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91991B - 气囊盖 - Google Patents

气囊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91991B
CN107791991B CN201710791186.0A CN201710791186A CN107791991B CN 107791991 B CN107791991 B CN 107791991B CN 201710791186 A CN201710791186 A CN 201710791186A CN 107791991 B CN107791991 B CN 1077919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tear
airbag
wall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911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91991A (zh
Inventor
武林庆一郎
前田健人
尾台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791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19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919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19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1/216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a tear line for defining a deployment op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60R21/20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in the lower part of dashboards, e.g. for protecting the kne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021/2153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具有被保持于气囊收容部位而对折叠的气囊进行覆盖的门部(21)。在门部的周围设置有:断裂预定部(23),其会被膨胀的气囊推压而发生断裂;以及铰链部(22),其对进行打开的门部进行保持。断裂预定部(23)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连结撕裂部(25),其是断续地配置将气囊盖(20)的正反面贯穿的狭缝(27)而使狭缝间的连结部(26)进行断裂的结构;以及薄壁撕裂部(31),其是设置连续的薄壁部(32)而使薄壁部进行断裂的结构。连结撕裂部配置于从铰链部(22)远离的门部的前端(21f)侧的区域,薄壁撕裂部配置为从铰链部的两端(22a、22b)与连结撕裂部的两端(25a、25b)相连。

Description

气囊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盖,该气囊盖使用于在车辆中搭载的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结构,即,能够使进行膨胀以阻挡保护对象者的气囊凸出,对折叠而被收容的气囊进行覆盖。
背景技术
当前,例如,在膝盖保护用的气囊装置中,折叠后的气囊收容于作为收容部位的壳体,气囊盖对折叠的气囊进行覆盖,被保持于壳体(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34756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036141号公报)。气囊盖作为聚烯烃类弹性体等合成树脂制,具有:顶棚壁部,其对折叠的气囊进行覆盖;以及侧壁部,其从顶棚壁部的外周缘附近起以大致与顶棚壁部正交的方式延伸,被保持于壳体。在顶棚壁部设置有会由膨胀的气囊推开的门部。门部的周围设置有:断裂预定部,其在被气囊推压时发生断裂;以及铰链部(整体式铰链),其将打开时的门部挠曲而进行支撑。断裂预定部是作为薄壁撕裂部而构成的,该薄壁撕裂部是将在顶棚壁部的背面侧设置有凹槽的薄壁部形成而构成的。关于薄壁撕裂部,凹槽的底部的薄壁部会被膨胀的气囊推压而发生断裂。此外,如果薄壁撕裂部是在顶棚壁部的背面侧设置凹槽而形成的,则虽然存在由缩痕造成的影响,但由于在表面侧不露出凹槽,因此能够使顶棚壁部的外观良好。
另外,作为气囊盖的断裂预定部,还存在如下结构的连结撕裂部,即,在从顶棚壁部延伸的侧壁部处断续地配置将正反面贯穿的狭缝,并配置将狭缝间封闭的连结部(例如,参照美国专利第8,585,078号说明书)。该气囊盖的侧壁部被适当地分割为在隔着狭缝的两侧配置有连结部的结构的多个安装耳片。该气囊盖设为在整体上断续地配置狭缝、并设置狭缝间的连结部的结构。关于这种连结撕裂部,在膨胀的气囊将顶棚壁部推起时,狭缝间的连结部受到该气囊的将顶棚壁部推起的拉伸力,发生断裂。此外,连结撕裂部开口形成有将正反面贯穿的狭缝,因此在维持良好的外观方面的基础上,难以设置于气囊盖处的露出的区域。
但是,在现有的气囊盖中,大多仅设置薄壁撕裂部、或者仅设置连结撕裂部而形成断裂预定部,没有将薄壁撕裂部和连结撕裂部有效地兼用而形成断裂预定部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兼用薄壁撕裂部和连结撕裂部而使气囊以稳定的规定方式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盖。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具有连结撕裂部也能够抑制外观变差的气囊盖。
本发明涉及的气囊盖设为具有门部的结构,该门部被保持于折叠的气囊的收容部位,并且对折叠的气囊进行覆盖,
在门部的周围,设置下述部分而构成:断裂预定部,其会被膨胀的气囊推压而发生断裂;以及铰链部,其对在断裂预定部的断裂时打开的所述门部进行保持。并且,断裂预定部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连结撕裂部,其是断续地配置将气囊盖的正反面贯穿的狭缝而使狭缝间的连结部进行断裂的结构;以及薄壁撕裂部,其是设置连续的薄壁部而使薄壁部进行断裂的结构。并且,连结撕裂部配置于从铰链部远离的门部的前端侧的区域,薄壁撕裂部配置于从铰链部的两端与连结撕裂部的两端相连的区域。
在本发明涉及的气囊盖中,在断裂预定部处的从铰链部远离的门部的前端侧的区域,配置连结撕裂部,薄壁撕裂部设置于铰链部的两端与连结撕裂部的两端之间的两处。
连结撕裂部即使与薄壁撕裂部相比,使连结部的壁厚比薄壁撕裂部的薄壁部的薄壁稍厚,但在设置有将正反面贯穿的狭缝的构造上,断裂强度也较低,因此,使得沿断裂预定部迅速地进行断裂的裂开性能良好。即,关于连结撕裂部,如果门部被气囊推压,则与薄壁撕裂部相比,连结撕裂部会迅速地断裂,并且,容易沿其设置方向进行断裂。
特别地,在本发明涉及的气囊盖中,连结撕裂部从铰链部的两端起分别隔着薄壁撕裂部,设置于从铰链部远离的门部的前端侧的区域,换言之,设置于门部的打开时的自由端侧。
其结果,在本发明涉及的气囊盖中,如果由膨胀的气囊对门部进行推压,则由于连结撕裂部与薄壁撕裂部相比断裂强度较小,因此先从连结撕裂部的部位开始断裂,而不是薄壁撕裂部的部位,特别地,从门部的前端侧、且为与薄壁撕裂部远离的容易受到应力集中的连结撕裂部的中央附近起发生断裂,开始裂开。并且,连结撕裂部为门部的从铰链部远离的前端侧,如果从其中央附近起开始裂开,则门部从与铰链部最远的位置开始,使气囊从该部位凸出。即,能够将气囊的膨胀初期的凸出状态设为从门部的前端侧的打开的开口进行凸出的状态,较为稳定。当然,在本发明涉及的气囊盖中,如果由膨胀的气囊对门部进行推压,则从门部的前端侧的连结撕裂部的大致中央起,开始裂开,接下来,从裂开开始的部位起直至两侧的薄壁撕裂部为止的连结撕裂部发生断裂,进而,从连结撕裂部的两端的薄壁撕裂部分别裂开至铰链部,能够使门部的整体打开,因此气囊从由打开的门部形成的开口部位的整个区域进行展开膨胀,顺利地完成膨胀。如果对断裂预定部中的连结撕裂部和薄壁撕裂部的配置比例进行适当设定,则能够改变门部的前端侧的打开状态,随之,能够对膨胀初期的气囊的凸出方式进行设定。并且,如果膨胀初期的气囊的凸出方式是稳定的,则随后的气囊的展开膨胀也会成为稳定的方式,气囊能够顺利地完成膨胀。
因此,在本发明涉及的气囊盖中,能够兼用薄壁撕裂部和连结撕裂部而使气囊以稳定的规定方式进行展开膨胀。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气囊盖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顶棚壁部,其将表面侧设为外观面;以及侧壁部,其从顶棚壁部的外周缘起以大致与顶棚壁部正交的方式延伸,被保持于收容部位,
铰链部设置于侧壁部的内周侧的顶棚壁部与侧壁部的交叉部附近,
连结撕裂部是从铰链部远离的侧壁部的部位,设置于在收容部位处保持的保持部位与顶棚壁部之间,
薄壁撕裂部在连结撕裂部的两端处分别具有从侧壁部与顶棚壁部的背面侧相连的凹部,在铰链部侧的顶棚壁部的背面侧的侧壁部的内周侧,设置薄壁部用凹槽而进行配置,
门部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从铰链部的两端起延伸而由侧壁部的内周侧的薄壁撕裂部包围的顶棚壁部的部位;由连结撕裂部包围的顶棚壁部的剩余部;以及从薄壁撕裂部至顶棚壁部为止的侧壁部处的顶棚壁部侧的部位。
在这种结构中,连结撕裂部的连结部成为在气囊的膨胀时被直接拉拽至由气囊推压的顶棚壁部侧的结构,进一步地容易迅速地发生断裂。
另外,在这种结构中,以使狭缝露出的方式开口的连结撕裂部设置于从成为外观面的顶棚壁部起以正交的方式挠曲的侧壁部,成为配置为隐藏在顶棚壁部的背面侧的状态,难以目视观察到狭缝。并且,在顶棚壁部处设置的薄壁撕裂部是在背面侧设置薄壁部用凹槽而形成的,而不是在外观面,因此能够抑制外观面的外观变差。因此,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能够使气囊盖的外观良好。
并且,在上述的结构中,门部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从铰链部的两端起延伸而由侧壁部的内周侧的薄壁撕裂部包围的顶棚壁部的部位;由连结撕裂部包围的顶棚壁部的剩余部;以及从薄壁撕裂部至顶棚壁部为止的侧壁部处的顶棚壁部侧的部位。将顶棚壁部处的由侧壁部包围的整个区域设置为开口,如果门部完成打开,则能够使气囊从侧壁部的内周侧的整个区域展开膨胀,能够使气囊的膨胀迅速地完成。
在该情况下,顶棚壁部设为大致长方形板状,侧壁部设为从顶棚壁部的外周缘起延伸的大致四角筒形状而构成,
在侧壁部的相对的相对壁部的彼此的一侧的第1壁部附近的顶棚壁部,设置铰链部,在另一侧的第2壁部设置连结撕裂部,
侧壁部具有在与第1壁部和第2壁部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3壁部和第4壁部,
连结撕裂部优选设为从第2壁部相连而设置至与第3壁部和第4壁部的凹部相连的位置为止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具有由膨胀时的气囊直接拉拽的连结部的、裂开性能高的连结撕裂部配置于侧壁部的从铰链部远离的第2壁部整体、第3壁部和第4壁部的从铰链部远离的部位,膨胀初期的气囊从由会迅速地断裂的连结撕裂部包围的长方形的开口部位凸出。即,膨胀初期的气囊从与铰链部远离的一侧、且为由连结撕裂部包围的第2壁部侧的大致长方形的开口部位起进行展开,而不是从由大致四角筒形状的侧壁部包围的整个区域,因此在试图使膨胀初期的气囊在与铰链部远离的第2壁部侧进行展开膨胀的展开模式时,较为优选。
并且,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第3壁部或者第4壁部中的至少一侧,在从连结撕裂部远离的区域、且从顶棚壁部远离的区域,形成有将正反面贯穿的开口部。
在这种结构中,利用开口部,能够使将膨胀用气体供给至气囊的充气机的一部分、连接器部穿过。即,在如需要使气囊装置中的充气机等结构部件的一部分从侧壁部的局部进行穿过的情况下,能够在第3壁部、第4壁部处的未设置连结撕裂部的区域以向顶棚壁部接近的方式设置开口部,以用于结构部件的穿过,将这些结构部件无阻碍地配置于侧壁部42的内周侧的区域。
另外,连结撕裂部优选设为在第2壁部与第3壁部的交叉部、以及第2壁部与第4壁部的交叉部处配置狭缝而进行设置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在第2壁部与第3壁部的交叉部、以及第2壁部与第4壁部的交叉部处设置有狭缝,而没有设置连结撕裂部的连结部,能够使得从第2壁部的连结撕裂部起向第3壁部、第4壁部的连结撕裂部顺利地传递开裂。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涉及的气囊盖中,能够在动作时使进行膨胀以阻挡保护对象者的气囊凸出,设置为对折叠而被收容的气囊进行覆盖,并且具有:顶棚壁部,其将表面侧作为外观面,对折叠的气囊进行覆盖;以及侧壁部,其从顶棚壁部的外周缘起以大致与顶棚壁部正交的方式延伸,在相对部位彼此设置有保持于气囊的收容部位的保持部位。在顶棚壁部侧设置有会由膨胀的气囊推开的门部。并且,在设置有保持部位的相对部位的一侧的侧壁部的顶棚壁部侧附近,设置对打开时的门部进行支撑的铰链部,在从该铰链部远离的门部的前端侧的侧壁部处的保持部位与顶棚壁部之间,形成作为在门部打开时发生断裂的断裂预定部的连结撕裂部。连结撕裂部是断续地配置将侧壁部的正反面贯穿的狭缝而使狭缝间的连结部进行断裂的结构。在具有该连结撕裂部的侧壁部,设置连结撕裂部用凹槽,该连结撕裂部用凹槽从表面侧凹入,配置为沿连结撕裂部的设置部位的整个区域延伸。并且,连结撕裂部是在连结撕裂部用凹槽所凹入的底部处断续地配置狭缝而构成的。
在这种结构中,断续地形成开口的连结撕裂部的狭缝配置于从成为外观面的顶棚壁部起以大致正交的方式挠曲而由顶棚壁部遮蔽的侧壁部的部位,难以目视观察到该开口。并且,狭缝自身在连续地相连的连结撕裂部用凹槽的底部形成开口,成为配置为由连结撕裂部用凹槽的缘遮蔽的状态,进一步地,难以目视观察到该开口,并且,即使稍微能够目视观察到开口,在以由从外观面远离的连结撕裂部用凹槽的缘遮蔽的方式而配置于深处的位置的状态下,较暗,难以明确地识别出该开口。
因此,在这种结构的气囊盖中,即使具有连结撕裂部,也难以识别出连结撕裂部的断续的狭缝的开口,能够抑制外观的变差。
在该情况下,顶棚壁部设为在气囊盖向车辆搭载时使外观面与周围的车体侧部件大致处于同一平面的结构,从铰链部远离的门部的前端侧的侧壁部的部位设为,配置于与铰链部侧的侧壁部的部位相比容易由保护对象者看到的位置侧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连结撕裂部的狭缝的开口配置于由沿连结撕裂部用凹槽的缘遮蔽的深处的位置,因此难以识别,能够抑制气囊盖的外观的变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囊盖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的车辆搭载状态的概略斜视图。
图2是使用实施方式的气囊盖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的车辆搭载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3是使用实施方式的气囊盖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的车辆搭载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4的A、B是依次表示使用实施方式的气囊盖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的动作时的情况的概略侧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盖的正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盖的后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盖的俯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盖的仰视图。
图9A、9B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盖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盖的剖视图,与图6的X-X部位相对应。
图11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盖的剖视图,与图6的XI-XI部位相对应。
图12是实施方式的气囊盖的连结撕裂部的部位的概略局部横剖视图,与图9B的XII-XII部位相对应。
图13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气囊盖的概略局部斜视图。
图14是说明图13所示的气囊盖的门部打开时的情况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使用实施方式的气囊盖20的气囊装置10用于膝盖保护,气囊装置10搭载于副驾驶席的前方的汽车仪表板(下面,简称为仪表板)6的下部侧。详细地说,仪表板6具有上表面部6a和从上表面部6a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表面部6b而构成,气囊装置10搭载于在后表面部6b设置的手套箱7的下方。手套箱7如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设置为能够以使向后方露出的后板部7a的上缘侧向后方旋转的方式打开,并且在关闭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后板部7a设置为使上方和左右由仪表板6的后表面部6b包围,使下方由气囊盖20的后面叙述的顶棚壁部40和下盖板8的后表面8a包围。下盖板8以后表面8a包围顶棚壁部40的左右和下方的方式而设置为U字状。关于手套箱7,关闭状态的后板部7a以及气囊盖20的顶棚壁部40均以使下方侧稍微向前方侧偏移的方式而向斜后下方倾斜,以使得副驾驶席的乘员M的脚下的空间变大。
如图1~3所示,气囊装置10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气囊11,其对就座于副驾驶席的乘员M的膝盖K(KL、KR)进行保护;充气机16,其将膨胀用气体供给至气囊11;壳体12,其对折叠的气囊11进行收容而进行保持;以及气囊盖20,其对折叠的气囊11进行覆盖而保持于壳体12。
如图4所示,气囊11将气囊盖20的后面叙述的门部21推开而从壳体12向后上方凸出,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在乘员M的左右膝盖KL、KR的前方膨胀为如沿着作为车体侧部件的后板部7a、仪表板6的后表面部6b的大致长方形板状。关于膨胀完成时的气囊1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为与壳体12侧的下部11b侧相比使上部11a侧更宽,进而使膝盖KL、KR的前方侧的上部11a侧膨胀得较厚。如图2所示,气囊11利用在内部收容的充气机16和保持器17而保持于壳体12。即,膨胀完成时的下部11b侧利用所收容的充气机16和保持器17而安装于壳体12。
如图2所示,充气机16设为圆柱状,通过对外周面进行保持的保持器17而保持于壳体12的后面叙述的底壁部13。充气机16具有根部端16a(参照图3),该根部端16a设置有在车辆的右方侧与用于输入动作信号的未图示的引线进行结合的连接器部,在从根部端16a远离的前端部(左端部),设置有在动作时喷出膨胀用气体的未图示的气体喷出口。充气机16的根部端16a侧从气囊11凸出,并且如图3所示,经由壳体12的后面叙述的侧壁部14的右壁部14d的开口部14e、气囊盖20的后面叙述的侧壁部42的开口部53,向壳体12外凸出(或者露出),构成为容易与动作用的引线进行结合。
如图2所示,保持器17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圆环状的环状部17a,其对充气机16的外周面进行保持;以及螺栓17b,其从环状部17a凸出。螺栓17b沿车辆的左右方向设置有多个,它们分别贯穿气囊11和壳体12的后面叙述的底壁部13,通过将螺母进行紧固,由此将充气机16与气囊11一起安装于壳体12的底壁部13。
如图2、3所示,壳体12作为板状金属制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长方形板状的底壁部13;以及大致四角筒形状的侧壁部14,其从底壁部13的外周缘向与底壁部13大致正交方向的车辆的后方侧延伸。在侧壁部14的上下相对的上壁部14a和下壁部14b处,如图2、3、10所示,朝向壳体12的外侧而设置有多个卡止爪部14c,这些卡止爪部14c以朝向底壁部13侧的前方侧的方式凸出。这些卡止爪部14c***至气囊盖20的后面叙述的卡止孔49,将气囊盖20的侧壁部42卡止,对气囊盖20进行保持,以使得在气囊11的膨胀时不会从壳体12的侧壁部14脱落。
如图2、3、5~12所示,气囊盖20作为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等合成树脂制,具有:大致长方形板状的顶棚壁部40,其沿左右方向较长;以及侧壁部42,其从顶棚壁部40的外周缘起以大致与顶棚壁部40正交的方式延伸至车辆的前方侧。侧壁部42作为大致四角筒形状,具有上下相对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第1壁部43和第2壁部44,并且,具有在与第1壁部43和第2壁部44的相对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相对的大致平板状的第3壁部46和第4壁部47而构成。
顶棚壁部40将露出的表面侧(后表面侧)设为外观面40a,设置为与手套箱7的后板部7a、下盖板8的后表面8a大致处于同一平面。
在侧壁部42的第1壁部43和第2壁部44处,如图7、8所示,各设置有4个与壳体12的卡止爪部14c进行卡止的卡止孔49,通过使卡止孔49的周缘与卡止爪部14c进行卡止,由此这些第1壁部43和第2壁部44被保持于壳体12。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卡止孔49的内周面的前缘侧(底壁部13侧),向后方侧(顶棚壁部40侧)凸出设置有凸片50,以使卡止爪部14c的向卡止孔49内的***变得容易、且与卡止爪部14c进行卡止,这些凸片50与卡止爪部14c进行卡止,因此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这些凸片50附近设为利用壳体12实现的气囊盖20的保持部位51。
另外,气囊盖20在顶棚壁部40侧设置有会由膨胀的气囊11推开的门部21。在门部21的周围设置有:断裂预定部23,其会被膨胀的气囊11推压而发生断裂;以及铰链部22,其由将在断裂预定部23的断裂时打开的门部21挠曲而进行保持的整体式铰链构成。
实施方式的断裂预定部23具有连结撕裂部25和薄壁撕裂部31这2种而构成。连结撕裂部25设为断续地配置将气囊盖20的正反面贯穿的狭缝27而使狭缝27间的连结部26进行断裂的结构,该连结撕裂部25设置于门部21的从铰链部22远离的前端21f侧(上缘侧)的区域。详细地说,连结撕裂部25配置于门部21周围的在与铰链部22相反侧距离最远的位置。薄壁撕裂部31设为设置连续的薄壁部32而使薄壁部32进行断裂的结构。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薄壁部32是通过在顶棚壁部40的背面侧设置向表面侧凹入呈剖面V字状的薄壁部用凹槽33而形成的(参照图10、11)。薄壁撕裂部31设置于铰链部22与连结撕裂部25之间的区域。即,在铰链部22的左端22a与连结撕裂部25的左端25a之间设置有薄壁撕裂部31L,在铰链部22的右端22b与连结撕裂部25的右端25b之间设置有薄壁撕裂部31R(参照图6)。
更详细地说,实施方式的铰链部22设置于侧壁部42的第1壁部43的内周侧的顶棚壁部40与第1壁部43的交叉部41(41D)附近(参照图10),并且,详细地说,设为第1壁部4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WBL0的大致一半左右的宽度尺寸WBL1,配置于第1壁部4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参照图6)。
并且,连结撕裂部25设置于从铰链部22远离的顶棚壁部40附近的侧壁部42中的第2壁部44的整个区域、第3壁部46的第2壁部44侧的部位、以及第4壁部47的第2壁部44侧的部位(参照图7、9)。换言之,连结撕裂部25由下述部分构成:连结撕裂部25U,其在第2壁部44处的利用壳体12实现的保持部位51与顶棚壁部40之间的顶棚壁部40侧附近,沿左右方向进行设置;连结撕裂部25L,其与连结撕裂部25U相连,设置于第3壁部46处的沿上下方向的设为宽度尺寸WLL0的大致一半的宽度尺寸WLL1的区域的顶棚壁部40附近(参照图9A);以及连结撕裂部25R,其设置于第4壁部47处的沿上下方向的设为宽度尺寸WRL0的大致一半的宽度尺寸WRL1的区域的顶棚壁部40附近(参照图9B)。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各壁部44、46、47的连结撕裂部25的设置部位形成有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该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从表面42a侧凹入,配置为沿连结撕裂部25U、25L、25R的设置部位延伸(参照图10~12)。并且,连结撕裂部25是在凹入有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的底部29处断续地配置狭缝27而构成的。
在这些连结撕裂部25(25U、25L、25R)中,狭缝27间的连结部26如图7所示,使顶棚壁部40侧的后缘26b侧的宽度尺寸CLb比从顶棚壁部40远离的前缘26a侧的宽度尺寸CLa大。即,连结部26设定为,从与顶棚壁部40远离侧起至与顶棚壁部40接近侧为止并未设为相同的宽度尺寸,而是设为使顶棚壁部40侧的宽度尺寸CLb变宽的梯形板状,以使得在前缘26a侧容易发生应力集中。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结部26具有一定量的大小,但前缘26a侧的宽度尺寸CLa设为约5~8mm左右,将向后缘26b侧展开的角度θc设为约22°左右。另外,连结撕裂部25的连结部26的厚度尺寸Ct(参照图11)设为约0.5mm。并且,连结部26的长度尺寸LC(参照图7)设为与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的宽度尺寸大致等同,设为2.2mm左右。另外,如图11所示,侧壁部42的设置有连结撕裂部25的壁部44、46、47的一般部的厚度尺寸Wt设为约2.5mm,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的至连结部26为止的深度尺寸Dt设为约2mm,从连结撕裂部25的外观面40a至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的缘28a为止的前后方向的分隔距离LT(参照图7、11),设为比顶棚壁部40的厚度尺寸Dp(约2.5mm)大的约5mm。
另外,连结撕裂部25的狭缝27的开口27a在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内设置为,在从侧壁部42的表面42a侧观察时比相邻的连结部26的面积稍微宽的开口面积。特别地,关于连结撕裂部25U,在将宽度尺寸(与第1壁部43的宽度尺寸等同)WBL0设为约300mm的第2壁部44处,设置20个连结部26,并且为了使得从中央25c可靠地开始裂开,关于连结部26的宽度尺寸CLa,以将与第3壁部46、第4壁部47接近的两缘侧设为约8mm、将中央25c侧设为约5mm的方式,随着朝向中央25c侧而逐渐地变小。其中,狭缝27的开口27a的开口面积在连结撕裂部25U的整个区域内是固定的。另外,关于连结撕裂部25L、25R,在将宽度尺寸WLL1、WRL1设为约50mm的范围内,作为与在连结撕裂部25U中的与第3壁部46、第4壁部47接近的两缘侧的连结部26相同的尺寸,各设置有3个连结部26(参照图9、12)。
并且,在第2壁部44与第3壁部46的交叉部(角)42c、第2壁部44与第4壁部47的交叉部(角部)42d处,仅设置有狭缝27,而未设置连结部26(参照图12)。即,第2壁部44和第3壁部46的彼此接近的连结部26UL与连结部26LU是从交叉部42c隔开距离L1、L2而设置的,同样地,第2壁部44和第4壁部47的彼此接近的连结部26UR与连结部26RU是从交叉部42d隔开距离R1、R2而设置的。
薄壁撕裂部31在连结撕裂部25的两端25a、25b处分别具有从侧壁部42的第3壁部46、第4壁部47与顶棚壁部40的背面40b侧相连的凹部35,在铰链部22侧的顶棚壁部40的背面40b处的侧壁部42的第3壁部46、第4壁部47、以及第1壁部43的附近,设置薄壁部用凹槽33而进行配置。即,薄壁撕裂部31由在铰链部22与连结撕裂部25之间的左右两处配置的薄壁撕裂部31L、31R构成。并且,关于薄壁撕裂部31L,如图6、9A、12所示,在第3壁部46设置的连结撕裂部25L的端部25a处,设置凹部35L,该凹部35L以从顶棚壁部40的背面40b侧朝向表面40a侧的方式,使第3壁部46凹入,且将第3壁部46的正反面贯穿,该薄壁撕裂部31L一边以将该凹部35L和铰链部22的左端22a连接的方式,沿着第3壁部46和第1壁部43的内周42b侧,一边在顶棚壁部40设置V字槽状的薄壁部用凹槽33。关于薄壁撕裂部31R,如图6、9B、12所示,在第4壁部47设置的连结撕裂部25R的端部25b处,设置凹部35R,该凹部35R以从顶棚壁部40的背面40b侧朝向表面40a侧的方式,使第4壁部47凹入,且将第4壁部47的正反面贯穿,该薄壁撕裂部31R一边以将该凹部35R和铰链部22的右端22b连接的方式,沿着第4壁部47和第1壁部43的内周42b侧,一边在顶棚壁部40设置V字槽状的薄壁部用凹槽33。
此外,薄壁撕裂部31(31L、31R)的薄壁部32的厚度尺寸St设为约0.5mm。
实施方式的门部21如图5、图4A所示,根据这些连结撕裂部25U、25L、25R和薄壁撕裂部31L、31R,该门部21由下述部位构成:由薄壁撕裂部31L、31R包围的顶棚壁部40的部位(顶棚侧下部)21b;由连结撕裂部25U、25L、25R包围的顶棚壁部40的剩余部(顶棚侧上部)21a;以及从连结撕裂部25至顶棚壁部40为止的侧壁部42处的部位21c、21d、21e。此外,部位21c是第2壁部44的从连结撕裂部25U至顶棚壁部40侧为止的侧壁侧上部,部位21d是第3壁部46的从连结撕裂部25L至顶棚壁部40侧为止的侧壁侧左部,部位21e是第4壁部47的从连结撕裂部25R至顶棚壁部40侧为止的侧壁侧右部。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侧壁部42的第4壁部47处,以将正反面贯穿的方式设置有用于使充气机16的根部端16a穿过的大致半圆状的开口部53。
关于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的组装,首先,在将保持器17收容于气囊11内的状态下,将气囊11进行折叠,以使保持器17的螺栓17b从底壁部13凸出的方式,将折叠的气囊11收容于壳体12。接下来,一边将气囊盖20以覆盖壳体12的方式进行嵌入,一边使各卡止爪部14c***至对应的卡止孔49,使气囊盖20的侧壁部42中的第1壁部43和第2壁部44与卡止爪部14c进行卡止,使气囊盖20保持于壳体12。然后,将充气机16从前端侧起经由开口部53、14e而***至气囊11内,进而,***至保持器17的环状部17a的规定部位为止。然后,在保持器17的螺栓17b处将螺母18进行紧固,使环状部17a向底壁部13侧进行接近,以使得环状部17a夹持充气机16的外周面,由此能够组装气囊装置10。
然后,在向车辆搭载时,如果利用螺栓3、螺母4,将壳体12的安装托架部15安装至从仪表板加固件等车体1侧的部件伸出的托架2,则能够将气囊装置10设置于副驾驶席前方的手套箱7的下方侧。接下来,如果将从气囊动作电路伸出的规定的引线与充气机16的根部端16a的连接器部进行连接,并且在气囊装置10的下方安装下盖板8,则完成气囊装置10向车辆的搭载作业。
此外,在该搭载于车辆状态下,气囊盖20的设置有连结撕裂部25U的第2壁部44在上下方向与第1壁部43相对,配置于第1壁部43的上方,第3壁部46与第4壁部47分别配置于左右,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相对。
如果搭载于车辆后的气囊装置10进行动作,则气囊11利用来自充气机16的膨胀用气体进行膨胀,气囊盖20的顶棚壁部40侧的门部21被膨胀的气囊11推压,使周围的断裂预定部23发生断裂,支撑于以挠曲的方式变形的铰链部22,以向后下方旋转的方式打开(参照图4)。因此,气囊11从打开门部21后的气囊盖20的开口37,沿手套箱7的后板部7a、仪表板6的后表面部6b展开膨胀,完成膨胀,以能够对乘员M的膝盖KL、KR进行保护。
此时,关于实施方式的气囊盖20,在断裂预定部23处的从铰链部22远离的门部21的前端21f侧的区域,配置连结撕裂部25,薄壁撕裂部31设置于铰链部22的两端22a、22b与连结撕裂部25的两端25a、25b之间的两处。连结撕裂部25与薄壁撕裂部31相比,使连结部26的壁厚比薄壁撕裂部31的薄壁部32的薄壁稍厚(在实施方式中设为等同),但在设置有将正反面贯穿的狭缝27的构造方面,断裂强度也较低,因此,使得沿断裂预定部23迅速地进行断裂的裂开性能良好。即,关于连结撕裂部25,如果门部21被气囊11推压,则与薄壁撕裂部31相比,连结撕裂部25会迅速地断裂,并且,容易沿其设置方向进行断裂。
特别地,在实施方式的气囊盖20中,连结撕裂部25从铰链部22的两端22a、22b起分别隔着薄壁撕裂部31L、31R,设置于从铰链部22远离的门部21的前端21f侧的区域,换言之,设置于门部21的打开时的自由端侧。其结果,在实施方式的气囊盖20中,如果由膨胀的气囊11对门部21进行推压,则由于连结撕裂部25与薄壁撕裂部31相比断裂强度较小,因此先从连结撕裂部25的部位开始断裂,而不是薄壁撕裂部31的部位,特别地,从门部21的前端21f侧、且为与薄壁撕裂部31远离的容易受到应力集中的连结撕裂部25的中央25c(参照图6、7)附近起发生断裂,开始裂开(参照图3、图4A)。并且,连结撕裂部25为门部21的从铰链部22远离的前端21f侧,如果从其中央25c附近起开始裂开,则门部21从与铰链部22最远的位置开始,使气囊11从该部位凸出。即,能够将气囊11的膨胀初期的凸出状态设为从门部21的前端21f侧的打开的开口38进行凸出的状态,较为稳定。当然,在气囊盖20中,如果由膨胀的气囊11对门部21进行推压,则从门部21的前端21f侧的连结撕裂部25的大致中央25c起,开始裂开,接下来,从裂开开始的部位起直至两侧的薄壁撕裂部31L、31R为止的连结撕裂部25L、25R发生断裂,进而,从连结撕裂部25的两端25a、25b起相连的薄壁撕裂部31L、31R分别裂开至铰链部22,能够使门部21的整体打开,因此气囊11从由打开的门部21形成的开口37的整个区域进行展开膨胀,顺利地完成膨胀。并且,如果对断裂预定部23中的连结撕裂部25和薄壁撕裂部31的配置比例进行适当设定,则能够改变门部21的前端21f侧的打开状态,随之,能够对膨胀初期的气囊11的凸出方式进行设定。如果膨胀初期的气囊11的凸出方式是稳定的,则随后的气囊11的展开膨胀也会成为稳定的方式,气囊11能够顺利地完成膨胀。
具体地说,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结撕裂部25的中央25c配置于成为门部21的前端21f侧的上缘侧,门部21最先使上缘(前端)21f侧向后打开,因此试图凸出的气囊11变得容易沿手套箱7的朝向斜后下方的后板部7a进行展开,气囊11能够凸出为,即使乘员M的膝盖KL、KR向后板部7a、仪表板6的后表面部6b接近而导致膝盖KL、KR与后板部7a的间隙狭窄,也可顺利地进入至该狭窄的间隙,因此,随后,顺利地在膝盖KL、KR与后板部7a、后表面部6b之间展开膨胀,然后,气囊11完成膨胀,能够顺利地对前进移动的膝盖KL、KR进行阻挡。
因此,在实施方式的气囊盖20中,能够兼用薄壁撕裂部31和连结撕裂部25而使气囊11以稳定的规定方式进行展开膨胀。
另外,实施方式的气囊盖20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顶棚壁部40,其将表面40a侧设为外观面;以及侧壁部42,其从顶棚壁部40的外周缘起以大致与顶棚壁部40正交的方式延伸,被保持于作为收容部位的壳体12,铰链部22设置于侧壁部42的内周42b侧的顶棚壁部40与侧壁部42的交叉部41(41D)附近,连结撕裂部25是从铰链部22远离的侧壁部42的部位44、46、47,设置于在作为收容部位的壳体12处保持的保持部位51与顶棚壁部40之间,薄壁撕裂部31L、31R在连结撕裂部25的两端25a、25b处分别具有从侧壁部42与顶棚壁部40的背面40b侧相连的凹部35L、35R,在铰链部22侧的顶棚壁部40的背面40b处的侧壁部42的内周42b侧,设置薄壁部用凹槽33而进行配置。并且,门部21具有下述部位而构成:由薄壁撕裂部31L、31R包围的顶棚壁部40的部位(顶棚侧下部)21b;由连结撕裂部25包围的顶棚壁部40的剩余部(顶棚侧上部)21a;以及从连结撕裂部25至顶棚壁部40为止的侧壁部42处的部位21c、21d、21e。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连结撕裂部25的连结部26成为在气囊11的膨胀时被直接拉拽至由气囊11推压的顶棚壁部40侧的结构,进一步地容易迅速地发生断裂。
另外,在这种结构中,以使狭缝27露出的方式开口的连结撕裂部25设置于从成为外观面40a的顶棚壁部40起以正交的方式挠曲的侧壁部42,成为配置为隐藏在顶棚壁部40的背面40b侧的状态,难以目视观察到狭缝27。并且,在顶棚壁部40处设置的薄壁撕裂部31是在背面40b侧设置薄壁部用凹槽33而形成的,而不是在外观面40a,因此能够抑制外观面40a的外观变差。因此,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能够使气囊盖20的外观良好。
并且,门部21具有下述部位而构成:由侧壁部42的内周42b侧的薄壁撕裂部31包围的顶棚壁部40的部位21b;由连结撕裂部25包围的顶棚壁部40的剩余部21a;以及从连结撕裂部25至顶棚壁部40为止的侧壁部42处的部位21c、21d、21e,将顶棚壁部40处的由侧壁部42包围的整个区域设置为开口,如果门部21完成打开,则能够使气囊11从侧壁部42的内周42b侧的整个区域的开口37展开膨胀,能够使气囊11的膨胀迅速地完成。
特别地,在实施方式中,顶棚壁部40设为大致长方形板状,侧壁部42设为从顶棚壁部40的外周缘起延伸的大致四角筒形状而构成。并且,在侧壁部42的相对的相对壁部43、44的彼此的一方侧的第1壁部43的顶棚壁部40附近,设置铰链部22,在另一方侧的第2壁部44设置连结撕裂部25。并且,侧壁部42具有在与第1壁部43和第2壁部44的相对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3壁部46和第4壁部47。并且,连结撕裂部25设为从第2壁部44相连而设置至与第3壁部46和第4壁部47的凹部35L、35R相连的位置为止的结构。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具有由膨胀时的气囊11直接拉拽的连结部26的、裂开性能高的连结撕裂部25,配置于侧壁部42的从铰链部22远离的第2壁部44整体、第3壁部46和第4壁部47的从铰链部22远离的部位,膨胀初期的气囊11从由会迅速地断裂的连结撕裂部25包围的长方形的开口部位38凸出。即,膨胀初期的气囊11从与铰链部22远离侧、且为由连结撕裂部25包围的第2壁部44侧的大致长方形的开口部位38起进行展开,而不是从由大致四角筒形状的侧壁部42包围的整个区域,因此在试图使膨胀初期的气囊11在与铰链部22远离的第2壁部44侧进行展开膨胀的展开模式时,较为优选。
即,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设为如下展开模式,即,从气囊装置10的后端侧的上端,换言之,从气囊盖20的后上端20a侧,沿手套箱7的后板部7a使膨胀初期的气囊11向上方凸出而进行展开膨胀,在这种展开模式下,即使乘员M的膝盖KL、KR与作为车体侧部件的后板部7a、仪表板6的后表面部6b之间的间隙狭窄,也能够顺利地在该间隙中进行展开,作为膝盖保护用的气囊装置10,较为优选。
此外,如果必须考虑上述方面,则也可以将侧壁部设为大致圆筒状,在从铰链部远离的部位设置连结撕裂部,在铰链部侧的顶棚壁部设置薄壁撕裂部,由此构成气囊盖。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在第3壁部46或者第4壁部47中的至少一侧即第4壁部47,在从连结撕裂部25R远离的区域、且为从顶棚壁部40远离的区域47a,形成有将正反面贯穿的开口部53。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利用开口部53,能够使将膨胀用气体供给至气囊11的充气机16的一部分的根部端16a穿过。即,即使在如需要使气囊装置10中的充气机16等结构部件的一部分从侧壁部42的局部进行穿过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第4壁部47处的未设置连结撕裂部25R的区域47a设置开口部53,以用于结构部件的穿过,将这些结构部件无阻碍地配置于侧壁部42的内周侧的区域。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仅在侧壁部42的第4壁部47设置有开口部53,但在例如安装托架部15等结构部件设置为将第3壁部46和第4壁部47穿过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3壁部46也设置开口部53。当然,也可以为仅在第3壁部46设置开口部的结构。
此外,需要在侧壁部42的第3壁部46或第4壁部47,设置将正反面贯穿的开口部53,即便无法使连结撕裂部25L、25R延伸至第1壁部43侧,但如实施方式所示,隔着凹部35L、35R,在顶棚壁部40侧以从连结撕裂部25的两端25a、25b起将断裂预定部23相连的方式,在第3壁部46、第4壁部47、以及第1壁部43的内周42b侧,设置薄壁撕裂部31L、31R。因此,在实施方式的气囊盖20中,能够使侧壁部42的内周42b侧的整个区域形成开口,能够使气囊11顺利地从气囊盖20的大幅地打开的开口部位37凸出。
另外,实施方式的气囊盖20的连结撕裂部25设为在第2壁部44与第3壁部46的交叉部42c、以及第2壁部44与第4壁部47的交叉部42d处配置狭缝27进行设置的结构。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在第2壁部44与第3壁部46的交叉部42c、以及第2壁部44与第4壁部47的交叉部42d处设置有狭缝27,而没有设置连结撕裂部25的连结部26,能够使得从第2壁部44的连结撕裂部25U起向第3壁部46、第4壁部47的连结撕裂部25L、25R顺利地传递开裂。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气囊盖20中,断续地形成开口的连结撕裂部25的狭缝27,配置于从成为外观面40a的顶棚壁部40起以大致正交的方式挠曲而由顶棚壁部40遮蔽的侧壁部42的部位,即第2壁部44、第3壁部46以及第4壁部47,难以目视观察到该开口27a。并且,狭缝27自身在连续地相连的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的底部29形成开口,成为配置为由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的直线状的缘28a(参照图7)遮蔽的状态,进一步地,难以目视观察到该开口27a,并且,即使稍微能够目视观察到开口27a,在以由从外观面40a远离的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的缘28a遮蔽的方式而配置于深处的位置的状态下较暗,难以明确地识别出该开口27a。
因此,在实施方式的气囊盖20中,即使具有连结撕裂部25,也难以识别出连结撕裂部25的断续的狭缝27的开口27a,能够抑制外观的变差。
特别地,在实施方式中,顶棚壁部40设为在气囊盖20向车辆搭载时使外观面40a与作为周围的车体侧部件的后板部7a、下盖板8大致处于同一平面的结构,从铰链部22远离的门部21的前端21f侧的侧壁部42的部位(第2壁部)44设为,配置于与铰链部22侧的侧壁部42的部位(第1壁部)43相比容易由作为保护对象者的乘员M看到的位置侧的结构。即,第2壁部44与第1壁部43在上下方向相对,即使配置于容易由乘员M看到的上侧,也由于连结撕裂部25U的狭缝27的开口27a配置于由沿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的左右方向的直线状的缘28a遮蔽的深处的位置,因此难以识别,能够抑制气囊盖20的外观的变差。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特别地,连结撕裂部25U如图2、3所示地配置于顶棚壁部40与第2壁部44的交叉部41U的附近。并且,关于以向后方旋转的方式打开的手套箱7,在打开时,后板部7a的下缘7b如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地向后下方摆动,因此气囊盖20以使其后上端20a、换言之、使交叉部41U与后板部7a的下缘7b隔开大的间隙H0进行配置的方式而搭载于车辆。即,交叉部41U与缘7b之间的间隙H0比气囊盖20的其他的第3壁部46、第4壁部47、以及第1壁部43与它们的周围的部件(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下盖板8)之间的间隙设定得更大。然而,即使设置这种大的间隙H0而设为容易从上方识别出狭缝27的开口27a的构造,如上所述,由于连结撕裂部25U的狭缝27的开口27a配置于由沿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的左右方向的直线状的缘28a遮蔽的深处的位置,难以识别,因此能够抑制气囊盖20的外观的变差。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气囊盖20中,将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的缘28a从顶棚壁部40的外观面40a起前后方向的分隔距离LT(参照图7)设为约5mm,靠里配置,并且,将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的深度尺寸Dt设为约2mm而形成得较深,因此即使在与作为周围的车体侧部件的后板部7a的下缘7b之间,设置大的间隙H0,也会使狭缝27的开口27a难以识别,能够不引起外观变差地搭载至车辆。
当然,如果不考虑气囊盖的外观,在断裂预定部中,为了使断裂时的裂开开始的起点变得稳定而设置连结撕裂部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连结撕裂部用凹槽,使狭缝和连结部交替地进行配置,形成连结撕裂部,或者,在气囊盖的内周侧设置连结撕裂部用凹槽,在该凹槽的底部开口形成狭缝,形成连结撕裂部。
此外,在将连结撕裂部25配置于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而使连结撕裂部25的狭缝27的开口27a难以识别的结构的气囊盖中,如图13、14所示,也可以使断裂预定部仅由连结撕裂部构成。
在图13、14所示的气囊盖20A中,与气囊盖20相同地,设为如下结构,能够在动作时使以阻挡保护对象者的方式进行膨胀的气囊11凸出,设置为对折叠而被收容的气囊11进行覆盖,该气囊盖20A设为剖面U字状。即,气囊盖20A具有:顶棚壁部40A,其将表面侧作为外观面40a,对折叠的气囊11进行覆盖;以及侧壁部42A,其从顶棚壁部40A的外周缘起以大致与顶棚壁部40A正交的方式延伸,在相对部位43A、44A分别设置有使气囊11的收容部位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位51,在顶棚壁部40侧设置有会由膨胀的气囊11推开的门部21A而构成。并且,在气囊盖20A中,在设置有保持部位51的相对部位的一方侧的侧壁部42A的部位、即下方侧的相对壁部43A处的顶棚壁部40A侧附近,设置有对打开时的门部21A进行支撑的铰链部22A。另外,在从铰链部22A远离的门部21A的前端21f侧的侧壁部42A的部位、即上方侧的相对壁部44A处的保持部位51与顶棚壁部40A之间,形成作为在门部21A的打开时发生断裂的断裂预定部23A的连结撕裂部25U,连结撕裂部25U设为断续地配置将侧壁部42A(相对壁部44A)的正反面贯穿的狭缝27而使狭缝27间的连结部26进行断裂的结构。并且,在该气囊盖20A中,也在具有连结撕裂部25U的侧壁部42A的上方侧的相对壁部44A,设置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该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从表面侧凹入,配置为沿连结撕裂部25U的设置部位的整个区域而在左右方向延伸,连结撕裂部25U是在凹入有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的底部29断续地配置狭缝27而构成的。
因此,在这种气囊盖20A中,虽然也使连结撕裂部25U的与上方的车体侧部件9之间的间隙H0较大地设置顶棚壁部40A,设为容易从上方识别出狭缝27的开口27a的构造,但如上所述,由于连结撕裂部25U的狭缝27的开口27a配置于由沿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的左右方向的直线状的缘28a遮蔽的前方侧较深处的位置,因此难以识别,能够抑制气囊盖20A的外观的变差。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在用于对副驾驶席的乘员M的膝盖K进行保护的气囊装置10中使用的气囊盖20,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在驾驶者的车辆前方侧配置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盖,或者,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在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6处搭载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气囊盖。

Claims (7)

1.一种气囊盖(20),其设为具有门部(21)的结构,该门部(21)被保持于折叠的气囊(10)的收容部位(12),并且对折叠的所述气囊进行覆盖,
在该门部的(21)周围,设置下述部分而构成:断裂预定部(23),其会被膨胀的气囊推压而发生断裂;以及铰链部(22),其对在该断裂预定部(23)的断裂时进行打开的所述门部(21)进行保持,
该气囊盖(20)的特征在于,
所述断裂预定部(23)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
连结撕裂部(25),其是断续地配置将所述气囊盖(20)的正反面贯穿的狭缝(27)而使所述狭缝间的连结部(26)进行断裂的结构;以及
薄壁撕裂部(31),其是设置连续的薄壁部(32)而使该薄壁部(32)进行断裂的结构,
所述连结撕裂部(25)配置于从所述铰链部(22)远离的所述门部(21)的前端(21f)侧的区域,
所述薄壁撕裂部(31)配置于从所述铰链部(22)的两端(22a、22b)与所述连结撕裂部(25)的两端(25a、25b)相连的区域,
所述连结撕裂部(25)中的所述狭缝(27)间的连结部(26)使朝向所述门部(21)侧的缘(26b)侧的宽度尺寸(CLb)比从所述门部(21)侧远离的缘(26a)侧的宽度尺寸(CLa)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盖(20),其特征在于,
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顶棚壁部(40),其将表面侧设为外观面(40a);以及侧壁部(42),其从该顶棚壁部(40)的外周缘起以与所述顶棚壁部(40)正交的方式延伸,被保持于所述收容部位(12),
所述铰链部(22)设置于所述侧壁部的内周(42b)侧的所述顶棚壁部(40)与所述侧壁部(42)的交叉部(41D)附近,
所述连结撕裂部(25)是从所述铰链部(22)远离的所述侧壁部的部位(44、46、47),设置于在所述收容部位(12)处保持的保持部位(51)与所述顶棚壁部(40)之间,
所述薄壁撕裂部(31)在所述连结撕裂部(25)的两端处(25a、25b)分别具有从所述侧壁部(42)与所述顶棚壁部(40)的背面(40b)侧相连的凹部(35),在所述铰链部(22)侧的所述顶棚壁部(40)的背面(40b)侧的所述侧壁部(42)的内周(42b)侧,设置薄壁部用凹槽(33)而进行配置,
所述门部(21)具有下述部分而构成:从所述铰链部(22)的两端(22a、22b)起延伸而由所述侧壁部(42)的内周(42b)侧的所述薄壁撕裂部(31)包围的所述顶棚壁部(40)的部位(21b);由所述连结撕裂部(25)包围的所述顶棚壁部(40)的剩余部(21a);以及从所述连结撕裂部(25)至所述顶棚壁部(40)为止的所述侧壁部(42)处的所述顶棚壁部(40)侧的部位(21c、21d、21e)。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盖(20),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棚壁部(40)设为长方形板状,所述侧壁部(42)设为从所述顶棚壁部(40)的外周缘起延伸的四角筒形状而构成,
在所述侧壁部(42)的相对的相对壁部(43、44)的彼此的一侧的第1壁部(43)附近的顶棚壁部(40),设置所述铰链部(22),在另一侧的第2壁部(44)设置所述连结撕裂部(25),
所述侧壁部(42)具有在与所述第1壁部(43)和所述第2壁部(44)的相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3壁部(46)和第4壁部(47),
所述连结撕裂部(25)设为从所述第2壁部(44)相连而设置至与所述第3壁部(46)和所述第4壁部(47)的所述凹部(35L、35R)相连的位置为止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盖(2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3壁部(46)或者所述第4壁部(47)中的至少一侧,在从所述连结撕裂部(25R)远离的区域、且从所述顶棚壁部(40)远离的区域,即在不是所述门部(21)的区域,形成有将正反面贯穿的开口部(5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盖(20),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撕裂部(25)设为在所述第2壁部(44)与所述第3壁部(46)的交叉部(42c)、以及所述第2壁部(44)与所述第4壁部(47)的交叉部(42d)处配置所述狭缝(27)而进行设置的结构。
6.一种气囊盖(20、20A),其设为如下结构,即,能够在动作时使进行膨胀以阻挡保护对象者的气囊(11)凸出,设置为对折叠而被收容的所述气囊进行覆盖,并且具有:
顶棚壁部(40、40A),其将表面侧作为外观面(40a),对折叠的所述气囊进行覆盖;以及
侧壁部(42、42A),其从该顶棚壁部的外周缘起以与所述顶棚壁部正交的方式延伸,在相对部位彼此设置有保持于所述气囊的收容部位(12)的保持部位(51),
在所述顶棚壁部(40、40A)侧设置有会由膨胀的所述气囊推开的门部(21、21A)而构成,
在设置有所述保持部位(51)的所述相对部位的一侧的所述侧壁部(42、42A)的所述顶棚壁部(40、40A)侧附近,设置对打开时的所述门部(21、21A)进行支撑的铰链部(22、22A),
在从该铰链部远离的所述门部的前端(21f)侧的所述侧壁部(42、42A)处的所述保持部位(51)与所述顶棚壁部(40、40A)之间,形成作为在所述门部(21、21A)打开时发生断裂的断裂预定部(23、23A)的连结撕裂部(25U),
所述连结撕裂部(25U)是断续地配置将所述侧壁部(42、42A)的正反面贯穿的狭缝(27)而使所述狭缝间的连结部(26)进行断裂的结构,该气囊盖(20、20A)的特征在于,
在具有所述连结撕裂部(25U)的所述侧壁部(42、42A),设置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该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从表面侧凹入,配置为沿所述连结撕裂部(25U)的设置部位的整个区域延伸,
所述连结撕裂部(25U)是在所述连结撕裂部用凹槽(28)所凹入的底部(29)处断续地配置所述狭缝(27)而构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盖(20、20A),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棚壁部(40、40A)设为在所述气囊盖(20、20A)向车辆搭载时将外观面(40a)以与周围的车体侧部件(6)处于同一平面的方式进行配置的结构,并且,
设为从所述铰链部(22、22A)远离的所述门部(21、21A)的前端(21f)侧的所述侧壁部(42)的部位(44)配置于与所述铰链部(22、22A)侧的所述侧壁部(42)的部位(43)相比容易由所述保护对象者看到的位置侧的结构。
CN201710791186.0A 2016-09-05 2017-09-05 气囊盖 Active CN1077919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2989 2016-09-05
JP2016172989A JP6546887B2 (ja) 2016-09-05 2016-09-05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1991A CN107791991A (zh) 2018-03-13
CN107791991B true CN107791991B (zh) 2020-06-16

Family

ID=61281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91186.0A Active CN107791991B (zh) 2016-09-05 2017-09-05 气囊盖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79311B2 (zh)
JP (1) JP6546887B2 (zh)
CN (1) CN1077919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47613B2 (ja) * 2016-11-01 2019-01-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CN108860047B (zh) * 2018-06-20 2020-10-30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
KR102593660B1 (ko) * 2018-11-13 2023-10-25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운전석 에어백의 커버장치
JP7243602B2 (ja) * 2019-11-29 2023-03-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3167585A (ja) * 2022-05-12 2023-11-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61940B1 (fr) * 1997-04-11 1999-06-04 Afe Plasturgie Couvercle frangible a deux couches pour coussin gonflabl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10647A (en) * 1988-12-26 1992-05-05 Takata Corporation Cover for a vehicle air bag
JP2527074B2 (ja) * 1990-05-24 1996-08-2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収納用カバ―
US5316822A (en) * 1991-07-23 1994-05-31 Nihon Plast Co., Ltd. Cover for vehicular air bag
JP2758539B2 (ja) * 1992-09-29 1998-05-28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
JPH07205742A (ja) * 1994-01-21 1995-08-08 Nissan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リッド構造
US6001295A (en) * 1995-03-31 1999-12-14 Toyoda Gosei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n air bag cover
JP3428345B2 (ja) * 1997-02-28 2003-07-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ドアを一体に有する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997030A (en) * 1997-03-19 1999-12-07 Lear Automotive Dearborn, Inc. Vehicle instrument panel with seamless airbag cover
JP2001213258A (ja) * 2000-02-07 2001-08-07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モジュールカバー
JP2002087197A (ja) * 2000-09-19 2002-03-26 Daihatsu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構造
US6581958B2 (en) * 2001-04-17 2003-06-24 Autoliv Asp, Inc. Energy managed airbag cover
JP4626090B2 (ja) 2001-05-28 2011-02-02 タカタ株式会社 乗員脚部保護装置
JP4446830B2 (ja) 2004-07-29 2010-04-0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0347010C (zh) * 2004-09-14 2007-11-07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DE102005013477B4 (de) * 2005-03-23 2008-12-04 Lisa Dräxlmaier GmbH Kraftfahrzeugverkleidungsteil mit Schwächungsstellen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S7354060B2 (en) * 2005-07-27 2008-04-0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Air bag module with low force cover opening
JP2007203937A (ja) * 2006-02-03 2007-08-16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94662B2 (ja) * 2007-09-13 2013-05-08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ドア
US7631890B1 (en) * 2008-08-12 2009-12-15 Automotive Components Holdings, Llc Invisible molded-in tear seam and hinge for an airbag deployment door
JP2010047137A (ja) * 2008-08-22 2010-03-04 Honda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のカバー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0037915A1 (fr) * 2008-10-02 2010-04-08 Faurecia Interieur Industrie Ensemble d'habillage intérieur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et véhicule automobile
JP2012245859A (ja) * 2011-05-26 2012-12-13 Takata Corp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26160B2 (ja) * 2011-08-12 2014-11-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585078B1 (en) 2013-03-13 2013-11-19 Autoliv Asp, Inc. Tear seams for inflatable airbag covers
JP6252406B2 (ja) * 2013-10-31 2017-12-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4101696A1 (de) * 2014-02-12 2015-08-1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Innenverkleidungsteil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Airbag-Anordnung
US9481338B2 (en) * 2014-10-31 2016-11-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trim component with hidden tear pattern and trim component with hidden tear pattern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61940B1 (fr) * 1997-04-11 1999-06-04 Afe Plasturgie Couvercle frangible a deux couches pour coussin gonflabl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65586A1 (en) 2018-03-08
JP2018039300A (ja) 2018-03-15
CN107791991A (zh) 2018-03-13
JP6546887B2 (ja) 2019-07-17
US10479311B2 (en) 2019-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91991B (zh) 气囊盖
US6250669B1 (en) Instrument panel having integral airbag door portion
CN108001400B (zh) 乘客保护装置
US11267430B2 (en) Knee protection airbag device
US10829078B2 (en) Airbag device
JP616795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204304A1 (en) Vehicle airbag device
JP4853210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29662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113883A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を一体に有する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
JP5541253B2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04159B2 (ja) 内装部品
JP2008201325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体
JP2011201424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285021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07392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08201322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体
JP4096856B2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179273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配設構造
JP4582007B2 (ja)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
JP2012076492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271645A (ja) フードパネル
JP2010052694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8095165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104321A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