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95820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95820A
CN109195820A CN201780032445.XA CN201780032445A CN109195820A CN 109195820 A CN109195820 A CN 109195820A CN 201780032445 A CN201780032445 A CN 201780032445A CN 109195820 A CN109195820 A CN 1091958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ornamental portion
ornamental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convex 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244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95820B (zh
Inventor
竹森谅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195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958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958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958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为了确保装饰部的视觉确认性并提高耐久性,在充气轮胎(1)具备:信息显示部(41),设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轮胎侧部(31);第一装饰部(50),设于所述轮胎侧部(31),并且在轮胎周向上配置在与设置所述信息显示部(41)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排列多个凸脊(51)而成;第二装饰部(60),设于所述轮胎侧部(31),并且轮胎径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装饰部(50)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置为相同位置,且与所述信息显示部(41)和所述第一装饰部(50)分离地配置在轮胎周向上的所述信息显示部(41)与所述第一装饰部(50)之间的位置,排列多个与所述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所述凸脊(51)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为不同角度的凸脊(61)而成。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大多数充气轮胎中,在侧壁部的表面形成有显示充气轮胎的商标名称、尺寸等的装饰部。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中,在侧壁部的外表面形成有由多个小槽构成的锯齿,通过改变小槽的槽深来使锯齿对光的对比度明显,提高标识的视觉确认性。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中,具有沿轮胎周向形成的第二装饰带和具备弧的弯曲方向与第二装饰带为相反方向的第一扇形显示带的第一装饰带,由此,在设置装饰部的情况下,会减少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延伸的要素,抑制裂纹的扩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2033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472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对于充气轮胎,在车辆行驶中,作用于充气轮胎的载荷会生变化,由此,侧壁部会一边反复挠曲一边旋转。因此,在侧壁部设有由锯齿形成的装饰部的情况下,存在应力会集中在装饰部的端部并以该端部为起点产生裂纹的问题。能像专利文献2那样,通过以下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抑制这种裂纹,即,除了沿轮胎周向形成并显示文字等的装饰带以外,还形成圆弧状的装饰带,并将圆弧状的装饰带的弯曲方向设为与沿轮胎周向形成的装饰带的弯曲方向相反的方向。然而,在通过将不同的装饰带彼此的形状设为弯曲方向互为相反方向的形状来抑制裂纹的扩展的情况下,外观的形态会受到限制,因此视觉确认性恐怕会降低。因此,很难确保视觉确认性并抑制裂纹的扩展、提高耐久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确保装饰部的视觉确认性并提高耐久性的充气轮胎。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信息显示部,设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轮胎侧部;第一装饰部,设于所述轮胎侧部,并且在轮胎周向上配置在与设置所述信息显示部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由多个凸脊排列而成;以及第二装饰部,设于所述轮胎侧部,并且轮胎径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装饰部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置为相同的位置,并且,与所述信息显示部和所述第一装饰部分离地配置在轮胎周向上的所述信息显示部与所述第一装饰部之间的位置,由多个与所述第一装饰部所具有的所述凸脊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为不同角度的凸脊排列而成。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装饰部和所述第二装饰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与轮胎周向上的所述第一装饰部的两端部的位置为相同位置的胎面表面上的位置彼此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与轮胎周向上的所述第二装饰部的两端部的位置为相同位置的所述胎面表面上的位置彼此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2具有0.05≤(L2/L1)≤0.30的关系。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装饰部,所述第一装饰部所具有的多个所述凸脊在轮胎径向上的相同位置彼此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全部为相同角度,在所述第二装饰部,所述第二装饰部所具有的多个所述凸脊在轮胎径向上的相同位置彼此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全部为相同角度。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装饰部所具有的所述凸脊和所述第二装饰部所具有的所述凸脊相对于轮胎径向向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互为相反方向。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信息显示部具有在表面形成有多个凸脊的标识。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具备:第三装饰部,设于所述轮胎侧部,并且轮胎周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装饰部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为相同位置,并且,与所述第二装饰部分离地配置在所述第二装饰部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由多个与所述第一装饰部所具有的所述凸脊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为不同角度的凸脊排列而成。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具备:第四装饰部,设于所述轮胎侧部,并且轮胎径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与所述第三装饰部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置为相同位置,并且,与所述第一装饰部和所述第三装饰部分离地配置在轮胎周向上所述第三装饰部的所述第一装饰部侧且所述第一装饰部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由多个与所述第一装饰部所具有的所述凸脊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为不同角度的凸脊排列而成。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起到能确保装饰部的视觉确认性并提高耐久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的子午剖面图。
图2是图1的A-A向视图。
图3是图2的B部分的详细图。
图4是第一装饰部的凸脊的说明图。
图5是第二装饰部的凸脊的说明图。
图6是沿凸脊延伸的方向观察图3所示的凸脊的剖面图。
图7是对图2所示的距离L1、L2的说明图。
图8是图2的C部分的详细图。
图9是表示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定。此外,下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置换且能容易想到的要素,或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充气轮胎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中朝向轮胎赤道面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中朝向轮胎赤道面的方向的相反方向。此外,轮胎径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轮胎径向中朝向轮胎旋转轴的方向,轮胎径向外侧是指轮胎径向中远离轮胎旋转轴的方向。另外,轮胎周向是指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向。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的子午剖面图。在以子午面剖面观察的情况下,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1在作为轮胎径向的最外侧的部分配设有胎面部2,胎面部2的表面、即装接该充气轮胎1的车辆(省略图示)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部分形成为胎面表面3。在胎面部2所具有的胎面表面3,形成有多条在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主槽25,通过这些周向主槽25,在胎面表面3划分出多个环岸部20。形成于胎面表面3的槽可以形成有周向主槽25以外的槽,也可以形成有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纹槽(省略图示)、与周向主槽25不同的细槽(省略图示)等。
胎肩部8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面部2的两端,在胎肩部8的轮胎径向内侧配设有侧壁部30。就是说,侧壁部30配设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充气轮胎1的两侧的两处。侧壁部30的表面形成为轮胎侧部31,轮胎侧部31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两处轮胎侧部31分别在轮胎宽度方向面向轮胎赤道面5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
该情况下的轮胎侧部31是指,在从胎面部2的接地端T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且从轮辋检测线R至轮胎径向外侧的范围内均匀连续的面。此外,接地端T是指在将充气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填充正规内压同时施加了正规载荷的70%时,该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胎面表面3与路面接地的区域中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个最外端,所述接地端T在轮胎周向连续。此外,轮辋检测线R是指用于确认是否正常进行了轮胎的轮辋组装的线,一般在胎圈部10的表侧面被表示为在轮辋凸缘(省略图示)的轮胎径向外侧且沿着作为轮辋凸缘附近的部分在轮胎周向连续的环状的凸线。
需要说明的是,正规轮辋是指由JATMA规定的“适用轮辋”、由TRA规定的“DesignRim(设计轮辋)”、或者由ETRTO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此外,正规内压是指由JATMA规定的“最高气压”、由TRA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的最大值、或者由ETRTO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充气压力)”。此外,正规载荷是指由JATMA规定的“最大负荷能力”、由TRA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的最大值、或者由ETRTO规定的“LOAD CAPACITY(负荷能力)”。
胎圈部10位于处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各个侧壁部30的轮胎径向内侧。胎圈部10与侧壁部30同样,配设于轮胎赤道面5的两侧的两处。在各胎圈部10设有胎圈芯11,在胎圈芯11的轮胎径向外侧设有胎边芯12。
此外,在胎面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设有多个带束层14。带束层14通过层叠多个交叉带束141、142和带束覆盖层143而设置。其中,交叉带束141、142利用涂层橡胶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多条带束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并且构成为具有绝对值在20°以上55°以下的带束角度。此外,多个交叉带束141、142构成为所谓的斜交构造,即,定义为带束帘线的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的带束帘线互不相同,使带束帘线的纤维方向相互交叉而层叠。此外,带束覆盖层143对被涂层橡胶覆盖的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多条帘线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并且具有绝对值在0°以上10°以下的带束角度。该带束覆盖层143配置为层叠在交叉带束141、142的轮胎径向外侧。
在该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内侧以及侧壁部30的轮胎赤道面5侧,连续地设有将径向层的帘线内包的胎体13。该胎体13具有由一层帘布层形成的单层构造、或层叠多层帘布层而成的多层构造,呈环状架设在配设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胎圈芯11之间,构成轮胎的骨架。详细而言,胎体13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胎圈部10中的一方的胎圈部10配设至另一方的胎圈部10,以包住胎圈芯11以及胎边芯12的方式在胎圈部10沿着胎圈芯11卷回至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此外,胎体13的帘布层利用涂层橡胶覆盖由钢或者芳纶、尼龙、聚酯、人造丝等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多条胎体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作为胎体帘线的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的胎体角度形成为绝对值在80°以上95°以下。
在胎圈部10的胎圈芯11以及胎体13的卷回部的轮胎径向内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设有构成胎圈部10与轮辋凸缘的接触面的轮辋缓冲橡胶17。此外,在胎体13的内侧或该胎体13的充气轮胎1的内部侧,沿着胎体13形成有内衬15。
图2是图1的A-A向视图。为了实现充气轮胎1的外观的改善、各种信息的显示的目的,而在轮胎侧部31设有装饰部40。装饰部40具有信息显示部41、第一装饰部50、第二装饰部60、第三装饰部70、以及第四装饰部75。其中,信息显示部41显示商标名称、商品标志、产品名等用于识别充气轮胎1或用于向用户显示的各种信息。此外,第一装饰部50在轮胎周向上配置在与设置信息显示部41的位置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信息显示部41设于一个轮胎侧部31的轮胎周向上的两处,第一装饰部50设于轮胎周向上的两处信息显示部41彼此之间的位置这两处。此外,第二装饰部60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比第一装饰部50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短,配置在轮胎周向上的信息显示部41与第一装饰部50之间的位置。就是说,第二装饰部60在轮胎周向上配置在位于第一装饰部50的两侧的两处信息显示部41与第一装饰部50在轮胎周向上的两端部分之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装饰部60配置在一个第一装饰部50在轮胎周向上的两侧这两处,对一个轮胎侧部31来说配置有四处。
图3是图2的B部详细图。配置在轮胎周向上的第一装饰部50的两端的第二装饰部60的轮胎径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与第一装饰部50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置为相同位置。详细而言,第一装饰部50在轮胎周向上的两端附近设有外径变小的部分即缩径部52。第一装饰部50的轮胎径向上的外周部分位于第一装饰部50的在轮胎周向上位于缩径部52彼此之间的部分的外周部分的轮胎径向内侧,由此,缩径部52形成为外径小于位于缩径部52彼此之间的部分。
更详细而言,第一装饰部50的在轮胎周向上位于缩径部52彼此之间的部分的外周部分形成为以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缩径部52形成为随着朝向轮胎周向上的端部而向轮胎径向上外周部分的直径变小的方向弯曲。另一方面,缩径部52的轮胎径向上的内周部分的直径与第一装饰部50在轮胎周向上位于缩径部52彼此之间的部分的内周部分的直径为相同大小。因此,第一装饰部50在轮胎周向上的内周部分形成为以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弧状。
第二装饰部60与第一装饰部50的缩径部52的轮胎周向上的信息显示部41侧的端部相邻配置,轮胎径向上的外周侧的部分与内周侧的部分均为从第一装饰部50的缩径部52的外周部分以及内周部分延长的形状。因此,在轮胎周向上的第一装饰部50侧的部分,第二装饰部60的轮胎径向上的外周侧的部分的轮胎径向上的直径与缩径部52的第二装饰部60侧的端部的轮胎径向上的直径为相同程度的大小,随着朝向信息显示部41侧,轮胎径向上的直径变小。换言之,第一装饰部50的缩径部52和第二装饰部60形成为:随着在轮胎周向上朝向信息显示部41侧,轮胎径向上的宽度变窄。
第二装饰部60以这种方式以从第一装饰部50的缩径部52延长的形状形成,因此,形成为轮胎径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与第一装饰部50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置为相同位置。此外,第二装饰部60与信息显示部41和第一装饰部50分离配置。就是说,在信息显示部41与第二装饰部60之间、以及在第一装饰部50与第二装饰部60之间形成有空隙部35,信息显示部41与第二装饰部60、以及第一装饰部50与第二装饰部60隔着空隙部35邻接,由此,相互分离配置。该空隙部35为在轮胎侧部31不形成装饰部40,而成为轮胎侧部31的平面部分露出的部分。信息显示部41、第一装饰部50的缩径部52、以及第二装饰部60通过在各自之间形成空隙部35而在轮胎周向上分离配置成一列。需要说明的是,空隙部35的宽度优选为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凸脊51之间的间隔的150%以上250%以下。
此外,第一装饰部50通过排列多个呈山脊状突出的凸部即凸脊51而形成。该凸脊51互不交叉地排列,第一装饰部50通过排列许多凸脊51而形成。同样,第二装饰部60也通过不交叉地排列多个凸脊61而形成。第二装饰部60的凸脊61以与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凸脊51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形成。
图4是第一装饰部的凸脊的说明图。图5是第二装饰部的凸脊的说明图。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凸脊51与第二装饰部60所具有的凸脊61相对于轮胎径向向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互为相反方向。例如,在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凸脊51随着从轮胎径向上的内侧朝向外侧而向朝向顺时针方向的方向倾斜的情况下,第二装饰部60所具有的凸脊61随着从轮胎径向上的内侧朝向外侧而向朝向逆时针方向的方向倾斜。在从正面观察轮胎侧部31的情况下,以这种方式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方向互为相反方向地形成的第一装饰部50的凸脊51和第二装饰部60的凸脊61分别形成为直线状。
此外,在第一装饰部50,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多个凸脊51的在轮胎径向上的相同位置处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θ1全部为相同角度。例如,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多个凸脊51在第一装饰部50的轮胎周向上的内周部分且形成为以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部分即内侧端缘53的位置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θ1全部为相同角度。第二装饰部60所具有的多个凸脊61也同样,在第二装饰部60的轮胎周向上的内周部分且形成为以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部分即内侧端缘63的位置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θ2全部为相同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凸脊51在内侧端缘53的位置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θ1优选为30°以上90°以下。此外,对于第二装饰部60所具有的凸脊61的在内侧端缘63的位置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θ2,相对于轮胎径向向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与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凸脊51相对于轮胎径向向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为相反方向,优选30°以上90°以下。
图6是从凸脊延伸的方向观察图3所示的凸脊的剖面图。第一装饰部50和第二装饰部60的凸脊51、61分别形成为深度D在0.1mm以上0.8mm以下的范围内,宽度W在0.1mm以上0.8mm以下的范围内,相邻的凸脊51、61之间的间隔P在0.3mm以上1.0mm以下的范围内。
此外,在第一装饰部50和第二装饰部60,胎面表面3上的位置的第一装饰部50的两端部彼此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参照图2)和第二装饰部60的两端部彼此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2(参照图2)具有0.05≤(L2/L1)≤0.30的关系。
图7是关于图2所示的距离L1、L2的说明图。胎面表面3上的位置的第一装饰部50的两端部54彼此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为: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与第一装饰部50的两端部54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为相同位置的、胎面表面3上的位置彼此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就是说,距离L1为:从第一装饰部50的两端部54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沿轮胎径向向胎面表面3引出的垂线55与胎面表面3的交叉部56彼此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该情况下,在胎面表面3与垂线55交叉的部分例如为作为胎面表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部分。
此外,胎面表面3上的位置的第二装饰部60的两端部彼此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2为: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与第二装饰部60的两端部64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为相同位置的、胎面表面3上的位置彼此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就是说,距离L2为:从第二装饰部60的两端部64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沿轮胎径向向胎面表面3引出的垂线65与胎面表面3的交叉部66彼此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该情况下,与距离L1同样,在胎面表面3与垂线65交叉的部分例如为作为胎面表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的部分。第一装饰部50与第二装饰部60形成为:这些距离L1与距离L2的关系成在0.05≤(L2/L1)≤0.30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测定胎面表面3的测定距离L1的部分的轮胎径向的半径设为R的情况下,理想的是胎面表面3上的位置的第一装饰部50的两端部54彼此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为R×(1/2)πrad以下。就是说,在胎面表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测定距离L1、距离L2的情况下,理想的是以将胎面表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的半径设为R且距离L1为R×(1/2)πrad以下的方式形成第一装饰部50。换言之,理想的是在在轮胎侧部31的轮胎周向上的90°以下的范围内形成第一装饰部50。
此外,在轮胎侧部31,在第一装饰部50的缩径部52、第二装饰部60的附近设有第三装饰部70和第四装饰部75。其中,第三装饰部70在轮胎周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与第二装饰部60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为相同位置,且与第二装饰部60分离地配置在第二装饰部60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
详细而言,第三装饰部70的轮胎周向上的第一装饰部50侧的端部比第二装饰部60的轮胎周向上的第一装饰部50侧的端部更向第一装饰部50侧突出,第三装饰部70的轮胎周向上的信息显示部41侧的端部比第二装饰部60的轮胎周向上的信息显示部41侧的端部更向信息显示部41侧突出。此外,第三装饰部70形成为轮胎径向上的内周侧的部分与第一装饰部50的缩径部52的外周部分、呈从第一装饰部50的缩径部52的外周部分延长的形状的第二装饰部60的外周部分平行。第三装饰部70隔着空隙部35与这些第一装饰部50的缩径部52、第二装饰部60分离。
此外,第三装饰部70的轮胎径向上的外周部分形成为以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弧状,并与第一装饰部50的在轮胎周向上位于缩径部52彼此之间的部分的外周部分的直径为相同程度的大小。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第三装饰部70由多个与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凸脊51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为不同角度的凸脊71排列而构成。具体而言,第三装饰部70所具有的凸脊71的朝向和角度与第二装饰部60所具有的凸脊61相对于轮胎径向的朝向以及角度为相同的朝向以及角度。
此外,第四装饰部75与第一装饰部50和第三装饰部70分离地配置在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缩径部52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此外,第四装饰部75在轮胎周向上位于第三装饰部70的第一装饰部50侧,且轮胎径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与第三装饰部70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置为相同位置。
详细而言,第四装饰部75形成为轮胎周向上的两端部在轮胎周向上位于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一方的缩径部52的两端部之间的范围内。此外,第四装饰部75形成为轮胎径向上的内周侧的部分与第一装饰部50的缩径部52的外周部分平行,第四装饰部75隔着空隙部35与第一装饰部50的缩径部52分离。此外,第四装饰部75的轮胎径向上的外周部分形成为以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弧状,并与第一装饰部50的在轮胎周向上位于缩径部52彼此之间的部分的外周部分的直径为相同程度的大小。
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第四装饰部75由多个与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凸脊51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为不同角度的凸脊76排列而构成。具体而言,第四装饰部75所具有的凸脊76的朝向和角度与第二装饰部60所具有的凸脊61、第三装饰部70所具有的凸脊71相对于轮胎径向的朝向以及角度为相同的朝向以及角度。
图8是图2的C部的详细图。在信息显示部41设有显示商标等的标识42。标识42能够通过形成模仿文字、图形等的形状的凸部、凹部来显示出所希望的信息。在该信息显示部41所具有的标识42,在表面形成有多个凸脊43。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识42通过以所希望的文字的镶边形状形成凸部44来显示文字,并通过形成多个该文字来进行商标的显示等。多个凸脊43形成于形成该标识42的镶边形状的凸部44的内侧。设于标识42的多个凸脊43在轮胎径向上的相同位置处彼此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为相同角度,多个凸脊43例如全部形成在沿着轮胎径向的方向上。
当将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1装接于车辆进行行驶时,胎面表面3中位于下方的胎面表面3与路面接触的同时,该充气轮胎1进行旋转。在以装接了充气轮胎1的车辆在干燥的路面行驶的情况下,主要通过胎面表面3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来将驱动力、制动力传递给路面或产生转弯力来进行行驶。
此外,在车辆行驶时,充气轮胎1始终一边挠曲一边旋转,此外,因加减速、转弯、路面的凹凸等,作用于充气轮胎1的载荷会时刻变化,挠曲方式也会变化。具体而言,容易在供车轮(省略图示)嵌合的胎圈部10与具有与路面接地的胎面表面3的胎面部2之间传递载荷的侧壁部30产生挠曲,该挠曲在车辆行驶时会时刻变化。就是说,车辆行驶中作用于侧壁部30的载荷的大小、朝向会根据作用于充气轮胎1的载荷的大小的变化、充气轮胎1的旋转而时刻变化。因此,侧壁部30的挠曲会根据该载荷的大小的变化、朝向的变化而在车辆行驶时时刻变化。
由此,有时会根据充气轮胎1的部位而产生应力集中。在产生了应力集中的情况下,当应力较大或反复挠曲时,有时会因为这些而产生裂纹。应力集中容易在形状发生变化的部分产生,因此,例如,在形成于轮胎侧部31的装饰部40,容易在具有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角度为相同角度的凸脊51最多的第一装饰部50的轮胎周向上的端部产生应力集中。
就是说,第一装饰部50由于通过排列许多凸脊51而形成,因此,在轮胎侧部31的形成有第一装饰部50的区域,在该区域所产生的应力的分布会沿着凸脊51均匀地分布。在第一装饰部50的端部,以这种方式使应力的分布均匀的凸脊51中断,因此,应力变得容易集中,在形成有凸脊51的方向,容易从位于第一装饰部50的端部的凸脊51的端部附近开始产生裂纹。
在此,在轮胎周向上的第一装饰部50的两端,夹着空隙部35配置有第二装饰部60。第二装饰部60的凸脊61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与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凸脊51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不同。因此,在第一装饰部50的轮胎周向上的端部附近产生的裂纹被第二装饰部60的凸脊61阻挡,而难以继续扩展。此外,第二装饰部6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比第一装饰部50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短,因此,各凸脊61的长度与第一装饰部50的凸脊51的长度相比也比较短。因此,在第二装饰部60,与第一装饰部50相比,沿着凸脊61产生的应力的产生范围变窄,难以产生大的应力集中,因此,难以产生由在第二装饰部60的轮胎周向上的端部附近处产生应力集中引起的裂纹。因此,装饰部40能够抑制由设置凸脊51、61而引起的裂纹的产生,能够提高耐久性。
此外,信息显示部41虽然设有标识42,但在轮胎周向上的信息显示部41的两侧,在第一装饰部50之间配置有第二装饰部60。第二装饰部60的凸脊61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与第一装饰部50的凸脊51的角度不同,在轮胎侧部31会成为容易引人注目的部位,因此,轮胎周向上的两侧被第二装饰部60夹着的信息显示部41会在轮胎侧部31变得容易引人注目。因此,具有标识42的信息显示部41的视觉确认性提高。其结果是能确保装饰部40的视觉确认性并提高耐久性。
此外,在第一装饰部50和第二装饰部60,胎面表面3上的位置的第一装饰部50的两端部彼此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和胎面表面3上的位置的第二装饰部60的两端部彼此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2具有0.05≤(L2/L1)≤0.30的关系,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裂纹的产生。就是说,在(L2/L1)<0.05的情况下,轮胎周向上的第二装饰部60的长度过短,因此,在第一装饰部50的端部产生裂纹时,通过第二装饰部60来阻挡裂纹的扩展可能会变得困难。此外,在(L2/L1)>0.30的情况下,轮胎周向上的第二装饰部60的长度过长,因此,在侧壁部30反复挠曲时,会在第二装饰部60产生大的应力集中,可能会在轮胎周向上的第二装饰部60的端部产生裂纹。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装饰部50和第二装饰部60形成在0.05≤(L2/L1)≤0.30的范围内,因此,即使在侧壁部30反复挠曲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第一装饰部50、第二装饰部60的端部附近产生裂纹。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提高装饰部40的耐久性。
此外,在第一装饰部50,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多个凸脊51的轮胎径向上的相同位置彼此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全部为相同角度,因此,能够提高整体上观察第一装饰部50时的统一感。同样,在第二装饰部60,第二装饰部60所具有的多个凸脊61的轮胎径向上的相同位置彼此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全部为相同角度,因此,能够提高整体上观察第二装饰部60时的统一感。由此,能够提高第一装饰部50、第二装饰部60的美感,而且,能够使配置在第二装饰部60彼此之间的信息显示部41更引人注目。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提高装饰部40的视觉确认性。
此外,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凸脊51和第二装饰部60所具有的凸脊61相对于轮胎径向向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互为相反方向,因此,能够通过第二装饰部60来更可靠地抑制在轮胎周向上的第一装饰部50的端部附近产生的裂纹。此外,通过在两方的凸脊51、61将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方向相互设为相反方向,能更可靠地使第二装饰部60引人注目。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确保装饰部40的视觉确认性并提高耐久性。
此外,信息显示部41所具有的标识42在表面形成有多个凸脊43,因此,通过该凸脊43,能够使标识42引人注目。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提高装饰部40的视觉确认性。
此外,在第二装饰部60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在与第二装饰部60之间隔着空隙部35配置有第三装饰部70。该第三装饰部70由于排列有多个与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凸脊51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为不同角度的凸脊71,因此,能够在轮胎周向上的第一装饰部50的两端附近引人注目,能更可靠地提高第一装饰部50的两端附近的美感。而且,即使在第一装饰部50的轮胎周向上的端部附近产生朝向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裂纹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三装饰部70来抑制该裂纹的扩展。此外,通过提高第一装饰部50的两端附近的美感,能更可靠地使信息显示部41引人注目。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确保装饰部40的视觉确认性并提高耐久性。
此外,在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缩径部52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在与缩径部52之间隔着空隙部35配置有第四装饰部75。该第四装饰部75由于排列有多个与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凸脊51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为不同角度的凸脊76,因此,能够在缩径部52附近引人注目,能更可靠地提高第一装饰部50的两端附近的美感。而且,第四装饰部75由于配置在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缩径部52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因此,能够提高第一装饰部50的轮胎周向上的端部附近的设计性,能够提高美感。此外,第四装饰部75由于配置在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缩径部52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因此,即使在从缩径部52开始向轮胎径向外侧产生裂纹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四装饰部75来抑制该裂纹。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确保装饰部40的视觉确认性并提高耐久性。
[实例]
图9是表示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以下,关于上述的充气轮胎1,对针对比较例的充气轮胎1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进行的性能的评价试验进行说明。对装饰部40的视觉确认性和侧壁部30的耐久性进行性能评价试验。
在这些评价试验中,关于视觉确认性,通过评价者的目测来对设于进行试验的各充气轮胎1的侧壁部30的信息显示部41的标识42引人注目到什么程度进行评价。视觉确认性的评价结果是通过将后述的比较例的充气轮胎1的信息显示部41的标识42的视觉确认性设为100的指数来计算的。数值越大,表示标识42的视觉确认性越优异。
此外,在耐久性的评价试验中,将由JATMA规定的轮胎的公称为275/45R20110V尺寸的充气轮胎1组装至20×9.0J尺寸的JATMA标准轮辋的车轮,并使用将气压调整为100kPa的充气轮胎1来进行。在耐久性的评价试验中,通过室内转鼓试验机来使进行试验的各充气轮胎1负载4.5kN的载荷,以距侧壁部30的外表面10mm的距离照射浓度100pphm的臭氧,并以速度80km/h连续行驶50小时,对行驶后的各充气轮胎1分别测定裂纹的产生个数来进行评价。在本评价试验中,通过评价者的目测,来对侧壁部30的第一装饰部50的轮胎周向的端部附近,具体而言,对距端部50mm以内的范围内的裂纹的产生和扩展进行评价。对于该情况下的裂纹,将宽度1.5mm以上且长度5mm以上的裂纹算为一个来进行计数。耐久性的评价结果是通过将后述的比较例的充气轮胎1的裂纹的产生个数设为100的指数值来计算的。数值越大,表示耐久性越优异,具体而言,数值越大,表示裂纹的产生个数越少,越能抑制裂纹扩展。
对作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的实例1~5、以及作为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进行比较的充气轮胎1的比较例这6种充气轮胎1进行评价试验。这些充气轮胎1全部在轮胎侧部31设有具有标识42的信息显示部41和第一装饰部50。其中,比较例的充气轮胎1不设置第二装饰部60。与此相对,作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的一例的实例1~5全部设有第二装饰部60。而且,实例1~5的充气轮胎1的第一装饰部50的两端部54的胎面表面3上的距离L1与第二装饰部60的两端部64的胎面表面3上的距离L2之比、标识42的凸脊43的有无、以及第三装饰部70、第四装饰部75的有无各不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对于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凸脊51的排列角度θ1和第二装饰部60所具有的凸脊61的排列角度θ2,将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凸脊51相对于轮胎径向向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设为+(正),将第一装饰部50所具有的凸脊51向相对于轮胎径向向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的相反侧倾斜的方向设为-(负)。
对于使用这些充气轮胎1来进行评价试验的结果,由图9所示可知,相对于比较例,实例1~5的充气轮胎1均提高了视觉确认性和耐久性。就是说,实例1~5的充气轮胎1能确保装饰部40的视觉确认性并提高耐久性。
符号说明:
1充气轮胎;2胎面部;3胎面表面;5轮胎赤道面;8胎肩部;10胎圈部;11胎圈芯;12胎边芯;13胎体;14带束层;141、142交叉带束;143带束覆盖层;15内衬;17轮辋缓冲橡胶;20环岸部;25周向主槽;30侧壁部;31轮胎侧部;35空隙部;40装饰部;41信息显示部;42标识;43、51、61、71、76凸脊;44凸部;50第一装饰部;52缩径部;53、63内侧端缘;54、64端部;55、65垂线;56、66交叉部;60第二装饰部;70第三装饰部;75第四装饰部。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
信息显示部,设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轮胎侧部;
第一装饰部,设于所述轮胎侧部,并且在轮胎周向上配置在与设置所述信息显示部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由多个凸脊排列而成;以及
第二装饰部,设于所述轮胎侧部,并且轮胎径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装饰部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置为相同的位置,而且,与所述信息显示部和所述第一装饰部分离地配置在轮胎周向上的所述信息显示部与所述第一装饰部之间的位置,由多个与所述第一装饰部所具有的所述凸脊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为不同角度的凸脊排列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对于所述第一装饰部和所述第二装饰部,
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与轮胎周向上的所述第一装饰部的两端部的位置为相同位置的胎面表面上的位置彼此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1、和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与轮胎周向上的所述第二装饰部的两端部的位置为相同位置的所述胎面表面上的位置彼此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L2,具有0.05≤(L2/L1)≤0.30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对于所述第一装饰部,所述第一装饰部所具有的多个所述凸脊在轮胎径向上的相同位置彼此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全部为相同角度,
对于所述第二装饰部,所述第二装饰部所具有的多个所述凸脊在轮胎径向上的相同位置彼此的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全部为相同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装饰部所具有的所述凸脊和所述第二装饰部所具有的所述凸脊相对于轮胎径向向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向互为相反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信息显示部具有在表面形成有多个凸脊的标识。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具备:
第三装饰部,设于所述轮胎侧部,并且轮胎周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装饰部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为相同位置,而且,与所述第二装饰部分离地配置在所述第二装饰部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由多个与所述第一装饰部所具有的所述凸脊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为不同角度的凸脊排列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具备:
第四装饰部,设于所述轮胎侧部,并且轮胎径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与所述第三装饰部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置为相同位置,而且,与所述第一装饰部和所述第三装饰部分离地配置在轮胎周向上比所述第三装饰部更靠所述第一装饰部侧且是所述第一装饰部的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由多个与所述第一装饰部所具有的所述凸脊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为不同角度的凸脊排列而成。
CN201780032445.XA 2016-05-26 2017-05-25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1958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5097A JP6281598B2 (ja) 2016-05-26 2016-05-26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105097 2016-05-26
PCT/JP2017/019560 WO2017204300A1 (ja) 2016-05-26 2017-05-25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95820A true CN109195820A (zh) 2019-01-11
CN109195820B CN109195820B (zh) 2020-09-25

Family

ID=60411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244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195820B (zh) 2016-05-26 2017-05-25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24581A1 (zh)
JP (1) JP6281598B2 (zh)
CN (1) CN109195820B (zh)
DE (1) DE112017002670T5 (zh)
WO (1) WO20172043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16339B2 (ja) 2017-10-31 2021-01-2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チタン素材の脱酸方法
JP7056230B2 (ja) * 2018-02-28 2022-04-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056231B2 (ja) * 2018-02-28 2022-04-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006522B2 (ja) * 2018-06-15 2022-01-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583491B1 (ja) * 2018-07-02 2019-10-0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2530621B1 (ko) 2021-01-14 2023-05-08 한국타이어앤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타이어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15111A (ja) * 1996-06-03 1997-12-09 Bridgestone Corp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856955A (zh) * 2009-04-10 2010-10-1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1235686A (ja) * 2010-05-07 2011-11-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04055175U (zh) * 2013-07-25 2014-12-31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918797A (zh) * 2013-01-09 2015-09-1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US20150367687A1 (en) * 2014-06-18 2015-12-2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73333A (en) 1975-12-17 1977-06-20 Hitachi Maxell Method of producing cylindrical alkaline battery
US20020174928A1 (en) * 2001-05-25 2002-11-28 Ratliff Billy Joe Tire sidewall
JP2006347202A (ja) 2005-06-13 2006-12-28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93690B2 (ja) * 2010-06-28 2013-09-1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121978A (ja) * 2012-12-21 2014-07-0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15111A (ja) * 1996-06-03 1997-12-09 Bridgestone Corp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856955A (zh) * 2009-04-10 2010-10-1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1235686A (ja) * 2010-05-07 2011-11-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918797A (zh) * 2013-01-09 2015-09-1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204055175U (zh) * 2013-07-25 2014-12-31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20150367687A1 (en) * 2014-06-18 2015-12-2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95820B (zh) 2020-09-25
JP2017210129A (ja) 2017-11-30
US20200324581A1 (en) 2020-10-15
DE112017002670T5 (de) 2019-02-14
JP6281598B2 (ja) 2018-02-21
WO2017204300A1 (ja) 2017-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95820A (zh) 充气轮胎
JP4947225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1080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74770B2 (ja) サイドウォール部に特定のテクスチャを有するタイヤ
US7409975B2 (en)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light reflective properties of tire sidewalls
CN107848338B (zh) 充气轮胎
CN106794717B (zh) 充气轮胎
CN109219531A (zh) 充气轮胎
CN103009936B (zh) 充气轮胎
JP467311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029532B (zh) 充气轮胎组
JP562161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4960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025603B (zh) 充气轮胎
CN104245364A (zh) 充气轮胎
CN109153294A (zh) 充气轮胎
CN103895454A (zh) 充气轮胎
JP623284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50243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660413B (zh) 充气轮胎
CN108473006A (zh) 充气轮胎
JP6024790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029533B (zh) 充气轮胎
JP741981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248824A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25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