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5075A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5075A
CN108885075A CN201780019132.0A CN201780019132A CN108885075A CN 108885075 A CN108885075 A CN 108885075A CN 201780019132 A CN201780019132 A CN 201780019132A CN 108885075 A CN108885075 A CN 1088850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in
flow path
laminated body
heat exchanger
flow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91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85075B (zh
Inventor
名越健二
山本宪昭
大城崇裕
丸本彦
丸本一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885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5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50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50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6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spaced plates with inserted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包括:层叠板翅片而成的板翅片层叠体,其中,该板翅片具有第1流体在其中流动的流路;和供排管,在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各板翅片的流路中流动的第1流体通过该供排管,使第2流体在板翅片层叠体的叠层间流动,在第1流体与第2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板翅片包括:具有多个直线状的第1流体流路以使得第1流体平行地流动的流路区域;和具有使流路区域的各第1流体流路和供排管连通的集管流路的集管区域。集管流路的外壁,与在板翅片层叠体中在层叠方向相邻的板翅片的集管流路的外壁抵接。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尤其涉及将流过制冷剂的板状的板翅片层叠而构成的层叠型板翅片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用于在具有不同的热能的流体间交换热能的热交换器,被大量设备使用。尤其是,层叠型板翅片的热交换器例如在家庭用和车辆用的空气调节机、计算机、和各种电设备等中广泛使用。
层叠型板翅片的热交换器是在形成于板状的板翅片中的流路流动的流体(制冷剂)和在层叠的板翅片之间流动的流体(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形式。
在上述的层叠型板翅片的热交换器的领域中,以轻量化、小型化和热交换的效率化为目的提案有各种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如上所述,在层叠型板翅片的热交换器的领域中,以轻量化、小型化和效率化为目的提案了由厚度薄且热传导率高的材料形成板翅片。另外探讨了,为了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对形成在板翅片中的流路,以比现有的热交换器高的压力流过流体(制冷剂)。
在热交换器的领域中,由厚度薄且热传导率高的材料形成板翅片的方案,在带来轻量化、小型化和效率化方面是有利的,但是在可靠性的方面有可能存在问题。尤其是,在提供对形成在板翅片中的流路流过高压的制冷剂的结构的情况下,有可能板翅片中的制冷剂的流路发生变形,在制冷剂的流量和流速产生不均,从而导致作为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并且,根据情况存在在厚度薄的板翅片中制冷剂从制冷剂流路泄漏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9659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实用新型登记第31927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轻量化、小型化和效率化,并且即使是高压的制冷剂流过的结构可靠性也高的热交换器。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热交换器包括:层叠板翅片而成的板翅片层叠体,其中,该板翅片具有第1流体在其中流动的流路;和供排管,在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各板翅片的流路中流动的第1流体通过该供排管,使第2流体在板翅片层叠体的叠层间流动,在第1流体与第2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板翅片包括:具有多个直线状的第1流体流路以使得第1流体平行地流动的流路区域;和具有使流路区域的各第1流体流路和供排管连通的集管流路的集管区域。集管流路的外壁,与在板翅片层叠体中在层叠方向相邻的板翅片的集管流路的外壁抵接。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实现轻量化、小型化和效率化,并且即使是高压的制冷剂流过的结构可靠性也高的热交换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板翅片热交换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板翅片热交换器中的板翅片的俯视图。
图3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板翅片热交换器中的板翅片的结构局部放大表示的分解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板翅片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路的各种截面形状的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板翅片热交换器中的板翅片层叠体中的板翅片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将图5所示的板翅片层叠体由VI-VI线截断的截面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厚度的不同的板材加工而成的集管区域或者制冷剂流路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由不同的板翅片层叠而构成板翅片层叠体的图。
图9是表示将图8所示的板翅片层叠体由IX-IX线截断的截面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翅片层叠体安装有定位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有定位销的板翅片层叠体放大表示的截面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板翅片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板翅片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板翅片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板翅片层叠体的上端设置的上部端板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板翅片层叠体的下端设置的下部端板的立体图。
图17本实施方式中的板翅片层叠体的集管(header)区域和上部端板的放大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板翅片层叠体与下部端板的接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板翅片层叠体与下部端板的接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图19所示的下部端板的上表面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板翅片层叠体与下部端板的接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22A是图21所示的下部端板的俯视图。
图22B是图21所示的下部端板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板翅片层叠体与下部端板的接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24A是图23所示的下部端板的俯视图。
图24B是图23所示的下部端板的侧视图。
图25是表示显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板翅片层叠体与下部端板的接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板翅片层叠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热交换器包括:层叠板翅片而成的板翅片层叠体,其中,该板翅片具有第1流体在其中流动的流路;和供排管,在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各板翅片的流路中流动的第1流体通过该供排管,使第2流体在板翅片层叠体的叠层间流动,在第1流体与第2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板翅片包括:具有多个直线状的第1流体流路以使得第1流体平行地流动的流路区域;和具有使流路区域的各第1流体流路和供排管连通的集管流路的集管区域。集管流路的外壁,与在板翅片层叠体中在层叠方向相邻的板翅片的集管流路的外壁抵接。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热交换器中,第1方式中的集管流路具有用于使通过供排管的制冷剂流过流路区域的各第1流体流路的多分支流路。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2方式中,多分支流路,与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翅片中的多分支流路的外壁抵接。
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至第3方式任一方式的集管区域中,集管流路的管壁形成得比其他部位厚。
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至第4方式任一方式的流路区域中,流路的管壁形成得比其他部位厚。
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至第5方式任一方式的板翅片中,集管区域设置在两侧,两侧的集管区域的集管流路具有对称的形状。
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6方式中,在两侧设置了集管区域的板翅片中,各个集管流路包括使供排管和多分支流路连通的迂回流路,配置于板翅片的两侧的迂回流路和多分支流路,具有以板翅片的中心为对称中心的点对称的形状。
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至第7方式任一方式的集管区域设置在两侧的板翅片中,在集管区域形成有与流路不同的、突出的多个集管区域支承部,配置于板翅片的两侧的集管区域支承部,具有以板翅片的中心为对称中心的点对称的形状。
本发明的第9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至第5方式任一方式的板翅片中,集管区域设置在一端侧,供排管设置在与集管区域对应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10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至第9方式任一方式的板翅片中的集管区域形成有与流路不同的、突出的多个集管区域支承部,集管区域支承部与在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翅片的集管区域抵接从而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翅片之间形成规定空间。
本发明的第11方式的热交换器,在设置于第10方式的集管区域的集管区域支承部具有贯通孔,贯通孔成为定位孔。
本发明的第12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1方式的定位孔固接有定位销。
本发明的第13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至第12方式任一方式中,在板翅片中的流路区域形成有与流路不同的、突出的流路区域支承部,流路区域支承部与在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翅片的流路区域抵接从而在叠层间形成规定空间。
本发明的第14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至第13方式任一方式中,板翅片层叠体由具有不同的流路形状的板翅片层叠而构成。
本发明的第15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至第13方式任一方式中,板翅片层叠体由具有两种流路形状的板翅片交替层叠而构成。
本发明的第16方式的热交换器中,第15方式的板翅片层叠体,在与流路区域中的第1流体流动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交替层叠的板翅片中的流路形成交错排列。
本发明的第17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4或者第15方式中,在板翅片中的流路区域形成有与流路不同的、突出的流路支承部,流路支承部与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翅片的流路区域中的第1流体流路的管壁抵接。
本发明的第18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7方式的板翅片中突出设置的流路支承部,相对于板翅片层叠体的叠层间流动的第2流体的流动方向交错排列地配置。
本发明的第19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7方式的板翅片中突出设置的流路支承部的数量,在第2流体B的流动方向上,下风侧比上风侧设置得多。
本发明的第20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5方式的具有两种流路形状的板翅片中,在一方的板翅片的流路区域形成有与流路不同的、突出的流路区域凸部,在另一方的板翅片的流路区域在与流路区域凸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流路区域凹部,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翅片的流路区域凸部与流路区域凹部配合,来将相邻的板翅片的叠层间保持规定空间。
本发明的第21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至第20方式的任一方式中,板翅片中的至少流路区域的流路,与流路中的第1流体流动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为矩形形状。
本发明的第22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至第20方式的任一方式中,板翅片中的至少流路区域的流路,与流路中的第1流体流动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为圆形形状。
本发明的第23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至第22方式的任一方式中,板翅片中的至少流路区域的流路,仅在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层叠方向的一方侧突出地形成。
本发明的第24方式的热交换器,在第1至第22方式的任一方式中,板翅片中的至少流路区域的流路,在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层叠方向的两侧突出地形成。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板翅片热交换器。此外,本发明的热交换器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层叠型板翅片热交换器的结构,包含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技术的思想同等的热交换器的结构。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在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结构、功能、动作等是例示,不限定本发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的、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板翅片热交换器(以下简称为热交换器)1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包括:供给作为第1流体的制冷剂的供入管(入口集管)4;层叠长方形板状的多个板翅片2a而构成的板翅片层叠体2;和将在形成在板翅片2a中的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排出的排出管(出口集管)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供入管4和排出管5统称为供排管。
另外,在由多个板翅片2a层叠而构成的板翅片层叠体2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上下端)设置有俯视时与长方形的板翅片2a大致相同形状的端板3a、3b。端板3a、3b由具有刚性的板材形成,例如通过研磨对铝、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材料进行金属加工而形成。端板3a、3b配置成从上下夹持层叠的板翅片2a,层叠的板翅片2a的叠层间以规定间隔被可靠地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翅片层叠体2的层叠方向为铅垂方向,在配置于板翅片层叠体2的上端的上部端板3a设置有供排管4、5。此外,在上部端板3a中,在板翅片层叠体2的长边方向的两侧端部附近分别设置有供入管4和排出管5。因此,作为从供入管4给入的第1流体的制冷剂在形成于各板翅片2a的内部的多个流路中在水平方向流动并从排出管5被排出。
如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中,作为第1流体的制冷剂在板翅片层叠体2的各板翅片2a的内部的多个流路中在长边方向上平行地流动。另一方面,作为第2流体的空气通过形成在板翅片层叠体2中的板翅片2a的叠层间的间隙。如上述方式构成的热交换器1在板翅片层叠体2中进行第1流体和第2流体的热交换。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中的板翅片层叠体2由具有两种流路结构的板翅片2a(6、7)层叠而构成。两种板翅片2a的第1板翅片6和第2板翅片7在板翅片层叠体2中交替配置。
首先,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中使用的第1板翅片6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第1板翅片6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第1板翅片6具有形成在长边方向的两侧的集管区域H与形成在两侧的集管区域H之间的流路区域P。
在形成在第1板翅片6的两侧的集管区域H,形成有来自供入管4的制冷剂或者向排出管5去的制冷剂流过的集管开口8。另外,在集管区域H分别形成有来自集管开口8的制冷剂、或者向集管开口8去的制冷剂流过的集管流路10,形成在第1板翅片6的两侧的各个集管流路10具有对称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第1板翅片6的两侧的集管流路10,如后所述,具有以第1板翅片6的俯视时的中心为对称中心的点对称的形状。
在第1板翅片6中,在形成在两侧的集管区域H之间的流路区域P,形成有用于从供入管4向排出管5流过制冷剂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第1流体流路)11。多个制冷剂流路11在长边方向平行地形成,与处于两侧的集管区域H的集管流路10连通。
如图2所示,在两侧的集管区域H中的各自的大致中央形成有作为圆形的贯通孔的集管开口8,在集管开口8的周围形成有制冷剂流过的集管流路10。集管流路10包括:在集管开口8的外周以上下膨出的方式形成的外周流路10a;从该外周流路10a的流路区域P侧(第1板翅片6的中央侧)在短边方向延伸的一个迂回流路10b;和将该迂回流路10b与流路区域P中的各制冷剂流路11连接的多分支流路10c。设置在第1板翅片6的两侧的集管流路10具有对称的形状。例如,图2所示的左侧的集管流路10的迂回流路10b,从其外周流路10a的流路区域P侧向短边方向的一方(图2的上方向)延伸,右侧的集管流路10的迂回流路10b从其外周流路10a的流路区域P侧向短边方向的另一方(图2的下方向)延伸。即,设置在第1板翅片6的两侧的集管流路10具有以第1板翅片6的俯视时的中心为对称中心的点对称的形状。
在集管流路10中,在第1板翅片6的短边方向延伸的迂回流路10b,与多分支流路10c连接,其中,该多分支流路10c分支地连通到在流路区域P中并排的多个制冷剂流路11。迂回流路10b与多分支流路10c连接的位置,位于第1板翅片6的短边方向上的最靠端部的制冷剂流路11的流路延长上。因此,如图2所示,集管流路10由从外周流路10a延伸的迂回流路10b和多分支流路10c形成为U字状,由迂回流路10b和多分支流路10c以折返的方式形成。即,第1板翅片6的两侧的迂回流路10b和多分支流路10c具有以第1板翅片6的俯视时的中心为对称中心的点对称的形状。在这样构成的集管流路10中,通过迂回流路10b的制冷剂从第1板翅片6的短边方向上的最靠端部的制冷剂流路11将制冷剂依次送入到并排设置的制冷剂流路11。
如图2所示,在流路区域P,以与制冷剂流路11相邻的方式,具有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突起12(第1榫头12a、第2榫头12b)。上述的突起12(12a、12b)具有两种形状(尤其是,突出长度不同)。第1榫头12a是流路区域支承部,突出设置在流路区域P的缘部(图2中下侧的缘部)。第1榫头12a与在板翅片层叠体2中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翅片2a中的流路区域P的缘部抵接。像这样,第1榫头12a与相邻的板翅片2a的流路区域P的缘部抵接,能够可靠地将相邻的板翅片2a的叠层间的距离可靠地规定为规定的长度。
第2榫头12b是流路支承部,具有规定间隔地配置于流路区域P中并排设置的制冷剂流路11的流路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榫头12b与第1榫头12a一起沿着第2流体(空气)的流动方向排列配置。第2榫头12b配置成与在板翅片层叠体2中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翅片2a中的制冷剂流路11相对,且与相邻的板翅片2a中的制冷剂流路11的管壁(外壁)抵接。像这样,第2榫头12b与相邻的板翅片2a的制冷剂流路11的外壁抵接,所以能够可靠地将相邻的板翅片2a和制冷剂流路11之间的间隙规定为规定的长度。
此外,第1榫头12a和第2榫头12b可以相对于板翅片层叠体2的叠层间流动的第2流体(空气:图2中的B)的流动方向交错排列地配置,也可以至少
第2榫头12b相对于第2流体的流动方向交错排列地配置。通过如上述方式构成,在板翅片层叠体2的叠层间流动的第2流体成为湍流,能够确保流路,能够提高热传递率。
另外,在第1板翅片6中,在各集管区域H形成有2个作为定位用的贯通孔的定位孔13。定位孔13是将多个板翅片2a(6、7)层叠时的定位孔,在定位孔13上安装定位销来高精度地保持与其他的板翅片2a的层叠位置。此外,作为定位销,可以以***定位孔的状态固接,也可以采用提高作为热交换器的刚性的结构。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为了热交换器的轻量化等而最终将定位销从热交换器拔出的结构。
另外,在定位孔13的外周部分形成有上下膨出的定位外周部13a。该定位外周部13a形成与制冷剂流过的流路不同的空间。定位外周部13a如后所述在层叠方向相邻的板翅片2a(6、7)之间抵接,成为具有在层叠方向相邻的板翅片2a之间保持规定间隔的集管区域支承功能的集管区域支承部。
形成在集管区域H的集管流路10(10a、10b、10c)和形成在定位孔13的周围的定位外周部13a,形成为在第1板翅片6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具有规定的高度地突出。此外,集管流路10(10a、10b、10c)和定位外周部13a的突出面(上端面和下端面)形成为平坦面。因此,在集管流路10(10a、10b、10c)中与流动方向正交的纵截面形状,具有突出部分(上端部分和下端部分)平坦的矩形形状。
本实施方式中,集管流路10和定位外周部13a的高度形成为在板翅片层叠体2中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翅片2a间的间隙(距离)的一半的长度(1/2节距)。因此,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翅片2a的集管区域H中,集管流路10的管壁(外壁)和定位外周部13a分别与相对的集管流路10的管壁(外壁)和定位外周部13a抵接。抵接的集管流路10的外壁为平坦的面,所以例如成为通过钎焊等被可靠地固接而得到的面。因此,板翅片层叠体2中的各个板翅片2a的集管区域H成为可靠地具有预先设定的规定间隔的层叠的状态。
图3是将板翅片层叠体2中的第1板翅片6的结构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分解图。第1板翅片6由铝、铝合金、不锈钢等的金属板形成。此外,在板翅片层叠体2中,与第1板翅片6交替层叠的第2板翅片7也由与第1板翅片6相同的材料形成。
如图3所示,第1板翅片6通过将对在芯材形成有至少一个钎焊材料层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得到的第1板状部件6a和对相同结构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得到的第2板状部件6b贴合而形成。在第1板状部件6a和第2板状部件6b中,集管区域H中的集管流路10、形成于定位孔13的周围的定位外周部13a、流路区域P中的制冷剂流路11、和突起(第1榫头12a和第2榫头12b)12,分别被冲压加工成形成的形状。
如上所述,由形成于集管区域H的外周流路10a、迂回流路10b和多分支流路10c构成的集管流路10、以及形成在定位孔13的周围的定位外周部13a,在第1板翅片6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突出地形成,各自具有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翅片2a之间的距离的一半(1/2节距)的相同的高度。另外,集管流路10中的外周流路10a、迂回流路10b和多分支流路10c,与并排设置于流路区域P的制冷剂流路11相比较宽地形成,并且与流动方向正交的纵截面形状具有矩形形状。另一方面,形成于流路区域P的制冷剂流路11中,优选水力直径为1mm以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制冷剂流路11的截面形状(与制冷剂流动的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形状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不限于圆形形状。此外,本发明中,圆形形状包括圆形、楕圆、和由封闭曲线形成的复合曲线形状。作为本发明中的制冷剂流路11,例如如图4所示,与制冷剂流过的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除了圆形形状之外,还包括矩形形状等,包括仅向层叠方向的一方侧突出的形状、或者向层叠方向的两侧突出形成的结构。此外,在表示制冷剂流路的各种截面形状的图4中,为了表示制冷剂流路11是由2个板状部件形成的而表示了分开的状态,但是实际上2个板状部件抵接而形成具有规定的截面形状的制冷剂流路11。
图5是表示板翅片层叠体2中的第1板翅片6的集管区域H的附近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将图5所示的板翅片层叠体2由VI-VI线截断的截面的立体图。如图6的板翅片层叠体2所示,板翅片层叠体2由第1板翅片6和第2板翅片7交替层叠而构成。在图6中表示了4个板翅片(6、7)层叠的状态,但这只是一部分,在板翅片层叠体2中由多个板翅片(6、7)交替层叠。
板翅片层叠体2中,第1板翅片6和第2板翅片7的各自的集管区域H中的集管流路10的外壁(平坦面)与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翅片(6、7)的集管流路10的外壁(平坦面)在层叠方向上抵接。在图6中表示了外周流路10a的外壁的平坦面与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板翅片(6、7)的外周流路10a的外壁的平坦面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集管流路10中流动的制冷剂在集管流路10中被施加较高的压力,但是由于集管流路10的管壁(外壁)与相邻的板翅片(6、7)的集管流路10的管壁(外壁)固接(紧贴),所以能够限制集管流路10中的管壁的膨出,形成耐压结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能够将在集管流路10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设定得较高,能够可靠性高地进行高效率的热交换。
此外,仅集管区域H中的集管流路10的管壁与其他部位相比具有厚度的厚壁部形成。图7是表示利用冲压成形对厚度的不同的板材进行加工而成的集管区域H的一部分的截面图。如图7所示,使集管区域H中的集管流路10的管壁部分由与其他部分相比厚度厚的厚壁部构成,并且形成对高压力的制冷剂也能够可靠地应对的热交换器的结构。
另外,如图7所示,仅使流路区域P中的制冷剂流路11的管壁由与其他部位相比厚度厚得厚壁部构成。通过如上述方式构成,形成在制冷剂流路11中能够应对更高压力的制冷剂的结构。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板翅片层叠体2中第1板翅片6和第2板翅片7交替层叠。第2板翅片7具有与第1板翅片6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形状,但是流路区域P中的制冷剂流路11和突起12(第1榫头12a、第2榫头12b)的各自的形成位置与第1板翅片6不同。
图8是表示由第1板翅片6和第2板翅片7层叠而构成板翅片层叠体2的图。如图8所示,在第2板翅片7中,流路区域P的制冷剂流路11处于与第1板翅片6的第2榫头12b相对的位置。即,第2板翅片7的流路区域P中的制冷剂流路11配置成与第1板翅片6的流路区域P中的制冷剂流路11之间的位置相对。在由第1板翅片6和第2板翅片7层叠而成的板翅片层叠体2中,作为流路支承部的第2榫头12b与相对的制冷剂流路11的管壁(外壁)可靠地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板翅片层叠体2中,在与流路区域P中的第1流体A流过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交替层叠的第1板翅片6和第2板翅片7中的制冷剂流路11构成为交错排列。作为该交错排列的具体结构参照后述的图18。
另外,在第2板翅片7的流路区域P中的缘部形成的作为流路区域支承部的第1榫头12a,与相邻的第1板翅片6的流路区域P的缘部抵接而被固接。因此,作为流路区域支承部的第1榫头12a的突出高度,与作为流路支承部的第2榫头12b的突出高度相比,高出制冷剂流路11的高度的量。
图9是表示将图8所示的板翅片层叠体2由IX-IX线截断的截面的立体图。在图9所示的板翅片层叠体2中,表示从上向下依次仅将第1板翅片6、第2板翅片7、第1板翅片6、和第2板翅片7的4个板翅片层叠的状态。如图9所示,第1板翅片6中的流路区域P的第1榫头12a与相对的第2板翅片7中的流路区域P的缘部抵接。另外,第2板翅片7中的流路区域P的第1榫头12a与相对的第1板翅片6中的流路区域P的缘部抵接。
另一方面,第1板翅片6中的流路区域P的第2榫头12b与相对的第2板翅片7中的流路区域P的制冷剂流路11的管壁(外壁)抵接。另外,第2板翅片7中的流路区域P的第2榫头12b与相对的第1板翅片6中的流路区域P的制冷剂流路11的管壁(外壁)抵接。
此外,在本发明中,以板翅片层叠体2中的层叠的板翅片2a(6、7)通过钎焊而固接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可以使用其他的具备耐热性的固定方法、例如机械的连接方法、使用化学的接合部件的固接方法。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板翅片层叠体2中,流路区域P的第1榫头12a可靠地支承相对的翅片板(6、7)的流路区域P的缘部,能够在叠层间确保规定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区域P的第1榫头12a成为板翅片层叠体2中的流路区域支承部。
另外,流路区域P的第2榫头12b与相对的翅片板(6、7)的制冷剂流路11的管壁(外壁)抵接,在这方面,在板翅片层叠体2中的翅片板(6、7)和制冷剂流路11的叠层间能够保持规定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区域P的第2榫头12b为板翅片层叠体2中的流路支承部。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流路区域P的第1榫头12a与相对的翅片板(6、7)的流路区域P的缘部抵接的结构进行了述说,但是能够采用其他结构来应对。例如,可以构成为,使形成于流路区域P的缘部的作为流路区域支承部的第1榫头12a为流路区域凸部,在相对的翅片板(6、7)的流路区域P的缘部形成流路区域凹部,流路区域凸部和流路区域凹部嵌合。
[利用定位销进行的层叠]
在本实施方式的板翅片层叠体2中,安装定位销9以使得多个板翅片2a(6、7)能够在规定位置容易且可靠地层叠。图10是表示在板翅片层叠体2安装有定位销9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将安装有定位销9的板翅片层叠体2放大表示的截面的图。图11的表示截面的图是图10中的由附图标记XI-XI表示的面截断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销9***到形成于各个板翅片2a(6、7)的集管区域H的作为贯通孔的定位孔13并被钎焊。因此,板翅片层叠体2成为机械结构被强化并且对制冷剂的耐压强度格外被强化的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定位销9能够使用铝金属棒。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形成于流路区域P的作为流路区域支承部的第1榫头12a和作为流路支承部的第2榫头12b,与作为第2流体B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平行地排列配置。像这样,在叠层间多个突起排列配置,所以能够减少对在板翅片层叠体2中的叠层间流动的第2流体(空气)B的流路阻力。通过如上述方式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板翅片层叠体2中,能够降低第2流体在叠层间流动时产生的声音。
[板翅片的变形例]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板翅片层叠体2中的板翅片2a的变形例,具有改变了突起12(12a、12b)的配置的结构。例如,可以采用如下结构:通过将设置在板翅片层叠体2中的叠层间的多个突起12(12a、12b)交错排列地配置,在通过叠层间的第2流体B中产生湍流,来提高热交换效率。图12是表示在板翅片层叠体2中的叠层间将多个突起12(12a、12b)交错排列地配置的结构的板翅片2b的俯视图。在该结构中,作为流路区域支承部的第1榫头12a与相对的流路区域P的缘部抵接,作为流路支承部的第2榫头12b与相对的流路区域P的制冷剂流路11的管壁(外壁)抵接。
另外,通过使叠层间的多个突起12在下风侧比上风侧形成得多,在通过叠层间的第2流体B中产生湍流,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其中,只要至少具有突起12中的第1榫头12a的个数在第2流体B(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在下风侧比上风侧多的突起12即可。像这样,通过将下风侧的突起12设置得比上风侧多,能够提高流速变慢的下风侧的热传递率。图13是表示在作为第2流体B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下风侧的突起12比上风侧的突起12设置得多的结构的板翅片2c的俯视图。在该结构中,作为流路区域支承部的第1榫头12a与相对的流路区域P的缘部抵接,作为流路支承部的第2榫头12b与相对的流路区域P的制冷剂流路的管壁(外壁)抵接。
如上所述,关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板翅片层叠体2的叠层间设置的多个突起12的配置结构,能够展示各种结构,能够根据热交换器的规格、结构、和使用者的期望选择最适合的结构。
另外,说明热交换器1中的板翅片层叠体2的另一变形例。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板翅片层叠体2中,在长边方向的两侧端部附近分别连接供入管4和排出管5,在各个板翅片2a的两侧形成集管区域H且设置有2个集管开口8(参照图2)。
图14是表示板翅片层叠体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构成板翅片层叠体的板翅片2d的俯视图。如图14所示,仅在板翅片2d中的一个端部侧(在图14中左侧)形成集管区域H,其他的区域为流路区域P。即,在该变形例的板翅片层叠体中,在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附近的区域连接供入管和排出管。在图14所示的板翅片2d中,在左侧所示的集管区域H形成进给侧的集管开口8a和排出侧的集管开口8b这两者。
图14的板翅片2d具有进给侧的集管开口8a的开口形状比排出侧的集管开口8b的开口形状大的直径。这是因为,该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被使用,但是,在该情况下,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体积变小。另外,来自进给侧的集管开口8a的制冷剂,在流路区域P中并排设置的多个制冷剂流路11a中流动,在板翅片2d中的端部附近(图14中的右侧端部附近)折返。在流路区域P中,形成有来自进给侧的集管开口8a的制冷剂流入的制冷剂流路11a和制冷剂在端部附近折返后向排出侧的集管开口8b流动的制冷剂流路11b。此外,在该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出入口与上述情况相反。
另外,如图14所示,向排出侧的集管开口8b流动制冷剂的并排设置的制冷剂流路11b的个数,设定得比来自进给侧的集管开口8a的制冷剂流入的并排设置的制冷剂流路11a的个数少。这与集管开口8a、8b的直径不同是相同的理由,是因为热交换后的制冷剂的体积变小。
另外,在图14所示的结构的板翅片2d中,在形成了来自进给侧的集管开口8a的制冷剂流入的制冷剂流路11a的区域与形成了向排出侧的集管开口8b流动的制冷剂流路11b的区域之间,为了降低板翅片内的制冷剂彼此的热传导(隔热)形成有多个开口16。
[端板]
接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中的板翅片层叠体2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上下端)设置的端板(3a、3b)。图15是表示在板翅片层叠体2的层叠方向的上端设置的上部端板3a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在板翅片层叠体2的层叠方向的下端设置的下部端板3b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板翅片层叠体2中的集管区域H和上部端板3a的接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构成板翅片层叠体2的第1板翅片6和第2板翅片7各自通过将2个板状部件(6a和6b、7a和7b)贴合而形成。即,第1板翅片6通过将冲压加工的第1板状部件6a和第2板状部件6b贴合而形成,第2板翅片7通过将冲压加工的第1板状部件7a和第2板状部件7b贴合而形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板翅片层叠体2中,第1板翅片6和第2板翅片7交替层叠,在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上端部仅配置作为第1板翅片6的单侧的第2板状部件6b(参照图17)。因此,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上端面具有用于形成流路的作为细槽的凹部,而该最上端面的大多由平坦面构成。因此,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上端面中的平坦面成为与上部端板3a的下表面的接触面即接合面(钎焊面),接合面积变大。
如图17所示,在配置于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上端面上的上部端板3a中的与板翅片层叠体2相对的面上形成有端板凸部30。该端板凸部30具有与相对的第2板状部件6b中的用于形成流路的凹部对应的形状。因此,上部端板3a配置于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上表面上时,上部端板3a的端板凸部30嵌入第2板状部件6b中的用于形成流路的凹部。
此外,作为形成在上部端板3a的板凸部30,可以仅形成在集管区域H中的宽度宽的用于形成流路的凹部。这是因为,流路区域P中的用于形成流路的凹部(槽)的宽度狭窄能够确保充分的抵接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具体例,以作为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上表面配置有第1板翅片6的第2板状部件6b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这只是一个例子,只要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上表面根据层叠顺序由第1板翅片6和第2板翅片7的任一个的单侧构成即可。
图18是表示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下端面与下部端板3b的接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如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下端部仅配置作为第2板翅片7的单侧的第1板状部件7a。因此,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下端面具有用于形成流路的凹部,但该最下端面中的大部分由平坦面构成。因此,在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下端面和下部端板3b之间能够确保充足的接合面积。
[板翅片层叠体和端板的变形例]
图19至图25是表示板翅片层叠体和端板的各种变形例的图。
图19是表示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下端面与下部端板31b的接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如图19所示,在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下端配置有作为第2板翅片7的片侧的第1板状部件7a。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下端面,由在第1板状部件7a中构成作为第1流体流路的制冷剂流路11的上半部分的第1流体流路用凹部11a具有的朝下的凹面的面构成。第1流体流路用凹部11a具有的凹面(槽)的面朝下,且与下部端板31b的上表面接触。
图20是表示下部端板31b的上表面的俯视图。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下部端板31b的上表面配置跟与该下部端板31b相对的第1板状部件7a相同结构的流路区域P和集管区域H。即,在下部端板31b的长边方向的两侧形成有集管区域H,在由集管区域H夹着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流路区域P。
如图20所示,在下部端板31b的上表面中的集管区域H形成有集管流路用凹部32,在流路区域P平行地形成直线状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用凹部(槽)33。此外,下部端板31b中的集管区域H的集管流路用凹部32,由具有与板翅片(6、7)中的集管开口8的圆形实质上相同的圆形的有底凹部构成。该集管流路用凹部32堵住与供排管连通的集管开口8的制冷剂。
如上所述,形成于下部端板31b的流路区域P的制冷剂流路用凹部(槽)33,与在作为相对的第2板翅片7的单侧的第1板状部件7a上形成的制冷剂流路用凹部11a相同的位置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在下部端板31b中,由与该下部端板31b相对的第1板状部件7a,在集管区域H形成作为制冷剂存积部的集管流路,在流路区域P形成与板翅片层叠体2中的制冷剂流路11相同的制冷剂流路。其结果是,在这样构成的热交换器中,由下部端板31b和最下端的第1板状部件7a形成制冷剂流路,能够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
此外,关于图19和图20所示的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下端面和下部端板31b的结构,在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上端面和上部端板的下表面同样构成,能够在板翅片层叠体2的最上端面与上部端板的下表面之间形成制冷剂流路。
图21和图22A、B是表示另一结构的板翅片层叠体21和下部端板34b的图。图21是表示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下端和下部端板34b的接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22A是表示下部端板34b的上表面的俯视图。图22B是下部端板34b的侧视图。在图21所示的结构中,在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下端配置第2板翅片7。即,在该变形例中,板翅片层叠体21由2个板状部件(6a和6b、7a和7b)贴合而成的第1板翅片6和第2板翅片7交替层叠而构成。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在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下端根据层叠顺序配置第1板翅片6或者第2板翅片7的任一者。
如图22A、B所示,在下部端板34b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突起(35、36),支承处于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下端的、例如第2板翅片7。形成于下部端板34b的上表面的多个突起(35、36),被分为支承第2板翅片7的制冷剂流路11的流路支承用凸部35和支承第2板翅片7的流路区域P的流路区域支承用凸部36。如图21所示,流路支承用凸部35和流路区域支承用凸部36具有两种形状(尤其是,突出长度不同)。
下部端板34b的流路区域支承用凸部36与第2板翅片7中的流路区域P的缘部抵接。像这样,通过流路区域支承用凸部36与第2板翅片7的流路区域P的缘部抵接,能够将下部端板34b和第2板翅片7之间的距离可靠地规定为规定的长度。
流路支承用凸部35是流路支承部,配置于相对的第2板翅片7的流路区域P中并排设置的制冷剂流路11的位置。在本变形例中,流路支承用凸部35与流路区域支承用凸部36一起沿着第2流体(空气)的流动方向排列配置。流路支承用凸部35配置成与制冷剂流路11相对,与第2板翅片7的制冷剂流路11的管壁(外壁)抵接。像这样,流路支承用凸部35与第2板翅片7的制冷剂流路11的管壁(外壁)抵接,所以能够将下部端板34b的上表面与处于最下端的第2板翅片7之间的间隙可靠地规定为规定的长度。
此外,形成于下部端板34b的上表面的多个突起(35、36),可以相对于板翅片层叠体21流动的第2流体(空气:B)的流动方向交错排列地配置。另外,多个突起(35、36)可以在下风侧形成得比在上风侧多。
此外,关于图21和图22A、B所示的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下端面和下部端板34b的结构,在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上端面和上部端板的下表面也能够同样构成。
图23和图24A、B是表示又一结构的下部端板37b的图。图23是表示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下端与下部端板37b的接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24A是表示下部端板37b的上表面的俯视图。图24B是下部端板37b的侧视图。在图23所示的结构中,板翅片层叠体21与上述的图21所示的板翅片层叠体21的结构相同。即,在该变形例中,板翅片层叠体21由第1板翅片6和第2板翅片7交替层叠构成,在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下端根据层叠顺序配置第1板翅片6和第2板翅片7的任一者。
如图24A、B所示,在下部端板37b的上表面形成有在长边方向延伸设置的多个突部(38、39),支承处于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下端的、例如第2板翅片7。呈山峰形状突出地形成于下部端板37b的上表面的多个突部(38、39),被分为支承第2板翅片7的制冷剂流路11的流路支承用凸部38和支承第2板翅片7的流路区域P的流路区域支承用凸部39。如图23所示,流路支承用凸部38和流路区域支承用凸部39具有两种形状(尤其是,突出长度不同)。
下部端板37b的流路区域支承用凸部39与第2板翅片7中的流路区域P的缘部抵接。像这样,通过流路区域支承用凸部39与第2板翅片7的流路区域P的缘部抵接,能够将下部端板37b与第2板翅片7之间的距离可靠地规定为规定的长度。
流路支承用凸部38是流路支承部,配置于相对的第2板翅片7的流路区域P中并排设置的制冷剂流路11的位置。流路支承用凸部38配置成与制冷剂流路11相对,与第2板翅片7的制冷剂流路11的管壁(外壁)可靠地抵接。像这样,流路支承用凸部38与第2板翅片7的制冷剂流路11的管壁(外壁)抵接,所以能够将下部端板37b的上表面与处于最下端的第2板翅片7之间的间隙可靠地规定为规定的长度。
此外,关于图23和图24A、B所示的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下端面和下部端板37b的结构,在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上端面和上部端板的下表面中也能够同样地构成。
图25是表示又一结构的下部端板40b的图。图25是表示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下端与下部端板40b的接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在图25所示的结构中,板翅片层叠体21与上述的图21所示的板翅片层叠体21的结构相同。在图25所示的结构中,在下部端板40b的上表面形成有作为上述的图21所示的流路支承用凸部的突起35和作为流路区域支承用凸部的突起36。另外,在下部端板40b的上表面,形成有与配置于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下端的、例如第2板翅片7中的作为流路支承部的第2榫头12b抵接而接合的榫头支承凸部41。榫头支承凸部41是在长边方向延伸设置的山峰形状的突部,在相对的第2板翅片7中的制冷剂流路11之间延伸设置。另外,榫头支承凸部41具有与在第2板翅片7中设置在制冷剂流路11之间的第2榫头12b可靠地抵接的高度。此外,在配置于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下端的板翅片(6、7)的缘部形成的第1榫头12a,具有与下部端板40b的上表面抵接的高度。
此外,关于图25所示的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下端面和下部端板40b的结构,在板翅片层叠体21的最上端面和上部端板的下表面中能够同样地构成。
另外,如上述的图14表示变形例所示,仅在板翅片层叠体中的板翅片的一个端部侧(图14中为左侧)形成有集管区域H的结构例中,当然也能够使用图19至图25所示的变形例的结构。
[侧板]
图2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中,以从两侧面侧夹着设置于板翅片层叠体2的上下端的端板3a、3b的方式设置有1组的侧板17、18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26所示的变形例中,板翅片层叠体2中连接了供入管4的一方的集管区域H侧的侧面侧被第1侧板17从上下夹着。另外,板翅片层叠体2中连接了排出管5的另一方的集管区域H侧的侧面侧被第2侧板18从上下夹着。在第1侧板17上,形成有使供入管4贯通的上部开口17a、和以作为第2流体B的空气流入到板翅片层叠体2的集管区域的方式形成的侧面开口17b。同样,在第2侧板18上,形成有供排出管5贯通的上部开口18a、和以作为第2流体B的空气流入到板翅片层叠体2的集管区域H的方式形成的侧面开口18b。
如上所述,在图26所示的变形例中以从板翅片层叠体2的两侧夹着集管区域H部分的上下的方式设置有1组的侧板17、18,所以即使采用将作为端板3a、3b的厚度做薄且简单的结构,也能够从上下以规定压力可靠地按压构成板翅片层叠体2的板翅片2a中的集管区域H的集管流路10的管壁。如上述方式构成的板翅片层叠体2,能够使所期望的高压力的制冷剂流过板翅片层叠体2,能够进行高效率的热交换。
此外,在图26中,作为图1所示的板翅片层叠体2的结构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使用图19至图25说明的变形例的结构中,也能够设置1组的侧板17、18,形成上下夹着板翅片层叠体的结构。在这样的变形例的结构中,也能够从上下以规定压力可靠地按压板翅片层叠体,能够使所期望的高压力的制冷剂流过板翅片层叠体,能够进行高效率的热交换。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结构中,能够实现轻量化、小型化和高热交换的效率化,并且即使是高压的制冷剂流过板翅片层叠体中的板翅片的结构可靠性也高,是热交换效率高的热交换器。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是轻量化和小型化的装置,能够实施可靠性和效率高的热交换,所以是市场价值高的热交换器。
附图标记说明
1 热交换器
2 板翅片层叠体
2a 板翅片
3 端板
4 供入管(入口集管)
5 排出管(出口集管)
6 第1板翅片
7 第2板翅片
8 集管开口
9 定位销
10 集管流路
10a 外周流路
10b 迂回流路
10c 多分支流路
11 制冷剂流路(第1流体流路)
12 突起
12a 第1榫头(流路区域支承部)
12b 第2榫头(流路支承部)
13 定位孔
13a 定位外周部(集管区域支承部)
17 第1侧板
18 第2侧板。

Claims (24)

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层叠板翅片而成的板翅片层叠体,其中,所述板翅片具有第1流体在其中流动的流路;和
供排管,在所述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各板翅片的所述流路中流动的所述第1流体通过所述供排管,
使第2流体在所述板翅片层叠体的叠层间流动,在所述第1流体与所述第2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中
所述板翅片包括:
具有多个直线状的第1流体流路以使得所述第1流体平行地流动的流路区域;和
具有使所述流路区域的各第1流体流路和所述供排管连通的集管流路的集管区域,
所述集管流路的外壁,与在所述板翅片层叠体中在层叠方向相邻的所述板翅片的所述集管流路的外壁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管流路具有用于使通过所述供排管的所述第1流体流过所述流路区域的各第1流体流路的多分支流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分支流路,与所述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板翅片中的所述多分支流路的外壁抵接。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集管区域中,所述集管流路的管壁形成得比其他部位厚。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路区域中,所述流路的管壁形成得比其他部位厚。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翅片中,所述集管区域设置在两侧,两侧的所述集管区域的所述集管流路具有对称的形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两侧设置了所述集管区域的所述板翅片中,各个所述集管流路包括使所述供排管和所述多分支流路连通的迂回流路,
配置于所述板翅片的两侧的所述迂回流路和所述多分支流路,具有以所述板翅片的中心为对称中心的点对称的形状。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两侧设置了所述集管区域的所述板翅片中,在所述集管区域形成有与所述流路不同的、突出的多个集管区域支承部,
配置于所述板翅片的两侧的所述集管区域支承部,具有以所述板翅片的中心为对称中心的点对称的形状。
9.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翅片中,所述集管区域设置在一端侧,所述供排管设置在与所述集管区域对应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翅片中的所述集管区域形成有与所述流路不同的、突出的多个集管区域支承部,所述集管区域支承部与在所述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板翅片的所述集管区域抵接从而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板翅片之间形成规定空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于所述集管区域的所述集管区域支承部具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成为定位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定位孔固接有定位销。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翅片中的所述流路区域形成有与所述流路不同的、突出的流路区域支承部,
所述流路区域支承部与在所述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板翅片的所述流路区域抵接从而在叠层间形成规定空间。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翅片层叠体由具有不同的流路形状的所述板翅片层叠而构成。
15.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翅片层叠体由具有两种流路形状的所述板翅片交替层叠而构成。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翅片层叠体在与所述流路区域中的所述第1流体流动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交替层叠的所述板翅片中的所述流路形成交错排列。
17.如权利要求14或者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翅片中的所述流路区域形成有与所述流路不同的、突出的流路支承部,所述流路支承部与所述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板翅片的所述流路区域中的所述第1流体流路的管壁抵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翅片中突出设置的所述流路支承部,相对于所述板翅片层叠体的叠层间流动的第2流体的流动方向交错排列地配置。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翅片中突出设置的所述流路支承部的数量,在第2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下风侧比上风侧设置得多。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具有两种流路形状的所述板翅片中,在一个所述板翅片的所述流路区域形成有与流路不同的、突出的流路区域凸部,在另一个所述板翅片的所述流路区域在与所述流路区域凸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流路区域凹部,所述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层叠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板翅片的所述流路区域凸部与所述流路区域凹部配合,从而将相邻的所述板翅片的叠层间保持规定空间。
21.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翅片中的至少所述流路区域的所述流路,与所述流路中的所述第1流体流动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为矩形形状。
22.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翅片中的至少所述流路区域的所述流路,与所述流路中的所述第1流体流动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为圆形形状。
23.如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翅片中的至少所述流路区域的所述流路,仅在所述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层叠方向的一方侧突出地形成。
24.如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翅片中的至少所述流路区域的所述流路,在所述板翅片层叠体中的层叠方向的两侧突出地形成。
CN201780019132.0A 2016-03-28 2017-02-27 热交换器 Active CN1088850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63296A JP6504367B2 (ja) 2016-03-28 2016-03-28 熱交換器
JP2016-063296 2016-03-28
PCT/JP2017/007273 WO2017169410A1 (ja) 2016-03-28 2017-02-27 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5075A true CN108885075A (zh) 2018-11-23
CN108885075B CN108885075B (zh) 2020-08-04

Family

ID=59964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9132.0A Active CN108885075B (zh) 2016-03-28 2017-02-27 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04367B2 (zh)
CN (1) CN108885075B (zh)
DE (1) DE112017001572T5 (zh)
WO (1) WO2017169410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66598A (zh) * 2019-06-11 2020-12-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CN112424553A (zh) * 2019-04-18 2021-02-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使用它的制冷***
CN113294941A (zh) * 2021-07-05 2021-08-24 珠海市华晶农谷微冻瞬冷科学研究院 一种制冷蒸发***的专用板式蒸发器及其工作方法
CN113424009A (zh) * 2019-10-17 2021-09-2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13474613A (zh) * 2019-10-17 2021-10-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28283B2 (ja) * 2016-03-28 2019-06-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6827179B2 (ja) * 2017-11-28 2021-02-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システム
JP2019152348A (ja) * 2018-03-01 2019-09-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6887074B2 (ja) * 2018-03-05 2021-06-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6887075B2 (ja) * 2018-03-19 2021-06-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システム
JP6865354B2 (ja) * 2018-04-09 2021-04-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プレートフィン積層型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システム
CN109028660A (zh) * 2018-05-09 2018-12-18 河南科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翅片式蒸发器及其制作方法
JP6934609B2 (ja) * 2019-04-17 2021-09-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システム
KR102393899B1 (ko) * 2020-07-09 2022-05-02 두산에너빌리티 주식회사 인쇄기판형 열교환기를 포함하는 열교환 장치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08487A (ja) * 2000-01-28 2001-08-0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燃焼触媒一体蒸発装置
JP2002130977A (ja) * 2000-10-27 2002-05-09 Denso Corp 熱交換器
CN101173841A (zh) * 2006-11-02 2008-05-07 株式会社电装 冷却热交换器
CN101405559A (zh) * 2006-03-22 2009-04-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29194A (zh) * 2006-10-24 2009-09-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热交换装置
CN201954990U (zh) * 2010-05-13 2011-08-31 艾普尔换热器(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03988041A (zh) * 2011-10-04 2014-08-13 法雷奥热***公司 具有堆叠板的热交换器
JP3192719U (ja) * 2014-06-18 2014-08-28 有限会社和氣製作所 板状部材および熱交換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U (zh) * 1988-06-06 1990-01-05
JP2007285691A (ja) * 2006-03-22 2007-11-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
JP6531325B2 (ja) * 2015-02-18 2019-06-19 有限会社和氣製作所 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08487A (ja) * 2000-01-28 2001-08-0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燃焼触媒一体蒸発装置
JP2002130977A (ja) * 2000-10-27 2002-05-09 Denso Corp 熱交換器
CN101405559A (zh) * 2006-03-22 2009-04-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29194A (zh) * 2006-10-24 2009-09-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热交换装置
CN101173841A (zh) * 2006-11-02 2008-05-07 株式会社电装 冷却热交换器
CN201954990U (zh) * 2010-05-13 2011-08-31 艾普尔换热器(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03988041A (zh) * 2011-10-04 2014-08-13 法雷奥热***公司 具有堆叠板的热交换器
JP3192719U (ja) * 2014-06-18 2014-08-28 有限会社和氣製作所 板状部材および熱交換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4553A (zh) * 2019-04-18 2021-02-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使用它的制冷***
CN112066598A (zh) * 2019-06-11 2020-12-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CN113424009A (zh) * 2019-10-17 2021-09-2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13474613A (zh) * 2019-10-17 2021-10-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13424009B (zh) * 2019-10-17 2022-12-2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13474613B (zh) * 2019-10-17 2023-02-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
CN113294941A (zh) * 2021-07-05 2021-08-24 珠海市华晶农谷微冻瞬冷科学研究院 一种制冷蒸发***的专用板式蒸发器及其工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04367B2 (ja) 2019-04-24
CN108885075B (zh) 2020-08-04
JP2017180856A (ja) 2017-10-05
WO2017169410A1 (ja) 2017-10-05
DE112017001572T5 (de) 2018-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5075A (zh) 热交换器
CN108885072A (zh) 热交换器
CN114777542B (zh) 一种歧管管壳式换热器
CN110392814A (zh) 具有传热管单元的热交换器
US20160054068A1 (en) Heat exchanger
CN109883238A (zh) 一种板翅式热交换器芯体及其翅片结构
EP3988887B1 (en) Header assembly and heat exchanger
CN104880106A (zh) 一种带正弦流道的微通道板式换热器
JP6123193B2 (ja) 冷媒熱交換器
JP2007127306A (ja) 伝熱プレート部材とこれを用いた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50122776A (ko) 미세 채널 기반 열 교환기에 관련되는 핀 해법
CN104864753A (zh) 一种带直线流道的微通道板式换热器
KR101233346B1 (ko) 접합금속을 이용한 마이크로 열교환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7164893B2 (ja) 熱交換器
CN104380025A (zh) 热交换器
CN105588372A (zh) 多层换热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10050168A (zh) 微管热交换器集管
CN210321337U (zh) 圆形微通道波浪面板式换热器芯体及换热器
JP7035187B2 (ja) 熱輸送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07073A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CN201237471Y (zh) 扰流混合换热管
CN107120872A (zh) 胀接型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制备方法
CN205261983U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JPH0518635A (ja) 冷媒蒸発器
CN105593629A (zh) 热交换器的端板的形成方法及具有用此方法形成的端板的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