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30658A -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30658A
CN107830658A CN201711177936.1A CN201711177936A CN107830658A CN 107830658 A CN107830658 A CN 107830658A CN 201711177936 A CN201711177936 A CN 201711177936A CN 107830658 A CN107830658 A CN 1078306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
exchange tubes
heat exchanger
exchange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7793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30658B (zh
Inventor
赵夫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zhou Huali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Guangzhou Huali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Guangzhou Hualing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7793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306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306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306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306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306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9Improving heat transf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该换热器包括前换热组件和后换热组件,前换热组件包括依次连通,并分别由多个前换热管组成冷媒流通管路的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和第三换热管组;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三换热管组位于前换热组件的上部,第一换热管组位于第三换热管组的迎风侧,第二换热管组位于前换热组件的下部;后换热组件包括由多个后换热管组成冷媒流通管路的第四换热管组,第四换热管组的冷媒入口与第一换热管组连通,其冷媒出口与第三换热管组连通;换热器的冷媒总进口位于第一换热管组内的前换热管上,其冷媒总出口位于第三换热管组内的前换热管上。本发明改进了换热器的结构,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室内机的蒸发器包括多个相互连通的换热管,当空调器在进行制冷时,换热管内的冷媒通过蒸发吸热,以降低流经换热器的空气温度,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
但是,根据冷媒在换热管内的蒸发特性,距离冷媒进口较近的一部分换热管中为液态冷媒,距离冷媒进口较远的一部分换热管中为气态冷媒,处于中间的一部分换热管内则为气液两相冷媒,其中,气液两相冷媒的换热系数高于液态冷媒的换热系数和气态冷媒的换热系数。因此,具有气液两相冷媒的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较高,具有液态冷媒或气态冷媒的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较低,由此,会导致换热器各处的换热不够均匀,从而影响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旨在提高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换热器,包括呈倒“V”字形设置的前换热组件和后换热组件,
所述前换热组件具有与所述后换热组件连接的上部及远离该上部的下部,所述前换热组件包括分别由多个前换热管组成冷媒流通管路的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和第三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组依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组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的上部,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位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迎风侧,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的下部;
所述后换热组件包括由多个后换热管组成冷媒流通管路的第四换热管组,所述第四换热管组的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第四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连通;
所述换热器的冷媒总进口位于组成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上,所述换热器的冷媒总出口位于组成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上。
优选地,所述前换热组件上的前换热管自该前换热组件的背风侧至迎风侧分成内外两排,且外排所述前换热管自所述前换热组件的上部至下部依次连通,内排所述前换热管自所述前换热组件的上部至下部依次连通;
所述前换热组件的下部具有远离其上部的下端,内外两排所述前换热管中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的下端的两所述前换热管彼此连通;
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上部的外排前换热管组成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上部的内排前换热管组成所述第三换热管组,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下部的内外两排所述前换热管组成所述第二换热管组。
优选地,所述后换热组件具有与所述前换热组件连接的上端及远离该上端的下端,所述后换热组件上的后换热管自该后换热组件的背风侧至迎风侧分成内外两排,外排所述后换热管自所述后换热组件的上端至下端依次连通,内排所述后换热管自所述后换热组件的上端至下端依次连通,且内外两排所述后换热管中位于所述后换热组件下端的两所述后换热管彼此连通,以组成所述第四换热管组;
外排所述后换热管中位于所述后换热组件上端的后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连通;内排所述后换热管中位于所述后换热组件上端的后换热管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冷媒进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三换热管组具有两个冷媒进口和一个所述冷媒总出口,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其中一个冷媒进口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其中另一个冷媒进口与所述第四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冷媒总出口位于组成所述第三换热管组中相邻的两所述前换热管之间。
优选地,每排所述前换热管中相邻两所述前换热管连接中线的长度为L1,每排所述后换热管中相邻两所述后换热管连接中线的长度为L2,两排所述前换热管中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下端的两所述前换热管连接中线的长度为L3,两排所述后换热管中位于所述后换热组件下端的两所述后换热管连接中线的长度为L4,其中,L1=L2=L3=L4,且14mm≤L1≤17mm。
优选地,组成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管径为D1,组成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管径为D2,组成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管径为D3,组成所述第四换热管组的后换热管的管径为D4,其中,D1和D3均大于D2和D4。
优选地,所述D1和D2满足:1.1≤D1/D2≤1.3;
所述D1和D4满足:1.1≤D1/D4≤1.3;
所述D2和D3满足:1.1≤D3/D2≤1.3;
所述D3和D4满足:1.1≤D3/D4≤1.3。
优选地,所述D1=D3,所述D2=D4。
优选地,组成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数量为6个,组成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数量为12个,组成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数量为4个,组成所述第四换热管组的内外两排后换热管的数量均为6个。
优选地,组成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数量为6个,组成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数量为10个,组成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数量为6个,组成所述第四换热管组的内外排后换热管的数量均为6个;
内排所述后换热管中位于所述后换热组件上端的两所述后换热管的管径为D5,并且,所述D5=D3。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呈倒“V”字形设置的前换热组件和后换热组件,
所述前换热组件具有与所述后换热组件连接的上部及远离该上部的下部,所述前换热组件包括分别由多个前换热管组成冷媒流通管路的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和第三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组依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组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的上部,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位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迎风侧,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的下部;
所述后换热组件包括由多个后换热管组成冷媒流通管路的第四换热管组,所述第四换热管组的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第四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连通;
所述换热器的冷媒总进口位于组成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上,所述换热器的冷媒总出口位于组成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上。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及如上所述的室内机。
本发明通过在使具有冷媒总进口的第一换热管组和具有冷媒总出口的第三换热管组在前换热组件的上部沿空气流动方向分布,将分别与第一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连通的第二换热管组和第四换热管组分别设置在前换热组件的下部和后换热组件上,并将第二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和第四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分别与第三换热管组连通。由此,当空调器进行制冷时,具有液态冷媒的第一换热管组和具有气态冷媒的第三换热管组与流速较快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具有气液两相冷媒的第二换热管组和第四换热管组与流速较慢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进而使换热器各处的换热更加均匀,整体换热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换热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风轮 26 冷媒总进口
20 前换热组件 27 冷媒总出口
21 前翅片 30 后换热组件
22 前换热管 31 后翅片
23 第一换热管组 32 后换热管
24 第二换热管组 33 第四换热管组
25 第三换热管组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换热器。
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提出的换热器包括呈倒“V”字形设置的前换热组件20和后换热组件30,前换热组件20具有与后换热组件30连接的上部及远离该上部的下部,并且,前换热组件20还包括分别由多个前换热管22组成冷媒流通管路的第一换热管组23、第二换热管组24和第三换热管组25,第一换热管组23、第二换热管组24和第三换热管组25依次连通。
其中,第一换热管组23和第三换热管组25位于前换热组件20的上部,第一换热管组23位于第三换热管组25的迎风侧,第二换热管组24位于前换热组件20的下部。并且,换热器的冷媒总进口26位于组成第一换热管组23的前换热管22上,换热器的冷媒总出口27位于组成第三换热管组25的前换热管22上。
另外,后换热组件30包括由多个后换热管32组成冷媒流通管路的第四换热管组33,第四换热管组33的冷媒入口与第一换热管组23的冷媒出口连通,第四换热管组33的冷媒出口与第三换热管组25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当前换热组件20上的多个前换热管22和后换热组件30上的多个后换热管32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分布后,在空调器在进行制冷过程中,冷媒会从换热器的冷媒总进口26流入到第一换热管组23内,然后分别流入到第二换热管组24和第四换热管组33中,最后在第三换热管组25中汇合并经换热器的冷媒总出口27流出。根据冷媒在换热管内的蒸发特性,此时,第一换热管组23内基本为液态冷媒,第二换热管组24和第四换热管组33中基本为气液两相的冷媒,在第三换热管组25内中基本为气态冷媒,因此,第二换热管组24和第四换热管组33的冷媒换热系数高于第一换热管组23和第三换热管组25内的冷媒换热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换热器主要用于室内机,在用于室内机中时,受到室内机结构的影响,室内机的风轮10在运转时,空气自前换热组件20和后换热组件30的迎风侧(前换热组件20和后换热组件30背离风轮10的一侧),流向前换热组件20和后换热组件30的背风侧(前换热组件20和后换热组件30面向风轮10的一侧),且空气流经换热器上部的风速大于流经换热器下部的风速,也即,空气流经第一换热管组23和第三换热管组25的速度较高,从而提高第一换热管组23和第三换热管组25内冷媒的换热效率,使换热器的各部分换热更加均匀,以提高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当空调器进行制热时,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动方向,与空调器进行制冷时,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动方向相反,其同样能够使换热器的各部分换热更加均匀,以提高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可以使前换热组件20上的前换热管22自该前换热组件20的背风侧至迎风侧分成内外两排,其中,外排前换热管22自前换热组件20的上部至下部依次连通,内排前换热管22也自前换热组件20的上部至下部依次连通,并且,内外两排前换热管22中位于前换热组件20的下端的两前换热管22彼此连通。
然后,可以使位于前换热组件20上部的外排前换热管22组成第一换热管组23,位于前换热组件20上部的内排前换热管22组成第三换热管组25,位于前换热组件20下部的内外两排前换热管22组成第二换热管组24,从而使第一换热管组23、第二换热管组24和第三换热管组25中的多个前换热管22所组成的冷媒流通管路分布更加合理,使前换热组件20的换热效率更高。
另外,后换热组件30具有与前换热组件20连接的上端及远离其上部的下端,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可以使后换热组件30上的后换热管32自该后换热组件30的背风侧至迎风侧分成内外两排,其中,外排后换热管32自后换热组件30的上端至下端依次连通,内排后换热管32也自后换热组件30的上端至下端依次连通,且内外两排后换热管32中位于后换热组件30下端的两后换热管32彼此连通,以组成第四换热管组33。由此,能够使第四换热管组33中的多个后换热管32所组成的冷媒流通管路分布更加合理,使后换热组件30的换热效率更高。
其中,可以使外排后换热管32中位于后换热组件30上端的后换热管32与第一换热管组23的冷媒出口连通,使外排后换热管32中位于后换热组件30上端的后换热管32与第三换热管25组的冷媒进口连通,以减少将第四换热管组33分别和第一换热管组23和第三换热挂组25连通所需的连接管长度,降低换热器的生产制造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单独使前换热管组件20上的多个前换热管22按照上方式进行排布,也可以单独使后换热管组件30上的多个后换热管32按照上方式进行排布,或者,还可以使前换热管组件20上的多个前换热管22和后换热管组件30上的多个后换热管32同时按照上方式进行排布。当然,当前换热管组件20上的多个前换热管22和后换热管组件30上的多个后换热管32同时按照上方式进行排布,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更高。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可以使第三换热管组25具有两个冷媒进口和一个冷媒总出口27,第三换热管组25的其中一个冷媒进口与第二换热管组24的冷媒出口连通,第三换热管组25的其中另一个冷媒进口与第四换热管组33的冷媒出口连通,从而减少第三换热管组25分别与第二换热管组24和第四换热管组33连接所需的连接管总长度。
其中,可以使冷媒总出口27位于组成第三换热管组25中相邻的两前换热管22之间,以使自第二换热管组24和第四换热管组33中蒸发成气态的冷媒均能够流入到第三换热管组25内,并在前换热组件20的上部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当然,也可以使第三换热管组25具有一个冷媒进口和一个冷媒总出口27,则第二换热管组24的冷媒出口及第四换热管组33的冷媒出口均与第三换热管组25的同一个冷媒进口连通。
当第一换热管组23、第二换热管组24、第三换热管组25中多个前换热管22,以及第四换热管组33中的多个后换热管32同时采用上述方式进行分布时,如图1所示,每排前换热管22中相邻两前换热管22连接中线的长度为L1,每排后换热管32中相邻两后换热管32连接中线的长度为L2,两排前换热管22中位于前换热管组件20下端的两前换热管22连接中线的长度为L3,两排后换热管32中位于后换热管组件30下端的两后换热管32连接中线的长度为L4。本实施例中,可以使L1=L2=L3=L4,并使14mm≤L1≤17mm,以使前换热组件20上的多个前换热管22,以及后换热组件30上的多个后换热管32分布更加均匀,以提高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
当然,第一换热管组23、第二换热管组24和第三换热管组25中的多个前换热管22,以及第四换热管组33中的多个后换热管32也可以按照其它分布,具体可根据可前换热组件20和后换热组件30的结构而定。例如:可以使第一换热管组23中的多个前换热管22,或者第三换热管组25中的多个前换热管22自前换热组件20的背风侧至迎风侧分成内外两排,并使该内外两排前换热管22相互连通。
在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组成第一换热管组23的前换热管22的管径为D1,组成第二换热管组24的前换热管22的管径为D2,组成第三换热管组25的前换热管22的管径为D3,组成第四换热管组33的后换热管32的管径为D4。本实施例中,可以增大D1和D3,使D1和D3均大于D2和D4,从而对第一换热管组23和第三换热管组25内的冷媒换热系数进行强化,以提高第一换热管组23和第三换热管组25的换热效率。
其中,D1与D3增大的程度可根据前换热组件20上的前换热管22数量、各换热管组处所流经的风速等情况而定。例如:可以使D1增大到D1和D2满足:1.1≤D1/D2≤1.3,且D1和D4满足:1.1≤D1/D4≤1.3;并使D3增大到D2和D3满足:1.1≤D3/D2≤1.3,且D3和D4满足:1.1≤D3/D4≤1.3,从而使第一换热管组23和第三换热管组25内的冷媒换热系数的强化更加合理,避免第一换热管组23和第三换热管组25内的冷媒换热系数的强化过高或高低而导致换热器各处换热不均匀,导致换热器整体换热效率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D1=D3,且D2=D4,也可以使D1和D3不同,或者,使D2和D4不同。当然,当D1=D3,且D2=D4时,能够简化前换热组件20和后换热组件30的结构,提高换热器的整体生产制造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换热组件20上的多个前换热管22的管径和相邻两前换热管22连接中线的长度,以及,后换热组件30上的多个后换热管32的管径和相邻两后换热管32连接中线的长度同时满足上述要求时,换热器整体换热效率的提升更好。例如:当L1=L2=L3=L4=17mm,D1=D3,D2=D4,且D1/D2=1.1时,换热器具有更好的整体换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组23、第二换热管组24、第三换热管组25中的前换热管22的数量可根据前换热组件20的结构而定,第四换热管组33中的后换热管32的数量可根据后换热组件30的结构而定。例如图1所示,可以使组成第一换热管组23的前换热管22的数量为6个,组成第二换热管组24的前换热管22的数量为12个,组成第三换热管组25的前换热管22的数量为4个,组成第四换热管组33的每排后换热管32的数量为6个。
或者,如图2所示,也可以使组成第一换热管组23的前换热管22的数量为6个,组成第二换热管组24的前换热管22的数量为10个,组成第三换热管组25的前换热管22的数量为6个,组成第四换热管组33的每排后换热管32的数量为6个。其中,可以增大内排后换热管32中位于后换热组件30上端的两后换热管32的管径D5,使D5大于D4,以强化第四换热管组33尾部中冷媒的换热系数,提高换热效率。其中,D5可以与D3相等,也可以与D3不相等,当然,当D3=D5时,换热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简单,加工更加方便。
在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及图2所示,前换热组件20还可以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前翅片21,多个前换热管22穿设于多个前翅片21上,从而进一步提高前换热组件20的换热效率。后换热组件30还可以包括并排设置的多个后翅片31,多个后换热管32穿设于多个后翅片31上,从而进一步提高后换热组件30的换热效率。
其中,前翅片21和后翅片31可以呈弧形、长条形设置等,具体可根据换热器的结构而定。当然,当前翅片21呈弧形设置,且后翅片31呈长条形设置时,换热器与风轮10的配合更加紧凑,能够降低空调器室内机的体积。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上的前换热管22或后换热管32可以为直管结构,也可以为U管结构,本实施例不作限制。其中,当换热器上的前换热管22或后换热管32为U管结构时,每根U管具有两根前换热管22或后换热管32。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室内机和一种具有室外机及该室内机的空调器,其中,室内机包括上述换热器的所有实施例的所有方案,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器及空调器室内机包括上述换热器的所有实施例的所有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与所述换热器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一一阐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换热器,包括呈倒“V”字形设置的前换热组件和后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换热组件具有与所述后换热组件连接的上部及远离该上部的下部,所述前换热组件包括分别由多个前换热管组成冷媒流通管路的第一换热管组、第二换热管组和第三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组依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组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的上部,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位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迎风侧,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的下部;
所述后换热组件包括由多个后换热管组成冷媒流通管路的第四换热管组,所述第四换热管组的冷媒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第四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连通;
所述换热器的冷媒总进口位于组成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上,所述换热器的冷媒总出口位于组成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换热组件上的前换热管自该前换热组件的背风侧至迎风侧分成内外两排,且外排所述前换热管自所述前换热组件的上部至下部依次连通,内排所述前换热管自所述前换热组件的上部至下部依次连通;
所述前换热组件的下部具有远离其上部的下端,内外两排所述前换热管中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的下端的两所述前换热管彼此连通;
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上部的外排前换热管组成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上部的内排前换热管组成所述第三换热管组,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下部的内外两排所述前换热管组成所述第二换热管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换热组件具有与所述前换热组件连接的上端及远离该上端的下端,所述后换热组件上的后换热管自该后换热组件的背风侧至迎风侧分成内外两排,外排所述后换热管自所述后换热组件的上端至下端依次连通,内排所述后换热管自所述后换热组件的上端至下端依次连通,且内外两排所述后换热管中位于所述后换热组件下端的两所述后换热管彼此连通,以组成所述第四换热管组;
外排所述后换热管中位于所述后换热组件上端的后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连通;内排所述后换热管中位于所述后换热组件上端的后换热管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冷媒进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管组具有两个冷媒进口和一个所述冷媒总出口,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其中一个冷媒进口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其中另一个冷媒进口与所述第四换热管组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冷媒总出口位于组成所述第三换热管组中相邻的两所述前换热管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前换热管中相邻两所述前换热管连接中线的长度为L1,每排所述后换热管中相邻两所述后换热管连接中线的长度为L2,两排所述前换热管中位于所述前换热组件下端的两所述前换热管连接中线的长度为L3,两排所述后换热管中位于所述后换热组件下端的两所述后换热管连接中线的长度为L4,其中,L1=L2=L3=L4,且14mm≤L1≤17mm。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组成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管径为D1,组成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管径为D2,组成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管径为D3,组成所述第四换热管组的后换热管的管径为D4,其中,D1和D3均大于D2和D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D1和D2满足:1.1≤D1/D2≤1.3;
所述D1和D4满足:1.1≤D1/D4≤1.3;
所述D2和D3满足:1.1≤D3/D2≤1.3;
所述D3和D4满足:1.1≤D3/D4≤1.3。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D1=D3,所述D2=D4。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组成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数量为6个,组成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数量为12个,组成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数量为4个,组成所述第四换热管组的内外两排后换热管的数量均为6个。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组成所述第一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数量为6个,组成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数量为10个,组成所述第三换热管组的前换热管的数量为6个,组成所述第四换热管组的内外排后换热管的数量均为6个;
内排所述后换热管中位于所述后换热组件上端的两所述后换热管的管径为D5,并且,所述D5=D3。
11.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及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室内机。
CN201711177936.1A 2017-11-22 2017-11-22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1078306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77936.1A CN107830658B (zh) 2017-11-22 2017-11-22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77936.1A CN107830658B (zh) 2017-11-22 2017-11-22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30658A true CN107830658A (zh) 2018-03-23
CN107830658B CN107830658B (zh) 2024-05-28

Family

ID=61652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77936.1A Active CN107830658B (zh) 2017-11-22 2017-11-22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3065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69071A (zh) * 2018-09-03 2019-01-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109282482A (zh) * 2018-09-03 2019-01-2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WO2020047927A1 (zh) * 2018-09-03 2020-03-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WO2024093167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邯郸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14560A (ja) * 2004-01-30 2005-08-1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952517A (zh) * 2005-10-19 2007-04-25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空调蒸发器及其制冷剂分流方式
CN104896985A (zh) * 2015-06-11 2015-09-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器的翅片式换热器
CN106403394A (zh) * 2016-11-29 2017-02-15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的管路、蒸发器及空调器
CN206247712U (zh) * 2016-11-29 2017-06-13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多折式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438948U (zh) * 2017-11-22 2018-06-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14560A (ja) * 2004-01-30 2005-08-1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952517A (zh) * 2005-10-19 2007-04-25 海尔集团公司 一种空调蒸发器及其制冷剂分流方式
CN104896985A (zh) * 2015-06-11 2015-09-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器的翅片式换热器
CN106403394A (zh) * 2016-11-29 2017-02-15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的管路、蒸发器及空调器
CN206247712U (zh) * 2016-11-29 2017-06-13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多折式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438948U (zh) * 2017-11-22 2018-06-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69071A (zh) * 2018-09-03 2019-01-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109282482A (zh) * 2018-09-03 2019-01-2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WO2020047927A1 (zh) * 2018-09-03 2020-03-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109269071B (zh) * 2018-09-03 2020-04-2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109282482B (zh) * 2018-09-03 2020-10-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WO2024093167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邯郸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以及空调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30658B (zh) 2024-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30658A (zh)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1652995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06247712U (zh) 多折式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6440153U (zh) 一种管翅型微通道换热器
CN106524594A (zh) 蛇形管式换热器
CN203964456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7438948U (zh)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9269071A (zh)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107763833A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438860U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843029A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536705U (zh) 一种空调
CN208936318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壁挂式空调器
CN107763832A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8011903U (zh) 柜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438859U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3837334U (zh) 一种双排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
CN109282482A (zh)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07438858U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8936504U (zh)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CN208566866U (zh) 柜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042729U (zh) 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08205201U (zh) 柜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5180307B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其冷凝器
CN206919707U (zh) 平行流换热器、水箱、及空气能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