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1647A - 触头、插座连接器以及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触头、插座连接器以及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1647A
CN107611647A CN201710545892.7A CN201710545892A CN107611647A CN 107611647 A CN107611647 A CN 107611647A CN 201710545892 A CN201710545892 A CN 201710545892A CN 107611647 A CN107611647 A CN 1076116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layer side
shell
connector
mai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458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1647B (zh
Inventor
森田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11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1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1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16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触头、插座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能够抑制组装时的变形,制造容易,降低制造成本。触头(14)具有主体部(16)和在主体部的一侧与对方的被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部(36),主体部具有:底面部(18);和侧面部(22、24),其从底面部(18)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个侧边立起设置,在底面部(18)上形成有接触片(30),接触片(30)具有:立起设置部(32),其从底面部(18)朝向立起设置有侧面部(22、24)的方向弯曲而延伸设置;和接触部(36),其从立起设置部(32)的与底面部(18)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弯曲而朝向与主体部相反的方向延伸设置,在主体部和立起设置部(32)的至少一方形成有限制立起设置部(32)向主体部侧移动的限制部(34)。

Description

触头、插座连接器以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头、插座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能够抑制组装到外壳时的变形,使制造变得容易,降低制造成本。
背景技术
在连接器的组装工序中,通过将触头***到外壳来进行组装。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端子与连接器外壳的卡定构造的发明。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的端子与连接器外壳的卡定构造的发明,提供端子与连接器外壳的卡定构造,该端子是在基板的一方具有电接触部,并使设置在该基板的两端的立起侧壁的自由缘部向该基板的上方弯折而形成顶壁而成的,该连接器外壳是在外壳主体中形成端子收纳室,在该端子收纳室内突出设置卡定该端子的挠性的卡定臂而成的,其中,在所述顶壁的电接触部侧形成引导槽,并且在所述端子收纳室的与所述卡定臂相对置的内壁面上突出设置有导轨,通过该引导槽与导轨的卡合来防止被收纳卡定在该端子收纳室内的所述端子的松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41772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所具有的端子中,当将端子向外壳主体组装时,在电接触部与外壳碰撞的情况下可能会容易变形、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触头、插座连接器和连接器,能够抑制组装时的变形,使制造变得容易,降低制造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触头具有:主体部;以及接触部,其在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与对方的被接触部接触,所述触头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底面部;以及侧面部,其从所述底面部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个侧边立起设置,
在所述底面部上,从与立起设置有所述侧面部的端边垂直的一侧的端边延伸设置有接触片,
所述接触片具有:立起设置部,其从所述底面部朝向立起设置有所述侧面部的一侧弯曲;以及所述接触部,其从所述立起设置部的与所述底面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弯曲而朝向与所述主体部相反的方向延伸设置,
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立起设置部中的至少一方中形成有限制所述立起设置部向所述主体部侧移动的限制部。
并且,第2方式的触头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的触头中,所述限制部是向所述立起设置部的形成有所述侧面部的方向突出而形成的,
所述限制部形成为,在所述接触片向所述主体部侧移动的情况下,所述限制部与所述侧面部抵接的结构。
并且,第3方式的触头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的触头中,所述限制部是从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个所述侧面部以与所述底面部对置的方式延伸设置而形成的,
所述限制部形成为,在所述接触片向所述主体部侧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立起设置部与所述限制部抵接。
并且,第4方式的触头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的触头中,在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个所述侧面部的靠所述接触片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向所述接触片侧突出的辅助突起,
所述接触片配置在所述辅助突起的内侧。
并且,第5方式的触头的特征在于,在第1到第4的任一方式的触头中,在所述接触片的位于与所述立起设置部相反的一侧且比所述接触部靠前的端部上形成有钩挂部,该钩挂部在触头被安装并收纳到外壳中的情况下进行钩挂。
第6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到第5的任一方式的多个所述触头;以及外壳,其形成有收纳所述触头的多个触头收纳部。
并且,第7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6方式的插座连接器中,所述外壳的所述触头收纳部形成为上层侧和下层侧这两层,所述上层侧的触头收纳部和所述下层侧的触头收纳部分别交错地配置而形成。
并且,第8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7方式的插座连接器中,所述触头在被收纳在所述上层侧的触头收纳部中的情况下和被收纳在所述下层侧的触头收纳部中的情况下,以上下互相反转的状态被收纳。
并且,第9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第8方式的插座连接器中,收纳在所述上层侧的触头收纳部中的上层侧触头和收纳在所述下层侧的触头收纳部中的下层侧触头分别在所述接触片的位于与所述立起设置部相反的一侧且比所述接触部靠前的端部上形成有钩挂部,该钩挂部在触头被安装并收纳到所述外壳中的情况下进行钩挂,
所述上层侧触头的所述钩挂部和所述下层侧触头的所述钩挂部成为分别呈上下对称的形状,
在钩挂于所述外壳的情况下,所述上层侧触头的所述钩挂部和所述下层侧触头的所述钩挂部排列成一列。
第10方式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有:第6到第9的任一方式的所述插座连接器;
底座连接器,其具有:多个底座触头,它们与设置在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所述触头接触;以及底座外壳,其收纳所述底座触头,
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所述底座连接器装拆自如地连接。
并且,根据第11方式的连接器,在第10方式的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所述外壳上形成有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进行与所述底座外壳的卡定和卡定的解除。
根据第1方式的触头,由于限制了在触头的接触片与其他部件碰撞的情况下接触片向主体部侧的移动,所以能够抑制接触片的变形或破损。
并且,根据第2方式的连接器,能够在接触片的一部分上简单地形成限制部。
并且,根据第3方式的触头,能够在主体部的一部分上简单地形成限制部。
并且,根据第4方式的触头,即使在接触片受到来自***方向以外的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形成于侧面部的辅助突起来抑制接触片变形。
根据第5方式的触头,在安装到外壳中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定位固定。
根据第6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由于在外壳中安装有第1~第4方式的触头,所以抑制了安装时触头的变形或破损,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制造,削减制造成本。
并且,根据第7方式的插座连接器,通过分别交错地形成上层侧的触头收纳部和下层侧的触头收纳部,与将比触头粗的线排列成横向一列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内以装满的状态高效地进行配置,能够实现小型化。
并且,根据第8方式的插座连接器,通过使上层侧触头和下层侧触头以分别上下反转的状态收纳在各触头收纳部中,能够将上层侧触头和下层侧触头的各个接触部排列成一列,并且能够使形状共同化,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并且,根据第9方式的插座连接器,在将上层侧触头和下层侧触头的接触部排列成一列的状态下,能够将接触片定位固定在外壳中。
根据第10方式的连接器,提供在第6~第9的任意方式中起到插座连接器的效果的连接器。
并且,根据第11方式的连接器,能够容易地进行插座连接器与底座连接器的装拆。并且,由于在外壳上直接形成锁定机构,所以不需要使用其他部件,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示出构成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作为插座连接器的第1连接器部件和作为底座连接器的第2连接器部件的连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的(B)是示出连接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B)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的(A)是实施方式的第1连接器部件的立体图,图3的(B)是沿图3的(A)的IIIB-IIIB线的剖视图,图3的(C)是沿图3的(A)的IIIC-IIIC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安装在上层侧的一个第1触头的立体图。
图5的(A)是实施方式的一个第1触头的侧视图,图5的(B)是俯视图,图5的(C)是仰视图,图5的(D)是主视图。
图6是示出安装在下层侧的另一个第1触头的立体图。
图7的(A)是实施方式的另一个第1触头的侧视图,图7的(B)是俯视图,图7的(C)是仰视图,图7的(D)是主视图。
图8的(A)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安装了第1罩的状态下的第1外壳的从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8的(B)是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8(C)是从后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9的(A)是安装了第1罩的状态下的第1外壳的俯视图,图9的(B)是主视图,图9的(C)是仰视图,图9的(D)是后视图。
图10的(A)~图10的(C)是在第1外壳上安装一个第1触头的工序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11的(A)~图11的(C)是在第1外壳上安装另一个第1触头的工序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12的(A)是示出构成立式连接器的第1连接器部件和第2连接器部件的连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的(B)是示出连接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的(C)是沿图12的(B)的XIIC-XIIC线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第1触头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0、10A:连接器;12:第1连接器部件(插座连接器);14、14C:第1触头(触头);14a:上层侧第1触头(上层侧触头);14b:下层侧第1触头(下层侧触头);16、16C:主体部;18:底面部;20:固定部;22:一个侧面部;24:另一个侧面部;26:线连接部;28:连接片;30、30a、30b、30C:接触片;32、32a、32b、32C:立起设置部;34、34C:限制部;36:第1接触部;38、38a、38b:钩挂部;40:辅助突起;42:线;44:第1外壳;46:触头收纳部;46a:上层侧触头收纳部;46b:下层侧触头收纳部;50:第1前表面;52:突出部;56:开口槽;60:钩挂槽;62:嵌入突起部;66:锁定机构;70:锁定片;72:卡定突起;74:操作部;76:第1后表面;78:第1上表面;80:上表面开口;82:上侧爪片;84:第1底面;86:底面开口;88:下侧爪片;90:一个第1侧面;92:另一个第1侧面;96:第1***孔;96a:上层侧第1***孔;96b:下层侧第1***孔;97、97a、97b:接触片***部;98:第1罩;99:罩接触面;100、100A:第2连接器部件(底座连接器);102:第2触头;104:第2接触部;106:连接部;108:第2外壳;110:第2前表面;112、112A:开口部;114:嵌入槽部;115:卡定部;116:第2后表面;118:上部开口;120:下部开口;122:罩接触片配置部;124:触头收纳部;128:第2上表面;130:第2底面;132:一个第2侧面;134:另一个第2侧面;136:第2罩;138:罩接触片;140:罩连接片;142:引线部;144: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对用于使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触头、插座连接器和连接器进行例示的实施方式,并不意味着将本发明限定于此,也能够同等地适用于权利要求书中包含的其他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1对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由如下部件构成:第1触头14,其与线42连接;作为插座连接器的第1连接器部件12,其具有收纳了第1触头14的第1外壳44;作为底座触头的第2触头102,其安装在基板144上;以及作为底座连接器的第2连接器部件100,其具有收纳了第2触头102的作为底座外壳的第2外壳108,第1连接器部件12与第2连接器部件100装拆自如地连接。另外,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是第1连接器部件12以相对于基板144平行的方式与第2连接器部件100连接的所谓的侧式连接器。
首先,参照图3~图11对实施方式的第1连接器部件12进行说明。第1连接器部件12是以***到第2连接器部件100中的方式嵌合的插座连接器。并且,第1连接器部件12由如下部分构成:多个第1触头14,其在一方具有与设置于第2连接器部件100的第2触头102接触的第1接触部36,在另一方具有与线42连接的线连接部26;第1外壳44,在其内部形成有收纳该第1触头14的第1触头收纳部46;以及第1罩98,其设置成覆盖该第1外壳44。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第1连接器部件12中,第1外壳44的第1触头收纳部46成为上下两层,沿整个长度方向形成,第1触头14设置有作为上层侧触头的第1触头14a和作为下层侧触头的第1触头14b,其中,该第1触头14a被收纳在第1外壳44的第1上表面78侧的上层侧,该第1触头14b被收纳在第1底面84侧的下层侧。以下,对各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4、图5、图10对第1触头14a进行说明。如图4、图5所示,第1触头14a具有主体部16,在该主体部16的一方具有与对方侧的第2连接器部件100的第2触头102接触的第1接触部36,在另一方具有与线42连接安装的线连接部26。
第1触头14a的主体部16具有:底面部18;以及一个侧面部22和另一个侧面部24,它们从底面部18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边向上方立起设置。
在底面部18上形成有向两侧面部22、24的相反侧突出的固定部20,该固定部20是在被收纳并固定于后述的第1触头收纳部46中时使用的部分。
并且,从底面部18的前端侧的与一个侧面部22和另一个侧面部24大致垂直的端边、即***到第1外壳44且与第2触头102接触的一侧,延伸设置出长条的接触片30a。该接触片30a具有:立起设置部32a,其从底面部18的端部朝向立起设置有各侧面部22、24的方向即上方侧弯曲;以及第1接触部36,其从该立起设置部32a的上端部朝向与主体部16相反的方向弯曲并延伸设置,该接触片30a被弯折而形成为所谓的曲柄状。
并且,在第1接触部36的前端侧形成有钩挂部38a,该钩挂部38a钩挂于后述的收纳第1触头14a的上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a。另外,形成于第1触头14a的钩挂部38a形成为如下的钩状:在暂时朝向下方侧即底面部18侧弯折之后进一步沿着第1接触部36的延伸设置方向弯折。
并且,在立起设置部32a上分别形成有向横向即各侧面部22、24侧突出的限制部34。该限制部34的大小或形状形成为与各侧面部22、24抵接的程度。
并且,在各侧面部22、24的靠接触片30a侧的端部上,在分别形成于立起设置部32a的限制部34的靠底面部18侧的下方部分,分别形成有辅助突起40。
并且,在主体部16的与接触片30a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与线42连接的多个连接片28,通过使该连接片28弯折而与线42连接。另外,连接片28形成有:与线42的导线部分连接的连接片和对覆盖线42的导线部分的树脂部分进行把持的连接片。
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实施方式的第1触头14a在组装到第1外壳44时其接触片30a发生碰撞,也能够通过形成于立起设置部32a的限制部34与各侧面部22、24的端部抵接来抑制接触片30a向主体部16侧弯折、变形。并且,由于具有辅助突起40,所以也能够抑制接触片30a因来自轴线方向的碰撞以外的方向的碰撞而变形。
并且,由于实施方式的第1触头14a形成为接触片30a从主体部16的底面部18延伸设置,所以与从主体部16的上表面侧形成接触片30a的情况相比,构造变得简单,能够容易地进行制造。
接着,参照图6、图7、图11对第1触头14b进行说明。另外,由于第1触头14b仅一部分的形状与第1触头14a不同,其他的结构相同,所以对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标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1触头14b的接触片30b的立起设置部32b的长度和钩挂部38b的方向与第1触头14a不同。第1触头14b的立起设置部32b的长度形成为比第1触头14a的立起设置部32a的长度短。该长度的差别与第1外壳44的各第1触头收纳部46的形状对应。
并且,第1触头14b的接触片30b的前端侧的钩挂部38b形成为如下的钩状:在相对于底面部18暂时朝向上方侧即与底面部18相反的一侧弯折之后进一步沿着第1接触部36的延伸设置方向弯折。即,第1触头14a的钩挂部38a和第1触头14b的立起设置部32b的钩挂部38b分别反向形成。
另外,有时将第1触头14a和第1触头14b统称为第1触头14,并且,将接触片30a和接触片30b统称为接触片30,将立起设置部32a和立起设置部32b统称为立起设置部32,将钩挂部38a和钩挂部38b统称为钩挂部38。
并且,在第1触头14中,限制部34形成为与一个侧面部22和另一个侧面部24抵接,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与任意一个侧面部抵接。
接着,参照图8~图11对第1外壳44进行说明。第1外壳44由树脂材料形成,是如下这样的大致长方体,具有:被***到第2连接器部件100的第2外壳108中的那一侧的第1前表面50;第1后表面76,其形成有***第1触头14的多个第1***孔96;第1上表面78,其被第1罩98覆盖;第1底面84,其处于第1上表面78的相反侧;以及一个第1侧面90和另一个第1侧面92,该第1外壳44在内部形成有收纳各第1触头14的多个第1触头收纳部46,宽度方向即与向第2连接器部件100嵌合的嵌合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尺寸较长。
在第1外壳44的第1前表面50上,在整个宽度方向上形成有以嵌合的方式***于第2连接器部件100的第2外壳108中的突出部52。
该突出部52的第1上表面78侧是被第1罩98的一部分覆盖的部分,该部分是与后述的第2连接器部件100的第2罩136的罩接触片138接触的罩接触面99。并且,在突出部52的第1底面84侧形成有多个开口槽56。该开口槽56与形成于第1外壳44的内部的第1触头收纳部46连通,使得所收纳的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36露出而成为与第2连接器部件100的第2触头102接触的部分。另外,该开口槽56各自的嵌合方向的前端侧58被堵住,该开口槽56一直形成至第1前表面50。
并且,在突出部52的前端侧的第1上表面78侧和第1底面84侧分别形成有锥部54。另外,第1前表面50的形成有突出部52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形成为平面状,成为与第2外壳108抵接的面。
并且,在第1前表面50的一个第1侧面90侧和另一个第1侧面92侧分别形成有向嵌合方向突出的嵌入突起部62。该嵌入突起部62形成为与在第2外壳108上形成的嵌入槽部114对应的形状,成为用于使对应的第1连接器部件12与第2连接器部件100正确地连接并且顺畅地进行***的部分。
并且,在第1后表面76上在整个宽度方向上形成有供第1触头14***的多个第1***孔96。如图8的(C)、图9的(D)所示,该第1***孔96形成为上下两层,上层侧和下层侧彼此交错地形成。此时,将形成于第1上表面78侧的上层侧的第1***孔96设为上层侧第1***孔96a,将形成于第1底面84侧的下层侧的第1***孔96设为下层侧第1***孔96b。
此外,在该上层侧第1***孔96a处朝向下层侧第1***孔96b侧分别形成有供第1触头14a的接触片30a***的接触片***部97a,并且,在下层侧第1***孔96b处朝向上层侧第1***孔96a侧分别形成有供第1触头14b的接触片30b***的接触片***部97b。该接触片***部97a和接触片***部97b形成为排列成一列,与形成于第1前表面50侧的突出部52的开口槽56相连,使第1触头14a的第1接触部36和第1触头14b的接触部36分别交错地配置。另外,有时将上层侧第1***孔96a和下层侧第1***孔96b统称为第1***孔96,将接触片***部97a和接触片***部97b统称为接触片***部97。
第1上表面78成为被第1罩98覆盖的部分。并且,在第1上表面78上形成有局部开口的上表面开口80,在该上表面开口80处形成有多个上侧爪片82。该上侧爪片82是对收纳在第1触头收纳部46中的第1触头14的固定部20进行固定的部分。
在第1底面84上与第1上表面78同样形成有局部开口的底面开口86,在该底面开口86形成有多个下侧爪片88。该下侧爪片88是供后述的收纳在第1触头收纳部46中的第1触头14的固定部20固定的部分。
在一个第1侧面90和另一个第1侧面92上分别形成有锁定机构66。锁定机构66分别具有:弹性轴部68,其在嵌入突起部62的前端部64的一个第1侧面90侧和另一个第1侧面92侧延伸设置,该嵌入突起部62向第1前表面50侧突出;锁定片70,其从该弹性轴部68向第1后表面76侧延伸设置;以及操作部74,其在该锁定片70的后端部进一步朝向一个第1侧面90侧和另一个第1侧面92侧形成,该锁定机构66构成为通过按压操作部74而使锁定片70以弹性轴部68为轴反复移动。
另外,在锁定机构66的锁定片70上分别突出形成有卡定突起72,该卡定突起72在被***到第2外壳108的嵌入槽部114中时弹性变形,并且在第1连接器部件12与第2连接器部件100装配后的情况下卡定在嵌入槽部114内。
并且,在第1外壳44的内部形成有收纳各第1触头14的第1触头收纳部46。该第1触头收纳部46使形成于第1前表面50的突出部52的第1底面84侧的开口槽56与形成于第1后表面76的上层侧第1***孔96a和下层侧第1***孔96b分别连通。
另外,第1触头收纳部46是上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a和下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b彼此交错地形成的,其中,该上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a使第1后表面76的上层侧第1***孔96a与开口槽56分别连通,该下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b使第1后表面76的下层侧第1***孔96b与开口槽56分别连通。此时,形成于上层侧第1***孔96a的接触片***部97a与开口槽56呈大致直线地相连,并且,形成于下层侧第1***孔96b的接触片***部97b与开口槽56呈大致直线地相连。
即,第1后表面76侧的第1***孔96形成为两层,但供第1触头的第1接触部36露出的开口槽56采用了排列成一列而形成的结构。另外,上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a和下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b分别被分隔壁48围住而分隔开。
并且,上层侧第1***孔96a和上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a的方向与下层侧第1***孔96b和下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b的方向分别上下反向形成。即,如后述那样,收纳在上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a中的第1触头14a相对于收纳在下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b中的第1触头14b以上下反转的状态被***并收纳。此时,上层侧第1***孔96a的接触片***部97a和下层侧第1***孔96b的接触片***部97b以排列成横向一列的状态形成。
并且,在上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a和下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b中分别配置有形成于第1上表面78的上表面开口80的上侧爪片82和形成于第1底面84的底面开口86的下侧爪片88。该上侧爪片82和下侧爪片88的第1前表面50侧形成为能够以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在将各第1触头14***时,该上侧爪片82和下侧爪片88被形成于各第1触头14的固定部20按压(参照图10、图11)。
此外,在第1外壳44的内部,在形成于第1前表面50的突出部52的开口槽56的前端侧58处,分别形成有在收纳各第1触头14时钩挂各第1触头14的前端侧的钩挂槽60,但该钩挂槽60形成为上方侧的第1上表面78侧凹陷且第1底面84侧向开口槽56侧突出。因此,钩挂第1触头14a和第1触头14b各自的钩挂部38a、38b的钩挂槽60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另外,有时将上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a和下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b统称为第1触头收纳部46。
并且,如图3、图8所示,第1罩98是通过对金属制的板体进行冲裁和弯折等而形成的,覆盖第1外壳44的第1上表面78侧和第1前表面50侧的突出部52的第1上表面78侧。另外,第1上表面78的上表面开口80是开放的。
并且,第1罩98的覆盖第1外壳44的突出部52的部分的罩接触面99是与后述的第2连接器部件100的第2罩136的一部分接触的部分,该罩接触面99将电磁波等噪声屏蔽,并且,进行接地连接。
接着,主要参照图10、图11对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组装进行说明。
首先,对各第1触头14向第1外壳44中的安装进行说明。该安装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的:将在线连接部26上安装有线42的第1触头14a和第1触头14b***到安装有第1罩98的第1外壳44的上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a和下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b中。
首先,主要参照图10对第1触头14a向上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a的***和安装进行说明。在向上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a中***第1触头14a的情况下,使第1触头14a从图4所示的状态变成上下反转的状态,即,使底面部18朝向上侧。此时,接触片30a的前端侧的钩挂部38a也朝向上侧(参照图10的(A))。
然后,如图10的(B)所示,将第1触头14a***到在第1外壳44的第1后表面76形成为两层的各第1***孔96中的第1上表面78侧的上层侧第1***孔96a中。此时,第1触头14a的接触片30a被***到形成于上层侧第1***孔96a的接触片***部97a中。
当继续***第1触头14a时,形成于第1触头14a的底面部18的固定部20与形成在上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a内的上侧爪片82抵接。通过从该状态进一步压入第1触头14a,如图10的(C)所示,上侧爪片82被固定部20按压而弹性变形,由此,固定部20通过。并且,在固定部20通过之后,上侧爪片82因弹性力而向下方复位,从而固定部20被固定。
并且,此时,第1触头14a的接触片30a的前端侧的钩挂部38a嵌入到形成于开口槽56的前端侧58的钩挂槽60中,接触片30a被固定在开口槽56内,并且第1接触部36从开口槽56露出。
通过以上方式,第1触头14a被安装并收纳到上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a中。
接着,主要参照图11对第1触头14b向下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b的***和安装进行说明。
在向下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b中***第1触头14b的情况下,成为图6所示的状态的朝向,即底面部18朝向下侧。另一方面,此时,接触片30b的前端侧的钩挂部38b朝向上侧(参照图11的(A))。
然后,如图11的(B)所示,将第1触头14b***到在第1外壳44的第1后表面76形成为两层的第1***孔96中的下层侧第1***孔96b中。此时,第1触头14b的接触片30b被***到形成于下层侧第1***孔96b的接触片***部97b中。
当继续***第1触头14b时,形成于第1触头14b的底面部18的固定部20与形成于下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b的下侧爪片88抵接。通过从该状态进一步压入第1触头14b,如图11的(C)所示,下侧爪片88被固定部20按压而弹性变形,由此,固定部20通过。并且,在固定部20通过之后,下侧爪片88因弹性力而向下方复位,从而固定部20被固定。
并且,此时,第1触头14b的接触片30b的前端侧的钩挂部38b嵌入到形成于开口槽56的前端侧58的钩挂槽60中,接触片30b被开口槽56固定,并且第1接触部36从开口槽56露出。
通过以上方式,第1触头14b被安装并收纳到下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b中,完成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组装。
这样,使第1外壳44的上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a和下层侧第1触头收纳部46b为两层并分别交错地形成,由此,能够将比各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36粗的线42交错配置,并且,通过使第1触头14a和第1触头14b分别上下反转而***,能够将各第1接触部36的间隔设置成更窄的窄间距,并且能够使连接器10小型化并省空间化。
并且,实施方式的各第1触头14在组装到第1外壳44时,即使接触片30发生碰撞,由于形成于立起设置部32的限制部34与各侧面部22、24的端部抵接,所以也能够抑制接触片30向主体部16侧弯折而变形,并且,由于具有辅助突起40,所以也能够抑制接触片30因来自轴线方向的碰撞以外的方向的碰撞而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第1触头的组装时的破损等,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
以上,各第1触头14与第1外壳44的安装结束。另外,第1罩98的安装也可以在各第1触头14被收纳到第1外壳44中之后进行。
接着,参照图1、图2对第2连接器部件100进行说明。第2连接器部件100由以下部件构成:作为底座触头的多个第2触头102,其一方与基板144连接;作为底座外壳的第2外壳108,其收纳有该第2触头102;以及第2罩136,其对第2外壳108进行覆盖。以下,对各结构进行说明。
第2触头102由金属制的板状体形成,在一方具有与第1连接器部件12的各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36接触的第2接触部104,在另一方具有与基板144连接的第2连接部106。并且,第2触头102例如是有两处呈大致直角弯曲的所谓的曲柄状。
第2触头102的第2接触部104被弯折成“く”字状,使得在与嵌合的第1连接器部件12的各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36接触时,在被收纳于第2外壳108的状态下向各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36侧按压,从而构成为通过被所***的各第1触头14按压而弹性变形。而且,第2触头102的弹性变形后的第2接触部104压回第1连接器部件12的各第1触头14,从而得到较高的接触压力。另外,此时,在第2触头102的第2接触部104与第1连接器部件12的各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36之间进行摩擦接触。
并且,第2外壳108由树脂材料形成,构成为具有如下部分的大致长方体状:第2前表面110,其具有***嵌合第1连接器部件12的开口部112;第2后表面116,其处于第2前表面110的相反侧,分别在上层侧和下层侧分别形成有上部开口118和下部开口120;第2底面130,其处于设置在基板144上的一侧;第2上表面128,其处于第2底面130的相反侧;以及一个第2侧面132和另一个第2侧面134。
并且,在第2外壳108的内部具有以使第2后表面116侧的上部开口118与下部开口120连通的方式被上下分割的空间,上层侧成为供安装在第2上表面128侧的第2罩136的罩接触片138弯曲配置的罩接触片配置部122,下层侧成为收纳第2触头102的第2触头收纳部124。另外,在该罩接触片配置部122与第2触头收纳部124之间,在第2后表面116侧设置有分隔板126,并且,第2前表面110侧与开口部112连通。此时,第2触头收纳部124分别被分隔壁分隔。
此外,在第2外壳108的一个第2侧面132侧和另一个第2侧面134侧分别形成有嵌入槽部114,该嵌入槽部114供形成在第1外壳44的第1前表面50侧的一对嵌入突起部62和锁定机构66嵌入。该嵌入槽部114形成为与第1外壳44的嵌入突起部62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并且,在嵌入槽部114的一个第2侧面132侧和另一个第2侧面134侧分别形成有卡定部115,该卡定部115与形成于锁定机构66的锁定片70的卡定突起72卡定。另外,该卡定部115形成为第2罩136的从第2外壳108的第2后表面116侧***到嵌入槽部114的部分。
并且,第2上表面128、第2底面130、一个第2侧面132和另一个第2侧面134成为被第2罩136覆盖的面。
第2罩136从第2外壳108的第2后表面116侧嵌入而进行安装,将电磁波等噪声屏蔽,并且,进行接地连接。
在第2外壳108的第2上表面128侧的第2罩136上形成有配置在第2上表面128的面和罩接触片138,该罩接触片138是第2后表面116侧从该面弯折大致180°而形成的,该罩接触片138与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第1罩98的罩接触面99接触。
此外,在第2外壳108的一个第2侧面132侧和另一个第2侧面134侧的第2罩136上分别形成有引线部142,该引线部142通过焊接等安装在基板144上。
并且,在第2底面130侧的第2罩136上分别形成有多个罩连接片140,该多个多个罩连接片140从覆盖第2底面130侧的面延伸设置并与基板144连接。另外,第2罩136形成有从第2外壳108的第2后表面116侧***到嵌入槽部114的一个第2侧面132侧和另一个第2侧面134侧的部分,在该***的部分的第2前表面110侧形成有卡定部115。
并且,第2连接器部件100设置在基板144的端部侧,通过焊接等分别连接第2触头102的第2连接部106、第2罩136的引线部142和罩连接片140,由此被安装在基板144上。
并且,如图1、图2所示,第1连接器部件与第2连接器部件的连接是先将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第1外壳44的第1前表面50侧***到在基板144上设置的第2连接器部件100的第2外壳108的开口部112中而进行的。
此时,形成于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第1外壳44的一个第1侧面90侧和另一个第1侧面92侧的嵌入突起部62和锁定机构66被***到形成于第2连接器部件100的第2外壳108的一个第2侧面132侧和另一个第2侧面134侧的嵌入槽部114中。
当向嵌入槽部114内继续***嵌入突起部62和锁定机构66时,形成于锁定机构66的锁定片70的卡定突起72被卡定在嵌入槽部114内,第1连接器部件12与第2连接器部件100连接。
此时,第1连接器部件12的各第1触头14的第1接触部36与第2连接器部件100的第2触头102的第2接触部104分别接触。并且,第2触头102的第2接触部104弹性变形而获得较高的接触压力,并且第1接触部36和第2接触部104摩擦接触。
此外,第1罩98的罩接触面99与第2连接器部件100的第2罩136的罩接触片138接触,该第1罩98设置于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第1外壳44的突出部52的第1上表面78侧。通过该接触来使第1连接器部件12和第2连接器部件100接地连接,并且进行电磁波等噪声的屏蔽。
另外,第1连接器部件12的第1外壳44的突出部52的前端侧58与第2连接器部件100的内部的分隔板126抵接,并且,第1外壳44的第1前表面50与第2外壳108的第2前表面110抵接。以上,完成第1连接器部件12与第2连接器部件100的嵌合和连接。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第1连接器部件12相对于基板平行地从第2连接器部件100的侧面侧***的侧式连接器1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适用在将第1连接器部件12从第2连接器部件100的上方即相对于基板144垂直的方向***的所谓的立式连接器10A中。
如图12所示,立式连接器10A的开口部112A形成在与安装于基板144的一侧为相反侧的面侧,以从第2连接器部件100A的上方***第1连接器部件12。而且,将第1连接器部件12从与基板144垂直的方向***到第2连接器部件100A的开口部112A中而进行连接。另外,第1连接器部件12能够使用与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并且,第2连接器部件100A为了使第2触头102A、第2外壳108A和第2罩136A相对于基板144垂直设置而变更了一部分的结构,但仍是与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
【变形例】
并且,实施方式的第1触头14构成为在接触片30上形成有限制部34,通过与主体部16的两侧面部22、24的端部抵接而抑制接触片30的变形,但作为变形例的第1触头14C,对在主体部16C上形成限制部34C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变形例的第1触头14C仅对实施方式的第1触头14的形状的一部分进行变更,所以对与实施方式的第1触头14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并且,如图13所示,以使实施方式的第1触头14b的结构局部变形的情况为代表对变形例的第1触头14C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变形例的第1触头14C与实施方式不同,在接触片30C的立起设置部32C上没有形成限制部,另一方面,使主体部16的一个侧面部22的形成有接触片30C的一侧的上端侧的边延伸设置出一部分而与底面部18平行地弯曲从而形成限制部34C。
即,变形例的限制部34C被设置成将一个侧面部22与另一个侧面部24相连,由此,该限制部34C被配置成挡住了接触片30C向主体部16侧的移动方向。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在变形例的第1触头14C***到第1外壳44中时接触片30C与第1外壳44等碰撞的情况下,立起设置部32C与形成于主体部16的上表面的限制部34C的端部抵接,由此也能够抑制接触片30C的变形。
并且,在变形例的第1触头14C的两侧面部22、24的端部与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有辅助突起40,由此,也能够抑制因来自其他方向的外力所导致的变形。
另外,也能够针对实施方式的第1触头14a形成与变形例的第1触头14C同样的限制部34C的结构,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变形例同样的效果。

Claims (11)

1.一种触头,该触头具有:主体部;以及接触部,其在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与对方的被接触部接触,所述触头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底面部;以及侧面部,其从所述底面部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个侧边立起设置,
在所述底面部上,从与立起设置有所述侧面部的端边垂直的一侧的端边延伸设置有接触片,
所述接触片具有:立起设置部,其从所述底面部朝向立起设置有所述侧面部的一侧弯曲;以及所述接触部,其从所述立起设置部的与所述底面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弯曲而朝向与所述主体部相反的方向延伸设置,
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立起设置部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有限制所述立起设置部向所述主体部侧移动的限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是向所述立起设置部的形成有所述侧面部的方向突出而形成的,
所述限制部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在所述接触片向所述主体部侧移动的情况下,所述限制部与所述侧面部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是从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个所述侧面部以与所述底面部对置的方式延伸设置而形成的,
所述限制部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在所述接触片向所述主体部侧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立起设置部与所述限制部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个所述侧面部的靠所述接触片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向所述接触片侧突出的辅助突起,
所述接触片配置在所述辅助突起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触头,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触片的位于与所述立起设置部相反的一侧且比所述接触部靠前的端部上形成有钩挂部,该钩挂部在触头被安装并收纳到外壳中的情况下进行钩挂。
6.一种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个所述触头;以及外壳,其形成有收纳所述触头的多个触头收纳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的所述触头收纳部形成为上层侧和下层侧这两层,所述上层侧的触头收纳部和所述下层侧的触头收纳部分别交错地配置而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在被收纳在所述上层侧的触头收纳部中的情况下和被收纳在所述下层侧的触头收纳部中的情况下以上下互相反转的状态被收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收纳在所述上层侧的触头收纳部中的上层侧触头和收纳在所述下层侧的触头收纳部中的下层侧触头分别在所述接触片的位于与所述立起设置部相反的一侧且比所述接触部靠前的端部上形成有钩挂部,该钩挂部在触头被安装并收纳到所述外壳中的情况下进行钩挂,
所述上层侧触头的所述钩挂部和所述下层侧触头的所述钩挂部成为分别上下对称的形状,
在钩挂于所述外壳的情况下,所述上层侧触头的所述钩挂部和所述下层侧触头的所述钩挂部排列成一列。
10.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6~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所述插座连接器;以及
底座连接器,其具有:多个底座触头,它们与设置在所述插座连接器中的所述触头接触;以及底座外壳,其收纳所述底座触头,
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所述底座连接器装拆自如地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所述外壳上形成有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进行与所述底座外壳的卡定和卡定的解除。
CN201710545892.7A 2016-07-11 2017-07-06 触头、插座连接器以及连接器 Active CN1076116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6524 2016-07-11
JP2016136524A JP6712386B2 (ja) 2016-07-11 2016-07-11 コンタクト、ソケット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1647A true CN107611647A (zh) 2018-01-19
CN107611647B CN107611647B (zh) 2019-08-20

Family

ID=60995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45892.7A Active CN107611647B (zh) 2016-07-11 2017-07-06 触头、插座连接器以及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12386B2 (zh)
CN (1) CN10761164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62572Y (zh) * 2000-12-21 2001-11-28 庆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脑排线端子结构和易拆装置
CN2585440Y (zh) * 2002-11-19 2003-11-05 太康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端子
US20110189902A1 (en) * 2010-02-02 2011-08-04 Tyco Electronics Nederland Bv Contact membe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s
CN202282473U (zh) * 2011-09-06 2012-06-20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弹片结构
CN205248483U (zh) * 2015-11-20 2016-05-18 格稜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16198B2 (ja) * 1999-10-29 2002-08-19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雄型コンタクト
CN200959403Y (zh) * 2006-09-04 2007-10-10 讯裕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CN201038399Y (zh) * 2007-02-14 2008-03-19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端子
JP2009170323A (ja) * 2008-01-18 2009-07-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62572Y (zh) * 2000-12-21 2001-11-28 庆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脑排线端子结构和易拆装置
CN2585440Y (zh) * 2002-11-19 2003-11-05 太康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端子
US20110189902A1 (en) * 2010-02-02 2011-08-04 Tyco Electronics Nederland Bv Contact membe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s
CN202282473U (zh) * 2011-09-06 2012-06-20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弹片结构
CN205248483U (zh) * 2015-11-20 2016-05-18 格稜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12386B2 (ja) 2020-06-24
CN107611647B (zh) 2019-08-20
JP2018010715A (ja) 2018-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69233B2 (en) Female terminal having an outwardly bulging lance locking portion on a folded U-shaped plate
CN201667408U (zh) 电子卡连接器
US7938695B2 (en) Terminal fitting
EP1786066B1 (en) A connector
CN2932730Y (zh) 具有屏蔽壳体的电连接器
CN101252232A (zh) 端子接头、连接器和形成方法
US8523619B2 (en) Terminal fitting
CN104836046A (zh) 连接器端子
KR20100117511A (ko) 단자 피팅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4425936A (zh) 连接器
US20070099520A1 (en) Connecting terminal
CN104425919B (zh) 连接器
KR101221769B1 (ko) 단자 피팅 및 그 제조 방법
EP2056408B1 (en) An electrical terminal fitting and forming method therefor
CN102570209B (zh) 板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和安装方法
CN107204544A (zh) 卡缘连接器
US9022817B2 (en) Connector terminal including limiter extending along first and second spring terminals
US9496636B2 (en) Female terminal having opposed first and second pluralities of resilient pieces, with each resilient piece having a free end and a contact portion near the free end
CN102055090B (zh) 电连接器
CN107611647A (zh) 触头、插座连接器以及连接器
JP414146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0502152C (zh) 连接器
CN106921061B (zh) 射频连接器
CN104064902B (zh) 连接器组件
CN201430229Y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