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58154A - 一种运车支撑装置、具有其的集装箱及运车支撑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运车支撑装置、具有其的集装箱及运车支撑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58154A
CN107758154A CN201610708162.XA CN201610708162A CN107758154A CN 107758154 A CN107758154 A CN 107758154A CN 201610708162 A CN201610708162 A CN 201610708162A CN 107758154 A CN107758154 A CN 1077581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tune
column
vehicle
kickstand
supporting memb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0816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志春
翟建兴
滕志斌
王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Nantong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Nantong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Nantong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70816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58154A/zh
Publication of CN107758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581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90/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for large containers
    • B65D90/004Contents retaining means
    • B65D90/0073Storage ra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车支撑装置、具有其的集装箱及运车支撑方法。运车支撑装置至少包括第一运车支架,第一运车支架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一车轮支撑件,第一车轮支撑件与第一立柱连接,第一车轮支撑件沿高度方向在第一立柱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其中,使用时,车辆的前端和后端中的一端布置于第一车轮支撑件上并且与第一车轮支撑件一起沿第一立柱的高度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使得车辆前后两端形成倾斜角度。根据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取消了现有的整体结构的二层平台,减轻了运车支撑装置的重量,结构简单,操作便捷,适应多种车辆的集装箱化的运输。

Description

一种运车支撑装置、具有其的集装箱及运车支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输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车支撑装置、具有其的集装箱及运车支撑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国内外的车辆运输,一般采用专用的特种集装箱,或者采用具有可升降二层平台的车辆架,将车辆开到低位的二层平台并将车辆固定到二层平台后,再将二层平台进行举升,使得车辆的车体倾斜,从而充分利用箱内空间,多装运车辆。
但是上述的具有二层平台的车辆运输架,其由于带有可举升的二层平台,须将整个车辆固定到二层平台上且进行举升。但因为二层平台上固定了车辆的前后轮胎,那么二层平台为整体结构,故而使得该车辆运输架的结构较为复杂且重量较重,搬运及固定均比较麻烦。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运车支撑装置、具有其的集装箱及运车支撑方法,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车支撑装置,用于固定、举升和降下车辆,其特征在于,运车支撑装置至少包括第一运车支架,第一运车支架包括:
第一立柱;以及
第一车轮支撑件,第一车轮支撑件与第一立柱连接,第一车轮支撑件沿高度方向在第一立柱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
其中,使用时,车辆的前端和后端中的一端布置于第一车轮支撑件上并且与第一车轮支撑件一起沿高度方向在第一立柱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使得车辆前后两端形成倾斜角度。
可选地,第一立柱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左立柱和第一右立柱,第一车轮支撑件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左车轮支撑件和第一右车轮支撑件,第一左车轮支撑件连接至第一左立柱且沿高度方向可移动,同时第一右车轮支撑件连接至第一右立柱且沿高度方向可移动。
可选地,第一运车支架还包括横杆,横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左立柱和第一右立柱连接。
可选地,横杆包括上横杆,上横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左车轮支撑件和第一右车轮支撑件连接,并随着第一左车轮支撑件和第一右车轮支撑件沿高度方向在第一立柱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
可选地,上横杆与第一左车轮支撑件和第一右车轮支撑件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上横杆与第一左车轮支撑件和第一右车轮支撑件可拆分。
可选地,横杆还包括下横杆,下横杆固定设置在第一左立柱和第一右立柱之间。
可选地,第一立柱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调节孔位,第一车轮支撑件通过调节孔位可拆卸地与第一立柱连接。
可选地,第一运车支架包括滚轮,滚轮与第一立柱的底部连接,使得在将车轮固定到第一运车支架后,通过移动第一运车支架即可将车辆装入集装箱内。
可选地,所述运车支架还包括第二运车支架,第二运车支架包括:
第二立柱;以及
第二车轮支撑件,第二车轮支撑件与第二立柱连接,第二车轮支撑件沿高度方向在第二立柱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
其中,第二运车支架的第二车轮支撑件与第一运车支架的第一车轮支撑件彼此分离,并且分别支撑车辆的前后两端,使得在运输车辆时,车辆形成倾斜角度。
可选地,第一运车支架的总高度高于第二运车支架的总高度。
可选地,运车支撑装置还包括两端分别与第一运车支架和第二运车支架连接的连接件。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集装箱,所述集装箱包括上述的运车支撑装置。
本发明还一种使用根据上述的运车支撑装置的运车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运车支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车辆的一端与第一运车支架连接;
步骤二:将第一车轮支撑件抬升,以使得车辆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升起,使得车辆前后两端形成倾斜角度;以及
步骤三:将运车支撑装置及举升后的车辆运输至集装箱内并将运车支撑装置固定至集装箱。
可选地,当所述运车支架包括第二运车支架时,步骤一还包括:将车辆的另一端与第二运车支架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步骤四:对在后车辆重复上述步骤一到三后,将其运输至集装箱内,使得在后车辆布置于前一辆车的后方或后下方。
可选地,将在后车辆直接行驶至集装箱内,使得在后车辆布置于前一辆车的后方或后下方。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存在着如下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取消了现有的整体结构的二层平台,减轻了运车支撑装置的重量,结构简单,操作便捷,适应多种车辆的集装箱化的运输,并且在通过运车支撑装置运输车辆的过程中,有效的利用箱内空间,确保集装箱内能够极大程度的装载车辆,在未有车辆运输时,也可以将运车支撑装置中的各零部件拆卸下来,打包回运。
附图说明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一运车支架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一运车支架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右视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一运车支架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又一主视图;
图4a为根据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一运车支架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右视图,其中,车辆的一端与第一运车支架连接;
图4b为根据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一运车支架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右视图,其中,第一运车支架举升车辆的一端;
图5a为根据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一运车支架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5b为根据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一运车支架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5c为根据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一运车支架的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一运车支架的第五优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一运车支架的第六优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8a-图8e为根据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运车支撑方法的第一流程示意图;以及
图9a-图9e为根据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运车支撑方法的第二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运车支撑装置; 110、第一运车支架;
120、第一立柱; 121、第一左立柱;
122、第一右立柱; 123、第一连接梁;
124、第二连接梁; 125、调节位孔;
126、立柱; 130、第一车轮支撑件;
131、第一左车轮支撑件; 132、第一右车轮支撑件;
140、滚轮; 150、横杆;
151、上横杆; 152、下横杆;
153、第三横杆; 154、第四横杆;
160、第二运车支架 170、第二立柱;
180、第二车轮支撑件; 190、连接件;
200、201、202、203车辆; 300、铲车;
400、集装箱。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发明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运车支撑装置100(如图8b所示)包括第一运车支架110,第一运车支架110包括第一立柱120和第一车轮支撑件130,第一车轮支撑件130与第一立柱120连接。第一运车支架110可以用于固定、举升和降下待运输的车辆200的一端,使得车辆前后两端形成倾斜角度。其中,车辆200可以为汽车,其具有四个轮胎。第一车轮支撑件130可以为轮胎固定位。当使用运车支撑装置运输车辆200时,车辆200的轮胎可以固定在轮胎固定位上。如图2所示,轮胎固定位的宽度大于车辆200的轮胎的底部宽度,如图1所示,两个轮胎固定位之间的长度与汽车的轮距相适应,以使得车辆200的轮胎固定至轮胎固定位。当然,轮胎固定位不仅可以用于固定轮胎,也可以用于固定车辆200的任一一个部位,譬如汽车底盘。
第一立柱120具有沿其高度方向布置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具体地,如图4a所示,第一车轮支撑件130位于第一立柱120的第一位置;如图4b所示,第一车轮支撑件130位于第一立柱120的第二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第一位置”是指车辆200可以以自由状态行驶至第一车轮支撑件130的位置,大多数情况为水平位置;本文所称的“第二位置”是指第一车轮支撑件130将车辆200的一端举升起来的位置,即使得车辆200的一端升起且与地面呈一定夹角的位置。因此,可以理解,第二位置沿第一立柱120的高度方向位于第一位置的上方。
现返回图1,第一车轮支撑件130与第一立柱120可移动地连接,第一车轮支撑件130沿第一立柱120的高度方向在第一立柱120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第一立柱120包括第一左立柱121和第一右立柱122,第一车轮支撑件130包括第一左车轮支撑件131和第一右车轮支撑件132。第一左车轮支撑件131连接至第一左立柱121,且沿第一左立柱121的高度方向可移动。第一右车轮支撑件132连接至第一右立柱122,且沿第一右立柱122的高度方向可移动。
具体的说,图2示意性的示出了第一运车支架110的右侧结构,第一运车支架110的右侧结构为一个四边形框架,第一右立柱122包括两个立柱126,两个立柱126的顶部通过第一连接梁123连接,两个立柱126的底部通过第二连接梁124连接(如图4b所示)。两个立柱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调节孔位125,且两个立柱上的调节孔位125对称设置。这样,可以使得第一右车轮支撑件132沿第一右立柱122的高度方向,与调节孔位125可拆卸地连接,使得第一右车轮支撑件132与第一右立柱122可拆卸地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右车轮支撑件132沿第一右立柱122的高度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固定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运车支架110还包括有滚轮140,如图2所示,第一右立柱122的两个立柱的底部分别连接有滚轮140。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为了保证固定、举升和降下车辆200的稳定性,第一运车支架110的左侧结构与第一运车支架110的右侧结构近似,第一左立柱121也包括两个立柱,这两个立柱上也设置有多个调节孔位,第一左车轮支撑件131可以沿第一左立柱121的高度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在第一左立柱121的两个立柱的底部也分别连接有滚轮140,以使得第一运车支架110可移动。并且,滚轮还可以使得在将车轮固定到运车支架后,通过移动运车支架即可将车辆装入集装箱内。
如图4a所示,车辆200的一端的轮胎固定至第一车轮支撑件130,此时,第一车轮支撑件130位于第一立柱120的第一位置。第一车轮支撑件130可以通过铲车300、手动葫芦、电动、液压或者气压等方式,沿第一立柱120的高度方向可移动,由图4a示出的第一位置移动至图4b示出的第二位置。这样,使得第一车轮支撑件130带动车辆200的一端沿第一立柱120的高度方向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当然,第一车轮支撑件130也可以通过铲车300、手动葫芦、电动、液压或者气压等方式,沿第一立柱120的高度方向,由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从而带动车辆200的一端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更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为了增加第一运车支架110的稳定性,第一运车支架110还包括有横杆150,横杆150设置在第一左立柱121和第一右立柱122之间,且横杆15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左立柱121和第一右立柱122连接。
如图5a所示,在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运车支架110可以包括沿高度方向上下布置的两根横杆,即上横杆151和下横杆152。上横杆15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左车轮支撑件131和第一右车轮支撑件132连接,并且随之可移动。上横杆151可以与第一左车轮支撑件131和第一右车轮支撑件132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可拆分结构。下横杆15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左立柱121和第一右立柱122连接,使得其固定设置在第一左立柱121和第一右立柱122之间。
如图5b所示,在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运车支架110可以包括仅第三横杆153,其两端与第一左车轮支撑件131和第一右车轮支撑件132连接,并且随之可移动。
如图5c所示,在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四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运车支架110也可以包括仅第四横杆154,其两端与第一左立柱121和第一右立柱122连接。第四横杆154也可以与第一左车轮支撑件131和第一右车轮支撑件132为一体结构,并且随之可移动。
在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五优选实施方式中,车辆200也可以为自行车、摩托车或者三轮车。这样,如图6所示,第一运车支架110包括第一立柱120和第一车轮支撑件130。由于自行车、摩托车或者三轮车的车头部分仅具有一个轮胎,且车重均较汽车轻,第一立柱120可以仅包括一侧的立柱,不需要同时包括第一左立柱和第一右立柱,第一车轮支撑件130与第一立柱120连接,自行车的一端的车轮与第一车轮支撑件130连接,当第一车轮支撑件130在第一立柱120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时,第一车轮支撑件130带动自行车的一端沿第一立柱120的高度方向移动。此种结构的第一运车支架110也可以应用到汽车上,其可以固定到汽车的任一一个部位,使得汽车举升或降下。
当然,为了保证固定自行车时的稳定性,如图7所示,在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第六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立柱120可以同时包括第一左立柱121和第一右立柱122,第一车轮支撑件130可以连接至第一左立柱121且沿第一左立柱121的高度方向可移动,第一车轮支撑件130可以连接至第一右立柱122且沿第一右立柱122的高度方向可移动。
图1-图7示意性的示出第一运车支架110与车辆200的前轮连接,即与车辆200的车头部分连接,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第一运车支架110也可以用于固定、举升和降下车辆200的后轮,即,车辆200的车尾部分。
如图8a所示,运车支撑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运车支架160,第二运车支架160用于固定、举升和降下车辆200的另一端。第二运车支架160包括第二立柱170和与第二立柱170连接的第二车轮支撑件180,第二立柱170的高度低于第一立柱120的高度。第二运车支架160的车轮支撑件与第一运车支架110的车轮支撑件彼此分离,并且分别支撑车辆200的两端。第二立柱170具有沿第二立柱170的高度方向分布的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与“第一位置”类似,本文所称的“第三位置”是指车辆200可以以自由状态行驶至第二车轮支撑件180的位置,大多数情况为水平位置;与“第二位置”类似,本文所称的“第四位置”是指第二车轮支撑件180将车辆200的另一端举升起来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第四位置”相对于“第二位置”位于较低的位置处,从而使得当车辆200的一端位于“第二位置”处,另一端位于“第四位置”处时,整个车辆200能够相对于地面倾斜。
第二车轮支撑件180沿第二立柱170的高度方向在第二立柱170的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可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车轮支撑件180与第一车轮支撑件130是分开的,其两者之间没有连接关系,从而使得运车支撑装置的结构简单,重量相对较轻,便于搬运。车辆200的一端与第一运车支架110连接,车辆200的另一端与第二运车支架160连接,当第二车轮支撑件180在第二立柱170的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相对于第二立柱170移动时,第二车轮支撑件180带动车辆200的另一端沿第二立柱170的高度方向移动。
如图8b所示,为了增加运车支撑装置100的稳定性,运车支撑装置100还包括连接件190,连接件19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运车支架110和第二运车支架160连接,以使得在运输运车支撑装置100时,第一运车支架110和第二运车支架160不晃动。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集装箱,集装箱包括上述的运车支撑装置,集装箱内可以设置有上述的运车支撑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的运车支撑装置100的运车支撑方法。下面将结合8a-图8e详细描述运车支撑装置100的运车支撑方法。
步骤S101:将车辆的一端与第一运车支架连接。
如图8a所示,将车辆200的一端与第一运车支架110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车辆200的前轮与第一运车支架110的轮胎固定位(即第一车轮支撑件)连接,此时承载有车辆200的前轮的轮胎固定位处于第一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运车支撑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运车支架160的情况下,还可以将车辆200的后轮与第二运车支架160的轮胎固定位(即第二车轮支撑件180)连接,此时承载有车辆200的后轮的轮胎固定位处于第三位置。
步骤S102:将第一车轮支撑件抬升,以使得车辆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升起,使得车辆前后两端形成倾斜角度。
如图8b所示,使用铲车300将第一车轮支撑件130抬升至第二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使用手动葫芦、电动、液压或者气压等方式将第一车轮支撑件130抬升至第二位置。此外,在车辆200的后轮与第二运车支架160的轮胎固定位(即第二车轮支撑件180)连接的情况下,还可以如图8c所示,将第二车轮支撑件180抬升至第四位置,使得车辆200整体相对于水平位置倾斜。
步骤S103:将运车支撑装置及举升后的车辆运输至集装箱内,并将运车支撑装置固定至集装箱。
如图8c所示,将运车支撑装置100运输至集装箱400内,从而将位于运车支撑装置100上的举升后的车辆200运输至集装箱400内。
此外,为了在集装箱400内尽可能多的运输车辆,以提高空间利用率,本实施方式的运车支撑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4:将在后车辆直接行驶进入集装箱内,使得在后车辆布置于前一辆车辆的后方或下方。
如图8d所示,将在后车辆201行驶进入集装箱400内,并布置于前一辆车辆200的后方或后下方,以充分利用举升之后的前一辆车辆200后方或后下方的空间。
此外,在步骤S104之后,还可以继续重复步骤S101至步骤S104,以将更多辆车辆202、203装载在集装箱400内。其中每一个运车支撑装置100的第一运车支架110的举升的高度一致,这样,使得集装箱400的内部装载有多辆车辆200,极大的利用了集装箱400内部的空间。
图9a-图9e示出了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的另一种运车支撑方法。现在将结合图9a-图9e进行详细描述。
步骤S201:将车辆的一端与第一运车支架连接。
如图9a所示,将车辆200的前轮与第一运车支架110的轮胎固定位(即第一车轮支撑件)连接,此时承载有车辆200的前轮的轮胎固定位处于第一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运车支撑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运车支架160的情况下,还可以将车辆200的后轮与第二运车支架160的轮胎固定位(即第二车轮支撑件180)连接,此时承载有车辆200的后轮的轮胎固定位处于第三位置。
步骤S202:将第一车轮支撑件抬升,以使得车辆的一端升起。
如图9b所示,使用铲车300将第一车轮支撑件130抬升至第二位置。此外,在车辆200的后轮与第二运车支架160的轮胎固定位(即第二车轮支撑件180)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9c所示,将第二车轮支撑件180抬升至第四位置,使得车辆200整体相对于水平位置倾斜。
步骤S203:将运车支撑装置及举升后的车辆运输至集装箱内,并将运车支撑装置固定至集装箱。
如图9c所示,将运车支撑装置100运输至集装箱400内,从而将位于运车支撑装置100上的举升后的车辆200运输至集装箱400内。
步骤S204:将在后车辆与运车支撑装置连接,将其运输至集装箱内,使得在后车辆布置于前一辆车的后方或后下方。
如图9d所示,在后车辆201的前轮与第二运车支架160的轮胎固定位(即第二车轮支撑件180)连接,此时轮胎固定位处于第三位置,将车辆201的后轮与第一运车支架110的轮胎固定位(即第一车轮支撑件)连接。通过铲车300将第一车轮支撑件130抬升,其高度可以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不需要升起至第二位置,以避免车辆201触碰集装箱400的内部的顶部。将运车支撑装置100和举升后的在后车辆201至集装箱400内,车辆201的车头位于车辆200的车尾的后下方的空间内。第二车轮支撑件180可以根据运输车的车型、集装箱的箱高、车辆进入集装箱的方式确定是否抬升。例如,车辆均是车尾朝向箱门的方向,就不需要抬升第二车轮支撑件180。例如图中所示的目前的车辆装运的方式,对于小车型或集装箱的箱体高度较高时,为了便于多装运车辆,则可以抬升第二车轮支撑件180。
步骤S205:将另一辆车辆行驶进入集装箱内,且位于前一辆车辆的后下方。
如图9e所示,将第三辆车辆202行驶进入集装箱400内,并位于前一辆车辆201的后下方,以充分利用举升之后的前一辆车辆201的后下方的空间。
每一个运车支撑装置的第一运车支架的举升高度随着车辆的自身高度而调整,在保证车辆在被举升的一定高度的范围内,既不触碰集装箱的顶部,避免车辆与集装箱磕碰,又能够使得在后车辆的至少部分的位于前一辆车被举升起来的空间内,避免两辆车的相互之间的磕碰,极大程度的利用了集装箱的内部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运车支撑装置,取消了现有的整体结构的二层平台,减轻了运车支撑装置的重量,结构简单,操作便捷,适应多种车辆的集装箱化的运输,并且在通过运车支撑装置运输车辆的过程中,有效的利用箱内空间,确保集装箱内能够极大程度的装载车辆,在未有车辆运输时,也可以将运车支撑装置中的各零部件拆卸下来,打包回运。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7)

1.一种运车支撑装置,用于固定、举升和降下车辆,其特征在于,运车支撑装置至少包括第一运车支架,第一运车支架包括:
第一立柱;以及
第一车轮支撑件,第一车轮支撑件与第一立柱连接,第一车轮支撑件沿高度方向在第一立柱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
其中,使用时,车辆的前端和后端中的一端布置于第一车轮支撑件上并且与第一车轮支撑件一起沿高度方向在第一立柱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使得车辆前后两端形成倾斜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立柱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左立柱和第一右立柱,第一车轮支撑件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左车轮支撑件和第一右车轮支撑件,第一左车轮支撑件连接至第一左立柱且沿高度方向可移动,同时第一右车轮支撑件连接至第一右立柱且沿高度方向可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运车支架还包括横杆,横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左立柱和第一右立柱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横杆包括上横杆,上横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左车轮支撑件和第一右车轮支撑件连接,并随着第一左车轮支撑件和第一右车轮支撑件沿高度方向在第一立柱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横杆与第一左车轮支撑件和第一右车轮支撑件为一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横杆与第一左车轮支撑件和第一右车轮支撑件可拆分。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横杆还包括下横杆,下横杆固定设置在第一左立柱和第一右立柱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立柱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调节孔位,第一车轮支撑件通过调节孔位可拆卸地与第一立柱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运车支架包括滚轮,滚轮与第一立柱的底部连接,使得在将车轮固定到第一运车支架后,通过移动第一运车支架即可将车辆装入集装箱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车支架还包括第二运车支架,第二运车支架包括:
第二立柱;以及
第二车轮支撑件,第二车轮支撑件与第二立柱连接,第二车轮支撑件沿高度方向在第二立柱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
其中,第二运车支架的第二车轮支撑件与第一运车支架的第一车轮支撑件彼此分离,并且分别支撑车辆的前后两端,使得在运输车辆时,车辆形成倾斜角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运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运车支架的总高度高于第二运车支架的总高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运车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运车支撑装置还包括两端分别与第一运车支架和第二运车支架连接的连接件。
13.一种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运车支撑装置。
14.一种使用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运车支撑装置的运车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运车支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车辆的一端与第一运车支架连接;
步骤二:将第一车轮支撑件抬升,以使得车辆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升起,使得车辆前后两端形成倾斜角度;以及
步骤三:将运车支撑装置及举升后的车辆运输至集装箱内并将运车支撑装置固定至集装箱。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运车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运车支架包括第二运车支架时,步骤一还包括:将车辆的另一端与第二运车支架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运车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四:对在后车辆重复上述步骤一到三后,将其运输至集装箱内,使得在后车辆布置于前一辆车的后方或后下方。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运车支撑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在后车辆直接行驶至集装箱内,使得在后车辆布置于前一辆车的后方或后下方。
CN201610708162.XA 2016-08-23 2016-08-23 一种运车支撑装置、具有其的集装箱及运车支撑方法 Pending CN1077581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08162.XA CN107758154A (zh) 2016-08-23 2016-08-23 一种运车支撑装置、具有其的集装箱及运车支撑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08162.XA CN107758154A (zh) 2016-08-23 2016-08-23 一种运车支撑装置、具有其的集装箱及运车支撑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58154A true CN107758154A (zh) 2018-03-06

Family

ID=61263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08162.XA Pending CN107758154A (zh) 2016-08-23 2016-08-23 一种运车支撑装置、具有其的集装箱及运车支撑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5815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27609A (zh) * 2018-03-20 2018-07-27 广西海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支架、移动小车以及升降平台
CN108773591A (zh) * 2018-07-05 2018-11-09 广西海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式汽车支架
CN110466860A (zh) * 2018-05-09 2019-11-19 南通中集特种物流装备发展有限公司 运车架及使用其的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97049A (en) * 1986-12-18 1989-01-10 G & G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System for loading motor vehicles into standard cargo-carrying enclosures
JPH0472186A (ja) * 1990-07-04 1992-03-06 Taiyo Seiki Kogyo Kk コンテナ用自動車積載装置
US5628596A (en) * 1991-10-30 1997-05-13 G & G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Vehicle-carrying frame
JP3951248B1 (ja) * 2006-09-21 2007-08-01 関西商運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輸送用車両支持台
CN201068303Y (zh) * 2007-06-01 2008-06-04 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可置于集装箱内的运车框及包含该运车框的集装箱
CN101314427A (zh) * 2007-06-01 2008-12-03 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可置于集装箱内的运车框及包含该运车框的集装箱
US20160137121A1 (en) * 2014-11-19 2016-05-19 Martin Clive-Smith Removable Frame Systems For Vehicle Shipping
CN205931949U (zh) * 2016-08-23 2017-02-08 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运车支撑装置及具有其的集装箱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97049A (en) * 1986-12-18 1989-01-10 G & G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System for loading motor vehicles into standard cargo-carrying enclosures
JPH0472186A (ja) * 1990-07-04 1992-03-06 Taiyo Seiki Kogyo Kk コンテナ用自動車積載装置
US5628596A (en) * 1991-10-30 1997-05-13 G & G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nc. Vehicle-carrying frame
JP3951248B1 (ja) * 2006-09-21 2007-08-01 関西商運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輸送用車両支持台
CN201068303Y (zh) * 2007-06-01 2008-06-04 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可置于集装箱内的运车框及包含该运车框的集装箱
CN101314427A (zh) * 2007-06-01 2008-12-03 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可置于集装箱内的运车框及包含该运车框的集装箱
US20160137121A1 (en) * 2014-11-19 2016-05-19 Martin Clive-Smith Removable Frame Systems For Vehicle Shipping
CN205931949U (zh) * 2016-08-23 2017-02-08 南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运车支撑装置及具有其的集装箱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27609A (zh) * 2018-03-20 2018-07-27 广西海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支架、移动小车以及升降平台
CN110466860A (zh) * 2018-05-09 2019-11-19 南通中集特种物流装备发展有限公司 运车架及使用其的方法
CN108773591A (zh) * 2018-07-05 2018-11-09 广西海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式汽车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2042B (zh) 集装箱拖车
CN205150022U (zh) 用于运输全地形车的双层平板拖车
CN107758154A (zh) 一种运车支撑装置、具有其的集装箱及运车支撑方法
CN201179849Y (zh) 举升式罐车的车架及举升式罐车
CN207826933U (zh) 汽车运输架及具有其的集装箱
CN104925698A (zh) 一种堆高车
CN205931949U (zh) 一种运车支撑装置及具有其的集装箱
CN105151158A (zh) 一种用于运输全地形车的双层平板拖车
CN201753165U (zh) 集装箱用汽车运输架
CN104925697A (zh) 电动堆高车
CN204778624U (zh) 电动堆高车
CN201261583Y (zh) 一种轿车装载架及装有该装载架的双层结构的集装箱
CN110884407B (zh) 一种半挂车改装用拖拽小车
CN201792784U (zh) 车辆运输车
CN104149907B (zh) 轴传动可折叠自行车
CN204778626U (zh) 一种电动堆高车
CN106945753A (zh) 用于半挂车车桥与底盘合装的装置及方法
CN204778625U (zh) 一种堆高车
CN201506574U (zh) 轿车包装可回收货架
CN201165459Y (zh) 电动掏箱叉车
CN100999303A (zh) 悬挂式折叠叉车
CN220743004U (zh) 一种集装箱用汽车运载支架
CN207329342U (zh) 一种运车架
CN108609062B (zh) 具有稳定***的分拆式污泥运输车及其方法
CN102556529B (zh) 一种全地形车的运输包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