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40868A - 蓄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蓄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40868A
CN108140868A CN201680056629.5A CN201680056629A CN108140868A CN 108140868 A CN108140868 A CN 108140868A CN 201680056629 A CN201680056629 A CN 201680056629A CN 108140868 A CN108140868 A CN 1081408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umulator group
charging
lithium
discharging curve
accum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662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40868B (zh
Inventor
川合徹
神谷岳
大塚正博
大和亮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1408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08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408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08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1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6/0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ochemical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25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or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borates, phosphates, silicates, oliv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6Lead-acid 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34Gastight accumulators
    • H01M10/345Gastight metal hydride accumul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谋求蓄电***的长寿命化、低价格化以及小型化。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具有通过(12.5×n)V以上且(12.8×n)V以下(n是1以上且125以下的自然数)的范围的阶差。蓄电池组(12)的与所述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的平均放电电压在(9.0×n)V以上且(12.5×n)V以下的范围。蓄电池组(12)的与所述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的平均充电电压在(12.8×n)V以上(14.8×n)V以下的范围。

Description

蓄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组。
背景技术
铅蓄电池广泛用于用作对汽车的驱动以及各种电负载的电力供给的车载用,用作商用电源的备用电源的工业用,用作高尔夫车以及叉车等的主电源的电动车辆用等各种用途。铅蓄电池通常使用将6个铅蓄电池串联连接而成的12V的电池、或者作为12V的倍数的24V、36V、48V、60V、72V等的电池。
铅蓄电池与锂离子蓄电池或镍氢蓄电池等蓄电池相比价格低廉,但与这些蓄电池相比充放电循环差。尤其是,铅蓄电池处于过充电状态或过放电状态时,充放电循环特性显著变差。例如,铅蓄电池处于过充电状态时,作为电解液的硫酸通过电解引起气体的产生或电解液量的减少、集电体的腐蚀、活性物质的脱落,因此充放电循环特性变差。另外,铅蓄电池处于过放电状态时,由于正负极表面的反应生成物被绝缘体硫酸铅被覆,顺利的充放电反应受阻,由此充放电循环特性变差。
因此,尤其是作为车载用或电动车辆用蓄电池仅使用铅蓄电池的情况下,担忧铅蓄电池的早期劣化。对于这个担忧,如果单纯地将铅蓄电池替换成锂离子蓄电池或镍氢蓄电池等与铅蓄电池相比充放电循环特性更好的蓄电池,则导致蓄电池的高价格化。
于是,在专利文献1提出了将廉价的铅蓄电池和与铅蓄电池相比充放电循环特性优异的高性能蓄电池并联连接的蓄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1311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不限于前述的铅蓄电池,通常蓄电池设备都会由于过充电状态或过放电状态而早期劣化。因此,理想的是在表示蓄电池的充电状态的SOC(荷电状态:充电容量与满充电状态的充电量的比)不会达到过充放电状态的范围(SOC使用范围)内使用蓄电设备。
铅蓄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等高性能蓄电池的开路电压不同的情况下,担忧如果将两个蓄电池直接并联连接则电流从开路电压高侧的蓄电池流向低侧的蓄电池,或者双方的蓄电池超出SOC使用范围而处于过充放电状态。
于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蓄电***中,在铅蓄电池和高性能蓄电池之间设置DCDC转换器。因此,开路电压高侧的蓄电池的端电压通过DCDC转换器得到调整。所以,电流从开路电压高侧的蓄电池流向低侧的蓄电池的现象得到防止。另外,防止双方的蓄电池处于过充放电状态。
但是,DCDC转换器价格高且规模大,因此具备DCDC转换器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蓄电***的价格高且规模大。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谋求蓄电***的长寿命化、低价格化以及小型化。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的充放电曲线具有通过(12.5×n)V以上且(12.8×n)V以下(n是1以上且125以下的自然数)的范围的阶差。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的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的平均放电电压在(9.0×n)V以上且(12.5×n)V以下的范围。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的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的平均充电电压在(12.8×n)V以上(14.8×n)V以下的范围。
本发明的蓄电池组能够以与串联连接6×n个铅蓄电池的蓄电池组并联连接的状态作为蓄电***使用。串联连接6×n个铅蓄电池的蓄电池组表示12V的倍数的铅蓄电池组。n=1的情况下,串联连接6×n个铅蓄电池的蓄电池组表示串联连接6个铅蓄电池的12V的铅蓄电池组。n=2的情况下,串联连接6×n个铅蓄电池的蓄电池组表示串联连接12个铅蓄电池的24V的蓄电池组,或串联连接2个12V的铅蓄电池的24V的铅蓄电池组。n在3以上的情况也相同。
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具有通过(12.5×n)V以上且(12.8×n)V以下(n是1以上且125以下的自然数)的范围的阶差。因此,例如,对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并联连接由6×n个铅蓄电池串联连接的蓄电池组而成的蓄电***中,该铅蓄电池组的电压在通常所使用的电压范围内时,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的电压在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的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中与铅蓄电池组的电压几乎一致。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和铅蓄电池组之间不会产生较大的电压差。因此,不必在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和铅蓄电池组之间设置DCDC转换器。因此,例如,通过使用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可实现具备铅蓄电池组的蓄电***的低价格化以小型化。
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的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的平均放电电压在(9.0×n)V以上且(12.5×n)V以下的范围。因此,在将串联连接6×n个铅蓄电池的蓄电池组并联连接的蓄电***中,对蓄电***要求大电流输出时,铅蓄电池组的电压低于通常所使用的电压范围的状态下本发明的蓄电池组也进行输出,从而可以防止铅蓄电池组的电压低于放电终止电压。因此,可以防止铅蓄电池组的过放电状态引起的劣化,可实现蓄电***的长寿命化。另外,不需要用于防止铅蓄电池组的过放电状态的特殊电路,因此可实现蓄电***的低价格化。
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的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的平均充电电压在(12.8×n)V以上且(14.8×n)V以下的范围。因此,在将串联连接6×n个铅蓄电池的蓄电池组并联连接的蓄电***中,对蓄电***要求大电流输入时,铅蓄电池组的电压高于通常所使用的电压范围的状态下本发明的蓄电池组也进行输入,从而可以防止铅蓄电池组的电压高于充电终止电压。因此,可以防止铅蓄电池组的过充电状态引起的劣化,可实现蓄电***的长寿命化。另外,不需要用于防止铅蓄电池组的过充电状态的特殊电路,因此可实现蓄电***的低价格化。
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的充放电曲线具有通过(12.5×n)V以上且(12.8×n)V以下(n是1以上且125以下的自然数)的范围的阶差。在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的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将蓄电池组的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中获得的尖峰电压在(9.0×n)V以上且(12.5×n)V以下的范围。在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的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将蓄电池组的充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中获得的尖峰电压在(12.8×n)V以上(14.8×n)V以下的范围。
本发明的蓄电池组能够以与串联连接6×n个铅蓄电池的蓄电池组并联连接的状态作为蓄电***使用。
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具有通过(12.5×n)V以上且(12.8×n)V以下(n是1以上且125以下的自然数)的范围的阶差。因此,例如,对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并联连接由6×n个铅蓄电池串联连接的蓄电池组而成的蓄电***中,该铅蓄电池组的电压在通常所使用的电压范围内时,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的电压在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的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中与铅蓄电池组的电压几乎一致。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和铅蓄电池组之间不会产生较大的电压差。因此,不必在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和铅蓄电池组之间设置DCDC转换器。因此,例如,通过使用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可实现具备铅蓄电池组的蓄电***的低价格化以小型化。
在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的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将蓄电池组的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中获得的尖峰电压在(9.0×n)V以上且(12.5×n)V以下的范围。因此,在将串联连接6×n个铅蓄电池的蓄电池组并联连接的蓄电***中,对蓄电***要求大电流输出时,铅蓄电池组的电压低于通常所使用的电压范围的状态下本发明的蓄电池组也进行输出,从而可以防止铅蓄电池组的电压低于放电终止电压。因此,可以防止铅蓄电池组的过放电状态引起的劣化,可实现蓄电***的长寿命化。另外,不需要用于防止铅蓄电池组的过放电状态的特殊电路,因此可实现蓄电***的低价格化。
在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的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将蓄电池组的充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中获得的尖峰电压在(12.8×n)V以上(14.8×n)V以下的范围。因此,在将串联连接6×n个铅蓄电池的蓄电池组并联连接的蓄电***中,对蓄电***要求大电流输入时,铅蓄电池组的电压高于通常所使用的电压范围的状态下本发明的蓄电池组也进行输入,从而可以防止铅蓄电池组的电压高于充电终止电压。因此,可以防止铅蓄电池组的过充电状态引起的劣化,可实现蓄电***的长寿命化。另外,不需要用于防止铅蓄电池组的过充电状态的特殊电路,因此可实现蓄电***的低价格化。
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包括蓄电设备,蓄电设备可以是锂离子蓄电池或镍氢蓄电池。
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包括锂离子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的正极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包含选自Li[NixMn(2-x)]O4(0.05≦x≦0.45)、Li[CoxMn(2-x)]O4(0.1≦x≦1)、Li[FexMn(2-x)]O4(0.05≦x≦0.45)、LiFeaMnbCocNidPO4(0≦a≦1、0≦b≦1、0≦c≦1、0≦d≦1、a+b+c+d=1)以及Li3V2(PO4)3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包括锂离子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的正极可包含多种正极活性物质。
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包括锂离子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的负极可包含多种负极活性物质。
在本发明的蓄电池组由串联连接的多个蓄电设备构成的多个蓄电池模块并联连接而成,多个蓄电池模块可包含连接段数互不相同的蓄电池模块。本发明的蓄电池组可具备具有不同种类的蓄电设备的多种蓄电模块。
在本发明的第一以及第二蓄电池组的与各自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的容量和第二蓄电池组的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的容量之比优选在10:90~90:10的范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谋求蓄电***的长寿命化、低价格化以及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示意图的电路图。
[图2]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蓄电池组示意图的电路图。
[图3]图3是第一变形例的第二蓄电池组示意图的电路图。
[图4]图4是第二变形例的第二蓄电池组示意图的电路图。
[图5]图5是第三变形例的第二蓄电池组示意图的电路图。
[图6]图6是实施例1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示意图的电路图。
[图7]图7是实施例1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8]图8是将实施例1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9]图9是实施例2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10]图10是将实施例2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11]图11是实施例3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12]图12是将实施例3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13]图13是实施例4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14]图14是将实施例4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15]图15是实施例5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16]图16是将实施例5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17]图17是参考例1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18]图18是将参考例1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19]图19是参考例2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20]图20是将参考例2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21]图21是实施例6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22]图22是将实施例6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23]图23是实施例7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24]图24是将实施例7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25]图25是实施例8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26]图26是将实施例8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27]图27是实施例9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28]图28是将实施例9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29]图29是实施例10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30]图30是将实施例10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31]图31是实施例11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示意图的电路图。
[图32]图32是实施例11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33]图33是将实施例11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34]图34是实施例12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的示意图的电路图。
[图35]图35是实施例12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36]图36是将实施例12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37]图37是实施例13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的示意图的电路图。
[图38]图38是实施例14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的示意图的电路图。
[图39]图39是实施例14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40]图40是将实施例14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41]图41是实施例15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的示意图的电路图。
[图42]图42是实施例15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43]图43是将实施例15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44]图44是实施例16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的示意图的电路图。
[图45]图45是实施例17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的示意图的电路图。
[图46]图46是参考例3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47]图47是将参考例3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48]图48是参考例4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49]图49是将参考例4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50]图50是参考例5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51]图51是将参考例5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52]图52是参考例6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53]图53是将参考例6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54]图54是参考例7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55]图55是将参考例7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56]图56是实施例18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57]图57是将实施例18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58]图58是实施例19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59]图59是将实施例19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60]图60是实施例20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61]图61是将实施例20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图62]图62是实施例21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
[图63]图63是将实施例21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了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但是,下述实施方式仅为例示。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等中参照的各附图中,实质上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以相同的符号进行参照。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示意图的电路图。
图1所示的车辆2具备蓄电***1。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蓄电***1用于车辆2的例进行说明,但蓄电***1的用途不受限于此。蓄电***1适合用作例如汽车、高尔夫车、叉车、铁路车辆、航空器等车辆,船舶等移动手段或搬运手段的电源。例如,蓄电***1也适合用作具备智能怠速停止机构的汽车的智能怠速停止机构的电源。蓄电***1尤其适用于具备铅蓄电池作为主电源的高尔夫车、叉车、电动车辆椅子、老年车、电动小型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手推车、电动汽车、低速汽车(LSV)、无人搬运车(AGV)等电动车辆、或具备智能怠速停止机构的汽车。图1为车辆的示意图的概念图,但图1的***同样可用于移动机构或搬运机构。
另外,蓄电***1还适用于对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发电机、燃料电池、柴油发电机、汽油发电机、燃气发电机等发电机的蓄电用途。
蓄电***1具备第一蓄电池组11和第二蓄电池组12。第一蓄电池组11是铅蓄电池组。
下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第一蓄电池组11为串联连接了6×n(n为1以上且125以下的自然数)个铅蓄电池的蓄电池组的例进行说明。此时,第一蓄电池组11通常使用时的电压范围约为(12.5×n)V以上且(12.8×n)V以下。第一蓄电池组11的放电终止电压约为(9.0×n)V。第一蓄电池组11的充电终止电压约为(14.8×n)V。
第二蓄电池组12并联连接于第一蓄电池组11。具体地,第一蓄电池组11和第二蓄电池组未经DCDC转换器而并联连接。
第二蓄电池组12例如可以由锂离子蓄电池组、镍氢蓄电池组等蓄电池组构成。另外,第二蓄电池组12也可以由锂离子电容器(LIC)或双电层电容器(EDLC)等电容器构成。
在本发明中,“蓄电设备”是指铅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镍氢蓄电池等蓄电池或电容器等单元件。
在本发明中,“蓄电池组”包括至少一种蓄电设备。蓄电池组中,由至少一个蓄电池构成的称作“蓄电池组”。因此,锂离子蓄电池组意味由至少一个锂离子蓄电池构成的蓄电池组。铅蓄电池组意味由至少一个铅蓄电池构成的蓄电池组。镍氢蓄电池组意味由至少一个镍氢蓄电池构成的蓄电池组。
蓄电池组也可以由一个蓄电模块构成。蓄电池组也可以由串联连接的多个蓄电模块构成。蓄电池组也可以是蓄电模块并联连接于经串联连接的多个蓄电模块中的至少一个而构成的蓄电池组。
在本发明中,“蓄电池模块”是指经串联连接的至少一个蓄电设备。因此,蓄电池组可具有蓄电池模块。
在本发明中,蓄电池组具有多个蓄电设备时,所述多个蓄电设备可以是同种的、也可以含有多种蓄电设备。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二蓄电池组12具有串联连接的多个蓄电设备12a的例进行说明。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二蓄电池组12由串联连接的4个锂离子蓄电池12a构成的例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中,第二蓄电池组不必由一个蓄电池模块构成。例如,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第二蓄电池组12中,可以多个蓄电池模块12b并联连接。例如,如图5所示,在第二蓄电池组12中,可以是蓄电池模块并联连接于串联连接的多个蓄电池模块12b的至少一个。
第一以及第二蓄电池组11、12各自还可以包括用于控制构成各电池组11、12的电池的控制部。
第二蓄电池组12为锂离子蓄电池组的情况下,作为锂离子蓄电池的正极所包含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例举过渡金属和锂的复合氧化物、过渡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硫化物等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具体地,可例举LiCoO2、LiNiO2、LiMnO2、LiMn2O4、Li(1+a)NixMnyCozO2(0≦a≦0.5、0≦x≦1、0≦y≦1、0≦z≦1、x+y+z=1)、Li[NixMn(2-x)]O4(0≦x≦0.5)、Li[CoxMn(2-x)]O4(0≦x≦1)、Li[FexMn(2-x)]O4(0≦x≦1)、LiNiVO4、LiFePO4、LiMnPO4、LiCoPO4、LiNiPO4、LiFeaMnbCocNidPO4(0≦a≦1、0≦b≦1、0≦c≦1、0≦d≦1、a+b+c+d=1)、Li3V2(PO4)3、LiVOPO4等过渡金属和锂的复合氧化物;MnO2、MnO、V2O5等过渡金属氧化物;FeS、TiS等过渡金属硫化物;醌化合物、二硫化合物、哒嗪化合物、轴烯化合物、红氨酸化合物、有机自由基化合物等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可以使用将上述化合物的过渡金属元素置换成异种元素的化合物。这些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可以同时使用2种以上的正极活性物质。
锂离子蓄电池的负极所含的负极活性物质可例举过渡金属和锂的复合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合金类材料、过渡金属硫化物等无机化合物,碳材料,有机化合物,锂金属等。具体地,可例举LiMn2O4、Li4Ti5O12、Li2Ti3O7、LiMg1/2Ti3/2O4、LiCo1/2Ti3/2O4、LiZn1/2Ti3/2O4、LiFeTiO4、LiCrTiO4、Li2SrTi6O14、Li2BaTi6O14等过渡金属和锂的复合氧化物;TiO2、WO3、MoO2、MnO2、V2O5、SiO2、SiO、SnO2等金属氧化物;Si、Sn等合金类材料;FeS、TiS等过渡金属硫化物;石墨、难石墨化碳、易石墨化碳等碳材料;醌化合物、二硫化合物、哒嗪化合物、轴烯化合物、红氨酸化合物、有机自由基化合物等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可以使用将上述化合物的过渡金属元素置换成异种元素的化合物。这些负极活性物质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可以同时使用2种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另外,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使用对上述负极活性物质进行了锂离子的预掺杂处理的物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1中并列连接有由发动机等构成的电负载13和充电器14。蓄电***1与电负载13以及充电器14各自之间设有开关。
为了提高蓄电***1的安全性,根据需要可以在第一蓄电池组11和第二蓄电池组12之间设置保险丝或FET开关。
充电器14供给的电力供给至第一蓄电池组11和第二蓄电池组12。未连接充电器14的情况下使电负载13运行时,电力从第一蓄电池组11和第二蓄电池组12供给至电负载13。第一蓄电池组11和第二蓄电池组12中根据需要设置控制装置来防止过充放电状态或过热等异常情况的发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负载13具体为电动马达,在车辆2减速时将再生能量通过作为电负载13的电动马达变换成电能,实施对第一蓄电池组11和第二蓄电池组12进行充电的减速再生。
蓄电池***1满足以下条件(a)、(b)以及(c)。
(a)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具有通过(12.5×n)V以上且(12.8×n)V以下(n是1以上且125以下的自然数)的范围的阶差。
(b)第二蓄电池组12的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的平均放电电压在(9.0×n)V以上且(12.5×n)V以下的范围。
(c)第二蓄电池组12的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的平均充电电压在(12.8×n)V以上且(14.8×n)V以下的范围。
进一步,蓄电池***1满足以下条件(d)以及(e)。
(d)第二蓄电池组12的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将第二蓄电池组的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中获得的尖峰电压在(9.0×n)V以上且(12.5×n)V以下的范围。
(e)第二蓄电池组12的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将第二蓄电池组的充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中获得的尖峰电压在(12.8×n)V以上且(14.8×n)V以下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充放电曲线的阶差”是指第二蓄电池组12的SOC在5%~95%的范围内电压变化大的范围,具体地,相对于SOC在5%~95%的范围内的SOC变化量(ΔSOC)的充电曲线或放电曲线的至少一方的电压的变化量(ΔV)的比ΔV/ΔSOC的绝对值达到(100×n)mV/%以上的范围。
“阶差的起始点”意味着1个阶差范围的放电曲线的最小电压及该电压下的SOC。
“阶差的终点”意味着在1个阶差范围内的充电曲线的最大电压及该电压下的SOC。
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是在25℃±5℃的条件下,以0.2C的电流值在放电终止电压至充电终止电压的电压范围内进行恒电流充放电时的充放电曲线。“1C的电流值”指充电或放电1小时至额定容量的电流值。另外,第二蓄电池组12的dQ/dV曲线是将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蓄电池组12满足所有条件(a)、(b)、(c)、(d)以及(e),但本发明可以不受限于此。本发明的第二蓄电池组可以只满足条件(a)、(b)以及(c)。另外,本发明的第二蓄电池组可以只满足条件(a)、(d)以及(e)。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1满足条件(a)。为此,第一蓄电池组11的电压在通常使用的电压范围内时,第二蓄电池组12的电压在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中与第一蓄电池组11的电压几乎一致,在第二蓄电池组12和第一蓄电池组11之间不会产生较大电压差。因此,不需要在第二蓄电电池组12和第一蓄电池组11之间设置DCDC转换器。因此,可实现蓄电***1的低价格化以及小型化。
蓄电***1满足条件(b)和条件(d)的至少一方。因此,第二蓄电池组12要求大电流输出时,在第一蓄电池组11的电压低于通常使用的电压范围的状态下第二蓄电池组12也进行输出。因此,可以防止第一蓄电池组11的电压与放电终止电压相比变得更低。其结果是可以防止第一蓄电池组11的过放电状态带来的劣化,可实现蓄电***1的长寿命化。另外,不需要用于防止第一蓄电池组11的过放电状态的特殊电路,因此可实现蓄电***1的低价格化。
蓄电***1满足条件(c)和条件(e)的至少一方。因此,对蓄电***1要求大电流输入时,在第一蓄电池组11的电压高于通常使用的电压范围的状态下对第二蓄电池组12也进行输入。其结果是,可以防止第一蓄电池组11的电压与充电终止电压相比变得更高。因此,可以防止第一蓄电池组11的过充电状态带来的劣化,可实现蓄电***1的长寿命化。另外,不需要用于防止第一蓄电池组11的过充电状态的特殊电路,因此可实现蓄电***1的低价格化。
作为蓄电***1能够满足条件(a)、(b)、(c)、(d)以及(e)的方法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方法1)
将第二蓄电池组12作为具有锂离子蓄电池的锂离子蓄电池组,对锂离子蓄电池的正极,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能够使锂离子蓄电池的充放电曲线具有阶差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或者,对锂离子蓄电池的负极,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能够使锂离子蓄电池的充放电曲线具有阶差的负极活性物质的方法。
作为能够使锂离子蓄电池的充放电曲线具有阶差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具体例,可例举例如Li[NixMn(2-x)]O4(0.05≦x≦0.45)、Li[CoxMn(2-x)]O4(0.1≦x≦1)、Li[FexMn(2-x)]O4(0.05≦x≦0.45)、LiFeaMnbCocNidPO4(0≦a≦1、0≦b≦1、0≦c≦1、0≦d≦1、a+b+c+d=1)、Li3V2(PO4)3等。可以仅使用这些正极活性物质的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多种。
作为能够使锂离子蓄电池的充放电曲线具有阶差的负极活性物质的具体例,可例举例如LiMn2O4、Li4Ti5O12、LiMg1/2Ti3/2O4、LiCo1/2Ti3/2O4、LiZn1/2Ti3/2O4、LiFeTiO4、LiCrTiO4、Li2SrTi6O14、Li2BaTi6O14、TiO2、WO3、MoO2、MnO2等。可以仅使用这些负极活性物质的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多种。
(方法2)
将第二蓄电池组12作为具有锂离子蓄电池的锂离子蓄电池组,使锂离子蓄电池的正极包含多种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
例如,可以考虑使锂离子蓄电池的正极包括以下正极活性物质。
1)LiFePO4以及LiCoO2
2)LiFePO4以及LiMn2O4
3)LiFePO4以及Li(1+a)NixMnyCozO2(0≦a≦0.5、0≦x≦1、0≦y≦1、0≦z≦1、x+y+z=1)
4)LiFePO4以及Li[NixMn(2-x)]O4(0≦x≦0.5)
5)LiFePO4以及LiMnPO4
6)LiFePO4以及LiCoPO4
7)LiMn2O4以及Li[NixMn(2-x)]O4(0≦x≦0.5)
8)LiMn2O4以及LiCoPO4
(方法3)
将第二蓄电池组12作为具有锂离子蓄电池的锂离子蓄电池组,使锂离子蓄电池的负极包含多种负极活性物质的方法。
例如,可以考虑使锂离子蓄电池的负极包括以下负极活性物质。
1)石墨以及Li4Ti5O12
2)石墨以及SiO
3)石墨以及SnO2
4)石墨以及Si
5)石墨以及Sn
6)难石墨化碳以及Li4Ti5O12
7)难石墨化碳以及SiO
8)难石墨化碳以及SnO2
9)难石墨化碳以及Si
10)难石墨化碳以及Sn
11)Li4Ti5O12以及SiO
12)Li4Ti5O12以及SnO2
13)Li4Ti5O12以及Si
14)Li4Ti5O12以及Sn
(方法4)
使第二蓄电池组12由并联连接的连接段数不同的蓄电池模块构成的方法,该蓄电池模块由相同种类的多个蓄电设备构成。
(方法5)
使第二蓄电池组12由具有不同种类的蓄电设备的多种蓄电池模块构成的方法。
例如,可以考虑使第二蓄电池组12如下述1)~8)所示包含正极活性物质不同的锂离子蓄电池。
1)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FePO4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CoO2的锂离子蓄电池。
2)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FePO4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Mn2O4的锂离子蓄电池。
3)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FePO4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1+a)NixMnyCozO2(0≦a≦0.5、0≦x≦1、0≦y≦1、0≦z≦1、x+y+z=1)的锂离子蓄电池。
4)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FePO4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NixMn(2-x)]O4(0≦x≦0.5)的锂离子蓄电池。
5)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FePO4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CoO2的锂离子蓄电池。
6)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FePO4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CoPO4的锂离子蓄电池。
7)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Mn2O4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NixMn(2-x)]O4(0≦x≦0.5)的锂离子蓄电池。
8)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Mn2O4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CoPO4的锂离子蓄电池。
例如,可以考虑使第二蓄电池组12如下述9)~22)所示包含负极活性物质不同的锂离子蓄电池。
9)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石墨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Li4Ti5O12的锂离子蓄电池。
10)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石墨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SiO的锂离子蓄电池。
11)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石墨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SnO2的锂离子蓄电池。
12)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石墨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Si的锂离子蓄电池。
13)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石墨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Sn的锂离子蓄电池。
14)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难石墨化碳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Li4Ti5O12的锂离子蓄电池。
15)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难石墨化碳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SiO的锂离子蓄电池。
16)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难石墨化碳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SnO2的锂离子蓄电池。
17)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难石墨化碳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Si的锂离子蓄电池。
18)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难石墨化碳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Sn的锂离子蓄电池。
19)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Li4Ti5O12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SiO的锂离子蓄电池。
20)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Li4Ti5O12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SnO2的锂离子蓄电池。
21)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Li4Ti5O12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Si的锂离子蓄电池。
22)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Li4Ti5O12的锂离子蓄电池、以及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包含Sn的锂离子蓄电池。
另外,例如第二蓄电池组12也可以包括选自锂离子蓄电池模块、镍氢蓄电池模块、铅蓄电池模块以及电容器的至少2种模块。
(方法6)
第二蓄电池组12由并联连接的电压相互不同的多个蓄电池模块、设置于至少一个蓄电池模块的开关、以及控制开关的控制部构成的方法。方法6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开关来形成充放电曲线的阶差。
在方法6中,优选开关设置于电压相对较低的蓄电池模块。此时,可以通过在设有开关的蓄电池模块达到过充电状态之前关闭开关,由此在充放电曲线形成阶差。
另一方面,在电压相对较高的蓄电池模块设有开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设有开关的蓄电池模块达到过放电状态之前关闭开关,由此在充放电曲线形成阶差。
上述(方法1)~(方法6)可以适当组合实施。
第二蓄电池组12作为具有多种锂离子蓄电池的锂离子蓄电池组,使多种锂离子蓄电池包括具有包含不同的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的多种锂离子蓄电池和具有包含不同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的多种锂离子蓄电池的方法。
在蓄电池***1中,在第二蓄电池组12的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的容量和第二蓄电池组12的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的容量之比优选在10:90~90:10的范围。此时,通过第二蓄电池组12可以有效防止第一蓄电池组11的过充电状态以及过放电状态这两者的劣化,可实现蓄电***1的进一步长寿命化。
在蓄电***1中,优选第一蓄电池组11的容量大于第二蓄电池组12的容量。另外,第一蓄电池组11的容量与第二蓄电池组12的容量之比优选在55:45~99:1的范围内。此时,如果将廉价的铅蓄电池组用作第一蓄电池组11,则廉价的铅蓄电池占蓄电***1的容量的一大半,因此可以使蓄电***1进一步低价格化。
实施例
(实施例1)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Ni0.25Mn1.75]O4,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石墨,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1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如图6所示,通过串联连接3个该锂离子蓄电池12a,从而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图7显示实施例1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图8显示将实施例1中制得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
(实施例2)
除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了Li[Ni0.05Mn1.95]O4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9,dQ/dV曲线示于图10。
(实施例3)
除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了Li[Ni0.15Mn1.85]O4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11,dQ/dV曲线示于图12。
(实施例4)
除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了Li[Ni0.35Mn1.65]O4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13,dQ/dV曲线示于图14。
(实施例5)
除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了Li[Ni0.45Mn1.55]O4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15,dQ/dV曲线示于图16。
(参考例1)
除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Mn2O4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17,dQ/dV曲线示于图18。
(参考例2)
除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了Li[Ni0.50Mn1.55]O4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19,dQ/dV曲线示于图20。
(实施例6)
除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了Li[Ni0.25Mn1.75]O4,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硬质碳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21,dQ/dV曲线示于图22。
(实施例7)
除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软质碳之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制作了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23,dQ/dV曲线示于图24。
(实施例8)
除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Si、使A/C比=2.0之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制作了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25,dQ/dV曲线示于图26。
(实施例9)
除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经锂离子电化学预掺杂处理的SnO2、使A/C比=1.5之外,与实施例6同样地制作了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27,dQ/dV曲线示于图28。
实施例1~9的各种数据示于表1和表2。
由实施例1~9的结果可知,通过使用在充放电曲线具有阶差的正极活性物质Li[NixMn(2-x)]O4(0.05≦x≦0.45),作为第一蓄电池组11使用铅蓄电池组的情况下,可实现满足上述条件(a)(b)(c)以及条件(a)(d)(e)的至少一方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设计。
在Li[NixMn(2-x)]O4(0.05≦x≦0.45)中,通过调整活性物质组成中的x值或合成条件,可以容易地调整阶差的起始点以及阶差的终点的位置,由此可以容易地调整与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的容量和与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的容量之比。另外,不仅是x值或合成条件,还可通过添加异种元素(例如Li、Ti、Al、Mg、B、Cr、Co等)或以异种元素置换Ni或Mn,由此调整阶差的起始点以及阶差的终点位置。
(实施例10)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以重量比40:60混合了LiMn2O4和Li[Ni0.5Mn1.5]O4的物质,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石墨,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1Ah的锂离子蓄电池设备12a。通过如图6所示串联连接3个该锂离子蓄电池设备12a,从而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29,dQ/dV曲线示于图30。
(实施例11)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以重量比35:65混合了LiFePO4和LiNi1/3Co1/3Mn1/3O2的物质,负极活性物质使用Si,制作了A/C比=3.0且容量10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如图33所示,通过串联连接4个该锂离子蓄电池12a,从而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32,dQ/dV曲线示于图33。
(实施例12)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以重量比50:50混合了LiFePO4和LiNi1/3Co1/3Mn1/3O2的物质,负极活性物质使用Li4Ti5O12,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10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如图34所示,通过串联连接6个该锂离子蓄电池12a,从而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35,dQ/dV曲线示于图36。
实施例10~12的各种数据示于表1和表2。
从实施例10~12的结果可知,通过使用多种正极活性物质,作为第一蓄电池组11使用铅蓄电池组的情况下,可实现满足上述条件(a)(b)(c)以及条件(a)(d)(e)中的至少一方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设计。另外,通过变更正极活性物质的混合比,可以容易地调整充放电曲线的阶差的起始点或终点的位置。藉此,可以容易地调整与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的容量和与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的容量之比。
(实施例13)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Mn2O4,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石墨,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4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1。另外,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Ni0.5Mn1.5]O4,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石墨,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6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2。然后,如图37所示,通过将串联连接了3个锂离子蓄电池12a1的锂离子蓄电池模块12b1与串联连接了3个锂离子蓄电池12a2的锂离子蓄电池模块12b2并联连接,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测得的充放电曲线与实施例10的充放电曲线(图29、图30)相同。
(实施例14)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FePO4,负极活性物质使用Li4Ti5O12,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5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然后,如图40所示,通过将由串联连接的6个锂离子蓄电池12a构成的锂离子蓄电池模块12b1与由串联连接的7个锂离子蓄电池12a构成的锂离子蓄电池模块12b2并联连接,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39,dQ/dV曲线示于图40。
从实施例14的结果可知,通过将串联连接数不同的多个蓄电池模块并联连接,作为第一蓄电池组11使用铅蓄电池组的情况下,可实现满足上述条件(a)(b)(c)以及条件(a)(d)(e)中的至少一方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设计。另外,改变2个蓄电池模块的容量比的情况下,可调整阶差的起始点以及阶差的终点的位置,由此可以调整与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的容量和与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的容量之比。
(实施例15)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FePO4,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石墨,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5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1。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Mn2O4,负极活性物质使用Li4Ti5O12,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5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2。然后,如图41所示,通过将由串联连接的2个锂离子蓄电池12a1和2个锂离子蓄电池12a2构成的锂离子蓄电池模块12b1,与由串联连接的2个锂离子蓄电池12a1和3个锂离子蓄电池12a2构成的锂离子蓄电池模块12b2并联连接来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42,dQ/dV曲线示于图43。
从实施例15的结果可知,通过将使用了不同种类的锂离子蓄电池的多个蓄电池模块并联连接,作为第一蓄电池组11使用铅蓄电池组的情况下,可实现满足上述条件(a)(b)(c)以及条件(a)(d)(e)中的至少一方的第二蓄电池组12的设计。另外,通过改变2个蓄电池模块的容量比,可调整阶差的起始点以及阶差的终点的位置,由此可调整与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的容量和与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的容量之比。
(实施例16)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FePO4,负极活性物质使用Li4Ti5O12,制作了A/C比=0.8且容量10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1。然后,使用与锂离子蓄电池12a1的制作中所使用的相同的正极活性物质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制作了A/C比=0.8且容量5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2。然后,如图44所示,通过将由串联连接了5个锂离子蓄电池12a1构成的锂离子蓄电池模块12b1和由1个锂离子蓄电池12a2构成的锂离子蓄电池模块12b2串联连接,进一步,将串联连接的2个锂离子蓄电池12b2构成的锂离子蓄电池模块12b3并联连接于对锂离子蓄电池模块12b2,从而制得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测得的充放电曲线与实施例14的充放电曲线(图39、图40)相同。
(实施例17)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FePO4,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石墨,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10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1。另外,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Mn2O4,负极活性物质使用Li4Ti5O12,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5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2。然后,如图47所示,通过将由串联连接的2个锂离子蓄电池12a1构成的锂离子蓄电池模块12b1和由串联连接的2个锂离子蓄电池12a2构成的锂离子蓄电池模块12b2串联连接,进一步,将串联连接的3个锂离子蓄电池模块12b3并联连接于锂离子蓄电池模块12b2,从而制得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测得的充放电曲线与实施例15的充放电曲线(图44、图45)相同。
(参考例3)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以重量比50:50混合了LiFePO4和Li[Ni0.50Mn1.50]O4的物质,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硬质碳,制作了A/C比=1.5且容量10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如图6所示,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地将3个该锂离子蓄电池12a串联连接来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46,dQ/dV曲线示于图47。
(参考例4)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3V2(PO4)3,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石墨,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10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地将该锂离子蓄电池12a如图6所示连接,从而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48,dQ/dV曲线示于图49。
(参考例5)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3V2(PO4)3,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石墨,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10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通过如图31所示串联连接4个该锂离子蓄电池12a,从而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50,dQ/dV曲线示于图51。
(参考例6)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以重量比50:50混合了LiFePO4和LiMn2O4的物质,负极活性物质使用Li4Ti5O12,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1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通过如图34所示串联连接6个该锂离子蓄电池12a,从而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52,dQ/dV曲线示于图53。
(参考例7)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Ni1/3Co1/3Mn1/3O2,负极活性物质使用以重量比40:60混合了石墨和Li4Ti5O12的物质,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1Ah的第二蓄电池12a。如图31所示连接该锂离子蓄电池12a,从而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54,dQ/dV曲线示于图55。(实施例18)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Ni0.25Mn1.75]O4,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石墨,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10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通过如图34所示串联连接6个该锂离子蓄电池12a,从而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56,dQ/dV曲线示于图57。
(实施例19)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Ni0.25Mn1.75]O4,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石墨,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20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通过串联连接12个该锂离子蓄电池12a,从而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58,dQ/dV曲线示于图59。
(实施例20)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Ni0.25Mn1.75]O4,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石墨,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50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通过串联连接90个该锂离子蓄电池12a,从而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60,dQ/dV曲线示于图61。
(实施例21)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Li[Ni0.25Mn1.75]O4,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石墨,制作了A/C比=1.2且容量50Ah的锂离子蓄电池12a。通过串联连接345个该锂离子蓄电池12a,从而制作第二蓄电池组12,测定了充放电曲线。该第二蓄电池组12的充放电曲线示于图62,dQ/dV曲线示于图63。
[表1]
[表2]
符号说明
1 蓄电***
2 车辆
11 第一蓄电池组
12 第二蓄电池组
13 电负载
14 充电器

Claims (9)

1.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充放电曲线具有通过(12.5×n)V以上且(12.8×n)V以下的范围的阶差,
与所述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的平均放电电压在(9.0×n)V以上且(12.5×n)V以下的范围,
与所述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的平均充电电压在(12.8×n)V以上(14.8×n)V以下的范围,
所述n是1以上且125以下的自然数。
2.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充放电曲线具有通过(12.5×n)V以上且(12.8×n)V以下的范围的阶差,
在与所述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将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中获得的尖峰电压在(9.0×n)V以上且(12.5×n)V以下的范围,
在与所述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将充放电曲线以电压微分的曲线(dQ/dV曲线)中获得的尖峰电压在(12.8×n)V以上(14.8×n)V以下的范围,
所述n是1以上且125以下的自然数。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组包括蓄电设备,所述蓄电设备为锂离子蓄电池或镍氢蓄电池。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蓄电池的正极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包含选自Li[NixMn(2-x)]O4(0.05≦x≦0.45)、Li[CoxMn(2-x)]O4(0.1≦x≦1)、Li[FexMn(2-x)]O4(0.05≦x≦0.45)、LiFeaMnbCocNidPO4(0≦a≦1、0≦b≦1、0≦c≦1、0≦d≦1、a+b+c+d=1)以及Li3V2(PO4)3中的至少一种。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蓄电池的正极包含多种正极活性物质。
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蓄电池的负极包含多种负极活性物质。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组由串联连接的多个蓄电设备构成的多个蓄电池模块并联连接而成,所述多个蓄电池模块包含连接段数互不相同的蓄电池模块。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组具备具有不同种类的蓄电设备的多种蓄电池模块。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起始点相比低SOC侧的容量和与充放电曲线所具有的阶差的终点相比高SOC侧的容量之比在10:90~90:10的范围。
CN201680056629.5A 2015-09-29 2016-09-26 蓄电池组 Active CN1081408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0930 2015-09-29
JP2015-190930 2015-09-29
PCT/JP2016/078293 WO2017057284A1 (ja) 2015-09-29 2016-09-26 蓄電パッ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0868A true CN108140868A (zh) 2018-06-08
CN108140868B CN108140868B (zh) 2021-03-23

Family

ID=58427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6629.5A Active CN108140868B (zh) 2015-09-29 2016-09-26 蓄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20676B2 (zh)
EP (1) EP3358665B1 (zh)
JP (1) JP6460254B2 (zh)
CN (1) CN108140868B (zh)
WO (1) WO20170572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21551B1 (ko) * 2018-07-27 2024-01-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음극이 갖는 전기 전도도의 속성이 다른 복수의 단위 셀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20210011245A (ko) * 2019-07-22 2021-02-0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의 제조방법
EP3772657B1 (en) * 2019-08-08 2023-10-04 ABB Schweiz 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state of health estimation
US11605839B2 (en) * 2020-02-10 2023-03-14 Anduril Industries, Inc. Battery system
JP7326229B2 (ja) * 2020-07-22 2023-08-15 株式会社東芝 蓄電池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51904A1 (en) * 2000-10-31 2002-05-02 Nissan Motor Company, Ltd. Battery s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electric power output
CN1559098A (zh) * 2001-10-03 2004-12-29 ���Ͽع����޹�˾ 用于电池充电的***和方法
US20060127704A1 (en) * 2004-12-10 2006-06-15 Stephen Raiser Hybrid fuel cell system with battery capacitor energy storage system
JP2007131134A (ja) * 2005-11-10 2007-05-3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電源装置
CN101174773A (zh) * 2007-05-15 2008-05-07 北京恒基伟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具有非对称蓄电池组的太阳能电池及其充电放电方法
CN101663791A (zh) * 2007-04-12 2010-03-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源***及组电池的充电方法
CN101719557A (zh) * 2009-12-04 2010-06-02 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 一种铅酸电池、锂电池混合电池包
CN101908662A (zh) * 2010-07-05 2010-12-08 河南联合新能源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组合动力电池
CN102027617A (zh) * 2008-06-04 2011-04-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组电池
CN102544644A (zh) * 2012-02-10 2012-07-04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由铅酸蓄电池单体与锂离子电池单体并联组成的复合电源
CN203674347U (zh) * 2013-11-08 2014-06-25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与铅酸电池混合***
CN107112456A (zh) * 2014-11-17 2017-08-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车载用电池以及车载用电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08817A (ja) * 2002-04-17 2003-10-31 Nissan Motor Co Ltd 組電池
EP2272722B1 (en) * 2009-07-01 2015-04-08 Denso Corporation Power source apparatus for vehicle
KR101965016B1 (ko) * 2011-07-25 2019-04-02 에이일이삼 시스템즈, 엘엘씨 블렌딩된 캐소드 물질
JP5770239B2 (ja) * 2012-09-28 2015-08-26 アマゾン電池株式会社 バナジウムリン酸錯体二次電池
CN104319425B (zh) * 2014-08-25 2016-06-22 江苏华东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锂离子电池的容量进行管理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51904A1 (en) * 2000-10-31 2002-05-02 Nissan Motor Company, Ltd. Battery s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electric power output
CN1559098A (zh) * 2001-10-03 2004-12-29 ���Ͽع����޹�˾ 用于电池充电的***和方法
US20060127704A1 (en) * 2004-12-10 2006-06-15 Stephen Raiser Hybrid fuel cell system with battery capacitor energy storage system
JP2007131134A (ja) * 2005-11-10 2007-05-31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電源装置
CN101663791A (zh) * 2007-04-12 2010-03-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源***及组电池的充电方法
CN101174773A (zh) * 2007-05-15 2008-05-07 北京恒基伟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具有非对称蓄电池组的太阳能电池及其充电放电方法
CN102027617A (zh) * 2008-06-04 2011-04-2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组电池
CN101719557A (zh) * 2009-12-04 2010-06-02 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 一种铅酸电池、锂电池混合电池包
CN101908662A (zh) * 2010-07-05 2010-12-08 河南联合新能源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组合动力电池
CN102544644A (zh) * 2012-02-10 2012-07-04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由铅酸蓄电池单体与锂离子电池单体并联组成的复合电源
CN203674347U (zh) * 2013-11-08 2014-06-25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与铅酸电池混合***
CN107112456A (zh) * 2014-11-17 2017-08-2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车载用电池以及车载用电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58665A4 (en) 2019-05-15
WO2017057284A1 (ja) 2017-04-06
CN108140868B (zh) 2021-03-23
US20180212213A1 (en) 2018-07-26
US10720676B2 (en) 2020-07-21
JP6460254B2 (ja) 2019-01-30
EP3358665B1 (en) 2021-10-27
JPWO2017057284A1 (ja) 2018-05-24
EP3358665A1 (en) 2018-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en et al. An overview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108141050B (zh) 蓄电***、移动机构、搬运机构、车辆以及汽车
JP4557920B2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
US7985495B2 (en) Assembled battery, power-supply system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assembled battery
CN109671999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原位预锂化的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US20140186659A1 (en) Hybrid battery system for electric and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CN108141059B (zh) 供电***
CN108140868A (zh) 蓄电池组
WO2011046000A1 (ja) 非水電解液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Vidyanandan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110635169B (zh) 电池组、车辆以及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US20090214951A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11749999B2 (en) Battery unit, battery pack, electrical devic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unit,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battery unit
CN101114723A (zh) 电动车用充电电池组及其生产方法
Wong et al. Vehicle energy storage: batteries
JP2010238423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充電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組電池、電池システム、充電制御装置、および車両
WO2018135668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組電池
WO2024087368A1 (zh) 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US20240145793A1 (e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Power Consuming Device
KR20120139448A (ko) 양극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WO2022161270A1 (zh) 锂离子电池、电池模块、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US20130309550A1 (en) Lead-acid battery with high power density and energy density
CN118278214A (zh) 一种混联电池***的设计方法及混联电池***
CN117810460A (zh) 电池包以及用电设备
CN205050957U (zh) 新型动力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