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66988B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66988B
CN108766988B CN201810552433.6A CN201810552433A CN108766988B CN 108766988 B CN108766988 B CN 108766988B CN 201810552433 A CN201810552433 A CN 201810552433A CN 108766988 B CN108766988 B CN 1087669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ding
signal line
auxiliary conductive
display pane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524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66988A (zh
Inventor
李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55243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66988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66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66988A/zh
Priority to US16/213,306 priority patent/US10529793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669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669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4Insulating layers formed between TFT elements and OLED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10K59/1315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compris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wering the resistan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H10K10/80, H10K30/80, H10K50/80 or H10K59/80
    • H10K77/10Substrates, e.g. flexible substrates
    • H10K77/111Flexible substrat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33Improving the luminance or brightness uniformity across the screen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11Flexible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还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且至少从所述非弯折区延伸至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所述第一信号线位于所述弯折区的部分的厚度大于其位于所述非弯折区的部分的厚度;或者,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弯折区的至少一条辅助导电部,所述辅助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如此,通过增加弯折区第一信号线的厚度或为弯折区的第一信号线设置辅助导电部,减小第一信号线在弯折区发生弯折过程中出现断裂的可能。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已经成为海内外非常热门的平板显示器产业,被喻为下一代的“明星”平板显示技术,这主要是因为OLED具有功耗低、自发光、广视角、反应时间快、发光效率高、面板厚度薄、可制作大尺寸与可弯曲式面板、制程简单、低成本等特点。此外,具有可折叠性能的显示设备方便携带,是未来显示设备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对于可折叠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案,一般是将多个小型显示屏拼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显示面板,拼接处作为可折叠的区域。但是,采用将多个小柔性显示屏拼接在一起形成可折叠的显示面板,然后应用于大型显示设备中,这种拼接方式针对小型显示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折叠区域附近的显示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了整个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另外,当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时,在弯曲半径较大时,显示面板中的线路在不需要设计耐弯性时也能实现弯曲的效果,但是对于弯曲半径较小的情况,显示面板中的线路可能会由于受到较大的弯折应力的影响而失效,从而影响弯折区域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增加弯折区第一信号线的厚度或为弯折区的第一信号线设置辅助导电部的方式,减小第一信号线在弯折区发生弯折过程中出现断裂的可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有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
还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且至少从所述非弯折区延伸至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所述第一信号线位于所述弯折区的部分的厚度大于其位于所述非弯折区的部分的厚度;或者,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弯折区的至少一条辅助导电部,所述辅助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述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达到了如下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设置在衬底基板上的第一信号线至少从非弯折区延伸至弯折区,特别是,第一信号线位于弯折区的部分的厚度大于其位于非弯折区的部分的厚度,在弯折区发生弯折时,第一信号线位于弯折区的部分厚度较大,相比正常厚度的部分,厚度较大部分的走线需要更大的弯折应力才可能出现断裂的现象,也就是说,加大第一信号线位于弯折区部分的厚度的方式有利于提升位于弯折区的第一信号线的抗弯折能力,减小在弯折区发生弯折时第一信号线出现断裂的可能。或者,本申请在弯折区设置有与第一信号线交叠的辅助导电部,在弯折区发生弯折时,该辅助导电部能够转移至少部分弯折应力,减小第一信号线实际受到的弯折应力,从而同样有利于减小在弯折区发生弯折时第一信号线出现断裂的可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2所示为图1中显示面板的一种AA’局部截面图;
图3所示为图1中显示面板的一种BB’截面图;
图4所示为图1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局部截面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信号线的一种CC’截面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7所示为图6中显示面板的一种AA’截面图;
图8所示为图6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9所示为图6中显示面板的一种BB’截面图;
图10所示为图6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12所示为图11中显示面板的一种BB’截面图;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信号线和/或至少部分辅助导电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信号线和/或至少部分辅助导电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信号线和/或至少部分辅助导电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信号线和/或至少部分辅助导电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现有技术中,当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时,在弯曲半径较大时,显示面板中的线路在不需要设计耐弯性时也能实现弯曲的效果,但是对于弯曲半径较小的情况,显示面板中的线路可能会由于受到较大的弯折应力的影响而失效,从而影响弯折区域的显示效果。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增加弯折区第一信号线的厚度或为弯折区的第一信号线设置辅助导电部的方式,减小第一信号线在弯折区发生弯折过程中出现断裂的可能。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的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
还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衬底基板上的第一信号线,第一信号线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且至少从非弯折区延伸至弯折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
第一信号线位于弯折区的部分的厚度大于其位于非弯折区的部分的厚度;或者,
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弯折区的至少一条辅助导电部,辅助导电部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信号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具体地,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图2所示为图1中显示面板的一种AA’局部截面图,结合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包括弯折区30和分别位于弯折区30两侧的非弯折区31。
可选地,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图中未示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图中未示出),可选地,显示区和非显示区均可以包括弯折区30和非弯折区31。
在衬底基板10上设置有多条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信号线11,第一信号线11从非弯折区31延伸至弯折区30,再从弯折区30延伸至另一非弯折区31,也就是说,第一信号线11经过弯折区30。
其中,可选地,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的厚度大于其位于非弯折区31的部分的厚度。可以理解的,这里所说的厚度为第一信号线11靠近衬底基板10的一侧与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之间、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方向的距离。
可选地,弯折区30的弯折轴35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
可选地,参见图3,图3所示为图1中显示面板的一种BB’截面图,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薄膜晶体管阵列层70和第一平坦化层16,薄膜晶体管阵列层70位于第一平坦化层16和衬底基板10之间;
薄膜晶体管阵列层70包括栅极金属层72和源漏极金属层73,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信号线11与源漏极金属层73同层设置。
可选地,第一信号线11为电源线,电源线位于显示区,显示区通常包括多个像素单元,该电源线用于为各像素单元提供恒定的电源电压信号。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可选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11可以为数据线,数据线位于显示区,用于为各像素单元提供数据信号。
现有的显示面板,为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方便抓取,通常其外观会设计为如图1所示的矩形结构,显示面板具有相对设置的两条长边和相对设置的两条短边,两条长边沿第二方向延伸,两条短边沿第一方向延伸。在图1所示视角下,驱动芯片通常设置在显示面板的底端位置,位方便驱动芯片与数据线和电源线在显示面板底端位置实现电连接,数据线和电源线通常均设置为沿第二方向延伸,也就是与显示面板长边的延伸方向相同。而对显示面板进行弯折时,通常会对显示面板的长边进行弯折,如此弯折最有效,能使得显示面板更加便携,弯折轴的延伸方向通常会选为第一方向,此时沿第二方向延伸数据线和电源线会受到较大的弯折应力,基于此,本申请对数据线和电源线进行改进,例如可通过增加数据线和电源线位于弯折区的部分的厚度的方式来减小数据线和电源线发生断裂的可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薄膜晶体管阵列层7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还包括发光功能层50和用于对发光功能层50进行封装的薄膜封装层60。
具体地,考虑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11中有至少部分是位于弯折区30中的,当弯折区30发生弯折时,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中的部分111将有可能受到较大的弯折应力,为避免此部分第一信号线111由于弯折应力过大而发生断裂,该实施例增加了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中的部分111的厚度,使得第一信号线11中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的厚度大于其位于非弯折区31的部分112的厚度,相当于增加了此部分第一信号线111的横截面积,该横截面积中对应的横截面指的是第一信号线中沿垂直于衬底基板且垂直于第一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的截面,与未增加厚度相比,此部分第一信号线111需要更大的弯折应力才有可能发生断裂,也就是说,通过增加厚度的方式有利于提升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的抗弯折性能,在弯折区30发生弯折时,有利于减小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由于弯折应力的影响而发生断裂的可能。当弯折区30的弯折轴35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时,第一信号线11的延伸方向将与弯折区30的弯折轴35的延伸方向相交;考虑到若第一信号线11的延伸方向与弯折轴35的延伸方向平行时,在弯折区30发生弯折的过程中,第一信号线11受到的弯折应力将会很小,可能即使不增加第一信号线11的厚度时第一信号线11也不会发生断裂;而当第一信号线11的延伸方向将与弯折区30的弯折轴35的延伸方向相交时,在弯折区30发生弯折的过程中,第一信号线11将会受到较大的弯折应力,在此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增加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的厚度的方式即可有效提升第一信号线11的抗弯折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信号线11可能为数据线或电源线,将第一信号线11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层70中的源漏极金属层73同层设置时,既能发挥数据线传递信号的作用,或者发挥电源线传递电源信号的作用,又避免了为第一信号线11单独设置膜层的繁琐工序,有利于节约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例如图1和图2仅示意性地给出了第一信号线11的排布方式,并不代表第一信号线11的实际数量和尺寸。
可选地,图4所示为图1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局部截面图,第一信号线11包括第一延伸区331、第二延伸区332以及位于第一延伸区331和第二延伸区332之间的第一过渡区33,第一延伸区331位于弯折区30,第二延伸区位于非弯折区31,第一延伸区331的厚度大于第二延伸区332的厚度;
在由第一延伸区331指向第二延伸区332的方向上:由第一信号线11的中心指向第一信号线11的边缘,第一过渡区33的厚度递减,所述厚度为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方向上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由第一延伸区331指向第二延伸区332的方向也就是由弯折区30指向非弯折区31的方向。
具体地,若增加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的厚度时,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的厚度与位于非弯折区31的部分112的厚度将存在明显差异,当第一信号线11存在厚度突变区域时,在弯折过程中厚度突变处所受到的应力也将发生突变,拉应力突然变大可能导致厚度突变处发生断裂;而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信号线11包括第一过渡区33,在由第一延伸区331指向第二延伸区332的方向上,第一过渡区33的厚度递减,也就是说,在第一过渡区33第一信号线11的厚度是渐变的,当厚度渐变时,在弯折过程中,厚度渐变区域所受到的拉应力也是渐变的,厚度渐变的设计方式能够避免在弯折时第一信号线11产生突然变化的应力,避免该突变的应力作用到第一信号线11而导致第一信号线11发生断裂。此外,第一信号线在第一过渡区33的厚度介于其在非弯折区的厚度和弯折区的厚度之间,还起到厚度过渡作用,防止厚度突变。
可选地,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过渡区33位于非弯折区31。考虑到弯折区30在弯折过程中,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所受到的应力比位于非弯折区31的部分所受到的应力大,当将厚度渐变的第一过渡区33设置在非弯折区31时,其受到的应力较小,如此将会大大减小第一过渡区33在弯折区30发生弯折的过程中由于应力的影响而发生断裂的可能。此外,若将第一过渡区33设置在弯折区30,由于弯折区30应力较大,若第一信号线11在弯折区30出现厚度不均的现象则很容易发生断裂,而若将第一过渡区33设置在非弯折区31时,则能够使得第一信号线11在弯折区30的部分的厚度保持一致,从而使弯折区30的应力保持一致,比较不容易出现断裂现象。
可选地,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的厚度为D0,825nm≤D0≤1510nm。
通常,第一信号线11位于非弯折区31的部分112的厚度为755nm左右,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的厚度设为825nm≤D0≤1510nm,比第一信号线11位于非弯折区31的部分112厚度大一定范围,有利于防止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中的部分在弯折区30弯折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弯折应力而出现断裂的现象,而且,将上述厚度设为不大于1510nm时,使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的厚度不至于过大,因为厚度过大时需要的提供的弯折外力将更大,很有可能出现不易弯折的现象。因此,825nm≤D0≤1510nm的厚度设计使得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既具备一定的抗弯折性能又不会对显示面板100造成不易弯折的现象。
可选地,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信号线的一种CC’截面图,位于弯折区30的第一信号线111包括沿远离衬底基板10所在面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Ti层、Al层和第二Ti层,第一Ti层的厚度为D1,Al层的厚度为D2,第二Ti层的厚度为D3,其中,45nm≤D1≤90nm,700nm≤D2≤1260nm,80nm≤D3≤160nm。
具体地,由于第一信号线11是用于传递数据信号或电信号的,而Al本身具备较佳的信号传输能力,因此选择Al作为第一信号线11传递信号的载体,而考虑到Al抗腐蚀性较弱,因此在Al的外侧用第一Ti层和第二Ti层进行包覆,能够有效防止Al与外界环境接触出现被腐蚀的现象而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信号传输的现象。该实施例中给出了第一Ti层、Al层和第二Ti层的厚度范围,为使得Al层起到可靠的信号传递的功能,该实施例将Al层设置为最厚,对于第一Ti层的厚度而言,只要能起到阻隔外界环境与Al层接触即可;对于第二Ti层的厚度而言,既能够阻隔外界环境与Al层接触,还能使得第一信号线11的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的厚度变大于其位于非弯折区31的部分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制作第一信号线11的过程中,可首先弯折区30和非弯折区31采用统一的制作方式及尺寸进行膜层的涂覆,然后再另外在对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涂覆,使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的厚度大于其位于非弯折区31的部分的厚度。此处对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进行涂覆,例如可以是对上述第二Ti层进行加厚(如图5所示的方式),还可以是另外涂覆其他的导电材料,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图7所示为图6中显示面板的一种AA’截面图,其中,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弯折区30的至少一条辅助导电部80,辅助导电部80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信号线1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可选地,参见图6,辅助导电部80包括至少一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辅助导电部81,第一辅助导电部8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信号线1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交叠。也就是说,在弯折区30中,第一辅助导电部81沿着第一信号线11的路径延伸。
可选地,参见图7,当弯折区30发生弯折时,第一辅助导电部81位于第一信号线11靠近弯折区30凸侧面的一侧。
可选地,第一辅助导电部81覆盖于第一信号线11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
具体地,图6-图7所示实施例中,辅助导电部80体现为第一辅助导电部81,该第一辅助导电部8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信号线11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与第一信号线11交叠。当弯折区30发生弯折时,第一辅助导电部81靠近弯折区30的凸侧面,第一信号线11相对于第一辅助导电部81远离弯折区30的凸侧面,此处的凸侧面指的是弯折区在发生弯折时,显示面板上受到拉应力的一侧的表面。例如,当弯折轴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且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向下进行弯折时,出光面则为凸侧面。在显示面板发生弯折时,拉应力的作用会使走线分子结构发生***,而压应力的作用会使走线分子结构更加紧密,因此,走线往往是在拉应力的作用下才发生断裂的,由于第一辅助导电部81位于第一信号线11靠近弯折区30凸侧面的一侧,在相同的弯折状态下,第一辅助导电部81被拉伸的幅度较大,受到的拉应力较大,而第一信号线11被拉伸的幅度较小,受到的拉应力较小。假设导致第一辅助导电部81和第一信号线11发生断裂的拉应力为均N,在弯折过程中,即使当第一辅助导电部81所受到的拉应力达到N时,第一信号线11受到的拉应力也还小于N,因此,即使有可能发生断裂时,第一辅助导电部81会先断裂,而第一信号线11不会断裂,第一辅助导电部81的引入相当于减小了弯折区30在弯折过程中第一信号线11所受到的拉应力,有效减小了第一信号线11在弯折区30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可能。此外,该实施例中,第一辅助导电部81与第一信号线11是直接接触的,第一辅助导电部81的引入还相当于增加了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的厚度,因此需要更大的弯折外力才有可能使第一信号线11在弯折区30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相当于提升了第一信号线11的抗弯折能力,有利于减小第一信号线11在弯折区30发生弯折的过程中出现断裂的可能。
可选的,第一辅助导电部81位于第一信号线11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
当然,在本申请一些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可将第一辅助导电部设置在第一信号线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
在显示面板发生弯折时,显示面板上会存在一个中性面,中性面是一个临界面,在弯折过程中既不会受到拉应力,也不会受到压应力,位于中性面靠近凸侧面的一侧的膜层将受到拉应力,位于中性面远离凸侧面的一侧的膜层将受到压应力,膜层越靠近中性面设置受到的应力越小。考虑到阵列层抗弯折性能较弱,因此通常尽量将中性面设置在阵列层,但由于显示面板中在阵列层上引入了发光功能层和薄膜封装层,这就会使中性面相对于阵列层上移。当在第一信号线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引入第一辅助导电部时,相当于增加了第一信号线靠近衬底基板一侧的膜层的厚度,此时中性面将会相对于阵列层下移,向第一信号线靠近,由于越靠近中性面的膜层受到的应力越小,因此此种设计使得在弯折区发生弯折的过程中第一信号线受到的应力减小,大大减小了第一信号线在弯折区发生弯折的过程中发生断裂的可能,在保证第一辅助导电部其他效果的同时,还可通过第一辅助导电部调节中性面的位置,以使得第一信号线更加靠近中性面。
图8所示为图6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其中,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一辅助导电部81包括第二过渡区34;在弯折区30指向非弯折区31的方向上:第二过渡区34位于第一辅助导电部81的边缘,由第一辅助导电部81的中心指向第一辅助导电部81的边缘,第二过渡区34的厚度递减,该厚度为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方向上的厚度。
具体地,若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设置于第一信号线11交叠的第一辅助导电部81时,由于第一辅助导电部81中的大部分或全部均位于弯折区30中,这就使得第一辅助导电部81在由弯折区30指向非弯折区31的方向的边缘位置出现了明显高度差,当第一辅助导电部81存在厚度突变区域时,在弯折过程中厚度突变处所受到的拉应力也将发生突变,拉应力突然变大可能导致厚度突变处发生断裂;而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辅助导电部81包括第二过渡区34,由第一辅助导电部81的中心指向第一辅助导电部81的边缘,第二过渡区34的厚度递减,也就是说,在第二过渡区34第一辅助导电部81的厚度是渐变的,当厚度渐变时,在弯折过程中,厚度渐变区域所受到的拉应力也是渐变的,厚度渐变的设计方式能够避免在弯折时出现突然变大的拉应力,避免该突变的拉应力作用到第一辅助导电部81而导致第一辅助导电部81发生断裂,在第一辅助导电部81不发生断裂时,第一信号线11发生断裂的可能微乎其微,此种设计相当于提升了第一辅助导电部81对第一信号线11进行保护的可靠性。
可选地,参见图8,第二过渡区34位于非弯折区31。考虑到弯折区30在弯折过程中,第一辅助导电部8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所受到的拉应力比位于非弯折区31的部分所受到的拉应力大,当将厚度渐变的第二过渡区34设置在非弯折区31时,其受到的拉应力较小,如此将会大大减小第二过渡区34在弯折区30发生弯折的过程中由于拉应力的影响而发生断裂的可能,从而使得第一辅助导电部81能够对第一信号线11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此外,若将第二过渡区34设置在弯折区30,由于弯折区30拉应力较大,若第一辅助导电部81在弯折区30出现厚度不均的现象则很容易发生断裂,而若将第二过渡区34设置在非弯折区31时,则能够使得第一辅助导电部81在弯折区30的部分的厚度保持一致,从而使弯折区30的拉应力保持一致,比较不容易出现断裂现象。
可选地,参见图9,图9所示为图6中显示面板的一种BB’截面图,辅助导电部80设置在第一平坦化层16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第一平坦化层16和辅助导电部80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第二平坦化层17;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发光功能层50,发光功能层50位于第二平坦化层17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由于第一平坦化层16和第二平坦化层17均为厚度较厚的有机层,因此,将辅助导电部80设于第一平坦化层16和第二平坦化层17之间,厚度较厚的第二平坦化层17容易覆盖住额外设置的辅助导电部80,有利于实现辅助导电部80厚度的增大,以实现更大程度的减小辅助导电部80对应的走线电阻。此外,平坦化层上表面为平坦表面,因此,即使增加了辅助导电部80对应图案,辅助导电部80上覆盖的绝缘层(本实施例中为第二平坦化层17)也不会随着辅助导电部80对应图案而在表面出现台阶或起伏,从而有利于后续膜层的制作,以及保证辅助导电部80对应图案上其他膜层的结构稳定,避免了由于辅助导电部80的引入而带来的膜层问题。
图10所示为图6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其中,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一辅助导电部81与第一信号线11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90,第一绝缘层90包括多个第一过孔91,至少部分第一辅助导电部81和与其对应的第一信号线11通过第一过孔91电连接。
该实施例中,第一辅助导电部81与第一信号线11由第一绝缘层90隔离,特别是,第一辅助导电部81和与其对应的第一信号线11是通过至少两个第一过孔91电连接的,这样就相当于将第一辅助导电部81和与其对应的第一信号线11进行并联,当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发生异常无法正常传递信号时,与其并联的第一辅助导电部81即可代其传递信号,有效防止由于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出现异常而导致的信号中断现象。此外,将第一信号线11位于弯折区30的部分111与第一辅助导电部81进行并联,并联连接方式有利于降低第一信号线11的总电阻。采用第一信号线11传递信号时,从信号线延伸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第一信号线11的电阻值逐渐增大,使得信号电压逐渐下降,如此会使得信号强度逐渐减弱,使得显示面板100可能出现显示异常的现象。该实施例通过并联的方式降低了第一信号线11的总电阻,从而有利于减小从第一信号线11的一端到另一端信号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信号电压下降的趋势,从而有利于减小信号强度减弱的趋势,有利于避免显示面板100在显示过程中出现显示异常的现象。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图12所示为图11中显示面板的一种BB’截面图,其中,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参见图11和图12,第一信号线11为电源线,辅助导电部80包括至少一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辅助导电部82,第二辅助导电部82与第一信号线11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层94,第二绝缘层94包括多个第二过孔92,多个第二过孔92至少暴露两条不同电源线,第二辅助导电部82同时与至少两条电源线通过第二过孔92电连接。
具体地,该实施例中引入了与电源线延伸方向交叉的第二辅助导电部82,并且通过多个第二过孔92将至少两条不同的电源线连接在一起,由于在显示面板100上,各电源线均是等电位的,通过第二辅助导电部82将任意两条或多条电源线连接在一起时并不会对电源线正常传递电压信号造成影响。由于显示面板100在使用过程中存在IR Drop,IR Drop即压降,指的是在传递电压信号的过程中,电源线从显示面板100的底端向上阻值逐渐增大,从而使得电压逐渐下降的现象,例如在显示面板100的下端,电源线提供的电压值为8V,由于电源线的电阻逐渐变大,到了显示面板100的顶端,电压值可能变为6V,这就会造成显示面板100顶端位置亮度比底端位置低的现象,使得显示面板100整体亮度不均。本实施例通过第二辅助导电部82可将各电源线连接在一起,从而从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电源线的电阻,从而有利于减弱电压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压降现象,因此有利于使得显示面板100各个区域的亮度均一。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12,当弯折区30发生弯折时,第二辅助导电部82位于第一信号线11靠近弯折区30凸侧面的一侧。
如此设计,当弯折区30发生弯折时,第二辅助导电部82靠近弯折区30的凸侧面,第一信号线11相对于第二辅助导电部82远离弯折区30的凸侧面,此处的凸侧面指的是弯折区在发生弯折时,显示面板上受到拉应力的一侧的表面。例如,当弯折轴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且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向下进行弯折时,出光面则为凸侧面。在显示面板发生弯折时,拉应力的作用会使走线分子结构发生***,而压应力的作用会使走线分子结构更加紧密,因此,走线往往是在拉应力的作用下才发生断裂的,由于第二辅助导电部82位于第一信号线11靠近弯折区30凸侧面的一侧,在相同的弯折状态下,由于第二辅助导电部82被拉伸的幅度较大,受到的拉应力较大,而第一信号线11被拉伸的幅度较小,受到的拉应力较小。假设导致第二辅助导电部82和第一信号线11发生断裂的拉应力为均N,在弯折过程中,即使当第二辅助导电部82所受到的拉应力达到N时,第一信号线11受到的拉应力也还小于N,因此,即使有可能发生断裂时,第二辅助导电部82会先断裂,而第一信号线11不会断裂,第二辅助导电部82的引入相当于减小了弯折区30在弯折过程中第一信号线11所受到的拉应力,有效减小了第一信号线11在弯折区30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可能。
可选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将第二辅助导电部设置在第一信号线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
在显示面板发生弯折时,显示面板上会存在一个中性面,中性面是一个临界面,在弯折过程中既不会受到拉应力,也不会受到压应力,位于中性面靠近凸侧面的一侧的膜层将受到拉应力,位于中性面远离凸侧面的一侧的膜层将受到压应力,膜层越靠近中性面设置受到的应力越小。考虑到阵列层抗弯折性能较弱,因此通常尽量将中性面设置在阵列层,但由于显示面板中在阵列层上引入了发光功能层和薄膜封装层,这就会使中性面相对于阵列层上移。当在第一信号线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引入第二辅助导电部时,相当于增加了第一信号线靠近衬底基板一侧的膜层的厚度,此时中性面将会相对于阵列层下移,向第一信号线靠近,由于越靠近中性面的膜层受到的应力越小,因此此种设计使得在弯折区发生弯折的过程中第一信号线受到的应力减小,大大减小了第一信号线在弯折区发生弯折的过程中发生断裂的可能,在保证第二辅助导电部其他效果的同时,还可通过第二辅助导电部调节中性面的位置,以使得第一信号线更加靠近中性面。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其中,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参见图13,第一信号线11为电源线,辅助导电部80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辅助导电部82,第二辅助导电部82呈段状结构,多条第二辅助导电部82沿第一方向呈间隔排布,沿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二辅助导电部82之间设置有间隔区域。
当采用段状结构的第二辅助导电部82时,有利于避免在弯折区弯折过程中当某一第二辅助导电部82产生裂纹时该裂纹延伸至其他的第二辅助导电部82。此外,当弯折轴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方向时,在发生弯折时,由于各第二辅助导电部82在第一方向上是存在间隔区域的,这些间隔区域相比设置有第二辅助导电部的区域而言更易弯折,因此这些间隔区域能够为弯折提供路径,从而能够使得显示面板整体更易于弯折。此外,当与第二辅助导电部82同层设置有第二信号线12时,这些间隔区域还能为第二信号线提供路径延伸路径,例如图14,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图,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二信号线12,该第二信号线12与第一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相同且与第二辅助导电部82同层设置,呈折线状,该第二信号线12例如可以是初始化信号线,用于提供初始化信号。将至少部分用于提供初始化信号的第二信号线12与第二辅助导电部82同层设置,有利于减少阵列层上第二信号线12的数量,在相同单位面积内,有利于增大相邻信号线之间的距离,避免信号线之间距离过近而造成的串扰。
可选地,图13所示实施例中,各第二辅助导电部82在第二方向交错间隔排布,使第二辅助导电部82之间的间隔区域在第二方向上交错,这样可以使第二信号线12呈现折线状,当弯折轴与第一方向平行时,第二信号线12中至少部分是不与弯折轴垂直的,在弯折过程中第二信号线12整体受到的应力会小一点,因此有折线状结构有利于提升第二信号线12抗弯折性能。另外,当弯折轴与第二方向平行时,由于位于第二辅助导电部82之间的间隔区域在第二方向上呈交错间隔排布,当弯折轴平行于第二方向时,若沿第二方向排布的第二辅助导电部82彼此交叠,当弯折轴位于该交叠区域时将很难实现弯折,而图13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辅助导电部82之间的间隔区域在第二方向上交错间隔排布,当弯折轴位于显示面板上弯折区中任意一个区域时,每个区域都有对应的间隔区域,因此各弯折区域的易弯折程度均是相近的,相比第二辅助导电部82在第二方向彼此交叠的方式而言均较易弯折。
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信号线和/或至少部分辅助导电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信号线和/或至少部分辅助导电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在弯折区中,至少部分第一信号线11和/或至少部分辅助导电部80的形状为折线状或网格状。具体地,弯折区中第一信号线11和/或至少部分辅助导电部80设为图15所示的折线状或图16所示的网格状时,相比直线结构的走线形式而言,在相同单位面积内,在走线厚度和宽度相同的条件下,相当于增大了走线的面积,需要更大的弯折外力才有可能发生断裂,因此有折线状或网格状结构有利于提升第一信号线11和辅助导电部80的抗弯折性能。此外,采用网格状结构时,一条第一信号线11或辅助导电部80由多个子网格88串联而成,而单个子网格88中的两个分支是并联的形式,相当于电阻并联,因此有利于降低第一信号线11或辅助导电部80的总电阻,有利于减弱电压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压降现象或信号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信号变弱的现象。此外,子网格88中两个分支并联的形式,即使其中一个分支发生异常,还能采用另一个分支传递信号,因此还有利于避免出现信号中断的现象。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信号线11和/或至少部分辅助导电部80为网格状时,网格状的结构并不限于图16所示的椭圆形,还可采用菱形或方形等结构,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信号线和/或至少部分辅助导电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在弯折区中,至少一条第一信号线11和/或至少一条辅助导电部80包括多条并联的子导电部85,子导电部85为折线状或网格状。该实施例中将一条信号线和/或至少一条辅助导电部80划分为多条并联的子导电部85,在信号传递的过程中,信号可通过任意一条子导电部85进行传递,即使某一条或多条子导电部85出现异常,还能通过其他的子导电部85进行信号传递,有效避免了信号传递中断的现象。此外,子导电部85并联的形式有利于降低第一信号线11和/或至少一条辅助导电部80的总电阻,因而有利于减弱电压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压降现象或信号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信号变弱的现象。而且,多条子导电部85并联的方式还有利于提升第一信号线11和/或辅助导电部80的抗弯折能力,另外即使部分子导电部85断裂也不会影响第一信号线11进行正常的信号传递。
图1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信号线和/或至少部分辅助导电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同一第一信号线11和/或同一辅助导电部80中,相邻的子导电部85之间通过多条第一金属线86电连接;至少两条第一金属线86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叉。
该实施例中,通过多条交叉的金属线将相邻的子导电部85之间进行电连接,使得第一信号线11和/或辅助导电部80变为了网面结构,网面结构的第一信号线11或辅助导电部80具备更强的耐弯折性能;此外,网面结构中包含了若干导电分支,任意从网面结构的一端连通至另一端的分支均可进行信号的传递,此种设计为信号的传递提供了若干可行的路径,即使某些导电分支异常也不会影响信号的正常传递,大大提高了第一信号线11或辅助导电部80进行信号传递的可靠性。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申请中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申请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设置在衬底基板上的第一信号线至少从非弯折区延伸至弯折区,特别是,第一信号线位于弯折区的部分的厚度大于其位于非弯折区的部分的厚度,在弯折区发生弯折时,第一信号线位于弯折区的部分厚度较大,相比正常厚度的部分,厚度较大部分的走线需要更大的弯折应力才可能出现断裂的现象,也就是说,加大第一信号线位于弯折区部分的厚度的方式有利于提升位于弯折区的第一信号线的抗弯折能力,减小在弯折区发生弯折时第一信号线出现断裂的可能。或者,本申请在弯折区设置有与第一信号线交叠的辅助导电部,在弯折区发生弯折时,该辅助导电部能够转移至少部分弯折应力,减小第一信号线实际受到的弯折应力,从而同样有利于减小在弯折区发生弯折时第一信号线出现断裂的可能。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
还包括衬底基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沿第一方向排布、沿第二方向延伸,且至少从所述非弯折区延伸至所述弯折区,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所述弯折区的至少一条辅助导电部,所述辅助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辅助导电部包括至少一条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辅助导电部;
所述第一辅助导电部包括第二过渡区;
在所述弯折区指向所述非弯折区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过渡区位于所述第一辅助导电部的边缘,由所述第一辅助导电部的中心指向所述第一辅助导电部的边缘,所述第二过渡区的厚度递减,所述厚度为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上的厚度;
在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上,所述第一信号线在所述弯折区和所述非弯折区的厚度均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的弯折轴的延伸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导电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区位于所述非弯折区。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弯折区发生弯折时,所述第一辅助导电部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线靠近所述弯折区凸侧面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导电部覆盖于所述第一信号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导电部与所述第一信号线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包括多个第一过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辅助导电部和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信号线通过所述第一过孔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 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线为电源线,所述辅助导电部包括至少一条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辅助导电部,所述第二辅助导电部与所述第一信号线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多个第二过孔,所述多个第二过孔至少暴露两条不同所述电源线,所述第二辅助导电部同时与至少两条所述电源线通过所述第二过孔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弯折区发生弯折时,所述第二辅助导电部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线靠近所述弯折区凸侧面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和第一平坦化层,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和所述衬底基板之间;
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包括栅极金属层和源漏极金属层,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同层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导电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和所述辅助导电部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平坦化层;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发光功能层,所述发光功能层位于所述第二平坦化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弯折区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或至少部分所述辅助导电部的形状为折线状或网格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弯折区中,至少一条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或至少一条所述辅助导电部包括多条并联的子导电部,所述子导电部为折线状或网格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或同一所述辅助导电部中,相邻的所述子导电部之间通过多条第一金属线电连接;至少两条所述第一金属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叉。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之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1810552433.6A 2018-05-31 2018-05-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087669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52433.6A CN108766988B (zh) 2018-05-31 2018-05-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6/213,306 US10529793B2 (en) 2018-05-31 2018-12-07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52433.6A CN108766988B (zh) 2018-05-31 2018-05-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66988A CN108766988A (zh) 2018-11-06
CN108766988B true CN108766988B (zh) 2021-01-29

Family

ID=64001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52433.6A Active CN108766988B (zh) 2018-05-31 2018-05-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529793B2 (zh)
CN (1) CN1087669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26544B (zh) * 2018-12-14 2022-09-20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427467B (zh) * 2019-01-10 2022-05-10 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触控模组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CN110047898B (zh) * 2019-04-26 2021-04-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9887420B (zh) * 2019-04-29 2021-10-15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10297365A (zh) * 2019-06-27 2019-10-0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RU2770179C1 (ru) 2019-10-29 2022-04-14 Боэ Текнолоджи Груп Ко., Лтд. Подложка дисплея, способ ее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исплея
CN110957330B (zh) * 2019-12-17 2022-10-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板、显示装置和制作方法
CN111384080B (zh) 2020-03-20 2021-07-06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显示面板、制程方法及拼接显示面板
CN111413815B (zh) * 2020-04-08 2022-06-1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903773A (zh) * 2020-07-06 2022-01-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634826B (zh) * 2021-01-07 2022-02-0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micro-LED显示面板、micro-LED像素电路及显示装置
CN113534516A (zh) * 2021-06-16 2021-10-22 北海惠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CN113473699A (zh) * 2021-07-21 2021-10-01 北京梦之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偏转应力均衡的fpc模组及电子器件
CN113921536B (zh) * 2021-09-30 2023-05-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CN113870718B (zh) * 2021-10-15 2023-07-18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屏体支撑件和显示模组
WO2023065288A1 (zh) * 2021-10-22 2023-04-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038339B (zh) * 2021-12-09 2023-01-1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5240561A (zh) * 2022-08-25 2022-10-25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控制方法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3498A (zh) * 2013-12-24 2015-06-2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柔性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7479752A (zh) * 2017-08-14 2017-12-1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7634086A (zh) * 2017-09-15 2018-01-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阵列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76666B1 (ko) * 2013-04-11 2020-02-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표시패널
US9793334B2 (en) * 2015-12-31 2017-10-17 Lg Displa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flexible display panel including polarization layer with undercut portion and micro-coating lay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3498A (zh) * 2013-12-24 2015-06-2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柔性有机发光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7479752A (zh) * 2017-08-14 2017-12-1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7634086A (zh) * 2017-09-15 2018-01-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阵列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29793B2 (en) 2020-01-07
CN108766988A (zh) 2018-11-06
US20190371879A1 (en) 2019-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6698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731869B (zh) 显示设备
CN107230688B (zh) 具有能够使制造缺陷最小化的弯曲区的显示设备
CN10876697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240013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2664207B1 (ko) 스트레쳐블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0164950B (zh) 一种可拉伸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80024418A (ko)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CN109037469B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102598831B1 (ko) 스트레처블 표시장치
CN10999178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094621B2 (en) Display panel
CN112735262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KR20180060710A (ko)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CN210271564U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KR20180061856A (ko)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US11153969B2 (en) Flexible display panels and display devices
KR101740192B1 (ko) 유기발광표시패널
CN110164880B (zh) 显示装置
CN11099366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90026497A (ko) 표시 장치
KR20180062096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180014404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533228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US11678506B2 (en) Display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