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10208B - 椅子 - Google Patents

椅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10208B
CN109310208B CN201780035026.1A CN201780035026A CN109310208B CN 109310208 B CN109310208 B CN 109310208B CN 201780035026 A CN201780035026 A CN 201780035026A CN 109310208 B CN109310208 B CN 1093102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chair
frame
seat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50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10208A (zh
Inventor
益永浩
井泽晶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amu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kamu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162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5893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162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4216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kamura Corp filed Critical Okamu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3102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02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102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02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02Seat parts
    • A47C7/28Seat parts with tensioned springs, e.g. of flat type
    • A47C7/282Seat parts with tensioned springs, e.g. of flat type with mesh-like supports, e.g. elastomeric membra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1/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for chairs, beds, or the like,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e.g. upholstery fasteners, mattress protectors, stretching devices for mattress nets
    • A47C31/02Upholstery attach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002Chair or stool bases
    • A47C7/004Chair or stool bases for chairs or stools with central column, e.g. office chai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02Seat parts
    • A47C7/28Seat parts with tensioned springs, e.g. of flat type
    • A47C7/32Seat parts with tensioned springs, e.g. of flat type with tensioned cords, e.g. of elastic type, in a flat pla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具备:张紧件,其形成有承受落座者的负载的负载支撑面;一对支撑部(51),其成对设置,并安装有张紧件,且能够根据从张紧件作用的力而进行弹性变形;第一加强部(41),其相对于一对支撑部(51),在与负载支撑面侧的相反侧,在负载支撑面的面垂直方向上分离配置,并沿着支撑部(51)的延伸方向;连结体(5),其将支撑部(51)的两端部与第一加强部(41)的两端部分别连结,当从负载支撑面侧以面垂直方向观察负载支撑面时,支撑部(51)配置于比第一加强部(41)更靠外侧。

Description

椅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以及椅子。
本申请基于在2016年6月10日于日本申请的专利公开 2016-116273号、以及在2016年6月10日于日本申请的专利公开 2016-116274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通常公知一种具备作为强度部件的框架部件、以及相对于来自面垂直方向的负载而具有弹性抵抗力(反弹力)的张紧件的靠背部件、座部件等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及椅子用负载支撑体。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述,已知一种椅子,其在形成框架状的紧固框上固定形成框架状的座架,并在紧固框与座架的固定部分卷入网状部件的端部。紧固框与座架的固定部分在各自部件设置凹凸并相互嵌合,并且螺钉固定。
在这样的结构中,紧固框与座架的固定部分通过相互嵌合并螺钉固定,从而被牢固地固定。因此,对于落座者的负载,仅张设于框架部件的张紧件在面垂直方向上进行位移,而紧固框、座架等框架部件本身并未充分地变形,无法沿着落座者的身体稳定地进行支撑。另外,在落座者的负载作用于从张紧件的中心偏离的位置的情况下,有可能框架部件与落座者的身体接触,而会令人感觉到疼痛,或者感到不舒适。
因此,如专利文献2所述,提出一种椅子,其具备张力材料、安装有张力材料并能够根据从张力材料作用的力进行弹性变形的一对纵框部、将一对纵框部的上端部彼此连结的上框部、将上框部与纵框部的下部连结支撑的靠背后部支撑部件,纵框部与靠背后部支撑部件在侧视下形成为环状。在该结构中,由于在纵框部与靠背后部支撑部件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空间,因此当来自落座者的负载作用于张力材料时,能够弹性变形的纵框部以追随落座者的后背的方式向后方大幅变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40611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公开2014-795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结构中,由于如纵框部这样的安装有张紧件的支撑部、支撑环状体的靠背后部支撑部件配置于靠背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因此如果对宽度方向的端部侧作用较大的负载,则有可能纵框部向后方大幅地过度位移。因此,期望纵框部等框架部件柔软地变形,并且具有稳定的落座感。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允许安装有张紧件的支撑部的弹性变形并且抑制过度的位移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以及椅子。
另外,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允许安装有张紧件的环状体的弹性变形并且抑制过度的位移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以及椅子。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具备:张紧件,其形成有承受落座者的负载的负载支撑面;一对支撑部,其成对设置,并安装有所述张紧件,且能够根据从所述张紧件作用的力进行弹性变形;第一加强部,其相对于所述一对支撑部,在与所述负载支撑面侧的相反侧,在所述负载支撑面的面垂直方向上分离配置,并沿着所述支撑部的延伸方向;连结体,其将所述支撑部的两端部侧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两端部侧分别连结,当从所述负载支撑面侧以所述面垂直方向观察所述负载支撑面时,所述支撑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加强部更靠外侧。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中,支撑部与第一加强部在面垂直方向上分离配置。因而,支撑部由于从落座者作用的负载而以与面垂直方向的距离相对应地追随落座者的身体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另外,从负载支撑面侧以面垂直方向观察负载支撑面时,支撑部配置于比第一加强部更靠外侧,因此支撑部被张紧件拉拽而向负载支撑面的中央侧位移,并且以向落座者的身体侧立起并从侧方包住身体的方式位移。因而,落座者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落座。
另外,落座者即使落座于从张紧件的负载支撑面的中央偏离的位置,由于支撑部本身进行弹性变形而挠曲,因此不会感受到支撑部本身的硬度而呈现不适感。
另外,支撑部的两端部侧分别通过连结体与沿着支撑部配置的第一加强部的两端部侧连结。因而,支撑部在延伸方向上由第一加强部支撑,因此可抑制过度的位移。
另外,在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中,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形成为将所述面垂直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板状。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中,由于支撑部形成为将面垂直方向作为厚度方向板状,因此支撑部本身沿着负载支撑面容易变形。因而,支撑部被张紧件拉拽而容易以向落座者的身体侧立起并从侧方包住身体的方式进一步位移。
另外,在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中,也可以为,所述支撑部以所述面垂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成对的另一方的所述支撑部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中,支撑部以面垂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成对的另一方的支撑部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因而,在支撑部处,在另一方的支撑部侧(内缘侧)被张紧件拉拽而向负载的输入方向位移,并且在相反侧(外缘侧)伴随内缘侧的位移而容易向立起的方向位移。
另外,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也可以具备将一对所述支撑部的两端部彼此分别连结的连结部。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中,由于一对支撑部的两端部彼此利用连结部而连结,因此可进一步抑制支撑部的过度的位移。
另外,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也可以具备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将与所述一对支撑部对应的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两端部彼此连结并对所述连结部进行支撑。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中,由于设置有对连结部进行支撑的第二加强部,因此能够牢固地加强连结部。因而,能够通过来自落座者的负载,抑制连结部的挠曲,并且使与连结部连结的支撑部切实地挠曲。
另外,由于利用第一加强部及第二加强部形成为环状,因此能够使刚性提高,并稳定地对支撑部进行支撑。
另外,本发明的椅子具备:设置于地面的支撑体、以及支撑于所述支撑体的座体及靠背,所述座体及所述靠背中的至少一方由上述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中,由于座体及靠背中的至少一方由上述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构成,因此能够允许支撑部的弹性变形,并且抑制过度的位移。
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具备:张紧件,其形成有承受落座者的负载的负载支撑面;环状体,其呈环状配置于所述张紧件的周围,并安装有所述张紧件,所述环状体具有:一对第一部位,其沿着所述负载支撑面分离配置,并能够根据从所述张紧件作用的力而进行弹性变形;第二部位,其配置于所述环状体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一对第一部位之间,在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中,仅在所述第二部位上设置提高刚性的刚性加强部。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中,张紧件在负载支撑面的中央侧向负载的输入方向柔软地挠曲,并且沿着负载支撑面分离配置的环状体的第一部位根据从落座者作用的负载而以追随落座者的身体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因而,第一部位能够与张紧件一起以包住落座者的方式进行托挡。
另外,由于在环状体的第一部位及第二部位中,仅在第二部位设置提高刚性的刚性加强部,因此能够牢固地加强第二部位。因而,通过在一对第一部位之间配置的第二部位,能够抑制第一部位的过度的位移、折曲。
另外,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也可以为,所述刚性加强部和所述第二部位在所述负载支撑面的面垂直方向上构成为一体。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中,只要将刚性加强部和第二部位成为一体,使该一体的部件的负载支撑面的面垂直方向的厚度增大来构成即可。因而,能够在第二部位的延伸方向(长边方向)的较宽范围内容易地进行加强。
另外,在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中,所述刚性加强部也可以作为与所述第二部位独立的个体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中,由于刚性加强部作为与第二部位独立的个体构成,因此利用粘接、螺钉固定等将刚性加强部与第二部位连结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制造。另外,能够使刚性加强部及第二部位的形状简单,能够减小刚性加强部及第二部位的体积。其结果为,能够防止刚性加强部及第二部位的成型不良。
另外,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优选为,相对于来自所述落座者的负载的输入方向,所述第一部位配置于比所述第二部位更靠跟前侧。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中,由于第一部位配置于比第二部位更靠负载的输入方向的跟前侧,因此第一部位容易以在落座者的身体侧立起并从侧方包住身体的方式位移。
另外,在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中,也可以为,所述刚性加强部构成为一对,所述环状体具有连结加强部,所述连结加强部将一对所述刚性加强部的两端彼此连结,并与所述第一部位在所述负载支撑面的面垂直方向上分离配置。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中,由于利用刚性加强部及连结加强部形成为环状,因此使刚性提高,能够稳定地对环状体的第一部位进行支撑。
另外,由于第一部位与连结加强部在负载支撑面的面垂直方向上分离配置,因此第一部位能够与面垂直方向的距离相对应地充分地进行弹性变形。
另外,在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中,也可以为,当从所述负载支撑面侧以所述面垂直方向观察所述负载支撑面时,所述第一部位配置于比所述连结加强部更靠外侧。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中,由于当从负载支撑面侧以面垂直方向观察负载支撑面时,第一部位配置于比连结加强部更靠外侧,因此第一部位被张紧件拉拽而容易向负载支撑面的中央侧位移,并且容易以在落座者的身体侧立起并从侧方包住身体的方式位移。
另外,在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持体中,所述第一部位也可以形成为将所述负载支持面的面垂直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板状。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用负载支持体中,由于第一部位形成为以负载支持面的面垂直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板状,因此第一部位本身容易沿着负载支持面变形。因而,第一部位被张紧件拉拽而容易以在落座者的身体侧立起并从侧方包住身体的方式进一步位移。
另外,在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一部位以所述负载支撑面的面垂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成对的另一方的所述第一部位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中,由于第一部位以面垂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成对的另一方的第一部位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因而,在第一部位中,在另一方的第一部位侧(内缘侧)被张紧件拉拽而向负载的输入方向的里侧位移,并且在相反侧(外缘侧)伴随内缘侧的位移而容易向立起的方向(负载的输入方向的跟前侧)位移。
另外,本发明的椅子具备设置于地面的支撑体、以及由所述支撑体支撑的座体及靠背,所述座体及所述靠背中的至少一方由上述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构成。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中,座体及靠背中的至少一方由上述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构成,因此能够允许框杆的弹性变形并抑制过度的位移。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及椅子,能够允许安装有张紧件的支撑部的弹性变形,并抑制过度的位移。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及椅子,能够允许安装有张紧件的环状体的弹性变形,并抑制过度的位移。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方(靠背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座体沿左右方向剖切的铅直截面图。
图4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座体沿前后方向剖切的铅直截面图。
图5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座体沿前后方向剖切的铅直截面图,在比图4更靠座体的左右方向的外侧进行剖切。
图6是图2的A-A截面图。
图7是图2的B-B截面图。
图8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9是从后方(靠背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10是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座体沿左右方向剖切的铅直截面图。
图11是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座体沿前后方向剖切的铅直截面图。
图12是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座体沿前后方向剖切的铅直截面图,在比图11更靠座体的左右方向的外侧进行剖切。
图13是图9的C-C截面图。
图14是图9的D-D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进行说明。
图1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图2 是从后方(靠背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椅子100具备:设置于地面F上的腿部1、设置于腿部1的上部的未图示的盒状的支撑底座2、安装于支撑底座 2的上部的椅座承受部件3、可滑动地支撑于椅座承受部件3并可供落座者落座的座体(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4、以及从支撑底座2 延伸并对落座于座体4的落座者的后背进行支撑的靠背(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7。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落座于座体4的落座者朝向前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另外,将设置有椅子 100的地面F侧与其相反侧相连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将椅子100的宽度方向,也就是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另外,在图中,用箭头FR表示前方,用箭头UP表示上方,用箭头LH表示左方。
腿部1具有:带有脚轮11A的多支腿11、从多支腿11的中央部立起并内置有作为升降机构的气压弹簧(未图示)的腿柱12。
构成腿柱12的下部的外筒13以不可旋转地嵌合并支撑于多支腿 11。构成腿柱12的上部的内筒14在上端部固定支撑底座2,并对其进行支撑,并且下部可在水平方向上旋转地支撑于外筒13。
支撑底座2中内置有腿柱12的升降调整机构和靠背7的倾动调整机构。
椅座承受部件3具有:安装于支撑底座2的上部的四根连杆臂(未图示。以下相同)、以及将连杆臂彼此连结的左右一对固定框架31(参照图3所示的虚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腿部1、支撑底座2及椅座承受部件3构成支撑体30。
座体4具有:座架40、以及张设于座架40并可弹性变形的张紧件60。张紧件60的上表面为承受落座者的负载的负载支撑面60U。
图3是将椅子100的座体4沿左右方向剖切的铅直截面图。图4 是将椅子100的座体4沿前后方向剖切的铅直截面图。图5是将椅子 100的座体4沿前后方向剖切的铅直截面图。图5是在比图4更靠座体4的左右方向的外侧进行剖切的截面图。在图3至图5中,省略了张紧件60的图示。
如图3至图5所示,座架40具有:支撑于固定框架31的座下框 40D、以及固定于座下框40D的上表面的座上框50U。座下框40D及座上框50U分别形成为环状。
座下框40D具有:分别可滑动地设置于一对固定框架31的第一座加强杆(第一加强部)41、以及将第一座加强杆41的两端部41E 彼此连结的第二座加强杆(第二加强部)42。第一座加强杆41和第二座加强杆42由例如树脂等形成为一体,具有规定强度。
如图3所示,第一座加强杆4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座加强杆41在沿着与负载支撑面60U(参照图1。以下相同)正交的面垂直方向的截面上形成为向下的U字状的形状。换而言之,在第一座加强杆41的下部形成向上凹陷的凹部41C。在凹部41C内配置有固定框架31。
第一座加强杆41的两端部41E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宽度比前后方向的中央侧的部分更宽。第一座加强杆41的两端部41E随着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向上方倾斜。
如图4所示,第二座加强杆42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第二座加强杆42形成为在沿着面垂直方向的截面(沿着前后方向的铅直截面) 上,前后方向上宽度较大的板状。
如图3至图5所示,座上框50U具有:在左右方向(沿着负载支撑面60U)上分离设置的一对框杆(支撑部)51、以及将框杆51 的两端部彼此连结的连结杆(连结部)52。框杆51和连结杆52由例如树脂等形成为一体,构成为可根据从张紧件60(参照图1。以下相同)作用的力进行弹性变形。
如图3所示,框杆5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框杆51形成为在沿着面垂直方向的截面(沿着左右方向的铅直截面)上,沿着负载支撑面 60U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宽度较大的板状。
框杆51以面垂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内缘(左右方向的内侧的端部)51J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另外,框杆51的内缘51J朝向下方倾斜。
在框杆51的外缘(左右方向的外侧的端部)51K,形成有向内方凹陷的槽53。在槽53中卷入张紧件60的端部。
如图4所示,连结杆52沿着左右方向延伸。连结杆52形成为在沿着面垂直方向的截面(沿着前后方向的铅直截面)上,前后方向上宽度较大的板状。
后侧的连结杆52以随着朝向后方而逐渐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
后侧的连结杆52以面垂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内缘(前后方向的内侧的端部)52J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在前侧的连结杆52的内缘 52J,设置有沿着水平面呈板状延伸的加强板部54。
加强板部54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与框杆51连结。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落座者的身体输入的负载而使包含框杆51与连结杆52 之间的边界区域的座上框50U的前部向前方、下方下垂。
在加强板部54的上表面,能够载置具有弹性的缓冲体(未图示。以下相同)。由此,张设于座上框50U的张紧件60的前部由缓冲体支撑而向上方施力。落座者的大腿由张紧件60柔软地支撑而感觉到良好的乘坐舒适性,并且由于大腿不与连结杆52的内周缘直接接触,因此不会感受到连结杆52的硬度而感到不舒适。
在连结杆52的外缘(前后方向的外侧的端部)52K形成有向内方凹陷的槽53。在槽53中卷入张紧件60的端部。
在连结杆52的内缘52J侧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座加强杆42。连结杆52的两端部分别利用螺钉52X与第二座加强杆42的端部螺纹结合。
连结杆52的长度大于座下框40D的第二座加强杆42的长度。由此,当从负载支撑面60U侧以面垂直方向观察负载支撑面60U时,与连结杆52的端部连结的框杆51配置于比与第二座加强杆42的端部连结的第一座加强杆41更靠外侧(左右方向的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杆52的端部、第二座加强杆42的端部及螺钉52X构成将框杆51与第一座加强杆41连结的连结体5。通过第一座加强杆41的端部41E随着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向上方倾斜,从而框杆51配置于比第一座加强杆41更靠上方。
另外,连结杆52的端部随着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由此,框杆51配置于比连结杆52更靠上方。
如图1及图2所示,靠背7具有:背架70、以及张设于背架70 的张紧件90。张紧件90的前表面为承受落座者的负载的负载支撑面 90F。
背架70具有:与支撑底座2连结的背后框70B、以及设置于背后框70B的前方的背前框80F。
背后框70B具有下边部71、侧边部(第一加强部)72、以及上边部73。下边部71、侧边部72和上边部73由例如铝等金属或者具有规定强度的树脂等一体地形成。
下边部71与支撑底座2内的倾动调整机构连结,并从支撑底座 2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延伸。下边部71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后方倾斜。另外,在各下边部71设置有向侧方延伸的扶手74。
在各下边部71的上端部,连结有侧边部72。各侧边部72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倾斜。
侧边部72的下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前方倾斜。
侧边部72的上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后方倾斜。各侧边部72 的上部彼此通过上边部73而连结。
图6是图2的A-A截面图。图7是图2的B-B截面图。
如图1、图2、图6及图7所示,背前框80F具有:与背后框70B 的侧边部72的上部连结的上部臂部(连结体)81、与侧边部72的下部连结的下部臂部(连结体)82、在左右方向(沿着负载支撑面60U) 分离设置的一对纵杆(支撑部)86、以及将一对纵杆86的上端彼此连结的上杆(连结部)87。上部臂部81、下部臂部82、纵杆86及上杆87由例如树脂等形成为一体。纵杆86及上杆87构成为可根据从张紧件90作用的力而进行弹性变形。
如图6所示,上部臂部81利用螺栓81X固定于背后框70B的侧边部72的上部。上部臂部81从背后框70B的侧边部72向前方延伸,并且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
如图7所示,在背后框70B的侧边部72的下部,利用螺栓83X 固定有固定块83。下部臂部82外嵌于固定块83。下部臂部82与固定块83利用止脱销84固定。下部臂部82从背后框70B的侧边部72 向前方延伸,并且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
如图1所示,纵杆86在上部连结有上部臂部81,并在下部与下部连结有臂部82。
如图2所示,各纵杆86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详细而言,纵杆86 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倾斜。一对纵杆86的下端彼此相互连结。
如图1所示,纵杆86的下部86A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前方倾斜。纵杆86的上部86B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后方倾斜。由此,在侧视下,下部86A与上部86B的边界部86C为向前方突出的形状。在边界部86C的后表面,连结有下部臂部82。
如图6及图7所示,纵杆86形成为,在沿着与负载支撑面90F (参照图1)正交的面垂直方向的截面(沿着左右方向的水平截面) 上,沿着负载支撑面90F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宽度较大的板状。
如图7所示,在纵杆86的下部,以面垂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内缘(左右方向的内侧的端部)86J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
在纵杆86的外缘(左右方向的外侧的端部)86K,形成有向内方凹陷的槽88。在槽88中,卷入张紧件90的端部。
通过上部臂部81及下部臂部82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从而纵杆86配置于比侧边部72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
接着,对当落座者落座于上述椅子100的座体4时的座体4的变形进行说明。
首先,对落座者落座于座体4的负载支撑面60U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中的后部的情况(以下称为第一落座状态)进行说明。
由于负载支撑面60U由可弹性变形的张紧件60构成,因此通过从落座者作用负载而使张紧件60以向下方下沉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
由于张设有张紧件60的后侧的连结杆52以随着朝向后方而逐渐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因此连结杆52容易向下方进行弹性变形。此处,由于在连结杆52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座加强杆42,因此可抑制连结杆5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折曲。
另外,后侧的连结杆52的前端部的左右两侧与前侧的连结杆52 的后端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利用第一座加强杆41而连结。因此,配置于比连结杆52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的左右的框杆51被连结杆52约束,从后部逐渐向上方进行弹性变形。
接着,对落座者落座于座体4的负载支撑面60U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且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略靠向前方的情况(以下称为第二落座状态。)进行说明。
由于第二落座状态的落座位置比第一落座状态更靠前方,因此与第一落座状态的情况相比,后侧的连结杆52向下方的弹性变形量更小。
但是,在沿着张紧件60的面垂直方向的剖视观察下形成为板状的框杆51被在面垂直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的张紧件60拉拽,从而以在落座者的身体侧立起,并从侧方包住身体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此时,前后一对连结杆52抑制框杆51的过度的弹性变形。
接着,对落座者将后背抵接于靠背7的情况下靠背7的变形进行说明。
在将后背抵接于由张紧件90构成的靠背7的负载支撑面90F的情况下,作用于张紧件90的面垂直方向的负载没有作用于座体4的负载支撑面60U的负载程度大。
而且,与后背抵接的是在侧视下向前方突出的边界部86C附近。
由此,纵杆86通过被张紧件90拉拽,而以向落座者的身体侧立起并从侧方包住身体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也就是说,不会引起将纵杆86的上部彼此连结的上杆87、纵杆86的下部彼此的连结部分等部位向后方进行弹性变形,而纵杆86进行弹性变形。此时,上杆87抑制纵杆86的过度的弹性变形。
这样,构成本发明的支撑部的座体4的座上框50U中的框杆51、以及构成本发明的支撑部的靠背7的背前框80F中的纵杆86由于其截面形状、构成负载支撑面的张紧件60、90的张力、与构成座上框 50U的其他部位、以及构成背前框80F的其他部位之间的结合等综合性的原因,可促进弹性变形,并抑制过度的变形。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100中,在座体4中,框杆51配置于比第一座加强杆41更靠上方。因而,框杆51如上述那样由于从落座者作用的负载而以与框杆51和第一座加强杆41的上下方向的间隔距离相对应地追随落座者的身体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另外,当从负载支撑面60U侧以面垂直方向观察负载支撑面60U时,框杆51配置于比第一座加强杆41更靠外侧,因此框杆51被张紧件60拉拽而向负载支撑面60U的中央侧位移,并且以向落座者的身体侧立起并从侧方包住身体的方式位移。因而,落座者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落座。
另外,在靠背7中,纵杆86配置于比侧边部72更靠前方。因而,纵杆86由于从落座者作用的负载而以与纵杆86和侧边部72的前后方向的间隔距离相对应地追随落座者的身体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另外,由于当从负载支撑面90F侧以面垂直方向观察负载支撑面90F时,纵杆86配置于比侧边部72更靠外侧,因此纵杆86被张紧件90 拉拽而向负载支撑面90F的中央侧位移,并且以向落座者的身体侧立起并从侧方包住身体的方式位移。因而,落座者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落座。
另外,即使落座者落座于从张紧件60、90的负载支撑面60U、 90F的中央偏离的位置,由于框杆51、纵杆86本身进行弹性变形而挠曲,因此不会感受到框杆51、纵杆86本身的硬度而呈现不适感。
另外,在座体4中,框杆51的两端部分别与沿框杆51配置的第一座加强杆41的两端部41E经由连结杆52的端部、第二座加强杆 42的端部及螺钉52X而连结。因而,框杆51遍及延伸方向(前后方向)由第一座加强杆41支撑,因此可抑制过度的位移。
另外,在靠背7中,纵杆86的两端部侧分别利用上部臂部81及下部臂部82与沿着纵杆86配置的侧边部72的两端部侧连结。因而,纵杆86在延伸方向(上下方向)上由侧边部72支撑,因此可抑制过度的位移。
另外,由于框杆51及纵杆86分别形成为将负载支撑面60U、90F 的面垂直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板状,因此框杆51及纵杆86本身沿着负载支撑面60U、90F容易变形。因而,框杆51及纵杆86被张紧件 60、90拉拽而容易以向落座者的身体侧立起并从侧方包住身体的方式进一步位移。
另外,框杆51及纵杆86以面垂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内缘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因而,在框杆51及纵杆86处,在内缘侧被张紧件 60拉拽而向负载的输入方向(如果是框杆51则为下方,如果是纵杆 86则为后方)位移,并且在外缘侧伴随内缘侧的位移而容易向立起的方向(如果是框杆51则为上方,如果是纵杆86则为前方)位移。
另外,在座体4中,由于一对框杆51的两端部彼此利用连结杆 52而连结,因此可进一步抑制框杆51的过度的位移。
另外,在座体4中,由于在连结杆52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座加强杆42,因此能够牢固地加强连结杆52。因而,能够通过来自落座者的负载,抑制连结杆52的挠曲,并且使与连结杆52连结的框杆51 切实地挠曲。
另外,在座体4中,由于利用第一座加强杆41及第二座加强杆42形成为环状,因此能够使刚性提高,并稳定地对框杆51进行支撑。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结构部件的各种形状、组合等仅为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座体4及靠背7双方由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所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至少仅任意一方由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构成即可。
另外,在上述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框杆51及纵杆86分别形成为沿着负载支撑面60U、90F的板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形成为板状。
另外,在上述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座下框40D与座上框50U作为独立的个体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座下框40D 与座上框50U一体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采用树脂的双色成型等手段,能够使座下框40D及座上框50U的各自的强度不同,或者也能够使双方的强度相同。在双方的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座下框40D由椅座承受部件3支撑,从而座下框40D的第一座加强杆41 及第二座加强杆42分别作为第一加强部及第二加强部发挥作用。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进行说明。
图8是从侧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图9 是从后方(靠背侧)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如图8及图9所示,椅子200具备:设置于地面F上的腿部201、设置于腿部201的上部的未图示的盒状的支撑底座202、安装于支撑底座202的上部的椅座承受部件203、可滑动地支撑于椅座承受部件 203并可供落座者落座的座体(椅子用负载支撑体)204、以及从支撑底座202延伸并对落座于座体204的落座者的后背进行支撑的靠背 207。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落座于座体204的落座者朝向前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另外,将设置有椅子200的地面F侧与其相反侧相连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将椅子200的宽度方向,也就是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另外,在图中,用箭头FR表示前方,用箭头UP表示上方。用箭头LH表示左方。
腿部201具有:带有脚轮211A的多支腿211、从多支腿211的中央部立起并内置有作为升降机构的气压弹簧(未图示)的腿柱212。
构成腿柱212的下部的外筒213以不可旋转地嵌合并支撑于多支腿211。构成腿柱212的上部的内筒214在上端部固定支撑底座202,并对其进行支撑,并且下部可在水平方向上旋转地支撑于外筒213。
在支撑底座202中内置有腿柱212的升降调整机构和靠背207的倾动调整机构。
椅座承受部件203具有:安装于支撑底座202的上部的四根连杆臂(未图示。以下相同)、以及将连杆臂彼此连结的左右一对固定框架231(参照图10所示的虚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腿部201、支撑底座202及椅座承受部件203 构成支撑体230。
座体204具有:座架(环状体)240、以及张设于座架240并可弹性变形的张紧件260。张紧件260的上表面为承受落座者的负载的负载支撑面260U。
图10是将椅子200的座体204沿左右方向剖切的铅直截面图。
图11是将椅子200的座体204沿前后方向剖切的铅直截面图。图12 是将椅子200的座体204沿前后方向剖切的铅直截面图。图12是在比图11更靠座体204的左右方向的外侧进行剖切的截面图。在图10 至图12中,省略了张紧件260的图示。
如图10至图12所示,座架240具有:支撑于固定框架231的座下框240D、以及固定于座下框240D的上表面的座上框250U。座下框240D及座上框250U分别形成为环状。
座下框240D具有:分别可滑动地设置于一对固定框架231的第一座加强杆(连结加强部)241、以及将第一座加强杆241的两端部241E彼此连结的第二座加强杆(刚性加强部)242。第一座加强杆241 和第二座加强杆242由例如树脂等形成为一体,具有规定强度。
如图10所示,第一座加强杆24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座加强杆241在沿着与负载支撑面260U(参照图8。以下相同)正交的面垂直方向的截面上形成为向下的U字状的形状。换而言之,在第一座加强杆241的下部形成向上凹陷的凹部241C。在凹部241C内配置有固定框架231。
第一座加强杆241的两端部241E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宽度比前后方向的中央侧的部分更宽。第一座加强杆241的两端部241E随着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向上方倾斜。
如图11所示,第二座加强杆242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第二座加强杆242形成为在沿着面垂直方向的截面(沿着前后方向的铅直截面)上,前后方向上宽度较大的板状。
如图10至图12所示,座上框250U具有:在左右方向(沿着负载支撑面260U)上分离设置的一对框杆(第一部位)251、以及将框杆251的两端部彼此连结的连结杆(第二部位)252。框杆251和连结杆252由例如树脂等形成为一体,构成为可根据从张紧件260(参照图8。以下相同)作用的力而进行弹性变形。
如图10所示,框杆25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框杆251形成为在沿着面垂直方向的截面(沿着左右方向的铅直截面)上,沿着负载支撑面260U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宽度较大的板状。
框杆251以面垂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内缘(左右方向的内侧的端部)251J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另外,框杆251的内缘251J朝向下方倾斜。
在框杆251的外缘(左右方向的外侧的端部)251K,形成有向内方凹陷的槽253。在槽253中卷入张紧件260的端部。
如图11所示,连结杆252沿着左右方向延伸。连结杆252形成为在沿着面垂直方向的截面(沿着前后方向的铅直截面)上,前后方向上宽度较大的板状。
后侧的连结杆252以随着朝向后方而逐渐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
后侧的连结杆252以面垂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内缘(前后方向的内侧的端部)252J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在前侧的连结杆252的内缘252J,设置有沿水平面呈板状延伸的加强板部254。
加强板部254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与框杆251连结。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落座者的身体输入的负载而使包含框杆251与连结杆252之间的边界区域的座上框250U的前部向前方、下方下垂。
在加强板部254的上表面,能够载置具有弹性的缓冲体(未图示。以下相同)。由此,张设于座上框250U的张紧件260的前部由缓冲体支撑而向上方施力。落座者的大腿由张紧件260柔软地支撑而感觉到良好的乘坐舒适性,并且由于大腿不与连结杆252的内周缘直接接触,因此不会感受到连结杆252的硬度而感到不舒适。
在连结杆252的外缘(前后方向的外侧的端部)252K形成有向内方凹陷的槽253。在槽253中卷入张紧件260的端部。
在连结杆252的内缘252J侧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座加强杆242。连结杆252的两端部分别利用螺钉252X与第二座加强杆242的端部螺纹结合。
连结杆252的长度大于座下框240D的第二座加强杆242的长度。由此,当从负载支撑面260U侧以面垂直方向观察负载支撑面260U 时,与连结杆252的端部连结的框杆251配置于比与第二座加强杆 242的端部连结的第一座加强杆241更靠外侧(左右方向的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杆252的端部、第二座加强杆242的端部及螺钉252X构成将框杆251与第一座加强杆241连结的连结体205。通过第一座加强杆241的端部241E随着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向上方倾斜,从而框杆251配置于比第一座加强杆241更靠上方。
另外,连结杆252的端部随着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由此,框杆251配置于比连结杆252更靠上方。
如图8及图9所示,靠背207具有:背架270、以及张设于背架 270的张紧件290。张紧件290的前表面为承受落座者的负载的负载支撑面290F。
背架270具有:与支撑底座202连结的背后框270B、以及设置于背后框270B的前方的背前框280F。
背后框270B具有下边部271、侧边部272、以及上边部273。下边部271、侧边部272和上边部273由例如铝等金属或者具有规定强度的树脂等一体地形成。
下边部271与支撑底座202内的倾动调整机构连结,并从支撑底座202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延伸。下边部271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后方倾斜。另外,在各下边部271设置有向侧方延伸的扶手274。
在各下边部271的上端部,连结有侧边部272。各侧边部272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倾斜。
侧边部272的下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前方倾斜。
侧边部272的上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后方倾斜。各侧边部 272的上部彼此通过上边部273而连结。
图13是图9的C-C截面图。图14是图9的D-D截面图。
如图8、图9、图13及图14所示,背前框280F具有:与背后框 270B的侧边部272的上部连结的上部臂部281、与侧边部272的下部连结的下部臂部282、在左右方向(沿着负载支撑面260U)分离设置的一对纵杆286、以及将一对纵杆286的上端彼此连结的上杆287。上部臂部281、下部臂部282、纵杆286及上杆287由例如树脂等形成为一体。纵杆286及上杆287构成为可根据从张紧件290作用的力而进行弹性变形。
如图13所示,上部臂部281利用螺栓281X固定于背后框270B 的侧边部272的上部。上部臂部281从背后框270B的侧边部272向前方延伸,并且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
如图14所示,在背后框270B的侧边部272的下部,利用螺栓 283X固定有固定块283。下部臂部282外嵌于固定块283。下部臂部 282与固定块283利用止脱销284固定。下部臂部282从背后框270B 的侧边部272向前方延伸,并且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
如图8所示、纵杆286在上部连结有上部臂部281,并在下部连结有下部臂部282。
如图9所示,各纵杆286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详细而言,纵杆286 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向左右方向的内侧倾斜。一对纵杆286的下端彼此相互连结。
如图8所示,纵杆286的下部286A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前方倾斜。纵杆286的上部286B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后方倾斜。由此,在侧视下,下部286A与上部286B的边界部286C为向前方突出的形状。边界部286C的后表面,连结有下部臂部282。
如图13及图14所示,纵杆286形成为,在沿着与负载支撑面 290F(参照图8)正交的面垂直方向的截面(沿着左右方向的水平截面)上,沿着负载支撑面290F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宽度较大的板状。
如图14所示,在纵杆286的下部,以面垂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内缘(左右方向的内侧的端部)286J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
纵杆286的外缘(左右方向的外侧的端部)286K,形成有向内方凹陷的槽288。在槽288中,卷入张紧件290的端部。
通过上部臂部281及下部臂部282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从而纵杆286配置于比侧边部272更靠左右方向的外侧。
接着,对当落座者落座于上述椅子200的座体204时的座体204 的变形进行说明。
首先,对落座者落座于座体204的负载支撑面260U的左右方向 (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后部的情况(以下称为第一落座状态。)进行说明。
由于负载支撑面260U由可弹性变形的张紧件260构成,因此通过从落座者作用的负载而使张紧件260以向下方下沉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
由于张设有张紧件260的后侧的连结杆252以随着朝向后方而逐渐朝向下方的方式倾斜,因此连结杆252容易向下方进行弹性变形。此处,由于在连结杆252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座加强杆242,因此可抑制连结杆25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下方过度地下降、或者中央部发生折曲。
另外,后侧的连结杆252的前端部的左右两侧与前侧的连结杆 252的后端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利用第一座加强杆241而连结。因此,配置于比连结杆252更靠左右方向外侧的左右的框杆251被连结杆 252约束,从后部逐渐向上方进行弹性变形。
接着,对落座者落座于座体204的负载支撑面260U的左右方向 (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且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略靠向前方的情况(以下称为第二落座状态。)进行说明。
由于第二落座状态的落座位置比第一落座状态更靠前方,因此与第一落座状态的情况相比,后侧的连结杆252向下方的弹性变形量更小。
但是,在沿着张紧件260的面垂直方向的剖视观察下形成为板状的框杆251被在面垂直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的张紧件260拉拽,从而以在落座者的身体侧立起,并从侧方包住身体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此时,前后一对连结杆252抑制框杆251的过度的弹性变形。
接着,对落座者将后背抵接于靠背207的情况下靠背207的变形进行说明。
在将后背抵接于由张紧件290构成的靠背207的负载支撑面290F 的情况下,作用于张紧件290的面垂直方向的负载没有作用于座体 204的负载支撑面260U的负载程度大。而且,与后背抵接的是在侧视下向前方突出的边界部286C附近。由此,纵杆286通过被张紧件 290拉拽,而以向落座者的身体侧立起并从侧方包住身体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也就是说,不会引起将纵杆286的上部彼此连结的上杆 287、纵杆286的下部彼此的连结部分等部位向后方进行弹性变形,而纵杆286进行弹性变形。此时,上杆287抑制纵杆286的过度的弹性变形。
这样,构成本发明的支撑部的座体204的座上框250U中的框杆 251、以及靠背207的背前框280F中的纵杆286由于其截面形状、构成负载支撑面的张紧件260、290的张力、与构成座上框250U的其他部位、以及构成背前框280F的其他部位之间的结合等综合性的原因,可促进弹性变形,并抑制过度的变形。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200中,张紧件260在负载支撑面260U的中央侧向负载的输入方向柔软地挠曲,相对配置的框杆251如上所述由于从落座者作用的负载,而以追随落座者的身体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因而,框杆251能够以与张紧件260一起包住落座者的方式进行托挡。
另外,由于在框杆251及连结杆252中,仅在连结杆252设置提高刚性的第二座加强杆242,因此能够牢固地加强连结杆252。因而,通过在一对框杆251之间配置的连结杆252,能够抑制框杆251的过度的位移、折曲。
另外,由于框杆251配置于比连结杆252更靠负载的输入方向的跟前侧(上方),因此框杆251容易以在落座者的身体侧立起并从侧方包住身体的方式位移。
另外,由于利用第一座加强杆241及第二座加强杆242形成为环状,因此使刚性提高,能够稳定地对框杆进行支撑。
另外,由于框杆251与第一座加强杆241在负载支撑面260U的面垂直方向上分离配置,因此框杆251能够与面垂直方向的距离相对应地充分地进行弹性变形。
另外,由于当从负载支撑面260U侧以面垂直方向观察负载支撑面260U时,框杆251配置于比第一座加强杆241更靠外侧,因此框杆251被张紧件260拉拽而容易向负载支撑面260U的中央侧位移,并且容易以在落座者的身体侧立起并从侧方包住身体的方式位移。
另外,由于框杆251形成为沿着负载支撑面260U的板状,因此框杆251本身容易沿着负载支撑面260U而变形。因而,框杆251被张紧件260拉拽,容易以在落座者的身体侧立起并从侧方包住身体的方式进一步位移。
另外,由于框杆251以面垂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内缘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因而,在框杆251中,在内缘侧被张紧件260拉拽而向负载的输入方向的里侧(下方)位移,并在外缘侧伴随内缘侧的位移容易向立起方向(负载的输入方向的跟前侧、上方)位移。
另外,由于第二座加强杆242与连结杆252作为独立的个体构成,因此利用螺钉252X将第二座加强杆242与连结杆252连结即可,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另外,能够使第二座加强杆242及连结杆252的形状简单,能够减小第二座加强杆242及连结杆252的体积。其结果为,能够防止第二座加强杆242及连结杆252的成型不良。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结构部件的各种形状、组合等仅为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座体204由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靠背由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构成。
另外,在上述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部位与加强部作为独立的个体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第二部位与加强部构成为一体。在该情况下,通过增大成为一体的第二部位及加强部的部件的面垂直方向的厚度而构成。因而,能够在第二部位的延伸方向(长边方向)的较宽范围内容易地进行加强。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及椅子,能够允许安装有张紧件的支撑部的弹性变形,并抑制过度的位移。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椅子用负载支撑体及椅子,能够允许安装有张紧件的环状体的弹性变形,并抑制过度的位移。
附图标记说明
1-腿部;
2-支撑底座;
3-椅座承受部件;
4-座体(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
5-连结体;
7-靠背(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
30-支撑体;
40-座架;
40D-座下框;
41-第一座加强杆(第一加强部);
42-第二座加强杆(第二加强部);
50U-座上框;
51-框杆(支撑部);
52-连结杆(连结部);
60-张紧件;
60U-负载支撑面;
70-背架;
70B-背后框;
71-下边部;
72-侧边部(第一加强部);
73-上边部;
80F-背前框;
81-上部臂部(连结体);
82-下部臂部(连结体);
86-纵杆(支撑部);
87-上杆(连结部);
90-张紧件;
100-椅子;
201-腿部;
202-支撑底座;
203-椅座承受部件;
204-座体(椅子用负载支撑体); 205-连结体;
207-靠背;
230-支撑结构体;
240-座架(环状体);
240D-座下框;
241-第一座加强杆(连结加强部);
242-第二座加强杆(刚性加强部);
250U-座上框;
251-框杆(第一部位);
252-连结杆(第二部位);
260-张紧件;.
260U-负载支撑面;
270-背架;
270B-背后框;
271-下边部;
272-侧边部;
273-上边部;
280F-背前框;
281-上部臂部;
282-下部臂部;
286-纵杆;
287-上杆;
290-张紧件;
200-椅子。

Claims (13)

1.一种椅子,其具备:
设置于地面的支撑体;以及
支撑于所述支撑体的座体及靠背,
所述座体由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构成,所述椅子用负载支撑结构体具备:
张紧件,其形成有承受落座者的负载的负载支撑面;
一对支撑部,其成对设置,并安装有所述张紧件,且能够根据从所述张紧件作用的力以从侧方包住落座者的身体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
第一加强部,其相对于所述一对支撑部,在与所述负载支撑面侧的相反侧,在所述负载支撑面的面垂直方向上分离配置,并沿着所述支撑部的延伸方向;
连结体,其将所述支撑部的两端部侧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两端部侧分别连结,
当从所述负载支撑面侧以所述面垂直方向观察所述负载支撑面时,所述支撑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加强部更靠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形成为将所述面垂直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板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以所述面垂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成对的另一方的所述支撑部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具备将一对所述支撑部的两端部彼此分别连结的连结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将与所述一对支撑部对应的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两端部彼此连结并对所述连结部进行支撑。
6.一种椅子,其具备:
设置于地面的支撑体;以及
由所述支撑体支撑的座体及靠背,
所述座体由椅子用负载支撑体构成,所述椅子用负载支撑体具备:
张紧件,其形成有承受落座者的负载的负载支撑面;
环状体,其呈环状配置于所述张紧件的周围,并安装有所述张紧件,
所述环状体具有:
一对第一部位,其沿着所述负载支撑面分离配置,并能够根据从所述张紧件作用的力以从侧方包住落座者的身体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
第二部位,其配置于所述环状体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一对第一部位之间,
在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中,仅在所述第二部位上设置提高刚性的刚性加强部,
所述刚性加强部和所述第二部位沿着水平方向中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所述前后方向以所述落座者朝向前的方向为前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加强部和所述第二部位在所述负载支撑面的面垂直方向上构成为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加强部作为与所述第二部位独立的个体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来自所述落座者的负载的输入方向,所述第一部位配置于比所述第二部位更靠跟前侧。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加强部构成为一对,
所述环状体具有连结加强部,所述连结加强部将一对所述刚性加强部的两端彼此连结,并与所述第一部位在所述负载支撑面的面垂直方向上分离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当从所述负载支撑面侧以所述面垂直方向观察所述负载支撑面时,所述第一部位配置于比所述连结加强部更靠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位形成为将所述负载支撑面的面垂直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板状。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位以所述负载支撑面的面垂直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成对的另一方的所述第一部位侧而变薄的方式形成。
CN201780035026.1A 2016-06-10 2017-06-08 椅子 Active CN1093102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6274A JP6758933B2 (ja) 2016-06-10 2016-06-10 椅子用荷重支持体及び椅子
JP2016116273A JP6742163B2 (ja) 2016-06-10 2016-06-10 座体及び椅子
JP2016-116273 2016-06-10
JP2016-116274 2016-06-10
PCT/JP2017/021341 WO2017213229A1 (ja) 2016-06-10 2017-06-08 椅子用荷重支持構造体、椅子用荷重支持体、及び椅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0208A CN109310208A (zh) 2019-02-05
CN109310208B true CN109310208B (zh) 2022-02-22

Family

ID=60577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5026.1A Active CN109310208B (zh) 2016-06-10 2017-06-08 椅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19930B2 (zh)
EP (1) EP3469954A4 (zh)
CN (1) CN109310208B (zh)
WO (1) WO20172132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00480B1 (en) 2007-09-20 2015-03-11 Herman Miller, Inc. Seating structure
AU2016206557B2 (en) * 2015-01-16 2020-01-23 MillerKnoll, Inc Zoned suspension seating structure
WO2017213229A1 (ja) * 2016-06-10 2017-12-14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用荷重支持構造体、椅子用荷重支持体、及び椅子
DE202023100146U1 (de) 2023-01-12 2024-04-16 Armin Sander Sitzmöbel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9591A (zh) * 1997-11-25 2001-01-10 堤爱思技术株式会社 具有片状弹性体的座面的座椅
CN1615769A (zh) * 2003-11-13 2005-05-18 国誉株式会社 椅子靠背
US7270378B2 (en) * 2001-06-29 2007-09-18 Haworth, Inc. Chair having a suspension seat assembly
US8029060B2 (en) * 2006-10-04 2011-10-04 Formway Furniture Limited Chair
DE202013101342U1 (de) * 2013-03-27 2013-04-16 Design Ballendat Gmbh Stuhl mit aufgespanntem Flächenmaterial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9385A (en) * 1988-03-09 1989-12-26 American Seating Company Chair seat-and-back support
JP2002172036A (ja) * 2000-12-07 2002-06-18 Itoki Crebio Corp 椅子等の身体支持装置
US7014269B2 (en) * 2001-06-15 2006-03-21 Hon Technology Inc. Chair back construction
JP3852677B2 (ja) * 2001-06-22 2006-12-06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 椅子等の身体支持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61160B2 (ja) 2002-09-26 2008-03-12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ネット部材の張り構造及び張り方法
JP4554444B2 (ja) * 2005-06-13 2010-09-29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座席構造
US7434888B2 (en) * 2006-11-29 2008-10-14 Peter Lin Chair having adjustable weight proportion accepting elements
US7731295B2 (en) * 2006-11-29 2010-06-08 Peter Lin Chair having adjustable weight proportion accepting elements
US7425039B2 (en) * 2006-12-29 2008-09-16 Peter Lin Body-supporting device
JP5606717B2 (ja) * 2009-10-19 2014-10-15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の背凭れ
CN201822327U (zh) * 2010-10-14 2011-05-11 东莞豪文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椅子
DE102012107887B3 (de) * 2012-08-27 2013-11-14 U. Leinss GmbH Flächenfederelement
EP2910147B1 (en) * 2012-10-18 2018-11-07 Okamura Corporation Chair
JP6169835B2 (ja) 2012-10-18 2017-07-26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
WO2014144143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Hni Technologies Inc. Chair with activated back flex
JP6312296B2 (ja) 2013-10-30 2018-04-18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
CN105934179B (zh) * 2014-01-17 2020-03-24 株式会社冈村制作所 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
US9167902B1 (en) * 2014-07-01 2015-10-27 Yung-hua Chen One-piece office chair in three dimensions
WO2016023128A1 (en) * 2014-08-13 2016-02-18 Terry Cassaday Chair
GB2530297B (en) * 2014-09-18 2019-06-05 Perch Dynamic Solutions Ltd A chair back
JP6342317B2 (ja) 2014-12-12 2018-06-13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モータ制御装置
JP5837176B1 (ja) 2014-12-12 2015-12-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US20160360892A1 (en) * 2015-06-12 2016-12-15 Gary Neil Adjustable lumbar support for a chair back
JP6742163B2 (ja) * 2016-06-10 2020-08-19 株式会社オカムラ 座体及び椅子
WO2017213229A1 (ja) * 2016-06-10 2017-12-14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用荷重支持構造体、椅子用荷重支持体、及び椅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9591A (zh) * 1997-11-25 2001-01-10 堤爱思技术株式会社 具有片状弹性体的座面的座椅
US7270378B2 (en) * 2001-06-29 2007-09-18 Haworth, Inc. Chair having a suspension seat assembly
CN1615769A (zh) * 2003-11-13 2005-05-18 国誉株式会社 椅子靠背
US8029060B2 (en) * 2006-10-04 2011-10-04 Formway Furniture Limited Chair
DE202013101342U1 (de) * 2013-03-27 2013-04-16 Design Ballendat Gmbh Stuhl mit aufgespanntem Flächenmateria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19930B2 (en) 2021-06-01
CN109310208A (zh) 2019-02-05
EP3469954A4 (en) 2020-01-01
WO2017213229A1 (ja) 2017-12-14
US20190307250A1 (en) 2019-10-10
EP3469954A1 (en) 2019-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0208B (zh) 椅子
JP3993375B2 (ja) 椅子
WO2014061299A1 (ja) 椅子
CN106659302B (zh) 椅子的靠背及椅子
JP5524578B2 (ja) 椅子の背凭れ装置
JP2007054152A (ja) 背もたれ付き椅子
JP2006239079A (ja) 椅子
WO2007063525A2 (en) Mounting assembly for stabel attachment of a seat, particularly a bicycle saddle
JP6742163B2 (ja) 座体及び椅子
JP5078390B2 (ja) 椅子
JP5953738B2 (ja) 椅子
KR200472419Y1 (ko) 의자
JP2016087019A (ja) 椅子用荷重支持部材、及び、椅子
JP6758933B2 (ja) 椅子用荷重支持体及び椅子
KR200395763Y1 (ko) 등받이 분할형 의자
JP419674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123453A (ja) 椅子の身体支持構造物の曲率変更機構
JP6343801B2 (ja) 椅子の面材取付構造、椅子の身体支持部材及び椅子
JP5096869B2 (ja) 椅子
JP6695219B2 (ja) 椅子用荷重支持部材及び椅子
JP6379377B2 (ja) 椅子
JP6188541B2 (ja) 椅子
JP2012143634A5 (zh)
KR200415175Y1 (ko) 의자 목받침 연결구조
KR200375178Y1 (ko) 의자용 이중 등받이 결합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