产生所耗费的能量,而在卷绕作业中使开闭部73呈关闭状态,在卷绕作业中使开闭部73呈敞开状态,由此除去纤维屑。
当细沙10在卷装50的卷绕过程中成为了断开状态的情况下(具体而言,在产生了断纱的情况下,在通过切割器24切断了细沙10的情况下,或者在使气流纺纱装置9的纺纱停止并切断了细沙10的情况下),卷绕装置26停止卷装50的卷绕,牵伸装置7停止纤维束8的牵伸,气流纺纱装置9停止纺纱。第一引导件61向远离储纱装置22的位置移动。
之后,如图5所示,在使气流纺纱装置9的喷嘴块30与中空导轴体34分离后,从第一喷嘴33喷射空气,由此进行气流纺纱装置9的清洁动作。通过进行清洁动作,往往就能从气流纺纱装置9排出飞花。为了除去该飞花,而将开闭部73从关闭状态切换成敞开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虽与断纱的检测和/或细沙10的切断同时,将开闭部73从关闭状态切换成敞开状态,但只要在清洁动作的开始时将开闭部73切换成敞开状态即可。即便在不进行清洁动作的情况下,也在纺纱的停止后且在出纱纺织的开始前的至少某个时段将开闭部73形成敞开状态,由此能够除去在该时间点产生的飞花等。
在清洁动作的结束(停止从第一喷嘴33喷射空气)后,使气流纺纱装置9的喷嘴块30与中空导轴体34接近并返回到原来的位置。之后,开始出纱纺织。与此相伴,开始从第二喷嘴36喷射空气。另外,牵伸装置7在开始牵伸条件下重新开始牵伸。为了防止吸引部70产生的吸引气流对出纱纺织产生影响,而在出纱纺织的开始前,将开闭部73从敞开状态向关闭状态切换。
第二引导装置28在开始出纱纺织之前或者之后向上方转动,由此如图6所示,捕捉第二纱线。之后,第二引导装置28保持捕捉到第二纱线的状态向下方转动,由此将第二纱线引导至能够由接纱装置23进行接纱的位置。第二引导装置28也可以从卷装50直接捕捉第二纱线,也可以在卷装50与第二引导装置28之间设置其他的装置。
在出纱纺织的开始前,第一引导装置27向下方转动,由此向能够捕捉第一纱线的位置(捕捉位置)移动。然后,气流纺纱装置9凭借出纱纺织生成第一纱线,由此如图6所示,第一纱线被第一引导装置27吸引并捕捉。在第一引导装置27捕捉第一纱线时,也有如下情况:即便在第一引导装置27无法捕捉到从气流纺纱装置9送出的第一纱线的纱线头的情况下,之后第一引导装置27也孟捕捉第一纱线的中途部,由此作为结果,第一纱线的纱线头被第一引导装置27捕捉。
假设在开闭部73始终为敞开状态的情况下,存在如下可能性:在第一引导装置27无法捕捉到第一纱线的纱线头的时刻,该纱线头被吸引部70吸引,第一引导装置27吸引第一纱线的中途部也无法捕捉到第一纱线。换句话说,将开闭部73始终形成敞开状态,由此导致第一引导装置27捕捉第一纱线成功的概率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出纱纺织的开始时刻,将开闭部73形成关闭状态,在经过一定时间后(例如,在第一引导装置27向上方转动前),将开闭部73切换成敞开状态。由此,能够防止第一引导装置27捕捉第一纱线成功的概率降低。出纱纺织的开始时刻例如是指从第二喷嘴36开始喷射空气的时刻,或者开始沿牵伸方向驱动后罗拉16的时刻。
之后,在从第一喷嘴33喷射空气后,第一引导装置27保持吸引着第一纱线的状态向上方转动,由此将第一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23能够进行接纱的位置。由此,如图7所示,第一纱线与第二纱线被引导至接纱装置23。此外,在第一引导装置27捕捉第一纱线失败的情况下,使牵伸装置7的牵伸与气流纺纱装置9的纺纱停止,如图8所示,通过吸引部70吸引并除去气流纺纱装置9送出的第一纱线。
在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被引导至接纱装置23后,第一引导件61以接近储纱装置22的方式移动,由此第一引导件61边捕捉细沙10,边将该细沙10向储纱装置22的附近引导。之后,开始通常纺纱。具体而言,在又第一引导装置27和第二引导装置28引导纱线头之后,开始通常纺纱。即,停止从第二喷嘴36喷射空气,并且将牵伸条件从开始牵伸条件变更成通常牵伸条件。在牵伸条件的变更时,存在产生断纱的可能性,为了容易在该断纱的产生时吸引细沙10,而在牵伸条件的变更时刻,使开闭部73呈敞开状态。然后,在牵伸条件的变更后,将开闭部73从敞开状态切换成关闭状态。之后,结束由接纱装置23进行的接纱,由此重新进行卷绕作业。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说明中,存在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类似的部件,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的情况。
在本变形例中,切割器24和纱线监视装置25的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具体而言,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纺纱单元2中,切割器24和纱线监视装置25配置于储纱装置22与卷绕装置26之间(详细而言,为接纱装置23与卷绕装置26之间)的位置。与此相对,在本变形例的纺纱单元2中,切割器24和纱线监视装置25配置于气流纺纱装置9与储纱装置22之间。
即使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省略切割器24,通过停止由气流纺纱装置9进行的纺纱,来切断细沙10。
在本变形例中,吸引口71针对纱线监视装置25与储纱装置22之间的纤维行走路设置。
在本变形例中,存在气流纺纱装置9的纤维屑进入纱线监视装置25的监视空间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无法准确地检测细沙10的缺陷等。但是,设置有吸引部70,因此纱线监视装置25能够恰当地进行细沙10的监视。
也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位置与本变形例所示的位置这两者配置纱线监视装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配置于气流纺纱装置9与储纱装置22之间的纱线监视装置(第一纱线监视装置)检测细沙10的纱疵,通过配置于接纱装置23与卷绕装置26之间的纱线监视装置(第二纱线监视装置)检查由接纱装置进行的接纱的品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具备:牵伸装置7、气流纺纱装置9、储纱装置22、吸引部70、卷绕装置26、接纱装置23、第一引导装置27以及第二引导装置28。牵伸装置7将纱条(纤维束)15做牵伸而形成纤维束8。气流纺纱装置9进行通过回旋气流对由牵伸装置7做牵伸的纤维束8施加搓捻的通常纺纱而生成细沙10。储纱装置22引出气流纺纱装置9生成的细沙10。吸引部70针对气流纺纱装置9与储纱装置22之间的纤维行走路径形成吸引口71。卷绕装置26配置于比牵伸装置7的纤维行走路径的上游端高的位置,卷绕储纱装置22引出的细沙10而形成卷装50。接纱装置23进行接纱。第一引导装置27捕捉来自气流纺纱装置9的纱线头并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23。第二引导装置28捕捉来自卷装50的纱线头并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23。
由此,能够通过吸引部70除去存在于吸引口71的四周的纤维屑。因此,能够防止产生上述的纤维屑缠绕于细沙10而引起的纱疵。其结果,卷装50的品质提高。另外,不产生该纱疵所引起的接纱,因此纺纱单元2的运转效率不降低。
第一引导装置27具备具有捕捉部与转动中心的中空部件,在第一引导装置27位于捕捉来自气流纺纱装置9的纱线头时的捕捉位置时,气流纺纱装置9、捕捉部、吸引口71沿着纤维行走路径依次配置。捕捉部设置于中空部件的前端。转动中心设置于与捕捉部相反的一侧,是在使捕捉部的位置向捕捉位置与待机位置移动时,中空部件转动的中心。由此,例如,在第一引导装置27捕捉细沙10失败时,能够通过吸引部70吸引该细沙10。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中,气流纺纱装置9具备纤维引导件31、喷嘴块30以及中空导轴体34。纤维引导件31引导纤维束8。喷嘴块30供由纤维引导件31做引导的纤维束8导入,并形成有纺纱室32和供用于在该纺纱室32产生回旋气流的空气通过的第一喷嘴33。中空导轴体34供通过了喷嘴块30的纤维束8导入,并形成有纱线通路35和供至少在出纱纺织时被喷射的空气通过的第二喷嘴36。在出纱纺织时,沿牵伸方向驱动牵伸装置7,至少从第二喷嘴36喷射空气,由此由牵伸装置7做牵伸的纤维束8被从纤维引导件31导入气流纺纱装置9的内部。
即便在通过上述的喷嘴构造进行出纱纺织的气流纺纱机中,也能够通过吸引部70有效地除去纤维屑。
在由卷绕装置26进行的向卷装50的卷绕被中断时,卷装50的纱线头在纤维行走方向上,位于比吸引口71靠下游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第二引导装置28捕捉卷装50的纱线头。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中,吸引部70具备设置于吸引口71或者供吸引气流流动的除去通路74的开闭部73。开闭部73能够在使吸引口71或者除去通路74敞开而在吸引口71产生吸引气流的敞开状态、和使吸引口71或者除去通路74关闭而不在吸引口71产生吸引气流的关闭状态间做切换。
由此,能够控制吸引气流的产生与停止,因此能够在必要的时间点除去纤维屑,并且能够减少能量的消耗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中,在由气流纺纱装置9进行的通常纺纱的停止后,且在出纱纺织的开始前的至少某个时段,将开闭部73形成敞开状态。
由此,能够通过吸引部70除去在从通常纺纱的停止至出纱纺织的开始前产生的纤维屑。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中,气流纺纱装置9构成为能够使喷嘴块30与中空导轴体34接触或分离。在细沙10成为断开状态后,且在出纱纺织的开始前的至少某个时段,在喷嘴块30与中空导轴体34分离的状态下进行从第一喷嘴33喷射空气的清洁动作,并且在该清洁动作中的至少某个时段将开闭部73形成敞开状态。
由此,能够通过吸引部70除去在气流纺纱装置9的清洁动作中产生的纤维屑。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中,在清洁动作的结束后,且在出纱纺织的开始前,将开闭部73形成关闭状态。
由此,能够防止吸引部70产生的吸引气流对出纱纺织产生影响,从而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出纱纺织。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中,在出纱纺织的开始时刻,开闭部73呈关闭状态。
由此,能够防止吸引部70产生的吸引气流妨碍第一引导装置27的捕捉动作,从而第一引导装置可靠地进行捕捉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中,牵伸装置7在出纱纺织时以开始牵伸条件进行牵伸,之后以通常牵伸条件进行牵伸。在将牵伸条件从开始牵伸条件变更成通常牵伸条件后,将开闭部73从敞开状态切换成关闭状态。
由此,即便在牵伸条件的变更时产生了断纱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吸引部70除去产生了断纱的细沙10。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中,牵伸装置7的纤维行走路径的上游端配置于比气流纺纱装置9的纤维行走路径的下游端靠工作人员通道4侧。储纱装置22隔着气流纺纱装置9配置于工作人员通道4的相反一侧。
由此,即便是将气流纺纱装置9和储纱装置22配置于远离工作人员通道4的位置,而不易由工作人员肉眼确认纤维屑的堆积状况的结构,也能够通过吸引部70自动地除去纤维屑。
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具备在纤维行走路径中,配置于气流纺纱装置9与储纱装置22之间,并监视细沙10的纱线监视装置25。吸引口71配置于比纱线监视装置25与储纱装置22之间的纤维行走路径靠下方。
由此,能够防止由纱线监视装置25检测纤维屑而产生的监视不良。将吸引口71配置得比纤维行走路径靠下方,因此能够边防止吸引口与纤维行走路径的干涉,边配置吸引口71。另外,通过吸引部70容易吸引第一引导装置27捕捉失败而因重力向下方落下的细沙10(线屑)。
变形例的气流纺纱机具备,在纤维行走路径中,配置于储纱装置22与卷绕装置26之间,并监视细沙10的纱线监视装置25。
由此,吸引部70除去纤维屑,因此在细沙10不易缠绕线屑等,因此纱疵减少,由此能够减少由纱线监视装置25检测的纱疵的数量。将吸引口71配置得比纤维行走路径靠下方,因此能够边防止吸引口与纤维行走路径的干涉,边配置吸引口71。另外,通过吸引部70容易吸引第一引导装置27捕捉失败而因重力向下方落下的细沙10(线屑)。
在气流纺纱机中,优选具备以从吸引口71向吸引气流方向的上游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吸引引导部72,吸引引导部72上部敞开,在上部以外的部分形成有壁面,吸引引导部72呈侧面的壁面的间隔伴随接近吸引口71而变窄的形状。由此,能够通过吸引引导部72将纤维屑引导至吸引口71。
以上,对本发明的恰当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结构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即便是以下的任意的变形例,也在气流纺纱装置9与纱线引出装置之间配置吸引口71。以下的变形例能够恰当地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吸引口71配置于比气流纺纱装置9接近储纱装置22的一侧,但也可以配置于接近气流纺纱装置9的一侧。吸引口71也可以配置于比气流纺纱装置9接近储纱装置22的位置和接近气流纺纱装置9的位置这两处。吸引部70不限定于与储纱装置22相同而支承于框架6的结构,也可以是支承于其他的部件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闭部73设置于除去通路74,但也可以设置于吸引口7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开闭部73,在吸引口71产生吸引气流的状态与不在吸引口71产生吸引气流的状态间做切换。但是,也可以将吸引部7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图1所示的吸引位置移动,使吸引部70向能够吸引纤维屑的位置与无法吸引纤维屑的位置(相比图1所示的位置,从纤维行走路径后退的位置)移动,由此切换吸引部70的吸引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储纱装置22引出气流纺纱装置9生成的细沙10,但也可以构成为代替储纱装置22,而设置输出罗拉与夹持罗拉来引出细沙10。在该情况下,输出罗拉与夹持罗拉相当于纱线引出装置。或者,也可以在气流纺纱装置9与储纱装置22之间设置输出罗拉与夹持罗拉。在该情况下,输出罗拉与夹持罗拉也相当于纱线引出装置。在该情况下,作为储纱装置22,也可以代替储纱罗拉41,而设置空气式的松管和/或机械式的补偿器。即便在任意的情况下,第一引导装置27也在气流纺纱装置9的下游的位置捕捉来自气流纺纱装置9的纱线头并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23。气流纺纱装置9的下游的位置也可以是气流纺纱装置9与输出罗拉之间的位置与输出罗拉的下游的位置中的任一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纤维行走路径因储纱装置22而较大地屈曲,但也可以以从牵伸装置7的上游侧端部至卷绕装置26的纤维行走路径不较大地屈曲的方式配置各装置。在该情况下,例如,牵伸装置7的纤维行走路径与纺纱单元2的设置面大致垂直地设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牵伸装置虽通过多个牵伸罗拉将纤维束做了牵伸,但也可以通过梳理罗拉将纤维束做牵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纤维引导件部31与喷嘴块30作为不同部件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由一个部件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将第一引导装置27、第二引导装置28、接纱装置23设置于各纺纱单元2,但也可以将第一引导装置27、第二引导装置28、接纱装置23设置于能够移动的台车,使它们在规定量的纺纱单元2中共享。

Claims (15)

1.一种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牵伸装置,其对纤维束做牵伸;
气流纺纱装置,其进行通过回旋气流对由所述牵伸装置做过牵伸的所述纤维束施加搓捻的通常纺纱而生成细沙;
纱线引出装置,其引出所述气流纺纱装置生成的所述细沙;
吸引部,其针对处于所述气流纺纱装置与所述纱线引出装置之间的纤维行走路径形成吸引口;
卷绕装置,其配置于比所述牵伸装置的纤维行走路径的上游端高的位置,卷绕所述纱线引出装置引出的所述细沙而形成卷装;
接纱装置,其进行接纱;
第一引导装置,其捕捉来自所述气流纺纱装置的纱线头并将其引导至所述接纱装置;以及
第二引导装置,其捕捉来自所述卷装的纱线头并将其引导至所述接纱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装置具备具有捕捉部与转动中心的中空部件,
在所述第一引导装置位于捕捉来自所述气流纺纱装置的纱线头时的捕捉位置时,所述气流纺纱装置、所述捕捉部、所述吸引口沿着纤维行走路径依次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纺纱装置具备:
纤维引导件,其对所述纤维束做引导;
喷嘴块,其供由所述纤维引导件做引导的所述纤维束导入,并形成有纺纱室和供用于在该纺纱室产生回旋气流的空气通过的第一喷嘴;以及
中空导轴体,其供通过了所述喷嘴块的所述纤维束导入,并形成有纱线通路和供至少在出纱纺织时被喷射的空气通过的第二喷嘴,
在出纱纺织时,所述牵伸装置被沿牵伸方向驱动,至少从所述第二喷嘴喷射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部吸引在所述气流纺纱装置进行所述出纱纺织时产生的纤维屑。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卷绕装置进行的向所述卷装的卷绕被中断时,所述卷装的纱线头在纤维行走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吸引口靠下游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部具备设置于所述吸引口或者供吸引气流流动的除去通路的开闭部,
所述开闭部能够在敞开所述吸引口或者所述除去通路而使所述吸引口产生吸引气流的敞开状态、与关闭所述吸引口或者所述除去通路而不使所述吸引口产生吸引气流的关闭状态间做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气流纺纱装置进行的通常纺纱的停止后且在出纱纺织的开始前的至少某个时段,将所述开闭部形成敞开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纺纱装置构成为能够使所述喷嘴块与所述中空导轴体接触或分离,
在细沙成为断开状态后且在出纱纺织的开始前的至少某个时段,在所述喷嘴块与所述中空导轴体分离的状态下进行从所述第一喷嘴喷射空气的清洁动作,并且在该清洁动作中的至少某个时段将所述开闭部形成敞开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清洁动作的结束后且在出纱纺织的开始前,将所述开闭部切换成关闭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部在出纱纺织的开始时刻呈关闭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3~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牵伸装置在出纱纺织时以开始牵伸条件进行牵伸,之后以通常牵伸条件进行牵伸,
在将牵伸条件从所述开始牵伸条件变更成所述通常牵伸条件后,将所述开闭部从敞开状态切换成关闭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牵伸装置的纤维行走路径的上游端配置于比所述气流纺纱装置的纤维行走路径的下游端靠工作人员通道侧,
所述纱线引出装置隔着所述气流纺纱装置配置于所述工作人员通道的相反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纤维行走路径中,配置于所述气流纺纱装置与所述纱线引出装置之间,并监视所述细沙的纱线监视装置,
所述吸引口配置于比所述纱线监视装置与所述纱线引出装置之间的纤维行走路径靠下方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纤维行走路径中,配置于所述纱线引出装置与所述卷绕装置之间,并监视所述细沙的纱线监视装置,
所述吸引口配置于比所述气流纺纱装置与所述纱线引出装置之间的纤维行走路径靠下方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以从吸引口向吸引气流方向的上游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吸引引导部,
所述吸引引导部上部敞开,在上部以外的部分形成有壁面,所述吸引引导部呈侧面的壁面的间隔伴随接近吸引口而变窄的形状。
CN201810762667.3A 2017-08-02 2018-07-12 气流纺纱机 Active CN1093857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9557A JP2019026980A (ja) 2017-08-02 2017-08-02 空気紡績機
JP2017-149557 2017-08-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85703A true CN109385703A (zh) 2019-02-26
CN109385703B CN109385703B (zh) 2022-06-24

Family

ID=62873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62667.3A Active CN109385703B (zh) 2017-08-02 2018-07-12 气流纺纱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438333A1 (zh)
JP (1) JP2019026980A (zh)
CN (1) CN10938570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01473A (zh) * 2019-08-01 2021-02-0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
CN112593316A (zh) * 2019-10-01 2021-04-0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计算装置、空气纺纱机以及纤维屑产生量输出方法
CN114645345A (zh) * 2020-12-18 2022-06-21 卓郎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清洁喷嘴的纺纱位置和用于清洁纱线形成件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03271A1 (de) * 2019-02-11 2020-08-13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Spinndüse für eine Luftspinn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Öffnen einer solchen
CN112481753A (zh) * 2021-01-07 2021-03-12 厦门代虬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喷气式纺纱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5777A (zh) * 2011-08-31 2013-03-1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
CN103003177A (zh) * 2010-07-15 2013-03-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CN103898639A (zh) * 2012-12-27 2014-07-0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存积装置及纺纱单元
CN104210894A (zh) * 2013-05-31 2014-12-1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
CN105256417A (zh) * 2014-07-10 2016-01-2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械以及纺纱方法
CN105253713A (zh) * 2014-07-10 2016-01-2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
CN105369404A (zh) * 2014-08-11 2016-03-0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004026656D1 (de) * 2003-03-13 2010-06-02 Murata Machinery Ltd Vorrichtung zur Fadenspannungsregelung und zur Beseitigung von Fadenlockerungen in einer Garnwickeleinrichtung
JP2012057274A (ja) 2010-09-10 2012-03-22 Murata Mach Ltd 紡績機
JP2013253358A (ja) 2012-06-08 2013-12-19 Murata Mach Ltd 紡績機
DE102012108380A1 (de) * 2012-06-19 2013-12-19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Luftspinn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rselbe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3177A (zh) * 2010-07-15 2013-03-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装置
CN102965777A (zh) * 2011-08-31 2013-03-1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
CN103898639A (zh) * 2012-12-27 2014-07-0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存积装置及纺纱单元
CN104210894A (zh) * 2013-05-31 2014-12-1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
CN105256417A (zh) * 2014-07-10 2016-01-2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械以及纺纱方法
CN105253713A (zh) * 2014-07-10 2016-01-2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方法
CN105369404A (zh) * 2014-08-11 2016-03-0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01473A (zh) * 2019-08-01 2021-02-0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
CN112593316A (zh) * 2019-10-01 2021-04-0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计算装置、空气纺纱机以及纤维屑产生量输出方法
CN112593316B (zh) * 2019-10-01 2024-05-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计算装置、空气纺纱机以及纤维屑产生量输出方法
CN114645345A (zh) * 2020-12-18 2022-06-21 卓郎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清洁喷嘴的纺纱位置和用于清洁纱线形成件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85703B (zh) 2022-06-24
EP3438333A1 (en) 2019-02-06
JP2019026980A (ja) 2019-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85703A (zh) 气流纺纱机
CN101994176B (zh) 纺纱机械
CN101994174B (zh) 纺纱机械
CN101994172B (zh) 气流纺纱装置及具备该气流纺纱装置的纺纱机械
TWI513869B (zh) 用於生產針織品之設備和方法
CN103010816B (zh) 纱线卷取机
CN101994175B (zh) 纺纱机械以及残留于纱线贮存罗拉的细纱的除去方法
CN101469468A (zh) 纺纱机械
CN104947255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3010848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3373635B (zh) 纱线监视装置以及具备该纱线监视装置的纱线卷绕机
CN103484991B (zh) 纺纱机
CN103014931A (zh) 气流纺纱装置、纺纱单元、纺纱机械及气流纺纱方法
CN105256417B (zh) 纺纱机械以及纺纱方法
CN1332084C (zh) 纺织方法及其设备
CN105274666B (zh) 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CN103014962A (zh) 纺纱机
CN106048789A (zh) 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CN205474168U (zh) 清洁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CN105648588B (zh) 接头装置、纱线卷取机以及接头方法
EP2985371B1 (en) Spinning machine
CN110158207A (zh) 空气纺纱机和空气纺纱方法
CN108130639A (zh) 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CN106167201A (zh) 纱线卷取机
CN205603752U (zh) 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