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53085B - 端子装置及端子装置组 - Google Patents

端子装置及端子装置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53085B
CN107453085B CN201710155998.6A CN201710155998A CN107453085B CN 107453085 B CN107453085 B CN 107453085B CN 201710155998 A CN201710155998 A CN 201710155998A CN 107453085 B CN107453085 B CN 1074530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fixing
arrangements
side plate
hous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559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53085A (zh
Inventor
川口健一
尾畑哲史
石见崇
境井贵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453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30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530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30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5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onsisting of at least two resilient arms contacting the same counterpart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抑制固定端子因端子螺钉的旋转而旋转。端子装置(1)包括:端子螺钉(31)、固定端子(32)、壳体主体(33)、移动部(34)、以及移动端子(35)。固定端子(32)包括螺纹孔板部(322)和侧板部(323)。螺纹孔板部(322)具有供端子螺钉(31)自后侧旋合的螺纹孔,并在左右方向上扩展。侧板部(323)自螺纹孔板部(322)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沿着壳体主体(33)的侧面向前方扩展。壳体主体(33)的侧面被安装于壳体主体(33)的主体外壳(2)覆盖。侧板部(323)具有与主体外壳(2)卡合的切口、亦即侧板卡合部(326)。由此,能够抑制在使端子螺钉(31)旋合至固定端子(32)的螺纹孔时,固定端子(32)因端子螺钉(31)的旋转而旋转。

Description

端子装置及端子装置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端子装置及端子装置组。
背景技术
目前,在按钮开关、选择开关、显示灯等装置中,使用了安装于操作部的端子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与按钮操作部的背面连结的端子装置、亦即接触器部。该接触器部中,具有固定触点的端子金属件的内螺纹中旋合有端子螺钉,在端子螺钉与端子金属件之间夹持有电线端子。该接触器部具有端子螺钉的自动复位结构。具体而言,设置有与对端子螺钉进行保持的垫圈抵接的复位用压缩螺旋弹簧,如果解除端子螺钉相对于端子金属件的旋合,则端子螺钉及垫圈因复位用压缩螺旋弹簧的恢复力而离开端子金属件,在端子螺钉与端子金属件之间形成用于***电线端子的足够的间隙。
该端子装置中,在壳体主体的背面部设置有手指保护部。通过手指保护部来抑制手指碰到旋合在端子金属件中的状态的端子螺钉。手指保护部由绝缘体形成,设置有***用于使端子螺钉旋转的改锥的开口。因复位用压缩螺旋弹簧而向远离端子金属件的方向移动的端子螺钉由于螺钉头嵌入于该开口而停止移动。即,手指保护部同时具有端子螺钉脱离时的止动功能。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292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关于专利文献1的端子装置,在端子螺钉远离固定于壳体主体的端子金属件(即、固定端子)的状态下,螺钉头从手指保护部的开口中暴露出来,用手指能够容易地碰到端子螺钉。因此,如果想要即便在端子螺钉远离固定端子的状态下也无法容易地碰到端子螺钉,则必须配置成使端子螺钉自壳体主体的背面部向前方离开。
如果想要在不将端子装置大型化的情形下将端子螺钉配置于前侧,则要使配置于端子螺钉的前侧的固定端子小型化,另外,也很难增加壳体主体的壁厚,因此,固定端子与壳体主体的固定强度有可能降低。如果固定端子相对于壳体主体的固定强度降低,则在使端子螺钉旋合而紧固于固定端子时,固定端子有可能因端子螺钉传递给固定端子的转矩而相对于壳体主体旋转,偏离规定的位置,发生导通不良或触点颤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目的是抑制在使端子螺钉旋合至固定端子的螺纹孔时固定端子因端子螺钉的旋转而旋转。
第一方面的发明是一种端子装置,其包括:端子螺钉;板状的固定端子,所述板状的固定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端子螺钉旋合的螺纹孔;壳体主体,所述壳体主体是对所述固定端子进行保持的绝缘体制的连接成一体的部件;移动部,所述移动部自所述壳体主体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移动端子,所述移动端子随着所述移动部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在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与所述固定端子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所述固定端子包括:螺纹孔板部,所述螺纹孔板部具有供所述端子螺钉自后侧旋合的所述螺纹孔,并在左右方向上扩展;和侧板部,所述侧板部自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沿着所述壳体主体的侧面向前方扩展;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侧面被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主体外壳覆盖,所述侧板部具有侧板卡合部,该侧板卡合部是与所述主体外壳卡合的切口或孔。
第二方面的发明在第一方面的端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侧板卡合部位于所述侧板部的前端部。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一种端子装置,其包括:端子螺钉;板状的固定端子,所述板状的固定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端子螺钉旋合的螺纹孔;壳体主体,所述壳体主体是对所述固定端子进行保持的绝缘体制的连接成一体的部件;移动部,所述移动部自所述壳体主体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移动端子,所述移动端子随着所述移动部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在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与所述固定端子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所述固定端子包括:螺纹孔板部,所述螺纹孔板部具有供所述端子螺钉自后侧旋合的所述螺纹孔,并在左右方向上扩展;侧板部,所述侧板部自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沿着所述壳体主体的侧面向前方扩展;以及前板部,所述前板部自所述侧板部的前端部沿着所述壳体主体的前表面在左右方向上扩展;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前表面被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主体外壳覆盖,所述前板部具有前板卡合部,该前板卡合部是与所述主体外壳卡合的切口或孔。
第四方面的发明在第三方面的端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侧面也被所述主体外壳覆盖,所述侧板部具有侧板卡合部,该侧板卡合部是与所述主体外壳卡合的切口或孔。
第五方面的发明在第一~第四方面中的任一端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固定端子还包括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在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的端部,配置成在所述侧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远离所述侧板部,并向相对于所述螺纹孔板部及所述侧板部倾斜的方向突出、或者、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在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配置成在自所述另一侧的端部扩展的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远离所述板部,并向相对于所述螺纹孔板部及所述板部倾斜的方向突出,所述壳体主体包括:主壁部,所述主壁部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平行地扩展;和突起收容部,所述突起收容部自所述主壁部与所述主壁部垂直地扩展,并将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夹在中间。
第六方面的发明在第一~第五方面中的任一端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壳体主体包括:主壁部,所述主壁部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平行地扩展;和侧板收容部,所述侧板收容部自所述主壁部与所述主壁部垂直地扩展,并将所述侧板部夹在中间。
第七方面的发明在第一~第六方面中的任一端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端子装置还包括所述主体外壳,所述主体外壳覆盖所述壳体主体的除后表面以外的表面。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一种端子装置组,其包括:常开型的第一端子装置,所述常开型的第一端子装置是第一方面的端子装置;和常闭型的第二端子装置,所述常闭型的第二端子装置是第四方面的端子装置,所述第一端子装置的所述固定端子还包括自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扩展的固定触点板部,所述第一端子装置中,在所述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移动端子远离所述固定端子,在所述移动部位于比所述第一位置靠后侧的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移动端子与所述固定端子的所述固定触点板部接触,所述第二端子装置中,在所述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移动端子与所述固定端子的固定触点板部、亦即所述前板部接触,在所述移动部位于比所述第一位置靠后侧的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移动端子远离所述固定端子的所述前板部,所述第一端子装置的所述侧板卡合部的形状及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端子装置的所述侧板卡合部的形状及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的相对位置相同,安装于所述第一端子装置的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主体外壳也能够安装于所述第二端子装置的所述壳体主体。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一种端子装置,其包括:端子螺钉;板状的固定端子,所述板状的固定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端子螺钉旋合的螺纹孔;壳体主体,所述壳体主体是对所述固定端子进行保持的绝缘体制的连接成一体的部件;移动部,所述移动部自所述壳体主体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移动端子,所述移动端子随着所述移动部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在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与所述固定端子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所述固定端子包括:螺纹孔板部,所述螺纹孔板部具有供所述端子螺钉自后侧旋合的所述螺纹孔,并在左右方向上扩展;侧板部,所述侧板部自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沿着所述壳体主体的侧面向前方扩展;以及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在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的端部,配置成在所述侧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远离所述侧板部,并向相对于所述螺纹孔板部及所述侧板部倾斜的方向突出、或者、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在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配置成在自所述另一侧的端部扩展的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远离所述板部,并向相对于所述螺纹孔板部及所述板部倾斜的方向突出,所述壳体主体包括:主壁部,所述主壁部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平行地扩展;和突起收容部,所述突起收容部自所述主壁部与所述主壁部垂直地扩展,并将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夹在中间。
第十方面的发明在第九方面的端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固定端子还包括固定触点板部,该固定触点板部是自所述螺纹孔板部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扩展的所述板部,在所述移动端子位于所述接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移动端子与所述固定端子的所述固定触点板部接触,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配置于所述固定触点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
第十一方面的发明在第十方面的端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向相对于所述螺纹孔板部向后侧倾斜的方向突出。
第十二方面的发明在第十一方面的端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向比与所述螺纹孔板部垂直的方向靠左右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倾斜。
第十三方面的发明在第九~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端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壳体主体包括:主壁部,所述主壁部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平行地扩展;和侧板收容部,所述侧板收容部自所述主壁部与所述主壁部垂直地扩展,并将所述侧板部夹在中间。
第十四方面的发明在第九~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一项的端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端子装置还包括主体外壳,所述主体外壳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并覆盖所述壳体主体的除后表面以外的表面。
第十五方面的发明是一种端子装置,其包括:端子螺钉;板状的固定端子,所述板状的固定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端子螺钉旋合的螺纹孔;壳体主体,所述壳体主体是对所述固定端子进行保持的绝缘体制的连接成一体的部件;移动部,所述移动部自所述壳体主体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移动端子,所述移动端子随着所述移动部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在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与所述固定端子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所述固定端子包括:螺纹孔板部,所述螺纹孔板部具有供所述端子螺钉自后侧旋合的所述螺纹孔,并在左右方向上扩展;和侧板部,所述侧板部自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沿着所述壳体主体的侧面向前方扩展,所述壳体主体包括:主壁部,所述主壁部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平行地扩展;和侧板收容部,所述侧板收容部自所述主壁部与所述主壁部垂直地扩展,并将所述侧板部夹在中间。
第十六方面的发明在第十五方面的端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侧板收容部覆盖所述侧板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部位,所述侧板部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侧是使所述端子螺钉旋合至所述螺纹孔板部时的所述端子螺钉的旋转方向前侧。
第十七方面的发明在第十六方面的端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侧板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部位被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主体外壳覆盖。
第十八方面的发明在第十五~第十七方面中的任一端子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端子装置还包括主体外壳,所述主体外壳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并覆盖所述壳体主体的除后表面以外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固定端子因端子螺钉的旋转而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端子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端子主体部的俯视图。
图4是端子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5是固定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省略了主体外壳的一部分的端子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装置的端子主体部的俯视图。
图8是端子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9是固定端子的立体图。
图10是省略了主体外壳的一部分的端子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省略了主体外壳的一部分的端子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开关装置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第一)端子装置;1a-(第二)端子装置;2-主体外壳;10-端子装置组;31、31a-端子螺钉;32、32a-固定端子;33、33a-壳体主体;34、34a-移动部;35、35a-移动端子;321、321a-螺纹孔;322、322a-螺纹孔板部;323、323a-侧板部;324-固定触点板部;325-固定端子突起部;326、326a-侧板卡合部;327-前板部;328-前板卡合部;332、332a-下表面部;337、337a-侧板收容部;338-突起收容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装置1的俯视图。图2是端子装置1的立体图。以下说明中,将图1中的上侧及下侧分别称为“前侧”及“后侧”,将图1中的右侧及左侧分别仅称为“右侧”及“左侧”。另外,将图1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的跟前侧称为“上侧”,将里侧称为“下侧”。应予说明,以下说明中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并不是表示实际上安装有端子装置1时的位置关系、方向。
端子装置1安装于开关装置的操作部等,对电流相对于操作部的导通与非导通进行切换。端子装置1也称为触点模块或接触器模块。端子装置1包括主体外壳2和主体部3。主体外壳2安装于主体部3,并覆盖主体部3。以下说明中,将主体部3称为“端子主体部3”。
主体外壳2包括外壳部21和一对外壳卡止部22。外壳部21是后侧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状的部件。端子主体部3被从外壳部21的该开口***,由此,主体外壳2安装于端子主体部3。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端子装置1。端子主体部3被外壳部21覆盖。具体而言,外壳部21覆盖端子主体部3的前表面、左右两侧的侧面、上表面及下表面。换言之,外壳部21覆盖端子主体部3的除后表面以外的表面。一对外壳卡止部22自外壳部2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部向前方突出。上述的操作部等被夹在一对外壳卡止部22之间,由此,外壳部21固定于操作部等。该操作部等是安装主体外壳2及端子主体部3的安装对象物。
图3是端子主体部3的俯视图。图4是端子主体部3的立体图。即,图3及图4是从端子装置1上除去主体外壳2得到的图。端子主体部3为例如在俯视观察时随着从前侧向后侧的接近,左右方向的宽度逐渐增大的大致梯形状。端子主体部3包括:2个端子螺钉31、2个固定端子32、壳体主体33、移动部34、以及移动端子35。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主体外壳2安装于端子主体部3的状态下,移动部34的尖端部(即,前端部)自设置于外壳部21的前表面的开口向前方突出。
如图3及图4所示,移动部34及移动端子35配置于端子主体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2个端子螺钉31配置于通过端子主体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的中心线的右侧及左侧。2个固定端子32也配置于通过端子主体部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的中心线的右侧及左侧。2个固定端子32配置于相对于该中心线为大致线对称的位置。2个端子螺钉31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2个固定端子32也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
端子螺钉31配置成:螺钉头位于后侧,前端朝向前方。端子螺钉31的轴向随着从后侧向前侧的接近而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换言之,端子螺钉31的轴向随着从后侧向前侧的接近而在左右方向上接近上述的中心轴。固定端子32是配置于端子螺钉31的前方的板状的导电性部件。固定端子32具有能够与端子螺钉31旋合的螺纹孔321。图3所示的例子中,图中的左侧的端子螺钉31旋合于固定端子32的螺纹孔321。另外,图中的右侧的端子螺钉31未旋合于固定端子32的螺纹孔321。
端子装置1中,端子螺钉31将未图示的压接端子等夹在中间而旋合于固定端子32的螺纹孔321,由此,该压接端子等与固定端子32电连接。压接端子等经由图1及图2所示的外壳部21的上表面的端子开口211或外壳部21的侧面的端子开口212***到端子螺钉31及固定端子32的附近。
图3及图4所示的壳体主体33是绝缘体制(例如树脂制)的连接成一体的部件。换言之,壳体主体33是利用绝缘体一体成型的部件。壳体主体33是具有上表面部331、下表面部332、前表面部333、后表面部334及左右两侧的侧面部335的大致长方体状的部件。壳体主体33的下表面部332是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平行地扩展的主壁部。在壳体主体33的后表面部334设置有用于***使端子螺钉31旋转的改锥的螺钉开口336。
壳体主体33对2个固定端子32进行保持。固定端子32从例如壳体主体33的上侧嵌入(例如,压入),在与主壁部亦即壳体主体33的下表面部332接触的状态下,固定于壳体主体33。壳体主体33还对2个端子螺钉31进行保持。端子螺钉31借助例如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对端子螺钉31进行保持的螺钉壳体主体311被壳体主体33以能够在端子螺钉31的轴向上移动的方式保持。图3例示的端子装置1中,端子螺钉31被未图示的弹性部件向后方推。因此,如果解除端子螺钉31相对于固定端子32的旋合,则端子螺钉31被该弹性部件推向后方,移动至图3中的右侧的端子螺钉31的位置(以下,称为“退避位置”。)。
图1所示的端子装置1的保护等级为IP20。关于端子装置1,能够防止在端子螺钉31旋合于螺纹孔321的状态下,操纵端子装置1的人的指尖穿过例如螺钉开口336、端子开口211及端子开口212碰到固定端子32及端子螺钉31。另外,关于端子装置1,即便在端子螺钉31位于上述的退避位置的状态下,由于端子螺钉31在端子主体部3内配置得比较靠前侧,且端子螺钉31和壳体主体33的后表面部334分得比较开,所以也能够防止操纵端子装置1的人的指尖穿过螺钉开口336碰到端子螺钉31。
移动部34自壳体主体33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移动端子35是配置于比移动部34的尖端部靠后方的板状的导电性部件。移动端子35随着移动部34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在与固定端子32接触的位置亦即接触位置和与固定端子32分离的位置亦即分离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图3及图4中,示出移动部34位于规定的第一位置,且移动端子35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在移动端子35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下,移动端子35不与2个固定端子32接触,2个固定端子32之间为非导通状态。
在移动部34从图3所示的第一位置向后方移动,并位于比第一位置靠后侧的第二位置时,移动端子35也向后方移动而位于接触位置,与2个固定端子32接触。在移动端子35位于接触位置的状态下,2个固定端子32借助移动端子35成为导通状态。移动部34被未图示的弹性部件向前方推,在没有施加其它力的状态下,移动部34及移动端子35分别位于上述的第一位置及分离位置。即,端子装置1在通常的状态下是2个固定端子32之间为非导通状态的常开型(即NO型)的端子装置。
图5是固定端子32的立体图。固定端子32包括:螺纹孔板部322、侧板部323、固定触点板部324、以及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固定端子32是通过冲压加工等使大致带状的原部件变形而形成的,固定触点板部324、螺纹孔板部322及侧板部323是连续的。以下说明中,将固定触点板部324、螺纹孔板部322及侧板部323连续的方向称为“长度方向”,将与该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固定端子32的宽度方向与上述的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后述的固定端子32a也是同样的。
如图5所示,螺纹孔板部322是在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大致板状的部位,具有上述的螺纹孔321。螺纹孔板部322与端子螺钉31(参见图3及图4)的轴向大致垂直地扩展。端子螺钉31自后侧旋合于螺纹孔板部322的螺纹孔321。螺纹孔板部322的宽度方向上的幅度在长度方向的大致全长上基本不变。
侧板部323是自螺纹孔板部322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沿着壳体主体33(参见图3及图4)的侧面向前方扩展的大致板状的部位。侧板部323在螺纹孔板部322附近的部位的宽度比螺纹孔板部322的宽度小。在侧板部323的前端部设置有大致矩形的切口、亦即侧板卡合部326。固定触点板部324是自螺纹孔板部322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在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大致板状的部位(即,板部)。固定触点板部324的宽度比螺纹孔板部322的宽度小。
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在螺纹孔板部322的左右方向上的上述另一侧的端部,配置成在固定触点板部324的宽度方向两侧(即,前后方向的两侧)远离固定触点板部324。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向相对于螺纹孔板部322及固定触点板部324倾斜的方向突出。固定端子32上,设置有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的部位的宽度与螺纹孔板部322的宽度基本相同。
优选为,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向相对于螺纹孔板部322向后侧倾斜的方向突出。进一步优选为,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向比与螺纹孔板部322垂直的方向靠左右方向的上述另一侧倾斜。换言之,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优选位于比假定将螺纹孔板部322向左右方向上的上述另一侧与螺纹孔板部322平行地延长时的第一假想平面靠后侧的位置,进一步优选朝向自螺纹孔板部322的上述另一侧的端部与螺纹孔板部322垂直地向后方扩展的第二假想平面与上述第一假想平面之间的空间突出。
关于图3及图4中的右侧的固定端子32,固定触点板部324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地扩展,螺纹孔板部322自固定触点板部324的右侧的端部向右前方扩展。另外,侧板部323自螺纹孔板部322的右侧的端部沿着壳体主体33的右侧的侧面向左前方扩展。侧板部323与螺纹孔板部322大致垂直。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在螺纹孔板部322的左侧的端部,配置成在固定触点板部324的宽度方向两侧远离固定触点板部324。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自螺纹孔板部322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向后方突出。
另外,关于图中的左侧的固定端子32,固定触点板部324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地扩展,螺纹孔板部322自固定触点板部324的左侧的端部向左前方扩展。另外,侧板部323自螺纹孔板部322的左侧的端部沿着壳体主体33的左侧的侧面向右前方扩展。侧板部323与螺纹孔板部322大致垂直。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在螺纹孔板部322的右侧的端部,配置成在固定触点板部324的宽度方向两侧远离固定触点板部324。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自螺纹孔板部322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向后方突出。
如图3及图4所示,在固定端子32安装于壳体主体33的状态下,侧板部323的下侧的部位夹在壳体主体33的侧板收容部337之间。侧板收容部337自壳体主体33的主壁部亦即下表面部332朝向上方与下表面部332大致垂直地扩展。在侧板收容部337之间,侧板部323的下缘与下表面部332接触。
侧板收容部337具备例如与下表面部332大致垂直且与侧板部323大致平行的2个壁部。该2个壁部的间隔与侧板部323的厚度基本相同。该2个壁部位于侧板部3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侧板部323与2个壁部接触。由此,侧板部323的下侧的部位(即,侧板部323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部位)被侧板收容部337覆盖。关于图3中的右侧的固定端子32,侧板部323的宽度方向上的该一侧是使端子螺钉31旋合于螺纹孔321时的端子螺钉31的旋转方向(即,从端子螺钉31的螺钉头观察前端时的顺时针方向)的前侧。
在图1及图2所示的主体外壳2安装于端子主体部3的状态下,侧板部323的上侧的部位(即,侧板部323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部位)自左右方向上的外侧被安装于壳体主体33而覆盖壳体主体33的侧面的主体外壳2覆盖。
图6是表示省略了端子装置1的主体外壳2的一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6示出省略了主体外壳2的外壳部21的右侧的侧面部和右侧的外壳卡止部22的端子装置1。如图6所示,在固定端子32的侧板部323的侧板卡合部326上卡合有位于主体外壳2的外壳部21的内侧的大致矩形的卡合凸部213。关于端子装置1,在端子主体部3被从主体外壳2的后侧的开口***而使主体外壳2安装于端子主体部3时,卡合凸部213被从前侧***到侧板卡合部326。由此,侧板卡合部326与主体外壳2卡合。
如图3及图4所示,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夹在壳体主体33的突起收容部338之间。突起收容部338自壳体主体33的主壁部亦即下表面部332朝向上方与下表面部332大致垂直地扩展。突起收容部338包括例如与下表面部332大致垂直且与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的2个壁部。该2个壁部的间隔与固定端子突起部325的厚度基本相同。该2个壁部位于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且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与2个壁部接触。
关于端子装置1,在固定端子32安装于壳体主体33的状态下,固定触点板部324配置于例如与移动端子35在前后方向上并排的位置。固定触点板部324配置于移动端子35的后侧,与移动端子35的移动方向(即,前后方向)大致垂直。在移动端子35位于上述的接触位置的状态下,从前侧与固定端子32的固定触点板部324接触,由此,与固定端子32电连接。
如上所述,端子装置1包括:端子螺钉31、固定端子32、壳体主体33、移动部34、以及移动端子35。固定端子32是具有能够与端子螺钉31旋合的螺纹孔321的板状的部件。壳体主体33是对固定端子32进行保持的绝缘体制的连接成一体的部件。移动部34自壳体主体33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移动端子35随着移动部34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在与固定端子32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与固定端子32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固定端子32包括螺纹孔板部322和侧板部323。螺纹孔板部322具有供端子螺钉31自后侧旋合的上述螺纹孔321,并在左右方向上扩展。侧板部323自螺纹孔板部322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沿着壳体主体33的侧面向前方扩展。壳体主体33的侧面被安装于壳体主体33的主体外壳2覆盖。
关于端子装置1,在使端子螺钉31旋合于固定端子32的螺纹孔321时,端子螺钉31的转矩被传递到固定端子32。关于固定端子32,如上所述,侧板部323具有与主体外壳2卡合的切口、亦即侧板卡合部326。关于端子装置1,卡合于侧板卡合部326的主体外壳2的卡合凸部213相对于上述的转矩作为阻力起作用,因此,能够抑制固定端子32因上述的转矩而进行旋转。
从抑制固定端子32旋转的观点考虑,还可以考虑设置自固定触点板部324的与螺纹孔板部322相反侧的端部扩展的其它板部或自侧板部323的与螺纹孔板部322相反侧的端部扩展的其它板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固定端子32的展开长度(即,使固定端子32在长度方向上伸展为平面状时的长度方向上的全长)变长,固定端子32及端子装置1的制造成本有可能增加。另外,为了对上述的其它板部进行保持,壳体主体33可能大型化,端子装置1也有可能大型化。
相对于此,关于图1所示的端子装置1,如上所述,通过将与主体外壳2卡合的切口、亦即侧板卡合部326设置于侧板部323,能够抑制固定端子32旋转,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固定端子32的展开长度增大及端子装置1的制造成本增加。另外,还能够防止或抑制固定端子32及端子装置1的大型化。换言之,关于端子装置1,能够防止或抑制大型化及制造成本增加,并且,能够抑制固定端子32因端子螺钉31的旋转而旋转。
如上所述,关于端子装置1,由于能够防止或抑制固定端子32的展开长度增大,所以可以将固定端子32配置成靠近端子装置1的前侧。因此,可以使旋合于固定端子32的螺纹孔321的状态的端子螺钉31与壳体主体33的后表面部334之间的距离变得较大。由此,对于端子装置1而言,能够容易地实现保护等级IP20。另外,还能够防止或抑制操纵端子装置1的人的指尖碰到位于上述的退避位置的端子螺钉31(图3中的右侧的端子螺钉31)。
关于端子装置1,侧板卡合部326位于侧板部323的前端部。由此,在将主体外壳2安装于端子主体部3时,能够使主体外壳2容易地卡合于侧板卡合部326。结果,能够容易地制造端子装置1。
关于端子装置1,固定端子32的侧板卡合部326也可以设置于侧板部323的前端部以外的部位。另外,侧板卡合部326不限定于切口,还可以为与主体外壳2卡合的孔(例如,贯穿侧板部323的贯通孔或设置于侧板部323的与壳体主体33相反侧的表面的凹部)。无论何种情形,均与上述一样,能够防止或抑制端子装置1大型化及制造成本增加,并且,能够抑制固定端子32因端子螺钉31的旋转而旋转。
如上所述,固定端子32具备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在螺纹孔板部322的左右方向上的上述另一侧的端部,配置成在自该另一侧的端部扩展的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远离该板部,并向相对于螺纹孔板部322及该板部倾斜的方向突出。具体而言,该板部是固定触点板部324。即,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配置于固定触点板部324的宽度方向两侧。在移动端子35位于接触位置的状态下,移动端子35与固定端子32的固定触点板部324接触。另外,壳体主体33包括下表面部332和突起收容部338。下表面部332是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平行地扩展的主壁部。突起收容部338自下表面部332与下表面部332垂直地扩展,并将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夹在中间。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及突起收容部338相对于在使端子螺钉31旋合于螺纹孔321时传递到固定端子32的转矩作为阻力起作用。因此,能够抑制固定端子32因端子螺钉31的旋转而旋转。
关于固定端子32,优选为,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向相对于螺纹孔板部322向后侧倾斜的方向突出。由此,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向与移动端子35相反侧突出,因此,能够防止因固定端子突起部325而阻碍移动端子35移动。另外,进一步优选为,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向比与螺纹孔板部322垂直的方向靠左右方向的上述另一侧倾斜。由此,能够防止因固定端子突起部325而阻碍端子螺钉31移动(即,向螺纹孔321旋合时或旋合解除时的移动)。应予说明,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的突出方向不必一定限定于上述的方向,可以在不阻碍移动端子35及端子螺钉31的移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关于端子装置1,壳体主体33包括下表面部332和侧板收容部337。下表面部332是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扩展的主壁部。侧板收容部337自下表面部332与下表面部332垂直地扩展,并将固定端子32的侧板部323夹在中间。侧板部323及侧板收容部337相对于在使端子螺钉31旋合于螺纹孔321时传递到固定端子32的转矩作为阻力起作用。因此,能够抑制固定端子32因端子螺钉31的旋转而旋转。
如上所述,侧板收容部337覆盖侧板部323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部位。侧板部323的宽度方向上的该一侧是使端子螺钉31旋合于螺纹孔板部322时的端子螺钉31的旋转方向前侧。由此,侧板部323及侧板收容部337相对于从端子螺钉31传递到固定端子32的转矩作为更大的阻力起作用。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固定端子32因端子螺钉31的旋转而旋转。
另外,侧板部323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部位被安装于壳体主体33的主体外壳2覆盖。由此,主体外壳2相对于从端子螺钉31传递到固定端子32的转矩也作为阻力起作用。结果,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固定端子32因端子螺钉31的旋转而旋转。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装置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装置的外观,除了主体外壳2的颜色不同这一点以外,与图1及图2所示的端子装置1大致相同。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装置1a的端子主体部3a的俯视图。图8是端子主体部3a的立体图。图9是端子装置1a的固定端子32a的立体图。
关于端子装置1a,端子主体部3a的结构,具体而言,固定端子32a及壳体主体33a的结构与图1~图6所示的端子装置1不同。端子装置1a的其它构成与端子装置1大致相同,以下说明中,对与端子装置1的构成对应的端子装置1a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关于端子装置1a,与图1及图2所示的主体外壳2相同的结构(即,相同的形状)的主体外壳2安装于端子主体部3a的壳体主体33a,覆盖壳体主体33a的前表面、左右两侧的侧面、上表面及下表面。
如图7~图9所示,固定端子32a包括:螺纹孔板部322a、侧板部323a、以及前板部327。固定端子32a与图5所示的固定端子32同样地,是利用冲压加工等使大致带状的原部件变形而形成的,螺纹孔板部322a、侧板部323a及前板部327是连续的。关于固定端子32a,没有设置图5所示的固定触点板部324及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
螺纹孔板部322a是在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大致板状的部位,具有螺纹孔321a。螺纹孔板部322a与端子螺钉31a的轴向大致垂直地扩展。端子螺钉31a自后侧旋合于螺纹孔板部322a的螺纹孔321a。螺纹孔板部322a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在长度方向上的大致全长上基本不变。
侧板部323a是自螺纹孔板部322a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沿着壳体主体33a的侧面向前方扩展的大致板状的部位。侧板部323a在螺纹孔板部322a附近的部位的宽度比螺纹孔板部322a的宽度小。前板部327是自侧板部323a的前端部沿着壳体主体33a的前表面在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大致板状的部位。前板部327与螺纹孔板部322a在前后方向上对置。
在侧板部323a的前端部(即,侧板部323a上的与前板部327分界附近的部位)设置有大致矩形的孔、亦即侧板卡合部326a。如果仅观察侧板部323a,则侧板卡合部326a还可以视为设置于侧板部323a的前端部的大致矩形的切口。侧板部323a上的侧板卡合部326a的形状与侧板部323上的侧板卡合部326(参见图5)的形状大致相同。侧板卡合部326、326a的形状是包含大小的概念。另外,侧板卡合部326a相对于壳体主体33a的相对位置也与侧板卡合部326相对于壳体主体33的相对位置大致相同。在前板部327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有大致圆形的孔、亦即前板卡合部328。前板卡合部328是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前板部327的贯通孔。前板卡合部328还可以为自前板部327的前表面向后方凹下的凹部。
关于图7及图8中的右侧的固定端子32a,前板部327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地扩展,侧板部323a自前板部327的右侧的端部沿着壳体主体33a的右侧的侧面向右后方扩展。另外,螺纹孔板部322a自侧板部323a的后侧的端部向左后方扩展。侧板部323a与螺纹孔板部322a大致垂直。
另外,关于图中的左侧的固定端子32a,前板部327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地扩展,侧板部323a自前板部327的左侧的端部沿着壳体主体33a的左侧的侧面向左后方扩展。另外,螺纹孔板部322a自侧板部323a的后侧的端部向右后方扩展。侧板部323a与螺纹孔板部322a大致垂直。
如图7及图8所示,在固定端子32a安装于壳体主体33a的状态下,侧板部323a的下侧的部位夹在壳体主体33a的侧板收容部337a之间。侧板收容部337a自壳体主体33a的主壁部亦即下表面部332a朝向上方与下表面部332a大致垂直地扩展。在侧板收容部337a之间,侧板部323a的下缘与下表面部332a接触。
侧板收容部337a具备例如与下表面部332a大致垂直且与侧板部323a大致平行的2个壁部。该2个壁部的间隔与侧板部323a的厚度基本相同。该2个壁部位于侧板部323a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侧板部323a与2个壁部接触。由此,侧板部323a的下侧的部位(即,侧板部323a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部位)被侧板收容部337a覆盖。关于图7中的右侧的固定端子32a,侧板部323a的宽度方向上的该一侧是使端子螺钉31a旋合于螺纹孔321a时的端子螺钉31a的旋转方向(即,从端子螺钉31a的螺钉头观察前端时的顺时针方向)的前侧。
在图1及图2所示的主体外壳2安装于端子主体部3a的状态下,侧板部323a的上侧的部位(即,侧板部323a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部位)自左右方向上的外侧被安装于壳体主体33a而覆盖壳体主体33a的侧面的主体外壳2覆盖。
图10是表示省略了端子装置1a的主体外壳2的一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0示出省略了主体外壳2的外壳部21的右侧的侧面部和右侧的外壳卡止部22的端子装置1a。如图10所示,在固定端子32a的侧板部323a的侧板卡合部326a上卡合有位于主体外壳2的外壳部21的内侧的大致矩形状的卡合凸部213。
图11是表示省略了端子装置1a的主体外壳2的一部分(与图10不同的部位)的状态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1示出省略了主体外壳2的外壳部21的前表面部和一对外壳卡止部22的端子装置1a。如图11所示,在固定端子32a的前板部327的前板卡合部328上卡合有自外壳部21的前表面部的内表面向后方突出的大致圆筒状或大致圆柱状的卡合凸部214。
关于端子装置1a,在端子主体部3a被从主体外壳2的后侧的开口***而使主体外壳2安装于端子主体部3a时,卡合凸部213被从前侧***到侧板卡合部326a。另外,卡合凸部214被从前侧***到前板卡合部328。由此,侧板卡合部326a及前板卡合部328与主体外壳2卡合。
如图7及图8所示,移动部34a自壳体主体33a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移动端子35a是配置于比移动部34a的尖端部靠后方的板状的导电性部件。移动端子35a随着移动部34a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在与固定端子32a接触的位置亦即接触位置和与固定端子32a分离的位置亦即分离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图7及图8中,示出移动部34a位于规定的第一位置,且移动端子35a位于接触位置的状态。在移动端子35a位于接触位置的状态下,移动端子35a与2个固定端子32a接触,2个固定端子32a借助移动端子35a成为导通状态。
具体而言,固定端子32a的前板部327配置于与移动端子35a在前后方向上并排的位置,位于接触位置的移动端子35a从后侧与固定端子32a的前板部327接触。即,前板部327是固定端子32a中与移动端子35a接触的部位亦即固定触点板部。关于端子装置1a,移动端子35a和前板部327接触,由此,移动端子35a和固定端子32a电连接。前板部327配置于移动端子35a的前侧,并与移动端子35a的移动方向(即,前后方向)大致垂直。
在移动部34a自图7所示的第一位置向后方移动,且位于比第一位置靠后侧的第二位置时,移动端子35a也向后方移动而位于分离位置,并在前后方向上远离前板部327。即,移动端子35a与2个固定端子32a成为非接触状态。移动部34a被未图示的弹性部件推向前方,在没有施加其它力的状态下,移动部34a及移动端子35a分别位于上述的第一位置及接触位置。即,端子装置1a在通常的状态下是2个固定端子32a之间为导通状态的常闭型(即,NC型)的端子装置。
如上所述,端子装置1a包括:端子螺钉31a、固定端子32a、壳体主体33a、移动部34a、以及移动端子35a。固定端子32a是具有能够与端子螺钉31a旋合的螺纹孔321a的板状的部件。壳体主体33a是对固定端子32a进行保持的绝缘体制的连接成一体的部件。移动部34a自壳体主体33a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移动端子35a随着移动部34a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在与固定端子32a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与固定端子32a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固定端子32a包括螺纹孔板部322a、侧板部323a、以及前板部327。螺纹孔板部322a具有供端子螺钉31a自后侧旋合的上述螺纹孔321a,并在左右方向上扩展。侧板部323a自螺纹孔板部322a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沿着壳体主体33a的侧面向前方扩展。前板部327自侧板部323a的前端部沿着壳体主体33a的前表面在左右方向上扩展。壳体主体33a的前表面被安装于壳体主体33a的主体外壳2覆盖。
关于端子装置1a,如上所述,固定端子32a的前板部327具有与主体外壳2卡合的孔、亦即前板卡合部328。关于端子装置1a,卡合于前板卡合部328的主体外壳2的卡合凸部214相对于从端子螺钉31a传递到固定端子32a的转矩作为阻力起作用。因此,与端子装置1同样地,能够防止或抑制端子装置1a大型化及制造成本增加,并且,能够抑制固定端子32a因端子螺钉31a的旋转而旋转。
另外,与端子装置1同样地,能够防止或抑制固定端子32a的展开长度增大,因此,可以将固定端子32a配置成靠近端子装置1a的前侧。由此,端子装置1a中,能够容易地实现保护等级IP20。另外,还能够防止操纵端子装置1a的人的指尖碰到位于上述的退避位置的端子螺钉31a(图7中的右侧的端子螺钉31a)。
关于端子装置1a,固定端子32a的前板卡合部328不限定于孔,可以为与主体外壳2卡合的切口(设置于例如前板部327的上缘、下缘或左右方向的内缘的切口)。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与上述同样地,能够防止或抑制端子装置1a大型化及制造成本增加,并且,能够抑制固定端子32a因端子螺钉31a的旋转而旋转。
关于端子装置1a,壳体主体33a的侧面也被主体外壳2覆盖,侧板部323a具有与主体外壳2卡合的切口或孔、亦即侧板卡合部326a。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固定端子32a因端子螺钉31a的旋转而旋转。
关于端子装置1a,壳体主体33a包括下表面部332a和侧板收容部337a。下表面部332a是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扩展的主壁部。侧板收容部337a自下表面部332a与下表面部332a垂直地扩展,并将固定端子32a的侧板部323a夹在中间。侧板部323a及侧板收容部337a相对于在使端子螺钉31a旋合于螺纹孔321a时传递到固定端子32a的转矩作为阻力起作用。因此,能够抑制固定端子32a因端子螺钉31a的旋转而旋转。
侧板收容部337a覆盖侧板部323a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部位。侧板部323a的宽度方向上的该一侧是使端子螺钉31a旋合于螺纹孔板部322a时的端子螺钉31a的旋转方向前侧。由此,侧板部323a及侧板收容部337a相对于从端子螺钉31a传递到固定端子32a的转矩作为更大的阻力起作用。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固定端子32a因端子螺钉31a的旋转而旋转。
另外,侧板部323a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部位被安装于壳体主体33a的主体外壳2覆盖。由此,主体外壳2相对于从端子螺钉31a传递到固定端子32a的转矩也作为阻力起作用。结果,能够更进一步抑制固定端子32a因端子螺钉31a的旋转而旋转。
如图12所示,上述的常开型的端子装置1和常闭型的端子装置1a有时被2个作为1组安装于开关装置4的操作部41等进行使用。以下说明中,将该1组的端子装置1及端子装置1a称为“端子装置组10”。另外,将端子装置组10中所包含的端子装置1及端子装置1a分别称为“第一端子装置1”及“第二端子装置1a”。
如上所述,图6所示的第一端子装置1的侧板卡合部326的形状及相对于壳体主体33的相对位置与图10所示的第二端子装置1a的侧板卡合部326a的形状及相对于壳体主体33a的相对位置相同。另外,安装于第一端子装置1的壳体主体33的主体外壳2也能够安装于第二端子装置1a的壳体主体33a。由此,可以使第一端子装置1和第二端子装置1a的主体外壳2的模具共同化。结果,能够降低第一端子装置1及第二端子装置1a的制造成本。另外,通过使第一端子装置1和第二端子装置1a的主体外壳2的颜色不同,能够容易地区别第一端子装置1和第二端子装置1a。
关于端子装置组10,可以使第一端子装置1和第二端子装置1a的主体外壳2的结构不同。由此,第一端子装置1用的主体外壳2无法安装于第二端子装置1a的端子主体部3a,第二端子装置1a用的主体外壳2也无法安装于第一端子装置1的端子主体部3。结果,能够防止搞错主体外壳2与端子主体部3、3a的组合进行组装。
上述的端子装置1、1a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关于图1所示的端子装置1,还可以是,在固定端子32上设置有与图9所示的固定端子32a同样的前板部327及前板卡合部328,该前板卡合部328和主体外壳2卡合。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固定端子32因端子螺钉31的旋转而旋转。
关于图1所示的端子装置1,还可以是,侧板部323上的端子螺钉31的旋转方向后侧的部位被侧板收容部337覆盖,旋转方向前侧的部位被主体外壳2覆盖。另外,可以省略利用主体外壳2被覆侧板部323。侧板收容部337可以在侧板部323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整个宽度上被覆侧板部323。无论在何种情形下,侧板部323均夹在侧板收容部337之间,由此,能够抑制固定端子32因端子螺钉31的旋转而旋转。图7所示的端子装置1a也是同样的。
关于图1所示的端子装置1,如上所述,为了抑制固定端子32因端子螺钉31的旋转而旋转,设置有侧板卡合部326、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及侧板收容部337这3个结构,但是,可以选择性地设置该3个结构中的任意1个或2个结构。无论设置何种结构,如上所述,均能够防止或抑制端子装置1大型化及制造成本增加,并且,能够抑制固定端子32因端子螺钉31的旋转而旋转。
关于端子装置1,可以用其它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代替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或与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一同设置于固定端子32。该其它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在螺纹孔板部322的左右方向上的上述一侧的端部,配置成在侧板部323的宽度方向两侧远离侧板部323,并向相对于螺纹孔板部322及侧板部323倾斜的方向突出。该其它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被夹在例如具有与壳体主体33的突起收容部338同样的结构的其它突起收容部之间。由此,与上述同样地,能够防止或抑制端子装置1大型化及制造成本增加,并且,能够抑制固定端子32因端子螺钉31的旋转而旋转。换言之,关于端子装置1,固定端子32具备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325或上述的其它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端子装置1大型化及制造成本增加,并且,能够抑制固定端子32因端子螺钉31的旋转而旋转。
关于图7所示的端子装置1a,如上所述,为了抑制固定端子32a因端子螺钉31a的旋转而旋转,设置有侧板卡合部326a、前板卡合部328及侧板收容部337a这3个结构,但是,也可以在固定端子32a上设置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来代替该3个结构。该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在螺纹孔板部322a的左右方向上的上述一侧的端部,配置成在侧板部323a的宽度方向两侧远离侧板部323a,并向相对于螺纹孔板部322a及侧板部323a倾斜的方向突出。该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被夹在例如具有与端子装置1的壳体主体33的突起收容部338(参见图3及图4)同样的结构的突起收容部之间。由此,与上述同样地,能够防止或抑制端子装置1a大型化及制造成本增加,并且,能够抑制固定端子32a因端子螺钉31a的旋转而旋转。
另外,关于端子装置1a,可以选择性地设置有侧板卡合部326a、前板卡合部328、侧板收容部337a、以及上述的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这4个结构中的任意1个、2个或3个结构。无论设置何种结构,如上所述,均能够防止或抑制端子装置1a大型化及制造成本增加,并且,能够抑制固定端子32a因端子螺钉31a的旋转而旋转。
设置于图1所示的端子装置1的端子螺钉31及固定端子32的数量可以分别为1个,也可以分别为3个以上。图7所示的端子装置1a中也是同样的。
关于端子装置1、1a,主体外壳2及端子主体部3、3a的形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端子装置1、1a可以安装于开关装置的操作部以外的各种安装对象物。
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的构成只要彼此不矛盾就可以适当地进行组合。

Claims (18)

1.一种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子螺钉;
板状的固定端子,所述板状的固定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端子螺钉旋合的螺纹孔;
壳体主体,所述壳体主体是对所述固定端子进行保持的绝缘体制的连接成一体的部件;
移动部,所述移动部自所述壳体主体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
移动端子,所述移动端子随着所述移动部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在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与所述固定端子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所述固定端子包括:
螺纹孔板部,所述螺纹孔板部具有供所述端子螺钉自后侧旋合的所述螺纹孔,并在左右方向上扩展;和
侧板部,所述侧板部自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且沿着所述壳体主体的侧面向前方扩展,
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侧面被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主体外壳所覆盖,
所述侧板部具有侧板卡合部,该侧板卡合部是与所述主体外壳卡合的切口或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板卡合部位于所述侧板部的前端部。
3.一种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子螺钉;
板状的固定端子,所述板状的固定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端子螺钉旋合的螺纹孔;
壳体主体,所述壳体主体是对所述固定端子进行保持的绝缘体制的连接成一体的部件;
移动部,所述移动部自所述壳体主体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
移动端子,所述移动端子随着所述移动部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在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与所述固定端子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所述固定端子包括:
螺纹孔板部,所述螺纹孔板部具有供所述端子螺钉自后侧旋合的所述螺纹孔,并在左右方向上扩展;
侧板部,所述侧板部自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且沿着所述壳体主体的侧面向前方扩展;以及
前板部,所述前板部自所述侧板部的前端部且沿着所述壳体主体的前表面在左右方向上扩展,
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前表面被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主体外壳所覆盖,
所述前板部具有前板卡合部,该前板卡合部是与所述主体外壳卡合的切口或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侧面也被所述主体外壳所覆盖,
所述侧板部具有侧板卡合部,该侧板卡合部是与所述主体外壳卡合的切口或孔。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还包括:
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在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的端部,配置成在所述侧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远离所述侧板部,并向相对于所述螺纹孔板部及所述侧板部倾斜的方向突出,或者,
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在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配置成在自所述另一侧的端部起而扩展的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远离所述板部,并向相对于所述螺纹孔板部及所述板部倾斜的方向突出,
所述壳体主体包括:
主壁部,所述主壁部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平行地扩展;和
突起收容部,所述突起收容部自所述主壁部起而与所述主壁部垂直地扩展,并将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夹在中间。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主体包括:
主壁部,所述主壁部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平行地扩展;和
侧板收容部,所述侧板收容部自所述主壁部起而与所述主壁部垂直地扩展,并将所述侧板部夹在中间。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装置还包括所述主体外壳,
所述主体外壳覆盖所述壳体主体的除后表面以外的表面。
8.一种端子装置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常开型的第一端子装置,所述常开型的第一端子装置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装置;和
常闭型的第二端子装置,所述常闭型的第二端子装置是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装置,
所述第一端子装置的所述固定端子还包括自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扩展的固定触点板部,
所述第一端子装置中,在所述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移动端子远离所述固定端子,在所述移动部位于比所述第一位置靠后侧的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移动端子与所述固定端子的所述固定触点板部接触,
所述第二端子装置中,在所述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移动端子与所述固定端子的固定触点板部、亦即所述前板部接触,在所述移动部位于比所述第一位置靠后侧的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移动端子远离所述固定端子的所述前板部,
所述第一端子装置的所述侧板卡合部的形状及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端子装置的所述侧板卡合部的形状及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的相对位置相同,
安装于所述第一端子装置的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主体外壳也能够安装于所述第二端子装置的所述壳体主体。
9.一种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子螺钉;
板状的固定端子,所述板状的固定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端子螺钉旋合的螺纹孔;
壳体主体,所述壳体主体是对所述固定端子进行保持的绝缘体制的连接成一体的部件;
移动部,所述移动部自所述壳体主体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
移动端子,所述移动端子随着所述移动部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在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与所述固定端子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所述固定端子包括:
螺纹孔板部,所述螺纹孔板部具有供所述端子螺钉自后侧旋合的所述螺纹孔,并在左右方向上扩展;
侧板部,所述侧板部自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且沿着所述壳体主体的侧面向前方扩展;以及
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在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的端部,配置成在所述侧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远离所述侧板部,并向相对于所述螺纹孔板部及所述侧板部倾斜的方向突出,或者,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在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配置成在自所述另一侧的端部起而扩展的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远离所述板部,并向相对于所述螺纹孔板部及所述板部倾斜的方向突出,
所述壳体主体包括:
主壁部,所述主壁部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平行地扩展;和
突起收容部,所述突起收容部自所述主壁部起而与所述主壁部垂直地扩展,并将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夹在中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还包括固定触点板部,该固定触点板部是自所述螺纹孔板部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起而扩展的所述板部,
在所述移动端子位于所述接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移动端子与所述固定端子的所述固定触点板部接触,
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配置于所述固定触点板部的宽度方向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向着相对于所述螺纹孔板部向后侧倾斜的方向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固定端子突起部向着比与所述螺纹孔板部垂直的方向还靠左右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主体包括:
主壁部,所述主壁部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平行地扩展;和
侧板收容部,所述侧板收容部自所述主壁部起而与所述主壁部垂直地扩展,并将所述侧板部夹在中间。
14.根据权利要求9~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装置还包括主体外壳,所述主体外壳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并覆盖所述壳体主体的除后表面以外的表面。
15.一种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子螺钉;
板状的固定端子,所述板状的固定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端子螺钉旋合的螺纹孔;
壳体主体,所述壳体主体是对所述固定端子进行保持的绝缘体制的连接成一体的部件;
移动部,所述移动部自所述壳体主体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
移动端子,所述移动端子随着所述移动部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而在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与所述固定端子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所述固定端子包括:
螺纹孔板部,所述螺纹孔板部具有供所述端子螺钉自后侧旋合的所述螺纹孔,并在左右方向上扩展;和
侧板部,所述侧板部自所述螺纹孔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且沿着所述壳体主体的侧面向前方扩展,
所述壳体主体包括:
主壁部,所述主壁部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平行地扩展;和
侧板收容部,所述侧板收容部自所述主壁部起而与所述主壁部垂直地扩展,并将所述侧板部夹在中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板收容部覆盖所述侧板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部位,
所述侧板部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侧是使所述端子螺钉旋合至所述螺纹孔板部时的所述端子螺钉的旋转方向前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板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部位被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的主体外壳所覆盖。
18.根据权利要求15~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装置还包括主体外壳,所述主体外壳安装于所述壳体主体,并覆盖所述壳体主体的除后表面以外的表面。
CN201710155998.6A 2016-05-30 2017-03-16 端子装置及端子装置组 Active CN1074530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7305A JP6523211B2 (ja) 2016-05-30 2016-05-30 端子装置および端子装置セット
JP2016-107305 2016-05-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3085A CN107453085A (zh) 2017-12-08
CN107453085B true CN107453085B (zh) 2019-06-04

Family

ID=60486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55998.6A Active CN107453085B (zh) 2016-05-30 2017-03-16 端子装置及端子装置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23211B2 (zh)
CN (1) CN10745308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28899A1 (fr) * 1988-03-21 1989-09-22 Hermsdorf Keramik Veb Borne de raccord de conducteurs de protection, de preference pour prises de courant de securite avec contacts a ressort lateraux
JPH07130411A (ja) * 1993-11-04 1995-05-19 Yazaki Corp 端子ボルトの取付け構造
JPH09129277A (ja) * 1995-11-06 1997-05-16 Idec Izumi Corp 端子装置
US6280263B1 (en) * 2000-05-02 2001-08-28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Anti-rotation terminal with captured nut
CN102723628A (zh) * 2011-03-30 2012-10-10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源端子及电源连接器
CN102832506A (zh) * 2011-06-16 2012-12-19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装置
CN204538260U (zh) * 2015-04-29 2015-08-05 佛山市顺德区卡西尼电气有限公司 开关插座接线端改进结构
CN206461132U (zh) * 2016-12-27 2017-09-01 浙江恒洲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一体化底座的接触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02176U (zh) * 1979-01-11 1980-07-16
JP3255082B2 (ja) * 1997-06-03 2002-02-1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配線接続構造
JP6275544B2 (ja) * 2014-05-21 2018-02-07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端子固定構造及び回路遮断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28899A1 (fr) * 1988-03-21 1989-09-22 Hermsdorf Keramik Veb Borne de raccord de conducteurs de protection, de preference pour prises de courant de securite avec contacts a ressort lateraux
JPH07130411A (ja) * 1993-11-04 1995-05-19 Yazaki Corp 端子ボルトの取付け構造
JPH09129277A (ja) * 1995-11-06 1997-05-16 Idec Izumi Corp 端子装置
US6280263B1 (en) * 2000-05-02 2001-08-28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Anti-rotation terminal with captured nut
CN102723628A (zh) * 2011-03-30 2012-10-10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源端子及电源连接器
CN102832506A (zh) * 2011-06-16 2012-12-19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装置
CN204538260U (zh) * 2015-04-29 2015-08-05 佛山市顺德区卡西尼电气有限公司 开关插座接线端改进结构
CN206461132U (zh) * 2016-12-27 2017-09-01 浙江恒洲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一体化底座的接触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3085A (zh) 2017-12-08
JP6523211B2 (ja) 2019-05-29
JP2017216050A (ja) 2017-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66479B2 (en) Feeder clamp
US20020013079A1 (en) Connector device
JPH0231465B2 (zh)
RU2659408C2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клемма
US2882514A (en) Electric circuit connector
JP6660561B2 (ja) 端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コネクタ
CN107453085B (zh) 端子装置及端子装置组
US3172983A (en) Snap-in plunger switch
US3421136A (e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dge connector having such a contact
JP2003208934A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JPH0782786B2 (ja)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US6966785B2 (en) Connector
US4926012A (en) Miniature electric switch designed to be used in particular in printed circuits
US10057982B2 (en) Solderless breadboard
US5002492A (en) Lamp-holder terminal board f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s
KR100549028B1 (ko) 스위치 장치
US3219966A (en) Structure for securing conductor element to electric connector device
CN221126476U (zh) 旋转插座
KR200378641Y1 (ko) 멀티탭
US865761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0782787B2 (ja)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JP2008262776A (ja) 接続感知機能付きレセプタクル及びその実装構造
KR200157965Y1 (ko) 리드 와이어 홀더
JPS58937Y2 (ja) プログラムスイッチ装置
JPH03134981A (ja) カード用雄型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